思想舆论论文范文

2024-08-14

思想舆论论文范文(精选11篇)

思想舆论论文 第1篇

(一)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 作为一个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的名人, 无论是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还是中国的社会化的推动, 他都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并且在中国新闻的发展史上, 这样一位政治家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 梁启超言论思想影响之大, 几乎没有人可以与之媲美。他不但是一个积极的改革家、一个慈善的社会活动家、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更是维新派中最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和政论家。在他从事报刊活动的27年中, 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 被称为“舆论界之骄子”。无论外界如何评价, 梁启超从来不受这些影响, 说他善变也罢, 说他反动也罢, 他总是“当风独立, 我做我事”。因此他的舆论监督思想的提出, 犹如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启明星, 为人们打开了新的视野。

二、戊戌变法之前的舆论思想

(一) 《万国公报》

梁启超和报刊最早的接触, 就是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以及《中外纪闻》。在1895年, 梁启超赴京参加会试再一次落地之后, 他对于科举考试的兴趣, 早已经淡薄了。但是, 当一名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被激活, 他必定会挺身而出, 介入政治。梁启超也不可避免, 一直沉睡于心底里的家国情怀, 忽然惊醒, 就这样, 一个学术至上、闭门读书的青年, 被现实所趋, 冲上了政治的舞台。当康有为、梁启超决定在北京组织一个学会时, 响应者却寥寥无几。他们认识到, 要办学会, 必先办报纸, 让大家知道你在想什么。梁启超对于报纸则寄予厚望, “报馆之议论, 既浸渍与人心, 则风气之成不远矣”。 (《与穰卿足下说》) 由此可以看出, 从一开始办报, 梁启超就很重视舆论的宣传。

(二) 《时务报》

1896年,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对于新闻理论提出明确概念的文章, 这便是《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由此, 得出了梁启超著名的“耳目喉舌论”, 即报纸如耳目喉舌一般, 成为一国之主与普通臣民, 上下之间的沟通渠道。当然, 这一思想理论的得出, 不乏前人对他的影响。首先, 虽然梁启超是一个向国人灌输西方先进文化的启蒙家, 但是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再者, 是著名思想家严复以及著名报人王韬对他的影响。梁启超那个时代的中国, 内忧外患, 亡国的危机也已迫在眉睫, 但是大部分百姓都是麻木的, 他们对于当时中国的国情以及全球的情况无从知晓。于是, 在严复“一日通上下之情, 一日通中外之故”以及王韬所强调的报馆重要性的基础上, 得出了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论”。

为了使报刊达到一定的舆论效果, 使全体国民开始参与政事, 以此使国家强大, 梁启超开始革新文体。在《时务报》上所刊载的文章, 打破了传统的古文、时文的束缚, 无拘无束, 畅所欲言, 并且富于情感, 又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喜欢运用排比和夸张, 最重要的一点是形象化, 常用简单通俗的比喻, 将深奥的事物浅显地表现出来, 不但让读者能够读懂, 还要让读者爱读。

在梁启超担任《时务报》的主笔时, 该报的每期销量增长了四倍有余, 这成为了中国自有报纸以来突破的最高销售量。新文体以及梁启超的犀利言辞, 使得《时务报》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一时风靡全国。

三、戊戌变法之后的舆论思想

(一) 《清议报》

梁启超自亡命日本之后, 努力学习日文, 在李瑞棻赠赤金二百两的支持下, 在横滨创办了《清议报》, 自任总编撰。内容以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立国耻为宗旨, 尤其对于宣传普及民权, 列为第一要务。在经历一场生死逃亡之后,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越来越奔放, 主张也开始激烈起来。他主持的《清议报》, 谈论风生, 大吹大闹, 肆无忌惮, 不断挑战极限, 发表一些批评大清的文章。

(二) 《新民丛报》

在日本期间, 日本舆论的兴盛对于梁启超的影响很大, 他已经感受到报刊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 更加加剧了他自己办报的决心。虽然《清议报》被迫停刊, 但是没有灰心的梁启超1902年在横滨创办了第二份报纸《新民丛报》, 报纸的取名表明梁启超办此报的目的就在于启发教育国民, 让他们能够了解、接受新的思想。这份报纸是一份半月刊,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西方的刊物进行模仿, 不但内容丰富多彩, 而且印刷精致。如此用心, 可见梁启超对这份报纸有了更加明确的期望:“本报以教育为主脑, 以政论为附从。但今日世界所趋重在国家主义之教育, 故于政治亦不得不祥。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 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 不暇沾沾词费也”。《新民丛报》一经面世, 销量连梁启超本人也觉得不可思议, 这一报纸引导中国循序渐进, 平稳进步。

随着办报实践的深入, 梁启超关于舆论的思想也逐渐清晰起来。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 梁启超以不容置喙的语气论述道:“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于是, 舆论监督的概念被明确地提出, 其功能成为了报馆两大功能之首。并且形成了梁启超相对独特完整的舆论监督思想:第一, 舆论监督是必须的, 政府需要有其他的力量对他进行约束, 那么他的政府职责才能得到履行。第二, 舆论是一种可遥控的力量, 它与法律、宗教都不相同。第三, 确信了舆论的地位, 报馆与政府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甚至于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政府的, 并且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第四, 明确了舆论的重要性, 在梁启超的《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一文中, 他认为有“英雄豪杰”的存在, 所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只有顺应民意服从舆论, 甚至是操控舆论, 才能够有所作为。因此梁启超对于报刊的监督舆论作用抱以极大的希望, 甚至认为其作用与国家、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梁启超的舆论观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梁启超不但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有影响的新闻理论家之一, 更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思想使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取得了卓越的发展, 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一代报刊从业人员。

梁启超通过利用报刊不但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而且介绍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利用舆论, 梁启超获得了一大部分爱国人士的支持, 并且发出了建设一个独立、富强新中国的号召, 极大地激发了知识分子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

梁启超的一生都在进行积极的舆论活动, 他以特有的紧迫的使命感以及饱含激情、鼓舞人心的文字, 对中国近代新闻界以及舆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近代中国明确提出舆论监督概念的第一人, 梁启超对于舆论的分析显然还存在某些不当之处, 但是我们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更好地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曙明.启明之星:梁启超传[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2年

[2]彭甜.论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J], 新闻世界, 2012年11期

[3]杨萧.论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现代意义[J], 商情, 2012年04

[4]王文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舆论对梁启超的影响[J], 青年记者, 2012年

[5]李志松.梁启超的孔子研究论述[D], 西北大学, 2005年

[6]夏涵.浅析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论”至今的发展和相关启示[J], 剑南文学, 2009年07期

舆论预测应引入“战略意外”思想 第2篇

【关键词】舆论预测 战略意外思想 风险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一段时期以来,在国内多个行业、领域和部门兴起一股预测潮流,人们力争对未来发展趋势、特点和结果进行预测并公开发表预测结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宽广,卷入的层次越来越深入。但是与舆论先天结合紧密的国内新闻业界和新闻学界,对于新闻预测,特别是对可能发生和出现的重大舆论(事件)预测显得尤为匮乏;已经存在和做出的舆论预测,或者由于方法的使用不当,或者由于思想意识的相对传统和保守,导致舆论预测本身质量相对不高。本文力图从导致舆论预测本身质量不高的思想意识相对传统和保守原因来进行分析,尝试在舆论预测中引入“战略意外”思想,并强调和论证“战略意外”思想的重要性。

二、何谓“战略意外”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战略意外”和“战略意外事件”在语词意义上是一致的,它指的是“直接影响作为决策对象的组织或实体的事件。”这种直接影响作为决策对象的组织或实体的事件,由于自身的原因在一开始并没有进入决策的领域,发生之后由于自身的重要,进而影响、改变了之前的决策。

就“战略意外”的相关论述和广为熟知与公认的“战略意外(事件)”呈现的事实而言,“战略意外(事件)”至少有三个特点:(1)是发生概率非常低。如果是大概率事件,由于经常发生,人们会在经常的接触和亲历中,产生应急适应性。甚至是可以提前做出比较完备的预防工作,从而使事件超出“意外”边界,进而降低了舆论生成的可能。(2)是牵涉面非常广。作为某一次“战略意外(事件)”虽然是单个的,但是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却存在着强烈的联系,对诸多领域的人们产生重要影响。(3)是影响时间深远。作为战略意外发生的事件,它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即时性的,而且要在事件本身过去很久之后,仍然能够深度影响着社会的多个领域、人们的实际生活,甚至是精神深处,在个体和集体的行为方式、制度安排等方面获得体现。

从以上含义和特点来看,近百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发生了四项“战略意外(事件)”。它们分别是: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倒塌和东西德国的统一、原苏联解体和“9·11”事件,就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刻性来讲,近百年来国际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可能无出其右者。

就2008年的中国大陆来讲,毫无疑问的是已经发生了自己的“战略意外(事件)”。仅仅在2008年已经过去的时间里,我们认为至少春节期间“南方大雪灾”和“5·12”汶川地震应该可以归为“战略意外(事件)”,因为它们广泛而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心理预期、思想意识,甚至是行为方式,在国家层面上也成为“直接影响作为决策对象的组织或实体的事件。”

三、增强风险意识

在流动性不断增加的现代社会里,由于感染机制和效果衍生叠加效应的存在,使“战略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明显提高,但是与此相伴随的是突发性也明显提高,因而导致预测和预报的准确性难以明显提高,难度明显加大。

“战略意外(事件)”由于自身的特点,一旦发生必然成为舆论的热点和中心。因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合。”“战略意外(事件)”由于发生的概率低、突发性强、牵涉面广和影响深远,几乎天然就是舆论关心和关注的焦点。正因为如此,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成为舆论热点的预测,就不能不借鉴和引入“战略意外(事件)”思想。正如美国政治经济学家佛朗西斯·福山在《出乎意料》一书序言中指出的那样:“预测并处理我们曾经认为的低概率事件,这显然已成了全球公共和私人部门决策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样的道理,把“战略意外(事件)”思想作为理论分析的工具,来预测未来的舆论热点就应该是新闻业界和新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但是就目前国内新闻业界和新闻学界关于舆论及舆论热点预测的现状来看,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预测总量少;二是已经做出的预测质量不高;三是预测所借助的理论和工具比较落后。导致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就目前国内新闻业界和新闻学界的预测者来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相对传统,不能及时更新和丰富作舆论预测需要的理论知识工具。国内新闻业界和学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习惯和满足于舆论预测的宏大叙事,对于舆论本身的运行逻辑重视达到了偏激的程度。长此以往,必然以牺牲个体的特性和事物的偶然性为代价。对此,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的写作中早就有引用和说明,他认为“社会不是建立在共同的或者公约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偶然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强调和尊重了特性和偶然性,在流动性越来越强的后现代社会里,我认为更为准确的表述是在由信息社会向后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这种认识越来越符合事物的原貌。

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再向后现代社会的演进进程中,高度讲究权威的科层制社会结构,在web2.0媒介技术及由其生成的web2.0文化形态的共同消解和重构下,个体的特性和事物的偶然性在现实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彰显,对个体的特性和事物的偶然性就必须适应需要,并投入足够的尊重。所以,在这一背景之下,在2008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胡锦涛作为国家主席首次在人民网与网友进行视频聊天,具有特别的意义。聊天时胡锦涛主席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平时上网都看些什么内容,他回答道:“……二是想从网上了解到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到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第二个问题是能否看到网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胡锦涛主席说:“网民们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我们是非常关注的。……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对网络媒介功能和网民意愿的重视,本质上体现了对在web2.0媒介技术环境和web2.0文化形态下的舆论及其功能的高度重视。

二是缺乏风险意识。国内新闻业界和学界在作舆论预测时,长期以来缺乏风险意识是一个普遍现象。对此,尹韵公先生解释道:“然而,据我寡闻,新闻界却很少在年初作预测功课。揆究其因,但凡预测大概难免遭遇名声风险,蒙对了不一定叫好,猜错了则肯定会淹没在嘲讽的口水中。因此,不做比做要好。”据此可见,它首先就暴露了新闻业界和新闻学界非但没有对预测本身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反而是仍然充满了偏见和歧视。这类解释的第二个问题是把舆论预测的准确性与新闻职业素养,甚至是职业地位高低简单地挂钩。在追求准确性的幌子和缺乏风险意识的背后,体现的是从业人员的牺牲精神和奉献意识的薄弱,甚至是缺位,背离了新闻事业“社会雷达”的预警功能。

因此,做好舆论预测的当务之急是端正对于舆论预测本身的思想认识,那就是发现和寻找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在勇于担当风险和责任的前提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社会雷达”的预警功能。事实上,舆论预测之美和魅力就在于小概率,只要应用的理论思想和使用的预测工具适当,只要预测本身起到了预警功能,对于预测的准确性要求是应该有一定的弹性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通常发生在非人力可以抗拒的自然地理领域的“战略意外(事件)”就更是如此。否则,那些搭好了所有框架和安排的、事件确定无疑要发生的所谓预测,只不过是在事件发生的预报上打了个“时间差”和“提前量”,虽然可能也很重要和影响深远,从而一定时间内成为舆论热点,但也只能是一种“舆论填空”。■

*本论文系安徽财经大学2007-2008年青年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安徽财经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学生舆论研究》,项目编号:ACKYQ0713ZD。

思想舆论论文 第3篇

今年是甘老百岁寿辰,作为健在的、我国杰出的新闻学与舆论学者,他的许多学术观点独具慧眼,颇有建树。 1993年他指出:“舆论学的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 人民在想些什么? 人民渴望什么? 人民反对什么? 人民喜欢什么? 这些不正是我们这些天天想着为人民服务的人所急于了解的吗? 舆论学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了解和研究民情。 ”[1]这一简洁、开创性的观点,打开了我国舆论学之门,指引着一代舆论学者的探索路径。

一、重视舆论背后的利益关系和人心向背

1982年7月,甘老在 《新闻理论基础 》一书中对舆论的内涵、主体与结构做了深入的阐述,澄清了舆论界对舆论认识的种种误区。 当时业界许多人沿袭 《不列颠百科全书 》的观点 ,认为舆论不仅是团体也是个人的思想观点。1甘惜分教授指出:“舆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情绪,个人情绪形不成舆论。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 舆论是一种社会思潮,人们窃窃私语,或公开议论,或发为文章,对某件事支持或反对,这就是舆论,也就是所谓民意。 ”[2]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把某个公民的意见称为民意,认为“民意是一种直觉或偏好,也可以是一种情感或情绪,还可以是一种想象”[3]。 两千年来一直备受人们推崇的民意,就这样被曲解为“个人意见”,甚至是一种 “想象”。

甘老师的定义厘清了一些人对舆论的荒谬理解, 深刻揭示了社会舆论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利益关系的产物, 表达了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强烈诉求。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意识现象只能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现有冲突中去解释”[4]。 甘老对舆论的定义,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社会舆论的本质。

1986年, 甘惜分教授对上述定义又做了进一步发挥, 揭示出舆论的群集性及个人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 他在《新闻学原理纲要》中写道:“舆论形成有个过程。 个人的意见不是舆论,公众意见才是舆论。 但是有时舆论的形成也发端于个人。 最初是自发的、 分散的、无组织的意见。 如果这种意见是有社会基础的,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这种意见通过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而相互影响,自发的、分散的、无组织的意见就可能逐渐转化为公众的、集中的意见,成为公众舆论。 ”“一个普通人的意见转化为公众舆论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它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微弱。 但是,一个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权威人物的意见转化为公众舆论较为有利。 在个人迷信盛行的情况下,这一点更值得注意。 ”[5]这两段论述,文字虽短,却精深建构了舆论形成的过程, 把舆论领袖的意见转化为社会舆论可能出现的异化———导致个人迷信的狂潮, 揭示出某种不期而成的必然。

1980年代中后期, 新闻界及管理层对民间舆论颇多非议。 许多人认为, 社会舆论是好事之徒的鼓噪, 是无聊文人或唯恐天下不乱者制造出来的,“四人帮”时期“大造舆论”的概念仍在流行。 甘老当时指出:“舆论总是对于有争论问题而发的。 无争论,无倾向性,不可能成为舆论。 人要吃饭才能活,这不会成为舆论性问题,因为这不会引起任何人的任何争论。 但是在某一时期为什么有些人吃的是珍馐佳肴,而另一些人则无饭可吃,成批饿死,这就会成为舆论性问题了,就会引起广大群众的议论了。 ”[6]“成为社会舆论的问题一定是有是非曲直的问题, 尤其是与当前时局有关的社会问题。 ”甘老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现实种种沉疴的存在,探讨社会舆论的成因,有力地批驳了“无事生非”的舆论观。

《甘惜分文集》出版暨甘惜分教授 96 华诞研讨会

存在的合理性,压制的非理性,寓于舆论变动的整个过程。 甘教授强调:“舆论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你承认它或不承认它,反对它或赞成它,它都在社会上存在着、酝酿着。 因为具有共同利害关系的人们, 不可能不产生共同的思想和议论, 任何人也压制不住。 ”[7]在有些人看来,不顺耳的舆论都是错误的,都有人在背后煽动,对舆论要管住。 文的不行,就来武的,抓住一两句话就“戴帽子、打棍子”。 甘老认为,这样对待舆论实际上是无视人心向背, 忽视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又反过来对社会生活给予巨大的影响。 它似乎无形无体,是蕴藏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共同心理,而这种社会心理表达出人心向背,人心向背又影响人们的行动,甚至影响事态的发展。 ”[8]“这对于政府和党的领导者来说,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而是事关重大。 得到舆论支持,事情就容易成功。 如果受到舆论反对,事情就会失败。 ”[9]

舆论 “对社会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10], 利用这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将其视为工作向导,对社会管理者来说是十分珍贵的舆论观。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从党的最高领袖到各级领导干部虽然经常强调要听取人民的呼声,“让人讲话天塌不下来”,但仍强劲、集中地宣传“听党的话、服从党的领导”,在重大问题上“听取人民的呼声”很难落实。 这是产生农业合作化运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农村公社化、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等一系列严重错误的重要原因。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真正听取了人民的强烈要求,连续出台了土地承包到户、平反一切冤假错案、撤销人民公社、实行各项有利于人民的改革、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和逐渐建立与完善社保制度, 国家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广泛听取和尊重舆论是何等重要! 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又是何等刻不容缓!

二、分清三种舆论,正视舆论的道义力量

甘惜分教授对一切舆论的作用并非一律肯定, 正如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样,社会舆论也有正误、 好坏之分。 甘老指出:“在现时代,舆论大体可分为进步舆论、落后舆论和反动舆论,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力量。 进步舆论是一种巨大的道义力量,它可以使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成长起来, 也可以使一种坏风气受到世人的谴责。 它可以使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 也可以使一些坏人感受到众目睽睽的精神压力。 它可以使地球某一角落的灾难得到世界援助, 也可以使一个值得同情的病患者得到广泛的支持。 它可以使一个反动人物受到人民憎恨,也可以促使一个独夫政权垮台。 ”[11]这三种舆论的不同性质,产生了各自特定的作用,积极倡导进步舆论才是我们需要坚持的舆论观。

进步舆论的道义力量是多维的, 几乎辐射至社会一切领域,甘老主要将其归结为三点:第一,进步舆论可以遏制社会中伤风败俗的现象, 树立良好的民风政风。 “许多问题单靠行政力量不好解决,而诉诸舆论,就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十手所指,十目所视,就会使那些坏风气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能够有力地纠正社会上的不正风气。”[12]第二,它可以使坏人坏事遭到鄙视和痛恨,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来自群众,自觉重视舆论的领导者可以检点得失, 少犯错误。 ”[13]早在2000年,针对党和政府某些高级干部的腐败行为日趋严重的现象, 甘老发出严峻的告诫:“加强舆论监督,重点要从上边抓起,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正了下梁不敢歪。 ”“不管是谁,不管哪一级干部和干部子弟,只要违反党纪国法,只要证据确凿, 都应当受到舆论监督, 严重的要受到法律惩处。 ”[14]他的辟恶除患的立场,对强化媒体监督和党的反腐倡廉决策,具有不可磨灭的建设作用。 进步舆论的第三种道义力量表现为民主性、 革命性和不可抗拒性,是摧毁反动统治的决定性力量。 “进步的舆论往往成为革命的先导。 如果没有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舆论准备, 就不可能出现那时遍及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 我国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章太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是动员舆论的能手。 舆论先行,才引发了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15]我们不是“舆论万能论和精神至上论”者,“单靠舆论就能解决问题,那是幻想”。 舆论的革命作用和威力,首先表现为“舆论为最后解决问题做了思想上、 精神上的准备……它为实际运动作前奏,为实际运动呐喊助威”[16],更重要的是它把人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投入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 “因为人民人多势众,众怒难犯,民情不可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民的舆论是巨大的力量,足以使反动派发抖。 ”[17]这些犀利的警言竦论,对专横的官僚主义者和肆无忌惮的腐败分子, 不啻是振聋发聩的战斗檄文。

甘教授强调:“一般来说,舆论是分散的、无组织的议论。 如果群众的领导者把这种分散的、个别的议论组织起来,化为系统的、集中的意见,就能摆脱分散的、个别的无力状况,而形成一股洪流,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力量, 成为影响广大群众的力量 ……个别人的分散的、无组织的意见转化为集中的 、 系统的意见,就可能转化为社会的物质力量。 ”[18]无论是团结人民投入新生活建设, 还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发动和组织舆论都能产生改天换地的力量。

落后舆论和反动舆论同进步舆论恰恰相反,它们不具有任何道义力量和积极因素, 但它们对公众产生的腐蚀和愚化作用,也必须警惕并严加防范。 甘教授指出:“落后舆论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它可以带坏社会风气,使人民分不清美和丑,甚至把美的事情当粪土,把丑恶的事物当鲜花。 它可以使人颓废、消极、堕落、自杀,它可以使人迷信、愚昧、野蛮。 ”[19]虽然落后舆论对民众的迷惑是短时间的, 最终也会被广大人民识破, 但它可能在一定时期引起部分民众的消沉和认识错乱。 反动舆论更为危险,它“足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使人民暂时受其蒙蔽。 美国的反动舆论曾在较长的时期内把中国描绘成青面獠牙的吃人生番, 使美国人民长期对新中国缺乏了解”[20]。 用进步舆论抵制和粉碎反动舆论, 是正义的人民必要的斗争手段, 也是战胜任何错误和反动势力的思想武器。

为了广泛倡导、采纳进步舆论,首先要鉴别哪种公众意见是进步舆论,把握进步舆论的标准。 甘老对此提出两条判断准则:第一,坚持正义事业的意见, 是识别进步舆论的首要根据。 他说:“历史证明,群众舆论倾向于什么,主要不看政治经济力量是否强大, 而在于事业的正义性。 正义者的舆论尽管开始影响较小,但必将逐步扩大其影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成为广泛的群众性的舆论,具有震撼社会的力量。 ”[21]第二,顺应历史潮流的意见才是进步舆论。 他写道: “真正强大的舆论是顺应时代潮流、为大多数人民所拥戴的、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舆论。 ”[22]“如果某种舆论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它尽管声嘶力竭加以扩散, 但最后它将被人们所忘却。 ”[23]从这两个标准出发, 依据人们对待舆论的态度, 又可判断其所作所为是否具有正义性。 甘老认为:“害怕舆论的人即使不是人民的敌人, 至少也是一些可笑的人, 他们干了坏事,害怕舆论的谴责。 只有真诚为人民工作的人,才不怕任何舆论的攻击。 ”[24]这种舆论逻辑来自社会的是非和利害逻辑, 一切背离和危害人民利益的人都害怕正义的舆论, 凡支持和尊重正义舆论的人都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

三、做舆论多元性与舆论一律的统一论者

在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对“舆论一律”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一是舆论一律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否则人民的意志不能统一,全国难以步调一致;二是舆论一律是思想专断的产物,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看, 全国受一个大脑指挥、重复同一个腔调,压制了人民的不同声音,会导致思想僵化。

甘惜分教授对以上两种意见都不完全赞成,认为这两种意见都趋于极端化, 没有用辩证观点认识社会舆论的两面性。 首先,他认为“社会舆论是多元化的,我们承认这种多元化,承认这一客观存在。 我们要发扬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应当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人民有发表各种意见的自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这种自由的具体体现。 这就是说,我国人民的舆论不可能是完全统一的,而是 ‘非统一’的,多元化的”[25]。

其次, 他分析了产生舆论多元化的原因:“人民的声音就是多种声音。 人民是分阶级、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不同职业的,他们的意见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26]“社会主义社会的舆论也并非都是统一的,因为这里还存在着众多的社会差别。 即使到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舆论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一般来说,社会舆论总是多元化的。 ”[27]从这一基本理论出发,甘惜分教授强调“掌握政治权力者要懂得这一点,要开明一些,要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并且要让这些意见表达出来,然后才能因势利导,加以引导。 承认不承认、容许不容许不同舆论的存在,这是民主制度与反民主制度的分界线”[28]。 他写道:“我们要治理好国家, 就要听取多种声音, 然后加以分析、斟酌,对不正确者说服之,正确者采纳之。 ”[29]

但是,甘教授并非完全反对舆论一律、赞成对任何问题都实行舆论多元化, 而是主张舆论多元化和舆论一律的辩证统一。 他指出:“片面地强调舆论的非统一、多元化这一面就不对了,还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如果‘各打各的炮,各唱各的调’,十亿2人口十亿条心,一盘散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还有希望吗? 可见我们还要搞舆论统一的工作。 这种统一是在大方向上的统一, 是在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统一。 ”[30]“在非方向性的 、非原则的各种具体问题上 , 我们并不要求舆论必须是统一的。 我们是舆论统一和舆论非统一这两者的统一论者, 是舆论多元化和一元化的统一论者, 是舆论一律和不一律的统一论者。 这样看问题才较为全面、较为准确。 因此,我们应当大胆进行舆论的疏导和引导工作, 把十亿人民团结在社会主义大旗之下, 齐心协力地从事我们的事业。 ”[31]

针对强烈反对舆论一律的思潮, 甘惜分教授就舆论一律是否具有普遍性也进行了辨析,他在《舆论与社会进步》一文中写道:“有人认为,‘舆论统一’就是思想专制,就是坏事。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就不讲这个‘统一’,人家非常民主。 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了,这是只看到一点表面现象。 我们承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一定的舆论自由,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 但是应当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在维护资本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却是非常一致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舆论在根本问题上是统一的。 他们的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似乎很客观, 好事坏事都讲,但是只要我们从全局加以考察, 就会看到他们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立场是十分顽固、十分坚定的。 谁要不看到这一点,而鼓吹把西方的舆论自由搬到中国来,这就不但是受骗,也是骗人。 ”[32]他总结说:“在任何制度下,都有舆论一律又不一律的问题。 ”[33]“我们既要承认舆论的多元性, 又要承认统一舆论的可能性及其有限性,这才是全面的观察。 ”[34]

甘惜分先生(前排左二)的部分博士生为他 98 岁寿辰

他对舆论一律,始终坚持两分法,全面、客观地澄清这个被许多人搞得极为混乱的理论是非。 他特别指出,即使“在人民内部也必须多一层‘一律和不一律’。 这就是在人民内部实行高度民主:在社会主义大方向下,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意见,监督党和政府及其干部。 这就是前边已经讲过的舆论的多元性。领导干部特别要重视不同舆论,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我们更应如此”[35]。 他说:“要改变片面强调舆论一律的观念, 树立在社会主义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各种报纸可以发表不同意见的观念, 一切服从真理, 一切服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舆论既统一,又不完全统一,舆论一元化与多元化共存,求大同,存小异。 ”[36]显显而易见,无论坚持舆论一律还是舆论多元化,都有一个共同前提,就是服从真理,服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了把这一主张简化为一个简洁、鲜明的概念, 1988年他提出“多声一向论”。 他在《多声一向论》一文中指出:“新闻媒介要在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之下反映人民的多种声音, 反映他们的真实情绪、愿望、呼声、要求,真正做到百家争鸣,让人民心情舒畅,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37]他进一步分析说:“多种声音和一个方向, 是对立统一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多种声音是在社会主义大方向上的多种声音,而不是离开社会主义大方向上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化。 同样,一个方向是在社会主义交响乐中的主旋律,而不是僵化、保守的 ‘左’的思想复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38]当然, 这个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民主法治基础上、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不存在两极分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否则这个大方向就难以确立,也不会被舆论所承认。

四、正确引导舆论,推动先进思想的传播

舆论的多元性,难免不包含荒谬的意见,出现有害倾向。 甘教授指出,舆论总是有分歧的,正确和错误、有益和有害的舆论往往并存。 他举例说:“抗日战争时期有抗日舆论,也有过汉奸舆论,关于治理环境污染也有众多舆论分歧。 为杀人犯和盗窃犯辩护也时有出现。 ”[39]在甘教授看来,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和有害的舆论,第一个原因是,人们长期受到不同的社会影响,“从孩提时起,就受父母的影响。 稍稍长大, 又加上兄弟姐妹和小朋友的影响。 上学了,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和引导。 进入社会后,受各种各样的社会影响和指导,其中就包括书刊的影响和指导”[40]。 第二个原因是,“有些人对某种新情况可能毫无所知, 因而他很可能会接受一种错误的舆论跟着他们走”。[41]面对的信息不对称,听到的意见不对称,人们必然会对事物产生片面或错误的认识。

对受到错误和有害舆论影响的人,甘老主张“正确的舆论就应当抢先一步去影响他们, 使他们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有些人虽然已经接受了某种舆论的影响而形成了一种先入之见, 这时如果正确的舆论能够进行耐心的引导,天长日久,其思想也不是不可改变的”[42]。 他告诫说:“最可怕的是轻视舆论,对舆论的放任,任其自由发展,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尽可能多的群众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 ”[43]

这种主动引导舆论的主张,许多人难以接受, 往往持反对意见。 正如甘老在1982年所说:“近来常听人说,我不是瞎子,不是儿童,我会自己 走路 , 干吗要别 人来引导!? ”[44]他分析说:“这话大错了。 一个人从生到死,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无时无刻不受外界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 也可能是坏的。 ……在现代社会,总是有些人在引导人们,而千百万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受其影响。问题只在于这是一种什么引导:好的或坏的。 问题还在于你对这种引导是信服还是抗拒。”[45]“我们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对舆论的引导,甚至可以说我们比之其他的人们更加重视对舆论的引导。 我们总是在有所行动之前, 先以舆论作前导, 做充分的思想动员,待人民思想酝酿成熟,才展开实际运动。 ”[46]这一舆论观, 是把推广正确意见看作清除思想障碍的重大举措,用引导而不是强制手段传播先进思想。 这是因为,主动、正确地引导舆论,是现代政治斗争的手段,也是改革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现代政治斗争如不抓舆论,不抓对舆论的引导,是休想立足于胜利者之列的。 资产阶级懂得这一点,我们更要懂得这一点,而且要懂得更多。 ”[47]“把自己的意见传播开去,影响更多的人相信自己意见的正确,把自己的思想变成公众的思想和行动,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舆论的组织工作。 ”“进步的政治力量顺应时代潮流,合乎人情之需要,向广大群众传播先进思想,把群众集合在这一思想旗帜之下。这样一种组织舆论,我们不但不能反对,而且应当提倡。”[48]显然,能够产生引导作用的意见一要符合时代要求,二要顺乎民情民意,这是先进思想的标志。 我们要以这样的思想来引导舆论。

这样一来,对不同意见,其中包括反对意见,不能也不必采取封锁和压服的方法。 如果“对于反对自己的舆论,采取‘堵塞’的办法,限制、压制,其结果是越堵越流,越镇压越受到强烈的反抗。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塞舆论总是会失败的。 反动的阶级及其政党对舆论常常采取堵塞的办法, 而先进的阶级及其政党则相反,总是对舆论采取疏导的方针,作舆论的向导,善于把群众的思想引导到一定方向上来”[49]。 对社会舆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反映了与人民群众的两种不同关系,是人民群众的效忠者还是反对者的关系。

甘惜分先生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因此甘老认为,“要引导舆论, 就要及时反映舆论,要反映人民中的多种声音,多种信息,多种意见, 多种情绪。把群众的正确思想集中起来, 形成一股巨大的舆论力量。 对群众中的不正确意见加以分析, 因势利导,引导到比较适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轨道上去, 而不是相反”[50]。 如果不了解人民中的多种意见和情绪,就不知道正确和错误的舆论在哪里,错误观点有几种,错误意见的范围和危害有多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也无法把群众的认识引导到他们的利益上来。甘老严肃地指出:“不要以为人民群众是一团任人摆布的面团,可以捏成这样,也可以捏成那样。 不要以为舆论可以由人捉弄。 对舆论的引导如果不以事实为根据,而一味地吹牛、夸张、煽动,那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 ”“对舆论的引导,有或者没有,好或者不好,其社会效果大不一样。 ”[51]“只强调引导舆论而不强调反映舆论, 引导舆论也就成了片面的训导, 训导是群众难以接受的。 ”[52]

思想舆论论文 第4篇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应其具备的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实时即时性以及综合性等特点,在各个方面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舆论引导作用,提高思想整治工作的引导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今后广大政工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新时期,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不仅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也必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生产经营等工作的有序开展。在现代条件下,政工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认识网络、掌握网络,借助网络快速、准确、信息量大的特点,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创造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还主要以念文件、读报刊、下发材料、宣传栏、集中上课为主,虽然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但因技术手段落后,缺乏交流,人员分散等原因,信息传播速度慢,且容量有限,大大影响了教育效果。当前社会环境复杂、人的思想呈多元化,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困难,而正确运用网络所具备速度快、更新及

1时、容量大的特点,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看到这些问题,认识网络普及化的大趋势,有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来达到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油田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回答这种“多样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在网页上开设专业技术、法律法规、企业文化、队伍管理、群众工作、绩效考核、形势任务教育等栏目,及时更新“网页”内容,为职工群众提供他们所需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有效避免“马后炮”、讲“旧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为政工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创造了条件。首先,要培养一支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政工队伍。结合实际制定一个培训规划和学习制度,将掌握网络知识作为考核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条件。并坚持领导干部带头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重点放在青年干部身上。青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所以要培养政治上过得硬、网络技术精湛的青年政工干部,努力建设年轻化、知识化的政工队伍。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互联网根据企业本身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强化竞争意识、法律意识,为企业提供普法服务,帮助职工树立全新的法律观念,正确看待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机会和挑战,自觉提升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网络时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马克思主义诞生100多年以来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开放的,正因为其开放性,所以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才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承继。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一致的,它们不约而同地表明:封闭是没有出路的。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表明这一点,互联网从技术科学的角度表明这一点。认识这个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条件下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它可以回答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于“宣传群众”、“灌输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的质疑,可以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维护精神支柱。

二、立足实际,发挥网络引导作用的思路与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要上网。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政工部门的工作已形成自己的网站,这不仅有利于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更有利于党组织之间和党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能较好地解决目前的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职工群众的特点来研究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解放思想的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职工群众的精神素质。

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又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网络

文化。围绕“比学赶帮超暨精细管理年”活动的开展,构建独具特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是文化开放性、创造性和时效性交流的结晶,是网络经济力开放性、创造性与时空性结合的产物。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方针,通过设立“星级班组创建网上平台”、“基层支部工作记录平台”等栏目,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交流、有对比,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群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企业改革稳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下,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建设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通过因特网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互联网这一新的载体,使大容量的针对性很强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得到迅速传播,并通过沟通与配合,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形成网络宣传合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能力。

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制度作保证。为力戒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干与不干、干好干不好一个样的现象,就必须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又能坚持经常化的制度。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规范化,避免形式主义的东西,通过制度的落实,把各项活动转化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有了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一以贯之,长期为企业改革发

展稳定起到保证作用。

思想舆论论文 第5篇

今年以来,全国机械行业广大企业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紧密联系机械行业贯彻落实振兴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两个规划”的需求,紧密联系本单位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深入开展了形势任务责任的宣传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广泛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李长春同志在中国政研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建工作会议和三届二次会员大会的精神,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的高潮。

为总结交流教育活动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认识、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机械政研会决定召开此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认清大势、把握大局,调结构、促转变,为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机械政研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驰主持了这次会议。来自机械行业与企业主管宣传教育的领导和部门负责人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同志听取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所作的“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编制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规划情况”的主题报告;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张晓仑介绍了东气集团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党建思想文化工作开展的情况;上海汽车、中国一重、一汽轿车、上海电气、特变电工、京仪集团、南京机电、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九个单位在会上交流了经验。这些经验,都具有教育主题鲜明、内容实在、经验鲜活,富有特色,为行业深入开展形势任务责任教育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思路。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东气集团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展厅。19日,在东气集团和东方汽轮机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东方汽轮机参观学习。大家首先来到东方汽轮机地震前所在的汉旺旧址,东方汽轮机的领导向与会代表全面介绍了“5·12”汶川大地震给企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及灾后重建的情况,回答了代表的有关提问。随后,大家参观了东方汽轮机德阳新厂主要生产现场,观看了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高大宽敞的厂房、先进精良的大型机械加工设备、规范的现场管理、展示东方电气集团和东方汽轮机先进企业文化的标牌以及工人们专注工作的精神面貌,给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忍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气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由衷地赞叹道:“在东方电气和东方汽轮机,真切感受到了中国重装企业震撼人心的力量。”

赵驰会长作了会议总结。他围绕“调结构促转变,为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主题突出强调了四点。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深入推动“两个规划”的落实。二是概括总结了今年行业开展形势任务责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点:认识统一,迫切需求;强化实践,内容丰富;创新形式,生动活泼。三是要求加强领导,把形势任务责任教育不断引向深入,把行业形势任务责任教育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不断引向内化、转化、深化,着力营造有利于机械工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更加自觉地为推动机械工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思想支持。四是简要提出政研会下半年的工作重点:筹备“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表彰大会”,开展“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开展应用研究,继续抓好行业“集团文化与集团竞争力”重点课题研究;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秘书长和特约研究员的作用。赵会长最后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寄予殷切希望。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离不开宣传思想文化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复杂而且多变,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责任教育主题重大、涉及面广、变化快速。需要我们加强统筹协调、周密安排部署,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地把形势任务责任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推进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普曼《公众舆论》新闻思想刍议 第6篇

一、新闻报道的性质与特点

《公众舆论》在第七部分“报纸”引入“新闻”概念, 从“新闻的性质”和“新闻、真相与结论”两章阐述了对“新闻”本原的重新认识, 即性质与特点。其中李普曼所称的“新闻”是指狭义上一种作为文本而存在的新闻报道, 本文以“新闻报道”一词论述李普曼在此方面的新闻思想。

(一) 新闻报道的性质

李普曼开篇明义, 认为“报纸 (新闻报道) 并不想照看全人类”, 记者不可能昼夜不停地亲历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新闻报道“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 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李普曼以阐述新闻报道和真相的关系来对新闻报道的性质进行新的定义。“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 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 确立其相互关系, 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所以, 新闻与真相一致的情况只存在于能够辨识社会状况以及其形态可以被测量的时候。新闻报道对真相的认定是其主观的判定, 对于其所认为的真相他是很难进行证明的, 进而言之, 他是否已经表达出了所有的真相也是不可被证实的。新闻报道的内容受制于新闻从业者的上司及读者。它应当告之读者其表达出来的“真相”是有着不确定性的, 对社会现实要作出更准确的解释需要社会科学家的努力, 从而促使政治家最终完善一个更加透明的制度。

(二) 新闻报道的特点

对于新闻报道的特点, 李普曼首先指出新闻报道的材料的来源和方式, 其并不是对原材料的第一手报道, 材料是而是被内化又再外化之后的, 而每份报纸的新闻报道都已经是“一系列选择”的产物。这些选择包括“新闻的内容、新闻的位置、对版面的占用情况以及其重点的倾向”等等。同一个词语在记者与读者的头脑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其次, 标准化报道和新闻报道的速度、清晰性都是容易误导读者的因素。虽然新闻的“新”是其被称之为新闻的基本条件, 但是李普曼痛恨抢新闻报道急发闻, 李普曼认为新闻报道的特点本身就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他论述新闻报道性质和特点的重点不在这里。

二、政治经济场域中的新闻业

新闻业和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是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讨论较多的博弈话题。在对这三者关系的研究过程中, “现实主义”倡导者的李普曼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对新闻业在政治、经济场域中的角色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提出了影响深刻的新闻思想。

(一) 政治幻象中的新闻业

美国总统杰斐逊认为“我们的自由权利, 系建立在新闻自由的基础上。”无可厚非, 民主政治是新闻业的应有要义。而因民主政治而生的新闻业应当起到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李普曼早期的新闻思想认为信息流通的不畅导致了民主的危机, 而真实、可靠的信息才是民主决策的前提。

对此,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局外人”与“局内人”概念。前者指一般的公众, 后者指少数社会贤能。他认为“局外人”缺少知识和理性判断, 没有能力对社会政治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 对公共事务作出正确判断的任务必须交给那些受过专业训练、能够接触正确信息、头脑中不存在偏见和教条的“局内人”去完成。基于这种“精英意识”, 李普曼认为“新闻业不可能提供信仰民主的人们所相信的与生俱来的事实”, 最多只能起人们对某一个事件的关注。把新闻业的社会理想描述为一种虚幻的政治理想是李普曼最终最无奈的妥协。因此, 李普曼否认新闻业的角色是使公民获知以使他们作出理性的判断。

(二) 经济立场下的新闻业

李普曼在“赢得公众”一章揭示了受众与新闻业之间的复杂关系, 受众既是读者又是消费者, 而新闻业负责提供信息和娱乐内容。新闻业将新闻产品出售给受众, 同时也是将受众出售给广告主的过程, 即新闻业的“二次售卖。

新闻业从事的是冒险生意, 其经济立场的基础“不是与读者结为婚姻, 而是与读者的自由恋爱”。新闻的对象是读者, 而报社的经济来源是广告主, 报纸只能将对象指向广告主的诉求对象。因为“有效购买”人群才是广告主最感兴趣的, 所以我国的诸多报纸将自己的主要读者对象定位为精英的、知识型的、白领的人群。

三、新闻实践的专业化和客观性

李普曼是美国较早倡导、呼吁新闻实践专业化 (职业化) 和客观性的人士之一。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引入了“探照灯”理论, 新闻业就好比是灯塔, 灯塔看守人则是新闻记者。探照灯照亮的地方并不全面, 所探视到的物体也只是局部, 看守人虽然是根据他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新闻实践, 但是他无法观察全面。因此新闻实践是存在随机性的, 其解决之道就在于专业化与客观性。

(一) 呼吁新闻实践的专业化

“要把新闻业提升到一个富有学识的专业层次”是普利策在20世纪初发起的呼吁。早在1919年, 李普曼便在《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Monthly) 中指出“新闻实践一定要专业化”。在《公众舆论》一书中, 他更明确指出编辑应当理清每一条新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基于专业性对读者成见及兴趣加以渲染或低调处理。报纸的新闻实践由于存在如“审查制度”、“社会交往”限制、关注“公共事务时间”有限、对事件造成歪曲、“语汇表现复杂”等影响其客观性主要因素, 很难让人们看清外面的世界。因此, 新闻实践就是要通过严格科学方法的训练建立起一个专业化的新闻业。

(二) 倡导新闻实践的客观性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迈克尔·舒德森曾指出, 李普曼是客观性新闻实践“最有力的代言人”。在倡导新闻实践的客观性时,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详细论述了“新闻广告人”的存在原因和作用, 从而反观新闻实践的客观性亟待塑造。他认为许多直接的新闻渠道被堵住, 因为信息首先经过了新闻广告人的过滤。于是抱有偏见的各方当事人就会去满足阐述某些事实的需要, 而“客观性”则荡然无存。

在《公众舆论》中, 李普曼提出的对新闻实践的改造设想中, 他认为客观性有助于新闻实践实现其在民主社会中的功能。时至今日, 大多数人并不认为客观性是完美的, 但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与追求, 客观性依然是评判新闻实践专业化的标志之一, 同时也是新闻实践的可行原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专业化与客观性是相辅相成的, 甚至可能是“互为标识”的。新闻媒介作为一个专业组织的意识形态, 而新闻实践的客观性也是新闻媒介为自己正身的基石。

四、结论

人们对新闻传播研究的深入与开拓, 离不开《公众舆论》做出的杰出贡献。他在新闻思想方面的突出价值在于提出了对于新闻媒介与公众、与民主体制的关系以及对民主社会的构建的警示和反思。

新闻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管见 第7篇

关键词:新闻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三个结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治理国家的前提就是要管理好人。人的行为可以用法律来约束,人的意识靠包括新闻舆论在内的文学、影视、思想政治工作等来引导。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引导人们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组织机构,都有义务和责任做好本组织机构内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从事新闻舆论工作,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媒体,更要做好传媒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传媒人的意识往往会通过采编途径渗透到其所做的新闻报道中去。所以,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以常德日报传媒集团为例,谈谈新闻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一、贯彻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给新闻舆论工作者补钙

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日益激烈。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把日益强大的中国看做其霸权地位和资本主义主导地位的主要威胁,加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试图分化、西化中国。他们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美化、拔高为人类共同的追求和向往,即所谓的“普世价值”,企图让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以其标准为标准,以期削弱、瓦解或演变这个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最大活力和希望的国家。

作为中国普通公民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思想,同样也会受到“普世价值”的袭扰。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著名新闻人普利策的这一句名言,道出了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特殊使命”。肩负“特殊使命”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其的报道中去。

正因为一方面面临“普世价值”的袭扰,一方面肩负“特殊使命”的重任,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思想要经常补钙,从而增强免疫力。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习近平同志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这一新闻舆论观,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结合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同志的这一新闻舆论观,是给新闻舆论工作者补思想之钙的一个好时机。

常德日报传媒集团的领导和所属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尚一网、尚一户外传媒等媒体的负责人及采编人员,人人结合工作实际,谈学习心得体会,深刻学习领会到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方针原则、任务要求和根本保证。

过去,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有个别人认为,像常德日报这样的地市党报是“小报”,舆论导向纵然出了点问题也不会翻船。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家深刻认识到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

是的,既然是党报,在舆论导向上就没有大小、轻重之分,都得自觉当好党和人民忠诚的喉舌。不但如此,就是地市党报主办的晚报、早报等都市类子报和创办的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等新媒体,也都应该姓党,就像子女跟着父母姓一样,都得毫不犹豫、毫不动摇、毫无理由地做党和人民忠诚的喉舌,不允许出现任何一丝一毫的杂音。

过去,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所属尚一网的采编人员对于网上的市民留言、各类帖子放任自流,认为是“言论自由”的体现。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的新闻舆论观,大家认识到,活跃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与广大网友线上线下、直接间接交流沟通的新媒体从业者,更需要重新审视和认知党性原则,需要在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视角去重新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有深刻认识到党性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每一次签发、每一次转发中审慎视之。

可以说,常德日报传媒集团全体新闻采编人员结合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给自己的思想恶补了一回钙。

如今,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所属各媒体所做的报道愈加讲正气、接地气,越来越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新闻舆论引导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二、结合部署国内重大时政报道,给新闻舆论工作者充电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面对世界范围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所属各媒体拿出重要版面、网页,推出专栏专题,运用新闻报道、评论、访谈、专题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

与此同时,常德日报传媒集团结合部署宣传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机,给全体新闻采编人员思想上充电,使他们认识到做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坚持党性原则,要坚守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要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底线。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在理论界数年调研基础上,中央不失时机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供给侧”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性很强。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初次接受这些东西难免有些陌生。因此,要搞好“供给侧改革”,必须先学习领会其要义与内涵。为此,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把宣传“供给侧改革”作为一次学习充电的机会,一方面请专家学者上门来给新闻采编人员上学习辅导课,一方面通过专访、访谈等形式,采访高校的经济学教授或相关市直部门的负责人。

通过学习充电,常德日报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知道了什么是“供给侧”,认识到了“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所属各媒体,从身边的“小事”着手,采写出了一大批涉及“供给侧改革”的报道。同时,各媒体推出“常德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探讨专版、专题、访谈等。

就这样,每每遇到部署国内或本地重大时政报道时,常德日报传媒集团都不失时机地给本集团的新闻采编人员充电。

通过长年累月不断地充电,常德日报传媒集团内涌现出了一批专家型、学者型的采编人员,有的甚至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有的则成为部门的工作顾问。

三、结合报道身边重大先进典型,给新闻舆论工作者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榜样。常德日报传媒集团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善于运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树立起采编人员学习的榜样。

2016年6月30日的常德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共产党人周德春》的通讯,报道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

周德春是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30多年来,他作为一个民间文化人为汤家岗文化遗址开发与保护奔走呼号,使沉寂在地下7000多年的汤家岗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重现于世。此前,作为当时安乡县黄山头镇文化站长的周德春,几乎倾尽所有,并屡屡举债,联手汤家岗遗址所在的村支两委,自己垫资上百万元,建了三处共890多平方米的保护棚,征用购置了68亩遗址保护用地。

后来,汤家岗遗址开发保护项目批下来了,资金也到了,但周德春却没有急着先给自己报账,而是协助当地政府部门把钱投入到汤家岗遗址的保护建设中。

刊发这篇报道时,适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德日报传媒集团顺手拣来,把周德春作为全体采编人员特别是党员记者、编辑学习的先进典型。

新闻舆论工作者作为经济社会的瞭望者,应该具有周德春这种大公无私的品德和狂热的工作态度。大公无私,有激情,新闻舆论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更好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常德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涌现出了不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典型。

比如曾感动中国的常德市临澧县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35年前,沈克泉在贵州养蜂发现几株生长特别好的野生油菜,便带回家乡培育油菜新品种。35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研究油菜,父亲去世后,儿子接着干。真是一棵油菜,两代人的梦想。后来梦想成真,他们的油菜新品种,亩产量可排到全国前三,达到了250公斤左右。

常德日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这个先进典型的同时,号召集团所属媒体的全体采编人员学习“油菜花父子”的追梦精神,做有新闻理想的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是的,追求新闻理想需要始终保持新闻激情,需要付出心血,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不是吗?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就在南斯拉夫战火中为呼吁和平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忠实于党的新闻事业、爱岗敬业、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勇敢地为正义与和平事业而奋斗。

不是吗?中国第一揭黑记者王克勤,采写出的《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山西“煤毒”》等重磅新闻,使100多个黑恶分子锒铛入狱。为此,黑恶势力曾出价500万要买他的人头。

不是吗?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少新闻舆论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用笔、用心、用情、用爱,把最感人的故事与场景记录下来,传递希望,点燃爱心,凝聚力量,向世界展示一个经历重大灾难考验的民族有着怎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勇气和信心。

思想舆论论文 第8篇

一、舆论多元化的含义

“舆论多元化”是由“舆论”和“多元化”组合而成的。

1.舆论

关于舆论的概念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人们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都认识到了舆论的重要性, 然而, 对于舆论的定义, 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 在一定社会范围内, 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共同意见即舆论。但是, 学界对这种定义并不看好, 原因在于舆论的核心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存在较大分歧。

为了消除分歧, 学界不再仅仅停留在舆论是什么的争论上, 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 比如“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等, 并试图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 找出其间的共性含义。但是, 学者们从各自学科领域出发, 侧重点不同, 不管怎样去分析和揭示舆论要素, 都无法找到舆论的普遍特性, 因此对舆论所下定义, 都存在学科的局限性。

虽然让多学科普遍接受的舆论定义没有找到, 但是学者们在大争论中却发现, 不管从什么角度去定义舆论, “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说, 舆论的本体是“意见”。意见的流动问题始终是舆论传播所关注的核心。这里的意见是指对某一事情的一定看法或想法, 通常是通过态度、信念和价值来表现的。若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意见概念, 意见即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换而言之, 意见也可以用行为去表达, 比如用服从或者抗议等方式表现出来。

这样说来, 态度与意见之间也存在差别, 具体地说, 态度是对事物的一种基本倾向, 是一种直接和直观的感性定向。意见则是对某种时局的理性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 社会舆论形成过程有两个要素密不可分:一是自发地产生于群众的议题, 二是被利益集团有目的地引导。社会一旦发生什么新问题, 就会有相应的议题或思潮出现, 一些人会敏锐地把握时机, 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经济基础上, 用既有的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达对该问题的意见和态度。随着持有类似意见和态度的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逐步聚集, 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内不断传播, 最后凝聚成令人注目的社会议题或群体意见。在这种语境下, 某些政治团体领袖或权威人物, 会根据社会群体的意愿, 有目的地迎合需求, 积极设置议程, 提出相应主张或号召, 以引起社会广泛共鸣, 最后形成社会舆论。社会舆论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意见或态度先从群众中来, 经权威人士有目的地设置, 再传播到群众中去。[1]

新闻媒介在反映社会舆论, 积极推动、促成和引导社会舆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 一种社会舆论若只停留在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议中, 它所发挥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经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 唤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 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 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以新闻界又被公认为“舆论界”。有的政治集团利用新闻传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气”, 以试探社会舆论反应, 这是对新闻工具舆论作用的进一步扩张。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 舆论与新闻关系密切。[2]

新闻媒介不时介入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中,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并代表舆论, 二是引发舆论, 三是引导舆论。[3]

由此可见, 舆论即群众的言论, 是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针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以言语、情感、行为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大体一致的信念和态度, 通过新闻媒介, 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以唤起民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注意力, 最后凝练成社会舆论, 以达到影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目的。

2.多元化

关于多元化的概念是个仁者见仁的话题, 原本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 认为世界是由多种独立的、不相互依存的实体构成的, 并且始终是由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 由统一性向多样化发展。

笔者认为, 多元化不同于多样化, 多样化指一个统一的或共同的东西有越来越多的不同表现。多样性并不排斥统一性或共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正如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样。比如人人都要穿衣服, 这是共同的, 但衣服的花样是各色各样的, 尤其是女装, 颜色艳丽, 花样翻新。这是多样化, 不是多元化。

多元化显然不同于多样化。俄文中的多元化 (плюрализм) 一词是从英文引进的, 而英文中的Pluralize (多元化) 是由Pluralism (多元论) 引申出来的。从字面上说, 多元化就是多数化, 但多元论绝不仅仅主张事物是由多数组成部分构成的, 而是有着特殊的含义。如众所知, 唯物论主张精神从属于物质, 唯心论主张物质从属于精神, 因而它们都是一元论, 不是多元论。但是, 多元论则认为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 即主张世界是由多数彼此独立的组成部分构成的, 它们之间缺乏从属性或统一性。比如, 主张心物平行的二元论就是一种多元论。此外, 承认物质或精神是最后的实在, 却否定物质本身或精神本身的内在有机联系, 也可以说是多元论。比如,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可以称为唯物主义多元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可以称为唯心主义多元论。[4]

由此可见, 多元论在哲学上是以承认世界的多元化或一定程度的多元化为前提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彻底否定统一性, 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统一性。可以说, 多元化现象就是指完全缺乏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统一性, 统一物分为彼此绝对独立或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 多元化就是多中心, 多元论就是多中心论。诚然, 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相对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很难截然分开, 但在一定的条件下, 多元化和多样化之间存在着不容抹杀的界限。我们且按照这一理解就可以得出多元化定义。

多元化的简要定义应该是多个在某种程度上相似, 但独立并行、平起平坐的物体、人员、意识、观念、文化、机构或组织等。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意味着更多。多元化可以应用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经营、投资、市场、教育、思维方式、舆论等。

由此看来, 多元化意味着多种利益集团、政治力量、决策中心的共存与相互制衡。多元化之所以产生, 首先是因为没有一个压倒一切其他力量的绝对权威, 其次是因为存在着鼓励多种权力参与竞争的机制。

3.舆论多元化

什么是舆论多元化?从上述关于“舆论”和“多元化”的分析论述结果, 我们可以给“舆论多元化”下个定义:舆论多元化, 就是各个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和团体, 都有平等利用舆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建议与要求的权利。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倡舆论多元化, 就是要求执政的共产党放弃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放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主张, 党不应垄断领导作用和垄断探索的权利;认为党领导舆论, 以马克思主义引导舆论, 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起主导作用, 会导致僵化、教条主义和官僚专制主义, 窒息人们的首创精神。因此, 他要求所有大众传媒要推行舆论多元化, 其目的就是要促进意识形态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建立, 并使党的思想来源和指导思想多元化。[5]

二、舆论多元化的本质

1917年11月10日, 即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三天, 列宁签署了新闻出版法令, 封闭了一批鼓噪要推翻苏维埃政权的资产阶级报刊。西方资产阶级报刊和俄国资产阶级文人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辩驳中, 列宁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论断:“出版自由会加强世界资产阶级的力量。”

这一特定环境下提出的论断, 在斯大林时期演变成了舆论必须一律。人民管理体制向党代表人民管理体制的转变, 从舆论工具的管理机制上保护了这一做法。当时, 苏联不仅在宣传口径上坚持舆论一律, 而且全苏新闻事业的巨细事务, 都由斯大林和苏共中央包办。[6]1948年, 苏共中央曾为一份普通的《鳄鱼》杂志作出决议:更换主编, 扩大杂志0.5个印张。

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 大力破除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 鼎力促进舆论界的改革, 借以推动苏联的民主建设。他提出了提高新闻工作者社会地位和加速舆论工具大众化的方针, 批准塔斯社可以不经过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直接向世界发布新闻。赫鲁晓夫的女婿、《消息报》主编阿朱别伊, 则促成了苏联新闻社的成立。塔斯社的独立和带有“民间”性质的苏联新闻社的出现, 打破了通讯社必须由党中央直接管理的惯例。

舆论一律的观念重新占据主导地位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一个典型的事例是, 1980年4月苏共中央和苏维埃最高主席团授予勃列日涅夫列宁奖金的消息, 《真理报》《消息报》《莫斯科晚报》都在同一天的第一版使用了同一个主标题《始终不渝为和平而奋斗》, 副标题和内容也完全相同。根据勃列日涅夫的舆论观, 苏联权威教科书认为舆论系统“是社会政治报道活动的一种形式”, 其功能是“用共产主义精神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 形成人们的观点、志向和理想”[7]。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任后, 尖锐地批评苏联社会发展停滞、面临危机, 必须彻底改革。他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的理论, 与理论界、新闻界多次探讨舆论工具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地位及作用。1987年1月苏共中央全会闭幕不久, 中央就召开了全苏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在会上要求苏联所有的舆论工具都应贯彻党的公开性和批评与自我批评原则, 参与和促进改革。他要求舆论界与社会改革现实“对表”。戈尔巴乔夫明确提出:“为了加深社会主义民主和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 需要更充分地利用舆论工具。”“为了使整个社会参与讨论, 广开言路是非常有益的;这也可以说是要使每一种报刊上都出现社会主义的多元化。”戈尔巴乔夫为这种舆论多元化的注释是, 捍卫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公开讨论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 扩大社会监督, 以完善和保证党和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在这里, 戈尔巴乔夫明确地将舆论界放在了国家和社会监督体系的位置。[8]

针对苏联过去片面强调社会主义“政治上、道义上一致”的传统观念, 以及党内外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的实际做法, 强调并推行舆论多元化。如果出发点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地位, 改善民生条件, 可以说, 这无可非议。

但是, 戈尔巴乔夫则是片面强调舆论多元化, 允许并鼓励各种资产阶级思潮、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由泛滥。确切地说, 改革之初, 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去反对马克思主义, 也没必要去鼓励各种资产阶级思潮。只是在极力推进经济改革的过程中, 他发现苏共党内积弊如山, 重重保守势力严重制约着经济改革措施的实行。所以, 他急于求成, 以社会存在不同利益群体为由, 重用那些在思想、理论、舆论、文艺等领域主张自由的人或持不同政见者, 大力提倡“意见多元论”“言论多样性”, 夸大个人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作用, 推进各种思潮进行“百家争鸣”, 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 进而怀疑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在搞“精神垄断”, 以至于他最后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9]

如此看来, 戈尔巴乔夫推崇舆论多元化的本质就是要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 使党失去正确而统一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从而使苏共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使资产阶级思想成为其指导思想的一元。只允许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观点、思想公开发表, 而决不许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进行反驳。[10]同时, 推行舆论多元化的目的还在于让广大党员动摇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对党的前途失去信心, 使阵营最终溃散或者无疾而亡。

三、舆论多元化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的影响

前面分析了舆论多元化的含义与实质, 下面着重观察一下舆论多元化对苏联晚期新闻思想造成的深刻影响:

(一) 多党制确立, 苏共失去对舆论阵地的领导

舆论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继“公开性”原则之后, 推出的又一大“革命性”倡议。准确地说, 舆论多元化是从戈尔巴乔夫的意见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等步步演变过来的。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多元化是他的政治多元化的舆论准备, 政治多元化则是他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必然归宿。

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就是对新闻舆论工具实行“开禁”, 允许人们有批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由, 而唯独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批评的自由和社会主义的地位。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多元化就是要搞多党制, 反对苏共对权力的“垄断”。他认为, 实行多党制是“真正民主制度的特征”, 只有这样做, 才能消除党的“政治垄断”现象, 排除“官僚管理体制的独裁专政”。

从1987年起苏共党内逐渐形成了三大派别, 即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所谓“激进派”, 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所谓“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所谓“主流派”, 而且斗争不断加剧。

在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的倡议下, 苏联国内一夜之间冒出了大大小小6万多个不同的政治组织和派别, 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人物以其本来面目粉墨登场。从此, 各派政治力量在混乱中向苏共夺权, 致使苏共丧失领导权, 丧失执政地位。1990年3月, 苏联举行人代会, 修改宪法第6条, 取消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 正式确立多党制。

自此, 苏联新闻事业脱党去共化的演变在法律程序上宣告完成。

(二) 媒介逐步进入无政府状态

坚持党性原则, 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执政党坚持对新闻事业进行领导, 这是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是, 苏联晚期新闻事业由于受到舆论多元化的冲击, 先前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各种行政管理措施被逐步明令废止, 导致苏共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 在短期内完全放弃了对原属媒介机构的直接领导。大批媒介机构纷纷独立, 各自为政, 从制度上放弃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从根本上抛弃了党性原则。

特别是1990年6月, 苏联政府颁布《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规定“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 以及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登记创办媒介机构的权利”这使反对党派、团体和私人办报完全合法化。到1990年10月, 在短短4个月内, 苏联就有700多家报刊进行了登记, 其中私人报刊约占七分之一。与此同时, 还出现了独立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相关独立经营频道。苏联媒介领域从此进入了无政府状态。

在上述媒介机构中, 约有三分之一新创刊的媒介属于苏共各反对派政党, 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制造各种反共言论, 甚至不断刊登那些退党者的文章, 污蔑继续留在苏共党内的都是些“不正派的人”, 直接导致退党人数剧增, 从心理上起到了瓦解苏共的作用。[11]与此同时, 原属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一些大报大刊, 如《真理报》《共青团真理报》《劳动报》《红星报》《莫斯科新闻》《文学报》《消息报》等许多机关报刊都纷纷脱离原属机关, 宣告独立。《消息报》甚至长期批评苏共和苏联政府, 支持各地的“民主派”和民族主义者。[12]

(三) 负面新闻虚假新闻泛滥成灾

媒介脱离苏共管理之后, 仿佛脱缰的野马、出笼的猛虎, 任何一件小事, 不管是今天的一件交通意外还是历史上的一件错案, 都能成为新闻媒体长篇累牍报道和炒作的对象。

媒介纷纷扬扬揭露官场的黑暗、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文章, 以及夸大其词、淋漓尽致地宣扬酗酒、吸毒、赌博、卖淫等社会阴暗面, 严重扰乱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 那些激进派报刊还大量刊登否定苏联历史和歪曲苏共历史功绩的文章、发生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和失误, 被一些居心叵测的政客和阴谋家无限夸大和歪曲后渲染于报端。为了扩大发行量, 一些媒体不惜煽风点火, 故意捏造耸人听闻、荒诞无稽的假新闻以吸引读者眼球。有些反对派报刊不惜重金, 专门邀请一些社会名流和权威人士, 开辟专栏, 针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大肆造谣, 戏说民族关系, 蛊惑民族独立等。这些虚假新闻和虚无报道, 很快就引起民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 国内民族矛盾尖锐。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对苏共的威信丧失殆尽, 自第二次卫国战争养成的民族自豪感受到沉重打击。

(四) 内外媒介勾结形成反共浪潮

舆论多元化为西方反共思潮提供机会, 内外媒介勾结, 沆瀣一气, 形形色色的反共势力, 如同山洪般奔涌而出, 在苏联境内外策动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共反苏反社会主义浪潮。

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指示, 苏联从1987年1月起, 完全停止干扰英国BBC对苏联的广播。随后, 对美国之音和欧洲自由广播电台等多家西方电台的对苏广播开放了领空与频道管制。从此, 苏联民众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到来自西方自由电台的声音。这些西方国家政府的喉舌大肆宣扬西方的生活方式, 介绍西方对苏联改革的态度和观点, 用西方的立场和视角评价苏联的政治局势。这对当时正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苏联人来说, 其蛊惑性、煽动性不言自明。对此, 美国国际广播委员会认为, “苏联停止干扰西方广播, 可能比戈尔巴乔夫决定从东欧撤军50万的允诺更重要。对美国来说, 它为促进苏联社会的和平演变, 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是, 苏联并没有就此打住, 同年12月, 苏联决定拨款400万外汇卢布, 进口20种西方国家的报刊, 在国内公开出售。这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对苏联的舆论攻势。[12]

综上所述,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舆论多元化, 在执政的最初几年里, 新闻解禁, 批评的声音增多, 可读性增强, 读者也随之增多, 这些都证明了舆论多元化的积极作用。但是, 戈尔巴乔夫高估了大众传媒的作用, 指望靠新闻自由去推动政治改革, 却没有料到舆论多元化的自由会带来意识形态的混乱, 导致苏联媒介在改革中被反对派言论裹挟着, 一步步偏离改革目标, 走向异化。

与此同时, 各种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和社团组织掀起办报热潮, 大肆宣传各自的观点和主张, 把苏联新闻业变成了一片无政府主义的海洋。可以说, 舆论多元化起初虽然不是为了直接推进新闻自由改革, 但在实施过程中则极大地刺激了新闻自由化的发展进程, 使苏共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才构建起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大厦, 在短短五六年间就从内部垮塌, 并最终促成了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训值得我们警醒。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ke.com/wiki/%e8%88%86%e8%ae%ba.

[2]http://wenku.baidu.com/view/4f980e37b90d6c85ec3ac695.html;http://cache.baiducontent.com.

[3]http://baike.baidu.com/view/83472.html.

[4]黄枬森.试论多元化[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5]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M].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8.

[6]АлтунянА.Оединстве, гласностииплюрализме//Знамя.-2001.-№2.-С.174.

[7]Прохоров.Е.П.《Введениевтеориюжурналистики》1980г.

[8]唐惠虎.戈尔巴乔夫舆论观初探[J].社会主义研究, 1989 (4) .

[9]李慎明.居安思危之三: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d50110102e00v.html.

[10]李慎明.苏联亡党亡国反思:“公开性”与指导思想“多元化”[J].红旗文稿, 2012 (5) .

[11]НенашевМ.Ф.Иллюзиисвободы:российскиеСМИвэпохуперемен (1985-2009) -М.:Логос, 2010.с-37.

思想舆论论文 第9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舆论领袖”形象解读

“舆论领袖”又称意见领袖, 其主要含义是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些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论的群体。在高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 难免会有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努力方向有一定的迷茫感, 面对一些选择不知道如何判别, 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不能面面俱到、及时地发现, 这时学生干部的意见领袖作用便可以及时体现出来。

一般来说舆论领袖具有平等性、广泛性、权威性等特点。实际上, 不是每一名学生干部都能令普通学生信服,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部分学生干部的工作不被认可的情况。而具有舆论领袖作用的学生干部则是指在舆论中具有引导性、权威性的学生群体, 他们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理论素养, 视野更加宽阔, 责任感更加强烈, 在舆论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起着发起者和引导者的重要作用。

二、舆论领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干部舆论领袖的作用。当前各类信息纷繁复杂, 信息的真实性不易被清晰地辨识。因此, 需要具有舆论领袖作用的学生干部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学生, 以端正的思想引导学生, 以理性的态度影响学生, 以充满正能量的热情感染学生。

这种学生干部往往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信息意识, 具有相对较强的理性思维和辨别能力。因此, 发挥学生干部的舆论领袖作用, 不仅有助于减少网络舆情案例的不良影响, 而且可以通过完善和提高学生干部的自律、自控意识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中来,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

为响应团中央号召, 2015 年, 郑州大学完善网络志愿者队伍, 形成涉及53 个院系以学生干部为主的15000 余名网络志愿者, 并进行多次培训,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受到团中央的肯定。学校利用“青年之声·郑州大学”互动平台, 最大化发挥学生干部舆论领袖的作用。目前, 网站累计回复学生提问2231 个, 回复率100%, 获好评615 个, 利用微博回答问题4000 余个, 均有效解除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4 年9 月, 郑州大学一名学生干部的一条微博在郑州大学校内外快速传播。微博的照片中是一位两鬓斑白、拄着双拐、背微佝偻、微微屈膝正前倾着身子下楼梯的老教授。不到一天, 老教授的“背影”被转发321 次, 浏览量更是突破8 万, 众多网友纷纷点赞。香港文汇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河南商报、郑州晚报等媒体对其教书育人的事迹进行了采访报道, 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易、凤凰网等网站进行了转载, 该教授入选2014“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类似这样的舆论领袖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以理想和信念引导网络舆论向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挥学生干部舆论领袖作用的实现形式

学生干部的舆论领袖作用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这要求我们把握形势, 寻找有效的途径, 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 深入舆论传播研究, 加强线上线下协同沟通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 学生干部舆论领袖的作用和影响具有综合性、复杂性, 我们要深入开展舆论传播研究工作, 以更好地传递正能量。舆论领袖以自己的独特优势, 在互动交流中若积极影响和感染其他群体, 就能很好地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在工作中, 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沟通的方法, 线下发挥学生干部热心服务学生的传统职能, 线上积极关注热点时事, 总结正能量,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实中的积极力量。

(二) 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主动培养舆论领袖

要根据网络舆论领袖意见的形成引导、控制舆论方向的特点, 培养学生干部的“舆论领袖”职能, 利用“舆论领袖”形成网络论坛的最强音, 来引导网上舆论。例如:为了加强舆论的积极引导, 众多高校都建立了网络宣传员QQ群、微信群等信息沟通平台, 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干部良好个人影响力的优势, 使得正能量在学生中传播, 达到天天正能量、人人新动力的良好效果。同时, 高校适当加强学生干部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 挑选具备较高理论素养、较强分辨能力的学生担任网络宣传员、管理员, 作学生工作的舆论领袖。引导青年学生成为富有正能量的网络舆论领袖, 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之一。学生工作者加强对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意识形态培养, 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 是信息时代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三) 促使学生干部积极融入学生群体, 进行正面引导

辅导员可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社交软件平台, 提高自身亲和力和信誉度, 主动融入学生群体, 获得大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让学生主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些可使辅导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干部队伍要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倡导良好社会风尚, 守护广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针对个别突发事件, 要在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 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解读, 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热点问题, 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网络舆论危机的应急干预机制

近乎零门槛的网络准入规则, 让大量负面信息进入学生的视野之中, 久而久之会给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价值取向上的误导, 如果不正确疏导, 容易导致大学生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终不利于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高校不仅要设立影响机制, 更要建立完善的应急干预机制。

高校学生干部舆论领袖作用的实现, 需要通过树立舆论权威、根据学生心理探究舆论导向、积极引导舆论等过程。因此, 建立网络舆论危机的应急干预机制, 使学生干部队伍可以通过语言以及观念来影响舆论的导向, 及时地进行观念的干预,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思想舆论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建设;舆论监督;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42-01

电视舆论监督需要反映出事实的真相,满足受众心理的需求,通常采用纪实性方法来进行展现,体现出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主要观点就是用事实说话,贯穿于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全过程,加强电视队伍思想建设,使工作人员能从正确的思想观点与角度出发,用较高的思想觉悟与认知对事实进行客观分析与整理,可以进一步提高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真实性,保障舆论监督节目的客观性。

一、做好电视舆论监督思想工作的必要性

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离不开电视队伍的思想素质,保持清醒的思想认识以及成熟的思想理论,才能够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持续性的思想教育,在做电视舆论监督节目时运用正确的理念,保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思想工作的出发点,这也是电视队伍中每个思想工作者所必备的职责与使命。在思想工作中要从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关怀与支持。一般情况下,电视舆论监督节目都是纠正和披露关于社会不良现象与作风的内容,容易威胁到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因此,必须要以人为本,在工作、生活与学习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保证工作人员的采编质量。另外,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持续性是电视队伍思想建设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它能够指引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向,并且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创造力。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人员,在工作上相对比较辛苦,还要面临各种报复与诱惑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思想工作的开展,坚持党性原则,正确报道舆论监督,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掌握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出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1]。

二、加强电视队伍思想建设 做好电视舆论监督工作的要求

(一)思想建设必须要高标准、严要求。

首先,电视舆论监督工作者在进行队伍思想建设上必须要提高舆论监督的建设性,要以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基本,从服务大局出发,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做好党和政府要求的思想重点工作,多从正面宣传与报道,提高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在电视舆论监督工作中,所采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处理好舆论报道与监督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确定舆论导向的正确方向;其次,要保持舆论监督的科学性,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科学规律,处理好现象与本质、个别与普通、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纵观全局,运用正确的政治思想与态度,对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内容、数量、分寸等进行相应的调控,避免由于思想建设工作不到位而引起负面效果与不良影响;最后,保证舆论监督的合法性,电视舆论监督节目要以国家宪法为依据,在有效的法律范围内进行,以党的方针、政策与路线为基础,保护国家安全,以事实为准绳,维护国家尊严的前提下进行电视舆论监督工作,保障电视队伍思想建设工作能够全面开展。

(二)坚持党性原则强化理论教育。

舆论监督要从政治的高度,坚持党性原则,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以党为中心,按照上级部署的工作要求来完成工作任务,深入群众,增强舆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舆论监督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鉴别力与敏感度,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与政策,对于社会不良现象、环境污染、假冒伪劣等问题进行揭示。同时,舆论监督工作者还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的进行理论专业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提高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整体提高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增强思想政治觉悟,拓宽思想精神领域,保持党员教育的先进性,在舆论监督工作中能够把握好全局,审时度势,促进舆论宣传,形成一定的舆论力量。强化理论教育为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教育提供便利的条件。

(三)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

现在的电视舆论监督的结构与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化、年轻化是现在工作人员必备的要求,因此,在思想工作上也要根据舆论监督工作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在进行思想宣传工作时要与舆论监督相结合,采用各种方式与方法,把政府的工作重点传播给广大群众,改变传统的采访思路,调动采访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把握好宣传重点,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同时,在做电视队伍思想建设时,要考虑到工作人员的思想情绪与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涉及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因此,要认真对待并解决工作人员的待遇、薪水与生活环境方面的问题,激发工作热情,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凝聚力与向心力[2]。

(四)树立典型提高思想政治感召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现与培养典型工作者是加强电视队伍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典型的事迹与人物,提高队伍的事业心,增强队伍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可以树立吃苦敬业方面的典型,电视舆论监督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职业,因此,在思想工作中要对能够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者树立起典型,让他们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全体工作人员深入群众基层进行考察与采访,保证舆论监督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还可以树立勇于创新方面的典型,舆论监督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需要在工作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针对那些能够善于灵活运用采编方式的工作者树立为先进典型,有效的激励全体工作人员提高创新能力。

三、结语

电视舆论监督节目对维护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电视队伍思想建设,履行工作人员的社会职责,多方面培养思想教育途径,提高为人民服务意识,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做好电视舆论监督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小燕.媒体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J].青年记者.2010年08期

思想舆论论文 第11篇

如今,整个网络舆论互动已形成相当的规模,网上汇集民意的栏目越来越多。网络舆论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网络的兴起为网民自由发表言论提供了平台,真实、鲜活的反映了民意。网络舆论实质性地干预并参与了社会生活和政府决策过程,推动了民主决策的进程。但是,网络舆论也有其负面影响,网络暴力、网络谣言、舆论逼视侵犯了部分公众的隐私权、超越了舆论监督的权限甚至发展成为暴力事件,为个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也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网络舆论的双重性格使网络舆论的效果难以预测,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才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常开展。

2 网络舆论的正效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网络舆论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视野,网络舆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信息,拓展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满足了大学生的受教需求,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体说来,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向性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言献策,提升了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形成庞大的、自然的反馈机制,网民充当着国家和政府的智囊团,给国家和相关部门提供各种意见和建议,体现公众关于国家建设的普遍意见。对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了解了国家时事,更参与了国家决策出台的过程,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他们的政治素养。

(2)鞭挞丑恶,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网络舆论有着“向善”的品质,一切善恶在网络舆论声中泾渭分明,网络舆让大学生心中有一把道德标尺,一种道德行为受到舆论的推崇和赞扬,而一切非道德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批评。网络舆论有利于把风俗习惯、社会道德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活动,进而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3)凝聚情感,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网络舆论强大的交互性使信息广泛、迅速的传播,通过网络舆论的号召和渲染,在社会公众的参与和互动中,凝聚了民族情感,迅速显现出其凝聚民族情感的力量。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更为生动,更为鲜活,在主动接受的过程中增加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3 网络舆论的负效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掣肘

网络舆论的强势冲击犹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正效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又为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掣肘。

(1)网络舆论“失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反向性作用。网络舆论中不时出现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经过网络的放大效应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效果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危害都要大,当大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时,这些信息错误的舆论导向无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网络谣言是网络舆论信息功能的异化,它使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使还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难以辨别周围世界。

(2)网络舆论“触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反向性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尤其是在主流媒体引导呈弱势的网络舆论中,往往需要大学生自己进行道德舆论评价,如果大学生缺乏清晰的伦理准则,当一些网络舆论触犯法律之时他们便茫然不知所措。当网络中一部分群体滥用网络的自由时,网络舆论就会触及法律的边界,而非理性的网络(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36页)舆论破坏了个人正常生活,超越了法律的界限,混淆了大学生对于正义的辨别,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掣肘。

(3)网络舆论“不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反向性作用。网络舆论的品格低下,存在较为明显的媚俗倾向,关注点多集中在个人隐私、明星绯闻、色情信息,成为网络媒体吸引眼球的方式,“对于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和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来讲,放任自流地接触网络,会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异常,心理的扭曲,不利于大学生正常接触社会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容易使得大学生接受各种腐朽和不良的思想,形成一种错误的、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1)

4 让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网络舆论毕竟是公众自发的、以表达个人需求为目的的言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舆论调控的最终目标是发挥网络舆论的正向性作用,使其朝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展。网络舆论发挥正向性作用,离不开政府、媒体、高校三方面的因素,在这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削弱网络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大学生一片纯净的网络环境。

4.1 政府调控

政府调控无疑是网络舆论调控最为直接和有利的手段。政府的网络舆论调控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方针来规范主体的行为,对传播不良信息、蓄意制造反动言论的个人或媒体予以惩处,对违反道德和责任的网站予以关闭和处罚。政府的舆论调控并非扼杀网络舆论中鲜活的民意,而是在保障公众发言权的前提下,针对恶意攻击、造谣、诽谤他人的言论,对理性的网络舆论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4.2 媒体自律

网络媒体作为虚拟空间的“把关人”,首要职责就是行业自律,以自我约束的方式从事信息传播活动,净化行业环境,发挥网络从业人员在网络中的积极作用,在编辑和发布新闻时,坚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保证内容的健康,克服传媒的浮躁心理,杜绝一切商业行为,从而提升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4.3 高校引导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导性作用,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超越地域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平台,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都可以在更广的地域和更长的时间段内得以传播。(2)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属感,树立服务意识,从尊重大学生主体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教育内容,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对话,提高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依托信息传播技术而兴起的网络舆论,为每一个大学生搭建了表达心声的平台,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网络舆论,但并不是任何人、任何形式的网络舆论都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只有理性的网络舆论表达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捍卫网络舆论的真实和自由,肯定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鼓励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网络舆论中来,但同时又必须正视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在政府、媒体、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功能和作用,促使网络舆论“归位”,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晓平,何伟伟,汪冬凡.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科教导刊,2010(8).

上一篇:卧龙湖旅游下一篇:重庆市1月农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