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的经验

2024-06-24

欧债危机的经验(精选12篇)

欧债危机的经验 第1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民生放在了第一位, 西方国家主要是为了迎合选民心里, 不断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待遇。但也正是他们一次次地制造了经济危机, 使民众生活水平跌宕起伏, 有时甚至是民不聊生。原因是民生保障持续地开出支票, 但其保障的根基不牢固, 即国家对民生的负担超出了国力。可见, 过度强调民生, 不一定能带来持久、高水平的民生。

西方的国家体制, 在国家创造物质财富的辉煌发展阶段的优势是毋容质疑的。但当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 从物质积累式的生活方式转变成物质享受式的生活方式后, 人们的享受欲望与人类长远利益及国家的整体利益间就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欧盟债务危机就是这种国体所造成的最终结果。因为无论如何富有的国家。其整体财力都是有限的, 国家是将有限的金钱更多地用在即时民生消耗上, 还是在重视即时民生的同时, 也兼顾国家积累及持续中长期发展, 这涉及到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经济命运。西方国家过去几十年财力的绝大部分是用在了民众的消费上, 导致国库越来越空以致于资不抵债。根源是国体造成的, 这种全民公投性质的国体, 国家好比是一个大钱库, 每个人、每一方都欲从中索取, 各方都有重重的法码, 唯有国家的即时及长远利益缺少法码。

(一) 民众——最重的法码

处于大选中的民众, 首先是对自身所享受的物质条件及精神生活做出本能反应。竞选者为了赢得选举, 也不惜牺牲国家及民众的长远利益, 不负责任地抛出即时性的所谓惠及民生的施政方针, 所以一党比一党、一届较一届开出更高的社会福利条件, 使民众对优厚社会福利的要求被不断抬升, 且只能升不能降, 出现了国家财富无止境地向社会福利待遇的倾斜, 导致社会超负荷甚至是透支性负担, 以致出现了当前的欧债危机。

(二) 行业法码

每个行业都由众多的人员组成, 都希望自己的行业有更丰厚的利益、良好的待遇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使竞选者不得不违心地以牺牲其它行业、其它国家、甚至是本国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这一行业人员的要求。

(三) 各自地区利益的法码

在当今世界 (特别是西方) , 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 城市的人口对于竞选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即使是掏空国库, 城市建设也是竞选者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城市的过度繁华装饰, 使国家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其代价很可能是严重削弱国家持续发展的后劲。

西方国体下的选举实际是各种利益体间的利益角逐, 由于人类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特性, 形成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法码, 使天平一味地倾斜。一届届竞选者为了达到当选最高领导者的目的, 不得不接受来自各方的各种诉求的压力, 唯独国家的实力及人类的长远利益得不到应有的足够重视。这使很多国家的国库被民众掏得越来越空, 国家超负荷运转, 以至资不抵债。这种情况不只在欧盟, 在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一次次经济危机的历史事实中也都得到了反复印证。

二、中东强人政治下国家体制的社会状况

国家领导人世袭制, 这类政权多数是在国家基础薄弱或大动荡中获得。因为引领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这些领导人的掌权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 并在执政初期, 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随着执政时间的推移, 特别是当政权传给下代后, 由于是非竞选产生的领导人, 缺少来自本民族最杰出智慧阶层的竞争。且领导人在登上最高统治地位时形成很强的、不易更改的施政方式及思维类型, 为维护自身统治又不断强化个人崇拜, 一言之, 缺乏应付复杂情况的变革及应变能力。民众缺少活力, 常常偏离国家的最佳发展轨道。所以这些国家或是经济虽平稳但发展缓慢, 国力不强, 民众生活水平低下;或是人们不满现状而出现动荡, 导致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滞后。

但另一方面, 国民长期处在为物质积累而奋斗阶段, 物质生产重于物质享受, 对精神生活也没有过高奢望;在整个物质财富分配上, 人们的私欲不会无节制地膨胀, 民众利益不会威胁到国家利益, 使国家利益能得到较大比例 (甚至超额) 保障。这些国家虽不富有, 但在较低的民众物资欲望下, 国家经济负担不重, 鲜少出现国家经济超负荷运转现象。

三、中国式国家体制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显现出的优势

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适应国体, 表现国体, 为国体服务, 并对国体起巩固作用。我国的国体就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具体地说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强经济立法, 完善宏观调控”。 (1) 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2)

我国经济运行了六十三年, 大体分三个阶段。1953-1976年为第一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77-1990年为第二个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时期, 市场经济的开始。1991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我国深化改革时期, 经济发展最快阶段。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展,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的中国经济法自1986年以来, 立法速度大大加快。国家的强盛、民众的富庶, 强有力的法规、政策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首位。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本身就是世界革命史上的一大创举。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没有经过资本主义, 直接走上了国家独立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六十多年的实践,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克服了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 成功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到二十世纪末, 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仅今年的情况统计:初步核算, 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夏粮总产量达到2525亿斤, 比上年增加62亿斤, 其中冬小麦连续8年增产;今年秋粮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 长势总体好于去年。工业经济, 从去年下半年起,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幅基本稳定在14%左右,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服务消费增长较快, 旅游、文化等消费持续旺盛。在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同时,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5.4%, 民间投资活力增强, 增幅达到34.2%;制造业投资增幅为31.8%。对外贸易前6个月进出口总额增长25.1%。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加大, 在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中, 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分别拉动经济4.6个和5.1个百分点。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面推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完善, 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9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4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实施科学家工作室试点, 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持续增长, 前6个月国内发明专利受理20万件, 同比增长43.9%;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2万件, 增长50.7%。我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发射成功, 再一次彰显出中国航天工程的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令世界瞩目。

摘要:当今世界无论属于哪种国体类型的国家, 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经济问题。科学的国体应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与民众即时利益的协调并顾, 有利于国家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中国式国家体制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关键词:国家利益,民众的即时利益,人类本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15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06.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第328页人民出版社1993, 10.

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 第2篇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致使美国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继而,受美元体制的影响,全国大多数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且许多国家外汇储备以美元计量。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美元动荡,迅速波及整个世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从危机最初爆发的原因来看,是由于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行为以及一些企业为增加消费量而采取的一些鼓励措施导致许多没钱的人却大肆借贷买房买车,使经济出现了虚假繁荣,到最后,人们债台高筑,还贷不起,影响银行资金周转甚至破产。政府为救市大量印钞,致使市场流通货币量大大加大,美元贬值,物价上涨,进而通过汇率及贸易、外储等因素将危机转嫁,蔓延到世界。这些只是从那个表面上看到的,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与资本日益社会化,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却使生产资料和成果越来越为部分资本家占有,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希腊政府为帮助其银行部门安然度过危机承诺提供一笔大额资金,到09年,希腊政府突然宣布政府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已远超欧盟规定的上限,情急之下,希腊政府主要通过借新债还旧债来解决当下的债务问题。由于希腊政府显著恶化,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惠誉、标准普尔与穆迪先后下调希腊主权评级,使其陷入财政危机,欧元兑美元大幅度下跌,这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由于市场对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恐慌心理加重,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区资产,从而使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继之后,葡萄牙政府称可能削弱缩减赤字的努力及西班牙披露未来三年的预算赤字将高于预测,更是导致市场焦虑急剧上升,欧元遭到大肆抛售,欧洲股市暴跌,德国等欧元区龙头国也开始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整个欧洲区面临着成立11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从其造成的影响看来,以英美为代表的欧元区外的发达国家由于对欧洲需求的依存度较低,因此受危机影响较小;但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可能会受累于欧盟经济下滑影响,进而影响本国经济。拿中国来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因此,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的解决,从目前来看,危机国家以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解决了,只能依靠周边国家、机构的援助方案与援助力度解决。欧元区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体化制度,使得德国、法国等经济恢复较快,经济较为稳定的国家无法“独善其身”,此外,IMF的巨额援助也有利于债务危机的减弱。

由于我国受欧债危机影响很大,因此在西方国家提出让我国出资3.2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时,我们也有一丝犹豫,但是,我们没有被危机冲昏了头脑,援助不等于送钱,欧元区未来经济发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内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于国际组织的救欧行动,我们给于支持,但我们更希望欧洲国家从自己的政策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采取救市政策,适当地降低财政压力。当然,我国也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其渡过难关。例如:增加向IMF注资、购买国债、增加进口和扩大企业投资等方式,帮助欧洲国家克服危机,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

欧债危机的阵痛演绎 第3篇

2009年10月,希腊时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市场恐慌。截至2009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投资者在抛售希腊国债的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危机再度升级。这场危机不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一开始就来势汹汹,但在其缓慢的进展过程中,随着产生危机国家的增多与问题的不断浮现,加之评级机构不时的评级下调行为,目前已经成为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重要事件。政府失职、过度举债、制度缺陷等问题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在欧元区17国中,以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等5个国家(以下简称“欧猪五国”)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从近期的紧张局势来看,当人们还急切关注希腊会不会退出欧元区的时候,从西班牙传来的消息又给了人们当头一棒。评级机构惠誉宣布把西班牙最大两家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和西班牙对外银行的长期信用评级从A级下调两档至BBB+级,评级展望为负面。惠誉表示,这次下调西班牙两大银行评级的直接原因就是西班牙主权评级下调和经济衰退延续。

让欧元区国家头疼的还不止是惠誉,如履薄冰的希腊依然是评级机构眼中的定时炸弹。惠誉宣布下调西班牙两家银行评级的话音还没落,另一家评级机构穆迪也给欧洲国家念起了紧箍咒。穆迪旋即发布的报告说,希腊退出风险增大时,塞浦路斯、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信用评级将被下调,一旦希腊退出欧元区,穆迪可能下调所有成员国评级。

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欧债危机诱因主要在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一方面,金融危机直接重创冰岛和中东欧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各个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扩大财政支出是必然的选择,然而这在欧洲造成了重大的财政问题。

而究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经济增长的放缓和社会福利居高不下的矛盾、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欧盟有共同的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分散。

欧洲是长期的高福利社会,各政党之间为了赢得选民的选票当选,通常会承诺公众社会福利的提升,政府采用“愚民政策”,采取了“饮鸩止渴”的行为。例如,希腊政府在2009年之前隐瞒了大量的财政亏空。政党的争斗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进一步的增大,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

除西班牙与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欧猪五国在1980~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导致了巨额政府财政赤字。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在危机形成与爆发初期的2007~2009年,政府赤字数额急剧增加。以希腊为例,从2001年加入欧元区到2008年危机爆发前夕,希腊年平均债务赤字达到了5%,而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2%;希腊的经常项目赤字年均为9%,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1%。2009年,希腊外债占GDP比例已高达115%,这个习惯于透支未来的国家已经逐渐失去了继续借贷的资本。这些问题在欧猪五国中普遍存在。

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包括希腊在内的一些欧元区国家在过去财政纪律松弛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开支,导致积累了过多债务并形成恶性循环。国家债务的高企不但使政府信誉扫地,而且导致国家经济丧失原本有比较优势的竞争力,这些问题现在到了不得不纠正的时候。在目前欧债危机蔓延的形势下,控制各国泛滥的财政超支是无法回避的必要措施,紧缩带来的经济衰退则是在纠正过去错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尽管希腊和西班牙等重债国面临经济衰退和国内的反对浪潮,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紧缩财政、控制债务、理顺各国收支平衡并调整经济结构,度过目前的阵痛,才能真正在未来实现各国经济持久、健康、良性的增长。

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强国恒强,弱国愈弱”:欧盟经济长期由德国、法国两大强国主导和领航,五国既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又没有主导的支柱产业,在整个欧盟经济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弱国也要跟上整个联盟的发展步伐,只有通过应用财政政策调控工具,来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到指标上不掉队,这种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成了此次危机的间接原因。

欧盟实行单一的调控经济政策变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经济的两个重要的政策变量,但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也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

然而,由于欧元区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只能极致地应用财政政策这一个工具来调节本国的经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各成员国均有扩大财政开支的倾向。欧元区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财政政策的制度框架,缺乏对成员国的财政状况的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为了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各个成员国难免各自为政。同时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冰岛总统近日指出,冰岛之所以能够从破产的深渊中快速反弹,就是因为政府和央行能够以自己的货币贬值,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这是任何欧元区国家无法享受的“政策福利”。而英国政府也多次重申不会加入欧元区。

默克尔对此也曾表示,过去无论是在经济、金融还是财政政策方面,包括环保问题上,各国都重复犯下一个错误,就是只片面注重短期数量的增长,忽略了维系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希腊等欧债危机重灾国目前面临的窘迫情形而言,其根源是过去长期在欧元区统一货币体系下享受超低的信贷成本,而且利用当时廉价的融资成本盲目扩张财政支出,这种状况现在已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

欧债危机影响几何

此次危机的影响巨大,从政治上看,“欧猪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领导人全部完成换人。这几位临危受命的“新当家”们目前都在四处奔走,努力解救本国的金融危机。更多的影响则在于经济方面,欧债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共振,由于欧洲一直是以高福利著称,一直担当着全球消费热点,其消费能力的下降直接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拉低。

目前,欧洲事实上已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这使得目前的欧债危机相比2008年的次贷危机来说更难解决,而且更加长期化。在政治换届周期下,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预计,欧洲经济终将温和衰退,不仅希腊等周边国家延续衰退之势,而且德法等核心国家也将受到拖累;欧债危机仍将阶段性恶化,希腊难以摆脱退欧风险,西班牙等国银行业危机仍将间或恶化。

目前全球经济主要的关注点在美国、欧洲和新兴国家,而美国和新兴国家的的经济是否发展则又取决于欧债危机的发展。决定下半年全球经济形势总的主要因素在于:美国经济是否能够在三季度内表明其不会出现“二次放缓”;欧债危机是否能够随着希腊政府和“三驾马车”的谈判而进入暂时性稳定期窗口;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是否能够通过货币市场的放松最终使得工业生产活动在三季度内出现明显的触底并产生反弹预期。

但是中长期来看,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概率在增加,对周边国家的感染风险也在上升,欧盟领导人对能否达成财政统一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协议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将使得美国的经济复苏面对巨大的外部风险,同时新兴市场由于缺乏外部市场需求,经济也难以出现大的触底反弹。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探讨 第4篇

欧债危机实际最早起源于非欧元区的北欧国家冰岛。受创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冰岛的三大银行资不抵债, 最后被政府接管, 由此银行债务升级为国家主权债务。该项债务最终致使冰岛政府外债规模达到800亿美金, 为其GDP的300%左右。而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得超过60%。在该国总统拒绝在赔偿法案上签字, 并决定把赔偿问题交由全民公投后, 惠誉国际直接把冰岛长期主权信用评级降为“垃圾级”。

2009年底, 当希腊新政府为发放失业救济金而筹资时, 发现并披露了前任政府瞒报的真实财政状况, 向世人公布了其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由106%上调到126%, 将预算赤字6.7%上调到12.7%, 后来又调整为15.4%, 从而正式拉开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序幕。

之后随着债务问题的进一步蔓延, 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匈牙利、比利时以及塞浦路斯等欧元区国家, 因为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过高而相继造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的降低。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全面显现, 欧元对美元持续大幅贬值。欧债务危机直接影响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 给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了较大不确定性。

二、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 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制

由于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实施高福利, 并且由于多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使得执政当局政府一味地讨好选民。当这种高福利对欧洲社会民众形成一种习惯后, 执政政府很难再去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这在经济繁荣发展时期并不明显, 而一旦当经济陷入困境, 政府为解决维持高福利造成的公共开支过大和财政赤字就只好通过发债。

因为欧元区一直推行低利率政策, 各国可以通过较低的借贷成本获取资金, 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解决财政问题。但随着政府债务占比的不断扩大, 国际评级机构把国家信用评级降低后, 政府不得不提高债券利息, 导致借贷成本的提高, 是风险不断加大。

据高盛预计, 2012年欧元区有1万亿欧元政府债券到期, 各国应对即将到期债务的目前主要是借新还旧。由于债务的大规模到期, 大部分急需融资的欧元区国家都已经抢在2012年伊始发行债务。根据瑞银集团2011年底发布的报告预计, 2012年全年, 欧元区成员国主权债务发行总规模将达到7400亿欧元。这样只会导致实际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欧盟区财政赤字及负债水平见表1:

截至2011年底, 欧元区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负债率) 由2010年的85.3%上升至87.2%。同期, 欧盟27国的负债率由2010年的80%上升至82.5%。

另外, 欧元区福利制度的设计本身是有缺陷的, 以在福利制度里占比最大的养老金来讲, 欧洲的绝大部分公共养老金都演变为三方缴费的共担分责制度;为弥补不断扩大的支付缺口, 当整体经济出现滑坡时, 在雇主和雇员的缴费难以提高的情况下, 提高国家缴费的补贴部分便成为必然。这就是欧洲养老金制度设计的最不合理之处。有的学者也已经提出:欧元区从最初的“需要财政”逐渐向“卷入财政”直至“裹挟财政”并最终演变为财政“包袱”甚至成为债务危机一个诱发因素的发展脉络。而相比美国公共养老金制度, 从它建立之日起就一直没有接受过财政补贴。一直来, 每当制度运行出现财务收支风险时, 美国都可以采用调整制度参数的方式让其自动恢复财务的自我平衡。

(二) 欧元区内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二元体制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经济政策互相之间不协调, 导致欧元区国家呈现财政政策各自为政, 货币政策受到约束,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矛盾, 最终导致经济内部矛盾爆发。克鲁格曼也明确指出欧债危机产生的核心原因是欧元具有不灵活性, 由于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没有和财政政策及劳务市场得到有效的融合, 从而引发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基于各国政治意愿, 欧元区在成立之初只是统一了货币政策, 却没有统一财政政策, 财政大权被认为是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这种二元结构的危害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先预防来看, 这种二元结构无法对欧元区内成员国的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纠正, 造成财政纪律松懈。二是从事后应对来看, 二元结构充分暴露出了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

(三) 欧元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结构不合理

欧元区很多国家的经济结构单一, 对外依存度较高。以希腊为例, 其经济结构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而这些产业非常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 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 同时其他国家进入希腊的游客也减少了很多, 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另外, 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爱尔兰的服务业占比也超70%, 制造业占比普遍不到20%, 经济增长的主动性和可控性较差, 这就造成这些国家极易受到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的影响。并且当这些负面的外部冲击出现后, 很难迅速的拿出应对措施。

三、结论与建议

(一) 改革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

高福利制度本身不是错的, 但欧债危机国家的问题是实施了本身经济无法承受的过度高福利, 福利支出在政府开支中占比最大。因此改革福利制度可以极大地减轻政府减赤的压力。如果福利制度不变革, 这些国家仍然不能“量入为出”, 依旧维持超出本国经济本身所能够承担的福利水平那么这种危机, 只要在经济大环境稍微不好时就会重演。另外, 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庞大的老年人口给支付养老金的政府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若再不进行福利制度改革, 债务将必然越滚越大。

当然, 欧洲各国目前也已经兴起了福利制度改革, 采取了如推迟退休年限、冻结养老金支付、降低公务员的薪酬等措施, 但对于欧洲的这种必然会触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根本性的改革举动, 其阻力可想而知。过度的制度对欧洲人来说, 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好日子”。突然面临要取消这种福利时, 民众会难以接受。几乎欧元区的每个国家在宣布福利改革的措施后, 都伴随着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工, 游行, 暴力抗议, 甚至引发了政治危机以及政府的更迭, 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二) 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协调一致

为便于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欧元区内的成员国即便不能统一财政, 也应在财政政策方向上保持步调一致。针对欧元区财政的这一先天缺陷, 欧盟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成员的财政协调提供了基本框架。虽然直至目前, 事实证明, 公约执行力还相当有限。

欧元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对称的二元化格局是欧元区各国寻求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是各国相互妥协的结果, 但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欧元区各国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的实践中也在积极寻求趋于协调一致。未来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走向对称化是必然的趋势。欧元的运作已使货币一体化的微观经济效率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在宏观层面也进一步加深了区内各国经济政策合作的相互依赖性。这些都为未来财政政策走向统一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 促进欧元区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

从长远看, 任何外部因素都没有经济自身增长的内生性可靠, 只有足够的内生性, 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抵御住各种来自于外部的冲击。应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完善产业结构, 丰富产品种类, 培育消费热点, 扩大内需, 培养经济增长内生性, 形成内外需并重共同发展的模式, 而不能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的发展上。

针对债务危机暴露出的这些问题, 欧盟也已着手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早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 欧盟就成立了一个由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亲自“挂帅”、包括各成员国财政部长在内的专门小组, 就改进欧盟经济治理拿出具体建议, 由定于欧盟峰会最终定夺。

在2012年5月欧盟峰会的首次会议上, 专门小组提出了加强欧盟内部经济治理的四个主要目标, 即强化财政纪律、消除成员国竞争力差距、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建立一套长期的危机应对机制。范龙佩称, 欧盟正处在关键时刻, 接下来所采取的措施将决定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命运, 欧盟应当从债务危机中汲取教训, 从危机预防和管理两方面入手防止类似危机重演。根据欧盟领导人的授权, 欧盟委员会提出完善欧盟经济治理的初步建议。建议建立在三大支柱上, 即强化以《稳定与增长公约》为基石的财政纪律、解决宏观经济失衡和竞争力差距以及建立一套永久性的危机管理机制, 这与专门小组的思路基本一致。

总之, 可以说欧债危机在给欧元区带来巨大考验的同时, 也为欧元区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对于欧元区能否像欧盟领导人坚称的那样, 会渡过难关并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强大, 我们将拭目以待。

摘要:欧债危机正在对全球经济的恢复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欧洲及世界各国对欧债危机国家做出了积极救助, 但直至目前仍没有明显的好转迹象。究其缘由, 笔者认为外界种种救助方案, 并不是针对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的, 大都属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指标不治本。本文从危机产生各个方面入手, 试着厘清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 以期在后面的危机救助中能有的放矢。

关键词:主权债务,欧债危机,欧元区,二元体制

参考文献

[1]孙伟关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调研[J].宏观经济管理, 2012 (3) [1]孙伟关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调研[J].宏观经济管理, 2012 (3)

[2]王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影响与启示[J].财政研究, 2010 (5) [2]王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影响与启示[J].财政研究, 2010 (5)

[3]肖潇欧债危机的近况及其影响[J].国际金融, 2011 (10) [3]肖潇欧债危机的近况及其影响[J].国际金融, 2011 (10)

欧债危机与欧盟福利边界的重构 第5篇

火上浇油的紧缩政策

从表面上看,紧缩是有依据的。欧债危机国家存在经济增长率低迷和财政支出刚性的矛盾,经济增长率低导致税基减少、逃税现象增多、财政收入减少,却因公民福利和养老金的刚性支出,导致财政赤字比率和政府债务比率远远超过欧元区《稳定增长公约》所划定3%和60%的红线,进而引发债务危机。因此,解决债务危机的最初出发点就是要通过紧缩,回归红线以内。通过紧缩重振市场信心,提升经济活力,最终走出债务危机。为了配合此次自救,连受欧债危机影响不大的德国和法国也宣布在三年内削减数百亿欧元公共开支。

从本质上看,紧缩不能救欧洲。从经济学原理分析,无论是财政紧缩政策还是货币紧缩政策(对当前欧元区国家而言主要采取的是财政紧缩政策),不论是减少财政支出还是增加税收(或提升税收上缴率),都是对经济复苏和重启经济活力的阻碍,制约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反过来还会进一步恶化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从国际比较看,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200%,美国也超过了100%,两国通通超过了国际上通常所说的60%的稳健性标准,说明债务负担过重并不一定导致债务危机。因此,紧缩政策救欧洲是药不对症,甚至是火上浇油。强制回归红线的做法不利于欧元区总体经济复苏。

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欧债危机是因为福利增长过快和经济增长率较低引发的,换言之,美日等国虽然债务负担超过了希腊等国的水平,但由于其经济增长率较快或福利增长受到节制,就没有发生债务危机。而现有紧缩政策没有办法跨越这两个难题,一是紧缩可能会导致经济更加低迷,二是紧缩政策不能有效削减民主政体下的福利刚性。

福利增长过快较为容易解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欧债危机国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爱尔兰等国,加入欧盟后一方面享受了较多的欧盟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的补助,属于净得益国,加之因市场一体化所形成的产业从欧盟中心国家向这些周边国家扩散,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增长。爱尔兰在1990年代末甚至被称为推动欧盟经济增长的“小虎”,为这些国家福利增长提供了财政基础;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一体化出现的福利趋同效应。即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中心国家向周边国家扩散,改变了劳动和资本的稀缺程度,提升了这些国家的工资水平。从到,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国的工资上涨幅度分别为29.4%、27.8%、22.6%和26.8%,而同期德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甚至微降了1.6%。如果说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各国普遍都遇到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欧债危机国的公共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和替代率等指标,都高于西欧,甚至个别还高于北欧。欧陆主要福利国家养老金替代率平均水平近60%,高于美国20多个百分点,而希腊养老金替代率则又高出欧洲平均水平将近36个百分点,几乎为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逆向的制度设计,既超出希腊经济发展水平所承受的能力,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希腊的经济活力。

经济增长率较低却不能很好地加以解释。南欧国家在发生债务危机前,已是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按照区域一体化理论,由于市场拓展所形成的贸易转移和投资转移效应,相对落后的周边国家比中心国家会有较高经济增长率,欧盟各类财政转移支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这个现象在危机国加入欧盟初期都出现过。但是,相关国家意大利早自1990年代之后、葡萄牙自之后、希腊和爱尔兰自之后,经济增长率就低于欧元区的总体水平。这就需要解释,这些国家在加入欧盟后经济增长的形成机制,在何时又通过何种渠道弱化甚至消失了?反之,德国等中心国家经济增长率应该比周边低,又是怎么高上去的?一种解释是福利趋同导致的欧债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税负太重,导致企业竞争力不足而失去投资的积极性,另一种解释是希腊、爱尔兰等国经济结构失衡,大量投资转向了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形成经济泡沫,最后导致增长机制崩溃。但这两个理由仍然不能解释,这个增长机制为何会突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弱化甚至消失。

东扩给债务国经济以沉重一击

欧债国家经济增长率低的根本原因是东扩。以后,12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欧盟总人口从约3.8亿增至约4.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约9%,总体面积扩大近74万平方公里。欧盟东扩后,资本、劳动力、商品和服务等四大自由流动的区域从15国增加到27国,对欧盟重债国经济增长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从投资流动来看,特别是在20之后,由于欧元诞生,汇率更加稳定,交易成本降低,为这一地区的资本流动创造了更加方便、安全的环境。从始,新成员国资本流入大幅增长,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0%,其中增幅最高的高达22.51%,总额达22586亿美元,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占了相当大比例,其中奥地利和德国尤为重要。从劳动力流动来看,由于中东欧国家失业率比较高,入盟后其劳动力大量向西部发达成员国流动。据当时估计,瑞典、英国和爱尔兰率先向波兰等欧盟新成员开放劳动力市场,英国有50万个就业机会,将很快被来自新成员国的劳工填满。从欧盟财政转移来看,为促进成员国经济平衡发展,欧盟通过提供结构基金和融合基金缩小欧盟富国和穷国之间、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2000年~的第三期结构基金总额达1359亿欧元,新成员加入前,欧盟中四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是结构基金和融合基金的主要受益者,但在新成员加入后,其个人收入只是老成员国的一半,新成员国就成为欧盟财政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欧盟财政转移的减少降低了欧债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欧元区大量新增投资出现在东欧,甚至有一部分是从债务国转移到东欧的投资,无疑对已经不景气的欧债危机国制造业以致命一击,而廉价的东欧劳动力对南欧的冲击导致的失业问题使其制造业失去再崛起的机会。东欧劳动力不仅冲击西欧就业市场,增加了老欧洲的失业率,也增加了其社会支出和财政负担。如果说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是工业化后的结果,希腊、爱尔兰等国所形成的服务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异军突起”却是制造业产业空洞化后“被后工业化”的结果。

社会“自卫”导致经济衰退

如果东扩是导致欧债危机的主要根源,那么理论上的解释就是,市场一体化冲击了原有社会保护机制,激起的社会“自卫”却更加阻滞了经济活力。

市场一体化冲击了原有的社会保护机制。众所周知,福利国家是以民族国家为边界、高度工业化为基础的社会保护机制。高度工业化为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足够财力,以民族国家为边界是在一个国家内部,通过政府的居中协调,劳资间达成妥协,形成社会伙伴关系,形成合力来抵御市场经济冲击,推动了战后近30年经济高速增长。欧盟市场一体化首先冲击了民族国家的社会边界,资本从此不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劳动力也失去了与资本强制讨价还价的能力。尽管经济差异很大,但欧盟债务国入盟后所形成的福利趋同是必然的,但是其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更脆弱。一是外来投资虽然带动了经济增长,但其税基并不稳固,一旦资本有更高利润率去处,税基必然流失,导致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二是劳资妥协机制(社会伙伴关系)在这些国家并未形成,基于民主制下的福利刚性最终接盘者却是政府,在德国等发达国家所形成的社会伙伴协调机制难以确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被迫实现福利趋同后,欧债危机国在没有老牌福利国家的财政能力时,就必然发生财政赤字和债务违约。

社会“自卫”导致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在国家边界削弱后,国家建构社会伙伴的能力随之减弱。为应对经济低迷和财政空虚所实行的降低养老金、延迟退休以及削减工资和福利等措施,马上就会激起社会强烈的“自卫”意识——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的对策无外乎就是增加税收、实行通胀以及增加赤字,在欧盟市场一体化下前两项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发债是政府安抚社会的唯一手段,而社会“自卫”的结果便是政府不断增加税收寅吃卯粮,最终形成经济衰退,陷入“衰退”-“自卫”的恶性循环。

紧缩不能救欧洲的进一步解释是,通过降低公民的“自卫”能力来获得的经济稳定,必然会因政局不稳定难以最终稳定。通过紧缩形成的经济“可持续”必然会因经济更加低迷难以“可持续”。福利国家的福利边界和市场边界未能统一,即使像法国这样的老牌大国都受到非常大冲击,更何况一些小国或被动不断提升福利待遇的后起国家。如果市场边界始终大于福利边界,任何政府的财政救助都抵不过市场贪婪的抽取。社会不断市场化的结果,就是政府运用财政解决社会问题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将与福利病一样,因财政不堪重负而破产。福利国家成功之处就在于建立起一个包容市场的社会,而不是任由市场经济胡作非为。福利国家失败之处在于,建立了欧洲统一大市场,实现了四大流通特别是统一了货币,实际上就制造了自己的掘墓人。

市场边界与福利边界需要再次统一

福利国家的现实意义在于实现了市场边界和福利边界的统一,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分工效应和规模递增的同时,通过构建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福利边界,确保社会不被市场摧毁,或者说建立了包容市场的社会机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一致价值观和社会伙伴关系,实现了劳资共赢和社会和谐。现有欧债国家发生的危机,是在这些福利国家的社会边界被市场打破后,却无法通过超国家的强制力来建立福利边界,把“市场”框定在“社会”中。任由市场来吞噬社会,不仅会搞垮希腊,而且,随之而来的就是东欧匈牙利等相对脆弱的国家,而如果危机蔓延开来,最终将会把法德等核心国家卷入其中而使欧洲一体化毁于一旦。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重建欧盟层面的社会边界,以保护欧盟社会不受统一大市场的冲击。具体做法是,欧盟需要建立两个层次的社会保护机制。即在成员国层面上,需要适应后工业化和欧洲一体化市场深化要求,通过制度创新特别是结构性调整适当缩减过分慷慨的福利支付,以维持财政开支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确保公民核心的社会权利不受影响,维护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在欧盟层面,需要进一步强化凯恩斯的干预思想,通过构建辅助性的社会保护机制,确保大市场的解构力量不致于导致福利国家雪上加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欧盟的欧洲社会建设还要主动地保护欧洲公民的社会权利,包括劳动权利,包括充分就业、终生就业、改善劳动条件等权利。另外,欧盟可以通过加大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的支持力度,为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反贫困和反社会排斥的支持;对于在欧盟内流动的就业人口,通过建立社会保障的接口,为流动人口在当地提供相应的医疗、教育和失业服务,以增强其个人或家庭抵抗市场一体化风险的能力,促进社会平等。

不论在欧盟层面如何加强社会保护机制建设,最终还是需要欧盟强有力的财源作后盾,欧盟的社会建设需要欧盟超国家力量的强化来支撑。目前,欧盟的新财力来源的渠道有:增加各国财政上缴比例、新增环保税、征收欧盟团结税等。

欧盟和成员国均需推动配套改革

欧债危机与三个和尚的故事 第6篇

这很像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最初的欧洲国家各干各的,但发展很慢,后来开始一体化进程,建立了欧盟,就像是两个和尚抬水,经济突飞猛进。再到后来,加入国家越来越多,就像是三个和尚挑水,总有人偷懒,反倒不如从前。等到欧债危机爆发,这才发现,已经没有了“救火”的资源。

人们总是倾向于指责那个只顾享受福利的和尚“偷懒”,其实另外两个和尚何尝不在“偷懒”呢?如果希腊是被“高福利惯坏了”,那么法国和德国的福利并不比希腊差。而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更是以“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而著名。唯一不同的是,在北欧国家看来,福利是自己干出来的,而不是靠加入某个组织凭空获取的。因此北欧国家并没有加入欧元区,也就是没有去当“第三个和尚”。

留在欧元区之外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危机当头,可以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2010年3月,冰岛就是否向英国和荷兰偿还巨额赔款举行全民公决,结果绝大多数冰岛人用选票公然支持政府“赖账”,禁止动用国家财政为银行买单。但成为“老赖”后,冰岛经济确实有了起色。今年上半年冰岛经济增速达到2.5%。为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冰岛放任银行破产,事实上扩大了社会保障体系。冰岛经济回暖表明呆在欧元区之外的好处,得以让本国货币大幅贬值以促进经济复苏。”

而希腊显然没有当“老赖”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就像萨科齐所说的那样,“也许希腊当初心急火燎地加入欧元区就是一个错误”。

由此看来,“偷懒”只是表象。关键是为什么会“偷懒”。也许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欧洲一体化本身。这列“动车”是否开得太快了?里面的乘客是否太多了?是否很多新乘客并没有车票,也搭上了这趟“便车”?是否原来持有“硬座车票”的乘客也挤上了“卧铺车厢”?

从这点看,欧债危机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所说的“集体行动逻辑的困境”。通常一个人的资源有限,组成集团能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样共同利益的累加,客观上使内部成员的个人利益增加。欧盟就是这样一个能提供大量公共产品的集团。1999年1月1日欧元的启动为欧盟各国提供了最雄心勃勃的公共产品。希腊为了搭上欧元这班“高铁”列车,不惜和高盛一起“做假账”。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当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的时候,社会却自发地向理性的方向发展。欧元启动最初十年就证明了这点:每个成员国就像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人。但奥尔森注意到,个人在追求私利时,理性的社会结果往往并不会出现。就像三个和尚的故事。

奥尔森把加入某个集团单纯是为了获利而自己不愿意付出的行为称为“搭便车行为”。希腊当初加入欧盟和欧元区也是出于“搭便车”的目的。而欧盟的“火车头”德国和法国为了促成欧元区的迅速壮大也容许了希腊等国“搭便车”的行为。奥尔森由此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就越不能提供最优秀的公共产品,更多的集体产品会被“搭便车”行为消耗殆尽。就欧元来说,截至2011年上半年,虽然希腊、爱尔兰以及葡萄牙加起来只占欧元区GDP总量的5%,但其银行体系却占用了欧洲央行2420亿欧元流动性的55%。

因此,奥尔森认为,解决“搭便车”问题关键要有两个步骤,一个是减少成员规模。也就是把过去的“三个和尚”的格局退回到“两个和尚”的格局。

具体到欧元区,那就是适当缩小欧元区的规模,2011年11月10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时提出了“双速欧洲”的设想,那就是对欧盟进行根本性的全面改革,包括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且可能规模更小的核心欧元区。适当允许为欧元区成员国建立“退出机制”,已经进入政治家们的视野。

另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实施“选择性激励”机制,也就是对“欧元高铁”的乘客实施区别票价,付出多的享受更多的“优待”,这不仅体现“多劳多得”,更重要的是体现对“公共利益”付出的一种承认。欧元区更需要培养“活雷锋”。

浅析欧债危机的成因 第7篇

1 欧盟及欧元区货币机制的缺陷因素

1.1 欧元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能统一, 应对危机能力受损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不足以协调各国的经济差异的, 这也是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不平衡的表现[1]。欧元区各国各有独立的财政政策, 但是央行与货币政策却是统一的。这种制度架构上本身存在缺陷, 当某些成员国遇到外部危机时, 它们难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特点, 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

1.2《马约》“被过河拆桥”, 欧洲央行缺乏有效监管、预警和惩戒手段

《马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该条约中关于加入欧盟有两项重要的标准, 第一, 欧元区各国都必须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第二, 欧元区各国必须将负债与GDP占比保持在60%以下[2]。早在2003和2004年, 区内部分国家的实际赤字规模实际上已经超过条约的标准。核心国的法国与德国, 在2003年赤字规模占GDP比例已经分别达到了4.1%和4%。原先为了“达标”而预备进行财政制度改革的国家, 在欧元区成立后便放松了改革的执行力度。各国的赤字规模不断扩大, 公共债务也不断扩张, “公约”对其没有任何约束力。当赤字规模扩大, 危机出现“苗头”时, 欧洲央行不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同时未有任何预警机制。于是等到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 爆发出来, 只能被动的接受外围评级机构的不断降级。

1.3 欧洲央行难以兼顾各方利益, 应对危机政策滞后

众口难调, 欧洲央行不能同时满足众多目标:抑制膨胀、确保流动性和欧洲央行体系的稳定性、边缘国家主权债务的可持续性等等。如欧洲央行表示, 可能以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加息符合德国或法国等欧元区核心国的心态, 但对边缘国会带来损害。增加与美国的利率差会直接影响盟国产品出口, 这不符合任何欧元区成员国的利益[3]。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 各方总是首要保全自身利益, 需要央行平衡各成员国利益, 导致政策调整总是比其他国家慢半拍, 调整也不够到位。

2 欧洲人口老龄化与高福利制度

2.1 人口老龄化并非主要因素

表1是欧洲三国与日本、美国的人口老化率、人均GDP以及公共福利支出占GDP比例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欧债危机爆发国希腊的人口老龄率不如日本, 同时人均GDP也远不如日本, 但是希腊社会的公共福利支出所占GDP的比例21.05%, 却是高于日本的18.6%。同时, 希腊、意大利人均GDP低于美国, 德国勉强与之持平, 但是其公共福利支出占GDP的比例却高于美国。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趋势, 欧洲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并非最重, 经济发展平均水平总体不如老龄化情况更重的日本, 但同时其社会福利支出比例都远高于世界上其他比其更为富裕的国家, 不应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构成危机的主导因素。

2.2 不尽合理的高福利制度

欧洲的高福利一直是其他国家人群最为羡慕和盼望的, 这里不仅含有各种高收入、补贴, 更有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上的优势。但这种过度的福利制度, 早在欧债危机的爆发之前就已遭人诟病, 直至危机爆发这一制度所带来的弊端才真正显现出来。

欧盟各国近年来的社会福利占GDP的比例有趋同趋势, 且均在高位。在经济发展良好时暂不出问题, 但在外力冲击下, 本国经济发展遇到问题时, 就会出现危机。从2008到2010年, 爱尔兰和希腊GDP都出现了负增长, 而西班牙近两年也出现了负增长, 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并没有因此减少, 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 这相当于举国举债消费。同时, 高福利体制下的“大锅饭”倾向严重, 会导致人好逸恶劳, 于是“寅吃卯粮”成为习惯。

3 评级机构的步步紧逼

欧债危机爆发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被三大评级机构调低。而这三大评级机构就是:穆迪、标普、惠誉。如果说欧债危机还有赢家的话, 那么三大评级机构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赢家。信用评级行业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发展到今天, 穆迪、标普、惠誉几乎是以三足鼎立的姿态, 存在于评级市场上。这三家的规模类似于行业内的寡头垄断, 没有任何评级机构给他们评级。针对这三家评级机构,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称,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垄断性较强, 前瞻性不足。一旦某公司出现问题, 就大幅调低其评级, 在问题发生之前, 没有前瞻性的判断, 放大了评估对象的好坏, 加重了事态的发展”。这种“顺周期”操作, 导致形势好时“捧到天上”, 形势坏时“落井下石”, 会加大金融市场的波动。

欧洲危机爆发以来, 他们不顾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 不顾这些国家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只是一味的下调它们的信用评级, 此举无疑是“雪上加霜”, 导致这些国家融资的难度和成本上升, 加重了欧债危机的不良局势。

4 产业发展不均衡和金融业的非理性发展

4.1 产业发展不均衡, 应对危机能力脆弱

总体看来, 最先出现债务危机的“欧洲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它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希腊, 2010年服务业在其GDP中占比达到52.57%, 旅游业占到约20%, 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有14.62%。意大利的第三产业占比非常高, 2010年意大利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2.9%, 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是意大利的支柱性产业。因此, 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 对欧洲的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冲击非常大, 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 金融危机后这几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后更是江河日下。

4.2 金融业非理性发展

对比之前破产的国家冰岛, 和现在深陷欧债危机的希腊和爱尔兰,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吃了金融的亏”。“欧洲五国”之一的爱尔兰原本是以农牧为主的国家,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 爱尔兰人开始大力发展其不具优势且不甚熟悉的金融服务业。1987年爱尔兰政府在都柏林设立了国际金融服务中心, 有450余家国际机构在此经营金融业务。全球银行50强中有一半以上在此设有机构。但在发生危机后, 2010年全年, 爱尔兰各个银行亏损总额大约达到350亿欧元, 占到GDP的20%左右。

近十多年来, 欧洲经济是一个高度依赖房地产和金融业发展的结构, 对金融市场的状态的依赖度非常高。但是金融业不属于实体经济, 它的过度繁荣往往掩盖了巨大的泡沫。金融市场的过度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挤出效应。金融行业是一个“以钱生钱”的行业, 金融投资收益是大大高于实体经济投资收益。在高投资回报的驱使下, 大量资金易从实体经济领域转向虚拟经济领域, 会造成实体经济的投资不足、发展乏力。

摘要:欧债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三年, 时至今日仍前景未明。今日回看这场危机, 其既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衍生”产物, 又有许多发生的必然原因。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虽然有限, 但是其发生对全球经济影响巨大, 其作为一个支点,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重大且深远。因此重看欧债危机, 对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欧债危机,因素,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明亮.欧债危机深度研究报告之一[J].海通证券, 2011 (10) .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909.htm.

[3]陈弘.欧债危机暴露欧币机制弊端[J].理论参考, 2011 (10) .

欧债危机引致的欧元汇率风险 第8篇

从2001年开始, 美国的低税率、低利率和低汇率使得美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过度繁荣。信用评级低于正常水平的高风险次级债券被大量发行。这些高风险债券也成为追求高回报的投资银行看好的投资产品。2007年夏, 美国住宅抵押市场转向, 房价下跌。银行业持有的大量以房产为抵押的证券 (包括次级债券) 价格下跌。按照会计准则中的市场定价 (mark-to-market) 规则以及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巴塞尔协议, 银行业开始大量举债来填补银行资本的折损。美国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出现巨额亏损, 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由次级债券引发的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在此期间, 由于全球范围内美元的融资渠道被打破, 出现对美元需求的全球性短缺, 美元升值 (徐以升, 2011) 。强势美元使得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 房地产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 美国经济衰退并直接或间接通过投资、国际贸易等渠道传递到全球。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 (Mundell, 2011) 。目前整个危机仍然继续着, 只是在不同的时间, 危机显露的重点会不同。

本文分为三部分。首先, 着重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各种原因。其次, 分析欧元可能增加的波动性风险。最后, 提出我国企业如何规避欧元汇率波动风险。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 美国的次级债券危机造成全球经济发展趋缓, 进而使得原本经济发展不畅的部分欧洲国家, 尤其是希腊等国家出现国家主权债券违约的可能。这些国家包括葡萄牙 (Portugal) 、意大利 (Italy) 、爱尔兰 (Ireland) 、希腊 (Greece) 和西班牙 (Spain) 等国家 (简称PIIGS欧债危机五国) 。希腊等欧债危机国家出现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不仅仅是个别国家经济出现问题, 而是有更深更广的原因。这涉及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在最初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高福利经济制度的局限性, 欧盟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有限以及全球化带来的贸易和金融方面的外部冲击等因素。

1. 欧元区财政制度上的缺陷。

1961年Mundell在他的论文中提出著名的“最优货币区”的理论, 在由几个国家或地区整合的市场区域中, 生产要素 (比如:劳动力、资本) 可以自由流动, 使用同一种货币或是有紧密联系汇率的几种货币, 能减少参与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汇率波动, 从而使得货币区社会总财富最优化。该理论在Mundell提出后, Mckinnon (1963) 进一步提出:越开放的经济体, 国际商品价格的波动会直接或间接传递到国内商品价格上, 结果使得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工具的作用越小。Kenen (1969) 又提出:进出口中, 生产和消费多样化能减少外部对特定行业的冲击。因而, 含有多样化生产和消费的伙伴国家, 能够用更少的成本应对外部的冲击。这样的伙伴国家能更好获得单一货币区的好处。

正是在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指引下, 欧洲经济一体化得到逐步的发展。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签约国统一采用欧元。欧元在2002年1月1日开始起用欧元货币, 成为欧元区法定货币。使用欧元的各个成员国, 放弃发行本国货币的权利, 而统一使用欧元。欧元的货币政策由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负责。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 各个成员国对内使用同一货币, 对外实施浮动汇率制度。欧洲中央银行采取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目标。从法律层面上, 要求欧元币值稳定。欧元区成员国采用同一货币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减少成员国之间的结算成本, 增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但是, 欧元的先天不足之处是:各个成员国仍然有自己独立的财政政策的制定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统一, 为目前的欧债危机发生埋下伏笔。由于各国无法应用货币政策 (使得货币升值或贬值) 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各国只能使用财政政策来调节。一些欧元区成员国政府为扩张财政, 过度运用债务杠杆, 使得公共和私人债务比率上升, 甚至面临国家财政有可能出现经济意义上的破产情况。

2. 高福利经济制度的局限性。

希腊等债务缠身国家, 失业率高, 经济发展停滞。在加入欧盟之前, 这些国家的融资成本很高, 本国货币币值低。在加入欧盟以后, 由于采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币值升值 (实际上是币值高估) , 同时采取和其他欧元核心国家相同的利率, 极大地降低了融资成本, 使得希腊等欧债危机国家的公共和私人债务激增。同时, 这些国家在福利政策上采取与德、法等欧元核心国家相同的福利水准, 使得政府的公共开支增加;在欧债危机国家, 欧元的币值所内涵的实际汇率高, 这些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因为币值高而下降, 导致国际收支逆差, 失业率增加。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 欧债危机国家富余的劳动力如果能转移到其他国家就业, 也能维持经济均衡。但实际上, 由于文化、语言等现实因素, 理论上期望的移民大潮并没有出现 (余永定, 2010) 。对待增加的失业人员, 政府按照高福利的水平要支付昂贵的失业救济, 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由于货币政策的丧失, 政府要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 只能通过增加债务的方法。

3.“稳定与增长公约”约束力有限。

1997年欧盟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其目的是保持欧元区的稳定。该公约规定欧元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 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如果超过规定, 欧盟委员会会要求成员国在一定时间框架内减少过量的财政赤字 (1) 。按照该公约, 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如果连续3年超过该国GDP的3%, 该国将被处以最高相当于其GDP的0.5%的罚款。但是事实上, 该公约出台不久, 德、法等欧洲大国即超过公约提出的限制比率, 但并没有遭到惩罚。使得该公约的信誉造到极大损害。其他欧洲小国政府更是不断增加财政赤字来应对经济衰退。如何增加财政政策实施的纪律性, 已经是成为摆在欧盟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 经济体的外部冲击。

全球化的背景下, 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在客观上为PIIGS欧债危机国家受到区域外的经济危机的冲击提供了条件。始于美国的次级债券危机, 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使得原本经济脆弱的PIIGS等国家, 首先暴露出其主权债务超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趋同标准。与此同时,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连续下调危机各国的主权债务评级。国际投机机构大肆看空欧元的炒作, 进一步加剧了欧元债务危机。

二、欧元汇率波动的可能因素

从经济理论角度分析, 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包括: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等。

从长期来看, 通货膨胀对货币汇率有影响。但由于欧洲中央银行从法律上要求以通货膨胀目标制 (年通货膨胀率2%) 为货币政策目标, 欧洲中央银行不可能实施让欧元对内贬值的通货膨胀政策。这样, 欧元区是否能保持经济增长并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成为长远来看影响欧元汇率的主要因素。尽管欧元区有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 但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不大, 欧元区更有可能通过解决这次欧债危机而加速欧洲成员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整合进程。Eichengreen (2010) 指出, 如果欧元区解体, 各个成员国在经济、政治、程序和法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障碍。如果各国重新启用本国自己的货币, 会对各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比如, 德国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国家。如果重新启用德国马克, 德国经济会因新马克升值而致出口竞争力下降;而PIIGS等欧债危机国家会出现本国货币贬值, 资产缩水, 资本外逃, 融资成本增加, 债务负担恶化。同时, 欧元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 进而政治一体化的重要基石。任何国家退出欧元区, 意味着在与欧洲其他国进行政治、经济以及外交领域的博弈中, 将因缺失主导权而被边缘化。值得一提的是, 1992年各国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面并没包含成员国退出欧元区的规定。事实上, 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 欧盟以及各成员国政府积极筹集资金拯救危机各国, 也表现出各国政府维护欧元区统一的政治决心。这些努力也增加了市场对欧元长期远景看好的信心。

从短期看, 欧元区基准利率水平有调整的可能;同时, 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 会持续保持低迷;欧债危机的主要国家 (PIIGS) , 国际收支的逆差还会持续。更为重要的是, 欧元汇率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投资者信心的影响。而欧盟和国际社会对PIIGS欧债危机国家的拯救措施, 对提振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有很大的作用。2010年5月, 欧盟和IMF共同推出7500亿欧元的拯救机制, 并同意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援助贷款 (余永定, 2010)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者信心并使欧债危机有所缓和;此外,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发布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和金融机构信用评价, 都会对欧元汇率有很大的影响。

三、总结

欧元汇率的走势在未来一定会有相当程度的波动, 我国企业的财务部门对涉及欧元的交易应该采取必要的对冲保值措施。目前, 就我国的国情来说, 国内的主要商业银行都开展外币远期结售汇业务, 对于欧元计价的应收或应付账款, 可以利用远期外汇交易来提前锁定收入或成本;2011年4月开始, 国家外汇管理规定:符合资质的银行可以对客户开展人民币外汇期权业务。外汇期权业务可以使得参与方提前锁定外汇期权的执行价格。如果遇到不利的外汇走势, 可以放弃实施期权而仅仅产生一定数额的期权费用, 这样能使外汇损失成本得到控制。除此之外, 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也可以使得客户在银行的安排下, 以最低的交易成本获得所需的外汇。总之, 欧债危机的根源既有欧元制度本身的缺陷, 还有国际大环境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而解决的关键是纠正欧元区治理机制出现的问题以及平衡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1]8号, 2011

[2].徐以升.美元升值背后:缘何全球性美元短缺.第一财经日报, 2011

[3].余永定.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全球主权债务危机.国际经济评论, 2010 (6)

[4].Eichengreen, Barry“.The Breakup of the Euro Area”, Europe and the Euro, NBER, pp.11-51, 2010

[5].Kenen, Peter B“.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An Eclectic View”, In Mundell and Swoboda (eds.) , Monetary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6].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07.April.

[7].Mckinnon, Ronald I“.Optimum Currency Area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2, pp.717-725, 1963

[8].Robert, Mundell A“.The European Fiscal Reform and the Plight of the Euro”.Global Financial Journal2011.

欧债危机根源探索 第9篇

目前, 对欧债危机起源的说法, 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二元论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曾指出, 从总体财政状况来说, 欧元区并不比美国或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糟糕, 但欧元区首当其冲在债务危机中遭遇重创, 这背后反映的欧元区架构发人深思。在欧元区成立的时候, 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安排制定, 财政政策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这种二元结构从一开始就遭到过各方质疑, 但直到债务危机爆发, 其危害性才真正显现,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 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纠正, 造成财政纪律松懈。尽管欧盟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成员的财政协调提供了基本框架。但事实证明, 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由于多年来无视欧盟财政纪律, 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常年超标, 再加上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 希腊等国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按照国际金融理论, 当一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时, 其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 这将迫使该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但是在欧债危机中, 由于欧元的庇护, 希腊等国家不用为融资发愁, 他们依然可以享受欧元区的低利率政策带来的融资便利。结果当问题累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 市场的剧烈调整令欧元区付出了代价。另一方面, 事后的应对不足, 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在应对危机时, 欧元区由于没有统一的财政作为后盾以及所谓的“不救助”条款, 使得希腊等国只能以自身财政作为偿债担保, 难以消除市场担忧。此外, 欧元区在希腊陷入危机后没有一套现成的应对机制可以弥补统一财政的缺失, 造成了危机进一步扩大。

2货币论

在德国前总理科尔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主导促成下的欧元区机制, 实际上是一个更彻底的迷你版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中央银行在17个欧陆国家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 不受黄金的制约。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核心国家美国相比, 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国享有各种特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 美国要主动或被迫保持国际收支赤字来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 而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过大就破坏了美元与黄金按既定比价兑换的基础, 其他的国家有权将手中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对美元的发行施压。在欧元机制中, 尽管同样是作为核心国, 德国通过欧洲中央银行向欧元区提供流动性不会受到制约。德国不仅不需要通过国际收支赤字的方式向欧元区提供流动性, 反而可以通过欧洲中央银行无任何硬准备约束地向外发行纸币, 给其他成员国提供购买力。此外, 统一的货币使其他成员国通过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机制被取消了, 德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持续增长, 积累了巨额的贸易盈余。由于对外贸易竞争力较弱, 欧元区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 只能通过外部融资吸引资本流入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债务。统一的欧元, 促进了德国贸易增长和经济繁荣, 但是削弱了其他成员国生产、贸易和经济增长能力。随着经常项目赤字的进一步扩大, 欧元区其他国家融资的需求也在膨胀, 债务规模不断增长, 陷入恶性循环。由于货币发行权的丧失, 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全面爆发的时候, 欧元区其他国家只能求助于德国等核心国家。德国对于债务国家的救助, 面临种种制约, 造成了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3国际收支论

标普主权评级委员会主席John Chombers认为欧债危机是国际收支问题。欧债危机发生之前西班牙、爱尔兰出现了预算的盈余, 意大利的政府债务水平比较低,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欧元区17个成员国外部融资崩溃。自从欧元区成立以来以上国家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包括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收支水平不断地恶化。由于结构性差异, 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 “核心国家”生产、“边缘国家”消费的格局不断深化。一旦从“核心国家”流向“边缘国家”的资金链条断裂, 边缘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就被触发。应对目前欧洲危机, 欧元区要不断地拉动生产、促进消费, 还有一个办法是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可贸易品产业, 尤其是比较贫穷的欧洲国家。

4内在机制论

欧债危机的特征是危机国外部债务规模过高, 积累过高的外债与一段时间的国际收支失衡密切联系。因此, 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的内在局限表现为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国际收支赤字通过外部融资弥补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由于欧元区外围国家竞争力较差, 经常账户赤字不断增加, 外部融资需求膨胀。虽然单一货币定义性排除货币区内名义汇率变动, 但是特定成员国单位劳动成本大幅增长, 必然该国内部实际汇率大幅升值和外部失衡。自2000年以来, 欧洲外围国家包括欧猪五国对德国的实际汇率不断升值, 引入欧元后欧猪五国经常账户无一例外都是逆差, 这些国家逆差在2005年到危机爆发前呈现扩大态势。单一货币体制下资本市场“收益率扭曲效应”为欧猪五国经常项目赤字通过外部融资弥补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 在一段时期为成员国低成本外部举债提供现实条件。一般情况下, 一国经常项目长期失衡很难从国际资本市场持续得到低成本融资。欧元体制下希腊等国举债能力大幅度提升, 通过持续欧元体制不对称改变成员国发债融资成本与能力:对德国这样竞争力较强国家影响较小, 然而大大提升希腊等竞争力弱国举债能力。引入欧元至危机前, 各国利差普遍降至0.5个百分点以下极低水平, 为这些国家过度债务融资大开方便之门, 直接导致了欧元区整体新发债券规模快速膨胀。持续外部失衡伴随持续外债累积, 通过内外部环境演变,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5结构论

结构问题是欧元区经济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欧元区内要素自由流动, 加入欧元区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不一致, 一体化的进程带动了欧元区诸国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社保体系逐步向西欧发达国家靠拢给东欧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大量的劳动力向西欧流动去挣得更高的报酬, 获得报酬后再回东欧购买资产。由于东欧及南欧诸国的资产相对西欧要低很多, 大量的西欧富人开始在东欧和南欧买房, 炒作资产。再欧洲央行偏低的借贷利率刺激了投资的增加, 投资住宅剧增, 形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 推动了欧洲诸国物价水平的走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 除德国外, 欧洲的楼市泡沫化程度甚至高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爆了东欧和南欧诸国的地产泡沫, 使得诸国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衡, 欧元区内部资产泡沫严重, 政府公共债务急剧膨胀, 欧债危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爆发。

欧债危机的爆发, 固然与欧元区内诸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长期失衡密切相关, 但是放线望去, 全球各大经济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却没有债务危机的深深困扰, 所以, 以笔者看来, 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现存形式的内在局限, 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 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纠正, 造成财政纪律松懈, 再加上单一货币取消了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不可持续外部失衡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 另一方面使欧元区整体失去治理失衡旧机制后又未能获得新手段, 事后的应对不足, 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

欧债危机路漫漫 第10篇

一、欧债危机的进程

希腊债务危机在2009年底爆发, 2010年4~5月形势迅速恶化。2010年5月1日由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援助。2010年5月6日, 到达危机高峰期, 道琼斯指数一度下跌998.5点, 是华尔街历史上单日跌幅最大的一天。2010年5月7日欧盟召开紧急峰会, 5月9日宣布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75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对债务危机国家进行援助, 但同时要求希腊等国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到2010年底, 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对爱尔兰进行了850亿欧元的援助, 2011年5月16日则批准了对葡萄牙的780亿欧元救助。2011年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一周年。2010年的救助解决了主权债务的流动性危机, 但没有解决产生危机的根源。

希腊尽管采取了紧缩措施, 但经济连续三年衰退, 债务占GDP比例在2010年底达到143%, 到2012年底将达到159%。预算赤字在2010年底占GDP达10.5%。老百姓勒紧了裤腰带, 但减少赤字和债务比例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使债务危机演变成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 开始被市场高度关注。

二、探析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1.欧元区结构性问题

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后, 逐步影响到世界各国, 但当它蔓延到欧洲时, 引起了更为复杂的问题, 毕竟欧元区不是一个国家, 引起欧债危机一大重要原因是欧元区结构性问题:其一,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脱节, 各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 但却有着不同的财政和体制,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其二, 欧元区的国与国之间存在不平衡。德国这些年发展较为平稳, 而其他国家基本上都靠借债的方式获得经济的增长;其三, 欧元区各国只顾自己的利益,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很清楚, 欧元区国家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 然而很多国家却超过了这个界限。

2.长期经济增长低迷

在过去十几年中, 全球经济最低迷, 最沉闷的是欧元区的经济。而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亚洲经济, 美国经济增长率曾经一度超过14%, 非洲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拉美经济也在复苏, 只有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长期徘徊在0~1.5%之间。南欧国家人比较懒散, 像西班牙, 爱尔兰这些国家的人, 基本上是上午十点上班, 中午休息半个小时, 下午从四点工作到五点, 晚上出去聚会。因当地特殊历史原因, 政府也无法出台强硬措施。

第二次世家大战后, 欧洲国家福利主义盛行, 在高社会福利制度下, 政府更多的承担了保障公民的义务, 例如工资, 福利水平基本上是不可能改变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 福利方面的支出增加, 这样政府财政常常处于一种超支的状态。从2008年~2010年, 爱尔兰和希腊的GDP都出现了负增长, 西班牙近年来也有此现象, 因此, 加上一些金融机构经营不善, 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 欧债危机不可避免。

3.唯利是图的德法银行

唯利是图的德法银行是欧洲债务危机的一个原因。PIIGS五国通过发行国债使得自己的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而发放贷款或是从它们那里购买债券的又是德国和法国的实力银行。

从PIIGS五国提供的融资和债券的合计持有额来看, 法国和德国的银行持有额最多, 换言之, 德法银行是向南欧发放贷款最多的金融机构。这些大型的金融机构明明知道希腊和葡萄牙这些国家没有偿债能力, 还是给他们提供巨额的贷款, 故意刺激他们借款, 从贷款总额中吞噬巨额利息。

4.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

欧债危机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必然有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 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了度过全球经济衰退期, 欧元区各国纷纷出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拯救经济衰退, 而这些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再加上财政收入税减, 使得财政赤字急剧上升。

三、欧债危机近况

近年来, 经过欧元区各方连续的讨论, 对于希腊新一轮的救助方案终于出台, 欧元区财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希腊问题达成共识, 出台了新一轮的救助方案。从协议的达成上可以看到希腊得到了来自欧元区各方的支持。诚然, 在新的救助协议执行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风险。希腊的各个系统都需要改革, 尤其是税收管理系统。希腊在劳工市场方面已经进行了改革, 但在制造业等领域的结构性改革还远远不够。

目前, 新一轮救助方案的出台, 很多人认为, 欧债危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 然而事实情况依然相当脆弱。当前的金融市场相对平静, 各国政府应该利用好这一机会, 加速开展各项改革, 不要认为事态平稳而掉以轻心, 糟糕的景象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参考文献

[1]刘迎霜.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 (11) .

应对欧债危机的中国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试论 应对欧债危机 中国策略

希猎主权债务危机爆发至今半年多,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不断显现出来。有的专家认为,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但笔者认为欧洲主权猜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得小视

一、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外汇储备缩水。尽管不清楚欧元和英镑资产在我国外汇资产中所占比例有多高,但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外汇资产时管理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人民币“被升值”。最近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美元指数先后突破85、86和87,美元对欧元、英镑、澳元和瑞郎等货币纷纷升值。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3)随着人民币对非美货币升值,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热钱的流入,不应该只关注美元资产的流入,也要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4)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和宏观经济政策退出影响较大。尽管 “欧洲五猪”(葡萄牙等)在欧洲的经济影响力不大,但目前来看,这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欧盟各国不仅提出了巨顶的援助计划,还勒紧腰带准备缩减本国的财政赤字。在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欧元区核心国家复苏减速几成定局。歐债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5)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我国对欧出口在总出口中的占比高达20%,尽管中国对希猎、西斑牙等国的出口量不大,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将出现下降。如果出口企业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缘下滑。

数据显示,自2010年2季度开始,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速就进入了下行通道。从同比增速看,与上月相比,2011年11月份进口、出口增速双双回落。其中,出口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至13.8%。11月份的外贸数据显示,受欧元区经济持续疲弱和欧债危机持续扩散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速低于2000年以来23.9%的平均增速,

处于持续放缓之中。

(6)非必需品订单变小变少 必需品交易价格难定

2010年上半年爆发的欧债危机,对2011第110届秋季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产生影响。欧洲不少国家在资金把控加强后,债务较为严重的欧洲国家也适当提高了税收比例,使当地企业和贸易商的可支配资金有所减少,加之欧元汇率走跌等因素,部分欧洲采购商于是缩减了在广交会的订单数量和额度。

欧洲消费者对物美价廉商品的追求,使当地采购商对价格越来越敏感,这给中国卖家的议价能力带来不少压力。现在人力成本、原材料价格都在涨,企业难免提高价格以维持适当的利润空间,但在部分国外采购商看来,尽管产品质量不错,但“低价”一直是中国产品的代名词,面对普涨的价格,有的欧洲采购商暂时采取了观望态度。

(7)资金流通效率减缓 卖家遭遇延期付款

在不少欧洲国家,由于债务危机导致流通性减弱,相关企业在与义乌开展商品贸易时的货款清算也呈现拖延迹象。从客户反馈的情况来看,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当地各国的金融机构对资金的流通非常谨慎,说得通俗一点,国家口袋里没钱,如果无法开源,只能在节流上多想办法,对流通资金的审查肯定会严格许多,尤其是外汇管理,流通时不像以前那么顺畅。

(8)欧债危机的影响还不只如此。一方面,日本的灾后重建和对新兴经济体贸易的高速扩张弥补了欧洲需求萎缩留下的外需短板;另一方面,欧洲债务危机冲击向实体经济领域的释放需要一个过程,通过贸易领域向我国传导存在时滞;因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目前尚未完全体现。

二、制定应对危机策略

鉴于欧债违约风险不断上升,我国应清醒认识局势,做好充分的应急对策。

(1)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也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特别是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出口倍受打击、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屡试不爽。我国也从2007年的财政盈余变成近几年的财政赤字。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压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

(2)扩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实现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相匹配,不能高估外债与地方政府负债的承受能力。欧洲债务危机的本质原因就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我国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隐藏了不少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据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这些借贷资金给地方留下了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造成巨大的财政结构性风险。应当把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2年宏观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应当提上议事日程。

(3)积极应对未来欧洲经济增速放缓及流动性长期泛滥的双重影响。从实体经济领域来看,欧债危机会对国际经济稳定形成一定冲击,并且欧洲将执行更加严格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市场需求,减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与此同时,面临金融和经济困境,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会有所抬头。由于欧盟已取代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如果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元区经济的整体下行必将影响我国出口形势。如果未来欧美同步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全球货币政策重回刺激轨道,预示着未来全球将长期处于低利率及充裕流动性的大环境之中,建议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将此长期趋势考虑在内,力争控制通胀水平,积极进行微调。

(4)国家信用虽然重要,买家资信更为关键

厂商与欧债国采购商做生意,应多关注买家自身的资信级别。以希腊、西班牙等信用评定下降的国家为例,欧债危机或许会持续较长时间,但从长远来看,欧盟不会让其“自生自灭”,相应的扶持措施会适时出台,以免影响欧元的地位和欧盟形象。相比之下,欧洲买家的资信等级对贸易风险的影响更大。简单来说,如果买家的信用等级很低,所属国家的信用度再高,一旦出现问题,对方的国家不可能来弥补卖家的损失;反过来说,希腊、西班牙等国现在的信用等级有所下调,但悔单、拒付货款的个案并不多。因此,与欧债国采购商做生意,本地企业和经营户最好能事先了解其信用程度,再决定是否交易,或者给货物投保出口保险,防患于未然。

(5)针对欧债危机,我国应本着大国姿态,积极参与救助,推动中欧经贸投资向更深层次合作,这不仅可以支持欧元区国家克服危机,也可借此深化我国与国际社会合作机制,提升国际话语权,但须谨慎选择救助方式。一些欧洲国家希望我国大手笔购买危机国家的欧债,以帮助稳定欧洲债券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在当前的条件下,由于一些危机国家的违约风险仍处在上升通道,欧元面临对美元大幅贬值的压力,因此我国对投资欧债应该审慎。不过对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发行的债券和欧洲各国政府今后一旦达成共识后发行的欧元区共同债券,我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予以支持。

(6)我国不能草率地建立或加入亚洲共同货币区。欧洲货币联盟规定,欧洲央行只对欧元货币,而非各成员国财政预算进行管理。欧盟只有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而无使用财政政策工具的权力,一旦出现债务危机,欧盟无以调动各国财政力量进行调控。欧元区这一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在几个不同版本的“亚元”即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方案中也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各版本的“亚元”都谋求区域货币的统一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货币、金融开放政策,在区域内部实现自由流通,但同时也都强调各国财政政策自主,对超国家的财政监管持保留和排斥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实施货币一体化而缺乏必要配套措施,当类似希腊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所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同样甚至更加严重。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建立“亚元”货币体系的时机还未成熟,各项制度规则都有待进步一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帆;金惠卿;;希腊债务危机“警醒”中国[J];人民论坛;2010年15期

[2] 霍建国 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 2011(6)

欧债危机又重来 第12篇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 爱尔兰是一个飘荡着清脆风笛和悠扬牧歌的国家, 有着陶渊明构画的世外桃园般的风光。如今, 这个和平宁静、号称“绿宝石”的国家正经受着债务危机的煎熬, 一如爱尔兰国歌里的一句歌词“大家心里焦急不安”。

2010年11月22日, 在来自债券市场和欧元区的双重压力之下, 爱尔兰政府不得不确认国际金融救助计划而与欧盟达成协议。而几天前, 当爱尔兰总理布赖恩·考恩在爱尔兰下议院结结巴巴地回答反对党领袖提出的究竟要不要欧盟救援的问题时, 欧盟伙同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派出专家组急匆匆地赶往爱尔兰, 对爱尔兰债务危机进行“会诊”。

至此, 让人揪心的爱尔兰经济局势终于有了“说法”——欧债危机又重来, 人们从一波又一波的欧债危机中似乎能看到点什么。

同样的危机不一样的恐慌

作为“欧猪五国”之一的爱尔兰继希腊之后发生债务危机, 是人们早就预料中的事。但同样的危机, 却有不一样的恐慌。

经济处境不一样。虽然爱尔兰和希腊都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 但二者经济处境不尽相同。希腊债务危机是因为政府挥霍无度、财政赤字高企造成的, 而爱尔兰债务危机源于金融危机, 是由于房地产泡沫导致银行资产负债不堪承受而爆发的危机。爱尔兰政府由于救助本国银行而注入巨额公共资金, 从而造成公共债务飙升。为救助银行, 爱尔兰2010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GDP的32%。爱尔兰此前的公共债务比较“干净”, 尚处于可控状态, 这比希腊强得多, 因为爱尔兰拥有大量的外国资本直接投资, 流入爱尔兰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希腊的80倍。此外, 爱尔兰实体经济也比希腊强, 主要出口产业有化工、制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希腊债务危机在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落井下石”之下, 市场恐慌迅速向欧洲乃至全球扩散。而爱尔兰整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比较健康, 经过财政紧缩政策其经济状况有望重回正轨。虽说国际评级机构对爱尔兰主权债务也在“唱衰”, 但市场对爱尔兰债务危机显示的恐慌中多少还有几分“淡定”。因此, 爱尔兰目前虽说是同样急需流动资金, 但更需要的是时间和信心。

政府反应不一样。债务危机的幽灵早在2009年12月就在希腊游弋, 但希腊政府死要面子活受罪, 危机持续4个月之后,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才旋风似地访问盟国, 寻求支援。到了2010年4月23日希腊政府向欧盟申请救援时, 希腊已浑然成为第二个冰岛。而爱尔兰债务危机发生不到一个月, 就屈从国际社会的压力, 被逼向欧盟举债。一开始爱尔兰政府一直坚称不需要援助, 认为接受外国援助意味着“失败”。然而不到20天时间, 2010年11月19日总理考恩就突然改变了态度, 表示救援计划不会导致爱尔兰失去经济主权。经过两天的磋商, 爱尔兰政府于21日晚间举行内阁紧急会议, 决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提交贷款申请。由于在是否需要援助问题上, 爱尔兰政府出尔反尔有损公信力, 激起民愤, 债务危机正逐渐演变为政治危机。爱尔兰政府大楼门前, 不断出现手持标语牌的抗议者, 要求总理考恩辞职, 建议明年1月提前举行议会选举。爱尔兰绿党还以退出执政联盟相威胁。

欧盟态度不一样。由于上一轮债务危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教训已让欧元区国家得了“惊恐症”, 尽管爱尔兰政府一再轻描淡写地声称爱尔兰债务危机有限, 欧盟还是对爱尔兰施加压力, 要求爱尔兰接受金融救助。而且在欧盟内部, 救助爱尔兰的观点也出奇的一致。这与上一轮债务危机时是否应当救助希腊的“七腔八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救与不救问题上, 欧盟各国因利益上的患得患失争论不休, 分歧很大。如果救希腊一家还可以, 因为希腊经济总量只占欧元区的2.5%, 但如果开了先例, 有可能将欧元拖下水。就在希腊申请欧盟救援的3天后, 4月26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称, 援助希腊并非定局, 除非希腊证明已有了可信和可持续的赤字削减计划, 否则她不会放行对希腊的资金援助。欧元区实际上是使用了拖延战术来惩罚希腊政府的不当行为。而欧元区之外的英国更是坚称“见死不救”。

新危机老病根

欧洲债务危机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欧洲大地不得安生, 债务危机接踵而至, 其实只要看一看近十几年来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转型, 就能发现其债务危机的病根。

先说冰岛, 位于欧洲最西部、靠近北极圈的冰岛是一个小国, 人口不过32万, 相当于许多国家的一个小城市。可“人小鬼大”, 冰岛的人均GDP位列世界第四, 这是靠畸形的金融业刺激而成的。多少世纪以来, 渔业一直是冰岛的主要经济支柱。可是也许是经济全球化的缘故吧, 近几年来, 冰岛人渐渐闻不惯自己身上的“鱼腥味”, 他们羡慕华尔街金融大佬们夹着皮包、西装笔挺地在世界各地穿梭, 他们发现可以从金融业获取巨额财富, 不像摇橹打鱼那么费力。于是喜欢冒险的冰岛人也开始做起“金元帝国”的大梦, 他们带着以往在海洋时代的粗犷激情, 投身到金融行业中, 凭借狂热的投机欲望和近乎攫取的手段从海外大量借贷, 银行的规模迅速膨胀, 让国家经济的其他行业面有赧色。金融业孤军深入的快速发展导致冰岛陷入困境。截至2008年6月30日, 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冰岛克朗, 约合1280亿美元。而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同时, 冰岛债台高筑, 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 它们的海外储户也远远超过了冰岛的人口。

再看希腊, 六年前, 奥运圣火继百年之后在希腊雅典重新点燃, 全世界都为那个人类辉煌轮回的时刻而狂烈欢呼。可有谁能想到当时筹办雅典奥运会是打肿脸充肿子, 花费的90亿欧元巨款日后成为希腊政府严重债务的诱因之一?相传希腊神话中宙斯这位天空之神, 他以雷电为武器, 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 却难以维持希腊的经济秩序。希腊是一个比较会过奢靡日子的国家, 政府用钱大手大脚, 把大把的钞票用于社会福利, 收买人心。这个众神之国, 其前进途中同时携带的除了无与伦比的荷马文化外, 还有脆弱的经济机器。当初希腊加入欧元区时是通过欺骗手段, 与投资银行高盛勾结在一块, 搞了虚假的财务报表。欧元区规定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高于3%, 负债率不得高于60%。高盛当时搞出了一个“掉期交易”, 虽然是债务性质却不会出现在当时的债务表上, 最终在账面上大都符合欧元区的标准。但希腊国库空虚却是客观存在, 只得大举借债, 截至2009年底, 希腊债务与GDP比值达124.9%, 位居欧盟成员国之首;赤字与GDP比值达13.6%, 位居欧盟成员国第二位。

至于爱尔兰, 在过去的15年里, 爱尔兰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凯尔特虎”奇迹 (爱尔兰人属凯尔特人种) , 其“秘密武器”正是别具一格的金融服务业。爱尔兰原本是农牧为主的国家, 全国土地四分之三为草地和牧场, 农牧场规模较大, 水丰草美, 养育了肥硕的牛、猪、羊, 被称为“欧洲的农村”。也许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太过辛苦, 于是就像冰岛人放弃海洋捕捞一样,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起, 爱尔兰人开始钟情于不费体力的金融服务业。1987年爱尔兰政府在都柏林设立了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有450余家国际机构在此经营金融业务, 在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下有700多个独立实体经营相关业务。全球银行50强中有一半以上在此设有机构。爱尔兰金融业的非理性繁荣将自己紧紧地捆绑在国际金融家的战车上。2009年6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预测, 2010年全年, 爱尔兰各银行亏损总额可能高达350亿欧元, GDP的20%左右。目前爱尔兰5家本土银行的资本金短缺总额估计高达320亿欧元。爱尔兰疯狂的金融大潮最终酿成灾难。作为欧盟中仅次于卢森堡的第二富裕国家, 爱尔兰在过去的15年间创下过经济增长的繁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下, 成为明日黄花。

通过对上述三个欧洲国家经济的剖析, 我们不难看出, 尽管上述三国发生债务危机的表现不尽相同, 但病根却是一个, 就是实体经济脆弱, 财政赤字致债台高筑, 负债总量和GDP之比严重失调, 债务超出国家偿还能力。

而债务危机背后真正的问题还在于生产率, 缺乏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至于难以有效抵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欧洲人比较懒散, 而高福利又养懒汉, 欧洲人比美国人更倾向于增加休闲时间而非工作, 欧洲的人均GDP比美国低24%, 年均收入总额的差距也拉大到4.5万亿美元。

剜肉补疮非良策

当一些经济学家正乐观地评估欧洲债务危机已趋舒缓之际, 深水激流的欧债新一轮危机又席卷而来, 且催生欧洲社会动荡, 欧元区再次陷入恐慌。

2010年11月24日, 葡萄牙爆发近22年来最大规模罢工——大约300万名工人走上街头, 抗议政府为摆脱债务危机困境即将出台财政紧缩政策。大罢工导致该国交通、医疗等行业无法正常运行, 首都里斯本国际机场的多个航班取消, 全国超过3/4的火车班次被迫取消, 60%的公交车也停在始发站无法出发。医院由于缺乏医务人员而人满为患, 只能向患者提供初步的紧急救护。

葡萄牙是继希腊、爱尔兰之后, 又一个被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在爱尔兰接受救助后, 金融市场的关注焦点就盯住了葡萄牙, 葡萄牙将成为下一块可能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而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西班牙也许会紧随其后倒下。

欧盟对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的救助, 其灵丹妙药就是大把撒钱, 填补债务窟窿。但这种剜肉补疮的做法不能根治债务危机, 只是权宜之计。

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 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了总额7500亿欧元的欧洲稳定机制, 随时准备为像爱尔兰这样步希腊后尘的欧元区国家提供及时救助。这套现成的机制对于解救爱尔兰和葡萄牙来说还是比较宽裕的。

但欧盟手头的“救济款”毕竟有限。如果危机波及西班牙, 后果不堪设想。从经济规模上来看, 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加在一起也仅相当于欧元区总量的6.3%, 可能的救助总额也仅为2500亿欧元。而西班牙的经济总量占到了欧元区的11%, 若按同等比例进行救助, 将耗资近5000亿欧元, 这几乎要把欧洲稳定机制掏空, 弄不好会将整个欧元区拖下水。

再说, 像这样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完全可以想像, 几年之后, 等到现在这批债务变成到期债务需要偿还的时候, 眼下暂时度过难关的债务国家不可避免地又将面临一波新的危机。

欧盟似乎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在10月28日至29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秋季峰会上, 审议通过了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领导的专门小组就加强经济治理提出的最终报告。

作为强化财政纪律的一个有力措施, 报告措词很严厉。欧盟今后将强化对《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执行, 对违规成员国的处罚将不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而是要落到实处, 而且所有处罚决定都将依照“反向多数”的表决机制作出, 即对于违反欧盟财政纪律且拒不纠正的成员国, 欧盟委员会将建议处罚, 除非欧盟成员国以有效多数票表示反对, 否则处罚自动生效。这对欧盟机构过去议而不决的拖拉作风也是一个彻底的改造。

但纸面的东西要付诸实际, 尚须一番努力。在欧盟内部团结还是口头大于行动, 欧盟经济治理漏洞还未补全之前, 债务危机的悲剧还可能继续上演。

今天的投资者, 并不关心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政府能够借到多少钱, 他们关心的是这些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前景。目前正在市场上发债的葡萄牙, 就不得不支付高利率才能吸引到足够愿意冒险的投资者。如果实体经济长期低迷, 那么再完美的救助计划, 也不过是暂时让债务国多过几天好日子罢了。

欧洲债务危机的最终了结, 还是指望债务国加强实体经济建设, 苦练内功, 完善内生机制。正如今天的冰岛人, 重新开始织补渔网一样。实体经济的改善, 才是国家经济免于崩溃的根本保证。

国际研究机构的最新成果表明, 欧洲需要加快生产率增长30个百分点才能刚刚好维持现有的GDP增长。它需要更快的增长速度才能缩小与美国在人均GDP上的差距。而唯一可以释放活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方法, 就是欧洲必须掀起新一轮结构改革的浪潮, 其中包括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 提高服务业的生产率, 在创新领域增加投资。

上一篇:体育校本教研下一篇:家园共育幼儿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