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疗体系范文

2024-06-19

三级医疗体系范文(精选11篇)

三级医疗体系 第1篇

当今我国各级医院进行的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主要为计量检定工作和大型医疗设备的性能检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虽医学计量工作由当地计量研究所负责一年检测一次,但难以保证设备在日常使用时的质量状况,且被计量的设备局限于一些法定强制检定设备,大量的常规医疗设备如呼吸、麻醉机,监护仪,高频电刀,输液注射泵等目前仍无法得到有效的质量控制。由于设备质量控制不力或根本无质量控制措施导致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造成患者的伤害及医院的损失,故需加大对医疗设备的计量检定和质控检测的力度来保证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防止因操作失误和设备安全隐患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发生[1]。2009年解放军总后卫生部逐步在全军范围内推广质量控制工作[2],军队医院建立了三级计量站[3],虽三级计量站保障了医疗设备的日常质控与计量工作[4],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并非计量一项内容,还包括其余的环节,国内学者认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需要医院整体部署安排,医学工程科具体落实,使用科室密切协作[5]。故认为应从设备购置开始到设备报废结束,建立完整的医疗设备质控环节,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开展质量控制工作,从而实现以制度的规范管理质控工作[6]。

2 质量控制三级管理

医疗设备从医院计划开始购置到报废需要经过五个阶段,即论证、招标、验收、使用、报废,这五个阶段中,论证与招标可合并为购置阶段,而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则不可避免的涉及维修与计量阶段,故可演变为购置、验收、使用、维修、计量和报废六个环节,根据这六个环节涉及的部门,又可将这六个环节大致分为院内管理控制体系和涉及院外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简称院内管控体系和涉外质控体系。

2.1 院内管控体系:

购置,验收,报废这三个环节只需要医院内部严格管理与控制即能达到规范的效果。故可通过组建院内管控体系进行质量控制,可设立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小组,由分管医疗设备的副院长担任小组组长,进行总负责;医学工程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负责日常事务;部分医疗设备使用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进行管理协调等工作。院内管控体系可分为三级:院部下属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小组为第三层级,主要负责决策;第二层级由医学工程部门为主导,负责进行设备的论证、购买、验收与报废工作,医务、护理、院感、信息等部门负责将临床一线集中反映的问题反馈医学工程部门,由医学工程部门进行处理。临床医护技工作人员为第一层级,负责进行新设备的申请,参与新设备安装后的验收,提出废旧设备的报废申请。结构图如表-1所示:

2.1.1 购置管控:

购置管控包括对购置设备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设备性能、设备参数的制定,临床应用项目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行购置工作,同时应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积累安全文化和质量文化,构建覆盖医院各个部门的购置质控体系[7]。

2.1.1. 1 依照临床科室提出申请,结合医院医疗发展规划和医院经费预算情况,由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小组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主要论证设备用途、社会效益、年经济效益、市场主要产品性能及参考价格、以及采购方式等。

2.1.1. 2 设备论证、购置、谈判小组应包括医院领导、临床科室医护技专业使用人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审计和医务,院感等相关人员。

2.1.1. 3 在选择供应商时,严格审查相关医疗设备公司的”一照三证”。医院应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所购设备的层次要求来选择不同等级的供应商,分析评价供应商的营销措施及质量保证策略是选择合格供应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拥有该设备的医院进行访问、实地考察设备使用运行质量和售后服务情况对供应商进行综合分析选择。

2.1.1. 4 医疗设备采购文件或购置合同要体现其质量要素,如设备性能指标、技术规范、零配件质量参数及相应的售后服务细则等。

2.1.2 验收管控:

验收管控包括设备拆箱时的核对和设备安装结束时的验收交接。

2.1.2. 1 新设备拆箱时应由厂方销售人员、厂方技术人员、医院采购人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到齐进行查看,如购置进口设备,需邀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验证,在场人员须将新设备的出厂日期、设备型号、配件数目与标书逐一核对,如不一致应当面要求厂方解决。

2.1.2.2新设备安装结束,由厂方、医学工程部门、临床使用科室三方面进行设备的验收与交接工作,设备性能参数根据标书进行验证,如发现使用技术参数不符合要求,医学工程部门出面要求厂商给予解决,并要求双方签字确认,直到通过检测,方可通过验收,并应保留验货记录[8],逐步建立医疗设备档案资料网络电子档案[9]。

2.1.3 报废管控:

报废管控是指仪器在报损或遗弃时应当进行的质量控制。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按照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对申请报废设备进行技术鉴定,并给出客观真实的鉴定报告。医疗设备报废参考标准:①使用年限超时,影响使用安全,性能下降,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②技术落后,无临床意义;③故障后无零配件供应,且无替代品,无法维修或维修费用过高,不具备再维修价值;④未达到国家计量标准,又无法校正修复;⑤国家有关部门公布淘汰、禁用的医疗设备;⑥特殊设备强制报废。医学工程部门在与使用科室负责人沟通后,委派两名技术人员现场确认,符合要求的准予报废,同时报于医院指控小组进行决策。

2.2 涉外质控体系:

使用、维修、计量三个环节需要牵扯到医院外的部门单位,故合称为涉外质控体系,涉外质控体系同样分为三级,第一层级为临床医护技仪器使用人员,各科室设置专职计量与管理人员,负责仪器微型维修,日常维护和一级计量工作,并记录其使用情况,遇到问题及时的与医学工程部门进行沟通与反馈[10],提高一线医护人员对质控计量工作的认识,将以前的被动检测观念转变为主动送检[11]。第二层级为医学工程部门,主要负责使用指导,日常仪器的维修与保养,建设院内计量站点和日常计量工作。并通过医疗设备查房制度定期、定内容、定责任,实现以预防性维修为主的维修质控[12],应逐步探索和推行适合于医学工程实践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规范化内容,将有利于持续提升医学工程人员业务素质,更好地发挥对医疗设备质控保障职能[13],维修技师也应从传统的万能型向专业型、管理型转变[14]。第三层级为涉外临床应用、设备维修和设备计量的部门,维修方面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仪器维修时选择邀请厂家或第三方维修单位进行维修,计量方面除每年当地计量局强检的设备进行年度检测外,也可联系具备计量检测的单位对大修后或有争议的设备进行日常检测。结构图如表-2所示:

2.2.1 使用管理:

由医学工程部门负责或邀请厂家工程技术人员对临床医护技人员进行使用培训,并应保留培训记录。组织厂家技术人员和医学工程部门工程师相互交流,使工程技术人员尽快熟悉设备性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临床医护技人员应及时反馈医学工程部门,如临床科室碰到使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医学工程部门联系厂方进行临床应用指导。

2.2.2 维修质控:

临床科室为第一层级并设置专人负责医疗设备日常的管理,微型维修,碰到解决不了的故障联系医学工程部门。医学工程部门为第二层级,负责开展日常的维护、保养、小中大型维修工作,与临床医护技科室保持紧密的沟通和联系。如碰到重大问题,依靠现有条件无法解决,汇报设备主管负责人,同时与临床负责人沟通,联系第三层级进行解决。第三层级为厂方或第三方维修力量,如遇故障医院内无法解决,医学工程部门负责联系厂方进行维修,厂方技术人员在院维修设备期间,医院技术人员人员需陪同协助,现场确认故障原因,进行与临床和厂方的有效沟通。医学工程部门也应本着降低维修成本的理念,经临床负责人同意后,联系第三方具备资质的维修力量来院维修。

2.2.3 计量管理:

计量管理按照三级计量管理体系,临床医护技专职计量员为第一层级,负责日常计量工作,并进行记录。第二层级为医学工程部门,在当地计量部门认可、工程技术人员取得相应计量资质的情况下,可向技术监督局申请医院内授权计量站点,计量站点的开设不仅能为医院节省日常计量的开支,又能够实时进行计量校准。计量站负责常规设备的定期计量,设备维修后的计量工作,计量站内设置专职计量员,每年都派遣计量员外出学习计量检定和质量控制检测技术[15],使用计量校准的仪器每年送至省级技术监督局进行校准。国家规定的强检仪器或大型医疗设备的校准的部门属于第三层级,第三层级也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地市级计量监督检测所,属于官方计量指定单位,二是具备计量资质的社会计量单位,具备检测能力和权限。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的阶段,相信具备资质的社会化检测机构的检测模式在未来会得到计量部门的认可。第三层级由医学工程部门负责联系,来院检测时院内技术人员全程陪同。

3 总结

三级医疗体系 第2篇

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建议

睢县人民医院院长黄英阁

农村卫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及省市县党委、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怀、重视和努力下,我县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村卫生队伍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对保障农村居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是新医改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方面。是解决当前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县通过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尽完善,对照上级标准和要求还有一些差距,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一、我县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主要成就

(一)农村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的建设得到了加强。1

通过国债资金等项目资金的投入,我县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逐年提高,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医疗设备配备,村卫生室建设等得到加大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基础建设和改造资金的投入及 X光机、B超、心电图等一批常用医疗设备的配备,使乡镇卫生院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村卫生室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县已设行政村卫生室的数量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和适宜技术培训,采取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对口支援、智力扶贫等多种形式开展卫生帮扶工作,培训农村卫生人员1千多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人员业务能力,提升了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三)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加强。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城区近80%人口。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中,我县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探索出开放办社区、多元化投资办社区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肯定。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了加强。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定框架和运行机制,圆满完成了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取得了“广覆盖、高参合、高满意”的良好绩效,基本缓解了农民群众和城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

(五)农村卫生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建立群众健康档案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将在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我县农村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农村基层卫生发展不平衡,城区卫生资源较优,乡镇及农村卫生资源匮乏;二是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有待健全;三是人才缺乏,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不高,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四是机制不活;五是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保障及妇幼保健工作有待健全与提高。

为此,我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加快完成国债项目业务用房建设任务。继续强化基本医疗设备装备,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建立起基本设施比较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运行有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定协同发展,满足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

(二)继续抓好新农合工作。以加强基金监督、提高基金

运行效益和方便农民报账作为工作的切入点,调整政策,优化机制,规范运行管理,在财政补助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运行完全平稳,参合农民受益稳步提高的目标。

(三)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虽然在2010年全县乡镇卫生院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基层工作人员待遇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人员工资待遇,促进农村卫生队伍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四)加强卫生队伍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卫生人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鼓励医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充实乡村医生队伍,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廉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动态调控 三级体系 第3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005年4月,中央企业推行了董事会试点制度,中央企业的董事会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理论体系。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子体系,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种必然行为。

建立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是党的十六大关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央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国资委的统一部署下,中央企业大都建立健全了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其中,新兴际华集团探索建立了具有“新兴际华”特色的动态调控的三级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特色之一:以董事会薪酬与考核专业委员会为主导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兴际华集团),前身是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12月22日更名),于2000年10月由总后勤部、武警所属78家军需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的集团公司。2005年,新兴际华集团被国资委确定为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企业,以建立规范的董事会运作体系为契机,建立了以薪酬与考核专业委员会为主导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一是建立集团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机制。集团公司董事会于2006年成立了薪酬与考核专业委员会,3名成员全部为外部董事,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和资产财务部为薪酬考核专业委员会的办事机构。2007年起,制定了《集团公司经营班子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集团公司经营班子成员薪酬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初,又根据国资委第22号令发布的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重新修订了业绩核办法。办法中的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的主要原则有:①经营业绩目标值的确定与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相衔接;相比上一年实际完成值或前三年实际完成值有所提高,最低不低于前三年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所属板块要与国内同行业的增长幅度保持同步;完善集团公司价值创造机制。②完善分类考核机制,在指标选定和考核办法上力求符合集团公司实际;引入平衡积分卡的部分考核思路和办法,考核指标分为经营效益指标和战略发展目标;针对集团公司管理的“短板”,强化价值能力创造、管理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抗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考核。③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挂钩,严格体现“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的原则;考核侧重建立强激励、硬约束的机制;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或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④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全面建立经营业绩考核体系,逐级传递和衔接保证指标落实;加快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与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套衔接。⑤按照实事求是、公开公正的原则,实行科学的严格考核。公司董事会每年与经营班子成员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将考核目标值细化到每个人的责任书中。在集团董事会与集团经营班子签订考核责任书同时,集团总经理也与所属二级公司的总经理签署业绩考核责任书,将考核目标和责任层层传递,级级负责,确保国资委业绩考核目标的实现。

二是建立覆盖三级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2008年,集团分别颁布实施了对所属二级集团的经营班子业绩考核办法、薪酬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集团又着力引导和帮助二级集团制定了所属三级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规定每年4月将办法向集团公司报备、在薪酬考核兑现的15个工作日内向集团公司报备,集团组织抽查,保证考核工作的刚性和严肃性。2010年开始,对二级公司和全部三级企业按“A、B、c、D”四个档次进行评价,激励各个企业科学管理上水平。三级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定位是:集团董事会负责集团公司经营层、二级公司主要正职领导的业绩、薪酬考核制度的制定、修订及实施,并监督二级集团对三级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考核;二级公司董事会负责对其副职领导及三级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业绩、薪酬考核制度的制定、修订及实施,并监督三级企业对副职领导人员的考核;三级公司董事会负责对本部副职领导的业绩、薪酬考核制度的制订、修订及实施。

三是健全外部董事为主导的考核、沟通机制。在集团建立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工作中,薪酬考核委员会牵头,经过了近3年的探索,通过大量的研讨、考察、学习和沟通,完成了业绩考核工作的制度建设、体系建设,主导实施了集团经营层和二级集团领导班子的业绩考核和薪酬考核,并指导二级集团健全、完善了对三级企业的考核体系。

在建设制度体系和实施业绩考核的过程中,薪酬考核委员会特别注重沟通,做到了薪酬考核委员会形成决议前、议案提交董事会前,与董事长和其他董事的充分沟通,与党委书记的充分沟通,与经理层的充分沟通;涉及二级公司还做到了与其董事会及经理层主要成员的沟通。由于综合考虑并兼顾各方意见,增强了所制定指标、办法以及考核方案的可操作性。

建立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是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5段。

特色之二:以年度预算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为核心

集团的业绩考核分任期考核和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主要按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年度考核由年度预算目标、战略发展目标两部分内容构成。年度预算目标考核内容主要是董事会批准的年度经营预算指標,战略发展目标主要是董事会批准的年度十项重点工作。

一是与年度预算目标相结合。集团在年度考核目标和指标的设定方面,一直坚持先进、实际、严格的原则,一方面遵循国资委的规定,另一方面结合公司的实际,设定了目标更高、指标更细、程序更严的考核体系。

二是与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战略发展目标主要考核经营班子成员对董事会确定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各项重大决策落实情况和企业安全、环保、隐定、质量情况,董事会每年制定并批准年度十大重点工作,具体指标由董事会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实际情况,每年根据班子成员各自不同的分工分别在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中明确。

规范三级查房 确保医疗安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2月, 以《主任医师 (含副主任医师) 查房考核评分细则》所规定的要求, 我们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规范的三级医师查房, 对医生进行考核评分。

1.2 查房的模式

三级医师查房时要坚持严密的组织性, 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和医疗技术规范, 临床中要做到思维严密。查房过程中, 各级别医师应按职称各站其位, 队列有序, 保持查房秩序。参加人员衣装整洁, 仪表端庄, 按规定时间查房, 不得迟到、早退。要确保查房过程中的消毒隔离和保护性医疗, 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进行。

1.3 查房的流程

注重细节, 严格规范流程。住院医师在查房过程中, 要详细叙述住院患者的住院志、病程记录、初步诊断和诊疗计划以及医嘱执行情况、患者感受意见和体征观察情况。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症状的询问及体征的检查, 同时要查看检验、检诊报告, 对下级医师病历质量、检查诊疗方案及医嘱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并检查医护人员“三基”水平, 包括影像资料及心电图等阅读, 查询患者对疗效的感受和意见等五项检查。结合患者病例, 由主任提问, 下级医师回答双向进行。结合患者病例和临床医学资料、综述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的科学依据, 结合所查病例了解的国内外医学进展、相关循证资料, 结合病历书写质量、患者入院疗效的观察、服务治疗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安全因素等方面, 主任医师要进行比较系统的学术讲解或质量讲评, 并详细、全面地解决下级医师提出的疑难技术问题, 作出医疗决策或会诊决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通过查房质量的考评, 对各级医师的考核, 提高了各级医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 从而使医务人员对做好基础医疗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 从过去单纯依赖仪器设备检查下结论, 忽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判断分析不良的倾向误区中走了出来。督促临床三级医师查房的及时、准确、规范, 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责任心[2], 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2.2 形成了良好学术氛围

通过三级医师查房考核, 促进各级医师业务学习, 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通过三级医师查房的“问”、“讲”、“答”, 在学习及工作质量方面都形成了严谨的工作氛围, 从根本上确保了医疗安全, 并正确引导了下级医师在临床上的思维方式, 促进了三级医师在理论及技能上的正确学习方式。查房过程中, 各下级医师遇到的疑难问题, 主任医师能及时解决, 通过对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进展的全面性熟悉和掌握, 促进我院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三级查房考核过程中, 在全院范围内增加了各级医师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学习机会, 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2.3 医疗质量及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与提高

通过三级查房考核, 各级医师在病历书写质量上得到提高。与此同时, 更确保了医疗安全, 提高下级医师的汇报病例口述能力。在三级查房实施阶段, 更规范了医师的病案书写及病案的修改, 三日确诊率明显提高。对于患者, 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我院总结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实施过程, 视其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方法, 也是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建设的基础环节。

2.4 推动了医院的全面发展

能反映出各级医师业务水平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在对医疗差错事故中更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在此期间, 我院通过对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的严格规范, 对医生的严格考核, 对查房流程的不断完善和规范, 从而动态地了解和掌握全院临床医疗现状, 对及时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全程掌控临床上的一切医疗活动, 大大推动了医院的专科建设、人才的培养, 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医疗安全, 有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和理解[3,4], 推动了医院全面加快发展。

摘要: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医疗形势, 提高医院临床三级医师查房质量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09年1~12月, 我院全面规范地开展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以《主任医师 (含副主任医师) 查房考核评分细则》所规定的要求对医师进行考核评分, 结果表明三级医师查房对确保医疗安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三级查房,质量检测,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朱荣荣.浅谈三级查房中的三级责任[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4, 11 (4) :55-56.

[2]唐永忠.我院实施三级医师查房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6, 3 (4) :212-213.

[3]李伟, 余华, 马岳峰, 等.对三级查房制度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4) :28-29.

关于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制度 第5篇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技术与指导中心。我院要发挥城区优势卫生资源,实施以大带小、以弱带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县城医疗卫生支援农村医疗卫生的协作机制

一、上下联动,实行对口帮扶。按各级卫生院各自需求,派出我院业务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定期轮换坐诊,乡镇卫生院派技术人员到我院进修学习。

二、建立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特色专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

三、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按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对薄弱地方的卫生支持力度,实现共同发展。与卫生院联合办医,将县城的优质医疗服务直接送到农村去。

四、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医疗救助。推进农村医疗救助,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重点做好农村儿童、孕产妇、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以及农村结核病、艾滋病人群的医疗救助,保障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

三级医疗体系 第6篇

一、以学习党章、遵守党章为核心,抓好党章学习小组的启蒙教育和基础培训

按照“早教育、早发现、早培养”的原则,目前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以后,就开始着手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教育,提高青年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大一新生进行党的知识的启蒙教育和基础培训,由党支部指导学生团支部组织的党章学习小组,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抓手。但长期以来,有些高校党组织对党章学习小组的工作不够重视,对其开展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也比较模糊,以为党章学习小组就是组织一些参观,开展几次活动,进行一些实践就可以了,从而使党章学习小组陷于软弱涣散、可有可无的境地。实际上,党章学习小组是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性党的知识启蒙的重镇,是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起点,也是基层党组织联系、培养、考察入党申请人的桥梁和纽带。抓好大学生党章学习小组建设,对于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争取入党的积极性,确保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党章学习小组的工作内容,顾名思义,就是以“学习党章,遵守党章”为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1]同时,党章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和党的组织纪律等也作了明确规定,是了解党的基本知识的重要指南,也是进行入党启蒙教育的最好教科书。为此,大学生党章学习小组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通读党章、理解党章、熟悉党章、遵守党章为基本内容,着力提高大学生对党章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激发广大学生争取入党的积极性,初步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

党章学习小组的基本任务是通读党章原文,重点是学习党章的总纲和第一章、第二章。通过党章学习小组的学习,使大学生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主要任务以及组织原则和纪律等有一定把握,对入党的基本条件、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等比较熟知,对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等有一定了解。同时结合对党章其它部分、党史基本知识、先进人物事迹和当前时事热点的学习,加深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坚定其加入党组织的信念。

党章学习小组的教育方式,可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综合运用讨论、交流、参观等方式,适当辅以老师的讲解。通过党章学习小组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启蒙教育,使积极要求进步和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大学生加深对党的认识,提高思想觉悟,熟知党章内容,并用党章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参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以党的知识、基础理论为重点,开展院(系)二级党校的系统教育和全面培训

经过党章学习小组的基础教育和培训之后,党组织对于态度积极、表现突出的入党申请人,通过共青团组织推优、党员和群众推荐等方式,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一般由院(系)组织的二级党校来承担。

中共中央办公厅最近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第十条规定:“党组织应当采取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给他们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以及集中培训等方法,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2]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内容作了全面、系统的规范。结合这些内容,高校院(系)层面组织的二级党校,承担着对入党积极分子就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开展系统教育和全面培训的使命。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指导思想为灵魂,全面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等知识的教育培训,使入党积极分子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了解党的大政方针和重要决策,增进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信赖与支持。

二是以党史教育为主线,全面开展党的光辉历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教育培训,使入党积极分子在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知党、爱党、跟党走的信念,从党史教育中汲取历史智慧和前进动力。

三是以价值取向为依托,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训,使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四是以严明纪律为基轴,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原则和铁的纪律等教育培训,使入党积极分子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严格贯彻党的组织原则,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锻造成为坚强的先锋战士。

在二级党校的教育培训中,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等主题活动,全面探索实行党校培训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谈心谈话等相结合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式,帮助入党积极分子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担当意识,为其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

三、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为目的,加强学校三级党校的深化教育和专题培训

“对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支部委员会讨论同意并报上级党委备案后,可列为发展对象。”[3] 对于列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党委应当对其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天(或不少于二十四个学时)。对于高校来说,对大学生发展对象的教育培训,一般由学校层面的三级党校来统一组织实施,主要是集中性的深化教育和专题培训。

三级党校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专题教育培训,使发展对象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胜信心,激发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信念。

二是以增强党性修养为纽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行的专题教育培训,引导发展对象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自觉践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三是以端正入党动机为关键,深入开展党的服务宗旨、奋斗纲领和优良传统等专题教育培训,使发展对象牢记党的执政使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大局、讲责任、讲奉献,做到“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先进本色。

四是以健全党内生活为指针,深入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的纪律处分条例等专题教育培训,使发展对象了解党的组织生活、增强党性观念、严肃党的纪律、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从而在政治上、纪律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自觉增强党内团结,遵守党的纪律。

三级党校的培训方式,主要以集中性教育培训为主,包括专题报告、现场教学、实地考察、影视观摩、经典导读、分组讨论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改革创新、务求实效为动力,健全完善高校三级党校培训体系运行机制

高校三级党校教育培训体系,为大学生加强入党前培训教育,做好思想上入党工作搭建了良好平台。但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个平台建设,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党校姓党是党校教育的灵魂,也是党校办学的根本要求。三级党校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放在首位,同时结合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品行和现实表现加以综合考察。为此,要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实行党校培训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谈心谈话等相结合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方式。要因势利导,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将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业余爱好和社会实践相衔接,利用党团组织优势吸引学生,全方位锻炼、培养和考察进步学生,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积极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动员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教育寓于服务、服务体现教育,使他们在服务同学、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中树立宗旨意识,彰显先进本色。

二是坚持连贯性与递进性相承接。针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教育要求,三级党校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了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培训环节,分别对应启蒙教育、系统教育和深化教育的目标要求。在这三个环节的教育培训中,有些重要内容秉持党校教育的连贯性和延续性,比如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党史国史教育、党员权利义务、党的组织纪律等等,这些内容甚至在许多人入党后都还需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但同时,这些内容在不同的培训环节有着不同的教育要求,在党章学习小组环节或许只涉及一些常识,在二级党校教育中就要比较全面系统掌握,而到了三级党校则要求能深入理解并指导行动。所以,在不同环节虽然培训内容有一定交集,但他们之间是一种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而不是内容上的重复和赘述。

三是坚持针对性与有效性相统一。面对当今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潮,党校教育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更不能思想僵化、因循守旧,而要以改革创新、务求实效为动力,坚持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统一,增强党校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扩大知识视野、大胆开拓创新,针对学员的不同特点、不同问题和不同需求,科学设计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课程,有效制定考评体系,全面落实教育要求。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改进党校教育方式,丰富党校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党校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耳入脑。要以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重大事件纪念庆祝活动为载体,适时开展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总之,高校三级党校教育培训体系,适应了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的特点,是加强大学生入党前教育的有效载体。但如何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功能和效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运行机制,以此全面提高大学生发展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品格修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9/c_113722461.htm.

[2][3]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610/c1001-25131365.html.

本文为2012年度上海市“阳光计划”(党建类)项目“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保持党的队伍纯洁性——以上海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为视角”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2YG30。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组织员,法学博士

三级医疗体系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某三级医院2005-2009年统计年报, 数据准确可靠, 具体见表1。

1.2 方法

1.2.1 建立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量少、代表性好、灵敏度高、全面、易于评价的原则, 将医疗质量指标分为工作强度指标、工作效率指标和治疗质量指标三大类, 共选出9个指标。包括: (1) 工作强度指标:门诊人数X1、出院人数X2、手术人次X3; (2) 工作效率指标:病床使用率X4、病床周转次数X5、平均住院日X6; (3) 治疗质量指标:平均开放床位数X7、治疗有效率X8、死亡率X9。

1.2.2 指标指数化

由于以上9项指标的性质、计量单位不同, 需要对表1资料进行指数化处理, 即同度量处理, 以消除量纲的影响。指数化处理是一种是一种比较简单且实用的方法, 其主要思路是:先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比较标准, 作为比较的标准值, 然后用各指标的实际值 (XI) 和相应的标准值 (XM) 进行比较, 计算两者之比。正指标是指实际值越大评价越好的指标, 用实际值/标准值来处理;逆指标是指实际值越小评价越好的指标, 用标准值/实际值来处理。本文中X6和X9为逆指标, 用公式XM/XI处理, 其他为正指标, 用公式XI/XM处理。

1.2.3 标准值的选择

评价的目的是考核2005-2009年该院医疗质量的优劣情况, 因此标准值选择5年的平均水平。

2 结果

(1) 各指标指数化处理, 结果见表2。

(2) 按同类指标指数相乘, 异类指标相加的原则, 计算各年度医疗指标的综合指数, 根据综合指数值对各年进行评价排序。综合指数值越大表示该年越接近最优水平;反之, 表示该年越接近最差水平, 结果见表3。

3 分析与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 出院者病人平均住院日指标5年内的变化不明显, 并且一直控制在三甲医院的标准 (18) 以内, 病死率逐年递减, 其余7项指标原始数值呈逐年递增趋势, 尤其是代表医疗工作强度的指标增长明显。2009年与2005年比较, 门诊人数增长了24.5%, 出院人数增长了51.3%, 手术人次增长了40%。从床位使用率来看, 2005-2009年该院床位使用率处于高效率运行状态, 都高于100%, 使全院医务人员负担加重, 应该采取措施降低床位使用率, 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稳定。

表3结果显示, 该院从2005-2009年, 医疗质量综合指数逐年递增, 医疗质量最优的是2009年, 最差的是2005年, 定基增长率为101.4%。5年内医疗质量指数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38%, 23.3%, 18.1%, 以2006-2007年增长最快, 2005-2006年无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高层管理换届, 设备新旧更新不力, 影响了医疗质量。从2006年开始, 医院在新管理层的领导下, 以全新的姿态着手整顿全院各项工作, 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 以医院市级重点科室 (如心血管内科、普外科、消化内科) 的建设为龙头, 以点带面, 推动了整个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2009年比2005年的医疗质量综合指数净增2.24, 工作强度、工作效率、治疗质量分别净增1.00, 0.29, 0.95, 工作强度指标所占的构成比例最高为44.6%, 工作效率指标仅占12.95%。工作效率指标增长相对较慢, 因为病床使用率过高, 病床周转次数过快, 会增加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平均住院日太长会增加病人负担。医疗质量综合指数净增构成比的差异提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 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质量, 在保证医院工作量平稳增长的情况下, 力争有质的突破, 使医院工作平衡发展。

三级医疗体系 第8篇

1 在医疗机构中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的必要性

医疗设备质量检测是近几年医疗机构设备管理部门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近期公示的医疗安全事件中,不乏医疗设备方面的报道,其中有电刀负极板烫伤病人的、有直线加速器剂量错误引起放射损伤的、还有更多未能发现和披露的事件,即设备性能低下或功能有误,造成医疗诊断和治疗上的失误。2007年,全军率先对医疗设备质量检测进行了研究和摸底,根据检测数据显示,军队系统中三级甲等医院的设备合格率为83%,急救设备合格率为75%。由此可见,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隐患非常令人堪忧[1]。

目前,对医疗机构在用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近几年,计量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大型设备,尤其是X线设备检测卓有成效,但对其它设备,尤其是急救设备的质量监控还远远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医疗设备种类太多,数量过大,所涉及的检测技术也多,计量部门是相对医疗机构和设备厂商的第三方部门,对辖内所有医院开展多种类、大批次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有实际困难;二是计量检测是针对医疗设备物理参数的检测,而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除与参数有关外,还与使用环境、附属配件以及操作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计量合格的设备并不代表实际使用合格有效;三是医疗机构的设备管理部门仍然把工作重点放在资产管理上,对在用设备的应用质量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从中国知网的论文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到,用题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关键词进行检索,从1985年到2009年,相关的文章有185篇,其中2005年之前的论文共56篇,2005年到2009年之间的论文123篇。出自医疗机构的论文21篇,非医疗机构的164篇。可以看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在医疗机构的研究还处于发展初期,只是近年来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2 在我院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工作的过程

我们所在的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拥有设备6000多台,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承担医学工程专业的部门称医疗设备处,共有人员42名,其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26人,已拥有比较完整的医学工程专业设置和人员配备,担负着全院的设备和器械的选型论证、技术培训、维修维护、技术鉴定、资产管理等一整套技术工作。

2007年底,我院开始筹划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工作。首先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考察。先后赴国内做过该项探索的北京宣武医院、解放军总院、北京军区总院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对开展工作所需的流程、技术、人员及管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进行的是设备引进。检测设备设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对输出数据进行测量的,如气流分析仪等,可以检测呼吸机的各项参数;一类是标准模体,模拟人体各种生命体征的,如血管造影体模,可以检测血管造影仪的成像性能[2]。我们的设备引进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2006年,随着先进的直线加速器的引进,购置了剂量仪和水箱,做加速器日常的质量控制。后来又配备了巡检仪、剂量模体和CT电离室,开展对CT的质量检测;第二阶段是2008年初,购置了急救类设备质量检测仪器和电气安全检测仪;第三个阶段是2009年初,配置了X线、CT、MRI、DSA等大型设备的检测模体和相关设备。

到目前为止,共购置了专业检测设备21台套,价值200万元,目前能够开展的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种类达到32种。具体情况见表1。

2008年,我院选派专业技术骨干8人到国内知名医疗设备生产厂家学习医疗设备质控技术,选派4人到国际知名医疗设备厂家学习质控技术。多次邀请国家计量总局专家和国内知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技术专家来我院进行质控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到40人次。目前有医疗设备质量检测技术人员9人。

2009年,我们参加了由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主持,六大临床医学工程基地共同研究的课题《在用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与风险评估》,将呼吸机、监护仪、输注泵、高频电刀、除颤仪这五类风险级别较高的急救设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符合医院内部质控管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制定统一的检测规范。

在课题中,我们承担了输注泵检测规程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制定了输注泵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检测表格和培训课件,并对其他研究基地制定的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高频电刀、婴儿培养箱的检测规程进行了实验和讨论。依据新的检测方法,共检测了五类急救医疗设备140台,其中输注泵45台、监护仪30台、呼吸机20台、高频电刀26台、除颤仪19台。检测发现每类设备均有不同程度的数据漂移,设备的平均数据漂移百分比为34%。我们对数据漂移的设备进行了及时的维修和调整校对。

3 质量检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次检测,我们对全院几种重要的急救设备进行了一次质量摸底,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到宝贵的设备管理依据。下面以输液泵和注射泵(以下简称输注泵)为例进行相关分析。

3.1 产生数据漂移的设备比例

表2列出了输注泵检测的总体数据,共检测45台,其中输液泵18台,注射泵27台。产地分为两种,国产5台,进口40台。设备平均使用寿命为2.35年,每台设备的检测项目有10项。检测发现产生数据漂移的设备有14台,占总体比例的31.4%。由此可见,31.4%的被测设备存在各种性能问题和潜在的危险。

3.2 产生数据偏移的检测项目比例及危害

表3列出了一些检测项目和相关信息。流速偏差可以影响临床医生对药效的判断,属于医疗质量问题。由检测结果看出,多数的数据漂移都是流速的偏差。没有低电量报警多是由于充电电池损坏引起的。正常情况下,输注泵的电源是由交流220V供给,只有病人转运中或突发停电时,这种潜在的问题才能暴露出来,造成医疗安全隐患。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出,各种数据漂移都会对临床产生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

3.3 使用年限与数据漂移的相关性

表4列出了输注泵使用年限和数据漂移的对应关系。表中的比例是某个年限下,产生数据漂移的台数与检测台数的比例。可以看出,使用年限与数据漂移有很大的相关性。使用5、6年出现数据漂移的概率远远大于使用1、2年的输注泵。可以得出结论,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的性能在逐渐降低,产生数据漂移的可能性也越大。在设备的质量检测中,可以适当加大旧设备的检测频次,减少新设备的检测频次。

3.4 品牌型号与数据漂移的相关性。

表5列出的是品牌型号与数据漂移的对应关系。表中将11种品牌型号由字母A~K代替。比例为产生数据漂移的设备台数与该品牌检测设备台数的比值。由于有些型号台数过少(I~K),不具有统计意义,不计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品牌D、E、F产生数据漂移的比例大于等于50%,说明该型号在性能方面出现性能偏差的可能性比别的品牌型号要大。这个结果作为应用依据可以提供给采购部门作参考。

4 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体会

4.1 医疗机构亟待加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

通过我们一年多累积的检测数据来看,在用医疗设备,特别是使用年限较长的医疗设备,在应用质量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隐患。这些漂移和改变是临床在使用中不能发觉的,需要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才能发现。医疗设备是医疗上不可或缺的信息源,如果医疗设备提供的诊疗信息有误,在很大程度上将误导临床医生。关注医疗设备,特别是急救设备的应用质量,合理进行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3]。

4.2 质量控制可大幅提高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水平

质量检测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检测出来不合格、或产生的数据漂移的设备的处理。依照国情不可能把这些设备报废,作为医学工程部门,应该更多地关注质量检测的后期处理,如性能调试、维修维护,以及一些管理方面的措施。在国外有一些先进经验,医院里的设备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来标明性能测试情况:质量保证、危害和警告、升级和召回等等。在实践中,我们对质量检测中出现参数漂移的设备进行了后期处理。后期结果统计,80%的设备通过维修和性能调试恢复到正常参数,5%的设备性能低劣申请报废,15%的设备部分功能低劣且无法修复,但部分功能仍能使用,这些设备我们也返回临床使用,但需要告知临床设备的缺陷,在使用中规避风险。

4.3 医疗设备质量检测需要大量资源、时间和人力的保障

医疗设备质量检测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做支撑。目前的检测仪器基本是进口产品,一种仪器检一类设备,所以配套急救设备的检测仪器需要几十万元的投资。质量检测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尤其需要对被检设备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正确运用检测技术,能够甄别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检测中的数据。检测一台医疗设备的时间,应该在30~50min左右,急救设备在医院属于基础设备,设备数量较多。以我院为例,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等五类急救设备总量为350台。检测还需合理安排时间,不与临床使用发生冲突。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是一项具有一定技术平台、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就现在医疗机构现状来看,并不是普通医院能够开展和普及的。三级甲等医院,或医学工程专业发展比较好的医院和质控中心应该挑起重任,开展区域性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周丹.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数字医学,2007,10(10):12-14.

[2]姜远海,彭明辰.临床医学工程技术[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1-277.

三级医疗体系 第9篇

1 案例背景:备受争议的改革

2008年, 常州市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医保中心”) 对市区本级统筹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方式进行改革。市医保中心对统筹基金、救助基金的使用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总额控制、结余奖励、超支分担” 的原则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采取按单元付费的结算方式, 此次改革依然沿用了按服务单元付费的结算方式, 但在结算控制指标的计算方式和结算补偿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1.1 改革后医保结算方式的主要内容。

第一, 依据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控制指标, 实行按月预结付、年终总清算的结算办法, 其中经确定的长期住院治疗慢性疾病病人比重较高的医疗机构和精神病人的住院医疗费用按规定的床日费标准结算。对经确定的专科病人比重较高的医疗机构, 实行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控制指标浮动办法。第二, 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控制指标 (个人支付部分、统筹支付部分和救助基金部分的总和) 由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卫生等部门, 根据同类医疗机构平均住院医疗费用水平、基金给付能力等因素, 结合各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综合确定。第三, 次均住院医疗费用低于结算控制指标的, 按实结算;次均住院医疗费用高于结算控制指标的, 根据结算控制指标按基金应结付率结算;参保人员7日内因同一疾病在同一医疗机构再次住院的医疗费用, 与上次住院医疗费用合并结算。第四, 市医保中心与定点医疗机构对参保人员住院费用按月结算, 医保中心按照统筹基金、救助基金预结付费用95%的标准结付费用, 其余5%根据年度考核等情况结付。第五, 年度清算时, 基金应支付额超过基金预算总额的, 超支部分由各定点医疗机构按占基金应支付额的一定比例分担, 分担比例按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控制情况分别确定;基金应支付额未超过预算总额的, 定点医疗机构全年发生的参保人员次均住院医疗费用低于结算控制指标的, 按实结算;高于结算控制指标的, 根据结算控制指标按基金应结付率结算;基金预算总额在分担了定点医疗机构超支的基础上, 仍有结余的, 对定点医疗机构结余部分进行奖励。第六, 定点医疗机构全年发生的参保人员次均住院医疗费用超过结算控制指标的超支部分按分段累进的办法进行分担:超结算控制指标不满5%的部分, 按基金应结付率的50%结付;超结算控制指标在5%以上、10%以内的部分, 按基金应结付率的30%结付;超结算控制指标10%以上的部分, 不予结付。定点医疗机构全年发生的参保人员次均住院医疗费用未达结算控制指标的, 结余部分按基金应结付率的40%给予奖励。

1.2 改革后医保结算方式的特点。

第一, 结算控制指标的计算方式由单一的统筹金额控制改为单次住院费用总额控制。以往结算控制指标的确定仅仅依据单次住院费用中统筹金额的多少进行设定, 而改革后结算控制指标的确定变为单次住院费用总额的多少进行设定, 首次将参保人员自费部分和个人帐户支付部分纳入结算控制指标。第二, 在服务单元的设定上, 以往依据住院次数、单次住院时间 (24天) 来定义一个服务单元, 并适当考虑并重因素 (肿瘤病人按较高定额计算) 。改革后的服务单元依据住院次数 (1次) 、单次住院时间 (180天) 来定义一个服务单元, 同时将病种因素剔除在单元定额结算参考因素之外。第三, 在结算控制指标超支部分的补偿方式上, 以往根据全市医保基金全年收支结余情况按定点医疗机构全年超支总额按比例进行补偿, 改革后超支部分按分段累进方式进行补偿, 超过10%部分将不能获得补偿。

改革后的结算方式对定点医疗机构总额进行结算控制, 并大幅增加了双定额结算的时间要求, 其出发点是控制参保人员人均住院费用的过快上涨, 但同时也将参保人员大病医疗的财务风险转嫁给了定点医疗机构, 将小病大医 (只需门诊治疗的轻症病人收住院治疗) 、大病小医 (多病种病人分解多次住院) 和重病不医 (危重病人遭医院推诿拒收) 的风险留给了参保人。作为医保中心对医保基金年支付总额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也有所增加。新医保结算方式改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缓解患者看病贵问题引起了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的质疑。

2 政策分析:多方利益的博弈

新医保结算方式推行近1年来, 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的诊疗行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全市定点三级医疗机构的床位使用率明显提升;人均住院费用上涨幅度得到了一定得控制, 但仍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危重病人占住院病人明显下降;均次住院天数有所下降;医保外用药 (医保药品目录丙类药) 比例明显下降;病人均次住院费用自负比例在非手术科室慢性病病人中明显降低, 在手术科室病人中 (尤其是骨科) 病人自负比例未有下降, 骨科略有上升;药占比没有明显下降。这一结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相比似乎有一些差距,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对此可以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2.1 博弈论视角下的理论分析。

博弈论 (The Game Theory) 有时也被称为对策论或赛局理论, 罗伯特·约翰·奥曼 (Robert John Aumann) 则称其为“交互的决策论”。奥曼还从经济主体的理性分析出发, 认为博弈论主要研究交互式条件下的“最优理性决策”, 即每个参与者都希望能以其偏好获得最大的满足[4]。

医疗保险是一种特殊的不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 医疗保险市场至少存在两种不确定:一种是疾病发生不确定, 医疗保险机构对参保人的健康真实状况难以了解, 健康状况优者投保意愿小, 而健康状况差者投保意愿强烈, 逆向选择的存在是这种不确定的典型表现;另一种是疾病的治疗不确定, 参保人患病后到定点医疗机构治疗, 由于医、患、保三方信息严重不对称, 其病情的严重情况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完全被供方掌握, 医疗保险机构难以准确控制医院的诊疗行为, 一旦发生医患双方受利益契合的驱动发生医患合谋的情况, 医疗保险机构将面临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强制保险, 医保中心没有选择承保与不承保的自由, 参保人员没有选择投保与不投保的自由, 也没有选择保险机构的自由, 患方与保方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并不突出, 患方与保方之间的博弈演变为以医院为中介的两方博弈。医保中心通过采取新的结算办法, 试图将医疗费用超支的风险转嫁给医院, 此时医、患、保三方矛盾的焦点变成医院与医保中心的两方博弈。假设医院的行为策略集合为A{a1, a2}, a1是合理治疗的费用, a2是过渡医疗的费用;医保中心的行为策略集合为B{b1, b2}, b1是开展检查, b2是不开展检查;c1是医院诱导需求的成本 (很小) , c2是医保中心开展检查的成本, 且有c19300元时的医疗成本。对T1、T2两类情况的不同策略组合收益矩阵表如表1, 表2。

T1情况下, 在医院选择合理治疗时, 医保中心应选择不检查 (-c2<0) , 此时的策略组合为S1={a1, b2}。在医院选择诱导消费过度治疗时, 医保中心若不检查, 其净收益为a1-a2<0, 若选择检查其净收益为a2p1p2-c2, 当a2p1p2-c2>a1-a2时, 即医保中心查处后罚款率足够大 (p2足够大) 且通过改进检查手段后检查成本较小 (c2较小) , 医保中心会选择检查, 此时的策略组合为S2={a2, b1};当a2p1p2-c2a1-f1时, 即医保中心查出的概率p1足够小, 过度医疗产生的收益要明显高于正常诊疗费用, 不论医保中心检查与否医院都会选择过度医疗, 医保中心为了维持医保基金的正常运转必须选择检查, 此时的策略组合为S2={a2, b1}, 达到纳什均衡。T2情况下双方博弈的策略组合基本与T1情况相同。通过医疗保险市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分析表明, 由于医疗保险市场信息的高度不对称, 保方不能直接观测到医方和患方的行动和状态, 医方和患方的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直接增加了保方检查的成本, 降低检查成功的概率, 保方常常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原因而放弃检查, 造成了医疗保险市场进一步失衡, 风险由此产生[6]。同时这也是为何医院乱收费屡禁不止, 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必须看到S2策略组合是在医保中心对诊疗行为发生的统筹费用全额结算情况下的纳什均衡。常州医保的实际运作方式与此稍有差别。假设d和g分别表示每次住院费用中病人自负部分和统筹支付部分。d1、d2分别表示合理诊疗和过度诊疗时病人自负部分, g1、g2分别表示合理诊疗和过度诊疗时统筹支付部分, 且g1<3900元 (3900元是改革前的结算定额) , g2>3900元, d2+g2>9300元 (9300元是改革后的结算定额) ;β表示医院诊疗成本占比例, 假设β在一定条件下是固定值, 且0<β<1。则医保中心与医院在结算方式改革前后的博弈策略矩阵见表3。

医院若采取合理治疗策略, 改革前后医院的收益不会发生改变, 但医保中心的收益将增加 (-3900<-g1) , 此时策略组S1={合理治疗, 改革}, 这也正是医保中心进行制度设计时的初衷, 医保统筹基金将会减少支出, 基金结余率进一步增加。但是, 前面已经证明无论医保中心是否对医院的不合理诊疗行为进行检查, 医院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都会选择诱导需求、过度治疗, 对改革前后医院收益情况进行比较, 医院有自觉寻求利益平衡点的驱动, 则令

(d2+3900) - (d2+g2) β= d2+9300g2/ (d2+g2) - (d2+g2) β

可以得出g2/d2=0.722

d2/ (d2+g2) =0.4193

也就是说当病人的住院费用中统筹比例达到41.93%时, 医院在改革前后收益相等。当统筹比例大于41.93%时, 同样的住院收费, 医院在改革后的收益要大于改革前。医院同时要关注的是当医院从医保中心和病人自负部分得到的医疗补偿不足以弥补医疗成本时医院的净收益为负, 医院将退出博弈, 这一临界状态为

d2+9300g2/ (d2+g2) = (d2+g2) β, 设g2/ (d2+g2) =x (统筹比例)

undefined

当x>0.4193时, 医院有博弈空间, 医院采取欢迎改革的态度, 此时策略组为S2={过度治疗, 改革, 检查}, 达到纳什均衡。

当x<0.4193时, 医院采取过度治疗策略时将不能弥补医疗成本, 没有博弈空间, 医院只能选择合理治疗。当医院选择合理治疗时改革后医院净收益与改革前相比:

(d1+g1) ( 1-β) - [d1+3900- (d1+g1) β]

=g1-3900<0

医院将抵制改革, 改革举措对于医保中心和医院来说是不相容的激励。

2.2 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理论分析。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 当事人之间如何制订合同 (契约) 及对当事人行为的规范的问题, 又称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关系称为委托——代理关系[7]。委托——代理关系事实上就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委托——代理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契约关系。简单地说, 只要在建立或签订某种契约或合同前后, 市场参加者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掌握信息多 (或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 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 掌握信息少 (处于信息劣势) 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以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为标准, 将事 (发生委托代理关系) 前的信息不对称则称为逆向选择, 而事后发生的不对称称为道德风险。

2.2.1 医疗保险市场的不确定性。

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着许多特殊性和不确定性, 其同标准竞争性的差异导致极度信息贫乏。主要表现为:首先, 患者对有关医疗的信息缺乏专业方面常识;第二, 患者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就只有向医生咨询, 而医生恰是出售商品的人, 很可能隐瞒真实信息;第三, 假设患者找2个医学专家看病, 不同医生用药、诊疗方式方法也可以完全不同, 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更没有对错之分。

2.2.2 逆向选择问题。

当人们进行交易时, 产品的质量是重要的特征。在许多情况下买主不了解产品质量, 真正了解产品质量的是卖主。不同的卖主提供的产品质量不同, 那些质量差的产品 (次品) 的卖主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质量特征的信息“隐藏”起来。这个时候所有的卖主都说自己的产品是好产品。而对于买主而言, 他们无法区分谁在说真话, 谁在说假话, 只能根据对整个市场的估计决定购买数量以及决定支付的价格。在好产品和次品被顾客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时, 次品在成本上具有优势, 从而可能在销售上占有优势。当顾客发现所购产品并非如估计的那样好时, 他们会进一步降低对产品质量的估计水平, 降低愿意支付的价格。此时, 则可能将成本高的好产品淘汰出市场, 留下的是次品。市场的这种结果使得好产品在竞争中失败, 而次品却留在市场中, 违背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规则。在医疗服务中, 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在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有的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很高, 有的则比较低, 而那些质量比较低的医院会将医疗服务质量特征的真实信息掩盖起来, 这个时候, 整个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医院都向患者宣传, 说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是一流水平。由于信息不对称, 患者缺乏医疗服务质量的真实信息, 无法判定哪个医院进行了真实的宣传, 哪个医院的信息是虚假的, 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只能根据自己对医疗市场中医疗质量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 按照平均质量支付价格。当不同质量的医疗服务被患者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时, 低质量的医疗服务由于成本优势, 可能会占据上风。当患者发现实际的医疗服务并没有预期的好时, 就会进一步降低对整个市场中医疗质量的估计水平, 降低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 如此循环反复, 就有可能将成本比较高但质量也比较好的医院淘汰出局, 留下的却是质量较次的医疗服务[8]。

3 政策建议:多方共赢的激励

3.1 建立医疗机构、参保人道德风险监督与激励机制。

应当建立起医疗机构、参保人道德风险的监督与激励机制明确道德风险的判定标准, 由医疗保险机构对可疑的医疗机构、参保人行为进行识别, 及时发现并制止。设立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奖惩激励制度, 对于规定期内未发生道德风险的医疗机构与参保人, 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发生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医疗机构和参保人, 建立不良信誉记录, 按照记录情况实施不同的经济、待遇惩处力度, 并向社会公布其道德风险行为, 增加其道德风险成本[9]。

3.2 削弱医疗机构道德风险的利益驱动。

医疗服务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 医疗机构竞相以经济利益作为卫生服务开展的导向, 把药费和检查费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 出现了“大处方”等不良现象, 成为医疗机构同医疗保险之间道德风险博弈的重要动因之一。长期以来, 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劳务费用补偿水平较低, 某些医疗机构将医务人员“售药”业绩同收入挂钩, 导致医务人员通过道德风险寻求自身利益, 成为医疗机构道德风险的另一重要推动力。因此, 应当加快实行医药分开, 合理补偿卫生人员劳务费用, 控制医院药品价格, 合理确定医疗机构对参保患者的用药范围, 消除医院“以药养医”、“大处方”等不良行为, 使医疗机构失去道德风险博弈的利益驱动力[10]。

参考文献

[1]Marc J.Roberts, William Hsiao, Peter Berman, et al.Getting healthreform righ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张晓, 等.社会医疗保险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3]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与比较[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4.

[4]乌日图.医疗保险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6]江里程.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对医保费用的影响——镇江市医疗保险改革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杂志, 2002;21 (9) :24.

[7]唐杰, 等.国内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管理经验及借鉴[J].中国卫生资源杂志, 2009;12 (1) :18.

[8]毛燕燕, 等, 医药费用控制的相关分析 (二)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J].中国卫生资源杂志, 2007;10 (3) :139.

[9]毛瑛.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博弈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2006;19 (4) :79.

三级医疗体系 第10篇

1 基本做法

每季度由院长主持召开一次以上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专题研究本季度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同时每月组织开展1~2次医疗质量查房,了解相关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科主任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医疗组的组长(本组最高职称医师)、科秘书等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工作会议,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医疗质量管理委员制定了病历质控流程,对运行病历的每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如住院志由一级医师书写(入院24h内完成);初步诊断由一级医师书写确认签名;入院诊断48 h内由二级医师书写完成并签字确认同时应签署日期等共19条33款。

为规范各类人员的工作行为,根据《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卫生部《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医院工作制度与工作人员规范》等规章制度,制订《医院各类人员违规记分管理办法》。《办法》共217条,每位临床、医技、护理、机关后勤人员自觉参加管理,实行一人一卡制,每人每年100分,一年为一个管理周期。每记1分,扣款10元,全年分数累加,对全年违规记分满30分者,给予口头告诫警示;满40分者,全院通报,当年考核不及格,离职待岗一个月,双向选择上岗;满50分者,待岗三个月;全年累计记分满60分者,报院党委和市卫生局,按人事管理有规定处理。如违反用药常规,超疗程、超剂量或选用药物不当的,每人记3~5分;一级医师或二级医师未按规定在24h内对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书写的医疗文件全名签署、签改,每人记1分;临床医师及医技检查报告人未亲自签全名,每例记1分,在空白处方上签名交他人使用,每例记3分。对危重患者未及时告知家属并填写“危重患者通知单”,记5分;在诊疗活动中未履行各项告知义务及患方签字手续的,入院未及时签署“病员病情告知书”、“病员授权委托书”的记3分等。院总值班每天不定时对全院重点岗位进行巡查,发现问题责成当事科室立即整改;主任巡查院领导督查每周两次,对全院重点岗位、关键环节、运行病历质量、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责成当事科室立即整改;医疗核心制度督查每两周一次,共十个医疗核心制度督查组对全院各级医护人员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季度的医疗质量检查由质控科组织,每季度一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医务处每个季度组织一次院医疗安全检查,对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各项内容进行督查,并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通报。以上五个方面检查中对违规的医务人员按《各类人员违规记分管理办法》记分处罚。

2 结果

三年来,医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医疗纠纷明显减少;全院平均住院日由2007年的13.87d降至2009年的11.85d;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入出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CT、MRI检查阳性率、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疑难病症好转率、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医院感染率等16项主要质控指标均达部颁标准,运行病历质量合格率达95%以上,终末病历无丙级病历,在2009年福建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病历质量评比中获得三等奖。3年来,全院共有175人次受到违规记分处罚,最少的1分,最多的45分。

3 讨论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医疗质量始终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1]。医疗质量体现在医疗行为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基础医疗质量和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患者安全指的是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或死亡。近年来,患者安全已成为卫生部高度重视的医院管理课题。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共创医患双赢的局面,已成为现代医疗服务模式所追求的目标[2]。因此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具有重大意义[3]。

建立和完善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是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严密的质控组织是医疗管理工作的可靠保障[4]我们明确规定院长对全院医疗质量负总责;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院长领导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运行病历质控流程和医疗核心制度督查等五个层面的检查,全方位对门诊、住院患者诊断治疗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特别对全院重点岗位、关键环节、运行病历质量、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责成当事科室立即整改;对违规的医务人员按《违规记分管理办法》记分处罚。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促进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抓手[5]。

医院实施的《医院各类人员违规记分管理办法》是根据《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卫生部《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医院工作制度与工作人员规范》等规章制度制定并经医院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办法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可靠的法律保证,符合医院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要求;(2)办法将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不规范行为完全量化,以分值衡量具体诊疗行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办法除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外,明确规定达到一定分值要影响当事人评先评优甚至职称评聘等具有相当强的警示和威慑作用。(4)每次记分都同时有记分项目和记分原因全院书面通报及通知本人签名确认,及时通知累计记分,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及程度,加强了自我管理意识、强化了自我监督体制。实施医院各类人员违规记分管理对全院各级医务人员实施监督、检查、管理和评价,促进了医务人员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全方位的检查和科学的考核制度也让医务人员保持了良好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患者对医务人员工作的满意度。

病案质量是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每一份病案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构成一份完整的医学资料,同时也是临床、教学、科研的宝贵资料,更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制定了病历质控流程,对运行病历进行实时监控,以医务人员违规记分管理为重要抓手,运行病历质量合格率达95%以上,终末病历无丙级病历,在2009年福建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病历质量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全院各级医务人员认识到按时按质完成病历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是医院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医疗质量伴随着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一系列医疗服务行为所产生,医疗过程中有许多环节,而医疗质量就是各医疗环节具体运行的结果。我院临床医技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层组织,对环节医疗质量的每个过程进行监控,以《违规记分管理办法》为重要抓手,及时发现和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稳步提高[6]。

参考文献

[1]吴其强,张玉初,陈瑞新等.实施医疗服务质量记分管理,促进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J].现代医院,2009,9(8):112-113.

[2]李亚洁,彭刚艺.护理工作管理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29(2):95-96.

[3]朱士俊,董军,曹秀堂等.医院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研究概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6):331-333.

[4]程晓斌,朱锡光,颜伟等.医院医疗质量监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47-49.

[5]张宏雁,董军,秦银河等.临床路径制订与住院诊疗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6):336-338.

三级医疗体系 第11篇

为了了解我县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执行《消毒技术规范》的情况, 提高医疗卫生单位消毒质量, 避免或减少医疗机构交叉感染的发生。我们于2008年对保康县辖区内县直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消毒质量进行了监测, 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县直医院3所 (其中2所二级甲等医院) , 镇卫生院11所, 村卫生室215家。

1.2 采样

消毒剂、医护人员手、操作台表面、紫外线灯辐射强度。

1.3 方法

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1]对检材进行检测及分类。

1.4 评价标准

消毒剂、医护人员手、操作台面检测及评价标准依据GB 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进行, 紫外线灯辐射强度的测定评价方法依据:GB 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消毒质量

用使用中消毒液和器械浸泡液消毒的577件医疗器械中, 细菌总数合格的431件, 合格率74.6%;医务人员手检测234份, 合格率54.7%;物体表面共计检测193份, 合格78份, 合格率40.4%;紫外线灯管68件, 合格60件, 合格率88.2%。

2.2 三级医疗机构中有代表性的消毒剂和器械浸泡液的细菌总数监测结果

县直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2种监测的总合格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均明显高于村卫生室的合格率 (均P<0.01) 。见表1。

2.3 医护人员手

共检测医护人员手表面细菌总数样本234件, 合格128件, 合格率54.7%, 其中县直合格率81.5%, 乡镇卫生院合格率69.1%,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4, P>0.05) , 但均显著高于村卫生室的合格率36.8% (P<0.01) 。

2.4 物体表面

县直医院、乡镇卫生院采内、外科护理室操作台面, 村卫生室采注射室台面。共采样本193件, 检测细菌总数, 合格78件, 合格率40.4%;其中县直医院操作台面合格率69.6%, 乡镇卫生院合格率68.2%,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3, P>0.05) 。村卫生室采注射室台面125件, 合格率为24.8%, 分别与县直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2.5 紫外线灯管的检测

共采集42支紫外线灯管, 辐射强度合格 (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以>70 μW为合格[2]) 25支, 合格率59.5%;安装高度合格38支, 合格率90.5%。其中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 县直医院20支, 合格12支, 合格率60%;乡镇卫生院22支, 合格13支, 合格率59.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4, P>0.05) 。村卫生室部分有紫外线灯, 不具可比性。

3 讨论

2008年保康县医疗机构消毒总合格率为74.6%, 医务人员手合格率为54.7%, 操作台面细菌总数合格率仅为40.4%。县直医院基础设施明显优于乡镇卫生院, 而且是院内感染控制工作都已得到重视, 消毒剂的应用已步入规范化及科学化的轨道, 但从实际监测数据看县直医院与镇卫生院, 各项检测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村卫生室没有专职消毒人员, 基础条件薄弱, 管理不善, 消毒意识淡薄, 医护人员卫生意识差, 制约着消毒质量的提高, 没有充分认识到采用低效消毒剂存在的隐患, 新洁尔灭、乙醇等低效消毒剂仍有使用, 所以导致总的合格率低。

从采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很多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由于业务水平有限, 对一些需要配制的消毒剂如乙醇等, 并不知道配制方法, 如有的村医将95%的乙醇直接用于消毒, 即造成浪费, 也没有达到消毒效果。近年来, 尽管各级医院领导逐步重视这些问题, 增加投入, 改善设施, 加强管理, 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为提高医疗机构消毒质量, 提出如下建议:①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 强化《消毒技术规范》的执行, 进一步强调院内感染的防护知识, 强化医护人员培训, 增强无菌观念消毒质量意识, 自觉执行消毒规范, 特别是加强对村级医务人员的培训。②弃用低效消毒剂, 消毒液配制应有专人负责, 院内感染管理小组切实开展工作。有条件的机构实行消毒效果自检, 确保医患群体的健康和安全。县人民医院已常年开展自检, 像压脉带已实行一人一消毒。③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对院内感染的监督监测, 以日常和突击检查相结合, 应加强对医疗机构一次性医疗用品索证和用后毁形工作的监督。我县从2000年开始, 定期通过各医疗网点上门回收一次性医疗用品, 并由卫生行政部门下文, 把各级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监测结果作为年度绩效, 是一条值得肯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1995:101-106.

上一篇:关于酒店管理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