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范文

2024-09-10

专业课程范文(精选12篇)

专业课程 第1篇

一、基础课程的教学与专业课程缺乏良好的衔接

通过对调查我们发现, 在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的教师没有把握好基础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很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导致学生对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根基。例如, 平面构成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旨在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在对学生平面构成训练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的要求却停留在对“点、线、面”形式上的训练, 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 如何有效的将平面设计中的基础课程由于专业课程合理对接, 也成了目前平面设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平面设计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对接研究

在整个平面设计课程体系当中, 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版式设计等都属于基础课程体型, 而广告设计、VI设计、网页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都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就整体而言, 平面设计专业主要集中在形式美的原则上展开的, 各大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也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因此, 把握好基础课程的特点, 紧紧围绕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尤为重要。

1. 素描, 色彩贯穿着整个平面设计专业

素描是造型设计的基础, 色彩是完成色彩搭配的重要前提。而在平面设计当中不仅需要造型能力的支撑, 而且还要需要色彩搭配完善。因此, 在整个教学培养过程当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 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色彩搭配的基本要领, 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设计创意的时候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2. 平面构成对平面设计造型的对接

对于设计初学者而言,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 基本的素养就是要塑造良好的形式美感, 在能做到“好看”的前提之下再去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才是可以经得住市场检验的。而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形式美感比较出色, 就必须要有具备平面构成的能力来完成造型设计。例如对于标志设计而言, 不仅要讲究主体图形各元素之间的构成, 也要讲究图形和文字之间的构成。再譬如说, 对于书籍当中的版面而言, 不仅要讲究文字与文字之间的构成, 也要讲究图形和文字之间的构成。

3. 色彩构成对平面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对接

色彩在平面设计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色彩构成也是一门重要学科, 为色彩搭配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而现在很多的高校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上, 过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认知, 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 对设计没有起到真真的指导作用。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 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上面,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 同时理清楚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对优秀的一些色彩搭配进行总结, 为学生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必要的参考。

4. 立体构成对书籍, 包装和展厅形态设计的对接

立体构成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对书籍、包装、展厅等立体形态的塑造有着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内很多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实践当中, 老师的授课过于模式化, 没有强调专业的特点, 对学生立体造型的训练也没有围绕专业课程的设置而展开。因此立体构成的课程开展并没有真正达到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立体构成作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当中的基础课程, 在开展之际学生对平面设计专业知识并不了解, 因此就需要老师结合以后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良好的引导和训练。例如可以通过材质的探究开展书籍形态设计, 包装形态设计等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训练。

5. 版式设计与平面设计专科课程的对接

版式设计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平面设计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无论是海报、书籍, 还是包装设计等都与版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解决了版式的问题, 基本可以说是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本方法。然而在很多高校当中, 对版式设计的教学也是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对版式的驾驭能力严重不足。因此, 在对版式设计的教学实践环节, 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做一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训练。

三、小结

总而言之, 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教学上的联系性, 完成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合理的对接, 加强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才能使学生在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不至于盲目的, 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和安排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而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比较系统化, 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许凡, 阳献东.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合理对接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 (4)

数学专业课程 第2篇

常微分方程 偏微分方程 运筹学 数学模型 最优化方法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

?2011年11月-2010年1月搜集考研信息,听免费讲座。

2012年 2月-3月确定考研目标,听考研形势的讲座。考研应如何选择专业,全面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准备复习。

2012年 4月-5月第一轮复习:可以报一个基础班,特别是数学班和英语班。不要急于做模拟试题,着重于基础的复习。

2012年 7月-8月制定一个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开始重点复习政治、巩固英语和数学,可参加暑期班,做到三门公共课同步提高。

2012年 9月.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计划,购买专业辅导用书,联系导师,获取专业课考试信息。

2.强化公共课的复习效果,不断完善复习总体结构。

2012年 10月确定十一黄金周复习计划,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梳理、查缺补漏。同时,开始专业课的复习,可报一个长期班系统复习。

2012年 10月--11月1.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工作开始,谨慎填报,牢记报名信息。

2.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确认开始,考生到指定的地点进行现场确认,缴费并照相。

2012年 11月下旬第三轮复习: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的进入冲刺复习,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

2012年 12月-1月进行模拟实训,报一个冲刺班进行查缺补漏,做考前整理。2013年 1月调整心态,准备考试。熟悉考试环境。

2013年 2月放松心情,查询初试成绩

2013年 3月关注复试分数线。

2013年 4月准备复试,联系招生单位。

专业课程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信息安全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关系 梳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36-03

信息安全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所包含的课程数目也比较多。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开设以及课程组织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专业课和基础课相互抢占课时的现象。而且专业课和基础课所开设的内容界定也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基础课开设的内容对专业课的学习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而有些专业课在学习过程中又反映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课内容不够,甚至有些部分的基础知识缺失,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正常开设以及正常的教学秩序的组织。为了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每一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围绕提高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应用信息安全知识能力为目标,对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建立所有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使得高职院校在开设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时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依据。同时也能够根据所建立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理清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分工,合理安排教学秩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知识和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根据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安全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开展:其一,提高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与之对应的将有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形成版本课程体系。其二,促使学生对网络安全协议的理解认识能力,与之相对应的也会有一个系列的网络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其三,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应用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有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当然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还会有一些基础文化课程,如数学、英语、体育等,这些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和梳理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对学生网络编程、安全协议应用、网络安全应用等三个方面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界定每一个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范围,梳理清楚每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

一、网络编程课程体系

网络编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的任职岗位当中有很多岗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程序开发的基础。因此,学生通过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一定的程序开发和调试的能力。整个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也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支撑课程体系,其所包含的课程都是信息安全专业中非常核心和重要的课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条件,以及在网络编程过程中可能会应用到的各种技术,本文设计了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l所示)。在图l之中将所有课程分为了两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离散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成与原理、数据库系统。这些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相应的一些程序开发过程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计算机的应用问题,也能够比较顺畅地与其他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图1所示,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网络编程技术,这些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网络编程的主流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需要说明的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放置了汇编语言课程,主要是由于随着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很多安全领域中的程序开发越来越朝底层转移,仅仅让学生掌握顶层的一些面向高级语言的程序开发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还不足以满足信息安全领域的开发要求,因此适当地给学生开设一定的汇编语言程序开发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不同的应用条件和环境下的程序开发能力。

通过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支撑情况。比如离散数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对计算机基本应用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而计算机组成与原理课程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内部组成结构,这对学生进行各种程序开发,理解程序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汇编语言的程序开发更是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数据库系统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开拓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视野范围,而且现在有很多信息安全的程序开发都和数据库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通过图1的结构,将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二、安全协议课程体系

安全协议在信息安全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全协议的应用是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的一门重要技术。因此,在对学生开设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的时候对安全协议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从目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毕业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的工作于安全协议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建设好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同样是对学生的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通过对安全协议知识的结构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前后关联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结构图。同样在图2中也将安全协议的课程体系分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络密码、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这些课程所开设的内容各有侧重,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信息安全领域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数学基础知识。由于目前构建信息安全体系过程中,很多安全问题都是依赖于数学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对各种安全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必要对学生开设与之相关的数学基础课程。网络密码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网络安全协议以及网络应用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密码技术。密码技术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实现和应用,服务于整个信息安全体系,应用网络密码技术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是目前信息安全领域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网络通信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则主要给学生介绍当前的信息安全领域中通信方法和通信技术。通信基础是安全协议应用的前提和条件,各种安全协议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也需要依托各种网络环境来实现,因此这两门课程也是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如图2所示,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协议分析、VPN原理与应用、IPSec协议进阶。这三门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典型的安全协议及具体的应用方法,如网络协议分析是对目前常用的网络协议工作原理及工作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帮助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下各种通信协议建立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建立起一些专业安全协议的理解和认识的桥梁。VPN原理与应用课程、IPSec协议课程则完全是为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安全协议,目前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所使用的安全协议主要是各种VPN协议,其中也包括IPSec协议。因此对这些协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一系列当前实用的安全协议,促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从图2中反映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整个安全协议的教学过程应该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因为所采用的这些课程即使是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实际上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着相互的依托关系。整个课程体系中网络协议分析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各种基础课程对网络协议分析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网络协议分析技术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去理解和掌握各种安全协议工作机制。

三、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最活跃的技术部分,而且在信息安全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速度最快的都集中在网络安全技术中。因此,对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对各种具体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快速有效的解决各种实用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变化最为活跃,因此也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能够紧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地作出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的需求。

针对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当前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本文建立了如图3所示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结构图。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支撑地位的课程有计算机组成与原理、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这三门课程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组成与原理在网络编程课程体系中也是基础课程,由于在该课程中对计算机的工作机制、组成结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上各种程序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对后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这门课程也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而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两门课程重点给学生介绍目前操作系统内部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操作系统对各种安全问题的关联情况。之所以选择Linux操作系统作为网络安全课程的样本,主要是由于Linux操作系统结构比较清晰,有助于给学生讲解操作系统的内部组成情况。而Windows操作系统虽然是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但是由于这些操作系统是不开源的操作系统,因此不利于给学生把整个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讲清讲透。因此,在操作系统结构分析的课程里面将会给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内部机构以及操作系统在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安全技术和存在的安全缺陷。

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从图3可知,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木马及病毒分析、入侵检测技术、缓冲区溢出攻击等,这些课程有的是关于网络安全防护及安全提升方面的技术,有的是网络威胁和网络攻击方面的技术。可以说,目前所开设的这几门网络安全专业课程涵盖了当前主流的网络安全实践技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网络安全工作凡是涉及的网络安全操作都主要以这几大类的技术相关联,因此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状态的周期。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都是依赖于操作系统环境的,因此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通过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能够理清操作系统的运行过程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对各种网络安全应用技术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木马与病毒分析课程,其中有很多涉及的关键技术都是与操作系统的安全缺陷有直接的关系。缓冲区溢出攻击课程则有一部分的场合也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来开展,因此,图3所建立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依托关系非常清晰,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对所设计的相关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组织。

四、总结

专业课程 第4篇

一、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及其现状

(一) 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作了新的阐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纲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 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要求包括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两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 达到四级或六级后, 都必须修读专业英语, 并对专业英语的读、听、说、写、译的能力有具体的要求。

1. 熟悉和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

词汇是影响阅读速度、听力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的因素之一。因此, 专业英语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 熟悉专业词汇的构词方法。一般要求领会及掌握1000—1500个本专业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 (其中复合式单词为300—500个) , 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 并具有按照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阅读能力

能顺利阅读有关专业的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其它参考资料, 能掌握其中心大意, 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词。对其中重要的论著和文献等材料能正确理解、抓住要点, 并能对内容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

3. 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

听:能听懂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比较熟悉、语速为每分钟150~170词的英语讲课、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 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并抓住要点。

说:能用英语进行有关专业内容的一般性会话, 经过准备, 能就与本专业有关的问题作简短报告和讨论。表达思想清楚, 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写:能在阅读专业文献和有关专业资料时, 用英语做笔记、写提纲、写论文摘要和论文简介等, 并能用英语在半小时内写出150~180词的有关专业内容的短文和信函。文理基本通顺, 表达思想清楚, 无重大语言错误。

译:借助词典能将有关专业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 理解正确, 译文达意, 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借助词典能将内容熟悉的有关专业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 译文达意, 无重大语言错误, 译速为每小时300~350汉字。

(二) 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学时少、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同大学基础英语相比, 专业英语的教学学时太少 (一般情况下, 专业英语为36个学时的课程) , 造成专业英语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教学安排上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专业课程未结束的情况下即开设该课程。因为学生对教材中的许多专业知识不了解, 给阅读和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也使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2. 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专业英语课程中, 学习内容有着浓厚的专业色彩, 文章的形式和风格不像大学英语教材中那么生动有趣。同时专业英语有其特定的句型特点, 且长句较多, 容易令初学者感到困难。专业词汇也很多, 学生记忆起来很吃力,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多看重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 因而学生普遍重基础英语而忽视专业英语的学习, 在专业英语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远不及基础英语。

3.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 受学时的限制, 任课教师一般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 讲解比较多, 课堂气氛沉闷枯燥, 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由于专业色彩浓厚, 任课教师多由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课老师担任, 他们对教学内容能很好地掌握, 但是在口语表达和教学手法上不及大学英语老师。根据近几年教学实践和期末考核的反馈结果, 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许多同学觉得, 学完以后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不明显, 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几乎没什么进步。

以上情形表明, 专业英语作为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其教学状况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教学质量与大纲要求的标准相距甚远。要让专业英语成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之后的有用工具, 对其教学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专业英语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

针对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电器原理与维修模块》课程的教学中, 进行了新的尝试。即将相应的专业英语内容融入到每个子模块中, 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以《汽车电器原理与维修模块》第一子模块“电源系统的原理与维修”为例, 在一个星期 (24-26学时) 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同时完成了专业英语课程中对应的汽车电源系统内容的学习。

(一) 融入课程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及其要求

1. 电源系统子模块进行理论教学时, 我们给学生提供

一份英语材料, 简要介绍汽车电源系统的组成及其设备的基本结构。整篇材料包含300—400个单词, 采用科普文章的形式, 句法与语法相对简单, 使学生在了解电源系统基本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能够较轻松地读懂其内容。我们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本篇材料所包含的有关汽车电源系统的专业术语, 要能读会写。

2. 电源系统设备拆装实践训练时, 我们给学生提供一

段节选自英语版汽车维修手册的有关交流发电机解体、安装的文字, 单词量为200个左右, 除了第一部分已经掌握的专业术语外, 主要包括一些维修用语与词汇。另外, 维修手册的语言简练, 语法简单, 容易理解。让学生阅读英语原文的维修手册, 一方面起到熟悉维修用语和表达方式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可以巩固、加强专业术语词汇。

3. 电源系统电路图解读实践训练时, 我们给学生提供

汽车电源系统包含的电器元件所对应的英语名称,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

4. 最后, 我们给学生提供一张英文的汽车电源系统诊

断故障代码表 (部分) , 上面列有电源系统常见故障的检测项目和故障范围。学生可以在进行系统故障分析实践训练时对照学习, 掌握故障现象及其原因的英文表达方式。

(二) 学习安排与评价

采取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设置2学时的辅导、答疑时间, 可以一次完成, 也可以分两次完成。句法及语法等内容可集中讲解, 以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中的典型例子讲授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其余时间则以答疑的形式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个星期的学习中, 学生要总结出本单元中出现的常用的专业术语, 做阅读与翻译的练习, 并尝试用英语与同伴和教师做简单的交流。

课程学习评价可以结合模块课程的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同步进行, 笔试阅读与翻译, 口试专业词汇的掌握, 所得成绩作为专业英语课程的平时成绩。

三、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一) 收获

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模块课程, 首先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与实物直接对应, 专业词汇不再抽象、枯燥;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的学习材料中所描述的就是学生正在做的事情, 可以直接用到与同伴的交流中, 句子不再晦涩难懂。

其次, 还原了语言学习的环境需求。将英语学习置于实际场景之中, 让学生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 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 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能够实现以上两点, 其后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 自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 总结

我们所进行的实践适用于采用模块式教学的课程, 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反复进行应用实践, 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主动性, 按照教师的安排完成学习任务, 并督促自己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练习。教师辅导时, 能够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一位合格的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 懂得语言教学的规律, 还要能够选择、编译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难易程度适中的学习材料, 按照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任务, 切实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综上所述, 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否成功, 取决于很多因素:师资的准备、教学材料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等等。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冲破已有的机械、教条式的模式, 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的实践也只是走出了一小步, 还有待不断地总结和改进。

摘要:《专业英语》课程担负着促进学生完成从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到英语应用阶段过渡的任务,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顺利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 并且能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是一门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由于客观条件制约, 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电器原理与维修模块》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即将相应的专业英语内容融入到每个子模块中, 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关键词:专业英语课程,融入,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专业课程设计总结 第5篇

陆蓉 杨祎

(西安邮电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系,西安 710121)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改革与研究,使其充分发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课引导、改善实验环境、合理设计题目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设计内容,通过自由选题、设计、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人才 中图分类号:G 423.07 Practical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 of 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Lu Rong Yang Yi(Department of 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Institute of Post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Abstract: This paper is an innov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in proprietary innovation talents.Study interesting of students is aroused by lively theoretical knowledge, good experiment condition and reasonable themes.Process evaluations make students more careful to complete projects.Sense of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are trained by free selection from themes, design and reality of systems.Keyword: innovation, practice, ability, talent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就不断增加。信息的发展体

[1]现了光电子技术存在的重要性,光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新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

[2,3]养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目前高等学校的教育方向。

[4]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在大学四年的教学安排中,实践类课程所占比重偏少,内容陈旧,特别是专业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性、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视力度,从而使专业课程设计在创新人才培[5-7]养中起到它应有的重要作用。探索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意义

专业课程设计是理工科的学生在进入到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后,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到一起,进行综合设计的一门实践类课程。通过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各个环节:查阅参考资料-熟悉原理-方案设计-仿真模拟-搭建系统-调试-数据分析-报告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设计不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同

[9-10]时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意识。专业课程设计在大学生的培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1 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

对于理工科学生,尤其是光电子技术专业来说,一旦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会觉得知识面一下拓宽了,要学的内容很多,有时候相互之间也很难看出联系;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不容易理解,会有很强的畏难情绪。通过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进行强调和理解,在具备了感性认识之后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一种互动。2.2 培养专业兴趣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努力实现一个小系统,会因为成功带来很大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对专业产生兴趣,提升自信心。

2.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内容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题目具有连贯性,从浅到深,实验体系逐渐完善,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意识。通过专业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掌握软硬件的模块化设计和调试方法,以及对专业仪器仪表的认识和熟练应用,为其走向就业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2.4 增强就业竞争力

现在本科生找工作难,不仅仅是因为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还因为用人单位现在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训练,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这些丰富的实践经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竞争力。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建设方案

我们对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与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3.1 加强前期引导,提高设计效率

理论教学引导:理论教学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研究兴趣,将课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融汇贯穿到理论教学中,不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对课程设计产生了一种期待,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实验环境:针对于部分对实践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环境,老师给于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自由做实验,从基础实验做起逐渐加大难度,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心,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课程设计积累经验,产生新想法、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合理设计题目: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兴趣,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题和组队。学生也可从前面的开放性实验的新思路中继续深入题目,实现功能更加完整和性能优良的系统。

根据学生的兴趣,把题目分为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实现两大部分,题目中还包含了现在不断普及的单片机、FPGA、ARM的模块,使学生在学习光电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把单片机、FPGA、ARM做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实现光电真正结合的目标。这种方法不但帮助学生扩展了知识面,还扩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例如:数字光发送接收系统要求学生做出数字信号源、光发送、光接收三大部分,可以采用分立元件、单片机、光源、光检测器等来共同实现这一系统;光时域反射仪的设计与实现也包括窄脉冲发生、光发送、弱光检测三大部分,除了分立元件、FPGA/ARM、光源、光检测器,还有光环行器等无源器件的应用。

根据学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把题目难度划分为三个层次:较为简单的综合设计类题目,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努力实现题目的基本要求,增加自信心,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般难度的综合设计类题目,让处于中间部分的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通过老师指导和团队合作,较好的完成题目要求,并对其加以一定的完善;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由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完成,他们对题目有浓厚的兴趣,本身有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地完成题目要求,并且有一定地深入。3.2 优化实践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自由选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并自由组成2~3人的小组。

查阅资料:学生根据所选题目,分析题目要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熟悉题目的基本原理,有了较为明确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给出原理框图或流程图。

方案设计和仿真:在清楚原理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条件,开始设计方案,并借助现有的各种仿真软件先进行理论分析,初步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再进行成本分析,证明方案的可实现性,最终给出详细的设计图和设计说明。

搭建系统和调试:根据所设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器件和仪器仪表,搭建系统,通过不断地调试,达到基本的题目要求。

数据分析和完善:测试所搭建的系统性能,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和同类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所存在差别以及导致因素,进行新一轮地调试,从而进行功能完善,争取达到最佳的效果。

报告总结:在完成题目要求、实现设计内容后,必需要写一份详细的专业课程设计报告,报告中给出题目要求,分析过程,方案设计,调试过程,最终实现方案和系统性能,并分析其中的不足和可进一步改善的内容。总结报告也是专业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对所有工作的陈述,原理是否清楚、思路是否清晰、方法是否正确、结果能否符合要求从中可以一目了然,学生在整个工作的态度和能力也能看出来,这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练习。

在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打破以前限定实验器件的要求,除了实验室提供的常用器件、芯片及耗材,还给出一定经费,对于实现特殊功能的芯片或器件由学生自己去购买,这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给设计带来 “闪光点”,还间接锻炼学生的考虑成本、选材和采购的综合设计能力。专业课程设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不但有利于学生发掘自身的优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互相帮助加强同学间的沟通;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密切关注着每个小组的设计进展,给与合理的引导和及时的督促,帮助学生解决难以跨越的问题,提醒学生合理的安排时间,可以按期完成设计要求。3.3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把专业课程设计考核分阶段进行三阶段考核。

第一阶段考核-理论设计阶段,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清楚基本原理和题目要求,结合现有条件,设计方案并通过仿真论证方案可行性。此时考核,使小组的每个成员本都要清楚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和方法。

第二阶段考核-系统调试阶段,选择合适的器件、耗材,搭建系统,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不断的调试。调试过程需要学生的认真操作,细心观察, 详细记录,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本阶段考核有利于学生总结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如果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老师及时纠正,可帮助学生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进展较慢又较为胆怯的小组,老师也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增加小组克服困难的信心。

第三阶段考核-验收阶段,各小组完成系统调试并符合题目设计要求,可申请老师验收。本阶段考核,要求各小组展示设计内容,测试系统性能,数据收集与分析,并总结理论设计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本次考核学生能够从中找出不足,积累经验,为系统的性能完善提出新想法。

实践表明,分阶段考核使学生开始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分阶段考核给学生一定的紧迫感,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完成阶段任务,不至于拖延时间。分阶段考核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蒙混过关的现象,使专业课程设计具有好的教学效果。分阶段考核有利于老师掌控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控制整体进度;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给以纠正;有利于老师明确小组成员的区别,给出合理的考核成绩;有利于老师发现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优良的环境发挥自己的特长。结束语

专业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里面一门重要的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合理的题目设计,让学生进行自由选题、方案设计、系统调试和实现、数据分析和完善,并采取分阶段的考核方式;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充分体现专业课程设计的目的,有效地改善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实践能够真正的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还可以养成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习惯。通过专业课程设计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参与教师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申请学校的学生科技立项课题,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参考文献:

药剂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第6篇

【关键词】中职课标;药剂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09-03

【作者简介】刘素梅,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116)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学教育。

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特定职业教育领域内一定学段的课程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为教与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还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按课程门类制定的,它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明确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开发属于中观课程开发,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内容开发,也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中难度最大、最为关键的环节。开发课程标准是选择项目课程还是学科课程要综合教学需求、学校现状、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属性权衡考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考虑开发成项目课程,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宜开发成学科课程。中职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已于2013年开发完成,2014年下半年,省教科研中心组决定首先开发“药剂学基础”等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2015年正式启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开发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为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课程实施是教师将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际教学的过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应是源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较多关注“教什么”“怎么教”,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改革意识的逐步增强,教师开始重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因此,本次课标制定正适应了当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有效推动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程标准开发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组织、支持和课程专家的指导,直接承担开发任务的主体是资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他们的紧密配合是开发高质量课程标准的基础。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深入研究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信息和相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调研分析,科学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明确课程所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开发流程见图1。

一、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常用药物制剂制备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本专业共包含“药剂学基础”“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及“药理学基础”四门课程,皆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以“药剂学基础”为例,该课程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是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其功能是培养学生合理应用剂型、制备常用药物制剂等基础能力,为从事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等岗位工作奠定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共有“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基础”三门先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从事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等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目标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等工作岗位要求,再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最终确定课程目标。

第二,课程内容的确定。药剂专业课标建设团队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充分考虑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结合药学初级(士)职称考试大纲,同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最终确定课程内容。

第三,课程内容的安排。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基础,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以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和药品物流等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依据学生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单元间的逻辑关系序化学习任务。

二、课程目标及内容解析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药剂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综合分析,确定课程目标。采用“课程总目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的分段表述方式。其中课程总目标为: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常用剂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制备常用的药物制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力求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表述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

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目标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整合、提炼成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职业素养六个方面。知识素养:掌握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了解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新工艺的有关知识;能力素养:会使用常见的衡器、量器和小型制剂设备,具有制备常用药物制剂的基本能力,能制备典型药物制剂,能指导患者正确应用剂型;实践素养:能运用药剂有关知识指导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和药品物流等岗位工作;发展素养:具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药剂工作中所需信息的能力,具有根据所能获得的资源和工作环境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安全素养: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职业素养:具有安全用药的责任感和诚信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

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规定,药剂专业方向调整为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三个方向。与原《目录》(2000年颁布)相比,药剂专业在专业方向、对应职业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考虑到该专业学生的职业方向主要是药品流通领域相关企业和药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强化了合理应用剂型(如剂型的特点、分类、质量要求)等基本知识,弱化了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与相关设备方面的要求。且各门课程依据各自特点划分为相应模块,在不违背内容逻辑顺序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对本课程标准的模块安排顺序、结构及学时分配作适当调整。而在知识点的描述方面,每个单元知识点(能力点)编排顺序根据单元中知识点的梯度顺序,先描述梯度低的,后描述梯度高的;对位于同一梯度的,先描述知识点、后描述能力点,先描述要求高的,再描述要求低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用可测性行为动词加知识点句式表述。

三、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学改革意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二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结合实物、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将最新行业标准中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管理规范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四是重视学生安全素养、职业素养培养与知识、技能培养的相互渗透。

(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提出,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潜能,通过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因此,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与课程目标一致。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质量要求,结合行业对本专业的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确定评价要素,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并重。评价方式提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学习记录、调查报告等。对药剂学基本知识的检测,主要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进行;对于常用药物制剂的制备等实践性内容,可以根据操作过程、产品质量、工作态度及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定。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应全面落实各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教材内容选择应反映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吸收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内容组织上要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提供方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四)教学资源开发与选用建议

专业课程 第7篇

一、经典著作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都会有大量的著作问世。正是他们记录着人类前进的每一个脚印, 使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得以传承。其中的大部分在岁月的冲击下, 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而极少数的一部分不仅没有消失, 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这就是经典著作。通过阅读经典著作, 读者就可以随时和大师进行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从而实现素质的提高和境界的提升。正因为如此, 学术界非常重视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但遗憾的是, 我们在教学中并没有充分地挖掘经典著作的潜力, 没有把经典著作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在目前高校的众多专业中, 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等个别专业, 开设了“经典著作选读”课, 而其他多数专业则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只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众所周知, 经典著作一般理论性较强、难于理解, 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和引导, 再加上个别同学学习的自主性不强, 效果难免会打折扣。鉴于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把经典著作列入教学计划, 并且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学科, 属于交叉型、应用型的学科, 涉及经济、管理、法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运用, 如何形成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使人才培养和时代要求相结合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1999年起在全国8所院校招生以来, 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生。这个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 不仅有《劳动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 还有《公共政策》、《社会保障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这些都为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的加快,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仅靠专业课的教育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而经典著作一般立意较高而且着眼长远, 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陶冶其情操是大有裨益的, 这恰恰可以弥补原有专业教育的不足, 起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经典著作的选择

在一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 要有机地将经典著作融入其中, 对经典著作的选择是首要工作。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的经典著作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与该专业相关的中外经典著作两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 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近年来, 我国经济学和劳动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中, 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 甚至还出现以“发展”为名, 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现象。为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在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 重点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相关经典著作。具体内容是以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为中心, 以《资本论》中的论述为重点,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创立和完成的进程, 选读《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雇佣劳动与资本》、《工资、价格与利润》、《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反杜林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的重要论述。同时, 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 选读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 如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视察南方的讲话”等。引导学生在学习经典著作的过程中, 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实践, 加深对“三个代表”理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求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分析劳动与资本、劳动关系、劳动分配和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 加强他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提高他们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社会培养适应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新型管理人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专业教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之一就是要充分吸收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因此, 除马列经典著作外, 还有必要筛选一部分高质量的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的中外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一般是由本领域的专家在长期调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完成的, 是“大师”毕生智慧的结晶。这些经典著作不仅能够揭示本学科的内在逻辑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并且对专业的发展做出富有远见的规划。如果学生能够接触并系统地学习此类著作, 对于开阔视野、锻炼思维以及其他具体专业知识的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而言, 20世纪的重要发展是社会保障理论, 其中《贝弗里奇报告》是现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的著作, 在它的影响下, 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在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 有两方面理论值得关注:一是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72年和1998年两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授予了对福利经济学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因此, 选读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等著作, 可以加深对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解。二是对政府组织管理的研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部否定,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 研究现代政府组织管理的重要理论著作———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和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 它们是从重视政府管理的角度, 分析了劳动社会保障发展的基础。所以, 如果能够把马列经典著作与专业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还有利于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专业素质, 这也符合我们倡导的“德才兼备”的要求。

三、将经典著作选读有效运用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思考

将经典著作选读有效运用于专业教学全过程, 首先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是, 编纂一本涵盖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内包括马列经典著作在内的“经典著作选编或导读”, 作为师生专业教学使用的通用教材。由于受课本篇幅和课时所限, 不可能涵盖两方面的所有经典著作, 而只能筛选其中一部分质量更高、更有代表性的著作。因此, 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其次, 除了专门设立经典著作选读以外,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经典著作融入到整个专业课程讲授中。这就需要我们的专业课教师自身要熟读学科的经典著作, 将其中的精髓与专业课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 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在教师, 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 我们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1. 调整教学思路。

通过对专业经典著作的选读研究, 在专业计划修订中形成的主要思路是, 把经典著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作为完善教学计划的根本宗旨, 以经典著作的梳理和研究作为依托, 找到其与专业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契合之处, 转化为相关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果, 并与相关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相配套。

2. 通过教学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

在目前部分专业教学中, 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经典, 问题不在于经典本身, 而在于我们没有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

首先, 要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开展经典著作的选读。除了专门设立经典著作选读课程以外,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经典著作融入到平时的专业课程讲授中。为此, 我们在本专业的教学要求中提出, 各专业课教师自身要熟读学科的经典著作, 将其中的精髓与专业课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 要联系经典著作产生的背景, 同时要反映当前的时代特征,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经典著作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都会产生“晦涩”、“空洞”等困惑。之所以觉得晦涩、难懂, 主要是因为没有结合作者生活的历史条件, 没有分析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如果教师能在讲解之前把这些基本的问题分析清楚, 相信学生在理解具体的理论问题时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学生之所以会觉得经典著作“空洞”, 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它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经典著作能够流传至今, 正是因为它对现实问题有借鉴意义。因而, 如果能够把经典著作和现实结合起来, 并用其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相信学生就不会再觉得经典著作“空洞”。

最后, 在教学方式上, 可以考虑采取“专题”、“邀请专家讲座”以及“主题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主题讨论, 提前把讨论的主题告诉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上课时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做主题发言, 然后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由被动的接收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而且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立新.对经典著作研究的意义及其进路的一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 (03) .

[2]杨金海.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 (03) .

[3]谭学峰.马列原著选读课要反映时代特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4) .

[4]孙红.从枯燥迷茫到清新有趣:马列原著选读课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04) .

[5]石云霞.上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J].高校理论战线, 1996 (10) .

[6]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03) .

专业课程 第8篇

一、关于行动导向课程模式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有效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内涵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是在德国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自上个世纪以来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主要强调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十分的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学习进性学习的反思、自我的反思。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学活用的能力是行动导向课程模式注重培养的方向, 是职业教育的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要求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分配行动导向, 让学生养成对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种适合职业教育的模式, 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培养职业教育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意义

一直以来无论在职业教育界还是其他教育界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就是强调学生在职业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 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可以使得在进行职业教育的时候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完成学习、思考、动手的任务。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真正的参与到其中, 因材施教, 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 完成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建构。

二、行动导向课程模式与机电专业课程模式改革

正是因为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在机电专业中被广泛的运用, 并且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行动导向课程模式无疑在机电专业的教学活动当中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没有的优点, 它在机电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促进了机电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

(一)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机电专业是职业教育当中一个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的专业类别, 一直以来机电专业的教学比较难以达到期望的目标。虽然进行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探讨, 但是还是难以找到一种师生皆爱的教学模式, 直到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采用。但是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在我国机电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虽然有所成就, 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新的教学模式的采用导致的教学教师的任务量加大, 这对教学质量有不可避免的影响。教师过去一直以来是只专注于课堂之上, 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教师一时难以适应这种转变, 而实践经验不够, 影响教学。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如果教师理解出现偏差, 容易导致教学出现纪律问题, 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 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实践好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策略

虽然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具有很多的优点, 但是具体的运用还是要结合实际, 选择合适的方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在具体的机电专业的教学实践当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 而机电专业的教学因为教学内容不同, 教师授课风格不同,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的不同, 所以在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还是要考虑实际情况, 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那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就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来说, 不同的课程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法, 而同一课程的不同部分也要视情况而定, 不能一以贯之。

2)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使得师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要想在教学实践当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老师和学生之间就要通力合作, 共同努力。老师要及时的解决学生学习当中出现和问题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而学生也要积极的和老师沟通联系, 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师生之间的积极合作和沟通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要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用充实的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十分的注重实践, 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要积极的探讨, 加强教学的实用性,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之下, 要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实践和实际操作的条件, 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总结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已经在职业教育当中现象出了自己的优越性, 把它运用到机电专业的课程模式改革当中, 对机电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运用行动导向课程模式也是实际需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只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於红梅.行动导向法与机电专业课程模式改革[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3.

[2]李长文.论职校机电专业教学如何实施项目教学法[J].华章, 2008.

[3]张国平.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 2011.

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探讨 第9篇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现阶段的职业学校教学中,考试仍然是普遍采用的一种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手段,而且,职业教学不同于普通教学,没有统一考试的要求,分数的高低也就只能是一种相对的评价标准,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评定,则更处于一种非常模糊的状态,所以对于专业课程的评价总体来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职业教育者和管理者在这方面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鉴于此,我们期望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专业课程,能够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完善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的评定,也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评价?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三个导向。

1. 在教学(训练)目标设计上要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导向。

教师要到企业做调查研究,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能力要求,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体现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鼓励学生就业后在本职岗位上继续学习。这将牵动职业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的根本改变。

2.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工作任务主体导向。

要调整、整合专业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实地考察生产服务领域的工作情况,以案例或模拟教学训练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岗位实践的对接。教学方法要创新,随着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的群体化的授课方式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因而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的教学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等为现代行为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3.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要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导向。

教学过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训练过程,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推进,学生在动手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预设能力训练目标逐步达成。

二、处理好两个关系。

1. 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实践能力指学生动手完成工作任务或加工出具体产品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学和训练的重点和核心。要围绕实践能力训练选择学科知识。破除学科理论系统对专业教学的羁绊,对学生实践操作提供支持的、有应用价值的知识(有人称其为过程性知识、技术性知识)可以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实践能力训练是教学的主体,学科知识附着于其中。

2. 教、学与做的关系。

教、学与做是一回事。要在学生做中教,在学生做中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做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专业教学可以从学生动手实践开始,在实践训练中教、学有关有用的学科知识。

三、渗透一个理念。

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在实践训练中学得的。诚然,我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学习的进程进行一些大型作业之类的模拟实践操作,但是这毕竟不是真正的实践活动,没有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状况和突发情况,甚至有时会流于一定的模式,所以结合校内的实训的同时,让他们有真正实践的机会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核心专业课程模块的考核应与考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劳动就业的需要,教育部门与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组织相关证书的考核。学校把考证应知应会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学业负担,除正常的教学以外,不需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学习,如:《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可结合目前财政局会计上岗证的考核,《会计电算化》教学结合财政局的《会计电算化》证考核,《企业财务会计》类似会计中级证的考核。这样能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避免纯理论知识的考试形式,还能起到衡量学生专业能力及从业能力的主要标志作用,做到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与技能证书相接轨。“以证代考”———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是证书或者用某些证书代替课程的考试。

总之,职业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职业教育中是以学生职业生涯、终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根本。建立与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教育两大体系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真正形成职业中专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重中之重。

摘要:对于中等专业学校来说, 专业课程的教学是重中之重, 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 缺少比较统一的分数评价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职业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构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综合教学效果的评定。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第10篇

一、核心课程建设

所谓核心课程应该是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构建?关键职业能力的课程组成,选择并建设好相关课程就可以基本保证培养的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体目标,并可以基本体现出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核心课程开发的平台,并以胜任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比如可确定“出纳业务操作”、“基本业务核算”、“特殊业务核算”、“成本核算”、“纳税实务”、“财务软件运用”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等为核心课程。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就业情况将会计施工、商品批发、商品零售等业务核算纳入课程体系,开设“行业会计比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建设中,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结合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筛选。会计系统设计:主要包含会计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会计系统设计实例等。核心课程要实施“双证书”制度进行教学,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全面融合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对课程适当取舍和组合改革教学内容,使其基本涵盖两种证书考试的范围。

二、专门化模块课程

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该模块主要根据设立的几个专门化方向,具体操作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门化合作组,每个合作组完成一个子课题,子课题按性质不同分以下三类:开发设计型、制造加工型和设计制造综合型。如开发设计型可结合学生的能力安排某个总成的设计,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电路制作,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制等;制造加工型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设计,完成零件的机加工、装配和调整工作;设计制造综合型则完成一个简单会计产品或其中一部分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为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以设计制造综合型为主。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的院校可与企业合作,把专门化模块放到企业中实施。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以及网络功能,增加信息的传授量。但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在十几年中小学学习过程中认知事物的主要方法。因此,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度,不能以它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只能作为教辅手段使用。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思想从知识传授型向培养能力型转变。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采取“提出问题一解决方案———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开设网上答疑系统,推动师生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实验室管理网络化,学生通过网上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刷卡进实验室做实验,教师可实时监控学生的实验情况 (实验数据) ,通过局域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四、强化校外实习环节教学,增强学生会计应用能力

针对高等会计教育中校外实习环节有所弱化的情况,本课程特别注重该环节的安排与实施。除开展传统各项实验外,还组织学生到不同厂家实习,增强学生对生产流程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缩短工作适应期,同时也解决了大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受限的难题,可以说是实践教学的创新。借助校外实习基地,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协调高等教育规模速度与市场人才需求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高职会计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会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实用技术和技能为主, 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和整体性, 理论教学以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度。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多还得到会计职业组织的认可。这些经验对于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专业课程 第11篇

摘 要: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是为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更需要不断开展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需要。本文笔者就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法以及改革中的问题、建议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05-01

现代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双重性。充分调查劳动力市场需求,明确各种计算机人才的恰当比例和发展规模,培养结构合理的计算机人才。制定科学化培养目标和专业化课程体系,使用适用性教材和案例,聘用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和配备完善的教学实验训练环境,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型训练及国际化标准训练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中等专业学校教学中,要以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人才为宗旨,坚持以发展和创新为原则,全面推进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推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直观性和形象性。例如:我们在讲授Photoshop、Flash等应用软件时不妨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述界面、菜单、工具、属性再讲授案例;而是开门见山,先讲解典型案例,让学生从直观上感觉到学习该软件可以带来的成就感。同时我们在讲解典型案例的制作时,应本着以下原则:首先选择案例的意境效果很重要,比如通常选择的动画效果对中职学生心灵有感触的经典案例,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案例应该简单易学、通俗易懂,即让学生听过讲课看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便能自己完成案例的制作,树立学生学好课程的信心;再次选择案例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即选择的案例的制作过程要能为课程的进一步展开作铺垫,做到有一定的教学诱导性,实用性以所选案例最好能做到学以致用,能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所选案例如能做到内容丰富、思想独特,将德育和中职素质教育内容贯穿其中,这样不仅传授了学生知识,又教会了他们怎么做人。其不是更加美哉!又如现场教学法,我们在讲解PC机的组装时,可以将学生带到组装实验室,先由教师讲解计算机组成的各大部件及其功能,再讲解组件的正确安装次序以及安装技术要领,边讲解边操作给学生看,在讲解过程中,不时地要求学生把握关键步骤的操作要求,最后让每一个同学按照规定要求自己单独完成PC机安装。如果有问题,现场指导,加以纠正。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和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现场教学中应注意:现场实验训练条件应满足;操作过程不易太繁琐。

二、以学生为本位实现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推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成为对中职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市场,而这些企业需要的人才又是多种多样。因此小批量多规格的培养不同类型与规格的人才,实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模块化教学,是突出职业课程改革又一特色。通过不同模块的合理组合,调整课程重心形成不同岗位群所需人才合理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有利于小批量多规格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实现模块化菜单式分层次教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将来的就业意向自主“点选”学习模块,可以充分有效在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以学生为本位的模块化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促进校企合作。

三、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企业资源共享创新职教新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作为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的进程,完善加工产业工业服务的专业功能,提升计算机专业中等职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倡导职业学校开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走出学校进企业、走出教室进车间”的“两出两进”活动,实现学生与工人、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的“三合一”。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应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国际先进的成功办学理念,并及时总结,争取双向发展。同时鼓励校企联手按产业化运作实习实训场地,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职教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经常接触企业生产流程,搞好岗前培训学习,从而推动学校搞活教学,学生找到合适岗位,企业招到实用人才的“三赢”战略。

四、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1.IT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个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发展与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始终保持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动态性、可变性是市场发展的需求,更是专业发展的需求,这也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人才能力和知识结构也必须随之变化。

2.计算机专业的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跟不上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对落后,导致办学投入较高。如能走校企联办、赞助投资、产教结合之路可能更好。

3.中职双师型教师缺乏,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同时中职教师收入相对偏低,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造成中职教师流动频繁,给中职学校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此如何留住中职教师的人和心,保持一支稳定的中职教师队伍,使其扎根于中职教育事业,奉献于中职教育事业,是中职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给教师合理的发展空间,同时走校企联合办学,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或师傅来校任教,是解决中职学校师资缺乏的一个良策。

参考文献:

专业课程 第12篇

1 电工学实践的安装技能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电气设备安装实训中对装配、电气连线、连接工艺等都提出了要求。这一实践训练对学生, 特别是对电子工艺类高职学生形成工艺意识将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 严格以安装工艺要求来指导学生的实践, 能帮助他们提升对电子设备安装装配的理解。从简单的电气连接、主要以连通为目的装配要求, 迅速转变为高职教学中按照工艺要求连接的方法, 达到对安装连接处的电阻率、可靠性等工艺指标的要求。通过贴近实际要求的安装训练, 让他们亲身感受在大型设备安装、小型电子设备装配等实际工作中, 对于工艺性的严格要求, 从而形成更好的职业素养。

比如在实际安装中, 连接的铜芯线有着不同的标号。不同截面积的铜芯线适用于不同的电流;不同的导线种类, 对应不同的实际用途。而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不同线缆的连接处理有着较大差异, 同时也是具有工艺要求的。

另外, 在设备内不同类型连接线连接工艺的问题。例如按照设计完成各类插头和线束的处理, 完成导线压接、绕接、黏结等工作, 虽然该课程不一定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电路连接方式, 但学生通过了解这些方式, 能极大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电工学读图技能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电工实训中, 根据电路图安装装配照明或者电路控制用电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培养的读图基本功, 在某些专业类课程的学习领域里, 特别是对设备认识与维修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读图认识理解设备, 通过电路图了解电气安装结构, 帮助培养对象职业技能的形成。

通过现场走访、调研以及毕业生反馈多种方式, 了解到不少专业在实际应用中都要用到电工基本技能。对于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相关学生来说, 在波峰焊技术与设备、SMT设备与维护等课程中, 需要认识生产现场设备, 如波峰焊机、传送生产线, 并了解设备的结构与电气原理。现场的设备操作及维护人员要具备设备的基本机械与电路知识, 发现问题能够简单判断并预处理, 帮助后续来的维修人员顺利排除故障, 提高生产运行效率。而对于设备维修保障人员, 看懂设备机械连接图以及电气电路图并能将两图结合起来是重要的基本技能。在现场发生故障时, 能够通过电路现象预判故障, 并在设备内部找到故障点或者根据伺服或运动部件异常, 从而对照电路查找到断路或短路点或者异常电气部件。而对于机电、应用电子等专业的学生, 使用专业技能的地方更多。所以, 培养其良好的读图习惯, 未来必将具有更好的专业素养。

3 电工学常见电气设备对弱电课程实践的影响

常见的电工学后续弱电类课程也开设有大量的实践训练, 但是传统的模电、数电, 乃至部分单片机等课程的实训, 重在课程内部原理的验证或者是简单应用的重复。实践电路板上主要以课程相关元件及电路简单基本元件为主, 但是在实际应用电路中往往存在着大量接插件、电路控制部件, 如各种接插头、排线、开关及继电器等。如果学生没有在校内实践训练中熟悉各种相关操作, 面对实际问题, 特别是现场进行简单故障排查、设备安装时, 如果不知道接插件的联接、断开方式, 不知道开关闭合特点、继电器控制原理, 那么很难完成实际相关操作, 需要进行大量的引导教学工作。

通过实践统计, 某公司在对焊接完成的某电路板进行功能检测时, 需要对3类接插件总共5个插头进行共11次联接与断开, 对4种不同的开关及控制器进行操作功能测试。在对于该电路板进行安装、复检及故障排除时, 需要了解这些不同接插件和开关类部件的基本原理、各引脚功能。

在实际电路板和日常电路中, 开关、接插件、控制器件是常见部件。比如计算机主板上有大量的各类插槽、接线接口;控制设备电路板上有大量的线束、排线、继电器, 涉及到工业用电控制, 控制电路还有空开、保险等一系列部件。这些常用器件的安装、调试与处理, 在专业课程中涉及较少, 但是现场实训中使用较多。在高职电工学实践过程中, 如果加强该部分的练习, 有助于后续课程实践能力形成。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工学实践与后续课程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 而电子工艺类专业或课程对安装、焊接工艺性要求, 在电工学实训中也有着良好的体现。对安装具备工艺意识, 是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如果能将相关训练构成体系, 从专业基础课程中就开始训练工艺性操作, 就能较好地解决工艺训练中的重复性与实践训练成本等一系列矛盾, 这样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也促进了职业院校职教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树周, 马红霞.浅析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1) .

[2]邱俊.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与探究[J].科技传播, 2013 (6) .

[3]叶雁群, 沈锡峰, 章秋平.电工学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 .

[4]龚丽农, 张慧莉, 刘立山, 等.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 2008 (4) .

[5]司轶芳, 孙曼利, 孙继武.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整合优化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4) .

上一篇:百年一遇下一篇:自动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