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学改革范文

2024-06-19

两课教学改革范文(精选12篇)

两课教学改革 第1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两课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本”,它的弱点十分明显,强调应试教育,分数是学生的命根,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成为被知识异化的人。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传授者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实为一种低效益的教学。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生命意义之所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两课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国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进行两课的教学改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两课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主张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把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因此,两课教学重点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一些两课教师仍然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器,缺少人性化的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要求两课教学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确立学生在两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形成应有的道德品质。

二、更新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两课教学内容模式单一,缺乏具有大学特色、能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内容。这不仅造成了“两课”教学脱离实际,也使一些大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在反复重复,从而不予重视。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过度政治化、理想化,没有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道德内容及时体现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求欲,也不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两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教材具有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与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实际同步,并在和时代、学生的同步互动、密切相关中,力争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积极促进人的道德素质发展和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十七大精神,能比较充分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加强与学生发展的紧密联系,更能使之真正地学以致用,从实际出发,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打下思想基础;要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在丰富的现实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努力体现人与社会的稳定性的本质联系,在现实社会的特殊具体现象中展现人的发展的一般需要和规律,根据规律的要求指导教学实践。

三、改变教学方法

从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教学方法的滞后是影响两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只有坚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充分科学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接轨,提高教育实效。长期以来,高校“两课”教学呈现出教法单一、满堂灌输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德育内容的实质。尽管当今的教学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总体收效甚微。教学的对象是有个性、有差异、有思考判断能力的个体。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讲授法必然是主要的,但这种“我讲你听”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却忽视了个别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我教育,使主客体间很难产生统一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从内心情感上接受或认同教学内容。因此,仅靠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和规范,不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内心需要,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我国高校两课主要采用闭卷考试,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两课教学过程可能会导致其内隐思想和外显行为的变化,这绝非标准化、技术化的试卷可以一纸评价的。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创造精神。在两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首先,积极探索适应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解脱出来,使两课教学更富有活力;其次,由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向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手段转变,努力提高两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再次,搞好集体备课,对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最后,积极完善考试方法,由原来主要注重知识考核的闭卷考试转变为以多种方式并用,并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主的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笔试、平时作业与期末测试、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建立第二课堂。了解学生的经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求学目的、思想状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主张的,要学会游泳,不能只是反复在岸上训练那些游泳需要的各种不同动作,而应该到水里练习游泳。因此,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使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针对青年学生的参与性、竞争性等特点,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征文大赛、讲演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科学利用电视、报刊、网络资源,利用校园门户网站、报纸开辟和拓展课程,同时,建设畅通的沟通平台与渠道,确保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启发、引导青年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加有效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勇于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摘要: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两课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侧重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角度对两课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以期能提高高校两课教学质量, 增强教育实效。

关键词:两课,教学改革,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6-06-05.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卷一)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耿步健, 叶昌支.“以人为本”, 深化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 (, 2) .

[4]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五十年[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喻永红.试论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24) .

两课实践教学活动报告 第2篇

行人和机动车违反交通安全调查报告

经济管理学院07会计1班马荣0721110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城市规模正逐步扩大,城市道路建设日益完善,交通工具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广大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了。但是,随着城市交通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作为使用和享受这些设施的主角——人,并没有随着城市交通硬件设施的发展而进步,许多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遵纪守法观念淡薄,没有按照“各行其道”的交通安全规矩行走,往往图一时方便、一时快捷,随意横穿马路,抢道超车,乱停乱放,甚至于置红灯于不顾,致使交通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针对此种现象我做了如下调查:

现如今广大市民中几孚无一人敢说自己从未违过章。之前曾议论得沸沸扬扬的行人违章在先、机动车撞了不负责的“撞了白撞”一说曾让违章行人胆怯。但是昨日我从网上获悉,五一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却否定了这一做法,改而用“机动车经人行横道须减速,行人违反交规将受罚”来“调解”机动车与行人间的矛盾。目前,公安交警部门已集中警力加强对行人、非机动车冲红灯、不按人行横道线过马路、自行车越线停车等违章行为进行执罚。

曾经有人调查到某市在短短25天时间,就有26人因为违反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而死于交通事故,一天就至少有1个人死于交通事故。而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3月份,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45宗,死亡140人,受伤1014人,损失折款300万元,其中发生行人交通事故250宗,死亡40人,受伤240人。发生自行车交通事故141宗,死亡25人,受伤154人。其中违章现象主要有车辆有乱停乱放、违章调头、占道行驶、逆向行驶、闯红灯等违章现象,行人有不走人行

横道、随意乱穿马路、闯红灯、翻越护栏等违章现象,摩托车有乱穿马路、闯红灯、占道行驶、逆向行驶、不带头盔、任意超速等违章现象。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城市中少数人交通陋习十分严重,遵章守法意识淡薄,车辆和行人的各种违章现象层出不穷

我就以上调查分析得出市民交通陋习的表现及原因主要为

1、无知型:就是指车辆和行人违章后,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够认识或者说是毫无察觉。这类交通陋习多与车辆驾驶人和行人的素质有关,以老人、小孩或进城办事的农民为多,缺乏知识,也毫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概念和意识。

2、侥幸型:车辆和行人违章时,明知是违章,可能对他人造成相当的危险,却抱着侥幸的心理故意违章。这类车辆驾驶人和行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性认识不够,车辆驾驶人希望其他车辆驾驶人会主动避让,行人希望车辆能够让自己,结果往往导致车祸发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3、粗暴型:根本无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我行我素,开“英雄车”,宁抢一秒,不慢一分。这类人多为开车老手,自认为技艺精湛,快一点、违点章算得了什么

因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加大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

2、要加大城市电子警察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使所有侥幸型、粗暴型车辆驾驶人始终处于电子警察的监视控制下。

3、要加大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尤其对行人的违章处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细则来加以认真实施。

两课教学改革 第3篇

关键词:两课;生态式教学;教学改革

一、对高校“两课”教学现状的认识

“两课”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我国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鲜明体现,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两课”教学缺乏创新,质量不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与诸多任课教师,不断对“两课”教学改革进行探索。生态教育理念和生态式教学法逐渐被引入到“两课”教学中,对“两课”教学改革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传统应试教育的危害。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既是不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学会做事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学会做人的过程。在中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学校和家长那里依然根深蒂固,重知识学习,轻人格教育。一条腿走路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整个社会的人才建设危害匪浅。不健全人格极易引发过激行为,悲剧在高校时有发生,其根源在中小学教育的偏差。

2.社会大环境巨变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祖国面貌发生巨变,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外文化的输入是精华与糟粕俱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在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已无法解释和规范人的种种思想、行为时,人们出现迷惘、失落,甚至是怀疑、动摇也是难免的。电影、歌曲、网络等媒体的描述,常常成为大学生选择人生态度的“根据”,成为他们怀疑科学理论观点和道德观念的“理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影视作品和通俗歌曲中错误观点的批判,与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学者和名人等以温文尔雅、潜移默化的方式宣传、感染形成很大反差,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大打折扣。[1]

3.“两课”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首先,对高校而言,“两课”与专业课相比较,后者对学校的就业率和声誉影响更大,学校自然在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配比、培养上更倾向于后者,“两课”教学被忽视。结果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文化理论课,给许多老师和学生造成误解,从而严重影响“两课”的教学效果。其次,“两课”的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都不适应新的形势,与学生思想抵触。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两课”教学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为不断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两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仅要从“两课”本身改革,更要从“两课”所在的大环境、大系统全面改革。只有理顺“两课”内部结构之间,“两课”与专业课、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才能使“两课”教改之路越走越宽,使“两课”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生态式教学

1.生态式教学的起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国家日益敏感,并由此产生了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生态伦理道德问题,“生态教育”概念应运而生。生态教育理论尊重自然、尊重人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主张把人和环境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

2.生态式教学法。生态教学法就是指把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这特定的情景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满足人对精神、情感、交往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和突出自主学习,使师生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2]

三、生态式教学改革

1.生态式教学改革的内涵。“生态教学”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个“生态系统”,由不同的學科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机勃发、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3]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因此,两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两课”生态教学系统,理顺“两课”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两课”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两课”教学改革的前提。如果撇开环境不谈,单纯从“两课”本身寻找出路,无疑是盲人摸象,不得要领。“两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两课”教学现状的原因,既包括客观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也有人们主观上的错误认识,更有“两课”教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所以“两课”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对“两课”教学本身进行改革,而是要对与“两课”教学相关的整个环境进行一次修复,理顺各种关系,从而保证“两课”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理顺“两课”与社会、与学校、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附图)。只有理顺关系,各司其责,才能使“两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2.生态式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政府发挥监管作用,净化社会舆论环境。随着“竞争、效率、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被凸显,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钱才能证明和实现人的价值,造成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社会上大众传播内容的真伪、善恶、美丑必定会影响在校大学生。“读书无用论”就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里某些人“一切向钱看”所鼓吹的错误言论;“两课”成了某些学生眼里的“无用课”,认为“两课”宣传的思想已经落伍,也是受这种惯性思维影响产生的错误想法。在多元化世界里,出现多种声音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政府,有必要而且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使全民价值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对各高校“两课”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对“两课”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

(2)学校领导提高认识,确保“两课”的平等地位。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首先不能功利,不能一味抓专业课建设而忽视“两课”的作用。学校应该从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高度和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方向来审视“两课”教学,从制度上加强“两课”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把“两课”教学建设条件及效果作为对高职院校和党政一把手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在资金投入、职称评定、课时酬金、各种奖励、进修深造机会等方面适当向“两课”倾斜,至少给“两课”以平等的机会,保护“两课”教师的工作热情。[4]

(3)“两课”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教师是生态教学系统链上离学生最近的一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两课”教学的成败。①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两课”遭遇的普遍偏见,平衡心理,避免职业倦怠,保持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②积极参加“两课”的教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变教师正面灌输为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③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关注学生的成长;正确看待学生的偏见,巧妙疏导,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以师德和师范赢得学生的尊重;④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根本,把学生置于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中,根据学生个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改革现有考核方式,现有通过强记强背也能获得高分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证明其品德有多高尚,更会挫伤好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于洪艳.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生态教育”理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杨江民.高校两课教学中引入生态教学法之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冶金教育,2009,(6):52-54.

[3]万轩.包装设计课程的生态式教学初探[J].大家,2010,(14):149-150.

两课教学方法初探 第4篇

如何在两课的教学中提起学生的兴趣, 进行教师与学生间的良好互动呢?我认为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

案例式教学

1. 案例式教学的起源及发展

案例式教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 该模式把企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引入教学, 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接触到各种商场争斗,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案例式教学法传入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 主要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等教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 案例式教学传入我国, 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开始受到重视, 随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并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 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和研究典型案例,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明确认识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在两课当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使用案例教学的效果颇为良好, 不但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为学生理解复杂晦涩的法律知识提供了平台。

2.案例式教学的两种方式

(1) 课堂案例讨论方式。这种形式应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进行。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第一阶段专门讲授修养课程与法律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与社会所关注的问题。第二阶段针对典型案例让学生讨论。尤其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主张, 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针对具体情况也可以事先安排重点发言对象, 描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讨论, 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哪方面存在不足, 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点,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第三阶段教师归纳总结。点评学生的观点, 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 由于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中, 并充分进行了思考, 能够更深刻理解理论问题的精髓。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使今后的学习有针对性。这种方法深受学生欢迎, 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 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抽象的理论较为枯燥, 通过案例讨论评析, 不仅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理论用案例来印证, 易懂、易记、印象深刻;通过真实案例教学, 有助于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 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当然了, 应用这种方法要求课前教师、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个大前提, 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 不能与教师有机配合, 课堂讨论也只能是教师唱主角, 讨论

(2) 多媒体案例教学方式。随着电脑的普及,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为高校所采用。尤其是工科学校有优势, 教学内容很容易制成课件, 将复杂抽象的理论通过幻灯片等形式演示出来, 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很受学生欢迎。修养课程与法学课程的教学同样可以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搜集各种视听、录像资料, 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 无疑增加了案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199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今日说法》栏目和近期开播的《情法辩辩辩》栏目不仅专业人士关注, 而且大批非专业人士也同样关注。栏目所选案例很典型, 制作很成功。尤其再加上专家的点评, 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如果能把类似的视听资料搬进课堂, 然后由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再点评, 这种多媒体的案例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推广的最大障碍是类似的专门法律视听资料较少, 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辩论式教学

1.辩论式教学的含义

辩论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就某一单元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 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辩论;学生要开动脑筋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辩论并提出新的问题, 实现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知识的互动。

2. 辩论式教学方式的特点

(1)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 就其教学内容精炼出一些有争议的或假设性的问题。其次也要求学生敢于根据自己所读书籍或社会现实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质性或假设性的问题, 用问题来穿针引线, 因为问题是知识获取之源, 发现问题是智慧动力之源, 解决问题是能力形成之源。

(2) 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首先表现在课前的阅读和查找资料上, 学生根据教师所列书目, 主动阅读, 动手摘录, 动脑思考甚至主动查找新的信息资料。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参与分析、辩论并根据自己的所读、所思主动提出问题。

辩论式教学方法是一个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 具体包含了“提问、分析、辩论、总结”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思维过程。

综上所述, 在两课的教学中,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不论是对教师, 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迎接挑战, 在挑战中发展自己、充实自己, 我们会发现:其乐无穷, 受益终身。

摘要:传统的两课教学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兴趣, 改变两课教学现状势必要从教学方法入手, 怎样提升两课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了高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两课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方法及辩论式教学方法就是本文探讨的中心内容。

关键词:两课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炳香:《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中央党校网站.

[2]柳礼泉:《“两课”教学法研究与述评》.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3]胡近:《创新与发展.新世纪高校“两课”教育改革前瞻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读书心得(范文) 第5篇

读《论待人接物》有感

读完张闻天的《论待人接物》后,我感受挺深,觉得受益匪浅。其中,根据自己一些待人接物的经验和感想,我也总结了一些待人接物的原则和要点,它们必将在我今后的为人处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论待人接物问题》主要阐发的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作者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同样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但要求估计到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区别,而且也要求认识一切中国人所有的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思想的、风俗习惯的各种传统与特点,再加以改造与发展,使之适合于中国革命的要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不仅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且待人接物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在当代依旧值得我们去推崇和发扬。尤其在新世纪的今天,待人接物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而备受重视。

文中,作者写到,在待人接物另一方面的要求就是要有伟大的胸怀与气魄。不要把个人的眼光限制在个人的家属,朋友,师生,同事,亲戚等更狭小的圈子内。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尤其是在今天,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要有所建树,除了其本身需要的才能外,其人际交往也相当重要。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伟大胸怀与气魄,即我们所说的容人之心。就比如说,一个企业的老总,如果他的目光仅限制在个人的家属,朋友,师生,同事,亲戚等更狭小的圈子内。那么,他必将失去很多人才,他的企业也必然

不能很好的发展,那么,他又怎么能成就他的事业呢?所以,拥有伟大的胸怀与气魄的待人接物态度有多重要,我想,不言而喻了吧!

大多数人们的弱点,在于常常欢喜恭维自己、奉承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的人,而有这样弱点的人,对于那些正直不阿、大公无私的人,却常常抱有厌恶与不快之感,对于过去有过争论的人,有过恶感的人,常常表示怀恨。这就是不能容纳人了。这样的人,会常常使自己陷于一种不利的境地。试想,一个不能容纳别人的人,她将如何获得别人的信任,又如何在社会上生存,更不用说要建立自己的事业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太多太多了。因此,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理智的头脑,去分析我们所听到的一些奉承或者是批评。有时候,总是良言苦口。甜美的话语里,更经常暗藏杀机。所以,不要轻易地根据一个人对你的看法去评论一个人的好坏,更不要因此而远离或者亲近某些人。

因此,作者又提到了,待人接物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对人要有很好的态度。这就是说,决不要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盛气凌人。也不要随意去批评别人。不要自以为是。那种态度,使你纵有多大本领也得不到人家的赞成与拥护。这样的人必定是失败的。所以,要有良好的态度待人,要做到这点,一方面要善于自己批评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不讳疾忌医。

因此,根据我的生活经验来讲。我认为,对于别人的批评,首先应该想到自己的不足,无论对错,谦虚地接受。这也可以当做是一种动力,让自己不断努力改善自己,提高自己。对于我们,别人的批评并没有让我们有多大损失,反而,有时候是一种帮助。能够做到这样的人也必定是有广大胸怀的,是人们所乐于交往的。也是人们所愿意信任并与之合作的。具有这种态度,才能使我们同人们之间除去一切隔膜,建立起很好的同志与朋友关系,同他们打成一片。

也只有这种态度,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环境与自己工作的对象,才能虚心的倾听人们意见,接受人们的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这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等其他方面,都对我们大大有益。如把人们对于自己的诤言、劝告、批评,当做人们对于自己的攻击,当做人们要破坏自己的威信,当做人们要同自己争取地位或所谓“争领导权”,这种人不论今天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是断然不能成就大事的。

文中,作者也提到了,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要适当地对付坏人。前者要求我们要平易近人,乐于助人,而不是骄傲自大,藐视他人。这样,我们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获得乐趣的同时,在各个方面都将有益的。我们要能够善于接近一切“名流学者”、“庸夫俗子”、“三教九流”、“引车卖浆”之流,善于找到同他们接谈的机会,善于同他们进入精神上的接触,从具体的日常生活的问题,纵谈到一般的政治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他们内心的情绪与要求,他们的思想与感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出各种提高他们觉悟程度的具体办法。

对于后者,我也是有较深体会的。中国有句俗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对于一切坏人的活动,我们要有很高的警觉性,要老练,不要上他们“花言巧语”的当。我们要站稳自己的立场,紧靠住坚定的力量保证自己不至为坏人所暗算。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首先学会以光明正大、仁至义尽的态度去劝导坏人走向正路,要他们“改邪归正”。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一部分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很完美,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改变。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种类的坏人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的对付方法。决不要以简单的敌对的态度去对付一切坏人,或打倒一切坏人。

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幼稚病者的空想。

这些,是我读后《论待人接物问题》后的感受,也是我获得的一些成果。,总之,张闻天的《论待人接物问题》是一篇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述共产党人修养的不朽力作。其加强共产党人修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共产党人以及革命工作者在抗日战争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对待非党的人民大众、如何对待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坏分子,从而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今天,对于弘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美德,和我们自身的修养的提高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两课教学改革 第6篇

1.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具有活力、享受诸多权利的生动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都有自己的情感意志,都有自己的情感特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讨论能让学生张扬个性,促进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凸显。因为课堂整个讨论过程都以学生个体的积极自我表现、追求自我完善相伴随,会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

2.发展了学生的多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多维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在讨论教学中,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论题及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由自己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搜集、选择、加工、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水平,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形成的是一种信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而讨论教学则改以往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流动是多向的,有师生间的、生生间的,还有课内与课外的,使课堂成为了学生积极、快乐构建知识、健康成长的舞台。

4.改善了课堂“导”“学”关系。这种新模式,突出表现为改善了教师“导”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真正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实现了“导”与“学”的统一和“导”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组织实施讨论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高校“两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觉悟目标三个层次。在讨论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

2.要选择适合的论题。一旦确定了教学目标,论题的选择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要求论题能够引起争论,而且难易要适中。论题应当具有一定的疑难性,即使非常简单的论题,也要使之可能得出多种结论性意见。只有当论题具有一定的争论性和难易适中性时,讨论才能出现激烈的高潮,也才能使学生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并将讨论进行下去。

3.教师备课要更细致周到。一是要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必须全面研究论题,并对论题中反映或者涉及的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要剖析教学重点、难点,着重考虑论题中反映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着重分析可能会得出什么结论,着重考虑估计哪些问题可能不会出现并如何做好引导、发现工作。三是确定好讨论小组,可根据班上人数和具体情况分好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小组主持人)、主发言人和记录员。四是制作好课件,创造条件把论题及相关的程序制作成录像或制作好媒体课件,以方便讨论教学的有序开展。

4.学生课前准备要更充分。要让学生熟悉论题内容,让学生根据要求查找与论题相关的材料,使之在课前先作出一些简要的分析意见或产生认识性的观点,每个学生要准备好讨论记录本,用于做好“个人分析小结”,便于课后再作总结、上交讨论习得体会文章。

三、组织实施讨论教学应掌控的教学环节

1.论题引入环节。不同的论题有不同的引入方式,可以采用教师介绍的方式引入,也可以采用发资料的方式,还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引入的方式。

2.小组讨论环节。小组讨论旨在依靠集体的智慧解决个人分析论题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生应将个人分析问题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此时要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问题不一定要求形成一致的意见,对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应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

3.班级交流环节。班级交流是课堂讨论的中心环节,着重讨论各个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学生在个人分析阶段和小组讨论阶段未曾思考、未达一致的观点和意见。可以采取辩论式、宣读分析报告式、角色扮演式等让学生选择进行,但要根据讨论问题的复杂程度进行必须的分解、分流,使问题由复杂化简单、由大化小而解决。当课堂讨论到了一定时间和程度后,教师要指出讨论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要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让学生进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补充意见,但切忌把个人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如果学生中还有持不同见解者,教师则要在课后安排时间做进一步的探讨、引导。

4.评价与反馈环节。讨论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习结果,而且特别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反馈的内容可以是谈讨论的成败体会、感受、建议,也可以是分析其他类似的论题,这样既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组织实施讨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讨论教学是双方共同进行的教学形式,需要师生共同精心准备。教师要弄清论题的历史背景、知识结构和相关联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布置任务等,学生也要做好讨论的资料搜集、小组分工的准备。

2.需要教师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讨论,是自由发言还是指定发言,如何安排座位、时间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讨论节奏,适时介入,即时指导,尤其要把握好论题的正确导向和现实意义。

3.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讨论欲望。教师要详细向学生说明讨论的价值和对论题讨论的价值,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和表现欲,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先让学生掌握讨论的方法和技巧,并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资料和处理资料信息。

4.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即时评价易给学生带来压力,不利于开放思维形成,延时评价有利于讨论深入和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给学生积极鼓励,有利于保持兴趣、增强信心,促使学生持续学习动力的形成和维持。在讨论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不同评价形式,保证讨论教学的有序展开。

讨论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环环相扣,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都会影响整个讨论教学的实施效果,甚至导致讨论教学无法继续进行。因此,讨论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教学过程中的调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开展讨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作者单位:江西公安专科学校)

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浅探 第7篇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要抓住“两个结合”, 即思想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为此, 学校开展了“两课”教育。对“两课”, 学生不喜欢, 各院系有意见, 学校不满意, 教师不轻松。在某种程度上, 两课教学陷入一个怪圈:教师讲得越多, 学生睡得越多;课堂上, 只有部分学生在听讲, 有的是因为自己的毅力, 有的是迫于教师的威力;不少学生平时不学, 考前突击, 考场作弊;尽管在各方面的压力下, 有些“两课”教师不得不适当放宽阅卷标准, 但不及格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有时甚至影响学生的毕业……“两课”完全独立于各院系之外, 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油, 互不相溶, 互不渗透, “两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传统、保守, “两课”教师用有时连自己都很难被说服的“金科玉律”去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地、空洞地说教, 这是“两课”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

加强“两课”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的建设, 还“两课”自身的权利, 给其解决自身问题、完成自身改革谋求自身发展的权利让两课与各院系情同手足, 甚至融为一体, 给予“两课”真正发挥德育功能的平台;建立科学、民主、灵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包括教学、科研等全方位的) ;最关键的是“两课教学内部的改革, 涉及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 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切实本着平等、民主、服务和竞争的观念, 改“师本位”为“生本位”,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让教师乐起来。

“两课”教学要精要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体系, 内容丰富, 逻辑严密,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抓重点, 抓精髓, 不要一味求全、面面俱到。同时, 必须把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和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立场和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统一起来, 不仅发挥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功能, 更要强调哲学作为方法论的功能, 切实达到“教学以致用”的目的, 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学生的思想武器, 而非思想包袱。

实现教学互动。笔者此前曾听过不少教师上课, 收获之余也不乏忧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两课”教学的课堂上仍大有市场:90分钟, 绝大多数时间是教师讲, 学生听。偶尔穿插一些提问, 课堂气氛稍有变化。笔者一直认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教学的规律, 更不符合高职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学是双边活动, 启发式教学思想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师生互动。为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联系实际, 设置题目, 学生走上讲台, 在黑板上“参赛”答题;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后, 启发学生联想、写出并交流相关实际问题;教师圈定热点、焦点问题, 学生在提前准备的情况下讨论, 等等。

在教学上, 本人尝试借鉴中央台电视节目“幸运52”、“绝对挑战”等经验, 组织课堂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幸运52”

备课内容:首先, 案例题题支设计:认真阅读授课内容的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将其设计成不同的案例题选项。其次, 案例题题干设计:围绕授课内容选材, 并将选材内容分别设计成与授课内容每一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案例题题干。案例题选材主要范围:1.电视节目:如“焦点访谈”、“法治在线”等;2.报纸:如《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等;3.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4.发生在教师身边的事情, 等等。再次, 设计参赛表格。最后, 制定参赛规则。1.主动参赛原则:参赛选手 (学生) 根据毛遂自荐、班内推荐与教师指定相结合的原则产生;2.机会均等原则:为使参赛选手在班级、性别上尽量实现机会均等, 可以做出诸如“连续三次课上, 任一学生参赛不得超过一次, 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等规定。3.激励约束原则:将学生的该科成绩按一定比例具体量化到每一次课。根据参赛选手每次参赛的质量和参赛的学期累计次数来分别判分并期末汇总。

教学过程:1.主持人 (教师) 导入并精讲主要的授课内容;2.参赛选手 (学生) 认真阅读参赛案例题题支, 并准备参赛;同时, 主持人将参赛表格画到黑板上;3.主持人宣读案例题题干, 参赛选手到黑板前限时答题 (可要求简单说明理由) 。4.主持人与观众 (没有参赛的学生) 共同分析判断参赛选手的参赛结果。5.分析判断参赛选手的参赛结果前, 可以请台下观众将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评选“幸运观众”。

“焦点透析”

教学思路:借鉴中央一台电视节目“焦点访谈”的经验, 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1.教师根据主要的授课内容提前指定社会焦点问题, 请学生课下提前准备;2.采用“你说即学生说, 我说即教师说, 它说即教材说”的民主交流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先谈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3.将学生的该科成绩按一定比例具体量化到每一次课。根据学生每次课堂参与的质量和参与的学期累计次数来分别判分并期末汇总。

“自由论坛”

教学思路:借鉴中央台电视节目“实话实说”的经验, 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1.请学生根据教师的主要授课内容, 发挥想象, 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 采用“实话实说”的形式, 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和总结将学生的该科成绩按一定比例具体量化到每一次课。根据学生对自由论坛的参与质量和数量分别判分并期末汇总。

在长期的“两课”教学实践中, 本人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下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为例, 谈谈个人的一些探索。

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强, 带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教学中若只强调科学性和逻辑性, 学生难免不愿听, 甚至会上课睡觉、聊天、发短信、看小说。这种情况下最好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思维方式, 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 学校发展的实际, 特别是学生的大学生活实际。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 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实际。

加强实践教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通过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环境, 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城市与郊区, 风景区与未开发地区, 从中体会实践的功能与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带领学生参观大型企业集团, 学习企业创新精神, 深刻理解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等。

考试、考核办法科学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试应该把平时测评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 彻底改变期末考试一锤子定音的考试办法, 充分发挥考试对学习的指挥、检查、督促作用。例如:学期总成绩=平时测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测评成绩=考勤+笔记+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教学等。期末考试, 各种题型都要有, 把考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与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增强期末考试的实效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教学手段现代化。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注意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 特别是要学会制作和使用精美的课件。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功能, 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晦涩的语言生动化,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颜素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江苏高教, 2009, (6) .

新形势下高校“两课”教学改革 第8篇

一、目前高校“两课”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 就是大学生普遍的厌学“两课”, 对“两课”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两课”不是专业课, 学不到什么实际的知识, 只是一些纯政治理论的教条, 认为学与不学都无所谓, 有大多数同学学习“两课”就是为了混学分。同时, 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 对“两课”的重视度也是不够的。有些领导对“两课”教学不重视, 甚至是轻视, 对“两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 有些甚至找一些政工人员或者辅导员去兼职教“两课”。由于领导的不重视, “两课”的代课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也就比较低, 上课不够认真, 不思考, 不去努力创新, 几乎都是填鸭式的教学,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两课”教学的实际功效, 使得两课没有发挥到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两课”教育也不例外, 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第一, 教学方法的单一。填鸭式教学仍是"两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特点产生了矛盾, 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同时, 传统的"两课"教学方式仍以教科书为教学信息的主要承载形式, 缺乏生动直观性, 教学形式单一枯燥。而年轻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 制作的课件色彩缤纷, 影视动画交替出现, 令人眼花缭乱,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这些都大大影响"两课"的教学效果。

第二, 教学内容的重复。目前高校“两课”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重复性。“一是和中学教学内容重复;二是‘两课’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据统计, 大学‘两课’和中学政治课有近1/4的课程是简单重复。因此, 学生厌学, 教师厌教, ‘两课’教学科学化进程缓慢, 教学效果不佳就不足为奇了”。[1]

第三, 高校“两课”教师的自身问题。高校“两课”教师的素质高与不高直接影响到“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能否发挥。目前个别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历史使命, 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部分“两课”教师不能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解释现实问题。同时有些教师缺乏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感染力不强, 不能吸引学生。

第四.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上泛滥着很多的不良社会风气, 如极端个人主义、实用主义,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分配不公等现象, 严重影响着青年学生, 并在他们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两课”教学中的理论与学生所认识到的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两课”是空洞的, 脱离现实的, 对他们来讲是不实用的, 有些学生就认为“两课”是学不学无所谓的, 有这些时间不如多学点专业知识, 因此重专业课轻政治课之风日甚。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很多学生对于“两课”的态度是只求能过关拿到学分, 就万事大吉。因此", 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二、提高高校“两课”教育成效的措施

第一, 转变“两课”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两课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本”, 强调应试教育, 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 学生学习“两课”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高校两课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进行教学改革, 解决其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两课”教育有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应把培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因此, 两课教学重点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书本已有知识, 而是培养和教育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两课”教师仍然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 而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要求两课教学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确立学生在两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 帮助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 改革“两课”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两课”教学内容过于重复和脱离实际是“两课”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必须改革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以满足学生的道德需求欲, 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两课教学中, 要实现“两课”教育的目标要求, 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要与时代发展的步伐, 课程本身的发展及特点, 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并在与时代、学生发展的同步进行中, 力争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同时, 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能比较充分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及时反映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政策方针等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教材体系, 而应注意教学内容与中学内容的衔接, 注重时代性, 及时补充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 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 联系国内、国际的发展实际, 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讲解,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 改变“两课”教学方式

“从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 教学方法的滞后是影响两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关键。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创造精神。在两课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 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 力求生动活泼,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首先, 积极探索适应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 把学生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解脱出来, 使两课教学更富有活力;其次, 由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向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手段转变, 努力提高两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再次, 搞好集体备课, 对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最后, 积极完善考试方法, 由原来主要注重知识考核的闭卷考试转变为以多种方式并用, 并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主的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笔试、平时作业与期末测试、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2]

第四, 提高“两课”教师专业水平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 他们思路开阔、思想活跃、思维独立, 往往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和道理, 习惯于把自身所经历的事实与以往已经存在的价值标准在比较中做出判断。而对这样的教育对象, “两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业务素质, 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加强自身理论功底, 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掌握更为广博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两课”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熟练掌握专业知识, 同时要及时的了解时事政治以及大学生比较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以便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应对学生课堂所提出的问题。

第五, 提高对“两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不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两课”教学工作, 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科研、教师待遇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切实将对“两课”重要性的认识落到实处。[3]如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让“两课”教师有更多的进修学习、参观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等等。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了教学的时效性, 必须通过进行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以及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等措施来解决现存问题, 以更好地发挥“两课”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关键词:“两课”教学,大学生,改革,教育

参考文献

[1]衣淑芬, 关于深化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8年6月。

[2]刘建仁, 浅谈高校两课教学改革[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年第5期。

高职“两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第9篇

一、“两课”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1.“两课”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只考虑社会上某个岗位、某个专业的需要, 而要考虑更大的需要, 这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与未来社会全面竞争的需要。这样的需要显然要求高职院超越“能工巧匠”的培养目标。

从能力层面上来看, “两课”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主要是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显然超越了技术、技能的简单培训。可以说, 对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独特社会价值, “两课”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价值, 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2.“两课”实践教学的价值

社会实践环节是“两课”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社会实践也使大学生作为主体在面对现实、运用理论中由认知转化为体验, 将所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 脱离学生个人实际生活经验, “两课”理论教学就成为单纯的理论说教, 就失去了吸引力、影响力, 更谈不上实效性。

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曾经说过:“现在的‘两课’教育比五六十年代的‘两课’教育要困难得多。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所面临的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信息化使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上各种群体的不同利益观、价值观, 大众传播内容的善与恶、美与丑, 不可避免地会对高职生产生影响。互联网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这些新变化对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构成严峻挑战。学校只有直面各种社会信息, 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使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中学习, 增加“两课”的说服力, 才能真正提高“两课”的教育实效。

二、“两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两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各高校对“两课”实践性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 目前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两课”的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套普遍有效可行的运作模式, 突出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 参与上缺乏广泛性。“两课”实践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 应该落实到每个学生, 但多数院校存在以点代面现象, 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 而对面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 表现为点上轰轰烈烈, 面上鸦雀无声。

(2) 时间上缺乏连续性。许多院校的“两课”社会实践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 而是受教师、领导、财力、场所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两课”社会实践并没有真正纳入教学计划中, 相当程度上带有随意性。

(3) 组织上缺乏规范性。“两课”社会实践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 其组织过程比课堂授课复杂, 而许多院校仅停留在一般号召和要求上, 在具体安排和组织上不规范、不落实, 缺少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导致“两课”社会实践很难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4) 实施上缺乏实效性。许多院校利用假期要求广大学生开展“两课”社会实践活动, 但对于如何实施具体的社会实践、如何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以及社会实践的具体要求等缺少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同时对社会实践开展情况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从而直接影响到“两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一些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些学生简单应付, 更有一些学生弄虚作假。至于社会实践报告, 一些学生从报刊杂志和网上拼凑或直接“拷贝”。其中不仅反映出实效性问题, 也反映出某些不良学风。

2. 原因分析

(1) 思想认识问题。第一, 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但不能因此而轻视“两课”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那种“两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 其效果在短期内很难显现的认识是片面的。第二,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着问题。长期以来, “两课”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灌输”形式, 没有把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尤其是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作为主要内容, 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影响了“两课”教学的效果。

(2) 组织实施问题。第一, “两课”实践教学重视学生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措施。第二, “两课”实践教学没有真正进入教学大纲, 也没有纳入教学计划,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三, “两课”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 对于实践教学主题、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要求等缺少系统指导和监督, 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安排。

三、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思路

针对“两课”实践教学现有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具体做法:

1. 修订“两课”教学计划, 改变课程教学结构, 把“两课”由理论课调整为“理论课和实践课”, 制定“两课”教学中实践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 建立实践课课程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 逐步把社会实践成绩计入课程考核之中, 将“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按一定的标准将“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 纳入教师业绩考评范围, 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 探索新的“两课”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

3. 全方位、多途径、多方式开展社会实践。组织“两课”教师深入社会各个领域, 开展社会调查, 了解社会实际, 培养“两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和教风;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 以社会调研、支教、扫盲、宣讲、社区服务等形式深入社会实际, 培养学生关注、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并建立“两课”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对系列实践活动的成果及时总结, 形成系列调研报告, 并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 交流实践教学经验, 互通社会实践信息,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四、“两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两课”的教学改革, 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加强“两课”社会实践, 提高“两课”教学实效的教学模式。

首先,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政策层面。我们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 制定相应的管理、实施规范和考核办法。为加强实践活动管理, 我们设立了创新教育学分, 将学生实践纳入成绩考核以及学分体系。

其次, 建立了一套普遍可行的运作模式。保证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把握。在实践层面, 组织上注重自主性和指导性的结合;在实施上注重开放性和引导性 (即可控性) 的结合;在操作中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多样性、随机性和规定性。

第三, 学院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重大实践活动资助金额:按照路程远近, 给予1000-3000元的资助 (常州本地参观考察的资助金额不超过800元) 。一般实践活动资助金额:按照路程远近, 给予500-1000元的资助 (本市实践活动学院资助金额一般不超过500元) 。系、部配套金额原则上不少于学校的资助。

我院“两课”实践教学主要举措:

1. 结合“两课”教学, 在新生中开展“学习邓建军, 树立新目标”活动, 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观看邓建军先进事迹资料, 学习有关规章制度, 写出一篇关于“学习邓建军, 树立新目标”的演讲稿并进行演讲。通过这一活动, 新生了解了邓建军的事迹, 对照邓建军, 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树立了信心, 确立了新的目标。

2. 结合“两课”教学, 安排“法案旁听”和“法案报告会”。同时广泛开展生产实习和社会服务。我院创造条件, 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实习, 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扎实开展勤工助学, 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条件, 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 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深入开展社会调查, 组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48页) 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形成调研成果。

3. 社会实践资源共享。我院“两课”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常州科教城的资源共享优势, 在实习、实践以及校外基地上形成了六所高校经验相互借鉴, 资源分时共享的特色。另外, 借鉴我院的“双证融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课”的教学也分成理论和实践同时推进, 学业评价方案上理论与实践同时考核, 一个环节不合格此门课则为不合格。

参考文献

[1]周树勇.素质教育下的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22) .

高校“两课”教学艺术的探索与思考 第10篇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导入, 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正确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和欲望, 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教学中, 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 回顾旧知识导入, 案例导入, 问题导入等, 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 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

对于“两课”教学, 比较好的方式是选择现实中的热点话题引入。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突出特点就是理论性比较强, 课本内容与现实脱节。这也是学生厌学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必须建立起课本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是突破“两课”困境的重要途径。那么, 在授课之前, 找到现实中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热点话题, 尤其是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 引入课堂中来, 并引导学生对某一话题进行分析、讨论,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在此过程中,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 还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构建起了课堂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比如,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近几年, 中国年人均阅读量世界排名落后的现象总是刺激着国人的眼球, 引发国人的担忧。而目前, 大学生这一关系到民族发展和未来的重要群体的阅读问题, 也应该引起自身和国家的足够重视。所以, 在世界读书日前后, 把这一话题引入课堂, 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提出改进的举措等。除了提醒大学生关注这一现象, 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阅读的兴趣,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又如, 2012年9月18日前后, 围绕钓鱼岛问题, 中日关系一度紧张, 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反日行动, 如打砸日系车等。针对这一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畅谈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根据几年的教学观察, 用热点话题作为导入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较好, 学生普遍欢迎, 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一种导入方式。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艺术

现行“两课”课程内容重复较为严重, 如生产关系, 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都有涉及, 社会主义初期的探索, 概论课和近代史纲要中都有涉及;同时, “两课”与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之间相互衔接不合理, 重复讲授中小学的内容, 在同一问题上没有深化, 体现不出小学、中学、大学的递进性。“两课”是实践理论突出的课程, 而现行的教材充斥着枯燥的概念, 使得学生对课本内容没有兴趣, 觉得教材没有可读性, 对课堂教学感觉乏味。面对“两课”内容的现状, 如果高校“两课”不能在内容的深度、广度、时代性上有所突破, 势必难有吸引力。

探索“两课”内容的有机整合, 是探索“两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学中, 我们努力避免“两课”内容重复讲授, 各学科加强整合。打破“两课”原有教材章节限制, 利用若干专题, 进行讲授, 不追求面面俱到, 而着力讲深讲透, 这种做法, 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如, 从《概论》课中提炼一个专题:落后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道路转变?授课教师旁征博引, 结合马恩学说的经典描述、我国建设的经验教训、东欧阵营的发展模式等, 引发大学生思考, 使大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了全方位的把握。一份学生小结这样写道, “总以为理论课很简单, 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学问, 很有意思。”

我们曾推出“精彩一课”, 即超出现有教材和大纲, 联系最新重大理论问题, 为大学生释疑解惑。比如“中国梦”这一重要概念提出后, 学校立即开出相关专题课, 以筑梦、解梦、追梦、圆梦四个环节, 系统讲授“中国梦”。既结合教材内容, 又超越教材, 做到了与时俱进, 结合时政, 学生听课明显更加专注, 大大提高了“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 在“两课”教学中,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 结合时政热点, 优化教学内容, 使其成为探索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方向。

三、教学方式运用的艺术

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高校“两课”教学的常规手段, 声音、图像、文字三者的结合, 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首柴可夫斯基的悠扬乐曲, 一段体操明星霍尔金娜的生活感悟, 没有任何说教, 上海大学教师开始了“俄罗斯青少年社会问题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启示”的讲述, 独特创新的开场牢牢吸引了所有在场学生。这充分显示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调动一切手段和资源, 让“两课”变得精彩起来。

在选择授课方式上, 要努力突破教师讲, 学生听的单一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某大学“两课”一改单向灌输, 开设大学生论坛, 每堂课让学生上台, 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 台下老师、同学提问、切磋。让师生的思想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概论课“中国外交和对外政策”专题时, 我们尝试把这一专题划分为几个小专题,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围绕某个小专题, 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登台讲授。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 又锻炼了能力。

总之, 在教学中, 要努力寻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不断突破传统模式, 创新新方式。不仅从内容上, 而且从形式上带给学生新鲜感, 使“两课”走近学生头脑和心灵。此外, 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对学生考核方式也要多样性。过去, “两课”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 常常出现一种现象:平时上课人头寥寥, 考前复习人头攒动, 抄抄背背, 就能拿个好成绩。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认真投入“两课”的积极性。

探索“两课”考核方式多元化, 实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 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 基础政治理论知识测试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评价相结合, 把出勤、课堂表现、小论文、读书笔记、课外实践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抛弃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 真正让“两课”入脑入心。当然, 新考核方式是否科学有效, 还需要更多测试和改进, 既防止因过于规范而导致死板, 又避免因过于灵活而导致失控, 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高校“两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 作为高校“两课”教师, 在“两课”改革精神的倡导下, 从实际教学入手, 着眼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努力把高校“两课”改革落到实处, 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充分发挥“两课”在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突出作用。

参考文献

[1] .洪英莲.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0

两课教学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两课教学;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G641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里,高校进行了几次扩招,2015年我国在校的大学生达到了2548万,这么庞大的数字也证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推动的成功性。但是随着我国的大学生面临的各种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时候,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也必须引起社会各方的注意。尤其是现在的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是凸显。大学生崇尚自由、开放的理念,而网络文化的特点又恰恰是开放性、自由性。于是大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了网络生活的特点,他们的思想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受着影响。互联网上不只是有各种正能量的东西,也存在的很多盲目的崇富、尚富的东西。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定性的阶段,网络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我们的大学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大学作为培养我国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学要重视起来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人才的标准来说,创新思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指标。而“两课”恰恰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策略,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两课”也逐渐成为了当下高校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 、“两课”教学成为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方法

1.两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

的水平,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可见,该课不仅要教给大学生理论观点,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思想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全部和部分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等等。

2.“两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正确走向有着重要的保障

“两课”教学正是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和保证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其成果的正确价值取向。这是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的大问题。很多高校或者学生没有意识到“两课”的重要作用,殊不知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创造性思维更是如此,因为创造性思维本身是不存在着所谓的好坏,但是如果被坏人所利用就会造成坏的结果。就像我们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有些化学系的教师或者从业者制造相关的管制类药物,根源就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论指导。创造性思维如果被应用于好的方面就往往会创造出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二 、如何通过“两课”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1.加强大学生的实践

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后的理论才会有更加真切的感受。我们的大学在“两课”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决不能只是把教学停留在理论上。“两课”可以开展诸如让学生去参加各类的社会调查和实践工作。通过实践或者是调查工作,大学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两课”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以及“两课”所包含的内容。通过这种实践他们会更积极的对理论课进行讨论和分析,更加积极的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他们才会明白“两课”教育的内容的本质以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2.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大学归根到底是一个学校,它的核心任务是教授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强烈的文化氛围对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软实力是通过这种静静的力量去影响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图书管里,我们看到的是众多的学生在学习,但却是安静而有序的。自习室里,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们或在安静的学习或者窃窃私语的讨论着。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全身心的对课堂的投入和学生们全身心关注的样子和状态。我们的大学要真正的把这种学习氛围重视起来。“两课”是相对枯燥的学科,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更是显得十分重要。

3.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目前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极高,从小的自我意识必然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虽然进入大学后,他们的思想和判断能力逐渐成熟,但这种自我意识仍然十分明显。很多学生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极差。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团队协作。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如今的社会更需要这种团队协作能力,因为任何一个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各个环节的统一协调和配合,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在学生阶段就培养这种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心理的成熟做出良好的准备。当然,这种团队协作必须是建立在快乐和幸福的基础之上。有些错误的理论觉得创造性思维是个人行为,这种理论是十分错误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更往往是团体合作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秀峰,《论案例教学法在医药类院校两课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9)

[2]杜柳,《中外合作大学两课教学创新探索——以宁波诺丁汉大学近代史教学为例》, 【期刊论文】,《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2)

[3]何春启,薛宝林,《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 【期刊论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4]陈芬芬,《 两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由“知道”向“体道”的转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

[5]韩晓东,《两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2009(6)

[6]葛鴻飞,《 关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以学生为本位的思考》, 【期刊论文】,《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

两课教学改革 第12篇

1 现行考试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两课”考试现状是怎样的呢?可以说,现行考试现状表现为普通高校传统的“两课”考试方法的沿用。虽然近几年进行了改革实践,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有的老套路,教学上基本是书本里有什么讲什么,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基本上是考知识、考理论。传统的课程考试存在许多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情况,与新形势下“两课”课程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现实要求相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具体来说,目前“两课”考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考试目的功利化

考试目的功利化突出表现在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尤其是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结合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短期虚荣的投机行为。过分强调分数的评价作用,容易忽视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甚至还会导致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的发生。

1.2 考试内容教材化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无法完全跟上时代步伐,这势必要求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考试内容选取上,虽然主要依靠教材,但不应局限于教材。然而,实际情况仍然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考试内容教材化还容易导致一些平时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及时完成的学生投机取巧,在期末考试时死记硬背教材重点内容就拿到了高分。相比之下,平时从不缺勤、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因为不擅长背诵理论,成绩反而不高,从而导致在综合评分上不科学。

1.3 考试题型标准化

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但是标准化考试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4 考试形式理论化

换言之,就是当前“两课”考试缺乏实践考核。当前,“两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少,教师也很少以写调查报告或论文等形式来考核学生,也没有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成绩考评体系,忽视学生的知行统一。纯粹依赖试卷考核的单一方式,容易使学生唯书本化。

2 考试改革的探索方向

有学者认为,“两课”教育的效果如何,只能看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不能作“立竿见影”的量化考试、考核评定,应走淡化考试的长远发展之路。我们认为,考试方法改革不是“改掉”考试,更不是随意地对学生作出综合评定,而作为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考试不仅不能削弱、淡化和随意,相反还应强化、严格和规范,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单一化、重理论轻实践的考试。

2.1 考试目的向人性化转变

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环节都要围绕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来进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因此,“两课”考试改革必须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调动起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来。通过对党的政策、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的解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了解社会。改变通过分数制约学生关注思想政治课的现状,真正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发挥“两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2 考试内容向开放式转变

传统的闭卷考试强调检验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而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难以考查,有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读死书之嫌,且命题形式多为知识再现题和简单复述题,造成了学生死读书本、知识面窄、兴趣缺乏。考试内容开放式是指考试命题不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内容,适度向外拓展。如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社会现象,挖掘重大事件深层原因,对理论前沿问题评说,根据给出的关键词写研究性短文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理论前沿,锻炼研究能力。

2.3 考试题型向差异化转变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尤其是在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学生存在明显差异性。即便是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年级和班级、同一授课教师讲的同一门课,不同的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吸取和接受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考试题型的差异化设置实质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考试有选择的余地。比如,设置选择性试题,即在试卷中为学生创造选择性空间。又如,设置简答题6选3,论述题3选2。还可以在试卷中设附加题,让答正题有余力或因正题中确有不会而余下时间的学生可选择做附加题,以提高成绩。或者可以采用网络考试,题目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也可以随机生成。另外,还可以降低“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比重,增加热点问题探讨、案例分析等题型,侧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创新的能力。

2.4 考试模式向多样化转变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职业素质的综合性,以能力为主,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能力强。就“两课”而言,学生记住10条道理不如能运用一条道理解决实际问题重要,会背上100个概念不如坚定一个科学信念重要。因此,“两课”考试除了试卷考核,更应该强调实践考核。比如,可实行奖励性加分,对社会活动突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加分,特别要给那些有发表本学科研究性文章或者在各类知识竞赛、辩论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中获奖的学生加分。

3 考试改革的实践尝试

在“两课”考试改革实践上,我们的基本做法是:课程成绩由3块组成,分别是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20%,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

3.1 平时考核

平时成绩的考核是基于学生平时的客观表现而不是教师个人的主观印象。其中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和课堂发言3项,各占10%。上课出勤一学期无故旷课共4次者,平时成绩记为零分。平时作业每学期布置4次,在形式上尽量多样化。比如,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安排观看《东京审判》,布置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写一篇读后感。再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要求学生以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为主题,搜集图片,做一个反映社会变化的ppt等。课堂发言尽量安排学生走上讲台,并记录学生姓名及发言次数。

3.2 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主要通过试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一律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将书本、笔记本等参考资料带进考场,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们体会到,这样做减少了学生们对知识要点死记硬背的时间,但总体上来讲,考试要求并没降低。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理解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除此之外,还要看其对原理的运用程度及灵活性等。因此,学生要想回答得好,就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抄书和不着边际的泛泛议论都是不能奏效的。考试的内容将从书本内延伸到书本外,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国内延伸到国际。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都可以作为考试的内容,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党的先进性建设”“三农问题”等都可作为考题纳入考试范围。《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期末考核中主要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这对于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论文的选题上,一般以社会热点为主题,教师出题,学生可以二选一,围绕题目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3.3 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着重于考察表现,主要考察学生每学期一次的主题实践活动的表现,结合每学期所撰写的实践报告或论文质量,确定学期的实践分数。在上课学期或前一学期,参加涉及本学科知识较多的知识竞赛或辩论赛获院级三等奖以上的同学,甚至公开发表文章或者文章获奖者,实践考核的奖励成绩给满分。而平时表现差、严重违反校规校纪或受社会道德谴责、违法乱纪的,按规定相应扣分。实践考核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成绩相挂钩,实现了全程考核,强调学生的知行统一。

4 结语

实践证明,“两课”考试改革可以激活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更加符合教学目的和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提高了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可,真正做到让“两课”教学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参考文献

[1]谢旭辉.学分制管理模式下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2]谭卫泽.浅谈课程考试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上一篇:气动式执行机构下一篇:舞台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