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文化范文

2024-08-14

偶像文化范文(精选12篇)

偶像文化 第1篇

相信仍然还会有很多人,对韩寒和郭敬明这样勃发的年轻人不以为然,认为无需高估这些青春文化偶像的价值。而我觉得,现在对这些青春偶像的影响,不但没有高估,很可能是严重忽视了。是的,有人只是喜欢韩寒的帅气,也有人只是爱慕郭敬明的漂亮,就算他们是在以这种“帅气与漂亮”为载体,也不得不承认,其中包裹的巨大传播力与文化影响力,实在太强劲了。

现在是这种青春文化偶像的正午时分,很多或是叛逆或是风情的年轻人站起身来,他们身上开始散发的文化光束,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轻易遮蔽了。而且,这样的青春文化偶像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这些与青春有关的文化生活,正在影响这代年轻人,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我现在最希望的是,面对青春文化偶像的社会影响力,应有一种清晰的文化价值去引领迷乱又疯狂的青春文化,去为全社会梳理出一条更为理性的未来文化之路。这,其实是一种必须面对的社会课题。

美国人眼中10大文化偶像 第2篇

里根是作为美国第四十任总统而为世人所熟知的,但他最初只是一个电台播音员和一位好莱坞电影演员。在他首次入主白宫后不久,便遭到疯狂的朱迪。福斯特影迷的刺杀,而刺客刺杀总统的惟一理由,仅仅是希望引起朱迪。福斯特的注意。逃过一劫后,里根开始全力对付苏联。有人认为,正是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使苏联被军备竞赛所拖垮,最终导致了冷战结束。在美国逐渐转向重商主义的年代后,里根一直试图向世界表明:美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名言:“伟大的美利坚应该从事与自己相配的事业。

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救护车司机,还是西班牙内战和二战期间的战地记者。他的几部著作描写了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在20世纪二十年代流亡的经历、在非洲打猎的体验以及在古巴海边钓鱼的感受。精炼直截的文学风格成为他的商标。海明威的作品赢得过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他最终选择用自杀结束生命。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

名言:“所有的罪恶都始于清白。”

弗兰克·西纳特拉是最受人欢迎的美国歌手。在他还是一名体育记者的时候,他开始选择将歌唱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1942年开始了独唱生涯。他的歌曲感情真挚,极受乐迷的欢迎。后来,西纳特拉与萨米·戴维斯迪恩·马丁、卓依·比绍普以及皮特·劳福特一起,成立了一个娱乐组织“老鼠帕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演艺人士,西纳特拉有理由成为美国人的精神偶像。

名言:“朋友不要强求。”

詹姆斯·迪恩在加利福尼亚学习表演和法律时,偶然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表演了一次,便走红起来,随后他离开加利福尼亚去了纽约,在百老汇名声大噪。他轻柔自然的表演打动了华纳兄弟娱乐公司,他们与迪恩签了拍电影的协议。到1955年车祸去世之前,他一共演出了3部影片,其中两部是在迪恩死后才开始放映。《伊甸园以东》、《没有动机的叛变》和《巨人》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让美国人首次看到了“另一种风格”的表演。艺术家沃赫尔·安迪称,迪恩“是我们那个年代被损坏却又美丽心灵的代表”。

名言:“人类因梦想而永生;失去梦想,生与死无异。”

成为迈克尔·乔丹式的人物,是所有美国人的梦想。迈克尔·乔丹来自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后来进入北卡罗莱纳大学学习,在那里,他的篮球天赋开始显现。加盟芝加哥公牛队后,乔丹率队6次获得NBA总冠军,5次赢得最有价值球员(MVP)的称号。两度宣布退役,又两度宣布复出,最终于2003年从华盛顿奇才队退役。据估计,截止2002年,飞人乔丹的财产总数为4亿200万美元。乔丹是美国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

名言:“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无法接受放弃。

马丁·路德·金是个极其聪明的学生,在演说方面也很有天赋,小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一个牧师。在考入莫尔豪斯大学后,他选择了克鲁泽神学院。在听说了有关印度英雄甘地的故事后,他为甘地的和平抵抗方式着迷。

黑人罗萨·派克斯在公共汽车上拒绝让座给一个白人,马丁公开支持罗萨,他也因此成了种族主义者的目标,他的房子还因此而被炸毁。但这丝毫没有吓倒马丁,他继续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四处奔走。他积极倡导民权运动,呼吁美国转变歧视黑人的观念。1968年被暗杀。

名言:“一个人如果一直没有找到值得他为之献出生命的东西,那么他就没必要再活下去了。”

一次事故使“公爵”的橄榄球事业终结后,他被迫离开大学。在没有被福克斯电影公司注意之前,韦恩只是在公司中干一些杂活。由于在一部出演主角的影片中演出不成功,但开始出现在一些低成本预算的影片中。使韦恩大获成功的影片是由约翰·福特执导的《驿站马车》(1939)。从此,他便以演出西部片和战争片中的硬汉而出名。韦恩是那个年代所有美国人的化身:诚实、有个性。

名言:“我从不相信一个不喝酒的男人。”

1935年1月,埃尔维斯出生在密西西比州图珀洛的一个穷人家,并在这个家庭中长大。高中毕业后,他为母亲录了一首歌,却不料引起一个三流制作商的注意。埃尔维斯录制了几首乡村摇滚独唱歌曲,这些歌曲在当地风靡一时。1956年,埃尔维斯因在《爱德·沙利文》节目中的表演而风靡美国。尽管由于电影《夏威夷》和《码头工人》的成功,他成为电影明星,但他更是以“摇滚乐之王”而为我们熟知的。1977年8月16日,他被发现死在孟斐斯的家中。“猫王”埃尔维斯死后,他的画像在食品店、加油站以及餐厅随处可见,歌迷们无法接受埃尔维斯已去世的事实。

名言:“我真的对音乐一无所知。依我所见,你们千万不要搞音乐。”

梦露的幼年是在继父的谩骂声中度过的,后来,她去做了泳装模特,直到最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明星之一。她的一生都具有传奇色彩,她与棒球大师迪马乔的结合,就是梦露传奇色彩的集中体现。她在电影《绅士偏爱金发女郎》和《有人喜欢热》中的表演使人们相信,梦露的表演天赋与她的美貌一样名副其实。1962年8月5日,玛丽莲·梦露在家中自杀。玛丽莲·梦露的经历说明,有志者事竟成。

名言:“性是天性的一部分。我喜欢天性。”

肯尼迪家族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惟一的“皇族”。人们这样认为并不是由于肯尼迪家族的财富和政治地位,而是因为围绕在这个独特家族周围的高贵荣耀。从“二战”时的一个海军军官,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是这种荣耀的化身。

肯尼迪废止了种族隔离制度,建立了和平军队,并成功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不幸的是,肯尼迪于1963年11月在达拉斯遇刺身亡。作为一个充满精力、富于吸引力的总统,他无疑是美国精髓的代表。

红色偶像剧中普世的红色文化 第3篇

在观众的印象中,传统红色剧缺乏剧情的铺垫和转承,缺乏生活及感情的描写,全剧只为歌颂或赞扬某种精神、某个人物、某段事迹。这种将某一面无限放大的表现手法,除了不符合影视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外,也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致使红色剧一直无法与商业市场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红色剧已将要跨入以文艺片为主的“小众”阵营。

然而,这种以年轻演员出演,以爱情和生活为主线的红色剧,即红色偶像剧的出现,使“疲软”的红色剧出现了新的生机。当传统的红色剧披上偶像的“外套”后,原先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革命英雄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感情、生活,以此拉近他们同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和接受他们的事迹和故事。本刊就此问题特地采访了著名影视策划人、影视评论家李洋,针对红色偶像剧的来龙去脉为我们“授业解惑”。

电视指南专访:李洋

李洋:文艺学硕士,就职于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影视艺术局,任职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特约委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电视剧制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电视指南:正值建党90周年,影视作品中的红色剧特别多,但对于红色剧的概念好像一直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它。

李洋:红色剧好像还真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感觉上红色总是跟经典挂在一起。我理解的红色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的故事、和平建设,这两块都包括,跟党的事业、党的历史、党的事件、党的领袖人物,都是挂在一起的。

电视指南:《我的青春在延安》,《风华正茂》这些红色剧最近开始流行起来,这与它加入的偶像剧元素有关吗?

李洋:不管怎么说,《我的青春在延安》是写了一代青年投奔到延安,寻求革命的真理,它的革命色彩很浓。其实红色题材剧可以有很多种表述方法,一个就是用经典的方法,所谓经典的方法是将曾经非常流行的一部经典小说或经典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我们所说的红色经典大概是这个意思,也同样是在那个革命年代的事件,革命年代的人物,加以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达,来讲述过去的故事。比如说《延安爱情》、《我的青春在延安》还是有一些当下偶像剧的理念,但是讲的仍然是过去的故事,70年代的爱情,革命年代的青春,革命年代的精气神。

电视指南:那红色偶像剧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找来年轻的俊男美女,把他们放置在红色题材的情境下,就是红色偶像剧了吗?

李洋:红色偶像剧,我觉得它只是一个炒作和包装的概念。红色经典实际上也是一种包装理念,像《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姐》,严格意义上说都属于翻拍,“翻拍剧”听起来总是有一种投机的色彩,借鸡下蛋,没有多少原创的东西。但哪怕是翻拍的,每一个创作者也想为之找到一个新的概念,或者说换一顶帽子戴上。红色偶像剧这顶帽子很时尚,虽然实际内容还是一样的,但它贴上了红色偶像剧的标签,然后可能再在这样的理念下去找帅哥美女,配置相应的阵容和面孔。

电视指南:其实最早的红色剧里也有俊男美女出演,也是高大全式的人物,那时候的作品为什么就能深深影响一代人的青春呢?

李洋:这可能是影视剧的普遍规律吧。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个电影的时代,那时候没有电视剧,随处可以看到很多人收藏的十大电影明星的照片,而那个年代明星的寿命都很长,他们可以在穿越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依然在观众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明星地位。像当时的王心刚,父辈那时候的人迷他的原因就是觉得他帅,其实这跟今天是一样的,只是今天的明星没有那么幸运,速产的多,来得快去得也快,淘汰得也快,这跟我们今天的生活以及媒介方式流转比较快有关系。那时候的生活相对比较单一,娱乐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可能也是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其实刨开这个外衣的话,都是人对艺术的想象,通过艺术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的想象,只是方法不同,内容都差不多,所以说甭管你穿的是什么外衣,红色偶像剧也好,红色经典也好,它所涉及的内容和它所获取的享受,大同小异。

电视指南:国外一部《阿甘正传》,如今时隔20多年,依然能打动人心,相比起来中国当下的一些红色剧显得花拳绣腿贫血得很,是我们不再需要信仰了吗?还是制片人缺乏耐心?

李洋:也不能排除说当下的作品中有急功近利的东西,因为有献礼这样一个诉求。献礼嘛,肯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作品播出来,才能达到一个献礼的效果,这样从时间准备、精力准备,包括剧作艺术上的准备,资金准备等等,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定,一个艺术家的表达不是免费的,都有成本的发生,每个人可能拥有的条件不一样,当然这跟他个人的追求也有关系,他可能在各方面物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投入了很大的心力,他也把它作为一个非常认真的艺术创作,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献礼行动,这两个活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它的结果也会有很大区别。可能很多东西是急就章,可能没有用太多的心思,所以出来的东西也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个不排除。

电视指南:前面说到红色偶像剧,你认为红色偶像剧是拍给谁看的呢?

李洋:肯定是要给年轻人看的。红色偶像剧除了说有一个包装的概念之外,良苦用心是想让红色的历史、革命的历史,要让今天的观众,特别是80、90后的观众,中小学生记住,喜欢看是一方面,因为现在他们可能对于那段历史,不像他们的父母辈、爷爷奶奶辈那么清楚,因为他们是在游戏机、网络这么一个时代里长大的,相比之下他们对于那段历史可能也不会有那么浓厚的兴趣,红色偶像剧就把这样一群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让他们来了解、认识一下中国革命的历史,那个年代是这么回事,通过他们所认可的所喜欢的演员来表演。他们可能刚开始是奔着演员来的,奔着那些年轻的面孔来的,不是主动的,是非常被动地来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熏陶,最后逐渐被他们所感动。这种熏陶式的教育,有非常强的设置定位。像湖南台的《我的青春在延安》,它的目标观众就

是年轻观众,所以采取了这样一种措施和方式,找了一群非常年轻的面孔,甚至把热播频道的主持人也拉入到演员的阵容,来跟年轻观众互动。这个是主要目的。

电视指南:一部红色偶像刷应该具备哪些元素才能被称之为红色偶像剧呢?

李洋:其实红色偶像剧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红色,一个是偶像。红色,就是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事件,还有中国革命的精神,这个是红色范畴的。偶像就是偶像的面孔,青春的,深得广大受众关心、喜欢的,有很强的公众亲和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红色偶像剧所要具备的元素。一个就是红色的基调,基调里面包含着故事的来源,精神的气质,基本的旋律,肯定不是完全商业的东西,它有一定的限定性、规定性,有一定的规范。所谓红色偶像剧,偶像一定得是年轻人,如果是找很资深的斯琴高娃来演女一号,你就是再红色的,也肯定不叫偶像剧,也一定要是青春的、靓丽的,一定是健康的、向上的。这些阳光的、健康的明星面孔和革命的历史基调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电视指南:那一部好的,能打动人心的红色偶像剧应该是怎么样的?

李洋:打动人心的还是要靠故事,故事为王,甭管是红色偶像剧还是非红色偶像剧,还是别的剧,只要你是个剧,首先得要有一个很结实的很诱人的故事,这个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故事,其次才是演员的表现。好的故事,需要好的面孔,对面孔的依赖,仅次于故事。反过来,有很好的面孔,但故事很差,也会一败涂地。这两个东西非常重要。

电视指南:假如说要抛开偶像化的浅层,红色剧的普世价值又在哪里呢?

李洋:普世价值,是一个很深的话题,其实应该是大众化的,也是共产党的一个普世价值,为了人民,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天下为公”。在我看来,普世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我所认定的好剧,在普世价值上一定会有它的追求,应该是理想,这种理想是一种追求,就是舍身取义,舍小我,取大我。红色本身,它是有些限定,它有一个题材的时间变迁,显然辛亥革命不能叫红色,再往前民国、清朝,这些都不能叫红色,它一定是跟主人公所从事的共产主义革命相关。这么多年的历史,无非就两个关键词:革命和建设。像《钢铁年代》,解放后的这些大的事件,像《奠基者》,这些就都跟我们革命和建设这两块息息相关,这个在我理解是红色题材的范围,普世价值好像还不太好扣它,但肯定有。我觉得起码有这么几个主义吧:英雄主义,我觉得这是普世价值的一个追求;理想主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爱国主义,这也是一个普世价值,红色题材的一个主义。我觉得至少在我所抓的这么多军旅题材的作品里,基本上都属于红色题材,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这是永恒的主旋律,还有一个集体主义。这些东西应该都属于红色题材的普世价值。不知道理解得准不准确,这是我个人理解的。

电视指南:像红色剧、红色偶像剧这些。假如离开了建党90周年,建国60周年这样一个诉求概念的话,它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李洋:红色剧也好,红色偶像剧也好,有点像红色季,要有它好的生长气候和它好的亮相期,一旦这个季节过了再亮相的话可能你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因为作为一个投资者和制作者,他绝不会不考虑这样的季节的,比如每年都有几个这样固定的季节,像每年七一党的生日,红色题材肯定有一个机会,八一作为军事题材的红色剧肯定有一次机会,每年的十一不管大年小年还是普通年份,你总要给共和国献一个蛋糕,再加上抗战,“九一八”前后,有一个抗战剧的亮相机会,一年算下来,红色季大概一年有四五次的机会。如果跟电视台之间能形成一个对应的,比如说预购、跟踪,或者是定制的一种契约关系,还是可以做的,但如果没有的话,一年365天,我要奔那四五天去的话是不是很危险的事呢?打个比方说,你本来是给五月份做的一个蛋糕,五月份没有卖掉,到六月份谁会要呢?这个比喻不一定很准确,但的确是。在建党90年,或是建国60年,国家会要求全国各个制作单位,国营的、民营的请你们一定要考虑到献礼,而后把你献礼的计划报上来,然后加以统筹安排、鼓励和支持,国家会要求各个电视台,比如像今年建党90年,就要在5、6、7这三个月的红色月里,所有的卫星电视台黄金时间都要播红色剧,这就是国家行为、国家规划。这个戏就比较幸运,反之你在红三月当中做了一部作品或由于各种原因你没赶上,这就比较麻烦了,“过了那村就没那店了”,所以它既是一个神圣的献礼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很严峻的产业行为。

电视指南:就红色偶像剧的影响和渗透,谈谈你的看法。

青春偶像剧的大众文化解读 第4篇

青春偶像剧主打“青春”和“偶像”两张王牌, 青春爱情和偶像人物是青春偶像剧吸引主要目标受众群——青年群体的制胜法宝。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生活压力的加重, 格调健康、贴近生活的青春偶像剧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近年来, 青春偶像剧成为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绝对主角。青春偶像剧作为电视剧类型中的一个大众文本, 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忠实实践者, 赢得观众的好评。下文笔者将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对青春偶像剧进行解读。

一、适应大众的文化消费

大众消费的观念已经从物质影响到文化, 电视剧正是文化消费的对象。青春偶像剧中世俗化的情感慰藉, 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心灵渴望, 引起了大众情感上的共鸣, 宣泄了大众的压抑情绪。台湾青春偶像剧, 如《公主小妹》、《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天国的嫁衣》、《放羊的星星》、《樱野3加一》、《星苹果乐园》、《命中注定我爱你》等剧都植根于现代大众文化的深厚土壤, 它调动起青春、爱情、美丽、财富等一切世俗元素, 又赋予自信、善良、坚强、追求、奋斗等积极成分, 包罗万象, 青春亮丽。虽然因为它的媚俗、矫情、肤浅、重复等常被人批评, 但存在即是合理, 在青春偶像剧的流行成为大众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 我们不得不研究其成功原因, 并借鉴其有益经验。

(一) 俗套的爱情叙事模式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每一颗青春的心都在寻觅着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宿, 而现实生活与美好理想之间巨大的差距常让人们感到失落惆怅, 无以名状的忧愁无处排遣, 只能躲进偶像剧精心编织的爱情梦幻中, 假借剧中人物浪漫唯美纯净的爱情经历, 得到精神上暂时的虚幻满足, 填补空虚的心灵。正如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一点童话情节, 每一个小女孩都梦想着会有一位英俊的王子骑着白马把自己带走。这种童话情节不会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消逝, 相反会深深地埋在梦中”。 (1) 青春偶像剧中王子与灰姑娘感天动地的爱情, 深深地触及了人们埋藏心底的那个童话, 大多数的女性观众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剧中的女主角, 跟随女主角的命运一起哭一起笑, 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一般, 理想终究会有实现的一天。偶像剧的前提是必须有偶像, 日本偶像剧最大的特点是人物少而精, 几个俊男美女就能撑起整部连续剧。他们的表演通常亲切自然, 比如木村的外形并不是特别俊美, 但自然和放松是中国男演员所不具备的, 特别是一些细小但却极具魅力的动作, 比如他在《恋爱世纪》中亲吻松隆子的那个瞬间, 让人感到他特别出色, 但绝非遥不可及, 他们的爱情故事触动观众的心灵。韩剧《星梦奇缘》中, 女主角涟漪从小在孤儿院长大, 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外表, 却凭借善良和坚强得到富家公子江民的爱慕, 门不当户不对的恋情必然遭致各方的巨大压力, 在历经众多的波折、误会后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青春偶像剧的主流情节是上演一幕幕唯美的“王子与灰姑娘”之间的爱情童话, 这种惯用的俗套爱情却能直抵大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击中大众的心灵渴望, 达到情感消费的目的。类似于《星梦奇缘》的这种俗套的爱情叙事的青春偶像剧层出不穷, 《海豚湾恋人》里才华横溢的音乐总监和公司经理同时对出身贫苦却热爱唱歌的天边展开追求;《流星花园》中不可一世的家族继承人却对平民女子杉菜死心塌地;《我叫金三顺》里英俊帅气的饭店经理爱上了身材走样的大龄女糕点师傅。“灰姑娘”的美丽童话, 虽然缺乏创意, 却是青年受众的梦想。

(二) 喜剧与悲剧元素的穿插

喜剧和悲剧的穿插不但能让观众放松身心, 满足其休闲娱乐的需求, 而且释放了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日常生活压抑的情绪, 大大减轻了其紧张的心情, 释放了精神压力。“在剧中大量使用喜剧和悲剧元素, 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观众的情绪, 使其在悲与喜的情绪波动过程中达到‘心绪转换’, 情绪上有所释放”。 (2) 《恶作剧之吻》的女主人公湘琴在追求男主角直树的过程中闹出不少笑话, 愚笨的湘琴千方百计试图走进天才直树的世界, 为直树做了很多令人笑掉大牙的事情, 可内心冰冷的直树一直无视湘琴的穷追猛打, 让湘琴的爱情路备受打击, 屡败屡战的湘琴凭借着乐观的天性终于叩响了直树的心扉, 这部青春偶像剧创下了收视的高峰。剧中的人物用诙谐幽默的心态直面人生、事业、爱情的挑战, 正好触及了当代青年人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心理。大喜大悲的两极化情绪表现是青春偶像剧的倾向之一, 偶像剧的风格大部分比较鲜明, 既有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让人捧腹大笑, 又有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让人感动落泪, 悲喜交加, 以悲写喜。

(三) 结局的圆满喜庆

日本的青春偶像剧, 无论是早期的《跟我说爱我》、《东京爱情故事》, 还是校园题材的《麻辣教师》、《极道鲜师》, 或者励志的《水男孩》、《交响情人梦》, 或者纯粹反映都市爱情的《初体验》、《爱情革命》, 还有以描述亲情为主的《贫穷贵公子》、《新娘和爸爸》, 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都有着细腻的情感流露和细节传达。对于大团圆, 中国人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信仰, 青春偶像剧正是抓住了观众这种大团圆的心理, 无论剧情如何波澜壮阔、一波三折, 最终的结局千篇一律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满大团圆。《情深深雨蒙蒙》是琼瑶的一部典型的青春偶像剧, 剧中依萍与何书桓大起大落的爱情是该剧的主要卖点, 两人的分分合合时刻牵动着观众的心。他们两人性格和立场不同, 因而矛盾冲突不断, 但真爱始终让他们藕断丝连, 相互吸引, 即使相隔千山万水。这份风雨飘摇的爱情, 最终在他们的细心呵护与理解之下, 发芽成长, 圆满结局是理所应当。相比之下, 台湾的《流星花园》就显出了编剧的“良苦用心”来刻意迎合观众的喜好, 故意安排了大团圆。男主角的母亲从始至终都极力反对两位主角的交往, 不惜利用金钱权势、威胁欺骗、打压逼迫等手段拆散两人。这位自私顽固的母亲, 在最后一刻却被彻夜淋雨的女主角感动了, 成全了他们, 这个结局显得有点不那么顺理成章, 却完全俘获了观众的传统心理, 皆大欢喜。偶像剧的大团圆结局是电视剧圆满性要求之一, 虽然这种结局无悬念、无深度, 却恰恰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观念和心理期待, 满足其美好愿望。

(四) 景致的唯美如诗

日韩的青春偶像剧并不刻意去追求深层次的哲理, 而是尽量让故事动人, 将细节融入优美的自然。青春偶像剧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除了帅哥靓女外, 还需要浪漫景致, 其中营造浪漫的有几个常用元素, 例如烟火、流星、雪景、海景、落叶、圣诞夜等等。韩剧《蓝色生死恋》在秋天拍摄, 宋承宪和宋慧乔常常在落叶大道上行走, 十分浪漫。剧中出现的大片的枫树林、金黄的梧桐落叶和蓝色的海洋, 与背景音乐形成绝妙的搭配, 带给人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反之, 内地的偶像剧往往喜欢哲理化、深刻化, 动不动就讨论人生感悟, 把简单的爱情故事拍得太复杂, 使人反感。

二、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

尽管大陆的青春偶像剧经常遭到各方批评, 但却难挡观众如潮。青春偶像剧的魅力并不在影像本身, 而在于隐藏其后的主流价值观, 在图像化和零碎化的文化现实里, 偶像剧倡导的传统道德和至善至美的价值观, 一直鼓舞着社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从文化价值上来说, 青春偶像剧承载的价值观也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一) 传统伦理思想的宣扬

电视剧往往通过对人类优秀道德的肯定和赞扬来实现其艺术价值。相较于家庭伦理剧义正词严的道德说教, 青春偶像剧更乐于采取平淡又不失灵活的叙事手法, 将家庭亲情、传统道德、生活哲学等隐含在剧情当中, 通过日常生活的方式表达。韩国青春偶像剧的情节安排与叙事风格是大众文化道德表达的典范。“韩剧把伦理文化和道德美感作为影视剧的灵魂, 以人伦、爱情、友谊等作为故事结构主线, 在平凡的生活故事中, 渗透儒家‘孝悌仁爱’、‘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无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伦理观”。 (3) 在《传闻中的七公主》中四个女儿对父母长辈的顺从和关爱让观众深有感触。中国观众在收看韩剧时, 对其中“谦卑有礼”、“长幼有序”、“中庸含蓄”的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十分向往, 中国现在处在一个信仰缺失和伦理道德逐渐被忽视、被消解的时代, 正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深情, 韩剧才得以走红中国, 填补中国大众文化的真空, 赢得了广大的市场份额。“韩国青春偶像剧里的那种厚重的东方儒家文化底蕴很值得我们学习和自省, 即使它只是儒家文化的一个碎片”, 也被中国观众所首肯。 (4)

(二) 善良的人性刻画

青春偶像剧体现着对朋友的体贴和包容、对情人的矢志不渝, 对长辈的孝顺与感恩, 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又不缺乏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普通的主流价值观念让观众倍感亲切, 极易引起观众的认同。青春偶像剧一直将向善的思想主题灌输给观众, 一方面肯定“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传统惩恶扬善观, 另一方面又对观众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强化善良的内涵。善良几乎是每一部青春偶像剧女主角的代名词, 女主角们可以不漂亮、可以没身材、没学历、没家世, 甚至可以比男主角大几岁, 但无一例外地, 必须拥有善良的品质。观众似乎总爱津津乐道于善良的女主角如何打败那些拥有“天使脸庞和魔鬼心灵的坏女人”而与高大多金的男主角双宿双栖。这也许反映了人们内心普遍的美好愿望, 即好人总会有好报, 善良终会战胜邪恶。《我的亿万面包》中勤奋善良的曾善美感动了无所事事、成天爱做白日梦的法兰克;《女主播的故事》中单纯善良的甑善美深深打动了尹享哲, 赢得了来之不易的爱情;《天国的嫁衣》中真诚善良的小艾青融化了陆子皓封沉的内心;《红苹果乐园》中率性善良的箫晴收获了五个大男生的爱情与友情。在青春偶像剧中, 对人物性格“善”的刻画让人物形象塑造变得饱满, 使人物赢得观众的同情和喜爱, 甚至忽略了他们的缺点。

(三) 对失德人物的抨击

在青春偶像剧中, 尽管没有什么特别坏的人物, 但往往会描写一些缺乏道德品质的形象。近年来大陆拍摄的青春偶像剧, 如《红苹果乐园》、《星梦缘》、《夏日里的春天》、《十八岁的天空》, 都是不错的青春偶像剧, 都有一到两个失德人物, 编导都对这些失德人物进行抨击。在《粉红女郎》中, “结婚狂”的未婚夫便是一个缺乏道德的人, 他欺骗“结婚狂”, 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 最后, 在善良的女人面前, 他幡然醒悟, 主动认错, 希望改过自新。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 每当女主人公恋爱即将成功时, 总有小人挑拨离间, 企图拆散美满姻缘, 但都以失败告终。在青春偶像剧中, 有德之人与失德之人常常形成对比, 更显示出男女主人公的品德高尚, 同时显示出传统道德的强大力量。

三、满足大众的审美理想

偶像剧的主角一般都具备“大众情人”帅气美丽的气质, 迎合青年男女崇拜偶像明星的心理。观众热衷于青春偶像剧,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青春偶像剧中具有不同风格、个性独特的俊男靓女, 这是青春偶像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真正契合观众, 准确抓住观众心理需求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韩国的偶像虽然美丽的脸孔相似, 却各有独特的魅力。《天桥风云》中亦正亦邪、深情款款的张东健;《蓝色生死恋》中浪荡不羁、执着专情的元斌;外柔内刚、小鸟依人的宋慧乔;《妙手情天》中善良得发傻的金喜善等众多的偶像都被青年观众疯狂崇拜。在当今视觉经济的影响下, 帅气迷人的外表能够快速吸引大众的眼球, 给予大众“美”的幻想。加之, 青春偶像剧大多是演绎青年人的都市生活, 剧中时尚的穿着打扮很可能受到青年人的追捧, 争相模仿, 以至成为某段时期的流行潮流。

青春偶像剧在画面制作上极力营造“美感”, 日剧清丽典雅的画面很有水墨画的感觉。韩剧的画面镜头给人清新浪漫、干净素朴的质感, 如《蓝色生死恋》中宁静深远的大海, 《夏日香气》里鲜花盛开的原野。台湾偶像剧的画面感跳动着都市的节奏, 流行的元素, 使“美”更加真实, 更能让人感同身受。《流星花园》的片头曲《情非得已》轻松愉悦的曲风一时之间成了街头巷尾争相传唱的高频歌曲。再如《转角爱遇到爱》繁华喧闹的台北夜市;《爱情魔发师》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型;《东方茱丽叶》鲜艳时尚的服饰。内地青春偶像剧的画面则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随处可见张扬的灿烂青春, 《将爱情进行到底》中演员们在操场上进行接力赛跑的一幕永远定格在观众的脑中, 成为对青春最美的纪念。

偶像剧中的主题曲、插曲、片尾曲等大部分是以青年人喜爱的流行音乐为主, 旋律简单, 风格细腻, 琅琅上口, 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每一段音乐的响起都与画面配合得恰到好处, 将剧中人物的感情完全地释放, 使观众很容易被此种气氛触及感染, 甚至沉浸其中而难以自拔。

青春偶像剧通过对主角的精心包装, 将其外表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让观众大饱眼福, 心驰神往。因《永不瞑目》一炮而红的陆毅, 接拍的每一部偶像剧人物角色都十分英俊;《绿光森林》里立威廉儒雅帅气的王子气质令无数少女为之倾倒;《冬季恋歌》里的裴勇俊在中国和日本号称“师奶级”杀手;《浪漫满屋》中漂亮的宋慧乔不仅深受青年男女的喜欢, 还是无数中年男性的“梦中情人”。青春偶像剧的男女主角, 通常都具有“偶像”气质。女孩不是拥有迷人的外表, 高贵的气质, 就是可爱至极, 或者天资聪慧, 她们独立、自强、善良、乐观, 对感情执着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而男主角大多高大英俊, 拥有财富和地位, 对所爱之人又一往情深, 是众多女性心目中理想情人的化身。

敏锐的艺术家感应到时代对于艺术提出新的要求, 于是青春偶像剧应运而生。值得注意的是, 赵宝刚导演是以拍言情片闻名的, 他自然最懂得艺术的本质是情感, 是感性的。过度的理性化只能使艺术缺少感人的力量, 没有一个年轻的观众是能够永远被说教和训导的, 青春偶像剧《我的青春谁做主》是一部展示青春亮丽色彩和青春生命魅力的很动人的作品,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闪烁着理性色彩的作品。没有一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一样, 对于每个成长中, 怀着美好梦想年轻人来说, 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时代的进步使青年人自主意识增强了, 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产生了更强烈的愿望, 他们充满了期待, 但是又面临着现实的困惑, 因此精神上的困扰和生活上的挫折使他们不断在寻求答案, 也不时地感到迷茫, 这也许是青春偶像剧长盛不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秦颖:《从类型电视剧角度来看青春偶像剧》, [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5) , 42-44

[2]、田春华:《偶像剧解读》, [J].《声屏世界》, 2003, (3) , 32-33

[3]、郭小平、张泓:《青春偶像剧的美学分析》, [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0) , 26-29

[4]、杨家深:《革命历史题材影像表达的新坐标——解读红色青春偶像剧〈恰同学少年〉》, [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9) , 66-69

[5]、贺霞:《民国青春偶像剧的文化策略与受众心理》, [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 , 45-47

关于偶像的小学作文:我的偶像 第5篇

外国语小学 五(2)班 叶铖瑶

他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我的偶像。

我十分了解他,他喜欢打篮球、踢足球、玩魔方。其中他玩魔方可是全班第一,没人玩魔方比他更精通。打篮球也过于常人,总是能快人一步。

其实他还有点酷,只不过笑起来不正经,真不知道,他是怎么靠着那张欠揍的脸活到现在的。别看他在陌生人面前文质彬彬的样子,可一旦在熟人面前,就是一个“疯子”。别人都是朝气蓬勃,而他却是骚气冲天,有时喜欢假正经,有时也非常幽默、搞笑。跟他呆过三分钟,你就会听到连篇的搞笑段子,保证你到晚上睡觉还能乐呵着睡不着觉。

我非常了解他,因为我就是叶铖瑶。

老师评语:老师笑的要晕过去了,你的自信、你的开朗和欢乐感染着身边的人,有你真好。

偶像文化 第6篇

猪鼠交替,我国南方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与此同时,香港娱乐圈也被一场“强寒流”冻得瑟瑟发抖,不过他们遭遇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偶像群如雪崩般的坍塌!1月28日,互联网上惊现香港影星陈冠希和十几位当红女星“很黄很暴力”的情爱照片和视频,这些女星包括张柏芝、阿娇……艳照广泛传播,而且有新“艳星”不断曝光,社会哗然,明星偶像们更是人人自危!

集体“赏玩”,让我们丧失了什么东方尔

使自己快乐也使他人快乐,别伤害自己也别伤害他人,我以为这就是伦理学的全部意义

——尚福尔

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一次的明星艳照能“艳”得如此具有爆炸性,又能“照”得如此吸引大众眼球呢?和华南虎事件不同的是,“艳照门”事件一出来,许多人就觉得照片可能是真的,此后不仅警方立马出动了探员“查案、截源”,更有无数网民在网上行动起来,对这些照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分析,面对横陈玉体,逐一条分缕析。是“艳照门”中的各位主角放荡,还是广大传播者好色?

“艳照门”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放纵”这个词。必须说明的是,笔者绝对没有对明星不敬的意思。可是,作为一个个在屏幕上用“光彩照人”的形象启示、感染观众的演员来说,其“艳照”竟淫秽到比A片还淫的程度,委实让人意外。不知用“明星当自律”如此古董的话,来评论如此“艳照门”是否得当,可笔者想,在这世界上,也许有一些东西,是所有活在这个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记取的,那就是,当一个人在放纵自己的时候,他所放纵的绝不仅仅只是快乐的感官,必然还有对社会、对其他人的影响和伤害。为此,我们在祈愿明星们永远不再意外得如艳照般让人猝不及防的同时,是不是也该要求明星们做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呢?

从“艳照门”的警示来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真真假假的明星艳照有意无意地泄露出来。届时各媒体也必然会掀起一轮又一轮新的万众“赏玩”风潮。问题不在于,下一个被集体“赏玩”的明星是谁,而在于人们在这样的“集体赏玩”之中,所收获的只有空虚,所丧失的却是道德的沦丧!

“赏玩”是人类天性中渴望着的一种快乐本能,也正是因为这种天性本能,我们喜欢看电影,喜欢听音乐,喜欢读书、写字,喜欢养宠物玩。可是当我们的这种需要被某些人有意无意地引向赏玩同类、赏玩明星绯闻、赏玩芙蓉姐姐、赏玩“艳照门”中女星们种种的放纵行为的时候,这样的“赏玩”,和集体吸毒又有何异?

集体“赏玩”作为潜藏在我们血液里“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平日里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可是只要我们一遇到“艳照门”这样的机会,就会恶性发作。集体“赏玩”艳照门,既是当代人“赏玩”心理的爆发,也是当代年轻人把“享受高于一切”当成治疗自己人生虚无、生活无价值感的“快乐春药”的结果。这种必然结果的出现,既是转型期的中国人生活无厘头化的标志,也是“物欲时代”的年青人生存虚无化、无信仰化、无价值化的象征。

“艳照门”是一面镜子,作为“赏玩”者,你看到自己的形象了吗?

谁来拯救偶像的道德危机徐迅雷

如果没有德行,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

——培根

世上本没有“门”,“艳照”发多了,便成了门——艳照门。有网友建议让男主角陈冠希去演西门庆,有人骂“玉女”们“虚伪、假正经!”,可见,这事情不是一声“道歉”就能了结的。法律之外,偶像明星们陷入了更深的道德危机。

明星偶像及其崇拜者,构成了社会的一角。有学者指出:“在人类社会中,某些基本的道德义务是必须被普遍遵守的,否则他们就不能展开必不可少的交往与合作。无赖和骗子无法建立起社会。”无论艳照门内还是艳照门外,在演艺明星群体中,确实有不少被“粉丝”所崇拜的偶像没有遵守基本的道德义务,当然,我们不能轻言他们就是“无赖和骗子”。

有网友细数了明星职业道德中的“六大暗疾”:一为“假唱”,假唱还有个时髦的变种名字叫“还音”。二为“罢演”,通常因分利不均而始。三为“偷税漏税”,这在娱乐圈内屡见不鲜,甚至美其名曰“合理避税”。四为“耍大牌”,属于川剧演出之外的“变脸”行为。五为“义演不义”,立的是公益慈善牌坊,行的是中饱私囊之实。六为“侮辱国格”……其实还有“虚假代言”:明星代言做广告不讲职业道德,拿了商家的钞票就瞎说自己吃的或用的都是自己所代言的东西。还有“潜规则”:为了上戏而与导演“暗通款曲”,以至今天“有没有被‘潜规则’”都成了一句特殊用语,等等。

从最根本意义上说,道德是用来守住一个人的“底线”的。由于道德底线的失守、为人诚信的丧失,许多明星偶像作为公众人物,其公信力已经一落千丈。对于“底线伦理”有个通俗的说法是:你不想被伤害,那么,你也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

公众其实并不期待明星成为道德模范,但是公众希望明星能够守住道德底线。为人、为事,守住“底线”是基本要求,只有在守住的“底线”之上,才有舒展自我的弹性空间。

遗憾的是,与这样的要求相比,如今有太多的偶像陷于道德危机。那么,谁来拯救偶像的道德危机?没有一个具体的“谁”,只有你、我、他,我们大众,这里当然也包括偶像明星自己。其实许多德艺双馨的明星,早就作出了表率,比如很多“时尚慈善”活动,就是明星们发起或积极参与的,那种真情流露的真善美,很感人。但丁说得好:“道德常常能填补智能的缺陷,而智能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每个人来说皆是如此。

明星拯救自己于道德危机之中,这说难也不难,关键是千万不要与道德法律推推搡搡。从长期的、“形而上”的角度讲,需要内外兼修,从他律走向自律。没有道德约束的地方,也就没有道德法则和道德责任。“头顶三尺有神明”,就是自律与他律的双重道德约束。从自律看,一个人能够感知到头上的神明,就是一种道德自觉;从他律看,就需要有外在的“神明”来提醒、约束或者指引一个道德主体。

道德感源于人类固有的良知,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但它容易在不正当利益的诱惑下丧失;所以,需要社会环境对败德行为保持批评和谴责的舆论压力,这样才能让人,尤其让明星偶像遵守道德法则,起码要守住道德底线。外在的“神明”,来自法律,来自社会,来自舆论,来自教育,来自他人,甚至来自粉丝群体。粉丝不再盲目“崇拜”甚至“宠拜”偶像明星,就是一种外在的、绝佳的“德育”。当然,这里最直接的“神明”是法律悬剑,林肯有句名言: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明星偶像道德危机之拯救,追星粉丝心理心态之纠偏,百姓大众信心信念之恢复,路径很多,紧要的是要去做,去落到实处。每个人都做一份努力,就像我为此写这一篇文章,集腋终究是能成裘的。

明星偶像的自然人本性章睿齐

扪心自问,谁的心中没有艳照?最应该谴责的是那些发布和传播艳照的人!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名嘴”朱军

“艳照门”事件,这一涉及道德、犯罪、性、诚信、艺人前途、偶像崇拜的典型事件,不仅考验了事件主角、娱乐圈,使当事人名誉尽失,还考验了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们。

据有关调查,“艳照门”事件令不少学生对偶像产生怀疑、感到迷茫。更让人们担心的是,该事件极大冲击了学生平时所接触的传统观念。如果说“艳照门”事件,给艺人敲响了自律的警钟,那么对于“艳照”阴影波及的无辜青少年,则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当学生们在色情暴力面前显得被动和无所适从的时候,他们希望老师和家长教给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自拍艳照算是现在的一股秘密风气,自拍艳照的心理因素有很多:一、单纯好奇,觉得有趣、刺激;二、为了获得安全感,觉得拍下了与友伴的艳照。就等于踏实地拥有了这段关系;三、为了报复;四、为了炫耀与满足虚荣心;五、为了填补心中的某些空虚等。

对于明星来说,大红大紫或者转瞬即逝都会发生,一夜成名让他们难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更容易感到空虚。因此陈冠希追求生活在当下的感觉,用自拍来证明自己曾得到过很多美女艺人的垂青,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自拍情色照片,对陈冠希来说。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当然也暴露了他心理上的一些阴暗面。

对青少年而言,当从“艳照门”事件中反思自己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还原明星偶像与常人无异的本质属性,抛弃对偶像的神秘感和崇拜感,进而拥有更为独立的人格。将明星偶像的职业角色与其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逐渐划清界限——舞台上是明星,舞台下就是一个俗人。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三部分: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潜意识比较原始,接近本能。意识则是经过学习、培养、锻炼提升而成,因此比较高级、高尚,受社会伦理道德、礼教、风俗习惯等约束。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心理功能,但两者的生物本能是一样的:食物、空气、水、性、肌肤接触、抚爱、亲情、舒适;为食物、领地、性对象而无条件地竞争、掠夺、搏杀……人有比动物本能更高级、高尚的理性,人能有意识地抑制本能中低层次的需求。从而把这种低层次的、原始的、动物性的需求,提升、改造为人性的、高级的、高尚的需求和行为。这就是人格,人的魅力。

人的性格(即个性)是经过从幼年的转化、培养、培育、锻炼而来。但是,原始的、低级的、本能的需求依然存在,它存在于潜意识中,它被意识抑制着,所以一般心理发育正常的人,并不感到自己的性格有双重性。

阿娇、张柏芝等明星“欺骗”了公众?“清纯”与“浪荡”之间的反差太大了,人们产生被欺骗的感觉也是正常的反应。但每个人都有两种身份或形象,一种是“社会人”,一种是“自然人”。作为“自然人”,阿娇、张柏芝等女明星,在生活中承担过大压力后,反而会变得比普通女性更寻求刺激,这也就是艺人为什么比普通人更爱出轨——吸毒、赌博、酗酒等等的原因。显然,“自然人”是真实的,而“社会人”则要戴上一层面具——“清纯”“玉女”就是阿娇、张柏芝等的“面具”。当然,通常情况下,社会人的“面具”是不被察觉的,所以往往误以“面具”为真实,甚至对其顶礼膜拜。然而不章的是,阿娇、张柏芝等人的面具被人撕掉了。

“艳照门”事件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任何负面的事情,只要从积极的一面出发,还是能够发现好的一面。在“艳照门”事件以及其他的色情暴力面前,老师、父母要从负面事件中找出积极因素,借此契机,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识人交友,学会保护隐私,为其指点迷津。

重塑新偶像的时候到了巴山

并不是青少年只崇拜港台明星,而是由于我们好的主流作品太少。要用适合青少年接受的方式去树立一些新偶像和榜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郗杰英

崇尚明星偶像,是信息社会和消费社会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些形象、演技或某一方面略高于人的演艺从业者被公司包装上市,目的是吸引大众的眼球,由此带动大众的文化消费,这种造“星”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追逐不菲的商业利益,借助的是信息社会丰富的媒介平台。如果没有信息社会如此丰富的媒介平台。这些“星”们或许一生都只能默默地生活在地球的某一隅,过着与你、我无异的普通生活,正是媒介的传播,把他们推到了公众面前,光鲜的形象使他们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热捧追逐的明星偶像。因此在传播学上,他们被称为“媒体英雄”。可以说,明星偶像是商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媾和的产儿。

在这些明星偶像中,不乏德艺双馨的艺人,如刘德华、濮存昕等,这些明星在台上是熠熠生辉的偶像,在台下也是人品与艺品俱佳的楷模,他们不辱大众的喜爱,因此也成了演艺圈里的常青树。但是,演艺圈中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实,也使得明星丑闻连连不断,让大众屡屡吃惊。“艳照门”事件更是冲破了大众容忍的底线,无论怎样谴责无良发布者的无耻和炒作媒体的职业道德缺失,但始作俑者的“偶像”们终难逃其责,偶像形象的坍塌是在所难免的。理性的人们不仅要问:这种偶像值得我们去追逐吗?我们心中的偶像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不反对偶像崇拜,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民族都不能缺乏偶像崇拜。偶像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没有偶像崇拜的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丧失了精神家园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其实,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缺乏这样的精神偶像。多少年,我们不是一直在心底默念着“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句手吗?从屈原,到雷锋;从民族英雄岳飞到国际主义战士黄继光;从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包拯到一生为民的焦裕禄,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两弹元勋邓稼先,从试飞英雄李中华到自费赴湘抗击雪灾的唐山农民,以及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

一串串闪光的名字犹如璀璨的群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天空中熠熠生辉,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和进步的道路。激励着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百折不挠。这些偶像的人生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经历了多年乃至几个世纪的考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屹立不倒,靠的不是炒作,而是他们高尚的品德,为民族、为国家、为大众奉献自我的精神,因此,他们才是民族真正的英雄,才是我们值得追逐的心中永远的偶像!只有这些具备了优良道德的人,才能照亮青少年的人生征途。

在商品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大力塑造英雄模范成为社会的新偶像,要崇尚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刚正不阿、知恩图报、富贵善施、无私无畏、知耻明理的品质和精神,做到自强、自立、自信、自警、自省、自尊、自爱。我们应该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手段,宣传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为青少年树立起新的精神偶像,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真正的精神支柱,找回我们遗失了的精神家园!

偶像文化 第7篇

在美国电视因编剧罢工而遭遇收视寒流之后, FOX电视网2008年5月21日播出的《美国偶像》第7季冠军争夺战取得了3166万的高收视率, 让人看到了节目市场回暖的迹象。

其实说怪不怪, 《美国偶像》从2002年开播以来, 一直位列美国Neilson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 是美国电视收视率大战中名至实归的“王中王”。这一从英国的《Pop Idol》 (流行偶像) 脱胎而出的电视选秀节目, 为什么屡屡夺得收视冠军的宝座, 并使得原先排名靠后的FOX一举成为继NBC (全国广播公司) 、CB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ABC (美国广播公司) 之后的收视新锐?

和所有的大众文化一样, 电视文化也是“应天时、接地利、顺人和”的产物。我们不妨从美国的大众文化心理出发, 对这一现象做一全新的观照和解析。

让我们细说从头, 追溯一下美国的历史。

历史 (History) , 从字面上看, 可以分解成他 (His) 的故事 (Story) 。美国历史究竟是谁的故事?

首先是开拓者的故事。

1492年10月12日, 这天清晨, 刚被封为西班牙海军上将的哥伦布率领87人组成的3艘木帆船船队在美洲上了岸。这块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叫“亚美利加洲”, 即美洲。这块大陆最早的开拓者是欧洲的移民, 有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来, 也有追求新生活的贵族和冒险家。最为世人所知的是牛仔。他们筚路蓝缕, 披荆斩棘, 坚强悍勇, 骑马随牛群驰骋, 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 在一块蛮荒之地上生生打造出世界上最富庶的新大陆。

独立、自由、叛逆、粗犷、豪迈, 以牛仔精神为表征的开拓者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强势文化基因, 与天斗, 与地斗, 与人斗, 高歌猛进, 乐此不疲。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的《幸存者》 (Survivor) 就是一阕开拓者之歌。节目把选出的16名选手带到荒无人烟之处, 在接下来的39天里, 他们被分成2队进行游戏竞赛, 每轮竞赛之后, 从失败的队伍里淘汰掉一名队员, 最后的“幸存者”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大奖。

《幸存者》的拍摄地多是荒无人烟的热带小岛。没有通讯工具, 不允许自带食物, 参与者只能像《鲁宾逊漂流记》里的鲁宾逊那样自己砍柴、生火、搭房、造筏, 过着风吹日晒、吃老鼠、被虫咬、受蛇蝎惊吓的生活。为了生存, 他们不得不用尽各种招数, 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了高潮。

由生存危机带来的冲突为节目的刺激奠定了基础, 但更刺激的还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上。有的明火执仗, 有的韬光养晦, 有的咄咄逼人, 有的以退为进, 更有一些处于“蜇伏”状态的选手, 往往笑到最后。维持这种进退平衡往往比单纯做事更需要智慧和能力——其实这也是现代人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处境。为了取得岛屿居留权, 选手们要“做事”, 与天斗, 搭建房屋、寻找食物, 还要“做人”, 与人斗, 可以采取除谋害等手段以外的各种手段, 诸如造谣中伤、妖言惑众、拉拢欺骗等等, 日常生活中的潜规则成为节目中的显规则, 而所有的这些冲突都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人为设置的, 是建立在游戏规则的强迫性和巨额金钱诱惑性的前提之上的。节目制片人马克·伯内特曾言:“我就是想让观众看看普通人身处充满勾心斗角的人际环境中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如果说, 《幸存者》是把竞争者放在了残酷的原始丛林, 来考验他们的生存能力, 《学徒》 (The Apprentice) 就是把选手放在充满明枪暗箭的商业王国, 考验他们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作为经济动物的生存本能。节目中反复强调曼哈顿就是一个“原始丛林”, 一个“残酷的丛林”。《学徒》被当成人生的练习场, 被主持人特朗普称作“世界上最激烈的纽约街头生存术竞赛”。《学徒》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商业规则作为竞争方式, 选手竞争的不是奖金, 而是一份高薪职位, 博得这份彩头依靠的不是运气, 也不是一些泛泛的有益无用的知识, 而是在真刀实枪的商战拼杀中证明的工作实力和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法技巧。参赛的选手中, 只有一人能获得最终胜利, 成为特兰普地产王国中年薪25万美元的管理者, 还可以获得一辆高级跑车。所以每个成员之间都有竞争关系, 而且非常残酷, 可以说是你死我活。而在具体项目的运作中, 16名参赛者被分为两队, 就像两个公司一样进行运作, 每一项目完成后, 业绩较差的队要被淘汰一人。这又要求每个队的成员必须彼此合作, 首先去争取团队的胜利。但是一旦面临淘汰, 队友之间就回到了你死我活的对抗之中, 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比他人更出色。这种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 像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样复杂, 是残酷的社会竞争的缩影。

回到开头提到的《美国偶像》 (American Idol) 。

每次节目开始, 在观众“We’ll rock you”的激情歌唱声中开宗明义——“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 梦想登上这个舞台, 成为世上最出名的人之一, 你能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美国偶像》通过全民总动员, 层层选拔, 从全美选出最有人气的平民歌手, 最后的胜出者就是“美国偶像”, 获得与唱片公司的签约资格。《美国偶像》旨在给平民百姓提供一个自由展现才艺和个性的舞台, 节目真实地还原出平民选手的原生态表现, 本真地呈现出一个个生活中的平常人速成为明星的真实状态, 记录他们脱蛹化蝶的神奇过程。众多怀揣着明星梦的少男少女的青涩表演使得节目更具看点, 也更平易近人。人们见证着他们一步步从邻家孩子成长为超级明星的过程, 而非一夜成名后的名利和光环。

美国是个多元化的社会, 各种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碰撞、冲突、和谐、统一, 共存共荣。在美国, 除了开拓者的文化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清教徒的文化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128年, 当时的美洲还是一片荒寂。1620年 (当为中国明代嘉靖年间) 的大西洋季风为这片新大陆带来了大洋彼岸的欧洲移民, 经过将近三个月的漂泊, “五月花”号航船于当年的12月到达普利茅斯。抵岸时船上共有102人, 其中多数是清教徒。从“五月花”发端, 清教徒开始了移居北美的历史。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 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清教徒顺服圣经的教导, 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 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他们隐忍, 谦让, 负责, 克己复礼。在清教徒所信奉的《旧约全书》里, 记载着摩西带着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摩西是在埃及的以色列人, 当时的以色列人遭受埃及法老的侮辱和奴役, 面临被灭种的危机。摩西带领以色列人, 经过四十年的旷野之旅, 最终到达上帝的许诺之地。

摩西沉着镇定, 凭着对主的信心拯救了以色列人, 他君临天下, 威风八方。我们在美国电视中, 不难看到摩西的影子。在网上风靡的电视剧《越狱》 (FOX电视网) 中, 结构工程师斯科菲尔德的同胞哥哥林肯蒙冤入狱, 于是斯科菲尔德立志救哥哥出狱。他把监狱的地图和通道纹在身上, 并制造抢劫事件, “如愿以偿”地以囚犯身份进入监狱。监狱里面形形色色的人开始围绕着他, 局势复杂多变, 结果是了不起的斯科菲尔德带着大家以匪夷所思的方式成功越狱。

另一部热播剧《迷失》 (ABC电视网) 叙述的是另一个摩西式的故事。一架飞机遇难, 坠落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上, 侥幸生还者形形色色, 国籍、人种、文化背景、个性各异, 14位主角中有兄弟, 有父子, 有朋友, 有夫妻, 也有敌人。医生杰克在救人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勇敢、智慧和高超的医术使他成为众人心目中的英雄。起初, 人们庆幸生还, 企盼救援队的到来。可是, 他们慢慢发现, 这个小岛似乎曾经来过和他们一样的人们, 这些人的求救信号已经不停地播发了16年, 但是, 似乎没有人发现他们的存在。面对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 他们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呢?杰克和幸存者的故事丝毫不下于摩西和以色列人的传奇。

《小人国》是CBS在2007年出品的一部儿童真人秀。节目从全国各地挑选了40位16岁以下的孩子, 把他们带到空无一人的鬼城博兰扎。孩子们在无所不在的摄像机和麦克风下生活40天。没有家长的呵护, 没有教师的训导, 没有各种社会规范, 他们自己负责生活起居, 要在没有大人帮助的情况下清理房屋、取水做饭、处理自己的各种问题、协调各种关系等。在小城里, 孩子们按照成人设定的环境和规则, 新创了一个没有尘埃的清明的儿童世界, 遵照成人世界的“乌托邦”理想, 力图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社会体制。除此之外, 他们还要组织民主社区, 建立政府机构。以四个孩子为领导, 通过法案, 并依照法案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十分麻烦的各类公共问题。这一带有社会实践性质的节目, 其中的思想与实践、高蹈与流俗的巨大落差让人感慨。可以说, 这个节目中呈现出的虚拟世界完全是人类社会的袖珍图景, 是成人世界的投影, 自然也是对人类历史的一次回溯和复原。

成功的美国电视节目都是暗含了美国的社会文化和观众心理。图为风靡美国的《幸存者》、《学徒》。

在《旧约全书》中, 摩西在出埃及满三个月后的第三天, 遵从上帝的命令, 登上西奈山, 把民众召聚在山周围, 聆听上帝的训示。上帝从山上显现, 向摩西宣示十诫。上帝口传, 摩西手录。古代以色列人遵守十诫, 把十诫看成自己民族对上帝忠诚的誓言。“摩西十诫”也被写到了基督教的《旧约》里, 成为基督教世界人们共守的最高的社会规范, 并内化成个人的道德要求。其中第9条为“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FOX电视网推出的测谎真人秀《片刻真实》 (The Moment of Truth) 就是由此而发的一个节目。答题者接受主持人对个人隐私问题的辛辣提问, 甚至让参与者难以启齿, 比如问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比身边的所有朋友都长得好看, 你有没有背着你妻子在网上和其他女性偷情等等。答题人身上装有测谎仪, 判断你是否说了真话, 节目还请3位嘉宾来到现场, 有妻子、家人、朋友、老板等。对于敏感问题, 要是说有, 大家就都知道了;要是说没有, 心跳一不正常, 就被探测到了。在50万美元的诱惑下, 答题人内外受压, 左右不是, 窘迫不堪。观众在窥私的同时也在想, 面对真实与谎言, 我能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吗?

偶像文化 第8篇

韩寒现在二十八岁,身高五尺八寸(1米73),体重不到一百三十磅(58公斤)。他有着线条柔和的颧骨,闪亮的黑眼珠浅藏在刘海后面,活象韩国肥皂剧明星。他喜欢灰色、白色牛仔布的服饰——符合中国流行文化的审美。他整洁而又大摇大摆的个人风格是对中国知识分子那种萎萎缩缩形象的颠覆,也同时具有杰克·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的作者)和贾斯汀·汀布莱克(美国流行歌手)的风范。和别人面对面相处时,他态度温和,言语简洁,说话总带着微笑,但却绵里藏针。

近十年来,韩寒一直保持着作家和赛车手的双重职业身份。在上海大众车队场地赛和斯巴鲁越野拉力赛中成绩不菲。赛车是个赞助和香槟雨的世界,与他的写作生涯风马牛不相及。总的来说,他的读者对赛车毫不关心,但是他这两个身份的重叠产生的却是一个明星。

韩寒每个星期都要从上海市中心通过高速去市郊的农村老家一两次,他从小在老家的房子里长大,现在那里住着他的爷爷奶奶。他的房间就是一个乡下少年的梦想之窝:一辆破旧的雅马哈摩托车靠在一面墙上,一台巨大的电视摆在另外一面墙前,另外还有一个巨大的显示器连着用来玩驾驶类游戏的方向盘和踏板,房间正中放着一张台球桌。

家乡的变迁在韩寒对中国的看法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在解释为什么他爷爷奶奶的很多邻居接受了政府给的少量金钱而放弃了宝贵的土地时,他说:“为了在城里拥有一处小公寓,人们什么都可以干。即使房子只有八十平米,他们也愿意。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从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

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代表,他所做出的批评与他的名声似乎有些矛盾。他说中国的发展规模掩盖了财富是如何被分配的细节。他说:“因为参加拉力赛的缘故,我们各地都去过。拉力赛一般都在土路上,所以常常是小地方、穷地方。那里的年轻人并不在乎什么文学、艺术、电影、自由,但是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一样东西——正义。”

韩寒几乎本能地被描绘为一个中国年轻人的象征,这可不是纯粹的恭维。他是“80后”,这一代人是在讨论价值观和国家角色等诸多问题上的一个分水岭,类似于“婴儿潮一代”对于美国的意义:他们是出生在社会变革拐点处的那代人,这种变革使得他们与父辈产生了代沟,也使得他们要么被说成很有自知之明,要么被说成是自我放纵——当然这取决于你听谁讲。

韩寒对批评他博客的人的回答很简单:“如果你喜欢看,很好,谢谢。如果你不喜欢,那就再见吧。”事实上,韩寒胜在他表现得犹如普通人。这能让他的粉丝与他产生共鸣,从而使他拥护的那些原则都显得平易近人。他作为当代中国蠢蠢欲动的典型年轻人之一,经历过了各种微小的成功和糗事,并因此或雄心勃勃,或玩世不恭,正是这一点让他变得非常强大。

偶像文化 第9篇

偶像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双重的。它既渗透着意识形态, 包含着意识形态, 同时也是各种意识形态发挥其功能的某种中介。对于某种意识形态而言, 通过流行文化而掩饰其意识形态性质, 甚至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策略。“在消费社会的消费活动中, 偶像剧绝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形态表现方式, 它不但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形态, 而且, 当它在消费过程中发挥它的特殊意识形态功能的时候, 它也以其独特的曲折和象征的方式影响受众。”[3]这种隐含的“无政府声音”的意识形态因素是具有双面性的, 一方面符合主流价值观, 在图像化和零碎化的文化现实里, 偶像剧倡导传统道德和至善至美的价值观, 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一直鼓舞着社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某些青春亚文化话语, 对青年形成了某种精神关怀。

一、主流价值观的鲜明旗帜

中国电视剧, 无论就其主要在国有电视台播出的传播方式来说, 或是就其传播环境来看, 尽管受到市场经济、西方文化、消费逻辑的深刻影响, 但是其基本的意识形态面貌仍然是主流的。尽管大陆的青春偶像剧经常遭到各方批评, 但却难挡观众如潮。青春偶像剧的魅力并不在影像本身, 而在于隐藏其后的主流价值观, 在图像化和零碎化的文化现实里, 偶像剧倡导的传统道德和至善至美的价值观。从文化价值上来说, 青春偶像剧承载的价值观也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电视剧往往通过对人类优秀道德的肯定和赞扬来实现其艺术价值。相较于家庭伦理剧义正词严的道德说教, 青春偶像剧更乐于采取平淡又不失灵活的叙事手法, 将家庭亲情、传统道德、生活哲学等隐含在剧情当中, 通过日常生活的方式表达。以青春励志偶像剧《奋斗》为例, 这部励志剧对“青春”做出另一种诠释, 观众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了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心态, 找到了鼓舞人心的情感共鸣, 尤其是“80后”的年轻一代更是深有体会, 很多人都能够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 青春偶像剧的“现实主义”叙述, 更容易获得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的集体认同, 将他们从平庸的世俗梦幻中解救出来, 从而达到作品与观众心灵的融合。[4]还有励志偶像剧《五星大饭店》, 就高明在不仅仅是其中荡气回肠的爱情旋律, 也不是讲述在五星大饭店这个小社会中一个贫穷少年成功的发家史。剧中所标榜的不是赚多少钱, 或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 成为一个让观众仰望的人;其真正的内蕴是向观众明晰成功的内涵, 那就是坚守自己的个人操守以及职业道德, 剧中的潘玉龙和很多人一样在名利、金钱面前迷茫过, 但是最终却完成了对自身价值的重新界定, 这样的情节虽然少了一些梦幻色彩, 但是却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 赵宝刚导演的偶像剧, 他是以拍言情片闻名的, 自然最懂得艺术的本质是情感, 是感性的。过度的理性化只能使艺术缺少感人的力量, 观众是不喜欢被教育和训导的, 青春偶像剧《我的青春谁做主》是一部展示青春亮丽色彩和青春生命魅力的很动人的作品,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闪烁着理性色彩的作品。没有一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一样, 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 对于每个成长中, 怀着美好梦想年轻人来说, 更需要理性的思考。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充满了梦想, 充满了期待, 但理想与现实又有诸多冲突, 因此精神上的困扰和生活上的挫折使他们不断在寻求答案, 也不时地感到迷茫。这时的青春偶像剧所负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素便潜移默化的发生了作用, 有着某种指导功用。

总的来说, 当代中国偶像剧的主流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有的是教导人们理解奋斗和理想的价值, 例如讲述“70后”为理想奋斗的《我们生活的年代》, “80后”初入社会的《奋斗》, 这些作品展示了另一种青春态度, 一种奋斗的状态。这些励志剧里发生的悲欢故事、挫折与努力, 犹如风向标, 足以影响一群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让他们学会怎样去愉快地生活, 愉快地奋斗;有的励志剧教我们怎样面对挫折, 还有反映年轻一代如何与父辈相处和沟通、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我的青春谁做主》等, 都从更广阔的角度和视野去描述年青一代的生活。这些偶像剧都放弃了消极平浅的娱乐追随, 而是突出了当代社会主流价值面和健康的时代气息。从“审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 说明偶像剧也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 所以多被冠名以“励志偶像剧”, 这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因素发挥的心理主导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流行反抗流行, 时尚消解时尚

从另一方面来看, 青年和少年是青春偶像剧的主要受众, 也是其生产的主要主体。而青年人的以“叛逆”为主要特征的文化, 与主流文化及意识形态刻意保持着差距。这种“青春亚文化”比其它类型文化更具有导向性和代表性, 因为它是最没有历史负担、最活跃、最激进的文化因素。它拒斥主流, 不屑于成为主流, 虽然没有大张旗鼓, 但仍然摆着孑然独行的姿态, 当它的内容和形式被主流文化大众市场非常娴熟地利用和整合, 并被持续的主流大众化化时, 它就会起来排斥这些非青春化或泛青春化的东西, 转而创造出新的亚文化内容和形式, 以便填补漏洞, 扩充自身。这时, 青春偶像剧就成为了一种影响力大, 直观的表现方式。

青年亚文化的消费在青少年那里成为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仪式抵抗”。然而, 这些狂欢化青年亚文化里面有青少年认同的情感方式, 有他们自己的沟通形式。情绪发泄、感官刺激是当今青年亚文化外在特性, 就思想性而言, 它是消极的、非建设性的, 也隐含着对主流社会潮流抵制、叛逆的倾向, 这一倾向在现行体制下对青少年与社会的交流以及社会教育的开展都会形成障碍。[5]因此, 在这时偶像剧便成为这一反叛性的突破口集中地表现出来, 与主流文化形成了某种对抗性。

《流星花园》这部遭到禁播的偶像剧, 正是长期以来文化传统中主流文化和青少年亚文化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在《流星花园》中, 各种亚文化话语暗流涌动, 如青年表达、身体表达、边缘群体表达、女性表达等。在成人主体和青少年主体关于《流星花园》的对抗和交锋中, 我们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的对青少年文化的主流话语规定和青少年表达之间那条巨大的裂缝被凸现出来了, 那就是在以父权制为中心的道德权威体制中, 青少年一直被认为是被动的、缺乏主体性的、需要被引导的。他们一厢情愿地赋予青少年文化以纯情、美好、健康、清新等特质, 而有关青少年个体意识和个体欲望的表达却被忽略了。而在青年文化中, 强调个体性成为最主要的特征。这一直是我们文化中存在的巨大的矛盾, 只因为青少年文化在整个文化格局中处于弱势位置, 他们就被无声无息地忽略掉了。这也正是“以流行曲反抗流行, 以时尚去消解时尚的文化景观”。[6]

参考文献

[1]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2]洛弗尔《意识形态与〈加冕街〉》

[3]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陈菁菁《从〈奋斗〉看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创新思路》, 《中国电视》2008年第1期

[5]《大话文化与青年亚文化资本》

偶像文化 第10篇

一、偶像塑造

传统偶像产业的主控者是经纪公司,它们运营管理着偶像明星,并形成了从选拔到周边开发的成熟模式,如上世纪60、70年代在日本逐渐发展起来的“杰尼斯模式”、“AKB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韩国发展起来的“练习生”模式。中国的偶像产业由港澳台地区起步,培养出许多华人巨星,其影响力一度辐射整个亚洲地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受外来流行文化的影响,中国内地也开始慢慢出现了各种“歌星”“影星”,偶像产业起步。回顾以往,无论是偶像产业发展成熟的日韩,还是起步相对较晚的中国内地,经纪公司都是产业中的绝对主导者:经纪公司既是偶像的“创造者”,又是偶像的“管理者”,同时还是偶像的与粉丝间的“联系者”,选什么人、走什么风格、出什么作品、什么时候开见面会、在哪开演唱会、和粉丝说什么话……都由经纪公司来决定,偶像本人也只能服从安排。互联网的出现赋予了偶像本人新的权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偶像和粉丝之间建立起直接的链接,偶像本人也成长为高度人格化的网络流量入口:他们如“网红”一般进行自我设定和生产,通过微博、视频等向粉丝直播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以网络众筹的方式营销推广作品,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大跨度的多元经营。

(一)“网红”式的自我生产

互联网降低了媒体近用的障碍,拥有个性及才华的个体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展示自我,有特定偏好的潜在粉丝则为之吸引,聚拢而形成粉丝群体。由此,偶像塑造也由传统经纪公司的筛选和定位转变为偶像本人的自我设定和生产。

如少女偶像团体SNH48成员李艺彤一反公司萌而甜的性格设定,在微博中不仅口无遮拦,还发布了“开拖拉机”、“穿成仙子站在大货车前”的照片以及“在地铁跳钢管舞”的视频,完全颠覆了粉丝们对少女偶像的认识。而李艺彤的“自黑”也得到了90后、00后粉丝们的强烈拥戴。

也有的偶像通过网络展示自己在各方面的才能而引发关注,待到粉丝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再将粉丝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专业领域。2016年,歌唱事业一直发展不顺利的薛之谦却通过在微博平台发布诙谐段子而一跃成为“网红”,并重启演艺生涯。凭借搞笑特质,薛之谦在一年内参加了十几档综艺节目,成为综艺明星。接着,他又利用段子和综艺聚集的人气重新做回歌手本行,其推出的《丑八怪》、《你还要我怎样》、《演员》等歌曲成为了华语乐坛传唱度极高的作品。

(二)直播化的“偶”“粉”互动

互联网平台上不断涌现的各种便捷应用,使得偶像无需借助专业媒体的编辑与过滤就可以直播般地展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表述自己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披露自己喜怒哀乐的心情。距离感的消弭,私人空间和内心世界的展露,都意味着偶像宣传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形象的维护了,而是扩展为在偶像和粉丝之间建立起多维度的链接。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是偶像明星较早进入的互动平台。如在台湾综艺主持人小S的微博中可以看到各式日常生活的展示,平凡琐碎,与其在电视节目中敢说爱闹的火辣性格形成了很好的互补,也进一步赢得了粉丝对她的喜爱和包容。又如,演员胡歌常在微博中展示其摄影作品,其专业水准和独家视角让粉丝们对偶像更添喜爱。

目前,“偶”“粉”互动已开始向移动视频直播平台迁移,进入到了零时间差的沟通场景。2016年,Angelababy、范冰冰、刘涛、鹿晗、TFBoys等纷纷加入了偶像视频直播的浪潮。“小鲜肉”张艺兴在“美拍”直播了他拍摄时尚杂志封面照的过程,不到25分钟就聚集了16万在线观众,点赞数突破了400万。

(三)众筹型的推广营销

众筹2011年起在国内兴起,在偶像产业也陆续出现了如点名时间、追梦网、众筹网、5sing等数十家众筹网站。除了专业的众筹网站,广义的众筹可以在各种互联网平台上进行。

2015年2月,欢聚时代(多玩YY)发起“偶像众筹”活动。在短短5天内,YY平台上的5位风格迥异的草根主播脱颖而出,依靠百万粉丝的支持,他们不仅获得了与专业音乐制作人合作的机会,推出了9首单曲,还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全网发行的EP。

可以认为,网络众筹把筛选偶像和产品的权力交给了粉丝,使更多赢得粉丝拥戴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众筹也使产品的推广营销前置,贯穿了从筹措到制作、发行的全过程,因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跨界式的多元经营

传统偶像在演艺圈中的跨界演出是比较常见的,又或者偶像利用自己的招牌投资开餐厅,卖服饰,但偶像本人介入程度有限,主要是负责宣传。互联网平台为偶像提供了更多的跨界展现自身的机会,也挖掘和汇聚了粉丝们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全能偶像”横空出世。

演员出身的黄磊不仅多才多艺,还“能吃会做”,号称“黄小厨”,并经常在微博上秀厨艺。鉴于粉丝常在微博上索要菜谱,2015年黄磊注册了黄小厨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开始打造“黄小厨”App、官方微博、微信公号“小厨FM”和互联网“美食+生活方式”脱口秀《黄小厨的春夏秋冬》,并孵化出厨具品牌“丽番”和线下“黄小厨noob市集”。黄磊本人亲力亲为,通过微博、微信、网络脱口秀、微电台等方式和粉丝们分享自己关于美食、烹饪、生活的感悟与经验。其微博的2500多万的粉丝被成功引流到“黄小厨”旗下的各个相关产品。黄磊也跨出演艺界,扩展为文化生活类的IP。

二、粉丝参与

在传统的偶像产业中,不只偶像和粉丝之间的沟通受限,粉丝之间也缺乏相互沟通、表达偏好和组织行动的平台。粉丝为了支持偶像,只能加入由经纪公司管理的官方粉丝团,对各种安排“照单全收”。不断创新和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在粉丝和粉丝之间建立了直接的链接,赋权粉丝群体,使其在产业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在贴吧、QQ群、微博、微信、直播平台、明星APP等网络应用中,粉丝们以偶像为旗帜聚集。他们即时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自组织地为偶像应援,全程参与偶像养成,甚至亲手创造虚拟偶像,成长为偶像产业最强大的力量。

(一)自组织化的应援

一个偶像聚集的粉丝来自四面八方,并拥有各种才能,拍照、修图、剪辑、配音、唱歌、跳舞、绘画、组织群体活动等。借助互联网平台,粉丝们自组织起来,跳过了经纪公司的中间环节,直接为自己的偶像应援。

粉丝的自组织常常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功能组别:1.“视听组”。此类粉丝是音视频达人,掌握一定的音视频处理技术,主要制作剪辑偶像的视频、海报、翻唱、翻跳等作品。2.“播报组”。从偶像举行活动的现场传出文字直播、图片直播、视频直播,也负责日常的“饭拍”视频、“饭拍”图片,翻译海内外媒体的报道,并从各种社会化媒体中提取与偶像有关的图片和动态进行汇编。3.“外交组”。如果一些媒体或工作人员在微博中表达了对自己偶像的赞美与表扬,粉丝就会涌到这条微博下发表感谢留言。同样,每当偶像出现负面新闻,粉丝们则会出面澄清,为偶像辩护,如去年在微博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小学生世纪骂战”就是EXO粉丝与TFboys粉丝在社交媒体上展开的一场捍卫偶像的行动。

目前,粉丝的自组织介入到偶像产业的方方面面:发起众筹购买EP、组织演唱会等现场应援、组织影院包场、筹措纪念日活动、组织各种投票打榜、以偶像的名义开展公益活动、购买楼宇、车站广告位为偶像做宣传等等,显示出惊人的大手笔和高效率。如2015年鹿晗的粉丝们通过贴吧、论坛、专属APP等各种渠道集体购买鹿晗推出的专辑《Reloade d》,直接推动专辑销售突破375万张,MV播放近5000万次,成为首个Billboard华语榜冠军,又如TFboys的粉丝不止一次购买了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的广告位为其做宣传。

(二)伴随型的偶像养成

互联网的出现将原本经纪公司“闭门造车”式打造偶像的方式完全颠覆,粉丝从仰望偶像的崇拜者发展成为推动偶像成长的“亲妈粉”、“姐姐粉”等,形成了伴随型的偶像养成模式。因此偶像在出道时宁可全身乏术也不能十项全能,要在粉丝的陪伴支持下从不完美的普通人逐渐成长为优质偶像,以此满足粉丝的期许。

这两年在国内逐渐受到关注的TFboys与SNH48就具备这种养成基因,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新生偶像的最佳代表。为了推动自己的偶像在竞争激烈的演艺行业上位,他们的粉丝会精密筹谋,调动一切资源,出钱出力,奋力一搏。如TFboys成员之一王源的粉丝指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经过数据统计以后才定下的方案。路人不会因为粉丝投的一块LED屏就被圈粉,只有业内人士才会深究,他们决定了王源的资源和曝光度。我们的目标是投资商,是业内人士。是做到现象级,震惊业内。”

(三)未来:粉丝创造虚拟偶像

互联网时代,粉丝不只能够参与偶像的成长,甚至能够亲手创造虚拟偶像。如日本的虚拟歌姬“初音未来”定位于“只属于自己的偶像”。购买“初音未来”软件的使用者可以借助VOCALOID和DTM等软件,为初音设计千变万化的形象,让她演绎各种歌曲,并在NICONICO(日本知名ACG视频网站)等网络平台中展示。初音未来已经涉及动漫、游戏、音乐、电视、玩模、赛车、广告代言等多个领域,并成为了全球首个运用3D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基于VOCALOID 3的中国虚拟歌姬“洛天依”发展也十分顺利。在2015年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上,“洛天依”和李宇春演唱了由洛天依原唱的《普通DISCO》,使得“二次元”虚拟偶像进入“三次元”。

虚拟偶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偶像的种种设定,从面貌、嗓音到音乐、舞蹈,一切由粉丝亲自决定与制作。这种偶像更像是一面镜子,完全折射了粉丝心中所欲所想,是粉丝自我需求的倾情表达。

三、偶像IP运营转型

互联网时代,偶像与粉丝之间直接的、深刻的、多维度、多元的链接构成了偶像产业的核心。偶像的IP运营也为之转型。

(一)偶像IP运营平台化

2014年,华谊与腾讯合作推出了网络平台“星影联盟”。包括公众号、明星兴趣部落、粉丝指数和虚拟衍生品。依托QQ及QQ空间的强大社交属性,粉丝能在这里获得与偶像互动的机会,从线上到线下进行无缝体验。Angelababy、TF-boys、赵丽颖、李易峰等数十位偶像已经入驻。“星影联盟”旨在深度挖掘偶像IP,开发包括手写字体,明星语音,个人肖像以及其他可被开发特长。

以高清MV起家的音悦台于2014年底创立了国内首个由视频网站单独开设并运营的电子商城“音悦商城”。目前进驻“音悦商城”的艺人涵盖华语、日韩、欧美各个地区共百余位,所售产品种类也由最初的专辑增加到了周边、明星同款、美妆、影视、视频六大类上百款商品。粉丝们在观看偶像最新MV的同时就能够直接购买最新专辑和各类周边产品。

“星影联盟”与“音悦商城”搭建了偶像IP运营的网络平台,加速了产业的规模化进程。

(二)偶像IP运营与品牌深度合作

传统的偶像代言一般都以平面广告和电视广告为主,偶像和产品之间的粘合比较脆弱,粉丝参与度低,广告环节和销售环节之间也相对脱节。在互联网时代深入社会肌理的今天,传统的偶像代言模式已经显出疲态,偶像与商业品牌的深层次合作逐渐兴起。

2016年上半年,TFboys接下包括阿凡题、舒肤佳、士力架、OPPO手机四个代言,发展出层次丰富的品牌合作方式。以、OPPO手机为例,首先,双方合作推出限量的TFboys定制版手机,吸引粉丝购买。其次,推出三集产品植入微电影《我是你的TFPHONE》,并在线下举办30多场微电影看片活动。此外,双方以微博为主阵地调动TFBoys的粉丝推动微电影的线上传播。三个成员各自的粉丝们为了不让自己支持的成员落后,彼此之间展开了宣传竞争,扩大了整体效果。此次OPPO与TFboys的合作,精确地将产品嵌入到粉丝偶像间的链接,深谙粉丝心理,利用偶像撬动庞大的粉丝群参与营销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偶像IP运营与周边产业全对接

除了上文提到的代言,在“互联网+”时代,偶像产业所涉及的领域进一步扩大。2016年,鹿晗《reload重启》全国巡演拉开大幕。从3月份起,“音悦台”就与鹿晗工作室及其经纪公司合作,在“音悦商城”推出《reload》演唱会Package服务套包,分为4200元、5777元、7777元三个档次。以最贵的7777元套票为例,包括演唱会内场门票、特别周边商品、晚宴聚餐、酒店住宿、机票、观看彩排等多项内容。服务套包上线后15秒即被粉丝抢购一空。而两个月后,携程作为宋仲基四场内地见面会的赞助商也为粉丝们推出了各种套餐,包括见面会门票、酒店、机票等一站式服务,价格在一千到三千元不等,随即受到了粉丝们的疯狂购买。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借助互联网突破一切产业壁垒的能力,围绕偶像———粉丝这一核心链条,偶像运营已经与航空、住宿、餐饮、旅游等周边全面对接,偶像和粉丝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偶像产业的改变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产品与消费形式上。网络向偶像及粉丝进行了赋权,原来对偶像自我生产和粉丝自组织的限制被技术解构,产生了诸多新的现象和形式。在偶像塑造方面,我们看到了“网红”式的偶像生产,直播化的“偶”“粉”互动,众筹型的推广营销以及跨界式的多元经营。在粉丝参与方面我们看到粉丝团体自组织化,以及粉丝全程参与偶像养成的现象,随着虚拟偶像的日渐流行,以后我们还将更多的看到虚拟偶像生产中粉丝的创造力。在偶像IP运营方面,目前我们看到趋势有偶像IP运营平台化,偶像IP运营与品牌深度合作以及偶像IP运营与周边产业全对接。

互联网形成一种新的链接结构,偶像与粉丝之间直接的、深刻的、多维度、多元的链接构成了“互联网+”情境下偶像产业的核心,这促成了偶像、粉丝、经纪公司之间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关系调整。当偶像产生的过程由传统的“单向、受控、一味接受”转变为“互动、自由、自我创造”,偶像与粉丝就逐渐摆脱经纪公司的控制,成为了各自有权的个体,相互作用。偶像产业的一切都正在或将要为之转向。

在偶像产业的变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经纪公司。力量被削弱的经纪公司,从偶像产业的把控者渐渐转变为辅助者、服务者,它们将为偶像和粉丝提供平台式的全面服务。另外,“音悦台”、“YY”、“偶扑”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纷纷介入偶像产业,进一步挤压了传统经纪公司的空间,成为偶像产业中的新力量。这一切将使得发展略微滞后的中国偶像产业找到新的突破口。

摘要:本文以媒体赋权为视角,对偶像产业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分析。全文从偶像塑造、粉丝参与、IP运营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偶像塑造方面,本文讨论了“网红”式的偶像生产,直播化的“偶”“粉”互动,众筹型的推广营销、跨界式的多元经营等问题。在粉丝参与方面,本文讨论了粉丝自组织应援,粉丝全程参与偶像养成及粉丝创造虚拟偶像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偶像与粉丝之间直接的、深刻的、多维度、多元的链接构成了“互联网+”情境下偶像产业的核心,偶像产生的过程由传统的“单向、受控、一味接受”转变为了“互动、自由、自我创造”,这进一步促成了偶像、粉丝、经纪公司之间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关系调整。偶像与粉丝正逐渐摆脱经纪公司的控制,成为了各自有权的个体,相互作用,而偶像产业的一切都正在或将要为之转向。

关键词:媒体赋权,偶像产业,IP运营,粉丝经济

参考文献

[1].Evans D S.Platform Economics:Essays on Multi-Sided Business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1.

[2] .陶东风.粉丝文化研究:阅读—接受理论的新拓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9(7):164-172.

偶像的黄昏 第11篇

老楼光线黯然,一片衰败,年轻人寥寥。一代文化巨子及其偶像已日薄西山,坠入黄昏。

飞抵莫斯科城时,黄昏泛起。车从大衢过,投目处,街道两旁、古建筑前,街心公园之中,铜像林立,颇撞入眼球。余喟然惊叹:此文化之都也。俯仰之间,每个雕像皆一部历史,每个偶像皆一个传奇,文化俯拾即是。

余之崇拜之文学偶像,乃两位俄罗斯文学大师,前者为高尔基,后者为肖洛霍夫。其对余文学之影响,潜入血脉。年少之时,时逢文革,茫然四顾,无书可读,偶得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一个泪涕泗流而怆然。知高氏出身木匠之家,从社会底层冒出来的,接俄罗斯地气。后念高中,彼时,课文选了高氏散文《海燕》,文彩斐然,激情四溢,折服余也。悄然将高尔基视为少年之偶像。

及年长,16岁从军。在一片南国大莽林中,余始作文学梦。入湖南日报社学习,在图书馆中,幸与俄罗斯文化巨子肖洛霍夫相遇,四卷本《静静的顿海》,令余倾倒,迷恋其史诗风格与沉雄气韵。

以后,挟两位文学偶像之膜拜,而成文学青年,而成中国作家。

翌日,细雨飞杨,吾等前往高尔基故居,车停十字路口边道,对面乃著名塔斯社,下车之喷泉处,竟是普希金和夫人铜像。向东右拐,百米之远,高尔居故居兀自而立。此乃俄国前富商之别墅,十月革命时,俄商匆匆离国,留下豪宅,遂成革命战利品。

上个世纪30年代初,高尔基归国,当选前苏联作协主席,当局奖其别墅居住。余等入高尔基故居,门庭落雀,观者寥寥,一个文化多元年代,冷清是无疑的。从后门而入。玄关处有一门客房,一楼展厅多为高尔基用过之物品。登斯楼也,楼梯为一块巨大大理石雕刻而成,扶手呈荷花盛开状,豪奢之极。而二楼临街客厅、书房,皆嵌镶木地板,高大门框抵穹顶,门框和壁厨雕梁画栋,灯饰金碧辉煌,装饰尽透浮华,无不给人以挥金如土之感。余不时摇头,叹道,高氏老人,生于底层,乃从石缝里成长,住斯楼也,不接地气,怎可再写出体察民间疾苦之作。

果如余言。工作人员介绍,高氏住此后,郁闷不已,常太息不能哀斯民,文思堵塞。斯大林令他为其写传,可他对斯氏之专制颇多微词,一拖再拖。于是,斯大林连夜召见,秉烛夜谈之盛景不在,前苏联执政者对他渐次冷落。不久,爱子马西西姆亦因感冒身亡,相传乃觊觎其妻之契卡头目所毒杀。这对晚年高尔斯无疑是个巨大打击,郁郁寡欢,两年后,竟也因患感冒而黯然谢世,留下遗嘱,欲下葬新圣女公墓。然,生时卑微,死时殊荣,却被苏堆埃人民政府当作圣贤葬于红墙之内。他离去不久,斯大林时代大清洗开始了。

余流连高氏书房前,皆嗟叹,高尔基死逢其时也。

出高尔基故居后,余仍心念肖洛霍夫。车行不久,在一街边公园戛然而止。余等下车,寻幽径而去,在一空地处,惟见肖洛霍夫铜像,坐于一叶偏舟之上,头发理的奇怪,非书生、非军人、非艺术家、非船工,而身后竟是万马竞渡的顿河。余伫立于年少之偶像前,拍下一张留影。

尊前谈笑人依旧。肖氏27岁写四卷本《静静的顿河》,一度被疑为哥萨克白军军官之作。肖获诺奖,曾执掌前苏联作协多年,尽享尊荣。然,余等与俄罗斯作协楼上与作家诗人交流时,看墙上挂满肖氏照片,老楼却光线黯然,一片衰败,年轻人寥寥。一代文化巨子及其偶像已日薄西山,坠入黄昏。

偶像的黄昏 第12篇

“人们在表面上崇拜偶像, 但在潜意识中却希望打倒偶像……每个人都有一种难以解释的社会性冲动。”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其名著《乌合之众》中这样写道。从2008年开始, 相信中国许多企业家、娱乐明星、学术大师们都有这种感觉:一向对他们顶礼膜拜的大众、一向对他们吹捧至上的媒体, 忽然间拔刀相向、倒戈而伐, 偶像们的某些失误被铺天盖地地放大、他们的隐私被无穷无尽地挖掘并添油加醋, 偶像们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形象危机席卷而来。偶像的黄昏到来了吗?

中国头号女星、最具国际化色彩的女演员章子怡从2009年以来似乎流年不利, 从“泼墨门”到“诈捐门”, 一场又一场的危机事件让“国际章”蒙上了层层阴影。与章子怡一样, “万科的LOGO”王石一直很偶像, 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中, 这位最令人尊敬的房地产行业企业家陷入了前所未有“捐款门”泥潭之中:“企业给地震捐两百万是合适的”、“慈善不能成为企业负担”等言论, 引发了他个人信誉最大的危机事件, 他健康、公益、富有责任心的形象, 第一次受到公众质疑。同样在公众眼中一向硬骨铮铮的蒙牛当家人牛根生, 他“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的理念与公益实践曾深深感动中国人, 但是三聚氰胺令蒙牛及牛根生的形象一路下跌, 被公众挂上沉重的道德十字架。

无论是章子怡、还是牛根生, 他们在公众眼中都是成功的典范甚至是道德的楷模。公众在潜意识中会将他们视为公共价值的承载者、社会公德的风向标, 但当他们的行为、言论在特定时刻违背社会主流价值标尺时——如以道德的名义进行欺世盗名、国家大难当前无动于衷, 公众对他们的愤怒就变得异常炽热, 他们辛辛苦苦建立的良好形象可能一夜颠覆。

在一个透明化的时代, 企业家不仅要重视企业形象的管理, 而且还必须要重视自身形象的建设。企业家的形象与企业形象往往是统一的、互动的, 良好的企业家形象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形象的提升, 企业形象的提升则是构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不过, 企业家形象是依附在人的行为、品行、操守之上, 所以企业家形象比起企业形象更易变化, 也更难管理。

在许多中国企业家眼中, 与媒体及公众保持一定的距离是防范形象危机的最好方式, 只可惜这种想法往往被证明是一厢情愿。与企业一样, 个人的知名度与透明度之间的落差就是形象危机爆发的土壤。太过刻意地保持低调只会加重外界对企业家本人的不实猜测, 各种谣言与恶意攻击可能因此滋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偶像文化】相关文章:

文化偶像作文素材08-03

偶像的黄昏06-23

偶像与希望07-07

榜样与偶像08-06

偶像英语作文06-30

青少年偶像07-23

偶像与自我论文08-04

我的偶像诗歌05-25

偶像外交文范文06-02

第一个偶像作文06-10

上一篇:发酵菌种下一篇:科技馆发展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