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论文

2024-05-30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论文(精选12篇)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论文 第1篇

20世纪40年代, 绩效审计开始出现, 在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之前, 政府审计工作基本上就是合规性审计。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相比, 绩效审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 各国的政府审计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对绩效的审计, 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工作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到1970年以后, 西方国家政府审计的主要工作已经转变为对政府工作的绩效进行审计。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 能有效地提高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效果、明确区分不同管理部门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公众对社会的监督机制以及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我国绩效审计的出现晚于西方国家, 因此与我国相比, 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方面拥有更加成熟的制度, 其相关的法律制度与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也更加完善。在国外绩效审计中,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的绩效审计。因此, 本文以澳大利亚绩效审计为例, 分析了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开展绩效审计。随着审计的发展, 绩效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要。审计署在2008年公开发布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2011年公开发布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都明确表示要更加全面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健全绩效管理相关制度以及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体系。

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澳大利亚政府对绩效审计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 澳大利亚对审计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新审计法拓展了审计长的权利, 要求其对政府机构的绩效进行审计。澳大利亚在1997年又进一步修改了审计法, 新法中列明审计长可以要求在任意时间对政府商业企业及其所拥有的子公司之外的所有政府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如果政府商业性企业的主管部长等提出请求, 审计长也可以对政府商业企业及其所拥有的子公司开展绩效方面的相关审计。在澳大利亚, 审计署每年大概会发布48份绩效审计报告。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一) 《良好实务指南》

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审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良好实务指南》为评价标准。在审计署所出具的绩效审计报告的都会提到其所参考的《良好实务指南》的标题。在对澳洲教育培训计划进行绩效审计后所出具的报告中就指出, 国际教育集团没有采用审计署发布的“许可项目管理”良好实务指南。缺乏许可项目管理系统, 以致于在工作中很难确定哪些工作已经开始实施, 以及这些工作的实施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实现集团的整体目标。

(二) 政策文件和法律规范

澳大利亚审计署在2004年度旱灾救助绩效审计报告中指出, 农村调整局所得的周报告来源于一些非正式渠道, 违背了《农村调整法案》中关于监督与报告的要求, 这种做法使得所获得的报告整体上不具有一致性。

(三) 国际同行业水平

美国在气象服务之一领域的绩效审计较为领先, 因此澳大利亚审计署在对此领域进行绩效评价时, 会以美国的相信息为标准进行评价。澳大利亚审计署在对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服务进行绩效审计时指出, 澳大利亚在对恶劣气候预报方面的准确性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

(四) 国外审计部门在进行相似审计工作时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和取得的成果

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绩效审计做的比较好, 澳大利亚审计署比较关注他们的审计工作, 甚至会采用这些国家在审计中采用的评价标准来作为自己的评价标准, 以期望发现那些可能同样存在于本国的问题。澳大利亚审计署在对天气服务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 在对服务的成本进行分析时, 就参照了加拿大和美国实施气象服务绩效审计时使用的评价标准。

(五) 审计对象自己制定或采用的效益标准

在开展的澳洲教育集团的审计项目中, 审计署发现其需要9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海外资格评价, 这个时间远远超过了集团自身所提出的30天的要求。

(六) 相关研究或部门制定的技术手册

澳大利亚审计署在进行2000年度的政府机构互联网安全的绩效审计时, 在参考《保护安全手册》的基础上, 对审计对象是否按要求制定适用于自身的信息技术安全政策问题进行了检查。该手册是由澳大利亚国防信息管理委员会所制定的。结果显示, 制定的安全政策从质量到内容, 在10个被审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七) 已得到的审计结果和已提出的审计建议

这个评价标准更多的是应用在跟踪绩效审计项目中。澳大利亚审计署在开展2004年度银行谨慎监管的跟踪绩效审计的过程中, 对相关机构是否采纳2000年度审计署对银行谨慎监管所给出的指导建议的情况进行了评估。

(八) 其他

除了上述的七项之外, 澳大利亚审计署的审计评价标准还涉及:国内外具有相同性质的主体的先进经验、国外审计署或审计机关制定的相应标准、政府部门提供的具有专业性的信息、国家或行业的统一标准等。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 逐步制定完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其评价标准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 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同时又促进了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美国在制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方面的先进经验, 但是也应注意到, 由于各国审计目标和审计环境之间的差异性, 要考虑到制定的评价标准应与自身相适应, 而不是盲目的生搬硬套。

三、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政府审计出现至今, 已经探索制定了许多与审计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我国的主要审计工作还是对财务收支及预算等进行审计, 绩效审计的发展时间还长, 还没有经历足够的时间去完善。因此, 这些规范性文件主要是关于财务审计方面的文件, 而关于绩效审计的规范性文件很少。虽然没有出现绩效审计的字样, 一些文件中出现了与绩效审计有相似含义的字样, 如对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等, 但即使提到了这些字样, 条文也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内容。由于目前尚未颁布实施针对绩效方面的审计规范, 因此在对绩效进行审计的工作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 我国在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我国对绩效审计评价标注的研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通过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相关论文的阅读, 可以看出学者对于评价标准大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将相应的绩效指标作为评价标准, 在对相关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研究中探讨的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问题;另一种理解则更进一步, 认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对绩效进行衡量的一个标准, 用这个标准来对选取的绩效审计指标进行衡量进而对绩效进行评价, 而不是绩效绩效指标。

关于“标准”的定义问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下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ST A C O) 一直在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 曾以“指南”的形式对“标准”的定义进行了规定, 指南中指出“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指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 供共同和反复使用, 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因此, 本文认为对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第二种理解较为准确, 即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对绩效指标进行评价的一个标准 (特殊值) , 而不是指绩效指标本身。

(二) 我国现有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本文在对相关资料进行阅读整体后, 认为我国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上级部门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要求以及依赖于审计人员自由选择这三种标准。

1.从2008年至2010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中可以看出, 我国在绩效审计工作中所关注的面有所扩展, 我国现阶段的绩效审计中, 3E审计仍占有核心地位, 并向5E进行延伸, 还增加考虑了控制性和创新性。总的还说, 在目前的绩效审计工作中, 我们主要关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3E) 、合法性、保全性、环境性、公平性、创新性以及控制性九个方面。

虽然绩效审计关注的范围扩大, 但是合规性仍是审计所关注的主要内容, 合规性的评价标准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这是审计人员无法进行选择的标准。虽然3E在绩效审计中也处于核心地位, 但是在我国的审计工作中, 缺乏具体可支持的指标和技术手段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估, 因此也就没有提到相应的评价标准。

2.根据我国的国情, 上级与下级之间处于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因此我国的评价标准还可能包括上级部门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要求。

3.由于我国对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没有像澳大利亚那样有具体的明文规定, 所以我国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随意性, 更多的是依靠审计人员的选取 (可能有多种标准) 。

4.但是查看审计署的绩效审计报告可以发现, 在绩效审计报告中也可能并没有评价标准, 只是列出了审计成果, 并没有对绩效进行评价, 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无论是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还是与别的较好国家做比较) 。审计署网站截至目前公布了2010、2011、2012、2013、2014四个年度的绩效审计报告。2014年绩效审计报告中对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的描述为“2014年, 审计署共审计707个单位, 促进财政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等3090.17亿元, 审计人员人均实现审计成果9274万元, 审计经费的投入产出比为1:256”。但是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 这些描述仅仅是一些绝对数的列举, 并未与以前年度的审计成果进行纵向的比较, 也没有与国外审计署或者是其他机构进行横向的比较, 也就是并未对这些数据指标进行比较判断, 说明审计署的绩效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是否得到了提高。

四、启示与建议

在对澳大利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以及对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建议来帮助完善我国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一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关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规定要系统全面, 在运用时不存在疑问, 具有可操作性。澳大利亚所颁布的审计准则和绩效审计指南中, 就详细地对评价标准的定义、特征、恰当性、来源渠道等反面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渠道应比较广泛。审计的评价标准可以来源于国际同行业的水平、相关的法律政策、良好实务指南、积累的经验以及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和建议等。绩效审计的对象可能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部门, 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性质的被审计对象的要求和目标会有所差异, 因此评价标准不可能统一。同一被审计对象在不同的时期进行绩效审计时, 也可能会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 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渠道应该比较广泛, 这样在选取评价标准时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所选取的评价标准才能有较好的适应性。

三是不要仅依赖于审计人员来选取相应的评价标准, 审计人员可以与被审计对象就所要采用的评价标准进行沟通协商, 最好能选取一个双方不存在异议的公认的标准。澳大利亚审计署在进行审计工作时, 很重视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 在审计进点前, 被审计单位都会收到审计署下达的审计通知书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 在召开审计进点会和后续的审计工作中都会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就评价标准进行讨论, 了解其对该标准的理解以及认可程度。

四是3E在绩效审计中仍然处于核心地位, 因此与其有关的评价标准在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中也应处于主导地位。科学的构建以3E为主导的指标体系并且建立该指标体系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绩效审计产生以来, 政府审计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对绩效进行审计,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绩效审计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的绩效审计标准, 并在对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一些建议, 以助于完善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关键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陈亮.析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标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

[2]王会金.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析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J].会计研究.2010.

[3]张学军.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分析——基于2008至2010年审计署政府绩效审计项目[J].财会通讯.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政务公开——绩效报告.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65/n1993781/index.html.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2篇

作者:汪黎

财政监督:财会版 04期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审计署至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目前看来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达到了要求,绩效审计的实施没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原因有多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困难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的相关概念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管理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起源于Terry Fenrick提出的3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评价理论。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的关系,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程度,是否达到目标。

(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个用来衡量、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管理资源有效性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用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者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从而做出全面的评价。

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重点内容应包含评价标准、考评体系和管理体制。如对某种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价,我们就要以一个科学的标准评判其是否达到政策设定的目标,以考评体系来评判政策执行的效果,查找政策执行过程中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政策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二、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的现状

(一)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3E上。绩效审计的对象范围广泛,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上。目前我国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第26号――效果性审计、第27号――效率性审计分别规定了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审计的主要内容。

(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只有原则性定义。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大多是原则性描述。从内部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看,多数都是建议采用类似组织、项目各种档次的先进标准,并且都是原则性的建议,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

(三)以财务指标为主的定量指标。目前比较常用的企业绩效评价规定是根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制定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财统[]5号),其中设计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是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7项指标构成,这些指标的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财务报表。对这些指标评价的标准目前主要依据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标准值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通过对全国国有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统计分析测算,按10大类、97小类制定。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按照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规定,通过与其所处行业标准值对照进行。

(四)现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及标准值的局限性。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制定基于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特点是逻辑清晰、指标具体,适用于企业资本金运营的绩效审计项目。其局限性是核心指标仅仅围绕财务指标,主要着眼于账面价值和静态价值,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割裂,指标结果很难反映业务内涵,同时与具体参与人员的工作和业务流程运作的关联性不大,对审计目标的深入评价还需要更多的分析依据。

2.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综合性不足。绩效审计的审计范围越来越广,评价指标很难统一化。现阶段绩效审计评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指标不平衡,逻辑关系不清晰,绩效审计结果不全面。

3.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缺乏专业性。绩效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很多审计内容比如建设项目绩效、生产管理绩效、客户服务绩效、咨询服务绩效、科研开发绩效等都无法按照企业绩效标准值来评价,不同专业人力和流程绩效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专业性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三、以平衡计分卡原理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克服绩效指标关联不紧密、综合性不强、专业性不足的问题,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设计指标体系是一种选择。其特点是从审计目标出发,注重目标与指标、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筛选整合不同专业层面的各种绩效指标,使其结构严谨、平衡、相互强化。

(一)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筛选绩效评价指标。以国家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为参考,通过敏感性分析,选择对被审计企业总体绩效影响最关键的指标,搭建绩效审计分析的财务指标系统,如表1所列示的全国国有企业评价标准。

指标的筛选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动态调整,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个指标,在处于卖方市场没有赊销的企业就可以剔除。对于借款利率低于资产收益率的企业,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目前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在绩效考评时增加了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强调了股东增值,平衡了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剔除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数据的影响,显示了新型的企业价值观。但是这个指标还没有被证明比传统指标更有优势,有待于在绩效审计实践中进行检验。

(二)根据审计对象的业务流程选择绩效评价指标。业务流程指标的选择可以借鉴关键绩效指标法(KPI),通过对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确定对绩效影响最关键的指标。

某石油企业对油品数质量管理的绩效进行审计,该流程是油品销售企业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获取利润的重要环节。审计目的是通过了解和掌握油品销售企业在油品进、销、存环节数质量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最大限度地提升绩效,保证质量、服务和效益。该流程的.输入端为油品采购、流转、销售,关键指标是油品的数量多少、质量好坏、价格高低;输出端为油品销售收入,关键指标是法规遵守程度、客户满意度。影响数量指标绩效的主要工作是采购、验收、保管、转运、销售、盘点等环节;影响质量指标绩效的主要工作是供应商的选择和产品验收、运输、保管、销售等环节;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是采购、销售价格、损耗。

这些环节关键指标的取得要结合实际测量,并与公司标准对比。如油品损耗指标控制是否达到效果(见表2)。

为了改进绩效还需统计影响指标的相关因素,比如影响数量指标的因素包括是否配备计量工具、是否按期检定、是否由不同单位检定结果,可通过统计表进行分析(见表3)。

通过分析不能达标的原因,比如计量器具不合格或者人员能力素质达不到,再采取相应的改进办法提高绩效,达到绩效审计的目标。审计完成后对业务流程的相关绩效指标要分析其敏感性,确定最关键的绩效指标,并总结形成组织过程资产,在以后的绩效审计项目中可以作为标准值参考。

(三)设计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绩效指标。人是执行战略、政策最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战略、项目目标的绩效。组织希望从成员身上获得劳动力、技能储备、生产率、灵活性,需要员工忠诚、有责任感、经验、士气。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体现在员工产出(生产率)、服务时间、职责履行结果,额外技能贡献、对企业及负责流程的合理建议,提高自身绩效的建议、工作履行情况的反馈等方面。同时也需要衡量企业为员工创造的价值,员工价值是人力有效发挥作用的来源,应作为个人绩效因果关系来考察。

在对某大型石油炼制企业进行绩效考核审计时,发现被审计单位某炼油联合车间的考核非常有效。首先是专业人员测试装置运行的参数;然后组成专家组根据测试的参数、装置的设计指标等计算出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加上一定的拔高,形成奋斗目标;最后由车间组织技术人员与专家组交流,车间对有异议的指标提出修正理由。修正完成后形成内操的岗位工作标准有174条、外操有252条。同时考虑到未来的进一步优化,规定对提出建议改进效率的人员进行奖励,这些标准均由人员进行操作,非常适合人员的绩效考核。比如,在用电方面规定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在用水方面规定锅炉除氧器溢流水不能大于1%,排污不能大于6%,冷却水排放温度不应小于50℃。针对还有“确保、力争、奋斗”三个台阶的绩效标准,对超过标准的绩效进行重奖,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结合岗位标准设立员工个人绩效标准,有利于对个人绩效进行评价。为了促进个人发展、衡量企业创造的员工价值,还需设立员工素质、生产力、忠诚度、满意度方面的指标(见表4)。对员工绩效的审计评价既是绩效审计指标评价的一部分,也是绩效结果分析的重要内容。

(四)客户满意程度衡量指标。客户的满意程度或者说项目发起人的认可是企业持续发展、新项目不断增加的重要基础。客户层面通常包括的核心指标有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客户盈利率、目标市场占有率等。另外,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也应该按照公司提供的服务确定。

很多加油站免费为客户提供当日的报纸和茶水添加服务,省去了客户买报纸的时间,方便了客户,为客户带来了价值,吸引了客户。如何衡量这些举措的绩效,需要对比采取这些措施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客户获得率和保持率的变化情况,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该注意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相关客户的绩效指标。

(五)平衡计分卡整合各种绩效指标。前述财务、流程、人力资源、客户相关绩效指标衡量的方法、数据单位都是不统一的,并且单独衡量还会有冲突。海底捞火锅为等座位的客户免费提供小吃、茶水、上网服务,这些服务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同时又不能直接形成收入,对财务部门来说属于可以节省的开支。但是对市场部门来说,这些举措吸引了大量客户,使客户满意度提升,间接带来了收益,而且是公司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两个部门的绩效分开考核,那么会引起内部的不团结,造成整体绩效不佳。

采用平衡计分卡整合各部门、流程的绩效指标,使得总体绩效评价符合战略目的是其主要优点,其特点是注重战略目标和绩效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中包含各种重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审计结论建议与绩效改善可以直接联系起来。

应用平衡计分卡设计绩效评价指标要注重“平衡”:

一是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财务指标是绩效的结果,非财务指标是绩效的动因。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能克服评价只注重结果的局限,又能避免纠缠于执行细节与结果背道而驰的困境。

二是先导指标与滞后指标的平衡。滞后指标通常是过去的绩效,是客观结果,但缺少预测性。先导指标是取得绩效的动因,主要是对流程和行动的评价,有预测性,但是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两种指标必须组合起来,避免只注重结果的短视行为,也避免不切实际的预测。

三是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平衡。包括外部相关方(股东、客户)和内部相关方(员工、流程)之间的平衡。

平衡三个层面指标的重要方法是找到其中的因果联系,通用的办法是绘制战略地图,其框架如图1。

平衡的主要原则包括:

1.平衡各种力量之间的矛盾。投资是为了长期收入的增长,控制成本是为了短期的财务业绩,两者的冲突需要放在一个较长的周期来权衡。短期绩效的改善不能使企业失去发展潜力,长期绩效的改善不能造成短期资金不足而影响企业生存。

2.平衡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客户的满意是持续创造价值的基础,企业价值是企业的生存基础。绩效指标要考虑平衡客户创造的价值和企业自身的价值。

3.通过内部流程优化创造企业价值、客户价值、员工价值。内部流程是企业实施战略的过程,高绩效的流程能持续创造价值。平衡计分卡重点要平衡内部流程的生产率绩效指标。

4.平衡协调无形资产的价值。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组织资本的价值无法单独衡量,平衡时主要考虑无形资产推动整体绩效提升的因果关系。

四、利用平衡计分卡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案例分析

某石油企业开展油品数质量专项绩效审计,审计目的是对油品销、售企业进、销、存、运环节数质量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揭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改善绩效。

审计项目的战略目的是通过改善数质量管理的绩效,为客户提供数量足、质量好的油品,提高品牌形象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各层面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如下:

销售增长率主要受客户满意度层面指标的影响,客户满意度指标受产品质量、价格(生产率)和人员服务的影响,生产率受内部流程优化程度和工作人员履职的影响最大。

如果片面追求财务指标,如成本低、销售量大,采用以次充好、客户承担损耗、减少质检环节、雇佣低水平员工等方法提高利润率,虽然取得了短期成效,但会造成品牌形象下滑、客户流失的长期恶果。因此,要综合考虑各层面指标,统筹绩效评价指标,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围绕此目的设计的相关绩效指标如下:

财务方面的主要指标:生产率(吨油运费、吨油损耗、吨油存储成本、吨油人工成本、吨油完全成本等)、销售增长率、资产利用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等。

客户层面指标:价格优惠程度、质量达标率、数量(销售)损耗率、品种适用率、客户满意度、品牌认知度、客户额外价值等。

内部流程指标:油品数质量管理机构是否设立;岗位设置是否健全;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关键控制点执行率;数质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与否;计量设施是否齐全;检定周期是否合理;计量“三率”是否达到100%;计量数据采集、传递、统计分析流程标准是否明确;油品损益分析、处理是否合规;油品出库三核对执行率;油品出入库车况、封检执行率;承运商选择招标率;承运商档案建设率;非正常损耗损失率;加油机防作弊模块安装率;供应商资质审核率;供应商定期评价率;油品附件质检报告率;入库质检合格率;MRP运行效率(存货保障率、经济订货批量、存货储存成本、存货运输成本优化程度)等。

学习成长层面:数质量岗位人员持证率;人员培训次数;定期培训计划落实率;取证人员复审率;“每一滴油都是承诺”企业文化的认知率;ERP建设是否达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

审计中对上述绩效指标的检查评价既是对绩效结果的评价,也是对绩效好坏的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找出提高绩效可操作的办法,落实到具体的流程和人员,才能真正达到绩效审计的目的。

结合具体审计项目的目标,采取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平衡考虑各种因素,是绩效审计指标设计的有效方法。

美国审计署年度绩效评价举要 第3篇

为了评价在满足国会需要和作为一个引导实践的组织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方面的绩效,美国审计署(以下称GAO)采用一套围绕审计结果、客户、员工和内部管理四个维度的定量指标平衡体系进行年度评价。现将四个维度的15个指标简要介绍如下:

一、审计结果

注重审计结果和过程效率是GAO成功完成使命的根本所在。GAO通过财务收益、非财务收益指标、.建议被采纳情况、有建议的报告比例4个指标评价审计结果。

对于财务收益和非财务收益指标,GAO首先设立组织总体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外部战略目标(即战略目标1:应对美国人民福祉和金融安全所面临的当前和潜在挑战;2: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和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带来的挑战;3:协助联邦政府转变职能,以应对国家面临的挑战)分别设立单独目标。

对于建议被采纳情况和有建议的报告比例指标,GAO从组织整体层面设定目标和报告工作,以促进各战略目标间业绩的一致性。对内,GAO通过及时检查内部战略目标(即战略目标4:作为一个引导实践的联邦组织,提高工作质量,向国会提供及时服务,使美国审计署的价值最大化)的完成情况,以了解之所以完成或者没有完成组织总体目标的原因。同时,也利用这一信息向各团队反馈其对实现组织总体目标所作出的贡献,并且帮助其明确需要改进的领域。

二、客户

GAO通过证词数量、 及时性2个指标评价客户服务质量。GAO通过统计他们向国会听证会提供证词的数量,选择部分客户发放调查表来收集有关评价服务质量及时性的数据。GAO设定证词数量组织总体目标的依据是对国会日程和听证趋势的数据评估。之所以设立及时性指标是为了使工作在此指标上达到战略目标间的一致性。

三、员工

GAO通过分析包括内部调查在内的多种数据来源所提供的信息,评价他们在吸引和保留高质量员工以及在员工发展、支持、利用和领导方面的工作。GAO评价员工维度的绩效有招募员工计划完成率、员工留任率(含退休)、员工留任率(不含退休)、 员工发展满意度、员工利用满意度、直接领导能力满意度、 组织环境满意度7个指标 。

在上述7个指标中,(1)GAO通过发放年度员工反馈调查表,统计计算员工发展满意度。但是计算时不包括“无评价依据/无接触”或“无评价”的回复,因为计算结果只代表对此问题有评价意见的员工的观点。(2)员工利用满意度主要统计财政年度内员工出现以下情况的频繁性:自己的技能在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利用;GAO给自己提供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自己总体上有效地实现了自身价值。(3)直接领导能力满意度指标反映的是员工对其直接领导的领导能力满意度,通过员工反馈调查进行评价。

四、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服务。GAO通过进行内部员工满意度调查,了解内部管理对员工完成工作的帮助和对其工作质量的影响。调查项目包括网络服务、音频通讯系统、工资福利、办公场所安全与维护等。GAO评价内部管理的绩效有工作帮助、工作质量2个指标。内部管理维度指标的评价办法是让员工对其所享受的30项内部管理服务进行满意度排序,实行5分满分制,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或指明没有享受到该项服务。

GAO财政年度绩效评价结果

这里对2012财政年度绩效作一简要分析,2012财政年度,GAO除了客户和员工评价维度中的两项指标外(证词数计划为180次,实际完成159次;招募员工 计划完成率计划95%,实际完成76%),完成或者超额完成了其他所有指标的目标。GAO超额完成了两项最重要的绩效指标——财务收益和非财务收益。完成了558亿美元的财务收益,超出400亿美元目标158亿美元。这相当于国会每投入1美元,取得了105美元的回报。非财务收益1440次,超出1200次目标240次。完成了80% 建议被采纳的目标,并且超额7% 完成了有建议的报告目标。没有完成180次证词数量的目标,其原因是涉及一些主要领域的听证会数量比预期的少。在向客户提供报告和证词的及時性方面超额完成目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了员工维度7个指标中6个指标的年度目标。

GAO通过年度内部员工反馈调查,评价内部管理服务对员工“工作帮助”和“工作质量”的影响。由于反馈调查是在GAO发布绩效报告之后进行的,因此评价存在延迟。2011年的调查显示GAO对员工“工作帮助”的服务得分为3.98,对员工“工作质量”的影响得分为3.99。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论文 第4篇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时所依据的审计标准, 它是指导审计人员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指南。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 丰富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理论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关于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 对于评价体系的研究则更是寥若晨星。如果能构建起二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则不仅符合环境审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更能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 使其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

(二) 提高审计人员环境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关键

环境绩效审计重在对绩效的考核, 若能够建立一套切实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使得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实务中可以得心应手运用, 通过这些评价标准出具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或报告, 则会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审计效率, 同时也令审计建议可信度更加增强。

(三) 降低环境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现实需要

由于环境审计涉及的范围广泛, 审计内容多种多样, 评价起来较困难和复杂, 如果缺少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则无疑会大大增加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及盲目性, 使其难以保持独立客观的立场。

二、建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原则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 牵扯事项广、需要考虑的问题众多, 一些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因此, 笔者认为, 在具体构建过程中, 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 可行性原则

这是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则, 即评价体系必须切实可行, 具有可操作性。在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结合某一地区、某一项目的实际情况, 因地因时制宜, 避免好高骛远。

(二) 分领域、分项目原则

环境审计涉及的领域众多, 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固此无法设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评价体系。所以, 应当按照环境审计所涉及的领域为标准, 设计每个领域的相应的评价体系, 才能保证评价标准的切实可行。越是扩展到宏观层面, 指标设计越要概括和灵活, 越是微观, 指标设计应当具体而准确。

(三) 成本效益原则

开展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成本效益原则, 它对任何审计工作都有约束作用。审计人员在构建评价体系时, 应当充分考虑各个指标获取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收益, 这既是节约有限的环境审计资源需要, 也是提高环境审计效率的现实需求。

(四) 全面性原则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当全面客观, 确保从整体上对审计项目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意见。全面指的是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尽量考虑到审计项目的方方面面, 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适当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三、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于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般都应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适当性等方面加以考虑, 在具体制定时, 根据审计项目的不同来设计各个大指标的具体子评价指标。笔者以某省退耕还林工程为例, 分析该项目环境绩效审计评级体系的设计。

(一) 项目实施背景介绍

某省从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工程, 经过几年的建设, 该省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资金效益、项目绩效的考核, 某省决定于2004年对该省前几年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环境绩效审计。

该项目的审计主要是以退耕还林工程资金使用绩效的审计为主线进行的, 通过绩效审计来验证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继而根据项目结果来评价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适当性。这里的资金的绩效审计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目标定位有所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侧重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绩效审计侧重资金使用的绩效。项目审计的对象是涉及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部门。在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方面, 该省决定将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 (主要包括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种苗发放和供应管理情况、工程项目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等) 、工程项目资金使用效果及效益的审计作为审计的重点。

(二) 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表1是对退耕还林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计, 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相关权重三部分组成。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相关子项目, 一级指标按照传统绩效审计的“3E”加环保性和适当性共五个指标项目。

相关权重指标是审计人员根据对审计项目实际分析评价, 运用一定的方法 (如数理统计法、调查问卷法、模糊数学法等实证分析方法) , 经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 权重的计量应尽量避免审计人员的主观臆断。在评价指标的使用上, 项目的总体得分等于每个二级指标得分值乘以其对应的权重并汇总。

(三) 审计结果与建议

审计人员依据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最后形成了审计结果和建议。审计调查结果发现: (1) 在经济性方面, 财政、林业、粮食等部门滞留、截留和挤占资金, 金融机构违规多收利息, 项目实施中存在承包协议不合法等现象; (2) 在效率性方面, 由于案例中所给材料数据的限制, 未能对其进行计算; (3) 在效果性方面, 实际还林面积、实际还林成活率、实际还林保存率均高于预期, 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情况较为出色; (4) 环保性方面, 调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有了显著提升,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 各地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5) 适当性方面, 退耕还林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人员增加,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但是依然存在少数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

鉴于以上发现的审计问题, 审计人员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进一步规范实施相关工作; (2) 延长退耕还林工程的现金补助年限,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3) 加强对退耕还林资金的统一调度和使用的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建立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 解除退耕农民后顾之忧。

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举例, 对其设计过程及应用进行了展示。但相关理论体系和实际指标设计仍不完善, 设计中的主观性依然比较大, 且完整评价体系应当对各个领域分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集合, 所以在后续研究中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审计署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审计案例》,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蔡春等:《环境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问题研究论文 第5篇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为主的综合效益因素所进行的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为主的综合效益因素所进行的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包含以下几点:

1)相关性评价:即项目指标与生产需要之间的相关性,一是国家层面的相关性,二是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关性。

2)效果性评价: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预期效果,成效及相关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3)效率性评价:讲求投入与产出之间效益最大化,包含征地率、周期率、储备计划完成率以及闲置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4)可持续性评价:是指项目实施后,其后续的管理、资金、财务等方面的可持续能力的评价。

5)合规性评价:是指项目运行过程中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评价,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和落实整改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绩效评价 展望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陆续上市,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及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践来看,内部审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严重影响着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打造一支高绩效内部审计团队,实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发展和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急需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评价机制建设的目的

1、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引导审计人员积极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实践,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同时,有利于激励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创新审计工具,探索新的审计方法、流程。通过上述途径,整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资源,在降低金融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不断降低审计成本。

2、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银行建立一支精通银行业务,熟悉金融监管政策,掌握现代审计技能,善于沟通合作的高绩效审计团队。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忠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通过合理的考核机制,使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培养一支审计理念先进,审计技能高超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

3、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并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通过专业化的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合理保证银行资产安全,运营高效,从而实现被审计对象价值最大化和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

1、审计工作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践来看,审计工作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发现、风险评估分析以及审计成果等方面。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数量和风险度进行量化;风险评估分析预警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发现进行风险计量并分析评估,判断审计对象存在重大风险的方面以及环节;审计成果指标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全面审计以及综合分析,对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对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要按质量和效果的不同给予量化考核评价。

2、审计质量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综合评价体系的项目应当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工作要素、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其中工作要素包括审计充分性、审计质量、工作效率、审计深度;工作能力包括银行业务知识、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审计专业技能、发展潜力;而工作态度应包括责任心、合作意识、品德、执行力。综合评价体系涉及的项目众多,在做整个考核评价中一般占50%的比重。审计人员综合评价表如表所示。

3、审计激励约束体系

根据前面所述,每到年终,商业银行根据审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审计质量效果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年度绩效考核评价表,并根据评价结果,公正、公平地对审计人员进行薪酬激励,同时依据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位管理办法,每年度终了对审计人员职位进行调整和晋升,当然对于不称职审计人员也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年度绩效考核表如下表所示。

表2 XXXX银行审计部员工(200X)年度绩效考核评价表

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机制展望

鉴于平衡计分卡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到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中,可以设想逐步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即分别从价值指标、被审计对象满意度、内部审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从而真正引导商业银行建立一支审计理念方法先进、积极性高、凝聚力强的内部审计队伍,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姜凡.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2012,(04):231-232

[2]许一览.商业银行营销人员绩效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上海金融,2009,(05):81-84

[3]郭江波.基于动态平衡计分卡的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

[4]黄萍萍.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研究[D].安徽大学,2012

[5]王红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J].黑龙江金融,2007,(07):8-10

[6]徐倩.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论文 第7篇

2008年以来, 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 为应对危机, 中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4万亿”强投资计划等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难以应对中央政府要求的高达1.3万亿的资金配套 (1) , 为了突破资金瓶颈和法律障碍, 地方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粉墨登场, 成为强经济刺激计划中最活跃的投融资主体。

国务院2010年19号文对地方融资平台给出的官方定义为“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 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 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地方政府对投融资的客观需要和主观冲动, 使得融资平台规模和数量激长的同时, 也出现了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规范、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地方融资平台在拉动内需的经济计划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潜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二、地方融资平台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运作模式:发展定位不准确, 未形成清晰的发展规划

地方融资平台普遍的运作模式为通过政府组织, 采取“以财政注资、土地为支撑、市场化筹资”的方式, 形成企业、财政、土地、金融机构等因素的合力, 通过平台融资、平台转借转投等方式放大政府的投资效应, 进而破解城市基础项目建设的投融资瓶颈。理想状况下主要运营方式为以股权 (项目) 投资为核销的资产运营, 通过“投资 (建设) —管理—增值—长期持有 (或移交) ”的价值链和管理链的回路, 实现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对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接。

从管理成本和管理体量来看, 市政府无法对其投融资行为进行具体的归口管理。投融资平台究竟是政府出资设立并授权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投资机构, 还是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还是完全市场化的主体。大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的企业定位处于政府主导型与市场化经营主体的矛盾交织之间, 摇摆不定。在实际运作中, 部分投融资平台或履职“缺位”未能完成政策性投资;或在市场经营中或“失足”“错位”将政府资源投入高风险、夕阳、或两高一剩产业, 自身定位上的不准确是其迷失方向, 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

(二) 投资状况:政府指令性项目为主, 投资和收益不匹配

在经营业务上, 大部分地方融资平台以承担政府指令性投资任务为主, 一是成立项目公司完成政府交办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建设以及工程的实施;二是根据政府的授意或委托实施股权性投资或者对政府划转的股权进行管理。公益性、基础性项目投资额巨大, 且本身不具有赢利能力, 通过这类项目从银行获得长期融资很困难, 依靠项目包装或者流动资金贷款实施项目建设, 还款期限与还款能力也发生了错位。如南京市某集团A自2005年至2010年对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52亿, 除少量财政资本金注入, 大部分项目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 年资金使用成本达2亿多, 五年来累计获得经营性收入仅5000万, 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不足0.2% (2) , 仅能勉强维持日常管养支出, 依靠项目本身收益偿还项目贷款纯属“镜花水月”。

(三) 融资状况:过度负债, 未建立稳定偿债渠道

融资方面, 地方融资平台普遍存在过度负债现象, 央行的调研结果显示, 2009年5月末, 全国共有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多家, 管理总资产近9万亿元, 存在着将近6万亿元的巨额融资, 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商业银行贷款是地方融资平台融资的主要方向, 四大行、国开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在贷款主角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以及BOT等创新型融资渠道, 虽然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由于发行报批手续的繁杂, 不占主流;在贷款资金的偿还上看, 很多项目都是依靠土地出让金收益, 由于近几年国家宏观政策影响, 土地出让收到政府计划和出让条件等诸多限制, 一个在遥不可期的未来才能实现的政策, 滚存下来的却是当下实实在在的资金成本。于此同时, 在当前动荡起伏的金融市场, 有些平台企业为获取经营性现金流, 将资金投入股票、证券等高风险市场, 财务风险极大, 无异于竭泽而渔。

(四) 管理状况: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总经理同时具备, 互相牵制, 缺一不可。地方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本身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完善的法人治理至少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通常由政府单独出资或主导, 在法人治理方面股东会自然欠缺, 甚至董事会也不完善, 通常仅设置董事长, 监事会更被置于可有可无状态。二是法人治理水平低下。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政府出资性质, 即使在法人治理结构完整的情况下, 也经常出现政府官员任职、经营层与决策层高度重叠、职业经理人缺乏等现象, 使得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水平低下, 管理效率不高。

三、地方融资平台绩效审计与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 地方融资平台目前定位不明、经营效益差、投融资风险大和管理水平低的现状, 与其在国民经济转型和城市化发展进程所处位置的要求, 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对地方融资平台加大绩效审计力度, 从自身运营效益的角度揭示其在经营绩效和社会责任绩效上存在的问题, 帮助其提高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才能实现其经济运行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强化政府的投融资能力及对国有股权的管控能力,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 有必要将传统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思路相结合,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为规范化平台运作提供评价依据。

(一) 目前投融资平台绩效审计存在的技术难点

1. 如何定义地方融资平台的性质

地方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根据城市建设需要, 由政府注入资本金以及财政补贴依据公司法建立起来的拥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特有的企业组织形式, 是包裹着公司这一组织形式的“壳”, 却包含政府职能部门的“灵魂”的特殊企业,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延伸的特殊政府外设机构。投融资平台是承担着部分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事业投资职能;同时谋求盈利的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的法人实体。性质的准确定位会直接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重点和评价指标的设计。

2. 对“投融资”概念的理解

一方面“投融资”描述了现实经济中的一种复合性的经济行为, 即“投资融资化”和“融资投资化”的结合;另一方面是从“投融资”体制角度来理解的概念, 在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重大领域的投融资决策受政府各项政策影响, 投融资行为、尤其是特定主体的投融资行为正是政治经济体制在企业具体行为上的反映。前者描述的是具体化的投融资行为, 是静态的、单一的, 而后者从体制的角度来理解“投融资”这一概念必须用历史的眼光, 其内涵的变化正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逐渐变化、充实、丰满。分析某一具体投融资决策的合规性、效益性, 必须还原到某个特定的政策环境, 才能正确定位企业的具体经济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对具体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也必须回归到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中去, 不能和相关的历史时期割裂开来。

3. 如何选择绩效评价指标

目前国际通用的绩效评价体系仅有两条清晰的分支:针对非盈利机构 (non-for-profit sector) 的绩效评价体系和针对私人领域 (private sector) 的绩效评价体系, 前者以法规性、组织性、政治性的非财务指标为主, 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对公共资源是否充分利用以及社会需求是否最大限度的满足;后者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 绩效评价的重点是经济实体是否有效运行, 内部的经济资源是否充分利用, 能否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两者的界限明确, 不可融合。

地方融资平台是拥有双重身份的特殊职能企业,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创造出的有中国特色的政策产物, 在国际惯例中选择一类现有指标来进行绩效评价比较困难, 应该根据融资平台企业的具体业务, 将社会效益性指标和经济效益性指标设置不同权重, 同时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二)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地方融资平台绩效评价模型

多数学者认为, 企业每项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 而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 即价值链 (1) 。地方融资平台之所以获得各级各类审计机关、审计组织的关注, 与其资金聚集程度密不可分, 从单个实体占有资金的“密度”而言, 地方融资平台堪比“航母”。对这类企业的审计笔者将其定义为“资金密集型审计”, 绩效审计将与资金流向息息相关的各环节作为审计重点。价值链的绩效是一条价值链是否具有竞争力的衡量标准, 地方融资平台的每项日常经营活动都处于资金流转的价值链中, 划分为资金的取得、投入、使用和结果等四个环节, 可通过分析每个环节的经济性、效益型和效果性来评价地方融资平台的经营绩效。

1. 价值链上游环节———资金的取得:

筹资、融资情况, 包括总量、渠道、方式、成本以及偿债资金的来源, 重点评价融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及风险防范能力。经济性主要指资金使用成本, 各类来源资金比例, 是否达到最佳资金使用结构, 融资是否存在不正常的附加条件, 资金到位前发生的融资费用是否合理;效率性指能否根据筹资计划、资金预算筹措到资金, 资金来源是否足额、合规、合法, 是否与相关资金提供方是否订立正规、合理的书面协议;效果性指资金筹措的目标是否达到, 是否符合管理部门下达的计划、预算, 以及是否及时、足额到账;风险防范能力指总体资金使用的风险, 包括财务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 对于外部融资, 平台企业是否制定了资金偿还计划以及偿债资金的可靠性。

2. 价值链中游环节———资金的投入:

主要指一次性投入到位的资金, 如股权性投资, 包括投资方向、行业、结构、成本以及投资回报情况。投资的合规性指是否履行有关国资管理部门相关报告、报批和备案手续;投资的经济性指投资成本是否符合市场公允价值, 预计的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收期与投资成本是否匹配;投资的效率性指是否充分利用有限资金, 完成企业制定的投资计划和有关部门制定的资金投放任务;投资的效果性指是否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投资的作用, 投资方向有无回避“两高一剩”, 重点投资战略是否优化, 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

3. 价值链中游环节———资金的使用:

主要针对项目投资的资金使用这样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重点评价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包括对政府交办的工程建设任务是否完成到位, 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是否符合政策预期, 以及相关项目在服务地区群众生活、提升城市形象方面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审查项目立项是否符合地方政府有关立项文件、是否编制了工程建设方案并就方案进行了必要论证;是否经过了勘察设计, 委托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来设计;对于工程物资采购和使用是否执行了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办法的有关规定, 有无合同审签和授权制度;审查工程有无运营成本控制, 成本是否合理、合规;是否存在行政经费挤占、挪用建设资金、虚列支出、私设小金库和现金管理使用的其他不规范情况;工程项目是否进行了竣工决算、以及在具体地区发挥作用的情况。

4. 价值链下游环节———资金的结果:

资金产生的结果体现在内外两个层面, 内部结果指资金经过筹集到使用的过程, 能够为企业自身带来的资产的变化, 增值或优化, 体现在企业资产质量上的提高或者企业效益的增加;外部结果指资金的投放形成的外部效益, 包括外部经济性、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作为承担政府投融资职能的平台企业, 在履行社会责任、政府任务的角度, 在提升城市形象、支持经济发展所体现出的作用。

(三) 以沃尔比重评分法为工具的指标体系设计

独立的、零散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无法对资金的价值链绩效情况做出最终的评价, 必须借助一定的评价工具。目前采用较多的评价工具有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 “沃尔比重评分法” (1) 起源于1928年, 亚历山大?沃尔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对企业信用能力指数的分析和评价。基本原理就是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 对选中的财务比率给定其在总评价中的比重 (比重总和为100) , 然后确定标准比率, 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 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 最后得出总评分。由于沃尔评分法在财务指标的选取上有一定局限, 因此, 笔者是基于“沃尔评分法”的, 尝试性引入非财务指标作为补充, 以弥补这一缺限, 探讨资金的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

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可通过实地调查、咨询相关部门、走访统计部门等多种方式, 收集直接间接数据, 纵向上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收益状况、现金流入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其经济效益的变化趋势, 并进而发现影响其经济效益变化的主要因素, 摸清其主要的盈利来源和核心竞争力;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一方面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做定性描述, 概括其在履行政府投融资平台职能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相关财务分析指标, 描述其在资产管理、收益水平、现金流入的安全度上所处的位置。定量和定性两者结合, 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确定评价的内容, 设置评价指标, 确定采用哪些定量和定性评价指标;第二科学划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比例, 并赋以一定的比重;第三确定各项比率指标的标准值。沃尔评分法的标准值是指各指标在企业现时条件下的最优值, 但是, 当某一指标与最优值差异很大时, 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通常标准值主要采用以下标准: (1) 计划标准。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和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2) 行业标准。以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 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而制定出的评价标准。 (3) 历史标准。以本地区、本部门、单位或同类部门、单位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 运5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出的各类指标平均历史水平。 (4) 经验标准。由专家学者根据财政经济活动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 经过分析研究后得出的评价标准;第四计算并评分。计算出各类定量指标值和对定性指标进行描述, 并参照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以及经验标准对定量和定性指标的结果进行评分。 (如示例表) (5) 对评分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并根据公式:汇总评价分值P=Σ置a×80%+Σy参×20%, 其中:P表示各个评价指标, x、y表示各定量和定性指标的评分值, a、卢代表各定量和定性指标各自的比重。比重和评分的设置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计算汇总评分后, 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历史比较、经验比较等分析方法, 评价绩效水平。

1. 资金的取得绩效评价指标: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对资金存在迫切需求, 往往存在不计成本不顾条件不考虑偿还能力, 甚至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融资行为, 为平台运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现有的和隐形的资金成本给平台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这部分主要以定量指标为主, 定性指标集中在融资相关的内控制度管理方面。

(1) 定量指标:

A.经济性指标:筹集资金加权平均成本率、融资费用率、融资附加成本率等。

B.效率性指标:融资计划完成率、资金充足率等。

C.效果性指标:融资拨付率、资金到位率等。

D.风险性指标:债务对土地的依存度、借新还旧率、已获利息倍数等。

(2) 定性指标:是否订立筹资预算、预算是否合理、是否专人管理、是否建立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融资风险预警制度等。

2. 资金的投入绩效评价指标:

部分融资平台以股权经营为纽带, 对外以股权性投资形成的资金投入, 以发挥产业引导作用, 对这部分资金投入评价相对单纯, 以定量指标为主。

(1) 定量指标:

A.经济性指标:投资回报率、财务净现值率、投资利润率等。

B.效率性指标:投资计划完成率、无效投资率、损失浪费率等。

C.效果性指标:投资回收期等。

(2) 定性指标:投资管理是否到位、是否建立投资管理制度、投资报批手续是否完善、是否与被投资企业建立日常联系制度等。

3. 资金的使用绩效评价指标:

基础项目的建设成为大部分融资平台的资金使用方向, 传统上的项目资金审计, 更多关注造价的核减, 很少涉及建设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 致使我国许多财政性投资的经营性公共工程投入运营后效益极其低下, 探讨公共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就尤为重要, 对于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以定量指标为主, 对项目资金的管理评价以定性指标为主。

(1) 定量指标:

A.经济性指标:如投资核减率、工程管理费率、经费节约率、一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比率等。

B.效率性指标:如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项日管理内控制度健全有效率、项目提前 (延期) 完成时间等。

C.效果性指标:工程目标工作完成率、投资回收期、目标完成率、项目设计能力利用率、项目质量建设管理量合格率等。

(2) 定性指标:包括资金预算是否合理、预期目标是否科学, 资金使用项是否进行可行性论证、资金是否有序、及时拨付、是否加强资金管理, 财务核算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是否做到专款专用、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项目质量等级等。

4. 资金的结果绩效评价指标:

资金形成的结果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来评价, 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内部经济的保值增值, 资产优化以及外部形成的经济性;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更多涉及非财务性评价指标。

(1) 定量指标:

A.内部结果指标:资产利润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企业经济附加值。

B.外部结果指标:如成立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利税增加率、社会贡献率、环保投资增长额、人均绿地变化率、森林覆盖变化率等。

(2) 定性指标:是否弥补产业空白、增加就业、维持社会稳定投产或运行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城市文明程度、卫生、环保程度, 公众满意程度等。

四、结语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在具体操作中, 可顺应资金流转的各环节, 按照融资平台的不同性质、不同目标,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政府执政理念的要求, 有意识的搜集各类技术指标和数据资料, 建立科学、完整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库。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在融资渠道、投放方向具有多元性, 资金使用效益存在多样性, 对于资金价值链的绩效指标很难穷尽;同时对于具体行业具体指标的选取和计算方法尚未走上标准化的道路, 要想构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绩效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判断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仅通过对一些特征性指标的列举, 利用沃尔评分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评价方法, 对地方融资平台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不足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摘要:地方融资平台目前成为强经济刺激计划中最活跃的投融资主体, 在拉动内需的经济计划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潜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从融资平台运营现状出发, 分析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绩效审计中需要关注的关键点, 并探索性结合价值链理论和“沃尔比重评分法”构建“资金密集型审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地方融资平台的运营绩效。

关键词:融资平台,绩效审计,绩效评价,沃尔比重评分法

参考文献

[1]景彦勤.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中外比较, 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10, (01) .

[2]周亮.地方政府融资风险防范研究——以南京市政府融资平台为分析对象[J].时代金融, 2010, (11) .

[3]雷磊.公共受托责任和政府绩效审计[J].财会研究, 2010, (22) .

[4]肖振东.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审计[J].审计月刊, 2010, (04) .

[5]桑子涵.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及预警体系的建立[J].现代商业, 2010, (06) .

[6]刘星, 岳中志, 刘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7]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 2009.

[8]尹素平.2010年地方融资平台将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 2010, (06) .

[9]潘胜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 第8篇

“环境绩效”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一般是指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收益与无形收益, 既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也包括社会效益, 它决定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等多个问题。企业环境绩效就是着重从企业的角度来评价环境绩效, 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由于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取得的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目前, 我国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尚处于萌芽状态, 许多学者对此开展了理论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果。有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 依照一定的标准, 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 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有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对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和企业应承担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责任及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的审计;有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 提出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本文把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审计机关或企业内部按照一定的指标标准,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方法, 评价企业环境政策、环境管理活动等涉及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各个实践活动和项目的政策合规性、经济效益性, 并将评价结果和有关改进意见报告给管理当局。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致力于提高组织的环境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 通过实施监督和评价活动, 可以发现组织环境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并向管理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种建议。

二、构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企业在一定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 在一定时期内环境管理所达到的水平和效果, 它既是科学管理水平的标志, 也是进行定量比较的依据。因此,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分类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全面, 指标应该兼具科学性、可行性、简洁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为此, 在指标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不应当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代价来谋求发展,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可以看出, 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一般原则应该为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原则与环境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 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制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性原则。

(二)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环境保护活动政策合规性、经济效益性的评价, 并提出改善管理、增强绩效的建议。环境保护活动既是一项经济活动, 又是一项管理活动, 更是一项技术性活动, 其效益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因此, 审计评价结论应考虑上述特性, 将环境保护的经济活动、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带来的效益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定性指标描述与定量指标评价有机结合, 能定量评价的, 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无法定量评价的, 则采用测评或专家集体判断评分。

(三) 数据可得性原则。

数据可得性原则就是在设计指标时要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 使所选指标在评价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指标数据一方面尽量考虑把企业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作为指标数据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 避开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内涵费解、资料获取困难的指标。

(四) 政策相关性原则。

政策相关性原则要求构建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能适应本地特点, 客观反映评估企业的环境状态, 且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将该企业的环境管理绩效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有利于社会、政府对企业经济环境内涵的认识, 能为政府制定优化环境的举措提供参考。同时, 还要尽可能综合考虑企业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环境与资源相互促进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三、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确定

我国学者对指标的划分各有不同, 有学者将企业内部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有学者认为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时, 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 从环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来设计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有学者认为生态效率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 14000系列标准, 提出了企业环境绩效的内部领域、环境目标和环境绩效指标。在ISO 14031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中, 将指标分为三类:环境状况指标、经营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

但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研究时间毕竟较短, 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 评价指标不完整。行业的众多使得人们在制定评价指标时难以面面俱到, 使得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 企业在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产生短板效应, 影响整个环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第二, 定性指标权重偏低。从指标的性质来看, 侧重于比率、价值型的定量指标, 定性指标份量偏少。如多数企业主要关注废弃物处置率、排污达标率、投入污染治理的花费等易于计量的指标, 而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外界沟通的情况等方面的定性指标涉及较少, 不利于做出全面客观评价。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 同时考虑我国具体情况, 笔者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以下五类:

(一) 可持续发展指标。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主要包括区域建设规划、资源开发建设、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和排污工程等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和国家环保政策等。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国家政策法规进行对比, 结果可分为优秀 (各项均达到国家标准, 并制定更高的要求) 、良好 (各项均达到国家标准) 、一般 (总体达标, 个别指标超标) 、差 (少数达标, 大部分超标) 、很差 (严重超标) 五个等级。

(二) 环保经济效益指标。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是在被审计主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中取得双赢的结果, 并非一味强调环境效益, 不去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环保经济效益指标是指审计人员以企业的环境政策和目标文件、环境管理运行办法、环境管理的历史记录和报告以及各类具体执行方法、决策、标准或时间表、控制程序的检查和评估报告等为依据指标, 对企业环保的经济效益性进行审计, 明确相关各方责任。该指标主要包括: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环保技术创新投入率、节能投入收益率等。

(三) 环境管理系统指标。

企业内部环保管理过程及结果是公司改善环境管理绩效的重点, 其他环境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内部环境管理系统的支持。该指标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及耗费指标和环境治理指标两大类。环境污染及耗费指标有:单位工业产量能源消耗量、单位产量原材料消耗量、单位产量水消耗量、单位工业产量废水排放量、单位产量废气排放量、单位产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环境治理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废弃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处置率、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等。

(四) 环保社会反响指标。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可通过问卷调查法或专家打分法得出, 通常由熟悉企业的专家组设计问卷, 每个问题设计三到五种答案标准, 并根据企业的特点赋予这些标准不同的分值, 例如问题为“披露环境报告的积极性”、“遵守法律法规”、“实施绿色生产的积极性”、“环境会计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答案则可以设为“良好”、“一般”、“差”、“很差”等, 分值可以设为“良好”为2分, “一般”为1分, “差”为-1分, “很差”为-2分。把问卷分发给外部利益相关者, 包括居民、环保组织、政府部门、行业内的专家等, 然后对反馈的数据进行整理、加总, 得出企业的定性环境评价得分。用定性评价得分和定量评价得分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就能得到企业的综合得分。该指标主要包括:周围居民满意度、获得政府或环保组织的认可程度。

(五) 生态效率指标。

生态效率指标是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与财务业绩的关系, 是企业环境业绩指标和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 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有效、重要、客观的审计评价标准。利用生态效率指标进行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时, 可进行行业内的、行业间的、国内外的比较, 实际生态效率与预定生态效率的比较, 生态效率的时序比较等。该指标主要包括:森林覆盖率、工业用水重复用水率、光能利用率、环保设施拥有率、噪声污染处理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研究 第9篇

绩效评估的目的在于评价组织对于资源运用的效率与效能,同时,通过绩效评估所获得的结果, 为管理者在制订未来经营策略以及公司资源配置等决策时提供参考。Szilagyi(1984)在对管理绩效的架构中, 说明了管理者在尝试达到组织目标时需从五个方面去分析组织绩效,如图1所示(Szilagyi A.D.,1984)。衡量一个组织或事项的绩效,实际上包含了全面性的考量,必须将效率与效能加以分析并深入探讨。

二、政府审计信息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一)政府审计信息绩效评价内容。

根据亚审组织第五次研究项目———绩效审计指南的规定,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是否高效、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 通常认为,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围绕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 (简称3E)来开展工作。结合信息资源绩效评价的特点,本文从信息资源提供者和信息资源使用者两个主体结合3E审计的内容来对信息资源绩效评价的内容做出些许尝试性的界定。

1. 从信息资源提供者角度分析。作为政府审计信息主要提供者的各级各类审计机关及派出机构, 在评价信息资源绩效时应围绕:(1)经济性, 审计机关在满足信息质量的前提下, 提供信息服务 时是否厉 行节约 (即减少支出 )。 (2) 效率性, 信息资源的提供方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与其所占用资源之间的关系, 即以一定的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一定的产出所需最少投入 (即支出合理)。(3)效果性,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相符程度 (即支出得当、支出有价值)。

2. 从信息资源使用者角度分析。信息资源使用者, 在评价其对信息资源利用的绩效时,应围绕:(1)经济性, 审计信息使用者在保证信息质量的前提下, 考虑获得信息资源的成本的高低以及获取信息时间的长短。从目前的规定来看, 审计机关依法主动公开的信息都是免费的, 对于依法申请公开的信息只需提出申请, 在不违背保密和其他特殊规定的情况下, 也是免费使用的, 但也应考虑在申请过程中要花费必要的成本和时间。 (2) 效率性,即使免费使用信息资源,若使用依法经申请才予以公开的信息, 也应考虑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与申请中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3)效果性, 作为审计信息使用者通过获取并使用审计机关主动公开或经申请公开的信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二)政府审计信息绩效评价指标。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绩效审计时,应结合信息资源的特点与管理要求,以公平和效率为主线, 对公共信息资源绩效审计 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系统设 计。公共信息资源产生效益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要直接利用指标计量信息资源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就略显困难, 须借助其他中间指标来考量。中间指标包括投入类指标、成本及资源利用类指标、产出类指标、质量指标等。

1.公共信息资源的投入指标。所 谓投入类指标就是用于反映公共机构对其信息资源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变量。 指标包括:(1)信息资源投入及其对比指标。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投资额及其增长率、 信息资源投资额比率、信息资源投资额增长率与投资总支出增长率之比、 信息资源人均投资额及其增长率、信息资源投资结构比。 (2)信息资源直接消耗系数,也称投入系数, 是指两个部门之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数量表现,是一个部门生产单位需要直接消耗的各部门产品的数量。

2.公共信息资源的成本及比较指标。信息资源成本是指公共机构为了 履行提供信息资源的职能所直接耗费或支付的资金及其他物质消耗。指标包括:(1)信息资源年总成本及人均成本。信息资源年总成本反映了为采集、处理、利用、交流、管理信息资源而发生的年总成本。(2)信息资源固定资产投入额及人均固定资产。(3)信息资源人均办公资源。该指标反映公共机构采集、处理、管理信息资源等相关人员 人均占有的办公资源。(4)信息资源办公人员及人均年工资。(5)信息资源专项资金及其年增长率。信息资源专项资金是指被审计单位为采集、处理、管 理信息资源等安排使用的各类专项资金,包括信息录入、信息更新、信息深加工等的专项资金。(6)超编人员及其工资费用总额。(7)超额配备资产及支出。 (8)浪费资金、资源额。 (9)信息资源经费节约额。是指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源经费的实际支出数与计划数相比 的节约数。

3.公共信息资源的产出指标。产出类指标是用于反映公共机构提供的 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的变量。指标包括:(1)信息资源的产出数量、结构及增长率。信息资源的产出数量, 反映信息资源的丰盈程度。信息资源的结构是指各类信息资源的产出数量之比, 反映了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比例构成。(2)新增信息资源的产出数 量及新增信息 资源比。 (3)信息数据库与应用系统的数量。公 共机构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 可以此为基础规划和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 形成公共机构决策和社会服务的基础资源。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包括:具有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检索、导航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服务系统; 具有收发文管理、公文处理、公文检索、会议管理等功能的办公业务处理系统; 具有信息处理、信息查询、决策分析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4)信息资源贡献额增长率。反映了信息资源对被审计单位收入的贡献额。 (5)人均信息资源。是指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源与信息资源受益人口数的比值, 用来反映人均可用信息资源的丰盈程度。(6)信息资源受益人数。该指标反映了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源的受益范围,受益范围越广,信息资源的价值越高。

4. 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率性指标。由于公共机构信息资源的目标多元性 和目标弹性,许多产出难以量化,投入和产出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 而且成本信息不够透明等等, 对于公共机构信息资源 效率的测定是 一个难点问 题。测定方法与指标:(1)投入产出比例。是指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源的产出价值与投入价值的比。 该指标既可以对单个类别信息资源计算投入产出比例,也可以计算综合的投入产出比例。 (2)信息产品及服务的单位成本测定。该指标用来反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单位信息产品及服务的成本。(3)单位劳动时间完成的工作量。是指被审计单位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提供的信息产品 及服务的数量。(4)某项事项或服务的平均办理时间。是指被审计单位为提供信息服务所平均花费的办理时间, 它反映了公共机构的办事效率。(5)突发紧急事件的反应速度。该指标反映被审计单位针对信息方面的突发紧急 事件, 从事件发生到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被审计单位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及办事效率。(6)某项信息项目或信息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该指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信息项 目或信息服务的成本及其所取得收益的分析, 反映被审计单位某项信息项目或信息服 务成本和效益 之间的关 系,然后评价相关指标的优劣,最后得出评价结论。(7)信息资源更新速度及更新率。信息资源更新速度是指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源从上一次更新到下一 次更新的时间间隔。它反映了信息资源更新的快慢。

5. 公共信息资源的效果性指标。 (1)计划产出目标完成程度。是指实际 产出数量或金额与计划产出数量或金额的比 , 反映了计划的 完成程度 。 (2) 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状况。该指标反映被审计单位信息产品 和信息服务 满足社会需要 的程度。(3)信息政策或服务的受益人数及比例。受益人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某项信息政策或服务所带来的收益的 受惠人数,它反映受益面的广度。受益人数比例是指被审计单位的某项信息政策或服务的受益人数占该部门所辖地区的人数比例。 (4) 门户网站点击率。是指公共机构门户网站被社会公众访问的次数。 该指标反映了社会公众利用信息资源的程度。(5)公共信息资源投入带动的其他投资额。是指由于公共机构对信息资源的投入所引发 的对其他项目的投资, 信息资源的投入和其他项目的投资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6)信息资源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可以用一系列指标来反映:专项资金到位率、滞留专项资金总额及比例、成功项目比率、被挪用的专项资金金 额及比例。(7)某项信息资源问题的解决程度。该指标反映针对解决信息资源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措施的实施效果 以及问题得 以解决的程度 等。(8)公共机构信息资源项目的负作用。该指标反映公共机构由于实施信息资源项目所产生的一些负面作用。 (9)公众 (企业 )认可数及公众 ( 企业 ) 认可率。公众(企业)认可数是指认可公共机构信息资源相关人员办事公平的人数。公众(企业)认可率是指公众认可人数占接受公共机构信息服务公众总人数的百分比,它反映了公众(企业)的满意程度。(10)投诉案件解决数及其比率。投诉案件解决数是指公共机构回应并解决公众关于信息资源的 投诉案件的数量。投诉案件解决率是指信息资源投诉案件解决数占信息资源投诉案件总数的百分比。

6.公共信息资源的质量指标。质 量是指公共机 构信息资源 的优劣程度。指标包括:(1)信息化成熟度。信息资源管理成熟度是指信息资源的管理化程度、电子化程度和共享程度,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确定。信息化水平指数是衡量信息化水平的指标, 可根据国家信息化评价中心的数据确定, 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2)信息透明度。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公报、政策法规、信息凭证、机构设置和办事规程等。 (3)使用人满意度。是指信息发布人解答使用人问题的及时性、有效性, 通过使用人打分计算得出。(4)信息使用回报程度。直接经济效益:由信息评价正确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 由信息评价正确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指有效的信息评价为社会带来的效益。

7.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由于 审计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是审计署门户网站, 公开的审计信息就成了网络信息资源。指标包括:(1)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信息内容是对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权威性、内容范围、客观性、准确性、新颖性和独特性6个方面。 (2)网络设计。它指网络设计的好坏, 包括信息资源体系结构、网络的用户界面、系统操作的交互性和系统的检索功能4个方面。(3) 可获得性。包括链接、电脑环境需求、传输速度和获取限制4个方面。 (4)成本。这里的成本主要是指用户在享受网络信息资源时所付出的代价, 主要包括3个方面, 分别是: 基础支持成本;连通成本,包括信息费、信息流量费;信息服务收费,指信息提供商向用户收取的费用。 (5)目的及用户。网站的目的是什么? 预想的目标用户是哪些? 这些决定了网站信息的定位,也决定了用户能否获取自己需要的服务。

三、政府审计信息绩效评价标准

政府审计信息绩效评价标准通常以公认的经济准则、被审计单位工作制度或计划、 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协商的标准、上级对被审计单位的要求目标为选择依据,另外,专家意见、被审计单位历史绩效、同行绩效、私营部门绩效等也经常被作为选择标准。可见,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来源渠道较多。常见的标准有以下几种:

(一)国际公认标准。国际公认标准一般是由国际性专业委员会等组织 研究发布的,虽然它不具备强制性,但是可以被更广范围的单位所接受和认同, 特别是在涉及全球性问题的事项方面, 选择国际标准进行评价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做法。

(二)国家认可的绩效标准。即目前已经存在的可作为公共机构绩效审 计评价标准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法规标准,如审计法及实施条例、预算法及预算实施条例、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等;技术标准,比如国家规定的农业、工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行业的服务标准、质量标准、考核标准等;作业标准,主要包括审计准则、会计准则等行业性技术标准等。

(三)行业绩效标准。行业标准是以一定行业诸多群体的相关指标数据 为样本,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和制定出的该行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便于管理部门对各类支出项目的绩 效水平进行历史的、横向的比较分析, 通过评价结果总结出一定时期内同类支出项目应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并为加强支出管理提供科学标准。

(四)预算与计划标准。计划标准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 定额等预定数据作为评价项目支出绩效的标准。预算绩效是被审计公共机构经营管理的目标, 将其作为绩效衡量的标准, 可以衡量被审计公共机构目标的完成情况。

(五)历史标准 。 历史标准是以本 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同类部门、单位、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 运用一定的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 各种类指标 的平均历史水 平。历史标准也可以是以本地区、部门、单位或项目过去形成或存在的某 个数据,如上年实际数据、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好水平等或者被审计的公共机构以前年度的较优的绩效标准。

(六 )他国衡量标准或国际惯例。可借鉴国外的绩效审计指标, 他国长期的公共机构绩效审计形成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可以作为我国公共机构绩效审计衡量标准的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 借鉴国外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要考虑我国实际国情,不能照搬照抄。

(七)审计机关自定标准。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应结合被审计的公共机构情况,若认为没有合适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或现有的评价标准不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可以重新确定认为合理的标准,同时,要将审计机关确定的标准与被审计单位充分讨论,获得被审计单位对该标准的认可。

(八)社会舆论或公众的满意度标准。公共机构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核心本质在于其公共性, 即投入的公共性和产出的公共性, 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 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利益, 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社会舆论和社会公众的期望可以作为审计公共机构绩效的衡量标准。

(九)特殊标准。不属于以上八个标准范围内, 但同样可使用于被审计单位的评价标准。例如接受公共服务或管理的单个特殊用户的目标要求或 设计要求, 在特别情形下可以作为绩效审计目标。由于政府和公共机构的服务与管理面向的一般都是公众,审计人员应尽可能避免选择这类标准。

四、政府审计信息绩效评价方法

(一)信息资源的静态和动态投入 产出模型评价。

1.信息资源的投入产出静态评价模型。该模型分别用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测算, 根据信息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关系建立。基本评价模型的内容包括: 用非负 (元素不全为0)的最终需求Y,求解正的均衡总产出Y, 投入产出模型需满足霍金斯—西蒙 (Hawkins-Simon) 条件和索 罗 (Solow)条件。其中 :霍金斯—西蒙条件是指n阶行列式|I-A|的各阶主子式都大于零; 索罗条件是指

2.信息资源的投入产出动态评价模型。该模型主要采用里昂惕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该模型用来评价和分析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 通过引入时间递推概念, 研究和分析不同年份间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量, 以及它所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利用信息资源的总产出=中间投入+直接投资额+消费额

其中:X(t)表示第t年的总产出向量;Yc(t)表示第t年的消费总量 ;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B表示投资系数矩阵。

( 二 ) 信息资源绩效的指标权重评价法。在信息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在对指标评价值进行合成时,应确定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权数。对于不同性质的指标应采用不同的权数确定方法,定性指标可以采用德尔菲法,定量指标可以采用主成分法。

1. 定性指标标准值与权重设置。定性指标由于缺乏一定的实际评价标 准, 需借助许多专家主观判断形成评价意见。德尔菲法正是通过对一些比较复杂、涉及范围较大、评价结构影响 重大的综合评价问题, 借助专家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来形成评价意见的一种指标设计方法。在对公共机构信息 资源绩效审计定性指标标准值进行设定时, 可以选择精通公共机构信息资源工作、具有敬业负责精神、独立性高的专家学者, 在制定咨询表和准备必要的背景资料后提交专家经过多轮咨询调查并修正后, 采用统计方法综合得出专家群体对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判断赋值结果。

2.定量指标与权重设置。在获取 定量指标的计算值并量化得到相对标准值的系数分值后, 指标权重的设置成为绩效测评的关键。通常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中主成分法设计定量指标权 重, 其核心是通过对各指标相对其他指标的重要性计算其因子得分中的累计贡献率求得权重, 计算过程可以采用统计软件SPSS或SAS实现在获得指标的分值和权重后, 对上述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合成以通过某一最终分值评价公共机构信息资源绩效。

(三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标准仅提供的是指导 性意见, 欲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客观评价需在考虑实务操作性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方法。通常可以采用:

1.第三方评价法。主要是通过相 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布者和网络信息资源用户而言的第三方来评价网络资源的一种方法。目前主要的形式有 商业性的专业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网站和图书馆提供的网络资源评价服务。

2.用户评价法。是由有关网络资 源评价的专业机构向用户提供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由用户根据其特定信息需求从中选择符合其需要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该方式有助于用户 搜集完全符合自身特定需要的网络资源, 但由于需要用户依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每一个网络信息资源实体进行鉴别和评价, 事实上反而增加了用户的负担。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 下:(1)将复杂问题概念化,找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主要因素。 (2)分析各因素的关联、隶属关系,构建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模型。 (3)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建立判断矩阵。 (4)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对上一层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5)计算各层次相对于系统总目标合成权重,进行层次总排序。

4.链接分析法。通过网站链接特征及站外链接类型做调查分析, 综合评价利用链接关系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可行性与局限性。链接分析法的优 点是, 可利用引擎查找指定网页的被链接情况, 得到客观数据, 可重复验证,易于操作,经济实用,针对性强,可以弥补定性方法的缺陷。

5.网络计量法。为了克服第三方 评价的缺陷, 有人提出根据网络信息资源自身规律进行定量网络资源评价的思路。该方法是通过计算机用资源 被检索或引用的次数来测定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摘要:审计署发布并实施了《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揭开了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的序幕。本文通过对政府审计信息绩效评价理论、绩效评价内容和指标、绩效评价标准以及绩效评价方法的论述,期望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叶忠明.论政府绩效审计的应用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5).

[2] .时现.关于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6).

[3] .宋常,胡家俊,陈宋生.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新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科研所.美国政府审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 .国家审计署.公共投资审计[J].审计研究,1991,(3).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浅析 第10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 土地资源问题不断涌现。土地资源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 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开始发挥明显作用。土地资源绩效评价作为衡量土地整理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被日益重视。

当前,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科学的审计评价。与其它领域相比, 土地资源审计起步较晚,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 到目前为止, 尚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在具体对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的选择运用上, 国内外存在一些差异, 如国际上逐渐开展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在不同的国家, 称谓, 方法选择有所不同。在澳大利亚称为“污染土地审计”, 在美国为“房地产交易评估” (PTA) 中的一部分内容, 在加拿大为“环境现场评估” (ESA) 中的一部分[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已逐渐形成两大流派, 即以美国为主的PTA三阶段说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SCA四阶段说。英国学者Black (布莱克) 认为[2], 传统的土地绩效审计关注法律规章的遵循, 但当土地绩效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它应更多地关注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杜冰清[3]主要从如何审计土地出让金 (现称土地出让收入) 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对土地资源开展审计, 以及为避免缺审漏项, 审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方式。王秀华在研究了国际自然资产审计的方式、内容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构建了政府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 包括审计的主体与对象, 审计的依据、方法, 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等重要问题, 文章提出审计可以再利用会计信息的的基础上, 发挥资金审计和绩效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优势, 对自然资源管理情况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王建刚[4]在2002年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关于土地污染如何实施审计的程序及其发展的历程, 在分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当时针对土地污染开展的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炼了当时存在的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王瑷玲、赵庚星[5,6]等人从反映土地资源项目审批、决策、实施、验收至后期维护全过程的角度, 建立包含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环境效益。

1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概述

审计是遵循绩效原则, 建立起一套系统规范的包含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及评价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 并对财政支出过程及效果针对社会经济、政治进行理性客观的综合评估。而绩效审计则更加具体, 其用于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及其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等为主的综合效益因素所进行的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包含以下几点:

1) 相关性评价:即项目指标与生产需要之间的相关性, 一是国家层面的相关性, 二是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关性。

2) 效果性评价: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从预期效果, 成效及相关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效率性评价:讲求投入与产出之间效益最大化, 包含征地率、周期率、储备计划完成率以及闲置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4) 可持续性评价:是指项目实施后, 其后续的管理、资金、财务等方面的可持续能力的评价。

5) 合规性评价:是指项目运行过程中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评价, 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和落实整改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绩效大部分具有数量特征, 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体现, 另一方面有部分绩效内容不具有数量特征, 无法通过数据计算来直接体现。

2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发展现状

审计部门陆续开展了土地整改、土地出让金、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存量土地等方面的审计, 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就绩效评价而言, 还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 制约了对土地资源项目审计的绩效评价, 因此需采用一系列指标对审计范围内的项目绩效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1) 部分评价指标体系存在漏洞, 与现实脱节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上升, 对土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强烈, 土地使用率越来越高, 同时粗放式的发展导致了用地粗放、低效浪费等问题, 审计部门运用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土地管理系统。而当前的部分指标体系与时代发展的高速轨道并为并轨, 出现了部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2) 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未考虑长期绩效, 不可控因素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是一个长期过程, 其目的在于从宏、微观不同的角度, 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 全方位判断土地管理的现状。全面系统地剖析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督促土地管理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 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为考虑长期绩效, 对一些不可控因素为设置预案。

3) 部分指标界定含糊, 对评价结果未予全面重视

我们出具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报告还是以反映直观问题为主, 审计评价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很少全面、客观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3 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建议

1) 完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加强可操作性

根据《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国家的政策要持续贯彻, 并渗透到基层政府, 全面的开展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由于人员素质、方法复杂、贯彻不力等因素, 导致评价指标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 这使得完美的评价方法成为纸面文章, 没有实际利用价值。同时土地管理中也存在相当的不规范情况, 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 使得审计人员要系统全面地收集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基础资料难度较大, 理论性太强的审计评价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适用。因此在完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 一定要加强可操作性。

2) 指标要注重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并重, 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相结合

不可控因素是不能为某一级政府、某个职能部门或个人的行为所制约的因素, 不可控因素一般是无法选择或不存在选择余地的而且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对土地资源绩效进行的审计评价指标制定时, 关系到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 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注意区分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对于评价对象无法控制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尽可能排除, 否则会有失公平。

绩效是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和成效, 按照绩效体现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 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既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 对土地资源进行绩效审计评价, 不能只评价短期行为, 忽视土地资源的发展潜能, 也不能只评价长期效益, 忽视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 评价指标的设立要考虑到长短期并重,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绩效审计评价的全面客观。

3) 参考指标建议, 注重全面评价结果

采用绩效评价, 可以将各专业审计项目的结论引入到相应的绩效评价内容中, 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这样做既拓宽了土地资源审计的领域, 又整合审计资源减少了审计成本投入, 还能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运用土地资源审计绩效评价, 可以根据报告利用者的关注重点选择评价指标, 根据报告利用者的关注目的选择评价标准, 审计报告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土地绩效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基本满足各类报告利用者的关注需求。

4 结论

我们实施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虽然已涉及到土地整理、土地出让、土地储备、土地经营等诸多方面, 审计范围正在逐步向土地管理绩效的各个方面扩展, 但鉴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绩效涉及面广, 宏观性强, 专业技术要求高, 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 审计人员准确评价土地资源绩效的难度较大, 因此以往我们出具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报告还是以反映直观问题为主, 审计评价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很少全面、客观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摘要:我国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审计评价问题, 由于相关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不完善, 在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过程中令审计人员感觉最难的就是应该运用哪些指标和标准来科学的反映和评价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状况和管理结果。因此, 开展土地资源绩效评价工作研究将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Bouma J, Hordijk L, Stein A.Soil remediation:A systems approach.J.P.Okk, 1998.

[2]Philip C, James M, John H.Regulating contaminated land in the UK[R].London:PSA, 2005.

[3]杜冰清.对国有土地资金审计的思考[J].中国审计, 1994 (105) :38-39.

[4]王建刚.西方发达国家污染土地审计的引介[J].中国标准化, 2002 (225) :112-113.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论文 第11篇

环境问题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而近两年京津冀的持续雾霾天气,让大气污染问题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PM2.5等指标的普及,令社会大众对于大气污染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对社会整体的安全问题提出了质疑。审计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免疫系统”,对环境资源的恶化给予了很大关注。20世纪80年代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试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现阶段的大气污染状况看来,我国审计机关还应当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与政府的指导宣传作用相配合,制定出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我国目前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一、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对被审单位有关环境政策以及相关的各项环境管理活动的监督、审查和分析职能过程中所运用的来评价被审单位在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一系列鉴定标准。考虑到大气污染的形成和开展相关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在制定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应当将环境绩效审计指标整体趋势和大气污染的自有特征相协调,提出具有针对性评价指标。

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满足以下要求:第一,指标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及可操作性;第二,指标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第三,指标的构建应当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第四,所选取的指标应当从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基于上述指标设计要求,本文选取平衡计分卡这一组织绩效评价体系作为基准,构建了一套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的,从企业的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架构组织绩效的评价体系。这四项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上提高对非财务指标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对构建科学性的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平衡计分卡和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都是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为最终目的的。大气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切实提高被审单位对大气污染环境治理水平和控制水平。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而设计平衡计分卡是为了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执行。两者的有机融合使得大气污染环境管理提升到了战略管理的高度,有效的保障了环境责任的落实。

区别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倾向于对财务指标的考核,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重视对本身单位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评估,以及非财务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平衡计分卡是将其他三项指标即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与成长指标的实现,作为财务指标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体现了长期平衡发展的理念,與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的合理统筹观点相匹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并给出了每一维度下的具体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入手对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解释。

财务指标包括资金筹集情况(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投资率、气体污染治理保证金足额提取率等;资金来源渠道合规性、资金数额时间及时性等),资金使用情况(气体污染治理专款利用率、气体污染项目收支标准增减幅度等;资金支出结构合理性、滞留挪用资金等违纪现象发生的频率及涉及数额等)和费用支出情况(单位废气污染罚款额、单位废气排放征收额、大气污染赔偿额等)。

客户指标包括政府效应和公众效应。政府效应的指标有国家现行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遵守情况、排污许可证申请情况及更新频率、获得ISO9000系列资格认证年限、获得环保组织奖励程度等。公众效应的指标有居民满意度变化程度、投诉案件数量及重要性、大气污染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程度等。

内部流程指标可分为大气污染成本(单位气体污染处理成本、单位气体处理量的运营总费用、有毒废气总量、单位产值气体消耗量等),大气环境治理情况(主要污染气体排放合格率、固体颗粒排放控制合格率等),气体资源再利用率情况(废气循环再利用率等),大气污染环境制度(有无明确的企业大气污染环境保护计划和实施标准、有无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等),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人员的知识水平、内部控制人员与管理层的沟通情况及问题解决情况等)。

学习成长指标可分为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相关培训(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的教育费用额及时间等),技术创新费用支出(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水平、企业大气污染环境保护制度是否明确规定技术创新费用使用限额等),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化人员投入(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化操作人员数量、管理人员数量、技术研发人员数量占总人员数量比例及历年变化趋势等)。

三、大气污染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要求

上述指标构成是一个完整体系,运用时既要注意其内在逻辑关系,也要考虑各指标的具体特性。具体说,运用要求包括以下三点:

着眼系统化分析,从全局视角评估被审单位环境绩效水平。平衡计分卡的引入对于审计人员开展系统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因为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原理就是要实现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指标等之间的平衡,减少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使评估结论全面反映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

探究指标的内在联系,提高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审计人员在应用过程中具备通过某一指标的变动,推测验证另一指标变动趋势是否相符的能力。比如学习成长指标中对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技术创新费用支出的增加(新技术引进,绿色设备的投入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气污染成本,提高气体资源再利用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和公众的信赖度和满意度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评价过程采用差异化的分析手法,增强指标评价的针对性。应用指标分析的同时,应考虑被审单位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同一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处于同一生命周期的不同企业,大气污染环境绩效水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同一企业,在萌芽阶段研究和开发成本较高,环境人员投入支出和技术创新费用支出都相对较高,相比于成熟阶段,企业处于大规模生产加工阶段,废气的排放量和相关费用支出等指标数额会比较高。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论文 第12篇

一、行政管理方面评价指标

对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评价是反映一定时期高校经济责任的总体情况, 主要包括高校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 资产管理情况, 资金管理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

(一)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执行情况

可采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比率, 主要衡量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另外还要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定性指标。这两个指标主要评价被审计对象在制度建设和运作上是否符合国家、高校的规定。其中: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比率=实际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数×100%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小于100%, 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虚设的情况。

(二) 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水平主要核算被审计单位在资产管理保护和购置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 属于被审计单位所有和管理的资产都应核算在内。可以采用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使用率等定量指标进行评价。其中,

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00%

资产负债率=任期期末负债总额/任期期初资产总额×100%

固定资产使用率=责任期新增使用固定资产/责任期期初固定资产×100%

基于“资本保值”的原则, 资产保值增值率可以用来衡量高校被审计单位资本的保全和增值状况, 资产保值增值率越大表明被审计单位增长状况良好, 但是同时应考虑资产负债率, 衡量高校被审计单位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 确保债权人债务有足够的保障, 增强单位发展后劲, 提高资产增长质量。如果资产保值增值率低于100%, 则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资本规模存在萎缩现象, 不利于单位的长足发展。对于高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考虑负债变动率[ (离任时负债总额-任职初负债总额) /任职初负债总额×100%], 通过负债变动率来考核领导干部的负债管理能力水平, 指标越小越好。

(三) 资金使用水平

资金使用水平以资金的流转使用作为审计重点, 在资金的预算、使用、相关管理等角度作出合规性和效益性审核, 可以采用人员支出比率和公用支出比率来进行评价。其中:

人员支出比率和公用支出比率评价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间的事业支出结构的合理性, 各审计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和工作经验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如果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支出所占的比率越高则表明, 事业支出中出现了本末倒置,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 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体的衡量标准由于高校发展状况和运行模式的不同而不同。

(四) 预算执行情况

我国大部分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措施, 通过预算收入、支出的执行程度可以大致审核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内的经济管理权的执行效率, 采用的指标主要有预算收入完成率和预算支出执行比率。

预算收入完成率中的实际收入包括了事业经费拨款收入、财政补助、附属学校/校办企业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各种来源方式的收入。预算收入完成率一方面可以考核预算拨款资金到位情况, 另一方面又可以评价收入结构的合理性。预算收入完成率越接近100%, 表明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的预算执行效率越高, 但是, 预算收入完成率超过100%且越高的情况, 则表明预算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应重新考虑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

预算支出执行比率中的实际支出包括了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同预算收入完成率类似, 预算支出执行比率在考核经济责任人在责任期间是否存在超支情况以及预算管理水平的衡量。在使用预算支出执行比率时还应结合人员支出比率, 公用支出比率等资金使用指标来评价其支出结构的合理性。预算执行情况一方面可以考核经济责任人在审计期间的经济管理的效益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考核责任人工作业绩的效益性, 鉴于高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殊性, 笔者将其归为行政管理类别指标。

二、重大决策方面评价指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应仅仅关注于财务收支的审计, 要考核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更要关注高校领导人在责任期内做出的对学校乃至未来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的经济决策。根据重要性原则, 在审计计划中确定重要性经济决策的审计范围, 并将经济决策作为审计重点。重大决策审计主要从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角度考虑其决策的合法性和效益性, 主要采用定性指标。主要包括:

(一) 决策机制的建立

主要审查高校领导人所在单位决策机制是否健全。可以通过资料审查、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审查, 经济责任人在工程项目、物资采购、对外投资、师资配备等重大决策事项方面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 并且建立的决策机制是否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对于这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专家评分法。

(二) 决策制定的合规性

建立了相应的科学决策机制, 但同时应保证在重大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并有相关的档案记录。所以决策制定的合规性检查, 主要从决策机制的执行状况来考虑。另外, 可以采用责任追究制度来审查经济决策是否真正按规定程序进行。

(三) 投资项目决策

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决策对高校的经济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所以对涉及各方面的决策事项要注意考核其效益性, 注意决策制定的民主性。所以, 审计人员应关注高校负责人在这方面的决策是否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 是否采用了集体决策, 是否在相应的范围内进行公开, 是否采用听证会、座谈会等民主决策形式, 会议记录是否完整等情况。

(四) 经济决策与执行

经济决策执行主要审查决策执行的程度和效果。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如预期结果实现率、项目进度、专项资金管理有效度等定量指标以及决策执行社会效益评价等定性指标。

预期结果实现率可以用来计量责任期内所有完成的投资项目的实现情况, 以不同项目的投资期为权重衡量完成情况。预期结果实现率越高表明决策的有效性越高, 决策执行的力度越大。

项目进度采用财务会计中的完工百分比法的原理, 假设项目投资金额有效性较高, 则投入资金的比率可以衡量项目的进度。高校中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工程投资项目都可以采用该指标来衡量。项目进度越接近预期进度, 则责任人经济决策制定效益性越高。

资金管理有效度衡量专有资金的使用状况, 保证专款专用, 同时要注意提高资金的使用水平, 保证其较高的效率, 尽量避免资金闲置, 规范资金管理, 降低管理风险。资金管理有效度指标既可用于衡量某一投资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有效性, 同时也可对工作业绩中资金管理使用水平的效益性作出评价, 所以在下面的工作业绩方面中不再赘述。这一指标越高表明资金使用效率越高, 项目资金预算决策有效性越高。

三、工作业绩方面评价指标

引入绩效审计, 效益性就成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目标。而高校经营管理的特殊性、非营利性使得绩效审计的标准很难做到量化和统一, 所以笔者考虑从工作业绩角度着重探讨效益性审计的评价标准。

(一) 经济指标完成效果

从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经济责任人的工作业绩体现了效益性审计的目标要求。在定性角度考虑, 主要通过已有的考评制度来衡量经济责任人在岗位上的履责表现, 但采用已有的考评制度的前提是其符合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的科学合理性。另外, 还可采用定量指标, 包括资产增长率、资金使用有效度指标。其中, 资金使用有效度在前文中已述及, 此处不再作相关阐述。

资产增长率=任期总资产变动金额/任期期初总资产金额×100%

任期总资产变动额=任期期末总资产金额-任期期初总资产金额

资产增长率衡量经济责任人所在单位的发展能力, 代表单位未来发展的潜力的大小。该指标越高表明单位资产规模增长速度加快, 近期一段时间的经济事项较多, 但并不一定代表发展潜力巨大, 在实务操作中一定要结合单位的综合评价指标来衡量其增长质量和发展前景, 避免盲目扩张。至于资金使用的有效度可以从所有资金的使用有效性出发。

(二) 教学科研管理

处在教育管理岗位的高校领导干部, 应将教学科研管理纳入工作业绩计量的核心范畴。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已有数据采用定量指标, 如科研投入增长率、对外服务收入增长率、师生比、学生就业率等指标, 也可采用如师资队伍建设等定性指标进行评分并根据教学特点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

科研投入增长率通过科研经费的支出金额的变动比率, 可以大致衡量责任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但不同的科研项目一次性投入金额不同, 且研究时间也不同, 所以, 可以采用加权的方法进行考虑。科研投入增长率越高, 表明责任人所在单位在审计期间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高,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活跃学术研究氛围, 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对外服务收入增长率是对诸如办学办班、培训服务等预算外收入增长状况的计量。不同院系都有自身的特点, 所以在对外服务收入增长率的评价方面, 并不能认为增长率越高工作业绩越好, 否则将会导致本末倒置, 忽视核心教学任务的现象, 因此, 针对这一指标审计人员可以赋予合适的权重, 保证其公允性。

师生比率, 反应院系师资配备和教学结构。责任人既要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支持教学任务, 还要尽量避免人员冗余。同时在校生的数量还反映了单位教学规模, 是对教学效益评价的一大重要指标。

学生就业率, “就业率”是计量高校教育效益性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此处的毕业生包括了本科毕业生、高职专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三个层次, 就业类型包括了出国留学、继续深造、自主创业。

对于定性指标师资储备, 包括了教学人员人数、年龄结构、学历职称水平、人均教学课时安排, 对于其中无法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专家评审法, 最后制定综合评分。

四、廉政纪律方面评价指标

合法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基本的目标, 而廉政建设作为事业单位基本的履责要求自然就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领域。廉政纪律方面的评价考核主要围绕高校领导干部有无渎职、滥用权限等违反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规章制度的行为。在合法性审查中主要针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个人违纪违法情况, 而在效益性考核中主要针对职务消费情况。可以采用违法违规金额比率、职务消费所占支出的比率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一) 财务收支的合法性

作为定量指标, 可以采用违法违规金额比率来审查不合法收支的情况。

违法违规金额比率=各项违规违法资金总额/审计总金额×100%

违法违规金额比率越高表明违规状况越严重。

(二) 是否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违规行为中不涉及财务计量的可以采用定性指标, 如违规次数以及处罚程度、处罚形式等各方面。可由相关专业人士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

(三) 职务消费

结合工作业绩、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效益性审查, 实行在职消费审计反映了高校领导人员在任期消费的效益性评价。廉政审计不仅需要考核履责行为的合法性, 还要从职务支出的经济性方面考核在职消费的效益性。可以采用职务消费所占支出的比率与资产保值增值率、学生就业率等其他效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进行评价。

职务消费所占支出的比率=任期职务消费支出/任期审计支出总额×100%

在职消费效益性系数=r (a, b) , 其中, a=合理在职消费, b=工作业绩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高校相关规定, 审查责任人在任期内的消费支出比率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作为合法性审计结论的依据。

研究责任人合理的消费支出与工作业绩的相关性, 得出效益性指数, 消费效益性系数越高, 表明责任人在职支出的效益性越大。

五、社会效益方面评价指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应仅仅将经济效益作为审计重点, 更应将社会效益作为审计的关注内容, 定性方面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师生员工对经济责任人履职的满意度来评价, 定量方面主要是通过评价相应的教学、科研成果来实现, 具体指标有:

需要说明的是, 这四个指标越高, 也并不能说明社会效益越好, 因为短时间内优秀人才的贡献和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是无法看到效果的, 其效益的发挥要经过社会的检验和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体现出来, 在评价时还应综合考虑实际情况。

综合以上五个大的评价指标来看, 绩效视角下构建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有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具体涵盖了定性和定量指标。在实际运用中, 还应结合不同部门的情况在综合评分中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

参考文献

[1]申承谊:《绩效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四个途径》, 《审计月刊》2009年第4期。

[2]易慧霞:《我国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 厦门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景洪水电站下一篇:女性安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