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教学体会

2024-07-09

脑卒中教学体会(精选10篇)

脑卒中教学体会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64例, 其中男性98例, 女性66例;年龄33~80岁, 平均 (66±5.5) 岁, 全部病例经头颅CT明确诊断。

1.2 治疗方法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如在发病6h内, 主张采取溶栓治疗, 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 如尿激酶。若超过6h, 可给予抗凝治疗:除降颅内压、神经营养、口服肠溶阿司匹林胶囊75mg, 每天2次外, 需立即给予普通肝素6250U静脉注射、6250U皮下注射, 继以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 每12h 1次, 7天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 每天1次, 共14d;但对重度高血压患者, 应在给以上述治疗的同时, 适当控制血压, 先快速将血压降至180/120mmHg以下, 再使用长效缓和降压药, 使血压缓慢降至160/100mmHg较为合适。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应尽早给以足量抗血小板集聚药和抗凝药治疗, 保持血管通畅, 避免脑梗死发生, 也避免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CT检查有脑水肿或占位效应的脑梗死患者, 老年患者, 出血性梗死的发生率比较高, 肝素的使用应慎重[2]。糖尿病患者应将血糖控制在16.7mmol/L以下, 以减少继发脑出血的可能[3], 以减少继发脑出血的可能。对于失血性脑卒中患者, 出血量50mL之内, 采用保守治疗, 应立即给予止血、降低颅内压治疗, 出血量大于50mL, 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1) 急性期:此期大部分患者急切需要知道病情, 大多表现为恐惧、焦虑不安、易激动、性格变得急躁。小部分患者由于突然发病, 失去战胜疾病的勇气, 精神受到巨大打击, 非常悲观, 性格非常脆弱, 常表露出绝望心理。尽可能帮患者稳定情绪, 平稳度过急性期。改变患者焦虑不安或悲观绝望的不平衡心理, 及时帮助患者重新树立信心, 使情绪变为稳定。对恐惧心理的患者主要是使患者感受到危险因素的减弱。对患者和蔼可亲, 微笑面对, 沉着冷静。另外, 必要的消遣活动和舒适温暖的临床环境也可减轻患者焦虑。 (2) 恢复期:应该多介绍康复患者的例子, 鼓励患者多运动, 要持之以恒, 增加自我照顾的能力;有些患者出现肢体及语言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 情绪难免消极, 对生活缺乏信心, 患者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 病情逐步恢复, 当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 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言语时, 患者开始树立一定信心, 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者停止, 患者会更加低落, 有的甚至变现为忧郁、自闭、脾气暴躁。此期更应该加强鼓励患者, 循序渐进, 要有高度责任心, 对患者要不急躁、不厌烦。

2.2 预防感染

患者仰卧时, 头宜偏向一侧, 头部抬高10°~20°, 及时吸出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5];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患者, 可用舌钳将其钳出或气管插管;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呼吸困难时, 给予吸氧;必要时采用气管切开, 并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4];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 保证病室空气新鲜, 每日开窗通风30min, 避免用对流风, 减少家属的探视, 避免一切容易引起情绪激动的因素, 患者宜穿柔软、宽松的棉质服装, 做到“六勤”[6], 避免压疮的发生, 1~2h翻身1次, 平卧位如需提高床头, 一般不超过30°。如需半卧位时, 为防止身体下滑移动, 可在足底部放一坚实的木垫, 并屈髋30°, 胭窝下衬垫软枕[5]。在为偏瘫患者穿衣时, 先穿患侧后穿健侧, 脱衣时则先脱健侧, 后脱患侧[5]。

2.3 饮食指导

患者需保持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产品。如青菜、萝卜、海带、紫菜等。宜少食多餐。禁食肥肉及动物内脏, 不可吃刺激性强的葱、椒、咖啡等。少吃精制糖、蜂蜜、水果糖、糕点等, 需戒烟忌酒。

2.4 出院指导

脑卒中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 也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平时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患者及家属需多加注意, 一旦发现有前兆, 立即就医, 切勿耽误时间, 另外, 患者应多加锻炼, 注意休息, 保证充足睡眠。

3 结果

16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通过我院系统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病死率高、并发症多、发病率高、致残率高, 在患者住院期间, 通过全面评估患者各种症状, 并制定详细周密的护理计划, 缓解了患者的病情, 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减轻了患者精神痛苦和患者家属的各项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 对脑卒中患者做好严密观察病情, 止血等治疗, 积极快速做好病情观察, 心理护理及体位护理, 预防及治疗并发症。结果 164例脑卒中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积极做好护理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是非常关键的。

关键词: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失血性脑卒,护理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07.

[2]NINNDS:t-PA Stroke Study Group.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intravenous t-PA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J].Stroke, 1997, 28 (11) :2109-2118.

[3]Larrue V, von kumme R, Muller A, et al.Risk factors for severe hemorˉ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Ausˉtralasian acute study (ECASSII) [J].Stroke, 2001, 32 (2) :438-441.

[4]张健文.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及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3, 14 (4) :122-123.

[5]王玉果.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10, 20 (6) :755-756.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第2篇

【关键词】 中老年;脑卒中;偏瘫后遗症;肢体活动障碍

脑卒中在中医领域里俗称中风,是突发大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者因脑血管疾病堵塞血管导致大脑缺氧、缺血。分为脑出血和脑栓塞,前者临床表现通常为头部剧烈疼痛、出现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更有甚者出现昏迷不醒;后者临床上更为多见,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突然发生麻木或者无力、反应迟钝、面部一侧突发口角歪斜或麻木、言语吞咽困难、失去平衡、意识产生障碍或者发生四肢抽搐等1。脑卒中具有发病、致残、复发和死亡等概率较高的“四高”特点。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近年来呈现日益年轻化的趋势,临床有报道称发现仅7岁的年轻患者。其主要发病病因为动脉硬化,最终以多次脑栓塞和脑出血导致死亡。本文对15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整理,总结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选15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35—74岁,平均(57.5±3.7)岁;患者经头颅CT影像检查+临床诊断确认;脑梗塞103例,脑出血47例;首次发病141例,有7例为二次入院,2例复发三次。

1.2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2.1 患肢摆放保持其功能位 床垫选择合适的,预防患者出现关节的挛缩、产生畸形。卧床体位:最好选用患者健康一侧卧位,保持忠侧关节伸展位,肩关节内旋、外展、屈度分别为15度、40度、40度,腕关节背伸位,膝关节弯曲约90°。患者患侧卧位时:头部下放软枕垫,让头与肩同高,头稍向前屈,后旋转躯干,上肢与躯干成角在于90°以上,健與患侧交替联合使用。

1.2.2 按摩与被动运动 做康复护理之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按、摩、捏、揉按摩,手法轻缓舒适有节奏规律,不建议使用刺激性大的强度手法,每次按摩20分钟,每天三次,肢体按摩方向为从近端到远端,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慢而快,反复按摩。按摩后运动各个关节,首先活动大关节,注意使用柔和的手法,幅度不超过90°,每个关节运动4次/每天,反复10遍。

1.2.3 床上运动与座位训练 早期在床上让患者练习翻身,脑卒中患者作两侧双向摆动来带动躯干的左右移动,进行翻转时,患者健侧的手握住患手配合头移动。患者能独立进行翻身后,可提升到坐位训练,床头开始取30°卧位,每三天增加10°至90°时维持不变,有效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然后开展坐位平衡训练,侧移至床边,患者用健侧腿协助患侧腿移动到床边外,此时躯干旋转向患侧腿,健手协助推至坐位。当躯干的控制能力有所加强时,训练健手持物移动,增加坐位平衡难度。

1.2.4 站立训练 在有专人保护情况下进行站立训练。双足跟踩地站立于床边,身体重心先集中在健肢,然后慢慢转移身体重心至患肢,逐步循序渐进地增长站立时间。

1.2.5 迈步训练 患者站立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是,增加其迈步训练,先原地踏步,尽量要求患者抬高其前肢,康复人员站于患侧,健侧扶手杖,出杖,迈动患肢,身体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康复人员辅助患者的膝关节支撑,步行周期完成,逐步进行上下楼梯活动。

1.2.6 心理护理 多数脑卒中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对康复训练感到怀疑,认为没有治疗效果,康复无望,郁郁寡欢,甚至轻生。相关心理护理①医护人员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与病患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与扶持,使其认识到康复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应该树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督促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克服长期卧床的依赖性,鼓励患者使用健手带动患手进行刷牙、洗脸、穿脱衣物、进餐等日常生活。③向患者以小讲座的方式灌输医学知识,消除他们对疾病的认知错误,主动接受康复运动治疗,保证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1.2.7 让患者拍手、用手指快速指鼻、写字、画画、翻纸牌等作业方法加强手的动作协调控制能力。

2 护理体会

2.1 本文150例脑卒中患者发病抢救成功后,都在早期进行了康复护理训练。其预后情况,150例脑卒中患者的综合自理能力都有明显增强,降低了对他人的依赖性。其中恢复步行者79例(52.7%),恢复坐位站位平衡者139例(92.7%),完全康复自理者31例(20.7%),良好的康复护理训练大大减少了肌肉萎缩、关节孪缩畸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等继发性肢体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疗效明显。且统计分析越早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其预后情况疗效越明显。

2.2 康复护理训练能够刺激脑卒中患者脑细胞产生部分功能性代偿,使其尽早建立新的神经系统联系,一般在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是其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最快时期。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和病人沟通开导,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做好长期坚持不懈的备战康复计划。

2.3 做好出院指导 ①让患者家属熟悉学会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步骤,坚持出院后也每天进行功能锻炼。②嘱患者尽量避免一些脑卒中的诱发因素,控制血原发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坚持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注意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按时吃药,定期复查。③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抽烟、熬夜、多荤少菜、酗酒、久卧久坐。④一旦再次发生脑卒中,迅速拨打120,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同时清除口腔异物,保持脑卒中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切忌不可自行乱服药。

参考文献

[1] 热比亚,严会荣,李红.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的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2009,19:110.

[2] 王国荣,王景荣.10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训练体会[J].吉林医学,2007,28(14):1574.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体会 第3篇

我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了325例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对本组3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护理评估, 对康复期存在的护理问题给予不同的指导,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25例中男205例, 女120例, 年龄35岁~85岁;首次发病285例, 再次发病40例;脑出血227例, 脑梗死98例;有意识障碍者67例, 无意识障碍者258例。全部病例都经抢救治疗后进入临床恢复期, 入院病例均为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

2 康复期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2.1 心理障碍

2.1.1 焦虑、抑郁型

大多数患者突然发病, 精神压力都比较大, 加之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等生活的突然改变, 出现紧张、害怕、疑虑心理, 求医心切。我们采取主动与患者沟通的方法,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 介绍医院环境,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向患者解释病情的恢复需要较长的过程, 只有积极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 才能早日康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焦虑情绪放松, 能够安心住院。根据患者接受能力与之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 使患者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 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征求患者意见, 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1.2 依赖型

由于患者病情重, 长期卧床, 肢体功能障碍, 行动不便, 使之产生了依赖心理。习惯了别人的照顾, 即使自己有能力也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大小便自理, 试着用瘫痪的肢体拿东西等。能下床的患者, 鼓励早期下床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使患者克服依赖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尤其以复发性脑梗死痴呆常见。本病发病相对迅速, 病程呈阶梯式进展, 临床表现以记忆障碍、失语、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 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损害, 人格和行为改变为特征。血管性痴呆患者缺乏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能力, 易发生各种意外情况, 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痴呆患者安全护理措施主要包括防自伤、防走失、防烫伤、防窒息、防事故, 如果条件允许应给老人安排一个相对独立的固定的生活区, 室内光线柔和, 布置应简单实用。消除患者周围环境中的危险物品, 还应为患者填好安全卡片并让其随身携带, 以备走失时利于寻找。尤其是子女对血管性痴呆知识匮乏, 照料困难, 当患者出现猜疑、攻击等精神症状时更难以应对。我们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 共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 由专人守护, 防止患者走失和发生意外伤害; (2) 鼓励患者参加符合自己身体状况和时间要求的锻炼活动; (3) 鼓励患者参加有趣的娱乐活动和患者感兴趣的事, 让患者听喜爱的音乐, 通过行为干预, 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 (4) 增加睡眠时间,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2.3 躯体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功能锻炼,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问题, 加强和指导患者康复期功能锻炼, 是我们每一个护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针对不同个体的情况, 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对于卧床患者, 告知患者保持床上的正确体位摆放及正常运动模式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方式, 指导患者家属按摩瘫痪肢体, 鼓励患者每天数次“十指交叉握手”的自我辅助运动。可以下床行走的患者, 指导逐步进行下肢功能锻炼, 在家属及护士协助下每日下床行走2~3次, 每次15 min~30 min, 以患者能耐受的运动量为宜。可以逐渐延长锻炼时间, 必要时可以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为了防止肩关节下垂畸形, 可以用绷带将上肢托起, 保持功能位置。

2.4 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导致患者饮水呛咳, 吞咽困难, 常引起吸入性肺炎, 甚至窒息死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根据患者吞咽能力的大小, 将吞咽功能障碍分为轻度吞咽障碍和重度吞咽障碍。对于轻度吞咽功能障碍者, 鼓励患者进食以少量多餐为宜, 必要时给予进食方法训练。其训练方法如下:在进食训练之前, 要做好吸痰及吸氧的准备, 防止误吸。进食环境要安静, 患者精神放松, 采取端坐位, 进食时患者精力要集中, 以免分散精力引起误吸, 将头偏向麻痹侧, 以提高吞咽动作对食团的推动力。可以首先选用半流质或软食等容易吞咽的食物, 如:稀饭、豆腐、面条、蛋羹等。进食前先空咽几次, 将食团放在健侧进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者, 我们采取鼻饲给予流质饮食的方法, 维持患者的生理需要量。

2.5 语言功能障碍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脑卒中患者一旦出现失语, 就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 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我们要主动关心爱护患者, 耐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 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教患者从简单的发音开始, 到阅读报纸, 逐步恢复语言功能。对于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可以教会患者如何使用手势, 用文字来进行交流, 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3 体会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功能恢复,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们通过对本组325例患者所存在的康复期问题采取个体化的康复指导, 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 脑卒中患者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 宣传脑卒中知识及如何防止再次卒中的知识讲座; (2) 对脑卒中患者积极开展心理治疗, 向家属宣传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知识; (3) 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很高, 给患者今后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 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肢体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我们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通过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明显缩短了治疗恢复时间,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616.

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 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92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是脑卒中患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经过精心护理,患者情况好转。结论 整体护理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脑卒中的救治成功率,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脑卒中;肺部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93-01

急性脑卒中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如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吞咽困难等,容易合并肺部感染。而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易导致多脏器的衰竭,常为急性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治了5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92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对其采取了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92例,男60例,女32例,年龄44~88岁,平均66岁。其中脑出血55例,脑梗死37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脑卒中。根据《医院感染学》制定的医院感染标准,92例院内肺部感染者。凡属脑卒中急性期出现下述项目中三项以上着即可确立诊断:(1)出现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呼吸系统等症状;(2)双肺闻及干湿性啰音,呼吸音减弱和或不同程度的肺实变体征;(3)体温升高≥37.5℃,伴有白细胞计数≥10×109/L;(4)X线胸片呈炎性改变;(5)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1.3方法 根据医嘱进行吸氧、保护脑细胞、基础疾病治疗。针对脑卒中急性期发生肺部感染的发生实施有效地整体护理干预。

2 护理

2.1重视基础护理,减少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

本组患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长期卧床造成肺淤血,机体抵抗力降低,因此要严格控制家属探视及陪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预防呼吸道感染。每日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无味,预防溃疡的发生。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更换体位,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做好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2.2呼吸道护理 

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防止误吸。昏迷患者应采用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促进排痰,定时翻身拍背,清醒者应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及深呼吸。痰多时若病情允许者也可配合体位引流及呼吸道的雾化和湿化。除保持室内恒定的温湿度及体液平衡外,对痰稠者及气管切开者可用糜蛋白酶、有效抗生素及生理盐水,常规雾化吸入。2~3次/天,气管切开患者每隔30~60min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液3~5ml,以保持呼吸道湿润,预防感染。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频繁吸痰易造成气道粘膜损伤,应正确掌握吸痰时机。若患者出现口唇发绀、烦躁等缺氧现象,或监护仪显示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听诊闻及痰鸣音或者呼吸机监测数据显示气道阻力突然升高甚至高压报警,应及时吸痰。吸痰时间应控制在15s内,切忌负压过大。负压太大损伤气道粘膜,时间过长使肺泡内气体吸净,远端肺泡闭合,诱发肺不张,且加重缺氧。吸痰后清理口腔、鼻咽部,防止分泌物积存发生感染,并再次肺部听诊以观察疗效。

2.3饮食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吞咽及进食情况,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床旁吞咽困难的评估。对吞咽困难者应尽早鼻饲插管,采用间断鼻饲流质,避免过多过快导致胃痉挛呕吐。鼻饲前先翻身拍背,并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确认后方可注食。鼻饲后给予半卧位30~60min,以利于胃排空。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有效营养支持,对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控制感染十分重要。

2.4心理护理

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易出现心理问题,由于对患病没有心理准备,对未来状况无法预料,担忧,易产生焦虑、恐惧。病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对此不能适应、不配合。甚至对周围人和事物过度敏感、怀疑,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并发肺部感染对患者心理再次发生冲突,部分表现为恐惧、悲观厌世,甚至拒绝治疗。通过观察评估,除抗焦虑抑郁治疗外,护士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耐心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心理疏导与调适。使患者消除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战胜肺部感染,更有助于病情恢复。

3结果

脑卒中的防治思维与体会 第5篇

1 防治脑卒中的紧迫性

多年来, 脑卒中一直是我国人口中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据数年前资料, 我国脑卒中发病例数150万/年, 76%残疾, 其中40%重残。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1999年4月发布的“1998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公报”中指出, 1998年我国人口死因顺位, 脑血管病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为第2位 (城市第1位是恶性肿瘤, 农村第1位为呼吸系统疾病) , 病死率分别为137.72/10万和113.7/10万。一般初发脑卒中1年内死亡占15%~20%, 据此推算, 我国脑卒中年发病例数可能达500万至600万例, 其数字相当惊人。

目前对脑卒中治疗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多数存活患者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少数重残患者需终生护理或发展为脑血管性痴呆。脑卒中使很多社会精英英年早逝, 每年数百万劳动力或死或残, 大量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 数以千万计要照顾病残患者的家人损失大量的工作日, 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数百亿元, 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安定的影响较烈性传染病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严重的是, 作为脑卒中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的高血压的发病例数以每年350万例的速度上升。据测算, 我国成人高血压发病率10%以上, 达1.1亿, 即每11个人有1个高血压患者。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将会继续上升。因此, 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出路在预防。

2 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关键——重点防治高血压病

防治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佳的一级预防, 这是全世界医学界达成的共识。我国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也意识到这点, 并成立相应的机构和制订了1995年至2000年的防治规划, 定出全国“高血压日”, 但效果并不理想。据估计, 全国人口中曾测过血压的约53%, 知道自己血压水平的占42.4%, 患高血压能服药治疗者仅占25%, 通过治疗血压能控制在正常水平者只有5%~6% (美国是30%) 。即1亿高血压患者中的绝大多数 (约9000多万) , 随时有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宣传教育不够普及、深入和广大医务人员和群众缺乏认识是主要原因。所以, 目前要采取紧急而有效的措施。

2.1 加强宣传教育

各级医务人员务必认识到高血压病不单是各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更是脑出血 (占我国脑卒中的45%, 是引起死亡的主要脑卒中类型) 、腔隙性脑梗死 (占我国缺血性脑卒中40%~50%) 的主要病因。高血压病合并脑卒中的危险系数是正常血压者的6倍。有研究发现, 中国人舒张压超过14.7kPa (110mmHg) 组的脑卒中的危险度为低于10.5kPa (<79mmHg) 的13倍;不管是脑出血还是脑血栓, 舒张压每降低0.7kPa (5mmHg) , 危险性几乎下降一半。西方人舒张压每下降0.7kPa (5mmHg) , 脑卒中危险只减少27%~34%, 东亚人为44%。有人预测我国社区人群平均舒张压下降0.3kPa (3mmHg) , 每年就可防止37万例脑卒中死亡。

2.2 提高测压率

人一生中每个年龄段都有可能患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早期无特殊症状 (有些人有头痛、头晕) , 只有出现心、脑、肾并发症时才有明显症状。故我国半数的脑卒中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患高血压病多年。所以, 35岁以上的正常人, 起码每半年或1年要测量血压1次。同时应大力在各级医院推行WHO建议的首诊测血压制度, 即任何医疗单位 (包括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私人诊所) 、任何专科的医师首次诊治40岁以上患者都应给予测血压, 并记录在病历上。对首次出现高血压病的患者, 要登记并通知社区防治机构并对其进行高血压病知识教育。按上述“1998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我国每年每人平均诊病1.7次, 所以, 执行好这一制度将会大大提高广大群众的测压率和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3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差, 是导致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部分药价格昂贵是服药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所以, 应大力推广价廉、有效、易用的降压药。如利尿药氢氯噻嗪12.5mg, 1次/d, 可保持疗效而避免不良反应, 如能联合其他药物 (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则血压大多可控制。

2.4 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

高血压病是可预防的。研究证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 即合理饮食、控制体质量、减少食盐摄入、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可使高血压病发病率减少55%。我国和日本都发现脑出血可能与血胆固醇偏低有关。目前, 我国脑卒中的分型中, 脑出血占45%, 脑出血的病死率远较脑梗死高。所以除高血脂、高胆固醇者外, 不宜普遍宣传低脂饮食和降脂治疗。对长期低脂、低蛋白、低胆固醇的高血压病患者, 还要鼓励改善营养, 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摄入量。

3 降低脑卒中的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我国脑卒中的病死率几乎为日本的3倍, 与欧美国家相比则更高。这除与我国脑卒中的分型中出血的比例高外, 还与我国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得到的医疗、护理不足有关。目前不少大、中城市的卒中患者先要住在急诊室的观察病床上候床入院, 未能得到及时最佳治疗。针对此有以下建议:

3.1 加强培训

大力培训医护人员, 推广和普及脑卒中的急救治疗常规。给区、县级医院配置头颅CT, 推广CT定位锥颅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 将会大大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

3.2 及时而有效的治疗

脑卒中患者应尽快住院, 甚至住入重症监护病房。加强护理, 维持血压, 心、肺功能, 水电解质平衡、营养平衡, 预防并发症, 配合脱水降颅压治疗, 对于脑出血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对重症脑梗死开展时间窗内溶栓治疗, 这样可挽救多数中度至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生命, 并减轻其残疾程度。经济发达地区医院可建立卒中急救治疗中心, 设立急诊-CT-病房的绿色快速通道, 提高卒中救治水平。有条件建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CCU) 的医院, 更应建卒中监护病房。

3.3 治疗得当

对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例, 一般对症治疗即可, 预后良好。不必用溶栓、降纤或血液稀释等治疗,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和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3.4 重视早期康复

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脑卒中患者, 男3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56岁, 均为初次发病, 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其中出血性脑卒中31例, 缺血性脑卒中29例, 左侧肢体瘫痪22例, 右侧肢体瘫痪18例, 言语功能障碍10例。

1.2 影响脑卒中康复的不良因素

1.2.1 原发因素

(1) 迟缓性麻痹持续1个月以上; (2) 去脑强直或去皮层强直 (昏睡等意识持续时间长) ; (3) 长时间尿、便失禁; (4) 精神障碍; (5) 半侧视空间失语、半侧身体失语状态等存在; (6) 痴呆、意欲缺乏; (7) 其他。

1.2.2 继发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由于长期静止卧床而发生的, 表现为萎缩、痉挛、骨质疏松症、关节炎、压疮、吸入性肺炎等。 (2) 是适当认为训练发生的。如粗暴的关节被动活动, 当患侧下侧无力时又不用支具而步行。均可导致关节、软组织损伤。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及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同时, 因患者卧床相对长, 注意患者的皮肤护理, 鼓励患者多翻身, 勤换床单衣裤,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防止压疮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常因身体上的疾病产生孤独、悲观、消极情绪, 做好心理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2]。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 指导患者参加社区娱乐活动, 充分利用群体气氛和环境效应来缓解患者郁闷、焦虑的复性情绪, 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饮食指导

(1) 告知患者本病的发生与饮食的关系, 食疗在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 (2) 指导正确选择食物, 给予清淡、低盐、高维生素, 适量蛋白质及粗纤维饮食, 忌食辛辣食物, 戒烟酒, 避免偏食。 (3) 合理安排餐饮, 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 饥饿不均。 (4) 根据药食同源理论, 了解饮食与药物的协调作用, 使饮食服从治疗。 (5) 加强营养食品卫生方面的指导[3]。

2.4 宣传教育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保健知识, 本组资料显示, 患者均有强烈的健康知识需求愿望, 他们希望利用各种方法获得有关疾病保健知识, 以更好的维护自身健康。因此, 在护理过程中, 要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程度等方面考虑患者的健康问题, 针对性讲解相关知识, 指导平时注意观察有无阵发性头晕, 一侧或双侧视力瞬间丧失或出现复视, 是否面部麻木, 有无突然出现剧烈或难以解释的头痛, 口齿不清、吞咽困难、突然地性格改变等疾病先兆。如果对上述先兆能及时识别, 就能对严重后果的出现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3 功能锻炼

脑卒中的功能锻炼包括两部分, 即患侧的恢复和健侧的代偿, 重点在患侧的恢复。治疗开始时间为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

3.1 迟缓阶段的康复治疗护理目的在于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 凡发生继发性损害, 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 诱发随意运动。

3.2 在床上正确的姿势摆放

急性期卧床阶段正确姿势摆放, 有利于预防褥疮, 同时预防异常痉挛模式。在床上翻身, 脑卒中病人患侧肢体勿自主活动, 翻身很困难, 如果在功能上固定一种姿势, 容易出现压疮, 也不利于排痰, 久之可能造成肺部感染, 所以每2h翻身一次, 以防并发症, 如向建侧翻身和向患者翻身。

3.3 关节的被动活动

病人肢体瘫痪, 关节不能活动, 将导致静脉淋巴回流不畅, 如果制动超过三周, 关节内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加上关节囊韧带肌肉等固定不动, 就会痉挛, 即引起关节强直和变形。因此, 应早期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4], 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和防止关节的挛缩。

3.4 上肢随意运动

诱发仰卧位, 让其上抬肩, 手伸向天花板, 让病人手摸自己额头、枕头等。

3.5 下肢随意运动

诱发保持髋关节展, 外旋, 指导病人伸直下肢, 使其主动负担下肢的体重, 伸腿时应防止内收、内旋等。卧床期间, 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以患侧卧位, 能增强患侧的直觉刺激, 同时将受关节屈曲, 上肢抬高稍高于肩水平, 避免关节内收[5]。下肢用夹板将足底垫起, 使踝关节成90°角, 避免足下垂, 膝关节下垫一小枕, 使小腿稍曲, 支托外侧避免下肢外旋。一般病后一周左右, 肌张力开始增高, 出现屈曲, 此时如病情稳定应及时进行功能锻炼, 恢复自主运动前可做被动运动, 一般在床上锻炼以健肢带拐自行, 可离床时及时扶其行走, 能自行行走时不可操之过急, 应按双拐自行、单拐自行、徒手自行的顺序锻炼,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向家属交待有关注意事项, 家庭成员的参与同样不可忽视[6]。

3.6 对言语功能障碍者, 多数脑卒中病人由于损伤了语言中枢而引起

言语功能异常, 故语言训练越早越好。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 指导家属加强非语言沟通, 每日上下午借助手势和口型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讲患者关心的问题, 给患者听收音机, 使患者有讲话的意愿, 再从熟悉的单词发音、数字、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和矫正发音口型, 并配合面部针灸和理疗, 每2~3d检查一次效果, 经过这种语言训练后言语功能可恢复50~60%[7]。

总之,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 共同制定康复计划。通过护理执导和家庭成员全面康复, 最大程度的恢复生活自理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琪.我国脑血管意外护理进展期[J].上海护理, 2004, 6 (3) :33-34.

[2]胡永善.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61.

[3]胡晓燕.临床中的营养教育与饮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13 (3) :215-216.

[4]谢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68.

[5]吴越.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 2006, 9.

[6]张华.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家庭护理者互利能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1 (9) .

心理干预改善脑卒中患者护理体会 第7篇

1 临床资料

选择在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2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16例,年龄31~71岁,平均63岁,脑出血24例,脑梗死48例,其中失语10例。

2 心理特点

脑卒中患者多数由于突然患病,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易产生急躁、焦虑、自卑甚至悲观厌世的心理。在治疗上采取抗拒态度,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有的情感幼稚、脆弱、因小事哭泣,伤感等行为。

3 心理干预措施

3.1 建立优良环境

人的心理与环境是协调一致的,良好的环境和可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和生理上的满足感。病房合理的布局和规范化的陈设,能影响患者的情绪,较快适应新环境。

3.2 根据患者的各类型心理特点,灵活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3.2.1 急躁型

当患者出现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敏感多疑、求愈心切等心理状态时,此时我们应当重视患者的主诉,帮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要遇到的困难,及时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在进行各种操作检查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取得配合;当患者情绪不稳定,遇小事易发怒,不满足也激动时,对此我们应当充分理解,并细心与之交谈,找出其易怒的原因。对失语症患者,其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交流的障碍,此时护士应耐心开导,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如指导患者要“大便”时伸大拇指,要“小便”时伸小指的肢体语言及用笔记录等方式进行交流。告诉患者失语症是暂时的,只要遵照康复师制定的语言康复计划,定时练习,大胆发音、读报,语言功能的恢复是有可能的。日常工作中,我们语言要温和、态度和蔼,尽量消除一切会引起患者激动的因素,使患者心情舒畅。对一些性情粗暴、蛮横无理,拒绝配合治疗的患者,我们生活上多给与照顾,经常和他们谈心,尽量多说一些安慰性的语言,并采取非语言性安慰,如拉患者的手等,增加患者的亲切感;多征求意见,尽量满足他们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在治疗期间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要纠缠,可稍钱就,使患者情绪保持在最佳状态,尽早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3.2.2 焦虑型

多数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由于生活工作紧张,突然发病,没有思想准备,一时难于接受现实,表现为紧张、担心、疑虑、求医心切。这时我们应给予同情、关心和支持,并积极主动介绍科室环境,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帮助患者联系各项检查使患者担心的情绪放松,安心住院;并针对患者文化程度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宣传,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及预后,特别是要让患者明白积极主动的功能锻炼是恢复肢体功能最为有效的手段。鼓励与病情重但功能恢复好的患者互相交流,让其明白病情稳定,肢体恢复良好后一样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使其消除顾虑。同时,取得家属配合,鼓励儿女、单位、同事及其亲朋好友多来探视,共同开导安慰患者并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关心和照顾,使患者感受到仍然被需要和被尊重,利用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暗示患者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早日康复。

3.2.3 自卑感型

患者因担心自己的病情给家庭带来不便和经济上的更重的负担,感到十分愧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身的治疗抱有无所谓态度,甚至拒绝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此时我们要多接触患者,主动和患者谈心拉家常,了解患者的各种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鼓励患者主动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认真倾听其诉说,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与其推心置腹的交谈,告其疾病的转归、预后,使患者承认和接受患病的现实,从而听从医师和护士的安排,积极配合治疗。如有一位男性患者患脑出血后,出现肢体偏瘫、失语,整日情绪低落,家属对他很关心,但患者还是叹气、摇头,显得闷闷不乐。看到这些情形,我们一边开导患者,一面讲解疾病的康复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如急性期时在床上做肩肘、腕、髋、膝、踝的被动活动,预防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各种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运动治疗,告其肢体锻炼不能操之过急,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让相同疾病正处于恢复期的患者现身说法,这样患者看到了希望,很快振作起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3 支持性心理干预

通过给患者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暗示,可增强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维和感情,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确定未来生活目标。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给予恰当的心理干预,由于脑卒中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手段复杂,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57%的患者觉得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大多数患者和家庭成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耐心诚恳地与其进行沟通,让患者把自己的烦恼苦闷诉说出来,加以正确疏导,尽力做到让患者认清自己的情况,了解患者的需要,尊重和信任患者并鼓励其与疗效较好的、生活质量较高的、相同疾病的患者进行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不同阶段必须提供不同侧重点的干预措施,要求护士本身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患者治疗、处置做到心中有数,并向患者讲解治疗、处置的目的、方法,以及需要的配合,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适,防范措施。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要把握好语言的分寸运用语言技巧和婉转的修饰艺术,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受教育程度区别对待[1]。

3.4 保持有效的应对方式

乐观的情绪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相信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癌症治疗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其中“告诉您自己别着急,因为一切都会好起来”是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对特殊性格者,负性生活经历者及不同文化背景、经济收入者,根据每个患者自身的特征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综合评估后,采取适合个体的心理应对方式加以疏导。对于治疗效果不好,反复住院,家庭条件差者表示同情,对过分担心疾病预后的患者,要向他们说明病情,介绍基本知识,启发患者逐渐接受现实并面对现实,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介绍其他患者战胜疾病的事例。对于心存许多问题或疑虑的患者,应酌情给予详细解释,对于治疗效果不明显出现急躁情绪的患者,要给予安慰和鼓励,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对患者照顾要细致入微,不离不弃,通过上述措施,提供心理支持,减轻发病后的无助感,减轻或消除焦虑,抑郁心理,促进其保持乐观情绪。

4 体会

通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说明心理干预可使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提高其有效的应对,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提高适应能力,降低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心理干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应作为脑卒中患者一种必须应用的护理治疗方法。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心理康复也是促进机能康复的重要保证。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调整患者的心理因素,促使其有正确认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参考文献

急性脑卒中合并肺炎的治疗体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同期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 并发肺炎 (肺炎组) 24例占48%,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14例;年龄在50~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5岁, 未发肺炎者2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1) 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2) 肺部听诊出现干、湿性音或不同程度的肺部实变体征;和或不同程度的肺部实变体征; (3) 体温>37.5℃, 伴有白细胞计数10×109/L或中性粒细胞比≥0.9; (4) X线胸片呈炎症性改变; (5) 痰培养可获得病原菌。

2 结果

肺炎发生的时间:肺炎在急性脑卒中3d内发生12例 (占50%) , 4~7d发生6例 (40%) , 8~14d发生4例 (占16%) , 2周以上发生2例 (8%) 。

3 讨论

3.1 肺部厌氧菌感染的诊治

脑血管病易发生呼吸系统的吸入性感染, 吸入性感染厌氧菌的检出率为60%~100%, 其中1/3~1/2为单纯厌氧菌感染。厌氧菌感染与其他致病菌感染一样, 其疾病的转归与机体的抵抗力及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对厌氧菌感染的治疗, 目前疗效最佳者当首推甲硝唑之类的药物, 甲硝唑的组织渗透力较强, 疗效可靠, 可与多种药物联合用药。用法可静脉滴注甲硝唑500mg, 每日2次, 或口服0.4g, 每6~8小时一次。不良反应较小, 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替硝唑是甲硝唑的换代产品, 其半衰期长而不良反应小, 口服用药每日一次即可, 首次给药2.0g, 以后每日1.0g。喹诺酮类药物特美力 (环丙沙星) 对厌氧菌感染有效, 在考虑有厌氧菌感染的混合感染时, 可选用特美力200mg静脉滴注, 每日2次, 常可收到较佳疗效。其他如大剂量青霉素、头孢菌素、林可霉素、氯霉素等, 均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 可资选用。

3.2 假单孢铜绿杆菌感染的治疗

假单孢铜绿杆菌为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且多为耐药菌, 反复或长期住院者, 抵抗力低下的慢性患者, 在感染假单孢铜绿杆菌后可成为条件致病菌, 且一旦带菌即永久带菌。

假单孢铜绿杆菌所致呼吸系统感染可分为轻型 (支气管炎型) 及重型 (肺炎型) , 临床多数为轻型。其轻型的临床表现与慢性支气管炎无明显区别, 但由于耐药菌株多, 一般的抗生素疗效较差。重症患者常为合并有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老年体弱者, 尤其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4~48小时后发生的呼吸道感染, 几乎均为假单孢铜绿杆菌感染。

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对诊断假单孢铜绿杆菌感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 由于取痰过程易受污染, 故最好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取痰或环甲膜穿刺取标本。若条件不允许, 应一般连续3次取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并结合临床情况才有参考价值。

勿滥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 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加强护理, 防止交叉感染, 缩短脑血管患者的住院时间等, 是防止假单孢铜绿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目前治疗该病菌呼吸系统感染的有效药物依次为泰能、头孢他啶、舒普深 (舒巴坦+头孢哌酮) 、头孢哌酮等, 喹诺酮类的特美力 (环丙沙星) 、氨基甙类的妥布霉素及奈特米星等也有抗假单孢铜绿杆菌的作用。上述药物中尤其是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 其价格昂贵, 应根据临床病情的轻重而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3.3 真菌感染的诊治

脑血管患者引起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级抗生素的长期应用或滥用所致, 尤其是原有糖尿病的患者或大量使用激素的患者, 更易发生真菌感染。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过程中, 曾有一度好转并再度加重的病史, 患者的痰液变成胶冻样且拉丝不断, 口腔黏膜出现真菌假膜等, 常为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重要线索。故凡应用高级抗生素的脑血管患者, 必须注意每天观察其口腔黏膜。呼吸道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为白色念珠菌, 长期住院患者呼吸道假单孢铜绿杆菌与白色念球菌感染经常交替出现。

勿滥用抗生素及激素, 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对于易发生真菌感染的患者坚持用含有甲紫的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漱口, 用碱性液体漱口或清洁口腔, 可以预防真菌感染。一旦发生真菌感染, 只要病情允许应及时停止使用抗生素或激素, 一般较轻型的真菌感染即可好转。对于混合型感染的患者, 抗生素与抗真菌的药物可同时应用, 但疗效较差。目前, 抗真菌治疗的药物, 较佳者为大扶康 (氟康唑) , 病重者可首日静脉注射滴注200mg, 以后每日100mg, 轻型患者可只用口服氟康唑, 或根据病情选用伊曲康唑、5-FC (5-氟孢米啶) 。酮康唑、克霉唑, 大蒜素也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总之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脑卒中患者的呼吸道清理, 意识障碍严重必要时及早进行气管切开, 确保呼吸道通畅, 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1,2]。 (2) 积极进行有效的控制呼吸道感染, 脑卒中并发肺炎一旦发生, 多为院内感染, 致病菌为易产生耐药的革兰氏杆菌和葡萄球菌, 多采用联合用药的原则, 且用药过程中要警惕菌群失调而至的真菌感染, 即使清除应激反应下的高血糖状态, 脑卒中急性期应该限制葡萄糖的摄入, 必须注意钾盐的补充, 强化营养支持疗法, 进食不佳者可进行鼻饲饮食, 同时进行白蛋白、新鲜血浆、氨基酸及维生素的补充。

摘要:目的 脑卒中是一组以发病急、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的脑血管病。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 并发症多, 是造成脑血管病病死率与残疾程度高的主要原因,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急症。本文论述了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易发因素、临床特点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脑卒中并肺部感染30例患者的, 临床资料。结果 ①高龄、手术治疗、慢性基础性疾病是常见容易并发感染的因素;②大肠埃希氏菌是急性脑卒中并发肺炎最主要的致病菌;③未合并肺部感染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低,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结局有关。结论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加强医疗护理措施,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提高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预见性;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利于本病的救治。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肺部感染,抗生素

参考文献

[1]王怡, 冀旭勃.急性脑卒中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J].中国现代内科杂志, 2006, 3 (10) :1171-1172.

脑卒中教学体会 第9篇

【摘要】目的良肢体位摆放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作用明显,可降低并发症,值得推广。方法:我们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1月开始在神经内科病房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开展良肢位摆放等康复护理,并每日由专业治疗师进行运动疗法及痙挛肌治疗。另外将同样病房,相同设施9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在病房接受传统护理。结论:康复科护士应该肩负更多的职责,在护理的同时要教会病人家属正确的肢体摆放,让康复护理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实惠。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良肢位摆放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58.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70-01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递增,其诸多并发症如偏瘫、失语、活动障碍严重影响病人及家属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以肢体功能障碍为表现的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如何减轻并发症,让病人早期生活自理,回归到社会和家庭,是我们医疗护理工作人员面临的难题。康复医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在脑卒中的治疗中疗效肯定,特别是早期康复的介入,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使患者最大程度地从身、心两方面的伤害中逐渐恢复,早日回归社会。

还有研究认为,病人生存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而肢体的恢复又与早期的康脑卒复训练密切相关,其中良肢位摆放是康复训练的基础。[2]

1资料:我们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1月开始在神经内科病房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开展良肢位摆放等康复护理,并每日由专业治疗师进行运动疗法、行为疗法及痉挛肌治疗等康复治疗。另外将同样病房,相同设施9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在病房接受传统护理及相同康复治疗,发现对照组效显明显,现报告如下:。

2方法

2.1转变护士康复护理观念

2.1.1以前的护理只注重预防口腔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1.2现在更新了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识,发现脑卒中病人很容易发生肩痛、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等系列并发症,目前认为该并发症的发生与脑卒中患者不正确的运动模式导致肩腕关节损伤,上肢体液回流受阻以及中枢神经损伤后血管运动运动功能障碍有关。

2.1.3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从入院时到出院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因为正确的卧姿能有效减少病人的不良反应。良肢体位摆放能使松弛的肩关节相对稳固,使肱骨头不易向下或向侧方移动,并且在肢体保持中垫高及抬高身体,可促静脉回流,防止血液瘀滞。[3]并且,有研究表明,良肢位是为防止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持病人的肩、肘、手、腕、膝、踝等大关节活动不受限制,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为将来肢体功能恢复打下良好基础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5]

2.1.4良肢体位摆放简单方便,随时可以操作。良肢位摆放的早期介入对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且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在病房中及家中都可进行,护理成本低。

2.2康复护理技术加强,护士学会了良肢位摆放的方法:

2.2.1仰卧位:头下置一枕头,但不宜过高,面部朝向患侧,患侧肩部垫一比躯干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张开。在患侧臀部及大腿下垫枕,以防止骨盆后缩。枕头边缘卷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枕头右下角支撑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为。足底不应放置任何东西,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应尽可能少用这种体位,因为这种体位受颈紧张性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而且,这种体位下,骶尾部,足跟部、外踝等处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增加。

2.2.2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用枕头舒适的支撑,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与胸壁。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手心不应放置任何东西,否侧因受抓握反射的影响而引起手抓握掌中的物体。健侧上肢置于身体上或稍后方,放在身前是错误的,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的患侧肩胛骨后缩。患侧下肢在后,膝关节略屈曲,足底蹬支撑物,这是重要前提,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肢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此外,健手能自由活动。因此患侧卧位是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体位,这个观念与以往以健侧卧位为主的护理正好相反。

2.2.3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枕头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肩前屈90-130度,肘和腕伸展,前臂旋前,肘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身后可放置枕头支撑,有利于身体放松。健侧下肢平放于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

2.4护士通过专业培训及学习,能主动帮助患者做患侧肢体被动运动并指导家属配合,让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

2.5通过外出听课培训让护士熟悉了康复护士的重要性,加强了护患沟通,增进护患感情,让病人身心愉快,减少了医患矛盾。

3问卷调查相关科室42名护士对康复知识的认知:

护士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流程不熟悉66.67%(28人)

护士不熟悉良肢位摆放的意义71.43%(30人)

不熟悉良肢位摆放的正确方法61.90(26人)

大部分护士缺乏对康复知识的认识,能正确回答偏瘫病人康复护理方法的只有极少数人。有研究认为,有82.3%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护理理念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在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方面还缺乏一定认识。[4]

4.效果评价:见附表

5结论:

5.1由此可见,良肢体位摆放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作用明显,可降低并发症,值得推广。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良肢位摆放可减少肩部并发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

5.2护士应加强康复知识学习,护士是知识传授者也也是传播者,所以护士的知识更新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进展。还有研究认为,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始终注意并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肢体摆放,可预防肩关节损伤和疼痛,有利于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7]因而我们康复科护士应该肩负更多的职责,在护理的同时要教会病人家属正确的肢体摆放,让康复护理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实惠。

参考文献

[1]杨俊俊.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研究[J].护理学报,2012,19(2B):15.

[2]马春丽.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J].天津护理,2014,22(4):370.

[3]谢德利.[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03-106.

混合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体会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48岁~70岁。有原发性高血压史10例, 有糖尿病病史4例, 有冠心病6例, 有心房纤颤病史2例, 有慢性肾炎病史1例。以往均无脑卒中病史。

1.2 临床表现

全组病例均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脑出血9例, 以脑梗死发病3例;其中昏迷2例, 嗜睡4例, 癫痫2例, 头痛、头晕12例, 恶心、呕吐8例, 失语4例, 偏瘫和四肢瘫痪12例, 锥体束征 (+) 10例, 血压增高8例。心电图ST-T改变3例, 头颅CT均证实有新发的一侧或两侧不同血管区的出血和梗死。

1.3 诊断依据

12例患者均于入院时行头颅CT扫描, 发病后1 h~72 h内及症状加重病情反复者及时复查头颅CT, 均显示新鲜出血灶与梗死灶并存。出血部位:基底节区或丘脑8例, 脑叶3例, 脑干1例, 出血灶均为单个。梗死部位:基底节区7例, 脑叶3例, 脑干2例。出血灶和梗死灶均不相连, 在同侧8例, 对侧4例。

1.4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依据初诊疾病给予相应治疗措施, 明确为混合性脑卒中时即予中性治疗。给予甘露醇及地塞米松, 以消除脑水肿降低颅高压, 防止脑疝。控制血压, 必要时适当给予活血化瘀药物, 均予营养神经药物 (如胞二磷胆碱) 等。脱水和降压药的使用要保护内环境稳定, 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对于昏迷者给予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 同时加用纳洛酮等促醒剂等。对于巨大脑内血肿为主的混合性卒中, 则采用经皮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外科血肿减压疗法等。

2 结果

治愈3例, 好转7例, 死亡2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是混合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基础[1]。本组病例大多数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 在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由于斑块的不稳定性, 受累动脉弹性减低, 脆性增加, 其管腔可变狭窄甚至闭塞, 也可通过压迫作用、血管痉挛、凝血功能障碍、局部血压急骤减低后使原有斑块的血管闭塞。在梗死性脑卒中血管闭塞后, 由于血流重新分布, 进入另一血管的血量急性增加, 可以使原有动脉瘤或是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压力突然增加而致血管破裂[2]。另外, 许多医源性因素, 如不能严格把握溶栓和抗凝的适应证可导致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减少而引发梗死后出血。过分脱水降颅压忽视液体的补充, 过度降压、应用止血药物, 使血黏度增加也大大增加了脑出血继发梗死的机会。由此可见, 在脑卒中急性期, 出血和梗死不能孤立区别对待,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先后或同时并存, 临床医生务必引起足够重视。

3.2 诊断与治疗

根据本组病例特点, 在脑卒中的病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 重症患者病情变化时应查CT早期诊断。混合性脑卒中的诊断依据: (1) 以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形式起病, 既往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2)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不能用出血或梗死单一病灶来解释, 或在治疗过程中又出现新的症状、体征; (3) 头颅CT检查同时出现不同血管供血区有出血灶与梗死灶, 但需注意24 h内梗死灶可能未显影, 可疑病例应在72 h复查头颅CT可提高诊断率; (4) 排除出血性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所致的脑梗死。

治疗原则[3,4]: (1) 患者入院后根据初诊疾病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明确为混合性卒中后大多数意见采用中性治疗。对于以出血性临床表现为主的病变, 不给予止血、凝血药, 对于以梗死为主的病变, 不用扩张血管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溶栓药物。也有作者认为结合头颅CT或MRI改变, 对于以梗死为主, 出血量少且属非重要功能区, 无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 无占位效应及凝血机制异常, 一般情况较好者, 可早期给予较缓和的改善循环药物, 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降颅压脱水时要适度, 防止过度造成血液浓缩。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防止肾功能损害。 (3) 血压控制要适度。高血压是混合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压过高可促进动脉硬化性微动脉瘤破裂出血, 过低可能加重全脑供血不足, 加速脑梗死的发生, 急性期收缩压在180 mm Hg (1 mm Hg=0.133 kPa) 以下先不用降压。 (4) 改善神经营养代谢, 保护脑细胞治疗。 (5) 早期康复, 防止并发症以及支持治疗。 (6) 坚持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情况具体分析与治疗。

参考文献

[1]胡维铭, 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9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617-618.

[2]张永平, 钟娥.混合性脑卒中69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学刊, 2008, 5 (11) :1919.

[3]郑潮标, 陈卫鹏.混合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10 (2) :13.

上一篇:促进效益下一篇:强化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