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网站建设课程

2024-09-04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精选12篇)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动态网站建设

1.引言

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职教育最应该注重的就是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人才的途径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就使得课程开发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

大部分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在进行基于.NET开发平台教学时都将“动态网站建设”课程作为他们核心的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模拟整个项目开发的过程,以理论结合实践,在以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上培养专业技能,最后将知识和经验综合运用到实际项目之中。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得学生完成该课程后能够成为一名专业素质极强的.NET程序设计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强大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熟悉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够独立的开发维护小型网站。最终达到学生毕业后无需进行企业二次培训,直接可以接手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

2.1“动态网站建设”课程存在的问题。目前“动态网站建设”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教学形式传统,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即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很少有互动,这样一来就会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二,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关联性差,以分章分节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知识点之间彼此独立,无法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在项目开发中宏观思维的培养,无法达到操作技能的真正掌握。另外,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较快,基于计算机技术领域本身的特点,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速度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为目标,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实际项目开发为基本教学内容,首先将该项目进行分解,对分解后的每一部分进行讲解与演练,而后再将各个部分进行综合实训,达到教学目标。最后,校企合作落实困难。我们都知道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从利益角度来讲,校企本就是相互矛盾的,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企业则是以盈利为目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往往由于过多的考虑商业机密而使得校企合作的方式收效甚微。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动态网站建设”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作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设计思路就是采用软件产品开发过程的教学设计,按照软件产品开发的规范与流程,通过安排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由简到繁、由部分到整体,逐步开发一个具体实际的网站,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必须要有职业工作的环境。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成立项目开发工作组,以模拟的形式构建企业结构。每个项目组确定项目开发任务以后可以由指派教师作为开发顾问,为该项目组提供指导性意见;项目完成后由教师扮演客户角色进行项目测试与验收,并对结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裁决。

2.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按照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教学内容,更加注重能力、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综合。教学内容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使教学内容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工作项目。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载体以项目开发为主线索来进行。为了使学生能胜任.NET程序员职业岗位、完成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精心设计了不同复杂度和类型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设计以工作流程线索进行,选取开发企业网站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项目原型,经过适当修改以适应教学环境,包括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核心模块开发和系统测试五个项目。将核心模块开发项目再细分为企业网站的典型模块,每个模块均包含网站开发的主要工作任务。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逐渐掌握动态网站开发的步骤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练习,最终,使学生能熟练应用.NET技术开发动态网站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工作为驱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方法结合完成工作过程进行创新。每次课程结束时布置下节课的任务,提示预习内容。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是一种全新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详细设计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际工作过程,提高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万卫.教师实践能力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J].学术论坛,2015(7):177-180.

[2]谢凤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Java Web开发”课程设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0):180-181.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 第2篇

《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动态网站开发的入门课程,理论和上机课时各占50%,属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课程。前期学生学习的其他Windows 窗体编程经验在刚开始的Web 窗体设计和创建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后期的页面链接跳转、信息在不同页面间的传递共享以及页面和数据库间的信息交互,这些都是先期课程不曾涉及的内容,这些理论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对于上机实践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该门课程的理论部分学习举足轻重,它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有力指导,所以在课程考核时,我们既要考核“知识”,又要考核“技能”,采用“知识+技能” 的方式。为突出知识和技能的同等重要性,期末考试中,该课程采用50%理论闭卷考试+50%上机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分为“应知” +“应会”。“应知” 针对的是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部分;“应会” 考核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技能。此外,结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实现考核结果的客观公平,引入了基于过程的考核方式,以便不断检验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错误,帮助纠正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靠突击的不良习惯,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避免教师只顾埋头讲授,不注重教学效果的情况发生。“3+X”过程考核模式在《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中应用的方案设计

过程考核,即多方位、多形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阶段性考核,关注的是对学生的认知性学习过程和形成综合应用能力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2010 年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实施教学品质提示计划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在“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计划” 的“建设思路与主要内容” 中指出: 要注重“3+X” 过程考核方法改革,其中“3” 是指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和读书笔记,“X” 是指教学过程中关于考核的频率,每门课程至少要3 次,过程考核可以采取小问题、上机练习题、小报告等多种方式。

结合我校“3+X” 过程考核模式要求和该课程特点,设计考核方案如下: 一是期末考试均采用上述的50 分理论(闭卷形式)+50 分上机(闭卷形式),内容分为“应知” 和“应会” 两个层面。二是读书笔记: 必须含课堂笔记(可采用标注在书或笔记本上,对于文字较多来不及做笔记的也可拍摄成图片)及对其的整理和补充,对阶段性课堂或教材知识点的梳理,阶段性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回顾理解、思考和疑难问题,参阅其他相关参考书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课前预习等。读书笔记的检查设定为1-2 周检查一次,最后平时成绩中的读书笔记总分为抽测平均值,给学生留下提高改进的机会。三是“X” 次小测验: 含期中考试,要求类期末考试,给学生一次模拟期末考试的体验,且期中考试在平时阶段测验成绩的比例必须占到50%;其他小测验可以教学周安排,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贮备网络试题库,考核学生对已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教师下一步教学进度调整的依据。多次小测验成绩可以按照难易度加权平均,在平时成绩中可以占到一半的比例。《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3+X” 过程考核评分标准设计

重视过程考核,第一堂课时就将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告诉学生,让学生重视过程学习的重要性,也提示学生该学期该课程的努力方向和学习方法,下面是该课程的一些得分细则。

平时作业的形式有个人独立完成的紧跟课堂进度的单项练习、以小组形式完成的较为综合有一定工作量的项目模拟开发。平时作业得分标准设计“3+X” 过程考核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

学生的学习认知是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关注学习过程,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必然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给过程考核的实际执行带来难度。此时可以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实现网上作业提交、批改、点评等功能,尤其可以借助网络测试系统完成过程考核的测试要求,减少执行难度,保障过程考核成为可能。由于本课程就是讲解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技术,因此也是作为本课程学习成果的体现,开发了一个基于“3+X” 过程考核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课外学习量化考核评价系统。该系统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种用户权限,分别具有以下功能:

4.1 教师用户

注册登录之后,可以发布课程的公告信息、注册相关学生信息,上传学生课后学习需要完成的各类任务资料(如PPT 课件、微课程视频课件等),在线出题,由系统自动批改客观题,主观题手动批改后将成绩上传,在线统计考勤、在线批改作业、网站可以自动计算测验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成绩、课后学习(如微视频的观看)成绩,按照教师指定的“3+X” 考核标准计算平时总成绩,教师也可以在线和学生交流、答疑、互动。

4.2 学生用户

学生在教师对其身份进行了添加之后,可以登录系统修改个人详细信息及密码,可以在线测试,查看测试结果,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后学习、提交作业、查看教师批改结果,可以看到本人及全班同学的本次阶段性平时成绩、历史平时成绩记录和期末平时总成绩等。结束语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 第3篇

对课程价值的研究往往是对价值活动要素的分析,是一种静态的结果研究。但是,作为价值活动还应从动态的或价值运行的过程来把握,使之变成课程价值的动态生成研究。事实上,课程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多主体参与和建设的,从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定开始,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止于课程评价的动态生成过程。不管课程计划准备多么充分,课程目的与结果、预想与过程很难完全一致。因此,只停留在对课程的各个因素或结果的价值研究上显然还不够。如果从课程研究发展趋势来看,就要把课程价值研究定位在现代西方课程的理论借鉴方面。美国的约瑟夫·施瓦布(Jeseph Schwab)建立了“实践的课程模式”,发起和推动了“走向实践运动”,其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对课程价值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课程价值事实——“生态系统”的本质

施瓦布认为,课程的基本要素是学科内容、教师、学生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了课程有机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理解是课程研究者充分理解四要素关系的指导思想。仅以一种因素为重点构建课程方案是不可能适切的。课程的四要素是实践模式方式、方法研究的重要来源,是构成课程实践事件叙述的内容。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因实践过程而发生了的课程事件,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价值事实,价值事实的叙述为在实践折中、集体审议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提供了更多机会。

1.教师和学生生活在真实的课程实践之中,他们与学科内容、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实践兴趣”的目的。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地的具体环境,不注重其他的学校、社会情境和一般性的情境。施瓦布强调,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课程理论存在于具体的实践,要想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状态,就要把理论回归于实践当中,实现其动态性生成。教师是课程实践的主体,理应担负起理论生成的责任,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是研究者。“因此,实践与折中模式赋予了教师重要的课程研制者角色。”在实践课程模式中,施瓦布同时给予了学生与教师同等的地位,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主动接受和创造的过程,参与集体审议,除给予其选择课程的权力外,还促进了自身成长,增强了民主观念。但是,只以教师和学生为依据的课程,否定课程环境中课堂情境、学校和社会等制约因素,是不完全的理论,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生活成功与否依赖于具体环境的变化,学科内容作为教育的实质内容,不考虑其客观存在,会使主体失去课程实践的意义。

2.学科内容是实践课程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理论”课程探究模式认为学科内容是普遍的、一般的原则、结论,是抽象的、静止不变的。研究者已经将学科内容进行了预设,结果和目标是固定的。因此,就造成了学科内容探究方法、手段被机械地“物化”,传授和记忆成了其唯一功能,窄化了学科内容的属性。而施瓦布认为,学科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教师、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由具体的课程环境生成了“新”的学科内容,或由课程情境与学科内容交织和运行生成具体的学科意义。“情境不同,如教师、学生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及环境的改变,学习经验的选择依据及具体面貌都将显现出较大的差异。”

3.环境是课程主体、学科内容与时间围成的三维空间,课程理论在任何时间点上的研究运用都会因具体实践而有所不同。“理论往往是普遍性的、规劝性的、调查性的,从一种情况到另一种情况一以贯之,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实践则是需要关注具体的和特定的方面,易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高度信赖于非预期的变化。”实际上,我们的课程从整体性讲,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动态连续非预期的生成过程,如果把它分割为若干部分,就会看到具体人在可变的、“即时”唯一的环境中实践学科内容的过程事件,也就是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一致性的事实。环境是言说各种目的和意义的动态库,它的存在使其他因素具有了活生生、具体的影像。

二、课程价值判断——“实践兴趣”的终极标准

在课程实践中拥有了众多的价值事实,需要作出科学而有效的判断,就要掌握实用的价值标准和有效的判断方法。施瓦布强调“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课程环境的基本兴趣。把实践作为课程达到人性提高目标的唯一方式。其理论来源可以追朔到亚里士多德实践观、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伦理、道德行为,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修养或人格教化。施瓦布继承了这些思想,认为实践就是道德行为,把人的德性提高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第二个来源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民主,在“做中学”的实际行动中完成上述目标。而施瓦布把教师和学生都放在了主体的位置,通过“集体审议”,让与课程实践有关各方都参与决策的民主方法,使传统的“自上而下”课程开发模式进行了彻底转换。参与课程群体规模的扩大,也符合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尊重人性、全体民主的理念。

1.判断标准是实践兴趣。实践兴趣是针对人提出来的,为主体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施瓦布认为,传统“理念”强调控制,正像泰勒课程目标模式注重的是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核心是“技术兴趣”,各种行为主要目的是对环境的控制,人只是实现控制的客体工具,因此,它不能使人类实现自主和责任。“实践兴趣”的核心是“理解”,它把世界视为主体,并强调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和理解,强调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集体审议和公开辩论。因此,与“技术兴趣”相比,“实践兴趣”拥有使主体达到自由的潜力,并不断趋于自主和责任,可以用来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2.判断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实践课程研究是研究者与所要研究的事件相互作用,理解特定情境及问题,因此,课程情境就是研究的场所,研究者也就是实践者,也就是教师。生活在教室中的教师针对具体问题、疑难问题作出行为判断。施瓦布在课程研究方法上,极力反对脱离实践研究者与具体情境相互作用而寻求所谓客观化的一般结论。

三、课程价值选择——“集体审议”实践方式的诉求

集体审议贯穿于实践课程模式探究过程始终,具有重要的位置。它把“权衡”四因素关系作为达成最后一致意见的方法,进而采取策略付诸行动。通常情况下,各种因素作用产生的课程事件,为价值主体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价值事实,迫切需要进一步分析处理,而后需要就各种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达成共识,“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途径来拟定各种备选的解决方案,再对各种备选方案反复权衡,选择最佳方案,最

后还要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局部的‘预演,反思已确定的目标,作出最终的一致性意见。集体审议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公众,并在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施瓦布同时提出,集体审议的思想就是以学校为基础,由学科专家、教师、学生、校长、社区代表、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人员组成的审议小组,共同评议,选择方案,避免脱离实践,确保因素平衡。

1.集体审议的过程和结果、目的和手段连续同一的指导思想。传统“理论”的目标是既定的,过程只是为结果服务,过程不包含任何与目标无关的意义,这种避重就轻的思维方式,让人对过程采取了轻视的态度,关心的只是结果。施瓦布认为,脱离实践过程的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具体的实践过程是各种因素与环境的适应过程。具体的意义在于实践兴趣,也就是课程追寻的结果。目的也寓于手段之中,强调目的的工具主义理念与实践思想格格不入,要坚决摒弃。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过程和结果、目的和手段连续且均衡,不突出任何一方。

2.集体审议的实践和折中的艺术方法。实践的课程研究必须要有一个宽泛的理论背景,这样可以参与到较大的、较广泛的课程实践中去。但是,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还需要学会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怎样运用理论,这就是折中的艺术和方法。折中的艺术是指对各种理论进行折中、调和,它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将理论、知识、观点与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比较的艺术;二是对各种理论、知识、观点进行修改、重组,以使其适应实际情境和问题的艺术;三是超越现存的各种理论、知识、观点,创造新的行动方案的艺术。方法的运用没有固定的形式,在实践中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理论。把理论与复杂的实践情境相结合的方法,就是折中艺术的具体运用。

3.集体审议的主体构成原则。施瓦布的实践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集体审议中社区代表、家长、学科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被增补进来,他们共同构成了“课程集体”。实践主体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实现了实践课程模式的民主化。课程主体在具体实践情境中生活,对课程理论与实践有着充分的理解,解决着探究的各种问题,因此,把“自下而上”的方案制定作为决策的首要原则,这也是主体构成的重要原则,反对把教师和学生实践主体排斥在外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

四、课程价值借鉴——实践课程模式对价值研究的启示

尽管施瓦布的课程思想对不同的课程问题提出了各种形式和方法的解决方案,实际上,不论是集体审议形式,还是实践折中的方法,还是行动研究的本质特征,都内隐于四因素在课程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事件的若干方面。但是,课程实践模式下的价值事实、判断和选择可以是同时发生,也可以是相继发生。表现出了手段与目的交替出现的生成过程,和其中参杂的主体相依、多元理论共生的图景。现代价值理论认为,课程分为形式价值和内在价值。把课程视为手段赋予了外在目的的外在价值,在实践课程模式中实践过程的实际效果,就是课程价值的外在事实,需要主体的判断与选择;课程本身就是目的,具有内在的价值,在实践课程模式里教师、学生的价值观就是内在于课程的价值,他们是通过反省方式对课程价值效果进行判断。因此,实践课程模式思想可以对价值研究新方向提供一些理念上的启发和支持。

1.课程价值是动态生成的。首先,实践课程模式研究是针对“理论”研究而育的,“所谓‘实践——理论的区分,仅仅是一种观点陈述的要领框架”,因此,他并没有摆脱理论研究,而是认为应该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思考探究,是具有某种观点的理论体系,是一种价值取向。其次,施瓦布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危机时,指出了课程领域的“再生”之路,“这就是:从把精力用于理论追求,转向实践一准实践一择宜的运作方式。这种新的运作方式需要有新的探究方式——集体审议”,实践课程理论模式本身就是从批判传统“理论”模式中生成的,所以它具有生成性。第三,从其思想理论来源看,杜威认为,如果把历史看成是对业已消逝的事件的记录,把它仅仅当做过去的往事,儿童就没有关注它的动机,历史便成了机械的东西,从而丧失其全部的伦理价值。也就是说,课程的价值存在于具体课程情境中,它是独特的、流动的、变化的、动态的。实践的各因素在“集体审议”体系下的方法运用、结果产生都是在动态生成中进行的,因此,可以把课程价值看成是动态生成的。

但是,这种课程价值生成也存在严重缺陷,这不是价值事实和判断的原因,而是“集体审议”形式使价值选择出现了困难,集体审议中教师、学生、学科专家、社会学家等人持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在集体审议时达不成一致意见,也就不能作出统一的价值判断,就会陷入混乱局面无法生成新的价值。因此,审议主体的领导者引导价值方向形成主导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

2.指出了课程价值“主体群”研究的方向。课程价值永远与人发生着关系,没有主体人就谈不上课程价值。而传统的课程价值研究都集中在对知识的研究上,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并在学习领域展开了对课程价值客体的多层次研究。现代课程价值理论对价值主体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研究颇多,但主体研究多停留在社会总体价值对个体价值取向的制约与主导上,而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体价值取向的研究上。“集体审议”的提出,尊重了集体中各方面意见的思想,指明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与教师、校长、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价值主体“下沉”到了教师、学生,也定义了“自下而上”价值主体选择模式。实际地使价值主体研究由“单向度”的个别主体的研究变成了从教师、学生开始的,对整个“主体群”的研究。

3.对不同课程价值取向的包容。一种课程价值理论可以用不同的理由和方式加以解释,但是不同的课程价值理论不可能达成思想上的一致,有的甚至尖锐对立。施瓦布的理论模式让我们把各种理论达到一致的价值取向成为可能,也就是把它放到实践中去理解,符合实践要求的理论才会在人的思维作用下继续生成新的有价值的理论。但这种一致性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不同主体的不同理论思想作用下,这种目标也许很难实现。

课程价值研究多是对课程编制、设计而进行的静态的、带有明显技术性的分析。现正处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各种思想庞杂、理论繁多,而真正能对改革起引领作用的方案并不多见,主要原因还是理论价值研究不够。当遇到课程难题时,我们也大多从规范、技术层面去理解,很少从价值高度来解析。就是有所研究,也都停留于“内在价值论”“兴趣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功用价值论”等西方价值理论介绍上,而在有所学、有所鉴的思路创新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突破。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 第4篇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单位、企业或个人都需要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占一席之地,进行推广自己,发布信息和相互沟通等,从而带动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项目的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动态网站建设。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对网站及系统开发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据麦可思研究院近几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得知计算机类专业是近年来高职高专的红牌专业,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数量太多,而是因培养的人才质量达不到社会企业需求导致的。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对应岗位群主要为动态网页设计、建设与维护。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的专业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更要注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而各高校由于师资、试验设备、教学安排等原因,讲授的方式还是以理论为主,以少量的上机课时辅助实验,造成了学生的开发能力差,在实际开发中真正遇上问题时,无法解决[1]。为了提高学生的网站开发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案例教学,从而能缩短学生与实际企业所需人才的距离,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

2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和传统的其他计算机课程有些许不一样,其课程教学,要根据前后课程的街接选取教学内容,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想完成一个网站的建设,就必须学会静态页面的布局、图像处理、数据库的应用和程序语言的编写等内容,而且该课程总体上属于实践远大于理论的课程,在实践与理论的这个度上我们又要怎么去把握,由此,网站建设这门课程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动态网站建设该门课程现有的教材里的教学内容比较分散,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主线,学生往往感觉学了不少内容知识,但在开发一个完整网站项目实践操作中,又感觉无从入手。以往的教学理念强调以课堂,教师为中心,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无法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2]。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院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典型项目案例的讲解和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工合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一个完整网站的分析、设计、实现、部署和测试的全过程,这样就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3 教学内容设计

我院本课程以学生熟悉的典型动态网站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做中学”为实现途径。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这门课程总体分三个实施阶段,“网上书店管理系统网站”贯穿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初步培养阶段,“实训”注重综合能力的训练,“拓展实现”部分留给学生自我实现,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实施采用递进式方式,逐级培养学生动态网站开发的技能,如图1所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教学搬进实训室,使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来训练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和组织学生由浅入深,直到能够独立完成较复杂实用的动态网站建设。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动态网站开发的实际工作过程流程,选取贴近企业应用实际的网站项目,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设计“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情景。各教学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按照动态网站开发的流程划分成工作任务学习单元,用项目任务驱动法引入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解决动态网站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案例项目,将项目分解为一系列设计任务并分配给学生不同的角色。学生在各自的“任务”下,进行学习、分析与实践。“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向学生陈述任务,讲解知识点,示范案例,指导学生练习,然后总结提高,如图2所示。任务驱动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任务驱动教学实现了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做中教,做中学”[3]。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教学的四个环节,如表1所示:明确任务、教师演示、学生实践、展示评价。在这个四个环节中,要把握好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任务,从而顺利完成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的训练目标。

1) 明确任务:教师先演示案例,使学生明确本教学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案例演示的基础上,确定所要完成任务的设计方法和所需掌握的应用技术,以及实现的流程和思路;

2) 教师演示:教师首先演示案例,然后按照上面分析的思路和流程,演示操作具体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完成后,教师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模仿设计开发要求;

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案例和学习任务要求,由小组内部进行讨论、确定任务分配、实现设计任务,并提交作品;

4) 展示评价:小组进行演示,并开展师生评价,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和教师共同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小结归纳。

5 课程考核改革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知识之间的比较分散,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传统的闭卷笔试考核方式,只能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实际项目中还牵涉到代码的调试和优化,所以传统纸质考核模式不能客观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所以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调整为以做动态网站项目为主,理论纸质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考核围绕以能力为中心。我们采用复合式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单元测试考核、实训项目考核、期末理论+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情况;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的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期末项目考核,考查学生完成完整网站项目的情况,针对学生制作的项目成果,从前台页面设计,后台功能模块设计,功能实现,技术文档的编写等方面考核学生。该模式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查,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试图希望通过期末的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过关的现象以及学生中大量存在“高分低能”现象。

6 结束语

动态网站建设是一门应用实践型比较强的课程,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还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以上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掌握了一个完整动态网站的基本设计理念和开发基础,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从而增强了就业技能优势,为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如何使得高职动态网站建设课程实践教学更科学合理、更有成效,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改进的过程。

摘要:该文阐述了“动态网站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研究如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项目任务驱动为核心进行该课程的改革,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网站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WPS表格制作智能动态课程表 第5篇

1、制作普通课程表:打开ET,输入课程表(如图1)。

图1

2、获取当前日期:在J1单元格中输入公式“=TODAY()”(仅输入引号内的内容,以下同)(如图2)。公式说明:该函数返回系统当前日期。

3、获取当前日期是星期几:在J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WEEKDAY(B9,2)”(如图2)。

图2

公式说明:该函数返回指定日期为星期几,使用格式是WEEKDAY(serial_number,return_type),serial_number是指定日期,本例引用J1单元格,即当前日期。return_type是确定返回值类型的数字。详细如下:

4、设置显示格式:

将所有单元格填充为白色,

将J1、J2单元格文字颜色设置为白色。将A1-I1单元格填充为淡蓝色。将C2-I8单元格文字颜色设置为灰色(如图3)。

图3

5、设置条件格式:

5.1、选择C2到C8单元格,选择“格式|条件格式”菜单项,打开“条件格式”对话框。从“条件1(1)”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公式”①,在其右边的框内输入“=$J$2=1”(数字1表示星期一)②,单击“格式”按钮③(如图4)。

图4

5.2、此时开“单元格格式”对话框,设置文字的“字型”①“字号”②“颜色”③(如图5)。单击“图案”选项卡,设置单元格底纹颜色。

图5

选择D2-D8单元格,按上述方法对星期二的内容设置条件格式,注意此时条件公式应为“=$J$2=2”(后面的数字2表示星期二)。依此类推,设置完每一天的条件格式。

好了,打开这这个课程表看看吧。最终效果如图6。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 第6篇

动态图形的概念

1.动态图形的概念

从整体方面来说,动态图形集合了平面图形、动态图形设计以及电影视听语言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制作手法形式种类丰富,对于艺术风格没有限定。是一种在时间轴上进行图形艺术表现的方式。

动态图形是传统平面图形设计与动画设计之间结合的产物,动态图形在图形表现上运用的是平面设计的方法,在技术上使用的是动画制作手段。传统的数据统计针对的是静态的数据分类,数据图形化,而动态图形则是将数据图形进行动态化使其产生更多的数据深度、扩展数据容量。在结合动态图形的同时介入交互就可以将图形数据进行更清晰的分类。动态图形设计与动画影片最大的区别是动态图形多数在于设计视觉表现形式,动画影片是利用图形图像来进行叙事

2.动态图形表现课程的特点

(1)二维以及三维的图形结合使用

在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首先需要设计的是平面的图形,将平面图形进行形态、色彩等设计后,再结合动态视频的制作将原有图形进行动态变形。变形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平面空间上进行形态上的变化,展现图形变形。一种是三维空间上的形态变化,将平面图形进行立面变形,展现图形变化的深度。在动态图形课程中,通过逐步练习将二三维图形进行结合。

(2)将传统纸质承载体转换为屏幕

数字多媒体硬件软件的大范围应用后,动态图形信息在世面上得到越来越快的普及。数字媒体的应用在屏幕上使得观众对于传统纸质媒介增强了三维空间的感受程度。屏幕作为数字化的承载体已经成为大众习惯的信息接收平台,他能够将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所有内容包含在内。对于触屏的使用使静止不动或无法执行交互的影片又增加了层级的应用,所以交互式屏幕对于数字化时代信息的承载体,大大改变了传统图形的应用深度,所以在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重点在于交互式层级的设计以及动态图形的指向性。

(3)由配图变成了主要展示

传统的图形视觉传播在传达信息的时候一直处于利用图形来表达文字含义的地位,让人可以更直观清晰的吸收内容。在传统视觉传播的时代,图形一直作为辅助文字的作用。而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到来之后,当图形进行动态化的设计处理后并介入交互手段后,将图形、视频、声音等一系列人们所能直观吸收的内容综合起来,为信息传播增加了更多的易读性以及趣味性。 所以在动态图形表现课程中,将所有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以及归纳是动态图形表现课程的关键所在。

动态图形表现课程的应用领域

1.在电影电视领域的应用

在传统的电影电视中,越来越多的增加了动态图形的表现,例如各大综艺节目,加入动态图形对节目进行后期加工后,生动性以及趣味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广告短片的领域中也开始大量运用动态图形来进行广告的制作,将传统的广告拍摄手段又添加进了新的元素,新的方法。

2.在交互设计领域的应用

在交互设计领域,动态图形对传达产品功能拓宽用户体验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互领域中动态图形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在产品需要进行读条或等待的时候,优秀的动态图形能够使得用户减轻焦躁感,增加趣味性。让复杂的程序语言通过动态图形的美化后变得更加的人性化。由于现在的交互载体都有着体积上的限制,所以能够进行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制。动态图形的引导就起着特别大的作用了。动态图形在界面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数字媒体的交互性使得大众的使用产品的时候有了更多的主导权利,人性化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人们在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已经能够直接参与进来,这个就是现代数字媒体中动态图形表现的最好的例子。

3.在信息可视化领域的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容量已经充斥着整个时代。图形化、动画化的数据相对更加的生动,参与感更强,使用户在冷漠的数据面前也能进行参与、交流。让数据不再枯燥是动态图形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可视化是将数据进行视觉化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需要选择和设计合理的动态图形,通过视觉元素对数据进行准确的表达。在视觉元素上再增加时间的概念,突破二维三维的限制,能够将数据信息利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更加精准,直观。

总结

在数字媒体应用广泛的今天,传统的图形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充斥下的需求,传统的图形图案的设计已经开始由呆板的静态图形变为的动态图形,在动态图形表现这门课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制作载体以及应用范围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设计,将复杂的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结合传统平面设计才能制作出优秀的动态图形设计,利用动态视觉来结合交互内容对受众进行良好的引导,增加读取的信息量以及趣味化的交互才能让受众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接受到想要接受的信息。

从设计的方向来看,动态图形展现出一种新颖、友好、直观的效果,使得传播方式更加直接,更加深入,带给了用户更直观的提取信息的方式,使重点信息能够在各类信息中轻松的出现,这对于新形式下的设计课程有着新的要求,所以在动态图形表现的课程中,了解与熟悉各种数字设计领域的知识结合各种类型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动态性物理习题课程资源的建设 第7篇

针对传统习题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必须探索新的习题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和途径.笔者认为, 根据预设性习题教学中学生认知暴露出来的问题, 对习题课程资源进行动态建设, 并通过习题课程资源动态建设和相对应的教学来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有利于提高习题教学效益.

笔者认为动态性物理习题课程资源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动态性.即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建设应该能根据学生解答预设性习题以及后续教学中出现的情况作出动态性习题资源构建.

针对性.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则是根据所教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认知情况编制而成的, 因而,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发展性.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则能在预设习题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对原有习题的改变来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探究, 训练学生思维素质和能力, 从而实现对认知结构的发展性构建的目的.

互补性.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则是在学生自主解答问题、学生间和师生间协作解答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的, 具有互补性.

多样性.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是多样的, 不仅有问题性资源, 而且也包括了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性资源, 也包括了学生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性资源, 是问题性、方法性、思维性资源的有机整合, 从而使习题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样.

一、同化性动态习题课程资源建设

在预设习题教学中, 虽然学生能领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讲解, 但由于解答问题所需的知识本身比较抽象以及相关知识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的影响, 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同化没有得到较好顺应, 没有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针对预设习题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学中可以构建以同化为目标的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 学生通过解答同化性动态习题真正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同化.

【预设问题1】如图1所示, 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圈的总电阻为R, 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绕ab边以ω的角速度匀速度转动.试求: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180°角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分析:学生在解答预设问题1时, 受知识定势的影响, 错误地运用解.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解答, 传统做法是教师向学生指出求解热量方法是要用电动势有效值, 而不能用平均值.由于平均感应电动势在学生认知中比较强势, 虽然教师给出正确的解答, 但学生对电动势有效值的同化没有得到顺应, 过了一段时间还发生错误.为此, 我们进行如下同化性习题课程资源建设.

【同化性资源1】对于预设问题1, 试求线圈从图示位置转动一周时间内线圈中产生的热量.

分析:若中ε为平均感应电动势, 则会得出转动一周时间内ε=0、Q=0结果.但事实上线圈在转动一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会为零.用平均感应电动势求解的结果与事实矛盾,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原有解答是错误的, 打破原有认知的错误性平衡.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用等效方法和微元方法从理论上得出正弦交变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间的关系.

【同化性资源2】如图2所示, 一个曲线方程y=0.2 sin10x/3 (m) 导轨与x轴导轨构成的回路, 在回路中O、A点有分别为两个大小不计电阻, 每个电阻阻值为r=2Ω, 其他电阻不计.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磁感应强度B=0.2 T.一个长为L=0.40 m、电阻不计的金属棒开始与y轴重合, 与导轨接触良好, 在拉力F的作用下以v=10m/s的速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试求:金属棒从O运动到A过程中回路产生的焦尔热.

分析:同化性资源2虽然外表与预设1问题不同, 但金属棒产生的感应电势为ε=Byv=0.4sin, 为正弦交变电, 可以运用有效值和热量公式求解.通过构建和解答这个类似问题, 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正弦交变电有效值同化的顺应.

二、内化性动态习题课程资源建设

对于某些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预设问题, 由于教学中只注重教师分析, 缺乏学生自主探究, 导致学生对相关方法没有得到内化, 自己一做就错或不会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 远没有达到习题教学预设的目标.为了解决预设习题教学中暴露出来的上述问题, 教学中可以构建以内化为目标的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 学生通过解答内化性动态习题真正实现对相关方法的内化.

【预设问题2】如图3所示, O是一个放射源, 从开口处在纸面内向各个方向放出某种粒子 (不计重力) , 而这些粒子最终必须全部垂直射到底片MN上每一地方.放出粒子的质量为m、电量为+q, 速率都是v, MN竖直放置, 长为L.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必须在O的出口处放置一个有界匀强磁场.试求: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以及最小有界匀强磁场的面积S.

分析:预设问题2思维要求较高, 难度较大.解题思路为:

先用一般化方法, 如图4所示, 令对于从O点任意方向射出的粒子从磁场边界P (x, y) 水平射出, 根据数学中几何知识可得磁场边界方程满足: (y-r) 2+x2=r2.

再用特殊化方法, 水平向右射出粒子到达M点, 水平向左射出粒子到达N点, 竖直向上射出粒子到达中点P.由此可知, 磁场边界为一圆心为Q (0, r) , 半径为r的圆, r=.

对于类似上述设计磁场区域的逆向问题, 学生缺乏解题思路和方法.虽然教师进行了上述问题解题方法的讲解, 但学生远没有内化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为此, 在教学中可以构建类似如下内化性问题.

【内化性问题】如图5所示, 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质量为m、电荷量为e的电子以大小为v0的初速度沿纸面垂直于BC边射入正方形区域.在正方形内适当区域中有匀强磁场.电子从BC边上的任意点入射, 都只能从A点射出磁场.不计重力.求:

(1) 此匀强磁场区域中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2) 此匀强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

分析:虽然内化性问题2与预设问题3外表有点差异, 但解题思路是相似的.要求学生自主运用解答预设问题3的思路结合逆向思维来解答这个问题, 得出如图6所示的有界磁场的最小区域.学生通过自主解答这个问题, 使解答相关问题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内化.

三、拓展性动态习题课程资源建设

拓展性动态习题课程资源指的是:教师对某些预设性习题进行拓展, 引导学生探究解答新的拓展问题, 通过探究解答新的问题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类动态性习题资源的特点是发展性, 即从问题条件、情景、目标、方法等角度多角度对原有问题进行变化.

1. 比较性拓展构建, 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比较性拓展构建指的是对原有问题的本质性条件、模型、求解目标进行改变来构建新的问题, 解答比较性拓展问题时需要揭示题中本质性条件、构建模型、明确求解目标.因而, 通过解答比较性拓展问题, 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 一般性拓展构建, 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一般性拓展构建指的是通过对原有问题情景、条件一般化来构建新的问题.解答一般性拓展问题时往往要用一般性的知识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 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3. 相似性拓展构建,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相似性拓展构建指的是保持原有问题的本质性东西 (模型、解题思路等) 不变, 通过改变问题的非本质条件和情景来构建“形异质同”的新问题.解答相似性的新问题, 需要学生揭示新问题的特点, 正确灵活运用原有相关解题方法解答新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方法的迁移能力.

例如, 在电磁感应习题教学中, 可以在预设问题3的基础上, 进行如下新的习题资源的拓展性构建.

【预设问题3】如图7所示, 水平放置的电阻不计的平行导轨间距为d, 左端跨接一个阻值为R电阻, 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如图所示.一根足够长、电阻不计的金属棒与导轨成θ角放置.当金属棒沿垂直于棒的方向以速度v滑行.试求:通过电阻R的电流强度.

【比较性拓展问题】若预设问题3中金属棒以ω的角速度绕通过b点的竖直轴转到图示位置时, 其他条件不变, 则通过电阻R的电流强度为多大?

分析:比较性拓展问题中金属棒转动切割磁感应线, 求解动生电动势的方法发生变化.通过比较性拓展问题构建, 使学生明确平动切割和转动切割的区别, 把握两种切割情形下动生电动势的求解方法.

【一般性拓展问题】若预设问题3中单一磁场变为二个等距离a分布的匀强磁场B1和B2 (如图8所示) , 且B1=B2=B, 导轨宽度为a;金属棒变为一边长为a的正方形导线圈 (电阻为R, 受到的阻力恒为f) .所有这些磁场都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求:线圈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分析:相对预设问题3, 一般性拓展问题中的问题情景为二个磁场运动、双金属棒切割电磁感应问题, 解题所用知识和方法更加一般.学生通过解答这个一般性拓展问题, 明确磁场运动情形下ε=Blv中v的含义 (为相对磁场切割速度) , 把握多棒切割情形下力电综合问题的解题思路 (力和运动分析、电路结构分析) .

【相似性拓展问题】若把一般拓展问题中的水平导轨变为竖直导轨 (如图9所示) , 线圈与导轨接触良好, 不计线圈受到阻力.试求:当磁场以v速度匀速向上运动时, 线圈向上运动的最大速度.

分析:相似性拓展问题与一般性拓展问题的问题情景和解题方法相似.通过构建和解答这两个相似性拓展问题, 不仅揭示它们间的本质关系, 进一步强化了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 而且促进了解答这类问题方法的内化.

四、整合性动态习题课程资源建设

学生做了很多预设问题后 (尤其在高三复习期间) , 认知结构往往比较混乱.针对学生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习题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编制新的习题进行强化训练, 结果学生认知中问题系统更加庞大, 问题结构更加混乱.整合性动态习题课程资源指的是:在学生解答预设性习题的基础上, 对一些包含共性化、差异性以及从属逻辑关系物理知识、解题方法和思维素质、问题情景等的物理习题进行重组整合, 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新的习题系统.学生通过解答整合性习题, 不仅理清原有习题结构, 更重要的是完善了认知结构.

1. 概括性整合习题资源, 促进认知结构的概括化

概括性整合指的是对学生已做的特殊和一般的问题进行概括性整合, 把特殊的问题纳入到一般的问题中, 简化了问题系统, 有利于认知结构的综合贯通,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概括化.

2. 相似性整合习题资源, 促进认知结构稳定化

相似性整合指的是对外表不同而本质相似的“形异质同”的相似性问题进行整合, 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存联系, 有利于认知结构的触类旁通,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稳定化.

3. 比较性整合习题资源, 促进认知结构清晰化

比较性整合指的对外表相同而本质不同的“形同质异”差异性问题进行整合, 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有利于消除问题间的相互负迁移,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清晰化.

例如, 在电磁感应复习教学中, 在针对学生已做的两个热点易错问题 (整合问题1、2) , 进行整合构建.整合问题1中研究回路处于水平, 棒做匀速运动, 所用知识为、力的平衡、匀速运动公式等, 比较特殊.整合问题2中研究回路处于倾斜, 棒做加速运动, 所用知识为、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运动公式等, 比较一般.通过解答这两个整合问题, 不仅揭示两者联系, 加深认识, 把握解答一般问题的概括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整合问题1】如图10所示, 固定于水平桌面上的金属框架cdef, 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 金属棒ab搁在框架上, 可无摩擦滑动.此时, adeb构成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棒的电阻为r, 其余部分电阻不计, 开始时磁感应强度为B0.

若从t=0时刻起, 磁感应强度逐渐减小, 当棒以恒定速度v向右做匀速运动时, 可使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 请写出B与t的关系式.

【整合问题2】如图11所示, 足够长的U型光滑金属导轨平面与水平面成θ角, 上端接入阻值为R的电阻, 导轨间距为L, 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0, 方向竖直向上, 导轨和金属棒都电阻不计.金属棒开始离电阻R的距离为L, 在平行斜面向上外力F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试求:

若从t=0时刻起, 磁感应强度逐渐减小, 同时撤去外力F.结果可使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 请写出B与t的关系式.

五、互补性动态习题课程资源建设

互补性动态习题课程资源指的是:在解答预设问题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的新问题、给出的新的解题方法以及暴露出来的一些思维上的问题这种习题课程资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互补性 (即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的) , 其二是具有非预设性 (是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实时产生的) .因而, 互补性习题课程资源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真实性,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协作性.

【预设问题4】如图12所示, 质量为M=4kg、长度为L=3.75m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在木板的左端放一个质量为m=2kg、体积不计的木块, 已知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0.2, 木块与木板间最大静摩擦力为fm=kμmg (k=1.2) .

(1) 若力F始终作用在物体A上, F为多大时才能把A从B上拉出?

(2) 若F=10N, 且不是始终作用在A上, 则F作用时间至少为多大才能把A从B上滑出?

分析:教学中让学生探究解答这个问题, 暴露思维过程, 给出典型的错误解答:

(1) 问题解答:要把A从B上拉出, F只要克服A、B间最大静摩擦力, 即F>kμmg=4.8N.

(2) 问题解答:F-μmg=maA, μmg=MaB, L=aAt2/2-aBt2/2, 解答.

对 (1) 问题解答, 教学中先用特殊化方法导致悖论来揭示学生解答是错误的:则取F=5N, am=0.1m/s2, aM=1.2m/s2.则就意味着当力F作用在物体A相对B发生运动时, 木板加速度比木块大, 这显然与事实矛盾.这一悖论的出现, 使学生真实体验到自已解答的结果是错误的, 教师及时把握这一教学契机,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给出正确解法.

对 (2) 问题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解原因, 并绘出作用时间最短的情形.

针对教学中学生暴露出来的上述非预设性错误, 构建如下互补性问题.

【互补性资源1】若M垌m, 且力F始终作用在A上, F为多大时才能把A从B上拉出?

【学生解答】学生运用隔离分析法解答这个特殊问题, 解答结果为F>kμmg (1+m/M) , 当M垌m时, 推得F>kμmg=6N.

【揭示新旧认知联系】当M垌m时, M不动, 这相当于物体放在不动的水平面上, 解答结论F>kμmg与拉动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需力相同.以前研究问题 (拉动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需力) 是原始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原有解题方法 (克服最大静摩擦力就可拉动物体) 是现有解题方法的特殊情形.

【互补性资源2】教师要求学生对 (2) 问题重新进行解答, 教师和学生给出以下多种解题思路.

解法1: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结合隔离分析法求解 (具体过程略) .

解法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巧选参照系方法解答 (具体过程略) .

解法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图象方法解答 (具体过程略) .

解法4:在上述解答基础上, 教师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及整体方法补充解答这个问题.

动态课程信息网站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第8篇

关键词:课程信息网站平台,管理员,教师,学生

纵观国内外课程信息网站建设,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现有的课程信息网站的基本模式都是“一对一”型的, 即一个网站是专为一门课程而“特制”的, 而不能为某一专业, 甚至全学院开发一个信息平台。这些所谓的课程信息网站, 其实只不过是介绍单独一门学科的网站, 这对于一个专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在课程信息网站建设过程中, 要抓住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关注整体建设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置在单一课程“网站”的局部建设上, 必须要有整体的观念和视野。

1 主攻关键及应用前景分析

课程信息网站平台要实现的技术关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理论提升, 即如何对要形成的系统进行理论层面的提升, 学习和它相近的网络教学、开放式教育的理论, 把网络教学、开放式教育的优点结合到课堂教学上来。另一方面是开发技术的运用, 以软件工程的思想实现该系统。在系统的实际开发中, 本平台是采用微软公司的Visual Studio 2005集成开发环境下的ASP.NET作为开发工具, 以.NET框架技术为核心, 运用C#语言编写代码, 此外, 我们运用PowerDesigner来进行前期需求分析, 运用FLASH, PHOTOSHOP, DREAMWEAVER等工具进行网页制作。后台环境本网站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如果按照预期的设想能完成本系统, 那么对教师、学生的课堂教学将会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2 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2.1 研究内容

2.1.1 系统需求功能描述

我们对本课程网站平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得出, 在学校的应用中, 课程网站平台通常需要实现用户的权限控制。一般涉及三个对象:学生、教师与管理员。

管理员作为最高级的长官, 管理所有登录的用户。新用户提交注册后, 必须经管理员审批。其中特别是教师身份的用户, 在成功登录后就拥有了某个空间的最高权限, 可以对发布的内容拥有修改删除添加。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审批某个课程的空间, 而没有权限去更新或者发布信息。

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信息, 针对教学内容发布课件、作业的上传和下载学生上传的作业。因为我们创建的是一个具有多门课程的课程信息网站, 对于每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管理员无法全面熟知, 因此授予教师一个特殊的权利, 管理员给每位任课教师分配一定的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 在分配的空间上发布信息。

2.1.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在动态网站系统中, 前台即网站的实现部分, 包括网站的界面、结构、内容、链接、查询功能等, 是网络用户能够接触到的部分;后台即数据库管理部分, 网站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在后台的操作对网站内部结构和网页进行增改等, 操作简单, 更新快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将给网站的构建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

图1是该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图。

2.1.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1) 管理员部分模块。作为最高级的长官, 其基本的功能包括: (1) 用户管理功能 (2) 发布课程; (3) 教师课程分配; (4) 课程空间审批功能; (5) 自动生成框架; (6) 信息发布和后台维护。

(2) 教师部分的功能模块。教师功能主要有: (1) 系统教师功能; (2) 个人信息发布; (3) 课程信息发布; (4) 信息记录设计; (5) 下载作业。

(3) 学生部分的功能模块。属于前台部分。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课件的下载及作业的上传。

2.2 重点解决的问题

2.2.1 自动生成课程框架设计

目前, 课程信息网站大部分是静态的结构, 用户只有前台浏览和后台管理的功能。而本网站最大的特色就是管理员可根据教师提交的信息, 批准成功后, 为他们所需的课程自动生成一个空间。这样教师就能有权限录入、更新管理信息, 而学生却没有这样的权限。这一特色是本系统最为关键的问题——自动生成课程框架, 根据权限对操作作出相应的处理。

2.2.2 ADO.NET数据库访问策略

在基于Web的动态网站开发中, 数据存取以及数据库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发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处理问题, 因此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数据库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方便应用程序对SQL Server数据库的操作, ADO.NET提供了多种对象模型, 比较典型的有SqlConnection对象、SqlCommand对象、SqlDataReader对象以及SqlDataAdapter对象和SqlTransaction对象。因此, 与数据源连接后, 在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时, 系统可采用全新的ADO.NET技术。

2.2.3 权限管理技术

本系统实现的另外一个关键技术是用户的权限和级别管理。Web服务的基本模式是:用户首先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浏览请求, 服务器接收到请求之后会根据服务器的设定与客户的要求进行信息处理, 将结果反馈到用户的浏览器中。本系统的Web服务的框架大致也是这样, 但在具体的流程上有自己的特色。因为本系统的用户群是学生、教师和管理员, 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访问权限。

参考文献

[1]马思红.基于ASP.NET的数据库访问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

[2]韩新中.基于NET平台的网络课程网站技术分析[J].微型电脑应用, 2005.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 第9篇

一、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要求建立一种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学生的考风管理、课程体系的安排, 考试制度的规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教学水平;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于教育改革既是一个基本点也是一个突破口。

如果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不考虑所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 单方面从教学与考核的角度出发确定考试形式, 不仅体现不了教学的根本目的, 而且也会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从考试重要性角度出发, 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采用传统考试方式, 该考核形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1. 考试方式成旧。

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成绩, 这种考核形式过于死板, 理论性知识较多, 实践操作较少, 对学生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束缚,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考试只是一种形式和工具, 不仅仅只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 更大程度上是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 转换为具体实践能力。

2. 考试形式单一, 过分注重期末成绩。

传统考试方式大多采用卷面形式, 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参评标准, 以此作为区分优秀学生的依据, 把学生圈定在一个范围,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 作弊现象严重。

作弊问题不仅在高职院校当中存在, 在大多数高校中也同样存在,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因此, 我们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改变传统考试方式局限性,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进一步加强完善考风的工作。

二、本校性质以及学生特点

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 必须结合本校的性质以及学生的特点。目前, 我校教学体制和学生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课程安排不合理。

由于受教学环境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分开授课, 专业课程学时数偏少, 学生知识的接收与应用过程间隔太长, 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知识遗忘严重, 实践操作期间无从下手。

2. 考核制度不严格。

我校对考试规范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 学生挂科没有相应的惩罚制度, 导致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心理, 考试一次不过下次再考, 这种恶劣的现象, 对考试方式的改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3. 学生工作为主, 学习为辅。

我校性质特殊, 属于企业办学, 学校为企业服务, 这种现象导致学生为企业工作主, 学习为辅。

4. 学生认识不够, 自制力不强。

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自大, 不怕授课教师, 对于一些基础课程觉得没必要学习, 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ASP动态网页制作》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法

《ASP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是培养计算机类专业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项目为主的模块结构, 培养学生全面开发动态网站的能力, 该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 对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 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创新性思维都是一种挑战。该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 应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真正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针对上述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方案:

1. 分阶段考试。

按教学的进程, 在授课的不同阶级安排相应的考核:第一阶级, 考核学生基本的网站开发环境的建立;第二阶级, 考核学生脚本语言的运用;第三阶段, 考核动态网页的搭建、开发。每次考核成绩都作为评价期末考核的一个标准。

这种考核的模式, 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 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不爱学习的习惯。

2. 采用项目考核。

本门课程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着重强调实践与应用, 重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机房的授课条件, 采取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 把每一次的案例模块作为对学生的平时测评, 一方面既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项目, 又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从本质上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与特色。

3. 学生讲授法。

有针对性的抽查学生, 让她们把自己的作品讲授给大家, 通过这种考评的方式, 能够防止平时作业照抄的现象, 而且能让学生真正动手完成项目, 而且也让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从另一角度来讲, 又保证了考核的公平性。

4. 期末上机测试。

改变一味的笔试, 通过上机操作考核, 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从侧面考核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课程考试改革的展望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仅从我个人角度出发, 操作课程考试改革应逐步迈向“无考试阶段”。

教师应走出大门, 深入企业学习, 如现在的淘宝网, 阿里巴巴, 团购等, 如建立以学校为主的团购网, 教师建立网站的基本架构, 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团购的项目, 其中各项团购的活动, 要求学生去各种企业联系业务, 一方面既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网站的了解, 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动态网站开发奠定了基础, 根据平时所完成的任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利益驱动, 体现了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想这才是《ASP动态网页设计》的实质所在。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 第10篇

“动态网站建设”有很多前导课,诸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编程语言等等,这就说明这门课程的综合性较强,课程内容抽象、不具体,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较多,知识体系庞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主动思考,积极操作和实施创新是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入到“动态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和实验中去,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

1.任务提出

任务是将具体的项目作为一个任务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项目有大有小,不同的项目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知识点。项目提出的合理性决定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如果项目的提出不适合反映当前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即使学生能够把这个项目完成,也无法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

真正的项目系统结构是比较庞大的,支撑完成项目的知识体系也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能够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的分化任务,使得每一个任务都具有真实合理、层次分明的特性。另外每一个小的项目任务之间要有连贯性和地进行,知识点要具有系统性。

2.任务分析

保证任务正确完成的前提在于科学合理的任务分析。在任务分析阶段,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完成任务的思路,演示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每一个任务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包含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和没有学习过的知识,学生需要在执行任务之前明确哪些是需要巩固的知识,哪些是需要新学的知识,哪些是需要创新的知识。经过学生自主的分析后,学生内心就会燃起主动求学的欲望,此时再经过教师新知识的传授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完成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教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完成任务需要用到的知识点的基本概念、技巧技法、方法步骤生动的向学生演示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实践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部分。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当中,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注重,绝大多数课程的实验课较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动手实践,真正掌握一定的技能。在此环节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按照每一个实验的具体要求提前完成准备工作,如:查找资料、设计算法、完成程序、写出实验报告等,把每堂课布置的每个小任务都及时完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完成任务的主角,教师在旁起一个监督、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是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以往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并验证,直观的测试出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综合实训,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具体的感性认识,对能力的提升与技能的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是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

综合实训的项目选题要符合难易适中,综合性强的特点。选题过难,学生没有能力完成,不仅仅学习不到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知识点,也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题过易,学生轻松完成任务,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另外选题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题目,或者允许学生自拟题目,然后由教师来审题、修订和通过。最后在实训的设计上要满足锻炼学生合作精神的特点,项目分组进行,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化的项目小组,便于组员讨论、协商,共同的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最佳的学校效果。

5.总结评价

学生完成每次小任务后,让学生之间先进行交流、总结,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出评价,总结规律,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在综合实训完成后,教师根据开发的项目,对学生进行答辩,一方面,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反思,将所学知识内化,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肯定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

结束语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在工作过程导向的“动态网站建设”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方式由以往的被动学习知识变成主动获取知识,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较好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从任务提出、任务分析、学生实践、综合实训、总结评价5个环节论述了工作过程导向在“动态网站建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本文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工程意识的培养及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动态网站建设,工作过程导向

参考文献

[1]赖利君.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

[2]朱云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2,(5).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 第11篇

【关键词】动态生成 小学语文教学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 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145-02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开展,使原本沉闷呆板的课堂充满了新鲜与活力,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生命化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的发展趋势让我们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发育,在于心灵的成长。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成长体验,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师生的生命在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思想的乐园,是让生命充满灵气、活力、智慧和激情的地方。在传统的封闭教学观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今天,随着生成性思维的建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生命活动的激励,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升华,对个性的解放与张扬。各国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和背景,对生成性教学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动态生成的教学涵义、基本特征、基本理念等,为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证。但这些理论经验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实施与检验,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资源,应创设动态生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阵地。为此,研究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条件,把握驾驭动态生成课堂的策略成为我教育实践研究的方向。

一、动态教学的理论依据

关于生成性教学,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相关的论述,是形成生成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从多个视角搭建了生成性教学的框架,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就通过幼儿教育展开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认为生成性教学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也不是儿童自发、随意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是美国的伊丽莎白·琼斯和约翰·尼莫教授,他们在《生成课程》一书中指出,生成课程不是“罐头式”的课程,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对生成性教学作系统深入理论研究的是后现代的课程研究者。

从我国的动态生成性教学研究来看,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讨论促进了传统教学观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生成性教学。我国最早也最直接提出建立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的是叶澜教授。1997年以来,她先后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等文章,她主张“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后现代的新视角,还是从国内对动态教学过程观的分析,都有着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不断丰富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使生成性教学成为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发展形态,为生成性教学理论充实了内容,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策略。

二、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策略

1、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有效的资源。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都应该而且必将成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当学生在学习时的质疑,教师更应高度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这有赖于教师的应变能力,比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反应,并选择最佳的引导方式,否则现场生成的即时资源就会稍纵即逝。

2、把握应对动态生成课堂的策略。

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如何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美丽,生成精彩呢?教师需要把握住应对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开放式的教学应当以框架设计为主,教师从学生的现状做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根据学生运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标的可能。要想使课堂产生有效的生成,教师应该从备课入手,从文本、生本、实效三方面来做充足的预设。教学设计时,设计出几个不同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3、警惕动态生成中的误区。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民主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元互动中展开的,在教师和学生以及文本彼此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保证敏锐的触觉通向孩子的心灵之门,利用课堂中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

三、结语

动态网站建设课程 第12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Web服务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网上搭建自己的网站, 使用ASP.NET开发网站已经成为Web应用的主流, 而ASP.NET技术成为开发网站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学生理解ASP.NET技术概念, 掌握ASP.NET开发技术和C#编程, 使用ASP.NET开发网站, 具有重要意义。

《ASP.NET动态网站开发》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必修课, 它与数据库、C#编程以及Ajax技术关系密切, 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为了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院开设了《ASP.NET动态网站开发》课程, 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虽然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很理想, 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却十分有限。作为本课程的专业教师, 据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此, 我们须分析现行该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探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 并构建科学、合理、灵活开放的课程考核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职业能力高的学生。

二、现行《ASP.NET动态网站开发》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研究发现, 现行《ASP.NET动态网站开发》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 考核内容注重理论,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ASP.NET动态网站开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 该课程的考核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由于大部分教师对该课程的考核都采用围绕教学大纲命题, 侧重于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 所以考核内容局限书本, 考核内容僵化和理论化, 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考核题型简单僵化, 考核方法单一, 考核次数少, 过程性考核缺失

现在大多数教师对《ASP.NET动态网站开发》课程采用一次性闭卷考试的方式, 出题沿袭了“传统”, 基本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 而客观题占的比重偏高, 出现了考核内容的结构不合理现象, 这容易导致学生机械性地记忆考试内容。教师重视学生的笔试成绩, 只是注重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 而忽略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说, 采用一次性的闭卷或者开卷考试, 会造成学生考试前抱佛脚和考前死记硬背课本知识, 不注重提高ASP.NET开发网站的应用能力, 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作风。

据调研发现, 我院该课程没有或者很少实行过程性考核的占多数, 现行的过程性考核一般以出勤为主, 以课后作业为辅, 而课堂讨论、分组作业以及作品等很少列入课程性考核。这种简单的过程性考核, 缺乏全面性,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考核评定方式简单片面, 考核的公平性有待提高

现在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7+3考核模式”, 即期末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教师采用的考核方式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作品、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等, 但教师一般把作品、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非试卷形式的考核方式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看起来很公平, 但由于学生的成绩由本课程的任课老师评价, 本课程的教师一般自己把关, 形成教、考、评一体化, 难以确保公平公正。再说, 学生考试中的作弊行为, 以及过程性考核中的代签名、作业抄袭、分组作业滥竽充数等现象也会影响考核的公平性。

以上的问题说明现行的考核方式已经与职业教育中的理念偏离, 与“以行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具有差距, 这说明改革现行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三、完善现行的考核方式, 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

(一) 注重结合理论与实践, 综合考核内容, 丰富考试题型,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试是检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综合测试。命题时应围绕教学大纲, 兼顾知识与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美国心理学家B.Bloom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体现在考核内容中。考核内容综合化, 考试题型丰富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良好的考风。考核注重理论化, 会让学生死记硬背, 忽略动手操作能力;僵化的考试题型导致学生考前存侥幸心理, 临时抱佛脚。命题应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 对于《ASP.NET动态网站开发》课程, 应尽量减少闭卷笔试, 增加一些应用性的开发项目为考核内容, 让学生学会应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完成项目开发。

(二) 注重过程性考核, 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因为任何一种考核方式都存在局限性,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教师应该根据本课程特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包括常规考试和过程性考核, 而过程性考核有出勤、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分组作业、专题演讲以及作品等形式。各种考核方式的比重应该由专业教师讨论并定方案决定, 在实行过程中不可轻易更改。针对《ASP.NET动态网站开发》的课程特点, 笔者认为应重视一下以下几种过程性考核方式。

1. 考核内容模块化。

根据项目教学法, 可以将课程分成几个大项目, 每个大项目结束时实行考核。而大项目的实行过程中也可以实行一个子项目一测考核, 将知识与技能分散到每个子项目中, 巩固学生的基础。

2. 技能竞赛考核。

学院每年举行技能竞赛,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推动专业的发展。根据该课程特点, 可以举行网站开发和程序设计竞赛, 展示学生的技能,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参加技能节竞赛的获奖情况, 实行证书抵学分的考核方式。

3. 个人网站开发作品考核。

由于在学习《ASP.NET动态网站开发》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数据库和C#编程等课程, 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考核可以采用个人网站开发作品的考核方式。因这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 教师可以和一些企业交流学习, 与企业合作办学, 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网站开发工作, 并在本课程结束时提交自己开发的网站作品。这不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 小组网站开发作品考核。

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并对学生在这个项目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小组分工情况、成员合作程度、参与度、完成项目质量等。教师对学生在小组的表现给以评价, 当然也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小组成员互评。

(三) 考核评定方式多样化, 确保课程考核的公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行的过程性考核缺失, 考核评定方式简单片面, 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的想法。改变过去学生不参与或被动接受评价的现象, 可以采取更为合理的考核评定方式, 如将考核评定方式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首先对自己在本课程上的努力程度做出评价, 然后再由该小组同学评价, 最后再由教师评价。

在实行过程性考核时,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制作方法的讨论。案例讨论后的总结评价十分重要, 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注重“赏识评价”, 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充分肯定其成绩。

四、结语

本文从我院《ASP.NET动态网站开发》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出发, 探讨了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必要性与可行性, 提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 并在教学中实施。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综合化的考核内容, 多样化的考核过程,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 分析了我院《ASP.NET动态网站开发》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我院的学生基础和本课程的特点, 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ASP.NET动态网站开发,考核方式,考核改革

参考文献

[1]卜开祥.以学分制为基准创新考核机制提高中职校教学质量[A].科学教育2008 (07) .

[2]巩晓秋, 孙婷, 刘昕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研究[A].辽宁师专学报2014 (09) .

上一篇:水体重金属污染下一篇: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