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

2024-06-02

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精选10篇)

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 第1篇

一、法商管理基本内涵

法商管理是时代发展条件下, 受经济领域对法学及管理学的需求推动而产生的是一个复合概念, 它既是管理学的新名词, 同时也是当代企业发展与改革新的额风向标。法商管理是的基本内涵与其概念相呼应, 主要由三个子概念组成, 即管理、法律和商事。在法商管理的概念中, 管理是第一个子概念。企业发展过程中, 首先需要采用的手段和措施就是管理, 一旦管理的框架确立, 企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路径也会相应确立。因此, 从某个层面来说, 管理既是手段也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其次是“商”的子概念。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理解为以企业为组织开展的一切经营活动。在法商管理的概念中, 它是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对象, 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是法商管理概念中第三个子概念, 也是新经济时代融入管理学最重要的内容。这里的“法”主要指与企业所经营商事相关的系列法律。从法商管理的基本内涵, 我们可以看出, 它着重强调了法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及企业有机管理的重要性。

二、法商管理概念对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上文内容中, 我们可以看到, 法商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概念, 不仅突出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同时将企业发展经营的重要因素串联起来, 起到有效的传感反应。企业财务管理改革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改革的过程中对法商管理基本内容进行借鉴和引用, 不仅是新时期条件下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 同时也是革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提高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1. 法商管理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漏洞进行有效修补

受传统管理学影响的企业财务管理, 通常较为注重企业的最终收益和利润, 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最终导致了许多管理漏洞的存在。从上文内容论述中, 我们已经了解到, 法商管理是一个运用法律手段对企业一切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系统的有机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概念, 其在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中的应用, 不仅能严肃整个财务管理开展的过程, 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氛围, 使得企业散发出一种时代理性的魅力。

2. 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许多企业为了谋求有力的发展地位, 而不惜取险招。财务管理工作是决定企业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 因此也成为企业使用盲目竞争手段的重点。鉴于此, 法商管理概念在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中的引入和应用, 不仅能有效修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 同时还能提供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促进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三、基于法商管理概念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

法商管理概念在企业财务管理变革中的应用, 不仅是时代发展和选择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及竞争力的必然措施和途径。结合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现状来看, 法商管理概念的融入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法商管理意识的加强

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及深度与企业管理者的意识休戚相关。法商管理理念在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中的有效应用, 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树立和加强法商管理的意识。只有管理者意识到这一理念重要性时, 才会深入其应用, 推动其发展, 落实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渗透。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 应对法商管理理念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 并积极组织员工及财务人员进行法商概念的培训, 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法商素质的同时, 引导其他企业员工及部门进行良好的配合, 打好财务管理改革这一仗。

2. 人才投入力度的加大

法商管理概念在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中的应用, 客观要求财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基础的财务管理能力, 同时还要求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基础, 熟悉相关经济法规, 具备管理相关技能。因此, 除法商意识的强化外,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还应依靠人才的力量。鉴于此, 建议企业应加大在人才招聘及培养方面的力度, 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意识到人才在新经济时代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人才设置进行改革的就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出于规模及发展条件的考虑, 往往在人才设置方面“节衣缩食”, 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软实力不足的状况。

3. 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除上述措施外, 基于法商管理概念下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有效进行, 还应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构建稳定、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 做到分工明确、高效配合。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首先应从财务核算环节入手, 优化流程, 落实制度, 实行问责制, 提高体系的可操作性;其次, 还应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 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化, 促进企业财务的向好发展;最后, 法律这一要素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还离不开专业法律顾问的支撑, 企业还应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 设置法律顾问等职位, 为企业财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邓家姝, 刘建青.基于法商管理的新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大变革[J].财会研究, 2014, (3) :58-61.

[2]王传旭.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9) :150.

[3]李晶晶.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与创新[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21) :205-206.

[4]韩斌.人本财务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 第2篇

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原因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逐渐雄厚,社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作为担负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神圣职责的消防部队,任务将更加繁重,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消防部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分子,与其他部队一样,同样受到社会经济体制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的考验,从而加大了部队管理教育的难度。对此,我们对新形势下部队管理教育必须有新的认识,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必须重新分析管理对象,认识管理过程,研究管理手段,明确管理目标,改进管理方法,始终保持管理教育形式、内容与方法的生机与活力,追求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向管理要战斗力。

一、当前部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兵员成分复杂,入伍动机多样。战士入伍前的职业和经历与入伍后的管理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过去,战士入伍前基本上是青年农民、工人和学生,职业和经历比较单纯。入伍后经过一系列教育,大多数吃苦耐劳,自觉维护纪律,上进心强。而现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战士入伍前从事的职业也多样化了,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学生,而且还有待业青年、个体生产者和个体经商者,社会上有多少种经济成分,部队里就有多少种经济成分的兵员,出现了城镇兵多、“关系兵”多、干部子女多、带薪入伍者多、从事过经商活动的多等现象。少数家长把自己管不了的子女送往部队,甚至还有的家长把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子女也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送往部队以逃避法律追究。同时,有的关系兵自恃有关系,滋长了优越感,执行纪律打折扣。多种成分的兵员,入伍动机呈现出多样性:有的是为了找工作方便,把当兵作为今后出路的跳板;有的是为了在部队学一门技术;有的是家庭比较贫困,生活艰苦,想通过当兵找出路。这些情况都加大了管理教育的难度。

2、利益观念增强,义务观念淡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君子言义不言利的”儒家义利观受到冲击。战士开始用经济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注重算经济帐。有的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奉献意识淡化。过去助农、助工等义务劳动被视为军人的义务,现在则要求区别对待,给工厂、商店等企业性单位劳动,便考虑要有报酬,否则不符合价值规律要求。平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就向干部要假期,业务竞赛中取得了名次的就要奖金,对于一般的口头表扬、精神鼓励则不屑一顾。

3、享受观念增强,艰苦奋斗思想淡化。一是讲究吃、喝、穿,追求高消费。有的战士嫌部队发的鞋、袜、衣很“土气”,锁进柜子,取而代之的是购买社会上流行的服装式样、新颖的鞋袜,还要比牌子、比档次。并且,趁亲属来队和与老乡相会,到饭店、餐厅摆阔气,一顿吃掉几个月的津贴费。二是盲目搞攀比。在经常条件好与条件较差的战士之间,在生活消费上形成一种攀比风。为了满足虚荣心,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借钱“武装自己”,出现了家庭汇款单多,给经济条件差的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甚至有的战士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为了赶潮流,贪污公款者有之,偷窃国家或私人财物者有之,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三是不少战士厌倦部队生活,害怕艰苦。其表现是业务训练怕摔打,站岗执勤怕日晒,公差勤务怕劳累。

4、民主观念增强,纪律观念减退。战士的参与意识日益提高,要求参与中队的日常管理。入党、评功、评奖,要求充分代表战士的意愿;选配班长骨干,要求民主推荐;财务管理,要求公开。有的战士认为,请假外出不必控制得过紧,探家超假一两天不是什么大问题,过去的冒雨步行百里赶回连队的典型是“傻乎乎”。有的同志在部队觉得受约束,千方百计设法回家,找朋友拍假电报,有的甚至借去医院看病私自回家,有的索性不假外出。

5、军地反差加大,部队凝聚力减弱。一是随着地方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队官兵在第二

次就业和家属工作问题上考虑较多。有的干部担心后路,难以集中精力抓部队;有的常常花很大精力托关系、找路子,为下岗或随军家属找工作;有的组织未决定安排转业,看看自己最高入伍年限将至,又没有发展前途,就把精力放在找出路上;有的怕无技术专长,以后转业难安排,把精力放在学一技之长上。二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部队干部的收入不如地方同级干部,不如转业干部,甚至不如自己的爱人,出现了人留心走现象。另外,战士与战士之间的利益判别也在拉大,随着地方优抚政策的制度化,大批城镇籍战士“带薪入伍”,有的月薪高达近千元;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籍战士的优抚金额悬殊很大,多的每年近万元,少的只有一二百元,形成了同工不同酬,造成了战士思想不平衡性。

6、工作性质的社会化,使部队管理复杂化。消防部队的工作性质是直接接触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再加上部队点多面广、高度分散,难以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一些官兵由于阅历浅,政策界限把握不准,思想意志不坚强,法制观念淡薄,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俘虏。有的执法犯法,行贿受贿;有的思想意识低下,经不住“灯红酒绿”的引诱,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部队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其客观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于商品经济在日益扩大的范围内顽强地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其主观原因在于管理教育没有跟上形势发展对部队正规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在思想教育方面,一是教育错位,缺乏“动力”。一些同志认为“训练看秒数,生产论钱数,教育好坏没有数”,管理教育要求不高,只满足于低层次,满足于不出事故;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多一点、少一点无关紧要,把思想工作当作软任务;有的则单纯以利代教,以罚代教。二是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活力”。现在多数单位“教育不出院,上课拿报念”,没有清醒地认识到部队的思想问题多数源于商品社会的大环境,而把思想教育局限于警营小天地,所在,教育效果不佳。三是教育内容离干部战士较远,缺乏“吸引力”。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教育内容离干部战士越近,与干部战士思想实际结合越紧密,就越能为干部战士所接受,越能打动人心。而目前我们的教育,抽象的内容多,形象性的知识少;理论性教育内容多,直观性教育内容少。一些单位没有将上级布置的教育内容具体化,不注意将“大道理”与干部战士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因人施教,结果教育内容一个接一个,教育效果却不明显,甚至使一些战士产生逆反心理,对教育中所讲的一些道理不相信、不服气。

在行政管理方面,一是监督制度没有力,执行条令条例没有做到持之以恒;二是领导机关和单位对商品经济条件下部队管理教育究竟怎么搞,缺乏系统性的深层次的思考;三是我们的基层干部成分新、资历浅、经验少,尤其是商品经济知识还很贫乏,以致在管理教育中,感到现在是“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面对大量的新事物、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如何适应商品经济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部队的管理教育工作,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同步进行。

1、改革和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修正广大官兵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受其思想驱动的。实践证明,离开了思想教育,离开了官兵的自觉性,管理工作是不可能搞好的,只有把思想教育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始终,把管理工作当作培养人、教育人的过程,使广大官兵理解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仅知道该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才能使条令条例在部队中得以贯彻落实。那么如何开展政治教育呢?笔者认为:教育内容上要革除“一般粗”(即:不同入伍年限,不同职业对象,进行相同内容的教育)、“多、重、杂”(即:教育内容多,缺乏科学性;内容重复,缺乏计划性;内容杂,缺乏针对性)的弊端。一是基本理论教育要注意层次性。要考虑到战士认识发展的渐进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考核标准也应有层次性,对不同年度、不同文化程度的干部、战士可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一个题目学三年,年

年都上一年级”的现象。二是时事政策教育要注意时效性。时事政策教育是随着党在不同时期方针政策的变化而随机安排的,它的基本要求是“及时”两字。因此,机关要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和轻重缓急,分别下达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并在时间上留有余地。对于指令性计划,各单位必须认真抓好落实;对于指导性计划,各支(大)队可参照上级要求,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合理调整。中队对支、大队的教育计划,在不违背总要求的基础上,内容可以适当取舍,时间前后调节。对于一些时效性特别强的教育,各单位可不等不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进行“同步教育”。三是经常性教育要加强针对性。从不同任务、不同季节、不同思想层次、不同年度兵的特点出发,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第一年度兵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转变为一个革命战士,是人生历程中一大转折。由于年龄小,思想较单纯,矛盾“集中点”在选择单位、驻地工作上,教育应以理想、前途、入伍动机、职业道德、生活常识为重点。第二年度兵和一期士官,矛盾“焦点”转到要求进步、入团、入党、考学方面,其中第二年兵还面临从部队回地方的转折,成才就业等实际问题也是他们的“热点”,应以得与失教育为重点。二期以上士官,由于留队时间相对较长,思想稳定,但年龄增大,婚姻家庭等个人问题逐渐突出,教育应转到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上来。同时,在教育方法上,要突破“单打一”的框框。一是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大力推广自我教育、平等对话、答辩讨论、典型启迪等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二是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要发挥消防部队与社会接触广泛,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密切的优势,充分运用外出参观、社会调查等方法开展教育。特别要针对当前社会家庭对战士影响大、战士对家庭依赖性大的特点,大力普及部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三是变单一的上课形式为上课与多种辅助形式并举。开展读书演讲、故事会、讨论会、知识竞赛,寓教育于各种轻松、高雅的活动之中,达到调节精神,增长知识,提高觉悟的目的,增强教育的渗透力。四是变“以听为主”为“听视结合”。目前,基层中队已基本配齐了录像机、电视机及多媒体设备,各单位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多媒体声像器材,进行电化教育,增强感染力。

2、改进和加强部队行政管理工作,坚持把条令条例贯穿于部队工作、训练、执勤、生活之中解决当前部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疏导、启发自觉上,还要重视把功夫用在老老实实抓好条令条例的落实上。一是依据内务制度,建立正规的生活秩序、工作秩序、训练秩序、战备秩序,通过“教、养、练、查”四个环节(即:进行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教育;抓日常养成;抓实践磨练;抓检查总结),培养良好的作风纪律,使干部战士每时每刻都必须遵循日常的行为规章,明确各级的岗位职责,按职尽责;切实按照条令条例和训练大纲进行教育训练;严格执行各种执勤条令、战备制度和上级的命令指示。二是要十分重视经常性管理工作作用的发挥。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突击抓与经常抓的关系,针对一个时期部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集中进行纪律作风整顿是必要的。但这种集中抓不能代替经常性管理。诸如部队作风纪律的培养、军人良好素质的养成,都不是一日之功,不是靠一两次突击抓出来的,靠的是平时的管理。因此,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常性管理工作上,按经常性管理八项原则,抓好管理措施的落实。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抓任务与抓管理的关系。经常性管理工作与执勤训练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离开了有效的管理,任何任务都难以完成,离开了担负的任务,管理也失去了意义。因此,抓管理与抓任务要紧密结合,不能偏废。再次是要以勤奋、细致、扎实的作风,随时随地进行大量、具体、广泛的管理活动。管理工作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就要求带兵人员必须具备勤奋、细致、扎实的作风,管理才会有成效。所谓勤奋,即:脑要勤想,对当前部队中出现的新情况多思考,从深层次寻找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腿要勤走,善于捕捉队伍中官兵们的举止行为,观察新情况;嘴要勤说,对发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开展教育。所谡细致,即组织和实施经常性管理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严密周到,要结合本部队实际,结合每一时期部队任务特点,寻找规律,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所谓扎实,即在管理中要说实话、办实事,扎扎实实抓落实,不隐瞒问题,勇于揭短、揭丑,要防止管理中的形式主义。三是要以江泽民同志“五句话”为指针和中央军委一系列部队管理文件精神为依据,在部队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双争”活动。要充分发挥典型效应作用,善于捕捉部队中出现的闪光点,大力弘扬部队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用当代军人先进事迹来熏陶官兵们的思想,陶冶官兵们的情操,增强官兵们反

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 第3篇

随着对协调管理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建设项目目标要求的不断扩展, 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理论为分析和解决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操作模型。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是协调管理基本职能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与实现的过程。它是围绕“协调”主题, 通过协调管理思想与传统目标管理理论的有机融合, 建立建设项目的目标管理体系和结构关系模型, 并通过对各目标以及各目标的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科学、有效的协商和沟通, 从整体上把握建设项目的全盘目标, 实现建设项目的全面协调, 使建设项目从项目到个人、到组织等各个角度都能目标趋同、指向一致, 相互均衡, 减少摩擦和阻力, 形成最大的合力, 以提高项目和组织的整体效率, 最终实现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试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出发, 分析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和优势所在。

二、产权理论与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

在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理论中, “产权”可以被理解为项目参与者的行为权利, 即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权利。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以及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或者承担的不遵守这些行为准则的成本。

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理论, 旨在通过对建设项目全面目标体系的构建, 使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者的责、权、利更加明确;通过全过程、整体的协调管理, 使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者分工合理, 配合恰当, 形成最大的合力。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展开分析,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产权理论的分析角度出发, 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理论体现了对建设项目所有参与者的约束作用。这实质上包括了这样两层涵义:一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由于产权的排他性而产生的对非产权主体行为的约束, 就是排除建设项目其他参与者的侵占、偷窃或“搭便车”行为, 从而降低产权的排他成本 (即交易成本) 。二是由产权的责、权、利界区的确定而产生的对产权参与主体行为的约束。产权关系一旦确定, 自然就明确了参与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界区, 也必然使外在责任内在化, 即产权参与主体的一定社会、经济、建设活动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 (例如财政亏损、阻工、窝工现象和环境影响等) 和风险 (例如质量风险、安全风险等) 由产权参与主体自己承担。这就是对产权参与主体行为的约束。

2.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理论对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形成了激励。对建设项目目标体系的建立和整体的协调管理明确地界定并合理地调配了所有参与者的行为边界、如何承担其投入成本及如何从中收益的边界。这样, 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者在整个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既有动力, 又有压力, 并有积极性去主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投入成本的最小化, 这样, 无论是对于参与者自身还是对整个项目而言, 都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根据产权理论, 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工具, 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时的合理预期, 规范和制约自利的个人行为。由于产权具有可让渡性以及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合理预期, 并通过其与整体目标体系之间的纵向对比和参与者相互之间有效的横向协调和沟通, 使资源能够十分容易地不断从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较低的地方交换和流动到效率较高的地方, 直至达到最优状态。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

詹森和麦克林认为, 委托—代理关系是这样一种明显或隐含的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 一个人或更多的行为主体 (即委托人) 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 (即代理人) 为其提供服务, 并授予其某些决策权, 委托人根据代理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

建设项目管理在组织结构上也体现为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如建设项目的投资方与业主, 业主与项目咨询公司或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之间就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 (见图1) 。

在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级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再加之建设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所签定的契约 (合同) 的不完全性, 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的效用函数往往不一致。建设项目组织结构中各级委托人追求的是建设成果最好, 建设工期最短, 投入的建设、管理成本最低, 并期望实现单位或是个人良好的信誉和品质;而相应的各级代理人追求的则大都是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休息时间的最大化。这就必然导致两者的工作目标和利益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而在此冲突情境下, 各级代理人往往就会通过降低自己的努力水平, 或是采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来实现其最大效用, 这就势必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现实问题。

采用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 在制定和完善建设项目目标体系的同时, 通过以“协调共赢”理念为主旨的协调管理文化的指导作用, 通过协调管理的信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以及沟通、协商、谈判和冲突处理等各种协调管理技术的联合作用和支持, 并综合运用黑箱法、反馈法、偏差对比法等协调管理方法, 整体协调各目标之间以及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减少相互之间的摩擦, 使各级委托人与各自的代理人之间的效用函数逐渐趋于一致,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 在各种委托—代理关系中, 制定激励型报酬方案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委托人要有明确的目标, 即他需要代理人做什么;二是代理人的业绩可以被观察或能够被第三方所证实, 即具有可合约性。这两大要求在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中是很难达到的, 但是如果采用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 这两大前提条件就都迎刃而解了。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所整合建立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体系, 既构建了委托人的目标管理体系, 也明确了各委托人的期望和目标以及代理人应履行的职责;通过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科学、有效的协调和沟通, 可以大大简化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建设项目各目标最终实现的好坏程度, 就成为了评审各代理人工作业绩的最好的判断依据。

四、交易费用理论与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

阿罗第一个使用“交易成本”描述了“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 并声称:“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森则将交易费用推广到所有经济制度环境中。他认为, 交易费用包括事前交易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 如起草、谈判和维护执行一项协议的费用等。以张五常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主张从人类制度的角度来认识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

建设项目从前期的筹划、立项, 到设计、组织施工, 再到后来的竣工验收和投入使用, 都离不开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者的契约 (合同) 谈判和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 这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的交易活动。而任何一项交易活动都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 这就是所谓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最小化是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最直观的必然要求之一, 也是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 当交易费用为正时, 制度便会产生和起作用, 因为有效的制度能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因此, 在对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中, 可以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对项目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进行评判和比较分析, 可以用交易费用作为衡量标准, 来审视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设计的合理性程度, 以寻求更有效的建设项目管理方案。

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看, 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使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者目标明确, 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了其机会主义倾向。所谓机会主义倾向主要是指人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和追求。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 所有参与者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利益, 而且还要提防对方的机会主义的行为。每一方都不知道对方是否诚实, 都不敢轻率地在对方提供的信息基础上作决定, 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交易费用大幅增加。采用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 就使得各参与者在整个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所有参与者的行动目标都十分明晰, 而且在顾及自身利益、目标实现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其他参与者的利益和目标, 继而激发了建设项目参与者对项目整体目标的关注, 提高了相互之间合作、交易的效率, 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了机会主义倾向。

2.由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融入了有效的协调管理, 就使得所建立的目标体系更为全面、合理, 各参与者之间也更能友好合作、互惠互利, 为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各级委托人节省了较多监督的费用, 进而有效地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建设项目的参与者存在有限理性时, 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理论不仅能克服交易活动中的搜寻、等待和讨价还价所增加的成本, 还能弥补合同中留下的诸多空白, 从而减少履约的成本。

3.基于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目标管理对建设项目参与者所起到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使得各参与者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这一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隐性保护, 使其在与项目管理者合作时可以投入更多的技术或人力、实物等专用性资产而无需担心遭到项目管理者的“敲诈”。

参考文献

[1]Ghoshal Sumantra.Bad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De-stroying Good Management Practi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Education, 2005, 4 (1) :75-91.

[2]Williamson, O.E,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No.2, 1979.

[3]R.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

[4][美]Simon H A.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谈文化经济年代中企业管理的新战略 第4篇

【关键词】文化经济年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新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质的飞跃,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更替,我国实行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如何突破瓶颈以争取在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仍占有一席之地是现在各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现在我国企业管理方面急需改革的地方。

1.在文化经济年代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时代主题,而这些都决定着企业管理的主流方向。如今的文化经济年代凸显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彰显现代社会对知识的渴求。这也就要求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的储存,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相较于传统企业管理理念,在新时代主题下应该首先更新企业管理理念,从而从根本上形成完整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企业管理模式。

1.1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战略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特定群体之间共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并通过这种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转移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以及行事准则。所以,企业文化是保证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核心武器,也是一个企业维持正常秩序的无形力量,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的企业在办公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企业文化,所以也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性格,这些都影响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管理也应该在符合企业文化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企业管理模式。

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企业要想在如今繁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应该具有别具一格的企业形象、独特的企业性格。而这些都与企业文化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关系。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社会中的辨识度更高、识别度更好,能为企业管理的制定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这是企业管理方案制定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方案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是凝聚一个企业员工的无形力量,它将企业的意识形态转换为员工之间的共识,从而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企业管理方案才能在企业中得到更多的认可,便于企业管理方案的实施,减少企业管理方案前进的阻力。

第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企业文化的形成影响着企业管理方案的制定,而企业管理方案的实施反过来也会对企业文化的更迭也有着影响。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力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

1.2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观念的一种意识反应,也是企业核心价值的物化体现,将企业的内在含义转换为具体的、现实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构建合乎时代要求的企业管理方案,并以此为起点完善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

第一,企业文化为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提供行为导向。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不同的工作观念造成影响,从而对企业日常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时代下,企业管理应该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在新的主题背景下寻求企业生存的空间。而企业文化就为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对企业员工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企业管理方案的实施提供行为向导,为企业管理方案创造实施的可能性空间。

第二,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就是通过意识的传达在企业员工中对工作中的价值、行事准则形成共识,从而便于命令的执行、维护工作的正常秩序。而通过构建团队作业、伙伴合作等模式有利于企业员工之间感情的培养,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创造更为舒适的环境。而同事之间感情的培养除了领袖的个人魅力以外,更应该依靠外在的物质力量,比如物质激励。通过职工控股等物质激励手段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第三,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规章制度、员工价值取向的总和,所以它对企业员工的制约既有显性的约束,又存在着隐形的约束。其中显性约束是来自于企业文化中的规章制度,明文规定了企业员工在平时的工作时期内的行为规范以及工作制度等。而隐形约束来自于企业文化的宣传,通过教育宣传的作用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进行辅导,从而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共识。因此,这种潜在的思想对平时的工作必然会左右平时的工作决定。

2.经济文化中企业管理新战略的实施

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为企业管理新战略的实施营造了一种相对较为宽松的环境,为新战略的探索以及实施提供了前提。而对于整个企业管理的概括范围来看,企业管理根据企业文化内涵而制定,并在企业各个部门、对企业各个员工都有着影响。通过全范围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更新过去企业管理陈旧的管理理念,形成更能适应新时代的企业管理。而对于企业管理新战略的制定也应该站在企业利益的制高点,为企业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对企业员工的管理。时代的更迭也就表明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新要求的变换。所以,在现在经济文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知识型企业是现代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如何凸显现在知识型企业特点,其关键在于知识型人才的积累与培养。人才对企业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构建知识型企业时,应该在企业管理方面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特别是企业中的骨干员工的保护以及培养。

这里所说的管理突破了以往对人才自主能力限制的桎梏,更加强调企业人才的主动性的体现以及才能的充分发挥。所以这里的管理更为灵活,更加注重人才意见的反应。现在的知识型人才更加在乎他的合法地位的体现和自尊心的保护,把我这两点心理,在实施管理方案时应该尊重人才。同时,这样的新型管理方案的实施对企业文化也存在一定积极意义的影响,创造出更为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二,合理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过程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不断变换的经济环境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应该不断的调整。当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环境时,应该实施新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途径。在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案时应该先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目标。并通过分析制定出多种管理战略方案,为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做好准备以应不时之需。

3.小结

在经济文化时代下,企业的管理也应该随着改变。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架,选择更为合适的管理新战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应该及时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以适应企业管理新战略的实施。然而,如何保证企业管理新战略实施能够顺利的进行、如何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战略的转换平稳地结合起来是目前企业管理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只是对于现在经济文化时代下企业发展的问题浅析了企业管理新战略,还望更多的工作者在这个领域里继续努力,为我国企业的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2).

[2]宝贡敏.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J].南开管理评论,2001,(2).

[3]李雪欣.竞争战略是企业致胜的利器[J].辽宁大学学报,1996,(6).

[4]徐二明,张初愚.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案例企业战略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 第5篇

新国有经济现象是相对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旧国有经济而言, 是指政府包括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调控国民经济、加快经济发展而新设立各种国有经济组织。新国有经济的资金来源除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外, 大部分是通过政府融资平台的借贷行为转化而来, 因此,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对应于其新国有经济规模的大小, 因此, 新国有经济不仅具有国有经济成份的普遍特征, 还具有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由于我国宪法、《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的预算必须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不得赤字, 因此, 从法律的角度而言, 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并无举债的权利, 但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政府通过设立相应的企业平台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参与成为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主要原因, 也成为我国新国有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地方政府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而地方政府债务形式又十分多样, 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一直都缺乏公开而统一的数据。根据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 截至2010年底, 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 这一数字占2010年GDP的1/4, 其中,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有67109.51亿元, 占62.62%;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有23369.74亿元, 占21.80%;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有16695.66亿元, 占15.58%。从债务来源看, 银行贷款84679.99亿元, 占79.01%;上级财政拨款4477.93亿元, 占4.18%;发行债券7567.31亿元, 占7.06%;其他借款10449.68亿元, 占9.75%。显然,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 如果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的实际规模将更加惊人, 而这些债务大多以各种形式转化为新国有经济并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 因此, 规模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和新国有经济必将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深刻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飙升、国有经济大幅反弹有多方面的原因。众所周知, 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吸引产业集群、促进城市发展以及改善居民生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投入, 这种投入体制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为了加快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便大力参与市场运作、积极开拓新的筹资渠道, 这种做法也可以很好的满足地方政府官员对“政绩”的渴求。政府通过举债建立新国有经济, 可以有效扩大就业和提高GDP水平, 甚至可以产生寻租空间, 因此, 新国有经济的产生有着强烈的冲动。随着中央政府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危机而采取的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的举债闸门被打开, 地方投资冲动迅速变为现实, 各地名目繁多的地方融资平台呈几何级增长, 地方政府债务大幅增加, 新国有经济大量产生。近年许多城市发展突飞猛进, 城区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地方政府的借债发展功不可没, 即使面临严重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 我国GDP一枝独秀, 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债务以及日益庞大的新国有经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 如何化解规模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如何治理新国有经济成为摆在我国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二、地方政府债务下新旧国有经济比较及现状分析

我国国有经济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主体, 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除了少量超大型的国企依然保存外, 绝大部分国有经济都已转制, 国有经济在许多领域大举退出, 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 在许多行业甚至已经难觅国有经济的踪迹。虽然这些已经消失的国有经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国家和人民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因此, 回顾旧国有经济、反思新国有经济, 对比新旧国有经济有助于我国新国有经济的发展。

(一) 新旧国有经济比较

(1) 新旧国有经济的不同点。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产生的时代不同。新旧国有经济区分的主要标准在于产生的时代不同, 旧国有经济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主要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公有制的需要, 而新国有经济则是近年来在旧国有经济大量退出以后产生的, 可以说是国有经济的一种反弹。由于新国有经济在许多领域表现明显, 甚至引发了人们对“国进民退”的担忧, 但这种反弹从根本上讲是与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立场相背的。二是从事的行业范围不同。旧国有经济包揽了所有行业, 既包括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 也大量从事竞争性领域, 而新国有经济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审计署公布的地方政府债务数字, 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支出都用于市政和交通建设, 其中用于市政建设, 占36.72%, 用于交通运输占24.89%, 而这些政府债务最终都转化为新国有经济成份。 (2) 新旧国有经济的相同点。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主体相同。新旧国有经济的主体都是政府, 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政府行政功能在经济领域的一种延伸, 反映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参与程度, 都是国有资金的企业化运作。因此, 新旧国有企业运作的表面是国有企业, 实际是政府, 承担债务的表面是政府, 实际上是人民。二是治理机制基本相同。新旧国有经济都具有明显的行政特点, 也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 管理人员也由行政领导任命, 即使新国有经济更多的采用现代企业制度, 但由于所有权的制约, 企业的根本治理机制并没有根本改变。

(二) 新旧国有经济现状分析

由于新旧国有经济只是所处时代的不同,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风险是完全一样的。国有经济最大的弊病在于管理不善, 即由于所有权缺陷很难找到合适的管理者, 旧国有经济最终是通过退出来克服其弊病的, 只要国有经济退出自然也就不存在管理问题, 但如果没有退出, 管理问题就不可避免的依然存在, 而新国有经济就是没有退出的国有经济。因此, 新国有经济同样具有旧国有经济的诸多风险, 这些风险其实也是地方政府债务所面临的风险。新国有经济从事的基础设施行业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决定国有经济效率的是国有经济的治理机制而不是其从事的行业, 新国有企业即使从事基础设施行业依然存在国有经济的诸多固有缺陷, 然而, 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没有直接的经济产出, 影响很难评估, 核算较为困难, 很难判断新国有经济的亏损是行业所决定还是企业自身经营问题, 这样新国有经济可以在公共财政中浑水摸鱼、滥竽充数, 由此造成的低效和损失则由整个国家和社会承担, 这毫无疑问会给公共财政带来巨大风险, 假如新国有经济从事竞争性行业, 由于竞争性行业便于核算、必须核算, 经营的好坏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如果经营不善可以像旧国有经济一样破产清算, 公共财政也可以得到解脱。因此, 新国有经济通过从事基础设施行业的欺骗性可以在公共财政中吃“大锅饭”, 其蕴藏的风险甚至超过了旧国有经济的水平。

三、地方政府债务下新国有经济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目前并没有酿成显性危机, 但我国对于国有经济成份的治理一直是难题, 因此, 新国有经济是重复旧国有经济的老路还是开辟出新的天地也是未知之数, 而新国有经济具有地方政府的债务特征更使新国有经济酝酿的风险不言而喻, 国家为了战胜国际经济危机推出的财政刺激计划则使新国有经济成份急剧膨胀, 更加大了人们对新国有经济的担忧。

(一) 政府债务的角度

从政府债务的角度而言, 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主要体现在: (1) 地方政府债务涉嫌违法。新国有经济大多是通过地方政府举债建立, 而我国宪法、《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举债, 政府采用公司化运作的平台举债虽然换了一个“马甲”, 但其实换汤不换药, 这种曲线举债的作法涉嫌违法。 (2) 债务缺乏透明度。目前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数据只是抽样调查和估算,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人民群众都不清楚地方政府债务总量有多少、如何分布及其来龙去脉, 透明度的缺失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 也说明了监管不到位, 而缺乏监管的地方政府债务必然转化为缺乏监管的新国有经济, 而新国有经济一旦缺乏监管那么流失的命运就不可避免。 (3) 蕴藏政治风险。政府经营风险极大, 获利则可能是与民争利, 亏损则危及政治稳定, 而且市场经济中风险难料, 很难保证只赚不亏, 当出现亏损时, 普通的公司可以通过承担有限责任来解决, 而政府无论何时都要承担无限责任。另外, 地方政府债务过多还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 削弱其履行正常职能的能力, 损害政府公信力, 最终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

(二) 国有经济的角度

从国有经济的角度而言, 存在以下相关问题及风险: (1) 治理机制存在缺陷。无论是旧国有经济还是新国有经济, 最大难题都是企业管理不善国资大量流失。由于国有经济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以及政府监管缺位等因素的制约, 国有经济的治理结构一直存在缺陷, 其运营者和监护人存在失灵的风险, 在治理旧国有资产的过程中我国政府曾采取了许多措施,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最后往往都不免一卖了之, 而且无论是卖或不卖, 国有资产的“唐僧肉”性质从来没有改变, 损失最终都由政府、人民买单。通过对新旧国有经济的对比我们发现, 新国有经济和旧国有经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体制漏洞和缺陷仍然没有堵住, 国有资产的流失将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另外, 新国有经济具有的行政干预色彩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新国有经济的法定代表或管理人员大部分由地方政府官员兼任, 这些人员既是官员也是商人, 必然政企不分, 行政化的作风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与高效, 新国有经济受制于行政领导的意志必然更多的为地方政府政绩服务。 (2) 许多新国有经济出身存在问题。首先, 新国有经济不符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我国的国有经济总体上应该是退出, 而不是继续扩大和深入, 否则就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其次, 部分新国有经济来源于人民对其所属资产的“再赎”。所谓再赎, 指人们将本身属于自己的资产花钱再一次的购买赎回。我们知道, 国有经济是属于人民的资产, 政府只是国有资产管理者, 无权将国有经济抵押或出售, 即使出售国有经济相关收益应该返还民生。然而, 为了筹集发展资金, 各地纷纷将国计民生的公用设施如公路、桥梁、甚至公园等打包抵押或出售, 而这些资产是国家和人民长期的积累, 并不是某一届政府可以任意处置的财产, 人们为了拥有和享用这些资产已经付出过代价, 如果将这些资产变现, 人们就必须再次为享用相应的商品与服务买单, 这无疑将加重人们的生活负担, 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 (3) 投资结构不合理。从行业上讲, 新国有经济将大量贷款投入到铁路、公路和城建等基础设施领域, 而其他领域的投入需求则由于政府的挤出效应而被压缩, 这种投资结构对能源和资源消耗大, 容易导致经济过热与过剩, 影响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地域上讲, 新国有经济侧重投资大中城市而忽视中小城镇及农村, 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程度。 (4) 新国有经济导致地方政府出现偿债风险。投资和消费都很简单, 难的是如何把钱还上, 目前, 新国有经济最主要的支撑是财政和土地, 财政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 不能仅仅只为新国有经济承担责任, 而土地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旦经济回调或卖地受阻, 地方政府的资金链就会断裂, 其隐性财务问题就会显现, 偿债风险就会发生。另外, 由于借债与偿债存在时间差, 上届政府可以寅吃卯粮只借不还, 债务问题短时间内很难发现, 一旦发现可能已经债台高筑。新旧国有经济都是国有经济, 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旧国有经济所具有的一切风险在新国有经济中同样存在, 因此, 地方政府债务及其产生的新国有经济存在巨大的漏洞和隐患。

四、地方政府债务下新国有经济风险的治理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具有相应的债务风险, 一旦转化为新国有经济以后, 还具有国有经济的治理风险。从新旧国有经济的对比中我们发现, 新国有经济的大量产生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经济繁荣, 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 加快了地方经济发展, 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风险,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新国有经济很可能会重蹈旧国有经济的覆辙, 不仅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反而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和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源。

(一) 明确政府的经济职责和社会职责

政府主要职责是社会管理, 是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 而不是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只是政府实现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 而不是政府职责的全部内容, 甚至不是政府职责的主要内容。即使在政府的经济职责上, 政府的使命也不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是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 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扮演“裁判员”的角色, 决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甚至不当裁判员只当运动员。我国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智慧, 具备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只要国民经济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只要政府不刻意的加以抑制, 经济自然会快速发展, 因此, 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原则上应该退出, 而不是进入, 国有经济成份应该尽量调整、适量退出, 决不可随意扩大。

(二) 严控地方政府债务总体规模

国有经济的重点在于如何经营及如何退出而不是进入, 这是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总体思路, 因此, 我国应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 将地方政府债务保持在合理的水平。首先, 设立新国有经济规模红线, 抑制地方政府的过度举债行为。经济建设切忌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城市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蕴藏巨大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应该在总体上控制新国有经济规模, 防止地方政府寅吃卯粮、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的“大跃进”, 以此同时, 要积极对地方政府的现有债务和投资进行梳理和规范, 对日后追加部分严加控制, 对现金流良好的新国有经济通过引入民营资本而逐步退出;其次, 严格控制政府对商业项目的参与和禁止地方财政担保融资。政府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的责任, 由政府财政资金偿还的地方融资平台不得从事融资业务, 不得将公益性资产作为资本注入地方融资平台, 应该由财政承担的责任应由财政负担, 而不能通过国有经济的形成呈现, 对于港口、公路等外部性较强的经营性建设领域, 要允许发债和鼓励民营资本参与, 减少经济发展对新国有经济的依赖;再次, 适当调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刺激政策不能常态化, 要尽量减少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以免新国有经济形成投资饥渴症和国民经济形成政策依赖症。

(三) 创新新国有经济的管理体制

新国有经济必须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克服旧国有经济在管理上的漏洞和避免流失。首先, 要推行社会化、公开化的管理模式, 这是管理新国有经济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社会化、公开化操作, 既能大大降低国有经济的管理成本, 又能有效防止国有经济的流失, 可谓简单有效、一举多得。从法理上讲, 国有经济属于公有制, 国民有知情权, 新国有经济应该实行阳光运作, 而不能由政府操办。新国有经济也不宜由政府组建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监督, 这样只是左手监督右手, 不仅作用十分有限还增加了成本, 只有通过社会监督, 才能真正有效的保护新国有资产, 发挥新国有经济的积极作用。其次, 要增强政府债务透明度, 政府债务是新国有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 只有管好了政府债务才能管好新国有经济, 要让公众对政府债务的借、用、还以及每一个细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四) 改革政绩考核体系

我国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凸显GDP的重要性, 而新国有经济对于当地GDP水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种考核标准面前, 地方官员为了眼前的政绩往往会不惜余力的扩大新国有经济的规模, 甚至不惜寅吃卯粮大量举债, 这种政绩考核标准既弱化了政府的政治职能, 也导致了新国有经济大量产生, 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因此, 应该对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进行改革, 首先, 要改革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中应该增加一些新指标, 如负债率, 并给出负债率的合理区间, 让地方政府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其次, 建立科学合理的权重体系, 在经济建设方面, 不仅要考虑GDP的发展, 还要综合衡量创新、收入、分配以及生态等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央行网站》 (http://www.pbc.gov.cn) 。

[2]贾康:《应如何看待天文数字的地方债》, 《时代周报》2010年第24期。

[3]李勇:《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与思考》,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2日。

[4]顾宁:《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研究》, 《经济纵横》2011年第1期。

[5]曾令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与政府债务的思考》, 《企业研究》2011年第1期。

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 第6篇

一、创业型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创业型经济的内涵

根据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是相对于管理型经济(Managed Economy)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以企业家的创意和创新为基础,以创业型的公司和企业为主要发展途径,微观上实现了企业家个体的精神价值和知识价值,宏观上促进了国家新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创业型经济最早是“现代管理学之父”美国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85)在他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以大量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他认为创业型经济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史上所发生的最重要、最鼓舞人心的事件。[1]学者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创业活动及高效率的生产力转化能力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秘密。20世纪末,美国经济的成功使得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创业型经济。

中国对创业型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创业型经济的内涵,众多专家各抒己见。吉林大学李政教授认为,创业型经济核心要素是企业家精神资本,创新与创业型企业是创业型经济的微观基础,这两者的结合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2]北京世纪英才创业学院院长纪世赢先生以中关村的成功实践阐述了创业型经济的内涵。他认为,中关村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龙头,以创业、创新为宗旨,引领起步了新潮的创业时代。中关村模式成为创业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国家行政学院许正中教授认为,创业型经济是中国破解金融危机、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基石,也是中国破解21世纪资源、环境、就业三大约束性难题的有力措施。

综合上述中外学者的观点,“创业型经济”可以概括为:以创新与创业为重要驱动力,通过企业家将创新的成果及时转化至创业的活动之中,不断提供新的供给并创造新的需求,微观上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与追求,宏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就业的实现。[3]

(二)创业型经济的特点

学者张茉楠在其《创业型经济论》一书中,将创业型经济的特征表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创业活动的异常活跃;新企业的大量涌现;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迅速成长;整体经济更加充满活力。[4]创业型经济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 创新性。

从创业型经济的性质来看,创新性是创业型经济的首要特点。彼得·德鲁克于1985年将创业定义为一项创新的行动。他认为市场经济的“原动力”就是创业者的创新(Innovation),他称之为“创造性地破坏”。创新是企业家的特殊手段,创新行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财富。经济学家Bygrave提出,创业型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与创业文化和高水平的创业活动相结合。[5]在创业型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创业依赖于创新,创新是创业活动的本质,是创业型经济的灵魂,创新与创业的互动融合构成了创业型经济的基础力量。创业型经济不仅仅要求创新,更要求综合性创新,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创新都无法促使创业型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 可持续性。

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果沿袭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源与生态将不堪重负。传统的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只能是权宜之计。而创业型经济以创业、创新为龙头,以知识产品、技术产品、信息产品、创意产品为主题,具有高端化、知识化和融合化的特点和趋势,因此,可持续性成为创业型经济的一大优势和特点。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促进创新水平的提高,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自主性。

创业型经济的主体是创业者。创业型经济为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创业者来说,自主、能动地去创业,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财富,这是最重要的特点和核心要素。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业者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或者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指出,创业者的职能就是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将劳动、资本、土地、知识等各项资源融合,从而实施生产。他认为,创业者是“预见特定产品的需求以及生产手段,发现顾客,克服多种困难,将一切生产要素结合的经济行为者”。[6]正是因为在创业的过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所以创业者才愿意冒着较大的风险,承担可能失败的后果,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去创业。

4. 风险性。

创业型经济具有较高的市场启动率和市场退出率,因此必然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市场经济风云变幻,对进入市场的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具有较高的要求。中国的创业资源配置以政府为主导,创业投入严重不足,只占GDP的0.02%。[7]目前,我国创业孵化器或创业园区尚处于提供初级生产要素和硬件设施的发展阶段。在进入市场时,这些创业型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经验缺乏、市场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初创型企业所急需的创业管理、金融资本和市场开拓等资源要素很难获得,加之缺少相关的风险救助机构,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就可能会导致破产。即使在进入市场之后,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多变的经济波动因素,如果没有坚强的适应能力或者产品的被接受率较低时,都容易导致企业破产,从而退出市场。

二、创业型经济是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使国内外商投资大量减少,同时产品出口也大幅萎缩,中国经济深受影响。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如何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从而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创业型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创业型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在后危机时代,国内消费不足是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扭转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状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必须找出一种新的增长方式,一种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方式,来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要求。而发展创业型经济,通过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扩大社会就业,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我们要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2.发展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和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顺应当今时代特征和着眼于中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抉择。创新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创业型经济的首要特点和出发点,大部分的创业企业都出现在创新型产业部门之中,只有进行全面的创新,促使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才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3.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扩大社会就业的必然结果。就业是当前关注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一个现实问题。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对劳动力的需要相对减少,而与之相对的是待业人群的日益增多。面对严峻的就业现状,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在于自主创新与创业。创业不仅可以解决个人就业,还可以带动他人就业。从国际上看,创业型经济不仅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而且也解决了美国的就业问题。在欧洲一些国家,创业型企业在其创造就业的一些政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仅5%的成长型创业型企业就创造了77%的新就业机会。在荷兰,新创立企业和高速增长公司为其创造了80%的新工作。[8]从国内来看,当前是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万人,下岗和失业人群大约为1 400万人。这在中国当前狭窄的吸纳就业渠道、新的就业领域尚未有效开发等桎梏现状之下,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就业方式来解决和改善就业,而应该鼓励和支持发挥自主创业,发挥创业能够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扩大社会就业。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对策

1.加强创业培训。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也是创业型经济的主导者。要推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创业培训,打造合格的创业者。首先,加强创业者的素质培训。一方面要加大对创业的宣传,培养创业者“敢打敢闯”的创业精神,激发创业者的激情,增加创业意识。另一方面要锻炼创业者的创业心理素质。在充满着机遇和风险的创业过程中,要求创业者具有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其次,创业者的知识技能培训。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创业成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要使创业者充分掌握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避免盲目创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经济竞争的关键,要想在激烈的创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改变资源消耗型的创业形式,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创业之路。

2.优化创业环境。创业环境是创业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组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政府政策与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创业资金支持和创业的非资金支持。[9]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创业者广阔的创业平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不仅能够促进创业的良性循环,而且能够激发创业的活力。同时,借助这个创业平台,创业者可以实现创业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利用的最大化,为创业型企业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环境现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善政府的创业政策。我国的创业门槛高、审批成本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而且有关创业的政府政策多处于行政层面,这些都影响了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业的良性发展。其次,改善创业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实践证明,创业信贷、技术支持等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创业条件对创业的发展极为重要。政府应通过提供合理的工作安排、高效率、便民的工作程序来引导良性的创业文化。

3.完善创业体系。完善的创业体系是发展创业型经济不可缺少的支撑。目前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尚未形成,对创业的风险投资、资源转化等方面的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首先要完善创业的金融保障体系。创业资金往往是创业者起步的桎梏,也会成为创业者扩大规模的影响因素。对于创业起步者,私人资本的利益最大化,创业融资的高效率等都需要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来支撑。另外,在申请贷款以及资源整合和转化方面都需要完善的金融体系来协助他们完成创业的起步。其次,完善创业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的政策大多关注于创业的开始与成长,而对创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创新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充分保护创业者的知识产权有利于维护创业者的利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只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支持性体系,才有利于创业型经济的蓬勃兴起。

4.健全法律制度。创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协助和支持,更需要规范的法律制度保驾护航。首先,在法律的理论规范上,在当前中国的法律体系中,虽然有一些创业型企业发展的法规,可这与中国目前创业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犹如杯水车薪,根本不能满足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在有些方面,如创业的成长机制规范和利益保障等方面,有关的法律规定几乎还是空白。其次,在法律的实践方面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和责任单位的具体义务规范来配合实施,促使法律目的的实现。在这种状况下,创业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创业者难以通过正当渠道诉诸法律,从而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长远来看,影响创业型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健全创业的法律保障迫在眉睫。首先,查漏补缺,完善法律规范,实现有法可依,真正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落实法律的具体措施,实现违法必究,为维护创业者的权益保驾护航。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创业环境,给予新创企业充分的成长空间,从而促进其良性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衰退尚未结束,各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如何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机遇备受世界瞩目。2009年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8%,更多地得力于政府的经济刺激,虽然暂时抵挡和缓解了金融风暴的侵袭,但要想从根本上破除世界金融危机的威胁,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而发展创业型经济则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摘要: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自主性和风险性等特点的创业型经济是当今各国普遍重视的一种新型经济,是发达国家普遍追求的经济形态,也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创业型经济不仅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型国家;而且可以充分扩大社会就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危机时代,中国从加强创业培训、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体系、健全创业法律制度等方面探索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对策,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创业型经济,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

[2]李政.后危机时代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战略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0,(1):170-171.

[3]陈秀丽,朱萌博.中国发展创业型经济的路径探析[J].现代财经,2009,(12):62-65.

[4]张茉楠.创业型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15.

[5]Bygrave,W.Build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nomy:lessons from the United Stares[J].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88,9(2):11-18.

[6]黄谦明.论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家精神[J].改革与战略,2009,(8):163-165.

[7]王贺松.浅析我国创业型经济[J].经济与法,2010,(1):236-237.

[8]张茉楠.创业型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8.

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 第7篇

一、经济管理与经济管理现代化概述

经济管理属于综合性的管理学科, 是企业管理实现现代化的首要前提。一个社会想要不断发展, 必须通过不同途径呈现出来, 社会总体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呈现。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 其占据着核心位置, 必须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经济管理现代化有利于现代化的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但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方法等都必须以现代化为基点持续发展。在新时代下, 我国经济管理体系正发生着质的变化, 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使其更好地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管理也逐渐走上“现代化、网络化、人性化”等道路, 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管理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实现了有效的经济管理, 现代化的管理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可见, 经济管理与经济管理现代化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现代化的体系是经济管理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表现形式

就经济管理现代化来说, 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首先, 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艺术性。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了质的提高。但在企业生存发展道路上, 仍然存在各种类型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企业经济管理离不开严格法规的约束, 更需要人性化的管理对策, 比如, 隐性教育、企业文化建设, 使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更好的效果。其次, 专业化、民主化的经济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 那些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想要促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具有民主化特点是很难的, 但这又是最佳措施, 有利于企业紧随时代发展步伐, 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市场。但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才能最终实现民主化的经济管理。同时, 在运营过程中, 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也必须与时俱进, 转变已有的管理理念,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专业化的技能, 丰富的工作经验, 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使其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点。最后, 经济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在运营过程中, 企业必须学习先进的管理成果, 不断完善自身技能, 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还要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计算机通讯以及自动化设备, 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有序开展。

三、经济管理新趋势

(一) 管理观念发生新的变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浪潮中, 我国国门打开, 不同行业、领域企业管理理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而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逐渐被淘汰, 而新的管理理念逐渐出现, 逐渐取代传统经济管理理念的位置, 成为推动企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分析相关转变内容的过程中, 可以知道很多企业纷纷意识到现代化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全方位重新认识管理, 不再坚持“重技术、轻管理”的理念, 也更加注重内部管理工作。同时, 在运营过程中, 企业还根据现代化管理理念, 优化了经济管理模式, 优化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更好地展现了经济管理的能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实现。而在招聘人员的时候, 更加注重具备专业经济管理知识人才的引进, 完善了已有的经济管理制度, 全方位管理经济, 经济管理具有鲜明的专业性、自动性特点。

(二) 经济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在新时代下,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制度内容不断完善, 有着更高的制度要求。而在实际性管理活动中, 企业优化了传统管理形式, 借助全新的模式构建出全新的经济管理模型, “人性化、民主化”管理理念被融入其中, 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企业还需要综合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 结合自身运营情况, 找到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完善。还要有效地进行人文化管理,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核心, 构建全新的经济管理机制, 全方位分析人的生理、心理等活动, 使构建的经济管理机制具有鲜明的“民主性、人文性”特点, 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 硬件管理变为软件管理, 更注重团队协作

在新时代下, 信息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中, 软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显现, 逐渐取代了“人、物”等硬件为核心的硬件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性资源, 需要借助这些资源, 加强软件管理, 不断优化创新经济管理方法、内部运营结构等, 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此外, 随着社会市场环境不断变化, 社会也更加注重合作。就企业而言, 要注重团队协作, 构建可行的团队激励机制, 根据运营发展, 优化调整内部人员结构, 使其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 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新时期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在运营过程中,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运营情况, 加强经济管理, 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优化经济管理模式。以此, 促使经济管理更好的朝着“现代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促使企业具有较好的运营效益。

摘要:当下, 国内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中, 而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经济管理现代化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浪潮中, 经济管理现代化逐渐呈现出新的趋势以及特征。为此, 需要全方位把握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优化利用各种现代化对策, 不断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志学.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7:32-33.

[2]秦东, 刘富荣, 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04:26+59.

[3]魏旭光.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时代金融, 2013, 35:7.

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 第8篇

为补偿发电企业因电煤价格上涨而增加的发电成本,缓解其经营压力,保障正常的电力供给,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1 1年5月上调了陕西、山西等15个省(市)的火电企业上网电价。同时,为了引导居民合理用电,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12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居民阶梯电价。作为直接利益相关的市场主体,也是连接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枢纽,供电企业的经营面临着更大挑战和更多不确定性。

目前已有研究报告表明居民阶梯电价的推行提升了供电企业的售电收益[1],但能否弥补由于上网电价上涨而增加的购电成本却是尚未解决的一个难题。文献[2]从供电企业销售、经营、管理等方面定性地分析了阶梯电价对供电企业的影响。文献[3,4]对供电企业的购电成本进行了研究。文献[5]指出供电企业的盈利来源于销售电价与购电成本之差。现有研究缺乏对新电价政策下从购、售两端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定性的评估。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假设电力为普通商品,供电企业的经济收益来源于售电收益及购电成本之差,供电企业购电量由售电量决定,售电量由消费者对电力的需求量决定,消费者对电力的需求量由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以及支付能力决定。消费者对电力的购买意愿来源于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受到消费者的收入约束[6]。基于上述假设,本文使用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对阶梯电价实施后的居民电力需求量进行预测,其次根据不同条件下居民家庭的反应及不同档次的阶梯电价来评估供电企业售电量、售电收益的变化,然后根据售电量的变化及调整后的上网电价对供电企业的购电量、购电成本进行评估,最后综合考虑供电企业的售电收益及购电成本的变动,对新电价政策下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分析。此外,本文利用上述方法对西北某省供电公司在新电价政策下经济效益的变化进行了量化评估,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1 阶梯电价政策下居民电力需求量预测

1.1 基本理论

从供电成本来看,在实施居民阶梯电价之前,我国居民电价一直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7],需要由其他电力用户来承担部分供电成本。阶梯电价的实施上调了部分居民生活用电电价水平,一方面可以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用电的基础上引导居民合理用电,适当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提高对供电企业供电成本、电表改造等方面支出的弥补,保证有序供电。

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即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在既定的货币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的情况下,消费者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提供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这就意味着在居民货币收入不变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电价的上涨将会导致居民减少对电力的需求。

基于上述理论,可将不同档次的阶梯电价视为不同商品[8],分别求出居民在各档次电价上的电力需求量,然后将其相加得到总的电力需求量。

1.2 模型假设

通常情况下,影响居民电力需求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收入水平、电价水平[9]、消费者偏好、替代商品、气候条件等。本文假设:

(1)一定时期内,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保持不变。

(2)一定时期内,当地各类主要商品(包括电力替代商品)的价格没有出现激烈波动。

(3)一定时期内,当地电力供给保持稳定。

(4)一定时期内,当地气候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5)阶梯电价的设置满足居民基本生活用电需求。

1.3 模型的建立

阶梯电价将居民用电量划分为n个档次,可以看成是价格为pi的n种不同商品,每个档次的电力实际需求量为xi。此外,假设居民购买除电力以外的m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j,每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为xj。根据效用函数,用每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与基本需求量(即满足基本生活的最低需求量)之差的对数来表示该种商品的效用。居民消费电力及其他商品的总效用函数U可以用式(1)和式(2)表示:

式中:a为某种商品的边际预算份额,即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居民愿意追加于该种商品需求的比例;x表示某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

居民的消费预算可用式(3)表示:

式中:M为居民家庭的消费总支出。

根据基本理论可知,居民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各类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对式(3)进行求导,可得居民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一介条件:

式中:λ是货币的边际效用,为一常数(效用理论假设货币的是一种边际效用不变的商品)。

由于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是相等的,可将式(4)进一步改写为:

即:

对式(6)两边g求和,将式(2)、式(3)带入式(6)可得:

式(7)表示第k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从式(7)可推导出某居民家庭在n个档次阶梯电价上的总用电量为

式中:为除电力消费之外的基本生活支出。

2 供电企业变化预测

2.1 售电收益变化预测

根据式(8)可以得到一个居民家庭在实施阶梯电价以后电力的需求量。由于每个家庭的消费预算及基本生活支出都是不同的,在对某地区实施阶梯电价以后所有居民电力需求量做出预测时,需要对不同条件的家庭进行划分。

假设某地区有N个家庭,按照家庭年收入将某地区城乡居民划分为S个等级,每个等级所占比率为rs,消费预算为Ms,除电力消费之外的基本生活支出为,则可将该地区实施阶梯电价后所有居民家庭的电力需求表示为:

阶梯电价的实施对象为居民家庭,因此可设除居民用户以外的其他电力用户的用电量不受影响。则供电企业售电量的变化等于该地区所有居民家庭电力需求量的变化ΔX,即

式中:X原、X阶梯分别为实施阶梯电价前、后供电企业对居民用户的售电量。

同理,实施阶梯电价后供电企业的售电收益的变化ΔI可表示为:

式中:I原、I阶梯分别为为实施阶梯电价前、后供电企业从居民用户中获得的售电收益。

2.2 购电成本变动预测

本文所描述的购电成本仅指供电企业购买电力商品按照既定上网电价所支付的费用,不考虑购电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假设不同类型的发电企业供给的电力商品是无差别的,供电企业购买的电力商品中T种不同类型的发电企业供电比例为rt。由居民电力需求量变动引起的购电量的变动ΔQ可表示为:

式中:β表示配电网损。

供电企业购电成本的变动ΔC可表示为:

式中:Pt,原、Pt,调整分别表示第t类发电企业上网电价调整前后的电价水平。

2.3 经济效益变动评估

本文将电力视为普通商品,供电企业的经济收益只来源于售电收益与购电成本之差,在上网电价及销售电价都变化的情况下,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综合考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变动ΔR情况,可用式(16)表示:

3 算例分析

3.1 概况

以西北某省为例,应用本文建立的模型对该省供电企业在新电价政策下的经济效益变动进行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11年5月上调了该省燃煤机组的上网电价,其中,执行燃煤机组脱硫标杆上网电价及新投产且安装烟气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含热电联产机组)上网电价调整为每0.397 4元kWh(原为0.3300元/kWh),未安装烟气脱硫设施的机组上网电价调整为0.382 4元kWh(原为0.315元/kWh)。此外,该省于2012年7月开始实施阶梯电价,阶梯电价分为3个档次,见表1。

据相关统计,该省2012年共有居民家庭985万户,按照收入可将其分为4个级别,各级别家庭的基本情况见表2。

3.2 模型求解

3.2.1 居民阶梯电价政策下居民电力需求量

文献[8,9]指出,3个不同档次电力商品的边际预算份额a1、a2、a3可分别取0、0.01、0.001。通过式(8)结合已知条件计算得到各级别居民家庭电力消费的情况,见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阶梯电价实施后各级别居民家庭的用电量都减少了,其中工薪家庭电力需求量降低的幅度最大。

3.2.2 供电企业售电量及售电收益

根据上述假设及条件,供电企业售电量的变化等于居民电力需求量的变化,按照式(11)、式(12)可计算得到供电企业的售电量减少了10.145 09×108kWh,但由于销售电价水平的提高,售电收入增加了129 394.1万元。

3.2.3 供电企业购电量及购电成本

居民用电一般用电电压较低,配电网损较高。该省居民用户平均配电网损为3%。根据式(13)及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到供电企业购电量将减少10.458 85×108 kWh。

该省的电源结构以煤电为主,执行燃煤机组脱硫标杆上网电价及新投产且安装烟气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含热电联产机组)供给电量占该省供电企业购电总量的55%,未安装烟气脱硫设施的机组供给电量占15%,其他占30%。按照类比的方法可认为由居民电力需求量变动引起的该省供电企业电量变动中各类型机组供给电量占购电总量的比例是不变的。根据式(14)及以上计算结果可得供电企业购电成本将增加144 889.9万元。

3.2.4 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变化

根据式(16)及以上计算结果,可计算得到新电价政策下该省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减少了15 495.8万元。

3.3 结果分析

(1)阶梯电价的实施起到了明显的节电效果,减少了居民的用电量,引导居民合理用电。由于阶梯电价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生活的用电需求,贫困家庭的电量需求量几乎没有受到阶梯电价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工薪家庭及中产阶级家庭电力需求量降低的幅度较大是由于电力消费的边际效用下降较快;对于富裕家庭,增加的这部分电力消费对其正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2)实施阶梯电价后,居民用户的用电量减少,引起供电企业的售电量下降,但由于阶梯电价提高了部分居民用电电价水平,供电企业的售电收益反而增加了。

(3)由于售电量的减少,供电企业的购电量也随着减少,但由于上网电价的上调幅度比购电量减少的幅度大,所以在购电量减少的情况下购电成本仍然增加了。

(4)阶梯电价的推行虽然提升了供电企业的售电收益,但只部分弥补了由于上网电价上涨而增加的购电成本。

总的看来,实施阶梯电价以后,居民总用电量下降了,减少了供电企业的售电量,但由于销售电价水平的提高,弥补了供电企业由于售电量下降减少的收入,并略有增加;但由于上网电价上调的幅度较大,在购(售)电量减少的情况下供电企业的购电成本增加了。综合考虑阶梯电价带来售电收入的增加与上网电价引起购电成本的增加的情况,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减少的,这为供电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一点的难度。

4 结论

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 第9篇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医院的整体发展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便是经济管理,医院自身所具备的公益性、服务性与经济管理相互融合,共同指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迈入新的发展时代。温家宝曾经说过:在医疗机构中,公立医院是新医改下最为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项任务。所以,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在发展中需要将经济管理提到日程上,并且将经济管理作为主要的核心内容,在明确其地位与作用的同时,也针对性的构建相关的管理机制,顺应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经济管理的水平,实现我国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一、新医改形式下積极探究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某种角度上分析,新医改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医疗机构发展的载体与基础,在新医改的深入推动与贯彻下,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医院的有序发展。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主要是在严格遵循相关规律的情况下,采取经济手段,实现对医院经济活动的有效管理,其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计划、组织、实施、指导以及监督,并且医院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还将经济分析与经济核算纳入其中,以此提高医疗质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在新医改的基本形式下我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应用科学且合理的经济手段,对医疗、预防、教学以及科研等内容进行协调,以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公立医院所开展的经济管理中,不仅可以妥善处理好国家、医院以及职工三者的要求,并且还可以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在新医改的基本形势下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此提高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对内不仅会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还会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对外则避免出现医疗资源浪费,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二、新医改形式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医院经济管理意识

从哲学角度分析可以得知意识决定一切,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管理意识决定了管理的效率。但是,从当前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在开展经济管理的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缺乏经济管理意识,并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是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开展过程中因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导致“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医院认为自己的职责便是救死扶伤,却忽视对自身所存在的经济行为进行科学管理;其二是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财务管理、定额管理、药品材料管理等,但是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将计划财务管理也划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之中,并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除此之外,医院员工作为经济管理中重要的人员,因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认识、素质和能力上都不同程度存在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情况。

2.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在新医改形势下我国公立医院需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保证所有的工作都有据可循。换而言之,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中,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则会导致医院的医疗行为、内部管理工作失去基本的工作标准,会导致医院的经济管理出现漏洞。虽然新医改严格申明这一点,但是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中仍旧存在财务预算、内控机制、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的财务管理不到位现象,需进一步引起重视,加强关注与改善。

三、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发展策略

诚如上文所言,在新医改形势下我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存在非常多的缺陷与不足,这不仅对医院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实现医院稳定发展造成影响。所以,为进一步贯彻新医改的基本原则,积极提高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需采取相关的解决措施。

1.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改革,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

在上文中笔者清楚的指明在新医改形势下积极加强医疗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其基本原则是坚持政事分开、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在新医改的发展要求下,我国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如今得到更加明显,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政府需要加大投入。简而言之便是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之中我国公立医院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效益,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除此之外,我国公立医院还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构建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要坚持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坚持基本的原则与理念,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要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发展,以此真正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医院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经济管理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风险防控的能力。

2.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发挥财务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医院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财务制度、全面的财务管理体系、科学的财务分析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首先,要加强预算管理。遵循前瞻性、严谨性的基本原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将医疗、药品、耗材、基建等各渠道资金纳入财务预算统一管理,提高财务工作的可操作性。其次,要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科学合理分、明确职责,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定期督查,形成严密的内控机制,最大限度避免和防止差错,预防舞弊行为发生。第三,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资产验收、入库、出库、报废制度,定期盘点清查,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四,要加强成本控制。严格控制人员、耗材、管理等各项支出,在实行药品零差价后,要尽量降低“药占比”,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第五,要科学编制财务分析。实事求是反映医院当期财务状况,提供真实财务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3.制定切实有效的标准化流程,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

要真正提高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制定切实有效的标准化流程。第一,要积极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医院要按照自己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重大经济事项集体研究制度、实施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等,积极构建完善的管理责任标准,实施切实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第二,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医院经济管理行為制度,并保证员工与领导均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遵循该项制度。第三,要结合医院的发展特点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对全体人员实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医院员工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行效率,提高医院的经济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中新医改成为了推动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医改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对经济管理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另外,在医院发展体系中经济管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发展,需要积极遵循新医改的基本原则,并遵循相应的指导思想,不断适应新医改的发展规律与要求,不断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标准化流程,并加强对医院经济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真正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真正推动医院经济管理迈向新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郭晶.关于新医改形势下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95.

[2]赵霞.新形势下关于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问题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83.

[3]尹明明.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如何加强财务管理[J].经济师,2011,01:183+186.

[4]严政,何跃进,李长庭.新医改形势下地市级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8:153.

[5]肖高峰.对新医改后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07:64-65+89.

基于成本管理的新经济 第10篇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新农村建设,低碳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方针的具体化。 2011年11月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随后公开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新的《扶贫开发纲要》部署了14个特殊片区,作为扶贫新战略的重点、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滇桂黔石漠化区列入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将获中央扶贫特殊支持,中央将对连片特困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新增财政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快推进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广西石漠化敏感区面积4.89万平方公里,生态脆弱。 新的《扶贫开发纲要》无疑也为石漠化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石漠化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石漠化是石山区面临的最重大的自然环境问题, 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果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新的国家扶贫标准估算,广西农村贫困人口达1012万人之多,贫困人口绝大部分也分布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 广西的28个国家贫困县之中, 石山面积超过30%的县就有23个,这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共性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还没有得到解决,部分地区还面临社会稳定问题的挑战。 这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总要求还相去甚远,新农村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一)生存环境恶劣,农民生活贫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石漠化地区劫普遍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罪魁祸首就是石漠化。 广西岩溶分布广,面积仅次于贵州和云南两省,石漠化已成为广西最大的生态问题。 一个显著特征是缺水少土,目前广西石山区至少有100多万人长期面临缺水的困拢,每年缺水4-5个月,这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丧失了生存条件。 长期以来,人口在不断增加,更加剧了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 就连基本口粮也无法得到保证。 粮食不能自给,经济收入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 为了生存,只能在石缝中点种些旱地作物,如玉米等,如此人类生产活动更加大了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石漠化, 石漠化又引起更严重的水土流失。 许多石山地区因此陷入了越贫越垦、 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使石漠化地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石山区已成为广西生态最恶劣、经济最贫困的地区。

(二)思想观念落后,难以适应形势发展

在广大石漠化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不论在生产、生活, 还是在行为方面,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 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读书不如打工的功利主义思想普遍存在,二是文化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难以掌握一技之长,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形成自学遵纪守法的习惯。 这些主要是由于在新农村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关注不够。 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文化基础越来越薄弱,与城镇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将给农村建设带来致命的缺陷。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落后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没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改善就无从谈起。 目前石漠化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 例如,石漠化区水土保持脆弱,极易形成干旱,而目前一些地方相应的人蓄饮水工程却难觅踪迹。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石漠化区农村公共服务落后,总体上来说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设施差、人才缺、资金少,在农村地区难以享受教育公平待遇;文化投入明显不足,绝大多数的地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的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科技发展滞后,科技对农村经济的支撑力不强;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范围小、社会参与程度也有等提高。

(四)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不高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是协同的。 农业科技水平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有关联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水平支撑。 在广大漠化区农村地区由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无法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也无法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带动能力,也就更谈不上用现代科技治理石漠化了。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石漠化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素之一。

(五)缺乏产业支柱,农民增收乏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3年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建设是中心,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然而生产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目前在广大的石漠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农民增收乏力,产业支撑力几乎无从谈起。 缺乏产业的支撑,经济发展乏力,“生产发展”无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才能展示乡风文明,也才有村容整洁,进而实现管理民主。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农村建设

从广西岩溶地区区情来考察,石漠化防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和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还是生活方式的革新都将成为一种趋势。 在石漠化治理中,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避免传统工业化导致的生态恶果。 要贯彻低碳经济的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要让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发展低碳农业

人们一谈起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农业的少,讲城市的多,讲乡村的少。 事实上是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大有可为,从形势上看已是刻不容缓,低碳农业理念应运而生。 所谓低碳农业,就是强调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清洁能源生产。 在石漠化地区缺水又少土、能源紧缺,只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低碳农业就不再是遥远空洞的概念。 首先,实行节地的立体种养,石漠化地区最显著特征是缺水少土,实行立体种养不仅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而且能增加农产品产量,更能提高产出效;其次,实施节能减排,普及农村沼气,研究开发生物能源,发展秸秆气化、固化,开发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消耗、低污染和你排放;再次,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 替代,减少对环境、土壤及水质的污染,保护生存的空间、保护环境;最后,进一步探索废弃物再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缓解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生态建设, 石山区生态建设又重在石漠化治理。 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 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 首先是要对石漠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岩溶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易伤性,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致使广西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生态问题,对石漠化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避免人为活动对自然造成再次更大破坏,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各种力量,动员各种力量,如企事业单位、 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形成合力,参与石漠化治理;其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合理地进行开发,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第三,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比如退耕还林,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工作,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第四,多管齐下进行治理,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水土保持、 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综合防治;第五,做好乡村清洁工作,“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着力解决当前农村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还老百姓一个天蓝、 地绿、水净的生活空间,重塑和谐、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要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大改观,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 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结合石漠化防治工作需要,逐步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开展科研工作,依托科技,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优化改良传统农业生产工艺,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力。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而且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

(四)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

首先,农村产业也要有“百姓争名、百家争利”的“双百”方针,要众有我特,走村村特道路,要想方设法树品牌、打产品。 对贫困村实施,产业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发展、效益较好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优势品种,建成一批产业群(带)。 其次,大力发展旅游等绿色产。 2013年广西旅游发展大会确立了“旅游兴桂”的战略,实施旅游开发扶贫工程,是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现实需要。 广大石漠化地区,虽然经济欠发达,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但没有受到“工业病”的困扰,无污染,资源环境保存尚好,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加上当地民风纯朴,这正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所在,要积极探索发展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新路子,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与贫困村紧密相关的旅游开发。 探索旅游开发扶贫新模式,“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实现乡村旅游与开发扶贫的有机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五)加强宣传,让低碳思想深入人心

在广大农村,传统的小农意识可以说根深蒂固,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低碳”对他们来说尚属新概念,对“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更是知之甚少。 因而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引导广大农民了解 “低碳”,认识到“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让“低碳”、“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思想深入人心,在千家万户中形成共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2013年,包括滇桂黔石漠化区在内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已全部启动实施,新一轮石漠化治理工作也已拉开帷幕,而与此同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华网,2011

[2]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广西旅游局网站,2013

上一篇:数学教育渗透心理教育下一篇: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