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估范文

2024-07-01

康复评估范文(精选10篇)

康复评估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创伤患者85例, 其中男性61例, 女性24例, 年龄15~57岁;挤压伤52例, 切割伤22例, 其它伤11例。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的Vivid-5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0MHz, 对皮肤、皮下组织、肌腱等进行探查, 主要观察肌腱连接性、肌腱滑动距离、皮下组织的肿胀程度和粘连范围、血肿及脓肿、有无异物存在, 并与健侧对比。

2 结果

85例患者中肌腱断裂5例, 肌腱滑动距离缩短45例, 皮下组织肿胀粘连78例, 血肿及脓肿21例, 异物2例。

3 讨论

超声检查可直接测量表皮及皮下粘连范围及厚度, 可以测量肌腱的厚度和滑动距离, 可测量肌腱断端距离, 可以发现玻璃、鱼刺、金属等异物, 可以测量手指血管管径并测血流速度, 这些都是常规评估法的有效补充。

正常肌腱滑动度为 (2.2±0.7) mm, 肌腱与周围组织有腱鞘管相隔, 分界清晰动态观察时, 肌腱在腱鞘管内活动自如, 与周围组织的相对运动清晰。肌腱断裂时会出现连续性中断, 如果发生粘连, 肌腱粘连处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清晰, 回声杂乱动态观察时, 肌腱与周围组织形成团块状回声, 活动粘滞。

高频超声检查可明确区分血肿、机化、炎症和脓肿, 帮助治疗师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避免盲目开刀。高频超声检查可探查到玻璃、金属、鱼刺等异物, 这些异物均表现为强回声光团伴彗星尾, 弥补了X线下玻璃等不显影的盲区, 并明确异物的部位、大小、距表皮的深度, 提供手术定位的依据。

高频超声在浅表组织观察中能清晰的显示手部肌腱回声, 准确观测肌腱的厚度及滑动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并具有实时、动态、重复性好等特点, 能较好的评估肌腱损伤及康复情况弥补了常规评估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新, 孔军, 苏骅, 等.手部肌腱断裂修复后的二维超声动态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10) :119~120.

[2]张新, 丁小珩, 王明刚, 等.鸡肌腱腱性连接与疤痕连接的超声影像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2, 18 (5) :332~334.

[3]顾斌, 詹维伟, 崔志强.肌腱损伤的超声诊断[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0:13~15.

[4]Liang JH, Zhang JQ, Guo RJ, et al.High-frequeney ultrasonographyin healing process of tendon: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chicken[J].Zhonghua Chaosheng Yingxiangxue Zazhi, 1999, 8 (6) :368~370.

卫生院康复医疗体系自查评估报告 第2篇

自查评估报告

为了加快推进我镇康复医疗体系的建设,根据卫生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评估工作方案的要求,对我镇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自评,具体报告如下:

一、我镇基本情况

XXX卫生院位于荥阳市南20公里处,东邻郑州市马寨经济开发区,西邻崔庙镇,南距新密市18公里,XX镇总面积为83.7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卫生院现有职工44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名,有内外妇儿口腔B超心电检验等科室,2010年5月成立中医科。镇区内设有26村卫生室,村医108人。

二、康复医疗进展

1、我院建筑总面积2437平方米,其中康复治疗室业务用房面积25平方米,内设牵引床等8种康复器械。

2、我院卫生技术人员24名,中医业务人员7名,康复理疗师0人,3、设中医康复病室2个,不能完全顺利承接上级医院转出患者的延续康复医疗服务。

4、2011年医院总门诊人次18000人次,其中康复门诊人次200人次。门诊人均费用35元,康复门诊人均费用30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康复理疗设备不太全。

(二)基本组织不太健全,专业人员不太到位。

(三)政府财政困难,对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四、工作建议

(一)加强基本组织和基本设施建设,将康复医疗体系的建设纳入我镇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全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大局。

(二)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加大宣传。

康复评估 第3篇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约为1.3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从1990年的800万增加到2010年的254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6亿。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于55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高达80%,有症状和活动障碍者约占1/8,重度关节疼痛和严重功能障碍者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近20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该手术通过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矫正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中以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效果最为肯定。随着人工关节的广泛应用,行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康复日益受到重视,先进的假体工艺、精湛的手术技术,与全面的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相结合,才能使患者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作为手术后治疗的重要部分,术后的功能训练要尽早开始,而不是消极卧床等待组织愈合。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应该遵循科学性、全面性、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须详细掌握患者个体情况(原发疾病、有无合并症、术前功能状况、软组织状况等)及手术情况(假体类型、固定方式、假体位置、术中有无特殊处理等)。患肢能否早期负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的结果受许多因素影响,老年人尤其是内科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全身条件较差,手术风险较大,须制订完善的康复计划。若术后全身状况变差,有较严重内科合并症(严重认知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不宜进行早期负重练习,应以床上轻量、被动运动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

康复评定

与其他所有疾病的康复过程一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过程也是“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制订康复计划前,须先对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与功能评定,从疼痛、肌力、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平衡、步态、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等方面全面了解患者,才能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体格检查与功能评定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的基础。

国外已有10余种髋关节的定量评级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各种髋关节手术的疗效,其中以Charnley髋关节疗效评分法(表1)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Harris评分(表2)应用最广。

康复计划的制定

康复训练时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原则,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进行髋关节置换的多为老年患者,体力相对不足,功能需求也与年轻人不同,在保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前提下,康复治疗应量力而行。同时,应有全面康复的概念,不仅锻炼患肢,还应注重健侧下肢与双上肢的主动活动、呼吸训练及心理治疗。训练中出现疼痛、肌肉僵直,则应及时调整训练次数和幅度,避免过度活动造成的再损伤。

术后早期(术后1~4天)即炎症期或称为急性期。这一时期康复计划制定的重点在于让患者了解并遵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一切活动中须时刻警惕髋部禁忌动作,尽早开始独立进行部分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及自行训练项目,学习如何利用药物和物理治疗手段控制疼痛及肿胀。

术后中期(术后5~21天)康复计划制定的重点在于让患者密切观察基本身体情况,包括伤口、体温、疼痛及肿胀程度等。继续警惕髋部注意事项,在助行器的帮助下实现非防痛步态,在开始门诊物理治疗前通常先自己在家中进行练习。

术后中后期(术后4~8周)康复计划制定的重点在于增强髋部肌力和柔韧性的同时结合功能性活动;重视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降低跌倒风险;逐步恢复正常的步态。此阶段的末期在手术医生的允许下可以解除一切髋部禁忌动作;疼痛和肿胀在此阶段基本得以控制。

术后恢复期(术后8周以后)康复计划制定的重点在于全面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教育患者适度开展运动训练,在肌力和运动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提高活动水平;恢复部分体育活动,但不建议进行高冲击性运动项目。

康复目标的设定应建立在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和功能评定基础上,且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文化背景、一般身体条件、手术方式及内固定物的不同等影响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将导致患者康复欲望和要求有所不同。

康复评估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脑卒中患者, 入选标准: (1) 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 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 (2) 均存在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 (3) 无明显意识障碍,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GCS) >8分, 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系统症状2~3 d后不再恶化; (4) 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符合以上标准的共144例, 男76例, 女68例;年龄45~85岁;左侧偏瘫84例, 右侧偏瘫6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7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瘫痪侧别及病变性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康复护理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下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1.2.1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生理变化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 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正确的心理引导, 帮助患者自信的参与康复过程[5]。

1.2.2 良姿位及肢体功能训练

良姿位对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预防的作用[6]。患者病情稳定后即进行功能训练, 即应进行床上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具体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指导患者自己翻身、吃饭、梳头、入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开始护士可给予一定的帮助, 然后逐步由其独立完成, 3~4次/d, 30 min/次, 指导培训家属帮助患者训练, 以便出院后继续协助患者训练,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高患者各种自理能力。

1.2.3 吞咽训练及语言训练

指导患者进清淡、少渣软食;饮水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 以汤汁代替, 进食时抬高床头30°~40°;指导患者示齿、弹舌等动作;对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训练, 首先学习单音发声, 然后指导患者3个连发, 可从数数开始, 进而短词、短句, 再进展到复杂的句子;不完全性失语的患者应鼓励多与他人交谈, 刺激和促进说话能力。

1.2.4 认知的康复

包括失用的康复和视觉忽视的康复训练。首先让患者理解为什么不能完成有意识的动作, 使用简单的语言指导患者完成动作, 然后逐渐增加语言的复杂性和难度给予反复训练。耐心解释使患者明白为什么对某一侧物体视而不见, 在忽视侧进行各种活动, 可以加强患者的功能。

1.2.5社区卫康复护理

社区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紧密衔接, 患者出院后遂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干预计划。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社区医护人员, 对干预组进行整体化、个性化和家庭化的干预, 并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干预频率:第1个月每周上门2次, 第2个月每周上门1次, 第3个月每2周上门1次, 上门频率也可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变动。

1.2.6 家庭康复

定期由医院及社区医护人员给予相关知识培训, 使家属正确的协助患者肢体被动活动和穴位按摩, 鼓励患者自我锻炼。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 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制订新的训练计划等。

1.3 评价指标

(1) 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患者肢体功能; (2) 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3) 记录并发症:主要为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康复评定均由专人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进行评分。所有评定由统一培训的康复医师完成, 评定者未被告知患者分组情况, 实行盲法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

发放144份评分表, 回收率为100%。两组干预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干预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 (P<0.05) , 见表2。

*表示两组Fugl-meyer评分与干预前比较, 对照组:t=3.29, P=0.001;干预组:t=10.77, P=0.000;△表示两组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 对照组:t=10.55, P=0.000;干预组:t=13.62, P=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发病率很高的疾病, 该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7]。由于脑卒中导致患者脑实质神经细胞的永久性损伤, 使患者在多个方面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导致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及日常工作能力, 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 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所以促进脑卒中的康复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家人的期盼。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康复护理模式及如何提高康复护理的效果, 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8]。康复护理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兴学科, 是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 目标是应用各种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使脑卒中患者残存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 提高生存质量[9]。康复护理不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 而且能够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医疗费用等[10]。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实施康复措施的时机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 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 国外常与药物同时进行[11]。超早期康复可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使病灶周围的组织或健侧脑组织重组和代偿, 发挥脑的可塑性[12]。2010年5月-2013年5月笔者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 取得一定的效果。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干预后, 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干预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 (t=6.84, P=0.000;t=5.99, P=0.000) 。且干预组患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往康复治疗局限于医院或家庭成员及本人, 由于医院康复治疗师每次康复时间只有30~60 min, 时间有限, 事实表明, 以前模式效果较差;而康复治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有关研究表明, 维持治疗与家庭社会支持是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的两个主要因素[13]。

笔者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 把康复早期、中期、后期的治疗连贯起来, 把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 使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健康评估等工作从医院到家庭不间断, 集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效果明显, 干预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 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可使医务人员及家属及时有效的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及主动锻炼;指导利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伸、抬、举的活动;督促患者进行言语功能锻炼等。正是由于康复护理干预组医务人员及家属全程不间断参与康复治疗过程, 加强了护患沟通, 增强了患者自我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勇气, 使医护人员更深入了解患者的情况和需求, 及时收集患者的信息及家属的需求, 及时修改康复计划, 提供富有人性化、个性化的康复措施, 使运动功能部分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增强, 负性情绪明显减少, 不良生活方式有所改变, 家庭康复环境改善, 患者自理能力和家属照顾能力均有所提高。

康复评估 第5篇

康复医学科对康复治疗计划、计划知情同意、治疗效果评估制度进行准确、规范的的质控要求。在质控要求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伤病、不同的治疗进行医疗质量监控,提高康复治疗的医疗质量。

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10分

一、康复治疗计划 1.医院制定康复诊疗指南、操作规范、医疗文件书写规范与质控标准等相关工作人员均能知晓并能严格遵循。2.康复治疗计划由临床医师与康复医师共同制定适宜的“处方”或医嘱有明确的训练程序病历中记录训练过程及效果评价。3.病人康复治疗由执业医师进行诊断与功能评定等级根据病情综合应用作业疗法、理学疗法、语言视觉疗法等由具备康复资质的护士、技术人员实施功能康复训练作业有训练记录。4.制定康复意外紧急处理预案相关作业人员均知晓。

现场检查 4分

1查康复诊疗指南、操作规范、质控标准 2查5例康复病历书写和医嘱 3查康复训练业务流程

4抽问1名康复医师操作规范知晓情况 5查5例康复病人训练记录 6查康复意外紧急处理的预案 7查护士、技术人员专业资质

二、康复计划知情同意 3分 1.康复医师应与病人或家属有效沟通告知康复计划包括康复训练目的、方向性、时期、预后预测、禁忌等并在病历中记载。2.尊重患方意见和病人需求确认病人对康复计划承受能力得到患方配合记入病历。现场检查3分

1、查5例病人康复训练计划 2查、5例病人患方意见和知情同意

三、康复治疗效果评估 3分

1.制定康复训练效果评定的具体标准与程序。

2.每个病人均进行定期系统的效果评定重点病人采用病例讨论会方式进行效果评价。

3.定期对康复治疗效果、舒适程度、愿望与意见等内容记录在病历中中止无效康复训练

现场检查3分

1查康复训练效果评定的具体标准与程序

2抽查5例病史效果评定情况有康复治疗效果、舒适程度、愿望与意见等内容

康复评估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高压氧舱从2003年7月至2010年7月, 共收治了脊髓损伤的患者32例, 男性25例, 女性7例, 年龄17~69岁, 平较轻。有14例患者为不全瘫, 13例患者为截瘫 (均经骨科进行了椎管减压术及椎体内固定术后一周)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烟台冰轮厂生产的四门、两室、两舱的空气加压舱, 治疗压力为0.2MPa升压25min, 稳压吸氧30min (带面罩吸管道内的纯氧) , 休息10min, 再稳压吸氧30min, 减压45min, 为阶段性减压, 即每减压10min休息5min。1次/d, 10d为一疗程, 患者根据病情治定治疗方案, 少则2疗程, 多则5~6疗程, 其中5例较轻的患者采用坐式吸氧, 其它27位患者均采用仰卧式吸氧 (每位成人患者经3疗程不间段的治疗后, 需中途休10d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

轻型:5例脊髓震荡的患者, 经高压氧治疗5~6d后均感觉功能障碍逐渐恢复, 治疗2个疗程均痊愈, 恢复病前的工作和学习。

不全瘫:14例患者经高压氧治疗2~3个疗程后, 其中13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功能的恢复, 如: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恢复。经第4疗程的巩固治疗后, 机体主要的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生活工作恢复正常, 其中1例患者虽经4个疗程的治疗, 仍无效。

截瘫:13例患者经高压氧治疗3~5个疗程, 其中12例患者都有双侧胸、腹部以下对称性感觉、运动、反射不同程度的恢复, 膀胱、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基本恢复。经第6疗程的进一步治疗, 全身的不适症状及体征消失, 生活自理, 偶有遇到气候的变化, 自感受伤部位不适, 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其中1例患者因年龄偏大, 基础病较多, 经6疗程的治疗, 部分丧失的功能恢复, 但不甚理想, 生活起居仍需他人照顾。

2.2 治疗效果

轻型5例, 均痊愈;不全瘫14例, 痊愈13例, 无效1例;截瘫13例, 痊愈12例, 有效1例。

3 讨论

当脊髓受到外力打击, 造成一定程度的挫伤、裂伤、出血等损伤, 当外力消失后, 脊髓的病变仍在继续, 特别是出现的中央灰质出血性坏死逐渐扩大, 很快出现病变区域微血管的痉挛和堵塞, 造成局部缺血、缺氧、组织水肿等。因此高压氧治疗可迅速纠正脊髓损伤区域的缺氧状态, 增加毛细血管氧气的弥散半径, 同时高压氧下血管收缩, 使血管床减小, 减轻脊髓的水肿, 改善脊髓的压迫, 同时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组织细胞由于氧供改善有氧氧化增强, 无氧酵解减弱, 能量产生增多, 酸性代谢产物减少, 改善了细胞内外的水肿, 增强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阻止了脊髓中央灰质的出血性坏死的发生和进展。组织供氧充足, 增加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加速了病灶的清除。加快了组织的修复, 促进了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再生, 加速了脊髓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因此, 脊髓损伤的患者, 越早进舱治疗、疗效越好、愈后越佳。

总之, 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 具有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的特点。与常规治疗相比, 具有疗程短、愈后好、功能恢复快的特性。能迅速改善脊髓的缺血缺氧状态, 加速脊髓功能的恢复。因此, 脊髓损伤的患者, 采用高压氧治疗是首选的辅助方法。

参考文献

康复评估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现以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并且均经确认为周围性面瘫。将8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42.5岁;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0.6岁。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临床病症、病程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别,即P>0.05。

1.2治疗方法:首先对于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患者需要服用抗病毒、活血化瘀、营养神经以及抗炎类药物,主要包括叶酸、地塞米松、加兰他敏以及地巴唑等。护理医师均应该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变化有针对性的排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帮助患者减少焦虑,更好的接受治疗。

治疗组:护理医师在患者发病住院的第1天开始就断患者在畸形期间进行按摩。护理医师站立在患者的北侧,是患者的面部朝上,使用一定量的热水首先清洗患者的面部,再在医师的手部以及拇指腹部沾取一定量的乙醇,分3条线从耳前成扇形多次进行。第1条是从患者的耳前区至前额,护理医师沿着患者的发际线按摩,刺激患者的额神经以及相应的额肌的恢复;第2条是从患者的耳前区至眼角饶匡然后环形按摩至鼻尖,促使眼轮匝肌以及颧神经的恢复。第3条则是从耳前区至口角的绕行按摩,刺激患者的颊神经的恢复。

1.3评价方法:对患者的肌电图进行检查,分别在患者第3天以及4周后进行面神经肌电图检查。

1.4统计学处理:对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间进行卡方分析。若经计算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若P>0.05,则表明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肌电图变化见表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6.389、5.383,P<0.05)。

注:*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主要是物理与药物联合治疗[3]。但是近年来不断的临床实践发现,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主要是按摩以及功能锻炼)对于患者的面部表情的恢复以及患者的康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在急性期内,相应的按摩治疗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面部的淋巴回流以及血液循环,可以显著减少面部神经的受压状况。

在本次研究中,肌电图的检测可以较为客观的评价患者经过早期康复和护理后和未经相应的治疗后面部神经的传导功能。面神经炎在早期病变主要是由于脱髓鞘或者水肿引起,严重者的轴突会发生显著变化,而轴突的变化会导致患者的潜伏期的延长,因此可以通过对患者的潜伏期以及波幅的变化进行判断。由表1可以,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潜伏期均明显增长,而波幅有了一定的降低。但是在4周后患者瘫痪测的潜伏期波幅提高,潜伏期缩短,与治疗前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均表明早期按摩和相应的功能锻炼可以更好的恢复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以及护理可以较有效的恢复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立安,孙湖,朱云红,等.表面肌电图检测在评价周围性面瘫预后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0):946-948.

[2]李雁,黄烽,韩涛,等.不同时机针刺及高压氧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0):814-817.

康复评估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选自2011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骨折部位分类:5例为T10段骨折, 10例为T11段骨折, 18例为T12段骨折, 8例为L1段骨折, 5例为L2段骨折。46例临床资料按照统计学随机数字表原则分为两组, 选择中西医联合方法进行治疗的23例为观察组, 单纯西医手术治疗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骨折疗法治疗后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西医手术疗法:患者入院后在手术部位放置软枕, 通过适当手法进行体位复位。常规麻醉处理后, 选择骨折比较严重部位的侧椎弓根入路 (与患者矢状面25°~30°单侧椎弓根入路) , 给予患者2mL碘海醇, 当药物在椎体内均匀分布同时没有静脉丛快速引流现象时分次将提前调制好的骨水泥注入 (注意注射骨水泥前10min左右可以静脉给予10mg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在拉丝期间注入椎体 (根据患者耐受表现调节注入速度同时避免患者变换体位) , 注入时注意骨水泥的分布情况, 并据此调节注入方向。注入完成后拔出穿刺针 (为了防止骨水泥逆流可旋转拔出) 。而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所有患者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并监测生命体征情况。

中医康复训练疗法:对患者压痛感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必要时配合针灸治疗) , 并结合躺卧时腰部垫枕等方法缓解病痛, 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背身锻炼。嘱咐患者在手术后的日常生活中不宜做剧烈运动, 建议患侧尝试倒走 (倒走锻炼能够锻炼腰背部肌肉, 促进腰背部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 对腰椎疾病的康复有良好的作用) , 提醒患者在倒走训练时尽量穿平底鞋, 小步慢走, 运动量以腰部不感觉到累为宜, 可以少量多次进行锻炼, 过多的运动量会加重腰痛, 要量力而行, 注意安全。倒走有困难的患者可以选择在家中进行相应强度的功能锻炼:赤足或穿平底鞋, 前脚掌踩在厚度约为20mm的书上, 坚持直立, 时间越长越好。此外, 倒走锻炼时, 可以穿一双前高后低的负跟鞋, 进行正常行走和倒走, 能够锻炼腰背部肌肉, 缓解疼痛, 巩固倒走锻炼的效果, 对腰痛有缓解作用。根据患者具体康复情况和耐受能力, 逐渐增加患者下地活动的时间, 同时注意对患者进行饮食调节。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进行中医康复训练, 而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单纯手术治疗后常规护理。

1.3 疗效标准[3]

患者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统计:疼痛状态的评分选择VAS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 , 后凸畸形以Cobb角衡量, 患者日常生活评分选择LAS评分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平均值以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Cobb角平均值为 (13.3±2.7) °, 疼痛状态平均得分为 (1.77±0.13) 分, 生活功能平均得分为 (1.28±0.11) 分, 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结果如表1。

(±s)

3 讨论

本研究中46例患者治疗前的评分情况为:Cobb角平均值为 (24.3±4.1) °, 疼痛状态平均得分为 (7.98±2.17) 分, 生活功能平均得分为 (3.76±1.1) 分。经过治疗,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传统中医康复训练方法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 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康复特点, 采用中医传统疗法对残疾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方法。该法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总结, 具有完整的理论和治疗体系[4,5], 主要有推拿、针灸、气功、牵引、拔罐、中药、药膳、药浴等。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正在走向世界, 并成为康复医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传统运动康复疗法又名导引, 其强调意念锻炼和意念引导呼吸, 引导肢体活动相结合, 常用方法有气功、五禽、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等。实践证明其在防治疾病方面有重大价值, 已成为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医康复推拿具有平衡阴阳, 扶正祛邪, 整骨复位, 活血化瘀, 强筋壮骨, 通利关节, 舒筋活络之功效, 而针灸疗法是采用针法和灸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 从而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若将二者结合, 可能会取得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HECK P, BAYER-HELMS H.Case report:treatment by radiofrequency kyphoplasty of an 85-year-old woman with a traumatic osteoporotic fracture of the first lumbar vertebra[J].Journal für Mineral stoffwechsel, 2013, 18 (1) :244.

[2]许建文, 钟远鸣, 韦明, 等.三种常用中医药疗法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 (12) :1733-1735.

[3]RAGO, R., FORFORI, F., MATERAZZI, G.et al.Evaluation of a preoperative pain score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as a marker of postoperative pain and drugs consumption in surgical thyroidectomy[J].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 2012, 28 (5) :382-386.

[4]王春.中医体疗与PV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医药前沿, 2013 (23) :227-228.

康复评估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63 例脑梗死患者, 均符合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 无严重的肝肾疾病、脑出血及脑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31 例) 和观察组 (32 例) 。对照组男20 例, 女11 例;年龄48~69 岁, 平均年龄 (55.23±4.59) 岁;住院时间2~47 d, 平均住院时间 (19.70±9.10) d。观察组男22 例, 女10 例;年龄51~72 岁, 平均年龄 (57.25±5.58) 岁;住院时间3~42 d, 平均住院时间 (18.45±7.85)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营养脑细胞, 改善脑代谢和血液循环, 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必要的日常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及人性化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早期康复护理 (1) 肢体锻炼:注意患者患膝处, 沿着患膝小腿往下滑至踝处, 利用健腿上下活动, 进行操练, 操练的过程中注意肌肉按摩、内收、屈伸、旋转等活动。必要时护理人员需辅助患者活动。 (2) 站立和走路训练:患者练习站立时要抬高床头, 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试坐于床边[2];起床动作要缓慢, 避免血压突然变化而产生眩晕感。患者坐在床边如果没有什么症状可以进行站立锻炼, 站立锻炼主要注意患者下肢肌肉和肌张力的协调训练。若患者可长时间站立, 则可进行走路锻炼;走路锻炼时, 在步行各个阶段平均分配体重, 以便能够使身体保持平稳;引导患者瘫痪侧肢体的挪动, 起初可在他人的辅助下练习, 然后逐渐独立行走[3]。 (3) 语言训练:语言锻炼可以利用口腔操、舌运动、发音训练等进行康复指导, 例如口腔操锻炼时教患者鼓腮、撇嘴、叩齿等动作, 每个动作重复做5~10 次[4];舌运动主要是教患者舌外伸和内缩动作。利用字卡、图片、抄写、默写等手段提高患者记忆力。

1. 2. 2 人性化护理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修养环境, 病房内需配备电视、空调、独立卫生间、阳台。同时为患者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 使患者在医院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护理人员多与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拉近护患关系, 建立平等、互重、融洽的护患关系, 消除患者忧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充分尊重患者, 看到患者要积极问好、交流, 称呼方面尽量使用患者在社会上的称谓, 使患者感受到自身社会地位被尊重。节假日时, 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准备早日康复贺卡和节日小礼品, 使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得到有效改善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即偏瘫, 属于中枢性偏瘫, 由中枢神经损伤造成的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 往往表现在语言、运动、认知、心理及记忆方面存在障碍。对这类患者肢体、语言、运动神经等方面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从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恢复患者病情, 极大的促进患者康复。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要根据每例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 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给予患者鼓励、安慰和信心, 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社会的温暖, 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同时, 对患者实施适当的良性刺激, 唤醒患者大脑功能, 有利于病情康复。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及人性化护理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6.93±7.13) 分低于对照组 (24.21±7.52)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个性化护理和早期康复治疗用于脑梗死患者中有着较好效果, 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的早期康复护理与人性化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63例脑梗死患者, 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 (31例, 常规护理) 和观察组 (32例, 早期康复护理及人性化护理) ,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6.93±7.13) 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4.21±7.52)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9751, P=0.0001<0.05) 。结论 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及人性化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人性化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敏.脑梗塞患者72例早期康复的临床护理.河北医学, 2013, 19 (12) :1909-1910.

[2]张海燕.82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5) :129-131.

[3]刘坤.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外医学研究, 2013 (29) :114-115.

康复评估 第10篇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胃肠手术,安全性,个体化

快速康复外科最早是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 是患者卧床护理理念的进步。快速康复外科是一种全新的、以患者为目标的、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患者精神、体质等因素, 减少治疗中出现各种不适的一种疗法。快速康复外科是根据患者在围手术期的生理特点, 进而制订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以减少患者手术并发症和创伤, 提高患者诊治效率, 缩短住院时间[1]。研究发现, 近年来, 该种模式已逐步开始向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治疗侵入性的方向发展, 并且在多个领域的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 快速康复外科在胃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为360例进行了胃肠手术的患者, 年龄21~76 (平均42) 岁, 其中男192例, 女168例。其中, 按照快速康复外科计划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有180例, 按传统标准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有180例。患者入选标准:患者未出现营养不良及器官障碍。两组患者的身体素质、年龄、营养状况等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快速康复外科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采用之前研究所述的Wind等提出的结肠处理方法进行处理;而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血生化的指标主要是通过记录血浆蛋白、总胆红素、白蛋白、并氨基酸转移酶等的含量的变化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其中, 术后感染性并发症要参考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的情况来加以判断。患者在治疗后, 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炎症性肠梗阻、肺部感染、消化道瘘等视为严重的并发症, 将切口疼痛、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腹胀、呕吐、恶心等视为一般的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发现, 快速康复外科患者的一般并发症及总体并发症要低于对照组,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快速康复组患者的消化道瘘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两组患者在治疗后, TP、Alb水平均有明显下降, 观察组较对照组蛋白水平略低。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见表1,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少,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见表2, 护理后,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TBIL、DBIL、ALT、AST等方面肝功能指标均有下降。护理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胃肠手术对于体质较弱, 有溃疡病史补偿且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全、溃疡穿孔的时间较长患者而言, 手术的痛苦较为强烈。并且手术之后患者也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胃肠疾病在确诊后, 患者还应积极地配合治疗, 医务人员应尽可能减少患者病情的紧张状况, 同时也控制了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有休克病史的患者还应进行抗休克的治疗, 注重水、电解质以及酸碱的平衡程度[2]。对于进行了胃肠切除手术的患者, 其术后的治疗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接受了手术的患者的原发病依然存在, 并且还伴有蛋白质营养不良等情况, 又由于患者的手术操作过程较为复杂, 因而患者在手术好机体处于应激状体, 其蛋白质的分解速度大于合成的速度, 就出现了负氮平衡的状况。因此, 患者在术后需要加大对氮源、热卡的补充, 这就加重了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而快速康复外科能够做到: (1) 限制患者术后补液量, 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 提倡早期经口进食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 (3) 采用多模式术后止痛方法提高镇痛效果。 (4) 尽快拔除尿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康复。 (6) 制订统一出院标准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因此, 快速康复外科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胃肠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凡是若操作不当也会增加患者消化道瘘的发生率, 因而, 快速康复外科在临床中的应用要符合患者个体特性。

参考文献

[1]周大胜, 陈建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江苏医学, 2010, 36 (10) :1202-120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康复评估】相关文章:

超声评估手创伤康复85例分析09-13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报告05-27

康复按摩05-07

康复方案05-11

康复问题05-19

康复作用05-25

康复策略05-27

康复护理06-19

康复观察06-21

物理康复06-24

上一篇:电力监理档案下一篇:有效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