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2024-06-25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精选12篇)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第1篇

一、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 高校经管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方面不尽如人意, 存在不少问题, 这对经管类大学生未来的创业成功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 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认知不足。

目前, 高校经管类专业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首先, 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认为高校毕业生属于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的“三无”人员, 不具备成功创业的条件, 不需要进行创业培养, 因而并未将其纳入到人才的正式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其次, 虽然有些高校提出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但仅将其认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 是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一个附属部分, 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还停留在创业形势分析、创业就业技巧方面的短期指导, 对经管类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的专业培养方面欠缺;第三, 缺乏对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的认识。许多高校管理者很少考虑对高校经管类学生创造性和创业潜能的挖掘与培养,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生, 接受培养的个体和其性格、能力、潜力等个人特质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因此对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需要具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分层次的教学培养。

(二)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由于经管类专业在很多高校中属于新设专业, 关于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 还处于摸索阶段, 因此高校设计的教学课程体系往往缺乏合理性、系统性、特色性、针对性。与其他很多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一样, 经管类专业课程安排通常是:一年级仅开设各学科普遍适用的公共基础课;二年级开始涉及经管类学科基础课;三年级才讲授特色专业课且很少安排创业实践活动;四年级才开始除了继续讲授部分特色专业课外进行少量的实习实践活动。学生普遍认为了解特色专业课程知识的时间太迟, 理论课程过多, 实践课程较少, 缺乏对学生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上述经管类专业课程安排可知, 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 教学课程体系过于传统化, 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 不利于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除此之外, 许多高校经管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内容。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刚处于萌芽阶段, 基础非常薄弱, 与创业相关的专业教材不够完善, 很难为经管类学生提供实际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大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只将创业教育作为正常教学活动外的一个附属部分, 简单地通过个别选修课或举办几场创业讲座等方式来开展创业教育, 并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式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体系当中, 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 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和表面利益, 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活动的形式以推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而较少有高校通过设立创业中心 (园地) 进行创业项目模拟孵化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教学活动。

(三) 缺乏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

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表明:文化熏陶对于创业会产生深远影响。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能够改变身处其中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然而, 我国许多高校尚未形成一种健康的、完善的、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在校园内无法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经管类大学生本应该是最具有朝气、富有激情的创业中坚力量, 如果置身于一种循规蹈矩的、甘于平庸的、封闭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必将消磨经管类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热情。就目前而言, 校园文化氛围中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明显缺失, 对经管类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 缺乏与社会各界合作培养创业人才的机制。

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局性问题, 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合作培养机制, 这与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活动相比有着独特的特征。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传统教育中人才培养所需的各要素通常可由高校自行解决, 而创业人才的培养则不然, 其不仅需要具有创业知识、能够从事创业研究和教学的教师, 更需要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等商界人士, 还需要政府机构在金融、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生实施创业的支持, 这就要求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封闭运作转为开放的由社会多方参与的合作培养模式。如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依靠“民、官、学”等多方力量, 建立起企业、政府、教育机构等多层次联动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然而, 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良好互动关系。企业和政府所拥有的创业人才培育资源尚未被高校很好地利用, 校政企没有形成创业人才培养的合作联动机制。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内部保障机制

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成功培养, 需要多重保障机制, 大体可分为高校内部保障机制以及与社会各界合作的外部保障机制。通过对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内部保障机制。

(一) 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结合我国国情,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具体而言, 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制定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其中, 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 以实现学生创业主动性和潜能开发为根本,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和指导, 使学生成为创业型人才。其中, 校政企合作培养机制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通过社会各界支持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促进产学合作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与提升创业能力相关的综合素质, 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总体而言, 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突显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提升, 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开创新事业、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经管类院系只有设定出清晰的培养目标, 才能保障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二) 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 必须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了解, 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这就需要对以往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构建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由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因此需要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以此为核心。

以创业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中开发、增强创业能力培养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在课程体系具体安排上, 可按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方案设置, 即初级层次 (即大学一年级阶段) 开设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基本课程;中级层次 (即大学二年级阶段) 开设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理论知识课程, 例如项目筛选、资金筹集、市场开拓、人员录用、经济法律运用等理论课程, 同时可减少必修课数量, 增加与创业领域联系紧密的选修课比例, 使学生能根据各自需求自主选择适合其创业方向的课程;高级层次 (大学三四年级阶段) 开设相应的创业实战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创业能力, 例如, 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孵化中心”, 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实战课程可安排在创业孵化中心内学生模拟创业实践过程中, 以降低大学生创业实践成本, 保障学生的创业项目能够顺利起步。

(三) 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对高校学生创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 经管类院系可引导学生组建创业者协会等学生社团, 通过社团组织创业经验交流活动, 与成功创业者零距离接触, 渲染创业氛围;其次, 在院系内乃至整个校园范围内开展专项创业模拟竞赛活动, 如创业计划大赛, 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第三, 创建专门的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中心, 鼓励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实施创业实践活动。通过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使学生增强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进而保障学生创业能力得以培养。

三、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外部保障机制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单纯是高校的行为, 更是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行为。将高校、政府、企业这三方在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起这三者紧密合作、相互作用的机制, 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外部保障力。

(一) 建立与政府的合作机制。

创业不仅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准备, 更需要优惠的政策支持, 政府通常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将充当着引导者和扶持者的身份, 积极的各项政策导向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提高高校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首先, 建立各级政府对高校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机制, 即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 尤其是在企业工商注册、税收减免、财政支持、贷款政策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其次, 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中介机构, 根据高校学生创业企业所立项目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情况, 帮助搭建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的桥梁, 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第三, 地方政府应建立与高校共建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中心的合作机制, 并在园区 (中心) 内构建“创业指导、投融资支持、企业孵化”一条龙配套政策, 为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将他们凝聚在园区内, 促使其互相影响与帮助, 在创业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 快速成长为能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业人才;第四, 政府部门应与高校共同建立学生创业后续保障制度。由于创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需要完善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失业保险金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 解除高校学生创业后顾之忧。

(二) 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

创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必须兼顾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需要, 使双方共同受益、互相支持、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 高校特别是高校经管类专业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 不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动性, 并且通过在企业搭建创业实践基地, 进而利用企业所拥有的丰富的实践技能资源,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精神、促进创业实践;另一方面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活动中, 才能更好地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 同时企业通过和高校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互动合作机制, 可将先进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得更高的经营利润, 从而实现企业与高校发展的合作共赢。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可通过建立校企联盟的合作机制, 即使校企双方依据各自的目标, 通过资源的共享、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等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以获得“双赢”的效果。校企联盟机制的建立, 将是经管类专业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保障。

(三) 建立与社会媒体的合作机制。

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需要社会媒体的大力支持, 只有建立起与社会媒体广泛合作的机制, 才能保障创业型人才的成功培养。首先, 在社会舆论方面, 需要通过相关的舆论工具进行大力宣传, 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创业环境氛围, 使得大学生特别是经管类学生乐于创业、敢于创业, 充分激发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其次, 在媒介利用方面, 创业需要资金、场地、设备、市场信息等条件的支撑, 这就需要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由原来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开放式的、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的共同培养模式。

四、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高校经管类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遇, 众多创业成功的事例给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带来了投身创业的勇气, 但对许多高校经管类院系来说,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才刚刚起步, 需要具备必要的内外部保障机制, 例如确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建立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建立与社会媒体的合作机制等。

探索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极大限度地调动经管类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不断提升高校经管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也是高校经管类专业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马万里, 周立军.强化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 2008.1.

[2]周营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1.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第2篇

一、高校经济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理论课占金融类课程的比率过高。地方本科院校基本都远离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且大多由地方师范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这导致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不仅普遍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而且生源质量也难以与综合性大学或老牌财经类院校相匹敌。这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只能定位于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由于地级城市鲜有大型金融机构或大型企业的总部,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主要需求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安排应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应用型课程的比率,作为选修模块金融类课程更应以金融实务类课程为主。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制定教学方案时,盲目推崇综合性大学或老牌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方案,开设过多理论性较强的金融类课程。如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注重货币银行、国际金融学和保险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忽视外汇交易实务或金融期权期货等与该专业相关度比较大的实务类课程。结果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既没有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也不熟悉与其专业相关金融实务,没有实现开设金融类课程的目标。

(二)金融实务类课程开设不科学。部分地方本科学院虽然意识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应主要学习金融实务课程,并试图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金融实务类课程,但是依然存在课程选择不怡当的问题着理类专业表现尤为突出。一些管理专业在没有开设金融机构业务类课程的条件下,开设需要具备丰富金融基础知识的金融机构管理。教学方案制定者的出发点虽然是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胜任一般的企业管理工作而且还能从事金融机构管理工作,拓展学生的就业面。然而金融机构管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等都不是一般工商企业可比拟的,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通常要求管理者具有扎实金融理论知识和数学知识。显然,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不熟悉金融机构业务运作的条件下,仅仅通过学习金融机构管理类课程3隹以实现预期目的。

(三)轻视金融基础课程。经管类专业开设金融类课程的主要目的虽然是让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业务,初步具备金融投资和理财的知识与技能,但是这并不表示经管类专业仅开设金融实务类课程就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其原因主要是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基础课程与实务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学习通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金融基础知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完全抛弃金融学基础课程直接开设证券与投资等专业课程和实务课程,且课时也较少海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教师通常仅能以纯粹金融实务作为教学重点,大多数学生无法理解相关金融业务的操作原理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如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股票投资为什么需要分析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影响了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不重视实验和实践课。为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丨也方本科院校日益重视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大幅增加了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但是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显示,无论是实验课,还是实践课程都是与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相配套的,作为选修模块的金融类课程基本没有安排实验课或是实践课程。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交易的原理和技巧,教师只能增加一些案例介绍和讨论。当今社会金融创新曰新月异,金融交易曰益复杂,学生仅仅通过课本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难以掌握金融分析和交易的基本技能。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设置不科学的原因分析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具有一定金融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了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有必要进一步优化。然而要优化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首先要洞悉其设置不科学的原因。根据近年来的教学体会和掌握的资料莲者认为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设置不科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金融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地方本科院校除个别院校的前身是财经类或商科类的高等专科学校,大部分院校的前身都是地方高等师范专科。这些院校升本前主要是为地方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了升本和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才开设经管类专业。其经管类专业的骨干教师尤其是院系领导大多由政治经济学教师转型而来,部分教师甚至由政治学、历史和哲学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这些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训练承担经济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尚可,对专业性较强的金融实务类课程大多感觉难以胜任。升本后的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但是由于学校地处偏僻的地级城市且收入水平整体也相对较低,难以吸引既熟悉金融实务,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金融学专业教师。此外,由于金融学专业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没有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专业平台的缺乏也是其难以吸引高层次金融学教师的重要原因。师资力量缺乏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难以开设实务性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金融类课程。

(二)认识方面存在误区。师资力量缺乏不仅导致地方本科院校难以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足够的金融实务课程,而且还导致其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笔者认为以下三个误区比较典型。其一是认为企业管理类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因此,开设金融类课程的目的也为学生成为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奠定基础敔使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企业管理类专业开设金融管理类课程比重较高。其二是不了解金融实务课程复杂性,认为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常见的金融实务,没有必要开设金融专业基础课,致使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直接幵设金融实务课程。其三是认为实践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对经管类专业不重要,尤其是理工科和文史出身的学校领导普遍存在这种看法,导致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难以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作为选修课的金融类课程的实验室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三)经费有限。地方本科院校升本后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张的阶段在校生数量通常是升本前的数倍,部分院校甚至超过10倍。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而且还导致办学经费的紧张。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学校一方面要满足建设和购置教育部本科评估要求必须具备的设施和仪器的经费需求,另一方面还大力支持与当地经济发展契合度高的理工科专业发展。经管类专业由于与地方产业的直接相关度较低,往往得不到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其实验室建设也基本以满足教育部评估要求为目标。金融类课程虽然是选修课但是其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购置电脑和软件满足学生模拟操作如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还需要购买数据库资源所需经费更大更难以得到支持。

三、优化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建议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开设金融类课程的目的也是让学生熟悉和理解金融业务的运作机制,掌握一定金融分析和投资的知识与技巧具备一定理财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为经管类专业开设较多的金融理论课程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金融理论,为其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但是这不仅与其培养目标不相符,而且学生对高深或宏观的金融理论不仅没有学习兴趣,甚至感到茫然。因此,优化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首先应降低金融理论类课程的比率,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具体建议是在确保学生理解货币、汇率和保险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压缩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保险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尤其是要压缩宏观金融理论部分的课时增加证券投资分析、金融理财、外汇交易和保险实务等实务类课程。当然金融实务课程如何开设,还要视具体专业而定。如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应增加外汇交易和保险实务等课程的课时;财务管理专业应增加证券投资和金融理财等课程的课时;工商管理专业如开设金融类课程,建议增加资本运作与投资等课程的课时。此外,开设金融实务课程还需要走出管理类专业应开设金融管理类课程的认识误区,应明确企业管理类专业开设金融类课程也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一定金融实务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应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金融实务课程。

(二)增加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随着金融创新的曰益推进金融发展正呈现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金融对经济生活的渗透程度曰趋增强,金融交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其二是金融交易形式曰趋多样化,交易流程曰趋复杂,特别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推陈出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仅通过传统金融课程学习,不仅难以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兴的金融业务,甚至理解传统金融实务都有困难。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虽然基本都开设金融类课程,但是鲜有学校设置了实验课程或实践课程。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优化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还需要增加实验课程或实践课程的比率。当然对一般经管类专业而言,实验课程或实

践课程都无法按照金融专业的模式运作,需要灵活处理。对于设有金融专业且有专门金融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学校,通过相关部门领导沟通和协调,充分利用金融专业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让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体验和学习。对于没有金融专业和金融实验室的学校而言,可考虑依扦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免费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常见金融交易过程,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虛拟交易,并撰写相应实验报告。

(三)加强金融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设置不科学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经过系统金融学训练且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优化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学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虽然也注重金融专业教师的引进但是由于引进条件与其他专业教师基本一致,难以吸引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教师依然非常缺乏。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应正视金融学专业教师引进难的问题,对金融教师引进采取灵活政策,如适当增加引进待遇,放宽年龄限制,或采用弹性引进制度。

经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经管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专业逐渐成为社会和高校的热门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管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经管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①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 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经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趋向创新应用型发展。创新应用型人才要求不仅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专门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多数高校的经管专业应该结合学科属性,把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创新应用型经管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经济管理实践的结合,更重视知识的广泛性与专业化。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经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寻经管专业学生创新应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1 对经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

经管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涉及社会、行政、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未来可能参与政策制定、企业管理方针制度设计、生产流程设计管理、商务谈判等各项管理工作,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将会是向管理层发展。那么他们的能力会影响到不同管辖范围的整个经济社会效益,据此它要求创新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即有良好的专业和多学科知识以及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发展的要求;第二,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其主要表现为开发能力、转化能力、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三,开拓创新、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创造性地拓展工作。

2经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注意渐进性,以逐渐实现学生从理解与掌握到应用,再到创新的过程。总体来说,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模块、职业模块、素质模块和实践环节。其中专业模块有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着重培养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领域知识;职业教育是为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等;实践环节在注重扩大学生的认知面和提高理解力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发现个人发展方向。

2.2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2.2.1 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和学时数

在现有的规划中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和设置的多样化。除了已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之外,还可以根据专业导向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更多的实践环节。例如,物流设计实训、ERP系统模拟实训、商务谈判课程设计、国际商务谈判实战模拟以及各种实践竞赛。学校对这些实践环节都应该给予相应的学时数认可以及适当奖励。

2.2.2 寻求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

考虑到受校内实践建设所需资金、场地等限制以及学生需要更加真实的体验需求,可以寻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的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可以避免学校自建实践基地的空置期,同时又可以帮助企业填补用工不足和现有员工缺乏教育的问题,实现双赢。

2.2.3 改革传统的实践模式

传统实践的时间比较分散且较短,所以建议以寒暑假较集中的时间进行短期工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可以充分深入到实习单位以适应工作环境,丰富就业所需的实践工作经验。实践教学一方面要求各高校克服困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政府对各界在这方面给予的引导政策和社会各界在资金、场地、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2.3 普及科技素质教育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的现代,普及科技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科技素质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认知的前瞻性。这一方面可以使经管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完善,培养逻辑思维和跨领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技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对科技知识掌握的情况下,学会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作生活中问题 。

经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增设科技素质教育必修课,通过专题讲座、现代科技最新资料图片与视频演示、高科技成果展览、参观学习等方式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状况。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应用科技知识,同时对一些办公用的现代高新器材设备必须能够娴熟地使用,例如文印技术、成像技术、图片编辑技术、会场音响设备等一系列的办公器材。普及科技素质教育将会印证科技强国的政策导向,将整合整体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2.4 改革教学方法

(1)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媒介,展示或演示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2)开展多种方式的授学方式。通过开展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启发式等多种授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即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与相互渗透产生新的科学技术手段。

(3)以实验教学推进理论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理论有机会得以验证和应用,通过这种实践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益。经管专业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特性设计相应的试验环节。例如,生产运作、物流学等课程可以通过现代生产与物流实验室进行课程的实践与推进,而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10余种先进的教学和应用软件,也可以与相对应的课程相匹配进而推动理论教学。

2.5 改良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学生巩固知识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②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应试型学习,如果考核方式不改变的话,以上所有的举措都不会收到任何效果。因此,应该转变观念,建立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试方式,充分发挥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激励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彻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高分高能。

结合课程性质、特点制定适宜的考核方式,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可以采取“理论考试+实践考试”综合给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理论考试一般安排在期末,注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考试一般穿插在整个学期中,注重对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考查。对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则建议只采用开放式的实践考核方式,通过对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和体验进行总结,要求学生设计调查研究、完成建议论文、科技小制作、方案设计或者岗位设计等,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将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根据学生平时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可以及时调节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宽泛和牢固,创新应用能力也相应提高。

3 总结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管专业的特性,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顺应时代要求,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通过以上举措,应该能够提高对创新应用型经管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效。

注释

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加强对经管类本科教育的宏观指导与研究——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摘要).中国高等教育,2005(12).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第4篇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增加了专业实训的教学内容, 但是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殊性, 在专业实训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 从经管实训的重要性、培养模式、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 为进一步推动经管类实训教效果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

1 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教育的目标面向社会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1], 经管类毕业生是参与社会管理、服务行业的主力军。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的偏差, 经管类学生整体上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知识, 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 职业应用能力和岗位综合素质不高。而经管类学生因为面临社会管理、服务等的各个方面的考验, 因此他们综合能力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全社会现在及其将来服务行业和其他行业, 包括政府、事业单位服务岗位或窗口的服务质量整体水平的高低[2]。

实践证明, 经管类学生经过相应的专业实训培养, 可以有效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 加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训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训是为了提高培养对象的知识运动能力而进行的高校教学改革之一, 最早用于工科专业方面的培训, 是为了解决工科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开设的课程之一, 为推动我国工科毕业生的质量起到较大的作用, 每年规定相应的专业实训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近几年为了提高经管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经管类学生培养中也增加了相应的专业实训教学, 但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由于其专业属性和特点, 在实训培养模式上明显有别于其他类型专业。但是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的制约, 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受传统教学理念束缚, 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模式落后

在传统的经管类专业教学理念中, 认为经管类专业是理论性极强的专业, 因此在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强调课本知识的掌握。在实训培养模式上以教师讲授的课堂教学为主, 以掌握基本知识为教学目标, 强调对现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在专业实训中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会、经历、练习和实践, 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才能熟练掌握所学专业, 但是在实训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偏差, 很大一部分经管类专业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 不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过度弱化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性, 导致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不高, 难以完成相应工作。

专业实训是完成专业实训教学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在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中, 由于专业实训是近几年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程, 缺少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往往照搬理论课教学方法, 采用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忽视学生自身体验和感受的培养, 无法适应专业实训教学需要。

具体来说就是把传统理论课堂教学方法照搬到实训教学过程中来, 在考核办法上由于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缺少相应考评体系, 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因此很少有学生实训课不及格, 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对待实训课程, 专业实训形同虚设。

2.2 专业实训培养以校内实训室培训模式为主, 实践性不足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实训教学基地和实训室。虽然专业实训室可以解决专业实训的一些问题, 具有培训方便快捷的特点, 但是室内专业实训培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和实践第一线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室内专业实训师资力量。

严格意义上来说专业实训教师队伍不同于传统的教师队伍, 实训教师应该本身从事过相应的专业, 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 但是在实际中发现, 部分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师本身缺少相应的从业经历, 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他们的实训经验来自于课本或相应的培训教材。这种本身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无法传授给学生积极有用的实践经验, 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最终导致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欠缺。

现有经管类实训急需突破室内培训室的专业培训, 在校学生除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外, 还必须进行真实工作岗位和真实工作任务的生产性实训, 使专业实训具有真实情景感染性, 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通过实例人物的展示和示范, 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也只有真实面临生产实践一线实训, 才能提高实训效率, 才能从更高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 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的创新管理

3.1 提高思想认识, 强化经管类专业实训培训, 构建全新培训模式

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全面提高专业实训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只有从思想上统一认识, 才能有效贯彻专业培训要求, 提高实训效果。

首先, 必须建立开放式经管类专业实训模式, 实现从实训室概念向建立系列经管类实训平台转变;在实训过程中不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 及时接触社会。

其次, 构建以校内实训为主变为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训体系, 积极吸取社会对于经管类专业需求的反馈意见。尽可能实现社会发展需要什么管理人才, 强化什么专业实训的动态培训模式,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专业实训、社会需要三者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发展的培训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安排, 调整和充实专业实训培训内容, 使培训内容紧密结合社会需要, 从而调动学生培训积极性, 提高培训效果。

最后, 在实训平台的开发利用上可积极探求可以利用的空间平台, 如充分利用校内现存工作岗位, 将对口专业学生通过分批轮换的方式, 安排到学校相应实训室进行实训, 并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

3.2 引入技能资格证培训体系, 促进专业实训的管理规范化

结合经管类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目标, 为了促进专业实训的管理规范化, 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实效性, 可将相应职业专业实训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培训体系,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专业实训, 积极提高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实训结束后考试合格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书。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 一方面实现专业实训的有效进行, 另一方面实现对现有教学实训内容的调整, 克服传统实训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基础知识, 忽视基本实践能力、基本管理技能的缺陷。

3.3 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专业实训新模式

目前制约经管类专业实训平台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和与外界交流不畅, 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管理人才, 因此学校应加大与企业的联合。通过校企联合, 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专业实训平台建设的不足, 另一方面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通过相应策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可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帮助企业 (单位) 策划营销、管理、销售等活动方案, 创造真实专业实训岗位。

通过校企联合, 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生产实习中的积极性, 引导企业直接安排生产性实训岗位, 解决学生的专业实训和企业发展的问题。通过和企业的联合, 掌握企业需要的人才模式, 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学校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在校内专业实训室师资力量方面, 可以打破职称、学历界限, 邀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从而提高实训室的培训效果。

4 结语

经管类专业实训是提高经管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是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殊性, 在专业实训培养方面还存在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模式、方法落后;专业实训培养以校内实训室培训模式为主, 社会化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经管类专业实训培训, 构建全新培训模式;引入技能资格证培训体系, 促进专业实训的管理规范化;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专业实训新模式, 进一步推动经管类实训教效果。

参考文献

[1]http://www.jsenews.com/site/boot/newsmore_a2014051867765.html.

[2]肖传亮, 叶永翠.高校商科专业生产性实训培养模式与管理创新——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商贸与文科其他服务专业为例[J].商贸人才, 2014 (9) .

[3]张兴强.生产性实训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J].价值工程, 2010 (7) .

[4]应智国.商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战略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8) .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第5篇

由于大学课程任务重,使得大学数学的学习课时相对变少,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优化教学内容,适当删减纯数学理论的学习,在不影响后续课程的条件下,可以删除一些难度较大的纯理论性的内容,扩充一些和经管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选取相关概念、相关实例,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例如,在学习微积分中导数的相关概念时,可选取有关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和利润函数的例题来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和边际利润,从而让学生了解导数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在讲线性代数的矩阵概念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经济学中投入产出模型。在讲股票投资的时候可以和概率论联系在一起,通过概率论的理论解释可以说明股票投资是具有随机性的,在股票市场没有绝对的赢家。在讲拉格朗日方法的.时候可以引入影子价格的概念,从而理解影子价格的经济现象解释。只有让数学和学生所学专业挂钩,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定义,并了解一些经济学专业名词,达到让数学更好的为专业知识服务的目的。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

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数学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专业内容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讲授经济中的数学问题时,还要教会学生根据经济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建模就是把经济学中一些现象或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然后进行模型求解,从而解释经济现象或者解决相应的经济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经管专业中的经济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得出相应答案,从而解决该经济问题。因此,建立数学模型非常重要。例如求解最大利润问题、最小成本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利润和成本函数,从而转化成一个最优化问题,并且在求解该问题时,需要用到导数(偏导数)的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统计学的F检验和T检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中要学习的回归模型,一开始可以引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再过渡到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形象地借助二维图像进行说明,最后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特别地,还可以指出,在回归模型的建立中本质上用到了微积分中学习的最小二乘法。在线性回归模型学习完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更加复杂的非线性模型,以便让学生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建模过程。总之,在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让学习练习如何正确地建立模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不断了解经管专业知识,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授经管类专业的任课教师要不断阅读经管类专业相关书籍,充分了解经管类专业知识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把经济学和数学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时刻围绕学生所学所需的专业知识来讲授数学知识,真正做到数学为专业服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结合数学给学生解释清楚经济学概念和经济学原理,才不至于让所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轨。教师要了解经济学的前沿进展,从而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引入生动而形象的经济实例,做到学教结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4.教学方法要多元化,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经济数学的教学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讲课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罗列一些数学定义和数学定理,而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讲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的事迹,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都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在这些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经济直觉培养,最后取得学术的成功。通过经济学家的故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去接触最新的经济学理念,从而逐步探索新知识,然后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多独立思考,布置一些有趣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可布置一些结合生活中的经济实例的数学习题,通过解答这些习题,学生不但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经济学的生动结合,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更加复杂的经济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老师生动讲解、引导和学生快乐、轻松学习的完美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第6篇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 职业能力 调查分析

职业能力是建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经管类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若与岗位需求错位,将成为制约高职经管类专业发展的瓶颈。目前,高职院校中有90%的院校开设了经管类专业,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现状的研究具有普遍推广性。鉴于此,本文对当今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待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优化课程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1.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关于职业能力具体构成要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类观点:德国在职业能力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两个方面,将职业能力分关键职业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梅腾最早提出了关键职业能力,并将这种职业能力描述为: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荷兰职业教育协会认为职业能力应该包括8个大的方面,这8个大方面又包括25項基本的能力。其中8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领导力、协作、表达、分析、创新、执行、适应、成就感。在25项能力方面涵盖了很多内容,主要涉及到的是属于情商范畴的内容,例如表达与沟通、人际交往等[1]。北美的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提出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了职业所需的知识,情感领域的动机、动力,活动领域的经验[2]。日本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职业能力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律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3]。基于以上的研究,笔者从企业和学生的角度设置了两份问卷,每份问卷涉及20个问题,其中企业问卷部分核心问题如下:(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充分信任从事的岗位。(2)有很好的、快速的适应岗位职业环境的能力。(3)能在多种场合下配合团队工作,达到团队合作。(4)能够积极主动和客户或同事进行有效沟通。(5)能熟练的操作电脑,并使用一些常用软件解决问题。(6)工作责任心强。(7)获取信息能力强。(8)具有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9)具有创新能力。(10)认同企业的文化、使命,对企业忠诚,价值观正确。其中学生问卷部分核心问题如下:(1)能把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2)能够坚持学习,善于思考,能迅速获取新知识。(3)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能按部就班的完成。(4)遇到工作中的问题,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5)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6)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律能力强。(7)自我展示、表达能力。(8)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9)乐于奉献,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10)有效的协调和解决矛盾和冲突,维持团队的和谐。

根据职业能力的表现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请给予打分:非常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不确定(3分)比较符合(4分)非常符合(5分)。

2.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2.1 基本情况说明

经管类专业是高职院校中比较普遍的专业,据统计,湖南省高职院校中有90%的院校开设经管类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和管理两大类专业,具体为:电子商务、财政税收、金融证券、 会计审计、统计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公共管理、文秘、保险学、旅游管理、物流管理、投资决策等专业。相对高职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与市场接轨更紧密,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更具市场特色。笔者主要以开设较普遍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证券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等经管类专业为案例进行研究。为了增加调研的可行度,我们利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历届毕业生校友及校企合作企业三个层面的样本,且每个样本都是与各自所学专业对口。以邮件的方式分别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80份,企业调查问卷30份。最终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64份,企业调查问卷28份。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293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得到如下的结论:第一,对于“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充分信任从事的岗位”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72%的企业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11%的企业认为比较符合企业的需求,13%的企业认为不符合企业的需求,4%的企业认为非常不符合企业的需求。这揭示了目前经管类高职院校在专业基础知识培养方面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比如我院多年来实施学校技能抽查和湖南省技能抽查有力的促进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但在学生问卷中的涉及“能把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的问题的回答时,结论恰好相反,67%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不符合企业的需求,12%的学生认为不符合企业的需求,5%的学生不能确定,9%的学生认为较符合企业的需求,仅7%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这个结果实际上折射出学校在实训教学硬软件方面欠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操性的东西太少。第二,对于“有很好的、快速的适应岗位职业环境的能力”这个问题,26%的企业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34%的企业认为比较符合企业的需求。对“能在多种场合下配合团队工作,达到团队合作”这个问题,27%的企业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24%的企业认为较符合企业的需求。我们也意外的发现对于“能够积极主动和客户或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工作责任心强”、“获取信息能力强”、“具有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认同企业的文化、使命,对企业忠诚,价值观正确”、“具有创新能力”这几个问题,企业给出的非常符合与较符合两项答案之和所占比例都不到40%。第三,在学生问卷的统计中调查结果显示:“能够坚持学习,善于思考,能迅速获取新知识”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3%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17%的企业认为比较符合企业的需求。“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能按部就班的完成”问题的调查结果是 34%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13%的企业认为比较符合企业的需求。“遇到工作中的问题,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1%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16%的企业认为比较符合企业的需求。“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律能力强”、“自我展示、表达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乐于奉献,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效的协调和解决矛盾和冲突,维持团队的和谐”这几个问题,学生给出的非常符合与较符合两项答案之和所占比例都不到50%。

nlc202309011909

3.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對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理解不够

要充分的理解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内涵,首先要明确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笔者认为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策划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任务既不是本科或以上教育所完成的学科知识的学术能力,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能力,更不是职业岗位需要的狭义的专业技术能力, 而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须的“全面的职业能力”。经管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应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相联系,凡与高职经管类专业具体岗位职业活动任务效果密切相关的“能力”,都可看作是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它们主要有专业能力(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操作方法)、方法能力(工作计划的制定、获取信息能力、判断能力、解决工作问题的思路)、社会能力( 职业交流能力、自理与自律能力、诚实守信、 职业环境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学习能力、职场自我管理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

3.2 课程体系和实训条件的建设滞后于新形势下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目前, 高职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型课程体系为主, 即“三段式”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段式”课程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把我们的教育目标导向学科体系,课程设置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问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相违背[4]。因此,目前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虽然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 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财力不足,缺乏充裕的资金专门用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像高职经管类专业这样的软专业,没有适应企业所需的实训条件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3 高职经管类专业没有发挥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专业类课程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它最主要的作用是承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任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充当的角色不同, 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两条腿,我们应该要发挥两条腿的作用。但许多高职院校重专业课, 轻公共基础课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公共课的课时严重不足, 教学规模过大。严重影响了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发挥的作用。同时, 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 仅仅作为专业课的基础或者补充, 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未能得到真正体现[5]。

参考文献:

[1] 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7.

[4] 黄玲玲.影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121-123.

[5] 高宏,许朝晖.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研究[J].职业技术,2008(1),47-4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2CZJ012)《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第7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需求大量的应用型以及创新性人才。我校是一所普通的民办二本学院, 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学校也不同与一般的独立学院, 这对处于夹缝生存的民办学校来讲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 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 办有特色的学校。下面以南宁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谈谈我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1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了主动适应广西、南宁及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建设需要, 培养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构建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为学生提供相对全面、持续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以配合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岗位, 多种技能的互动训练,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各种能力的要求, 培养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会计核算、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2 明确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近年来, 我校管理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学方针, 在升本评估及专科整改工作的推动下, 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特点、模式、规律、手段等进行了系统思考, 紧密围绕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行业的需要, 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校内外实践环境建设、实践课程与综合实践环节开发与实施等方面认真探索、大胆变革、开拓创新、不断深化,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并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以赛带练”等多种形式相互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3 加强实践教学实验室软硬件环境建设

按照“注重基础, 提高素质, 加强实践, 立足应用”的原则, 我校管理学院专业设施设备在不断增加和完善。已投资教学实验室设施设备价值约110万元, 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实验室有校企共建的模拟企业管理综合实训———沙盘实验室、模拟企业信息化管理实验室、模拟企业管理 (手工) 实验室、营销模拟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连锁经营实训室、物业管理实训室等等。基本上做到了每一个专业建有一个实训室以及相关的实训软件。

4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容及方式

形成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校外实习”三个环节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4.1 课程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课程

实训、网络化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是指为了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专业技能, 配合课程教学的, 以课堂为教学场所的, 讲讲练练和讨论式的教学。课程实训包括基础会计实训、OA实验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设计营销策划方案、市场调查分析等, 采用模拟操作、模拟情境等方法, 加强专业基础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多媒体网络化教学通过对实验实训软件教学平台的使用来加强实践操作和课外操作。

4.2 由于综合实训将各学科的知识集成在一起训练,

因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类专业有四个综合实训, 分别为专业技能综合模拟实训、模拟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职业资格培训及毕业论文设计。学院在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设ERP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综合实训 (简称“ERP实训”) , 它系统地将一个企业的经营、内部管理及人员分工整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采购、生产、广告到销售等都由学生共同完成。ERP实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该项实验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职业资格培训可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化的能力。而毕业论文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

4.3 校外实习是促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

论知识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定期到校外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或社会实践调查, 如大一2周的教学实习, 大二4周的专业实习, 大三的毕业实习等,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素质, 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

5.1 实践教学项目列入教学计划, 处理好实验、实训、

实习三者关系, 确保实践教学顺利有序, 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25%以上。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方式, 就是“以赛带练”, 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5.2 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把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列

入教学计划, 组织学生参加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毕业生通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或财政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 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管理员、秘书、营销师、物业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6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 项目驱动, 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我院营销专业一直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作为特色来发展, 与广西多家企业开展了各种合作。此外, 工商管理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到青岛创业中心强化企业信息化培训及创业培训, 并与多家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实务的体验, 实现了专业与职业的对接。巩固原有校企合作关系, 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友好交流合作, 建立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 形成实习基地群, 满足学生实习需要。产学研相结合, 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不断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探索校外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促进校外基地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7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好多高校出现建实验的同时没有很好的培训相应的师资队伍, 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培养专门的专业实训老师, 让这些老师专上实训课, 这样便于积累经验, 很好的安排课时。二是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经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 要求教师既具备讲师资格又要具有执业资格, 具备双重执业资格和双重执业能力, 这可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等途径获得。三是专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 兼职教师必须具备如营销策划能力、会计记账能力、审计查账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等。这支队伍要结合经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进行打造, 并不断充实调整。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是当前民办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民办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并以南宁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 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提出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群建设、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民办学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迎春, 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1-5.

[2]曲艺.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理念的内涵及应用[J].教育探索, 2009 (6) :28-29.

[3]陈晨.应用型大学经管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开放的研究和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 2009 (1) :1-5.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第8篇

一、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创业教育的同时, 教育部已经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整体教育规划之中, 并于2002年开始在九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尽管国内许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 有的甚至建立起经管创业试验班专门培养创业人才, 但总体而言发展参差不齐, 缺乏统一模式, 仍处于摸索阶段。

(一) 缺少理念引导

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 时代赋予高校创业教育更深层次的内涵, 而我国高校经管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却缺乏一定的理念指导, 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创办企业[1]。许多高校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缺乏了解, 将创业教育课程讲授为企业家速成课。导致不打算创业的学生对创业课程毫无兴趣, 很难将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融入经管专业素质教育中。二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举办创业实践活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更多在第二课堂进行, 以选修课和学工活动为主, 包括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家讲座、创办校企合作创业园等。相比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 这些辅助实践活动只能对少数感兴趣的学生发挥作用, 无法融入经管专业整体的学科培养和教学计划。

(二) 缺乏规范性

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存在设置随意、内容陈旧、缺少考核等问题, 整个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很杂乱。一方面, 教学计划制订时缺少科学规划, 根据现有师资力量任意取舍课程。如某高校财会学科师资力量较强, 则创业教育课程突出企业财务管理等内容, 弱化其他, 割裂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外聘企业家做客讲授时也存在时间不确定、内容不确定、教学模式随意等问题, 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经济管理学科融合度不够。经管专业的创业教育是最容易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但实际操作时却各自分离, 即使孤立开设“创业管理”课程, 整个教学计划也不成体系。在经管专业教育中未能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内容, 导致创业教育很难见成效。

(三) 忽视实用性

我国高校经管专业的创业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缺乏成效, 具体表现在:第一, 教师实践能力匮乏。很多高校缺乏创业教育专业教师, 多由管理专业教师兼任, 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从业经历, 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即使聘请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 也可能因缺乏组织协调和资金支持很难长久施行。第二, 创业实践活动缺乏实际检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是高校热衷的创业实践活动, 但成果是书面呈现学生在脑海中设计的理想创业情境, 缺乏启动资金和创业基地的支持, 很难经得住实际的锤炼。第三, 学校管理部门不愿承担责任。校外实践教学势必增加学生安全保障和学校管理的负担, 这也就限制了部分高校广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

(四) 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 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成立了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由校领导、团委、教务处、学工部、就业指导办公室等部门联合负责, 而非试点地方院校则单独由某一个部门或经济管理学院兼职管理。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部门缺位导致创业教育经费落实困难, 很难建立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基地, 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管理直接导致课程内容的陈旧, 课程安排的零散, 师资力量的不足, 课程考核停留在考试层面, 课程评价的实际效果难以显现。

综上所述, 我国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难以实现培养创业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要改变这种状况, 高校经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课程设置、实施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二、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 课程设置系统化

经过多年的试点摸索和对国外的经验借鉴,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突破狭义理解, 进入以创业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广义”深度。高校经管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围绕创业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目标展开, 多层次、多内容地建立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APEC在“新公司创业最佳实践研讨会”中提出“圆形创业课程”的设计理念, 构建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图1) , 由内向外辐射更加体现不同性质课程的渗透与融合[2]。

处于圆形创业课程体系中心的是经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具备综合创业素质的经济管理及创业型人才。由该中心目标向外辐射, 形成了不断扩展的三层次平台, 即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内环”的基础教育平台旨在激发所有经管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可以通过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实习和实训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有关创业意识类课程,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架构, 这也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中环”的专业教育平台旨在将创业教育融合于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中, 通过对传统教学计划的整合和优化, 发挥第一课堂的优势作用, 使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相互配合, 形成创业教育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3]。“外环”的实践教育平台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创业实践能力。开设与创业文化相关的活动课程、模拟创业环境、创业竞赛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尝试创业活动可能涉及的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 圆形创业课程体系既由内至外分层次辐射又采纳了多学科有机融合的设计理念, 对于高校整个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具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

(二) 课程实施科学化

课程实施是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 需要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科学施行。1.合理时间安排。以本科教育为例, 内环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 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激发创业激情, 培养创业品质;中环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 融合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同时开展;外环创业实践课程安排在大三、四年级, 理论结合实际, 突出“个性化创业教育”, 挖掘并培养具备一定创业潜力的创业种子。2.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是行不通的, 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欲望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 (1) 问题教学法, 促使学生在提问和释问过程中萌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2) 案例教学法, 以某一成功创业的案例开展思考、分析和讨论; (3) 模拟企业法, 在ERP实验课程上让学生分组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 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

(三) 课程管理多元化

课程管理是创业教育课程成功建设的有力保障, 需要多元化的管理机构和考评机制。一方面, 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应由多部门联合负责, 分工明确, 各尽其职。1.成立校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 由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及教学负责人组成, 负责规划和管理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2.成立创业教育资金管理机构, 合理掌控创业教育资金流向, 对优秀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资助, 监督各二级院资金流向, 提高资金利用率。3.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 参与创业教育指导, 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建立成立企业登记流程的绿色通道。4.成立经管学院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由教学院长直接指导和监督经管各专业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 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学校可以成立创业课程评价小组, 对师生的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实施跟进。对学生的考核突破传统考卷方式, 增加实际操作、提交市场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等内容, 尽量请校外企业界人士、风险投资家进行评价, 使创业教育真正得到落实, 发挥成效。

摘要:文章从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出发, 在梳理分析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课程设置系统化、课程实施科学化、课程管理多元化的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甲山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 (6) .

[2]茹宁, 沈亚平.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设计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7) .

高校经管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的思考 第9篇

线性代数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经管类学生有的高中是文科, 所以对于数学类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传统的教学法比较偏重理论的系统性, 往往对线性代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重视不够;内容抽象、枯燥, 定义太多, 导致学生对线性代数望而生畏, 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学习这门课程。

2 当前线性代数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的经管类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第一, 经管类学生对于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 在学习具体内容时, 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解题时只会套公式, 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应用。因此, 这导致他们不能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线性代数知识, 不能有效地将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 线性代数本身就是一门纵横交错, 前后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的课程, 其应用范围广泛, 处理问题方法灵活多变。现行的教材重理论轻应用, 重公式推导轻数值计算, 很少能和其他学科知识或生活中的实例紧密联系起来[1]。学生没有产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和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 进而直接阻碍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3 解决方法

3.1 培养一种抽象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的能力是可以被训练的, 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线性代数等相关数学课程的学习来培养。这门课程会告诉你n维空间, 甚至一般的仿射空间, 这些都超出了现实的直观几何范畴, 实际上, 要利用现在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处理实际问题, 就必须将问题抽象化, 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再回到现实问题的处理上, 这一点对工科类学生尤为重要。

3.2 问题驱动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 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 理解问题、讨论问题, 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讲解, 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操作简便, 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实践效果良好。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 以讲居先”的格局,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 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3.3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培养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 线性代数的理论已经广泛应用到工程技术、国民经济、生物技术、金融、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穿插数学史的介绍, 让学生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静坐有节奏地呼吸, 闭目深思, 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感觉表象上或多次重复的暗示语。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命令、自我设想等方式对自己施加良性影响。因为当学生学习焦虑水平为中等程度时, 有利于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以提高学生的潜意识能力以及对动作的记忆和熟练程度, 增强自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 积极开展“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方式, 选择合适内容章节, 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线性代数课堂的气氛变得生动有趣。因此, 线性代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方法, 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专业特点, 选择简单、直观、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引入到教学中来, 尽量使教学新颖有趣,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

3.4 教学中强调应用性

培养学生应用线性代数知识的能力。现有的《线性代数》教材, 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习题上, 都没有涉及线性代数知识在经济、管理, 或者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因此, 许多的文科大学生都向教师提出了同一个问题:我学了线性代数的知识怎么用?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努力将线性代数知识与所学专业相结合, 通过示范例题和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对经济、管理专业, 我们选择适合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 以加强学生对线性代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选择适合专业特点的实例,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感觉, 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5 借助三维几何空间

对线性代数中的许多概念和结论, 既可以给出几何的解释也可以给出代数的解释。其中向量空间的一个具体模型就是二维或三维的现实物理空间或几何空间。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三维物理空间中关于向量及其线性运算的知识, 因此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三维向量的知识来理解n维向量的有关知识。在三维几何空间中, 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 向量之间可以按平行四边形规律相加, 也可以与实数作数量乘法。在讲解施密特正交化方法时, 利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公式的几何解释, 不仅使学生了解公式的思想来源, 还可以利用图形记忆公式。

4 结论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无止境的。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高能力, 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生动, 并且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数学软件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印象, 才能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摘要: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由于其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 如何合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并结合几何直观与实际案例进行线性代数教学的重要性及实质内涵, 探讨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针对改革现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线性代数,直观性,几何空间,图解法

参考文献

[1]孙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 2009 (25) :21-22.

[2]吴珊.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 :153-155.

[3]赵树嫄.线性代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陈文灯, 等.经济类数学考研复习指导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2.

[5]赵延明, 王志宏.近代数学对经济学发展的整体影响[J].中国市场, 2009 (40) .

[6]切洛.浅谈民族地区高等代数专业教学的改革问题[J].中国市场, 2010 (52) .

[7]赵延明, 王志宏.近代数学对经济学发展的整体影响[J].中国市场, 2009 (40) .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第10篇

伴随全球“双创”(创新与创业)教育快速发展,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思想,地方高校开展系统的“双创”教育,培育经管专业方向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成为高教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地方创新型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地方高校经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成为缓解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必然要求。

1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一体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1建设创新型经济的需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区域创新型经济(1)已经成为改变地区经济增长逻辑、扩大区域就业、促进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地方高校商学院以“创新创业”新姿态与地方其它创新机构进行更为多元的互动,将教学、科研与知识市场化相结合,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这对于地方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1.2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突出。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趋势与全国总体情况大致相仿,也显现出较为严峻态势。发达国家经管“双创”教育的实践表明,商学院有效实施“双创”教育可以培养和造就大量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小型企业家。

1.3缓解教育投入不足的需要对于地方高等教育的经费而言,政府除可以增加投入、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建立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外,目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是引导地方高校开展“双创”教育。事实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表明,越来越多地大学开始学习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的“双创”教育经验,选择大学———产业———政府新型关系的“双创”发展路径。因此,为了缓解地方高校经管人才培养经费投入能力的不足,地方高校商学院选择“双创”经管人才培养路径已经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2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教育重要性的真正认识尚不够充分现阶段“双创”教育尚未变成地方高校经管人才培养的共同行动。其原因是主要是管、教、学三方面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1)在学校管理上,专业扩招导致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学校仅仅能维持其正常运转;“双创”教育计划缺乏组织机构提供招募支持活动,也缺乏风险资本向大学生投放资金,而与商学院会计学、金融学、国贸等传统专业相比,“双创”教育计划项目在组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2)在教学上,部分教师也还未能认识“双创”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现有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何谈“双创”?(3)在学生层面,大多数经管学生将精力主要放在应付各类考试上,认为能否创新创业是工作之后的事。

2.2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确立事实上,实施“双创”教育不只是局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组织方式的调整,而且是涉及到总体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等诸多深层次变革的系统工程。一些地方高校商学院通过举办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经管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但只有少数地方高校将经管学生的“双创”教育纳入到系统学习和课程体系中。而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只是在传统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正和补充。

2.3地方高校经管人才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目标导向首先,经管人才的“双创”教育还未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双创”教育挂钩;其次,在经管学生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依然惯性存在,成为地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经管人才的“瓶颈”,阻碍着地方高校经管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2.4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现阶段,虽然地方高校经管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得到很大提升,但在新教师中,没有经历过实际创新创业工作的锻炼,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研发改进和销售等工作,因而在“双创”教育方面没有自身的心得体会,指导能力强,从而难以适应经管“双创”教育工作。

2.5“双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局限于知识传授,以讲授为主。联系实际也只限于举例、分析、讨论、作业等辅助方式运用。计算机模拟教学较少,多数课程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参与和操作,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

3地方高校“双创”经管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3.1完善课程环节根据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可以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1)学科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形式传授“双创”基础理论知识,其设置方式可采用学科渗透、必修和选修课形式。学科渗透是指把专业和创业教育结合,以现有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双创”教育。必修课以提高经管学生“双创”综合素质为目的,可设置核心课程,如《创业学》、《小企业管理》、《新企业创立》等。选修课是为以满足不同经管学生“双创”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有选择地选修如《生命科学导论》、《工程概论》等课程;(2)实践课程可包括科研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人文素质提升以及创业训练等。

3.2加强教育师资环节地方高校加强经管“双创”教育师资环节可采取:(1)提升内部存量师资队伍素质,促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通过加大存量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完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等相关制度;鼓励实务类课程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鼓励模拟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师与企业、证券公司、社会中介等合作;加强对“双创”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2)加大外部优秀师资引进力度。采取特殊政策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双创”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大引进具备丰富“双创”实践经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3)积极开展对外部兼职导师聘请。聘请“双创”教育专家、成功创业者、政府经济部门专业人员、技术创新专家等担任兼职“双创导师”,兼职从事“双创”方面的教材撰写和合作研究工作,以“创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组合师资模式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3.3强化教育评价环节地方高校经管“双创”的教育评价是对其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情况所作的价值判断,对“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起到反馈调节作用。(1)在考评方式上,可采取制作创业计划书、案例答辩、角色模拟表演等形式。并积极推行核心课程的职业面试导向考核制度;(2)在考评主体上,可采取任课教师评、校内外导师组综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等方式;(3)在考评内容上,将理论知识和“双创”能力评估分开进行,同时作必要的融合渗透,更加注重“能力”,设计出高素质学生所应该获得的“能力分”,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纳入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在德育记实测评中补充“双创”意识和精神测评,智育记实测评补充“双创”能力测评。

3.4完善教育保障环节

3.4.1优化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的政治环境(1)在管理体制上,建立新型的具有良好市场适应能力和前瞻性的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政策和评估制度,制定完善长期化、机制化帮扶措施,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为大学生创办企业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和人事档案托管(2)。地方政府可结合高校实际,充分考虑“双创”教育特点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将地方政府和社会指导、扶持和保护贯穿于高校“双创”教育全过程,即创始前、创始及创立后阶段,从而解决激励、机会和技能问题,鼓励更多地方高校毕业生考虑将创新创业作为选择;(2)在运行机制上,由于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关系,仅政府而言,就涉及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因此,地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可设立一个总体协调机构,推进高校“双创”教育,优化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的政治环境。

3.4.2提高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的经济环境(1)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则健全、运转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于“双创”活动非常重要。地方高校大学生是弱势群体,更易受经济环境影响。因此,要保障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先规范地方市场经济行为,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2)经济投入是决定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可以牵头联合银行和企业设立“双创”教育专项资金,对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参与实践实习等提供资金支持,不断扩大企业市场准入范围,对经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降低门槛,予以资金扶持。

3.4.3提高地方高校经管“双创”教育的文化环境(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营造一个尊重个性、自由、创新、勇于开拓、乐于进取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得每个经管学生天生爱好和特殊才能在教育中得到尊重;(2)中国传统文化中森严的等级制度使中国人缺乏批判意识。出于尊敬、礼貌、惧怕、敬畏,学生对权威(老师)很少提出质疑,更勿论挑战和批判。然而,由于没有科学批判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基于创新优势的创业。因此,批判意识的培育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3)宽容失败。缺乏包容的文化环境对地方高校经管“双创”人才培养有较大负面影响作用。创新创业本身存在冒险性,既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要使失败不成为“双创”教育中的思想障碍,形成一种宽容失败的观念,最大程度发挥经管学生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7.7%,增速较大幅度低于去年水平,这可能意味着我国经济高速运行的时期已告结束,后金融危机的结构转型和调整来临。后金融危机时代意味着企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的大学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人才来源,如何在后金融时代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培養策略以便为企业提供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自然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 基本概念界定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随着危机逐渐缓和,经济开始企稳,并在不断振荡中开始复苏的这段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较为复杂和不确定、不稳定的市场发展环境,经济运行将呈现新的运行特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和职业型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从定义可以看出,地方应用型院校是处于学术型院校与职业型院校之间,按照我国高考的录取方法来说,是处于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同学就读的学校。这类学校的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若能结合职业型与学术型的优点,能更加容易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取得成功。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市场需求下跌,特别是外贸业务下跌

由于金融危机也提醒了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潜在的风险,所以在后金融时代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夯实他们的工业基础,这就必然降低我国的外贸业务量。除此之外,他们往往通过贸易保护的手段,排挤我国企业。比如华为和中兴在美国市场刚刚取得一些成功,2012年美国就以华为和中兴涉嫌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了封杀。我国的太阳能生产厂家也被欧盟征收惩罚性关税,这自然大大降低我国太阳能面板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仍然相对缓慢,所以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自然会减缓,这会进一步降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的外贸出口。

2.经济增速减缓,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

由于市场需求下滑,经济增速减缓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降低我国产品成本,以增强我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这主要的方法就是进行产业转移,把一些产业从成本较高的发达地区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把一些污染较大的项目搬移到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地区去。另一方面,我国实现产业升级,从技术与品质上能够生产出与发达国家匹敌的产品,并且成本要比他们还低,以实现进口替代甚至出口到发达国家。这必然要求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升级。这显然会对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带来不少的机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国可以找一些跟我国国情差不多甚至比我们还不发达的一些国家,生产适合他们的产品,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3.低碳经济时代来临,创新更显重要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创业学院院长张耀辉教授认为,全球可能因为低碳形成新一波的浪潮。这意味着各个行业都会在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有一个巨大的需求。在当前全球经济恢复过程中,恢复的快慢和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新技术和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出现,在转型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新问题,谁能最先解决谁就是抓住了市场机会。因此,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尤其重要。

三、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

1.就业人数增速较缓,质量要求提高

由于市场需还没有回到正常的增速上来,GDP增速目标的下调,就业机会的增长会放缓,而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招生和毕业人数不会下降,那么意味着就业的压力增大。但同时,企业对于具有很强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的员工一直欠缺,这种结构性矛盾在未来仍将存在。因此,企业需要地方应用型院校出来的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担当的能力。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上述要求可能苛刻了些,但是至少是能够迅速的融进企业,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同时,也具备成长为高层次人才的潜力。

2.要求特定语种和特定地区文化

至今为止,我国所有的院校都在学英语,这主要服务于欧美市场。随着与欧美贸易的下跌,学习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的人数显然相对来说过多。正如前面分析,某些跟我们相似国情甚至比我们还不发达的国家的贸易可能大幅度上升,而要跟他们做好生意,对于经济管理类人才来说,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必需而又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国学习特定小语种和文化的人才和学校很少,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要求具备培育创新的文化,以及自身创新的能力

正如前面分析,创新是推动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创新主要有七种:(1)思维创新;(2)产品(服务)创新;(3)技术创新;(4)组织与制度创新;(5)管理创新;(6)营销创新;(7)文化创新。除了技术创新跟经济管理类学生没有直接关系外,其他的创新都是经管类学生走上就业岗位以后可以直接进行的创新。而事实上,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事情,管理人员(经管类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通过管理创新和培育整个企业的创新文化,使得技术创新能够出成果负有主要的职责。

高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 第12篇

2.2专业实验课程

专业实验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模块中的实验课程,是在基础实验课程上的再提高。因此,既要考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考虑有适当的操作难度,突出综合实验和研究设计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

在第三学年,对“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方向的学生分别进行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训练。“园林设计”方向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完成方案设计,提供设计图及设计说明,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园林植物”方向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会选题,收集文献资料,掌握科研论文的写作过程、特点和要求,完成一篇3000~5000字的学年论文,达到科研论文写作入门的程度。

2.4园林综合专业实习

结合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植物造景、园林工程等课程的教学,第六学期到苏州、杭州、上海实习2周,实习的重点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拓宽专业知识面,让学生将所学园林专业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5专业作品

第七学期结合专业实习,根据实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题并完成与园林相关的有形作品。

度对接关系,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就具有了里程碑的意义。因此,研究和遵循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就有了格外突出的现实价值。笔者由于长期从事金融学、经济学理论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深感课程设置的重要性,特总结出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七大原则,以请教于各方面的专家与学者。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各类课程的配套适合知识经济的需要。因为在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学习之主要含义是接受已经确定的观点、方法和原则用来解决已知的和重复发生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的时代却要求教育不是为个人寻找职业做准备,而是提高生存水平、增强创新能力。要改变过去“深井”型的知识结构为“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培养通识或通才型的人才。因此,传统的课程结构必须调整,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要强调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强调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改变本科教育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才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

课程安排是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性原则的

2.6集中性实践教学

2.6.1专业实习

第七学期到相关园林企业进行为期16周的实习,参加实际的生产实践,更好地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2.6.2毕业论文(设计)

第八学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训练学生文献调查、实验设计、园林方案设计、绘图或写作、结题答辩等能力。

3.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园林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虽然经过了认真讨论和系统论证,但由于风景园林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力争为国家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服务园林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7-13.

[2]王立科,欧阳汝欣.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初探———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1):103-

项目(课题名称:园林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编号:SZ123096)。

具体体现。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照顾学生的合理负担,教学计划必须合理安排每学期课程门数和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以及其他各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时数。总的思路是:要适当增加课程门数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压缩各单课课时数,实行课时数总量控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安排各学期重点课程与非重点课程的搭配,以均衡各学期的负担;低年级主要安排必修课,以加强基础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减少必修课的安排,增加选修课教学学时,做好课外教辅资料的配套工作,逐步提高课外学时数。具体说来,首先,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要通开,并且要占总课时的35%左右。其次,通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时比重占25%左右,其中应包括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课程,培养理工科素质的课程、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和高雅素质的课程等,应新增逻辑、写作、当代科学技术概述、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限定选修课程或任选课程。最后,专业主干课程要占总学时的15%左右,其他的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等应占25%左右。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经管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施教顺序规范化。一是要满足逻辑上的继起性、内容上的互补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等要求。比如金融学本科专业,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时一般是按照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的顺序来设置而不能反过来;二是要处理好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各层次知识的衔接;三是要梳理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要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的简单拼凑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出现。对于同类专业间的共同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四是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五是要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措施以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教育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三、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求课程体系和施教内容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与世界全面接轨的时代,其特点是在高新技术推动下,各国的资源、信息共享,各国市场联网,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课程体系有高度的柔性,迅速吸纳在经济加强运动中产生的诸如信息经济、动态经济、非线性经济等新的知识,提高受教育者对复杂多变市场的预测、适应、调控能力。为此,必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新学科专题的课程,学时总数不少于3%。

四、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要求课程设置不但反映学科现状、总结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而且反映学科发展的趋势,体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要强化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及与时俱进的理念,注意引导学生向未来的有待拓宽与拓深的领域进行探讨,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专业理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实质上是要求增强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有资料显示,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而21世纪的今天则是每3-5年增加1倍。大学教育已不是习俗认为的求知的完成,而是培养求知的方法与能力。因为学习越来越渗透在每个人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求知将成为终身的使命。加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潮涨潮落的经济大潮,错综复杂的管理系统催生出源源不断的经济学的新观点,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必须留出一个空间,对学科前沿和学术动态进行专题讲座,课时比例至少应占2%。

五、现实性原则

现实性原则要求联系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和学生的思想现实进行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实质上是学以致用的原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各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的纷纷上市、利率的不断调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不断调整、城镇化进展不断加快等都要求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与之相适应。那么,课程体系和施教内容如何反映我国经济生活的迅猛变化?如果苛求教学计划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则使课程调整出现困难,增加反映现实社会变革的难度。如果讲授太笼统,又不具有操作上的意义;讲得太具体,又有将政策法规上升为课程之倾向,不具有原理性,加之新政策、新法规的推出,内容立刻就得更替。这可以说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笼罩在教师与教育管理工作者头上的阴影。当前能采取的唯一办法也许是:以变动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来反映变动的社会现实。以金融学专业为例,旧的课程设置中缺乏中外金融发展比较、投资组合管理、期货理论与实务等,在进行新的教学计划调整时应随时来反映现实生活。但是,教学计划的变更、课程体系的调整,往往遇到来自教务部门的更大阻力。所以笔者建议:地方高等院校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管理要多增加一些柔性。

六、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要求在努力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特色和个性。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上要符合国家的统一要求,在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反映出学校的基本办学特色和各专业的特色,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各高校可根据各自专业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办学历史与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远景规划、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范围等实际,科学地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努力将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反映在教学计划之中。可采取2-3年调整一次全校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的办法,把与时代结合不紧密的、知识陈旧和老化的一些选修课程替换掉,而增加一些与社会实际衔接紧密、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某些课程适时地补充进来,如个人推销术、就业技巧、文学名著赏析等;此外,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也可以考虑2年一次小调整、4-6年一次大调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实。当然,必须配套的是适度放开专业基础选修课课程选修学分及专业方向选择权等措施,以改变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千人一面”的状况,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各高校还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课外学术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科技论文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发现并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和专长创造条件,并促使其达到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并融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七、区域性原则

高校经管类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对于发展当地经济文化事业、提升平均受教育程度、积累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当地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突出区域性特点。我国地域广大,各个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其固有的传统和优势进行课程设置的适时调整,定位于服务本省及大区域,进而放眼全国。

参考文献

[1]赵礼强,赵冰梅,吴志红.培养经管类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及平台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9(05).

[2]杨林,李伟,李宏.综合集成战略: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3]吴岩.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J].北京教育,2010(01).

[4]白靖,赵静一.地方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03).

上一篇:循证思维下一篇:中英文语言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