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规范范文

2024-07-07

工程技术规范范文(精选12篇)

工程技术规范 第1篇

采购技术管理是从流程的角度规范步骤、方法和目标,也就是解决如何管理和怎样管理的问题[1]。医学工程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正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逐步丰富,这就更加要求对采购的技术进行细化和全面的规范。本文就目前医院所从事的医疗器械采购工作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2 医疗器械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1月4日颁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的定义: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的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

(1)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2)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3)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4)妊娠控制。

该定义明确了医疗器械的范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医院应用的各类仪器设备和各类消耗性材料。

3 医疗器械采购的基本要求[2]

概括地讲,就是医疗机构应选择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者取得该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医疗器械,并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对于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医疗器械采购的“三证”管理。每个医院医疗器械的采购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由于医院的业务范围、专业性质、规模、发展经历不同,在医疗器械采购方面的规模也不尽相同。然而,医疗器械采购工作是医疗器械进入医院的最初步骤,这是每所医院医疗器械采购的最基本要求,违反要求中的任何一点都是不允许的[3]。

4 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

医疗仪器设备作为器械不会进入医院后一次使用,它具有重复利用性,物理形态相对固定,管理要求应有别于医疗耗材的特殊性。对医疗仪器设备采购我们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技术规范[4]。

4.1 医疗仪器设备需求申请

医疗仪器设备的购买原因源于临床或非临床对于医疗、教学、科研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实际的、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因而医疗器械采购技术规范首先是科室对医疗仪器设备的需求申请,即填写《医疗仪器设备采购申请表》。

4.2 医疗仪器设备需求汇总

采购部门应及时将《医疗仪器设备采购申请表》进行汇总,以表格的形式分类列出医疗、科研和教学需求的采购汇总表。由于科室对医疗仪器设备的申请是随时发生的,所以购买的需求汇总这一流程也应该是随时进行的。当医院决策层需要对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审核、讨论时,采购部门随时可将《医疗仪器设备购置需求汇总表》提供给医院决策层。

4.3 医疗仪器设备购买计划

当医院决策层对医疗仪器设备购买需求进行讨论审核后,采购部门应将“同意购买”项目生成《医疗仪器设备购置计划表》。对于已列入该计划表的项目,可根据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必要时要上报和备案,如有的地方规定多少万元以上的设备要进行招标等,就一定要将计划表上报,以期进行安排招标;对于规定多少万元以下的医疗仪器设备可以由医院进行采购的,也应按采购计划分阶段实施[5]。

4.4 大型医疗仪器设备需求论证和配置申请

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是指由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大型医疗设备目录内规定的价值在一定值以上的医疗仪器设备。由于这些设备技术高、精、尖,内容复杂,购买的价格高,地区范围配置需求有规定,所以要实施大型医疗仪器设备配置规划。它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手段。所以国家、军队卫生主管部门规定对大型医疗设备需求必须实行论证制度。医院在购买这些医疗仪器设备时,必须填写《大型医疗设备需求认可证书》或《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申请表》,其内容包括:(1)基本项目内容;(2)详细项目内容;(3)编写《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购买项目可行性报告》,以报告文件的形式报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院简介;设备论证;资金落实;技术保证;效益分析;计划实施。

4.5 医疗仪器设备合同的签订

签订合同是医疗仪器设备采购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以后设备验收、安装、使用、维修时的主要依据,因此合同中的条款应做到详细、明确、可操作,避免以后的纠纷和不必要的损失[6]。

4.6 医疗仪器设备入库与出库

入库是指医疗仪器设备经过验收合格后,无论实物是否进入库房,或者直接进入使用科室,均需进行入库流程的相关管理。当医疗仪器设备因需要搬离库房时,在账务处理上,无论是否有实物运出仓库或直接送货至使用科室,均应办理出库手续。

5 医疗耗材采购[7]

医疗耗材是为了区别医疗器械范畴内有别于医疗仪器设备的那部分医疗用材料。它的特征在于:使用周期短,且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消耗性材料,其形态、物理性质、组成方式变化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其种类发展迅速。正是由于以上的特征,所以对于医疗耗材的管理应当有其特殊的管理技术流程。

5.1 医疗耗材购买申请

医疗耗材的购买动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室对于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二是医院医疗耗材库房的供应备货要求。对于科室需要的耗材必须由科室提出购买申请,填写《医疗器械购买申请表》,对于具备网络申请条件的医院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申请表。对医院医疗耗材库房供应备货的需求,由于其属于正常库存医疗耗材的备货和补充,必须由库房保管员签字后提交申请表。常规的日常医疗、教学、科研医疗耗材可以由采购部门批准是否购入;而对特殊的或新近申请的医疗耗材,应由采购部门根据科室申请,结合医院采购规定,提出意见,并详细说明理由,报告上级主管领导或有关部门审批。

5.2 医疗耗材订购合同签订

订购合同是医院与供货商之间存在的最基本和有效的法律文件,因为医疗耗材的品种、规格、采购都有其特殊性,其采购签订合同时无需每次都论证,除指定的要求外,一般在初次论证,并同意采购后便可按常规进货进行管理。所以,医疗耗材的合同对于相同品种、规格,一般以第一次订货合同为准,在以后的采购中都以此类推,不进行重复论证。

5.3 医疗耗材入库管理

由于医疗耗材数量大、品种多,入库时间具有相对随机(患者诊断、治疗的需要不能完全预计和预测)的特点,所以医疗耗材入库可采用多种入库方式:例如发票入库,供货商依据医疗耗材采购合同将医疗耗材和发票一并送到医疗器材库房进行入库;对于普通入库,医疗耗材的供货由于与临床的需求有关,常常会出现紧急供货和无预兆供货,发生医疗耗材供货与发票不同步的状况,即货物已进入医院,而发票却滞后到达。为了保证临床诊断治疗的领用,便于科室领用单及时出库生成数据,使医院器械主管部门能按时对全院科室每月的医疗耗材进行统计上报,管理人员在发票还未到的情况下就必须进行医疗耗材的入库操作流程管理。在发票到达后,进行发票信息的补充登记,完成医疗耗材的入库流程管理。

5.4 医疗耗材的出库(发放)

医疗耗材的出库是医疗耗材经过入库处理完成后对医疗耗材领用的过程。在医疗耗材出库时应当进行严格的灭菌效期和使用效期的检查,只有在有效期内的产品才能进行发放。出库医疗耗材必须进行严格的登记。

6 发票管理

发票作为购买过程中货款支付的凭证,是财务和经济交流的唯一有效方式。作为医疗器械购买过程中的手段,发票必须按照财务规定进行填写、记账[8]。

6.1 发票登记

在医疗器械购买过程中,对开具的发票应该进行细致的登记,包括:(1)发票信息登记;(2)供应商信息登记;(3)医疗器械信息登记。以上发票登记的3种信息能够较好地反映所购买医疗仪器设备的信息资料,利于今后对账和核查。

6.2 发票报销

当合同执行完毕,发票登记流程结束后便可以进行发票的报销。发票的报销过程应当由库房保管员对发票进行确认,目的在于确认该发票中所提供的物品是否属实,是否到达医院使用单位;之后由采购人员按财务报销要求进行报销凭单的贴付、填写、签字,最后由医学工程科主任签字,报财务部门审核、签字;经医院主管领导签字后,由医院进行货款支付。有些医院对于发票的报销还有专门的审核、批准的规定,可以参照此流程或作为流程的一部分进行管理[9,10]。

7 结语

对于采购的技术管理我们只列出了一些大的框架结构流程。详细的细节可参考2008年8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院医学工程科技术管理规范》,也建议各医院医学工程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将其更加细化、完善,以符合医院医学工程学科管理的采购规范。

参考文献

[1]汤黎明,于京杰,沈苏静,等.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3,24(10):43-44.

[2]汤黎明,余军,张兴华,等.医院器材管理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5):475-477.

[3]汤黎明,于京杰,王耀平.论如何提高医院仪器使用率[J].医疗卫生装备,2000,21(5):39-40.

[4]王芳茹.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分析与管理模式建立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42-44.

[5]汤黎明,戚仕涛,吴敏,等.医院设备使用率提高方法的探索[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1):53-54.

[6]陈兵.医疗设备系统质量保障的实现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12):36.

[7]汤黎明,陈锐华,吴敏.医院设备器材采购管理规范化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9):34-37.

[8]汤黎明.突发事件急救过程对设备器材需要保障系统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2003,24(8):13-14.

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目录 第2篇

· 制冷设备安装施工及规范 2004-1-6 14:35:30

·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 2004-1-6 14:33:36· 压缩机安装 2004-1-6 14:31:37

·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43-82 2004-1-6 14:29:18· 建筑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2—88 2004-1-6 14:28:01· 风机安装规范 2004-1-6 14:25:31

· 通风空调质量评定标准 2004-1-6 14:24:00

· 氢氧站设计规范 2004-1-6 14:22:39

· 空调设计规范 2004-1-6 14:21:10

· 锅炉房设计规范 2004-1-6 14:18:55

·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2004-1-6 14:17:09

· 暖通空调制冷行业专业常用现行标准规范目录 2003-12-24 11:01:38· 商业和公共建筑的空调设计参数(ASHRAE)2003-12-24 10:56:58· 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2003-12-24 10:56:19

· 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安装规范 GB17790-1999 2003-12-24 10:54:53· 消声与隔振规范 2003-12-24 10:52:46

·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2003-12-24 10:49:10

· 《集中式空调系统经济运行》国家标准 2003-12-24 10:44:57· 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2003-12-8 8:29:33

· 空调通风系统安全使用的管理措施 2003-11-24 9:51:34· 制冷装置用截止阀 2003-11-15 9:28:21

· 自动控制设计规范(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2003-11-5 8:45:17· 冷库设计规范 2003-11-4 9:02:26

· 家用中央空调设计规范 2003-11-1 13:41:25

利用标识技术,规范书号使用 第3篇

书号使用不规范,对出版业的影响

1,书号使用不规范,严重影响出版下游的信息化建设和出版物的正常流通秩序。通过对几个书城和图书馆的了解,书号使用不规范、一号多书情况十分严重,导致了发行单位无法通过书号对图书进行识别。为此,多数书城只能通过加贴店内码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导致书店的运营成本不断升高。在上海书城,3800个书号包含了19000个品种的图书,自制店内码一年需要6万个,江苏省新华书店每年用于店内码的费用高达3个亿,深圳书城2008年自制店内码占到采购图书的44.8%,导致成本增加30多万元。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一号多用”导致了行业成本的大量增加。

另外,“一号多书”也给图书馆系统带来很多困扰。一是图书馆同样无法根据书号对图书进行识别,二是“一号多书”给采购带来不便,中山图书馆反映说,每年将近有1/8的图书存在重码问题,他们只好采用贴加馆内码进行解决。在采购上,现在都依靠采购器,而采购器是通过书号对图书进行识别的,因而会导致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无法做到全面覆盖。

2,完善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是推进书号管理方式改革的关键。听到“书号实名申领”的提法,很多人都认为不再有书号使用量的限制。事实上,从系统运行来看,总署还将进行书号总量的宏观调控。“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对出版社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版单位在领到书号后,可以直接从网上进行条码图形的下载,直接设计进封底。

在系统使用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与管理方式相关的问题。比如,书号实名申领工作开展后,地方省局、主管单位(核发单位)的工作量加大。核发单位如何高效率地规范书号核发流程、如何进行管理就摆到了核发单位面前,还有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目前没有做到和CIP系统的完全对接,如何利用数据共享平台系统整合多套出版物数据上报系统(选题系统、CIP系统、季报系统)也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二是系统本身的技术问题。由于系统开发时间紧,在一些操作功能上还需修改完善,否则无法满足出版单位的需求。

3,加快出版物数据整合,为社会提供出版信息资源。图书馆和出版行业相连最紧密的应该是图书在版编目数据(CIP)的使用。上海图书馆介绍说,从他们编目的情况看,CIP数据的准确率只有76%,因此并没有直接使用CIP数据,而是自行编目,采用CNMARC格式,南京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的CNMARC数据主要是采用书商专门提供的数据,或是自己员工编目的数据,另外作为图书编目数据联盟成员,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平台,从国家图书馆下载书目数据,对CIP数据基本没有使用。在深圳图书馆,副馆长甘琳也谈到,对于图书馆系统需要的CNMARC数据,CIP数据是不能提供的,所以深圳图书馆基本不使用CIP数据。

多种措施,规范书号使用

针对调研了解到的问题,结合总署条码中心的特点,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1,技术手段与监督检查相结合,规范书号条码正确使用。书号实名申领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一号多用的情况,但是无法从技术上完全遏制。对于书号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一方面需要加大书号标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出版单位的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将技术手段与监督检查相结合,以“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为依托,加大对图书出版物的监督检查。对于书号使用规范的单位,要表扬、奖励。对书号使用不规范的单位,要加大惩罚措施,使出版单位逐步规范书号使用,解决下游的图书识别问题。

2,加强对出版行业信息数据的规范,便于数据整合、信息共享。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个信息系统相继开始运行,对于出版单位来说,报送负担越来越重。一本图书的基本数据要在三四个不同的系统中进行上报。为了规范出版物基本数据,降低系统数据库的整合难度,应该加强出版行业出版物信息数据的规范性,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数据字段要求、数据项名称及定义标准。

3,加强对新标识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信息化建设。现在,深圳图书馆已经在所有采购的图书上使用无线射频(RFID)标识,这大大方便了图书馆的借还书和图书馆藏管理。现在国内很多图书馆也已经采用了这种标识技术。在出版行业,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将此项标识技术应用于出版物,日本、荷兰已经进行了尝试。总署条码中心作为标识技术的服务单位,应该加强对国际新标识,尤其是可以应用于出版物的标识的了解、学习和研究。

工程技术规范 第4篇

1 设备器材维修管理的一般特性

医疗设备器材的维修管理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模式,也没有国家机构、学术团体等权威部门的统一规范[2]。各个医疗设备器材管理部门依照本单位的医疗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医疗设备器材规模、维修技术人员数量和维修能力以及医疗设备器材管理的方式,制定出与本单位相适应的维修管理办法。各种维修管理办法各有优缺点、适用环境和条件。一般地说,各个医疗设备器材管理部门通常采用自修为主、他修为辅、保修为重要补充的维修管理模式。

1.1 医疗设备器材的自主维修

医疗设备器材的自主维修模式是传统模式对于医疗设备器材具有一定规模、维修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维修保障能力的医院或医疗机构权衡经济效益、对设备器材保障力的依赖程度等因素一般采用的维修模式。在经济效益、医疗设备器材规模和维修保障能力均许可的情况下,采用自主维修模式不仅可以达到多快好省的维修效果,而且对临床诊断治疗技术的进步与提高同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外来维修(他修)的技术垄断、技术讹诈以及不当报价和索酬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医学工程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对医学工程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

1.2 医疗设备器材的他修(外修)

在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医院或医疗机构之前,医疗设备器材发生故障时,一般是请医疗设备器材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来维修,有时还需请其他行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代为维修。

由于进口医疗设备器材的技术含量较高,复杂程度较大,加之当时国内的医疗设备器材行业以及其他基础工业发展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进口医疗设备器材发生故障时往往由于维修技术与能力限制以及维修配件短缺,造成自主维修这些进口设备器材困难较大,修复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医疗设备器材的维修不得不借助于有维修条件和能力的相应设备器材维修机构;另外,国外医疗设备器材提供商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和意识普遍较强,他们的设计或维修技术资料和相关配件不会广泛提供,往往以授权的方式提供给国内具有一定资质的代理机构,由这些机构为医院或医疗机构提供维修保障服务。这两方面原因培育了国外专业医疗设备器材维修代理机构,促使了医疗设备器材他修(外修)模式的兴起[4]。其优势在于:首先,它的维修技术和手段更加专业,针对性强,维修速度快;其次,它的备件来源能够得到原产商最大限度的支持,备件与设备器材适配性强、兼容性好,质量也能得到保证;再次,修复后的设备器材能充分恢复原有性能,在某些条件下还能对原有设备器材进行升级(软件或硬件),弥补原有设计或生产缺陷,改善性能,提升品质。

1.3 医疗设备器材的保修

为了保证医疗设备器材的正常工作,出现故障时应及时处理,医疗设备器材出现故障可由医院维修人员维修,也可由生产厂家维修,保修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所谓保修,就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给提供保修的单位一定的费用,由其负责医疗器械的维修。为保障医院和厂商双方的权益,双方必须签订医疗器械厂方维修(保修)合同。合同条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维修(保修)范围。(2)维修(保修)服务方式。(3)服务期限。(4)质量保证。(5)明确保修范围。(6)收费标准。(7)违约责任等。

2 医疗设备器材维修申请与验收

2.1 医疗设备器材维修申请[5]

当医疗设备器材因自然磨损、环境变化、意外原因或使用不当引起设备器材(系统)或零部件丧失其规定性能的状态,即工作不正常或无法使用时,使用科室需要向医学工程科申请维修。申请维修的方式有3种:(1)设备器材使用科室采用电话或来人告之设备器材故障出现的情况,并约定维修。这类需要维修的设备器材一般是搬运不方便或不能移动的,如大型生化检验仪、大型诊断设备器材等。工程人员根据故障现象提出解决方案,由使用科室填写设备器材维修申请,或在工程人员直接维修好后,设备器材使用科室补写维修申请。(2)设备器材使用科室将出现故障的设备器材直接送到医学工程科进行维修,并填写好维修申请交给医学工程科工程人员。(3)在特殊、应急情况下先电话通知医学工程科领导,经同意可直接联系外修,然后补填维修申请,根据修理情况逐级进行处理。当使用设备器材科室提出维修申请时,需填写《医疗设备器材申请维修单》或《医疗设备器材维修配件购买申请表》[6]。

2.2 医疗设备器材修复后的验收

验收是对报修医疗设备器材经过工程人员维修后能否使用,是否达到规定标准、性能和要求的认可。验收既是工程人员对送修设备器材修复情况的记录,也是对送修设备器材进行下一步处理的依据。医学工程科人员接到维修申请后,维修人员需要对报修设备器材进行检查,判断故障所在,确定采取的措施。同医疗设备器材维修申请一样,医疗设备器材维修验收需要对验收情况备案,以便查询、统计。维修验收的设备器材来源于设备器材的维修申请,没有申请就不存在验收,有了申请不一定能验收,这取决于工程人员是否能够修复或正确处理。医疗设备器材维修验收包括的内容有3个方面:(1)维修设备器材的基本情况。(2)设备器材故障检修情况分析、修复时采取的方法、措施或更换何种配件材料等。(3)设备器材维修工程人员、送修科室验收人员以及修复时间。

2.3 档案外医疗设备器材的维修

一些医疗设备器材由于某些原因也许不会进入到医院设备器材档案管理系统中,特别是一些临时进入医院或借用、租用的医疗设备器材,属于流动形式的管理,没有确定的归档要求。如何对这部分设备器材,或类似的不属于医院设备器材档案管理系统内的设备器材进行维修,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维修技术管理。

2.3.1 档案外医疗设备器材的添加

建立档案外医疗设备器材档案库,此库随时可以对医疗设备器材名录进行添加,且并不进入医院设备器材管理规范系统,也就是无需通过设备器材的考核、折旧等经济、社会效益要求。档案外设备器材档案库内容包括[7]:使用科室、类别(设备器材、耗材)、设备器材名称、规格型号、国外计量单位、价值。在库中添加档案外设备器材后会形成清单,以便进行维修管理。

2.3.2 档案外医疗设备器材的维修与验收

其方式与医院常规的医疗设备器材维修申请和验收一致。需要指出的是,对一些临时的、不规范的或非医院资产内医疗设备器材的维修也可以用类似方式进行维修技术规范管理。

3 医疗设备器材维修材料管理

工程人员维修任何设备器材均需要使用维修材料。这些维修材料有的价格便宜,有的价格较贵,比如使用的松香、焊锡丝、电阻、电容等属于低价格维修材料;电动机、脉氧探头、导联等属于较高价格维修材料,还有一部分常用的维修材料需要库存,这些维修材料均需要购买并进行规范的管理[8]。

3.1 医疗设备器材维修材料入库

为了在购买后掌握维修使用材料情况,必须将其入库。维修材料入库要进行几个步骤:(1)维修材料购买前需要提出申请。首先要将需要购买的维修材料的类型和型号预先告知库房材料管理员,查询库房有无材料。若没有,则要向维修管理人员申请购买,包括数量和品种,经上级批准后方可购买。(2)购买后将维修材料和发票一并交给维修管理人员进行核实登记。(3)库房材料管理员要将购买的维修材料、发票入库登记。

3.2 医疗设备器材维修材料出库

当需要使用维修材料时,必须从维修材料库中将维修材料领出。维修使用材料除共用、低价格材料无需从材料库中出库外,其他材料均需出库。维修材料的出库是维修管理中的一项内容,它能控制和合理安排维修材料的库存量和维修费用。通过出库管理,维修人员可以避免多用和滥用材料。维修材料出库需注意几点:(1)需用材料必须经过维修管理人员同意。(2)需经库房材料管理人员领取,不得擅自拿用。(3)领用后材料费要计入维修费用。维修材料出库后,被维修设备器材相应费用应在验收时的材料费中体现出来,不需要另加费用。如果使用低价格材料,可以在人工费中扣除。

4 医疗设备器材维修统计

对医疗设备器材和医疗器材的维修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并加以统计,以便掌握全院各科室的设备器材维修情况、维修支出、维修人员各项工作情况。无论是对充分掌握仪器设备器材的工作情况,还是作为日常工作的考核依据,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9]。对评价临床医学人员的工作指标来说,如何评价医学工程维修人员的工作水平、工作质量、人员素质是一项新的课题。它应包括:(1)医疗设备器材维修材料库存统计。(2)医疗设备器材维修修复率统计。(3)医疗设备器材维修费用与维修价值比统计。(4)维修国产医疗设备器材占维修数量和医疗设备器材总价值比统计。(5)维修进口医疗设备器材占维修数量和医疗设备器材总价值比统计。(6)医院各科室维修医疗设备器材维修数量和维修费用统计。(7)医院维修人员维修医疗设备器材数量和价值统计。(8)医疗设备器材平均维修工作日统计。(9)维修人员维修医疗设备修复率统计。(10)全院临床与非临床科室维修费用和折扣统计。临床科室承担着医院面向患者的医疗服务,是医疗服务的主体和直接执行单位;而非临床科室则对临床科室行使医疗服务的过程进行保障和支持,主要包括医技科室。由于职能的差别,临床科室与非临床科室之间显然不能以同一标准进行比较和对照。因此将其分成两部分分别进行统计,既可以比较两类科室之间的差别,又可以了解各个类别中各科室的相对维修消耗状况。(11)全院维修综合统计。全院维修统计是指全院在一段时期内所用于设备器材维修的总体情况,对全院设备器材维修进行宏观统计和评估对医院淘汰旧设备器材,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器材的决策有着参考性的作用[10]。

5 结语

医疗设备器材有别于其他行业或用途的设备器材,其发生故障时所产生的后果有很大区别。医疗设备器材发生故障时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如X射线剂量过高,对患者过度照射,就有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辐射病(射线灼伤、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损害等);检验设备器材发生故障时,检验结果不正确就会导致误诊,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还有,如果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医疗仪器因故障而致漏电超标,就可能造成直接电击患者或灼伤现象发生。因此,要保障医疗设备器材更安全、可靠地运行,除在采购环节严格把关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医疗设备器材进行维护和管理。上述对医疗设备器材维修管理技术规范的论述仅仅给出了管理的一般原则,各个医疗设备器材管理部门还应依照本单位的医疗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医疗设备器材规模、维修技术人员数量、维修能力以及医疗设备器材管理的方式,并参考医院或医疗机构主要管理者(院长、分管院长等)的管理思维和习惯,制定与本单位相适应的维修管理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1]易学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全面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8):697-700.

[2]汤黎明,于京杰,沈苏静,等.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3,24(10):43-44.

[3]汤黎明,于京杰,王耀平.论如何提高医院仪器使用率[J].医疗卫生装备,2000,21(5):39-40.

[4]王芳茹.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分析与管理模式建立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42-44.

[5]汤黎明,戚仕涛,吴敏,等.医院设备使用率提高方法的探索[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1):53-54.

[6]陈兵.医疗设备系统质量保障的实现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12):36.

[7]汤黎明.突发事件急救过程对设备器材需要保障系统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2003,24(8):13-14.

[8]汤黎明.医院设备使用率提高方法的探索[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1):53-54.

[9]汤黎明,陈锐华,吴敏.医院设备器材采购管理规范化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9):34-37.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第5篇

第1.0.1条 为使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地下建筑、防护工程及隧道等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第1.0.3条 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必须做好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1.0.4条 地下工程的防水,应积极采用经过试验和鉴定并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

第1.0.5条 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还 应符合其它有关的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地下工程防水设计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2.1.1条 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应定级准确、措施可靠、选材适当、经济合理。

第2.1.2条 城市的地下工程,宜根据总体规划及排水体系,进行合理布局和确定工程标高。

第2.1.3条 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应考虑地表水、潜水、上层滞水、毛细管水等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合理确定工程防水标高。

第2.1.4条 地下工程的防水,宜采用防水混凝土自防水结构,并根据需要可设附加防水层或采用其它防水措施。

第2.1.5条 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盒)、埋设件、预留孔洞等特殊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

第2.1.6条 地下管沟、地漏、出入口、窗井等,应有防灌措施,寒冷地区的排水沟应有防冻措施。

第2.1.7条 防水设计前,应根据工程特点搜集下列有关资料

一、最高地下水位的标高,出现的年代,近几年的实际水位标高和随季节变化情况;

二、地下水类型、补给来源、水质、流量、流向、渗透系数、压力;

三、工程地质构造、岩层走向、倾角、节理及裂隙,含水地层及不透水地层的特性和分布 情况,溶洞、陷穴以及填土区和松软土层情况;

四、历年气温变化情况、降水量、蒸发量及地层冻结深度;

五、区域地形、地貌、天然水流、水库、水沟、废弃坑井以及地表水、洪水和给水排水系统资料;

六、工程所在区域的地震、地热有含瓦斯等有害物质资料;

七、施工技术水平和材料来源。

第二节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

第2.2.1条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按围护结构允许渗漏水量划分为四级,各级应符合表2.2.1规定。

地 下 工 程 防 水 等 级 表2.2.1

`

第2.2.2条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确定,可按表2.2.2选定。

各类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 表2.2.2

注:1.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可按工程或组成单元划分。

2.对防潮要求较高的工程,除应按一级防水等级外,还应采取相应的防潮措施。

第三节 地下工程防水方案

第2.3.1条 地下工程的防水方案,应根据使用要求,全面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烈度、冻结深度、环境条件、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及材料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

第2.3.2条 对于没有自流排水条件而处于饱和土层岩层中的工程,可采用下列防水方案。

一、防水混凝土自防水结构或钢、铸铁管筒或管片;

二、设置附加防水层,采用注浆或其它防水措施。

第2.3.3条 对于没有自流排水条件而处于非饱和土层或岩层中的工程,可采用下列防水方案:

一、防水混凝土自防水结构、普通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

二、设置附加防水层或采用注浆或其它防水措施。

第2.3.4条 对于有自流排水条件的工程,可采用下列防水方案:

一、防水混凝土自防水结构、普通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或锚喷支护;

二、设置附加防水层、衬套、采用注浆或其它防水措施。

第2.3.5条 对处于侵蚀性介质中的工程,应采用耐侵蚀的防水砂浆、混凝土、卷材或涂料等防水方案。

第2.3.6条 对受振动作用的工程,应采用柔性防水卷材或涂料等防水方案。第2.3.7条 对处于冻土层中的工程,当采用混凝土结构时,其混凝土抗冻融循环不得小于100次。

第2.3.8条 具有自流排水条件的工程,应设自流排水系统。无自流排水条件,有渗漏水或需应急排水的工程,应设机械排水系统。

第三章 防水混凝土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3.1.1条 防水混凝土的抗渗能力,不应小于0.6MPa。

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根据防水混凝土的设计壁厚及地下水的最大水头的比值,按表3.1.1的规定选用。

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 表3.1.1

第3.1.2条 防水混凝土的环境温度,不得高于100℃;处于侵蚀性介质中防水混凝土的耐侵蚀系数,不应小于0.8。

第3.1.3条 防水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垫层,其抗压强度等级不应小于10MPa,厚度不应小于100mm。

第3.1.4条 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补砌厚度不应小于200mm;

二、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

三、钢筋保护层厚度迎水面不应小于35mm,当直接处于侵蚀性介质中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第二节 原 材 料

第3.2.1条 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时,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则必须掺用外加剂以降低泌水率;

二、在受冻融作用时应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三、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或标号的水泥混合使用。

四、水泥标号不宜低于425号,当采用325号水泥时必须掺外加剂并应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3.2.2条 防水混凝土所用的砂石,除应符合现行《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和《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石子最大粒经不宜大于40mm,所含泥土不得呈块状或包裹石子表面,吸水率不应大于1.5%。

二、砂宜采用中砂。

第3.2.3条 拌制混凝土所用的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第3.2.4条 防水混凝土可根据工程需要掺入引气剂、减水剂、密实剂等外加剂,其掺量和品种应经验确定。

第3.2.5条 防水混凝土可掺入一定数量的磨细粉煤灰或磨细砂、石粉等,粉煤灰掺量不应大于20%,磨细砂、石粉的掺量不宜大5%。粉细料应全部通过0.15mm筛孔。

第三节 施 工

第3.3.1条 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0.2MPa。配合比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泥标号为325号以上时,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00kg/m3;当水泥标号为425号以上,并掺有活性粉细料时,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m3;

二、砂率宜为35~40%;

三、灰砂比宜为1∶2~1∶2.5;

四、水灰比宜在0.55以下,最大不得超过0.6;

五、坍落度不宜大于5cm,如掺外加剂或采用泵送混凝土时可不受此限;

六、掺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8~6%。

第3.3.2条 防水混凝土配料必须按质量配合比准确称量。计量允许偏差不应大于下列规定:

一、水泥、水、外加剂、掺合料为±1%;

二、砂、石为±2%;

第3.3.3条 使用减水剂时,减水剂宜预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第3.3.4条 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必须采用机械搅拌;搅拌的时间不应小于2min。掺外加剂时,应根据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搅拌时间。

第3.3.5条 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当坍落度有损失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

第3.3.6条 防水混凝土必须采用机械振捣密实,振捣时间宜为10~30s,以混凝土开始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并应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掺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应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第3.3.7条 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宜少留施工缝。当留设施工缝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顶板、底板不宜留施工缝,顶拱、底拱不宜留纵向施工缝,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200mm的墙体上。墙体有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宜小于300mm。拱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起拱线以下150~300mm处,先拱后墙的施工缝可留在起拱线处,但必须加强防水措施。施工缝的开式可按图3.3.7选用;

二、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相结合。第3.3.8条 在施工缝上浇灌混凝土前,应将施工缝处的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浮粒和杂物,用水冲洗干净,保持湿润,再铺上一层20~25mm厚的1.1水泥砂浆。

第3.3.9条 大体积防水混凝土的施工,应考虑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温升而产生收缩裂缝,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掺入外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或掺加粉煤灰等掺合料;

二、采用低水化热水泥;

三、混凝土内部预埋管道,进行水冷散热。

第3.3.10条 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铁丝,不得接触模板,固定模板用的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结构时,可采用下列止水措施:

一、在螺栓或套管上加焊止水环,止水环必须满焊,见图3.3.10-1,3.3.10-2;

二、螺栓加堵头,见图3.3.10-3。

第3.3.11条 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在养护期间应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

第3.3.12条 防水混凝土的冬季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应低于10℃或采用化学外加剂法;

二、养护宜采用蓄热法,暖棚法并应保持一定的湿度,防止混凝土早期脱水。

3.3.7 水平施工缝的造图

图3.3.10-1 螺栓加焊止水环

1-转护结构;2-模板;3-小龙骨;4-大龙骨;5-螺栓;6-止水环

图3.3.10-2 预埋套管

1-围护结构;2-模板;3-小龙骨;4-大龙骨;5-螺栓;6-止水环;7-套管(拆模后将螺栓拔出,套管内用膨胀水泥砂浆封堵)

图3.3.10-3 螺栓加堵头

1-围护结构;2-模板;3-小龙骨;4-大龙骨;5-螺栓;6-止水环;7-堵头(拆模后将螺栓沿平凹底割去,再用膨胀水泥砂浆封堵)第四节 质量检查

第3.4.1条 防水混凝土的质量,应在施工过程中,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查:

一、防水混凝土的原材料,必须进行检查,如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二、每班检查原材料称量不应少于两次;

三、在拌制和浇筑地点测定混凝土坍落度,每班不应少于两次;

四、掺引气剂的防水混凝土含气量测定,每班不应少于一次;

五、如混凝土配合比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上述的二、三、四款。

第3.4.2条 连续浇筑混凝土量为500m3以下时,应留两组抗渗试块,每增加250~500m3应增留两组。如使用的原材料、配合比或施工方法有变化时,均主尖另行留置试块。

试块应在浇筑地点制作,其中一组应在标准情况下养护,另一组应与现场相同情况下养护,试块养护期不得少于二十八天。

第四章 附加防水层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4.1.1条 附加防水层有水泥砂浆防水层、卷材防水层、涂料防水层、金属防水层等,它适用于需增强其防水能力、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或受振动作用的地下工程。

第4.1.2条 附加防水层宜设在迎水面或复合衬砌之间。

第4.1.3条 附加防水层应在基础垫层、转护结构或初期支护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第4.1.4条 在附加防水层施工过程中,应对每一个工序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第二节 水泥砂浆防水层

第4.2.1条 水泥砂浆防水层所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采用的水泥标号不应低于325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膨胀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严禁采用过期或受潮结块水泥;

二、外加剂宜采用减水剂、早强剂、密实剂等;

三、砂宜采用中砂;

四、水应采用不含有 害物质的洁净水;

五、掺合料宜采用微膨胀和后期强度稳定的掺合料。

第4.2.2条 水泥砂浆的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性能和施工方法按表4.2.2规定选用,对掺用其它外加剂的水泥砂浆,其配合比应按有关规定执行。第4.2.3条 基层表面应平整、坚实、粗糙、清洁并充分湿润、无积水。第4.2.4条 水泥砂浆防水层的厚度,宜为15~20mm,施工

水泥砂浆配合比 表4.2.2

时须分层铺抹或喷射,水泥浆每层厚度宜为2mm,水泥砂浆每层厚度宜为5~10mm。铺抹时应压实,表面应提浆压光。

第4.2.5条 水泥砂浆防水层各层应紧密贴合,每层宜连续施工,如必须留施工缝时,留槎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平面留槎采用阶梯坡形槎,接槎要依层次顺序操作,层层搭接紧密,见图4.2.5-1。接槎位置一般宜在地面上,亦可在墙面上,但须离开阴阳角处20mm;

图4.2.5-1平面留槎示意图

1-砂浆层;2-水泥浆层;3-转护结构

二、基础面与墙面防水层转角留槎见图4.2.5-2。

图4.2.5-2 转角留槎示意图

1-围护结构;2-水泥砂浆防水层;3-混凝土垫层

第4.2.6条 施工水泥砂浆防水层时,气温不应低于5℃,且基层表面温度应保持0℃以上。掺氯化物金属盐类防水剂及膨胀剂的防水砂浆,不应在35℃以上或烈日照射下施工。

第4.2.7条 水泥砂浆防水层凝结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温度不宜低于5℃,养护时间不得少于十四天,养护期间应保持湿润。使用特种水泥时,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节 卷材防水层

第4.3.1条 卷材防水层应采用抗菌性的橡胶、塑料、沥青类等卷料。

第4.3.2条 粘贴橡胶、塑料、沥青类的卷材,必须采用与卷材相应的胶粘剂。第4.3.3条 卷材防水层应铺贴在整体混凝土结构或整个水泥砂浆找平层的基面上。基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必须平整牢固。用2m长直尺检查,基面与直尺间的最大空隙不应超过5mm,且每米长度内不得多于一处,空隙处只允许有平缓变化;

二、表面应清洁干燥;

三、阴阳角处,均应做成圆弧。对沥青类卷材圆弧半径应大于150mm。第4.3.4条 粘贴卷材时基层表面应用与卷材相应的底层涂料涂满铺匀。第4.3.5条 铺贴卷材防水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橡胶、塑料类卷材的层数,宜为一层,两幅卷材的粘贴搭接长度,应为100mm。沥青类卷材层数应根据工程情况确定,两幅卷材的搭接长度,长边不应小于100mm,短边不应小于150mm,上下两层和相邻两幅卷材接缝应错开1/3幅宽,上下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

二、橡胶、塑料类卷材应根据胶粘剂使用要求涂刷均匀,沥青类卷材的层间胶结热沥青的涂刷厚度宜为1.5~2.5mm;

三、在立面与平面的转角处,卷材的接缝应留在平面上,距立面不应小于600mm;

四、卷材在转角处和特殊部位,应增贴1~2层相同的卷材或抗拉强度较高的卷材;

五、粘贴卷材应展平压实,卷材与基面和各层卷材间必须粘结紧密。搭接缝必须粘贴封严。沥青类卷材应在最外层的表面上均匀涂刷一层热沥青胶结材料,厚度为1~1.5mm。

第4.3.6条 采用外防外贴法铺贴卷材防水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铺贴卷材应先铺底面,后铺立面交接处应交叉搭接;

二、临时性保护墙应用石灰砂浆砌筑,内表面应用石灰砂浆做找平层,并刷石灰浆。如用模板代替临时性保护墙时,应在其上涂刷隔离剂。各层卷栈铺好后,其顶端应临时固定,见图4.3.6-1;

图4.3.6-1 临时性保护墙铺设卷材示意图

1-围护结构;2-永久性木条;3-临时性木条;4-临时保护墙; 5-永久性保护墙;6-卷材加强层;7-保护层;8-卷材防水层; 9-找平层;10-混凝土垫层。

三、从底面折向立面的卷材与永久性保护墙的接触部位,应用胶结材料紧密贴严,与临时性保护墙或围护结构模板接触的部位,应临时贴附在该墙上或模板上;

四、转护结构完成后,铺贴立面卷材之前,应先将接槎部位的各层卷材揭开,并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如卷栈有局部损伤,应进行修补后方可继续施工。多层卷材应错槎接缝,上层卷材应盖过下层卷材,见图4.3.6-2。

图4.3.6-2 卷材防水层错槎接缝示意图 1-围护结构;2-找平层;3-卷材防水层

第4.3.7条 当施工条件受到限制时,可采用外防内贴法铺贴卷材防水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施工前,应将永久性的保护墙砌筑在与围护结构同一垫层上。保护墙内表面应抹1∶3砂浆找平层,再将立面卷材防水层粘贴在保护墙上;

二、卷材宜先铺立面,后铺平面。铺贴立面时,应先铺转角,后铺大面。第4.3.8条 卷材作夹层防水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基层宜平整、清洁;

二、塑料卷材可用膨胀螺栓或射钉固定在基面上;

三、卷材可用粘结或焊接法连接。

第4.3.9条 卷材防水层经检查合格后,应作保护层。

第四节 涂料防水层

第4.4.1条 涂料防水层应选用防水、抗菌、无毒或低毒、刺激性小的涂料。涂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潮湿基面上应选用湿固性涂料、含有吸水能力组分的涂料、水性涂料;

二、抗振结构应选用延伸性好的涂料;

三、对处于侵蚀性介质中的结构应选用耐侵蚀涂料。

第4.4.2条 涂料防水层的基面,必须清洁、无浮浆、无水珠、不渗水,使用油溶性或非湿固性等涂料时,基面应保持干燥。

第4.4.3条 涂料的配合比和制备及施工,必须严格按各种涂料的要求进行。第4.4.4条 涂料的涂刷或喷涂,不得少于二遍,后一层的涂料必须待前一层涂料结膜后方可进行,涂刷或喷涂必须均匀。第二层的涂刷方向,应与第一层相垂直。

第4.4.5条 为增强防水效果,涂料可与玻璃丝布、玻璃毡片、土工布等纤维材料复合使用。

第五节 金属防水层

第4.5.1条 金属防水层所用的金属板和焊条的规格及材料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金属板的拚接应采用焊接,金属板的拚接焊缝应严密。如发现焊缝不合格或有渗漏现象,应予修整或补焊。

竖向金属板的垂直接缝,应相互错开。

第4.5.2条 围护结构施工前设置金属防水层时,拼接好的金属防水层应与围护结构内的钢筋焊牢,或在金属防水层上焊接一定数量的锚固体,以便与混凝土或砌体连接牢固。

金属防水层,应用临时支撑加固。

第4.5.3条 在围护结构上铺设金属防水层时,金属板应焊在混凝土或砌体的预埋件上。金属防水层与围护结构间的空隙,应用水泥砂浆或化学浆液灌填密实。第4.5.4条 如金属防水层先焊成箱体,再整体吊装就位时,应在其内部加设临时支撑,防止箱体变形。

第4.5.5条 金属防水层应采取防锈措施。

第4.5.6条 金属防水层与卷材防水层相连时,应将卷材防水层夹紧在金属防水层与夹板中间。夹板宽度不应小于100mm,夹板下涂胶结材料,并设置衬垫,然后用螺栓固定,螺栓应焊在金属防水层上或预埋在混凝土中。

第五章 注 浆 防 水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5.1.1条 注浆包括预注浆、衬砌前围岩注浆、回填注浆、衬砌内注浆、衬砌后围岩注浆等,应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按下列要求选择注浆方案:

一、在工程开挖前,预计涌水量大的地段、软弱地层,宜采用预注浆;

二、开挖后有大股涌水或大面积渗漏水时,应采用衬砌前围岩注浆;

三、衬砌后渗漏水严重的地段或充填壁后的空隙地段,宜进行回填注浆;

四、衬砌后或回填注浆后仍有渗漏水时,宜采用衬砌内注浆或衬砌后围岩注浆。第5.1.2条 注浆施工前,应进行调查,搜集下列有关资料:

一、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如围岩孔隙率、裂隙大小、渗透系数、涌水量、水压和软土地层颗粒级配、上壤标准贯入试验值等;

二、工程纵横剖面图以及开挖中发生塌方、超挖等的位置和尺寸;

三、工程砌类型、质量;

四、工程渗漏水的地点、位置、渗漏形式、水量大小、水质、水压等。第5.1.3条 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预注浆后的漏水量应小于设计允许值,浆液固体达到设计强度后工程方可环节挖;

二、回填注浆应在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后进行;

三、衬砌后围岩注浆应在回填注浆浆液结体达到70%后进行。

第5.1.4条 在注浆施工期间及工程结束后,应对水源取样检查,如有污染,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节 注浆的材料

第5.2.1条 注浆的材料宜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良好的可灌性;

二、凝胶时间可根据需要调节;

三、固化时收缩小,与岩石、混凝土、砂土等有一定的粘结力;

四、固结后有一定的抗压、抗拉强度等级和抗渗性、耐久性;

五、稳定性好;

六、如地下水有侵蚀性时还应具有相应的耐侵蚀性;

七、无毒或低毒、对环境污染小;

八、注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

第5.2.2条 注浆材料的选择可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情况、注浆目的、注浆工艺、设备和成本等因素,按下列规定选用:

一、预注浆和衬砌前围岩注浆,宜用水泥浆液、水泥、水玻璃浆液,必要时可用化学浆液;

二、衬砌后围岩注浆,可用水泥浆液、化学浆液;

三、回填注浆宜选用水泥浆液、水泥砂浆、或掺有石灰、粘土、粉煤灰的水泥浆液;

四、衬砌内注浆宜选用水泥浆液、化学浆液。

第5.2.3条 水泥类浆液宜选用标号不低于325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它浆液材料应符合有关规定。浆液的配合比,必须经现场试验后确定。

第三节 注 浆 设 计

第5.3.1条 预注浆钻孔的布置,应根据岩层裂隙状态、地下水情况、设备能力、浆液有效扩散距离、钻孔偏斜率和对注浆效果的要求等,综合分析后确定注浆孔数、布孔方式及钻孔角度。

第5.3.2条 预注浆的段长,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掘进时必须保留止水岩层的厚度。注浆孔底距开挖轮廓的边缘,宜为毛洞高度(直径)的0.5~1倍。第5.3.3条 衬砌前围岩注浆的布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在水量较大处布孔 ;

二、大面积渗漏,布孔宜密,钻孔宜浅;

三、裂隙渗漏,布孔宜疏,钻孔宜深;

四、大股涌水,布孔应在水流上游。

第5.3.4条 回填注浆孔的孔经,不宜小于40mm,间距宜为2~5m,可按梅花形排列。检查压浆孔宜深入岩壁200~300mm。

第5.3.5条 衬砌后围岩注浆钻孔深入围岩不应小于1m,孔径不宜小于40mm,孔距可根据渗漏水的情况确定。

第5.3.6条 衬砌内注浆钻孔应根据衬砌渗漏水情况布置,孔深不应超过衬砌厚度的2/3。

第四节 注 浆 施 工

第5.4.1条 岩石地层或衬砌内注浆前应将钻孔冲洗干净,并进行压水试验,压水试验需待吸水量稳定后方可结束。

第5.4.2条 回填注浆时,对岩石破碎、渗漏水量较大的地段,宜在衬砌与围岩间分段设置隔水墙。

第5.4.3条 回填注浆、衬砌后围岩注浆施工顺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沿工程轴线由低到高,由下往上,从少水处到多水处;

二、在多水地段,应先两头,后中间;

三、对竖井应由上往下分段注浆,在本段内应从下往上注浆。

第5.4.4条 注浆过程中如发生围岩、衬砌变形、堵塞排水系统、串浆、危及地面建筑物等异常情况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降低注浆压力或采用间隙注浆,直到停止注浆;

二、改变注浆材料或缩短浆液凝胶时间;

三、调整注浆实施方案。

第5.4.5条 岩石地层预注浆的压力,应比静水压力大2~4MPa,回填注浆的压力应比静水压力大0.1~1.0MPa。

第5.4.6条 注浆结束的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预注浆各孔段的进浆量,应小于50L/min,并达到设计压力后稳定10min,检查孔的吸水量每米应小于1.0L/min;

二、衬砌后围岩注浆达到设计压力后应稳定10min;

三、其它各类注浆,应达到设计压力。

第5.4.7条 注浆结束后,注浆钻孔应封填密实。

第六章 特殊施工法的结构防水

第一节 质 构 衬 砌

第6.1.1条 质构法施工的隧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片、复合管片、砌块等装配式衬砌或现浇混凝土衬砌。装配式衬砌宜用防水混凝土制作。当工程处于侵蚀性介质中时,应用相应的耐侵蚀混凝土或耐侵蚀的附加防水层。

第6.1.2条 管片制作的尺寸精度,不应大于±15mm。管片、砌块必须按设计要求在抗渗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6.1.3条 双层衬砌的管片、砌块至少应设置一道密封条(垫)沟槽。弹性密封条(垫)宜选择具有良好回弹性、耐久性、耐水性的橡胶类材料,其外形应与沟槽相一致。

单层衬砌除设密封条(垫)沟槽外,内侧还应加设嵌缝槽。嵌缝材料应具有弹塑性、收缩性小、与潮湿混 凝土结合力强、便于施工等特性。嵌缝作业宜在质构掘进影响范围外进行。

管片纵缝宜粘贴传力衬垫。

第6.1.4条 管片上的螺栓孔应采用螺孔密封圈防水,密封圈的外形应与螺孔、螺栓相配合。

第6.1.5条 衬砌与土体间的间隙应及时注浆充填。注浆材料宜具有防水性能。注浆孔应封填密实。

第6.1.6条 竖井与隧道结合处,宜采用柔性材料处理,并宜加固竖井洞圈周围土体。在软土地层距结合处一定范围内的衬砌段,宜增设变形缝或采用适应变形量大的密封条。

第6.1.7条 双层衬砌的内层衬砌混凝土浇筑前,应将外层衬砌的渗漏水引排或封堵。

第二节 顶 管

第6.2.1条 管筒宜采用防水混凝土、钢板或钢板与混凝土复合材料制作。当处于侵蚀性介质中时,应采用相应的耐侵蚀水泥和骨料,钢管和复合管筒应采用相应涂料或作内衬保护层,或采取其它防侵蚀措施。管筒须经抗渗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6.2.2条 管筒接口形式和所用密封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般土质采用刚性接口,粉砂土质采用刚柔结合接口,粉砂土质地区的垂直出入口前后三节的管筒接口采用柔性接口。

二、每道接缝应连续作业一次完成。

第6.2.3条 管筒接口的缝深宜为30~40mm,如缝过深应用膨胀类水泥等材料嵌填。

第6.2.4条 管筒顶进时,宜从标高低的一端开始。工作坑内应设集水井。

第三节 沉 井

第6.3.1条 沉井的井壁和底板,应采用防水混凝土,沉井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沉井井壁宜分节制作。接缝做法同防水混凝土施工缝,并宜在井壁迎水面接缝处设置附加防水层;

二、连续沉井间的接缝,应设置止水带和嵌缝材料;

三、固定模板用的螺栓穿过井壁时,必须采取止水措施。第6.3.2条 沉井的干封底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地下水位应降至底板最低底平面500mm以下,降水作业应在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停止;

二、封底应对称进行;

三、封底前井壁与底板连接部位应凿毛并清洗干净;

四、后封底降水用的集水井,应用微膨胀混凝土填筑密实。第6.3.3条 沉井水下封底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下封底混凝土水泥用量宜为350~400kg/m3,砂率为45~50%,砂宜采用中、粗砂,水灰比不宜大于0.6;

二、骨料粒径以5~40mm为宜;

三、水下封底混凝土应在沉井全部底面积上连续浇筑,浇筑时导管插入混凝土深度不宜小于1m;

四、水下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从井内抽水。浇筑底板混凝土前应进行止水或导水。

第6.3.4条 当沉井与位于不透水层内的地下工程连接时,应先封住井壁外侧含水层的渗水通道。

第四节 地下连续墙

第6.4.1条 连续墙的施工应根据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划分单元槽段,应尽量减少槽段数量。墙体接缝应避开拐角部位。第6.4.2条 连续墙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选择合格的泥浆配合比或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以防止坍方;

二、连续墙的垂直向成槽精度宜为1/100~1/300;

三、浇筑连续墙的混凝土前必须清孔、置换泥浆和清除沉渣,并应将接缝在的泥土杂物清刷干净;

四、钢筋笼浸泡泥浆时间不应超过10h;

五、浇筑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为1.5~6m。在槽段端部的浇筑导管与端部的距离宜为1~1.5m。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

第6.4.3条 混凝土用的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号,水泥用量不应少于370kg/m3,坍落度应为 20±2cm。

第6.4.4条 开挖作业应在连续墙的墙体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并应配合基坑开挖合理设置支撑。

第6.4.5条 连续墙的墙体与工程顶板、底板、水平框架等连接部位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连接部位应预留齿槽和连接筋;

二、浇筑混凝土前应将连接部位凿毛、清洗干净;

三、连接部位宜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

四、连接部位的内侧面层,可设置嵌缝材料,顶板可外贴卷材防水层。

第6.4.6条 连续墙宜设置附加防水层或内层衬砌。连续墙墙体接缝可设置止水带或外侧注浆。内层衬砌的接缝应与连续墙接缝错开。

第6.4.7条 连续墙的墙体如出现裂缝、孔洞等缺陷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修补措施。

第五节 锚 喷 支 护

第6.5.1条 喷射混凝土施工前,应视围岩裂隙及渗漏水的情况,预先采用引排或注浆堵水。

采用引排措施时,应采用耐侵蚀的柔性导水材料。

第6.5.2条 喷射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应小于0.8MPa。喷射混凝土宜掺入早强剂、减水剂、膨胀剂或复合外加剂等材料。

第6.5.3条 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应大于80mm,对坑道变截面及轴线转折点的阳角部位,应增加喷射混凝土厚度30~50mm。

第6.5.4条 喷射混凝土设置埋设件时,应做好防水处理。对渗漏水的锚杆孔,应预先进行堵水,再埋设锚杆,并宜选用有膨胀性的砂浆。

第6.5.5条 喷射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喷水养护,养护的时间不得少于十四天。

第六节 高压喷射帷幕

第6.6.1条 高压喷射法,可用于土壤标准贯入试验值为0~30的淤泥质粘土、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砂土等软土地基中作防渗帷幕。

第6.6.2条 高压喷射所形成的固结体,可呈桩或板状,宜采用串联式或折线式搭接。喷射孔的间距宜为0.4~2.0m。

第6.6.3条 防渗帷幕宜插入不透水层,其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d--帷幕插入深度(m);

h--作用水头(m);

α--接触面允许坡降,取5~6; b--帷幕厚度(m)。

第6.6.4条 浆液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浆、粘土水泥浆、掺有外加剂的水泥浆或化学浆液。

第6.6.5条 高压喷射注浆的工艺参数,宜按表6.6.5选用。

高压喷射注浆工艺参数 表6.6.5

第七章 隧道、坑道排水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7.1.1条 有自流排水条件的隧道、坑道,应采用排水法,但应防止由于排水危及地面建筑物及农田水利设施。

通向江、河、湖、海的排水口标高,低于洪(潮)水位时,应采取防倒灌措施。第7.1.2条 隧道、坑道宜采用贴壁式衬砌,对防水防潮要求较高的可采用离壁式衬砌或衬套。

第二节 贴壁式衬砌

第7.2.1条 贴壁式衬砌拱顶迎水面宜平整,并应采用暗沟或盲沟将水导入排水沟内。

第7.2.2条 排水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排水沟的纵向坡度不得小于0.5%,横向坡度不宜小于1%。铁路隧道纵向坡度应与线路坡度一致,但不得小于0.1%,横向坡度不得小于2%;

排 水 沟 断 面 表7.2.2

二、排水沟的断面尺寸视排水量而定,可按表7.2.2选用;

三、排水沟应设盖板。排污水时应有密闭措施;

四、在直线段每30~50m及交叉、转弯、变坡处,应设置检查井,井口须设活动盖板;

五、在寒冷地区应有防冻措施。

第7.2.3条 盲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宜庙在衬砌与围岩之间,见图7.2.3;

图7.2.3 盲沟示意图

1-盲沟;2-回填层;3-横向排水沟;4-纵向排水沟;5-预埋管或预留孔;6-检查井

二、沿洞室纵轴方向设置的距离,宜为10~30m;

三、盲沟断面的尺寸应根据渗水量及洞室超挖情况确定,纵向坡度不得小于0.5%;

四、盲沟宜先设反滤层,后铺石料。石料必须洁净、无杂质,含泥量不得大于2%。铺设时石料粒径由内向外逐渐减小;

五、盲沟的出水口应设滤水篦子或反滤层。

第7.2.4条 排水暗沟可设置在衬砌内,宜采用塑料管或塑料排水带等。

第三节 离壁式衬砌

第7.3.1条 围岩稳定和防潮要求高的工程可设置离壁衬砌,衬砌与岩壁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拱顶上部宜为60~800mm;

二、侧墙处不应小于500mm。

第7.3.2条 衬砌拱部宜作附加防水层。拱肩应设置排水沟,沟底预埋排水管或设排水孔,直径宜为50~100mm,间距不宜大于6m。在侧墙和拱肩处应设检查孔,见图7.3.2。

图7.3.2 离壁式衬砌排水示意图

1-拱肩排水沟;2-排水孔;3-检查孔;4-外排水沟

第7.3.3条 侧墙外排水沟做明沟,其纵向坡度不应小于0.5%。

第四节 衬 套

第7.4.1条 衬套可采用钢丝网水泥板、石棉水泥板、玻璃钢或金属板等材料,接缝宜相应采用嵌填、粘结、搭接或焊接等方法密封。第7.4.2条 衬套外形应有利于排水,底板可架空。

第7.4.3条 离壁衬套与衬砌或围岩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m;在衬套外侧应设置明沟。半离壁衬套应在拱肩处设置排水沟。

第八章 细 部 构 造

第一节 变 形 缝

第8.1.1条 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查容易等要求。变形缝的构造形式和材料,应根据工程特点、地基或结构变形情况以及水压、水质和防水等级确定。

第8.1.2条 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mm。

第8.1.3条 对水压小于0.03MPa,变形量小于10mm的变形缝可用弹性密封材料嵌填密实或粘贴橡胶片,见图8.1.3-

1、8.1.3-2。

图8.1.3-1 嵌缝式变形缝

1-围护结构;2-填缝材料;3-嵌缝材料

图8.1.3-2 粘贴式变形缝

1-围护结构;2-填缝材料;3-细石混凝土;4-橡胶片;5-嵌缝材料。

第8.1.4条 对于压小于0.03MPa,变形量为20~30mm的变形缝,宜用附贴式止水带,见

图8.1.4-

1、8.1.4-2。

图8.1.4-1 附贴式止水带变形缝(一)

1-围护结构;2-填缝材料;3-止水带;4-螺栓;5-螺母;6-压铁

画8.1.4-2 附贴式止水带变形缝(二)1-围护结构;2-填缝材料;3-止水带

第8.1.5条 水压大于0.03MPa,变形量20~mm的变形缝,应采用埋入式橡胶或塑料止水带,见 图8.1.5。

图8.1.5 埋入式橡胶(塑料)止水带变形缝 1-围护结构;2-填缝材料;3-止水带单位mm

第8.1.6条 对环境温度高于50℃处的变形缝,可采用1~2mm厚中间呈圆弧形的金属止水带,见 图8.1.6。

图8.1.6 埋入式金属止水带变形缝 1-围护结构;2-填缝材料;3-金属止水带

第8.1.7条 需要增强变形缝的防水能力的,可采用两道埋入式止水带,或嵌缝式、粘贴式、附贴式、埋入式等复合使用。

第8.1.8条 止水带的接缝位置,不得设在结构转角处。

第二节 后 浇 缝

第8.2.1条 后缝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宽度可为1m。第8.2.2条 后浇缝可做平直缝或阶梯缝,见图8.2.2。

平直缝 阶梯缝

图8.2.2 混凝土后浇缝示意图

1-主钢筋;2-附加钢筋;3-后浇混凝土;4-先浇混凝土 第8.2.3条 后浇缝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后浇缝应在其两侧混凝土令期达六星期后再施工;

二、施工前应将接缝处的混凝土凿毛,清洗干净、保持湿润并刷水泥净浆;

三、后浇缝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四、后浇缝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二十八天。

第三节 穿 墙 管(盒)

第8.3.1条 穿墙管(盒)应在浇筑混凝土前埋设。

第8.3.2条 结构变形或管道伸缩量较小时,穿墙管可采用主管直接埋入混凝土内的固定式防水法。主管埋入前,应加止水环,环与主管应满焊或粘结密实,见图8.3.2。

图8.3.2 固定式穿墙管

1-主管;2-止水环;3-围护结构

第8.3.3条 结构变形或管道伸缩量较大或有更换要求时,应采用套管式防水法,套管应加止水环,见图8.3.3。

第8.3.4条 当穿墙管线较多时,宜相对集中,采用穿墙盒方法。穿墙盒的封口钢板应与墙上的预埋角钢焊严,并从钢板上的浇注孔注入预订性密封材料,见图8.3.4。

图8.3.3 套管式穿墙管示意图

1-双头螺栓;2-螺母;3-压紧法兰;4-橡胶圈;5-挡圈; 6-止水环;7-嵌填材料;8-套管;9-翼环;10-主管

图8.3.4 群管做法示意图

1-浇注孔;2-柔性材料;3-穿墙管;4-穿管预留孔;5-封口钢板;6-固定角钢 第四节 埋设件

第8.4.1条 围护结构上的埋设件宜预埋。

埋设件端部或预留孔(槽)底部的混凝土厚度不得小于00mm,当厚度小于200mm时,必须局部加厚或采取其它防水措施,见图8.4.1。

图8.4.1 预埋件或预留孔(槽)处理示意图

第8.4.2条 预留孔(槽)内的防水层,应与孔(槽)外的结构附加防水层保持连续。

第五节 孔口

第8.5.1条 地下工程通向地面的各种孔口应设置防地面水倒灌措施,出入口应高出地面不小于

300mm,并应有防雨措施。

第8.5.2条 窗井的底部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上时,窗井的底板和墙宜与主体断开,见图8.5.2。

图8.5.2 窗井防水示意图 1-窗井;2-主体结构;3-垫层

第8.5.3条 窗井或窗井的一部分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时,窗井应与主体结构连成整体。如果采用附加防水层,其防水层也应连成整体,见图8.5.3。

图8.5.3 窗井防水示意图

1-窗井;2-主体结构;3-防水层;4-垫层

第8.5.4条 窗井内的底板,必须比窗下缘低200~300mm。窗井墙高出地面不得小于300mm。窗井外地面宜作散水。

第8.5.5条 通风口应与窗井同样处理,竖井窗下缘离室外地面高度不得小于500mm。

第六节 坑、池

第8.6.1条 坑、池、储水库宜用防水混凝土整体浇筑,内设附加防水层。受振动作用时应设柔性附加防水层。

第8.6.2条 底板以下的坑、池,其局部底板必须相应降低,并应使防水层保持连续,见图8.6.2。

图8.6.2 底板下坑、池的防水示意图

1-围护结构底板;2-坑、池盖板;3-坑、池; 4-附加防水层;5-围护结构的附加防水层

第九章 其 它

第9.0.1条 城市给水排水管道与地下工程的水平距离应大于2.5m,并不得窗过地下工程。

第9.0.2条 对工程周围的地表水,应采取有效的截水、排水、挡水和防洪措施,防止地面水流入工程或基抗内。

第9.0.3条 防水混凝土和附加防水层施工时基底不得有水,雨季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

第9.0.4条 明挖工程的自重应大于静水压头造成的浮力,在自重不足时必须采用锚桩或其它措施。抗浮力安全系数应大于1.1。施工期间应采取有效的抗浮力措施。

第9.0.5条 明挖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混凝土和结构外表面附加防水层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

二、地下水位应降至工程底部最低标高500mm以下。降水作业应持续至回填完毕;

三、工程底板范围内的集水井,在施工排水结束后应用微膨胀混凝土填筑密实。第9.0.6条 明挖工程在防水层的保护层或混凝土模板拆除并检查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并应满足:

一、基坑内杂物应清理干净,无积水;

二、工程周围800mm以内宜用灰土、粘土或亚粘土回填,但不得含有石块、碎砖、灰碴及有机杂物,也不得有冻土;

回填施工应均匀对称进行,并分层夯实。人工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250mm,机械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300mm,并应防止损伤防水层;

三、工程顶部回填厚度超过500mm时,才允许采用机械回填碾压。

第9.0.7条 附建式工程的地面建筑物四周应做散水,宽度不小于800mm,散水坡度宜为5%。2

第9.0.8条 地下工程建成后其地面应进行整修,地质勘察和施工时留下的探坑等应回填密实,不得积水。不应在工程顶上设置蓄水池或修建水渠。

第十章 工程检验及竣工验收

第10.0.1条 对下列各项应在隐蔽前进行检验,并应做好记录:

一、衬砌前围岩渗漏水处理;

二、超挖和回填;

三、盲沟、暗沟、沟槽;

四、附加防水层的基层;

五、附加防水层和自防水结构被掩盖的部位;

六、变形缝的防水部位;

七、管道、埋设件穿过防水层的密封部位。

第10.0.2条 防水工程竣工验收时,应提交下列文件:

一、施工日志;

二、设计变更通知书和材料代用核定单;

三、施工中重大技术问题处理记录、事故处理情况报告;

四、隐蔽工程记录;

五、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证明文件、试验报告和检验记录;

六、防水工程竣工报告和竣工图。

第10.0.3条 地下工程防水的竣工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渗漏水量符合工程防水等级要求;

二、各项防水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三、材料质量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四、排水系统畅通;

五、穿墙管、埋设件与防水层应联结紧密,无渗漏现象;

六、回填和回填材料符合要求。

第10.0.4条 为检查工程的防水性能,必要时应取样检验或进行压水试验。第10.0.5条 凡不符合上述验收标准的部位,应查明原因,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合格后才能验收。

附录一 名 词 解 释

附录二 已建地下工程渗漏水的治理 一、一般规定:

1.治理前应查明渗漏水部位和情况,分析渗漏水原因。根据防水等级制定治理方案;

2.施工时应按先高处后低处、先顶(拱)后墙、而后底板的顺序进行,并应少破坏结构和完好的防水层;

3.有降水和排水条件的防水工程,治理前应做好降水和排水工作;

4.宜选用无毒或低毒的材料,必须使用有毒材料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人体中毒。

二、处理方法:

(一)砌体及混凝土工程:

1.大面积严重渗漏水,可采用壁内和壁后注浆。防水混凝土贴壁衬砌、水泥砂浆、挂网水泥砂浆抹面或喷涂防水涂料处理;

2.大面积一般渗漏水和漏水点,可用速凝材料堵水、注浆,并做防水砂浆抹面、或喷砂浆、胶乳类涂料等处理;

3.裂缝渗漏水较大,宜用速凝浆液进行衬砌内注浆堵水。裂缝较宽,渗水量不大,可进行嵌缝处理和衬砌内注水泥浆等方法处理;

4.仍在变形的裂缝渗漏水,应嵌填、粘贴、注入柔性材料,并应进行地基处理; 5.有自流排水条件的工程渗漏水,可采用集中导排处理;

6.对需要补强的渗漏水部位,宜选用强度较高的注浆材料,如水泥浆、甲凝、环氧树脂、聚氨酯等浆液,必须时可在止水后再做防水混凝土衬砌。

(二)锚喷支护工程,可采用引水带、导管排水、喷涂快凝材料及化学注浆堵水。(三)特殊部位渗漏水处理:

1.变形缝和新旧结构接头处理,宜采用嵌填、粘贴、注入柔性或弹性材料或贴附止水带;

2.穿墙管和预埋件处理,宜采用嵌填密封材料、增设附加防水层、注浆等措施。

三、材料选用:

1.衬砌背后注浆宜用水泥浆、水泥砂浆、掺有石灰、粘土、粉煤灰、水玻璃的水泥浆;

2.衬砌内注浆宜用丙烯酰胺类、聚氨酯类、水泥--水玻璃等浆液; 3.防水抹面材料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掺外加剂、掺合料的水泥砂浆; 4.嵌缝时,应使用柔性或弹性密封材料; 5.粘贴时,宜用合成胶片。

附录三 劳 动 保 护

一、使用有毒性材料时,作业人员应按规定享受劳保福利和营养补助。并应定期体检;

二、配制和使用有毒材料时,必须带口罩、手套和防护眼镜,严禁毒品与皮肤接触和人口;

三、有毒或挥发性材料应密封贮存,有毒品应妥善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四、使用易燃材料时,应严禁烟火;

五、使用有毒材料时,施工现场应加强通风。

附录四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发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 总参谋部工程兵科研三所

参加单位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建筑设计院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 冶金部冶金建筑研究总院 上海市隧道工程设计院 总参谋部工程兵设计四所 工程兵学院 工程兵工程学院 武汉市人防办公室 上海市人防科研所 辽宁省人防科研所 天津市人防科研所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施工安全;水利水电;控制

引言:我国在早在2003年就颁布并且在2004实施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立法的形式提出,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其中监理单位对施工工程安全生产承担三大责任:安全检查职责;审核检测职责以及督促整改职责。安全监理单位是非常重要的部门,是建设安全工程的重要保障。实施安全监理,能有效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加强管理,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

(1)施工安全关系着建设期限,若延误会增加工程开支,会很影响工程的效益;

(2)危害程度大,容易造成溃坝和高边坡失稳;

(3)水利水电施工涉及工程种类多,涉及面也广泛,产生的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多,事故发生几率增大,造成施工安全的管理工作量也大;

(4)季节是影响工程正常施工的重要原因。季节可能引发洪水,所以必须把握时机,合理规划,做好预防灾害措施等;

(5)工程量过大,单项工程细分下来工种更多,一旦发生意外,会引起连锁反应。

(6)水利水电施工地点多是在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山区,施工单位也居住在临时住所,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有限,安全事故容易发生[1]。

二、监理安全控制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程序

(1)监理安全控制的具体工作

①严格执行《条例》中的内容,配合国家法律法规,监理行政部门之间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强制性标准;

②监督施工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落实情况,完善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③监督和催促施工单位是否按严格实施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是否落实分布或分项的各项防护措施;

④施工方案的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核;

⑤监督并催促施工单位是否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和分部以及分项的安全技术交底;

⑥检查施工单位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防御工作、季节、天气变化御寒抗冷工作、文明施工等方面工作;

⑦施工单位质量综合检查,勒令停止非法作业、不安全作业的单位,发现安全隐患立刻让其整改,情况严重的,另其停工数天并做整改报告;

⑧施工单位存在安全隐患还不停工整改的,应报告给行政主管部门。

(2)监理安全控制的工作程序

①审查施工单位的各种文件,如:安全资质证、施工许可证、营业执照、建设施工安全监督书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备以及确保安全的专业人员等,还有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特种作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管理情况以及各种个方面的安全生产操作流程和机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等;

②检查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是否合格;

③检查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和专项施工方案是否合理;

④检查安全体系和安全管理人员是否有资格;

⑤检查相关技术、工艺和施工原材料是否安全、合格;

⑥审核安全设备和施工所用机械的安全等,施工单位应保留设备的有关证明;

⑦依照法律法规强行实施标准型监理工作;

⑧在现场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下达停工通知,立刻做出整改;

⑨施工单位若违抗命令,需要及时上报主管部门[2]。

三、施工安全控制方法

(1)分析、控制施工安全危险的源头

我国《安全生产法》中有“三大高位行业”,有矿山开采、化学危险品,还有就是工程施工了,这是一个事故频发的行业。所以监理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可掉以轻心,分析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危险源可能存在于施工现场,也可能存在于施工场地附近。

(2)分析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来判断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及时制止。

(3)用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系统性的检查,可明确其中含有的危险性。

(4)检测操作中的危险。严格检测施工和工艺过程中的控制技术,经过仔细研究寻找其中存在的危险源,并且有效的控制。

(5)时间树分析。从初始原因为起点,顺藤摸瓜,对每个环节进行排查,并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这种对每个环节分阶层的分析方式,可准确的识别危险源的所在。

(6)故障树分析。寻找系统某个环节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故障产生的原因,抓住这个规律。通过这种方法可有效识别危险源。

上面这些寻找危险源的方法都各有优点,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所在在真正在现场识别危险源的时候,一定要根本实际情况来选择方法,最好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法来判断、识别。

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控制措施

(1)建立专属安全部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同时监督好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

(2)协助施工单位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以及安全技术和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3)定期对施工单位和管理单位进行彻底检查,查安全,查隐患,查生产状况,查事故处理等等。

(4)对所有新老员工进行安全施工培训,对技术人员实施岗前考核,对工程中特殊施工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工作人员是否有上岗证。

(5)一旦发现工程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必须责令停工整改。并在整改过后拍专业人员检查,需要工程师和项目部管理人员签字才能继续施工[3]。

(6)建立事故预防部门和事故处理快速反应机制,培养一众专业的救援队伍,定期进行演练,加强防范。

结语:工程监理不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它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在水利水电施工建设中,一定要加强对安全问题的监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要对其了解透彻,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把安全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来看待。和安全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文福,蒋秋云,王芳.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5:177.

[2]郜建华.水利施工的安全控制分析[J].科技传播,2013,09:202+196.

工程技术规范 第7篇

1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1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定义[2]

目前,医疗器械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经常会被用错和互相替代,不同的个人和机构对这两者功能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质量控制是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技术程序,以保证生产出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它的目的不仅在于质量的满意性和可用性,还在于质量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质量保证是一个包含全部活动的程序,包括质量控制、管理、教育、预防性维护方法、持续充分而有效的评估,以及在必要的时候启动改正方法等。

1.1.1 质量保证的内涵和外延

医疗器械质量保证的基本目标在于制定一套合理的规范,以保证医疗器械在使用时状态完好。质量保证需要花费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测试设备成本和设备检测时造成的运行时间缩短。质量保证计划能节约成本及增加效益,因为它能延长医疗器械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提高使用率,增加患者流量而带来收益;人力因素是质量保证最重要的因素,需要进行持续教育,因为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地熟悉这些医疗器械的操作方法和基本原理,懂得一般故障的识别和排除方法,质量控制工程师需要对质量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培训;质量保证与人员表现的关系往往包含医护人员必须在对每个患者使用医疗器械时进行记录,这种记录可以提供医护人员对特定患者的个人工作表现的索引,通过定期的查阅这些记录,可以洞察医护人员的工作表现,这是医疗器械周期性性能检测所不能提供的[3]。

1.1.2 质量控制的技术程序和总体要求

(1)建立医疗器械控制台账,可以实行按科室和型号对质量控制医疗器械进行查询。(2)制定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一般包括9个方面内容:目的、适用范围、引用的标准和参考文献、技术术语的解释、检测项目、检测仪器与环境条件、检测方法与注意事项、检测周期和检测记录格式,它是质量控制检测的根本依据[4]。(3)基线性能指标,建立医疗器械运行的最差允许指标。(4)周期检测,根据年检测频率定期对质量控制医疗器械进行的质量检测。(5)质量控制标志,表明医疗器械状态情况是合格及其有效期限。质量控制的总体要求分为:采购阶段、使用阶段、检测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对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完善质量管理工作;上报质量控制相关信息、数据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案例等。

1.1.3 医院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建立

(1)组织结构。根据所选定的不同质量安全控制项目,建立领导层和项目层二级质量控制组织,项目层内容可根据医院人员技术力量、工作性质、医疗优势等综合因素增加或减少。(2)职能定位。项目层检测人员应具有:能够对医疗器械技术性能较为深刻、全面地了解;对其工作原理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对医疗器械的性能指标能否达到或满足正常使用条件的综合判断能力。领导层人员应具备:对质量的参数范围、安全性能指标、检测周期等项内容和对检测手段、水平进行确定的能力[5]。

2 医疗器械计量管理

2.1 医疗器械计量管理的定义

医疗器械计量管理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下简称《计量法》)的规定,对强制检定的医疗器械计量工作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与制度,保证医疗器械计量工作的贯彻实施[6]。

2.2 医疗器械计量管理的体系结构

医疗器械计量工作是在《计量法》的规范下开展的,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结构。它包括6个部分:(1)医院计量机构。其任务是在医院计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和协调科室展开计量工作,保证医疗器械的计量特性满足质量控制要求,为临床医疗和科研提供准确和稳定的数据,保证诊断和治疗质量。(2)人员管理。医学计量检定人员应当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熟悉国家的计量法律、法规,熟悉医学基础理论和医疗器械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所从事检定项目的操作技能,定期培训、考核。(3)设立独立的计量室。其场所应保证:有合适的工作面积、专用规范的工作台以安放计量检测设备、配备橱柜存放计量档案资料,有空调和除湿设备保证计量室的温度和湿度要求,配备计算机和相应软件,对计量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4)计量业务管理。主要包括建立计量器具明细表、编制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表、编制计量器具管理卡片、编制检定系统表和组织技术考核。(5)计量器具购置、流转和报废。(6)计量标准器具的配备。计量标准器具用于校准强检医疗计量器具检定周期内的定期检测及非强检医疗器具的自行校准。

2.3 医疗器械计量管理的实施

(1)强制检定。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的医疗工作计量器具,都必须进行强制检定。其目的在于确保计量器具的量值在国家有关技术法规和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之内,保证其量值与国家计量基准器保持一致。强制检定由主持考核该项计量标准的有关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强制检定的周期由执行强制检定机构根据计量检定规程确定。

(2)计量检定参数的设定实际上是对纳入计量检定范畴的医疗器械赋予计量属性。计量检定参数设定分为4项:(1)计量类别:包括A类(强检)、B类(抽检)、C类(不检);(2)计量种别:目前常规包括医用生物化学参数、医用光学参数、医用压力参数、质量参数、生理电参数等;(3)计量类型:体温、砝码、氧气表等;(4)计量周期:A类计量检定周期为12个月,B类为60个月,C类可定为120~240个月。对医疗器械赋予以上4个计量参数属性,可以方便地对计量品种数量、计量时间等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3)医疗器械计量周期检定日程表。所有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必须按周期检定日程表及时送检,使用科室应配合计量室按计量周期检定表及时送检,逾期不送者,计量管理人员可向主管行政部门提出处罚建议。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率应达到100%。

(4)计量器具台账管理(又称计量器具明细表)。它包括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和一般计量器具,全院应建有总册和计量器具分类登记表,各科室应建分册。

(5)计量检定标记管理。计量检定标记包括:“合格”标记、“停用”标记、“禁用”标记等。根据计量检定后的结果,在计量器具的显著位置粘贴适当的计量检定标记,并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计量检定标记由计量检定人员填写发放。

(6)溯源管理。溯源管理是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标准的量值能够与规定的参照标准比对。所有溯源都能通过国家计量校准实验室或国际标准溯源到国际测量标准;否则,可采用计量管理部门同意并有明确规定的参考标准进行校准,也可采用相互校准或比对方法。计量检定部门应保存各次检定周期的合格证书、记录、证明文件。

(7)医疗器械检定结果统计。医疗器械计量检定结束后,需要进行计量检定统计,以掌握计量器具的质量水平。

(8)医疗器械年度检定通知及年度计量小结。每年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前,应由主管单位下发计量检定通知到使用科室,使其合理安排、积极配合好计量检定工作。年度计量工作开展完毕后,计量室应及时进行计量小结,对各类设备的送检率、合格率、质量存在缺陷医疗器械的主要原因等进行分析。

3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

3.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医院是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主要场所。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凡是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即被认为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1)导致患者、使用者或其他人员的死亡;(2)导致患者、使用者或其他人员的严重伤害。所谓严重伤害的含义是指下列情况之一:危及生命;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肌体结构永久性损伤;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的永久性伤害或损伤。对人体的一般伤害根据检定、评判,也属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范畴。

3.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可报告性区分

医院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监督的主体,对维护患者的健康、生命安全和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后的监督起重要作用。如果是使用错误造成的不良事件,则应该按事故处理程序进行处理;而由于产品原因或厂家提供的文件、培训等不足造成的不良事件,尤其是符合不良事件定义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应该及时按要求填报文件、表格,并按要求上报职能管理部门。

3.3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医院发现可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详细记录,按规定报告,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上级监测机构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原因未明确前,医院应主动采取措施,根据不良事件严重程度,责令使用科室对出现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该批号或该型号的库存产品暂缓放行或停用。

3.4 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医院发现可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在10个工作日内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上级监测机构。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患者资料、事件情况、医疗器械情况和不良事件的评价情况。

3.5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后,医院应立即调查记录不良事件的有关资料,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报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检测中心。其中死亡事件应在24 h内报告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和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同时通知生产、经营单位,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提供有关资料。

3.6 不列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几种情况

在医疗器械的使用中,其他因素也有可能引发不良事件,原因也可能错综复杂,所以在不良事件定性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可以确定的下列几种情况之一,可以不列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所产生的伤害与死亡应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程序进行处理。不能明确判定原因的仍按国家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处理上报。(1)超过生产厂商规定的使用期限(有效质保期)或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引起的不良事件。(2)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在技术文件中已标明的可能产生副作用或有建议性提示的。(3)使用错误造成的不良事件。不符合生产厂家所规定的操作使用方法、使用者明显运用了厂家明文禁止或建议不能采用的操作行为而错误使用的。对于不合法生产厂家的产品、无证产品用于临床,也认为是错误使用。由于错误使用引起的不良事件应保护现场、素材、论据,由厂家调查鉴定分析。

4 结语

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与计量的出发点、对象和复杂程度不同:(1)质量控制的依据是《产品质量法》,医学计量的依据是《计量法》,质量控制与医学计量检测的目的、要求、标准和方法都有所不同。(2)在项目上,质量控制的对象是尽可能全面的与临床诊断有关的性能参数,而计量是参数的具体量值及不确定度。(3)质量控制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质量控制工作也是一个有计划、有系统的复杂的活动,是多学科的测量工作,与计量的范围、要求和管理办法有很多相同之处。计量管理应该是质量控制活动的内容之一[7]。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计量管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为医院质量管理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有效地提高了医院整体质量水平,也为临床医学工程学在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它的发生、发展、扩大、提高将极大地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有志从事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势必抓住机会,使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技术规范更加实际、细致,操作性更强。

摘要:目的: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技术的研究是当前医院医学工程部门重点发展的技术之一,是医院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方法:从医疗设备管理技术的基本定义、原理、内涵和外延出发,阐述了医院质量控制技术的程序和总体要求,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和实施的方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的远景和近期目标。结果:指出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法制性、系统性和医学工程行业人员所应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责任。结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技术规范的制定将有效地提高医院整体质量水平。

关键词:医疗器械,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技术,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汤黎明,赵海洋,刘铁兵,等.医院医学工程科技术管理规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2-157.

[2]汤黎明,吴敏,刘铁兵.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制建立与发展途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6):62-64.

[3]曹德森,刘光荣,吴昊.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维护管理[J].中国医院院长,2007(7):53-56.

[4]阮兴云,张良才,朱弋,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模式探索与设想[J].中国医学装备,2007,4(7):17-19.

[5]陈晓红,任国荃,周丹,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实践与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84-386.

[6]杜娟,种银保,唐超.浅谈如何在采购阶段控制设备运行成本[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4):67-69.

浅谈工程测量技术规范 第8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现状,规范,标准,构建,发展

1 我国工程测量技术规范现状

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涉及到工程测量, 工程测量贯穿工程建设的项目规划、项目立项、项目的初步设计、项目施工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工作等。此外, 工程建设所涉及的行业面广, 主要包括市政、公路、铁路、石油、水利、电力等等。但是针对不同的行业, 其工作内容都有相同部分。现就以公路工程测量技术规范为例, 简单介绍我国工程测量技术规范的现状。

针对我国的公路工程测量, 还没有一套全行业统一执行的测量技术规范, 相关的技术规范都只是散见于一些施工技术规范以及勘测规范中。因此, 其工程测量技术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公路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技术规范及在进行公路施工的过程中, 所有施工人员必须执行的行为准则。但是这些行为准则仅仅是项目标准, 它主要包括公路基层、面层等, 并不是专业标准; (2) 勘测规程:从某种意义上讲, 勘测规程不能算一种技术标准, 它并不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但是将勘测规程放到这来讲, 主要是因为它与专业标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如果仅仅从测量工作层面来分析, 勘测规程所涉及的内容更多、更广、更复杂。

从这两点来看, 我国工程测量行业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没有实现全行业的统一化管理, 同时也缺少评判测量结果好坏的定性指标。因此, 为了便于该行业的管理, 实行测量技术规范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工程测量技术规范的构成

在我国工程测量的实际生产中, 执行最多的测量标准主要由以下五种构成:第一种一般是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批准及发布的, 这类标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因此称之为“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单位所使用的“工程测量规范”就属于这一类;

等情况, 同时在施工的阶段, 由于施工机械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以及施工中所产生的噪音, 都对人与自然造成危害与污染。随着时代的进步, 公路施工方的认识逐步提升, 在实际进行公路施工的过程中, 对于公路施工与公路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 并以此进行水土与环保保持工作, 对于在公路施工阶段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7强化施工管理工作

公路的施工方应该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来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 对于服务于此公路工程的设施, 例如工棚以第二种是由我国测绘部门批准及发布的, 该标准能够在我国的测绘行业统一使用, 因此称之为“国家测绘标准”, 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测绘规范”就属于这一类;第三种是由我国各部门以及各局主管部门批准及发布的, 它能够在特定系统内统一使用, 这一类称之为“行业测量标准”, 例如“城市测量规范”就属于这一类;第四种是由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批准并发布的, 这类标准能够在该区域统一使用, 这一类称之为“区域测量标准”;最后一种是由企业的相关法人代表批准并发布的标准, 这类标准能够在本企业内部使用, 因此称之为“企业测量标准”。在上述五种标准中, 前两种都属于国家标准, 当下面三中标准与其不一致时, 后三者必须服从国家测量标准并不得与其发生抵触, 下面三种标准只有在不抵触国家测量标准的前提下, 各区域以及各行业才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 合理地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测量标准。

3 工程测量与规范化

3.1 工程测量的产品与服务

“服务”是工程测量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服务指的是我们不是单纯地为了测量而测量, 工程测量必定会与某一个工程项目相关联, 工程测量的宗旨就是更好地为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服务。对于工程测量产品, 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测量, 对于这种形式的测量, 一般来说都会有明显的测量效果, 其测量结果的好坏也很容易评判;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将测量的主体放下去, 它更强调的是测量过程, 例如一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放样以及施工线路的测设。这种形式的测量并没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因此工程测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服务与产品两大类, 由此可以很自然地得到工程测量规范体系包括服务规范以及产品规范两部分。

及料场等在保护环境的方面进行方案的设计。在具体公路施工的阶段, 对于那些噪音比较大的施工项目应该对其的施工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对于便道要进行及时洒水, 使其不出现扬尘的情况, 对于未使用完的材料应该进行封闭式的堆放,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关昌余, 丽萌主编, 交通部公路司编著.新理念公路设计指

南[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2]郑素华.对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

公路与运输, 2010 (6)

郑州电视台全台网主干平台结构

蔡顶

(郑州电视台, 河南郑州450018)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郑州电视台全台网媒资骨干平台的硬件平台结构, 内部组织结构, 以及骨干平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业务关系。

关键词:SOA;ESB;EMB;统一认证

中图分类号:TN948.6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郑州电视台作为国内重要的省会电视台, 为了更好地为党的宣传工作服务, 亟需建立一个覆盖全台“采、编、播、管、存”全流程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平台系统, 该平台系统不仅可以更好更快地支持郑州电视台现有业务, 而且为今后郑州电视台在新时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平台系统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必将有助于郑州电视台在党的路线政策, 促进郑州市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团结动员各族干部群众, 提高郑州的品牌形象等方面有所作为。所以在此次郑州电视台全台网规划中, 既考虑到以后电视台业务发展趋势, 也立足郑州电视台台情, 坚持可持续发展。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方式来进行全局的规划设计。

作为居于SOA基础架构的主干系统, 主要遵循的标准体系SOA的标准体系, SOA标准组织有W3C (World Wide Web

3.2 工程测量技术规范体系的内容与范围

工程测量技术规范体系的范畴应该与工程测量的内容和范围相一致。对于工程测量的定义, 在该行业内并没有太大的异议, 但是工程测量所涵盖的内容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测绘学名词”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制的, 在本书中, 工程测量被认为应当包括林业测量、地形测量、地籍测量、控制测量、施工测量、房产测量、城市测量、变形监测、矿山测量、地质勘探测量、地下管线测量、工业测量和土地详查等测绘工作。但是该书对工程测量的定义却是:对工程建设以及资源开发的设计、施工、变形监测以及运营管理各个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的总称。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在工程建设以及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所有的测绘技术、方法都应该属于工程测量范畴之内。

3.3 工程测量规范化同国家测绘规范之间的关系

前面的内容已经介绍过“国家测绘规范”概念, 它指的是由国家测绘局编制、批准及发布的。该规范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从该层面来说, “国家测绘规范”所针对的范围应该是整个领土及领海。除了必须建立该国家的坐标以及高程系统外, 还需要按照不大于1:10000的比例进行地图的施测。然而工程测量规范仅仅是为了适应工程建设或者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标准”, 它所针对的对象是该工程建设项目, 并且它所采取的施测比例较大, 一般在1:500至1:5000范围内。

4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构思

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分析了我国的工程测量现状, 为了

文章编号:1673-1131 (2013) 01-0281-02

Consortium, 万维网联盟) 、OASIS (Organiz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ructured Information Standards, 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 、WS-I (Web Services Interoperability, Web服务互操作组织) , 主要遵循标准包括, 服务描述、注册和查找、安全性、事务性、服务流程、web服务器互操作、服务编程实现等几个方面。

郑州台全台网主干系统是一个公共的支撑平台, 不属于任何的子系统, 是全台网络的基础和核心, 其具有松、紧耦的特点, 是全台架构的关键。

郑州全台网主干系统包含统一认证、系统监控管理系统、互连平台ESB (企业服务器总线) 、互连平台EMB (企业媒体总线) 四大组成部分。这四部分都是电视台生产业务系统中所需要的基础服务。

ESB是由中间件技术实现并支持SOA的一组基础架构功能, ESB支持异构环境中的服务、消息, 基于事件进行交互。

避免内容的赘述, 现就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 内容重复; (2) 执行规范束缚了技术的创新; (3) 针对规范化的修订工作相对滞后; (4) 规范的宣传、学习与贯彻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 笔者就完善测量技术规范作以下几点构思: (1) 进一步加强国家规范的通用性: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内容的重复, 因为国家规范的通用性得到加强后, 就不需要另外制定一些没必要的区域及企业测量规范, 同时起到了便于管理的作用; (2) 提高行业规范的专用性:我们在加强国家规范通用性的同时, 也需要提高行业规范的专用性, 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 必要的时候直接引用国家规范中的板块, 对一些不必要的内容进行删除; (3) 鼓励技术创新并完善规范体系:技术创新是提高技术水平的动力源泉, 缺少技术创新, 规范化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与此类似, 只有不断完善规范体系,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技术人才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任敬德.关于公路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建议[J].河南交通科技, 2011 (32) :10-12

工程技术规范 第9篇

由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上海现代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 (集团) 总公司主编的《基坑工程技术规范》, 经市建设交通委科技委技术审查和我委审核, 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统一编号为DG/TJ08-61—2010, 自20l0年4月1日起实施。原《基坑工程设计规范》DBJ08-61—1997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管理、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 第10篇

本标准规定了公、母猪繁殖配种的原则和操作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种猪场、商品猪自繁自养场 (户) 、母猪养殖场 (户)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DB 51/T 653猪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

3 仪器设备和试剂

3.1 人工授精仪器设备

应符合DB 51/T 653的要求。

3.2 妊娠诊断仪

A型超声波妊娠诊断仪、B型超声波妊娠诊断仪。

3.3 精液稀释剂

精液稀释剂可自行配制, 也可购买商品制剂。自行配制使用的试剂应为分析纯, 称量准确, 稀释用水须为蒸馏水。

4 公猪繁殖配种

4.1 初配

外种公猪初配种年龄在10~12月龄, 本地公猪6~8月龄。

4.2 使用频率

1~2岁的公猪每周配种 (采精) 2~3次, 2岁以上的公猪每周配种 (采精) 3~4次。

4.3 使用年限

正常情况下公猪使用2~4年, 有以下情况之一需要淘汰:因病、因伤不能使用者, 精液品质不合格者, 所配母猪受胎率低下者。

4.4 公猪调教

4.4.1 年龄。后备公猪7~8月龄可开始调教, 有配种经验的公猪也可进行采精调教。

4.4.2 方法。

将成年公猪的精液、包皮部分泌物或发情母猪尿液涂在假台猪后部, 将公猪引至假台猪训练其爬跨, 每天可调教1次, 但每次调教时间最好不超过15 min。

4.5 采精前的准备

4.5.1 公猪。剪去公猪包皮的长毛, 将周围赃物冲洗干净并擦干水渍。

4.5.2 采精器件。

集精杯清洗消毒后, 置于38℃的恒温箱中备用, 准备好采精时清洁公猪包皮内污物的纸巾或消毒清洁的干纱布。

4.5.3 精液稀释液。

配置好所需量的稀释液, 置于在水浴锅中预热至35℃备用。

4.5.4 精液质检设备。

调节好质检用的显微镜, 开启显微镜载物台上恒温板以及预热精子密度测定仪。

4.5.5 精液分装器件的准备。

准备好精液分装器、精液瓶或袋。

4.6 采精程序

采精员一手带双层手套, 另一手持集精杯, 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其腹部和包皮, 再用温水清洗干净, 避免药物残留对精子的伤害。

采精员挤出公猪包皮积尿, 按摩公猪包皮, 刺激其爬跨假台猪, 待伸出阴茎时脱去外层手套, 用手紧握龟头, 顺其向前冲力将阴茎的“S”状弯曲拉直, 握紧阴茎龟头防止其旋转。待公猪射精时用四层纱布过滤收集浓份或全份精液于集精杯, 最初射出的5 mL精不接取, 直到公猪射精完毕。

4.7 精液品质检查

精液品质达以下指标才能使用, 检查不合格时须查找原因。

4.7.1 新鲜精液。

滤精量100 mL以上, 精子活力0.7级以上, 精子密度2亿/mL以上。

4.7.2 稀释精液。

精子活力≥0.5级以上, 每1 mL精液含有效精子数≥1.0亿, 畸形精子率≤15%。

4.8 精液的处理

精液的稀释、质量控制、分装、贮存和运输等精液处理参见DB 51/T 653。

5 母猪繁殖配种

5.1 初配

外种后备母猪在9~10月龄, 第二或第三次发情后、体重达到100 kg时。含本地猪血缘的杂种可提前1月。

5.2 使用年限

正常情况下母猪的利用年限为4年, 有以下情况之一需要淘汰:严重受伤、因病不能作种用, 连续2~3胎繁殖力低下, 有严重恶僻者。

5.3 发情观察

5.3.1 观察时间。

早晚进行一次发情观察。

5.3.2 发情症状。

5.3.2. 1 行为。

发情开始时表现为不安、食欲下降;至发情盛期时, 喜欢爬跨其他母猪或接受其它母猪爬跨, 自动接近公猪, 用公猪试情时愿意接受爬跨和交配。

5.3.2. 2 阴户。

发情初期外阴开始红肿, 颜色由浅变深, 并流出少量透明粘液;发情盛期外阴流出白色浓稠带丝状粘液。

5.3.2. 3 压背反射。

用力按压母猪腰部站立不动, 举尾竖耳, 表现出交配姿势即“静立反射”。

5.4 适时配种

5.4.1 配种时间。

母猪发情开始后24~36 h、阴户由充血红肿到紫红暗淡、肿胀开始消退并出现皱纹、粘液由稀薄到浓稠并带有丝状、出现“静立反射”时。

5.4.2 配种方式和次数。

初配母猪采用本交配种3次, 经产母猪采用人工授精输精2次。第一次配种 (输精) 后间隔8~12 h再进行2、3次配种 (输精) 。

5.5 输精

参见DB 51/T 653。

5.6 妊娠诊断

5.6.1 时间。

配种后18~24 d, 肉眼观察母猪是否返情, 30 d用超声波妊娠诊断仪进行妊娠诊断。

5.6.2 A型超声波诊断方法。

在倒数第二个奶头、后腿前缘、距乳头基线上5 cm处涂抹食用油或润滑油, 同时涂抹探头。将探头与猪体紧贴并小范围移动。当妊娠诊断仪发出短暂的声音时, 表示未怀孕, 当发出长声时, 表示已怀孕。

5.6.3 B型超声波诊断方法。

设备开启预热后, 在探头顶端涂上适量的耦合剂, 将探头与猪的皮肤贴紧, 在孕检部 (与A型超声波诊断部位相同) 位小角度移动, 观察设备屏幕, 观察有无明显的黑点或带有空洞的黑圈, 判断是否妊娠。

5.7 预产期的推算

5.7.1“三三三”推算法。配种日期加三个月三周三日。

绿豆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 第11篇

绿豆被称为“绿色珍珠”,是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茎叶、荚皮、秕碎粒都是上等饲料,饲喂奶牛极好;绿豆又是比较理想的绿肥作物。绿豆稳产性好、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生育期短、适播期长,耐荫蔽,喜温热、湿润气候,能耐40℃高温。

1.株型

绿豆分3种株型:直立型、半蔓生型和蔓生型。

绿豆株型常随年份和栽培条件而变化。其中半蔓生型变化较大,或变直立,或变蔓生。

株型与产量关系密切,直立型>半蔓生型>蔓生型。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为直立型和半蔓生型。

2.结荚习性

绿豆分两种结荚习性:有限结荚习性和无限结荚习性。多数绿豆品种为无限结荚习性。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成熟期比较集中,无限结荚习性荚果成熟期很不一致。

3.叶型

绿豆复叶分两种叶型: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叶或裂叶型(叶片有3裂或5裂深缺刻)。

一般叶色浓绿是高产品种的标志。

4.籽粒大小

绿豆按粒度大小分为3种:大粒型(百粒重6克以上);中粒型 (百粒重4~6克);小粒型(百粒重4克以下)。东北地区品种多为大粒型。

二、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

1.品种选择技术

绿豆虽属短日性作物,但大多数品种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绿豆理论上可在较大范围内引种,但必须做好适应性试验。原则上夏播品种不在春、秋播区种植,秋播品种不在春、夏播区种植。

绿豆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生产上应选用多荚型品种,而品种分枝多,则结荚多。

绿豆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二者和百粒重呈负相关。

绿豆单株荚数、百粒重和生育期无相关性。

旱薄地应选用大株型耐旱品种;中等以上水肥地应选用直立紧凑,早熟,中矮秆,主茎粗壮,分枝偏少,耐水、耐肥力强的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大面积种植应选早熟、植株直立紧凑,结荚集中,成熟一致,不炸荚,硬实豆(俗称铁豆子、石豆子)轻,耐肥,抗倒的品种。

生产豆芽宜选用中粒型、绿色幼茎的品种。

2.土壤和茬口选择技术

绿豆耐旱、耐瘠、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论是黏土、壤土、砂土等土质,还是风砂、干旱、贫瘠、轻盐碱的土壤上均可生长。在其他作物不能正常生长的地块,种植绿豆仍可获得一定产量。绿豆可作为开垦砂荒地的先锋作物种植。但绿豆耐盐性较差,土壤含盐量不能超过0.2%;适宜的土壤pH值为6.0~7.5,不宜低于5.5或高于0.8 。虽然绿豆具有这些优点,但专拣旱薄地种绿豆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实际上,只有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中性或弱碱性的壤土或砂壤土平岗地,才能充分挖掘绿豆的增产潜力,实现高产高效。

绿豆忌连作(包括和其他豆科作物连作),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含3年)轮作。不宜和大白菜、向日葵接茬或迎茬,白菜茬种绿豆根腐病严重,向日葵茬易发生菌核病(小苗烂根)。也不宜用油菜、芝麻茬。除上述禁忌和低洼易涝地外,任何作物茬口都可种植绿豆。

绿豆是喜光作物,但又较耐荫蔽,比较适合和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芝麻或烟草等间套作。

3.耕、整地技术

秋季深翻(松),翻深18~22厘米,翻地前每公顷撒施有机肥20吨以上。翌年早春冻融交替时整地。

4.种子处理技术

①种子精选。

综合利用风选、筛选和机选,小面积最好人工粒选,挑出硬实粒、病虫豆。

②晒种。

在阳光下曝晒1~2天即可。

③硬实豆处理。

绿豆中常有10%左右的硬实豆,有的品种高达20%~30%,硬实豆质地坚硬,不能吸水发芽。种子量少时可用砖轻擦,稍磨破种皮即可。

④发芽试验。

在精选后的种子中随机取300粒,分成3份,用温水浸泡4小时左右,在25℃左右条件下催芽,3天计算发芽势,7天计算发芽率。合格种子要求发芽率≥85%,一级种子发芽率≥95%。

⑤种子包衣。

用种子重量1.5%的35%多·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根腐病、细菌性斑点病和地下害虫。

⑥根瘤菌、微肥拌种。

选用豇豆族根瘤菌拌种。绿豆、小豆、花生等的根瘤菌同属豇豆族,可以互相接种。每克固氮菌剂含根瘤菌3亿个以上时,每公顷用量2千克;含3亿个以下时,每公顷用量3.5千克。根瘤菌最好和钼酸铵混配,每公顷用钼酸铵75克。买不到商品根瘤菌剂,可用土方法:即秋季挖取健壮绿豆植株(小豆、花生也可)的根瘤,每公顷300~350株即可,放阴凉处风干后第二年备用。接种时将根瘤捣碎,用温水调匀,拌种即可。

5.播种技术

①合理密植原则。

早熟品种宜密,中晚熟品种宜稀;直立型品种宜密,半蔓生型品种宜稀;晚种密、早种稀;旱薄地靠密植增荚,土壤肥沃、水肥多时宜适当稀植,靠适当发展分枝夺取高产。

适当密植是增加单位面积总荚数、提高产量的基础。

绿豆对密度要求很严,个体对产量影响明显。吉林省单作每公顷留苗12万~18万株,每公顷用种量15~20千克,大面积种植,要根据硬实种子比例适当增加播种量。

②适期早播。

绿豆是喜温作物。春绿豆以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时为适宜播种的下限温度,一般达到14℃以上播种。机械化收获,宜适当延迟播种,以缩小主茎和分枝豆荚成熟差异。绿豆生育期短,播种适期长,吉林省5月10日~6月10日均可播种,其间最佳播期为5月15~25日。生育期较短品种和肥力较差的地块宜适当晚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和肥力较好的地块宜适当早播。

③种植方式。

a.单作。采用垄上双条精量播种,单株等距留苗。

b.间作、套种。宜采用穴播种植方式,一般每穴播种3~4粒、留苗2~3株。

④播种技术。

垄上双条精量播种可用2BT-2型精播机。绿豆出苗时子叶出土,所以出苗拱土困难,宜适当浅播,播种深度一般3~4厘米,播后轻度镇压,以免小苗顶盖。

足墒下种,一播全苗、齐苗,绿豆发芽、出苗需吸收大量水分,播种时要求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

⑤重施底肥。

播种时每公顷施入磷酸二铵125~150千克+硫酸钾80~100千克做底肥,或每公顷用高效复合肥250千克左右做底肥。配施钙、锌、镁、钼、硼等中、微量元素,绿豆需要钙和微量元素比其他作物多。

6.化学除草技术

播后苗前每公顷可用50%乙草胺乳油1500~2250毫升,或330克/升二甲戊灵乳油2250 ~ 3000毫升,或72%异丙草胺乳油2250 ~ 3000毫升对水喷施。绿豆对除草剂敏感,易发生药害,注意用药安全。

7.田间管理技术

①幼苗期(出苗至第一个分枝出现) 。

本期主要进行根系生长,地上部生长缓慢。主攻目标是:“促”,即促根、促壮苗(壮而不旺),地上、地下协调生长。

绿豆真叶出现前抗寒力较强,短时间的春寒对幼苗影响不大。

a.早间苗、适时定苗。第一片复叶展开时间苗,把苗剔成单棵,株距为定苗株距的一半;第二片复叶展开时定苗。绿豆喜欢单棵生长,千万不要留双苗或多苗。农谚即有“小豆一窝,绿豆一棵”的说法。绿豆幼茎有紫色和绿色两种(紫茎开紫花,绿茎开黄花),是苗期去杂提纯的重要标志。

b.中耕。结合间苗进行第一次铲蹚,结合定苗进行第二次铲蹚。

c.水分管理。绿豆耐旱主要表现在苗期,苗期需水少,一般情况下,苗期不浇水,控水蹲苗,以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为宜。苗期水分过多,可造成烂根或徒长。

②分枝与花芽分化期,简称分枝期(从第一个分枝出现至第一朵花开放) 。

本期茎叶快速生长,生长发育中心转向茎秆和花梗。主攻目标是:搭成丰产骨架,即搭好“根架”,稳住“苗架”,使茎节稳健、缓缓伸长,分枝和花梗早发,壮而不旺,稳而不滞,叶面积系数大而不过,达到早现蕾,多现蕾,现大蕾。

本期徒长长相:秆粗、节间长,叶片肥大、旺长,顶陷、茎叶高,花蕾小而少,易脱落。

a.中耕。开花封行前进行第三次中耕并培土封根。绿豆头重脚轻,培土有增加不定根和防止倒伏的作用。防止倒伏是绿豆丰产的重要前提,培土是绿豆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培土不要过深,避免埋压分枝。

b.水分管理。现蕾期为绿豆的需水临界期,土壤湿度宜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0%。

c.化控。水、肥充足的高产田在分枝期每公顷用98%甲哌鎓可溶性粉剂45克对水750升喷施,如植株已经出现旺长,7~10天后每公顷再用75克对水750升喷施1次;或在绿豆始花期用167毫克/千克的2,3,5-三碘苯甲酸液喷施,效果不明显的,用200毫克/千克的浓度在盛花期再喷1次。

③开花结荚期(花荚期) 。

当全田50%以上植株有1朵花开放时为开花始期。绿豆开花和结荚同时进行,无明显界限,统称花荚期。本期是绿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旺盛生长时期,地上部茎叶和地下根群的生长均达到高峰。主攻目标是:“控”,即控制植株长势,保花保荚,初花期遇雨防疯长,使茎叶健旺,层次分明,分枝、花梗匀称,蕾多,花多,荚多。

本期丰健型长相:植株旺盛,花期稳长,带荚封行,花荚多、脱落少,植株上部保持5厘米嫩头,小叶大荚。

徒长长相:茎嫩、节间长,叶大、叶薄、嫩绿,叶柄长,叶尖下垂,未结荚过早封行。其中,植株呈高、大、空长相为早发徒长型;无效花蕾多且中下部大量脱落,花梗荚果稀少,仅顶端花梗上有几个小荚封顶为晚发徒长型。

绿豆花荚脱落率可达56%~87%,其中落花占50%~70%、落荚占15%~30%、落蕾占1.2%~10%,落花落荚是绿豆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花荚脱落既有品种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有限结荚习性类型品种落荚多,无限结荚习性类型品种落花多。

a.追肥。初花封垄时植株长势不足,可每公顷追施尿素50~60千克,长势好的,可不追肥,以免徒长。

b.水分管理。绿豆耐旱(耐旱性比禾本科作物和其他各种豆类作物都强),但同时绿豆又是需水较多的作物,不同水分条件下,绿豆产量差异很大。开花结荚期是绿豆一生需水高峰期,土壤湿度宜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

种植绿豆全生育期浇3次水即可:开花初期浇第一水(即使未呈现旱像也应浇水),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花荚盛期浇第二水;鼓粒期浇第三水。水源紧张的,要必保在盛花期浇一次水。需要指出的是,浇水次数过多,长期处在湿度较大条件下的绿豆产量并不会高。

c.叶面肥。每公顷用3~3.75千克磷酸二氢钾混配杀菌剂、杀虫剂及硼、钼、锌等微肥(根据缺素诊断决定微肥种类),一喷多效。

④灌浆和成熟期。

豆粒开始鼓起至体积达到最大为灌浆期,也叫鼓粒期。特别是结荚后的10天时间内,籽粒的绝大部分干物质是在此期内积累的。本期主攻目标是:促灌浆,防止根系和叶片早衰,减少落花、落荚和籽粒败育。

丰产长相:叶绿色、叶脉黄、不贪青、不早衰,叶面积指数稳定适宜,荚大、粒多、粒饱,蕾、花、幼荚、青荚和熟荚五世同堂。

a.水分管理。灌浆期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

b.叶面肥。每公顷用4千克磷酸二氢钾+15千克尿素+375克钼酸铵对水750升,可药、肥混配,一喷多效。

绿豆结荚成熟期要求晴朗干燥天气。

⑤收摘后期。

从第一批熟荚收摘后的重演开花、结荚时期称为收摘后期。绿豆第一批荚收摘后,会继续开花、结荚,绿豆一生可出现2~3次开花高峰,一般能收摘3~4次,多者可达10次。

本期主攻目标:尽量延长根系和中上部叶片功能期,多开花、多结荚。

a.叶面肥。第一批熟荚收摘前2天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3千克+尿素10千克对水750升喷施,第二批熟荚收摘前2天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3千克+尿素3.75千克+硼砂1500克对水喷施。结合防病治虫,一次完成。

b.水分管理。每收摘一次,需灌水一次。

绿豆耐旱怕涝,农谚有“涝小豆、旱绿豆”的说法,绿豆整个生育期都要注意排涝。

8.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各种病虫害的共性防治技术主要有:选用抗性品种;选购无病良种;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这里仅介绍化学防治方法。

①病害。

a.叶斑病。轮纹斑病、褐斑病、黑斑病等统称叶斑病。防治方法:从现蕾期开始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b.枯萎病。根腐病、茎腐病、青枯病和立枯病统称枯萎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茎基部或灌根。

c.白粉病。发病初期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400克/升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喷施。

d.菌核病。发病初期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喷施。

e.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疫病)。发病初期用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施。

以上病害均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②虫害。

a.地下害虫。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3.75千克对水750升,在旋耕整地前全田或播种沟均匀喷洒。

b.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0克/升吡虫啉可溶液剂4000倍液喷施。

c.红蜘蛛。用240克/升螺螨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1%甲维盐乳油1500倍液喷施。

d.豆荚螟。从现蕾期开始,在成虫盛发期或卵孵化盛期之前,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施于豆荚上,每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其他虫害还有黏虫、草地螟等。

9.适时收获技术

绿豆无论是无限结荚习性还是有限结荚习性,都是边开花、边结荚、边成熟,往往是下部的荚已经成熟,上部还在开花,一批荚收摘后继续开花、结荚。因此绿豆的最佳收获方法是采用多次摘荚,很少有适合一次集中收获的品种。绿豆对霜冻敏感,抗霜能力比大豆弱,气温降至0℃就会被冻死,遭遇霜冻后,种子发芽率降低。绿豆种子无休眠期,成熟时需及时收获,否则遇雨豆粒在荚上发芽。

①人工收获。

当60%~70%豆荚成熟后开始收摘,每隔1周摘收1次。直立型品种适合人工分批摘收,半蔓生型分期摘收极不方便。

②机械一次性收获。

直立型和半蔓生型品种都可一次性收获。在田间黑荚和黄荚之和达到80%时,每公顷用40%乙烯利水剂2250克对水喷施,1周后豆叶脱落即可收获,以上午10时前露水未干时收获为宜。机收前最好先人工摘收1~2次。

10.留种

在田间挑选结荚数量多、荚上举并露出叶面的单株,要求株型一致、健壮,采摘头茬大黑荚留种。

11.储藏

绿豆种子寿命颇长,居豆科作物之首,常温下储藏6~8年仍可保持较高的发芽率,干燥条件下可储藏12年左右。但商品绿豆不能长时间积压,否则陈年绿豆色泽差。

监测台场地规范技术要求 第1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检测台地,技术要求

广播电视监测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改善广播电视的传输和播出质量,核查广播电视覆盖网的效果,为拟定、修改覆盖网技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对维护广播电视的空中无线电波秩序,严格保护并有效利用频谱资源,保证群众良好的收听(收看)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开展节目制作、传输和播出系统技术质量评比竞赛的评判依据;是各级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广播电视台进行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是各级领导了解广播电视实际播出质量和覆盖效果、完善广播电视系统自我监督机制不可缺少的耳目和助手。

本文主要论述了监测台场地的技术规范要求,以及监测台场地选择重要的技术依据。

1 场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接收到的信号最强;背景噪声与干扰最小;由场地环境引起的电波损耗与畸变最小。

1.1 场地的地形条件

地面有效电气特性对场地的地形条件与地面有效电气特性的要求及所监测的频段有关。

1.1.1 监测中、短波段广播电台

监测中、短波段广播的监测台场地,要求场地周围地形平坦、开阔,并要求地面有较高的地导系数。监测台接收到的中、短波发射台距离与地面地导系数有关,地导系数越大,可以接收的距离越远。接收远距离电台需用高增益、强定向、低仰角天线,而架设这类需有较大开阔的天线场地。

1.1.2 监测米波、分米波广播电视台

米波、分米波段的电波传播主要以直接波传播,监测台可接收到的米波、分米波台距离与接收天线高度有关,天线架设得较高可接收到的距离就较远。

1.2 监测台场地的电磁环境要求

监测台应选在城市规划的收信区内,以便使场地电磁环境受到应有的保护。监测台对无线电发射台等的保护要求为:中波发射台到达监测台天线场地的电场强度不应超过100d Bu V/m, 短波发射台到达监测台天线场地的电场强度不应超过80 d Bu V/m。监测台与中波发射台的防护间距如表1 所示,监测台与短波发射台的防护间距如表2 所示。

4 特殊监测设施场地的要求

特殊监测设施是指中、短波场强测量室与短波测向设施(主要是测向天线)。为能真实地反映测量地点接收的信号场强与电波传播方向,对场强室与短波测向天线周围环境的技术要求,可使测量的信号电波不受扰乱,或使各种干扰达到最小。

4.1 场强测量室的场地要求

场强室周围场地地形应平坦,土壤结构应均匀,地面的地导系数应较高,周围300m内不应有建筑物。通往场强室电源电缆、电话电缆与水管等均应深埋地下。

为防止各种电气干扰,场强室应远离繁忙的公路、居民区与会产生电气干扰的各种电气设备。场强室宜采用对电波吸收损耗小的材料(如木料、玻璃钢等)作为建筑结构材料。

4.2 短波测向场地的环境要求

第一,测向天线场地周围1km以内的地形应平坦,附近不应有洼地、湖泊或其他大面积的水塘,远处山峰仰角不应大于3°。

第二,场地的地面导电率应均匀,地下水位高度的变化尽可能平衡。场地不应选在沙砾地段或有断层的地面上。

第三,场地附近不应埋有大口径水管或其他金属管道,除非埋得较深。

第四,离测向天线500 ~ 1000m外,可建设交通流量不大的公路、10m高度以下的房屋、低压电源线和电话线。

上一篇:传统戏曲文化下一篇:临床兽医抗生素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