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2024-07-26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精选12篇)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高校,辅导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高校辅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加上国家针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实施,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 全国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有21万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助于推动高校实现教育公平, 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做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指来自新疆、西藏、青海等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如维吾尔族、藏族、哈萨克族的学生等。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约有60余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 30余名来自西藏、青海等地区的藏族学生, 这些少数民族学生, 在学校形成了几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由于从小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 在语言、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差别较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普遍性问题:

1. 家庭经济状况差。

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家庭经济条件比较贫穷, 很多学生家庭还处在老少边穷地区的落后农村里。在北京高校生活的这些少数民族学生, 由于消费水平比较高, 造成了较大经济压力。贫穷的家庭状况加上较大的消费压力更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参与学校、学院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

2. 汉语言能力不足, 学习基础差。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到大都是以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为主, 汉语做为第二语言, 表达和理解能力欠佳, 高校基本上都是用汉语教学或者中英双语教学, 学习起来就会更困难。受地区经济差异和家庭经济情况影响, 这些学生的英语、计算机、数学课等学科基础薄弱、思维模式单一、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高校的课程多数又以数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不能适应快速紧张的学习节奏, 不能完全理解大量的学习内容, 造成学生学业压力加大。

3. 强烈的民族意识。

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习惯和生活习俗, 这也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少数民族学生往往聚集在本民族同学的小圈子内, 基本上只和本民族同学交往。部分少数民族同学因不适应拥挤的大城市生活, 学习期间焦躁、脾气差, 难以与他人沟通等, 极易引发学生间的摩擦和冲突, 而少数民族学生出于对自己民族习惯的保护, 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和行为。

4. 易引发心理问题。

由于地域差异、家庭经济落后、民族习惯和语言差异等多方面原因, 极易给少数民族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在人际交往、学业困难等因素交织作用下, 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和敏感, 容易引发抑郁症。

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多样, 学以致用更加艰难, 教育工作者要关心他们, 以更加细致和有效的工作来帮助他们, 敦促他们积极实践,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德才并进。

同时,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将回到原籍, 他们的学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发展, 为教育资源合理配制和实现教育公平夯实基础。

2. 维护校园和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

当前,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政治局面,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当前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民族分裂分子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唆使下, 挑拨民族矛盾, 从事破坏活动, 严重影响地区和国家的稳定。敌对势力一直将新疆、西藏等地作为对我国实施“分化、分裂”的主要目标, 千方百计支持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民族、宗教、发展等问题从各个方面加紧对我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 速度更快, 加之少数民族学生固有的宗教信仰, 容易被民族分裂分子煽动, 诱发不稳定事件发生。

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几点建议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中, 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 服务学生, 引导学生, 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 以人为本, 健全资助政策。

鉴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上贫困, 要严格落实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 做好贫困认定、勤工俭学、路费补贴等相关工作, 在此基础上, 争取更多的社会助学资源助学, 资助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在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里举办联欢会, 比如, 古尔邦节、开斋节、藏历新年等, 校领导带队去慰问民族学生, 按照民族风俗举行会餐等活动, 尊重和关怀同样重要, 还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思想感情。

2. 强化学业辅导。

充分发挥教师在对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为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辅导形式。辅导内容以学业提升为核心, 同时辅以心理压力疏导、自信心提升等心理辅导, 还为学生提供课程答疑辅导和前沿科技报告, 为每名学生提供参考书籍等举措,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3. 建立立体关注网络。

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是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之一, 应建立由学校党委、学工部为主体的, 学院辅导员、后勤服务、任课教师等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关注网络, 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好学生生活、学业中的困难,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 政策解读, 关注优先政策。

充分了解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各项优惠政策, 通过向学生宣传并解读各地对的资助、就业等相关政策, 既可以让学生减少学费与助学贷款的后顾之忧, 还更能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与就业机会。

四、小结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的简单的工作, 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情况的需要, 不断探索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系。坚持以人为本、育人成才, 从战略高度出发, 努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力争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蕾.关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北京教育 (德育版) , 2010, (09) .

[2]李焱斌, 雷冬海.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4) .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第2篇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

各学院学生工作组: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我校现有少数民族学生1774人,他们有着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因语言、民族习惯等原因,在思想、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需要特别的关心和关照。为进一步深入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学生工作部特制定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新时期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我校地处首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关系到首都、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当前,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遥相呼应,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们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与我们争夺少数民族地区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关心、爱护、培养好这些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还是未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目前,我校本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左右,其中回族、藏族、维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特点突出的学生有450名左右。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从思想、情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给以关心和帮助,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努力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当前全体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法律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立足引导,重在教育;要坚持“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原则,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问题,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要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少数民族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共有的时代特点、思维方式,同时又有本民族独特的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在工作过程中,既要注重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同时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特殊方式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会面临比汉族学生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要更加关注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抓住工作契机,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工作,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加强民族政策和法律宣传教育

在全体学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宣传,使各族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把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通过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族知识竞赛及各种文体活动增进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通过参观展览、社会实践等方式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教育各民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少数民族骨干学生推优入党工作,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培养一批忠诚于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信念坚定、愿意为本地区本民族献身的少数民族骨干。辅导员、班主任要为少数民族学生当好人生的指导老师,经常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学院每学期要总结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开展情况,遇到重大节假日、敏感事件发生日或突发事件要及时汇报思想动态;定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学习。

3、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边远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积极为他们落实工作岗位;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审,并给予一定程度的倾

斜;重视少数民族的节日,为他们开展庆祝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给他们发放一定的节日补助。要把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学生宿舍住宿,宿舍中安排学生党员或学生骨干和他们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助;对数学、英语等基础薄弱的课程要协助相关学院单独开课,个别辅导,要组织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帮助,帮助他们按时完成学业。各学院要依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原籍就业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畅通信息传输渠道,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就业信息;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加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就业帮扶。

4、提升综合素质

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增强各民族学生间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己组织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让他们在策划、组织活动过程中提高素质,锻炼能力。依托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定时给予心理辅导,组织团体辅导,加强师生间、同学间、民族间的交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提高理解和把握民族政策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学生工作中的民族问题,尤其要能够正确区分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要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问题,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形成共识、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按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

2、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思想教育和解决

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学生相比,有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要在各方面积极引导、帮助,让他们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加强对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机制建设。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实际,所在学院要给与特别的关心和帮助。除了按照学校相关政策予以适当照顾外,还要积极发挥党员、学生骨干的作用,结成互帮互助小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成绩。同时,要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对本民族、家乡的责任感,树立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信心。

加强对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经济困难家庭,资助中心、各学院要在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资助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鼓励他们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工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信息沟通工作。通过座谈会、联欢会以及日常工作体系及时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殊困难,尤其是在特别时间、特别事件中的反映。对容易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引发不安定事端的各种因素和迹象,高度重视,深入了解情况,查清原因,及时反映,妥善解决。

3、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骨干

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他们和其他学生融合在一起,增强文化交流和深入了解,加深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广大学生在轻松的文体活动中树立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大家庭思想。

各学院要把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少数民族干部作为高校的一项崇高使命。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造就一批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少数民族干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党团组织要发挥教育功能,加强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对重点少数民族学生重点培养,把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组织中来。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2009年7月21日

报:学校领导 送:学校相关部处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第3篇

[关键词]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学生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不断普及,少数民族大学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如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达到了24.2%,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左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生截至2008年底在校生总数为133.9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2%。如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就读于非民族地方院校。

一、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紧迫的现实需求

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对匮乏。民族院校具有针对性的少数民族相关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集中在相应的民族专业的学院中,可以实行集中管理。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人数少且分布散的特点,管理过程中具有管理难度大,沟通难等特点。加之这方面的研究少,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经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重要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必须认识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坚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二)校园和谐的需要

良好的大学教育会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少数民族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时,不仅要克服生活和学习的适应问题,也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新定位和认识的过程。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发校园安全问题,甚至会导致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狭隘的民族主义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可能会由于民族问题走向一种极端手段处理问题。正确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人生观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

(三)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因为这将关系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我国最大的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问题,民族自身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是重要的推动力。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非民族地方院校各自都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学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更多的进入到这些优势学科中学习,将自己的学业与民族地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能力肩负起建设民族地区的重任,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作为的意识,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的需要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加之学习基础较差,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容易自卑甚至失去信心,而自信心是以一个人战胜困难,不断在逆境中前进的不竭动力,作为个体需要自信自强,作为一个民族同样的需要自信自强。一个民族的自信自强就是来自年轻一代的自信自强,可以说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自强就是树立各民族的自信自强精神。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处于社会竞争较少的环境,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到了充满竞争的学校和社会后,对于竞争状态显得不适应。高校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要磨练学生意志,通过日常教育教学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断建立和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

二、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模糊

目前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还不够生动丰富,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发挥还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保障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全方位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李长春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务必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况

在教学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中学习普遍感到吃力。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64.8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就业压力而苦恼,40.4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学习压力而苦恼。由于汉族大学生基础较为扎实,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要弱于汉族学生,这样的事实让高校不得不考虑是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标准适度降低。一味的降低培养标准并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降低培养标准让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也不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

三、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一)引进专职少数民族辅导员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其他民族的教师较难深刻的体会少数民族学生身上的困惑和遇到的困难。没有共同的情感基础,谈心和教育就会成为效率极低的道理解释和枯燥的说教,少数民族学生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少数民族辅导员老师,除了引进来还要留得住。应该进一步考虑如何才能留住少数民族辅导员。除了与其他辅导员一样的管理和工作外,在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给予充分的信任。

(二)开设民族文化理论课程

文化的差异可以导致文化的多元化,但也可以导致文化的误解甚至是歧视,从而导致文化间的冲突。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同时启发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汉族大学生到民族地区到边疆地区去创业。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最佳渠道就是其自身文化得到大家的认同。在此前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有个被大家忽略的问题,无论是研究者还是高校的管理者都把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少数民族学生身上,忽略了广大的汉族学生。在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特殊策略和管理的时候不仅要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要漢民族大学生了解和明白采取此类措施和管理的原因和意义。

(三)以大学生民族文化节为契机树立民族学生的自信心

民族文化节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成为定期举行的重大活动之一,有的高校已经举行十届左右,在最近一两年内许多高校也举办了首届民族文化节。在非民族地方院校中,很多汉族大学生是通过民族文化节的形式比较详细的了解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民族文化知识。

民族文化艺术节基本上以民族节目表演和民族物品展出的形式举行,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而汉族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与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比。把民族文化节从各个学校单兵作战的形式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直党建》(京)2010年第11期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第4篇

一、影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

(一)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滞后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主体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历史和地域因素, 少数民族学生居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文化教育发展滞后, 质量不高, 家庭经济普遍困难, 对他们在大学期间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以及未来寻找就业机会都存在着一定影响。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个别少数民族学生不愿谈及相关情况, 对来自外界的各种评价比较敏感, 情绪的自我调适能力欠缺, 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二) 宗教信仰及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也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我国, 各民族宗教信仰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在内的各大宗教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一些多民族杂居地区, 各民族相互之间的文化、宗教存在着冲突和融合。能否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纷繁复杂的民族、宗教事务, 维系着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在不同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环境中成长, 其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都会受到比较深刻的影响。如何克服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是我们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较强, 政治观念薄弱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本民族传统的生活环境、教育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 形成了较为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一方面使他们非常关注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另一方面也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一种天然的凝聚因子, 容易在大学校园里形成一些民族、地域特征明显的非正式群体, 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部分民族学生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党员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不能理性和客观地加以认识, 对党的政策和政治理论产生困惑。更有极少数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发生偏差, 形成了狭隘的民族利益观, 只关注涉及本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相关事务, 不从国家大局出发去认识和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认为政治与自己毫不相干, 消极漠视, 政治观念极为淡薄。

(四) 境内外敌对势力图谋分裂民族地区的影响

长期以来, 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打着“民族”、“宗教”、“民主”、“人权”等口号, 对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西化、分化、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 大肆散布反动言论和观点, 不断挑起民族仇恨, 严重威胁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目前, 境内外“三股势力”加紧对这些地区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裂和破坏, 极大地毒害和影响了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人心和阵地,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谐,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 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指出, 要积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党建工作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 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建设在高校意识形态上的统领作用, 努力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和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 处理好与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冲突, 包容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思想差异, 引领少数民族学生明辨大是大非, 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袭, 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 努力追求思想和政治进步。为达到这一目标要求, 各高校应着力在教师党员中培养一批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宗教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骨干,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 不断巩固正确意识形态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培养一批政治信念坚定的优秀党员,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方向引领, 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 高校应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以此带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深化教育管理效果。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政治观念较为薄弱, 追求政治进步的热情不够, 高校各级党的组织不能被动地等待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入党, 而应重视对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学生党员队伍。许多高校针对学生入党设置了明确的标准, 对诸如学习成绩和思想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确保了党员发展质量。但在对待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上, 应重点考察思想政治表现, 适当放宽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要求, 使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比例有所提高, 将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带动作用, 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二) 深入一线, 深入实际, 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实际困难

2011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针对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出重要指示, 强调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 深入一线, 深入实际,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深入”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本质要求, 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也应遵循“深入一线, 深入实际”的要求, 及时为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各种困难。

深入一线、深入实际, 扎实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求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干部主动地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 近距离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现状和需求, 了解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期待和意见, 努力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只有深入一线, 深入实际, 以情化人, 才能走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心世界, 同他们建立深厚的情谊。对于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学生, 要在适当的接触交流中增加了解和信任,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为他们打开心结, 舒缓情绪, 解决他们的困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 要不断深入一线, 深入实际, 准确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 特别是那些因为性格和自尊心原因, 不愿意向他人提起家庭困难状况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真实情况, 努力将资助工作全过程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在资助评审中, 要适当扩大少数民族学生比例, 坚持以家庭经济情况为首要标准进行评审, 切实为少数民族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三) 以先进典型带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培育和带动作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党员、学生干部和具有一定特长者都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积极分子。对于在学习、校园文化建设、自我教育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少数民族学生, 要及时进行宣传表彰, 树立典型, 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 具有鲜明的特点, 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不仅能展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还能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树立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和自律意识。高校应积极创新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优秀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和校园和谐。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带动, 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积极追求进步。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学生干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培养和使用一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 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示范作用,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通过学生干部的带动和引领, 使更多少数民族学生树立大局观念, 增强自律意识, 积极协调处理好与其他民族学生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四) 加强“主渠道”建设, 力促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 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 促进教育内容和手段创新, 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校应围绕这四个方面, 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 精心挑选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据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探索符合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 创新教育教学手段, 务求实效。

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同时, 还应重视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积极唱响主旋律, 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凝聚、导向和激励作用, 开发和创新活动平台, 使各民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体会到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 可以组织少数民族地区返乡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在服务家乡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时, 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参观、调查活动, 能够感受到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家乡面貌的日新月异, 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内心愉悦, 促进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五) 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管理

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管理, 明确管理重点环节, 不断总结经验, 以严谨有效的管理工作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稳定、行为规范,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是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第5篇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跨省市进入非民族类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民族习惯差异、地域差异等现实原因的存在,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认同、价值观念等存在很大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键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高校辅导员及学生工作者承担着对这些同学进行引导、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担,特别是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现状,从思政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寻求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案,共建和谐稳定的大学校园.

作 者:赵梦影 万慧琳 作者单位:赵梦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上海,20)

万慧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201620)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第6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76-02

高校是文化汇集的“大熔炉”,在这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困难。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当下,高校要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心灵的家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就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有机融合、互通有无。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2012年7月,课题组对遵义市5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7份,回收率为86.7﹪。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了解情况及其传承的态度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为应对生存的需要和族群的发展而创造、积累起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调查中,有9.23%的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非常了解,61.61%的学生一般了解;在问到“你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时,有44.65%的学生是通过长辈讲解而获得,9.88%的学生是通过课堂教育,15.32%的学生是通过阅读,9.88%的学生是通过媒体,18.62%的学生是通过有关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对于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看法”,19.93%的学生表示很乐观,40.86%的学生表示比较乐观。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知识还是较为了解的,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持乐观态度。但也有29.16%的学生回答不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历史,5.44%的学生对其传承持悲观态度。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获得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上较为单一,主要是来自于长辈的讲解,这些应该引起各相关单位的重视。

(二)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知识作用效果的认识

大学校园是各种文化聚集的场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学习,其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着自己本民族一些特定的传统、习俗、信仰等,好的传统、习俗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1]在问到“你认为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对自身的帮助怎么样”时,13.01%的学生回答帮助很大,25.04%的学生回答帮助比较大,39.04%的学生回答帮助一般,9.88﹪的学生回答帮助不大,13.01%的学生回答没什么感觉。在问到“你认为本民族所倡导的仁义、忠孝、廉耻等思想道德文化在当今社会地位如何”时,34.1%的学生表示占有重要地位并保留其巨大影响力,56.34%的学生表示作用不是很明显,6.4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用,3.13%的学生表示完全被摒弃。我们经过分析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还是较大的,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示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帮助自己在大学校园里认清自己,找到自我。这提醒我们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合,从而使其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过程中形成合力。

(三)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学校开展社会实践育人活动内容及效果的评价”,有5.27%的学生回答很满意,27.51%的学生回答满意,52.55%的学生回答一般,12.69%的学生回答不满意,1.98%的学生回答很不满意。在问到“你对学校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时,4.92%的学生回答很满意,23.23%的学生回答满意,53.38%的学生回答一般,15.82%的学生回答不满意,2.64%的学生回答很不满意;而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评价”则有6.1%的学生回答很满意,29.49%的学生回答满意,52.22%的学生回答一般,9.56%的学生回答不满意,2.64%的学生回答很不满意。对于“目前你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你比较喜欢”这一排序题的回答,其顺序依次是:社会实践、主题演讲、课堂教学、座谈讨论、寓教于乐、网上交流、个别谈心。这些都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

二、少数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广,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提供了“动力源”。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立世、如何为人、如何处事等,而这些都不能在割断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基础上进行。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在文化的研究、继承与创新方面责任重大。多年来,贵州高校在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工作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在省教育厅、省民委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设立了三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历史学、民族法学等方面的教育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为贵州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4]

民族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价值,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树立资源意识,把握民族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更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小。同时,文化又是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理解;文化也是一种资本,在对外交往中能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影响大学生潜移默化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此,高校相关单位及组织者要树立资源意识,挖掘和整合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资源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教发[2012]9号)中明确指出:要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节多,任务重,除了有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作支撑外,还需要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充实。据了解,遵义市五所高校虽然开展了相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如遵义医学院、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创建的思政网、遵义师范学院创建的党建网、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党建思政网等。通过对其相关网页浏览发现,以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板块设置主要有“理论政策宣传”、“红色文化”、“校园文化”等,有关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却很少见。因此高校要尽快占领这块教育宣传“空地”,让“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三)将少数民族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有机结合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世居少数民族就有17个。遵义高校要发挥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入研究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就要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他活动,组织教师、学生到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体验和感受独特的民俗、民风;同时,要引导各专家学者做好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理论知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汇编成册,并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中,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科建设方向。如此,既可以提高遵义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又可以促进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在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弘扬民族文化,以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田宗远,杨晓苏,李实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12).

[2]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_619/200407/1316.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七条.

[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龙耀宏主编.民族文化与文化软实力[M].民族出版社2011.

[5] http://www.moe.edu.cn/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教发[2012]9号).2012-06-14.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第7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因为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大量消耗,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 首先就需要加大对社会公众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力度。今天的高校学子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他们的生态伦理观直接影响到未来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发展观和生态道德观, 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少数民族人民以其聪明才智, 创造出了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独特的生存方式,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意识, 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和思想。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取向, 对于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对中国当代生态伦理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特征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大多以本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特有形式, 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 成为少数民族人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概括来说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天人合一、平等共存的生态自然观。

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观念中, 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只是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 与自然具有同源关系, 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认为人和世间万物都由自然化生, 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根基和最终归宿, 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上述观点包含了三个递进的核心:即人与天地万物的同源性、生命本质的同一性、人与动植物间的拟人化伦理关系。其中人与天地万物的同源性是根本, 正因为人与天地万物的来源是一样的, 所以它们生命的本质具有同一性, 在处理人与动植物间的关系时才可以采用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种思想与当今中外学者所倡导的生态伦理观有惊人的相似。

2. 地域差异、环境适应的生态和谐观。

生活于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民族, 必须依赖于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 来进行生产生活活动,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较强地域差异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和谐生态理念。这一理念反过来又维持着当地的生态平衡, 协调着人与环境的和谐与融合。如蒙古半干旱草原环境下形成的“游牧”方式, 包含着爱护牲畜和草场、保护草原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意识。牧民根据牧草、水源、地形等随季节气候迁移, 既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又保护了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哈尼族面对山地高温多雨的自然地理条件, 创造了梯田文化景观, 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生态体系, 既解决哈尼人的食源问题, 又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

3. 典型敬畏、适度消费的生态发展观。

对自然界和自然物的神化, 形成对天、地、水、山、树等自然物的崇拜和禁忌, 人们禁止对他们进行伤害以求其保护, 形成了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走遍少数民族地区到处都有神山、神湖、神泉、神河、神树、神石。在各少数民族长期实践过程中, 他们认识到当人类对资源利用达到一定限度时, 大自然就会报复人类。因而, 他们形成了根据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季节变化适量、适时、适度的合理发展生产, 使自然保持自我循环的生态观念, 即适度消费的发展观。如每年从冬初头场大雪始, 至来春牧草泛青时, 是蒙古人的围猎季节。在围猎的过程中, 往往要放走大批的幼兽和带子的母兽, 保证了动物物种的繁衍。敬畏自然和适度消费的伦理观念保护了物种的繁衍和发展, 对于生态的动态平衡起着积极的作用。

4. 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生态保护观。

少数民族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推崇“万物有灵论”, 人们对待神灵的态度一旦成为秩序, 就形成带有普遍的约束性和权威性的宗教习俗、乡规民约或习惯法, 最终上升为一种伦理形式———生态伦理。虽然不像现在专门的法律具有明确的系统和规范, 但是, 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 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尤其是普遍信教的少数民族, 把生态伦理浸润宗教禁忌的规约中, 并以此当做神圣不可违逆的法则, 这种超自然力的宗教禁忌成为民众行为的道德约束。西南傣、德昂等少数民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谨奉具有较强生态伦理意蕴的戒律:严禁杀生, 见杀不吃等, 形成了伤害生命有罪的生态观念。西南傣、侗族等少数民族对龙山、坟山森林禁忌, 凸显出民族生态伦理的宗教约束性, 正是这种约束性千百年来保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

二、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对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启示

依据上述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总结,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思想教育, 可获得以下四点启示:

1. 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实践研究, 正确认识发展和环保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 目前中国生态伦理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 生态伦理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指导。但从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来看, 这种生态伦理思想并不复杂。因此, 目前研究的重点并不在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而在于生态伦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形式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生态伦理思想及观念的推广的另一个难点体现在生态伦理思想与经济发展思想的冲突和碰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人们逐步树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而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人们要重新调整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在普通大众层面, 就是在各级领导层面也远未完成。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理论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并完成的工作之一。

2. 注重区域差异, 增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针对性。

中国地域广阔, 环境特征差别很大, 所以处于中国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在生态和谐的观念下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和生活方式。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地域差异性特征提示我们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也要注意地域差异。总体的生态和谐观念虽然一致, 但在具体的地域上生态行为的着重点却差异很大。如北方地区沙漠化现象严重, 水资源严重短缺, 那么北方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重点可集中于让学生认识沙漠化现象和水资源短缺在中国北方的现实严重性, 并在生态伦理教育中突出防治沙漠化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而中国南方热带地区环境问题的重点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及空气质量恶化, 那么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重点应集中于认识植被破坏、空气质量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严重后果上。

3. 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和生态消费观, 着重树立大学生阶段的生态消费观。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特征的第三条强调了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和生态消费观, 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对其走上工作岗位后正确对待发展和生态的关系肯定大有帮助。正确的生态消费观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应该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消费观。高校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有较多消费观教育的内容, 现在的重点是强调使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在形式上更加灵活有效, 并注入生态消费的新观念。

4. 积极拓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形式, 切实促进大学生生态伦理观念的形成。

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第四个特征可以看出, 各少数民族都是通过宗教习俗和乡规民约等形式最终形成了生态保护的行为约束。借鉴这一特征,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大学生形成生态伦理观念和产生生态保护的行为约束。关于大学生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在文献[4]中提到, 学生环境道德观的建立主要依赖电视、报刊等社会媒体的宣传, 而学校课程对他们道德观形成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一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在追求大学生生态伦理观念行为形成的过程中, 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通俗易懂的宣传生态伦理思想的影视剧的创作及宣传推广上。影视剧不仅是一个娱乐业, 更是影响大学生及青少年思想行为的一个重要阵地。从国家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 加强对生态文明类影视剧创作的支持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关于在学校教育管理层面如何促进大学生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 文献[5]中提到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大学生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不可否认, 课外活动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另一重要途径。因此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可以以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 每年都组织几次大型的学生活动, 注意活动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这样既可以突出学校的特色, 又可以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较强的影响。

摘要: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发展观和生态道德观, 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有四点启示: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注重区域差异, 增强生态伦理教育的针对性;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和生态消费观;积极拓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形式。

关键词:生态伦理,少数民族生态思想,生态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 2007:3.

[2]熊坤新, 颜顺新.藏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

[3]胡靖勇.云南少数民族生态行为对当代生态伦理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

[4]田甜, 戴秀丽.浅谈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

[5]雷新兰.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有效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4) .

[6]张书峰.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现实价值[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6) :88-89.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第8篇

当今中国社会,大学生不分性别种族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国家相关政策适当的向少数民族进行倾斜,这是国家为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团结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但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较差,仍然是少数民族文化水平提高的关键限制因素,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一、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1、社会主义民族向心力的缺乏

在我国,汉族占着绝大多数的人口比例,无论在什么社会场合,汉族人民都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地位。相比较之下,少数民族未免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因此,作为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心中不免有些处于这个中华民族团体之外的异样感,不能清楚的正确认识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个民族之间是平等的这一理论思想,从而导致其内心深处关于社会主义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感缺乏,形成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这一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以及繁荣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2、对中国历史知识的匮乏

思想政治的教育即是对学生的社会荣辱观的培养。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的结果,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结晶,只有深刻的了解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之后,了解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之后,才可能对中华民族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少数民族人民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往往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这就给对其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造成了很大的障碍,阻碍了少数民族人民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学习观念和汉族有很大的差别,往往对中国历史的学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透彻了解中国历史的可能。

3、国家进行宣传不到位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交通便利,条件良好,孩子从小就被灌输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这其中包括: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亲情观等各种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以行为的准则,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则不然,我国刚刚建国几十年,各方面的管理还不是特别成熟,正是由于我国这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导致了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缺,形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个薄弱地带,少数民族大学生呈现出了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偏低的现状,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形成了安全隐患。

4、网络信息的影响

近些年来,数字化时代开始向人们大迈步的走来,网络迅速风靡全球,现身于人们生活中的大街小巷,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但由于网络发展仍处于相对稚嫩的起步阶段,网络秩序还不太成熟,导致网络上信息形形色色,真假难辨。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发布各种负面信息,例如“藏独”等。利用少数民族对于中国历史的不了解性、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强烈的宗教信仰、薄弱的民族归属感,试图分裂中国,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情况说到底是由于少数民族人民思想政治素质低下所导致的,其中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的希望,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是逐渐走向繁荣还是趋于低迷。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在大学生团体中更为受欢迎,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将会使网络将大学生拉到社会安定的对立面。

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归根到底,思想素质的匮乏还是因为教育不到位,因此,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水平,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行现代化的教育,提升其综合素养,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提升其教育水平这就意味着发展其地方经济,国家可以鼓励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支农、支教,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提高其整体素质水平。

2、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进行正确引导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让其舍弃是不可能的。因此,国家应该对其宗教信仰进行正确引导,对其中正确的地方进行鼓励发扬,不正确的地方进行逐渐改造。并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其宗教信仰,使各族人民对其有个充分的了解,并给与充分的尊重,这对于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分享其宗教信仰、培养民族归属感,建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历史知识的宣讲

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只是汉族或者某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而是全体中国人民56个民族人民的历史,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权了解,这同样也是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的义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智慧史、是全民族的奋斗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先先烈们的身影,作为其后代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4、正确引导网络健康发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时从小学的思想政治课本中我们就了解到的。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使其更好地为中华民族服务是门很深的学问。网络要想发挥良好地功效,首先就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网络制度来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否则一些不切合事宜的话语很有可能将不了解事情真相的人们引入“歧途”。“藏独”言论中,给人们呈现了一套错误的理论,这对于不了解历史、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愚昧无知”的人们来说,无疑会形成一股错误的导向,如果不能及时阻止,甚至会危害祖国的统一。因此,严格规范网络这个相对自由地环境使其变得不那么自由是非常必要的。

三、结论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第9篇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

1、求知欲较强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地区相对在经济、文化、信息上落后于其他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很多来自比较贫困的家庭, 上学交学费都相当困难, 正是因为处在这样的不利环境下,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才更加刻苦, 学生在计算机、外语、汉语学习上都有很大的困难, 学生为了学习好这些基础知识, 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进行了学习, 在假期也不休息, 外出打工学习, 为家庭解决经济上的难题, 相对于汉族学生, 少数民族学生的求知欲更强, 学习也更加努力。

2、民族意识较强

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是维系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不同, 加上少数民族学生不成熟的心理和狭隘的辨识问题能力, 往往各民族同学间不能融洽相处, 加上不适时加以沟通, 就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甚至于互相攻击排斥。

3、心理素质相对脆弱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尊心, 尤其对于在内地高校上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 自尊心更强。他们一般都很敏感, 其他民族的同学、老师或者管理人员言辞举措上的不经意伤害都会让他们无法接受。而同时, 由于文化基础差, 家多在边远贫困山区, 再加上远离家乡的孤独感, 他们又同时感到深深的自卑。在这种自尊和自卑的双重心理交织下, 往往容易形成一个宿舍的小圈子、班级的小圈子或民族的小圈子, 久而久之, 孤立于大环境之外。由于心理素质的不同, 少数民族同学一般都生性豪爽耿直、热情真诚, 可往往就因为小圈子的营造, 致使他们在大环境中不愿也害怕太多地与他人接触, 一味我行我素, 反而给别人以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情绪, 其他人也不主动去交往。

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1、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意识

每个民族的意识都有积极的因素, 也有消极的因素。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很有必要。为此, 我们要了解少数民族的、现状和特点, 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 尊重他们的文字和宗教信仰, 引导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要反对民族歧视, 教育各族学生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 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各项活动, 使各民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观念, 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把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和政治地位敏感的特点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 激励他们为振兴民族、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立与良好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保证, 也是大学生入校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学习目标的确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关键。目前,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为学生没有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辅导工作, 使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产生紧迫感、危机感,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思想教育,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突出抓好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教育政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从自己做起, 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意识和精神, 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树立与主义相适应的新观念, 摈弃民族意识中消极的、不利于民族发展的观念, 进一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努力使自己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事业。此外, 应注重日常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形成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模式, 并把制度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辅助教学活动、能力培训活动等, 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通过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 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小结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和安全教育工作, 切实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高校要从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 把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保障和安全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进一步明确责任, 制定专项工作方案, 不断完善后勤保障, 提高服务质量, 依法加强教育管理,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苏丽蓉:《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丝绸之路》, 2009 (16) 。

[2]王香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8 (05) 。

[3]石勤、王秀彦、晋媛媛、王立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浅析》,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 (01) 。

[4]许静:《关于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新西部》 (下半月) , 2010 (02) 。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第10篇

一、医学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现状

1.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现状。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之后,生活习惯和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要想完成学业必须适应和融入高校的生活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他们的生活习惯逐渐发生变化,渐渐地开始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征也逐渐展露出来。他们的性格大都比较开朗,喜欢在学生中展现自己民族的特色,在校园艺术节等活动中积极参加文艺演出,将自己民族的特色展现给广大同学们,他们的加入使得校园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

2.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现状。少数民族学生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自己向往的大学学习,为了就是学好知识回报自己的家乡,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大多很刻苦。虽然他们在语言沟通方面和汉族学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改变这一障碍,经过努力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都能达到优秀的水平,毕业后也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这些都是跟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二、医学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医学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招生范围也逐渐扩大,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以汉族为主的高校进行学习,在生活上遇到很多问题,首先,饮食习惯的改变。少数民族学生要想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就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特点,口味各不相同,所以饮食习惯是少数民族学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生活环境的改变。高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汇集的地方,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将接触到很多不同民族的学生,所以如何和不同民族的学生融洽相处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质量。

2.医学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大学进行学习存在很多困难,首先,语言的差异。每个少数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语言障碍,非民族大学教师授课基本都是普通话,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上课的效率很低,因为他们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其次,学生英语水平比较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这也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的水平比较低,根本达不到正常学生的水平。

三、医学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学生如何能在高校正常地学习和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少数民族学生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对周围的人群都不是很熟悉,无法及时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教师在这一关键的时期必须深入到学生中。首先,教师应该及时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并能及时地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在他们的宗教节日时应该给予他们一些特殊的照顾。最后,由于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比较差,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所以学校应该为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资助上开设一些绿色通道。

2.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我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采取了一定的照顾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时可以给予相应的加分,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录取分数很低,进入大学后他们与录取分数高的同学在学习上就会很快拉开距离,所以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的学习,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较低,所以上课时很难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所以要想让他们在大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其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教育要进行分班教学,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水平很低,高考时大多是不及格的成绩,如果让他们与外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一起学习,可能会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进行单班的教学,针对他们的外语水平,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途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由各类民族院校承担。但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力扶持,加之近年来高校的大幅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院校学习[1] 。对于非民族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问题

整体来看学生主流思想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爱国意识、国家前途、民族尊严等方面他们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他们关心国家前途,拥护民族政策,对党和政府有高度的信任感。然而,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其文化底蕴、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成长环境与汉族学生差别明显,因此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困惑。加之生源数量有限,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自然成为一类特殊群体,并在思想观念、心理认知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种信仰并存,价值取向模糊。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不同信仰的人会将其信仰内容视为统整人生各个方面的最高原则,所有的活动都以遵循这个原则为指向。对大学生而言,信仰造就了不同的个性倾向,指导了不同的个性行为[2]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各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信仰观念。从国内外来看,相对稳定但又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文化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文化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很大影响,尤其在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会打下时代烙印,不仅有西方文化的渗透,更有东方哲学思想的融入。正因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信仰观念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外界事物有着不同的认知,在某些方面就会出现信仰和价值取向的缺失和矛盾。

(二)各方面压力较大,心理问题突出。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跟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等有密切关系。在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由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根源的特殊性,加上生活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心理特点、知识素养、文化底蕴等方面与汉族学生相比有显著的差异[3] 。首先是经济压力。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偏远的民族地区,经济水平整体较低,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上承受很大压力。其次是学习压力。由于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经济的相对落后,势必会影响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育水平相对偏低,教育环境不够完善将直接制约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提高。第三是人际关系压力。受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会被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活边缘化,导致人际交往的范围狭窄,人际关系单纯,容易产生自卑、封闭、孤独的心理,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困惑和压力。种种心理困惑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非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数量较少,但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对少数民族以及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因此建立健全的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是重中之重。

(一)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政策支持和经济帮扶力度的加大,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和少数民族部分地区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的制约,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如何更好更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摆在党和政府面前。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非民族院校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人才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二)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需要。维护边疆稳定是党和国家必须常抓不懈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国外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对我国边疆地区的骚扰和破坏,企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干涉我国的稳定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也在无形之中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碰撞。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好奇心强,价值判断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还没有形成,很容易受到其它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低,这就给国外敌对势力可乘之机。近年来,部分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大学生思想渗透煽动和分裂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本民族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无论是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方面还是对外来文化的接收方面都对本民族的其他人群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引领,培养其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识别能力,从而提高对是非判断的认知水平和抵御外部势力的渗透能力,为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三、积极探索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nlc202309020659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将会进入非民族院校学习。非民族院校必须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分别从方法、内容、状态等方面找到合理的教育方式,尤其注重针对性和可行性。

(一)健全管理体制,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知识、宗教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不同。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因人而异从实际情况出发。一是在校级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校党委学工部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总体负责,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政工队伍。学校各级党团组织要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充分调动和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生活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二)以人为本,加大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人为本具体到高校来说,就是以生为本,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鉴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务必加大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在奖助学金有关政策方面,可以适当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倾斜,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二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指导,合理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三是针对创业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就业创业指导,有效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晓蓉.冲突与调适——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样态与管理[J].贵州民族研究,2010(6):163.

[2] 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4):1010-1012.

[3] 王众.浅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3):104.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第12篇

一、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样本, 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测量问卷》和《大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适应性偏低, 低年级学生在自卑心理方面表现显著。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之中。由于生活方式、语言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在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少数民族大学生要经受强烈的文化冲击, 不同程度地体验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适应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适应过程。

从研究结果来看, 低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表现得格外强烈和突出, 这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进入大学初期。在学习方面的不适应主要是言语障碍带来的压力。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都是本族语言文字的教育, 即使参加过预科班的汉语学习, 仍不能满足大学里的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 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将汉语言文字转化为本族语言加以理解, 这就出现思维节奏慢, 敏捷性不高等情况, 还表现出课堂上害怕回答问题、答题时用词不当、搞不清题意等。这些现状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部分消极认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觉得自卑, 甚至自闭, 从而引起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 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愿意和自己本族的学生交往, 使其交往范围狭小。在与汉族大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 表现得不自信, 甚至回避、恐惧。严重者会对他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 很容易将人际问题上升到族群问题。此外, 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因。宗教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意义重大, 有些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非本族同学间的交流为避免触犯忌讳或违反信仰准则而显得拘谨, 从而产生障碍。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学生孤独感的增加, 这也是低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常见的心理不适应问题。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享受国家定向或委培政策, 使得他们的就业压力意识减弱, 更有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前途无需自己考虑。他们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不强, 惰性重, 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 大大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也极大影响了他们对汉语言文化的适应。

二、几点建议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里一个特殊的群体,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了解和研究这种特殊身份学生的独特心理感受。要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性困难为切入点, 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建立个别辅导和学习互帮机制,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类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 尽快融入到精彩的现代大学生活中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淡化民族界限, 坚持统一标准, 统一严格要求, 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审慎缜密、冷静应对, 避免把个体问题上升到族群问题。

(二) 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 营造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相关知识, 有意识营造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 使各民族学生在校园内都能感受到体现本民族文化魅力的生活元素。支持和倡导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起在民族节庆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节庆文化活动, 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提供心理沟通平台, 引导学生之间正视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 促进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相互尊重, 增进学生之间的民族感情和促进民族团结。

(三) 正视语言和文化知识掌握差异, 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门的基础文化课程

调查结果表明,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认为语言和基础文化课掌握程度差是与汉族学生沟通不畅、不能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影响融入集体生活的最主要因素。鉴于此, 建议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特点, 为少数民族学生专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和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期在同等基础上与汉族学生展开学习竞赛, 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

(四) 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 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干预。同时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可以通过团体咨询的形式, 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尤其对那些较为保守和封闭的少数大学生, 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活动, 在活动中开放自己。加强成长训练, 培养积极的个性特点, 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设计, 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培养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指标, 探索和分析心理适应问题的现状和成因,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体制。因此, 以研究结果为依据, 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氛围, 促进民族和谐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明钢, 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J].心理学报, 2004 (1) .

[2]宋专茂, 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林春梅.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情绪稳定性的民族差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4]常永才.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生活事件:对北京高校的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04 (2) .

[5]陈青萍.维族大学生在汉族地区的心理适应[J].青年研究, 2003 (10) .

上一篇:社会公共组织下一篇:城镇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