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效范文

2024-06-20

发展成效范文(精选12篇)

发展成效 第1篇

目前, 江西省赣州市从事钨、钕、镍、钴、铕、钇等稀有稀土金属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的企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其中以废钨为原料生产钨铁已在全国名列前茅, 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0%;以废磁性材料为原料回收再生金属钕, 已占全球总量的80%;低度钨回收生产APT技术世界领先, 且单耗最低。在钨废碎料回收再生利用方面, 赣州华瀚有色金属冶炼有限公司钨废碎料回收加工利用项目, 规划产能为4 000吨, 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钨废碎料回收加工企业之一。

在稀土废料回收再利用方面, 赣州力赛科新技术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为处理8 000吨钕铁硼永磁材料边角料或边磨料项目, 项目达产达标后, 可回收氧化镨钕、氧化镝、氧化铽、钴产品、铁精矿, 锰-锌软磁材料等产品10 000吨。与此同时, 赣州市还涌现出一批“走南闯北”、从事各种再生资源贸易的客商, 从全国各地收购一些低品位的钨矿砂、钨渣、钨细泥、钕铁硼废料、铜矿砂等, 经过选矿富集及处理后, 再以精矿产品和原料形式出售。目前, 这些企业已基本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开始向冶炼加工方向发展。

(资讯)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 第2篇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

2016-11-20 12:12 新浪财经

摘要: 宋汉光: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新浪财经讯 11月20日消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主办的“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宁波峰会”今日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共享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之路”。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在论坛上表示,“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出台的多项涉及普惠金融发展的措施中都突出强调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并在数字支付、数字征信、数字信贷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创新。”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宋汉光: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刚才姚博士从宏观的角度解读了新常态,同时总结了浙江金改的经验。另外也提出了什么叫银行家,我觉得很有创新意识,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面我从微观的角度跟大家汇报一下,宁波在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方面的工作。大家知道,“共享金融”概念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提出的,这也是对普惠金融要义的延伸和拓展,突出了金融发展的公平性。2015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宁波率先在全国开展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在宁波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普惠金融试点,是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理念的革新和科技手段的应用,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作为宁波普惠金融试点中的一大特色,我们始终抓住数字普惠这一关键,在支付、信贷、征信等金融服务领域大力推进数字化普惠工程,践行着《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第一,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现代金融高度融合。宁波顺应时代趋势,在全国率先启动移动金融应用创新,并于2015年1月获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开展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移动金融的创新为我们在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集聚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金融人才,形成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出台的多项涉及普惠金融发展的措施中都突出强调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比如在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就明确提出了“科技利民”的行动战略,并在数字支付、数字征信、数字信贷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创新。在数字化支付方面,宁波采用金融IC卡标准的市民卡,一卡即可在辖区城乡公交、地铁、公共自行车、停车场、医院、校园、菜场等领域通用,并吸引了工会、医疗、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推广,扩大用户覆盖面,这也成为国内银行卡整合行业应用的典范。今年1-9月,仅大交通领域交易就达4000万笔,近三年年均增长近350%。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打造以移动金融为有效载体、线上线下互动(O2O)创新的金融和生活服务新模式,并重点发展诸如线上购买服务,将服务凭证写入手机的安全芯片中,然后线下可直接体验的移动金融新应用,提升消费安全性与便捷度,目前已有超过15项O2O应用在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涵盖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消费、电商平台等领域。我们还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以助农金融服务点为载体,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创新工具的宣传教育和业务咨询,着力解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全市农村地区移动支付规模扩展迅速,今年1-9月交易金额增长52.6%。以市级普惠金融示范点宁海县长街镇为例,2015年该镇手机银行交易量达34万笔,远远超过银行网点的22万笔和助农金融服务点的17万笔。而且,手机银行、银行网点、助农金融服务点的笔均交易金额分别为1770元/笔、3000元/笔和720元/笔,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普惠金融支付供给体系。在数字化信贷方面,我们在海岛、山区等偏远地区大力推广基于硬件数字证书的手机信贷产品,任何时间都能通过手机安全地完成贷款申办、还款和转账,实际用款成本较传统渠道节省30%,深受长年出海作业、只能利用手机办理业务的渔民以及贷款需求频繁、资金成本敏感的小微企业主欢迎。今年1-9月用于支农支小的手机信贷交易金额达19.8亿元,增长86%。又如,辖区的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移动工具在农村拓展信贷业务,其中华夏银行宁波分行开发的“渔民小贷”产品,为象山195户渔民远程发放贷款,占象山石浦港渔船数量的1/6。在数字化征信方面,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农户信用信息更新维护难的问题,我们开发了基于移动金融标准的宁波市农户信用档案信息移动APP。广大农民借助安全移动终端,就可以自行申报、查询和更新信用档案,并且还可以通过消保平台进行异议处理。另外,农户也可以查看银行产品信息、提出融资请求等,实现农户和金融机构的双向互动,强化了农户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度。今年6月30日,该APP已成功上线试运行,并逐步在辖内3个普惠金融综合示范点先行试点推广,这一“农户+征信+融资”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也受到当地农民的广泛欢迎。第二,我们十分注重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与风险的平衡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十分关注风险防范,这是人总行在试点之初就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在试点中也始终坚持推进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通过完善机制,守住普惠金融风险防控底线。如对助农金融服务点运营管理,从制度、流程等方面加强风险防控,并注重加强对助农金融服务点工作人员的金融业务培训;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风险,以高标准的技术手段和差异化的管控措施进行防范;对于金融服务对象,坚持精准教育、精准保护与精准服务同步,提高金融消费者的操作知识和风险意识。以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为例,我们严格遵循人总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以国家级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MTPS)为中心,构建了行业领先的移动金融安全生态体系:一是平台相关APP在实名认证、支付等关键环节均须读取实体银行卡智能芯片介质,信息被窃取及篡改的风险大大降低;二是平台及相关APP应用、芯片介质均通过国家认可的移动金融第三方检测认证,安全可控性实现双向验证,确保安全的应用运行在安全的手机上;三是平台基于银行卡账户收付资金,用户资金不存在被挪用的可能,有效利用了银行完善的账户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了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第三、我们有效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在试点中,我们一直十分重视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以“一系统、三平台”为核心的开放式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吸纳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广泛参与。同时,我们始终尊重市场规律,构建了一套牵头机构组织建设、所有成员机构“有偿共享”的行业可持续发展新机制,有效解决了行业应用拓展中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问题,优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市场生态。首先,我们在全国率先将支付密码技术引入票据业务,实现资金传输和处理电子化,建成宁波市同城票据电子交换系统,一方面解决了票据验真难的问题,同时极大地加快了票据清算速度。该系统及衍生的付费通(公用事业缴费)、个人跨行通存通兑(跨行资金转移)业务所构建的“三个一体化”模式(城乡服务一体化、对公对私一体化和本外币服务一体化),有力支撑了助农金融服务点和遍布城乡的2000余家银行网点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其次,我们搭建了三大平台:一是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作为一卡多应用的基础设施,该平台为金融机构、第三方行业单位等部门提供基于金融IC卡应用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在国际上首创多应用动态加载技术,实现银行卡作为金融服务工具与社会民生服务的高度整合;二是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和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一脉相承,顺应了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移动化”的趋势。平台上联国家移动金融平台,下接宁波市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背靠同城清算系统,整合为更便利、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渠道,为移动金融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三是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平台构建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推动信用信息在银行、政府、社会中的多元化应用,形成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信息共享+信用评价+政策扶持+金融创新”的模式。实现农户信用信息的整合,推进农户信用档案查询、更新和异议处理的移动化,完善“农户+评级+信贷”的金融惠农模式。第四,我们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应用中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有利于复制和推广,我们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中十分注重标准化建设,希望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便于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模式。目前,宁波已有多项金融应用和创新上升为行业标准:一是金融IC卡多应用技术标准化。早在2008年宁波开展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时,就配合人民银行总行修订出台金融PBOC2.0(2010版)标准,在此基础上,参与制定了人民银行总行于今年6月出台的《金融IC卡行业一卡多应用规范》,宁波金融IC卡多应用的实践经验也在全国推广。二是手机信贷应用技术标准化。在国际上首次融合金融IC卡芯片和移动通信技术,首创手机信贷产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宁波市中支提议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定的手机信贷规范也纳入到了中国金标委制定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中,这也推动了手机信贷产品在四川、新疆以及浙江其他地市的推广应用。另外,我们也正在推进《助农金融服务点标准化建设指南》立项,期望能为全国在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第五、我们定期监测评估数字普惠金融进展状况在试点中,我们十分重视对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的监测,通过监测和评估,发现试点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G20杭州峰会公布升级版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后,我们立即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积极参与人总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建设工作,探讨分析指标体系在中国的落地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落地设想,比如以常规性统计代替调查,提高数据来源稳定性,兼顾数据可得性和指标全面性原则,取消部分指标或以近似指标替代等等。同时,重点监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比如人均数字支付账户数、企业数字支付渗透率、人均非现金交易笔数等,以期能更好地评估和监测辖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近期,我们用人总行正在研究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对宁波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做了初步测算,得出2014、2015、2016年全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分别为87.3、100和117.9,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一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通过搭平台、建机制、防风险,积极稳妥,大胆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这条路不仅行的通,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G20杭州峰会确立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要求,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抓住数字普惠这一关键,鼓励和推动辖区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稳步推进宁波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力争为其他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谢谢大家!

我省农机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第3篇

实现八个突破,全面跨越提升

争取中央补贴资金突破15亿元。达到15.1亿元,比2012年增加4.3亿,增长40%。其中,2015年比2014年增加2.1亿元,增长16.15%,是全国新增资金最高的省份。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80%。达到82.5%,比2012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比2014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农机总动力突破3000万千瓦。达到3152.5万千瓦,比2012年增加597.8万千瓦,增长23.4%。其中,2015年比2014年新增233.5万千瓦,增长8%。

大中型拖拉机突破50万台。达到52.14万台,比2012年增加12.5万台,增长31.78%。其中,2015年比2014年新增3.14万台,增长6.5%。

玉米水稻收获机械突破5万台。达到6.33万台,比2012年增加3.24万台,增长104.85%。其中,2015年比2014年新增1.76万台,增长37.76%。

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突破6000个。达到7077个,比2012年增加2816个,增长66.09%。其中,2015年比2014年增加1272个,增长21.91%。农机合作社达到5317个,比2014年增加2194个,增长41%。

拉动农机销售总额突破50亿元。达到53.34亿元,比2012年增加17.35亿元,增长48.2%。其中,2015年比2014年新增12.44亿元,增长30.42%。

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突破170亿元。达到175.14亿元,比2012年增加34.19亿元,增长24.26%。其中,2015年比2014年增加8.07亿元,增长4.83%。

八项创新驱动,着力推进前行

率先在全国开展“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行动。农业部决定从2016年~2020年在全国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并将我省确定为全国两个示范省之一。根据推进行动,我省将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着力提升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全程机械化评价体系,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率先在全国出台实施“普惠、敞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行“自主购机、敞开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操作方式。使广大农民公平享受政策红利。农业部对此给予我省增加2.1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支持我省工作。

率先在全国大面积实施集“生态、环保、绿色、高效”四位一体的,以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为核心技术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推进耕作方式变革,加快全省黑土地保护、秸秆焚烧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

率先在全国实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装备整体化建设。以农业机械化,引领现代化,驱动规模化,提升组织化,推进市场化,打造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和支撑力量。

率先在全国实施高标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2015年落实深松整地作业面积1210万亩,其中高标准深松补贴面积600万亩。率先试验现代信息化手段对农机深松整地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开发机械深松远程电子监测系统平台,在全省14个重点县77个监测点进行了试验示范。

率先在全国开展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机金融租赁试点和农机具抵押贷款购机工作。发挥金融惠农杠杆作用,创新金融助农发展方式,破解广大农民购机资金瓶颈制约,加快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

率先在全国将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聚焦。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向先进大中型拖拉机、深松整地机械、免耕播种机械、水田插秧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倾斜,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升级换代。

率先在全国实施简政放权高效务实的农机购置补贴改革。实施了“七项脱钩,七项挂钩”补贴工作机制改革,汪洋副总理对我省给予肯定并作出批示。

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当前及今后10年,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机化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化对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我省农业机械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正处在加快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恰天时,逢地利,迎人和,在习总书记“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讲话精神引领下,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吉林农机化事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第4篇

资源消耗减量化稳步推进2013年我国资源消耗强度指数为134.7,比2005年提高34.7个点, 年均提高3.8个点。 与2005年相比,5个资源消耗指标中有4个明显下降: 单位GDP用水量下降49.1%, 单位GDP生物质资源消耗下降37.5%,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26.4%, 单位GDP非金属消耗下降17.4%, 但由于金属资源消耗大幅增长,单位GDP金属消耗则上升13.2%。

废物排放减量化效果明显2013年我国废物排放强度指数为146.5,年均提高4.9个点。 其间, 由于工业固体废物等排放大幅增长,2011年的废物排放强度指数曾比2010年下降6个点,但2012年和2013年已明显回升。 与2005年相比,2013年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下降明显,其中:单位GDP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60.3%, 单位GDP工业废水 氨氮排放 量下降48.6% , 单位GDP工业二氧 化硫排放 量下降62.8% ,单位GDP废水排放量下降38.5% , 但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不降反升, 比2005年上升10.7%。

污染物处置水平大幅提高2013年我国污染物处置率指数为174.6, 指数逐年上升, 年均提高7.2个点,在4个分类指数中增幅最大。 与2005年相比,2013年污染物处置率各项指标均明显提高, 其中: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37.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37.6个百分点, 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去除率提高19.4个百分点, 工业废水氨氮去除率提高34.4个百分点, 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提高37.5个百分点。

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第5篇

摘 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由相对独立的家庭小生产逐步演变成关联性很强的社会化大生产。本文以邢市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种和养产业 规模化

一、邢市村发展特色产业中的障碍及成因

邢市村位于澧水流域南部,辖区15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508户,总人口2015人,幅员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总面积4200亩,其中水田1500亩,旱地2700亩。湖区面积40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全村幅圆面积大,村民居住集中,2011年前该村的种植以传统种粮食为主,主要是:水稻、小麦、棉花为主。该村田多地多湖区多。农民种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又没有好的价格保障,导致人口大量外流,土地湖区荒芜严重,传统农业难以为继。经过2010年和2011年,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该村作为澧南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和产业基础逐步成形,虽然邢市村的产业已具雏形,但产业发展仍任重道远、障碍重重。其具体表现为:

1、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土地流转不畅。村民习惯于家庭承包经营和传统稻麦种植的影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一方面不大愿意参与经济作物的种植,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村民不愿意把自己的承包地转包给大户经营。在他们的心里,不种粮食作物就会失去温饱、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2、主导产业扩大效应弱。就全村来看,当前200亩的葡萄和草莓种植示范片最具规模和最具影响力,但是没有发挥葡萄和草莓种植的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形成应有的产业发展氛围。全村200亩的葡萄和草莓种植面积,零星分布在10个组,且大多数是村干部及极少数农户发展起来的。虽然今年种植实现了专业村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都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澧南邢市村的在家人口共982人,其中0-18岁有270人,18-60岁有492人,60岁以上有220人。0-18岁的不是要人照顾,就是在校读书。60岁以上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体弱多病,多无劳动力。18-60岁的人口中主要成员是45-60岁的,他们是最正式的劳动力,但是这部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在家,但是却不在家务农,他们多在县城打零工,主要是从事建筑,早出晚归。50岁以上的老人担当起了生产的重任。而这部分从事生产的人员中,几乎都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他们对传统种植倒是能轻车熟路,可是对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的建立可就两眼一抹黑,无法有效满足产业所需劳动力。

4、资金短缺。资金上的短缺制约邢市村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尽管今年来,政府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该村没有一条硬化的支路及人行便道,在收挖季节需要大量的人工运输到主干道上,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产业发展零星繁杂,该强的没有实实在在加强。同时,农民自身虽有积极性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但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乡村发展产业障碍的原因分析

1、群众思想发动不够导致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虽然镇、村都对产业发展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做了很多的宣传,但是对为什么要发展这一产业、怎样发展该产业、怎样市场化运作,群众仍然是不太明了。群众是最现实的经济学家,他们必须明白清楚的看见做这件事的实效,知晓该产业的来龙去脉,他们才愿意投赞成票。就如该村的紫苑种植,开始无人问津,直到村主任带头种植、请来专业人员来现身说法和组织部分群众实地考察,才逐步壮大了种植队伍。

2、经济来源单一导致农民不敢转让土地。一直以来,农民的生活就靠着自己的一点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养活自己,繁衍后代,土地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他们的命根。直到80年代,人员开始外流打工,他们的经济来源才多了打工收入。可是随着大量人员的外流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往家里寄钱越来越少,从事生产的农民经济来源渠道又逐渐封闭起来。他们开始怀疑打工族挣钱的可持续性,他们相信有一天,还是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因而不敢贸然丢掉自己的那几分地。

3、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差及传统种植效益低导致人员大量外流。种点粮食、棉花卖不出好价钱,等有钱买洗衣机,却没有自来水无法用。种植就以种水稻为例,假设没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亩田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开支,人力和耕牛的劳动力不算钱,仅能获取八百余元的收入,要是按当前稻谷用收割机请人收割一亩按200元计算,将劳动再算成本,农民种水稻就完全没钱赚,就相当于所有的劳动投入只换来一口饭吃。而邢市村种植的作物主要就是水稻、小麦和棉花。由此导致很都年轻人都愿意到外地打工,哪怕在外只有每月一千元的工资。再加上通过升学等手段出去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再踏上农业的道路,进一步恶化了村的人力资源形势。

4、商业运作不熟悉导致发展思路不清晰。首先,邢市村目前的产业完全是靠澧南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发展,没有自己的专业户,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专业户在产业规划中,只留意到当期的投入,忽视产业链条的培养。后期产品的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后续产业发展未见显著成效,更没有注意到突出品牌重点,发挥品牌效应。邢市村一方面没有注意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来促进农产品流通;另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

5、发展思路不清晰导致资源优势不明确。该村的哪些资源该发挥作用、哪些资源还没有被利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邢市村湖区水利资源丰富,四千多亩的湖区面积非常适合家禽、鱼类养殖。而该村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对现有的耕地上,忽略了湖区的经济价值开发。

6、农村政策不够灵活减弱助推力。农民投身产业在资金投入本上一直是个大问题,一般都迫切需要财政和金融上的支持。可是财政仅停留在对政府大力推动产业的扶持上给予支持,其他的种养带头人则全靠自己奋斗。另外,小额贷款限额的政策限制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即使是申请贷款的大户只能用城镇产权抵押,且只能申请固定限额的贷款资金;政策的不灵活一方面不能有效刺激村民的种养激情,另一方面制约产业的迅速成长壮大。

三、邢市村发展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思路

邢市产业发展应立足市场需求按照“分土地类别的一组一品”的思路,在政府的主导下,协调区域产业、统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金融资源等资源,农田水利、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过流转土地,直接以“公司+大户+农户”、“大户+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自己的合作组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优势资源,引导农户遵循生态循环原理,促进种养良性互动,进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在推进工程中注重协调全面产业规划和其它资源的联合开发,并通过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策略来强化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通过规模化、产业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吸引社会资金和其他行业资金流入本村,实现资源的集聚效应,确保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宣传发动。发展村级特色产业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村组干部要创新工作方法,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农户,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工作抓手,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发展村级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部门和工作职责,齐抓共管,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并在组织保障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宣传单、讲座、光碟、书刊等宣传工具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宣传,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群众氛围。积极组织开展先进经验和致富典型的宣传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学先进、学典型的热情,增强广大农民自主创业,推动产业深入发展。

2、制定发展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农民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无法把握各方面的信息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府有义务在认真研究本地资源、区位和布局特点,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规律,找准产业和产品发展的切入点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加强宏观指导。产业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村级特色产业的发展要重抓示范点、示范户,通过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来不断扩大产业业的推进实时跟踪,并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在规划实施期内,每年制定奖助标准,对实施规划的情况进行追踪,对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激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3、培育产业农民,建立合作组织。农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村级产业发展,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认识自我,认识本村资源优势,认识本村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村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或降低市场风险。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4、注重市场信息,加快科技创新。农村信息服务终端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能让农民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政府要为农业的转型提供信息引导。同时在产业成长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先进农技的推广,由农技推广单位、龙头企业、示范村、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单独或合作实施,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新优良种,学习先进生产工艺和包装新技术。再就是要聘请产业专家组,聘请农业院校或市县农业专家担任技术总监或“顾问”,定期到村调研,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和实际问题。

5、注重财政引导,加强信贷支持。产业调整初期,需要财政有倾向性的引导来带动,对于合乎村情的产业,在示范阶段应该由财政给予一定的帮扶来促进其发展。同时,要多渠道保证金融资源的供给,灵活财政和信贷政策,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提高产业资金投入总量,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通过财政和信贷,优化引资引智环境,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天水市生态养鸡发展成效及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天水市 生态养鸡 标准化养殖

近年来,随着我国林牧业的迅速发展,一些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而且日趋严重。在养殖业生产中,农村人畜混居、畜禽混杂,畜产废弃物随意堆放,环境污染严重。国内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多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但无一例外的最终走向了生态化养殖之路。

1 天水市发展生态养鸡前畜牧林方面存在问题

(1)果园土壤存在轻度污染。以陈学明等研究认为,以甘肃省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来看,天水地区7个区(县)果园土壤综合污染水平均已达到轻污染状况。

(2)生鸡养殖以庭院式传统养殖为主,卫生打扫少、污染严重、疾病频发。

(3)养殖场建设不合理,场内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三区”布局分布不合理。

(4)养殖户改良意识不强,优良品种优势得不到发挥。

(5)生鸡养殖主依靠传统饲养技术,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先进的饲养管理经验,容易导致饲养成本增加,饲养效益低下。

2 天水市生态养鸡发展策略

(1)推广“天然养殖园区”“标准化养殖”模式。

(2)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

3 天水市生态鸡养殖成效显著

3.1 生态养鸡生产性能高于传统庭院式养鸡生产性能

以庭院养鸡作对照,分别测定生态养殖鸡场中的鸡的生产性能。分别在武山县、秦州区娘娘坝镇舒家坝的三个生态养殖鸡示范基地进行为期12周生产性能试验,试验前从各舍中分别随机抽取健康鸡各150羽,对其称重,记录初始体重,试验过程中记录耗料量,试验结束时再称量其末重、记录,计算出净增重、周增重以及料肉比(表1)。

试验鸡均由鸡场统一提供,始重没有差异,但末重、累计净增重以及周增重生态养殖模式中均显著高于庭院养鸡的平均值,累计净增重三养殖场分别提高9.1%、5.6%和3.9%。传统养殖模式与生态养殖模式料肉比差异比较显著,而三家生态养殖场料肉比差异不明显,这可能与生态养殖厂饲料可采食饲料品种多、营养丰富有关,这点也可能是生态养殖场出产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关键因素。

3.2 生态养殖区土壤污染指数明显降低

2012-2014年间,依托天水市土壤调查和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花牛苹果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以武山、娘娘坝三个生态养殖场土壤为测试对象,分年度采取土壤样品,土壤样品经盐酸-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消解,采用IRISIntrepid Ⅱ XSP型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仪(ICP—AES)测定重金属Zn、Cu、Pb、Cr和Cd总量(表2、表3、表4)。Cd数值有所下降表明鸡对土地的翻刨可有效抑制果树根茎对土壤Cd的富集;在生态养殖园中零化肥施用有效降低了土壤中Cr的含量;Pb含量无变化说明土壤中Pb可能来源于土壤母质或空气污染;Zn、Cu数值的变化小说明其可能源于粉尘及汽车轮胎磨损所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

3.3 实现养殖业的“三赢”

结语

近几年,天水市在生态化养殖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笔者就此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推广林果鸡共育模式,实现全市生鸡养殖零污染;(2)生态养殖园选址要考虑污染情况、远离道路;(3)考虑土壤底值,要充分利用土壤母质中元素对养殖的帮助;(4)在生态养殖园两侧采用复层结构(乔灌草)培育种植优良园林阔叶树作为有效滞尘带。

参考文献

[1]赵芙蓉,王占彬,李保明,王朝元,梁臣.畜果结合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6,04:81-85.

[2]陈学民,朱阳春,伏小勇.天水苹果园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评价及来源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05:893-898.

清远产业园发展成效分析 第7篇

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广州 (清远) 产业转移工业园出台了多项科技激励政策, 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大对华南863 科技创新园、天安智谷科技产业园的扶持力度, 积极促进项目入孵,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2.重视服务平台建设

佛山禅城 (清新) 产业转移工业园与清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清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清新区邮政局等签订合作协议, 新建金融服务、质量检测和物流服务三大公共服务平台, 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技术监督服务和物流配送暨电商业务服务。

3.创优服务企业能力

清远民族工业园依据项目准入、用地扶持、财政扶持、人才引进等政策, 进一步为企业服务, 扶持企业成长。

高度重视基础设施配套

1.解决土地指标问题

市经济与信息化局整理出省产业园区亟需土地指标的项目表, 并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 成功争取了上级部门的800 亩专项交通战备土地指标, 解决了相关园区部分项目落地的难题, 增强了园区发展动力。

2.加快基础配套建设

广州 (清远) 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十二五”期间投资20 多亿元加快园区道路、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已开通园区公交专线;金融、医疗、海关货验场等综合服务机构已经落成。

3.社会资金助力建设

清远华侨工业园创新融资新模式, 加大市场运作开发力度, 以市场运作提升园区融资水平。采取BT、BOT、PPP商业合作开发模式的运作, 目前已与中滔环保集团签约, 计划投资4.2 亿元, 采用PPP合作开发模式运作, 建设污水处理项目。

4.倒逼项目加快建设

顺德清远 (英德) 经济合作区出台《入园企业建设进度奖惩规定》, 筹集奖励资金1000 多万元, 设立项目厂房建设进度奖励、项目投 (试) 产进度奖励等, 对不能按时进行施工建设或按进度完成的企业进行相应处罚, 力促企业加快施工建设进度和投产速度。

高度重视招商选资工作

1.鼓励企业增资扩产

2015 年10 月, 广州 (清远) 产业转移工业园豪美铝业增资扩产项目精美特种铝型材生产线建设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达20 亿元, 每年可生产20 万吨高端铝型材, 实现销售收入50 亿元, 利税总额约8 亿元, 一期工程力争在2016 年建成投产。

2.“以商引商”招商

顺德清远 (英德) 经济合作区以入园企业为桥梁纽带, 以商引商, 吸引更多企业到合作区投资发展。成功吸纳容声13 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抱团投资, 打造容声电器综合加工园, 即将形成产品研发、终端产品制造、零部件协作和产品营销相结合的产业集群。

制定扩能增效思路和计划

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产业园区发展和建设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清远市产业发展工作,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了园区提档升级。市委书记强调清远崛起关键在产业、重点在项目、核心在园区, 要再加压力, 再鼓干劲, 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1.形成扩能增效思路

出台了《关于清远市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工作想法和思路》, 使产业园明确了扩能增效的工作重点。推动“两个集中”, 即产业向园区集中, 园区向城镇集中。要做到新上马的工业园项目原则上都要入园发展, 园区要和城镇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时, 建设中要坚守“两条底线”, 即环保底线和效益底线。

2.制定扩能增效计划

出台了《产业园区扩能增效行动计划》, 使产业园有了扩能增效行动方案。具体来说, 就是要提升园区产业规模和质量, 强化园区规划和产业定位的约束性、指导性, 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同时, 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积极培育产业链条, 打造清远市经济新增长极。

3.申报扩能增效专项资金

2014 年获专项资金。广清产业园和两德经济合作区分获1 亿元和5 千万的一次性省扩能增效扶持资金;广清产业园获得省扩能增效基础设施类专项资金1.5 亿, 招商选资奖励性扶持资金4000 万元。获专项资金。佛山禅城 (清新) 产业转移工业园获得省产业园扩能增效专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1 亿元。

主要经济指标不断增长

2012—2015 年清远市五大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对全市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3 年、2014年、2015 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税收均快速增长, 说明园区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利用广州扶帮推动发展

通过成立广清对口扶帮指挥部, 加强广州扶帮清远产业园区建设, 利用广州招商等措施, 来全面推动产业园区加快发展。

1.广州 (清远) 产业转移园 (石角园区)

目前, 园区17 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推进, 41 个优质产业项目陆续签约入园, 还有46 个产业项目正在洽谈;富强汽车零配件项目、迅通科技项目、企业服务中心项目已动工建设, 其中富强汽车零配件项目将于2016 年1 月正式投产。

2.广清各结对帮扶区县合作共建产业园

广清各结对帮扶区县合作共建产业园形式, 加强产业对接合作。目前, 荔湾与连州共建广州荔湾 (连州) 产业转移工业园, 并向省申请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支持;花都与清新共建广州花都 (清新) 汽配产业园以及花都与阳山、越秀与清城、白云与英德等都有选中区域和发展方向加强产业对接和合作共建, 相关的工作正在对接洽谈之中。

3.清远市进一步加强与广州招商推介活动

清远市组织多场广州考察团到清远市进行考察活动。例如, 由广州经贸委组织经贸考察、广州经济协作办组织商会和企业考察团、广州市工商联来清远进行考察调研活动和广州经贸委开展对清远市产业园区专题调研, 对全市产业园区进行摸底, 摸清各产业园区发展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 为下阶段推进园区产业招商对接活动打基础。

做好省级园区考核申报

1.及时下达省目标任务

根据省《关于转发下达省产业转移园区年度目标任务的通知》文件精神, 清远市下发了下达目标任务通知, 将省下达的任务目标进行明确细化, 定期进行督导,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较好地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

2.积极应对考核评价工作

完成省政府对省产业园年度考核评价工作, 积极协调指导省级转移园编制完成考核自评报告及收集考核辅证材料, 积极应对省政府现场考核工作, 较好地完成省级产业园建设管理考核评价实地核查工作。

3.开展园区扩园申报工作

根据清远市政府工作部署, 加大推进园区“三扩一申报”工作, 相关园区扩园申报材料也已基本完成, 民族工业园已与荔湾区正式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 相关申报手续资料于2014 年7 月正式上报省;佛冈园区也拟单独申报园区。

4.支持省产业集聚区申报

省政府2014 年7 月召开了“双转移”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 暂停了园区扩园、认定申报事项, 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区申报。清远市开始推动省级产业园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区, 扩大享受政策范围, 促进全市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例如, 清新区富盈工业区和太平工业区纳入佛山禅城 (清新) 产业转移工业园集聚发展区。

综上所述, 尽管清远产业园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 但是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例如, 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设施, 积极培育中介服务机构;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向投资强度大、效益高的项目倾斜;引进优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集聚发展, 延伸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优化园区营商环境,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直接落地试点;进一步完善政企沟通联动机制, 落实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等。

摘要:清远产业园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招商选资工作, 制定扩能增效思路和计划, 推动了园区科学发展。

广安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成效显著 第8篇

一、转变观念抓产业

针对传统的农副产品竞争力弱、效益低, 农民增收困难的实际, 广安市转变工作观念, 作出了“突出一个中心, 实现四大转变”的战略决策。即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中心, 将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业生产转变为抓以柑桔、蔬菜、设施农业为重点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 将传统的催种催收转变为培育促农增收长效支柱产业, 将传统的单纯抓大田生产转变为抓园区、抓基地、抓品牌、抓市场, 将传统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依靠龙头企业、农业业主带动广大农户发展农业生产。

二、市场导向抓产业

树立“抓龙头企业就是抓市场”的观念, 培育、引进龙头企业50余家, 其中, 年收入超亿元1家, 1 000万~1亿元2家, 100~1 000万元44家。建立柑桔、蔬菜批发市场21个, 建设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6个。举办了各类品果节会近10次。2008年西博会上, 组织了28家企业59个产品参展, 签订正式合同8个、1130万元。

三、整合投入抓产业

广安市强化投入, 把扶持柑桔、蔬菜产业发展纳入财政预算。2008年, 市财政预算投入柑桔、蔬菜产业450万元, 带动县级财政投入、涉农项目投入、企业业主开发投入、社会投入达1.2亿元。在政府的强力引导下, 项目、资金、企业逐渐向优势产业聚集, 极大地促进了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四、创新机制抓产业

同心县种草养畜发展的成效 第9篇

1 同心县草畜产业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人工种植苜蓿25万亩, 其它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5.5万亩, 农作物种植以饲用玉米为主;在养殖方面培育了30个重点村, 改良黄牛6.94万头, 肉羊6.21万羊, 选育滩羊3.13万只, 改良绒山羊12万只, 年“三贮一化”农作物秸秆10万吨。现阶段全县牛饲养量18.6万头, 其中存栏6.6万头, 出栏12万头;羊饲养量135万只, 其中存栏65万只, 出栏7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8.5亿元, 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670元。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 我县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 草地生态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大力实施封育禁牧, 保护生态, 恢复植被,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草原保护和建设的项目的支持, 今后将组织实施百万亩人工种草、退牧还草项目。今年将完成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 (苜蓿) 65.5万亩, 围栏草原85.5万亩, 补播改良草原12.2万亩, 治虫灭鼠70万亩, 草原植被覆盖率由2010年的35%, 提高到55%, 提高了20个百分点, 草原产草量也由2010年每亩145kg, 提高现在260kg, 每亩提高了115kg, 草原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 同心县有发展草产业的资源优势

同心县县现有天然草原306万亩, 其中可刈割利用草原90万亩, 年产青干草9.36万t, 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5.5万亩, 年产青干草36.75万t, 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30万亩, 年产青干草6万t, 年产农作物秸秆45万t (其中:玉米35万t) , 饲草料资源丰富。目前, 同心县畜牧科技得到推广普及, 养殖水平得到提升, 肉牛育肥蓬勃发展, 肉羊养殖步伐加快, 牛羊交易活跃, 经济效益明显,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4 大力发展种草养畜, 实现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双赢”

江苏银行业科技金融发展成效 第10篇

关键词:江苏银行业,科技金融,政府

1 江苏银行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3月末,江苏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授信3238.28亿元,贷款2374.16亿元,其中担保贷款1242.1亿元,占比52.32%;抵押贷款804.3亿元,占比33.88%;质押贷款155.78亿元,占比6.56%;信用贷款129.2亿元,占比5.44%。江苏辖内12家商业银行共设立科技支行35家,其中苏南23家、苏中7家、苏北5家,35家科技支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授信余额为135.72亿元。

2 江苏银行业金融机构取得的成效

2.1 业务模式日渐多样

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科技型企业的行业特点,针对性地发展了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如农行全省10家科技支行战略合作伙伴数量达到94家,包括55家创投公司、10家科技担保公司、5家专业无形资产评估公司等,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全方位服务联盟体系。又如南京银行搭建了“银行+政府+创投+担保+保险+小贷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业务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

2.2 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围绕科技型企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经营特性,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研发专属产品:如农行“金科通”、交行银行“科贷通”、江苏银行“科技之星”、南京银行“鑫智力”等系列产品,以单一或组合产品方案,较好地满足了不同特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截至2013年末,江苏银行“科技之星”贷款业务已覆盖省内所有地市,贷款余额11.68亿元,发放专项贷款累计1645笔,贷款总额37.65亿元,对科技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3 政府政策给予扶持

自2009年开始,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办法,一是对科技贷款和小企业贷款年递增20%以上的银行,由省财政每年按科技贷款和小企业贷款新增量的1%给予风险补偿奖励,后奖励比例增加达到2%;二是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补偿合作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贷款损失;三是建设江苏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

3 江苏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困难

3.1政府激励措施尚未落到实处

目前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但相关政策还不够细化,部分政策可操作性还不够强。例如目前尚未出台专门促进科技支行等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监管、奖励等政策,对科技型企业增量部分的奖励往往是对大中型科技企业信贷增量的奖励,无法更好地激励银行增加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3.2 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未根本解决

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的特点,往往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虽然近年来江苏的融资担保市场快速发展,但绝大多数担保机构包括专门的科技担保公司出于风险控制和盈利回报考虑,对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条件较高,服务面和担保量还有待扩大。

3.3 无形资产评估交易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针对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转让、交易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权威、专业、能够取得银行信任的评估机构,缺乏完善的无形资产转让、交易市场,导致银行在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方面较为谨慎。如江苏目前专业开展知识产权评估的公司较少,苏中、苏北的企业需联系外地有资质的评估公司,方可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4 政策建议

(1)相关政府部门尽早出台鼓励政策的落实措施。如增加安排专项资金对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的科技金融业务给予一定奖励,出台对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加大对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和发放科技创新产品(如信用担保类、专利权质押)的银行贴息及风险补偿力度。

(2)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网络,搭建科技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帮助科技企业了解各种新的金融服务政策,为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投融资解决方案,帮助金融机构分析科技企业真实的创新发展情况和金融需求,为金融机构筛选推荐科技企业客户,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效率,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用心谋事显成效,真抓实干促发展 第11篇

展翼飞同志担任校长十余年来一直坚持以创新对工作,忠心对教育,贴心对教师,爱心对学生,虚心对荣誉为出发点努力勤奋地工作。他以公正廉洁的言行、奉献实干的精神、豁达乐观的性格赢得了师生员工的尊敬和赞扬。

爱岗敬业,勤政廉洁

十余年来,展校长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到对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他身患糖尿病,高血压,有时头晕,睡眠质量不高,但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默默付出和奉献。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出色的学校总是跟一个出色的校长联系在一起。从担任校长职务以来,要求老师做到的展校长首先做到,要求老师不做的他从来不做。开会从不迟到,在校园内从不吸烟,节假日和寒暑假,他更是牵挂着学校的平安,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着自己的工作业绩。在廉政方面他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科学管理,以人为本

在学校管理中,他对领导班子的管理模式是“统一步调,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他还拟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制定了一套严谨、细致的考核方案,彻底打破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局面,按照量化考核的分数进行评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以人为本,让教师引领教育的主航线,员工与学校共同发展”是展校长的人才价值观。作为管理者,他把教师看成学校的最大财富,时时处处保护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放。

展校长深信:眼界决定人的境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未来人才要求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他结合学校实际,实施抢占教育制高点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让全体教师认识到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先后组织领导和教学骨干赴江苏、武汉、大连、上海等地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比赛。展校长力图在学校不断发展的同时,让员工的能力修养得到发展,待遇收入得到同步的提高,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开创学校与员工双赢的局面。与教师悉心合作的努力收获了荣誉,为学校赢得了赞誉。学校多次荣获“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先进学校”“全国商业教育培训先进学校”“黑龙江省教育厅先进学校”“哈尔滨市教育局先进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关心职工,服务育人

展校长身为一校之长,不但不摆架子,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而且还关心教师,乐意为教师排忧解难。对教师的困难疾苦,更是热情帮助,关怀备至。教职工中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之事,展校长一定亲自前去。作为年轻人的主婚人,每次都在婚礼祝词中为年轻人送上热情洋溢的祝福和鼓励。职工家中有丧事,他不仅第一时间前去问候,更是跑前跑后尽心尽力地帮忙处理。无论是老同志、中层干部,还是年轻教师生病了,他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去慰问。学校后勤职工李绍光同志身患疾病,急需进行肝脏移植手术,但家境贫困,展校长主动捐款,并号召大家为李老师奉献爱心,手术成功后,展校长还多次探望,并希望李老师早日康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是展校长一直以来的信念,学校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能减免的都给予减免,并在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目前学校没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导致失学,在学生家长心目中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展校长也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好评,使全校呈现出一派校风正、学风浓、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

倡导争做“最美教师”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还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展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

学校开展“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的教育活动和“第一届最美商校教师”的评选活动,以这一活动为契机激发广大教师“我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历时一年,由全校师生共同评选,积极奉献、助人为乐是一种美,教学严谨、认真负责是一种美,学生们争相谈论自己心中的“最美教师”,这不再是一种口号,更成为一种校园新风尚。

注重实效,改善条件

商业学校原来只有校舍一处,展校长为不断扩大学校规模,多方努力,现已有三处校舍。为实现多媒体教学,为每位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添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全校普及了电化投影教学;每个学生寝室都配备了最新的人性化寝具,打造出了规范化的现代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更是一改破旧的面貌,以其清新整洁的就餐环境,得到同行的赞誉。

刻苦钻研,提高能力

他悉心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进行大胆的理论探讨和课堂模式创新,注重教学相长,学练结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了最优化,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学骨干,为校企结合、引厂入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还将多年的心得撰写成论文,有多篇论文在省及以上发表或获奖,参与了多种教材、书籍的编写工作。

时代需要激情呐喊的人,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展校长坚信用心谋事就会事遂人愿,真抓实干定会带来巨变。他以勇者的胸怀、无声的付出情倾教师,爱洒学生,服务于人,激励于人,凭借这种合作的意识,诚信的品质,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信赖。

发展成效 第12篇

为了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促进税收公平和税制规范, 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今年对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增值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该政策调整要求大部分回收企业要预缴17%的增值税, 退税是否及时将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资金周转, 因此, 第一季度宁德全市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基本处于等待、观望状况, 绝大部分回收单位事实上已停止经营。

近年来, 宁德市铸轧钢、铸造、有色金属加工等利用废旧物资为主要生产材料的企业发展迅速, 企业数量与规模都有较大发展, 成为了税源支柱之一。这些行业2008年国税直接收入近5 000万元, 解决就业近2万人、还带动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此促进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宁德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针对这一情况, 宁德市国税局组织精干人员分赴基层开展实地调研, 与企业共同探讨解决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帮助企业树立信心。与工商、公安等部门紧密联系, 加强部门沟通协作, 共同完成企业资格认定工作, 力促符合条件企业及时享受税收优惠。同时建议政府、财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回收单位能够及时享受退税优惠, 缓解回收单位资金压力。

上一篇:行为体验式下一篇:极端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