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与措施范文

2024-08-06

成因与措施范文(精选12篇)

成因与措施 第1篇

1.1 地质作用

自然地质作用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滑坡由折皱和断层引起, 小滑坡由节理、小断层和局部剪切区所引起。自然地质作用产生自然滑坡, 如开挖山体引起工程滑坡。滑坡常出现丘形地面、凹地、凸地、裂缝等。新近的和活动的滑坡外观有陡峭的和裸露的崖坡, 外貌清晰, 断壁新鲜, 张开裂缝。老滑坡体上残留部分环谷、断壁擦痕。

1.2 水

水是诱发滑坡或在滑坡出现之后滑坡加剧的主要原因:

1) 土壤水饱和或超饱和引起土体液化, 抗剪强度降低, 剪应变变小, 产生位移, 易造成同类土滑坡;

2) 地下水渗透至滑动面, 滑动面阻止了地下水流过, 界面土体液化, 易产生顺层滑坡;

3) 大量的水从裂缝和深裂隙渗入滑坡破坏区, 形成滑裂面, 从而引起滑坡、坍塌和崩塌。判别滑坡最直接的方法是具有透水性或可溶性的土层覆盖在相对不透水层上或与相对不透水层互层的情况。滑坡改变地面水的排水情况及地下水的状况, 滑坡开始迹象坡趾附近泉眼流量中断或减小, 滑坡停止泉眼流量增加或移位。

1.3 气候和植被

滑坡区的气候, 包括降雨、温度、蒸发、风、降雪、相对湿度和大气压等, 是影响滑坡的基本动力因素。

1) 降雨、降雪当超过临界值时, 伴随滑坡发生, 引发山洪灾害;

2) 因气候影响, 岩体风化加强 (特别是软质岩石0MPa~30MPa) , 岩体结构疏松, 形成临空面, 产生滑坡;

3) 人类活动负面效应引起滑坡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植被不能使土体表层干燥和通过根系固结、稳定土体, 引发滑坡。滑坡迹象有弯曲和变形的树木以及植被的变化。

2 滑坡治理措施

2.1 非工程措施

1) 搬迁避让:由于地质作用产生大滑坡, 对生命财产威胁较大, 难于治理, 采取安全、经济的搬迁避让措施;

2) 检测预警:滑坡虽有不稳定趋势, 但尚未出现明显的不稳定迹象, 且对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相对较小, 可通过检测预警发出危险信号, 快速撤离危险区;

3) 生态措施:加强生态保护,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改水田为旱地, 禁止私挖乱采等措施。一方面需要保护植被, 不挖野菜, 不砍伐林木;另一方面需要培植植被, 采取植树种草方式。

2.2 工程措施

滑坡治理工程措施原理采用降低滑动力, 或增加抗滑力来增大稳定系数, 治理方法有如下10种方法。

1) 排水:排水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法, 有表面排水和地下排水两种方法。表面排水促进滑坡体材料变干, 进而有效控制滑动, 如填实裂缝和裂隙、消除表面积水、地面铺砌防渗、沟床铺砌、衬砌及疏干工程来减少水的作用。地下排水经常采用的治理方法是设置水平排水井、垂直排水井、排水隧洞、截水盲沟、盲洞、仰斜钻孔等工程排出水。会泽县长巧线公路65km处同类土滑坡段治理:地表水由截流沟收集, 而截流沟又与有孔的装砂管道和用于排地下水的碎石暗沟相连, 起到良好的排水效果;

2) 削坡:削坡, 是较经济的方法, 同类土滑坡和顺层滑坡较常见。一是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 较为破碎, 可能产生崩塌坠石、边坡局部失稳, 可采取削除危岩, 削缓边坡或顶部。二是对土质滑坡体, 削缓边坡, 以减小滑动力, 提高边坡稳定性, 但对坡脚阻滑部分不可削减。常有3种方法:1) 是直接减缓坡度;2) 分级留出平台, 削缓边坡;3) 挖填平衡减缓坡度, 对回填部分当需要时设置排水。拖车会泽县迤车主干渠K7+100处的削坡治理, 坡高20.2m, 采用三级平台削坡稳定滑坡体;

3) 减重反压:主要适用于推移式滑坡体, 减重效果尤为显著。减重就是挖除滑体上部的岩 (土) 体, 减少上部岩石体重量造成的下滑力。反压则是在滑体前部抗滑地段采取加载措施以增大抗滑力, 但反压部分填到坡趾的材料必须能反滤, 需设置排水垫层, 消除水的影响。迤车主干渠K2+500处的滑坡减重反压治理, 原滑坡体平均坡度65°, 回填土方前在渠外边坡上布置排水垫层, 减重反压后坡度为15°;

4) 抗滑挡墙:抗滑挡墙借助于挡墙本身的重量, 支挡滑体的剩余下滑力。通常挡墙是在缺乏使边坡延伸到足够长度的空间的情况下使用。在设计中还要考虑挡墙本身的稳定性, 在特殊情况下, 一座抗滑挡墙可能还不够, 有必要采用多道挡墙或是多道扶壁来满足稳定性。浆砌石挡土墙较常使用, 在混凝土薄壁水池施工中较常见;

5) 抗滑桩:抗滑桩系穿过滑体深入滑床的桩柱, 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 抗滑桩必须提供足够的抗剪力, 从数量上分有单桩和桩群。浅层滑坡可以由桩来控制, 而在深层滑坡中, 打桩可能偏离垂直方向, 扰动邻近的和桩下的材料, 导致桩尖下滑裂面的发展。抗滑桩需设置排水, 可用带孔管道装砂排水。抗滑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具有破坏山体少、施工安全和方便、工期短、省工省料的优点;

6) 锚固和预应力锚固:锚固或预应力锚固提高沿滑面的抗滑力, 增强滑面的正压力, 或固定松动危岩。常规方法是打钻孔, 内插锚杆固定。会泽县迤车主干渠鹿登岩新建渡槽基础处理, 基础混凝土支墩和玄武岩用Φ25钢筋锚固, 钢筋插入岩体1.5m, 伸入支墩1.0m, 每个支墩用钢筋20根, 挡住滑动土体的下滑力, 稳定槽身;

7) 抗滑键:在软弱土 (岩) 层滑坡地段, 可沿滑动面走向设置抗滑键。采用沿软弱结构面开挖平洞切入滑动面上下岩体, 钢筋混凝土浇筑, 增大抗滑力。会泽县驾车水库右坝肩沿着泥岩和白云岩开挖平洞, 洞径0.6m, 洞深1.2m, 用C20钢筋混凝土浇筑, 起到抗滑和防渗作用;

8) 植树种草:对滑坡植树种草在滑坡治理中也起到积极作用。树木对防止浅层滑坡最有利, 对于深层滑动面上的滑动也会降低地表水对斜坡的渗透, 从而有助于滑坡的稳定。由于植被从边坡表面吸取生长必需的水分, 所以最合适的植被种类是腾发量最高的植被, 就树木来讲, 阔叶树比针叶树更优越。在滑坡治理中植被的应用较广泛, 但是选择植被必须与生长环境相适应;

9) 土的硬化:如果边坡里的水无法通过地下排水的方法排出去, 则可考虑土的硬化方法。土的硬化通常用的方法是深搅桩、固结灌浆, 增加土体抗剪强度。由于施工方便, 应用较广。会泽县花渔洞水库均质土坝防渗加固工程, 采用深搅桩处理, 提高土体抗剪强度;

10) 综合治理:造成滑坡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原因引起, 需通过详细的勘察才得以确定, 采取综合治理方法。会泽县错初电站滑坡, 经现场勘察, 滑体位移30cm, 压力钢管升缩器位移40cm, 已威胁厂房和升压站, 滑坡体为深层滑动。治理方法采用抗滑桩群、地表排水、地下排水三种方法。抗滑桩群为钢筋混凝土实心桩, 伸入滑裂面以下位置, 形成帏幕抗滑体。表面排水在滑坡体顶部做截流沟至滑坡体底部, 滑坡体表面喷混凝土护坡。地下排水采用隧洞排水, 洞深至滑裂面位置, 洞内的水用管道排至发电尾水。

3 结论

滑坡治理工程措施原理采用降低滑动力或增加抗滑力来增大稳定系数, 稳定滑体。水是引起土体滑坡的主要原因, 滑坡治理也应紧紧围绕排水进行, 辅以其它治理措施。造成滑坡的原因需通过详细勘察才能确定, 采取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法。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才能防患于未然。

摘要: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地质作用、水、气候和植被所造成。滑坡治理非工程措施是搬迁避让、检测预警和生态治理。结合工程实践, 讲述10种滑坡治理工程措施, 强调滑坡治理尤以治水为重点。

关键词:滑坡,滑坡成因,滑坡治理措施,会泽县

参考文献

[1]范美师, 何向英, 张忠福.会泽县驾车水库岩溶防渗处理工程实例[J].人民长江, 2007 (8) :117-118.

[2]范美师.深搅桩在花渔洞水库防渗加固中的应用[J].云南水力发电, 2008 (1) :59-61.

铁路路基病害的成因与整治措施 第2篇

(张卿)

摘要: 介绍了铁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

关键词: 铁路路基

路基病害

整治措施

1、引言

铁路为大型线路工程,往往穿越多种地貌单元,土层条件多变,铁路路基沿线经过的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填料也不均匀一致,既有线铁路由于施工技术水平、经济条件、施工工艺等放面的原因,填料、结构设计采用较低的技术标准,容易导致各种路基病害的产生,路基的安全情况关系到列车的运行安全,因此路基病害严重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行。

2、铁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和原因

1)下沉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具体表现为路基沉陷,路堤地段、路堑地段和过度段都有发生,是由于路基填筑密度不够和强度不足,在水、荷载、自重及振动作用下发生局部或较大面积的竖向变形,产生原因为路基填料及压实达不到要求。

2)挤出变形具体表现为路肩隆起、侧沟被挤等,是由于土体强度不足而产生的剪切破坏或塑性流动引起的。

3)翻浆冒泥分为道床性和基床性两种。道床性是由于道床板结,阻塞路基面降水的顺利排出而形成的。基床性是由于基床土质不良,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液化成泥浆,由于荷载的反复作用形成抽吸作用,泥浆受挤压向上冒出。其发展过程一般为道心积水阶段、冒砂阶段、局部翻浆冒泥阶段,区段翻浆冒泥阶段。4)边坡失效主要是受路基下沉及排水不良的影响,路堤边坡和路堑边坡都有发生

5)路基冻害的病害成因:由于土中的水在冻结过程中有向冻结锋面迁移的特征,并不断析出冰层,且体积增大9%这一物理力学现象造成。所以,冻结过程中土中水的迁移机理,是产生路基冻害的基本原因。

6)路基沙害的病害成因:在风的作用下,移动沙流经常给铁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有时甚至掩埋线路,危及行车安全。

7)路基陷穴的病害成因:造成洞穴顶部塌陷的主要因素是水的作用和列车荷载作用。洞穴在水的侵蚀、潜蚀作用下和列车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洞顶的岩土结构逐渐遭到破坏,承载力也逐渐丧失,最终突然塌陷。

8)形成崩塌的病害成因:①陡峭高峻的边坡或山体斜坡,坡度大于45°、高度大于30m,特别是坡度在55°~75°的斜坡,是崩塌多发地段。②由风化的坚硬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如互层砂岩,稳定性更差,容易形成崩塌。③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有很多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不连续体的斜坡,特别是有两组结构面倾向线路,其中一组倾角较缓时,容易向线路崩塌。④水的作用是产生崩塌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的崩塌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因为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润滑和动水压力作用,使岩体强度降低,内摩擦力减小,促使崩塌发生。⑤其他如地震、爆破、人工开挖斜坡及列车震动等,都是诱发崩塌的因素。

这些路基病害表现显示为多种多样的,但由分析可以看出,路基病害的产生与路基填料的工程性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和火车振动荷载有关,产生路基病害的原因主要是土质不良、填筑密度不够,强度不足和排水不良等。

3、路基病害的整治

路基病害的整治要根据产生病害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原因,采用正对病害特点的整治措施,主要有以下措施:

1)排水措施 滑坡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水的作用有关,排水是防治各类滑坡之本。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切合实际的排水方式。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加以拦截和引出,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5m以外修建一条或多条环形截水沟;对滑坡体以外的地下水,应修建截水盲沟;对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应疏干和引出,浅层地下水采用支撑盲沟,深层地下水采用泄水隧洞,亦可采用垂直孔群或仰斜孔群排水;对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应尽快汇集引出以防下渗,在充分利用天然沟谷的基础上,修建排水系统。

2)减重措施 当滑动面不深,且滑体呈上陡下缓状,滑坡范围外有稳定的山坡,滑坡不可能向上发展时,在滑坡上部减重,以减小滑坡的下滑力,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的防治措施。将减重的土体堆在坡脚反压,以增加抗滑力,效果更好。

3)支挡措施 ①抗滑挡墙。它是广泛应用的一种防治滑坡措施。它施工方便,稳定滑坡收效快。抗滑挡墙多为重力式,石砌,也有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②抗滑桩。它是利用桩在稳定岩土中的嵌固力支挡滑体的建筑物。它具有对滑体扰动少,操作简便,工期短,收效快,对行车干扰小,安全可靠等优点。抗滑桩多为挖孔或钻孔放入钢筋骨架灌筑混凝土而成。抗滑桩在滑动面以下的锚固深度,应根据滑体作用在桩上的主动土压力、桩前的被动土压力、岩土性质等来确定。③锚杆挡墙。是一种新型支挡结构,由锚杆、肋柱和挡板三部分组成,用于薄层块状滑坡或基岩埋深较浅、滑体横长滑面较陡的滑坡。④抗滑明洞。若滑动面的下缘处在边坡上的较高位置,可视地基情况设置坑滑明洞,洞顶回填土石支撑滑体,或滑体越过洞顶落在线路之外。但这一措施对行车干扰大,施工困难,造价昂贵,只有在其他措施难以奏效时采用。

4)路基崩塌落石的防治 常用的防治措施有如下类型。①拦截类适用于小规模、小块体的崩塌落石。拦截构造有落石平台、落石坑、落石沟、拦石墙、钢轨栅栏及柔性拦石网等。②遮栏类应用于规模较大的崩塌落石,遮栏建筑有各种明洞和棚洞。修建明洞、棚洞,既可遮挡崩塌落石,又可对边坡下部起稳定和支撑作用。③支挡加固类适用于不宜或难于消除的大危岩或不稳定的大孤石。支挡建筑有支顶墙、支护墙、明洞式支墙、支柱、支撑等。④护坡、护墙适用于易风化剥落的边坡。边坡陡者用护墙,边坡缓者用护坡。⑤改线绕避上述措施不能奏效时,应考虑改线绕避。

5)基床翻浆冒泥下沉外挤的防治 应视病害性质,产生原因,地段长短及施工条件等情况,合理选择施工工艺,综合整治以求实效。①排水。适用于排水不良而导致的基床病害。疏通或修建防渗侧沟、天沟、排水沟等地表排水系统;修建堵截、导引、降低地下水位的盲沟、截水沟、侧沟下渗沟等排除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系统。以消除或减小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路基基床的侵害,使基床土保持疏干状态。②提高基床表层强度。适用于基床表层土承载力不足导致的基床病害,如裂土病害。防治措施一般采用换渗料土(二合土或三合土)及换砂。③使基面应力降低或均匀分布。④土工膜(板)封闭层或无纺土工纤维渗滤层。它有隔离地表水、过滤基面水和均布基面应力等多种效用,常与换砂、砂垫层配合使用。路基沙害的防治

6)植物固沙 以营造林带为本。林带采用植物混种、均匀透风类型。迎风林带先矮后高,即先灌木,后乔木;背风侧则先高后矮,有效防护宽度一般为树高的15~25倍。沙害严重地段,迎风侧可营造多条林带。防沙林应根据沙漠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气候特征力求所选树种生长快、固沙、防风能力强、不怕沙埋。常被选用的植物首沙枣、胡杨、小叶杨、文冠果、花棒、沙蒿、胡枝子、杨柴等十几种(参见线路维修管理之铁路沿线造林绿化)。

7)工程固沙 一般用在没有植物生长条件的地段,或作为植物固沙初期的辅助措施。常用以下几种形式:①路基本体护。对路基或路堑本体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覆盖,如干砌片石(或预制水泥板)、栽砌或散铺卵砾石。路基两侧防护。在路基两侧一定范围内修筑一些阻沙、固沙及导沙设施,保护线路不被流沙掩埋。阻沙设施包括防沙栅栏、防沙沟堤、防沙挡墙等;固沙措施包括麦草沙障、土埂沙障、化学乳剂固沙、铺设卵石或黏土覆盖沙面等。导沙设施包括用卵石铺砌而成表面光滑的输沙平台、在路基迎风侧修建导沙堤等。

铁路路基病害按路基面形状可分为路堤病害和路堑病害,按发生部位可分为基床病害、路基本体病害和地基病害,按表现形式可分为下沉、挤出变形、翻浆冒泥和边坡失效。

4、结束语

铁路路基病害的产生原因各不相同,正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路基病害,需要采用不同的整治措施,要彻底整治好病害,需要分析掌握各有关自然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对路基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判别出路基病害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其关键因素确定适宜的整治措施,防治路基病害的的发生。

参考文献 黄泽波,铁路路基基床病害及其产生机理和检测[J]。山西建筑,2008(7)

高校债务危机的成因与解决措施 第3篇

一、财务危机的成因

1.高校规模过度扩张

我国高校债务问题始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扭转当时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不利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实施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高校扩招。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我国在校生规模飞速增长,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到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4.5%,在校生达到3460万人。其次,专职教师规模增大,专职教师与行政教师的比例发生变化。到2006年止,专任教师数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为57%,教职工中仍约有一半左右的人员不再从事专职教学工作。再次,高校固定资产规模不断变化。1998年至今,我国普通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固定资产值的绝对数均在不断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规模扩张过快。高校规模扩张没有把握好速度与质量、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速度和规模失去合理控制,存在着“大跃进”的现象。不少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原有的基础和条件确定近期和长远的规划,以致出现了规模的过度扩张,并导致了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下降以及导致资源浪费,加大了高校的财政开支,最终导致了学校的财政恶化。

2.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自199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已从十几年前的不足百万人发展到2014年的939万人左右。在这种扩招规模和速度下,地方高校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在我国,高校收入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国家的财政拨款,二是征收学费。其中,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结余非常少甚至没有结余。而收取的学费中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即使将学费剩余54%全部用于还贷,对于规模巨大的高校贷款本息来说恐怕也是杯水车薪。由于财政投入和其他融资渠道有限,高校只能向银行贷款举债办校。

3.高校大兴土木,盲目攀比

随着招生人数的膨胀以及评比和评估等客观原因,很多高校不惜血本,大兴土木工程。高校出现了见楼不见人的怪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今很多高校为了通过评估或者为了升格,大搞楼盘建设,但部分高校把高校的未来发展仅仅和学校硬件相联系,却忽视甚至遗忘了学校的软件设施的加强。事实上,一个高校的发展不仅仅看其具有多大的规模、多大的面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学习氛围、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软件条件。其次,高校基本建设规模扩张的动因,在很多方面与我国整个社会持续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因基本相同。复旦大学张军教授等研究了我国持续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好评,获得了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张军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政绩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腐败是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曹淑江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两个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地方高校基本建设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再次,高校之间存在着盲目的跟风和攀比心理。在目前的形势下,高校大兴土木工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各个高校之间,你追我赶,相互攀比。总之,高校重楼不重人的理念使高校重心发生了偏移,加大了高校的支出,高校举债累累。

4.高校的浪费和奢侈现象加剧了学校的财务状况的恶化

高校浪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下,高校内部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管理人员甚至多于教学科研人员,这些都大大加重了高校的开支,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二是日常生活资源的浪费。由于学生没有树立节约意识,加上高校管理不力,高校日常生活用水和用电等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资源的严重浪费显然加大了高校的开支,使高校承受着巨大经济负担。就高校的奢侈而言,在高校所谓加强硬件设施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不仅追求建设教学楼的可用性,更要追求其可观赏性和享受性。而对豪华的追求是必须要有巨大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的,这完全脱离了学校自身的财务状况,完全是在浪费国家的财政投入。

二、财务危机的解决措施

1.发挥高校自身融资能力

解决高校债务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比如:负债高校的老校区一般地处市区,土地升值快,学校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置换空置的土地、校舍,缓解资金困难;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转化等办法筹措资金。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高校的融资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渠道,如广为人知的“清华同方”“北大方正”等。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既能节约企业的科研投资经费,降低实验风险,又能增加高校科研经费,增强科研实力,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此外,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社会募捐机制。在这种募捐机制中,可以包括有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高教基金,也可以通过挖掘与整合校友资源,充分发挥校友对母校社会资本的融资功能,构建校友对高校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等。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国可以以民办高等教育为高校市场化的突破口,率先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有益的尝试,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民办高等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融资空间。

2.政府对高校给予政策扶持

民办高校除外,其他高校的基本建设均为国有资产,向银行贷款体现了政府投入不足,政府应该从政策上对高校给以扶持。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校的贷款利息给予一定范围和额度的利息补贴;政府应协调银行等部门,确保国家助学金贷款的顺利实施,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准备金,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欠费的问题,保证高校的学费收入及时到位;政府还应减少部委和地方院校在拨款上的不平衡。国家部委院校与部省共建院校和省属院校之间在财政拨款政策上存在的差异,使部省共建院校和省属院校在发展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高校贷款的一个重要诱因。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部省共建院校和省属院校的投入,在财政拨款、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及住房补贴等方面减少部委和省属院校的不平衡,使各类高校能在相对合理、公平的基础上相互竞争。

3.加强高校资金运作管理

对于高校自身来说,应充分提高风险意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融资模式。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组织机构,对学校的融资项目进行考察、分析和论证,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降低信贷风险。还可以根据资金需求和收入情况合理安排贷款结构,优化长期、中期和短期贷款的比例,对贷款的投放时间、数量和顺序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同时财务部门必须配备高素质的专门人员做好贷款资金的跟踪管理工作,提高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另外,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资金运行监控系统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慧青.世纪之交我国普通高校规模扩张研究[J].教育科学,2008(4):72-73.

[2]曹淑江.我国地方高校基建投资努力程度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高教,2011(2).

[3]曹小青,耿成轩.高校债务分析和财务风险防范[J].财经纵横,2009(3):96-97.

虚假新闻成因分析与“打假”措施 第4篇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烈的媒体竞争, 使新闻的真实性“让位”。为了争夺受众, 扩大发行量, 吸引更多的广告, 媒体都想抢首发新闻、独家新闻, 这就给虚假新闻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不少假新闻, 记者或编辑只要再多花点工夫核实一下, 就很容易发现漏洞, 但为了抢新闻, 有些媒体宁愿先登出来再去追踪求证。

2.经济利益的驱使, 使新闻呈现商业化倾向。新闻被当作牟利工具, 从业者利用新闻报道搞创收, 与广告客户做利益交换, 导致“炒作”之风盛行。

3.职业素质的欠缺, 使新闻的生命线受到挑战。一些媒体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心, 职业操守屈从于功利追求;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新闻训练, 尤其是职业操守教育, 思想中没有树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观念。

4.监督机制不健全, 不足以防范虚假新闻。缺乏严格的内部管理和有效的外部监督, 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助推, 虚假新闻得以蔓延。

鉴于以上原因, 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对症下药, 才有可能杜绝虚假新闻。

1.从写作源头避免虚假新闻。记者在确定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独立思考, 尊重客观事实而不盲目跟风。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处理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要培养质疑意识, 认真查询与核对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被采访者的自述, 注意核对数字, 养成一丝不苟、严谨的作风。描写要有分寸感, 不得夸大、渲染、拔高。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不但自身不参与新闻造假, 还要提高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 把好新闻入口关, 自觉抵制虚假新闻。

3.建立虚假新闻治理约束机制。制止虚假新闻需通过法律、行政处罚的手段严管、严查、严处。有关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媒体行业规范, 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惩戒条文, 让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对造假望而却步。要加大监督曝光力度, 形成新闻“打假”合力。可采取设立虚假新闻举报电话, 为虚假新闻建立“黑名单”, 开设虚假新闻“网上举报箱”等措施。

公路桥头跳车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第5篇

随着经济发展,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成绩,投入营运高等级公路越来越多,但从使用情况上看,出现了桥头跳车这个较为普遍问题,尤其在一些软土地基地方更为严重,给养护部门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探讨桥头跳车现象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应采取的措施,对我们公路建设具有较现实意义.

作 者:尼其宏  作者单位:北兴农场公路管理站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 “”(2) 分类号:U4 关键词:公路桥头跳车   原因   措施  

光纤传输损耗的成因与解决措施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光纤传输 损耗成因 解决措施

从1977年开始,光纤系统实现了商业安装。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光纤传输技术日见成熟,已经成了我国主要的信息传输方式,其自身具有迥别于其它传输手段的个性特质,它的低损耗、宽频带、传距远、抗干扰的品质,深受使用者的欢迎,有利于实现消息传播载体的最大效益化。

一般来说,网络传输距离、稳定性等性能的实现,离不开相关条件的配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光纤传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耗,就影响网络系统的有效传输。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光纤传输产生耗损的原因展开具体剖析,以实现网络传输系统的具体运行。

一、关于光纤传输损耗的因素分析

(一) 关于持续损耗的分析

1.对光纤固有损耗的分析

从作为传导介质,如果光导纤维自身完美无瑕,那么它在运行中的损耗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问题是,在光纤纤维的生产中,因为工艺和技术的原因,有些产品是不合格的,这些光纤在传输信号和数据时,就会发生一系列耗损,一般来说如果光纤的模场直径不同,其光纤存在芯径试配等问题,就会直接导致固有耗损的出现,在这些因素中,模场直径问题,对其影响最为广泛。

2.关于活动接头损耗的分析

光纤的有效传输离不开活动接头,如果在传输过程中,活动接连器出现一系列故障,就不能有效实现光纤的有效运输。

(二)关于非持续损耗的成因的分析

1.对弯曲产生损耗的分析

光纤传输在整个系统处于线性状态时,它的传输阻力最小,也最为通畅。所以,光缆都是水平安放的。目的就是不让它发生任何去读,这有有利于减少对光纤的损耗,一般来说,光纤发生弯折,就会影响光纤的传输特性,在实际光纤运输中,其弯曲产生的耗损是不同的,一般分为宏弯曲损耗以及微弯曲损耗。

导致微弯曲损耗的原因是比较多的,一般来说,在光纤系统中,因为支撑表面的不规则、不平整,使缆身局部受力,从而造成了随机弯曲;在敷设光缆时因包裹缆身周围的出现的不均匀张力,导致微弯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具体起源也是不同的,一般有不光滑包层分界面与受温度影响的微弯。导致宏弯曲损耗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路由转弯与敷设过程中产生的弯曲。

2.关于应用环境或施工因素产生损耗的分析

一般来说,有些外界运用环节的不规范也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损耗,比如不规范的光缆上架,在其上架的过程中,它需要进行相关松管管绑,这就容易出现一些细节上的急弯,也就容易导致错位现象。如果热熔保护热缩不能得到技术标准,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损耗,它主要是因为热熔保护管的不合格质量导致的,在加热环节中,其加热参数不符合技术标准,就容易导致热熔保护管发生一系列变异。

直埋光缆不规范产生的损耗。因为施工时对预埋的深度缺乏科学的计算,致使光缆填埋的深度不够,这就使光缆在受重物碾压之后发生了受损的问题。

二、关于光纤传输损耗的具体分析

(一)关于持续损耗的应对

1.坚持统一化,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对选用的光缆进行规格和质量确认,避免良莠不齐现象的发生。在工程设计、施工等环节中,利用相同性质的光纤,并且对于裸纤也要严格要求,确定其统一规则,这样就有利于实现光纤之间特性的统一匹配了。

2.严格操作规程。敷设光缆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因其工序多,线路长,且在屋外施工,所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具体施工过程中,按照工程守则进行日常环节的严格执行,注意接头环节,以及整盘匹配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3.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光纤施工过程中,如果碰到难题,及时选择高技术水平的处理人员进行处理,这样就有利于在敷设过程中实现连续耗损的降低,有利于降低接头的损耗问题。

4.在光纤接续环节中,需要把握好制备光纤端面环节,它是一种基础性的环节,在此环节中要本着精益求精、精工细作的原则,保证光纤端面的精度,以满足组装的需要。优质端面应当垂直于轴线、平整、无缺损、无毛刺。

5.注要注意环境对光缆铺设施工的影响。光缆铺设需要有一个清洁干燥的环境,因此在潮湿和多尘的环境中避免露天作业,应当保持连续部位、材料和工具的清洁,保护光纤的接头不受潮,在切割时必须保持清洁。

(二)非持续损耗的解决措施

1.在对工程进行全面认真查勘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精心设计,本着通畅宽敞的原则,选择最佳的路由,提供最便捷、最易行的线路铺设路线。

2.在施工中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光纤的损耗增加。因此,要从提高施工人员整体素质入手,加大操作规范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并坚持注重细节的原则,从细微处抓好安全生产的落实,避免因为人为因素,造成光纤外部变形,从而使施工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3.要做到合理预防,在光纤系统的设计、施工与维护中,强化防范意识,通过采取防电、防雷、防腐蚀、防机械损伤的措施加强光缆的防护工作。

4.严格按操作规范和流程布放光缆。使用支架支撑缆盘布放光缆,不能简化程序,违反规定,擅自使用放倒缆盘后从线轴上放的方法布放,避免光缆受到扭力。光缆布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定要在光缆的布放时要做到统一指挥,精心操作,使用合理科学的牵引方法,保持布放的速度适宜,连续布放的长度不可过长,必要的情况下使用倒8字由中间向两侧布放。

5.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指导,按有关规定,把强化管理的措施落实在每一个施工细节上。在光缆的布放中,注意允许的弯曲半径与额定拉力的限制,在敷设施工的过程中禁止光缆扭曲、弯折、打小圈,防止浪涌与打背扣现象。

三、结束语

企业外汇风险成因与应对措施 第7篇

关键词:外汇风险,风险类型,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的跨国流动和国际贸易不断扩大,以及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企业 “走出去”的步伐近十年来明显加快,规模日益扩大,领域逐步拓宽,即便没有走出国门的企业也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国外出口自己的产品或从国外引进原料及技术。 这些进出口业务和跨国经营公司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外汇风险的冲击,产生或多或少的损失。 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外汇风险管理,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企业外汇风险类型及成因

外汇风险的产生不外乎两大因素:货币和时间。 外币与本币间的兑换,是外汇交易风险产生的先决条件,而时间因素则是外汇交易风险产生的催化剂。

1.1 货币间折算产生的外汇风险

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论是通过进出口方式办理业务还是通过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和分支机构进行生产经营, 都面临着采用不同于该企业记账本位币的货币进行记账,这样一来,企业可能以任何货币对发生的交易进行计价或结算, 为了反映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根据国家会计法规的要求,需要将不同货币计量的资产、负债、收人、费用等折算为一种货币反映,或将以其他货币反映的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和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折算为企业记账本位币反映。 因此,记账本位币与外币之间因为汇率波动产生的差异,必然影响企业的损益。 众所周知,我国自2005 年7 月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长期升值对我们出口企业而言,外汇风险很难避免,有的企业甚至因外汇损失导致企业正常的经营成果不保,引起企业整体亏损。

1.2 国际业务结算周期长短产生的外汇风险

进出口商从签订进出口合同到债权债务的最终清偿, 或者利用外资融资,通常要经历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内汇率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于是,以外币表示的未结算的金额就成为承担风险的主要部分。 一般而言,企业账款收付与最后清算日的时间跨度越大,汇率波动的幅度可能越大,货币间的折算风险也就越大。 另外,由于企业经办人员外汇风险意识不强,对外币结算业务关注度不够,对外币走势预测不到位,外汇结算不及时或者时机把握不准,导致的外汇结算风险加剧,经常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2企业应对外汇风险的措施

2.1 增强外汇风险意识,提升涉外人员素质

这是防范外汇风险的关键。 企业决策者必须高度重视外汇风险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不断增强防范意识,要密切关注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各国的汇率政策、政局动荡等有关影响汇率变化的信息,并学会和运用金融杠杆防范外汇风险。

2.2 加强外汇走势研究,构建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机构,也没有专门的人员专司汇率风险管理, 这是企业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也欣喜的看到,一些企业已经构建了“三率”跟踪小组,专司研究汇率、利率和税率变动对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也有许多企业利用商业银行外汇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咨询报告弥补在汇率预测方面的不足, 在应对外汇风险方面积累了经验。

2.3 灵活选择和使用计价结算货币

首先,选用本国货币,即在签订进出口合同时,尽量采用本国货币计价结算,这样进出口企业就不必买卖外汇,从而避免外汇风险。 其次,实施“收硬付软”原则,即企业出口商品时,在做好汇率趋势变动预测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选择“硬”,选择具有上浮趋势的货币作为应收账款的计价货币;同时,企业在进口付汇是应尽量选择具有下浮趋势的 “软” 货币作为应付账款的计价货币。 这样的彼此软硬搭配、强弱抵消,就能有效化解汇率风险。

2.4采取内部技术手段和外部衍生工具相结合来避免外汇风险

在实际业务中,如果汇率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往往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调整法,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在合同中订立保值条款、适当调整商品的价格、通过风险分摊法、提前或延迟收付法来防范汇率风险。 当汇率变动难以预测时,企业可以运用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以较小的代价,将未来不确定的收益和成本固定下来。 这些方法有远期结售汇、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3结语

框架填充墙裂缝成因与控制措施 第8篇

1 框架填充墙裂缝的特点

1.1 框架填充墙裂缝属于变形裂缝

框架结构填充墙只承受墙体自重, 不承担和传递上部荷载, 因此填充墙裂缝不属于受力裂缝。当出现结构材料硬化导致的体积变形、环境温湿度变化、地基沉降等非荷载因素影响时, 墙体结构发生变形作用。当变形得不到满足则引起应力, 而且应力尚与结构的刚度大小有关, 只有当此应力超过砌体的最大抗拉强度时才引起裂缝, 裂缝出现后变形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 同时刚度下降, 应力松弛。因此, 框架填充墙裂缝属于变形裂缝。

1.2 框架填充墙裂缝多发部位

1) 填充墙与框架梁和柱连接处。2) 门窗洞口四角及墙体开洞处也容易开裂。3) 墙体裂缝顶层和次顶层相对较多, 端开间尤其严重。4) 在长墙体中间部位。

2 填充墙裂缝成因分析

2.1 砌块的干燥收缩值对填充墙裂缝的影响

干燥收缩较大是各类混凝土砌块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填充墙而言, 必须严格控制砌块的干燥收缩, 否则砌块上墙后将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 使填充墙产生裂缝。由于砌块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很广、数量多, 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

2.2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温度作用是一种变形作用。结构物在温度作用下会产生变形, 若变形受到约束, 会在结构内部产生约束应力, 这种由温度作用而产生的应力称为温度应力。当某处砌体的温度应力超出了其抗拉抗剪强度极限值时, 该处则会产生裂缝并将这部分的集中应力逐步释放。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

2.3 温度和干燥收缩共同作用产生的裂缝

在建筑物的顶部几层, 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 温度变化大。同时, 由于砌块干缩, 加上温度应力的影响, 使得填充墙体开裂, 建筑物顶部几层填充墙体的裂缝尤其普遍。

2.4 砌筑砂浆和抹面砂浆对填充墙裂缝的影响

1) 砌筑砂浆对填充墙裂缝的影响。

目前砌块填充墙砌筑时, 一些工程直接使用水泥砂浆, 由于水泥砂浆保水性及和易性较差、干燥收缩值大, 砂浆抗压强度离散性也较大, 严重影响砌块与砂浆的粘结, 使粘结强度降低。砌筑填充墙时, 由于砌块吸水性较强, 砂浆中的水分容易被砌块迅速吸收, 影响砂浆的正常硬化, 使砂浆的强度降低。同时砂浆流动性差也使砂浆不能均匀的摊铺在砌块上, 造成水平灰缝厚度不均匀, 降低了砂浆与砌块的粘结强度以及砌块填充墙的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

2) 抹面砂浆对填充墙裂缝的影响。

填充墙在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发生着变形, 这些变形都将以一定形式和数量分配到抹面砂浆和饰面部分, 加上面层本身的干燥收缩和温度变形, 使抹灰层和墙体的粘结面更多的处于受剪或受拉状态。由于温度及相对湿度变化时, 砌块面层和内部的含水率变化与外部的不一致, 从而产生变形差异, 填充墙就会出现裂缝。

2.5 设计构造问题

框架填充墙是后砌填充围护结构。当墙体的尺寸与砌块规格不配时, 难以用砌块完全填满, 造成砌体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板柱连接部位孔隙过大容易开裂。门窗洞及预留洞边等部位是应力集中区, 未采取有效的拉结加强措施时容易因撞击振动开裂。墙厚过小及砌筑砂浆强度过低, 致使墙体抗剪强度不足造成开裂。墙面开洞安装管线或吊挂重物均能引起墙体变形开裂。上述现象由于设计考虑不周所致, 必须针对建筑使用功能及各种材料的特性扬长避短, 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精心设计方可避免墙体开裂渗漏。

2.6 施工质量对填充墙裂缝的影响

填充墙砌筑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砌块龄期不到28 d即出厂, 砌块上墙时含水量过大或雨地施工淋湿砌块, 墙体因收缩开裂;灰缝饱满度和砌块之间搭接长度达不到《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 没有做到对孔、错缝以及反砌的要求;填充墙顶部镶砖措施不当, 使用断裂砌块以及混砌现象严重;墙体孔洞预留及开槽等处理不当等。

3 填充墙裂缝控制措施

3.1 材料方面的防裂要求

作为框架填充墙的墙体材料, 砌块和砂浆本身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外观质量、尺寸和技术性能应满足相应的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一方面选择体积稳定性好、抗裂性能高的墙体材料;另一方面选择适应性好, 干缩值小的砌块材料, 控制块材的含水率, 保证砌块的出厂龄期。

3.2 设计构造措施

1) 严格按照公式验算框架结构填充墙的高厚比。2) 填充墙与框架柱之间应用拉结筋拉结, 拉结筋伸入墙内长度, 要结合框架抗震等级设置, 一、二级宜沿全长;三、四级不少于墙长的1/5, 且不小于700 mm。3) 框架填充墙除满足稳定和自重外, 尚应考虑水平风荷载及地震作用。4) 针对不同高度和宽度的填充墙, 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如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水平钢筋混凝土带等。5) 门边设置钢筋混凝土抱框, 抱框生根于框架梁内, 用冲击钻打眼, 插入主筋, 上部锚固于顶部框架梁或配筋带内。6) 填充墙应按规定对外墙和住户分户墙进行节能保温设计;屋面要做保温措施。

3.3 施工阶段防裂措施

填充墙的砌筑是人为操作的过程, 往往由于施工人员对墙体材料性质本身的不了解, 以及对砌块施工处理不好易出现裂缝的情况重视不足, 因而造成填充墙在砌筑后不久就出现大面积的裂缝。另外, 对一些新型的砌块, 施工人员仍然依照黏土砖的砌筑方法来砌筑, 使用普通的砌筑砂浆, 或对不同材料的砌块进行混

4 结语

人们在购买住房的同时, 也越来越关注建筑质量问题, “框架结构砌块填充墙裂缝问题”成为了居民住宅质量投诉的热点。而框架填充墙与梁柱边界裂缝一旦形成就会降低填充墙的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 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加之用户对房屋的结构情况不甚了解, 房屋一旦出现裂缝, 就会使用户产生不安全感或恐慌, 相应的购房者对填充墙裂缝这类建筑质量缺陷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引起了大量的纠纷, 使建设单位及设计和施工单位忙于应付。因此, 砌块填充墙裂缝问题自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摘要:探讨了框架填充墙裂缝的成因, 从墙体材料、设计方法、施工措施几个方面, 提出框架填充墙墙体的裂缝质量控制措施, 对框架填充墙墙体的裂缝预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框架填充墙,裂缝,成因,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GBS 239-1997,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S].

[2]JG 239-2001, 蒸压加气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S].

[3]徐元赞.墙体温度裂缝的防治措施[J].施工与技术, 2004 (5) :89-91.

[4]吴正直.粉煤灰房建材料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

[5]吴庵敖.发展加气混凝土的经济效果研究 (一) [J].新型建筑材料, 1995 (7) :131-132.

数学后进生的成因与转化措施 第9篇

一、数学后进生的成因

1. 数学的学科特点导致厌学

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而数学学科恰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 致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吃力, 因而厌学。

数学知识是一个链式结构, 环环紧扣, 容不得一环的缺失。而中小学生思维普遍存在发散性的特点,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于一点。有的学生思维专注于一点的连续时间不超过5分钟。这意味着, 老师的一个例题还没讲完, 许多学生已经走神了。等到这些开小差的思想的野马回到老师的缰绳中来时, 已经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了, 于是这些思想的野马只能奔向黑板外、教室外……上课时未能听懂, 下了课又不敢或不好意思去问, 作业只能应付或抄袭, 而蒙混过关的成功率一般较高, 这就成功制造了一个断环, 连断几环之后, 数学学习便断链、掉队了。

2. 数学学习存在心理障碍

后进生在兴趣、意志、恒心、专心等非智力因素上明显欠缺, 数学后进生尤其如此。意志的主要特征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和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现是学习习惯差、意志薄弱。他们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为数学枯燥无味, 自己不想学也学不会, 其心理处于一种自卑、畏难和自我压抑状态。他们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来说, 学数学就是应付作业、对付考试, 是被迫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因而作业常常拖拉、应付, 甚至抄袭。他们缺乏学习毅力, 习惯于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 是通过解决一个个难题来锻炼思维、培养兴趣, 其良性循环应是:带着兴趣——解决难题——积累成功感, 增强兴趣——寻求并解决新的难题。而数学后进生的恶性循环则是:带着反感和畏惧——遇难题而退——积累失败感, 增强反感与畏惧心理——更加反感和畏惧数学。

3. 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与管理的制约

素质教育的旗帜鲜明, 但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未变。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局限于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的上线人数。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要升学率、重点中学上线率。学校则对老师下达重点中学上线指标。社会、家长、领导、老师, 眼睛一律“向前看”, 紧盯着少数尖子生, 中下等学生被冷落、忽略了。后进生越来越多, 越来越差。

其次是教学观念的落后, 不注重数学兴趣的激发与能力的培养, 教法呆板。讲的多、做题多, 缺少思路点拨与学法指导, 教与学都存在灌输性、机械性、盲目性, 教师成了教材的搬运工。教学缺乏明确、先进的思想指导和教法上的不断创新。

二、数学后进生的转化措施

1. 培养兴趣、树立自信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说:“克服后进生消极态度的出发点, 是要为后进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 使他们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 树立起积极的自我观念。”课堂上要多给后进生一些发言与板演的机会。一开始可以选择一些他们能回答上来的简单问题去提问, 然后逐步加大问题的难度, 让他们不断积累成功感, 树立自信心。课后作业的布置分易、中、难三类题, 对后进生布置作业以易题为主, 中题少布置, 难题不布置。

2. 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给后进生以特别的关注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 他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对学生提高心理预期, 并明确地把这种高期待传达给学生。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让他们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从而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老师的期待。结果会在不知不觉间实现超常的发展, 出现进步的奇迹。

3. 分层教学, 减小教学内容的梯度

对数学后进生要实施分层教学、个别指导, 哪里不会从哪里教起, 谁不会教谁, 不灰心、不放弃。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降低起点, 减小梯度, 对较难、坡度较大的内容适当分解, 设计好台阶, 使学生容易接受。对后进生“以新复旧”, 学习中牵涉到哪个知识点不会, 随机复习哪个知识点。作业与考试都要分层, 关注过程评价, 实行分层激励。今天努力了, 就能体验到成功, 就会表现出进步, 就应受到表扬。受表扬的和积极学习的不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

4. 教法灵活, 学生积极参与

后进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 学习不专注。这就应当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让他们有坐有站、有说有演, 有对老师讲解的关注, 也有对别的同学的表现的关注与评价, 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还要让学生们紧张、兴奋、活泼、快乐地去学数学。让他们每堂课每个人都体验到数学冲浪的快乐。

5.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转变教学观念

加快教育改革, 努力减少以致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树立全民教育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从对尖子生的关注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从对学习成绩的关注, 转变为对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在教学观念上将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法上由教师讲授为主, 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

6. 实行伙伴制与导师制

猪弱仔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第10篇

1弱仔对养猪生产的危害

1.1弱仔由于自身体质差, 生命力脆弱, 增加了管理难度, 成活率却降低, 造成母猪繁殖资源与饲料资源的浪费。

1.2弱仔常成为猪场疫病流行的始动环节。许多疫病, 如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非母猪流行, 猪流感、地方性肺炎、猪链球菌病、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的地方性流行的初始病例, 多出自弱仔, 这已为近年疫病流行的众多事实所验证。特别是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 在高密度的环境条件下, 作为流行病发生的易感动物重要内因环节的弱仔, 使该环节变得十分脆弱。本来与猪群处于稳定状态的病原微生物, 对弱仔可以呈现致病性, 并通过初始的活体发病继代, 增强毒力, 从而打破了与猪群的稳态, 引发疫病的流行。弱仔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远远超出了人们善良的一厢情愿的期望, 这也是近年疫病肆虐的重要内因之一。

2弱仔的概念

尽管人们对弱仔呵护有加, 弱仔对猪群危害却如此之大, 但广大养猪人对弱仔的概念甚为模糊或片面。 王林云主编的 《养猪词典》 是这样界定“弱仔”的:“弱仔, 指母猪分娩正常, 但往往部分或全部新生仔猪生活力甚弱, 不吃奶或拱奶无力, 不能站立或呆立、哀鸣、发抖, 有的腹泻, 体温正常或稍低, 常于出生后1~3 d死亡”。 养猪生产是一动态过程, 在几个阶段都可以出现弱仔, 例如妊娠阶段、 哺乳阶段、保育阶段, 而决非只在妊娠阶段这也正是弱仔成因复杂之所在。 因此不妨将弱仔的概念暂界定为:在60 日龄前出现的体重明显低于同期正常仔猪的个体, 或相关抗体水平明显低于同期正常仔猪的个体。 这样有利于分析弱仔形成的原因, 从而寻求减少弱仔的方法与途径, 最大限度地杜绝弱仔对猪群的危害。

3弱仔形成的原因

3.1 配种妊娠期弱仔形成的原因

3.1.1药物催情配上种的猪产出弱仔多。药物导致的超数排卵, 提高了卵子受精率。母猪的子宫, 特别是头胎母猪子宫的容积是相对有限的, 当胎儿过多时, 部分胎儿的发育受到子宫容积与营养供给的制约, 出现过多的弱仔。

3.1.2妊娠前期投料过多。妊娠前期胚胎发育缓慢。若投料过多, 过剩的营养会在乳腺组织中及其周围变成脂肪沉积, 使乳腺发育受阻, 分娩后少乳, 有助于弱仔形成。

3.1.3 妊娠第十一周后投料不足。 胎儿初生重的2 / 3 是在妊娠后1 / 3 阶段内发育形成的, 因此, 第十一周后的投料量要逐步分阶段增加到3.5 kg, 特别是第十三周半至分娩前是胎儿增长最快的阶段, 也是胎儿体能储备的关键阶段, 母猪料每天的消化能决不可低于14.23 MJ。 此期投料不足、能量不足均会使新生儿体能储备不足, 弱仔数增加。

3.1.4 母猪群胎龄结构不合理。 随母猪胎龄的增长, 窝产仔数增加, 同时弱仔、死胎也会增多;母猪泌乳能力在第六胎以后呈下降趋势。因此, 母猪群必须保持合理动态的胎龄结构才能体现最大化的整体效益。当第六、第七及第八胎以上母猪比例超过24%时, 第六、第七胎的母猪超过20%时, 弱仔会增多。

3.1.5 母猪妊娠期感染了猪瘟病毒、圆环病毒2 型、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常有少数弱仔娩出。

3.1.6 母源抗体未达标的母猪所产出的仔猪是事实上的弱仔。

3.1.7 妊娠期应用氟甲砜霉素引起的先天性弱仔。

3.2 分娩哺乳期弱仔形成的原因

3.2.1 滞产造成弱仔增多。 破水后半小时未见胎儿娩出, 或胎儿娩出间隔超过半小时均称为滞产。 滞产常造成胎儿通过硬产道时间过长, 形成脐带箝闭或部分箝闭, 导致胎儿供血不足, 由于脑缺氧出现傻胎, 即出生后定向困难, 不会寻觅乳头, 不会吸吮, 如果不能尽快地诱导恢复吸吮行为, 极易在初生重合格的仔猪中形成后天性弱仔。

3.2.2助产不当或不及时造成弱仔。如助产时损伤了肢蹄、眼部、口鼻均可造成生活能力下降出现弱仔;未能及时撕破衣包更是造成弱仔的常见原因。

3.2.3有效乳腺过少。若第一胎仔猪数少于乳头数, 又未训练少数仔猪会吮两个乳头的话, 那么未被吸吮的乳腺难以充分发育, 造成后续胎次有效乳腺过少, 乳头不够分配, 如果寄养不成功, 极易形成弱仔。

3.2.4 乳腺发育特别充分的大个母猪易形成弱仔。 由于大个母猪在侧卧哺乳时, 上排发育良好的乳头会向上翘, 不少初生仔猪够不到上排乳头, 吸乳不足, 形成弱仔;产床狭窄, 母猪躺卧时不能充分伸展, 造成下排乳头不能充分暴露, 也易形成弱仔。

3.2.5 引起无乳或少乳的所有因素均会使弱仔增多, 其中以产后无乳综合征、高温季节少乳的影响最明显。

3.2.6 有分娩癔病的母猪, 如不能尽快纠正拒绝哺乳的行为会造成整窝的弱仔。

3.2.7 乳期管理不当可产生新的弱仔。例如未能有效防治仔猪腹泻、渗出性皮炎、链球菌病:教槽不到位, 21~25日龄断奶日采食量达不到100 g的仔猪;管理粗放, 造成意外伤害的仔猪;错误地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骨关节发育障碍性弱仔, 应用磺胺类药物引起免疫功能不全性弱仔与贫血性弱仔, 应用氟甲砜霉素引起免疫抑制性弱仔以及长期应用其它抗菌药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性的弱仔。

3.3 保育期形成的弱仔

保育期是仔猪开始适应独立自主生活的重要阶段, 常常可形成弱仔。

4仔群体量的界定

既然弱仔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而弱仔又对养猪生产有巨大的危害, 那么弱仔群体量的界定就显得特别重要。 新生仔猪中允许10%的弱仔存在, 但是这部分弱仔的初生重应在1.0~1.3 k g以下, 低于1.0 kg的仔猪当然可以在人工精心照料下成活, 但其资源的浪费与带来的疾病风险常常大于它自身存在的价值。 新生仔猪中的10%弱仔在哺乳期与保育期会被部分淘汰, 在此期间, 如果不出现新的弱仔, 那么群体中的弱仔不会超过10%。管理较好的猪场弱仔率在5%以下, 管理良好的猪场弱仔率在3%以下。

5弱仔的防治

5.1 消除上述各阶段弱仔形成的原因, 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弱仔的产生及其对猪群的危害。

5.2 先天性的弱仔可用 “ 乳能” 补充高能, 增强生命力。

5.3 腹泻引起的弱仔, 可试用谷氨酰胺、益生菌恢复受损的肠绒毛。

5.4 饲料中要常规添加足量的霉菌毒素处理剂, 防止因霉菌毒素的免疫抑制引起的隐性弱仔;接种疫苗时, 可同时注射3 mg / kg的左旋咪唑, 以增强免疫反应, 减少隐性弱仔。

5.5 治疗无望的弱仔应及早下决心果断淘汰, 以免贻害猪群、增加生产成本。

石拱桥病害成因分析与加固措施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石拱桥;病害原因;分析;加固措施

1 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

1.1 桥面破损

桥面破损对行驶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造成一定影响,且可能加剧其他部位损坏。

分析成因如下:

对实腹式拱桥来说,与拱上填料有关,填料施工时未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容易在受力的情况下,发生不规则变形,或者台后排水没有处理好,渗入填料,使其变形,造成桥面破损。

空腹式拱桥腹由于拱铰的存在,这些部位往往是裂缝的起源,应在桥面或者与侧墙设置伸缩缝或变形缝。

1.2 防水层失效或破坏

防水层失效或破坏,无法起到防水功能,拱圈漏水,缩短了桥梁的使用寿命。原因分析如下:

实腹式拱桥易找到的一般亚粘土作为防水层,防水施工效果不佳;桥面有渗水,防水层易失效;空腹式拱桥施工时防水层采用油毛毡等易老化材,无法保证沥青麻絮密实。

1.3 拱圈开裂

主拱圈开裂按照拱圈开裂方向可以分为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

横向裂缝分析原因如下:

①主拱圈截面石料强度不够或太薄。对其进行内力分析可知,拱脚承受最大负弯矩,拱顶承受最大正弯矩,当荷载内力大于截面抗力时,拱脚上部或拱顶下部容易开裂。

②当主拱圈水平设置,坡桥坡度较大,造成拱圈受力不平衡,容易造成拱圈弯道外侧开裂。

③石拱桥基础均匀沉降、墩台移动,造成拱圈横向开裂,且多发生在L/4处。

④设计时拱轴系数选择不当。

⑤由于施工质量差,出现砌筑工艺不规范、砂浆不饱满等现象。

主拱圈的纵向裂缝成因分析如下:

①基础非均匀沉降;

②结构自身的受力特征影响,如弯桥受离心力作用;

③拱圈在施工时,环与环没有交错搭接,容易桥拱腹发生纵向开裂。

拱桥主拱圈横向裂缝使横向受力性能减弱,即使横向力不变,裂缝也将继续发展,继而导致拱桥承载能力的降低。

主拱圈横向裂缝如果发展到一定深度,开裂面的抗弯惯性矩将大大降低,如果出现开裂严重,结构将失稳破坏。

腹拱圈裂缝:腹拱圈由于开裂现象普遍严重,其主要成因分析如下:

①拱与拱上建筑的联合作用显著;

②铰缝施工不当。施工时,対铰石的选择应挑选质地坚硬强度高无裂缝的石料,并且在施工时对石料进行俢凿以增大接触面积,以防止因施工原因造成石料开裂。

2 主拱圈常用加固措施

石拱桥加固措施较多,主要是增强拱肋、增大拱圈截面、拱波之间的联系等几种基本方法。加固措施原理:

加固方法主要通过增大截面面积、减小截面应力或通过增大容许应力来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措施有锚喷混凝土加固、体外预应力加固及钢筋混凝土套箍加固。

2.1 锚喷混凝土加固的原理

用锚入原主拱圈内的锚杆挂设钢筋网,喷射速凝混凝土至结构面层,构成复合主拱圈,与原主拱圈共同作用,提高桥梁承载力。

工艺流程:处理原有裂缝→设置砂浆锚固→主拱圈凿毛、冲洗→挂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养生。

施工要点:每次喷护厚度不宜超过5~8cm。若需加厚,需反复多喷几次。

2.2 碳纤维粘贴加固的原理

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等钢材进行预应力施工,使其产生的弯矩和拉力抵销外荷载产生的内力,达到加强和提高桥梁使用性能及承载能力的目的。

①工艺流程:安装锚固板→安装箍圈或定位梢→布设钢丝束→张拉→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

②施工要点:需重视钢材防锈处理。

③钢筋混凝土套箍加固

其原理在于:增大原主拱圈的截面尺寸,新增设钢筋混凝土层与原主拱圈共同作用,分担了桥梁荷载,该加固方法使原主拱圈环状封闭,结构三向受压,提高结构抗压强度,并使桥梁防水蚀、抗风化能力得到增强。

①工艺流程:拆除拱上建筑→冲洗干净→注浆加固→拱圈顶凿毛→拱圈铺设钢筋网→浇筑混凝土

②施工要点:a套箍封闭层采用移动架模现浇施工;b纵向钢筋在拱脚区段予以加密;c砼浇筑时,拱腹面和拱圈两侧面完成后,再进行拱背浇筑;然后由拱脚向拱顶方两侧对称浇筑。

3 结语

石拱桥加固是我国危旧桥梁改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课题,针对既有桥梁的损伤、缺陷及使用情况,掌握石拱桥病害形成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制定合理的加固维修方案来提高石拱桥的耐久性、安全性及使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英,唐寰澄.中国石拱桥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2]蒙云.桥梁加固及改造[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9.

[3]周建庭,刘思孟,李跃军.石拱桥加固改造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成因与措施 第12篇

1.1 温度裂缝

水稳层中含有较大比例的水泥, 而水泥遇水会产生水化热。在混合料搅拌初期, 水的用量比较少, 主要用于拌合均匀即可, 并且拌合之后, 会马上铺筑到基层上。水泥搅拌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来不及散失, 在反应的过程中, 会产生较多的水化热, 使内部气体膨胀, 同时水稳层内部与外部产生较大温差, 如果温差应力大于结构内部间的粘合力, 也会造成裂缝的产生。

1.2 土体承载力不够

在铺筑水稳层之前, 先对原始土体进行整平和压实。特别是公路贯穿的线路很长, 经常会遇到软土地基, 按照规范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换填等相应处理。但施工单位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和节约成本, 往往不会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而采取简单的压实和晾晒后就铺筑水稳层, 造成土体基础承载力不够, 在车辆行驶施加荷载的时, 会造成土体体积压缩, 引起水稳层沉降而导致开裂。

1.3 拌合料水含量过高

为了提高拌合料的和易性, 很多施工单位会在搅拌的时候, 添加比较多的水。这些水会流入到土体中和拌合物骨料自身裂缝所吸收。在温度较高时, 水分会大量蒸发散失, 引起土体和骨料自身的体积收缩, 引起水稳层的收缩裂缝。

1.4 过路管线处裂缝

在道路施工时, 经常会在水稳层中埋设过路管线, 如排水管、污水管、煤气管等。管线埋设之前需要在底部布置软土和细砂作为垫层, 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管道的断裂。在管道埋设完成后, 需要填土或直接填筑水稳层同样的材料来进行包裹。在此过程中, 由于管道能承受的压力有限, 另外加上管道圆形结构的因素, 在填筑的拌合料很难压筑密实, 在后期长时间的碾压后, 这些部位就会产生沉降引起裂缝。

1.5 不同矿物料的混用

水稳层中主要的承载骨料为碎石, 按照比例需要由粗骨料和细骨料混合使用。运输到现场来的骨料多而又来自于不同的场地和区域, 产地不一样导致其含水率、密实度、化学物质组成都有较大的差别。将这些不同的骨料混合到一起进行水稳层拌合时, 其膨胀系数、吸水能力、抗温差体积变化等都不一样。在夏季发生不一样的膨胀, 冬季又产生较大的收缩, 特别是当温差变化较快时, 局部体积收缩或膨胀差异过大, 就会造成该处的裂缝。

1.6 上部荷载较大

道路在设计时, 根据道路类别、使用环境、使用年限等条件, 已经设定了其能够承载的最大荷载值。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很多车辆经常会发生超载的情况, 特别是大型的货运车辆, 如果其荷载值已经超过了地基基础和水稳层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值和压力值, 就会造成基础的沉降、凹陷而引起开裂。

2 裂缝控制措施

2.1 原材料的控制

2.1.1 水泥选择

(1) 品种要求:水稳层是埋设在沥青路面下一层, 与土体长期接触, 土体中的水会与水泥发生反应, 产生水化热, 而引起温度裂缝。因此在选择水泥品种时, 一定要选择水化热比较小的普通水泥和硅酸盐水泥等, 尽量不要使用火山灰水泥和粉煤灰水泥。 (2) 终凝时间的要求:为了保证水稳层拌合物在搅拌、运输和铺筑的过程中发生凝结而影响施工, 要根据铺筑季节和环境温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特别是夏季高温施工的时候, 通常需保证终凝时间在10小时左右。 (3) 超过三个月水泥的复检:公路建设周期通常都比较长, 有的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 由于是户外作业, 受天气影响较大。特别是在雨季, 水泥存放在现场很容易受潮, 并且需堆放较长的时间。对于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水泥, 必须对各项指标进行复检, 在合格状态下, 才允许进行使用。

2.1.2 骨料选择

(1) 骨料粒径的控制:骨料的粒径直接影响着水稳层的强度和整体混合料间的裂隙。粒径过大, 会造成拌合物难以融合, 在内部形成较多的孔隙;粒径过小, 其承载力及强度达不到要求。因此在拌合之前, 应该对骨料进行过筛, 保证最小粒径通常不小于1cm, 最大粒径不大于10cm。 (2) 骨料化学成分要求:由于水泥呈碱性, 为了防止混合料结构内部发生反应, 骨料中的硫酸盐、氯离子含量等应该符合设计要求, 在进场前应该对其酸性含量等做检测。

2.2 基础土层的处理

2.2.1 软弱土层的鉴别:在工程开工之前, 进行地质勘察工作, 是了解地下土质分布状况的最有效和准确的办法。根据设计图纸要求, 进行相应间距和深度孔位的钻探, 取出相应土层的样本, 进行土工试验后, 可以得出其含水率、空隙率、抗剪抗压等各项性能指标, 与标致值进行对比后, 就可以得出哪些部位有软弱土层。

2.2.2 处理要求:软土地基进行处理, 主要是要改善其含水率、密实度、承载力等指标。通常可以选用夯实挤密法、换填法、水泥粉煤灰夯扩法, 可以根据实际地址条件来具体选择。处理完成后, 要对其承载力指标进行检验, 在满足设计要求后, 再进行水稳层的铺筑。

2.3 控制水稳层的压实度

2.3.1 一些道路水稳层厚度比较厚, 在骨料比较大时, 很难压实。因此在施工阶段, 不应一次铺筑到位, 应该分层碾压。每层完成后, 要对其弯沉值进行检验, 在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下一层的施工。

2.3.2 注意各种管线和井道处的压实:在水稳层中铺设的过路管道、雨水井、污水井处, 是碾压机压实的死角。在这些部位可以将水泥的含量适当提高一些, 骨料粒径相对选择较小的, 同时辅助一些小型的压实机械多夯实、碾压几遍, 再配合路面的井圈混凝土加固, 基本可以保证压实度要求。

2.4 含水率的控制

水稳层拌合过程中, 含水率必须严格控制的指标, 它对拌合物的压实度和后续温度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含水率过大会导致水分散失后体积迅速的变小, 且会与水泥产生较多的水化热, 引起内外温差过大;含水率过小则拌合物难以有效结合, 密实度不够, 容易松散, 承载力达不到要求。因此在铺筑之前, 应该对含水率指标进行实验来确定。

2.5 施工缝的设置

道路工程通常都绵延数公里甚至上百公里, 施工过程中不可能一次完成, 因此会产生大量的接头, 这些接头部位是各区段应力的集中区, 在各种基础沉降、温度效应、外界荷载作用下, 很容易发生裂缝。因此按照施工缝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可以减少接头处集中应力的产生, 设置缝隙可以缓冲温度变化和外界荷载对路面产生的各种体积变形, 给予充分的缓冲地带, 减少裂缝产生。

2.6 加强养护

从水稳层铺设完成到各种试验、沥青路面的铺设等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期间, 混合料中的水分会大量的散失, 特别是夏季高温时期,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就会产生干缩裂缝。因此根据季节和水分散失的大小来做好养护措施:夏季要适当施水保证含水率的需要, 冬季的时候可以在路面铺设一些棉絮或草席, 来防止温度下降引起结构变化。

3 结束语

道路和桥梁工程是百年大计的重点项目。各参建单位, 应该控制好每一个施工环节, 特别是对于水稳层的稳定性控制。只有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才能保证道路桥梁工程的长久使用, 发挥应有的效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提高, 市政、交通道路交通网络在迅猛的发展, 对道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水泥、石灰稳定碎石中三氧化硫含量控制较为困难, 目前较为常用的基层材料为水泥稳定碎石类。由于工期紧张、施工环境条件限制和施工单位技术管理水平有限等原因, 导致路面经常出现开裂、凹陷等质量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水稳基层开裂或达不到承载力要求, 引起上部沥青路面的质量问题。因此分析水稳基层的裂缝形成原因及预防办法对提高道路整体质量和使用年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稳基层,裂缝,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建平.浅谈公路软土地基处理[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9 (04) .

[2]JTG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

上一篇: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下一篇:系统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