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融资警惕陷阱

2024-05-29

项目融资警惕陷阱(精选12篇)

项目融资警惕陷阱 第1篇

骗术 1来头很大, 满嘴专业术语

为了取得创业者的信任, 骗子们会将自己注册的公司弄得名头很大, 诸如署名“国际投资顾问公司”、“中国投资公司”等, 并且在与创业者交谈过程中满嘴专业术语, 例如什么“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等等, 说得创业者们一头雾水。还容易让一些找钱心急的创业者认为对方是大机构、有实力、经验丰富, 很容易上当。

创业者为了避免上当受骗, 可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一是, 到工商部门查询该公司的档案资料, 特别要注意三个要素, 一是是否通过年检;二是注册时间是否超过两年;三是注册资金是否过百万。这几个要素多少能帮助创业者判断一下其资质。

二是, 通过网络进行人肉“搜索”, 了解该公司的口碑, 创业者不要小看了网络, 或许能将对方的真实面目展示给你。

骗术 2名目繁多, 开口要钱

目前与国内多家风投公司负责人交流后发现, 正规的投资公司一般不会提前向创业者收取高额费用, 即使有费用也是几千元的评估费、打印费等等。如果创业者们遇到收取以下费用的, 可就要当心了:

一是, 项目考察费用。骗子们会要求创业者支付往返机票钱、住宿费、餐费等, 而且规格极高, 往往一次考察要花费创业者数万元的费用。一般情况下, 投资公司会要求创业者拿着项目资料到投资公司所在地进行评估, 只有评估完了, 认为有投资价值, 投资公司才会去考察, 而且都是公司自掏腰包。

第二, 项目受理费、评估费。骗子们通常会要求初创业者缴纳项目预审和评估费, 并假装组织一批专家对项目进行考察和评估, 从表面上看更像是一场大学生答辩会, 很轻率地做出要马上投资的意向。事实上, 真正的投资公司不会在项目预审阶段就要求创业者缴纳评估费用, 通常要等到融资进入实施阶段才会进行最后的评估, 而且所有的评估都不是由专家进行, 而是第三方的专业评估机构, 评估的时间短则数日, 长则数月。

第三, 项目可行性报告书制作费。骗子们往往要求初创业者到其指定的机构, 制作《项目可行性报告书》 (或《商业计划书》) 。遇到这种情况, 初创业者们可以大胆放弃这次合作, 因为对方就是要骗你的钱。正常情况下, 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书可以由任意一个机构办理, 甚至是创业者自己手写也可以, 并没有任何的硬性要求。

警惕面试陷阱 第2篇

昨天十一点钟左右,我接到了一个面试的通知,具体是什么公司我听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听到了她说的地址,是在华强北赛格科技园3号门,我到网上查我投过的简历,发现没有投华强北的公司的。但是听朋友说在那上班挺不错的,于是我就决定了去面试,去了再慢慢了解那公司。那个打电话的小姐还特别叮嘱我不要迟到(其实她是怕我不去之类的吧),还叫我到了的时候给她电话,她说领导要视察公司不好接待我,我说好的。

下午三点的时候我准时到了赛格科技园3号门那里,我按她的意思打了电话给她,她说公司正在接受海关一年一度的检查,经理还在开会中,她叫我稍微等一下,说会马上安排人事经理下来和我谈工作的事情。

我只好在门口等一下。后来就有个中年男人下来了,一直在拿电话打,在我身边,几分钟都没叫我,后来才问我是不是应聘的.。我说是的。他说在门口说话不是很方便,于是就到了附近的一家麦当劳去。路上他还问我家乡是哪里的?学什么专业的?有多少年工作经历等等。

到了麦当劳的时候,他兜了一圈,然后才选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坐下之后他就开始跟我解释为什么不能到公司里面去面试的原因,说是海关的检查关系到他这个外贸公司的生存,所以只好安排我到外面面试。之后他又天花乱坠说了一堆我不是听得很明白的话,加上麦当劳里面人比较多,又吵,我只听到他说我应聘的是总经理文员,我的工作是需要绝对的保密的,而且我这个职位也是很重要的。我当时就想,是不是他们看了我的简历觉得我是最适合的,想到这还有点窃喜(现在只能对自己说可悲啊)

谈话过程中他不断地接电话,还在我身边晃来晃去的,我也没在意。我打算听他说完之后我再跟他谈谈我的想法。没想到这个时候我的手机又振了,还是那个电话0755-25092868,也就是那位所谓的秘书打来的。她说他经理(即面试我的那位 )的电话一直在通话中,问我他是否接到了我,

我说在我旁边,她就是总经理有急事找,叫我把电话递一下给他。我想也没想就把电话递给他了,他还装作很愕然地说“哦?找我的吗?”于是他就拿着我的手机不知道在扯什么, 接着他就站起来又在我身边晃来晃去了。这次是越晃越远。我时不时回头看一下他,但是我就又那么几秒钟不看他的时候,他就跑了。我追出去的时候,他已经不知道在那个角落了。我想不会那么邪门吧,他不会是骗子吧?

于是我跑回赛格科技园3号门的那个地方,问楼下的保安这有没有一家外贸公司。那保安说有,但是那保安又说你是被骗手机了吧,一看就知道了。我忍不住就哭了。我说保安叔叔能不能借手机给我,我要停机。那两个保安看了一下我就说你去那边打吧,那边有个邮局随便你怎么打。我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没看到有什么邮局。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相信我。无奈我就跑过去看下,什么都没有找到。我不甘心又跑到麦当劳去,看看那个所谓的“人事经理”是不是上厕所了之类的。

幻想破灭之后我就跑到一个朋友哪里,借他的电话打了我的手机,已经无法接通了,于是就打了10086停了机,然后在人群里哭了一个多小时。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提醒:

在接到面试电话之后,最好先去查询下致电公司的基本信息,尤其是自己没有投递过简历的公司更要小心谨慎。面试中一定要提高警惕,面试诈骗也是有着很多漏洞的,用心去体会面试过程,对于财物方面一定要特别注意。

警惕电信价格陷阱 第3篇

部分通信经营者向用户提供交通、气象等信息服务时,经常在语音服务中插播商业广告,占用由消费者付费的收听时间。实际上是消费者自掏腰包,收听并不需要的商业广告信息。

有通信公司在发放的宣传单上标注:“××长途电话注册优惠期间国内长途每分钟消费0.20元(该款标示特别醒目)……优惠套餐:预存200元送100元话费……”消费者理解为长途电话每分钟0.20元,如果预存200元话费,还可获赠预存金额一半的话费。事实上,该公司对用户拨打长途话费仍是每分钟0.30元,所谓的每分钟0.20元是按照优惠套餐折算而来的。

有通信公司向用户承诺某业务的资费优惠政策:正常时段为每日7∶00~23∶00,优惠时段为每日23∶00至次日7∶00,正常时段按实际话务发生量收费,优惠时段按实际发生量的50%收费。从实际收费情况看,该公司对23∶00前开始使用该业务的用户,对其在23∶00后的使用量,没有按承诺的50%计费,仍然收取全额费用。

有通信产品销售店在宣传广告上写明该店所经营的21种手机执行“全市最低价”,实际上,经物价检查人员核实,该店部分手机的价格明显高于其他手机店。

警惕“爱情陷阱” 第4篇

自然界中的强与弱往往很难界定。在不同的条件下,原本的强者有可能变成弱者,原本的弱者也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强者。就拿汽车联合做大这件事情来说,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应该是小企业追着去求大企业。但在中国,这种情形却相反,反倒是大企业追着小企业,说尽好话,出钱、出技术一而再、再而三,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小企业丝毫不给大企业好脸色看。

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差?最大缘由或许就是汽车在中国还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可以预见的时间之内,中国的汽车产销量依然会快速地增长,许多地方政府急迫想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而已经拥有汽车工业的地方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女儿"这么快就外嫁。

但话说回来,两情相悦的男女青年也有可能"拉埋天窗",在双方的努力下.日子总是能越过越好。汽车企业联合做大,好处同样显而易见。首先能够抱团取暖,一起渡过寒冬;其次是整合资源,大幅削减成本;再次是能集合更多的资金.做投资,做研发;最后是能"生儿育女",创立新的品牌。

可惜的是,现在许多小企业对"结婚"有些误解。在他们眼中,"结婚"是一方吞并另外一方,又或者是两者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但实际上,"结婚"后,两个人还是独立的个体,依然拥有相对的空间和自由,如捷豹、路虎等品牌,从被收购到转让的整个过程中,从来都是以单独品牌存在的,并未消亡。

警惕差异化陷阱 第5篇

首先,别把差异化搞成了“怪异化”。

几年前一家企业上冰箱项目,决策层提出产品一定要有差异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设计冰箱门体造型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技术人员设计了一种新的冰箱门体造型“双波浪曲线型”。国内市场冰箱门体主要有两种:圆弧型和平面直角型,消费者测试结果,喜欢圆弧门占第一位,平面直角门占第二位,两者都在60%以上,而最不喜欢的是双波浪曲线造型,可接受的消费者不足25%。为了追求差异化,决策者最终还是选择了双波浪曲线造型。产品投放市场后,销售遇到了极大阻碍,许多消费者感觉这种门体造型过于古怪,甚至提出换一个圆弧门或平面直角门,让营销人员扼腕痛惜。

其次,差异化不能不考虑成本。

一家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比主要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成本高近10%,究其原因不是原料采购和生产问题,是技术人员为了追求技术差异化,采用了与主要竞争对手同类产品完全不同的技术结构,导致成本上升。这种独特的技术结构实际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各项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显示,并不比同类产品有明显优势,消费者怎么会支付更多的成本选择你的产品呢?更何况这种技术结构存在于产品内部,消费者也感觉不到。

差异化是为了给顾客增加价值,而顾客价值正是顾客所获得的利益与所支付成本之间的差额,所以当我们给产品增加更多更好性能时,必须回答,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更多的成本吗?如果愿意,愿意支付多少?

最后,差异化还要考虑消费者的可信度。

传播上的差异化是企业目前刻意追求的,为让产品有独特的`卖点,决策者、专业人员不惜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寻找、发现好的概念,但往往忽略了消费者的可信度。有位朋友向我述苦,此人由于怕吹冷风,一直不敢用空调,最近看广告某某品牌的空调“上下吹风,不吹人”,大喜,立即购买一台装于卧室。结果大失所望,空调冷风还是吹人,气愤之下选择退货。我想企业由此损失的不仅是一个顾客,而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

警惕异地购房陷阱 第6篇

“异地购房”成房产商新战略

“精装修海景房13.5万元起。”西安雁塔路华润万家超市门口,一个小姑娘不断地向过往的行人发放花花绿绿的传单,原来是山东威海的一个叫“威海银滩”的楼盘在这里做促销。山东房子怎么拿到西安卖了?小姑娘说:“威海的房子便宜,每平方米还不到5000元。”

在网络搜索“山东威海房价”,看到当地一个叫房产代理的正德集广地产联合运营机构的统计:近几年,威海的异地购房者竟占到50%左右。无独有偶,一项统计显示,长沙市市区57%的房子是外地人买走的。最近几年,大连、威海、沈阳、烟台等城市的一些楼盘都走出本地,做起异地销售,且业绩不俗。

与此同时,在海南,开发商也拿到了到异地购房的红利。还有人提出北上广等国内异地购房投资十大地雷城市及重庆、济南、沈阳等十大投资热点城市,以供投资客选择。

异地购房,限购之下的游资盛宴

异地购房,图的当然是投资回报。住建部此前要求40个城市住房信息系统联网于2012年7月前实现,但至少目前还未见发布任何官方消息。

目前,购房者在异地购房的信息还没有办法统计汇总,无法纳入监管范畴。于是,一些人便瞄准了在二、三线城市及具有升值潜力的地区,下手购房。可见,异地购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有市场。

异地购房谨防陷阱

异地购房,最怕上当受骗。很多做异地销售的地产商,都是聘用异地房产中介公司进行销售,许多代理的销售咨询处往往只有一间租来的办公用房,摆放一个楼盘模型,临时招聘三五个销售人员。这不由得让人怀疑这些中介销售的房子的真实性。

有业内人士称,“借壳售楼”、“一房两卖”是异地售楼的两大骗局。“借壳售楼”,就是指房产中介人员销售的楼盘实际上并不存在,中介人员带市民去看的,实际上是别人的楼盘,搞的是“空手套白狼”。“一房两卖”,指的是房子在异地,本地的市民不可能知道房子的销售情况,异地的开发商便把同一个房子卖给两个人。等买房人知道时,这个开发商早就跑了。

对此,房管部门提醒市民,异地购房要多留个心眼,防止受骗。要看开发商的资质和代理机构的资格,还要看限购限贷规定和商品房买卖合同。异地购房贷款的银行基本都是当地的银行,而各银行的贷款政策不同,市民应仔细阅读相关规定。同时要看合同中是否有“销售宣传资料仅作为参考,本公司保留最终解释权”等内容,尤其是违约金赔偿问题,一定要说清楚。一定要把销售商的承诺写进购房合同。

警惕合同中的“公章陷阱” 第7篇

达达商场派员工到b公司急要某种紧俏货物, 但没提到货。返回途中, 商城人员发现一家写字楼前挂着“b公司第四服务点”的牌子, 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了进去。

结果让他们喜出望外——这里有达达商场急需的货品。双方达成了一个月内分三次供应150万元货物、达达商城预付30万元定金的协议。可逾期两个多月后, b公司竟然一直没有供货, 与购销合同中所留电话联系, 却无人接听。达达商城将b公司诉至法院, 请求责令其双倍返还定金60万元。

但b公司的答辩出乎达达商城的意料:与达达商城签订合同的是b公司下属的一个没有法人资格的服务点, 不能代表b公司。达达商城拿来合同一看, 不禁傻了眼:与其签约的当事人及其盖章的仅仅是“b公司第四服务点”。

类似情形:序号公章, 即在公章上标有 (一) 、 (二) 等数字。一旦发生纠纷, 对方往往辩称其单位在工商管理部门备案的公章并没有序号, 或虽有序号, 但没有合同中盖章的那种序号, 据此否认合同或合同的效力。

公章虽真但有猫腻

宏利公司到c公司门市部购买了一套价值35万元的生产线, 但通过安装、调试、检测、鉴定, 得知该生产线是不合格产品。宏利公司只好诉请法院处理。可c厂在收到起诉书副本后, 却一再声称自己虽为众多销售商之一, 但根本没有向宏利公司销售过任何生产设备, 根本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原来, 问题就出在公章上。c公司门市部虽开具了发票, 但发票上的公章却是d公司, 而d公司的该公章早已报废。鉴于c公司否认, 而宏利公司又不能提供其他任何证据证明销售商是c公司, 且在当地销售此类产品的商家较多, 法院也就只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处理, 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 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类似情形:以种种借口故意不盖公章及故意使公章模糊不清等。

“公章陷阱”的防范:识别假公章

从公章字体、名称排列方向识别。如公章有下列情形之一, 有可能是假公章:民族区域自治区公章, 不使用民族文字, 或使用非当地政府通用的民族文字;公章字体使用国务院已明令废止的简化字或国家未正式通用的简化字;公章字体使用非汉字字体;非法定名称或采用非通用的简称;公章名称不全;公章字体的排列顺序不符合规定;印文中字体大小不一、高低不一、疏密不一或字体偏、斜而不与半径线方向一致。

从公章所处位置识别。个人工作证件照片上的公章与照片外公章不相吻合 (即可能是嫁接) ;合同或其他证明文书上的公章, 未盖在合同或出具证明的日期之上的, 及显然是先盖公章后填写日期的;所盖公章, 过于偏离应盖章位置的中心, 甚至公章是倒置的。

从公章的外圆圈线效果识别。真公章的外圆圈形圆, 圈线粗细均匀, 其印文平滑清晰;假公章则外圆圈粗细不均, 圆圈不圆, 时有继续, 线条毛糙, 模糊不清。

从业务专用章的使用范围识别。除单位公章以外, 单位内部不同部门往往有专门的公章, 如财务专用章、税务专用章等, 如果将之用于办理该业务之外的事, 就应当引起注意。

警惕智能手机维修陷阱 第8篇

1 买得起, 用得爽, 修得心疼

智能手机虽然功能强大, 然而其具备的大屏、超薄等特性也让不少智能手机十分脆弱, 不小心摔到地上或者坐下来时被压, 都可能导致屏幕及机身受损。不少消费者发现, 这种情况下, 手机售后部门会认定不在保修范围内, 如果需要维修就必须掏高额的维修费。更离谱的是, 有些品牌的手机即使只坏掉一个按键, 也必须和手机的主板一起整体更换, 否则就不予维修。这样的“霸王条款”大大加重了消费者的维修成本。业内人士表示, 智能手机最易损坏的是屏幕、主控键、手机框和后壳, 而这些部件的人为损坏往往不在保修范围之内。

业内专家表示, 智能手机维修费用太高, 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利润率大幅缩水, 售后维修成为厂商利润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厂商出于成本考虑, 只设计主要的配件。然而这样单纯追逐利润的做法, 大大损害了消费者对手机品牌的整体感知度。面对这种情况, 既要行业监管部门规范管理, 也要消费者自身团结起来向厂商争取合法权利, 例如针对苹果公司的“霸王”条款, 韩国消费者就进行联合抵制, 最后在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的要求下, 该公司最终修改了服务政策。

2 小题大做成惯例

正是因为官方维修点费用太高, 不少消费者于是转而求其次, 去一些私人的手机维修点修理, 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不少。然而, 这样的私人手机维修点良莠不齐, 也存在着不少“浆糊”。部分手机维修商家, 最喜欢玩的花招就是小题大做。一个小故障, 却说得十分严重, 想方设法让消费者多掏钱。甚至还有无良商家以旧配件充当新配件, 甚至掉包电池, 而且维修质量也没有保证, 刚修完的手机用不了几天就又“歇搁”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不仅有路边小维修店, 一些品牌的官方维修点也有类似问题。同样的毛病, 各个维修点的报价不一, 配件还有原装、非原装的区别。维修人员往往“看人下菜”, 如果消费者不懂行, 很容易会“挨宰”。而且由于检测、修理过程消费者看不到, 出现了问题很难维权。其实, 消费者有权在取机时查看手机配置, 要求提供正规发票, 或让商家把损坏的零部件保留下来, 取机时一并交还, 如果对方拒绝这些正当要求, 很有可能存在问题。

3 软件故障我不管

智能手机功能强大, 但是这些功能都需要软件系统和各种应用作为支撑。不少智能手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会出现手机触摸屏反应迟钝、运行缓慢甚至频繁死机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手机软件与系统不兼容、系统运行时bug以及内存不足造成的。然而很多消费者发现, 即使手机还在保修期内, 一些手机的官方售后维修点仍然会以“软件故障不算质量问题”为由拒绝“三包”, 需要额外交费才能进行维修。

警惕“被第一”背后的“捧杀陷阱” 第9篇

近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基于购买力平价发布报告, 称中国2014年的GDP将达17.6万亿美元, 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为16.5%, 而美国所占的比例为16.3%, 到2019年, 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20%。世界银行也发布过类似的统计, 宣称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14年10月10日超过美国。此一“被第一”既出, 海内外舆论哗然。不明事理者高兴, 熟知内情者忧虑。

不可否认,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发展, 中国人都希望祖国尽快富强起来, 早日实现综合国力的“世界第一”。但是, 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中国的发展是一种严重不平衡的发展, 一些城市像欧洲, 农村像非洲, 按照国际上每天人均收入低于2美元的贫困标准衡量, 中国还有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增长质量上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 按实际汇率计算, 在人均GDP方面与美国的差距可能在50年或70年。即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中国GDP总量第一, 人均GDP仍然不足美国的1/4, 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

发达国家中的一些媒体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相互配合, 大肆炒作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 实际上是美国围堵中国的舆论战和新“软招”, 是“中国威胁论”的新变种, 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大战略设计的一个巨大的“温柔陷阱”。其后果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离间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众所周知, 在世界舞台上, 中国始终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 反对霸权主义, 因而深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和拥戴。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独立自主、平等互助的外交、经贸关系, 在国际事务中互相支持。一些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势力, 通过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这种“捧杀”宣传和鼓噪, 妄图把中国从发展中国家阵营中剥离出来, 在国际事务中孤立中国, 挤压中国发展空间, 让中国处于既不能融入“发达国家”, 也不能融入“发展中国家”的尴尬局面。

二是剥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获得的优惠。根据一些国际组织的惯例和承诺, 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许多优惠, 如世贸组织体制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优惠作为一项基本原则, 服务贸易和投资等各实体性协议特别规定了对发展中成员的待遇, 反倾销和反补贴也体现了对发展中国家成员优惠待遇的争端解决性质内容,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也有相应的优惠。发展中国家经过千辛万苦争得的这些优惠条件和措施来之不易, 发达国家炒作中国已经“世界第一”, 其用心就是要剥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享受的各种优惠待遇。

三是推销“新兴经济体责任论”, 强迫中国承担超过自身能力的不合理的国际责任。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经济发展迅速, 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务理事国, 应该承担起与自身实力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实际上也是这样做了, 如中国缴纳的联合国会费比额提高到了2.667%, 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也在不断提高。但是, 西方发达国家借口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 要求中国和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一样承担国际责任, 强迫中国承担更多的超过自身支付能力的联合国会费, 大幅度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警惕并购中的协同效应陷阱 第10篇

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 无一不是不断提高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 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又要面对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 企业很难仅仅依靠有限的资源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面对这种关乎企业存亡的危机, 各企业在同行业之间, 甚至不同行业之间或建立一定规模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合作伙伴关系, 或实行并购以整合资源。当前, 企业之间的关系已不是单纯的“各自为战”, 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种关系脉络远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体现出来的企业之间单纯的经济关系更为广泛和深远。

上世纪90年代, 伊戈尔·安索夫首先提出了建立在企业并购形式下的协同效应的概念, 认为协同是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相互匹配关系的理想状态。协同效应理论经过不断发展, 已包括了经营协同、财务协同、管理协同和无形资产协同等主要内容。吴慧香认为:如今这种1+1>2的关系已被广泛认同, 并且突破了企业并购, 延伸到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并购方能够利用、整合目标企业的战略、经营、财务、人力等资源, 以形成超越原来两个企业的新的竞争优势, 并以此克服本身的弱点和不足,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新市场或已开拓的市场上与竞争者进行竞争。这就是许多企业疯狂追求的并购中协同效应的实现方式。

上世纪在世界范围掀起的企业并购潮, 在一阵狂热过后逐渐降温。人们惊奇地发现, 并购过后不仅产生了一些拥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 同时也产生了更多或倒闭或陷入深重财务危机的企业。

马克·L·赛罗沃对1997~1990年发生的重大并购案例的分析结果表明, 有65%的重大战略并购失败。他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并购方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并购能够带来的协同效应, 在交易中支付了过高的溢价, 而并购后协同效应却无法实现。

随着国际并购浪潮逐渐消褪, 面对国内外市场上无数凋零的企业, 人们开始冷静地对待企业并购, 重新审视协同效应的可行性。

童话背后的并购困境

上世纪后期, 企业家认识到协同效应可大规模实现企业发展的突破, 甚至短期内可提升企业的绩效, 于是许多企业家纷纷寻找能够实现协同效应的方法。股神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威基金1981年年度报告》中, 提到一个人们在童年时期常听说的童话, 并且指出了许多企业家深陷其中却又不自知的困境。

英俊的王子被邪恶的女巫施了魔法, 变成了丑陋的癞蛤蟆。魔法太强大, 没有人能够破解。传说只要有一位美丽的公主真心地亲吻王子, 魔法就会消失。可是没有哪位公主愿意亲吻这丑陋的蛤蟆。直到有一天, 一位温柔、美丽的公主出现了, 她在众目睽睽之下亲吻变成了癞蛤蟆的王子。终于奇迹出现了, 王子恢复了昔日英俊潇洒的样子。公主嫁给了王子, 国家在他们两人的治理下, 繁荣昌盛。

无数企业家就像故事中的人物, 有的是公主, 认为本身拥有能够使“癞蛤蟆”变成“王子”的深情一吻, 有的则是王子, 期待着美丽公主出现, 以解脱自己的困境。

在这种美好前景的刺激下, 企业家们不断用高价买下各种或真或假的“癞蛤蟆”, 期待着在奉献了深情一吻之后, “癞蛤蟆”能够摇身一变成为英俊的王子。然而, 在一次又一次的“吻”过之后, 他们发现奇迹很少发生。可是他们再想脱离, 却被无数高价买下的“癞蛤蟆”困得无法脱身。

并购方通过支付溢价获得目标企业, 通常这一价格远远超过了目标企业在市场上的公允价值。并购后的企业需要通过增加收益, 弥补并购费用。支付的溢价越高, 所需实现的预期收益就越高, 并购的风险也越大。因此, 并购后企业的销售业绩成为关乎两个企业能否继续存在的关键。

多元化成为拖垮企业的泥潭

被誉为“工商管理的《圣经》”、世界最畅销的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所著的《追求卓越》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是向多种领域扩展同时又仅靠老本行的企业, 绩效总是最好;其次是向相关领域扩展的企业;最差的是那些经营许多非相关业务的企业。这句至理名言似乎已成为企业界普遍遵循的信条, 相关多元化也逐渐成为业界的主流思想。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 跨国公司通过资源优势在全球范围扩展业务, 以获取更大的利润;非跨国公司则试图通过多元化以规避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企业不断在业务范围的有效半径内扩展经济业务, 力图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 进而实现范围经济优势。

相关多元化真的是无所不能、给企业带来低成本高回报率吗?实践表明, 多元化扩张使企业在处理各种利润率、周转率和波动性不同的业务时, 将失去金融性质上的互补, 同时导致现金流和资本资源的争夺, 以至于最终金融上的非协同将抵消所有经营上的协同效应, 使整个多元化业务结构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许多诸如IBM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的企业在实现多元扩张之后, 无奈地采取了剥离非核心业务的战略举措, 同时也埋下了核心业务被同行业竞争者超越的隐患。

这种膨胀、收缩的企业进程, 无不以企业的核心业务为基点, 这种波动带来的是整个内部构架的调整和改变。如果企业无法提供因膨胀而产生的人员、供应链、财务等各方面的支持, 将面临被架空的危险;反之又面临收缩时对人员、供应链的处理。这些问题无不给企业带来深入骨髓的创伤。

现状和案例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方式转变, 企业单纯通过自身资源的发展实现大规模扩张已成为遥不可及的事, 于是并购成为企业扩张的最直接方式。但是通过并购扩张后真正实现协同效益的情况并不多, 因扩张导致亏损的例子却时有发生。据2012年上市公司最新年报统计, 上市公司现金流下降37%、存货量增加33%, 500多家公司应收款同比增加逾2倍, 482家公司应收账款超过净利润3倍, 计提坏账金额达97亿元。

企业并购产生协同效应是有条件的, 并且这些条件不是教条式的、一成不变的条例, 它受企业所处行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供应链、员工、协同方的战略规划等条件的制约。然而, 在强大的利益驱使下, 国内外的并购活动正迅速增加。如果企业不能创造出产生协同效应的条件, 那么协同效应将不会产生, 或产生的协同效应小于企业支付的溢价。实际上正如陈晓慧和孙涛所指出的, 要满足实现高效协同的条件是异常苛刻和艰难的, 大多数企业丧失了为追求协同效应而支付的溢价甚至更多。即使实现了协同, 多数企业也无法弥补为实现协同所付出的巨大支出。并购本身的复杂性和外界风险对于并购的巨大冲击, 使得成功的并购活动少之又少。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 协同效应似乎成了一个沾满毒药的诱人的苹果。企业在追求协同效应时, 只有理性分析自身条件和协同方的价值所在, 合理评估实现协同效应的能力和水平, 才能实现协同效应下的绩效增长和企业的持久发展。

当IBM提出出售PC部门时, 国际上一些著名PC企业都对这一连续三年亏损高达8亿美元的“烫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郎咸平曾在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中提到, 他并不看好这一收购。

2005年, “联想”以12.5亿美元加5亿美元债务的代价, 收购了IBM的PC部门, 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联想”经过4年的亏损, 在2009年实现扭亏为盈。“联想”2011年的财务报告显示: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77.86亿美元, 同比增长35%;净利润为1.43亿美元, 同比增长88%。截至2011年12月31日, 销售额为83.72亿美元, 同比上升44.14%。“联想”的业绩在扭亏后呈现高速提升的趋势。并购致使总体经营费用大为增加, 雇员成本同比增长30.3%, 品牌推广费用同比增长94%, 法律及专业服务费用同比增长29%。粗略估算, “联想”从2005年正式收购IBM的PC部门到2009年扭亏为盈, 收购费用总额超过了25亿美元。

问题分析

有人评价企业并购是“好吃但难消化”。并购似乎沦为企业的一种投资手段, 在通常的企业发展战略中很难看到它。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协同效应问题, 其原因如下:

1.企业家盲目追随国际并购浪潮, 对协同效应认识不足, 只关注可能获取的利益, 忽视了并购中巨大的风险性。据统计, 80%多的企业在并购后导致资金链断裂、财政入不敷出, 或债台高筑、艰难维系, 或宣布破产。

2.企业家在并购中只关注投入的资金成本, 忽视了实现协同效应过程中巨大的潜在成本, 致使企业不断为实现协同效应支付远超过未来收益的巨额成本, 表现为并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实现协同效应意味着企业在原有基础之上提高产量、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升绩效, 产生1+1>2的效果。有些企业家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 陷入了并购的误区。

4.协同效应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 更不能为企业家提供全面合理的实践指导。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是并购协同效应理论产生及发展的主要时期, 之后20年恰恰是世界经济贸易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最为快速也最为动荡的时期, 各国各地区纷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以适应国际贸易新局势。无数真实案例提醒我们, 原有的并购协同效应理论已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经验与启示

1.认清协同效应的本质, 避免误入盲目扩张的歧途。实现协同效应的方式多种多样。协同效应可指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 不同方面共同利用统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也可指并购后竞争力增强, 净现金流量超过两家企业预期现金流量之和, 或合并后的业绩比两家企业独立存在时的预期业绩高。蒂姆·欣德尔在2004年总结了坎贝尔等人关于企业协同效应的实现方式:共享技能、共享资源、协调的战略、垂直整合、与供应商谈判和联合力量等。分析世界百强企业发现, 一个企业无论是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 还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单纯扩张, 在追求协同效应过程中的企业构架都是以本身的核心产业、核心能力为支点, 通过资金、设备、知识、技能、关系、品牌、人力的扩张或收缩构筑的。并购的过程永远都伴有风险, 任何并购都确保在不动摇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实现, 这种观念在大型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跨国公司每一次并购过程都是对非核心业务的获得或舍弃。同样, 我们也要认识到, 企业追求的协同效应往往很难触及真正的核心业务或核心能力。

2.合理估算并购费用, 谨防财务危机在不考虑企业资产价值、所有者权益变动、股票价值的情况下, 衡量企业并购是否可行, 应遵循涉及利润、费用的基本公式:

公式中, m为造成亏损的年数;n为实现收益与投入平衡的年数;A为企业为并购支付的溢价;E为由并购导致的企业非正常财务费用、支出资本的资本化金额;Dk为企业并购后因结构调整、财务管理等导致的业绩亏损年份的亏损额, 这些将成为并购后的企业负债;Zk为企业每年正常支付的职工薪酬、费用、应计提的公积金等。企业可通过对财务和产品销售的预测, 初步判定并购溢价的标准, 或估算并购后实现正协同效应的年限。通过对溢价和年限的判定, 可以对并购后造成企业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有更为直观深入的了解, 避免因亏损导致的恐慌, 进而导致对整个协同效应的否定。

3.制定完善的整合计划, 确保系统整合顺利实施。企业并购后并不必然产生协同效应, 只有在实现系统整合后, 才能充分发挥并购带来的价值, 实现协同效应。国外一项研究成果表明, 系统整合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协同效应的产生和并购活动的成败。1986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斥资8.84亿美元收购了共和国航空公司, 成为美国第五大航空公司。但是因缺乏完善的系统整合计划, 新机场在收购后两小时便陷入瘫痪, 并购失败。

警惕浮泛体验的陷阱 第11篇

片断二: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活动 ——“模拟插秧活动”:即在教室的空地上抛下四行硬币,每行有十枚,每枚间隔一步左右,让班级的四个小组分别推选一个代表前来比赛捡硬币,看谁捡得最快。一听老师说比赛开始,代表们个个弯腰一路捡过来,玩得兴致勃勃。活动结束,老师让同学们回到座位上,说一说自己的体验,想一想劳动到底辛苦不辛苦?学生们一直嚷嚷道,“老师,我们也要体验体验!!”“老师再来一次啊!”最后,老师只好喝令大家安静,然后,让几个参加活动的学生逐一回答劳动辛苦不辛苦?学生们都有气无力悻悻地说道“辛苦”。可有个男生却小声地嘀咕着,捡硬币比赛很快乐啊!

……

当许多人明白了浮泛的言辞很难化为学生生命世界的精神元素时,大家开始倾向于体验活动,力求在体验活动中感悟品德的美好与感动。但是反观品德课堂教学中诸如此类的体验活动,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流于肤浅。活动常常变成一种外在的摆设或一种热闹的点缀,往往无法给学生带来应有的心灵感悟与意义启迪。究其原由,就是忽略了活动内在的深刻性,导致轻、浅、飘、浮,一切为活动而活动,只有外部的活动与行动而没有内在的心动、情动与灵动。具体而言,这些都是陷入浮泛体验陷阱所导致的“并发症”。

一、浮泛活动体验的危害

1.浮泛活动体验导致的娱乐化倾向,使价值引导事与愿违。如上述的教学片断,体验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们也是兴趣盎然,在参与过程中满是嘻嘻哈哈,这种形式固然吸人眼球,但是细细考察,其精神实质消失殆尽。原本希望通过活动体验并进行相应的价值引导,但在浮泛的体验中却被不断地稀释,不断地消溶,不断地弥散……于是,价值渗透、价值引导变得虚无缥缈难以落到实处。预定的价值引导变得含糊不清,扑朔迷离。

2.浮泛活动体验导致的形式化倾向,使体验表达心口不一。一些体验活动作表面文章,走过场,一掠而过,草草了事。学生们基本上还未体会到活动带来的深层感受,一切都如浮沫一般,飘然而过,不见踪迹。没有深度参与就不可能有深度体验,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深度表达。尤其不足为训的是,在浮泛的体验活动中,学生明明没有那种深刻的体会,但是为迎合教师的教学预设,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投教师之所好,大谈特谈一些虚假的体验。如此一来,容易让学生养成一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虚伪人格。

3.浮泛活动体验导致的竞争化倾向,使课堂教学南辕北辙。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但这种生成不是胡生乱成,而是基于一定的方向与思想的。体验活动其主旨明确,意在为学生的道德体验及生命感受铺垫。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组织形式不当,体验活动发生畸变,学生们的兴趣重心不在于体验本身,而在于一些外在的形态如比赛中谁得第一等问题,导致活动由体验的深浅问题异化为竞争中的胜负问题。这样的活动就与思品课堂的“中心思想”大相睽违,让学生陷于混乱之中,难以探得体验的真味。

二、避免浮泛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

回到实践本身的体验,感同身受,以心契心,是深刻的道德生命体验的根核。英国著名的作家爱·凡·卢卡斯在《毕姆小姐的学校》一书中介绍毕姆小姐的学校的真正宗旨主要还不在于教人如何思想,而是在于教人如何懂事——教授人情事理与公民知识。“为了使这些幼稚心灵真正能够理解和同情疾苦不幸,我们必须使他们实际参加进去。”一学期中,每个孩子都要过一个盲日,一个瘸日,一个聋日,一个残废日和一个哑日。例如在盲日那天,他们的眼睛便要被严格地绷扎起来,而把是否从带内偷看当成一件荣誉攸关的事。那绷带头一天夜里就要扎上,第二天一醒便什么也看不见了。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别人扶持,而别的孩子也被分派去帮助他们,引领他们。这会使扮盲者和帮助他们的人都从中受到教益。

在体验活动中如何变虚为实,化形式为实质呢?在组织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避免浮泛活动体验的陷阱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一是每一次的活动体验必须要“立主脑、明中心”,古人云“气者,文章之帅”,而感受其情感或意义与价值则是活动体验的灵魂与主脑。二是活动体验的中心思想必须与所选择的组织形式相匹配,只有形神兼具,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活动体验的最佳效果。三是要设身处地、深思熟虑学生活动体验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调整,才不会觉得不伦不类,才不会你意在此,而学生则是趣在彼,你想往东,学生则往西。四是要关注学生活动体验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不能使活动成为某些学生的表演,而大多数学生则是抱着一种与己无关的态度作袖手旁观的“观众”,而是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与体验,想其所想,言其所言。唯有这样才可能有精彩的体验活动,同时也才有深刻的活动体验。

成尚荣老师指出,体验要真实,要有深度,要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由此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才能越到位、越深刻。

(作者单位:莆田市城厢区第二实验小学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警惕!三种危害极大的创业初期陷阱 第12篇

举个例子来讲,假如要开一个服装店,一般人想到的是首先是找店面、装修、雇人,然后是进货,开张。再算一笔账,店面转让费若干,店面租金若干,店面押金若干,预付一年租金若干,装修费若干,雇两个业员费用若干……八字还没一撇,那么一点的启动资金就所剩无几了。等真正需要你投入真金白银,到另外一些关键环节(例如广告、促销活动、赠品等)上时,却资金枯竭,坐失良机。

要知道,店面、装修、人员、甚至存货(因为不排除卖不掉的滞销货)等,都是你的不增值环节!真正增值的环节在哪里?在于你对上下游资源的掌控。创业成功的一个原则是:至少你要对上下游资源掌握其一。

你要么熟知进货渠道,熟知产品特性,上游厂家骗不了你,你的货源也能保证充足;要么你掌握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客户信任你,或者你非常了解你的潜在客户,知道他们的各种喜好,也知道该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上下游资源你一样都没有掌控,还不算太糟糕,最糟糕的是,你把所有的积蓄投入了一个店面,你的流动资金捉襟见肘!再有什么好的机会,需要你真正赌一把的时候,你却没钱了,或者你不敢来赌了!

如果你有五万块钱,但某个项目需要你投入三万块租门面,两万块进货,那你三个月内死亡的概率高达95%,你能存活下来完全是一种运气!

“陷阱”2无法掌握主动权

这种创业陷阱,首推各种各样的连锁和加盟。暂且不说这些多数位居北京的“总部”,90%以上都是骗子。你既没有创业经验,又不愿意思考和吃苦摸索,想依靠加盟就能创造自己的事业,等于白日做梦!依靠加盟成功的创业几率,还不如你自己开一个小店!

因为:许多事情你无法掌控!最常见的是,货不对板,你交了钱给“总部”,指定某种款式货若干件,但“总部”给你发回来的货里面一半都是你不需要的东西,说白了这就是转移存货,而且把那些残次品、滞销货甩给了可怜的加盟商。这种情况你掌控得了吗?你开个小店,到批发市场进货,你还可以货比三家,入了加盟这条黑船,你怎么办?

无法掌握 主动权的 这种创业 陷阱,还有就是大家经常在网上能看到的,叫做所谓的“网赚”。我见过一个整天嚷着做网赚的家伙,那叫一个上心呀,一天到晚的就在那挂着,可是挂到现在也没看到过一分钱。病毒倒是得了不少。还好只是赔了时间,没赔钱。

“陷阱”3没有差异化项目

不能给你的产品打造差异化的项目: 首推各式各样的所谓合法的“直销”。以安利、完美为代表。虽然安利、雅芳、完美等直销厂商,不断地宣称,直销是一个多么适宜普通人从事的事业,例如,做直销起步费用低,没有传统店铺所需要的那些花费,不需要店铺,不需要进货、也不需要办理各种营业执照。无需雇用或很少雇用人员,无需固定资产的投入等等,但我仍然在这里,告诉你,直销,真的是一个谎言。

上一篇:豫东平原下一篇:礼仪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