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践范文

2024-09-02

立足实践范文(精选12篇)

立足实践 第1篇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节语法课, 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五单元, 内容为介词加关系代词的定语从句。出于对知识相对集中和迁移的考虑, 本节课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调整, 在上完第一单元后直接教授第五单元, 目的是在语法和篇章上与第一单元进行呼应。呼应 (明线) 1:在一单元学习完相关的定语从句后教授第五单元介词加关系代词的定语从句, 从而完成定语从句的全部教学内容。知识相对集中, 有利于学生对定语从句的整体理解和梳理。呼应 (暗线) 2:一单元写作的教学要求为辩论作文, 学生学习了从主题句到扩展句的写作技能。在本节课中, 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定语从句并进行教学, 不仅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扩展句支持主题句, 而且为第二课时的篇章教学埋下伏笔。

二、具体教学步骤和设计点评

Ste p One:wa rming up。Te a c he r g ive s p e rforma nc e s in front of the s tud e nts.As k s tud e nts to look, lis te n a nd a ns we r the following q ue s tions: (1) Do you know wha t the s ourc e of mus ic is? (2) Would you like to c re a te your mus ic?You c a n us e your ha nd s, fe e t, b od y, or s ome thing e ls e.Who will try?点评: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 该教师没有选用书上Warming up中的问题, 而是根据音乐主题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容量, 创设了两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首先教师通过击掌、跺脚等肢体动作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来自生活, 接着让学生创造音乐。依托音乐设计的问题和由此产生的师生互动, 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 兴奋不已。

Ste p Two:Le a d-in.Lis te n to the mus ic a nd a s k the following q ue s tions: (1) Wha t kind s of mus ic d o you know? (2) Diffe re nt mus ic offe rs p e op le d iffe re nt fe e ling s, How d oe s mus ic ma ke p e op le fe e l?To thos e who like c la s s ic a l mus ic, the mus ic ma ke s the m c a lm.To thos e who d on’t like c la s s ic a l mus ic, the mus ic ma ke s the m s le e p y.Do it b y yours e lf a nd the n s how your id e a s one b y one.Point out the a ttrib utive c la us e s in the s e nte nc e s a nd re vis e the b a s ic s truc ture. (3) Ha ve a c omp e tition。Ac c ord ing to the g ive n p ic ture s, d e s c rib e the s ing e rs using a ttrib utive c la us e s in p a irs.Le t one s tud e nt g ue s s who it is.点评:在对音乐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音乐欣赏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说出音乐的种类, 通过对已学的定语从句的操练让学生说出不同的音乐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学生在熟悉的句型中体会、记忆、掌握和运用新词汇, 在感知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获得语感。竞赛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画面和文字提示用定语从句来描述杰克逊、宋祖英、刘欢等著名歌手, 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复习定语从句和词汇学习的同时, 为下一环节定语从句的新内容做好教学铺垫。

Ste p thre e:Gra mma r le a rning。Ta s k1:Pre s e nta tion:Wha t is mus ic? (1) In your op inion, wha t is mus ic?Dis c us s in g roup s of four a nd write d own a t le a s t one s e nte nc e on a p ie c e of p ap e r a nd the n ha nd in your p a p e r a nd we s ha re the s e nte nc e s with e a c h othe r。 (2) Enjoy g ood s e nte nc e s.Mus ic is the mos t p rimitive form of a love le tte r, throug h whic h you c a n e xp re s s your love.Mus ic is the unive rs a l la ng ua g e of ma nkind, throug h whic h huma ns c a n c ommunic a te with e a c h othe r e a s ily.点评:本节课的语法知识为介词加关系代词的定语从句, 许多教师在教授这个语法现象时, 容易在罗列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呈现新知识, 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讲得清晰, 学生也能听得明白, 可一做题就混淆。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只是被动接受。相反, 该教师没有片面追求语法规则的表述, 而是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抽象的语法规则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在一起, 活化所教知识, 学生乐于参与, 改变了以往英语语法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从以下学生的课堂习作中, 可以看出较好的教学效果: (1) Music is sunshine, throug h whic h I fe e l wa rm。 (2) Mus ic is a ir, without whic h I c a n’t live. (3) Mus ic is a d ia ry, throug h whic h I c a n e xp re s s my fe e ling s. (4) Mus ic is my fa mily, without whom I fe e l lone ly.教师给学生提供理解所需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 学生亲身体验到语言的实际运用, 不同的学生对待音乐的感受通过字里行间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 实现了活动的实效性。学生的习作主要反映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不能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因此, 该教师通过佳句欣赏让学生领悟语言美的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 巩固所学知识, 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Ta s k 2:Exp la na tion。 (1) Find the s imila r s e nte nc e s tha t c onta in p re p+whom/whic h a ttrib utive c la us e s from the p a ss a g e. (2) Te ll the s tud e nts how to c hoos e the p re p os ition. (3) Tra ns la te the s e nte nc e s a nd p a y a tte ntion to the c la us e s.点评:介词的选用是这节语法课的重点更是难点, 从阅读篇章中找出含介词的定语从句, 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在task 1中学生已经学会选用关系代词, 在task 2中通过学生寻找的课文例句,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介词选用的几种情况, 学生在语篇中感知语法的作用, 分层次的设计突出了重点, 分解了难点。与此同时, 课文例句的讲解对第二课时reading的教学起到预习的作用。

Ste p Four:Gra mma r p ra c tic e。 (1) the e xe rc is e s a b out how to c hoos e whic h/whom。 (2) the e xe rc is e s a b outhowtoc hoos e p re p os ition。 (3) the e xe rc is e s a b out howto c hoos e p re p+whic h/whom。the e xe rc is e 3 in Dis c ove ring Us e ful Struc ture。点评: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练习内化语言知识, 创造语言输出机会, 在输出过程中发现错误, 重新认识。上述习题的设置, 反映了该教师求实、求稳、求会的教学心理。练习的设计与教学步骤相匹配, 从口头到笔头, 从关系代词的选择到介词的选用, 再到介词加关系代词的运用, 最后到篇章的练习。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推进链, 同时培养学生有序的做题思维习惯。

Ste p Five:Summa rizing the g ra mma r rule s。点评:章振邦指出, 外语的习得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学生学英语首先应当通过听说和读写的实践, 初步获得语感, 然后在感知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就是语法。有合理的过程就有理想的结果, 在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课堂情境转换成生活情境, 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 实现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的迁移, 从而完成由用法到使用的过渡。

Ste p Six:As s e s s me nt。点评:由于知识的衔接, 学习习惯和方法等诸多原因, 许多高一的学生英语成绩下降比较厉害, 因此, 在高中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兴趣和树立学生信心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另外, 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个体进步和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课堂表现, 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有评价的课堂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有教师的关爱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Ste p Se ve n:Home work。 (1) Book P37 Ex.2。 (2) Pre vie w the te xt a nd p ic k out the e xp re s s ions a nd s e nte nc e s you d on’t und e rs ta nd.

结束语: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一次语法教学的大胆尝试, 它突破了语法教学枯燥的瓶颈。教师抓住本单元的主题——音乐, 在立足音乐话题的同时, 巧妙地将音乐的内涵扩大。与此同时, 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感受语法, 理解语法, 运用语法, 从而喜欢语法。知识呈现环环相扣, 通过对音乐的了解, 复习了定语从句, 通过对定语从句的复习, 引出对音乐是什么的设计,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语法知识。音乐是什么的设计不仅呈现重点知识, 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联系了生活,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做, 学生在创设的语境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知识。教师在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中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将静态的语法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课堂活动, 将音乐转化为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学生的活动从talk freely with whole class到do it by yourself接着disc us s in p a irs最后d is c us s in g roup s of four, 从点到面, 从知识到能力, 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都得到锻炼。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如果教师将听音乐部分留至第二课时, 学生的操练会更为充分。学生所造的句子, 如果通过投影仪展示效果要比教师念出来更好。总之, 这是一节展示新课改理念的成功范例, 运用、实践语法教学是今后语法教学的导向。

参考文献

[1]肖玮.以任务优化英语语法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11) .

立足高校发展创新党建实践 第2篇

必须举好旗帜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旗帜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毛泽东曾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在举什么旗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和深刻的实践总结,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找到了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正确方向,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动下,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断助推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党员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取得新的成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者、忠诚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高校党建工作走向新局面。

必须守住责任

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全面落实在各项决策部署和具体实践之中。质言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是全面贯彻和层层落实党的领导的责任主体。

王明钦教授在《服务与引领: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实践研究》中认为:高校党委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引导、组织和团结师生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主体职责。

这一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这一主体责任是事业责任,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更好地完成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

这一主体责任是全面责任,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胸怀大局、勇于担当、善于统筹协调,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作用。

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纪律挺在前面,把责任扛在肩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高校发展高质量。

必须找准路径

不断结合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一定要依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结合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不断探索适合本领域党建工作的新路径。王明钦教授在上述著作中所提出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塑造高校先进群体、推进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等对策和建议,无疑对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从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根基、政治生态等方面加强党员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升政治能力、永葆政治本色。

榜样教育是我们党开展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做法和有效途径。广大师生身边从来就不乏先进典型,他们具有“可亲、可爱、可学、可敬”的鲜明特点,高校党组织要通过挖掘和塑造高校先进群体,使广大师生在学习榜样过程中寻找差距、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达到对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自我教育。

新时代高校党建还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有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统筹线上和线下,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必须突出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于高校而言,文化的作用更为重要,它是一所大学的根基和血脉,是一所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文化建设,将引领和服务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

高校在推进党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与高校党员教育和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建设的定向铸魂作用。通过党的理论学习带动全校师生理论学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落地生根,确保大学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高校党建还要充分发挥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涵养滋润作用,通过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校风学风建设,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加全面地融于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尤为重要的是,高校党的组织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敢于担当奉献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

对此,王明钦教授在上述著作中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铸就灵魂;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固本提神;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构筑堡垒。”

立足实践 第3篇

一、反复诵读,感受言语现象

要培养语感,必须创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实践应当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诵读实践中加深体验与领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诵读的过程不是纯粹的死读、呆读,而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地潜下心,静下气与文本对话,仔细品味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句式的结构,直接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得到口语的规范练习,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如教学苏教版《槐乡五月》中描写小蜜蜂和孩子们欢欣、喜悦的句子:“‘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教师不必过多地分析与讲解,可巧妙地将这两句话以诗句的形式排列成: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样通过排列比照,启发学生发现句式的对称、叠词的巧妙、动词的活用、拟声词的形象。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言语材料,享受言语的韵味,优化语感的节奏。

二、揣摩运用,感受言语精妙

品读体味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语言的准确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孩子通过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改一改、用一用等方法揣摩语言,感受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

1. 删词比照。为了引导学生聚焦“点睛”之词,可将关键词删去,引导学生在比照、揣摩的实践中感悟词语的表达效果与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如教学《九色鹿》一文中“九色鹿立即纵身跳入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教师先将“立即”和“纵身”删去,变成“九色鹿跳入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接着让学生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看看第二句话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比较感悟,从而发现:“立即”写出了速度快,说明九色鹿是毫不犹豫地救人;“纵身”是猛地跳入河中,可见他奋不顾身。删词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还深刻体会到九色鹿的善良品质。

2. 换词品评。在一些文章中,有些词语的运用看似平常,实则包含着作者的用意,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也是作者遣词造句功力的体现。教学中,可以将这些词语换成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让学生比照,从中感悟作者的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习得遣词造句的方法。如教学《东方之珠》“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这句话时,教师把“漫步、沐浴、倾听”三个词相应换成了“走、吹、听”,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再引导学生说一说“把这些词换成括号里的词,你读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觉得用“漫步”好,漫步是一边慢慢地走,一边慢慢地欣赏,而“走”就没有“漫步”悠闲了。

生2:我喜欢“沐浴”,沐浴就是像洗澡一样泡在水里很舒服。

师:那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就是说——

生3:就是说全身被海风一吹,像洗澡一样凉爽舒服,而“吹”就不能把这种感觉写出来了。

生4:我觉得“倾听”好,倾听就是很认真地听,整个人都陶醉在浪涛声中了,比起“听”好多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换词,对比揣摩,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漫步”“沐浴”“倾听”用词的精妙,同时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到游人舒畅愉悦的心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 改句习法。一篇优秀的作品,言语表达的形式总是具体而又独特的。让学生对这具体而又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有所领悟有所体验,从而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他的语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可采用改句比较的策略强化对言语表达形式的理解。如教学《长城与运河》一文中的比喻句:“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可将喻体和比喻词删去,改成“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长城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再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启发学生感悟:“巨龙”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样子,生动地表达了长城的雄伟气势。从而体会到用这种打比方的手法,能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让刚步入中年级的学生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

4. 活用词句。2001年版语文课标一再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规律,在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的训练过程中,强化语感的培养。如教学《桂花雨》“摇花乐”片段中“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教师创设情境,紧扣“满头满身”一词,丰满语言形象;配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迁移语言、运用语言;补白“喊”前的提示语练习说话,多角度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师:桂花纷纷落下了,让我们坐在桂花树下,闭上眼睛,去享受那缤纷的桂花雨吧。(轻音乐伴奏,师诵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了我的头发上,香了我的每根发丝,落在了我的鼻子尖儿上,哟,好香呀,桂花继续往下落,不一会儿,桂花就落的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此时此刻,桂花还会落在哪儿,你会怎样地喊呢?

(课件出示句子: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1: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我的脸上,亲吻着我的脸颊,我就兴奋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2: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我的衣服上,香气扑鼻,我就手舞足蹈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我的怀里,香了我的心窝,我就乐开怀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如此以语言学习带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教学,强化了语言形式的学习和体会,达到了言意兼得的理想教学境界。

三、移情体验,感受言语内涵

移情体验就是以文本的语言为依托,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亲历或“嫁接”作者的情感,实现从作者情感到读者情感的“美丽转身”,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对接,让言语内涵在学生心中有更深切的感受。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品悟“踮”字,移情体验走进诗文: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大声地朗读“踮起脚尖走进浓密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师:我们是怎样走进小院的?

生:我们是踮起脚尖儿走进小院的。

师:(出示“踮”)踮起脚尖是怎么走的?

(生沉默,有几个孩子的双脚跃跃欲试)

师:谁来做一下踮起脚尖儿这个动作?

(生形象地表演了“踮”这个动作)

师:对,踮起脚尖儿走就是像这样,轻轻的,小心翼翼地。同学们也一起踮起脚尖儿走一走。

(孩子们踮起脚尖儿又轻又慢地绕着教室走了一圈儿之后回到了座位上,有的孩子还伸出食指发出“嘘—嘘—”声)

师:感觉到了吗,很小声,很轻。谁再来读一读第一句?

(一个学生动情地朗读,声音轻了很多)

师:孩子们,你们这样踮起脚尖儿走是为了什么呢?

生1:老师在写教案,我们不打扰她。

生2:为了不影响老师工作。

师:看来大家都很爱自己的老师!来,让我们一起踮起脚尖儿,轻轻地走进这浓绿的小院。(全班学生深情齐读)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作演示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对“踮”字的认识经历了从表面的字义到情感内涵的推进过程,从而感受到动作的轻和小心翼翼。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明白踮起脚尖儿走是为了不打扰、不影响老师工作,就在移情体验中激发对教师的热爱之情,深化对语感的培养。

立足教学实践 培养应用意识 第4篇

笔者听过一节课, 是六年级的“认识百分数”。最后的练习中, 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小区是长方形, 分为四个部分 (如图) 。通过观察, 说说每个部分大约占小区面积的百分之几?

有的学生是根据各部分长和宽的倍数关系算面积及占总占地面积的百分比;有的学生是根据长和宽的比及份数关系推出各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有的学生是根据对图形大小关系的直观观察得出的, 并运用了简单的百分数的计算。结果虽然不唯一, 但都大体符合图意。

最后, 老师说:“我出这道题时也不知道各占百分之几, 但同学们的几种思路非常重要。”紧接着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这四个数加在一起不一定是百分之百, 超过百分之百行不行?略少于百分之百行吗?”

这个问题不直接以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条件, 而是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 抓住问题本质并巧妙解决。最重要的是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应用知识。

我们知道, 学习数学, 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 而且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 才能使所学知识富有生命力, 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如何将应用意识的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这道习题给了笔者一定的启示,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是最好的方式与最高的境界。

二、当前课堂教学中培养应用意识的几种现象

关于应用意识的培养, 虽然常常挂在嘴边, 但有些教师仍然忽视, 有些教师苦于不得法, 不知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将应用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纵观课堂教学, 教师或多或少地有关注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但理解不到位, 实施不得法。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没有 (或是不知道该怎样) 把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浸润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这忽视了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 探索数学本质, 解决数学问题;二是很少提供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数学更多地作为“知识”要求学生学会, 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会应用。三是片面强调所有的认识都必须来源于实践, 每个数学知识点都与实际联系, 出现了生硬的牵强附会, 或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所谓设计。四是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培养应用意识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三、加深理解, 是培养应用意识的前提

1.“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 为我们理解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

(1)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 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 走在大街上到处可以找到, 因此, 有的专家把小学数学称为“街头数学”。要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到这种关系, 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 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并激发他们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

当今, 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第一页就用卡通人物的对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数学。

智慧老人:“数学就在你的身边。”淘气:“我认识了5个小朋友。”笑笑:“汽车的轮子是圆的。”机灵狗:“嘻嘻, 这就是数学!”

小小的例子,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2) 面对现实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现实事件中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 这就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 去探索,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缺乏应用意识的人, 会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视而不见, 当然更谈不上会有什么发现了。

如, 13个人去划船, 每条船限乘4人, 需租几条船?每条船坐几人?学生有的这样思考:13÷4=3……1, 需租四条船, 三条船坐4人, 一条船坐1人。还有学生可能会这样想:需租四条船, 一个人划船太危险, 所以三条船坐3人, 一条船坐4人。同样, 学生跟着父母去超市买东西, 主动将所买东西的总价进行估算, 看与购物小票是否相符;观察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欣赏图案时, 研究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以上例子, 说明学生面对实际问题, 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

(3)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并能用于指导生活, 对所获得的数学知识能追究其应用的对象, 主动地思考它能解释生活中的何种现象或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例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时, 会想到生活中汽车的车轮就是圆, 这其中一定蕴涵着数学的道理。

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是分析问题、探究规律的重要手段, 并能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 体验数学的普遍性和应用性。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 会想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通过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在比较关系中获得的, 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这样去研究呢?

数学应用的这三个方面的内涵, 反映了数学应用从“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实际问题”的过程, 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更是学生在数学上不断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 在数学实践中深化认识。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更关注自己习以为常的、不经意的课堂现象, 反思这些课堂现象背后的问题, 进而对数学应用有了新的认识。

(1) 真正的数学应用关注的是它本身, 即策略、方法和模型。数学应用的内涵、手段和方法非常丰富。一方面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真实的现实背景或学习材料, 用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另一方面, 不能简单地看教学的情境或材料有没有与生活联系, 有些人为的非现实生活的例子, 也可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不能一概否定。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数学本身的问题, 同样是重要的数学应用。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2) 真正的数学应用本质上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应用意识不仅仅是问题情境与学习材料的问题, 更是学习方式的问题。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合作、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场所, 只有这样, 数学应用意识才有了基本的前提和氛围。

(3) 真正的数学应用应植根于扎实的数学知识技能之上。数学应用意识的提高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形成, 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数学知识技能之上, 这是重要的基础保障。失去了对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 只关注于形式的变化与浅层的应用, 或热衷于过高的应用要求而脱离了学生能力基础, 最终都将失去数学课的基本特征, 使数学课缺少了数学味。

(4) 真正的数学应用是体现综合能力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六个核心问题, 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应用意识作为六大数学课程的核心问题之一, 足见其重要性。但是, 数学应用意识绝不是孤立的, 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融于其他核心问题之中的。事实上, 这六个核心问题在教学中的关注、体现与落实是整合的, 这是因为数学素养是一个丰满的立体结构, 而不是简单的平面组合。

四、找准切入点, 是培养应用意识的保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小学数学课程, 增强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1. 注重“纯数学”间的应用, 培养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 应用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如: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取、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的参与。同时从数学的角度来看,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 而计量是离不开数与计算的, 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计算教学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过程, 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 小数乘除法的基础是整数乘除法, 分数除法就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的;加法运算的意义对于整数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都是同样适用的。计算教学时遵循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 找准知识的增长点, 充分运用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这无形中就是数学的应用。

2.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应用意识。

(1) 应用数学结论。应用数学现成的公式、定理、法则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应用数学的情境, 使学生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学习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后, 可解决下面的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5页第10题) :

解法一:一个个相加9+10+11+12+13+14+15+16=100 (根)

解法二:把每根钢管直径看成是1, 这样堆积成的是一个梯形, 上底是9, 下底是16, 高是8, 求有多少根钢管也可以看成是求这个梯形的面积。列式为: (9+16) ×8÷2=100 (根)

虽然是计算钢管的根数, 但能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同时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较简单的等差数列公式: (首项+末项) ×项数÷2。

(2) 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是学不完也教不完的, 你教过了, 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 就总也摆脱不了教师的搀扶。教的功夫不在知识如何深, 而在教知识的同时, 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他们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特点——“解决问题的策略”就突显了数学思想方法。从四年级上册开始, 每册安排一个这样的单元。

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深化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是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一类的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 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实践和解决问题。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包括小的操作活动, 小的调查、小的访谈等。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 一年级安排“小调查”, 你校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学生人数最多?哪班人数最少?二年级安排的“小制作”, 利用学过的图形, 在方格纸上设计漂亮的图案;三年级设计旅游计划, 包括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 回来时间, 乘车所需时间, 共需时间, 查找资料画出旅游路线示意图;估计费用等。

这些活动的背后有一定的思考含量,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实践活动是深化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4. 关注课堂教学, 将应用意识的培养落在实处。

如何将应用意识的培养真正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练习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说明。

(1) 创设问题情境, 感受数学的价值。师:我的女儿听说我要给三年一班同学上课, 她特别好奇, 她想知道咱们班同学长的可爱吗?喜欢上数学课吗?长的有多高啊?前两个问题我能回答, 咱们班同学个个都可爱, 都很喜欢上数学课, 第三个问题可为难了。 (走到前排一个低个子学生前面) 你有多高?

生:1米32。师:那我就告诉我的女儿, 三年一班同学的身高是132厘米, 不行? (再走到后排一个高个子学生前面) 你有多高?生:1米6。师:那我就告诉我的女儿, 三年一班同学的身高是160厘米, 还不行啊?那怎么办啊?师:看来大家都认为平均身高才能反映咱们班同学身高的总体情况, 大家不约而同想到的“平均身高”用了数学中的一个知识, 那就是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教师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 使理性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密切相连, 突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现实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与练习了, 它和应用密切相关。学生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 因而问题的解决就有了现实的价值取向, 同时丰富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策略。

(2) 建立数学模型,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师:学校举行了“小百灵”独唱比赛, 有三名同学脱颖而出。

课件出示:

师:张楠看到这个成绩特别高兴, 他说:“我是第一名, 李虹第二, 苏鹏第三。”师:有问题吗?怎么就不公平了?用总分不合适, 那用什么公平呢?学生说出要计算每个人的平均分, 并独立解决之后进而研究: (1) 怎样计算每人的平均分? (2) 每个人的平均分能代表本人的演唱水平吗?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把对抽象的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融入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同时, 这也是学生“用”数学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究、建模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见,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必须与问题解决相结合, 因此, 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使数学应用能真正贯穿其中。

(3) 注重应用拓展, 提升应用意识

师: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你们看过吗?

课件出示:评委图片及分数。

师:这是11位评委给六号选手所打的分数, 还记得主持人是怎么宣布分数的吗?谁能模拟一下主持人, 公布成绩?

师:你对评分过程有什么疑问吗?是啊, 既然平均数具有代表性, 为什么还要去掉最高分, 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平均数的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质疑和解释,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提高。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最终目的与最高境界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与解读现实世界, 发现数学信息。因此, 数学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意义、法则等的运用, 还在于联想、深化与猜想。将数学应用加以深化和拓展, 会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应用的水平。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也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 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 (包括生活中的问题) 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应用意识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 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 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摘要:在2007年笔者开始进行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数学思考的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我们区确立的子课题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笔者逐步认识到在小学阶段, 首要的任务是观念的培养、数学价值观的形成, 而并非仅仅追求学生能解决多少真正的问题, 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首要的, 也是重要的任务。笔者要持之以恒地对数学应用意识加以关注, 并体现于教学设计, 落实在课堂教学上。

立足企业文化实践特点提升企业文化 第5篇

在以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应怎样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以提升竞争力?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而塑造和推进现代企业文化,笔者认为首先要注意把脉企业文化的实践特点,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始终渗透于企业经营实践的全过程。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科特曾经写了一本在管理界非常有名的书叫做《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这一本书里面他讲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交道”,这样一个理念提醒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有无问题。从来没有搞过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有文化?不能这样说,存在的是企业文化优劣高下问题。是凡搞企业经营总要不同程度存在企业文化,只不过我们企业文化建立的目的是要把我们那样一种非自觉的、和我们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不相协调的文化剔除掉,而代之于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质而言之,企业文化不存在有无问题,但是却存在着一个优劣、高下的问题。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启动比较慢,因此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实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企业规章制度的推广中,只要我们采取一些非常强制的措施和手段(如制定严格的赏罚措施),这个制度推行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般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企业文化推广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企业家们感到最难的就是企业文化的推广,为什么难呢?说到底是因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塑造人心、改变观念,而不仅仅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企业文化和制度要求不一样,企业制度是为了维护企业秩序,大家在企业制度推广当中只要企业秩序正常运转,这个制度要求就达到了。但我们讲企业文化是塑造人的工程,因此文化的建设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我们往往很难在的企业表层感受的到。国际一个通行标准,企业文化从开始建设到最后走向成熟,这个周期是六到八年的时间。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

第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一种文化在一个企业一旦推广传播开来,在企业一旦发生作用,这种文化会在企业形成一种氛围,在一个持续的时间段内对这个企业产生影响。老百姓有一个形象的话说“人走茶凉”,借用这句话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好的企业文化是“人走茶不凉”,比如原来的企业家调离了这个岗位,但是他所倡导的文化精神仍然留在这个企业,甚至于会延续很长时间。并不因为企业一把手的离去或企业家的更替而改变企业的文化。比如说,一个企业家带领自己企业一旦形成了某种企业文化风格,特别当你在企业最辉煌时,你带领的员工形成这样一种文化升值往往会得到企业非常广泛,非常久远的回忆,尤其是当这个企业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人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反过来对当年的这种企业文化产生留恋。总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在企业形成和确立,就会对企业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

在当前的企业文化推进与深化中,企业家们应该注意企业文化的上述实践特点,紧密联系自己企业的发展实际,来展开企业文化的建设思路。这里笔者提出四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在企业文化的推进中,一定要突出重点。现在企业家都看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升企业管理层次的重要性,对企业文化的简单化理解越来越少了,但是企业文化包罗万象的理解需要注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既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简单化。比如有的企业原来大家不重视企业文化,现在又突然感到企业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好象企业管理每个环节都有文化,这不能说不对,但是有一个重大问题在里面:你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如果把所有环节都看成企业文化,那就等于都不是企业文化。什么都是等于什么都不是。企业文化要突出重点,即要侧重从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层面、从员工行为规范方面做文章,所以企业文化要突出重点。

第二个问题,在对企业文化作用的理解上,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无限夸大。企业文化作用究竟有多大?这牵涉到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企业文化的准确定位问题。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来不能雪中送炭,但是它可以锦上添花,我们不能指望企业文化来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形象点说企业文化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文化,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是保证企业文化向前推进的前提条件。举例说如果我们以100作为企业效益的理想指标的话,一个企业经营效益60分是一个及格标准,企业60分以下不要奢谈文化,而需要兢兢业业把企业效益搞上去,这时候如果谈文化员工会非常反感,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讲一句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同样道理,当你自己感觉到我的企业现在进入优异的、蒸蒸日上的运转状态,也不要轻易改变你的企业文化,因为你现在这个状态就是一个最好企业文化,这个时候如果改变文化会有巨大的文化风险。在60分到90分期间导入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建设最佳时期。在这期间这是企业文化大显身手时期。企业经济效益比较良好,但企业可能面临一个企业的升级,面临着企业二次创业,但的确我们发现企业有好多不尽人意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导入企业文化,就十分必要了。总之,一个企业的效益及格线,这是建立企业文化的起码本钱。

第三,要注重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现在,在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企业家的文化”,我感到在这句话里包含了两重意义——权利与责任。的确,企业家的个性风格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正因为如此,企业家领受这种荣耀的同时,更多应考虑荣耀背后的责任。这句话实际上赋予了企业家更多责任,你配不配在这个企业当中充当一种文化形象大使。所以我们说对外交往过程中,企业家是什么,企业家是你企业的第一张名片,当把你的名片递出去的一刹那,你已经开始在推销你的企业。所以我们企业家更多要从责任感角度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因此企业家要善于自我学习、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文化管理素质。日本东芝公司的杰出管理者土光敏夫曾经讲过:“今后的管理者他们将是提出希望的人而不是命令者。是给人以帮助的人而不是统治者。

是具有同情心的人而不是批评者。”我认为切实在企业塑造一种人文精神,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如果我们的下属员工无论企业发展的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和我们同心同德,同舟共济,那才是成功的文化氛围。随着企业不断的成长壮大,企业家自身也要获得一个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第四、自觉创建学习型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有人预言: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面对市场时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圣吉曾断言:“未来企业争胜的本钱是学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提升企业的内部素质、不断地挑战自我,这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视角,我这里呼吁创建学习型企业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突出作用。学习型企业作为90年代以后兴起的管理科学最新前沿,已经受到众多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的瞩目。“学习型企业”强调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和全过程学习。通过学习,知识冲破个体限制,迅速在组织间传播,形成自我强化作用,提高整体的竞争力。理解它的关键,是要将企业视为一种生命体。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因此,学习对于企业说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企业内部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能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的过程。通过学习与实践,企业就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有利于培养企业恒久的竞争能力。

立足教育实践 培养优秀公民 第6篇

“教育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中和教室里进行,而要发挥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因素的作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在品德课程教育实践中同样体现这样的理念。

如何在品德教育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打造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他人等良好素质的小公民,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呢?我们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培养环保意识,争做环境“小卫士”

我们结合品德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养成卫生习惯、保护环境和劳动观念的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意识,鼓励他们争做环境“小卫士”。

(1)以红领巾“护绿小队”为品牌、以环保教育为突破口,做到组组有阵地、人人有岗位,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观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清除白色垃圾,减少环境污染;培养勤俭节约,倡导垃圾分类,开展废品回收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家长,影响成人支持孩子的行动;提倡使用绿色物品,培养绿色理念,养成绿色习惯。

(2)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大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少年儿童自主体验。进行环保文艺汇演,开展环保宣传,积极举行主题为“给地球一片绿”的手抄报展评,在活动中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主、协作精神。

二、开展体验活动,争做文明“小标兵”

在品德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中,我们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训练,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将行为规范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公民道德要求落实在日常行为中。

我市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可谓全员参与、人人动手。我校小学生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说文明话,走文明路,做文明事,当文明人”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们走进社区,向居民们发放有关环保知识、交通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材料,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劝阻,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扶着老人过马路等……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争做文明“小标兵”,感受自己作为城市的一分子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性。

三、做好“希望工程”,争做道德“小模范”

在江苏省“千校万师”大支教活动中,我校与徐州某地处苏鲁交界处、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小学结成了“手拉手友谊对子学校”。我们积极组织开展了“捡回希望,换回明天”的活动,号召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旧物品,由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统一收购。同时,还开展“手拉手捐建红领巾书屋”活动,每位师生捐献一两本课外书籍,为结对学校的学生献上一片真情与爱心。让少年儿童在集体中“学会共同生活”,指导少年儿童学习沟通、学习合作、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精神,争做道德“小模范”。

我校大队部还承担了市少工委的国家级课题“争当四好少年的培养路径与载体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这为品德课程教育实践提供了引领和指导。每个年级有两个班级作为子课题研究的试点班级,这些班级的品德课程任课教师将本学科的教育实践跟子课题的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在各项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质。

四、走近弱势群体,争做爱心“小天使”

品德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活动的开展。开发地方资源为教学所用,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每学期,我校都要借“学雷锋日”“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孤寡老人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残疾人家庭,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等弱势群体中,义务进行服务,或进行爱心善款捐献。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让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社会的帮助,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去的不仅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温暖和关爱,更激励他们从小培养为他人服务的观念,争当爱心“小天使”。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学生品德教育实践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三方面。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根据学生在品德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一般采取评价表的方法,体现出评价的多元化、灵活性。

(1)自评。学生联系自己在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真实表现进行评价。

(2)互评。在小组中,组员根据同伴的具体表现给予真实评价。

(3)任课教师评。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的结果,给予个人真实的评价。评选出环境“小卫士”、文明“小标兵”、道德“小模范”、爱心“小天使”,并颁发奖状和奖品,以资鼓励。

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们应继续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南,结合校本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努力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公民。

立足实践造就教育家型教师 第7篇

找准学校的最近发展区, 明确实现突破的最佳生长点, 是学校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首要任务。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始建于2004年9月, 在建校5年基本实现外延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文化引领发展, 内涵提升品质”的发展战略。文化引领的关键在人, 内涵提升的根本在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实现新突破的最佳生长点。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明确而合理的职业理想定位。时代呼唤教育家, 社会期盼好教师。对于普通教师而言 , “教育家 ”有些高 不可攀 , “好教师”又显得激励作用不足。“教育家型教师”恰好能够在“好教师”与“教育家”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教育家型教师是具有教育家特质的教师发展境界, 其根本特征是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 以及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家型教师很难仅仅凭借教师个人努力产生, 其成长必须以学校文化为沃土。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家文化”, 设计“教育家办学”的实践框架, 着力建设以“方向、激情、专业、品位”为核心的管理文化, 以“课程整合、思维课堂、多元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文化, 以“自主学习、深度思维、学用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文化, 以“班级文化、家校社共建文化、教研文化、教育家型教师文化”为主体的环境文化。在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中, 我们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专业发展, 充分考虑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的重要性。

明确成长参照:制定“四力四梯”专业标准

制定明确的标准, 帮助教师建立清晰的发展方向, 认清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位置及存在的差距, 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前提。

学校根据教育家的价值导向, 倡导“专业发展在课堂, 专业成功在学生”的建设理念, 确立了教育家型教师的“四力”专业标准:一是主动发展的内驱力。有教师的文化自觉, 有坚定不移的教育信仰。把教育家作为自己职业的终身追求, 自觉以教育家的理想要求自己的每一个教育行动。能够深入地思考:为什么而教、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如何教。二是科学系统的思想力。有专业的学术素养, 形成成熟的、有体系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能在实践中创新运用这些教育教学观念。三是富于成效的行动力, 有高效的教育实践, 能全身心地提升每一个行动的教育教学效果, 把每一个教育行动当作案例研究。四是影响广泛的辐射力。有丰硕的教育成果, 把实践及研究的成果在校内及区域内外通过论坛、示范课、讲学等方式与同行分享;在学生、家长、同事中, 教育教学态度和能力获得普遍认可, 满意率较高;在区域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 针对教师成长过程, 设计了“四个梯级”:入职型、经验型、行家型、教育家型。

为了更好地发挥“四力四梯”专业标准的引领作用, 一方面, 学校出台了简化而富于亲和力的“五个一”标准:“上好一节课, 做好一名班主任, 带好一门校本课程 (社团) , 开好一场教育论坛, 记好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引导教师铭记:一节好课就是一本《教学法》, 一名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班集体的心灵导师, 一门好的校本课程就是一部“课程设计”, 一场好的教育论坛就是一个成果推介会, 一个学生就是一部教育史。另一方面, 坚持“增值”性评价。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坚持诊断改进与促进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设计成长路径:构建“双线引领式”成长模型

设计合适的成长路径, 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保证。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成长路径是:深刻洞察教育规律,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敏锐体验爱之真谛, 持续增强爱的情感;潜心不受外部诱惑, 不懈践行教育理想;执着守护教育信仰, 不断提升人格修养。

在此认识基础上, 学校构建并实施“双线引领式”教师成长模型, 从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两条线进行专业引领,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电子成长档案, 促进教师从入职型、经验型教师向行家型迈进, 最终实现向教育家型教师转型。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 根据其起点、自身素质的不同, 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和专业展示舞台, 满足其合理需求, 促进其尽快成长。学校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校本专家的引领作用, 建立“明天教育家工作室”“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 举办“明天教育家论坛”, 以课程整合研究为载体, 促进教育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 制定“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计划”, 为教育家型教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提供成长支撑: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创新课程与课堂文化, 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是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关键。学校通过课程整合与思维课堂的文化创新, 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校着力建设课程文化, 建立“设计课程就是设计学生未来”的课程价值观, 确立“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的课程理念, 把“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表”作为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整合的主要方式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 与学生共同设计课程。课程整合的实施途径为打破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壁垒, 跨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边界, 设计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程, 设置有生活气息的课程,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基。

通过课程整合, 激发教师的文化自觉, 在创新与实践中自主成长, 培养理性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智慧。比如一名教师自觉寻求跨学科的资源整合, 开设“成语中的物理原理”课程, 在杯弓蛇影、刻舟求剑、扬汤止沸等成语中, 通过平面成像与光的折射、相对运动与参照物、水的蒸发与温度变化等物理知识, 分析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让语文与科学互通,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灵动而充满趣味。

学校提出建设“思维课堂”, 其核心内涵是“问题导学, 深度思考”, 主要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文化特质是“鼓励挑战和创新, 包容错误和失败,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质疑探究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激励思维的独特性, 强调反思的深刻性”。在思维课堂建设中, 教师不断总结、反思, 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重视教师对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通过思维课堂增效减负, 并作为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精化作业、分层设计作业, 加强集体备课, 切实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思维课堂建设让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 抓住教学的本质,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拥有教育家型教师的标志性特点。

把握成长抓手:创新教研文化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 要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 必须寻找并把握合适的成长抓手。创新教研文化, 并以此为切入点, 可以有效引领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

学校立足思维课堂建设, 创新教研文化, 开展对话教研。学校引领教师聚焦实际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专业研讨, 确立了“问题中心, 数据支撑, 逻辑推演, 形成结论”的专业听评课流程, 形成了导学者与观课者、不同观课者之间对话的教研范式。

为了让教师更加容易掌握对话教研的实质和流程, 学校专门开发了“课堂观察记录”, 确立了3个维度、11个观察视角以及22个观察点, 强化教师把握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促进教师自觉落实新课程理念。所谓3个维度, 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的思维课堂核心内涵;11个视角即以上3个维度的具体分解, 包括自主、导学、评价、问题、讨论、生成、资源、环节、合作、展示和目标达成等;22个观察点, 即通过问题的表述方式对观察视角进一步分解, 比如“问题的思维容量是否恰当”, 这也是教师的研究主题。

立足实践 第8篇

一、以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积极学习, 努力工作的一种心理动力。兴趣可以活跃人的思维,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激发人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我们充分利用“汽车模拟驾驶”“四驱车组装及驱动”“飞机模型的制作及试飞”“舰艇模型的制造及试航”等活动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扬他们的个性。在这些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将单调、乏味的学习变为活泼主动的学习, 学生自主参与的激情高涨, 个个摩拳擦掌, 准备一展身手。整个过程都有学生自主参与, 自行操作, 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启发。在成果展示时, 那种获得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特别是那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 在这样的活动课中一点都不会感到自卑, 只有获得成功的自豪和骄傲, 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们自身的价值。开展这种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活动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发展

以学生为主题, 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求学校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发展。我校开展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学办军营期报”“天文探究活动”“创新思维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 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能够展示自我的空间。在活动中, 教师引导学生彻底消除种种顾虑, 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 让他们展开智慧的翅膀去动脑、动手,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安全的活动氛围, 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这样的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内在动机, 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挖掘了创新的潜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推进了个体主动、和谐、全面发展。

三、利用正确的评价导向引领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的是过程评价, 注重的是评价的发展功能。只有采用正确的评价功能,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能力水平, 因此、要建立一个形式多样、内容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

1.评价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能忽视学生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个体在智力、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因此, 评价要凸显学生个性, 尊重个体差异。

2.要把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既要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心参与, 又要重视活动的真实性, 分工的合理性, 操作的科学性。

3.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 善于发现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的每一步想象、创造和实践, 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 要注重多元的评价标准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活动中可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等形式, 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活动注重挖掘创新潜能深化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进一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发展。

1.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 将创新教育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活动中, 以新颖独特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敏捷缜密的方向发展。

2.营造创新的氛围, 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发挥的环境, 让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创新, 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应多鼓励, 善诱导。满足学生好奇、好问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还要用逆向思维、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 而不是“点出来的是金子”。

4.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 教师不要过多干涉, 更不要强迫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放手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里纵横驰聘, 自由畅想, 让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个性的发展。

立足实践 第9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非常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起到读写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不但写作篇幅短小,而且内容灵活精悍、课堂操作简便,大大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随着语文课堂改革进入深水区,课堂小练笔就像流行风一样悄然刮起。目睹形形色色,热热闹闹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大量课堂小练笔,由于认识偏位、重视不力、理念匮乏等导致随文练笔设计存在伪练笔、假练笔等现象,例如有的教师在选取“练笔点”时缺乏时机掌握,在学生没有吃透材料就匆匆安排学生“练笔”,造成学生练笔假大空,丧失“练笔”意义。除此之外,还有语文课堂“练笔”形式单一呆板,不是你想说点什么?就是你打算如何解决?或者是假如你是主人公……试问?如此生搬硬套的练笔,实效性何在?此外,小学语文课堂练笔还存在评价模糊的问题,因课堂教学时间紧张关系,课堂小练笔设计一般都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表面看有助于机动运用时间,帮助老师自圆其说,成为所谓的教学机智,即练笔时间不够教师就把练笔布置为家庭作业,练笔成果评价和反馈就自然束之高阁了。模糊评价或缺少评价的练笔,如何体现反馈交流的火花。综述以上诸多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出现的问题,理性思考是必需的。

二、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实践运用

(一)例文仿写训练与小练笔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很多,其中不乏语言华丽,修辞丰富,又具有极强欣赏价值的美文。所以,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美文,就是要教给学生品读感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然后内化为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引导学生去自主挖掘例文中词汇的美轮美奂和精妙的谋篇布局,激发学生根据课文范例尝试仿写。例如在语文三年级下册《松鼠》设计小练笔时,对松鼠的外形描写进行仿写,可以考虑半空白填空:

譬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特产这一单元有范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安排学生在熟读品读,掌握范文结构之后,设计课堂随笔,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家乡的特产,比如洋芋、党参、当归、黄芪、杏子、啤特果等。在习作的结构上,教师可以着重指出范文中的每自然段的中心句,指导学生从每段话的中心句仿写补白开始,从文章结构开始,从句到段,从段到篇,逐层深入。这样的课堂小练笔设计,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生活的良好习惯,也提高了学生对精彩句段的赏析能力。一举多得,不得不写!

(二)创意性改写优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阶段语文小练笔的改写,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学生自主创新练笔的基础是理解课文,改写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性,立足原文选取某个点对原文内容进行改动,通过另外的思维角度呈现出一个具有学生思维主体的崭新世界。创意性改写随文练笔最大的亮点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想象力,提供学生一个天马行空思索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主观思维,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语言文字去解释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起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创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作业,指导学生对故事结局进行大胆改写。你难道忍心这个可爱的可怜的小女孩就在这个大年之夜冻死吗?在进行改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世界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组织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各类情感,激发了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写作的动机和兴趣,拓宽了学生写作思路,同龄人的悲惨遭遇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使得他们更加的热爱我们的社会,热爱我们的国家,我知道了珍惜大好时光,在这个幸福的国度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有效尝试续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教材中,有些选入课文总是留给读者自由思索的余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思考空间,当然也成为课堂随文练笔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在小学语文的课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文章,教师可以适当布置学生进行文章的续写,这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很好的机会。

三、小语课堂随文练笔的局限性与展望

随文练笔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练笔积极性,打消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太易无法培养学生练笔能力;过于频繁地布置随文练笔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敷衍了事;篇幅太长会增加课业负担,产生抵触情绪。

立足实践 第10篇

一、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人们的择业观、人才观在不断发生转变。过去, 许多农民的孩子走出校门就回家务农, 缺少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更谈不上用新技术兴农, 只是机械的重复父辈的老路。劳动实践教育在家长、学校、教师中又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部分家长认为, 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在校参加劳动实践, 耽误了学业, 又生怕孩子吃苦受累, 不让孩子干体力活。学校则出于安全考虑, 担心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 难于管理, 出现安全事故, 无法向家长、社会交待。而教师们迫于教学质量的压力, 担心学生搞劳动实践活动,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顾虑和担忧, 使学校教育单一, 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把劳动实践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 进行了有益的、大胆的尝试。以劳动实践教育为着眼点, 开发资源, 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教育结果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领导, 创办基地

我局历任领导十分重视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工作, 把劳动实践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成由教育局“一把手”挂帅, 副局长分管, 各学校校长分工负责的管理、指导机构。组织全区各学校广大校长认真学习有关文件,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并要求各学校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纳入各学校年度计划之中, 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规定, 有计划、分期分批把基地建起来, 以满足全区学生劳动实践的需要。为此, 我区以课改纲要为指导, 认真调查分析了区内所属学校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因校制宜, 积极开展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一是召开全区中小学校长会议, 共商筹建劳动基地工作;二是多次召集局班子成员和学校校长、分管校长到实地考察, 充分征求意见。三是做好协调工作。

几年来, 我们在区政府与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 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空闲地和可利用空间, 创办了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劳动实践基地。景福小学花圃基地、紫云小学、人民小学社区实践基地、东村中学的农基地、兴隆中心校的果园基地等。我们还利用大团村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 建立了以“大团逸夫学校”实践基地为主, 并联合当地种植、养殖、果树栽培、产品加工厂等大户组建的辐射基地为辅的多样化劳动实践场所, 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的广阔空间, 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 掌握基本的技术方法, 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意识。在基地的创建中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与嘉奖。其中景福小学、大团逸夫中学、人民小学、兴隆中心校四所学校先后被评为牡丹江市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优秀单位, 紫云小学、东村中学被评为牡丹江市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合格单位。

三、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

制度建设是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促进基地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我局把全区学生参加基地劳动实践活动列入议程, 纳入规划, 做到期期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年终有总评。为确保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我们首先抓制度的建立。先后下发了省、市关于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及《牡丹江市东安区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 为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第二, 抓培训。根据需要, 我们还注重加强劳动实践教育的师资专业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座谈、网上培训、研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活动, 同时,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管理教学和专业技术培训。并选派素质好、懂技术的教师到劳动实践场所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 我们还积极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为实践场所教学管理人员, 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提供优质服务。第三, 抓考评, 促进制度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定期开展自评、互评、定等级, 有效地调动了基础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四, 抓典型、树榜样, 促进劳动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在对各学校参加基地劳动实践活动过程性考查中, 我们十分注意发现典型, 以典型引路。每学年评选表彰一批劳动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 有效调动了各校师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立足长远, 强化实践

劳动实践基地主要从两个方面实施劳动实践教育。

一是劳动实践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实践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到校外基地, 到社会中学习, 还要通过校内的课堂教学来落实。我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积极创建完善各学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室, 在原有劳技课教室、理化生实验教室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适合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场地。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知识与劳动相结合, 学习与创造相结合, 学以致用,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组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我们根据季节、学段、地域特点的不同, 在劳动实践内容设置上进行总体规划、科学安排、精心组织, 让每位学生都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得到应有的锻炼。针对各中小学师资和设备条件等方面不够平衡的情况, 我区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统一安排, 让学校与学校之间联合开课, 定期组织集中劳动, 社会实践活动。如我区人民小学组织学生到交警大队参观访问。清福小学到敬老院义务劳动等。我局还多次以基地为主阵地, 举办中小学生法律、交通、环保、消防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这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新模式, 既优化了教育资源, 又增强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开放性, 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五、齐抓共管, 逐见成效

东安区劳动实践基地创办以来, 市区领导多次亲临基地视察、指导, 对基地的育人环境、规范管理和师生们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给予了很大支持和期望, 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在劳动实践中, 学生初步树立起劳动观念, 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增长了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劳动的基本技能技巧, 磨炼了意志,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文明意识和团队意识。

六、拓展功能, 坚持创新

立足实践 第11篇

一、理念先行

“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行动。”实施与推进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正确地理解项目内涵、准确把握项目定位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有些教师认为英特尔培训就是信息技术培训,我们理解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课程的核心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可操作的手段和技能,因此在学员申请学习项目时,我们首先将其核心理念介绍给教师,把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一项基本条件进行选拔,这也在培训中减轻了不必要的技术辅导,节省大量时间进行理念的传播。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师的认识,我们在项目开班前聘请知名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专家开讲座,对学科教师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辅导,解除教师对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一些不客观的认识。聘请相关的行政领导及业务领导做学前动员,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提供有效保障,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机制创新

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制度建设是关键,多年来我市在全面规范执行项目制度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对项目的执行力,其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管理机制

1.哈市对各英特尔培训试点区县(市)进行动态管理。每年年终,综合对各区县(市)英特尔·培训情况及实践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对于评估效果优秀的区县(市)增加其在第二年度的培训名额作为奖励,对于完成质量差的区县(市)则减少其培训名额或者取消其培训试点资格。对于培训效果显著,培训后成果应用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并面向全市宣传推广,扩大其影响力。

2.对主讲教师的管理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根据其综合业绩评估决定第二年是否任用。并从长期胜任的主讲教师中评选出优秀主讲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引领。

(二)创新运行机制

在项目运行中,我市重点在骨干引领、教研联手、校本探究、放大效果等四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1.骨干引领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职能作用,形成以点促面的良好应用格局。我们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与市级新任骨干教师通识培训相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为选修模块的自选课程,骨干教师根据自我需求进行选择,选择此课程的骨干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必须将学习所得理念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将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将其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引领其他教师。我们要让骨干教师满怀着兴趣来学习,洋溢着激情去实践,肩负着职责作引领,满载着收获去创新。

2.教研联手

教学一线是最广阔的实践阵地,教研员是各学科教育理念的先行者,实践的领路人。英特尔项目的推进离不开教研员,哈尔滨市各学科教研员都接受过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教研员既是学科的专家,又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辅导员,他们在各自的学科中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应用于学科教研之中,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实践应用中时刻探索,有效推进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实现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真谛。

3.校本探究

学校就是阵地,校本就是战场,校本研修是一块适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后实践的宽广肥沃的土壤,我们找准了这一落脚点,有效应用其中,我们把学校作为实践应用的根据地,强调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这一举措解决了培训后实践少的问题,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理念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氛围,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培训与实践应用的热情,增强了英特尔项目实施的科学性。使项目深深植根于学校,使项目有生长的土壤。

4.放大效果

宣传是有效的应用,共享是成功的应用,推广是最好的应用,我们搭建了行之有效的平台,在市、区、校各级网站上开通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栏,广泛征集英特尔教育论文、创新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资源,定期召开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现场会,将优秀的、具有推广价值的资源进行推广宣传,不断放大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与实践成果,使其先进理念为哈市广大教师所熟知。

三、行动跟进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推进贵在应用,结合教师的不同需求,在教师实践半年的基础上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这也是有效促进英特尔理念应用的法宝。

(一)训后谈反思

成功的反思就是一次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我反思,我们长期提供交流平台让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应用后的反思交流、互助、研讨,让老师之间形成碰撞,达成共识,使老师在反思中提高,不断完善自我,并以论文、教育叙事等形式总结和经验,面向全市进行共享,共同提高,对于有价值的经验我们面向全市宣传、推广和应用。

(二)设计比创新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必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定期举办教学设计的评比,此活动不受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其所学理念,并将其实施于教学设计之中来,教学设计的评比从创新性、应用性、实效性、针对性、过程性等方面进行评比,并与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取其精华,形成更有效的教学案例,促进教学的应用,激发教师的应用推广热情。

(三)说课评理念

说课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再一次提升,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预演,我们从创新教学设计作品中选拔出优秀的进行说课比赛,给老师更多的展示平台,虽然说课时间有限,却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及理念应用于教学中的设想。想法决定做法,成功的说课必然引领有效的实践探索,在说课过程中,聘请专家评委现场点评,教师与评委的互动更能激发思想的碰撞,并将先进的理念应用于日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四)赛课亮风格

教学需要模式,教学也要突破模式,我们定期组织优秀教师代表进行赛课,对于参加公开课的教师,我们注重的不仅是英特尔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学效果的反馈,更注重教师的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学风格的显现,我们要讓老师不拘一格,形成百花齐放的有效课堂,目的是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师自身的专长有机结合,使其具有现代教师的独特风格。

(五)赛后再反思

教学是周而复始的活动,是一个需要不断的反思提高的过程,我们利用每一次大型活动机会,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创设教师提高的环境,我们将反思行为伴随着我们的一切活动,教学设计、说课比赛、赛课后的再反思既是当前活动的一次有效的总结,又是思想上的再次升华,教师会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快速成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延伸拓展

为了拓展英特尔培训的空间。哈尔滨市及各区县(市)都开通了英特尔QQ群、博客、论坛、网络视频会议等多种互动平台,有效地延伸了教师间的交流空间,及时有效地解决好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们与全市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我市的岗位大练兵活动已经成为教师的必修课程,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理念设计岗位练兵内容,拓宽了教师视野,提高了课堂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增强了课堂的生命力,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对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课程培训方式我们也将大胆尝试新的模式,选择部分信息素养高、自主学习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采取远程学习与面授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以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

总之,在推广与实施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过程中,哈尔滨市根据自身的市情、师情,总结出了“理念先行,机制创新,行动跟进”的项目运新模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英特尔未来理念在哈尔滨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但我们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做法还有不成熟和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会进行新一轮的实践与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研修模式,让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让英特尔·未来教育之花在我市开得更多彩、更鲜艳!

立足实践 第12篇

广西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作自2009年起步, 目前已逐步走向成熟。

近年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与发展新能源战略部署, 根据《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 (财建[2009]305号) 和《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财建[2009]306号) 等文件精神, 广西大力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先后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示范、城市示范和农村地区县级示范,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迅速扩大, 应用技术逐步成熟, 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 取得明显成效。

一、广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概况

2009—2012年, 广西共获得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县17个, 国家补助资金共计5.32亿元, 示范任务面积达2455万平方米, 极大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广西建筑领域的规模化、专业化应用, 对于深入推动广西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建筑节能、优化地区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钦州市、恭城县、岑溪市、灵川县已超额完成示范任务面积, 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县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为广西进一步深入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一直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事业的发展, 不断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2009—2012年投入的资金总额从6800万元升至19300万元, 项目数量从119个升至320个, 总体呈上升趋势 (见图1) 。



由图2可以看出, 2009—2012年期间, 可再生能源建筑试点项目投入数量比例最高的是太阳能光热一体化项目, 占总项目数量的75%;其次是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技术, 分别占20%和5%;太阳能浴室仅有1个, 占0.12%。

广西通过全面执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工作, 获得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所有项目预计节能量可达到44965.646万千瓦时, 按1元/千瓦时电费计, 可节约电费约44965.646万元, 折合标准煤约15.146万吨,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67万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313万吨, 减少粉尘排放0.278万吨。

由图3可以看出, 2009—2012年, 可再生能源建筑补助投入比例最高的是地源热泵, 所占比例为53%;其次是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及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结合系统, 分别为40%和6%;太阳能浴室仅占1%。

综合图2和图3可以看出, 目前可再生能源建筑试点的重点领域主要为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和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结合系统。

二、各技术类型项目介绍

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项目技术类型丰富, 包括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太阳能供热制冷、太阳能浴室、被动式太阳房、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结合系统等技术类型。广西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项目技术类型主要运用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结合系统、太阳能浴室。2009年以来,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不仅一直加大对重点技术类型的扶持力度, 还不断鼓励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实施, 使广西可再生能源建筑试点项目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良好趋势。

(一) 重点技术类型

1.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

太阳能光热技术是指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进行利用的技术。2009—2012年广西实施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共619个, 投入资金42872.503万元。

太阳能光热利用主要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房等;二是太阳能冷暖空调;三是利用太阳能热发电, 利用集热器把太阳辐射热能集中起来给水加热产生蒸汽, 然后通过汽轮机、发电机来发电。太阳能热水器是主要应用方式, 太阳能空调由于采用直热型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效率低, 其规模化推广和利用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太阳能还可应用于太阳能热发电, 但是需要的集热面积过大、占用较大空间, 目前阶段在城区内利用太阳能热发电不太现实。对于新建建筑, 应发展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所谓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利用设施与建筑有机结合, 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替代屋顶覆盖层或替代屋顶保温层, 既消除太阳能对建筑物形象的影响, 又避免重复投资, 降低成本, 是未来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方向。

•项目概况

上思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项目建设占地1107平方米, 总建设面积12000平方米, 地上建设11层, 总高度40.5米, 地下一层, 共建筑12层, 约有住院病床200张, 总投资3000万元, 土建工程部分1735万元, ICU室洁净专业装修、污水处理工程及医用设备、水电安装设备、电梯工程、前期工程等费用1265万元。

此工程项目由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广西城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监理单位为广西桂标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工程开工以来进展顺利, 能按进度计划完成工作量, 在2011年11月上旬完成主体封顶。

•节能效益

约有病床200张, 采用太阳能光热+空气源热泵辅助热源技术制备全年生活热水。每天热水供应量13立方米。为验证其节能效果, 选择上思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进行能效测评。

以太阳能热水系统测算, 按100升热水需1.8平方米集热面积, 平均温升30℃, 标准煤当量热值29307千焦/千克, 年运行时间180天测算, 规划任务实施完成后, 累计节电14.5万千瓦时, 市销电价以0.85元/千瓦时计算, 累计节约电费12.325万元。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推广实施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达到2015年发展目标时, 累计节约标准煤50.7吨, 减排二氧化碳126.8吨, 减排二氧化硫0.4吨。

2.地源热泵

2009—2012年广西实施的地源热泵项目共152个, 投入资金45426.85万元 (见表2) 。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能 (也称地能, 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 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系统, 也就是说它将储存于地下的冷 (热) 量通过一定的装置采集, 然后用一定的介质将冷 (热) 量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与电锅炉、燃料锅炉供热系统相比, 地源热泵要比电锅炉加热节省70%以上的电能, 比燃料锅炉节省60%以上的能量。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 地表以下5到10米的温度稳定在5℃~25℃。地源热泵系统在全年的使用过程中, 能效比在3.3~4.5, 也就是说, 每1千瓦时的热量输出, 只需0.22到0.30千瓦时电量, 这比空气热源泵高出40%, 而运行成本仅是中央空调系统的50%~60%。

地源热泵系统一般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热 (冷) 源系统、热泵机组、热 (冷) 分配系统 (包括空调末端、热水供应系统等) 。热 (冷) 源包括地下水、江河湖水、岩石和土壤、城市污水、工业污水等。其中, 地下水、江河湖水、岩石和土壤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 是良好的热 (冷) 源 (城市污水仅作热源) 。热泵机组都是水源式, 既能制冷供热, 也可单独提供热水。按热源分类, 可分为地源热泵地表水 (江河水、湖泊水) 系统、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污水源热泵系统及地源热泵土壤源系统。

•项目概况

“旺角名门”位于灵川县政府北面, 灵川县灵南路9号 (原县政府招待所) , 该项目建筑用地5434.34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44341.1平方米, 共228户。采取“传统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模式, 利用土壤源作为冷热源。冬季采用土壤源作为热源。

•效益分析

与传统电热锅炉相比, 年节电量4.5万度, 按照节约1度电力折合标准煤0.35千克, 节约1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6吨、二氧化硫0.028吨的国际通行标准, 该项目折算每年节约标准煤74.2吨, 减排二氧化碳约185.5吨, 二氧化硫约1.11吨。

3.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结合系统

太阳能与地源热泵耦合技术: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的耦合形式作为中央热水的供给系统。2009—2012年广西实施的太阳能与地源热泵耦合技术项目共48个, 投入资金7466.19万元 (见表3) 。

案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监狱

•项目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监狱位于北海市银滩大道与福成公路交会处, 设有监舍区、办公区及生产区, 建筑结构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及钢结构, 建筑占地面积35153.3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78716.45平方米。可再生能源示范面积为76806平方米。

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利用政策, 节省运行的费用, 充分响应目前国家推广的地源技术, 该方案设计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组合的配置形式。该项目地源热泵的热源类型选用土壤源。地源热泵的水箱跟太阳能系统连接, 采用太阳能作为第一能源对水进行免费加热, 采用地源热泵作为辅助能源。优先利用太阳能系统, 经过太阳能加热达到设定温度后溢流至楼下恒温供水箱, 如果热水无法满足使用, 地源热泵启动加热以满足供水。

•效益分析

该工程位于广西北海市, 北海属于我国三等太阳能辐照度地区, 项目为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结合系统应用的示范, 示范面积76806平方米。项目在屋面层安装管式太阳能集热器, 采用保温水箱集中供水的方式, 为监狱服刑人员提供生活热水。阴雨天气或太阳能不足时, 启动地源热泵系统, 保证热水供给。全年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220368.75兆焦, 储热水箱热损量为14.1瓦/立方米·度。

集热系统得热量为603.7兆焦/天;

储热水箱热损因数为14.1瓦/立方米·度;

集热系统效率为43.3;

太阳能保证率45.9%;

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为130.23吨标准煤;

二氧化碳减排量为321.678吨/年;

二氧化硫减排量为2.605吨/年;

粉尘减排量为1.302吨/年;

静态投资回收年限为8.54年。

(二) 其他技术类型

太阳能浴室体现了新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价值, 在节能、环保、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方面突显成效。将太阳能利用和公共浴室相结合的倡导者在这项伟大事业中首次采用专利集热设备, 在较小的集热面积上可以聚集产生更多的太阳热量, 温度提升快, 而且操作方便、简单, 完全自动控制, 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和洗浴问题, 既保护环境, 又节省能源, 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太阳能浴室技术较多应用于农村地区。田东县是唯一一个在可再生能源建筑项目应用太阳能浴室技术的地区, 为太阳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各地区项目情况

包括钦州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南宁市、柳州市、岑溪市、灵川县、桂林市、柳城县、北海市、防城港市、梧州市、柳江县、田东县、资源县、象州县、永福县、上思县共17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 (县) , 各地区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试点项目个数及投入资金见表5 (补助资金仅为中央补助资金, 不包含地区筹集资金) 、图4、图5。

上一篇:财务会计核算与管理下一篇:对中职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