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分析范文

2024-07-18

内镜分析范文(精选11篇)

内镜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收治的50例胃肠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30例为男性, 20例为女性, 年龄为35~80岁, 平均60岁。先对患者进行结肠镜或者是胃镜检查, 之后再进行CTVE检查。检查后, 正常为13例, 胃为6例, 结肠为7例;有病变的患者为37例, 病症包括4例胃息肉, 2例胃异位, 4例喷门癌, 6例炎症性肠病, 9例结肠癌, 7例结肠息肉, 5例结肠良性狭窄。5例临床表现正常, 32例有腹胀、腹痛、上腹部疼痛、阵发性腹痛、吞咽困难、便血等症状。

1.2 CTVE检查方法

使用西门子Somaton Sensation 40排螺旋CT机, 先对患者进行螺旋扫描, 扫描成功后, 把数据传输到工作站中。显示屏上将会显示四幅图像, 包括矢状位图像、轴位、重建图像和冠状位, 选择要观察部位的病变, 并对其进行人工上色, 最后生成连续的影像。对影像进行综合分析, 并与使用电子内镜得到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

1.3 检查前准备

在进行CTVE检查前, 要先禁食12h, 并清洁肠道, 清洁完成后, 从肛门注入1000m L左右的空气, 患者觉得腹胀或CT定位显示充气效果良好为止。正确的体位对能否准确的检查出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患者在检查时要采用平卧位。当对肠腔或胃腔充气完成时, 要让患者屏住呼吸, 然后进行扫描, 将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进行处理, 重建出三维图像。

1.4 诊断依据

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看肠腔的局部或胃腔局部的轮廓是否有改变, 胃肠壁是否僵硬、增厚和狭窄, 对病变长度与浸润范围作出诊断。

2 结果

在癌肿、息肉、炎症等胃肠道病变的显示方面, CTVE检查呈现的图像与电子内镜得到的图像基本相同。CTVE在检查时可以对需要观察的病变周围组织进行放大或切除影响, 同时还具有全面多角度旋转观察肿瘤、息肉、炎症等病变的特点[5]。在观察比较小的病变隆起方面, CTVE检查法不如电子内镜。但在检查消化道腔外病变时, 电子内镜法无法显示, 而CTVE法是以轴位横断面为基础, 然后进行重建获得肠道3D图, 进而可以准确对病变部位及其周边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解, 提供大量的有关病变的信息, 如有无转移或侵犯等。在病变的定性、定位与定量方面具有比较高的准确性, 有利于进行病变分期和预后预测。

3 讨论

电子内镜法的特点是比较直观, 具有较高的微小病变查出率, 可以对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 能定性病变, 但是在检查消化道管腔外时不能显示, 并且在检查时患者会感觉到比较大的痛苦, 患者的接受度比较低,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CTVE (螺旋CT仿真内镜) 则具有速度快、无创、无痛的特点, 患者比较容易接受, 并且对病变具有良好的观察效果。电子内镜与CTVE检查法都在影像学检查的范围内, CTVE检查得到的病变部位及其周边结构的相关资料, 可以对使用电子内镜时的活检、定位与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 因此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将两种方法充分配合使用, 可以有效的提高对胃肠道病变的查出率, 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萍, Brambs HJ, SokiranskiR.CT仿真内窥镜对鼻腔结构与病变能力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1) :7-11.

[2]李子平, 许达生, 孟悛非.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 32 (2) :104-107.

[3]Schoenenberger AW, Bauerfeind P, Krestin GP, et al.Virtual colonoscopy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nvitro evaluation of a newconcept[J].Gastroenterology, 1997, 112 (6) :1863-1870.

[4]Johnson CD, Hara AK, Reed JE.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virtual colonoscopy) :anew method for detecting colorectal neoplasms[J].Endoscopy, 1997, 29 (6) :454-456.

内镜分析 第2篇

神经内镜手术的出现让患者可以在微创的情况下准确的完成复杂的脑部手术,可以说是治疗神经科、脑科疾病的有力武器。那么这种技术在手术中是如何运用的呢?神经内镜手术的基本流程。(一)术前准备

1.环境清洁、安静,提前开启洁净空调系统,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2.神经内镜成套设备的准备。

(1)准备不同视角(0°、30°、70°、90°等)的硬质内镜。(2)查看监视器、摄像系统、影像记录设备之间连接是否牢固。(3)检查监视器、摄像机、光源、影像记录设备的功能情况。(4)将仪器设备移至手术床旁,并摆放在病人头端两侧备用。3.准备神经内镜固定架、蛇形自动牵开器等。

4.准备神经内镜辅助器械,包括电凝钳、电凝剪、显微剪、抓钳、球囊导管、单极电凝线、双极电凝线、穿刺镜鞘和灌注管等。

5.人员准备:手术人员衣帽穿戴整齐后进行外科洗手,穿上无菌割症衣.戴无菌手套等。(二)术中操作流程

1.检查各仪器电源插头以及仪器之间是否连接完好。

2.开启无菌设备附件及辅助器械,洗手护士妥善同定无菌神经内镜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吸引管和电凝线。

3.洗手护士将仪器端递给巡回护士,插入设备对应插口。

4.依次打开监视器、摄像机、光源等电源开关,调节好亮度备用。

5.连接单、双极电凝线,先检查负极板是否正确粘贴好,连接电凝线,再打开双极电凝和电刀电源开关。根据需要调节好输出功率备用。

6.待“十”字切开硬脑膜后.放置穿刺鞘;置人内镜检查脑内,安装同定架同定神经内镜进行镜下操作。7.手术结束后,将光源亮度、电凝的功率调到最小,然后依次关闭光源、摄像主机、监视器、电刀、电凝等仪器的电源开关。

8.拔出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电凝线等附件。9.清洁、整理仪器设备。

10.按规范要求处理内镜、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显微剪、抓钳、电凝钳、双极电凝线等。[1]

适应症

如下疾病最适合神经内镜技术治疗: 1.大多数脑积水 2.颅内蛛网膜囊肿 3.透明隔囊肿

4.脑室内及脑室旁囊肿 5.大多数垂体瘤 6.高血压脑出血 7.脑脊液鼻漏

8.视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可使众多脑积水病人摆脱分流管的困扰,在内镜手术后更加自信地享受美好生活 “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众多颅内囊肿患者避免了开颅手术,大大降低了治疗风险,减少了治疗费用,而且效果更好!“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经蝶垂体瘤手术更为精细,肿瘤切除更安全、更彻底,效果更好!我科独有的导航和术中MR技术使得内镜 下的经蝶垂体瘤手术更精准!“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脑内血肿清除创伤更小,功能恢复更快更好!我们已有1000余例神经内镜手术经验,“神经内镜手术”是我们的专长技术。优势

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兴方法,那这种方法和传统的治疗脑积水的手段比起来有什么样的优势呢?脑病国际研究院的专家表示,与传统手术相比,采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优势:

1、不易造成颅内或腹腔感染,将术中并发症减小到最低;

2、不受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多次换管手术的痛苦;

3、手术操作相对较简单,与传统手术相比时间较短;

4、不会出现传统经终板三脑室造瘘术可能引起的蛛网膜下腔闭锁而致手术失败。

内镜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Barrett食管;食管炎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45-0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伴肠化,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本研究对经内镜及病理确诊的BE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内镜疑诊最终经病理证实的BE65例。65例中男性45例,女性20例,男女之比为2.25:1.00;年龄28-85岁,平均55.3岁,其中>50岁者53例(81.5%)。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35例(53.9%),胸骨后疼痛或不适34例(52.3%),反酸28例(43.1%),梗阻及异物感23例(35.4%),无症状者7例(10.8%)。

1.2 方法 65例均经Olympus电子胃镜检查,活检采用4象限活检法,常规送病理检查。

1.3 胃镜诊断BE表现及分型[1]

1.3.1 胃镜下表现 表现为GEJ(胃食管交界处,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或)伴有栅栏样血管表现的柱状上皮,即鳞柱状上皮交界处(squamoucolumnar junction,SCJ)与GEJ分离。

1.3.2 内镜下分型 ①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类:a.长段BE: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cm。b.短段BE: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cm。②按内镜下形态分类:分为全周型、舌型和岛状。

2 结 果

2.1 胃镜表现 环周型14例(21.5%),岛型46例(70.7%),舌型5例(7.7%)。长段BE20例(30.8%),短段BE45例(69.2%)。其中环周型中12例及岛型中3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食管中下段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同时伴有食管裂孔疝8例(12.3%)。伴有胆汁反流者13例(20.0%)。

2.2 病理结果 肠化型上皮28例(43.1%);胃底型上皮25(占38.5%);贲门型上皮12例(18.5%);伴轻度不典型增生11例(16.9%),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1.5%)。

3 讨 论

BE是1950年由Norman Barrett首先提出的,1957年被正式命名。食管腺癌发病率的上升与BE密切相关,BE每年发展为食管腺癌的患者于正常人群相比约为0.5%:0.07%。目前认为肠上皮化生是BE发生食管腺癌的重要原因,BE的癌变将经历特殊肠化生-轻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腺癌这一系列演变过程[2]。但目前BE伴腸化生的病理检出率偏低,本研究中内镜下疑诊BE最终肠化生检出率为43.1%。这可能与4象限活检法的取材盲目及活检出血后视野不清影响后续取材有关。目前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有助于靶向活检,可显著提高检出率,本研究下一步将采用此技术进一步研究BE。

BE本身并不产生症状,其临床表现多为胃食管反流及其并发症的症状,症状多种多样,患者常以烧心、反酸、吞咽不适及胸骨后疼痛等症状而就诊。本组资料中患者大多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35例(53.9%),胸骨后疼痛或不适34例(52.3%),反酸28例(43.1%),梗阻及异物感23例(35.4%),与黄达等研究相符[3]。胃酸可能是导致BE的首要损害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胆汁反流亦是BE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胆汁酸在引起黏膜损害、BE形成及导致食管狭窄等方面的作用仍待研究,本组资料中发现伴胆汁反流的BE约占总的20%,其中45%存在糜烂、溃疡。另外,本组资料中有10.8%的患者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具体病因不清,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BE的发生以男性居多,本组资料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25:1.00),分析可能与某些男性嗜好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易引起胃食管反流有关。

本组资料内镜分型环周型及岛型占绝大多数,病理分型肠化型上皮最多,与既往研究相符。其中伴有不典型增生者约占18.4%。不典型增生是BE发生腺癌癌变的基础。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食管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上升了350%以上。2009年美国新发生的食管癌16400例,其中60%为食管腺癌。BE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是非BE患者的30-40倍。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因此,对于BE的积极治疗及定期内镜及病理随访监测极其重要。

目前,对于BE的诊断金标准仍然是组织病理学诊断,但正确的病理学诊断依赖于内镜下准确的组织活检。既往4象限法存在取材盲目,阳性率偏低等缺点。近年有报道窄带光谱成像内镜(NBI)、已应用于BE的诊断,有助于定位,并能指导活检。本课题组下一步拟应用NBI进一步提高BE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2011修订版,重庆).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8):421-422.

[2] 苏帅,王邦茂,方维丽,等.Barrett食管的内镜与病理特征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1):20-22.黄达,梁明佩.

内镜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均行病理组织活检, 确诊为BE。其中男80例, 女28例;年龄16~89岁, 平均61岁。伴发疾病:食管炎42例 (38.9%) , 食管溃疡27例 (25.0%) , 食管轻度狭窄8例 (7.4%) , 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溃疡各6例 (各5.6%) , 胃溃疡、食管腺癌各5例 (各4.6%) , 食管腺瘤3例 (2.8%) , 胃癌、钩虫病各1例 (各0.9%) 。首次确诊88例 (81.5%) , 漏诊20例 (18.5%) 。漏诊的20例, 半年内复查胃镜后行病理组织活检后确诊。

1.2 临床表现

胸骨后疼痛66例 (61.1%) , 胸骨后烧灼感54例 (50.0%) , 反酸46例 (42.6%) , 吞咽不适23例 (21.3%) , 无反流症状19例 (17.6%) 。

1.3 内镜表现

Barrett上皮是一种橘红色柔软特征性的胃黏膜, 根据内镜下黏膜形态可分为舌型、岛型和全周型[1]。本组岛型52例 (48.1%) , 舌型44例 (40.7%) , 全周型12例 (11.1%) 。胃镜下表现为齿状线上移或消失, 在病灶区还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

2 讨论

随着食管腺癌的患病率逐年升高, 作为癌前病变的BE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外资料显示, BE在普通人群中的检出率为1%~5%, 而在胃食管反流人群中检出率高达1 0%~15%[3]。本组资料中BE的漏诊率高达18.5%。我们的体会是, 由于食管末端的解剖特点、采样误差, 尤其是伴发反流性食管炎或食管裂孔疝时容易造成B E诊断困难。从本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BE本身并不产生症状, 症状的出现多为食管炎症、溃疡、狭窄所致, 包括吞咽不适、胸骨后疼痛、烧心与反酸等。值得注意的是, 不是只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发生BE, 本组BE患者中就有17.6%的人无反流症状。

内镜结合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 已被认为是B E以及BE癌变的最可靠的诊断手段[3]。内镜下如何确认胃食管连接部和齿状线的关系, 是诊断的关键。正常情况下, 胃食管连接部与齿状线在同一部位, 因橘红色绒样的柱状上皮与粉白色的鳞状上皮的色泽不同, 故齿状线比较好确认。因此, 正常情况下很容易取到BE黏膜。而不易被确认的是胃食管连接部, 该部位有病理改变时更不易确认。本组资料中的BE病灶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狭窄, 并伴有食管裂孔疝。这种黏膜的多样化表现极易让人判断不清是齿状线上移, 还是胃食管连接部上移, 而误将正常胃贲部黏膜柱状上皮当成B E, 造成误诊或漏诊。

另外, 当前活检技术存在缺陷也是造成漏诊率高的原因之一。目前推荐的传统国际四象限活检法认为, 发生BE时, Z线上移, 内镜取材应在Z线远端与胃食管连接部之间, 活检取材标准一般采用沿病变整个长轴每隔1~2cm环周取材4块[4]。对有溃疡、糜烂、斑块小结节狭窄及其他腔内异常者均进行采样送病理学检查。此外, 镜下喷洒卢戈液染色, 碘使鳞状上皮染成暗色, 而柱状上皮不变色, 再做活检, 可提高本病轻型患者检出率。我院采用以胃黏膜皱襞近侧缘作为胃食管连接部定位标志, 如伴发炎症、溃疡时, 则在治疗后重复活检, 并熟悉BE镜下不同类型表现, 以提高诊断率, 但是完全按照传统的国际四象限活检法, 还有一定困难。

参考文献

[1]房殿春, 许国铭, 赵晶京.Barrett 食管诊治共识 (2005重庆草案) [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6, 15 (1) :80-81.

[2]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20-621.

[3]Menges M, Muuer M, Zeitz M.Increased acid and bile reflux in Barrett’s esophagus compared to reflux esophagitis, and effect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 therapy[J].Am J Gastroenterol, 2001, 96:331-337.

内镜操作流程 第5篇

3.查看报警提示。(如为红色,点击“报警”按钮查看报警原因,进行处理,如为绿色表示正常)

4.脚踏开关或点击触摸屏“开门”按钮,打开密封门。5.检查洗消槽内有无水,若有水,点击“管理员”界面内“手动排水”进行排水。

6.将内镜(不能重叠,不能阻碍喷射壁的旋转)合理的摆放于洗消槽内,各管道(吸引、活检、测漏)连接紧密。7.点击触摸屏“关门”按钮,关闭密封门。

8.关门后点击“运行程序”界面内“标准程序”即程序开始。9.程序结束后,打开密封门,取下各接头,将内镜取出。10.切断电源,关闭水源。

11.如遇传染病人,应增加内镜消毒时间,先点击“管理员”界面内的“设置”输入密码98后点击“程序编辑”界面内的“标准程序”调节消毒时间。

日常维护

1.每日工作完毕后,清洗槽内外应保持清洁,应将清洗槽内污物清洗干净,用干净纱布擦拭设备表面,切勿使用强去污剂,每周一次小保养,每月一次大保养。

2.每周检查一次设备,确认各门开关位开关无松动现象,检查个旋转臂旋转灵活。

3.0.45微米过滤器每6个月至少更换一次;0.2微米过滤器每6个月至少更换一次;或根据水质的实际情况和使用情况提高过滤器的更换频率。

内镜治疗胃结石20例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间在院治疗的胃结石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 男11例, 女9例, 最大年龄74岁, 最小年龄17岁, 平均年龄48.5岁。其中既往用山楂食用史者为7例、柿子食用史者10例, 余3例无法问明原因。本组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症状, 其中夜间疼痛显著者为6例, 3例黑便, 恶心呕吐者计16例, 13例患者伴有反酸烧心症状, 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频繁打嗝。所有患者中, 病情经胃镜确诊者18例, 剩余2例分别经消化道钡餐以及B超诊断确诊, 其中6例患者结石为单枚、11例为2枚、3例为4枚。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胃镜直视支持下采用圈套器以及活检钳对结石进行反复钳取, 将结石表层较硬物质加以磨损和破坏, 使用陶套器将较软结石部分予以断离。然后给予100~200mL的5%碳酸氢钠, 每天3次, 同时给予20mg奥美拉唑口服, 每天2次。若有出血症状伴发则应采取常规入院治疗, 每周进行胃镜复查。

2 结果

本组20例胃结石患者中, 4周内排除结石者17例, 其中5例于第一周得以排除, 9例于第二周排除, 剩余3例均在第三以及第四周成功排除;内镜治疗失败者为2例, 在治疗1周后对其中1例患者复查时发现患者胃部存在溃疡以及较小穿孔, 遂实施手术取石并辅以穿孔修补处理。本组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其中出现胃出血以及胃溃疡者为3例, 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措施后停止出血, 然后将结石排除;1例患者为肠梗阻, 该患者胃内结石分型属多发性, 并分别于治疗第一、二周时排出1枚结石, 而在治疗第三周时突然出现剧烈阵发性腹痛以及呕吐, 经胃镜探查发现结石部分已消失, 而经腹部透视检查则发现肠管胀气, 同时可见一气液平, 考虑为胃结石在肠管内滞留造成机械性肠梗阻, 经腹部推拿按摩以及禁食等综合性治疗方案处理后, 患者于2d后经肛门排出腹内滞留结石块, 肠梗阻症状由此消失;剩余1例患者并发胃穿孔, 遂对其实施手术取石和穿孔修补。

3 讨论

胃结石通常是由毛发、植物等各类胃内异物逐渐凝结而成, 根据其成分不同可将其分为动物石、药物性结石、植物石以及乳酸石, 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为植物石[3]。本组病例中诱因明确者为17例, 一半为山楂、柿子以及黑枣等果实食用过多所致。柿子以及同属柿科的黑枣中富含树胶、果胶以及鞣酸, 其中未成熟的柿子中树胶含量为14%、果胶为7%、鞣酸则为25%。而山楂内的果胶以及鞣酸含量同样较高[4]。此类果实进入胃内会在胃酸作用下附着于食物纤维素以及胃黏液蛋白上, 并逐渐与之结合逐渐成为较为稠厚的凝聚物, 数个凝聚物相互凝集, 逐渐形成较大体积的胃结石, 由此难以排出体外, 其中胃结石发生环境为高酸状态。胃内出现高酸状态、胃切除术以及糖尿病等少数会导致胃排空发生障碍的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柿石, 究其原因, 应为胃排空延迟、胃酸过多, 从而易于形成柿石所致。胃结石会对患者胃内黏膜局部产生直接压迫以及刺激效应, 继而出现胃黏膜损伤, 患者因此会出现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等并发症。

胃结石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取石、药物排石以及内镜碎石3种。手术取石可快速见效, 但有一定适应证, 并非所有患者都可实施手术取石治疗, 同时手术取石往往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术创, 以肾切开取石术为例, 其手术切口一般需达到15cm, 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方可恢复, 不仅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与工作, 还对机体造成较大影响, 且结石复发率较高。药物取石可对肾功能加以保护, 还可修复损伤, 但对直径超过0.5cm的结石则难以见效[5]。而内镜取石技术在近年来实现较大发展, 逐渐成为胃结石治疗的主要临床手段, 其主要包括内镜下注射或局部喷洒药物碎石、圈套器勒扎碎石、微型爆破碎石、四爪钳碎石、微波碎石、高频电碎石、激光碎石以及骨钻碎石等。而胃结石内行碳酸氢钠注射并圈套器勒扎碎石疗效确切, 操作时间较短, 患者易于耐受, 设备要求以及费用相对较低, 因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本组20例胃结石患者中, 17例在4周内成功排除结石, 出现胃出血以及胃溃疡者为3例, 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措施后停止出血, 然后将结石排除, 该3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后果, 并逐渐恢复, 1例患者为肠梗阻, 经腹部推拿按摩以及禁食等综合性治疗方案处理后, 患者于2d后经肛门排出腹内滞留结石块。提示临床应其危害严重性予以关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 人们的保健意识也相应增强, 胃结石病例逐渐变得越来越少。本组患者应用内镜治疗方案后均告成功, 但仍有1例较长病程患者因溶石失败而实施胃部切开术取石。

综上所述, 对于胃结石患者来说, 内镜治疗方案大多可将结石有效排除, 但随着结石病程增长, 碎石难度也随之增加, 且胃结石大多存在胃溃疡以及胃黏膜损伤等伴发, 有可能导致胃出血、胃穿孔以及肠梗阻等各类并发症的出现, 值得在临床上予以重视。

摘要:目的 对胃结石成因、内镜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 探讨内镜治疗胃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间在院治疗的胃结石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 分别在胃镜直视支持下采用圈套器以及活检钳对结石进行反复钳取, 将结石表层物质加以破坏, 然后给予患者口服奥美拉唑和碳酸氢钠, 对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本组20例胃结石患者中, 4周内排除结石者17例, 内镜治疗失败者为2例, 剩余1例患者并发胃穿孔, 遂对其实施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胃结石患者来说, 内镜治疗方案大多可将结石有效排除, 但随着结石病程增长, 碎石难度也随之增加, 且胃结石大多存在胃溃疡以及胃黏膜损伤等伴发, 有可能导致胃出血、胃穿孔以及肠梗阻等各类并发症的出现, 值得在临床上予以重视。

关键词:胃结石,内镜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贾云岭, 欧仕宏, 欧阳志和, 等.胃肠结石的影像学诊断及碎石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3) :350-352.

[2]杨河, 柳家红, 刘芳娟, 等.胃石切割碎石器治疗胃结石68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1, 28 (2) :113.

[3]段长农.国内胃结石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1, 20 (8) :778-781.

[4]赵保民, 周会平, 郑丽君, 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高危患者内镜下成功取石一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 (9) :527-528.

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内窥镜鼻窦手术,鼻息肉,治疗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鼻科学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鼻内镜手术被广泛应用在鼻部疾病的治疗领域, 例如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治疗上, 鼻内镜手术的使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1]。因此, 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上, 众多的医生和患者均会选择鼻内镜手术。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9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 全部或者接受超过6个月的随访。男140例, 女58例, 年龄最小15岁, 年龄最大68岁, 平均 (35±10.23) 岁。病程最短为6个月, 最长40年, 平均8.6年。患者入院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反复鼻塞、流脓涕、鼻痒、头疼以及嗅觉减退等。经过鼻内窥镜检查得到, 在患者的嗅裂、中鼻道、下鼻道部位存在脓性分泌物、息肉样变、中鼻甲水肿、泡状中鼻甲, 在患者的鼻腔部位可见灰白色荔枝肉样组织。全部的患者在手术进行之前都通过相应的检查, 例如水平位CT扫描检查、常规行鼻窦冠状位检查。在19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有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有25例。有手术史的患者有6例, 初次手术的患者有4例。

1.2 标准分型

Ⅰ型为单纯型慢性鼻窦炎, 有87例;Ⅱ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有86例;Ⅲ型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筛窦骨质增生或者是复发性鼻息肉, 有25例。

1.3 治疗方法

通过Wolf内镜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者是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的患者对嗅裂、中鼻道、下鼻道以及总鼻道使用0.1%的肾上腺素联合1%地卡因进行表皮麻醉, 之后再对局部豁膜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浸润麻醉;全身麻醉的患者则通过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在手术进行中, 通过鼻豁膜血管减冲剂棉片进行止血。手术为Messerklinger, 首先要通过0度鼻内窥镜来检查患者鼻腔内的病变, 准确定位中鼻甲以及鼻息肉的原发位置, 将息肉彻底摘除掉, 打开筛泡, 将钩突切除。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开放前组筛窦、额窦底壁、全筛窦以及蝶窦探查, Ⅰ型患者的中鼻道较为狭窄, 会直接影响到通气引流, 因此要将中鼻甲外侧面部分切除, 借助30度或者70度鼻内窥镜, 将上颌窦、额窦扩大或者是蝶窦自然开口。若鼻中隔偏曲对狭窄形成影响则需要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 之后再进行狭窄侧鼻腔手术。

若患者是慢性肥厚性鼻炎或者是下鼻甲增生, 就需要分析实际情况, 对患者进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有19例患者同期接受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手术完成之后2.5 d左右取出鼻腔内的填塞物, 并且将鼻腔的内分泌物以及血凝块清除干净。

1.4 术后治疗

在手术之后, 患者需要静脉滴注6 d左右的抗感染药物, 通过内服或者静脉滴注激素, 坚持4 d左右。内服豁膜促排剂12 d左右, 与此同时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患者的鼻腔进行冲洗, 2次/d, 加持6.5周左右即可。在手术后的第1周, 在鼻内窥镜的辅助下, 对鼻腔进行3次左右的冲洗, 之后则坚持每周1次, 第2个月之后就2周复查1次, 最后1个月1次, 手术后进行1年左右的随访。

2 结果

2.1 Ⅰ型、Ⅱ型、Ⅲ型的治愈率比较

本研究主要选择了本院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98例, 均接受术后随访1年, Ⅰ型治愈率为93.33%, Ⅱ型治愈率为78.37%, Ⅲ型治愈率为58.33%, Ⅰ型、Ⅱ型、Ⅲ型之间治愈率的差异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勃膜促排剂以及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效果

主要评价标准为手术后1周, 患者鼻腔内纤维性的渗出以及鼻腔豁膜肿胀的反应。注射的激素一般使用静脉滴注地塞米松, 每天10 mg, 疗程为4 d左右。也可以内服内膜促排剂, 例如每天2片吉诺通, 坚持2周。使用激素以及豁膜促排剂的患者有49例, 其中有效的患者为42例。之前没有用激素以及薪膜促排剂的患者为34例, 其中有效的患者为11例。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清理和冲洗鼻腔以及上颌窦以及效果内窥镜来检查

在手术完成之后的一个月之内, 通过鼻腔戮膜肿胀、水肿消退情况, 有效则为窦口开放好以及术腔部位不存在肉芽组织。2011年12月之前所有的患者未接受上颌窦冲洗, 2012年12月之后全部的患者接受上颌窦冲洗121例, Ⅰ型35例患者、Ⅱ型58例患者、Ⅲ型28例患者, Ⅰ型、Ⅱ型、Ⅲ型3组之间不冲洗和冲洗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手术绩效之前进行准确的分型, 手术过程中正确的选择内窥镜鼻窦手术可以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2]。使用抗生素以及脱敏药, 帮助患者术后伤口的愈合, 有效的减少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鼻内镜手术方法跟传统的手术方法比较较, 鼻内镜手术的视角更加的广阔, 并且拥有更加简便的操作, 最大程度的简化了手术程序。

经过治疗Ⅰ型治愈率为93.33%, Ⅱ型治愈率为78.37%, Ⅲ型治愈率为58.33%。因此,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使用可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燕, 黄海琼.鼻内镜鼻窦术后术腔的综合治疗及黏膜转归情况初步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 10 (15) :102-103

189例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分析 第8篇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处理

鼻内镜手术是鼻外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微创手术, 该手术是在鼻内镜的直视下对患者鼻腔、鼻窦的功能和结构进行认真的观察, 从而有效地为患者清楚病灶, 重建或改善患者鼻腔、鼻窦的通气功能, 达到鼻窦炎治愈的效果。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我院共接收鼻息肉及鼻窦炎患者189例, 并为他们施行了鼻内镜手术, 以促进患者的康复。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共189例, 其中男101例, 女88例, 年龄范围为13~82岁, 平均年龄为 (47.3±4.8) 岁, 病程最短者1年, 最长者30年, 平均病程为 (7.3±1.3) 年, 患者所患疾病为鼻息肉或鼻窦炎。按照鼻窦炎、鼻息肉分期标准[1], Ⅰ型:Ⅰ期患者6例, Ⅱ期18例, Ⅲ14例;Ⅱ型:Ⅰ期6例, Ⅱ期52例, Ⅲ期39例;Ⅲ型54例。

1.2 手术方法

进行鼻内镜手术所用医疗器械有:鼻内镜、电动切割吸引器、监测系统以及配套手术器械等。在对患者进行手术, 让患者取仰卧位并给予垫肩护理, 麻醉方式为插管全麻, 若患者较大, 要先于鼻内镜下对患者的蒂部进行检查, 如有必要, 可立即将其去除, 以寻找鼻甲, 将筛泡开放, 从而有利于前筛病变黏膜的有效清除。同时对患者进行CT检查, 以实现对患者额窦、上颌窦以及蝶窦开口的扩大和探查, 从而有利于窦内病变黏膜的有效清除。

1.3 术后处理

患者手术结束后, 为患者术腔内填充抗生素高膨胀海绵或纱布, 并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为患者应用5~7d的止血激素和抗毒素。手术结束后的第2天, 将患者术腔内的纱布抽除, 手术结束后的第3天, 将患者术腔内的高膨胀海绵以及凝血块抽除和清理干净, 然后对术腔进行冲洗 (500mL生理盐水+10mg地塞米松) , 并用布地奈德鼻腔喷雾剂喷鼻, 每日2次, 持续2周。术后第2周开始, 每周行鼻内镜检查, 1个月后2周1次, 2个月后1个月1次, 若患者鼻窦及鼻腔内有复发小息肉, 应及时进行处理, 防止将窦口阻塞。

2 结果

根据海口会议标准, 189例中治愈160例 (84.65%) , 好转27例 (14.29%) , 无效2例 (1.06%) , 总有效率98.94%。手术结束后, 有2例患者的出血量为800mL, 其余患者的出血量均低于400mL;2例患者眼睑出现瘀血;10例患者于术后远期出现了粘连;3例患者的术腔未上皮化, 但1年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由于鼻内镜手术具有清晰的视野, 能够较好地将患者鼻腔功能保留, 对患者的组织所造成的损伤较少, 病人于术中痛感较轻, 术后恢复较快, 成功率高且不易复发, 所以该技术在最近几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1 术前准备

在应用鼻内镜进行手术治疗的初期, 临床医生由于缺乏经验, 对操练不熟悉, 所以开始要选择病变较轻的患者进行治疗, 若患者病变范围较大, 病情较重、手术难度较大, 应在治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并认真阅读患者的CT片, 以免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副损伤, 并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前, 要督促患者将其鼻腔内的分泌物于术前排尽, 从而降低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

3.2 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 要求手术的动作要轻、准, 以免器械将患者鼻腔黏膜损伤, 从而防止形成术后粘连的并发症。由于人体的中鼻非常重要, 所以在进行鼻内镜手术时, 要尽可能地保留中鼻的功能, 但若患者中鼻甲出现息肉样病变, 应为患者行中鼻甲成形术[2]。鼻中隔偏曲影响手术及术后处理的, 应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下鼻甲肥大者可予动力系统吸除部分下甲或予以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术中鼻腔鼻窦黏膜用电动切割吸引器处理, 避免用常规咬钳造成过多的撕脱或窗口黏膜边缘不齐造成粘连狭窄, 同时术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有黏膜, 以有助于患者腺体分泌功能和黏膜黏液纤毛消除功能的恢复。

3.3 规范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手术结束后, 应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出血量的多少和病变程度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堵塞止血材料, 并让患者术后定期前来检查。一般情况下, 要求患者术后1个月时间内, 每周进行1次复查, 术后1~2个月, 每2周进行1次复查, 术后2个月以后, 1个月复查1次。据许庚[3]研究表明, 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后, 需要10至14周的转归时间。因此, 手术只是为患者进行治疗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加强对患者的术后处理, 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能为患者提供完整的治疗和护理服务。术后在为患者进行换药时, 要定人、定时地为其护理, 一旦发现问题, 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炎手术治疗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8, 33 (3) :34.

[2]韩德民, 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1-134.

青年女性胃癌33例临床内镜分析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 年龄16~35 (平均27.5) 岁。临床表现以上腹痛最多见, 26例 (78.8%) , 纳差、消瘦11例 (33.3%) , 呕血、黑便9例 (27.3%) , 吞咽困难2例, 腹水4例。病程6h~5年, 平均6.5个月。

1.2 误诊情况

33例中在外院漏诊误诊者18例 (54.5%) , 其中误诊消化性溃疡11例, 慢性胃炎4例, 结核性腹膜炎1例, 妊娠反应1例, 肝硬化1例。按误诊治疗后, 部分患者自觉症状曾一度好转, 治疗最长者达1.5年。

1.3 肿瘤部位、肉眼及组织学类型

见表1。

1.4 胃癌术后生存时间

见表2。

2 讨论

青年人胃癌并不少见, 据报道占胃癌总数的2.2%~11.4%[1,2]。本组同期检出胃癌2008例, 88例为青年人胃癌, 占4.4%。萧树东[3]认为青年人胃癌男女比例接近1:1。袁媛[4]调查胃癌低发区的沈阳新民地弥漫型胃癌相对多发, 以青年女性多见, 本组比例只达37.5%。发病最小年龄16岁, 以26~35岁最多, 占84.9%。分析发现, 本组青年女性胃癌有以下特点: (1) 肿瘤部位以胃体居多, 与文献报道[1]青年人胃癌以胃窦部多见不同。 (2) 肿瘤的组织类型以低分化腺癌 (57.6%) 和印戒细胞癌 (30.3%) 较多。 (3) 肿瘤生长方式以浸润型生长为主, 本组BorrmanⅢ 51.5%, BorrmanⅣ 30.3%。近年来性激素在胃癌发展中作用倍受重视, 有人[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91例胃癌测定发现胃癌雌激素受体阳性率为39.6%。有人认为[6]雌激素受体多发生于BorrmanⅢ~Ⅳ型, 组织学低分化腺癌, 远处转移的胃癌雌激素受体阳性率高于无转移者。本组BorrmanⅢ~Ⅳ型术后1年内全部死亡, 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1年内存活率51.5%。这种病理生物学特性决定了青年女性胃癌病程短, 预后差的特点。 (4) 临床常以上腹痛为主诉, 症状隐匿, 无特异性, 常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而延误诊断, 本组误诊高达54.5%。而患者年龄是影响早期诊断的主要因素, 本组病例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6.5个月。

摘要:回顾性分析1995年5月至2007年5月经胃镜检出青年女性胃癌33例的临床资料, 胃体肿瘤居多, 低分化腺癌占较高比例, 胃癌术后存活时间与Borrman分型及病理组织学分型有关。

关键词:青年胃癌,女性,内镜

参考文献

[1]刘豫瑞, 陈玉丽, 吴婷, 等.52例青年人胃癌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8, 15 (1) :28-29.

[2]田居中, 徐希岳, 燕善军.青年人胃癌49例误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 18 (1) :112.

[3]萧树东.胃肠病学和肝病学[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409.

[4]夏玉亭, 吴云林, 房殿春, 等.胃病诊治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178.

[5]萧树东.消化系疾病基础与临床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72.

内镜分析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R85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28-02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机制,可使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改变。鼻内镜术后相当一部分患者自述疼痛加剧,影响情绪及夜间休息和睡眠[1]。2001年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对疼痛的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伴有现存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2]。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3]。鼻部术后疼痛是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时观察分析疼痛的性质,评估疼痛的程度,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可极大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临床上已使用多种措施进行鼻手术后疼痛控制,现综述如下。

1评估患者鼻部术后疼痛的原因

1.1由于手术创伤,鼻腔填塞、局部黏膜组织反应性水肿,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鼻额部肿痛、切口疼痛等[4]。手术创伤致伤口组织渗出增加,粘膜炎性反应及水肿,手术后鼻腔行填塞物填塞,进一步加重局部血运障碍,使鼻腔分泌物引流受阻,水肿加重,局部PH值降低,致痛物质释放增加及滞留而引起疼痛。[5]

1.2脑脊液鼻漏导致头痛,有报道,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后第2天出现剧烈头痛,并迅速发生昏迷,高热,脑膜刺激征阳性,考虑为鼻内镜手术后患者并发脑脊液鼻漏导致脑膜炎[6]。脑脊液鼻漏出现持续头痛,鼻手术后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及神志、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持续头痛,恶心、呕吐,鼻腔有清水样分泌物或清水样不粘稠液体流出,低头时加重,则提示有脑脊液鼻漏发生,一经发现及时送检、确诊。

1.3鼻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无法缝合,鼻腔术后采用纱条填塞压迫止血,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反应水肿;疼痛是鼻手术后常见的症状,主要原因是手术造成组织机械性损伤,引起局部疼痛和鼻腔填塞通气不畅引起放射性头胀痛[7]。损伤,以及情绪紧张等,均可导致某些致痛物质分泌增加,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1.4术后张口呼吸致口腔黏膜干燥等因素均可使疼痛加剧[8]。

2疼痛的程度评分标准

2.1用McGIll疼痛评分法,0分:无痛;1分:有疼痛感;2分:趣味疼痛,不舒服;3分:疼痛,感到痛苦;4分:疼痛较剧烈,有恐惧感;5分:剧痛,无法忍受[9]。

2.2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价;0分为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5]。

2.3采用口述描绘评分法,采用形容词描述疼痛的程度[10],分为4级:0及无疼痛或稍感不适;I级轻微疼痛可忍受。Ⅱ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

3鼻部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手术后由于疼痛、出血等原因,患者会感到紧张、恐惧,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完成。由于手术创伤、炎症刺激和经口呼吸等,患者会出现头昏、头痛、鼻额部胀痛及伤口疼痛等不适。护士经常巡视病房,主动给予患者生活帮助和心理安慰,同时可采用听音乐、读书等方法,转移其对疼痛等不适的注意力,稳定患者情绪[8]。解释鼻腔填塞的原因及必要性,疼痛会在填塞物取出后逐渐减轻,,增强患者信心,消除其紧张焦虑情。解释疼痛的原因,指导病人深呼吸,分散病人注意力,降低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11]。

3.2鼻部冷敷

术后24小时内用吻合鼻型的冰袋冷敷鼻根部,以收缩血管,减轻鼻部组织肿胀及出血,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使疼痛减轻[12],在鼻额部冷敷,以减轻创面的局部水肿,酌情应用镇痛、镇静类药物缓解疼痛。郭育华等认为术后48h内给予鼻额部冰袋冷敷,可起到减轻鼻部渗血及有效控制疼痛的目的[11]。赵丽华认为[13]鼻内镜术后48小时内鼻根部持续冷敷,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减轻水肿,从而减轻疼痛;48小时后给予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

3.3体位

来俊英等认为取半卧位,有利于鼻腔分泌物引流,利于呼吸,可减少鼻腔出血,减轻头痛及鼻塞症状[8]。改善呼吸和引流,对不习惯张口呼吸的患者,予口含喷喉嘴,形成人工通气口,以减轻通气不畅引起的头痛[7]。

3.4饮食

王玉霞等认为鼻内镜术后由于鼻腔堵塞,需张口呼吸,嘱患者多饮水,湿润口咽部、补充水分等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不适感;对疼痛明显者,可服用镇痛药(如瑞普乐等)[14]。

3.5药物止痛

3.5.1予地塞米松1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3d,能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减轻水肿与疼痛[12.13]。

3.5.2有研究表明,鼻部术后填塞的患者鼻部疼痛并发症均在术后当天发生,持续2︿3d [15]。使用2ZB型会自动注药泵将麻醉药物经静脉持续缓慢注入达到减轻患者鼻部疼痛的目的,药物配方为:芬太尼5mg/L加曲马多5g/L加昂丹司琼50mg/L,泵注速度为2ml/h,持续48h,此法用于缓解鼻部手术后早期疼痛,效果显著[9]。张旭文等使用一次性微量连续输注泵(2ml/h)进行静脉镇痛治疗,选择上肢远端浅静脉穿刺置入套管针,联合使用曲马多及芬太尼也取得了良好效果[5]。

3.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剧烈头痛、呕吐。若发现填塞纱条取出后,鼻腔有清亮液体流出,低头时严重,应考虑为脑脊液鼻漏,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嘱患者头高位卧床休息,避免咳嗽、打喷嚏、擤鼻和过度紧张,防止便秘。对儿童采用讲故事、听音乐等方法分散注意力,防止哭闹和剧烈躁动[14]。护士应密切巡视病房, 脑脊液鼻漏发生,一经确诊,应嘱患者取半卧位绝对卧床休息,禁止堵塞、擤鼻或经过鼻腔插管,一般于2周内可修复,若头痛症状不缓解,提示脑脊液鼻漏有未修复可能,应及时检查处理。对已发生颅内感染的,遵医嘱及时应用脱水药物以降低颅内压,予冰帽及冬眠疗法降低脑组织代谢,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联合治疗,同时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起到减轻脑组织水肿的作用[6]。颅内出血是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可表现为头痛、肢体麻木、抽搐等,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瞳孔、神志变化 [16]。

综上所述,鼻手术后疼痛的控制往往受医、护人员非药物和药物的综合因素的影响。疼痛管理是护士的一项基本职责,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一致认可,疼痛管理专业的组成人员从以麻醉医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的模式,护士是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止痛措施的具体落实者及疼痛的教育者和指导者[17],护士应不断学习疼痛知识,提高控制疼痛的护理水平,连续不断的判断患者疼痛的性质和程度,随时提供患者疼痛信息,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术后疼痛对患者身体修复的不良影响。同时,护士还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运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如冷敷、按摩、活动机体、呼吸调整、分散注意力、抚触等方法为患者减轻疼痛,减少后替代其对止痛药物的需求[18]。

参考文献

[1]OCHSNER K N,LUDLOW D H,KNIERIMK,etal.NeuralCorrelatesof individualdifferences in pain-related fear andanxiety[J].pai,2006,120:69-77.

[2] Cleve LV,Bosserr EA,Savedra MC.Scientific inquiry:Cancer pain in children:the selection of a mode to guide research [J].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pediatric Nursing,2002,7(4):163-165.

[3]刘静,解雪等.疼痛控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12—514.

[4]危福莲,傅瑛,董慧珍.鼻息肉鼻窦炎患儿的术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5):85.

[5]张旭文,陈雷等.鼻内镜手术后药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23);1083-1084.

[6]李艳妮、李本农,周建华.鼻内镜手术并发脑脊液鼻漏2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18);851-853.

[7]徐君.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6):41-42.

[8]来俊英,董彦玲.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9):215-216.

[9]可赛雄,李江平.针头注射泵缓解鼻部手术后疼痛的临床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7);808—809.

[10]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47.

[11]郭育华,黄幼风.鼻内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原医刊,2005,32(4):64.

[12]谢英丽.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护理[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156-157.

[13]赵丽华.鼻内镜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09,6(14):106-107.

[14]王玉霞,刘秀英,张美玲.鼻内镜鼻息肉及鼻窦炎152例手术护理观察[J].现代护理,2009,6(15):92-93.

[15]羽蓉,冯先琼.吸氧对鼻腔填塞病人耐受性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37—38.

[16]樊桂莲,闫果珍,王玉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14):45-46.

[17]赵继军,崔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83-384.

内镜分析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胃肠道病变治疗的患者80例, 其中男患者50例, 年龄范围在40~70岁之间, 平均年龄55岁;女患者30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5~68岁之间, 平均年龄57岁。这80例患者均是胃肠道早期病变患者, 表现为不同程度肠胃道早期病变症状, 比如消化不良、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黑便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后将其分为3组, 即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 第一组的内镜诊断结果为消化道出血, 共25例;第二组为小肠疾病, 共30例;第三组为胃肠道的早期肿瘤, 共25例。

1.2 方法

治疗前对这80例胃肠道病变患者的症状进行详细登记, 以便将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治疗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并在2个月内观察患者的胃肠道病变部位有无复发的情况, 最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消化内镜治疗的满意度调查。

1.2.1 消化内镜治疗

对这80例表现为各种胃肠道病变症状的患者首先采用消化内镜进行检查, 并对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诊断。根据消化内镜的诊断结果将所有患者的胃肠道病变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消化道出血, 常见的胃肠道出血的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肿瘤、息肉、炎症以及血管畸形等, 通过消化内镜的检查来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病变部位, 并使用内镜进行止血处理, 即根据出血部位和性质采用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法, 比如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曲张静脉套扎术、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术、曲张静脉内组织胶注射术2种或3种方法联合治疗等;非静脉曲张性出血采用粘膜下注射治疗、射频治疗和金属钛夹止血治疗等方法。第二类是小肠疾病, 因为小肠具有位置深、长度较长、活动度大及无支撑点等特点, 所以对内镜技术的要求也较高, 采用胶囊内镜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即患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等的智能胶囊, 来借助消化道的蠕动来拍摄图像, 医生则可以利用患者体外的图像摄录仪等了解患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 从而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 来判断小肠病变的原因, 以便进一步进行外科治疗。第三类表现为胃肠道的早期肿瘤, 可以用消化内镜检测出肿瘤的位置及病变状况, 然后采用消化内镜或消化内镜联合腹腔镜进行病变部位的切除手术, 术后将病变进行病理检查。

1.2.2 护理措施

(1) 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增强其耐受力, 包括给患者介绍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及注意事项等, 告知患者如何配合治疗及围术期的注意事项, 同时介绍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 (2) 术后护理:包括严格做好术后的观察及对患者饮食上的护理。内镜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观察, 包括监测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咳嗽、窒息、呼吸困难, 有无吸入性肺炎及呕血黑便等, 及早发现, 及早处理;内镜下治疗的患者需要禁食1~3 d, 以免刺激伤口、影响创面愈合等, 当日可进食流质食物或半流质食物, 严格避免烟酒及生硬、粗糙、辛辣的食物, 注意加强营养, 少吃多餐, 细嚼慢咽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通过以上的消化内镜诊断及治疗措施, 除了第二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为内镜检查定位不准及漏掉一处病变部位等原因没有治愈外, 其他患者最后均治愈, 治愈率达96.67%。治疗后通过2个月的随访后发现患者的胃肠道病变部位再没有复发, 而且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为100%。见表1。

3 讨论

研究发现, 第一组25例患者消化内镜表现为消化道出血, 通过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粘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高渗盐水及射频等止血治疗, 全部于内镜下止血成功, 第二组30例病人, 通过胶囊内镜检查, 表现为小肠血管畸形, 如间质瘤、克罗恩病、憩室炎等, 这部分病人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而治愈病人, 第三组25例表现为消化道早期肿瘤, 通过内镜下粘膜切除, 粘膜剥离和粘膜下肿瘤的摘除或联合腹腔镜切除病变。通过消化内镜的诊断与治疗, 从而说明:消化内镜在胃肠病变治疗上有显著的效果, 既可以治愈消化道出血, 也可以治疗胃肠道的早期肿瘤, 受到医疗机构和广大患者的认可。消化道大出血时消化内镜技术可以起到即时止血效果, 小肠疾病对消化内镜技术要求严格, 采用胶囊内镜可以明确小肠疾病的性质, 进而判断实际病情, 以做进一步治疗, 对于胃肠道早期肿瘤, 通过消化内镜可以确定肿瘤性质, 并且可行内镜下切除或联合腹腔镜进行切除, 疗效确切。

胃肠道病变的患者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及诊断具有操作简便、可靠及舒适的优点。另外在对胃肠道病变的患者进行消化内镜的治疗期间, 辅助良好的护理措施, 会增强患者治疗的耐受力, 以及对治疗后的恢复程度和安全性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消化内镜及其器材的发展变革, 消化内镜的检查及诊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种疾病的微创治疗中。消化内镜的检查结果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因为消化内镜技术能够显示普通内镜无法显示的极其微小的结构, 甚至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胞结构, 这是诊断内镜的巨大革新。使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技术相互辅助, 进一步推动了消化内镜在胃肠道病变中的应用, 而且这项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使更多的患者减轻痛苦、战胜病痛的折磨, 进而成就健康人生!

参考文献

[1]张玲霞.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315 (4) :12-14.

[2]章昱, 陈小嫦.消化内镜与胃肠疾病的探讨[J].中外医疗, 2010, 29 (14) :178-179.

[3]黄志刚, 郑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肠胃道早癌及癌前病变11例疗效分析[C]//第十届国际治疗内镜及消化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汇编.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香港消化内镜学会, 2010:113-115.

[4]徐威, 姚平.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 2011, 10 (2) :129-130.

上一篇:实习程序下一篇: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