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组织形式范文

2024-07-04

合作组织形式范文(精选11篇)

合作组织形式 第1篇

一、精选合作任务是前提

1.根据教材内容选任务

合作任务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教科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而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 那样的合作才有价值, 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 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 会使学生厌倦。因此, 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合作需要, 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中,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是个重点知识。因为每个人生活环境的局限, 对于每一种的生态系统类型并没办法全部了解;而通过小组合作, 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有声有色地描绘着他们各自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很快就能用表格形式归纳出每一种生态系统类型的特点、功能及相互的关系。不是所有的重难点都适合合作学习, 但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一定是教材的重难点。教师如果能注重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好合作内容, 必然是攻克重、难点较好的办法。每一节课对重难点的认知必然要求学生掌握着较多的先前知识, 通过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间互通有无, 经过共同努力, 从而得出新规律或新认知, 这样获得知识最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构建规律, 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知识。

2.根据学生差异选任务

在一个班级中, 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 他们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思想。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 教师在选择合作内容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需要不同能力的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难”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多选择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合作。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 学生光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是不够的, 要完成这一探究需要多方能力:探索精神、动手能力、设计能力、逻辑思维等, 可见合作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从作出假设到制订计划, 从实施计划到分析交流, 小组成员都能有的放矢密切合作。而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时,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对鸟的了解各有不同以及思考的角度不尽相同, 答案自然就五花八门。这时, 学生就会自发产生交流的欲望, 而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了合作学习。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思考全表达出来,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综合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见解, 相互交流, 问题的解决自然就更为到位。

3.根据学生需求选任务

两名笔者的学校学生多数来自全国各地, 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 父母、社会环境中的周围成员间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 学生脑海中有关生物的前概念极为众多, 差异性也很大。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又很想在同学间表现自我,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 充分利用学生间不同的优势去选择合作内容, 让学生都乐于参与合作。教材涉及的涡虫、钉螺、水蛭等, 这些动物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 并不陌生, 而大部分优生并不了解它的特性。教学对各类动物的感性认识时, 可巧妙地安排一些小型的合作学习内容, 得到很多学生的赞赏, 让他们信心倍增。而对于得分率低的考题, 适时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分析错误原因, 找出解题所应用的知识点、解题思路等, 优等生的逻辑思维让后进生心服口服。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规范参与是关键

1.引导独立思考是前提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一定的思考基础上的, 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 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 提倡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或课上先让学生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否则, 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 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 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 浮于表面, 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 沉默不语。鱼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动物, 但要了解它的结构功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为想知道结果, 必须通过一个动态过程。如, (1) 鱼在游泳时, 靠什么部位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种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 水如何进入鳃, 又从什么地方流出?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 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通过布置学生在家事先观察与思考, 到了课堂上, 学生的答案较多而又都欠全面, 合作起来就显顺理成章。这样课上既节约时间, 学生的思路又清晰, 问题又容易迎刃而解。有了独立思考这一前提,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能有话可说, 避免从众心理。同时, 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2.规范分工合作显有序

既然是合作学习, 就涉及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教师宣布各成员职责及相关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 采取先个人自荐, 然后组内表决的办法首先制定好小组长。因为小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是教师的得力助手, 在活动中主要是安排任务, 监督进程, 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接着由小组长选定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 或是辩论员, 或是记录人, 或是其他的角色。做到人人有角色, 人人都乐于参与。小组长为轮换制, 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建成后, 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 坦诚相见, 民主平等, 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以这种方式组建小组,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必然会显得更有序。

3.培训成员合作提效率

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 应对学生先进行合作学习的培训, 课前先对小组长进行有关知识的引导、感知, 同时让学生明确:一是小组长学会中心发言, 能清楚表达本组的观点;二是各成员学会积极倾听, 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学会尊重别人, 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 善于采纳别人意见, 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小声交流;学会质疑、反驳, 敢于提出不同看法, 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学会更正、补充, 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学会求同存异, 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 学会总结、概括、记笔记等。通过培训, 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同伴交流沟通, 初步领会合作学习的大体过程, 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更有效率。

三、教师精心主导促成功

1.教师适时引领保热情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希望老师多与他们接触, 及时了解他们的才能, 及时给予他们认可, 激励他们。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 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注意事项渗透到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通过师生合作来带动生生合作。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及时指点, 提出一些合作要求, 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 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不时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调控合作进程, 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并及时采取对策, 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对老师倍感亲切, 更乐于讨论。因此,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 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 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 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 提高合作的效率。

2.课堂合理评价提动力

在合作学习中, 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好评价机制,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课堂讨论中, 尽可能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发言, 让发言人代表本组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在学业成绩上, 教师在公平分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小组平均分加个人成绩作为学习小组成员平时成绩。这种捆绑式的成绩评价有利于学生加强小组合作,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种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3.课后继续合作促延伸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合作学习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 在学习《仿生》时,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仿生有关的例子, 学生兴致高昂, 议论不休, 这时只好叫停, 布置课后继续查找讨论,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再与老师交流, 若没继续完成合作讨论, 部分学生会带有很大的遗憾草草结束这个知识点, 通过课后延伸继续合作学生学习的兴致更高了。小组学习不仅是一种课堂的表现形式, 更应该发挥其互助学习的本质。课后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讨论, 激励成绩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补缺补漏, 使全体成员有效地提高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 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 长期的熏陶, 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要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 不断反思、改进, 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通过笔者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从中感受到学生取得以下可喜的成绩:

(1) 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2) 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养成了认真参与学习、踊跃发言。

(4) 学会尊重别人, 评价别人优点。

(5) 学会遇到事情团结合作。

(6) 懂得总结、积极实践。

(7) 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更想与老师沟通与交流。

摘要: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以初中生物课堂为载体, 结合实践案例, 从合作学习的内容、时空、规则及其培训、评价、课后延伸, 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等方面, 对“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生物,合作学习,课堂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张春莉.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问题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 .

[2]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24 (4) .

银保合作下的我国保险组织形式探究 第2篇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金融业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政策的导向、技术的创新以及“大金融”理念的传播推动了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交流和发展。跨行业合作已经成为了金融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贯三大行业的发展现状,银行与证券的合作已经日趋成熟,从产品到经营都相对完善。而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却仍然处在“磨合期”,产品研发、组织形式、权责分工、监管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银行保险 研究发展等 组织现状

一、银行保险的内涵

银行保险是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高度发达的背景下,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复合、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交叉、银行资本与保险资本相互渗透的产物。狭义的银行保险可以定义为银行作为保险公司代理人代为销售保险产品的代理关系;广义的银行保险是指银行与保险通过业务合作、资金融通、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手段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的经营模式。

随着社会对于金融认知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于银行以外的金融产品的的需求也显著提升。从实际的客观条件和消费者的主观意识出发,银行都具有卓越的品牌价值,良好的信誉保障,这一天然优势对于银行或保险公司拓宽其保险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极为便利的条件。在银行与保险公司客户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对目标群体细化和区分,使得保险业务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提升了保单的签单率,同时节约了经营成本。此外,银行保险提供了一站式服务的经营理念。当代社会是一个讲求服务效率的社会,各个职能部门都在此前提下进行合并重组,而银行保险的出现正顺应了当前的形式。

二、现阶段我国银保合作的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发展现状

可以说,欧洲是银行保险的发源地,也是银行保险制度最为完备的地区。早在十九世纪,比利时、西班牙以及法国的一些公司便开始全面提供银行和保险服务。但一般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银行保险业的真正开始。

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相对较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保公司恢复国内业务,部分地方的人民银行变代为办理保险业务。但这一时期我国处在金融市场建立的初级阶段,各方面技术都相对落后,政府监管部门缺乏对于混业经营的监管经验。国内一度出现金融秩序混乱现象。

银行保险的发展契机在2000年,中国平安进行银保产品创新,开发了一种分红保险。2001年第四季度以后,银行保险代理人业务迅猛发展,截至2002年,银行保险保费高达388亿,增长速度高达940%,部分寿险公司的银保业务站总业务比例的50%以上,银行代理已经和个人代理、团体代理一道,成为人身保险展业的三大支柱。

2004年以后,前期银行保险的迅猛发展造成的问题逐一暴露,平安、泰康等寿险公司开始逐步限制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此后的几年内,平安集团不断地对深圳商业银行投资,收购股权,经过了一系列的并购。2012年1月,平安集团收购深圳发展银行,组建新的平安银行正式对外营业。银行保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可以说中国银行保险25年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浓缩。

现阶段我国银保合作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双方通过签定合作协议的方式形成销售联盟销售保险产品。

这是我国当下较为普遍的银保合作的营销模式。保险公司为拓宽销售渠道,和商业银行等销售渠道通畅的机构签订代售保险、代收代付保费等协议。这也是较为狭义的银行保险合作组织形式。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品牌价值、客户资源、结算便捷以及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等便利条件,弥补销售渠道局限的不足。而银行则借机拓展中间业务,赚取代理费用以及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单和资金拆解便利。现阶段,该模式下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统代理的基本业务、利用互联网开展的“银保通”系统,以及保单抵押贷款等。

该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与保险展业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但是,合作双方的利益需求点不同,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保险网点销售人员缺乏对于银行业务的了解,对于客户的咨询缺乏积极态度。与国际上基于资本就带而形成的合作有所不同,我国的银保合作基本处在一个松散代理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在合作中处在绝对优势地位,并且往往与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很容易受利益驱使而产生业务上的偏向。在这种运营模式下,销售产品的单一化、创新动力不足成为核心问题。此外,对于保险网点销售人员的权责分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

第二,通过集团化的方式,保险公司建立自己的银行或者银行建立自己的保险公司。

该模式即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交叉持股,相互并购,对资源整合再分配,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一体化经营。可以说,这是银保合作中最为理想的模式。利用金融集团化的理念,真正的实现银行保险的业务的开展。在我国,中国平安集团通过对深圳商业银行的一系列并购重组,已经实现这一模式。

平安集团近年来利用平安银行对保险产品进行推广,成效显著。

平安银行保险业务以人寿保险为核心,开展包括分红险、万能险在内的一系列险种,并将业务范围扩展到非寿险领域。各银行保险业务点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在规模保费收入方面,2008年至2009年保费收入的增长较为迅猛,2010至2012年,为了配合我国的相关政策,平安集团对于银行保险业务作出调整。总体来说,集团化的平安银行保险业务基本与国际的银行保险模式相接轨,除去国内政策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平安的银行保险为我国该业务的发展提供较为成功的援例。

三、适应国情下的银保组织形式的研究

根据我国现行的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政策导向。国内对于银行保险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强化银保合作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规范跨行业监管机制。2011年,银监会联合保监会发行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中经明确指出,要对银保业务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改进和完善体制机制,防止出现商业贿赂、销售误导、恶性价格竞争的违规行为。保监会与银监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各出调人员对于保险业务进行监督和勘察,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业务勒令整改。同时,要保证相关监管部门的交流沟通,避免重复管理,重复审批、双向领导的监管混乱的局面。

其次,针对不同规模的保险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组织形式多元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对于刚刚起步,资金相对薄弱的保险公司,可以开展前期的销售联盟,把重点落实在保险产品展业方面。针对自身产品的特点与银行合作。但是,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保证展业人员的素质。优化自身产品,加强对于技术型产品创新的投资。同时合作双方保持信息交流对等,最大限度的实现互利双赢。

对于有一定资本的中等保险企业来说,可以和银行合作建立银行保险业务公司,或对银行注资,实现资本融通。该模式下银行的收益将不仅仅局限于代理中介费用,而是获得保险业务带来的收益。此种模式使得银行在合作地位中的主观能动性更高,扩展了业务范围,吸引了潜在储蓄者。同时,对于保险产品的创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银保双方的合作关系更为稳固。

对于资本较为雄厚,资金来源较为充足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集团化的手段对银行注资,并购银行成为其子公司。该模式即平安集团的现行模式。通过对于银行股权的收购以及稀释,使得保险公司成为控股公司。在金融集团化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将不再是合作中的被动方,而成为银行保险业务的决策者。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此模式下银保业务的合作是自身资产的一项优化行为,通过这种优化为集团带来更大的利益。合作基于集团内部,并不存在主动与被动的差异。当然,这种集团化的行为需要相当的资金作为支持。

此外,在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过程中,保险业对自身的定位要清晰。从宏观角度上分析,开展银保合作是加快金融业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借用银行的良好平台,能够提高保险展业的成功率。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开展银保合作业务是机遇的同时更是挑战。2008年,保监会联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该政策的出台鼓励了银行与保险业双方在业务、资金等方面的交流。在此种前提下,银行业也可以借助自身资源优势独立开展保险业务,这也是国外银保合作的另一种形式。银行借助客户资源及累计的信誉优势,开展的业务与保险公司自身的业务相比,具有天然优势。因而,相关的监管部门在出台政策方面应该具有一定倾向性与保护性,毕竟我国保险业处在发展阶段,与相对成熟的银行业体系相比还是具有相当的差距。保险业发挥自身优势,在产品的创新性、多元化、专业化等方面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鉴于我国目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状,大部分的银保业务的组织模式仍然集中在初级阶段。我们首先应该对现存问题进行优化,在金融市场与自身资本均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再考虑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逐步实现金融集团化的完备模式。

>参考文献:

[1]孟建国.我国银保合作的渊源及发展[J].特区经济,2008.4.[2]唐红.关于银行保险业务问题的讨论[J].西南财经大学,2007.5.[3] 洪洁.论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途径[J].上海金融,2004.9.[4] 陈株剑.欧洲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 杨晓等.我国银保合作类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发展研究――基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益[J].软科学,2010.11(24)11.3、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偏低。权衡理论观点:当公司盈利水平高时,由于公司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利息费用,又由于利息支出是在应税收益之前扣除,这样公司增加债务融资将会增加税后业绩,所以公司盈利能力与公司杠杆比率正相关。然而由于云南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差,造成其难以承受债权融资还本付息的压力。图1对云南省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说明企业总体盈利能力、盈利水平呈逐年递减,如2011年驰宏锌锗年平均资产收益率4.22%,云南铜业年平均资产收益率3.8%,贵研铂业年平均资产收益率3.05%,锡业股份年平均资产收益率1.47%,云铝股份年平均资产收益率-0.61%,更低的ST锌电-47.87%。(图1)

因为国家政策的倾向,云南省上市公司改制前大部分为国有企业,企业改制上市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配套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滞后,一系列相关因素造成了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低,而且平均收益普遍下滑的现象;而企业的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公司的盈余积累,因而较低甚至亏损的业绩水平限制了云南省上市企业的内部融资比例;且在外部债务融资中,也导致上市公司偏高的流动负债融资,由于流动负债的债务风险较大,高比例的流动负债又约束了上市公司扩大总负债的动机和高负债率的能力。

二、优化有色金属企业融资结构的措施

通过对云南有色金属资源型企业融资结构形成的成因分析,可以看出云南有色金属资源型企业上市公司发展中的许多不足之处。怎样从理论角度正确地解决融资结构问题,引导云南上市公司进一步快速发展,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本章就云南有色金属资源型企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提供一些措施建议。

(一)政府行为

1、完善证券法律法规,规范证券市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打造具有资源优势、独特价值和发展后劲的云南上市公司板块为重点,以推进融资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资本运作水平,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三位一体”良性互动机制,进―步提高云南省资源、资产证券化水平,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进程,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鼓励股权融资和弱化债权融资。就股权融资而言,近几年出现的配股热、增发热反映出相关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因此要健全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证券市场发展;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证券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拟定重点培育企业入库标准并实施动态管理。通过企业申报、州(市)人民政府推荐(省属国有企业由省国资委推荐),按照企业条件、时间进度和上市目的,确定工作目标,“一企一议”地制定培育计划,帮助企业进入后备资源库加快上市步伐。

从政策来看,在制度上加强股市管理的力度,鼓励股权融资。如明确管理层的责任、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降低大股东在股权融资中的影响,充分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坚持以利润为中心、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彻底杜绝虚假会计信息,制定一套科学合乎实际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在政府对公司发行股票融资的政策方面,要简化股票发行审批程序,加快银行体制改革,深化银行对企业的监督约束,改善股权融资市场环境,用上市公司融资的市场环境和机制约束上市公司融资行为。

(2)强化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补充资本金、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合作等方式增强政府出资担保机构的实力,支持业务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支撑作用较强的民营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强化对融资担保机构的行业指导和监管,提高为企业融资担保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降低担保门槛和费用,切实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健全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各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全省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监测,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的风险防控,确保全省金融稳定健康运行。完善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变化情况监测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地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为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防止因无序竞争造成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失真,骗取股票发行资格,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3)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多种融资工具和金融创新产品的筹资功能,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云南有色金属资源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可分离债券、权证及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积极探索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利用信托机制,开展银信合作,进行股权投资融资。

2、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引进不同股权主体就是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云南有色金属资源企业股权多元化的目的在于降低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调整经济资源的战略配置,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要提高机构投资者在公司中的制衡作用,需提高其在控股股东的比例。机构投资者在资金规模、专业技能、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既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也有助于规范企业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中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在非国家控股企业中,减少单个自然人股份或家族股份,引进多个投资主体有利公司扩大融资来源、优化融资结构和公司治理。对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张敏、姜付秀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能显著提高非国家企业的“业绩-薪酬”敏感度,起到了明显的治理作用。只有股权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自身的债务治理才能发挥作用。

合作组织形式 第3篇

摘 要: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初中生物课堂为载体,结合实践案例,从合作学习的内容、时空、规则及其培训、评价、课后延伸,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等方面,对“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生物;合作学习;课堂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也有着非常多的成功案例。学生一旦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其所带来的学习效率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因此,都会乐于合作学习。可是为什么没办法让广大初中生物老师接受并广泛应用于课堂中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为数不多。一是老师在公开课上一味追求活动丰富多样,让学生在目的性不强的情况下热热闹闹地“合作”,丢失了学生的自主性。加上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二是所谓的“合作”就是组内的优秀生的作秀过程,催生后进生“打酱油”现象,丢失了课堂科学评价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学困生被忽视,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学生脑海里没有学习对象的相关前概念,学生的“合作”是一种裸参与,匆忙“合作”,必然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丢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四是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五是教师的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课业过重,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六是本市学校外来子弟大多占着较大比例,家庭教育相对缺失,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依附于课堂45分钟。以这些问题为研究切入点,两名笔者分工合作申请了课题探究,以下就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小结。

一、精选合作任务是前提

1.根据教材内容选任务

合作任务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教科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而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那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中,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是个重点知识。因为每个人生活环境的局限,对于每一种的生态系统类型并没办法全部了解;而通过小组合作,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有声有色地描绘着他们各自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很快就能用表格形式归纳出每一种生态系统类型的特点、功能及相互的关系。不是所有的重难点都适合合作学习,但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一定是教材的重难点。教师如果能注重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好合作内容,必然是攻克重、难点较好的办法。每一节课对重难点的认知必然要求学生掌握着较多的先前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互通有无,经过共同努力,从而得出新规律或新认知,这样获得知识最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构建规律,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知识。

2.根据学生差异选任务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他们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思想。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教师在选择合作内容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需要不同能力的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难”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多选择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合作。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学生光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是不够的,要完成这一探究需要多方能力:探索精神、动手能力、设计能力、逻辑思维等,可见合作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从作出假设到制订计划,从实施计划到分析交流,小组成员都能有的放矢密切合作。而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时,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对鸟的了解各有不同以及思考的角度不尽相同,答案自然就五花八门。这时,学生就会自发产生交流的欲望,而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了合作学习。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思考全表达出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综合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见解,相互交流,问题的解决自然就更为到位。

3.根据学生需求选任务

两名笔者的学校学生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父母、社会环境中的周围成员间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生脑海中有关生物的前概念极为众多,差异性也很大。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又很想在同学间表现自我,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学生间不同的优势去选择合作内容,让学生都乐于参与合作。教材涉及的涡虫、钉螺、水蛭等,这些动物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大部分优生并不了解它的特性。教学对各类动物的感性认识时,可巧妙地安排一些小型的合作学习内容,得到很多学生的赞赏,让他们信心倍增。而对于得分率低的考题,适时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解题所应用的知识点、解题思路等,优等生的逻辑思维让后进生心服口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规范参与是关键

1.引导独立思考是前提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一定的思考基础上的,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提倡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或课上先让学生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鱼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动物,但要了解它的结构功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想知道结果,必须通过一个动态过程。如,(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位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种鳍保持前进的方向?(2)水如何进入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通过布置学生在家事先观察与思考,到了课堂上,学生的答案较多而又都欠全面,合作起来就显顺理成章。这样课上既节约时间,学生的思路又清晰,问题又容易迎刃而解。有了独立思考这一前提,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能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2.规范分工合作显有序

既然是合作学习,就涉及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教师宣布各成员职责及相关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采取先个人自荐,然后组内表决的办法首先制定好小组长。因为小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在活动中主要是安排任务,监督进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接着由小组长选定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员,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的角色。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都乐于参与。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以这种方式组建小组,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必然会显得更有序。

3.培训成员合作提效率

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应对学生先进行合作学习的培训,课前先对小组长进行有关知识的引导、感知,同时让学生明确:一是小组长学会中心发言,能清楚表达本组的观点;二是各成员学会积极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学会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小声交流;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学会总结、概括、记笔记等。通过培训,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同伴交流沟通,初步领会合作学习的大体过程,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更有效率。

三、教师精心主导促成功

1.教师适时引领保热情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希望老师多与他们接触,及时了解他们的才能,及时给予他们认可,激励他们。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注意事项渗透到合作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来带动生生合作。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不时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调控合作进程,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并及时采取对策,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对老师倍感亲切,更乐于讨论。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2.课堂合理评价提动力

在合作学习中,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好评价机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尽可能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发言,让发言人代表本组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在学业成绩上,教师在公平分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小组平均分加个人成绩作为学习小组成员平时成绩。这种捆绑式的成绩评价有利于学生加强小组合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种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3.课后继续合作促延伸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合作学习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在学习《仿生》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仿生有关的例子,学生兴致高昂,议论不休,这时只好叫停,布置课后继续查找讨论,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再与老师交流,若没继续完成合作讨论,部分学生会带有很大的遗憾草草结束这个知识点,通过课后延伸继续合作学生学习的兴致更高了。小组学习不仅是一种课堂的表现形式,更应该发挥其互助学习的本质。课后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讨论,激励成绩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补缺补漏,使全体成员有效地提高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要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通过笔者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从中感受到学生取得以下可喜的成绩:

(1)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2)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了认真参与学习、踊跃发言。

(4)学会尊重别人,评价别人优点。

(5)学会遇到事情团结合作。

(6)懂得总结、积极实践。

(7)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更想与老师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张春莉.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问题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2]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4).

[3]伯海英.前概念转化策略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12(6).

合作组织形式 第4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种新型的联盟形式——以向战略伙伴学习知识或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知识为首要目标的高校知识联盟应运而生。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Ulrich (1996) 从大学国际化的角度对高校联盟做了深入研究[1]; Hans (2002) 和Knight (2004) 等学者认为当今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日益活跃, 地球村的现实要求大学国际化, 大学国际化促进了地球村的建立, 国际化业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2,3]; Algirdas (2006) 认为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普遍成为大学不断增强的共识之时, 有关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合作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4]。国内学者们近年来也开始对高校之间的联盟展开广泛的研究。谯欣怡 (2004) 提出知识联盟是大学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战略选择[5]。徐建培 (2004) 对1995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经济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随着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大, 高等学校已逐渐由规模经济过渡为规模不经济, 在此条件下, 过分追求高校规模的扩大并非一种理性的选择, 建立高等学校的知识联盟则是一种较好的制度安排[6]。谯欣怡和黄娟 (2005) 从组织与组织层面来探讨大学应如何促进知识创造的发生, 他们认为目前大学知识联盟是一种比较好的制度安排[7]。 禹元蔚 (2005) 认为应通过运用知识管理来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8]。简世德和王东月 (2007) 认为大学与大学知识联盟是大学在实现某一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 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 与其他大学之间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知识联合体[9]。胡丽梅等 (2008) 借用企业知识联盟的思想, 阐述了高校学科知识联盟的形式、意义以及构建方法[10]。唐玮 (2007) 认为通过联盟高校的视角, 拓宽自己的学科创新研发领域, 可以减少创新的整体风险[11]。曾洪波 (2010) 从高校图书馆联盟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理论入手,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联盟中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12]。王双年 (2010) 认为创建大学战略联盟可使不同的学校共享资源, 合作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转移, 从而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13]。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们都认为高校知识联盟是为来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国外学者更多地强调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知识联盟管理中的应用, 实证研究较为丰富, 而国内学者很多还是从制度层面或组织形式上对高校知识联盟进行研究, 缺乏对高校知识联盟知识创新内在机理的分析, 比如究竟高校知识联盟的合作创新有哪些基本的形式, 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因素有哪些等。

因此, 本文旨在于深入剖析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的形式及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 本文认为高校知识联盟是指高校在实现某一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 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 与其他大学、科研团队及个人之间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2 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的组织形式划分

高校知识联盟的组织形式, 可以分为个人合作、团队合作、高校合作三种组织形式, 三种形式之间并不是严格区别的, 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包含和从属的关系。当然也存在团队与高校、团队与个人等形式的合作, 但从合作对等的角度来说, 联盟合作最终都会归为这三种组织形式。

2.1 个人合作

高校是科研人才的聚集地, 个人合作是高校知识联盟中最简单, 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人是知识的载体, 个人是高校中的最小构成单位, 个体知识就是个体所拥有的学识、技能、经验等。个体层次上的知识是高校知识的基础和源泉, 个人间的知识转移和合作创新为更高层次的知识转移提供了能量和动力。在高校知识联盟中个人层次的合作创新中, 科研人员个人之间通过各种关系纽带, 共享彼此的科研成果和信息, 共同进行研究。总的来说, 高校联盟中个人合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 个人合作是团队合作和高校合作的基础。优点是能够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 交流的频率和强度可以自由控制, 信息传递失真率低;缺点是参与合作的人员较少, 可共享的资源有限。个人合作形式适用于学者个人之间展开科研交流的合作, 比如合著论文。

2.2 团队合作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单兵作战式的创新很难在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长远的拓展。联合科研, 团队合作已成为当今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形式。科研团队间的合作研究能够整合资源, 促进科研创新的发生[14,15]。项目团队是高校基础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深入有效的团队合作是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前提[16]。高等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团队活动是我国R&D的基本组织形式。高校科研团队是以高校学者为主体组成的科研队伍, 并且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的研究内容, 一方面有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高技术研究、某些行业性重大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研究, 甚至某些军事科技研究等;另一方面, 也有为了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直接取得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科研, 如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商品化和市场化方面的研究等[17]。总的来说, 团队合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合作创新效率很高,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共享范围, 并可以更多的展开交流。优点是比个人合作更可靠, 比高校合作效率高;缺点是团队间由于人员的增加, 沟通复杂程度会加大, 团队决策时团队负责人的素质需要较高。团队合作联盟形式适用于一般课题和项目的合作研究。

2.3 高校合作

高校间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契约关系, 高校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合作各方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借鉴, 更重要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合作形成开放交流的良好氛围[18]。联盟内的高校可以通过学习获取对方的隐藏性知识, 也可以与其他高校合作创造出新的能力和技术, 从而可以培养和增强高校的核心能力, 提高高校的竞争力[19]。高校战略联盟这种合作形式能够完全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同其他国家的高校展开合作。例如我国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联合组建了中美文化交流中心, 这就是典型的共同开发项目式合作, 双方共同投资, 共同管理, 研究成果为双方共同拥有。据悉, 南京大学每年向该中心投资500万元, 霍普金斯大学每年在中心的投资达200余万美金[20]。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的合作方式, 本文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方式:交流会议形式;资源共享方式;共同开发项目方式;合作办学方式;中国大学城式。总的来说, 高校合作的特点较为复杂, 高校合作的优点显而易见, 可以共享更多的资源, 缺点是沟通困难。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高校间的联合办学、学者访问、共建资源共享平台等合作活动。

3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3.1 高校知识联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 创新绩效可以通过创新投入比如研发支出或创新产出比如专利数、 专利引用率和新产品数量来测量[21]。具体到高校知识联盟当中, 高校知识联盟创新绩效的评估应当从显性绩效和隐性绩效两个方面进行。 显性绩效就是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之后可以量化的绩效, 比如发表的文章数目、申请的专利数目、完成的课题数目等。 隐性绩效表现为学术水平的提升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本文认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认知因素。高校知识联盟的形成是由于存在知识势差。知识势差是客观存在于高校与高校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 构建高校知识联盟就必须既明确自身的学术水平, 也要明确对方的学术水平, 要能够清楚的认识并估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知识势差。 (2) 风险因素。高校知识联盟风险是指由于高校知识联盟系统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而导致合作联盟的盟员高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如失去竞争优势、被合并及联盟失败可能性[22]。其风险特点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主客观交互性。②不确定性。③消极性和危害性[23]。 (3) 能力因素。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过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受到联盟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知识的吸收、整合和应用过程, 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效果的评价要取决于联盟组织学习能力的水平。 (4) 成本因素。本文认为, 知识的引入往往伴随着资源的消耗, 也就是说知识转移需要支付一定的代价。这一代价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组织为进行知识转移而支付的研发成本投入。高校在组建知识联盟进行合作创新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5) 制度因素。联盟的制度安排实际上就是联盟契约。高校战略中的盟员高校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联盟体内没有真正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传统高校内部管理职能无法在联盟管理中实施。因此, 加强契约管理是高校联盟的实施基础, 契约是高校联盟模式运行的平台。

3.2 研究假设

本文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以下五个研究假设:

假设1:认知因素从最根本上影响了高校知识联盟的构建, 它对联盟最终的成功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联盟学术水平的最直观体现就是显性绩效。因此, 本文认为三种合作形势下, 认知因素均对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2: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同其他联盟一样, 存在风险, 但这种学术领域的风险带来的将会是学术价值的提升, 而由此产生的学术成果也一定非常丰富。因此, 本文认为三种合作形势下, 风险因素对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3:本文认为针对高校知识联盟来讲, 科研能力越强, 当然越有可能产出高质量的学生成果, 培养更多的研究生。因此, 本文认为三种合作形势下, 能力因素对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4:本文认为成本的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而易见, 并且对于显性绩效的影响也是肯定的, 因为合作创新成果的发表必然需要成本的投入。因此, 本文认为三种合作形势下, 成本因素对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5:高校知识联盟的运行必然有制度的维护, 联盟各方会受到契约的约束。制度是保证知识联盟合作创新顺利进行的基础。那么制度的维护作用对于创新绩效来讲也是有益的。因此, 本文认为三种合作形势下, 制度因素对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4 问卷设计及样本描述

4.1 问卷设计

问卷指标的选取是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研究进展全面认识的基础上, 清晰了各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针对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以及该测量指标或条款的相对成熟度, 对其进行严格甄选。最终的问卷设计采用李科特 (Likert) 五分制量表, 选择题采用 (低—高) 来表示。

4.2 样本描述

本文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以教师、科研人员、科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80份, 回收问卷417份, 其中有效问卷358份, 有效回收率为61.72%.

4.3 信度及效度

(1) 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spss 16.0测试问卷各分量表信度,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各分量表的标准化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 说明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

(2) 效度检验

对量表进行检验, 其KMO检验值为0.825,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小于0.001, 支持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和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进行因素抽取, 各因子载荷表中6因素共解释了总方差的70.732%, 各指标对因素的载荷较为理想, 证明问卷设计可以通过效度检验。

5 数据处理及结果讨论

本文根据调查样本进行分类分析, 运用spss 16.0进行了多元线性归回分析。

注: 除常数项外, 上述变量系数均为标准化Beta系数。*P<0.10, **P<0.05, ***P<0.01。

5.1 个人间的合作创新

从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来看, 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研究结果:

(1) 认知因素与知识联盟创新绩效的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1, 但其值不显著。这可能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作中, 彼此的合作大多数来源于同一所高校内或者是同一地域之间的合作, 所以在社会文化、学术氛围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性, 具有类似的认识。

(2) 风险因素与创新绩效的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180, 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对风险的预估和预防成效将会影响创新绩效的产生, 这种影响作用显现的尤为突出。

(3) 能力因素在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创新绩效中所产生的作用是正相关的, 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41, 但其值并不显著。这可能是能力因素在我国高校的创新实践当中, 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创新能力确实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但是在高校学术领域, 创新成果的发表也要决定于很多其他的因素, 如学术背景、课题资助等。

(4) 在高校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联盟中, 成本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45, 但其值并不显著。虽然在高校的个人之间组成的联盟中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和支出, 但是这种成本应该是在联盟成员之间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且意味着并非在一项联盟中, 投入的资源越多就一定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5) 在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形式中, 制度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734, 在0.01的水平下显著。可见,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 制度因素对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创新绩效所产生的作用最为关键, 由于个人间的合作很难去规定合作的操作制度, 以此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也多, 联盟成员必须在利益分配、冲突解决制度等方面制定完备、公平的措施, 以保证创造更高的绩效。

5.2 团队间的合作创新

从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来看, 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研究结果:

(1) 认知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78, 但其值不显著。这种结果的产生与上文中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的原因相似, 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 合作团队之间的价值观和认知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团队合作带给研究人员的保障较多。

(2) 风险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69, 但其值不显著。但在团队合作中, 由于团队成员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基础水平相对较高, 能够有效的克服技术风险问题, 团队研发能力提升的同时, 相对也就弱化了合作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3) 能力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87, 但其值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联盟成员在寻求团队合作伙伴时已经选择了能满足技术创新、研发要求的合作伙伴, 知识联盟因为能力大小而影响绩效高低的可能性并不明显。另一个原因同个人间合作一样, 成果的体现还受到课题资助等其他方面的影响, 并不一定学术能力强就一定成果突出。

(4) 成本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14, 但其值不显著。其原因可能与上文中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的相似, 这里就不在赘述。

(5) 制度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345, 在0.01的水平下显著。在这种联盟形式中, 联盟关系更加复杂, 其不仅有团队内个体的相互影响力, 而且存在着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合作契约等制度方面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5.3 高校间的合作创新

从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来看, 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研究结果:

(1) 认知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457, 在0.01的水平下显著。可能是由于不同的高校所专注的研究领域也有所区别, 在不同的高校学术氛围的引导下, 联盟成员对于知识转移和分享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认知将会有所差异。

(2) 风险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17, 但其值不显著。其中的原因可能与上文中高校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联盟中所阐述的相似, 而且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知识规模通常比团队与团队的合作模式更大, 其风险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将会更小。

(3) 能力因素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24, 但其值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知识联盟, 其知识存量比起团队与团队的知识联盟更大, 联盟成员具备足够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来实现知识联盟的目标, 其对联盟创新绩效的影响与团队间的联盟相似, 作用并不显著。

(4) 成本因素与知识联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039, 但其值不显著。其原因可能与上文中高校个人与个人的知识联盟, 以及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联盟的相似, 这里就不在赘述。

(5) 制度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188, 在0.1的水平下显著。在这种联盟形式中, 联盟关系是最为复杂的, 其不仅有高校内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以及个人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而且存在着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相互作用, 每所高校在鼓励对外合作创新上的制度都有所差别, 这将在上述分析的联盟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合作的复杂性, 对知识联盟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6 结论

本文认为高校知识联盟的合作创新可以分为三种组织形式:个人与个人、团队与团队、高校与高校。三种不同联盟形式的创新绩效会受到认知因素、风险因素、能力因素、成本因素以及制度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作用效果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来说:相似之处体现在, 这三种高校知识联盟形式下, 能力因素和成本因素对于联盟创新绩效的作用并不明显, 而且随着联盟规模的扩大, 这种影响的显著性将有可能会进一步的弱化。相反, 制度影响则成为了三种联盟形式共同的关键影响因素, 根据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分析可知, 该因素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力在高校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联盟中作用最大, 而在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知识联盟中的作用则是三种联盟形式中最小的, 但仍然是显著的重要因素。不同之处表现为, 在高校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联盟中, 风险因素是对创新绩效产生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 但在高校团队与团队以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中, 由于知识联盟的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风险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在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知识联盟中, 认知因素是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显著性因素, 但在高校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联盟中, 由于这种合作基本是在同一所高校或者相同地域、社会文化及学术氛围下展开的, 联盟成员具有大致相同的认知观, 因此认知因素并未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作用。

教学组织形式 第5篇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班级授课制

1.概念及其发展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选择题】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C】年。

A.1856

B.1860

C.1862

D.1866

【选择题】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凯洛夫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

【选择题】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5.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选择题】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特朗普制

【选择题】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解析】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与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而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三)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辨析题】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答案】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创立的。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的。

(五)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选择题】【D】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

A.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校企合作联盟是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 第6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活教育 校企合作联盟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校企合作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结合,体现了陈鹤琴先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思想。校企合作是活教育课程论在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的新体现。

1 校企合作联盟的总体目标和合作原则

校企合作联盟的总体目标是在各个相关高职院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基本单位,联合当地经济发展区域的行业、企业事业组织和机构,成立校企合作联盟,通过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有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联盟是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进行的。

2 校企合作联盟的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联盟可以由校企合作联盟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理事会组成,按照专业群成立专业合作联盟。

3 校企合作联盟会员单位的互利共赢关系

作为校企合作联盟的成员,必须具有互利共赢的条件,才能够使合作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行业企业等联盟会员单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联盟获得以下主要权利与利益:

(1)有相关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信息知情权;(2)参加联盟组织的各种合作与交流活动,应邀出席相关高职院校重大活动;(3)与相关高职院校共同进行各种形式校企合作项目;(4)优先使用科技成果;(5)优先选拔相关高职院校毕业生;(6)评聘兼职教师;(7)在相关高职院校设立企业奖学金;(8)使用相关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场所;(9)享受招生选择性计划名额;(10)在相关高职院校校园网、校内公共教学科研场所宣传企业与企业文化。

与此同时,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合作方可以为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承担相关高职院校师生实习实训基地义务;向相关高职院校推荐兼职教师;协助相关高职院校各相关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赞助职业教育基金;优先录用相关高职院校的合格毕业生等等。

4 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

4.1 教学模式

基础模式是指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相关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其合作可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相关高职院校教学项目研究等领域;企业可向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实习设备和原材料,改善相关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条件。

4.2 基地模式 (下转第29页)(上接第8页)

为保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适应企业需求,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就业前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运营环境和节奏,提高岗位适应能力。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由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的实训(实习)基地。

4.3 订单模式

院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制培养。实施订单培养的班级可以采取冠名制管理形式。

4.4 创业模式

院校与企业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资本,就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合作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效益。

创业项目可以是一个企业(如工作室、旅行社、咨询公司等生产经营性实体),以校办企业形式开展工作,可以享受校办企业的相关政策。创业项目还可以是一种研发产品或技术,校企专业共同开发,共同享受高校科研项目支持,共同享受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5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1)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研究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研究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工作;(3)實习实训,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方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共同参与对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完成效果的考核与评价;(4)科研开发,校企专业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工作,共同享受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5)职工培训,利用相关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定期对合作企业的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培训工作可以共同进行。(6)师资培训,利用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优质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相关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训,提供挂职锻炼(训练)机会;(7)联合创业,相关高职院校与企业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资本,就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合作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效益。(上述联合创业模式)(8)顶岗实习,学生以实际员工的身份定岗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9)订单培养,通过企业命名方式设立专业班级组织,运用企业的文化、技术、素质要求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10)设立奖励金,以企业命名的形式设立经学金、奖教金,通过奖励金的评比活动,宣扬企业的文化和精神,鼓励优秀的师生争先创优。(11)社区服务,校企合作以双方的资源优势开展对企业、相关高职院校和社会的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义务的;(12)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3)就业基地,通过合作,吸引和鼓励企业定期接受相关高职院校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建立就业基地;(14)校企文化建设,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品位,使学校教学科研场所和校园建设更加具有职业文化特征,使企业更具人文科技的精神特征。

合作组织形式 第7篇

1 理论框架及分析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学术界对其有不同认知。但总体分析交易成本理论可以解释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与市场的转换,强调节约成本是企业的重要选择。在交易成本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R. H. Coase和O. E. Williamson的贡献较大。R. H. Coase认为交易成本可归纳为获取准确信息的成本、谈判和签订契约的成本、在契约实施中监督以及必要时调解与仲裁的成本三类。O. E. Williamson对交易成本理论进行了拓展性研究,将交易成本概括为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三类。O. E.Williamson提出由于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交易的成本就会上升。R. H. Coase从交易成本角度诠释了企业科层产生的原因,并界定了市场与企业科层组织形态,而且根据交易成本的大小可以判定组织中各中间形态的层次,交易费用大的组织更接近市场,交易费用小的组织更接近科层。池泽新等[3]认为农户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基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制度安排。农户专业合作社( 农户单体合作社) 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对象是合作农户,合作载体是农产品。农户专业合作联合社是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农户专业合作联合社也是中介组织的高阶形式,其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农户,合作载体也是农产品。以北京市密云县奶牛专业合作联合社为例,服务对象是奶农,合作载体是牛奶。笔者充分运用R. H. Coase和O. E. 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论从资产专用性、不完全与非对称信息、外部性角度,分析现有农户单体合作社与农户规模化经营之间的矛盾,探究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影响因素,为专业合作联合社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 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2. 1 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O.E. Williamson将资产专用性划分为区位专用性、实物资产专用性、完全为特定交易服务的资产、人力资产专用性、品牌商标资产专用性和瞬时专用性六种类型。资产专用性是决定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交易的专用性,是为完成某项交易而组织进行的耐久性投资,交易一旦形成,这项投资某些资产表现为专属性,其本身具有通用性差、要素市场不完整、空间位移难的特性,在作他用时,其价值将会迅速贬值。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盛行的社会里资产的专用性越强,资产拥有者对交易对手的依赖性就越大,若在没有制度阻拦的条件下,有可能被交易双方机会主义行为损害而产生巨大风险。由此推断,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增加,交易关系的持续性显得特别重要,交易者双方需要建立保障机制来维系这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使得交易成本上升。通常情况下,交易者双方选择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契约向内部组织或关系性契约的方向移动。因此,资产专用性较高的生产活动将会放在组织内部进行,而资产专用性较低的生产活动将会放在市场中进行。

2. 2 不完全、非对称信息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不完全、非对称信息是指交易者双方在信息收集租金的存在下,不能够完全掌握有关某种交易的全部信息,并且已掌握的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不完全、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交易双方出现事前的机会主义行为( 逆向选择) 和事后机会主义行为( 道德风险) 的风险较大。阿克洛夫研究表明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逆向选择会导致市场出现“柠檬理论”或格雷欣法则所说的“劣品驱逐良品”。交易双方都担心自己成为对方的牺牲品,从而使双方博弈的结果较难达成合同或将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确定某种制度,安排消除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导致交易成本上升。

2. 3 外部不确定性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外部不确定性是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性影响又不能通过外部市场方式解决。黄有光[5]认为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一个事实,即经济效果传播到市场机制之外,并改变了接受效果的厂商的生产和由其操纵的投入之间的技术关系。外部不确定性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效果首先可以分成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从外部不确定性的生产领域分析有两个标志: 一是它们伴随生产或消费活动而产生; 二是它们或者是积极的影响或者是消极的影响。

3 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形式分析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一种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或治理结构反映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该组织试图使生产和交易成本之和最小化的努力,在给定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成本的组织形式将成为该领域内处于优势地位的组织形式。广大弱势农户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组建农户单体合作社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很多学者研究发现,与小农散户比较,面对市场变化,农户单体合作社具有显著优越性。1992年勒普克指出了合作社的作用主要是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取得规模经济和打破市场垄断。

随着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其资产性投资越来越大,加上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农户单体合作社的弱小性,使得其所面对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是在特性环境下为减少交易成本而形成的具有优势地位的组织形式。

3. 1 从资产专用性角度分析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发展

农产品的生产资料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农产品生产的最大特征是生产资料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较高。通常情况下,专用性资产是沉没成本较高的资产,资产的专用性越强,生产成本越低,但可通用、转移性较差,风险大。农业生产特性和农产品供需弹性决定了农产品生产资料的瞬时专用性。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周期性,农户往往根据现实市场的供求信息做出决定,再加上农产品的鲜活性、区域性、生活用品性,导致农产品时空弹性小,最终导致农产品资产的瞬时专用性与市场需求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又因农户单体合作社组织弱小性可能无法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周期性和市场竞争的非均衡性做出准确判断,导致农户更易遭机会主义干扰,造成巨大风险。

规模化专业生产决定实物资产专用性,农户规模化程度高,其经营规模越大,农业生产性投资越大,资产专用性越强,将面临一系列的沉淀成本,其对市场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面对大市场,农户单体合作社市场谈判能力较弱,交易成本可能升高。

农产品单一性决定了销售性资产的专用性,农户专业化生产的结果是需要销售的单一性产品数量较多,这就需要农户单体合作满足农产品保鲜、仓储、运输、销售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本与销售物质的相应投入,从而增加人力资本专用性与销售物资专用性资产,一旦市场突变,农户单体合作的各成员高昂投资将沉没。因此,生产专业户进行销售资产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农户单体合作社无法承受销售性资产的专用性。他们为降低风险,更愿意以外包方式进行产品销售。由此可知,农户单体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会进一步弱化其在交易中的谈判力,从而增加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农户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将面临着相对较高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又因农户单体合作的低组织化,面临大市场时会产生更大的市场交易成本,这些交易费用的存在,加大了单体合作社以及农户进入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从资产专用性角度分析,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单体专业合作社尚不具备与国内相关企业竞争、与国际农业巨头抗衡的经济实力,农户单体合作社在短期内无法搭建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大企业之间的桥梁,无法扭转农户利益被蚕食、生产与发展空间被挤压的被动局面。特定环境下,为满足大市场需求,谋求交易净收益的最大化,各农户单体合作社应通过内部合作、创新制度等方式成立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

3. 2 从信息的不完全、非对称性角度分析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发展

农户单体合作社区域性比较强且具有分散性,又因信息传递存在半衰期,搜寻和利用信息困难。由于资金、时间、技术与人力资本等诸因素的限制,农户单体合作社直接搜索掌握信息的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导致农户单体合作社以及农户所获得的市场信息具有不完全、非对称性。由于信息的不完全、非对称性,可能导致信息失真或滞后,难免造成生产或购销活动中决策失误。例如: 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环节过程中,农户单体合作社组织实施信息收集,获取关于各类农产品、生产资料、技术等相关信息,潜在消费者或企业以及其行为特征信息,为此必须付出较高成本,又因农户单体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短期内无法承担交易成本。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缺失和模糊不清,造成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不愿意付出更高价格,造成农业单体合作社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的投资动机降低,可能导致农产品市场蜕化为“柠檬市场”,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和市场萎缩的现象,从而影响农户单体合作社发展。随着农户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加大,为了减弱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推广品牌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品牌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增加了品牌专用性,同时也增加产品信息成本,导致组织化程度低的农户单体合作社农户积极性受挫,投资动机较低。由此分析,为避免农产品信息不完全、非对称性,以农户专业合作联合社为纽带,把众多分散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单体合作社组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经营群体,改变农产品市场的非对称结构,共同推行农产品绿色品牌信息建设,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3. 3 从外部性角度分析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发展

农产品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别是负外部性。劣质、不安全的农产品扰乱整个农产品消费市场,会给整个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农产品物流领域,农产品物流通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新鲜易腐的农产品。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单体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较低甚至缺乏物流配送能力,配送效率低农产品损耗就大,导致农户收益下降,甚至会影响交易双方的合作。同时,由于同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专业化也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对缺乏标准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农户单体合作社产生负外部性,其生产和销售空间被压缩。另外,政府行为具有外部性,由于农户单体专业合作社自身拥有的资源有限,利用或承接资源的成本较高,又因政府提供公共资源的有限性,资源的公平性无法保障。如: 农户单体合作社通过政府补贴行为建造了一座冷库,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冷库的后期维护成本较高。通过上述分析,为了改善自身环境、市场境遇,农户单体合作社发展走向联合是必然趋势。以北京市密云县奶牛专业合作联合社为例,通过纵向一体化发展,降低了农户的交易成本,同时又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延伸,拓展市场范围,又进一步增强了联合社的正外部性。

目前,我国农户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单体合作社具有组织化程度低、弱小、分散等特点,造成短期内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随着农户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增强,农户投入资产专用性增多。又因信息不完全、非对称性以及生产、物流、政府行为的负外部性,与现有农户单体合作社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非均衡性,导致农户单体合作社内外交易成本增加。要化解农户专业化生产与农户单体合作社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农户交易费用。为了减少高资产专用性、信息非对称性以及外部性带来的交易费用,可以采用成立农户专业合作联合社的形式来抵御市场风险。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发展是农户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经济组织的一种体制创新,是农户专业合作经营管理上的一种制度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农户规模化生产的市场风险。

4 建议

4. 1 通过农户单体合作社横向联合降低交易成本

对农户单体合作社横向一体化经营形式,将分散、组织化低的农户单体合作社组合起来共建农户专业合作联合社。横向一体化的农户专业合作联合社将从事农产品种养殖、仓储、物流、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上利益相关的农户合作社联合起来,在农资采购、技术服务、仓储加工、农产品物流与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降低生产、物流、销售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并且通过组织获得更为广泛的交易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再者政府应加强正外部行为,各级政府制定并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如通过农户专业合作联合社,减免相关税费、提供政府补贴、提供农业政策性贷款等,减低农户资产的专用性,切实推动农户专业合作联合社横向合作。

4. 2 通过农户单体合作社纵向联合降低交易成本

农户单体合作社选择纵向一体化联合社的经营形式以减少专业化生产要求的高资产专用性带来的交易费用。纵向一体化农户专业合作联合社通过政府或规模化农户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形成产业联盟,延伸产业链,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达到行业内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农户合作联合社一体化模式使行业组织内部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将市场交易成本最小化,从而有效地保障农户的经济利益并激励其发展的积极性。其次政府应加强政策性引导,通过政策支持、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资产专用性投入。如通过降低运输、冷藏等业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本抵御市场风向。另外,联合社产业链条也可以逐步向农户生产链条上下游延伸,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消除负外部性,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

摘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下,农户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与农户专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这为农户合作社联合组织发展提供机遇。笔者根据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从资产专用性、不完全与非对称信息、外部性角度探究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形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联合社,交易成本,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黄丽萍.基于公平和效率的合作社股权安排——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股权安排的实证分析[J].东南学术,2012(01):149-156.

[2]李玉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形式的比较与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1(09):110-113.

[3]池泽新,郭锦墉,陈昭玖,等.制度经济学的逻辑与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3(11):61-65.

[4]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探析——以北京市密云县奶牛合作联社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8(08):44-51.

[5]黄有光.福利经济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合作组织形式 第8篇

一、案例描述

(一)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小组进行合 作讨论

采用启发式提问:运动前加餐有哪些利弊?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领到任务后,分成6人1组讨论 (见图1),有的学生认为运动前加餐能补充能量,满足运动中的能量供应;有的学生认为运动前加餐能防止贫血,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等;有的学生则认为运动前加餐增加了胃的负担,易产生胃下垂的病变; 有的学生则说运动前加餐易导致消化不良等等。学生们合作交流、分析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观点不尽相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们研讨问题的热情。此部分教师用时3分钟,学生用时10分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互动的积极性。

(二)现身说法,共享亲身体验

让学生现身说法,说出自己在室外体育课前加餐的亲身体会,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在学生们各自理直气壮,据理力争的情况下,让有课前加餐习惯的学生发表“感言”,把加餐后运动的亲身体会说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有的学生说课前吃了少量面包,是为了活动时有力量;有的说,没吃早饭,课前吃饼干补充能量;有的则说,课前加餐,跳远的时候不敢用力;有的学生说, 课前加餐,在跑步时感觉肚子不停的晃动, 不舒服等等。大家听后感同身受,均对运动前加餐有了新的认识。此环节用时12分钟为宜。

(三)组织辩论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分成正反双方开展辩论赛,进一步研讨运动前加餐的问题。如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三名代表组成参赛队,一组支持运动前加餐,另一组质疑运动前加餐, 分别就支持理由和质疑原因展开辩论(见图2)。

辩论规则:三名代表分别为一辩、二辩、三辩,每人主辩5分钟。辩论时由主辩发言,对方主辩质询,代表队另两人为联络员,负责把本组其他学生的观点写在纸条上传递给主辩,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辩论赛中。通过辩论,让学生对运动前加餐问题再认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提高思辨能力,发挥最佳课堂教学效果。此阶段可安排时间15分钟。

(四)及时总结评价,拓展知识空间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组辩论得出结论:第一,运动前加餐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胃部不适;第二,运动前加餐补充能量, 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运动效果;第三,加餐后不能马上运动,应提前半小时加餐为宜;第四,忌空腹运动,因为空腹运动易损害身体健康。

布置课后思考题:

1.通过查找资料回答:空腹运动有哪 些害处?

2.运动后能不能进餐?何时进餐为 宜?运动后进食哪些营养素最好?

二、案例分析

以学生合作讨论、辩论质疑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室内体育课,是互动式的高效率课堂教学,本案例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参与研讨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辩论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学环节严谨、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策略得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组讨论中合作、交流,分析、质疑,生生互动,思维互补,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在分析质疑中体验成功。

让学生现身说法,谈课前加餐运动后的感受。把实践中的体验,分享给其他同学,让他们感觉亲临其境,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样,赢得大家共鸣。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观点,为辩论赛埋下伏笔,环环相扣。此环节是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结合,全体师生参与其中。

为加深学生对运动前加餐的正确认识,组织辩论赛,通过学生的辩论、对峙, 呈现出学生对运动前加餐问题理解的程度和误区,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有充足的时间发展个性特长,获得成功与失败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此时教师是“旁观者”,但又能观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对“失败”与“挫折” 的承受能力,有效把握课堂教学进程。

最后,教师用5分钟时间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对学生得出的正确观点和见解充分肯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布置课后思考题,拓展教学内容,为下一次课的交流、共享做准备。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结语

由学生小组合作和分组辩论式的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分析、主动合作、主动质疑,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小组合作, 让学生主持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现身说法,分享体验感觉,引出不同观点;通过分组辩论,让学生占领课堂主阵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大胆质疑的能力,从而在培养学生爱好科学、崇尚科研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完成室内体育课教学任务。

合作组织形式 第9篇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

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机作业服务体系除了排灌服务以国家、集体所有为主外, 逐步成了以个体农机户为主的单一格局。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土地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个体的农机户难于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同时,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服务项目不断增加, 部分作业环节靠个体农机户已无法提供服务。因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农机作业服务需要有新的组织形式来满足新的需求。

2 0 0 4年, 湖州市开始探索新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形式。2005年,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 (下简称:《条例》) 颁布实施, 湖州市选择了种粮大户和农机户筹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但由于筹建的农机合作社是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 与《条例》所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 其性质与《条例》所称的有所不同。通过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协商, 按照农业生产与农机作业服务相结合的办法, 于8月注册了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同年1 2月, 又成立了第二家。

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多持不同的意见。然而, 浙江省部分市县的农机合作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受到了省农业厅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开始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2 0 0 6年1 0月通过的于2 0 0 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 明确了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2]同为合作社的主体, 农机合作社的注册得到了普遍认同。

1.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湖州市在大力宣传农机化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 组织种粮大户、农机户及农机服务带头人等, 通过考察学习, 举办培训班等, 引导、鼓励农机手创办合作社。到2 0 0 7年底, 全市共成立合作社24家, 社员362个, 注册资金1 9 6.1万元, 拥有农业机械378台, 原值2 542.66万元;2007年农机作业服务面积270 377亩, 服务总收入1 470.49万元。

合作社建立之初, 社员除了拥有自己的农机或承包田外, 几乎没有专门的办公、经营场所。然而, 自2 0 0 4年浙江省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后, 他们看到了农机化发展的前途和希望, 不仅把通过服务取得的积累用于建设合作社, 而且不惜举债增加合作社建设的投入。目前, 已有部分合作社建起了农机大院, 合作社有了自己的经营场所, 有办公室、有机库、有农资仓库。有的已初具规模, 并拥有自己的轿车, 成为当代新型农民的代表。

2 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

2.1 按经营内容分类

2.1.1 农机作业服务型

由一个或几个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农机服务户, 在本地 (或周边) 联合多户农机服务户, 合作创办, 主要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包括跨区作业服务) , 是现有合作社中数量较多的一类。

2.1.2 生产服务结合型

由种粮大户与种粮大户, 或由种粮大户与农机服务户合作成立, 既开展粮油机械化生产, 又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这是今后发展潜力最大的一类。

2.1.3 产业化生产服务型

由农业龙头企业或通过引入工商资本, 成立合作社, 带动周边农户, 建立良种基地、绿色稻米基地, 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 统一收购农产品等, 以实现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

2.2 按组织形式分类

2.2.1 松散合作型 (或能人带头型)

按经营内容分类的农机作业服务型和生产服务结合型合作社, 大部分属于松散合作型。即合作社社员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农业机械, 在带头人的带领下, 为当地或周边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或组成一个作业队一起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必要时, 组合在一起, 开展服务。如在水稻机插服务中, 单个农机户难于完成, 需要社员组合在一起开展服务。

2.2.2 股份合作型

股份合作的合作社, 运作复杂, 为数不多。如湖州和孚东泊粮食种植合作社, 共有农机6台, 其中有2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由4名社员合股购置、合股经营。

2.2.3 机构兴办型

象按经营内容分类的产业化生产服务型, 属于在企业带动下的机构兴办型合作社。另外, 由村委会组织牵头, 通过土地流转或委托管理方式, 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生产管理, 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合作社。如长兴瑞达粮油专业合作社由长兴县李家巷镇计家浜村委会组织建立, 村委会把一个灌区涉及承包农户33户的2 6 3.8亩农田全部委托给合作社, 进行耕、种、管、收各个环节的机械化生产。

3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

3.1 提高了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机综合效应的发挥

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多数为能人带头型, 以松散与合作相结合为主的运行模式。合作社承接连片或大面积作业服务业务, 按作业量单机结算。机手之间团结协作, 互相帮助, 老手带新手, 机具发生故障时, 一起研究一起排除。需要合作的服务项目, 他们就组合起来, 合作经营, 利益共享, 解决了单家独户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社这根纽带, 把松散的、单个的农机户连在一起, 有效地提高了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合作社为农机经营者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对于承接服务业务能力差的社员, 降低经营农机的风险;对于操作能力、维修保养技术水平低的机手有了帮带的依靠;各社员减少了承接业务、购买油品、购买配件等各方面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 减少作业、维修成本;有利于农机手获取农机化各类信息, 提高农机手对多种类农机投入的积极性, 延长年农机作业时间, 促进农机综合效应的有效发挥。

3.2 提高了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单个的农机户, 由于季节性强, 年作业时间短, 大部分时间需要从事其它行业。而通过合作社的有效组合, 开展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各个环节的作业服务, 激发了社员投资多环节农机的积极性, 增加了合作社年有效经营时间, 使每一个社员成为专门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专业人员, 提高了农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 在全程机械化服务中, 经营者更加注重农机产品质量、可靠性和作业效率, 农机具的配置也更加合理, 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加快, 促进了装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3.3 推进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水稻生产除了栽植环节外, 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机插技术是解决水稻栽植机械化最有效的途径。推广应用中, 农机管理部门曾花了多年的时间和很大的力气, 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合作社的发展, 使机插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了新的载体。2 0 0 8年, 湖州市建立的3 0多个机插示范点, 都是由合作社承担, 充分显示了合作社在实现全程机械化进程中强大的推动力。

目前, 湖州市由种粮大户承包的水田约占全市总水田面积的3 0%。然而, 种粮的规模并不大, 超过2 0 0亩的为数不多, 其主要原因是机械化程度低, 劳动力价格高, 且到了农忙时雇不到劳动力。通过合作社, 使农机户、种粮大户之间的劳动力得到有效的组合, 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的有效劳动时间和有效劳动价值, 而且解决了独户不能解决的作业环节的机械化问题, 为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组织化程度较低规范运行难度较大

4.1.1 组织化程度低, 统一经营管理的难度较大

由于农机合作社组织结构以松散为主, 实现统一经营管理的难度较大。一方面, 由于农机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且价格各有不同, 机具的技术状况和社员的技能水平各有千秋。出资人按一定的出资额, 可以合股经营一台 (套) 或多台 (套) 农机, 但难于作为合作社出资的条件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另一方面, 对外开展服务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农机户按照与服务对象的协定价格和服务量, 单独结算简单明了。因此, 无论是经营管理制度也好, 财务管理制度也好, 制定和执行的难度较大。

4.1.2 扩大规模有一定的局限性

农机合作社首先要拥有农业机械, 其次要有能存放农机及其配套设施的场地。经营农机的一次性投入较大, 而经营场所建设的投入也很大, 一般农民多难于承受。目前, 部分合作社已经有了专门的经营场所或农机大院, 但都是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带头人或企业承担建设。大部分合作社还没有专门的经营场所, 而且绝大部分合作社社员很难承受建设场所的经济负担。因此, 由社员共同投资建设合作社, 扩大合作社规模有一定的局限性。

4.2 行政管理缺乏依据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4.2.1 管理缺乏依据和手段

农机合作社发展仅仅几年, 其运作、管理等各方面工作, 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设立、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各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 但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合作社的行政管理, 同样处在探索阶段。规范管理、技术指导, 作业质量、职业技能等, 还缺乏行政规章的依据和标准化管理的手段。

4.2.2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合作社建设特别是经营场所的建设, 不仅要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 而且对建设用地的取得难度更大。二是农机合作社还没有真正列入政策扶持的范围, 制约了合作社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5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粗放型生产管理, 效益不高, 水电浪费十分严重, 农药施用严重超标, 农业环境和农产品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同时, 阻碍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 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应用, 农机装备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客观上提出了调整与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新要求。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合作社通过对农业劳动者之间和先进生产工具的有效组合, 为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建立了有效的组织机制, 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浔区和孚镇, 是全国千强乡镇和湖州市文明镇。全镇2 2个行政村, 水田面积4.0 4万亩。镇党委镇政府充分认识到,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 把农业机械化发展列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该镇东片8个村为粮油生产主产区, 面积约2.4万亩, 计划在近几年中, 以种粮大户或农机户为主体, 全部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通过土地流转或委托管理的方式, 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这就是湖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趋势。

6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6.1 探索规范管理合作社的有效机制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 在农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 总结合作社有效运行管理经验, 探索规范管

理合作社的有效机制。同时, 以合作社为载体, 加快制定农机作业服务质量标准、农机行业职业标准, 推进农机标准化建设进程, 逐步把合作社纳入标准化管理的渠道。

6.2 引导支持种粮农民、农机户发展合作社

要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引导种粮农民、农机户组建合作社, 并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上, 逐步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 使合作社既能实现机械化生产, 又能开展农机作业服务。这样, 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6.3 合作社的发展与建设应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 应当结合实际, 统筹考虑合作社发展与建设, 并对合作社建设用地的审批应当给予政策倾斜。

6.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 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 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是应当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建设范围, 根据各地合作社发展与建设的实际需要, 分期分批, 有重点地组织实施。二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 应当把农业机械化工作放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首要位置, 在着力培育并支持发展符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过渡 (转型) 期实际的新型农业生产组织的同时, 配套相应的政策措施, 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2004.

合作组织形式 第10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把原来的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给社员, 以户为单位, 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 将集体收益分配改变为农民自己支配。土地承包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1978~1984年中国农业产出年均增长率达8%。在20世纪80年代中, 后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 农户间的产业逐步分化和专业程度日趋加强, 农产品市场商品率不断提高的宏观背景下, 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就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农民养机大户自主的联合起来, 以农机具为依托展开合作业务, 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多年来的经营和发展, 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经营组织。

1.1 农场农机合作组织

它是在农业商品化过程中, 为了提高市场谈判地位由大规模农场自发建立, 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独立经营权的农机合作社, 盈余按社员交易额返还入股社员。农机作业只是其农业生产的一部分, 它一般拥有大型农机具。

1.2 行业协会农机合作组织

它是以农机作业功能为依托, 通过成立农机行业协会或农机专业性合作社而加以组建的。客观存在只围绕单一的农业生产方面发展合作业务, 具备严密的组织体系, 它不受区域限制, 基本都是跨地区经营, 具备较强的经济实体, 但是农业效益毕竟不高, 专业性合作单一的经营, 盈余和可持续发展效率较低。目前, 专业性逐渐向综合性合作组织转变, 它为农民提供多功能有效的服务。并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 大幅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来增加合作组织收入。它不论是运行机制, 还是制度特征更接近于普通股份制企业。

1.3 区域内农机合作组织

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由当地农户自愿联合组建的农机服务组织, 它与政府的农业政策相联系, 是上联国家下联农民的合作组织, 具有组织上的严密性, 参加者的广泛性, 服务功能全面性, 区域内农机户自愿填写会员登记表, 坚持自愿原则, 进退自由。

2 如何更好更快的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组织

新形势下, 我国农民分散经营, 组织化程度低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 越来越依赖于各种社会化服务, 以适应市场竞争, 当前是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的最为有利时机, 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组织, 下面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探讨。

2.1 如何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2.1.1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姓农是前提, 专业是基础, 合作是核心, 创办农机化合作组织要从实际出发, 要尊重客观规律, 既不能搞形式主义, 空有架子, 没有实质内容, 更不能下指标, 摊任务, 脱离生产盲目的求快。

2.1.2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要在建立农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 不要急于求成, 不搞一刀切, 不搞平均主义。

2.1.3 充分依托主导产业, 要强化合作理念, 合作组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参与程度。要坚持自愿和开放民主管理, 农民投入参与合理分配, 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因地制宜多途径, 多形式地探索发展农机合作组织。

2.2 如何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政府要引导而不强迫, 支持而不干预, 指导而不包办。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和生产产品的特殊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而农机联合组织是弱者的联合, 农业是弱势产业, 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

2.2.1 要加大引导力度, 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强化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 带动整体发展, 既积极又要稳妥, 要依靠市场机制促进合作组织的发展。

2.2.2 要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与合作组织的关系, 应该是支持而不是主导, 引导而不是强制干预, 应为合作组织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优惠的政策,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2.3 要加大指导力度, 通过明确相应的工作机构, 强化工作指导, 但不能直接参加合作组织的民主管理, 要对合作组织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提升其谈判能力, 运行质量, 交易效益和资源要素的获取程度。

2.3 如何壮大农机合作专业组织

壮大农机合作专业组织要加快创新组织形式, 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农机合作组织要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关键是要靠自身努力, 随着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合作化组织要在以下两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2.3.1 要从发展合作组织本意出发, 农户之间的联合, 合作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 要从各地的自然经济等条件出发, 鼓励农民联合, 尊重农民意愿, 多形式发展农机合作组织, 采取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 把农机合作组织办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组织, 办成互相合作、共同致富的组织。

2.3.2 要提升农机合作综合服务的水平, 农机合作组织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农业机械, 为农民进行有效的综合服务, 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克服单一的服务项能, 扩大服务范围, 加强服务质量, 延长服务链条来满足农民的需求。

3 农机合作化组织的管理方式

在新形式下, 随着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农机合作组织要想发展壮大, 除了外部因素外, 内部管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1 首先要引入现代的产权制度。

3.2 要引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

3.3 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

农机合作组织只有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理论技术和手段, 才能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 使我国农机合作组织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

摘要:农机化合作生产经营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凸显了农机化建设在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它对于加强农民间的合作,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对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推进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 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风险投资组织形式探析 第11篇

一、中国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现状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是指风险投资主体的治理结构和风险投资活动的管理运作机制。综观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 几乎全部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 在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上民间资本很少参与, 多数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建立的或者是政府占绝对控股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及少数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这些由政府直接出资建立或政府占绝对控股地位的风险投资公司, 在本质上属于国有风险投资机构。这种由政府直接出资建立的国有风险投资公司存在的问题很多、很突出, 具体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1) 经营者选择机制行政化; (2) 约束与激励机制软化; (3) 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简单化; (4) 投资后参与管理形式化[2]。

二、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对风险投资组织体系构建的障碍

(一) 合伙法律制度

目前, 中国《投资基金法》的制定也成为中国金融法发展的焦点之一, 为中国风险投资机构选择信托基金制增加了可能。由于风险投资的风险性很大, 在普通合伙企业中, 所有合伙人都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这一规定不利于风险投资公司筹集资金, 因此, 普通合伙企业组织形式并不受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中国虽然已经出现了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 但一则有限合伙法律制度只是在特定和有限的区域建立起来, 其影响力非常有限;二则有限合伙于国人来说,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对其认识还不足, 接受程度还不够, 因此, 采取这种组织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极少。

此外, 中国2006年新修改的《合伙企业法》虽规定了公司、企业可以成为有限合伙人, 但该法第3条同时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性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公司法》第15条亦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不得成为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将特定主体排斥在合伙企业合伙人之外, 虽有其合理之处, 但不利于合伙企业组织规则的统一, 也就否认了公司等法人在有限合伙中的普通合伙人资格, 而这对于风险投资来说是致命的。对于风险投资而言, 不允许法人作为普通合伙人, 将意味着风险投资专业化程度无法提高, 资金运作安全性易受到损害, 也不利于在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之间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3]。

(二) 公司法制制度

在中国《公司法》中存在不利于风险投资的规定。首先, 法定资本制不适应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中国《公司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是法定资本制, 这确实能够保证公司资本真实可靠, 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 维护社会经济安全, 防止公司设立中的欺诈、投机等不法行为, 但法定资本制要求风险投资公司在设立之初, 股东按公司章程规定足额缴纳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或全部认足股份、全部募足股款, 既不允许授权发行, 也不允许分期缴付。然而, 风险投资公司募足风险资本之后, 不可能立即把其投人到风险企业 (或项目) 中, 要等待时日寻找机会, 在公司股东的收益压力之下, 往往促使风险资本管理者选择从事证券、房地产投机等非法经营业务。另外, 法定资本制也阻碍了风险资本家根据风险经营项目进展情况、赢利能力和经营目标是否实现, 来决定是否继续及何时投资、投资多少等[4]。在风险企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需要资金, 但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规模不相同:在种子期, 所需资金最少;在创业期, 所需资金显著增加;在成长期, 风险资本一般投入最大;在成熟期, 尽管所需资金很大, 但由于可以通过信贷、发行债券或股票融资, 因而风险资本已很少投资了。由此可见, 对于风险投资公司采用法定资本制极为不妥。

其次, 《公司法》就公司对外投资的限制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不得成为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这就限制了公司的投资范围, 即只能是有限责任主体的出资人。

三、建立和完善中国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健全有限合伙法律制度, 把有限合伙作为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主流形式

1. 对有限合伙人的范围做出相应的限制, 并对有限合伙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

毫无疑问, 如果允许国家工作人员作为有限合伙的有限合伙人, 经济上的利害关系极有可能促其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为合伙谋取私利, 所以, 应严格规定限制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合伙人的资格。同时, 为了防止有限合伙企业成为黑色收人者洗钱的工具, 应严格有限合伙的登记管理制度, 采取实名制, 通过合伙协议规定并通过登记明显合伙人的地位及出资情况、承担责任方式等。

2. 建立配套的有限合伙退出机制。

有限合伙一般在有限合伙协议中规定了其存在的期限, 并且风险投资最终目的是通过把有限合伙的股权转让实现高收益的。所以,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股份从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的退出方式, 应是立法中着重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讲, 公开上市、协议转让和企业回购股权是退出投资的三种常见方式, 其中, 公开上市是一种优先考虑的退出方式, 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并深受欢迎的资本退出模式。

3. 解决有限合伙中法人可以充当普通合伙人的问题。

允许法人成为有限合伙中的普通合伙人对于风险投资的意义很大, 因为从实践来看, 风险资本家往往都是先成立基金管理公司, 然后再以基金管理公司的名义参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 充当普通合伙人, 这样更便于多个风险资本家协调工作, 也相应减少了风险资本家的风险。对于风险投资而言, 不允许法人作为普通合伙人, 将意味着风险投资的专业化程度无法提高, 资本运作的安全性易受到损害, 也不利于在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之间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二) 修改公司法律制度, 建立折中资本制

1.完善公司资本制度, 建立折中资本制。公司资本制度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 即法定资本制、授权资本制和折中资本制。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目前采用的是法定资本制。法定资本制能够确保公司资本的真实可靠, 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 维护社会经济安全, 防止公司设立中的欺诈、投资等不法行为。但是, 法定资本制要求风险投资公司在设立之初, 股东按公司章程规定足额缴纳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或全部认足股份或全部募足股款, 既不允许授权发行, 也不允许分期缴付, 这样往往造成已募集的风险资本闲置。授权资本制虽然能防止法定资本制下的风险投资公司的资本闲置, 降低公司设立门槛, 使募集新股程序简便, 但易于造成公司滥设和公司资本虚空, 不利于维护交易安全和保护债权人利益。而折中资本制既能减少公司设立难度、避免法定资本制造成的公司资本闲置的浪费, 提高公司运作效率, 又通过对公司首期发行股份的数额和公司股本总额的最后筹集期限作明确限制, 从而使公司资本相对确定, 有利于避免公司虚设, 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因此, 中国风险投资公司应采用折中资本制。

2.加强对风险投资公司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风险投资公司的弊端之一就是在风险投资公司中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 由此导致委托代理成本升高。为此, 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对公司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 以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如规定主要经营管理者的收人必须向监管机构如实申报、风险投资公司的主要经营管理者不得从事任何与本行业有竞争性或有关联交易嫌疑的活动等。

3.改造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目前, 中国大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属于国有风险投资公司, 其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很大缺陷, 运作效率不尽人意。为此, 我们可以对现有国有风险投资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 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逐渐稀释国有股权, 减少政府资本的比重, 加大社会特别是企业资本的比重, 把现有的国有风险投资公司逐渐地改善为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管理科学的风险投资股份公司, 建立起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三) 鼓励发展公司型风险投资基金, 适度发展契约型风

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组织形式都不可能是单一的, 国家都要提供尽可能多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 公司型风险投资基金和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理应是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选择对象。由于中国公众投资者的信托意识还不如法制健全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仅仅凭信托关系即募集到较大规模的而且从事实业投资的产业基金比较困难。与证券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小投资者相比, 产业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和相对富有的个人, 而且更有愿望参与基金的重大决策。以公司型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投资者便成了基金公司的股东, 有利于通过参与基金公司的重大决策, 较好地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其他作为最终所有者的权力。另外, 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完备的信用制度, 金融信托业的动作还不规范, 信托专业人才还很缺乏, 众多的投资者还没有这种信用观念和知识。在目前情况下, 风险投资基金中公司型基金可以占

摘要:风险投资对国家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风险投资组织形式是影响风险投资效率和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风险投资的公司制存在许多弊端, 不利于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未来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选择应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国情, 建立健全有限合伙法律制度, 把有限合伙作为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主流形式。

关键词:风险投资,合伙,有限合伙

参考文献

[1]刘复军.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 (5) .

[2]范柏乃.现代风险投资运行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3]华国庆《.合伙企业法》若干问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 2000,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合作组织形式】相关文章:

上海合作组织05-31

合作组织现状06-16

农村合作组织09-02

牧民合作组织09-08

农机合作组织09-14

牧区合作组织09-14

植保专业合作组织06-11

农村新型合作组织06-2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08-10

校企合作组织范文06-08

上一篇:开放类试题应试技巧下一篇:酒类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