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2024-07-10

教师心理健康分析(精选12篇)

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第1篇

1 教师不健康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理由

1.1 自身压力。

由于消极的认知方式导致消极的消极行为和情绪, 使得有些教师对自身职业和发展状况不满意, 或对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不满意, 进而对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进取意识, 最终引起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二是由于业务中出差错, 致使出现抑郁心理。

1.2 工作压力。

教师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 有时候还要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长此以往, 使之精神疲劳;学校扩招、学生数量激增、教师短缺。使之工作过于繁累, 情绪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年轻教师缺乏,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无论年龄如何均处于同等的工作压力下, 使之身体透支;现在的教师职业是铁饭碗。工作采取聘任制, 个人教学能力, 工作能力, 管理能力, 交往能力, 各个方面都会和别人形成竞争, 持久的竞争环境使之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1.3 组织文化压力。

部分学校对教师管理缺乏科学完善的选用人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不具体, 教师使用和管理缺乏明晰的依据。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晋职晋级程序。有的时候存在不公平现象, 这些都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抵触情绪。

1.4 社会压力。

现在很多教师都是高学历, 高素质人才, 囿于职业需要, 却每天都要管理一群孩子, 尽是琐碎之事, 有的时候还得不到家长的理解, 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 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且大部分教师是女性, 充当着妻子、妈妈、儿媳多个角色, 家庭事物负担重, 工作与家庭都要兼顾, 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素质。与社会其他职业即得利益与工作强度的攀比, 也是社会压力内容中的一部分,

2 改善教师心理问题的意义与主要途径

教师心理健康的构成是指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 也就是教师对内对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特征等。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 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 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 好的教师, 除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 还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 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 轻则影响师生关系, 重则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因此,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 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 (Dr.Hain G.Ginott) 曾经说过:“For better or for worse”。意思是:作为一位教师, 他 (她) 要么是帮助人, 要么就是伤害人。因为首先教师的期望值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正向的, 亦或是负向的。他还在他的著作中这样阐述教师的力量:

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 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 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 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

身为老师, 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 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 也能叫人开心, 能伤人, 也可以救人。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 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 全部决定在我。”

这位教育心理学家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心理健康对被教育者的作用。从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出发, 对于调节和改善教师心理问题提出如下策略:

2.1 呼吁社会重视

每一种行业都一样, 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社会、家庭尊重爱戴教师, 对于解决教师压力是很重要的。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 治标治本, 必须整体联动;社会尊师重教, 尊重教师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苦衷, 在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中, 自然会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2.2 把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 加强思想教育和培训, 引导他们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学校要坚持和完善谈话制度, 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帮助教师确立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帮助他们坚定职业信念, 锤炼他们应对各种上挫折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帮助他们完善个性品质, 培养他们思维的开放性, 情绪的自我觉察力和心态的平衡性, 及时掌握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 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 解除后顾之忧。第三, 改进和完善选拔聘用教师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 为他们集中精力干好工作提供良好的投放环境。管理者要通过深化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针对不同年龄, 不同学历, 不同特长的教师, 设计配套规章制度, 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努力形成公开公正的用人环境, 打造晋职晋级机会均等的平台, 从用人导向上为教师减轻压力, 在奖金分配上予以政策倾斜, 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第四, 换位思考。每一个人的愿望都不可能完全实现, 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 想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 如果我是家长会怎样, 经常和对方对话, 和自己对话使得情绪轻松, 心情愉悦。第五, 提供和拓宽维护教师身心健康渠道, 为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适宜的氛围和条件。要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制,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 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试适能力。

2.3 发挥教师作用是提高教师心理问题的良策

常言道, 学校领导是解决学校一切问题的直接责任人, 以往工作中领导要求怎么做, 教师就按此办法去做。然而, 一个人的思路是有限的, 对有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难免单一或片面, 不能对问题的本质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 因此就不能提出更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有时甚至解决不了问题, 还会使问题复杂化, 长此以往, 便使得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消除这种工作方式带来得不良影响, 真正发挥大家的力量, 我们应当尝试提出问题, 给大家一定时间, 让大家思考解决的办法随后召开教师例会, 每个教师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大家的观点中获得更多的解决办法。教师从中结合自身特点, 选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 领导受益, 教师受益, 学校受益, 何乐而不为?

例如在解决学生流失问题时, 通过上述做法, 大家集思广益, 提出了众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归纳起来, 有几个关键做法:一是做好思想工作, 用行动感化;二是分析解决流失的原因, 用心换心;三是交朋友, 大手拉小手。此举成功处在于教师的方法领导采纳后, 使教师的信心倍增。学校无论有什么问题, 只要问题一提出, 教师就想办法解决它, 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方法极为奏效, 即分解了领导的压力, 又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可谓一举两得。

在工作中, 我们更应注重与教师们的沟通。一线教师很辛苦, 且不说“备、上、批、辅、改”等常规教学, 单就他们每人的跨学科授课, 常常见他们刚入下这本教材, 忙又抓起另一学科研读。业余时间我们愿意倾听来自他们的心声, 更愿意与他们谈心。当有教师提到“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时, 我们则记在心里并与大家一起关注学生的成长, 因为我们的工作只要发挥了集体的作用, 才能拓展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的生活既好象万花筒, 又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 五味俱全。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做到和谐发展, 首要做到的是全体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 这就是必须要做到组织制度保证。一是真正注重贤能, 点石成金, 尊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恰如其分地评价教师, 犹如一剂甘甜的良药, 一池激活的活水;二是全体教师以鼓励为主, 实施多元评价, 科学完善选用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标准依据应明晰而具体, 克服不公平情况的发生, 避免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抵触情绪。

摘要: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教师常常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和抵触情绪等, 必须重视调节与改善,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相应的策略。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 第2篇

摘要:根据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育科学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对小学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现实层面,从人性层面关爱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压力,焦虑,紧张,挫折感,人际关系,工会职能

一、背景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人们给予教师的赞美同样毫不吝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辛勤的园丁”、“任劳任怨的铺路石”、“默默奉献的人梯和渡船”……然而,教师却常常被塑造成一种不求回报的牺牲者的形象,被放置在一个“神圣”与“崇高”的位置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对教师的尊崇。多年来,人们对一直生活在这种浮华光环下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又了解多少呢?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如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其中较典型的是69%的被测试教师比同期毕业的同学有较强的自卑感。广州市天河区在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国外调查同样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压力远高于其他行业,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

近年来,人们屡屡通过新闻媒介听到看到不少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不和谐音符:

6月7日上午,柳州市29中附小老师王某在给本校六(三)班上第三节课前,发现自己放在过道的开水被学生“故意”倒入美术颜料。在课堂上质询“肇事者”而无人出声的情况下,王某采取“株连”追究方式,把颜料污物倒入半桶凉开水,由班长带头,台下其他同学轮流上来舀这略带异味的“颜料水”喝下......

6月5日,被告在教学过程中,因小马做漏了一道题,即令小马站起来,并请全班同学下课后都打小马一下,让小马以后记住粗心的“教训”。课间和放学后,有的同学去拍打了小马,造成小马患“创伤后应激障碍”。

4月9日下午,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蜂岩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陈元虎在给学生讲授《红领巾》课文时,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来朗读课文。第一、二、三组学生由于得到陈的“引导”,遂能顺利朗读下去。在前三个组轮流复读的情况下,第四组学生却不能顺利朗读。陈元虎一气之下,将第一组9名学生叫上讲台,逐个把学生的裤子脱下来露出屁股,强迫第四组6名学生(3男3女)去舔他们的屁股,让这些学生“舔股思过”。

以上述数据以及在媒体中屡次曝光的教师体罚、侮辱学生等事件,也许有其自身的具体性和局限性,但是,从中却反映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教师遭受着心理困扰。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教师充满着期望,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的代理人等。一方面,全社会都在关注着教师。家长不希望独生子女输在学校教育的起跑线上,当孩子成长与自己愿望出现偏差时自然就会迁怒于教师。教师的工作在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处于社会舆论的焦点,压力自然是其他职业者所无法体会的。加之教育体制改革,竞争日趋激烈,若是教师自身的水平及能力与应达到的标准还有相当差距的话,部分教师产生自卑心理或焦虑情绪也在所难免。另一方面,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的心理常常超负荷工作。教育职业的神圣感使得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刻意关注自身言行的细节,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压抑自己的情绪表达。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教师的心理状况,找出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使小学教师能够身心健康的工作生活,我开设了本次研究工作。

二、调查对象方法

1、抽样调查荔湾区四所小学120名教师。共发放试卷120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并根据随机抽样。在调查中我采用的具体调查法是问卷调查法和座谈调查法。

2、此次调查共分为三个步骤进行:①首先对问卷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补充。②选择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③在填写问卷之前我做了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教师出现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排除各种顾虑填写问卷,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结果和分析

根据对本次抽样调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当前小学教师的心理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分析:教师的心理压力大,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教师在包括压力、工作倦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从表面来看这种现状对我国的教育还没有造成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障碍。

80%的被调查教师压力大,有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82.2%,说明绝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压力比较大,教师的压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86%的被调查教师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有58.50%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有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每10个被调查教师基本上有3个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

虽然整个教育界对于教师的工作倦怠还没有高度重视,但是实际上教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已经非常明显,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马上采取措施来帮助教师治疗与预防工作倦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近4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有38.5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只有28.8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国内现在正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近40%的被调查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又如何能保证这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在我们推行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状况。近5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理状况良好,有49.2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理状况比较好,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20.7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理状况不是很理想,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确保教师的生理健康,包括定期体检、组织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等。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参加调查的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比较低,有64.40%的被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比较低,而只有15.40%的被调查教师的满意度比较高。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当个体的满意度比较低时,他们更有可能会跳槽,他们的工作效率与效果也会大幅度下降。因此,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角度出发,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满意度。

以下是就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

1、教师人际关系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教师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有四方面: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

由于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尤其是实行学科成绩考核后,学科之间争时间,同教材之间资料保密,唯恐你考好了,我落后,影响到考核。有时学生违纪违规,你批评教育他(她),不但不听,还顶撞你,向家长反映,有时家长还偏袒子女,教师两头受气。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教师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焦虑。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未成熟的孩子,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然而,30.6%的老师承认自己曾经骂过学生,29.5%的老师会因情绪低落而上课没精神,还有的老师会偏心、因心中烦恼而迁怒学生。这些不当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师生之间关系淡漠的现象。15.9%的老师认为,“对学生好,但是学生不理解我”;21.7%的老师认为“学生在背后议论我,甚至说我的坏话 ”;24.8%的老师认为“师生关系淡漠”。

同时,在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上,问卷结果显示,家校关系并不尽如人意。老师们认为,有些学生一出现问题,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向老师兴师问罪,26.3%的老师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还有21.2%的老师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家校之间的联系几乎荡然无存。

2、教师工作压力

备课,上课,改作业,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那么,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有多长?调查显示,只有32.5%的老师“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下”,除此之外,41.3%的老师每天工作8~10小时,17.8%的老师每天工作10~12小时,还有8.4%的老师每天工作甚至达到了12小时以上。

与此同时,26.5%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已经是“超负荷”。对于工作的付出,有44.9%的老师认为自己“付出超过回报”。

在对工作压力的调查中,只有21.5%左右的老师认为“没有什么压力”,另外八成左右的老师认为压力巨大。其中,47.1%认为“压力很大,但可以承受”,31.4%的人已“无法承受”。 从研究教师工作压力的源头来看,升学率当之无愧地成为“罪魁祸首”。收入低、工作量太大、人际关系紧张与同事竞争紧随其后,成为造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四大原因。

令人欣慰的是,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仍有58.2%的老师表示“能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也有37.6%的人“发牢骚,不情愿地工作”,4.2%的人想“辞职或提前退休”。

3、教师心理健康。

SCL-90调查发现,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58.1%的教师感到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强迫症状。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高达42.5%的老师常常感到疲劳,38.1%的老师处于烦躁、焦虑之中,33.8%的老师出现了失眠或睡眠状态不好,30.6%的老师觉得不安。还有的老师出现了过敏、多疑、抑郁、精神不振等症状

因为情绪上的波动,38.4%的老师 “有时会在工作中不自觉地流露出”,21.9%的老师“感觉到上课也很烦”。无疑,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入了课堂。当老师感到自己情绪不良时,运动和睡觉成为老师舒缓的方式,各占比例53.7%、41.5%。但有23.8%的老师找不到宣泄的方式、方法,同时,3.6%的老师对药物产生了依赖关系。

总人数

同事之间

师生之间

家校之间

120人

29.5%

24.8%

26.3%

可见,被调查教师的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从表面来看这种现状对我国的教育还没有造成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障碍。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教育事业的兴衰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国家和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素质。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今天,当人们齐声赞美光荣的人民教师,把鲜花和掌声献给他们的时候,我们是否更应该从现实层面和人性层面关爱一下教师的心理健康呢?

五、结论

1,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2, 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或不显著的差异,说明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

3, 要想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因为正是教师充满爱心的看护和教育,才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园长水平太差,无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等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学者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况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等等。由此可见,要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双重任务,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质需要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日益强烈。事实上这些需要在很多幼儿园都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幼儿教师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经常发生侵犯教师权益,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难免在教师中产生脑体倒挂,酬不抵劳的不公感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反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会对自己的业绩、形象给予认可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成就需要。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学业成绩来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对教师教育成果的评价有时有失公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另外有的幼儿教师所担负的工作同她的工作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之产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当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幼儿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甘于奉献的人,教师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自尊需要、荣誉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无求益之,唯忌损之”。而有这些需要的教师也正是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创造需要的教师,当他们的创造成就被忽视、否定、抹杀时,往往使心灵深处造成创伤,引起消极的后果。

2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人际间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却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3、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使教师丧失了进取精神。

4、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一些来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不断涌入,观念的更新,课程的改变,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势。目前保教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多数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她们在校学习期间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重“三学六法”及“音、体、美”技能技巧训练,能力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掌握,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难当其任的感觉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再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因此,教师心理的焦点、困惑日渐增多。

5、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低估自身价值,丧失自信心,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上进心。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使得整日“孺子可悲”、“夫子可怜”,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抱负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师在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事事好高骛远,该属于自己的或不该属于自己的,能达到的或不能达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头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而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不同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不同,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5、心理素质。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约教师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系,彼此就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就比较大,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实践证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纳,更得不到幼儿家长的认同,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努力。

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其次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她们感激万分,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三方面就是幼儿教师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进行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学认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他人教育的成分呈递减趋势,而自我教育的成分呈递增趋势。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方面更要加强自我教育,幼儿教师要正视现实,淡化功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努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优化性格,乐于合群,珍惜友谊,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通过与各种人和睦相处,建立真正的友谊中得到快乐,获得人生的享受,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境,当产生不良的情绪后,可以向朋友或信得过的同事倾诉自己的心声。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幼儿教师还应培养健康广泛的兴趣,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加强心理的自我保健。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第4篇

下面, 笔者从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 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 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 不仅自我情况良好, 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 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 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和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 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 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二、当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近年来,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提高,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然而, 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等因素, 导致目前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1. 无故迁怒于学生

教师心理不健康, 学生是最大的受害者。现实生活中人们都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绪, 大多数人对周围的人表达不满或者抱怨。所以教师不自觉地会把学生作为宣泄对象, 当学生不遵守纪律时, 平时积聚的压力会使教育方法失当, 往往小题大做, 反应过激, 处理方法简单粗暴,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面对这样的老师时会提心吊胆, 处于恐慌状态, 身心严重受损。

2. 惩罚学生

在长期受压无法宣泄的状态下, 教师会变得情绪不稳定, 在贬低学生和惩罚学生中求得平衡, 表现出严重的心理失衡。他们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罚抄课文、罚扫地、罚站等各种手段, 甚至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3. 心理失衡

如今大多数学校实行考勤制, 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已超过8小时, 再加上政治学习、业务学习, 有时甚至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 而且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作标准来考核教师。很多教师都处于超负荷状态, 当他们受挫时, 往往出现心理失衡现象。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 倾情付出却常常不被理解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主要属于脑力劳动, 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常常超负荷工作。“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还要承受升学率、评优晋级等压力。而家长对此并不理解, 当孩子的作业未完成老师请家长, 或是将孩子多留了几分钟延迟了放学时间, 都会引起家长的不满, 加之社会对教师工作的理解程度并不高, 如此倾情付出却得不到理解, 这使得教师心理压力增大, 这种状况易激发教师的不良情绪, 形成不良心态。

2.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的实施, 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入, 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教师每周上l0~14节课, 学校还有校本课程等, 由此带给教师有形和无形的压力。如果作为示范窗口学校, 学校教师还要承担许多教研课。教师的工作量除正常的教学工作, 如备课、上课、批改大量的学生作业外, 还要承担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 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上操等。工作负担较重的教师群体, 如班主任、主课教师、毕业班教师等心理健康问题更多, 职业压力更大。

3. 评价机制不合理

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是老师最大的压力, 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是生活中最大的挫折, 这是加剧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考试压力不仅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杀手, 教师也深受其害。教师的评职受阻是产生教师心理和精神压力的又一导火索。虽然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直接挂钩, 但引起教师心理挫折的不是经济损失, 而是自尊心受到打击。没有评上或聘上的教师就会感到没面子, 别的老师会在背后说三道四等, 从而产生各种负性情绪, 给教师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4. 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 造成人际关系的狭窄

教师的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由于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 造成人际关系的狭窄, 使得其工作压力无法释放, 因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 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 应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 就会形成心理疾病。教师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一个人若有心理疾病, 即使有再多潜能, 也无法发挥出来。

2. 改善学校管理办法

一是讲究人性化管理, 关注教师发展。学校尽可能地不以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高低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教师, 通过发展性评价机制, 让教师不断进行工作反思, 修正和弥补工作中的偏差和不足, 实现专业成长。

二是创建温馨校园, 倡导积极情绪。学校可以通过改变工作条件, 运用情感因素和积极心理学的辅导理念, 创设温馨的氛围, 引导教师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调整心态, 积极、乐观地工作和生活。

三是营造和谐人际氛围。学校一方面要给教师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祥和的工作氛围, 这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心态;另一方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教师生活, 充分激发教师的个性特长和潜能, 使教师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职业愉悦感, 从而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分析论文 第5篇

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幼儿教师尤为特殊,尤其是现代充满竞争的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幼儿问题,轻则影响师幼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幼儿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幼儿,幼儿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会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平时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

研究教师工作满意度,是维护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教师管理主要集中在对教师的选聘、任用、培训与考核等以任务为中心的方面,而教师在工作中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却很少受到关注,而当这些负性情绪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研究教师工作满意度,可以及时了解教师在工作中的心理感受,进而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关注和疏导,从而预防教师心理疾病的产生,切实维护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我国关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86年,从1986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专题研究,由于研究样本、研究工具和参照点的不同,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也较差,这次,仔细分析了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卷结果后发现:问题1的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依次来自幼儿园管理、孩子的安全、教育教学其次为教科研、继续教育和家庭社会方面。问题2的结果表明教学压力依次:为评估考核、文案多、幼儿兴趣、领导听课,家长方面及教学观摩压力较小。这两个问题结果说明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园内的幼儿教师教育工作本身的专业化水平对老师形成的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应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正确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能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师在工作中有压力时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收获不相符,就会使心理失去平衡,造成新的心理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问题3的结果表明教师在面对困难与问题时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智与客观的,对于不知所措、经常生气的现象还是比较少。当然,这种现象与家长素质、教师教育水平、沟通交往艺术等方面有很大关系。问题4的结果表明幼儿教师一天的工作量在身心上的负担还是比较大的,需适当的调整身心进行减压。问题5的结果表明。教师对同行评先进,评职称还是表示支持和高兴的也有事不关己、无关痛痒的心理。问题6的结果表明。教师在工作幸福度方面还是较乐观的。

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农村 女教师 心理健康 调整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育行为问题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深入了解农村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并帮助他们认识自身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指导农村女教师学会自我调适,不仅对提高农村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1、农村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同时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检出率位于前3 位的依次为强迫、偏执、抑郁。

2、农村女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着年龄差异。

所调查的女教师分为三个年龄段,即21—25 岁、26—35 岁、36—50 岁。结果发现:3 6岁以上的女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两个方面极其显著地高于另外两个年龄阶段,在焦虑、抑郁、恐怖等项目上也存在差异。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有所下降。

3、农村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婚姻差异。

对女性而言,婚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调查的结果却表明,除躯体化症状已婚农村女教师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其他各项目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4、城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在所调查地区选取了等量的城市女教师作为对比。结果表明,农村女教师躯体症状明显低于城市女教师;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强迫和敌对等方面,农村女教师也低于城市女教师,表明农村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市女教师。

5、职业满意度与农村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对职业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女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对职业不满意的农村女教师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方面的症状显著地高于职业满意和很满意的女教师,尤其是在强迫、敌对方面的症状更为显著。这一现象说明,对职业不满意的女教师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

三、影响农村女教师心理健康特征的多因素探析。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乐观,并在诸多方面显示出其自身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贫困农村女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与农村社会对女教师的期望分不开。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农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特别的关注和强烈的需求,但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停留在把孩子看好,教儿童认几个字或算算术题,对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缺乏了解,对女教师的职业期望也较低,农村女教师所承担的社会压力相对较小。同时,相比其它职业来说,女教师仍有许多优势,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干净体面的职业,冬天不用在户外受冻,夏天不必风吹日晒,雨天不必一身泥,热天不必一身汗。因此,绝大多数女教师都自愿选择这一职业,并受到家人的支持。这些都有利于女教师保持一种自信、乐观、宽容的性格和意志品质,是其具有较高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原因,也是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外部原因之一。

农村女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身的人格特征有关。农村女教师一般多来自于本乡本土,她们的生活圈子较小,人际关系单纯,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自信心、自我期望不高。她们质朴、谦逊、顺从、心平气和;同时,从事这一职业者年轻人居多,她们大都富于爱心,喜爱孩子,好动而能歌善舞,乐观外向,轻松活泼,因而不易产生心理问题。这是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外部原因之二。

其二,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女教师由心理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随之增加。36岁以上的女教师其体能远不及年轻教师,因而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现实社会的残酷竞争使她们有更重的危机感。

其三,已婚农村女教师躯体化症状高于未婚者,缘于其工作繁重琐碎、家务劳累等原因。与此同时,由于已婚者生活、工作、家庭关系相对稳定,因而心态相对平稳,而未婚者一般较年轻,人际关系及个人情感较不稳定,容易产生偏执、恐怖等不良情绪。这样一来,两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趋向于持平,差异并不显著。

其四,城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的差异与其面临的社会期望密切相关。城镇女教师面对的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成就期望,相应地对女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及教学能力产生了较高期望与要求,这种高期望投射到女教师身上就变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与其相反,农村女教师面临的这种竞争和压力相对要小于城市同行,其心理健康水平就相应地提高。

其五,职业满意度直接影响了农村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个人认识的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同样的事件,有人感到压力,有人则不然。当人们热爱某项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工作引起的就不是愤怒,不是压力。所以在农村地区,女教师这一“干净体面”的职业仍然是许多年轻女性的追求,较高的职业满意度减弱了幼儿教育工作的琐碎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农村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整策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神圣职业要求女教师的心灵是最美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最高的。这就要求社会各界、教育行政部门、女教师自身都要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促进农村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要重视和加强对贫农村女教师,特别是年龄相对偏大的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她们的心理健康实际与经常出现的有关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如专题报告、咨询辅导、自我剖析等,正确认识社会竞争、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灵活处理各种人际冲突,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加强健全人格的培养。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农村女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更好地克服生活、工作过程中的心理困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第7篇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今天, 当我们走进幼儿园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 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 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 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但是, 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的内心世界, 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 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等, “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 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 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 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 客观因素。

(1) 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 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这些现象的存在, 难免在教师中产生强大反差, 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 心态欠佳。

(2) 沟通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 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 同事, 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 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 处理不好, 因此产生激动, 不安, 烦恼和痛苦, 不仅影响工作, 而且有碍心理健康。

2. 主观因素。

(1) 自卑心理严重。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 低估自身价值, 丧失自信心, 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 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 上进心不足。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 教育意识淡薄, 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 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 使得整日“孺子可悲”“夫子可怜”, 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 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 耐挫折能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受到挫折, 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 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 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 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 不同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不同, 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 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 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而且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 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 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 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 安心幼教事业。其次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积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 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 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

总之, 目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不仅存在于某个幼儿园, 而已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因此,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我们要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 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 从方方面面入手, 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改善幼儿教师的心理现状。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重任, 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的身心发展, 因此, 近年来,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这不仅是出于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更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

参考文献

[1]向祖强, 邢红.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09) .

[2]王福兰, 邢少颖.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2 (Z1) .

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第8篇

一、对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调查对象

选取厦门两所公办高职院校教师,回收问卷207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达93%,具体被试情况(见表1)。

(二)调查工具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分析。该量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的内容,主要分为9个因子:躯体症状、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偏执症状、人际敏感、敌对、精神病性以及其他,由90个项目组成,要求被试根据最近一周内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5级评定。

(三)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发放问卷250分,统一开会时介绍指导语与填写方法,采取无记名形式回收问卷,回收问卷206份,有效问卷198分,有效率为93%。

回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对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

(一)高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现状与分析

1. 高职教师各因子统计水平。在SCL-90的量表当中,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各因子阳性得分是其主要评估指标(见下页表2)。

由下页表2可知,高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在阳性因子的筛出率上,中度以上症状的人数占25%~44.4%,重度以上症状占7.8%~18.7%。

2. 高职教师SCL-90各因子与全国正常人常模比较。将高职教师样本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正常人常模做平均值T检验(见下页表3),发现高职教师在SCL-90上的得分在0.01水平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各个因子的得分除了人际敏感是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因子更是在0.001水平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表明高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佳,需要引起高职教师自身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注:*表示0.1的显著水平;**表示0.01的显著水平;***表示0.001的显著水平,下同。

(二)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统计学差异与分析

1. 性别差异。

在对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性别维度的方差分析(见表4),发现男性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分、躯体化症状、焦虑症状、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显著高于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男性高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进行积极的干预。

2. 年龄差异。

在年龄维度上,经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

对其进行事后检验可以看到(见表6),40~50岁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稳定,显著好于30岁以下及30~40岁的年龄段,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维护应得到重视。

3. 职称差异。

在职称维度上对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职称对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见表7)。

对其进行事后分析后发现(见表8),不同职称的高职教师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太乐观,中级职称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

4. 学历差异。

在学历维度上对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的学历显著影响了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见表9)。

对其进行事后分析(见表10)发现,不同学历之间的显著差异,主要为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本科学历及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5. 收入差异。

从不同的月收入水平上对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方差分析(见表11),发现在总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各因子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对其进行事后检验(见表12)发现,月收入小于3 000元的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月收入大于5 000的教师群体,月收入为5 000~8 000元的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

6. 婚姻状况差异。

在不同的婚姻状况维度对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方差分析(见表13),发现不同的婚姻状况对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对其进行事后检验(见表14)发现,离异状态的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最为不良,需要引起各界对该类教师的关怀的重视。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SCL-90的各个因子上均与全国正常人的常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说明高职教师群体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良,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群体,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符。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逐年增加,高职教育迎来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期许,面对高职教育所推进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师本身也不断地需要调整自身的定位,改变原有的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观念,从理论与实践多角度进行业务提升,这不断的变化,给高职教师也带来了重重的压力。再加上,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水平越来越不乐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的管理、实习实训的控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也给高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内外双重压力之下,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确实是需要引起高职院校乃至于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统计学差异与分析

1. 男性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在调查中发现,在性别维度上,男性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女性教师。这与社会对男性的期待较高有关系。社会更期待男性有较高的社会成就、更高的收入与社会地位,而进入高职院校的男性教师,普遍学历也较高,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而言,取得社会成就的机会、社会地位、各项收入要逊色不少,相比于企业中的同一层次人才也有一定的差距,男性要比女性教师承担着更大的紧迫感。

2. 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从年龄差异上看,40~50岁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稳定,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对自身工作的不熟悉,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规划仍有疑虑,尚需要花较大的力气在当前工作环境的整合适应上,同时面临着婚恋问题、工作规划、环境适应等多重生活问题的困扰,而自身素质尚未能发展处稳定而成熟的应对模式,其承受的压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年龄。而40~50岁的高职教师事业已经进入到稳定发展的阶段,家庭结构稳固,对外界环境关注更多地转入到自身内在的整合,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上,其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而在职称差异上看,30岁以下的多为初级职称,40~50岁的多为中级乃至高级职称,初级职称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不乐观,中级职称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二者相互印证。

3. 硕士学历的高职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

在调查中发现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本科学历及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可能与近几年来高职教师的招聘要求不断提高有关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从一开始以本科学历为主的教师结构,不断地发展为当前的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重点发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职教师结构。因而,由于本科学历的高职教师一般进校较早,资历更深,再加上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改革,引进了各类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这也使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职教师所面对的竞争尤为激烈。

4. 编外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重视。

调查中月收入小于3 000元的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月收入大于5 000元的教师群体,月收入为5 000~8 000元的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这主要是因为月收入小于3 000元的高职教师均为编外教师,他们所承担的工作量与编内教师相差无几,但所享受的地位、待遇却差异很大,往往容易引起内心的不平衡。

5. 离异教师的心理状况应得到关注。

调查中离异状态的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最为不良。这与离异状态的高职教师在经历婚姻失败的创伤后,缺乏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个人的生活工作失去重心,而使得其可能原先就有的偏执、人际敏感、强迫等不良的人际应对方式或心理特征更为明显,需要引起各界对该类教师的关怀与重视。

四、维护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

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从教师自身到学院各级管理层都应该有一系列相应举措来为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尤其是学校的工会及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更应该承担起主要的责任。

(一)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方式的建议

从高职教职员工的管理来看,必须要正视当前高职教师严峻的心理健康水平。从高职院校的发展出发,调整教职工的整体学历、职称比例结构,进而针对已有的教职工的结构水平,调整合适的岗位,并提供多样化的学历提升的途径。尤其是在目前高校职称自主化评定的形势下,在注重以高职教师的相关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衡定标准,能够根据学校教师结构的实际,既照顾到高学历,又照顾到工龄长的教师。

加强对高职教师的未来发展路径的设计,使得具有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工作期待的教师能够有个性化的发展路径,拓宽职业生涯的可能性,使得教师能够安心地在当前的岗位上工作,有计划、有方向地累积自身的成长资本。

能够针对编外的教师,在安排合适的工作量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一定工资待遇福利水平,通过一定权力的赋予,让编外的教师更有归属感。此外,为编外的教师寻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学校工会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学校各级工会应该为高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并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努力提高教职工的参与度,促进教职工之间的交流,丰富其业余活动,以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教职工的社会支持系统,保证高职教师工作时身心舒畅,缓解其工作压力。

学校也应将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纳入到工作重点中,遵循科学的心理发展规律,及时发现不良的心理问题,积极干预。做好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做好心理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能够引导高职教师进行日常的自我维护。同时,引导他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有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能够以更为坦然的心态面对,并积极配合精神科医生的治疗。

(三)对高职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的建议

高职教师群体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群体,身为其中的一员,应该要有积极主动的意识,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根据自身的状况,厘清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借助多方的经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确立自己的方向,以减轻由于目标缺失造成的心理压力。

高职教师也应秉持更为开放的心态,学习相关的心理保健知识,在自我调节不足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寻求专业的帮助。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学会合理分配生活的比重,既要投入到工作当中,又能够拥有合适的休闲时间。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参加文体运动,构建自身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与抗挫能力。

摘要: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生源的特点,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的特征,使得高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调查当中发现,高职教师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男性教师、编外教师、青年教师、离异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群体,初级职称、硕士学历的高职教师也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负担。因而从高职院校管理层到学校工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乃至于高职教师本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心理维护工作。

关键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心理维护

参考文献

[1]马喜亭,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与维护策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3):170-173.

[2]张晓泳,等.高校教师心理问题分析与维护策略[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117-119.

[3]陈楠,等.基于SCL-90的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系统评价研究[J].卫生研究,2014,(6):990-995.

[4]哈丽娜,等.宁夏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民治医学院学报,2012,(5):321-323.

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第9篇

目前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学术期刊,但是仍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研究问题单一,重复研究的问题很多,研究领域没有扩大和深入;第二是目前多数研究都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层面,实证研究仍然有限;第三是研究工具比较单一,一般主要使用某几种问卷,常见的是SCL-90,而对其他研究工具的应用研究不足[2]。由于以往的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大多使用SCL-90问卷,因此本研究以此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工具,通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尝试通过文献的历史回顾,从以往的轨迹中得出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综合结果。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使用网络数据库,包括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库,检索的关键词包括高校教师、SCL-90。

1.2 文献纳入标准

(1)文献的研究类型是实证研究;(2)文献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教师或包括高校教师的群体;(3)文献的研究量表必须包括SCL-90;(4)文献的数据必须包含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1.3 数据提取

经过文献检索后笔者得到26篇符合条件的文献,从符合条件的文献里提取出数据。SCL-90量表共包括9个因子,提取后数据太大,所以只列出数据简表,见表1。

1.4 方法

进行Meta分析,使用Cochrane协作组织的Review Manage 4.2完成。Meta分析是利用统计技术,综合多个独立的同类研究结果,对结果或某特定方法/措施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3]。

2 结果

2.1 与全国常模组比较

表2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从总分到各个因子,高校教师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组。

2.2 不同性别教师比较

表3表明,不同性别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个别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女教师的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教师。

2.3 不同年龄教师的比较

表4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的多数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体来说,中老年组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青年组。

2.4 不同类型教师比较

2.4.1 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比较

从表5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中学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学教师(P值均<0.05)。

2.4.2 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比较

从表6看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躯体化因子、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小学教师(P值均<0.05)。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有显著差异,表明除个别因子之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来说情况不佳。以往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和全国常模只在偏执因子存在显著差异[4]。分析中发现这篇不一致的文献在纳入文献中所占权重并不高。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教师、医生、农民、律师、家庭主妇等几类人中,教师患神经官能症的可能性相对更高[5];有研究认为,今天的教师正经历着比以往更多和更严重的压力[6];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比工人还大,并认为国家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7]。对于国内高校教师,社会有必要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关注,高校应该开展针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活动。

高校女教师的抑郁和焦虑水平都显著高于男教师,表明女教师可能比男教师具有更多的情绪困扰。这可能与高校女教师的多种社会角色压力有关。相对男教师,她们必须是优秀的教师、称职的母亲、体贴的妻子、孝顺的女儿,如果担任领导的话,还必须是个杰出的领导,这样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现象,就会产生心理压力感。

高校中老年教师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青年组,表明高校中老年教师可能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明显差于青年教师。一般认为,年青教师的压力高于中老年教师,因为他们要结婚、要买房、要建立事业、要搞好人际关系,但是结果可能并非如此,实际生活中中老年教师可能会比人们想象的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在学校里中老年教师多数为学科带头人或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家庭里,必须面对老人赡养、子女上学和就业等问题;目前社会对高校中老年教师支持也往往不够。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小学教师,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可能面临更多压力。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压力是学生升学带来的压力,第二个压力是经济利益和教师水平及其任职班级成绩挂钩带来的压力,第三个压力是教学任务繁重带来的压力。而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教学和科研,不必承担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和升学率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55-65.

[3]汤旦林,李晓强.Meta-分析:一种量化的信息综合方法(上).数量统计与管理,1997,16(4):59.

[4]钞雪林,万爱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6):149-151.

[5]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101-128.

[6]EVERS WJG,BROUWERS A,TOMIC W.Burnout and self-effica-cy:A study on teachers'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British J Educat Psychol,2002,72(2):227-243.

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第10篇

1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班杜拉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对自我效能感作了系统的论述, 而他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自我效能感:控制的运用》中系统总结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运用, 进一步阐明了自我效能感在个体和团体潜能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在调节人们心理健康和成就行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班杜拉认为,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要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它是个人对其能力的一种自我知觉、一种自我图式, 即相信自己拥有技能, 使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能正确而有效地行动。自我效能感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与他的学生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4种不同途径:一是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 告诉人们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状况与生理唤起[2]。这4种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信息常常是综合的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作用。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 (Armor, 1976;Berman, 1977) 。这两项报告均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两份研究报告引起教育研究的极大关注, 于是, 人们开始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涵与影响因素等问题, 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所谓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 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Borg (2001) 说明了定义教师自我效能感的4个共同特点:事实要素, 自我效能感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有意识的对无意识的自我效能感和作为价值所承担义务的自我效能感。Borg总结认为, 自我效能感可以作为事实被接受, 所以自我效能感可以被估价, 是一种充满感情的许诺,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作为思考与行为的指南。

在我国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 俞国良等[3]结合国外对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及国外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进行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 经过因素分析将教师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吴国来等[4]认为: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于教与学的关系, 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 即教师有能力教会学生的信念。

2教师自我效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现代管理学家们认为, 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人可以在组织共同愿景或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 在所授权的范围内自我决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 实施自我激励, 并不断地用共同愿景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以便个人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也就是说, 在整个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同时也使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享受。自我管理能力是在适应所处的环境, 建立起清晰的目标前提下, 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动态过程, 逐步趋向自我完善, 从而在外部环境管理中使自我发挥最大作用的一种能力, 它是个体对自己生命运动的一种自我调节, 是对思维运动和行为过程的一种自我控制, 是个体通过自我计划、自我组织和自我监督等环节, 来协调个体内部与外部环境, 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目标过程的能力。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与比较强的创造性, 拥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工作的责任与工作的乐趣, 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使自己以最优化的方式进行工作。同时, 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也坚信自己的这种自我管理能力会积极地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习得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也提升了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心的强弱对一个人的事业、生活以及心理品质都会有重要影响。自信心强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相信自己现实的存在价值, 相信自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自己拥有可以获得成功的优势, 因而有自信心的人敢说敢干, 所以也就增加了成功的几率, 易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自信心弱的人则正好与自信心强的人相反, 他们凡事都瞻前顾后、忧心忡忡、经常进行自我否定, 因而不容易获得成功。

1998年斯塔科维奇与鲁森斯[5]针对组织行为领域给出自我效能感一个比较实用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 (或自信心) , 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 能够调动起必需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因此, 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实质上也是自信心非常强的人, 教师这种非常强的自信心会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学生能通过模仿习得逐步建立一种与教师相同或相似的自信心, 并且会把这种自信心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

2.3 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

班杜拉等[6]的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在执行某项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即行为选择、动机性努力、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同时, 人们也通过自我效能选择某些特定的活动和环境, 并对所处的环境加以改造。”大量研究表明,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于环境中的挑战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与措施, 在他们看来, 正是这种挑战为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学习新的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人, 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时, 就会将这种挑战看作是一种生活的威胁, 从而就会采用消极的应对措施和对挑战回避的态度。

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面对教学中的困难会深入的进行研究探讨, 最终使这些教学的困难得到解决, 并且他们能够在应对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是教师解决教学困难的参与者, 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 学生不仅学习到如何解决困难, 而更深层次地学到了教师面对困难的态度和所采用的应对困难的措施。而且这些积极的行为措施也会迁移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 构成学生心理的一个部分。

2.4 影响学生的应激水平

大量的研究显示, 自我效能感是职业紧张的一个关键变量,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明显比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职业紧张程度严重[7]。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运用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 总是想方设法消除应激或适应应激, 采取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倾向于运用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 在面对应激源时, 不知所措, 情绪高度紧张, 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因此, 与采取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的人相比, 采取问题定向应对策略的人能更好地适应应激。

教师职业相对来说也是一种压力较大的职业, 教师基本处在一种慢性的、长期的职业紧张状态, 正是这种状态会导致教师个体的心理恶化, 甚至会诱发一定的心理疾病。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会采用问题定向的方式去消除应激或适应应激, 敢于直面职业的压力, 从而体验的压力就相对较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体会到学习的压力, 而且与教师职业压力有极其相似的特点是:这种压力是慢性的、长期的。但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接触, 习得教师应对应激的方式, 从而逐步改变自我原有的应对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应激, 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结论

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职业, 是影响学生身心发

展的职业,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影响教师自我身心的健康, 也会通过教学活动影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信心、行为选择与应激水平等, 即会全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与教师所在学校以及教师一定要加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 在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洪秀敏, 庞丽娟.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本质、结构与特征.教育科学〔J〕, 2006, 22 (4) :44-46.

[2]Evans RI.Albert Bandura, the man and his ideas-a dialogue〔M〕.New York:Praeger, 1989:1.

[3]俞国良, 辛涛, 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 1995 (5) :159-165.

[4]吴国来, 王国启.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综述〔J〕.保定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2002, 15 (7) :74-77.

[5]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218.

[6]Robert W, Albert B.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 :361.

教师常见心理疾病分析 第11篇

据笔者调查,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此以案例形式做简要的分析。

强迫行为症

某校的贾老师是一个工作了20年的老教师,爱岗敬业。20年来,他不曾迟到、早退过1分钟,可是最近他“旷课”好几节了。什么原因?原来是学校最近出台一个新的制度:要求每个上课的教师要在“点名表”上签名,并要写上学生出勤人数、旷课人数等等,缺一项没写的,就以旷课论处。而贾老师不是忘记签名,就是忘记写出勤人数,于是,他就常“旷课”了。被领导在大会上点评苛责,还要扣钱扣考核分,评先评优被一票否决了。这些不符合事实的严厉处罚给他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怎么就糊里糊涂地旷课了呢?他先是郁闷,不理解学校的做法,他承认在“点名表”上有失误,但不至于以旷课论处吧?“旷课”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多么不负责任而又严重的事啊!

为了防止再“旷课”,他一进课堂就签点名表,签完后,还是不放心,常常要在上课期间停下来去看点名表是否签完整;现在发展到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次点名表是否签完整,自己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还是不放心;下课了,还要回到教室去看……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糟的是,现在做什么都生怕自己疏忽了而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与伤害,认真仔细得不得了,评卷时统计分数,一张卷子要算好几遍,布置作业啰嗦三五遍……贾老师为自己的这种不必要的重复行为感到烦恼,但是,他又身不由己地一直重复去做没有意义的事。

贾老师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强迫症的行为。强迫症属于一种压力型的神经症,往往是由现实生活中重大事件引起的。对于贾老师来说,初始原因是没有将点名表签完整而被当“旷课”处理。此后,他为了防止再“旷课”,他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责任心,并有了强迫行为症。渐渐地又将强迫行为不断地扩大至教学的各个方面。怎样才能让贾老师抑制强迫行为症呢?

给领导提合理化建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允许自己犯错误,也允许别人犯错误。学校的各项制度中可能存在不太合理的甚至与实事求是原则相违背的条款,但要有人提出来,才能让决策者知道,才能在修订中不断地完善,使之更合理,更人性化。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受到莫大伤害。建议适时地给领导提合理化的建议。

让他人来肯定你做得很好。就从签点名表开始吧,建议贾老师签完点名表,交给当天的值日班干,并交代他检查是否签完整,这样就可以放心了;布置作业用文字的形式写在黑板上,一转身就看到了,就不会重复布置;计算分数,与另一个老师合作,让他复查一遍,就不会出错了,这些方法都可以减少强迫行为。也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在小本子上提醒自己:诸如点名表签完整了,作业布置清楚了,课备完了等等,当有强迫行为想法时,看看小本子,就会觉得再去重复已做好的事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完美主义者易患强迫症)。工作几十年,偶而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是正常的,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

恐惧不安的心理

某校的苛老师是一个班主任。某双休日,有一个学生因父母吵架,就离家到水库边散心,结果不识水性的她不慎滑入水中被淹死了。虽然这位学生的死与学校和这位苛老师都没有关系,更没有责任。但在学校对安全教育如此重视的今天,学校就将这事作为典型,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安全的重要性,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把安全教育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现在的苛老师,只要学生不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他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与不安,总感觉学生会出什么事。星期五学生回家,他常常会打电话给学生家长,问孩子到家了没有,同时又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说要让孩子注意安全,不然会有溺水呀,车祸呀等危险,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可家长烦了,觉得这位老师怎么像在诅咒他家的孩子?苛老师费时费心费钱却不讨好,又于事无益。他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中。

苛老师的这种恐惧不安的心理,来源于他班级的重大事件,以及学校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安全的重要性。学校在强化安全第一的同时,苛老师就不断强化不安与恐惧的心理。同时他又在恐惧与不安中烦恼。怎么缓解这种心理呢?

应用“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来缓解。顺应自然是指患者要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及与之相伴随的苦恼,真正认识到对事实抵制、反抗、回避、压制都是徒劳的,不如带着症状工作,做日常工作中应该做的事,进行建设性的行动。如学生的安全问题令人不安与恐惧,那就暂且忍受吧;学校要求的,都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能想到的,都与学生、家长做善意的提醒。结果会怎样呢?就顺其自然吧,因为结果不会因为某人的担心而改变。即便真有什么天灾人祸,那也是无法避免的,尽职尽责了也就问心无愧了。

抑制对不良后果的虚构。从苛老师的不安心理症状可以看出,是由过多的主观虚构而引起的:学生不在视线范围内,就想着学生会出安全问题;双休日学生回家,就担心他们路上出事,这些都是他内心虚构的不安全“结果”。现实中并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在见到全班学生时,才认识到以往的那些担心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不要让虚构吓自己”以此来抑制对不良后果的虚构。

厌倦敌对的心理

某校的任老师近年来,对教师这一职业感到厌倦,甚至有敌对的情绪。学校执行的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考试后学生老师都要进行名目繁多的排名,学生的排名有年段、班级排名,有进步、退步排名。教师的排名就更多了:有“三率”排名,有入围数排名,甚至还有区、县的排名。这些排名让他感到反感与无奈。他只好拼命地抓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品质的培养,他觉得自己“教师的灵魂”已经没有了,变成一个追求名利的势力者了。

对工作有厌倦敌对心理时,请试着去理解或忍受学校的评价方式,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绝非个别现象。请想想所拥有的并珍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多好!多少人还为没有工作而一筹莫展!名利的东西与心情、健康比起来简直是一文不值,人实在是不应该为名利所累。面对这方面的困惑,最好的做法就是:改变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当然,还有许多的心理困惑:郁抑、自卑、焦躁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更严重的是心理问题躯体化——身体疾病增多,心理与身体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教师们热爱我们的身体,快乐地生活吧!

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第12篇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质量。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面临着社会的挑战、角色的转换、职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困惑,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艰苦,造成了他们比其他专业教师更为严重的心理挫折。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只有在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下,才能充分运用体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体育教育,达到“强学生之体魄,健学生之心理”的目的。从目前已发表的有关文章来看,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注重对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的经验描述,强调分析归纳,这类研究在已发表的文章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在研究对象上又以中小学教师居多,有关高校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以及不同群体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的主要措施。对改善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而且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陕西省10个地市20余所高校的200名体育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111名,女教师89名。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18~49之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我国有关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文献20余篇,获取有关的论据材料。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属于数字评定量表,它首先提供一个定义好的数字序列,由受评者自己对每项症状陈述做出从无至极重的程度选择,其数字序列为一~五个数字序列。该量表是由90个项目所组成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表明此量表的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占发放总问卷的90%。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对问卷的信度采用复本测验的方法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测试,计算两次测量的信度系数R=0.81,P<0.01,信度较高。

1.2.3 数理统计法

调查的结果利用SPASS10.0软件包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1.2.4 逻辑分析法

在对该调研的数据结果整理统计之后,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其现实情况、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改善措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与全国常模比较,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与国内正常人群的得分相比,除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低于正常人群外(其中,人际关系因子差异显著),其他各项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也就是说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群,尤其是在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方面,差异性显著。(见表1)

高校体育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群。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三方面的原因所致,第一,可能是常模建立于多年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各种因素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多,人们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压力和冲击,这必将导致各项症状因子得分的提高。第二,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而烦琐,但社会地位依然较低,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还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体育学科不被重视,“评先进”、“评职称”轮不到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因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平与失落,久而久之,就产生抑郁、自卑心理。第三,评价机制不合理使教师心理受挫。随着高校管理改革的深化,在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等等,给高校体育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过分地强调从严管理,使得他们忙于应付各种形式的考核和检查。高校职务评聘主要是以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能力等作为条件,这些要求忽视了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特点,人为地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和恐惧。总之,今日的高校教师经历着较以往更多的、更严重的压力,使其不良适应更为严重,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在躯体化症状因子上,虽然得分显著性高于常模,应属正常现象,这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又有自身的工作特点——室外体力活动多,每天要承受大量的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身体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运动损伤,诸如背痛、肌肉酸痛和胃肠道不适等。另外,有些体育教师原先是从事竞技运动的,都有些伤病,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而人际关系症状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这可能与高校体育教师经常置身于体育运动之中有关。Brawley等人(1973)的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也更强。

2.2 不同年龄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年龄上将体育教师分为三个年龄段,结果发现18~29岁年龄段的9项因子均分较高,30~39岁年龄段得分下降,40~49岁年龄段升高。高校体育教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29岁以下年龄段,焦虑因子得分最高,在人际关系方面与30~39岁阶段的人群也有显著性差异;41~49岁之间体育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最高,与其它年龄段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显示出身体机能下降较多。在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整体得分较低,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见表2)对于参加工作年限较短的青年教师,从调查的结果看,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这些青年教师虽然各方面素质较高,往往经过大学教育或研究生教育走上工作岗位,但由于年龄特点、教学经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原因,在与学校管理人员、同事、学生的交往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他们比其它年龄段教师面对更多内在的角色冲突。同时,青年教师人数众多,在职称、职务、住房、福利等方面的竞争也更激烈。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实施,在校生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师生比严重失调,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增,尤其是青年教师,几乎都是在超负荷运转,更容易出现焦虑心理。

41~49岁之间体育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最高,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人到中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体力都会逐渐下降,很多动作示范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灵活轻松地完成,身心疲劳也会产生,且难以恢复。

2.3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将高校体育教师不同性别SCL-90因子分进行比较,表3显示高校体育教师不同性别受试者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中,女性得分普遍高于男性,其中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五项因子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说明高校体育男老师心理健康状况强于体育女教师。女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科研工作,评定职称的压力以外,一些女教师还有来自丈夫和孩子的家庭生活负担,这些因素都非常容易触发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3 维护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3.1 学校方面

对于参加工作年限较短的青年教师,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对此,学样应格外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如教学工作量的设置、时间的安排、职称的评定等,要注意结合育年体育教师的实际,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指导,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他们的领路人,使青年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有成就感、满足感,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另外,40岁以上年龄段的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人到中年,体力、精力都在逐渐下降,但是家庭生活负担却越来越重,职称、科研又竞争激烈,这些因素都非常容易触发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理解、关爱、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把有效维护与调适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事关高校发展的大事来抓。制定各种政策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高校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在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师工作的外在条件以及物质待遇的同时,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使其心情舒畅、安心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在管理和评价中要按照体育学科的规律来进行管理和评价。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尽量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压力源,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减少甚至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3.2 个人方面

40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应该首先承认自己的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对身体不利的因素,进而充分利用自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取长补短,以保持和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本次调查显示,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男教师,提示女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卫生和身体健康,定期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检查,学会自我接受,理解和宽容别人,依据自己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特点,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体育教师要掌握调控不良情绪状态的方法,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善于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自我宣泄法等方式释放或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护身心和谐。高校体育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更高要求。力求使自己懂得教育科学的原则艺术,掌握心理辅导的实用技能,了解有关的医学基本常识,拥有社会学的视野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运动技能,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来应对各方面的压力。

4 结论

4.1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处较低,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包括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这一结果应引起重视。

4.2在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内,年龄在18~29岁年龄段40~49岁年龄段的9项因子均分较高,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性低于男教师,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尤其是在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等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隐患。

4.3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促进,应该从学校、个人两方面因素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雪红.论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J].福建体育科技,2005,(6):49.

[2]李柳.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M].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吴暅晔.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及维护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139-140.

[4]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一版.

上一篇:环境岩土问题下一篇:高等院校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