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术综合康复治疗

2024-09-20

非手术综合康复治疗(精选11篇)

非手术综合康复治疗 第1篇

关键词: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嗓音发声训练,显微外科手术

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我科对142例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患者进行了喉显微手术,术后对71例患者根据不同病因酌情进行了发音训练,现将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10月确诊为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的患者142例,声带小结51例,声带息肉91例。其中男67例,女75例;年龄14~58岁,平均37岁。主要症状为长期或反复的声音嘶哑。病程3个月~12a。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训练组为手术治疗加发声训练组,常规组为手术治疗组。术后2周训练组开始进行发声训练,以肌肉松驰练习和呼吸练习为基本训练,选择打哈欠、叹气练习、水泡音练习、咀嚼疗法训练3个月。3个月后比较2组发声恢复情况。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患者全麻下,导入直达喉镜充分暴露声门区,胸托式支撑架固定。将双目手术显微镜光线经喉镜对准声门,调整手术显微镜放大8~12倍,清晰显示喉内结构及病变,用喉显微外科手术器械切除病变组织,不损伤声韧带及肌层。

1.2.2发声训练方法训练前宣教:让患者了解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的病因、发病机制、发声的原理及发声训练的目的和作用,解除其术后的焦虑,主动配合。

肌肉松驰练习:通过练习达到自觉控制和松驰肌肉,避免发声时全身肌肉和精神紧张。先用攥拳和松拳体会肌肉紧张和松驰的感觉,平卧,全身肌肉放松,尤其是肩、颈、下颌肌肉的放松,然后完全放松全身肌肉,抖动四肢,似作柔软体操动作。

呼吸练习:体会正确呼吸,为言语和歌唱呼吸打基础。方法:双脚分开站立,双臂下垂,全身放松,用鼻作深吸气,同时双手从正前上举至头顶,随吸气膈肌下降,然后做快而深的吸气呼气时双手向两侧伸平还原,口唇微张,缓缓均匀呼气。腹肌随之收缩,注意吸气勿过饱,呼气勿太尽,应留有余地。

根据不同患者存在的不同问题,有侧重地选择以下练习方法。打哈欠叹气练习:使喉肌完全松驰,克服发声时喉部的紧张习惯。方法:先作打哈欠叹气的思想准备,然后自然打哈欠并叹出声音来,体会口腔、咽腔、喉腔打开和喉下降的感觉,在以上训练基础上练习软起声。

水泡音练习:均匀呼气能力,克服声门闭合不良或闭合过强,帮助声带手术后功能的恢复。方法:口腔、喉肌、下颌放松,经鼻吸气后,用微弱、均匀、不间断的气流吹开稍微靠扰的声带,张口平稳发出元音/a:/,发出似吹水泡的声音。

咀嚼练习:解除发声时喉内肌、喉外肌和共鸣管中咽肌的过度紧张,使彼此协调。方法先练习闭口咀嚼,舌部和下颌上下不停做大幅度咀嚼。第二步张口咀嚼运动,张大口让唇、舌、下颌更大幅度活动。第三步边咀嚼边发声,可边咀嚼边读数或发/a:/、/i:/u:/音,每日反复练习数次。第四步是在以上训练基础上,头脑中边想着咀嚼边发声,用于日常讲话或歌唱时。

1.3疗效判定标准

1.3.1音质改善治愈:主观感觉声音质量满意。有效:主观感觉声音质量有所改善。无效:主观感觉声音质量无明显改善。

1.3.2纤维喉镜检查治愈:双声带黏膜光滑,无充血,声门闭合完全。有效:双声带黏膜光滑,无充血,声门闭合稍差。无效:双声带充血,黏膜不光滑,声门闭合差。

1.4统计学处理

定性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治疗训练3个月后疗效评价,疗效评估以治疗前后患者及其家属与医师共同对发声情况进行评估为主,纤维喉镜检查为辅,结果见表1。比较训练组与常规组的治愈率,χ2=9.91,P<0.01,训练组治愈率优于常规组。随访6个月~2a,训练组患者无复发,常规组复发1例。

3讨论

言语交流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功能,生活质量与交流水准密切相关。用声不当或过度可引起发声器官的病理改变,致发声障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类交往增多,尤其职业用声人群的增加,此类患者有逐年增多趋势。这类疾病常以慢性单纯性及肥厚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为多见。调查发现声带息肉和小结的常见诱因为嗓音滥用、误用[1]。职业、工作环境、饮酒、每日用声时间和嗓音误用5个因素是功能不良声带病变的危险因素。用声强度大的职业发病的危险性大。随着每日用声时间的增加,发病的危险增加,每日用声时间每增加1h,发病的危险增加1.278倍[2]。可见用声不当或过度与声带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治疗嗓音疾病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恢复患者嗓音。嗓音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声带的正常解剖结构[3]。但仍有部分患者发声仍不能恢复正常,说明了病理性发声可导致喉肌运动失调,声门闭合不全。只去除器质性病变,而不矫治功能性病变,疗效欠佳,因而用发声训练纠正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在嗓音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术后发声训练对于促进嗓音恢复非常重要。Holmberg等[4]研究发现对不同时期的声带小结患者进行音声训练后水肿减轻,小结缩小但不能完全消失,心理听觉音质明显改善。杨妙丽等[5]报道纤维喉镜下手术治疗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2657例,术后2周复诊,对203例发声方法不正确的患者进行发声功能矫治,矫治后1、3个月、半年复诊,效果明显。

发声训练是为了使患者建立或重新建立与发声有关的所有器官之间的生理平衡,纠正声带病变引起的错误条件反射。放松练习有利于帮助患者感觉到紧张的“关键点”,使其能协调发声器官与全身肌肉之间的关系。呼吸是发声的原动力,因此训练适于发声活动正确呼吸是必要的。错误的发声呼吸是发声时呼吸肌用力收缩,使喉肌用力紧闭声门来代替吸气肌的张力,甚至颈部以至全身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久之造成喉肌因过劳而无力。因此训练正确发声呼吸和肌肉松驰,对所有职业用声者都是必要的基本练习。首先训练应用胸腹隔肌的胸腹式联合呼吸,发声时,呼吸肌群继续保持一定张力,维持胸部稳定、扩大的作用呼气肌收缩力量刚好超过吸气肌的收缩,使气息均匀平稳地呼出,亦即这种呼吸动作是在吸气和呼气两大肌群相对抗的情况下稳定完成的。打哈欠时喉结下降,喉肌松弛,叹气则是一种深呼吸的形式,可以矫正高位呼吸和呼吸肌紧张,以达到发声时保持喉部最佳发声状态的目的。水泡音是在声带与气息平衡的基础上发出的,能锻炼发声时控制均匀呼吸的能力,有助于双侧声带振动的平衡、发声与气息的协调和加强声带内收肌的张力。水泡音还可调节并增强甲构肌的肌张力,从而减少声带充血水肿及组织创伤,阻滞或减少Reinke's间隙内磨擦力,减少间隙内微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咀嚼疗法是借自然咀嚼的生理功能来调节紊乱的发声功能,达到声和气的平衡,解除发声时喉外肌、喉内肌及共鸣管中咽肌紧张过度,促进它们自然协调。咀嚼疗法对喉肌功能过强或过弱都有调节作用,并可使咽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共鸣腔,获得良好共鸣,加强发声效果。本文训练组患者术后通过发声训练,疗效得到巩固,言语恢复,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常规组。随着嗓音医学在国内耳鼻喉科专业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的同时,发声矫治法也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和嗓音疾病患者所重视。

参考文献

[1]杜建群,杨宝琦,刘吉祥.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的诱因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15(3):214-215.

[2]晏继梅,侯军华,周颖,等.声带良性病变发病因素的分析研究.现代护理,2007,13(7):603-604.

[3]张小伯,杨大章,王娜亚,等.嗓音显微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4):296-299.

[4]Holmberg EB,Hillman RE,Hammarberg B,et al.Efficacy of a behavior-ally based voice therapy protocol for vocal nodules.J Voice,2001,15:395-401.

非手术综合康复治疗 第2篇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综合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大纲

(面向中职毕业生)

《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

I.考试要求和内容

模块一康复医学概论

【要求】掌握康复的基本知识

【内容】康复的定义,康复的服务对象、工作机构,康复的常用技术

模块二解剖学

【要求】掌握解剖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知识。

【内容】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

模块三 生理学

【要求】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内容】细胞生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模块四医学伦理道德

【要求】掌握医学伦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内容】医患关系、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道德

模块五康复评定技术

【要求】掌握康复评定的各项理论与知识。

【内容】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模块六康复治疗技术

【要求】掌握各项康复治疗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

【内容】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收集整理 ZIZHU8.NET

II.考试形式

【考试题型】 ①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25题,共100分)

②问答题(每题10分,5题,共50分);

【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专业技能》考试大纲

I.考试要求和内容

【考试要求】

(一)职业认知

1.对医疗行业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价值取向;

2.对加入医疗行业有较强的愿望;

3.有较强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

(二)心理素质

1.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有自信心。

2.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和自控能力,不偏激,不固执。

3.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三)仪表仪态

1.衣着整洁,仪表得体,符合医疗行业职业特点。

2.五官端正,姿态自然,肢体表达得当。

3.行为举止稳重端庄大方,有亲和力。

(四)言语表达

1.口齿清楚,语速适宜,表达准确,简洁、流畅。

2.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够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交流中尊重对方、态度和蔼,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五)专业相关操作

1.内容正确,条理清晰;

2.技能操作正确

【考试内容】

1.自我介绍并回答面试老师提问,如谈谈你为什么填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你知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后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吗?你之前有听说过关于这个专业的一些信息吗?你希望将来学到哪些本领?你喜欢医院的工作环境吗?(50分)

2.面对一具教学人体骨架,说出至少3块你所知的骨头名称(例如:颅骨、肋骨、股骨、尺骨等),并在骨架中指明位置。(50分)

3.说出并演示任意一项肌力训练。(例如:仰卧起坐训练腹肌、手持哑铃做屈曲肘关节动作训练肱二头肌等)(50分)

II.考试形式

【考试方式】 面试及操作

【试卷满分】 150分;

非手术综合康复治疗 第3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腰椎管狭窄症;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84-01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要退麻木、疼痛、消退感觉障碍以及无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为全球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和老年人群数量的增长,加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所以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有明显增长的趋势,虽然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光靠手术治疗是不能完全治愈患者的,所以在术后对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100例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分析康复护理的优势,总结康复护理的临床护理价值,具体措施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进入我院的10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有手术体征[2]。对照组患者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30例,年龄61岁-78岁,平均年龄(67±3.31)岁;观察组患者有男患者21例,女患者29例,年龄62岁-79岁,平均年龄(68±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体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为患者的饮食进行科学性规划,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以及临床症状的了解,帮助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及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常规护理事项。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具体措施为:(1)术后心理护理:患者大多为老年人,手术治疗疗效认识不足,担心恢复效果不好,因此在术后要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成功情况,消除患者的焦虑怀疑心理。因此護理人员要能够仔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患者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2)疼痛教育干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康复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为了缓解伤痛大量使用止痛药,患者容易对止痛药产生依赖心理,而护理人员对患者往往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的效果。因此在术后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还要提高患者对疼痛感及止痛药的认识,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无奈、恐惧心理,使患者合理服用止痛药,配合医生进行止痛治疗,这样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术后的康复训练:因患者多为老年人,肌肉在人体衰老的过程已经萎缩,患病部位血液循环不良,因此术后的早起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肌肉萎缩的状况,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腰椎功能。采取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1.3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数值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差( ±s)表示,计数资料检验用 2,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分组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焦虑(SAS)、抑郁(SDS)均有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焦虑指标、抑郁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的焦虑指标和抑郁指标分别为(37.8±5.6)和(39.3±8.0),对照组的焦虑指标和抑郁指标分别为(49.1±7.0)和(47.8±6.9),两组数据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护理后,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和护理总有效率也不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5分)和总有效率(94.0%)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84分)和护理总有效率(80.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是腰椎管因为骨质增生或者是以为而导致一个或者多个平面管腔的狭窄,使得患者的马尾神经被压迫,从而引起临床症状[3]。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老年患者来说,单纯的靠手术治疗是很难完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活动的,所以对老年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至关重要的。

相关学者对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后运用康复护理的研究中表明,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使得手术治疗的效益最大化,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4]。本研究中表明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指标和抑郁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认真耐心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这表明康复护理更加人性化,更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对患者术后康复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相关文献结果相符[5]。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可以改善老年患者在进行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后的身体情况,正确的康复锻炼可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谈国明,金荣忠,吴一雄,陆佳俊. GSS-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56(04):78-79.

[2] 纪慧茹,张倩,刘春梅,邓丽. 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伴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88(12):92-93.

[3] 张松,张涛,蔡荣,龙胜利,朱伟民. 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早中期疗效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55(13):68-69.

[4] 孙云. 6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4,85(07):96-97.

非手术综合康复治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65例,其中男56例,女9例,年龄15~66岁,平均38.4±6.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小时~30天,平均10.3±1.3天;左侧38例,右侧27例。入院时患者均能叙述受伤史,经B超、CT或MRI检查均符合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诊断标准[1],其中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由2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及技师共同完成。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

针对38例受伤18天以内的急性跟腱断裂患者,顺行整理断裂跟腱,采用丝线或可吸收线Bunnell进行缝合,跟腱从止点撕脱者可通过钢丝缝合法将跟腱固定在跟骨上以修复腱膜;其余受伤18天以后的患者采用改良Lindholm法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从小腿中部至跟骨作后侧弧形切口,切开深筋膜,确保跟腱断端充分暴露;从断裂跟腱近端两侧各作一条7~8cm、宽1cm的跟腱膜和腓肠肌腱膜,并向远端翻转,缝合于远端跟腱上;腱条边缘常规缝合,完全覆盖跟腱断裂部位;若张力较大且存在间隙,可利用腓肠肌腱膜与远端吻合,近端加固缝合即可。

1.2.2 早期康复训练

短腿和长腿石膏各固定3周,石膏拆除后,踝关节伸屈和小腿肌力可通过穿高跟鞋进行练习,时间为3个月;康复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原则,半年内不能进行高强度运动,具体康复训练内容为:①长腿石膏固定期为术后1天~3周,股四头肌收缩和放松练习,脚趾屈伸,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直腿练习,每组30次,每次4~6组,每天2次。②短腿石膏固定期为术后4~6周,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伸屈、股四头肌力量练习,患者取仰卧位,两腿交错,模拟蹬自行车练习或俯卧膝关节屈曲练习,每天2次,每次6~8组,每组70~85次。③术后7周~3个月为石膏去除固定期,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主动伸屈和小腿肌肉练习,避免术后粘连。患者取仰卧位,做膝屈、趾屈蹬墙练习,双足提踵,每天2次,每次4~5组,每组32次;在高跟鞋足底与鞋底垫10个0.3cm组成的3cm厚的足跟垫,进行下地站立和拄拐行走,第2天去掉一个0.3cm薄片,后跟逐渐减低。④术后3~6个月为机能训练期,加强全身素质训练,并与专项训练结合,如游泳、慢跑等,提高踝关节灵活性和三头肌肌力。

1.3 观察指标

随访6~24个月,平均14.7±3.2个月,参照闭合性跟腱断裂相关疗效判定标准[2]拟定疗效指标。优:踝关节活动正常,下蹲正常,单足提踵正常,跑跳正常,恢复原来的工作;良:踝关节活动、下蹲、跑跳正常,基本能胜任原来的工作;可: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单足提踵,无法跑跳,无法恢复原来剧烈运动的工作;差:跟腱活动受限,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但对步行影响不大。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同时,观察患者术后感染、跟腱再次断裂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接受康复训练,其中优46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67%;术后发生感染2例,感染率为3.33%;术后跟腱再次断裂者3例(5.00%)。

3 讨论

跟腱是足踝后部人体最强大的肌腱,承受着很大的张力,对行走等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群众体育广泛开展,闭合性跟腱断裂发生率不断提高,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以手术和非手术为主,由于跟腱组织再生修复能力有限,保守治疗难以确保断腱对端密切接触,影响跟腱愈合,且非手术治疗跟腱再断裂率较高,因此针对运动员、力量要求较高的人员主张手术治疗[3]。在术后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的目的是缝合急性断裂末端,最佳手术时机为伤后6小时;随着时间延长,断裂部分回缩变性,术中缝合难度较大[4],因此跟腱断裂应早发现、早手术治疗,进而促进跟腱恢复。

术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和肿胀,提高踝关节活动量和力量,促使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康复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年龄、病史、病情、体质等,选择合适的训练项目和时间,避免因患者无法耐受而造成不良后果。我院通过对患者术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主要包括4个时间段,即长腿石膏固定期、短腿石膏固定期、石膏去除固定期、机能训练期等,获得了良好效果,结果显示治疗优良率为91.67%,疗效显著。本组有3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跟腱断裂,均发生在另一侧,可能与高强度蹬腿、跳跃等动作有关。

总之,闭合性跟腱断裂应坚持早发现、早诊治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早期康复训练,从而促进跟腱细胞生长,加快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5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均经B超或MRI检查显示跟腱完全断裂,经手术治疗后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24个月,优良率为91.67%,术后感染率3.33%,术后跟腱再次断裂率为5.00%。结论:手术治疗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重建机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疗效

参考文献

[1]陈丽贤,谢琪,王育庆,等.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J].颈腰痛杂志,2013,34(3):196-198.

[2]朱金强,滕学仁.跟腱断裂术后早期等速康复训练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4):344-346.

[3]徐海林,王天兵,党育,等.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微创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1):36-39.

脑性瘫痪的综合康复治疗 第5篇

物理治疗 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功能训练和手法治疗为主的运动疗法,目的在于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另一类以各种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冷、热、水等)为主要手段,称为物理因子疗法。

作业治疗 主要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以感觉、运动、认知和心理技巧为基础,针对脑瘫儿童在自理、游戏、上学三个方面的功能表现进行训练,以解决生活、学习以及在社会交往中所遇到的困难。

语言-言语治疗 约80%的脑瘫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障碍。大部分患儿存在发音器官和摄食系统的运动异常,造成脑瘫儿童的发声困难、摄食困难,因此需要进行认知、语言-言语治疗,包括训练和指导、手法介入、家庭训练以及使用代偿性交流手段。

传统医学康复治疗 传统医学中脑性瘫痪属于中医中的“五迟”“五软”范畴,现代医家又提出了“五硬”的观点。通过辨病因、病机,将脑性瘫痪分为肝肾不足、脾胃虚弱以及气滞血瘀三型。根据不同类型,采取头针疗法、体针疗法、耳针疗法、穴位注射、灸法、手法治疗、中药以及推拿疗法等。

引导式教育 由匈牙利学者创建,是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由引导员通过一定手段,引导功能障碍儿童学习各种功能动作,使他们逐渐学习到各种技能,并达到设定的预想目标。

感觉统合治疗 感觉统合失调是大脑不能有效整合各种感觉信息,导致脑瘫儿童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表现为学习、专注力、姿势控制、小肌肉的协调能力,以及情绪、生活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感觉统合治疗是根据脑瘫儿童发育水平设定适合的活动,使其觉得有点难又能够达到,使患儿享受挑战乐趣并能激发兴趣,帮助脑瘫儿童实现最佳功能水平。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仍属于辅助性治疗,主要目的是治疗脑瘫儿童的伴随症状和并发症,包括改善脑功能的药物、改善降低肌张力的药物,控制不自主运动和震颤症状的药物以及治疗异常行为的药物,等。药物需要在专业医师的处方下使用。其中A型肉毒毒素注射技术应用于脑瘫患儿,为减轻、缓解脑瘫患儿肌肉痉挛、平衡肌力、矫正畸形、提高疗效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是目前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重要手段。肉毒毒素治疗脑瘫儿童主要是通过局部肌肉注射来降低痉挛肌群的肌张力,改善相应部位关节的活动度,同时结合与治疗目的相关的功能训练,可使大脑功能重组,肌肉运动模式激活并趋向正常,肌群间的协调控制能力得以提高,使运动达到或接近正常的生物力学对线,从而提高站立、步行能力或改善步态,提高坐位能力或改善坐姿,提高上肢运动能力,同时也可缓解疼痛,提高配戴矫形器的耐受性。但这项注射技术对于已经发生静态挛缩的肌群是无效的。

辅助器具及矫形器治疗 在康复治疗中坚持使用辅助器具及矫形器,对于提高和保持治疗效果,矫正异常姿势,提高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作用。

矫形手术治疗 随着现代康复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成为脑瘫综合治疗技术中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但作为康复医师,一定要告知患儿家长,手术只能改善运动系统的结构,不能改变病因。一般认为,脑瘫患儿4~5岁前不需要手术治疗,过早手术,随着年龄增长,肢体畸形可能复发。早期应采取非手术的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多数脑瘫儿童可以通过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免于手术。若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无效而发生畸形挛缩时,则可以在4~5岁后与儿童骨科医师共同协商手术治疗事宜。矫形手术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在手术前后均需坚持进行物理治疗。

总之,脑性瘫痪的治疗是通过采取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以及言语-语言治疗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相结合,配合必要的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使用,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手术矫形的应用。儿童的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一定要遵循儿童发育的特点及需求,根据每个患儿的情况和特点选择和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制定好近期及远期康复目标,并定期评估,最终达到最大限度降低患儿的功能受限程度,以达到患儿最大程度的功能独立。

覃 蓉 副主任医师

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擅长小儿脑瘫、儿童神经康复、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孤独症谱系等,从事儿科临床康复工作近二十年,对小儿脑瘫、早期脑损伤儿的防治,早期智力低下的诊断治疗及儿童神经康复、儿童孤独症谱系研究等有专长。参与《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指南》和《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的编写。参与国家卫生部课题《脑性瘫痪流行病学调查和规范化防治》的流调工作。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非手术综合康复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所收治的121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开始均接受一系列的神经内科常规处理, 待其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 行康复训练。

1.2.1 试验组

(1) 中频电疗和针灸治疗:取颞三针或顶颞前斜线行头针, 瘫侧上肢阴经穴为主要的体针取穴部位, 选用鱼际、内关、尺泽、极泉等穴;下肢取阳经为主, 选用解溪、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等穴。痉挛期针刺瘫侧下肢取阴经为主, 选用太冲、太溪、悬钟、承筋、阴陵泉、血海等穴, 上肢取阳经穴为主, 选用八邪、外关、手三里、消泺、肩髃等[3]。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 min, 每周治疗5次;同时对患者瘫痪的肢体用K8832-T电脑中频电疗进行刺激, 兴奋其神经肌肉组织, 一个疗程为4周, 在电疗和针灸的同时, 行康复训练[4]。 (2) 康复训练:若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可以对其进行相应康复的训练, 避免出现关节挛缩、屈曲的情况。行悬吊颈腕带, 3 d后未出现疼痛现象, 则就可以行划圆运动、肩部钟摆样运动或主动屈身伸肘运动。3周后, 患者可以适当进行后伸、前屈、外展锻炼及床上运动 (躯干练习、桥式运动练习、翻身练习) 。6周后, 若患者骨折情况得以临床愈合, 可适当加强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个人卫生、入厕、更衣、进食等) , 并进行康复评定[5]。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不行中频电疗和针灸治疗, 只是对其进行单纯的康复训练, 具体操作方法同试验组。

1.3 评定方法

评定指标主要是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ADL) 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6]判定日常生活能力 (ADL) , 用Barthel指数评定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评定时间在治疗前和治疗4~6周后。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患者年龄最大72岁, 最小42岁, 平均年龄为 (58±6) 岁, 男76例, 女45例。经过MRI、CT、临床证实, 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 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 康复治疗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积分均有提高, 但试验组积分提高幅度远高于对照组,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组间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 我国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回到社区, 大部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 因此, 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键, 也是社区康复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务。

近年来, 由于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机体活动减少, 脑卒中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较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7]。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ADL) 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可通过早期康复治疗进行改善, 但康复训练不能立竿见影, 且效果不明显, 它具有显效慢、时间长的缺点, 而中频电疗有锻炼骨髂肌和镇痛的作用, 能够对肌肉和周围神经起到较佳的刺激效果。针灸是一种中医传统的治疗手段, 针刺头穴、阴阳经穴可改善大脑皮质电活动及血液循环, 有利于消除脑水肿, 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本组资料表明,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积分均有提高, 但试验组积分提高幅度要远高于对照组, 这说明中频电疗和针灸治疗无疑是有效的[8]。

社区康复的脑卒中患者由于年龄大, 且患有多种基础疾病, 其康复应调动社会、患者、家属共同参与, 发挥社区康复优势, 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方法, 如中频电疗、针灸治疗, 并在社区设置一定数量的康复站, 配备康复指导技术人员, 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总之, 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疗、针灸进行综合康复的治疗, 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可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提高生存质量, 尽量降低致残率, 且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关键词:社区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中频电疗

参考文献

[1]王维治, 罗祖明.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6-127.

[2]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7) :30-31.

[3]曾素琴.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 27 (3) :290-291.

[4]寇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作用的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22) :90-92.

[5]孙静.脑卒中偏瘫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6) :165-166.

[6]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版社, 1995:309-314.

[7]刘立明, 朱才兴, 成忠实, 等.老年脑卒中早期与晚期康复训练对偏瘫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05, 20 (1) :27-28.

非手术综合康复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2月入医院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的乳腺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ASAⅠ~Ⅱ级;年龄16~65(42.06±3.27)岁;疾病类型:13例乳腺纤维瘤,12例乳腺窦道,22例乳腺增生病伴随腺瘤样瘤病变,73例乳管内乳头状瘤。本组患者均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严重心肺功能障碍;乳腺区段切除术禁忌症。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术中均行静脉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对照组行住院手术全程康复模式,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行超声检查、病理检查等,入院后第2d行手术治疗,术后住院观察;第3d符合出院标准后出院;定期入我院门诊复诊。观察组行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即早上入院,当天下午行手术治疗,术后短暂观察数小时,符合出院标准后于当晚或术后第2d早上出院。出院后转介到社区医院行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疼痛、皮下积液、伤口出血;(2)术后2周行生活质量评价量评分(SF-36),评估内容包括心理维度、情绪状态、独立程度、社会支持度4个方面,分值均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3)记录两组住院时间、误工时间及康复交通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术后两组无1例死亡,两组伤口出血率、院内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伤口延迟愈合、疼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2周两组SF-36评分比较

观察组心理维度、情绪状态、独立程度、社会支持度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住院时间、误工时间及康复交通费用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误工时间及康复交通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乳腺区段切除术是临床治疗乳腺良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乳腺疾病患者入院后进行术前检查、病理切片、术后观察等,需住院3d左右。有学者指出,出院后需定期入医院门诊行疾病复诊,部分患者长距离往返医院,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可能增加其身体消耗[2]。因此,大多术学者认为日间手术可用于泌尿外科、骨科、五官科、妇产科等部分疾病治疗中[3,4,5]。

日间手术概念由因英国Nichol首次提出,并逐渐用于择期手术患者中,能够缩短手术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提高满意度[6]。近年来,日间手术易成为国外择期手术患者的主要手术模式。有研究表明,在严格掌握手术禁忌症的基础上,日间手术的安全性较高[7]。

延伸康复是日间手术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与患者院外康复护理质量存在直接关系。因此,我国日间手术模式主要于大城市进行,医疗网点相对密集,能够保证院外支持系统。不同于住院手术全程康复模式,医院 ̄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具有主要具有以下优势:(1)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家庭经济负担;(2)降低患者的住院率,节约医疗资源;(3)降低术后院内感染发生几率,降低术后不适感;(4)避免入院等候检查和诊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5)缩短转诊时间,便于及时进行疾病诊疗[8]。目前,日间手术已成为国外成熟的手术模式。我国日间手术模式开展时间相对较短,手术占有率仍相对较低,可能与对日间手术模式认知度低、患者心理因素、医疗网点不密集、社区医院诊疗水平有待提高、社保理赔有关。

为了解日间手术的优势,我们对比分析了我院医院 ̄社区延伸康复模式与住院手术全程康复模式在乳腺疾病手术中的应用情况,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误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研究表明日间手术延续护理模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不仅能降低院内感染几率,还能够提高病房周转率,救治更多的病人,使得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9,10],与本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医院 ̄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属于新兴手术模式,能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是未来临床手术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选取入我院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患者120例,均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医院全程康复模式,观察组行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行生活质量评价量评分(SF-36),记录两组的住院时间、误工时间及康复交通费用,记录两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疼痛、皮下积液、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伤口延迟愈合、疼痛、皮下积液、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维度、情绪状态、独立程度、社会支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误工时间及康复交通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能够降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误工时间,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全程康复模式,乳腺疾病,疗效

参考文献

[1]鲁国芬.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管理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453-455.

[2]郭晶,刘素珍.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的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943-945.

[3]谢权,孙光,徐超,等.日间手术模式下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高龄腹股沟疝51例[J].海南医学,2015,26(3):426-427.

[4]薛镜,李棋,唐新,等.膝关节镜日间手术的可行性及其优越性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4):293-297.

[5]白云金,蒲春晓,韩平,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日间手术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4,19(9):577-579,632.

[6]房良,张薇,杜宁,等.基于增进患者满意度的日间手术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医院,2015,9(1):16-18.

[7]刘小南,俞德梁,赵青川,等.关于日间手术模式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4,35(4):56-59.

[8]梁文杰.国内日间手术发展的新动向及其对广西的启示[J].广西医学,2014,36(12):1778-1780.

[9]郑佳,伍冀湘,王宁利,等.我院开展日间手术的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8):27-29.

脑血管病康复期综合治疗临床观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02年5月-2004年8月收治的98例患者, 男60例, 女38例, 年龄38岁~72岁, 平均年龄55岁。发病时间1 d~12个月以内。合并症:高血压41例, 冠心病23例, 糖尿病8例, 轻度脑萎缩5例。入选条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期、脑出血的恢复期及病程在1个月~12个月内的偏瘫,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确定的。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并依据1995年10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疗效。

1.2 治疗方法

1.2.1 单纯西药组

超早期采用当前广泛使用的溶栓、抗凝、降纤、解聚血小板、扩容、脑细胞复活剂进行治疗, 对未达到完全康复的患者继续采用西药:复方三维亚油酸胶囊、脑复康、胞二磷胆碱、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进行治疗。

1.2.2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组

本组49例患者除应用上述西药外, 配合中草药补阳还五汤:生黄芪30~80 g, 炒川芎15 g, 赤芍、地龙、桃仁各12 g, 红花10 g为基础, 随证加减, 气逆血淤加炙甘草、丹参、桑寄生;风痰阻络、失语、舌结加全虫、菖莆、制胆南星;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加元参、石斛、麦冬;血压高、头昏痛加钩藤、牛黄降压丸 (或片) ;上肢不遂加桑枝;下肢不遂加炒牛藤、杜仲、桑寄生等。上方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 早晚各1次。

1.2.3 康复治疗

2组患者住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单纯西药) , 康复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生命体征稳定并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及心理治疗, 即脑梗死在入院后7 d内, 脑出血在入院后10 d内开始, 2次/d, 每次30 min, 治疗28 d后由同一医生进行评定。具体康复训练程序如下: (1) 保持正确姿势:注意患肩垫起, 肘、腕、指伸展, 髋膝屈曲、内收, 足背屈; (2) 翻身训练:每2 h 1次, 包括被动、主动活动; (3)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4) 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 (5) 床上移动训练; (6) 步行与上下楼梯训练[1]。心理治疗: (1) 诚心鼓舞:介绍成功治愈病例, 消除恐惧心理, 使患者感到宽慰并增强信心; (2) 关心体贴:对患者似亲人, 态度要和蔼可亲, 同情理解, 不计较个人得失, 鼓励安慰和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照组在单纯西医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见表1。

1.3 评定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

1.4 统计学方法

评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接受康复治疗前, 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在治疗28 d后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照组低, 见表2。运动功能评定积分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见表3。

t=-12.38, P<0.05。

t=6.41, P<0.01。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 过去多见于老年人, 近年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我国是该类疾病高发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在早期的急救治疗中参照国外新医药的进展, 对该病的病理、生理、临床治疗获得了很大进步, 特别是采用早期溶栓、抗凝、降纤、解聚血小板、改善血流变、促进缺血半暗带改善的多种脑细胞复活制剂, 使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瘫痪不能获得康复, 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因此对脑血管病康复期治疗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笔者为了探讨这一部分患者康复的措施, 在早期应用中西医结合, 配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的方法, 从本组49例患者的治疗中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脑血管病属于中医的“中风”范畴,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气虚血运不良, 气血淤滞、血脉痹阻或肝肾虚损、肝阳上亢、痰邪阴窍所致。治以黄芪补气固表, 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具有破血通经、活血化瘀之功, 可抑制纤维蛋白合成, 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 解除微血管痉挛, 改善脑血液循环;地龙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筋、疏通经络, 促进肢体恢复之作用。总之, 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 治疗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 对恢复肢体的功能均有较好的疗效。

脑血管病康复期治疗的开始时间, 目前争议较多, 但笔者认为由于康复训练中的正确姿势、体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 急性脑卒中发病后3 d~10 d内是比较合适的开始时间。既可预防各脏器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并发症 (如肺炎、尿路感染、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 , 又可较大程度地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 运动功能提高。康复组患者无1例因早期康复治疗而导致病情加重, 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积极处理各种危险因素, 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的。在康复治疗28 d后, 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说明早期康复不但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此结果与周宝平等的临床研究相一致[3]。在脑血管病康复期综合治疗中进行功能训练是稳定期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可真, 王言飞, 郑春玲, 等.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治疗的对比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4, 11 (6) :392~393

[2]王洪忠, 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81~130

手法结合针刀综合康复治疗肩周炎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8例患者, 其中男90例, 女性118例。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48岁, 病程5d到1年。本组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及风湿性疾病等。

1.2 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104例采用手法结合针刀分期定点治疗, 临床将肩周炎分为急性期、粘连期和缓解期。

1.2.1 急性发作期治疗

针对不同功能位受限程度, 分清楚主动肌群或者是限制肌群为主, 选取有效治疗点。如:肩关节外展受限明显, 主动肌群病变以三角肌, 冈上肌、斜方肌上斜部为治疗重点, 对于限制肌群主要以治疗内收肌群为主。 (1) 手法治疗: (1) 掌揉法:揉肩顶、肩前、肩后及上臂5min。 (2) 推拿:采用增力点压法点按治疗点, 按之有酸、沉、困、疼感, 松手后局部轻松。 (3) 伸拉肩关节:医者一手握患侧手腕部, 在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位分别缓缓向上拉伸3~5次。 (4) 用拍打、搓法、揉按、散法治疗约5min结束。每日1次。 (2) 针刀治疗: (1) 体位:采用侧卧位。定点在肩胛骨内上角、喙突等处寻找病灶作标记。 (2) 常规消毒麻醉。 (3) 治疗:采用汉章Ⅰ型4号针刀, 刀口线应与主要神经、血管平行, 刀锋快速刺入皮下, 行纵疏、横拨、切割等治疗, 针刀有松动感时出针。外覆创可贴, 理疗采用偏振光红外线治疗仪, 对肩前、肩后照射。功能锻炼暂不进行。

1.2.2 慢性粘连期治疗

除急性期手法外加抖法、被动环转和弹拨治疗。针刀治疗以深层粘连为主。理疗同急性期治疗。功能锻炼以主动锻炼为主。对照组104例采用在饭后半h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每次75mg, 1次/d, 10d为1个疗程, 患者无胃十二指肠病史, 理疗和功能锻炼同试验组。

1.3 疗效标准[1]

治愈:肩周疼痛消失, 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或接近正常, 外展>90°, 上举≥160°, 屈肘内旋指尖达T9以上, 屈肘外旋指尖达对侧上耳轮。显效:肩部疼痛及压痛基本消失, 外展>70°, 上举>140°, 屈时内旋指尖达T12以上, 外旋指尖达对侧颞部;有效:疼痛与压痛减轻, 肩关节活动范围较前加大;无效:肩周疼痛与肩关节活动范围均无明显改善。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 结果 (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多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劳损或损伤造成的无菌性炎症, 保守治疗关键是分期定点综合治疗, 所谓分期一定要把握患病处于某个病变过程, 急性期早期的治疗活血化瘀镇痛为主, 消除疼痛引起的痉挛, 达到“松则不痛”。手法治疗肩周炎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侧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 促进关节液的流动, 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 有利于局灶性非菌性病症渗出物的吸收, 还可以使交感神经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有助于减轻和消除疼痛症状。手法还能有效消除或减轻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痉挛, 松解关节中的挛缩和软组织粘连, 维对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 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2]。

针刀具有松解粘连、疏通经络、解除痉挛等作用, 用刀的切割解除粘连及结疤的机械性压迫, 刺激局部小血管扩张、血流向松解部位灌渗, 使血液和淋巴循环加速, 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 从而恢复了病变部位的功能[3]。偏振光红引线治疗可产生和激光类似的机体刺激效应, 主要通过改善血管壁通透性, 减轻炎性渗出的程度和速度, 减轻充血水肿, 同时具有扩张局部血管, 加速血液循环, 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及炎细胞浸润消散的作用[4]。功能锻炼, 可使肌腱和韧带的代偿功能增强, 改善血液循环, 加速肌腱和韧带组织的修复过程。有效的功能锻炼还能够防止肩关节组织的再度粘连, 改善局部微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 从而使肩周炎的治疗时间缩短, 巩固手法治疗的疗效。实践表明, 采用手法结合针刀分期定点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燮荣, 王燮荣现代整脊疗法[J].中华脊柱医学, 2004, 1 (1) :38~39.

[2]刘永前, 颜丽晖, 关爱平, 等.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冷冻肩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2, 8 (4) :240~241.

[3]徐洪璋.小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002, 25 (2) :148~151.

肩周炎的综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第10篇

认识肩周炎

肩周炎俗称冻结肩,因为多发生在50~60岁的人群,所以也称“五十肩”。该病病程迁延,一般12~18个月可自愈。冻结肩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冻结肩一般病因较明确,多是在创伤之后继发的肩痛和关节僵硬;而原发性冻结肩确定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气温、激素水平、外伤等有关。按照病情程度不同,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疼痛期(1~3周) 主要表现为逐步加重的肩关节疼痛,特点是白天轻,夜间重,受凉后加重。

僵硬期(1月~半年以上) 表现为逐步加重的关节活动度下降,上肢的上抬、外旋、背手等动作受限明显。

缓解期(一般在7~10个月以后) 肩关节活动度逐步恢复。

国外有文献报道冻结肩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65岁,一般1~3年可自愈,但仍有20%~50%的患者有长达10年的活动受限期。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疾病及中风患者中发病率高达10%~38%。上肢外伤后出现冻结肩的几率则高达10%~62.5%。

肩周炎的正确诊断

是治疗关键

很多人得了肩周炎,或者觉得自己得了肩周炎,就直接去理疗店或者医院做理疗和手法治疗。结果有些病人的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不明确诊断就治疗,不管花费了多大力气,也很难达到治疗目的。现在临床上的“肩周炎”很大一部分合并有肩袖损伤,如果不处理肩袖损伤,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肩袖是肩膀上下前后周围四块肌肉的合称,它们共同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而肩关节作为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很多超负荷动作不小心就会造成肩袖损伤。比如说冬天晾晒被子的时候,双手握住被子向上打开这个动作,需要肩袖参与肩关节的主动前屈和外展;两侧撑开双臂把被子放平这个动作,需要肩袖里边的一条肌肉(冈上肌)收缩来对抗被子的重量。这时就容易发生肌束或肌腱撕裂的损伤。

在肩袖损伤的病例中,往往会出现肩关节向外抬时肩膀疼痛,突然放下来时也很疼。如果病人误导医生要求做理疗及手法来改善关节活动度,不仅肩袖损伤得不到修复,治疗手法反而会加重肩袖损伤。

到底是冻结肩还是肩袖损伤肌腱撕裂?一般来说,冻结肩在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肩关节时都会出现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肩袖损伤早期一般只有主动向外抬手时才会出现疼痛,活动度受限不明显,而且继续向上举超过头顶后疼痛会消失或缓解。此外,肩袖损伤还有一些特殊的症状表现,如反复发作或持续的肩关节疼痛;夜间疼痛加重,特别是不能向患侧侧睡;肌肉力量减退,特别是试图举起上臂时。医院肩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是鉴别两者的金标准。

肩周炎的分型治疗

冻结肩的治疗一般按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但原发性冻结肩和创伤后继发性冻结肩病理改变并不完全一致,治疗方法也有一些区别。

肩周炎早期(1~3周) 注意肩关节保暖,加强功能锻炼(上肢钟摆练习、手指爬墙训练、木棍操、毛巾操等);若疼痛影响睡眠,可以考虑予以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

肩周炎僵硬期 除了上肢牵伸训练、主动功能锻炼外,还可采用理疗(冷热疗法、冲击波、超声波、电疗等)、中医传统治疗、关节松解手法或关节镜下松解手术治疗。

肩周炎恢复期 关节活动度逐步恢复正常,但患侧肌肉常有萎缩,尤其注意加强患侧三角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的肌力训练。

关节腔内注射类固醇类激素或者玻璃酸钠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但不能改善关节活动度。冻结肩的治疗方案选择更多取决于冻结肩的病因。在诊断不明确时切勿随便治疗。

伴随有肩袖肌腱损伤的患者,早期的主动功能训练要控制训练量,特别是肩关节外展(向外上方抬手动作);应加强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也可以配合目前运动医学最新治疗方案PRP(富血小板血浆)予以损伤局部注射,利用PRP里面富含的生长因子加速肌腱修复。

肩周炎的预防

肩周炎是可以预防的,特别是继发性肩周炎。可以在肩周炎疼痛期解决问题,避免发展至僵硬期。平时注意肩关节保暖,避免夏天空调直吹,以及秋冬季夜间睡觉时肩关节受凉;保持适当的活动量,每周一到两次有氧运动,调节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

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肩关节疼痛,若只是在活动时肩关节酸痛,可逐步加强训练;若出现肩关节内刺痛则停止,必要时去医院寻求系统诊断。肩部运动受伤后及时寻求系统治疗,完成恢复性训练,避免长时间肩关节固定休息。

上肢或颈肩部骨折后经(手术)医师允许后,早期加强肩关节活动训练。保证每天两次把手举过头顶及向后摸背动作5分钟。

肩周炎的功能锻炼

毛巾操 将毛巾放在身后,两只手分别从肩部上方和背后抓住毛巾的两端,然后慢慢上下拉动,20~30次为一组,重复3~5组,然后换手进行练习。(如图1)

爬墙训练 侧对墙站立,患侧朝向墙面,手指触碰到墙壁并逐渐沿着墙壁向上爬行,尽量做到自己的最大幅度,然后慢慢还原。重复20次为一组,每天做3~5组。次日再向上爬行时要力争超过前日高度。此动作主要锻炼肩关节的外展和外旋功能。在康复中心可以用指梯进行这项锻炼。(如图2)

钟摆训练 弓箭步站立,上身前倾,与地面成70度左右。患肢自然下垂,对侧手扶住大腿帮助稳定躯干,患侧肩关节做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顺时针、逆时针各做3~5组,每组20~30圈。(如图3)

拉环运动 利用肩关节活动拉环进行运动锻炼。双手分别握住滑轮的两个手柄,对侧上肢向下用力,使患侧上肢上举以锻炼患肩外展功能。20~30次为一组,做3~5组。(如图4)

木棍操 双手掌心向前握住木棍,间距略比肩宽,双手同时慢慢向上抬起,达到最大幅度即可,然后还原。20~30次为一组,重复3~5组。(如图5)

弹力带抗阻训练之训练三角肌中束 单手握住橡皮带,肘关节微曲,手臂放于体侧,由身体侧面向上抬起手臂,抬到手臂与地面平行位置(肩袖损伤患者遵医嘱)。(如图6)

训练三角肌后束 双手握住橡皮带,肘关节微曲,拳眼相对,由前向后沿水平面打开手臂,至肘关节在竖直平面略比肩部靠后即可。(如图7)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分析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0例, 男105例, 女95例;年龄35~74 (49.83±6.04) 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头颅CT、临床常规检查得以确诊, 与脑中风的诊断标准相符合。按其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0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常规治疗处理, 其中包括胃黏膜保护、脑循环的改善、营养神经及抗凝、药物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综合康复治疗: (1) Brunnstrom技术:利用患者机体存在的各种反射, 使其软如无力的肌群进行收缩, 使健侧上肢带动患肢进行伸展, 同时健侧下肢采用阻夹运动带动患侧运动。 (2) Rood技术:采用多种易化技术对患者患侧肢体输入感觉信息, 以便增强其中枢的兴奋性, 比如进行拍打或者对肌群进行刷擦等[1]。 (3) 桥式运动:使患者保持仰卧姿势, 屈膝屈髋, 并使双足平放, 将其臀部抬起并进行控制, 使下肢保持稳定, 髋关节得以伸展, 保持10s, 期间不要憋气。在治疗时按照患者自身水平, 可适当给予帮助。做完双侧桥式运动后, 便可进行单足运动。 (4) 肩关节、肩胛骨的运动:治疗人员于患者患侧站立, 将其上臂抓住上举, 同时另外一手放在其肩胛骨下面向上向前推拿, 使肩部活动, 患者同时进行配合。 (5) 手臂锻炼:当肩部、肩胛骨不问痉挛缓解后, 治疗人员可将其偏瘫一侧是手臂进行外旋, 并逐渐向前举起, 并且肘关节、肩关节要保持伸直状态。 (6) 腕部、手指的伸展:当上面几项动作完成后, 治疗人员需要将患者的拇指拉开, 使其手指保持张开状态, 并将腕关节与其他手指充分背伸。当患者水平水平外展时也可进行此动作, 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将一侧肘部放置患者肘关节的上方, 从而保证肘关节的伸直, 并避免出现后缩。 (7) 双手抱膝训练:使患者保持仰卧姿势, 双手抱住双膝, 进行躯干伸展运动。 (8) 认知功能训练:在进行以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还需针对患者的注意力、计算力、记忆力及失用正症、失认症等进行训练。

1.3 评价指标[2]

采用改良上下肢体综合功能评分表表 (FAM) 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改良的Barthel表 (MBI) 对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生存质量表 (WHOQOL-100)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采用Lindmark评定量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MA、MBI、生活质量及Lindmark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由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脑中风又称脑梗死, 占中风的70%~80%。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 脑梗死占80%。突然发生脑梗死, 会使患者致死、致残, 大多数家属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 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3]。本文针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处理的基础上, 同时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8月-2013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0例, 按其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00例, 给予2组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处理, 另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MA、MBI、生活质量及Lindmark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 采取有效的综合康复治疗, 可明显减少致残率, 提高预后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综合康复,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红琼, 郭鹏, 李超, 等.卒中后共济失调综合康复训练法治疗37例小脑卒中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8) :1335-1337.

[2] 王友明, 付治安, 苏进营, 等.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及继发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12) :1099-1100, 1106.

上一篇:摩擦焊接的缺陷下一篇:攻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