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2024-07-19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精选5篇)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第1篇

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愈加迅速且具有时代性。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建设好生态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阶段,人们通过开发、利用、改造及控制河流等手段,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需求。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气候、土壤环境、地质、河流的水质水温、陆地环境及生物、人文环境、森林和植被等。我们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酷局面,这些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水利是十分不符的。

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改善或修复,以强调生态、服务生态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设计重点,更关注其生态效益。可以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2.1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和综合型3类。从古至今,都有典型的工程案例,且其意义重大。例如中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因其疏河而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抵御了洪涝灾害的侵扰;典型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粮草运输,对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工程还以“三七分水”的形式实现了对湘江原河道的生态保护;都江堰是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历史悠久且效益显著,它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的结合,做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和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北方黄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以及小水电等。

2.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更要改善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还妥善保护环境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传统水利工程和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治水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3.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始终遵循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自我恢复能力、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等3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2.3.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仅要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要将其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工程既要满足整体系统的生态要求,还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方式和方法、后期管理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满足生态要求,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容设计,并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做好污、废水弃渣处理,加强工程环境监测,做好工区保护等。施工完成后,落实竣工后迹地恢复,并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施行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3展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供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排污量也在增加。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加强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既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会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生态水利工程在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可持续利用的水利工程。通过分析其特征、分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回顾典型生态水利工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维俊.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现状[J].内蒙古水利,2014(1):71-72.

[2]郭合军.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及其现状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8):277-279.

[3]杨雪雯,陈婷.关于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的思考[J].卷宗,2014(3):511-512.

[4]廖世洁.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水利工程[J].广西水利水电,2006(1):21-23.

[5]余正友.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广东科技,2014(20):110.

[6]于晶涛.浅谈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影响及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95.

[7]戈锋.加快水利发展建设生态文明[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3(2):7-8.

[8]马建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3(5):1-4.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第2篇

2013-04-01

建设美丽中国水生态文明专刊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重大发展方略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社会走向未来的必然需求。从经济社会发展讲,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大发展也带来大污染,特别是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虽然我们国家进行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一是水资源污染、水环境恶化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二是湿地减少,湖泊萎缩,调蓄洪水和净化、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大减弱。由于人口增加,开发利用加大,人水争地矛盾突出,也造成了人类朋友——各类生物物种的减少,甚至少数物种濒危。三是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安全受到挑战。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 万平方公里,是国土总面积的37,4%,而且仍有4200 万公顷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3%。水土流失的加剧和草原的退化,带来了大量土地的沙化、荒漠化。加上近十几年工业化和商业化大面积的占用良田,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锐减。“粮凭土地虎凭山”,可耕地的减少,使中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巨大挑战。四是大气污染加剧,空气质量下降。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耗以煤炭、石油为主,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烟尘大幅度增加,造成酸雨多发。五是矿产资源无序开发,浪费严重,等等。再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看,全世界人口突破70 亿,水危机成为全球发展趋势,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在这些背景下,党和国家及时提出了在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略。应当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高瞻远瞩的,是造福子孙的,也是“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重要举措。发展水利风景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现代水利所进行的兴利除害事业,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且还要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水利风景区的存在和发展,恰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不仅以工程设施保障了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而且有的水利工程还以其恢宏的构架成为亮丽的景观,特别是诸多的滨水区域通过自然形状或后天人工打造形成了优美的滨水景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宜居环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可以休闲、观光、旅游和度假的空间。因此,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不仅成为建设现代化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民生水利的必由之举,亦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水利风景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修复了水生态,改善了水环境水利风景区主要是依托水域、水体(如城乡河道、水库、水土流失治理区以及灌区、农田水利等水利载体)打造和兴建的。在打造和兴建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不仅大量地植树种草栽花,美化环境,发展景观,而且疏浚河道,清淤清障,推进水土治理,进行生态修复,有效地改善了水体,净化了水质。大量植树种草,其本身的功能也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流失。凡是兴建水利风景区的地方,其区域的水生态明显得到修复,水环境大为改善。

兴建了“美丽家园”,提高了民众的幸福指数当前,我国推进的小康社会正在从建设向建成过渡和转变。在这一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愿望十分迫切。而城乡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恰恰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一拍即合。水利风景区的打造,实质上给民众兴建了一个“美丽家园”,给了老百姓一个休闲娱乐空间,清新的空气,舒畅的心境,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增加了幸福指数,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出现的公共犯罪比例中,风景区的犯罪率是最低的。

丰富了水文化内涵水文化,是与水利建设发展相随相伴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加强水文化建设,推动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看到,水利风景区正越来越成为传承水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发展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水利风景区蕴含的或挖掘打造出来的丰富水文化,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怀,提升了文明的境界。如临沂市沂河水利风景区,以传播历史文化为核心,融众多的历史名人风情于风景之中。实际上,这一风景区已成为以水域为依托,以历史文化和水文化为灵魂的文化公园。

拉动了地方经济攀升在开放性发展的今天,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哪怕一个乡镇的发展,都要靠人流、物流、信息流、包括财务流。而这些的形成,除了靠好的产业产品外,还要发展旅游。要发展旅游,利用原有的风景资源或重新打造新的水利风景区及风景带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现在许多城市,都在利用河湖水库,打造水利风景区,这是有眼光的取向。一个成功的水利风景区,既为一个城市印制了一张新名片,提升了这个城市的形象,提高了这个城市的影响力,也增强了对外辐射力。西安“汉城湖”的建成和发展,曾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到西安看看”的点击高潮。可以这样说,水利风景区的建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效拉动了地方经济的攀升。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未来“五位一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涉及自然、地理、天文、气象、生物、历史、经济、政治、科技、人文等各个领域,它需要多个部门、多个行业以至全社会共同行动,水利风景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只要每个部门、每个行业以至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把它当作自己的事,就一定可以达到应有的目标,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要转变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所有工作的准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杜绝“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宁可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一点,GDP 少增加一点,也要把环境搞好,把生态修复好。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

要下力气大力发展水利风量区一方面,作为水利部门,要把水利风景区纳入水利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之中。凡是水利风景区的兴建,都要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出发,从规划上做出部署,从设计上绘好蓝图,在投资上做好安排。另一方面,从地方上来说,不管是为了民生,还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都要大力建设水利风景区。

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领导除了对生态文明作出投资安排外,还要专人负责,建立领导考核机制,实行生态文明一票否决制,凡出现重大环境责任事故,要追查领导责任,凡是对生态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则要表扬、奖励、重用。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第3篇

【关键词】当前结构与现状;困境与机遇;发展的新思路

一、当前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结构与现状

首先,利用黄河淤区资源,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消灭空白地段,鼓励职工承包户承包淤区土地来种植树木,挖潜育苗,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和品种,真正让职工看到实惠的同时又绿化美化了环境,使沿黄两岸初步形成了林木绿化带。特别是最近几年,黄委对淤区经济开发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立足辖区实际逐步对部分淤区进行水利设施配套,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承包形式,逐渐形成了以经济林育苗、花卉、果树、蔬菜等作物相统一的种植模式,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使黄河淤区经济稳步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承包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了职工承包户和单位的双赢,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黄河生态旅游经济相结合,创新种植、管理模式,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使黄河淤区经济和景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建设标准和景观品位,努力打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逐步转变以往的种植经营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态度和产品质量,将淤区经济发展重新准确定位,对种植开发进行科学分析,广找门路,拓宽种植管理经营渠道,研发新的品种,有选择的种植发展经济苗木和景观苗木,优化种植结构,着力在经营效益、管理效益、品种效益、质量效益、景观效益、服务效益等几个方面做文章。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配合,同旅游部门共同牵手,充分发挥黄河自然生态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来共同开发利用和保护,有效的引入社会资金,实现黄河植树绿化投资的多元化。

三是,继续探索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我局为适应苗木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发展要求,专门成立了苗木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利津河务局苗木种植规划及标准,根据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进行整体规划,对景点合理布局,与山东大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有经济实力的公司进行联营建设苗木基地。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宫家险工到利津黄河大桥的近1000亩优质苗木基地已初具规模,因地制宜的引进了竹柳、法桐、国槐、白腊、红柳等20多个珍惜名贵树种,优化了种植结构,各种树木千姿百态,郁郁葱葱,走在黄河大堤上一眼望去就像是置身于绿色的林海,形成了高标准的10公里優质名贵树种的绿色长廊,横看成排,侧看成行,纵横交错,在美化绿化环境、改善淤区生态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生态经济效益,成为我局淤区经济的亮点之一。

300亩荷塘争奇斗艳,一片翠绿,从河滩上走过飘来缕缕清香;沿着幽静的河滩路走到东关控导,漫步在千步柳荫路上,更是令人振奋,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再往前走就是近两年刚修建的被誉为“黄河第一栈桥”的十六号坝,风景更是这边独好;这些完美的秀丽景色,黄河滩区的奇特风光,从10公里育苗基地到示范工程的东关控导,到处都是生气勃勃,林海风涛的迷人景象。形成了从育苗基地到荷塘藕池再到“黄河第一栈桥”三点一线的城郊黄河生态公园,吸引人们驻足留恋,成了县城五万居民茶余饭后、清晨锻炼、休闲、散步、垂钓、休息、餐饮、野营、游玩的不可或缺休闲场所,为进一步打造黄河水利风景游览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随着我局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顺利实施,辖区内旅游风景区已初具规模,要想打造更高标准、科学高效的生态旅游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机遇和挑战并存,面临的困难和局限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精”,要想打造高品味、高标准的风景旅游区,必须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我们的风景区富有灵气和文化蕴涵,我们的景区和景点往往是一些近几年修建的景点工程和种植的绿化苗木,政府点缀的也是注重形象工程,社会投资也只是重视经济效益,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二是前期投入资金缺乏,水管体制改革以后,水管单位经济创收能力减弱,各项资金不断规范,修建高标准的旅游设施前期投资过大,效益回报相对缓慢,现在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各景区建设前期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和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的目的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我们水利部门投入的确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三是人才困乏,我们黄河水利部门,多年来的宗旨是注重黄河防凌防汛、水行政执法,确保黄河的安澜,保一方平安,而景区建设所需的高科技专门人才相对缺乏,人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高效、生态、一流的黄河生态风景游览区建设就难以顺利有效地推进实施。四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科学管理需加强。多年来,我们黄河水利部门,由于工作环境、性质的限制,思想观念相对闭塞,虽然在维护防洪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河风景区建设的初步阶段还得心应手,一旦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管理粗放和缺乏经验,对国家风景区建设的宗旨理解不够深刻全面,难以准确定位和把握。五是管理体制不相适应。水管体制改革后,管养分离,我们黄河水利工程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工程面貌等均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也只是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以维护保护现有的工程设施为主,工程管理和景点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以上这些,都是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打造一流的黄河生态旅游区所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虽然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当前黄河生态旅游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挑战和机遇并存。 我局管辖区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地处黄河下游入海口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融合交汇,为东营地方和沿黄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国家黄蓝两大战略《规划》和黄委的部署要求,结合东营的发展优势,“建设黄蓝经济区,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我们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具有得天独厚的难得的歷史机遇,有机的融入两大战略建设中,意义非凡。

三、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新思路

借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难得机遇,以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为契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进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大力发展沿黄两岸及淤区经济,恰逢其时,势在必行,努力使黄河经济,淤区开发,景观建设,工程维护,险点加固,旅游服务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具体实施中着力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与地方市、县、乡镇协作共建的力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把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切实融入全社会生态经济建设之中。作为黄河部门要突出沿黄特色,打造黄河品牌,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黄河经济,全力推进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包边盖顶面积,对部分淤区进行水利设施配套,不断调整种植结构,逐渐形成经济林、花卉、果树、蔬菜、稀有品种等作物为主的经济产业体系,力争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三是淤区经济发展要围绕“让淤背区绿起来,美起来,实现风景区生态、淤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目标,对淤区进行深度开发利用,种植适生林带,可以有效的防止淤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按照“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规模加特色经营为方向,注重与工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林果、育苗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的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运用高科技,打造品牌,提升质量

滩区、淤区经济发展要立足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经济作物、绿化美化林木为主,减少一般用材林,逐步取消粮油作物种植。提高科技含量,就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和引进高科技人才,要和农林高校、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优良品种,积极拓宽市场,本着长远规划、尽快实施,立足高标准、高质量、大投入、严管理、出效益的出发点,种植名、优、稀、特品种,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在依靠高科技的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质量,打造品牌,适应市场需要。

2.坚持科学开发,努力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以河防安全为本,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结构、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综合开发,采取政策激励、增加科技含量、示范带动等多种措施,努力推进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黄河淤区是一笔宝贵资源,蕴藏着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实现由土地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今年开始要把土地开发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搞好淤区土地开发,发展苗木、花卉,把大堤建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既是建设标准化河防的需要,也是保持工程完整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措施,更是促进沿黄旅游产业发展,构建黄河多元经济的战略措施。更新观念,增强信心,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淤背区特点的土地开发新路子。克服“重开发、轻管理”的思想,在管理方式上,要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

3.借助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旅游经济

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与运营中一定要做到保护第一,正确处理好开发运营与保护的关系,凡是项目地进行项目建设,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才能进行。

做好旅游区规划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管理,将动态控制和规划实施进行有机结合,实行可持续控制策略,兼顾近期与远期、部门与整体利益、黄河部门与地方政府以及工程维护等多方利益,统筹安排、全盘考虑、科学决策,形成规划一张图、决策一班人、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科学管理决策程序,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第4篇

如何才能建设和管理好水利风景区, 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资源开发, 如许春晓等[2,3]学者探索了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提升市场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二是资源管理, 谢祥财等[4,5,6]从管理者角度探讨景区规划、空间布局以及管理水平评价方法, 全华等[7]还介绍了美国水域景观使用的相关经验。总体来说, 以往研究缺乏理论支撑, 没有突出使用者的中心地位。笔者以东部某省的J风景区为例, 说明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 并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 探讨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总结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验, 为今后的城市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和评价提供借鉴。

1 现 状

水利风景区的开发是人类一直探索的事业。我国古代就营造出诸如西湖十景、江南园林、运河码头等水景观。当今, 许多城市对各自拥有的江河湖海、湿地等景观加以科学开发或者保护, 创造一种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物种之间和谐共生, 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环境。截至2012年底, 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就达518个, 省级水利风景区已达上千个, 形成了涵盖全国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群落。

本文研究的J风景区位于东部某省D市的老城和新城之间结合处, 原来流经此地的干流河道因上游排污, 污染严重。2003年初, D市政府决定改造此河, 将景区10 km的上游用橡胶坝拦河, 下游设立封闭闸门, 排空河道本身的水, 引入质量较高的河水, 并建成了木栈桥、卵石滩、博弈平台、观光走廊等景点。2004年向南北拓展, 修建了人文石刻、农家院落等景观, 设置了体育健身器材。2005年又向南完善景观, 建设弓箭广场、消夏广场以及垂钓乐园。游客到景区的主要活动方式有: 集体性活动, 包括太极拳、舞蹈、合唱、棋牌等; 健身性活动有压腿、撞树、散步、闲坐等, 还有垂钓、游泳、遛狗、穿行等。因为游客数量众多, 景区还开展了钓鱼、游船等娱乐业务。

2 景区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除传统的运输、航运、调洪纳涝、涵养水源功能外, 城市水利风景区具有游憩、观赏功能, 也可以给植物、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还可以开展集会、表演、商贸、地域文化宣传、环境保护教育等活动, 兴旺的人气和密集的活动也增加了周边不动产的价值。由于城市水利风景区具有显著的聚集效应, 也可以提升城市形象, 自然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相关制度、标准和管理经验的缺失, 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笔者以J景区为例, 从人与环境的距离、安全性、舒适性和创新性等角度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2. 1 景区设计阻塞亲近自然行为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存, 人类不是征服自然而是照顾自然, 不是掠夺自然而是尊重自然。为了这样的目的, 首先应该让人们了解自然。因此,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载体的城市公共景观应该为人民观察、接触、体验自然创造条件。景区设施应该是拉近人与自然距离的有力工具。J景区在这方面虽然从水质、绿化、人文景观等方面做了相应的努力, 试图营造一个能够让市民休闲、放松、亲近自然的环境, 但是, 草坪上有“不要踩我”、“禁止入内”的标识, 岸边有“禁止游泳”的标识, 传达出人与环境需要保持的距离。虽然大多数游客看到标识之后会遵守, 但是很多人表示遗憾, 觉得草坪高高在上, 无法亲近了, 不能理解“为什么水体清澈了, 人却只能站在岸边”。这在无形之中遏制了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动机, 阻塞了人们与环境的沟通渠道。这并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 也不能提高人们对景区管理的满意度。长期与环境之间存在隔阂的结果就是人们失去照顾自然的责任意识, 也会对环境退化表现冷漠。

2. 2 景区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J景区主要存在两个安全隐患: 一是溺水隐患, 二是交通意外隐患。夏天, 由于市内水面较为稀缺, 景区水深河宽, 又在游客能够接近的范围之内, 因此, 经常能吸引游客成群结对地前来游泳、消凉。虽然在岸边竖立着“禁止游泳”的防护牌, 但是由于规划中并没有这项功能设置, 缺少相应的安全保障设施, 很多驳岸处没有围栏等安全设施, 非常容易发生危险。每年都发生因为游泳、地滑不慎入水、轻生等原因溺水而亡的案例。虽然景区也加强了巡逻和安全宣传, 但依然无法阻止人们来此游泳。交通方面, 由于风景区属于开放型边界, 一些机动车经常违反规定驶入景区, 加之景区内没有规范的交通信号、标识等设施, 造成机动车与游客争抢道路资源, 极易造成交通事故。景区内的违规机动车既影响景观质量, 也明显降低休闲效果。

2. 3 景区舒适性服务提供不足

城市水利风景区面向普通市民日常开放, 因此, 人性化设计和服务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景区所占空间比较广阔, 人们在某一局部活动就会感到疲劳、饥渴等生理反应, 需要由相对应的配套设施来缓解, 比如座椅、公厕、食品、饮水的提供等等。游客反映座椅设置不够、不合理、材质不好等等。而且景区内公厕标识不够明显, 很多偶尔来休闲的游客一时找不到厕所, 就匆匆地寻找一处解决。这当然有游客的素质问题, 但也与管理者提供的人性化服务不足有关。景区设施和管理服务需要根据使用者的使用行为特点和意见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不断保持设施的完善和服务的周到。一劳永逸的设计和管理经验是不存在的, 僵化、刻板是其最后的归宿。

2. 4 景区空间开发缺乏创新性

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景区管理缺乏新意, 景区管理部门依赖于上级的指示和地方财政, 缺少主动服务, 也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开展各项宣传或是文化教育活动, 日复一日, 使游客缺少新奇感。2小品设计缺乏特色, 景观设计团队来自外地, 只注重实地勘察资料, 忽视地方文化因素, 部分小品景观与其他景区雷同。3研究能力薄弱, 城市水利风景区吸引的多数是常住居民, 他们是表演者, 也是观众, 自娱自乐, 不同时间点会有不同的空间组合, 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如何管理好这个生态系统需要实时收集大量的游客行为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为科学调整管理手段和措施提供依据。但目前的管理部门由于受到自身研究能力的限制, 主要职责仅限于维持景区的运转。

3 原因分析及对策

城市水利风景区是市民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上述关于景区设计、管理、服务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水利风景区中较为普遍, 需要认真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并将总结获得的经验加以推广, 以便今后的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少走弯路。下文从城市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权限、评价方法和公众参与3个维度加以分析。

3. 1 水利风景区管理权限交叉

新近建设的城市水利风景区一般会根据景区空间历史和建设期的管理机构确定设立专职的管理机构, 并隶属于某一个公共权力机构。J风景区也成立了管理办公室, 隶属于当地的城市管理部门。景区管理办公室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受到很多约束, 并不能与相关的园林、水利、文化、体育等部门有效沟通。比如“禁止游泳”的问题, 不少群众建议在景区安全水域建立公众游泳区, 这样既能满足群众需要, 也能有效防止事故发生。对于这个建议, J风景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说, 这需要体育、卫生部门联合调研, 拿出可行方案, 但是原则上景区水域不适合建立公众游泳池。景区在最初进行规划时曾有建立室内游泳馆的计划, 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实施。国家关于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原则是: 规划先行, 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突出保护, 可持续发展[8]。J景区存在的问题表明, 城市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体制并不是以使用者为中心, 并不讲究实效, 不能充分满足群众的休闲需要, 多部门协同管理反而成为景区设施和管理规范的自我完善的阻力。如何理顺城市水利风景区开发和管理体制, 为群众带来实效, 这需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理论指导, 运用水利工程、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和公共行政管理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统合解决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矛盾, 发挥他们的最佳合力, 将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呈现给使用者。

3. 2 城市水利风景区评价手段不完善

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数与我国的评价手段不科学、不完善有关。一个完整的评价机制应该包括: 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程序、评价标准等要素。这些要素与水利风景区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功能定位、评价服务对象有关。我国虽然建立了《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 2011年) , 包含资源价值评价、环境保护评价、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和管理评价4个部分, 但通过案例的深入研究, 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a. 评价目的定位存在偏差。城市水利风景区主要定位应该是文化传承和市民休闲, 而不是经济开发价值。可是, 当前的评价标准仍以建设投资决策为目的, 将运行管理主体放在较为被动的位置, 尚未定位于使用者主体———游客。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国土管理局在风景景观评价中, 提出7个风景要素: 地貌、植被、水体、色彩、邻近风景、奇特性、人文景观。它的特点是从游客的角度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也分两个层次: 一是条件性指标, 体现自然禀赋; 二是绩效性指标, 体现管理制度和行为的成绩。这样的体制使得管理者自然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关注、研究、完善自己的服务质量。

b. 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低。评价标准不明确、具体, 会影响评价的公正和客观。当前,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都是由专家主观给出每个指数的得分, 比如观赏性强3分, 较强2分, 一般1 ~ 0分, 没有具体、明确的量化依据, 其客观、公正性经常受到质疑。评价标准不能盲目制定, 需要对水利风景区评价进行深入研究, 找准适合我国特点的评价指标和参数。

c. 评价标准没有体现安全至上原则。安全性应包括水环境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目前, 景观评价标准局限于安全制度和设施的有无多少, 忽视安全设施的质量和管理实际绩效。景区管理人员也强调安全至上, 但采取简单粗放的管制、隔离措施, 结果牺牲游客的亲水自由和美观标准。另一方面, 景区如果在安全事务上失分, 也仅仅减少总分, 而并不能一票否决。相应地, 景区管理机构也就没有务实地将水体质量、游客容量、生态破坏、安全事故等问题视为先决指标。

d. 评价标准没有体现使用者的舒适性。舒适性体现为生物多样性、设施和服务的人性化 ( 以游客为中心) 。景区应系统地考虑软硬件资源, 给本地的生物提供充分的通道和空间。在满足生物种群共存的前提下, 按照使用者行为特点设置游览路线、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让生物种群、环境质量、人类休闲和生产活动相互适宜。水利风景区应以水资源为特色, 倡导人们文明用水。J景区的核心资源就是水域, 夏天中午12点到下午6点,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此游泳, 最多能到500多人。管理部门虽然出面制止, 但收效甚微, 与其这样, 不如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顺势引导。

e. 评价标准对创新性激励不足。水利风景区的创新性包括生态智慧、地方传统环保文化和景观魅力。生态智慧体现最新科技文化信息, 如节水技术、环保新闻、应急知识, 它可以激发人们关爱、保护自然的内在动力。地方传统环保文化是地方居民千百年来摸索出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设计和管理部门应该认真加以总结、利用。景观魅力是景区自然和人文资源所组合产生的综合效果。创新的设计、设施和管理手段可以释放景区的魅力和吸引力, 给游客提供知识、休闲和观赏价值。景区管理部门应将“创新”视为是一种持续发生的常态, 保持对公众、对未来的开放, 而不能希望一劳永逸。

3. 3 景区管理机构忽视公众有序参与

景区规划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与意见, 使得公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人与环境疏远、景观功能错位、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特别是游客与自然的空间距离问题, 景区管理机构迟迟没有回应公众诉求, 而采取简单粗放的管制措施, 引起公众不满。城市水利风景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 激励公众有序参与景区管理, 既是景区性质的内在要求, 也是解题之策。从实地调查来看, 市民对城市水利风景区有巨大的参与热情。有游客说: “到景区来溜溜, 既是锻炼也是希望能够热闹一些, 而不是呆在家里闷着。在这里有同龄人唱歌、唱戏、跳舞, 哪怕不参加, 看看都觉得好。”

放任的公众参与只能带来盲目、散漫的意见。对公众参与要因势利导。1开放景区实务, 做好研究工作。景区设计和运行期间保持对公众的开放, 主动搜集游客的行为特点和需求信息, 反复进行沟通。2拓展市民关爱城市家园的活动方式, 让参与者享受成就感, 如参与树木种植、草坪养护可以获得一块展示牌, 捐赠资金建设桌椅、凉亭等设施可以刻字等。3运用好景区的舆论环境, 城市景区也是一个社会舆论密集产生的区域, 嘉奖道德高尚的行为和事迹, 给非政府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的空间, 带动周边居民参与公益事业, 组织群体性活动, 让居民之间相互了解、交往、温暖和关怀, 营造亲社会行为。4引导公众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 成为环保的实践者。

4 结 论

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成败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距离以及景区安全性、舒适性和创新性问题。笔者主张, 城市水利风景区应采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 尊重生物种群发展空间, 结合特殊的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特点, 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 运用创新手段, 满足人们的舒适性需求, 使之成为“节约基础能源, 保持生物多样性, 促进人们保护环境、爱惜环境, 惩罚破坏行为”的空间场所, 成为“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的水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李鹏, 李洪波, 代燕.中国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思考[J].水利经济, 2012, 30 (1) :63-67, 74.

[2]许春晓, 邹剑, 李萍, 等.水利风景区游憩者体验动机与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水利经济, 2010, 28 (6) :44-48, 71.

[3]陈昌仁, 贾蔚, 吕玲玲, 等.江苏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J].水利经济, 2011, 29 (3) :64-66, 78.

[4]谢祥财, 刘晓明.具有地域特色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方法初探:以聊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为例[J].水利经济, 2008, 26 (5) :58-60, 78.

[5]黄金文, 张阳.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水利经济, 2009, 27 (4) :51-54, 77.

[6]余韵, 詹卫华, 谢祥财.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J].水利经济, 2011, 29 (1) :57-60, 76.

[7]全华, 杨竹莘, 赵磊.美国城市水域景观休闲旅游利用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水利经济, 2011, 29 (5) :68-70, 74.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第5篇

1 水利工程建设给水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1) 水环境方面。不管是何种作用和性质的水利工程, 其建设往往会对既有河道水体、水文带来较大影响。比如:在建设阶段, 截流会让近坝址区域流速加快;在工程投用后, 上游道水面会增宽, 而流速变缓[1]。另外, 因工程建设会导致河流既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 使得水利工程上游水位提升, 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下游水位降低, 则可能导致湖泊干涸, 直流断流。此外, 还会对流域内的水质带来极大影响。在工程建设阶段会产生诸多垃圾, 比如在挖渠、围堰、灌浆等施工中会出血诸多废水, 未经有效处理直接入河道导致水污染, 以致于水质大幅降低。工程运作中, 对水质有一定积极影响, 可增加工程区域水环境容量, 提升纳污能力。但在枯水期, 则会带来不利影响, 会导致下游河道净污力降低, 严重破坏水环境。

(2) 河道泥沙方面。水利工程, 尤其是较大型、功能多样工程的建设会对水库区域及上下游河道水流中的泥沙转运和沉降带来极大影响, 此外对相应区域的生态带来一定影响。在施工阶段, 因大量泥沙进入到河道使得水中悬浮物增加, 以致于下游水体也变得浑浊。而上游河道则由于库区水体大幅提升, 流速变缓, 挟沙力大幅降低, 导致泥沙日益淤积而导致河床提升。此外, 下游段会因为下泄水体内的含沙量降低而出现冲涮情况, 对河道带来稳固性带来影响, 增加了防洪难度。同时, 河道形态往往也会因回水沉积发生变化, 在被大坝截断之后, 泥沙沉积会在库区底部构成回水三角洲, 而其会往大坝向提升, 泥沙颗粒日益细化。

(3) 生物多样性方面。当前, 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主要对水生和陆生两个方面的生物带来影响[2]。在陆生生物方面, 主要使其生活和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在建设阶段, 为顺利达到工程设计标准, 满足施工要求, 一定会打破既有生态环境平衡, 甚至造成破坏, 进而导致多种陆生生物迁徙, 并逐步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运作机制。在工程投用阶段, 库区水体发生变化会对陆生生物带来较大影响, 会使某些生物因库区建设河道两岸转滩地或湿地范围增加相应的繁衍力增强, 以致于水禽、两栖生物的种类、空间密度会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既往生物平衡。在水生生物方面, 因库区蓄水及泄水, 会导致鱼类等产卵地的淹没或者冲毁, 并改变既有鱼类的产卵环境, 使得某些水生物种类降低。而无法适应此种环境变化的生物物种则面临灭种的威胁, 倘若某生态区域内有一个物种绝种, 则该区域生态系统必然被破坏, 进而带来不可逆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一般对水生物, 尤其是鱼类生物影响较大。但也要看到, 库区水域增大, 流速变缓, 水质和水体较好, 能够为水生物的繁衍和人工养殖给予更为有利的条件。

(4) 地质环境方面。通常水利工程建设对所在地的周边地质环境带来极大影响, 而这会影响到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该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间区域可能易发生地震、泥石流、塌岸等地质灾害。有研究发现, 水库工程所诱发的地震破坏力和影响力和库区蓄水深度存在直接关系, 如库区蓄水深度越大, 那么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也很大。倘若库区蓄水量和深度在达到某个极限后, 不应再提升坝高, 否则会导致大坝崩塌而决堤, 直接使下游受到洪水影响, 淹没农田, 给下游农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在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时, 必须做好相关的论证工作, 对工程所在区域周边地质进行全面勘察, 如此才可最大限度消除此方面的影响。

2 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对策

(1) 加强影响评价工作, 掌握影响因素。积极落实好水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是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室内农业生产大国, 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对水利工程建设需求不断提高。一直以来, 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极高重视, 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水法》等都对工程项目规划建设和环境评价有明确规定, 在建设前须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价。落实好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 确保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环境的完整性。

(2)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 科学有效施工。水利工程建设通常包括规划设计、开工建设、投入运行等阶段。其中, 在规划设计阶段需对工程所在区域进行严格、全面的考察。特别是要对堤坝两边的生态环境及施工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予以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价[3]。以得到更为全面、真实的数据及资料, 再结合调查结果, 设计符合所在区域水生态平衡发展的水利工程方案。在开工建设阶段, 可能会面临诸多工程基础构造方面的问题, 应在确保既有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环境平衡基础上, 尽量降低工程的影响面和影响深度;在投入运行阶段, 需对施工中造成破坏的植被、耕地、水域等, 进行最大限度的补救, 确保水生态环境的恢复, 减少影响[4,5]。

(3) 建设生态提防工程, 维护好水生态。在水利工程实际施工中, 应严格按照施工区域的差异, 充分考虑到工程的实际和区域内水生态实际, 因地制宜的建设, 少用外来材料。在布置工程堤防线时应充分考虑到所在区域内的河流等情况, 在确保自然形态和流向同时, 堤型需要严格按照自然特性予以设计。此外, 应尽量借助河道自身形态设计堤型, 不但可确保水系统良好联通性, 让水生生物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为植被的设置奠定基础。另外, 应遵循修复为主原则, 全面考虑堤防工程实际需要、水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 对已存在的提防进行相应的生态修复, 且对建设之后的土地予以平整, 使施工场地的环境得以恢复。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在看到水利工程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更要看到其社会和环境效益, 要深入认识到该类工程的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 在建设前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特别要做好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 在基础上按照设计方案建设, 加强堤防建设, 确保工程区域内水生态系统良好恢复, 实现水利工程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江南.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04) ∶29+41.

[2]门玉华, 李云生.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影响浅析[J].吉林水利, 2014 (07) ∶55-56+59.

[3]马建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水利, 2013 (10) ∶1-4.

[4]郭伟.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应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系统[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06) .

上一篇:教师管理行为下一篇:女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