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

2024-05-18

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精选12篇)

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 第1篇

任何形式的设计都是一种变相的传播。人们自我表达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语言和文字, 另一种就是图形和图像。设计是种信息的传播, 让接受者能完整的接受到发出者的信息则是设计的成功。但在直线传播过程中的干扰源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让设计能被大众所理解接受, 设计必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当代人的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念, 既用情感化的设计吸引并打动受众。

唐纳德·诺曼在其《情感化设计》中始终以大脑加工的Visceral Level (本能的水平) 、Behavioral Level (行为的水平) 、Reflective Level (反思的水平) 三种水平来贯穿全书。在设计中对应的是外形、使用的乐趣和效率、自我形象, 个人满意和记忆。其中第三种水平是最高级别的。并提出美观的物品更好用的论题, 就像情绪能改变一个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愤怒和惊恐中会失去理智) , 同样, 情感系统会改变大脑的运作过程和选择结果。美观的东西不仅传递了产品本身, 也勾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最后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效率 (当然所谓的提升是指在使用者心理方面产生的, 其实产品自身的效率是不变的) 。在工业设计中, 设计不仅传播的是产品的使功能, 同时也承载着审美、文化、信仰、受众价值观等等各个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可能的被社会所认可。设计传播出所要表达的信息, 同时, 受众接收到设计者的初衷信息, 那么这个设计就是成功的。因此要赋予设计作品人性化的一面, 更加贴切社会生活、大众价值观与时代的发展, 使作品情感化, 从而在社会中产生共鸣。

二、互动

伟大的符号学家罗兰·巴特, 创造了术语——作者的死亡。他表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与读者所解读出的内容是相互独立的, 读者才是真正的作者。没有什么能比读者理解到的视觉作品的意义和对待它们的方式更重要。在平面设计中, 很多作品在无意之中就会把读者“引入歧途”, 观者所理解的偏离了作品本身所要传达的内涵, 读者也顺便创造出另外一种意义。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平面设计大师内维尔·布罗迪所说“传播的过程是一种对话, 而不是独白”, 是设计作品与观者的对话, 作品只是思考的催化剂, 至于催化出什么样的结果, 不同的观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基于这一点, 设计作品就更加的需要把读者引入其所要表达的信息轨道上。互动, 是让受众更好的加入到设计作品中来, 有了参与感, 才会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形成情感依赖和链接, 这也是设计情感化的关键所在。

三、反映

在一件作品中能发现什么, 通常取决于我们想从中寻找什么。我们所要表达的艺术品位, 其实判断中包含更多的是个性和价值观。

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对设计的理解、使用和评价的不同。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 我们的设计也要变化从而适应并反映发展着的环境。企业标志是一个企业经营理念和品牌识别的重要部分, 因此也要反映时代的变化。没有哪个标志从创建之日起就打着不改变的。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从奢侈品LV到汽车凯迪拉克、奔驰再到壳牌石油公司, 从国外耐克到国产的品牌李宁等等, 他们的标志在不同时期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念。这就是变化和创新精神的所在。好的设计产品, 就是要使其成为消费者生活方式中所热衷甚至并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此, 让所设计的物品反映大众生活、成为大众的生活, 增加受众对物品情感需求的程度, 乃设计成功之关键。

四、反叛与改变

工业革命以后, 欧洲的设计家们对大量的机器生产和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设计产生了不满,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 由莫里斯为代表, 在英国掀起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强调恢复中世纪的手工艺生产, 反对机械化, 强调从自然和东方风格中吸取设计灵感。这场运动以改变生活为主旨, 没有追随当时艺术设计的主流方向, 是对当时社会的一次反叛。由于运动反对工业化生产, 背离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不变哲理, 最终在二十世纪出失去优势。但是运动强调精致、简单真实、反对繁琐的设计理念是值得肯定的, 并对“新艺术运动”产生很大的影响。设计反映生活, 但当生活牵制到设计的发展时, 如同历史发展规律一样, 一场反叛运动必然产生。1919年在德国魏玛, 格罗皮乌斯创建包豪斯国立建筑学院, 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口号, 创建三大构成课程。艺术与技术结合, 是包豪斯之前从没倡导过的口号, 它的提出是对当时社会设计潮流的反叛, 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机械生产的发展。它标志着现代设计的产生, 改变了人们对设计的理解, 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必须趋向。现代设计对各国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设计使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倾向发生了改变, 或者说更加顺应了时代发展方向的需要。工业革命以后的设计, 充分表现了设计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和与生活方式、大众情感以及价值取向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结语

一件设计产品, 不仅包含着使用功能, 同时也体现着审美和文化价值。设计情感化体现了作品在传播的同时与受众的互动, 并且反映和完善着社会生活、发展方式。同样,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 设计的永续性是值得每个设计师深思的话题。设计不是浪费, 而是需要朝着持久性、可循环性的传播方式发展。设计与受众的互动、反映、改变并完善着生活乃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调节剂”, 设计未来生活的强大动力。设计的情感化将激发受众的感官, 结合于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之中。

摘要:无论所处的任何时代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 并且更重要的是艺术要符合当时时代的发展需要和生活方式及理念——这就是所谓的“时代情感”。设计进入大工业时代经历了很多时期, 设计的风格在不断变换, 设计也在不断前进着。通过分析设计的传播、互动、反映和反叛与改变四个部分, 阐述设计中情感化的重要性。处于21世纪的设计, 寻求着一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性化设计, 在这里我们不的不提出设计的情感化。

关键词:设计,艺术,情感化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设计》.2012-06.

[2]大卫·科罗.《视觉符号》.2010-10.

软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论文 第2篇

摘要:“软装饰”作为居室装饰的主流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空间状态和生活品味,“软装饰”它展现着丰富多彩的家装状态,蕴含一种情怀。本文从软装饰的构成、功能等来探索其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关键字:软装饰;情感

一、室内软装饰的构成与功能

1、软装饰的构成

对软装饰的理解,从字面意思上看,“软”与“硬”两个对立的词语。“装饰”即对于事物的美化及修饰。而“家装软装饰”是同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装修(除家具等装饰物品之外还包括,水电线路,墙体改造等工程浩大的家居装修)不同,“家装软装饰”是对室内空间环境中可移动,易改变的装饰品和家具。如家具、窗帘、地毯等。“家装软装饰”是对室内家居空间的装饰,通过对装饰品的选择和感悟,让居住空间更加舒适、美观,创造出令人心仪的家居环境。

2、软装饰的功能

1)软装饰的实用功能分隔:利用软装饰对室内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通过屏风、隔断、家具等的摆放位置,使得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充分的利用家居环境,打造出完美的空间形态。强化:空间光线的投射面积、方向和空间色彩选择和区域的分布,强化了空间的布局及功能的区域分布。除尘:室内绿化在美化空间环境、调节室内温度、净化室内空气、除尘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利用植物形态、色彩点缀家装环境,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便捷:家居软装智能化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它不仅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实现对家居电器等的远程操控,在户外就能够掌控家里的情况。2)软装饰的精神功能怡情:软装饰充斥着人们居住的每一个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是人们审美情趣的表现。一个空间装饰品的选择,反应出居住者对于空间环境的审美品味和审美爱好。传情达意:软装饰通过对空间环境的重新定位打造完美空间形态的同时,完成软装物由物到意的情感升华。软装情感是通过对装饰空间形态的变化、装饰品的材质的感知,装饰品寓意的解读等来表达的。

3、软装饰形态在空间情境中的功效

1)造型。家具的造型的形态不同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当身处于曲面家居的空间中时,会给人带来柔和,软润心理感受,当处于棱角分明、横平竖直的家具造型中时,人们的内心又能感受到它的刚硬、直白。不同的空间造型表达出不同的家装风格的同时也展现了不同的空间性格。2)色彩。软装饰利用色彩来凸显家居装饰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运用丰富色彩活跃空间气氛,传达内心情感。如大面积的墙面涂漆或大面积色块壁纸的运用都会突出空间的氛围,增强艺术效果。再比如大面积的灰色墙面与黑色金属的结合,会让整个空间具有工业的气息,让人感受现代工业风软装带来的心理变化。3)材质。材质,可以理解为材料与质感的结合,家居装饰材质种类可谓是盈千累万,利用材质的色彩、纹理、光滑度、反射率等丰富室内空间层次,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木制的家具会给人以亲和力的感受,金属的装饰物给人以刚硬的情感传达。通过对不同材质的认知与感受,从而冲击人的内心情感。

二、室内软装饰的分类及情感表达

1、纯观赏性为主的软装饰

1)工艺陈设品。工艺,是劳动人民利用各种工具对各种材料加工,雕琢,处理成品的方法和过程。陈设品是对空间环境的美化和装饰。工艺陈设品,它既具有装饰,赏玩的作用,还能陶冶情操,工艺陈设品的选择反映了居住者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与心灵的契合。2)字画。说到字画,通常我们会想到书法,中国画和西方画,室内环境中的字画是视觉的焦点。绘画、书法作品选择要和整体的室内设计风格相吻合,同时应注意字画的装饰高度、字画的数量等应与整个墙面空间的比例相协调,用视觉语言来凸显装饰品味,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最丰富的信息含量,让字画成为人们眼睛捕捉的焦点。

2、功能性为主的软装饰

1)室内纺织品:纺织品在家居装饰的使用率比较大,如,挂毯、地毯、墙布、窗帘、沙发等,由于在整个家居中覆盖范围比较大,所以纺织品颜色、花纹、质感的选择都需要与室内风格相近,利用纺织品来调节空间氛围,让居住者体会到织物带来的.柔软。2)室内绿化:植物制造氧气,绿色给人以清新的视觉及心理感受,同时植物又具有装饰美化作用。所以,现代家居绿化成为人们美化室内环境的重要选择,在选择上室内植物时,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环境,植物大小和家居大小是否匹配及植物的种类样式和家装风格的统一等。3)家具配置:家具的选择首先是实用性,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应从其风格、大小、材质等方面考虑。家具的选材有很多,不同材质展现的效果也不同。4)光:光在室内设计中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自然光是大自然通过门窗透到居室的光线。人工光,利用各种灯具起到家居照明和装饰及烘托环境和气氛的作用。光线颜色及光线强弱影响空间氛围,而不同造型的灯具使用传达不同的空间风格和情感表达,如长信宫灯,就给人带来古朴的感受。

三、软装饰在空间形态中情境表达的应用

“见物思情”,“情随境迁”都说明了“情”和“物”,“情”和“境”都起到相互感知、相互参透、相互影响的作用,所以软装饰在室内空间形态中情感表达的重点是情与境的互动。空间环境对人的情感世界有所影响,通过不同的室内软装饰的设计,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感感受。装饰物品不分大小,任何一件装饰物都能与居住者产生内心的共鸣。一个令人舒适的居住环境,不仅仅是整洁的、美观的、环保的,同时它应与人的意识感情相一致,应是人们情感释放的场所。家庭居住环境的每一个装饰品都寄托了居住者的文化内涵,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是内心情感的表达。通过带有丰富的艺术性、情感性的装饰物来打造完美空间形态。

四、结语

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 第3篇

关键词:纸材 书籍设计 情感 肌理 色彩

中图分类号:TS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33-02

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发明至今一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书籍是人类文明物化载体,其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就是纸,纸材不仅托起书籍的文化内涵,实现书籍物质形态,而且还作为一种特有的设计语言,用质感与人沟通,纸材在书籍设计中传达的情感触动着人们的感官,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灵感受。

1 纸的情绪

纸材是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主要材料,它是有情绪的,可以传达情感的,正如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所说“纸语,纸会说话的,它性格柔软、坚韧、挺括。希望通过我们的推广,传达出纸的精神。”这恰恰是对书籍装帧设中纸材质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可以传达设计者情感的肯定,可是现在许多的书籍设计却忽视了纸的情感表达作用,选用的纸材仅仅只是从理性的技术角度出发,忽略了纸语言在作品中的合适度,而这样的作品往往只在视觉上成立而已,在深层的情绪交流上,缺少最为重要的一环,即纸的情感与作者想传递的意图是否符合,设计出的书籍能否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而选用材质实施一个方案的最大优势正在于材质的语言可以与思维的路径高度契合,如果这之间的连接出现了差池,则完全不能体现出材质的独特魅力。因此以纸材质为例,在大多数人将它定义为边缘的材料时,殊不知这样的理解是有误差的。纸的边缘性不应该仅仅来自于其材质的独特触感,更多的应该是表现独到情感,尤其是在东方,历史对纸的情感寄托定义了这种材料的多重情境属性。不熟悉纸的语境,我们自然无法正确地与纸交流。所以,在我们选择纸材质企图完成一件书籍设计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研究纸的情感的特殊性,熟悉、了解,感知纸在作品中的话语地位,而不是把纸材质仅仅当作一个材料。

2 传统观念中纸的情感寄托

历史与文脉,使得纸变得性感与感性起来,对于一些特殊的纸张,即便不集节为一件作品,其本身的情感也被历史与文脉染色的心灵所知晓。

在中国,我认为最具有最代表性的,也是能够体现集体共识的纸有如下三种:红纸、白纸和黄纸。红纸,正如红色所带来的吉祥、热烈的气息一样,红纸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喜庆的意味,在传统民间剪纸中广泛应用红纸来作为欢庆情感的载体,因此看到红纸会给人以喜庆的感觉,在现今的春联和压岁包中同样可以感受到红纸给人带来的喜气之感。与之相对的,白纸则象征了肃静,纯洁和死亡,多在表现纯洁的事物时使用或者是用在发丧的时候,作为一种很冷静、悲悯的情绪载体。而借以祈祷与祭祀的黄表纸,这种特殊的纸张在中国人的集体经验中是用来敬神或祭祀死者之用,具有很强烈的宗教色彩。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黄表纸是祭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寄托了悲悯、哀思和种种情感的特殊纸张在人们默念的祷告声中被焚烧。它们承载着我们对一段记忆,一些人的回忆和纪念。上述的三种纸张是非常性感与感性的,他们各自是可以相互依照的,对比和相互交融的,这些特殊的纸张在人们心中寄托了喜庆、哀思、悼念和种种情感。

3 书籍设计中纸材的情感表达

3.1 新型纸材的新语言

由历史文脉中纸的情感寄托转至现今书籍装帧设计中纸材的情感表达,不同纸材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现今书籍设计可以选用的纸材日益丰富,近年来各类不同纸材的书籍层出不穷,尤其是特种纸的运用为书籍装帧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书籍装帧设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特种纸一般由纯麻质、棉质、木质混合而成,柔韧性好,同时具备可压缩性和可折叠性的优点,在精装画册和书籍封面中备受青睐。《书籍设计四人说》(图1)是由吕敬人、宁成春、朱虹、吴勇四位书籍设计师共同创作编著的—本作品集,开本是令人眼前一亮的一比二比例,书籍封面简洁大方,黑色有光油墨的四人姓名的首字母烫印在黑色特种亚光纸上,纸材的质感与文字的结合,给人一种闹中取静的庄重之感。书中每隔24页加入色彩饱和度极高的特种纸,不同颜色的特种纸带给读者不一样的视觉刺激,彰显出这本书的独特韵味,此书应用到了25种特种纸,重在强调书籍的形态和功能的融合,成功地将四人各自对书籍设计的感悟融进各自的设计作品中。

现代的书籍设计想要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书籍设计师就要对纸张肌理感官、色彩传递进行正确的解读,充分利用纸材在书籍设计中的话语地位与情感表达,结合印刷工艺,准确把握纸材的情感属性,力求书籍所传达的情感与读者心灵的契合。

3.2 纸材的肌理语言

书籍中纸材的肌理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肌理可分为自然形态的肌理和人工形态的肌理,纸张本身的自然肌理体现着纤维随意自然的纵横交织,浑然天成的细腻色泽,自然肌理尽情地彰显着纸张的无尽魅力,给人以大自然的亲近美感。纸张的人工形态的肌理通过机器用印压,揉搓等手段,产生有规律或是无规律的肌理效果,给人以精密、理性、稳定的心理感觉。

人们的触觉感知通过触摸感受到不同物体表面的组织,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认知变化,在书籍中,如触摸麻布类的纸材,则坚挺而粗涩;触摸棉绒类的纸材,则光滑且柔和;触摸纤维类的仿古纸,则清爽与雅致;而纯手工制成的东巴纸,其触感粗犷厚重,这些具有个性肌理和质感的特种纸材,传递给人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体验,触摸肌理的魅力就在于读者在内心深处凭借个人的自身阅历与艺术素养及纸材传达给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和联想。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为范曾设计的《范曾谈艺录》(图2),获第二届“中国最美的书奖”,此书设计的主要元素为手感润柔,洁白稠密的宣纸,书的封套没有使用任何文字和图形,纸材表面不仅具有东方纸张特有的色泽,又塑造出了犹如建筑外墙粗糙凹凸的触觉质感,这种肌理元素好似可以无声无息地在象征与联想中让人寻得一种潜意识的东西,质朴、含蓄、内敛的中国文化在纸材语言与版面设计的结合中缓缓呈现与释放。

nlc202309051748

多样质地、肌理迥异的特种纸品不仅传递着情感,还体现出事物品味、气质等内涵,如高贵和古朴、雅致和低俗、写实与抽象等丰富的内在表达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图、形、色等视觉语言所不能及的,正是由于人所具有的触觉感知能力,使纸材之美得以在物与人的情感世界里有了可以转换的纽带。

3.3 纸材的色彩语言

纸材的色彩在书籍设计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有颜色的物质参与到书籍装帧设计中。在特种纸普及以前,设计师对色彩语言的调动是通过印刷技术来实现的,印刷出的色彩比较灵活自由,但在相同纸质上印刷的色彩,缺乏制造工艺手段的美感差异,且因印刷工艺的复杂性色,纸材的彩表现也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特种纸的出现造就了新的书籍色彩模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被其色彩魅力所征服,由于原材料与加工工艺的差异,特种纸材的色彩和调性具有两大优势:第一,纸材通过加工产生的固有色彩与印刷出的色彩带给受众的视觉体验是截然不同的,纸材的固有色彩和纸材浑然天成,并无附着感,有的纸材结合肌理的特质,还会因光线漫反射效应在纸表面弥散成很多意外的颜色变化;第二,纸材的固有色再叠印上油墨颜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比如蒙肯类纸固有的淡浅米黄色,色彩印刷上去后显得沉稳大气,书卷气息浓烈;而冰白珠光纸那种冷静得让人发颤的冰白色,对印刷色的还原度极高。以《枕边书香》(图3)为例,这是—本女性枕边书,封面运用具有自然纸纤维的纸材,其主色调为粉色并衬有变色纤维,粉色是很素雅的颜色,传达着女性温柔和优雅的气质,衬托了这本女性读物的文化内涵,书籍的内封套略是带脂粉气的荧光纸,粉黛中蕴含着淡雅的气质,既增加了纸张色彩的亲切感,也以此纸材良好的挺度和开本传达给人给人以宁静恬淡、清新素雅之感。

特种纸品色彩类别琳琅满目、色泽多元且耐看,具有印刷色无可比拟的独特效果,为书籍设计表现增添更多的文化气质和语言魅力。恰当的纸材“色彩语言”运用,不仅可以得到意外的视觉审美收获,还可以在不经意间悄然地触碰人们内心的情感深处。

4 结语

现今书籍装帧设计越来越注重材质的语言表现,只有当材质能够生动、准确地传达出书籍的精神内涵时,才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引起共鸣、融入其中。纸材是丰富多变的,设计者需要以谦虚的态度与纸材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和挖掘其可塑性,积极开发与利用纸材的内在魅力,熟悉纸张语言,了解纸张情感,准确把握运用尺度,使其性格和书籍内容达成统一,使其视觉与消费者心理达成统一,让书籍个性化的内容通过纸材完美的表现出来,让纸张的魅为书籍设计注入强劲的吸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浅谈首饰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第4篇

一、直观性

在首饰设计中, 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做一个首饰, 但是每种材料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直观性, 有着它自身特性, 在以往制作首饰中的传统的材质如金、银、翡翠等, 根据对每个材质特性的不同在加工的工艺上也不同, 会制作出长或者短, 细腻或者粗糙, 等等不同的样式, 可以使人们很直观的就看到。如钻石体现高贵, 蓝宝石体现着神秘, 水晶晶莹剔透有着纯净象征, 不同颜色的水晶代表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材料, 这些材料丰富了首饰的语言和表达, 使首饰更加具有生命力。让设计师们通过这些材质的运用和首饰的创意来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故事, 诉说一个思绪。这样的直观性就让观赏者更直接的看到和体会到, 使之与首饰之间做着无声的交流。

二、表面性情绪

表面性在情感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直接体现在人的情绪上, 情绪是在社会生活中, 以人自身为主体在外界客观事物的作用下, 会有一定的会客观事物有自身的情感反映, 比如, 面部表情上, 心里感受上, 情感寄托上, 还有精神上等等的反映, 把这些感受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人自身对某种事物或者人的心里感受, 在首饰的设计中把这种情绪性的元素以语言或者几种表情性向着广度与深度发展, 在清代还表现出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所形成的多元化格局, 首饰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无不闪耀着诱人的光芒。但是, 无须感怀昨天, 明清两朝的首饰和当时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有着相应的联系, 而当今所呈现的文化和审美特征又有新的格局。从今日出发, 借鉴昨日之风采能为首饰设计多元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么这种形态就会有自身的感染力。设计师和消费者, 观赏者的情绪好坏都会直接的表现在设计作品和观赏时所产的共鸣, 和消费时所选择的产品上表达出来。例如:巴西设计大师Antonio Bemardo设计的首饰作品“流动的韵律”中, 形式感强, 较容易让人喜欢, 在整个设计中体现了流动感的圆滑, 有着让人说不出的旋律和动态, 设计手法上整体视觉语言相对活泼和欢快, 黄色的线条, 流线的造型, 圆滑的外貌, 都在体现着设计着对生活和瞬间美感的记忆。唤起观者对幸福的记忆和情绪。所以可以说, 表面性情绪可以影响到设计者和观赏者的直观性。三、社会性情感

社会性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最复杂的情感, 是情感语言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首饰设计师最为重视的情感表达, 是一种更加高级的语言组合。可以说没有表情和情绪作为基础, 就没有设计师和观赏者所产生共鸣的情感语言, 如果直观性和表面性情绪是首饰设计情感语言的基本元素, 那么社会性情感就是首饰设计情感语言的手段, 设计者通过自身对作品的创造和理解, 结合现实社会的文化背景, 运用设计情感语音元素 (直观性和表面性情绪) 来设计首饰, 是首饰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而不是只停留在“美”的追求上。虽然直观性, 表面性情绪和社会性情感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感觉, 但在着眼点上却有很大的区别。首先,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一直与实践活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通过客观世界的探索中,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人与物之间的感知都是情感表达的起点, 所以社会对情感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民族、国家、地域的不同, 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但是情感是出自于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因为客观事物中的某些关系, 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需求, 这种大量的社会性使自身的情感存在着多变的特点。所以在这里的社会性情感是要通过社会对人的情感的影响来说明, 社会风尚, 社会压力, 社会中精神的渴望来应用到人的情感表达中, 也让首饰不在只是人们为了追求美的一种手段, 而使之成为了一种时尚, 一种生活态度, 让人们把首饰不在当成一种配饰来看, 而是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欣赏和传达自身的情感。首饰是一种自身表达和情感寄托的表达, 首饰的设计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感受生活, 感悟人生的一个过程, 在一个首饰的设计中, 设计师不仅要表达情感, 还要对生活、人、环境有着一定的思考, 首饰是一个传达情感的产品。那么就要在情感的表达和诠释上做很大的功夫, 以不同的方式手法, 不同的材质, 不同的设计方式来体现设计的价值感, 让设计出来的首饰产品去打动人的心灵, 去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让观赏者感受到设计者的情感寄托。

摘要: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 设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元素, 而情感化设计也成为了一种具有时尚潮流的方式, 它赋予产品以生命, 特别是首饰设计, 这种赋予的生命和背后倾诉的故事让消费者更好的无声的与之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首饰设计的情感表达,首饰的直观性,首饰表面性情绪,社会性情感

参考文献

[1]《设计形态语义学》, 陈慎任等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年7月.

[2]《首饰设计》伊丽莎白·奥尔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年11月.

[3]《艺术与祝知觉》, 阿恩海姆,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3月.

《用色彩表达情感》教学设计范文 第5篇

题】:用色彩表达情感

【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时】:一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大量图片实例,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了解装饰色彩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并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装饰色瓷彩作品实例分析,了解装饰色彩的基本特征。通过用装饰色彩进行简单的色彩设计联系,来把握这些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分组合作学习。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感知色彩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色彩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会运用色彩的明度与纯度,表达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教学重点】:

了解装饰画在应色和造型方法上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感知各种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色彩内涵,运用装饰色彩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能有创意地运用色彩,表现出装饰色彩的特点及风格。

【教学准备】:教师:PPT,辅助音乐,有色卡纸。

学生:铅笔,勾线笔,油画棒、水粉或水彩颜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观察理解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

播放视频短片展示初夏秋冬的大自然美景。四种颜色带给你的感受与四季带给你的感受是相通的,不同的颜色表达不同的情感,这节我们就试着《用色彩表达情感》——导入题。

二、探究新知、不同的色彩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总结色彩的情感)

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热情欢快

色彩沉静、对比和谐——宁静平和

色彩灰暗、沉重——忧郁悲凉

色彩能够代表我们的情感,情绪,同时色彩也能够影响,改变我们的情绪。

2、展示表达不同情感的美术作品,作品带给你怎样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和感受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及线,形,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

3、热身练习:用色彩表现酸、甜、苦、辣。

三、实践创新:

作品的创作构思:情感感受---选择表现元素---组织画面---完成

学生实践,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境,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大胆表现。

四、展示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自评、互评。鼓励大胆发言。

五、堂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多彩的世界当中,如果你心情沮丧或是遇到困难,你要静下心来,仔细的欣赏你走过的风景,你就会从中得到新的希望与力量!

冷热交错中的情感表达 第6篇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言语逻辑矛盾;句式;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谈到,“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这一提法正体现了鲁迅对于写作应合理处理情感和理性的看法。《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情感丰富,既有对反动当局凶残暴虐的控诉、走狗文人阴险无耻的揭露,又有对青年学生流血牺牲的颂扬,对青年学生生平际遇的追忆,还有对麻木不觉醒的国人的警示,对奋然前行的猛士的激励。而且本文情感强度高,全文字里行间充斥着鲁迅的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但如此丰富、高强度的情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并没有表现为不可抑制的热力喷发,而在语言上呈现出冷热交错的独特风格,在冷静的理性中,情感更显强烈、复杂、深沉。

一、言语逻辑矛盾中暗含冷静的理性与热烈的情感的交错

本文八个部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言与不言这一矛盾。

1.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5.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6.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7.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8.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表面上看这几句话在语义上充斥着矛盾,作者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要说的话”,但却屡屡表示“无话可说”。在言与不言中作者徘徊不定,自打嘴巴。但这样的语义逻辑矛盾,恰恰暗含了作者内心冷静的理性与热烈的情感的交错,从思维变化的维度来看,并不矛盾。

第一组中“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句是在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后所述。这一“必要”应理解为鲁迅对像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认同与爱护。第二组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两句话都是在叙述“庸人”的世界中,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后提出的,表达了作者欲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抗拒遗忘的想法。第三组中“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一句紧接着详叙了刘和珍等人的遇害经过以及她们在死难面前的互助,这一叙述侧面证明了她们并非“暴徒”,而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在这几句欲言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进步学生的爱,看到了鲁迅对麻木的国人的警示,看到了鲁迅对诬陷青年学生的反动政府的有力回击。这就是尚能保持冷静状态下的鲁迅,一个有爱、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鲁迅。

但冷静的、理性的鲁迅却又时时为心中猛烈的情感的火焰所燃烧,呈现无语的状态。第一组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和“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是在论及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时所述。第二组中“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在叙说惨案发生的经过,反动当局凶残屠杀进步青年,走狗文人无耻污蔑进步青年后所说。第三组中“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一句处于全文结尾,是作者在分析请愿的意义,提出“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后提出。在一、二组无语的表述中,充斥着对反动当局凶残暴虐的控诉,对走狗文人阴险无耻的愤怒,两次谈及都使他无话可说,这样的无语正是强烈情感使然,是情到深时的无言,鲁迅太愤怒了、太痛苦了。第三组中“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一句区别于前面的“无话可说”的表述。前两组中的“无话可说”,愤慨的同时并未真的无语,叙述还在持续。而作者在“呜呼,我说不出话”的表述后却真正无语了,全文止步于此。 “说不出话”较“无话可说”所表达的情感则更为浓烈,强烈、丰富的情感已无法以言语的形式来表达,而只能寄以“呜呼”的长啸来倾诉。此时,情感的浓烈打乱了言语的形成逻辑,情感占据了身体的各个器官,理性被最大程度的压抑,情感成为个体的主导,情感甚至能等同于个体,个体也充溢着情感,情感的强烈程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状态。

二、转折句式的使用——维持文本隐形的热度

本文从开篇叙及写作缘由到第三部分叙述我对刘和珍君的印象及第六部分对徒手请愿意义的讨论,全文多处呈现为理性的冷静,但全文的情感却始终处于“冷而不冷”的热度中。转折句式的大量使用是维持隐形的热度的重要因素。

本文大量使用转折句式,其中以关联词“但”来连接的有10处,以关联词“但是”来连接的有2处,以关联词“然而”来连接的有5处,以关联词“而”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却”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可是”来连接的有1处,全文共有24处语义上的转折。 转折关系复句又叫主从关系复句,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转折关系复句语义上呈现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明显体现为情感不断地跳跃与突转。即便是叙述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转折语气,“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大量转折句式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情感虽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却从来未曾冷却,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的处理也使得叙述之后的抒情、强烈情感的表达,更为顺畅。

三、在冷静的叙述、议论中抒情,情感热烈而深沉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第一部分先是叙述了纪念死难者这一写作缘由,后转入抒情“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第二部分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酣畅的抒情后又转入叙述“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三部分叙述我对刘和珍君的印象。第四部分在叙说青年在执政府前遇难的概况后,转入抒情“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部分对几位女子就义的详细经过进行叙述。第六部分是对徒手请愿意义的议论。第七部分为抒发了对中国女子勇毅的赞扬。

全文杂合叙述、议论、抒情等手法,使抒情不呈现一贯而下的特征,而是在叙述中抒情,使情感有依托、有根据。“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平日的言行叙述正是对诬其为暴徒的有力反正,使作者对反动政府、文人的控诉更为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对刘和珍等人被枪杀的经过的叙述,以特写镜头式的描述来展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并着重描述了几位女子在死亡面前互助友爱的场景,使作者对爱国青年的称颂“当三个女子从荣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更为感人至深,对反动政府“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大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的批判更显辛辣;在议论的冷静中抒情,作者认为徒手请愿的意义极为寥寥,这样冷静的议论使读者有被泼了一盆水的感觉,但冷静后读者对后文所抒发的对于中国女子的称颂则更为认同。几种表达方式的杂合使本文的情感表达表现为理性之下的情感,情感表达不只是维持表面的热度,而是具有了深层的热度,更犀利,更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福荣.《记念刘和珍君》抒情艺术的魅力[J].语文天

地,2007,01:7-8.

[2]高兵.《记念刘和珍君》中转折连词的语法与修辞[J].汉字文化,2005,04:20-23.

[3]李斌培.《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研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2:125-128.

论礼品包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第7篇

关键词:礼品包装,情感意味,原则

礼品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 为表示心意相互赠送的物品, 主要包括节日礼品、生日礼品、新婚礼品、日常礼品以及社会团体与企业馈赠性礼品等, 形式多为名优食品、烟酒、茶叶、服装、化妆品、工艺品、文房用品和地方性土特产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隔阂越来越大。为了表明心意, 增进情感, 礼品便成为了不二之选。礼品包装作为礼品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除了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外, 还必须以独特的创意、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进一步装饰与美化迎合。想要达到这样目标, 设计者必须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礼品包装行业的现实出发, 将产品与特定的情感联系起来, 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需求, 使消费者从情感上认可产品并将其作为购买的首选。

一、当前礼品包装设计现状

礼品包装中的情感表达, 需要借助文字、图形、色彩肌理等造型要素, 向消费者传达某种信息, 激发消费者的情感。然而, 在当前的礼品市场, 虽然有着各色各型的礼品包装, 但真正形式独特、富含情感的设计极少, 大多存在着各种急需解决的弊端。首先, 千篇一律。很多礼品的包装为了增强稳定感采用长方形的塑料外盒, 再配上单一的红色表示喜庆, 这种古板的样式和单调的色彩总显得陈旧和俗气, 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其次, 求多求大。为了看上去很美, 很多礼品包装盲目增大尺寸, 大盒套小盒, 层层叠叠, 或增加礼品的附属品和不必要的装饰, 这种超出实际礼品好几倍的包装不仅不便携带, 更给人以虚空的感受。再次, 文化缺失。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不仅每个送礼时节都有特定的节庆, 每个节庆更有其独特的由来和寓意。但在实际的礼品包装上, 不少厂商为了提高礼品的价格, 一味追求奢华, 忽略了礼品本身内在的文化和风俗。这就使得市场上的天价礼品比比皆是, 而真正表现节庆内在文化和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的少之又少。

二、礼品包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快节奏的现实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淡漠, 传统文化习俗也逐渐被人们忽略。在这一背景下, 礼品包装设计也越来越偏离了传统节日与文化的初衷和精髓, 不是求多求大、千篇一律就是华而不实, 实而无用。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礼品包装必须从吸引力、文化性和适度性入手, 强化自身的情感表达, 与消费者实现最直观的情感沟通。

(一) 注重细节, 增强吸引力

包装不仅包裹着礼品, 而且包裹着人心。礼品包装想要在众多同质包装中脱颖而出, 必须注重细节的表现, 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因素与独特、合理的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风格, 将自身的特色性、针对性、高档性特征完美展示出来, 以此吸引消费者的视觉器官, 引发有效注意。比如, 季节性包装便是不错的选择。在礼品包装设计中, 设计师并不需要选择多么昂贵的材料, 只要注重细节, 那些普通的材料一样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春季, 将早春的花瓣夹在包装上, 唤起人们对春天的美丽憧憬;夏季, 将雪花剪纸置于包装上, 给人们带来夏日里的丝丝凉爽;秋季, 将金灿灿的落叶与包装结合, 让人们感受浓浓的秋意;冬季, 将印有暖阳的明信片附在包装上, 使人们在冬日感受内心的温暖。这样新颖的礼品包装, 有着精致的情感表达, 其吸引力是传统千篇一律的普通礼品包装所不能有的。

(二) 顺应时代, 提升文化性

在不同的时代, 常常有着特定的文化现象, 既有对过去文化的传承又有基于自身的选择、创新与取舍。进入21世纪, 设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礼品包装设计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必须从当前的实际出发, 紧抓新时期人们的情感需求, 在凸显个性与时尚的基础上, 注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使礼品成为为人们传递、强化和共享社会文化的媒介。比如, “汉帝茅台酒”包装设计便是礼品包装中凸显文化内涵的有力佐证。这个曾荣获“世界之星”大奖的酒类包装设计正是得益于对包装文化的重视与凸显上。铜盒的造型采用放大了的中国古代帝王神圣象征――玉玺印, 显示自身的高贵;盒顶上雕刻的腾云驾雾的金龙将商品的民族特性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外包装盒配合典雅、古朴的印章图案与书法字体的品牌名称有机置于金碧辉煌的底色中, 更显视觉冲击。如此的包装设计既提高了商品的档次, 又赋予了商品的文化内涵, 值得其他品牌包装设计借鉴与参考。

(三) 简单适度, 凸显地域性

当前, 某些商家为了扩大礼品销售, 抓住人们“爱面子”的消费心理, 推出了许多华而不实的包装, 这种做法错误地引导了人们的消费行为,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礼品包装的适度化设计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适度化包装崇尚简约主义, 时常借助一些天然的材质与色彩配合强烈的乡土气息, 地域特色明显, 真正实现了包装、环境、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比如, 湖南的知名品牌——酒鬼酒, 其产地位于张家界和凤凰古城相邻的有着秀丽山水的吉首市, 在包装设计上正是采用陶制的酒瓶, 平瓶口, 细颈, 酒瓶着以赭色, 外包以粗麻布袋, 系以麻绳封口, 古色古香, 这种简约适度的民间工艺和浓郁的湘西特色, 凸显了浓浓的地域性特征, 使酒鬼酒成为了当地备受推崇的特色礼品。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 精致的礼品包装传递的是温馨与浪漫, 活泼与轻松, 淳朴与真诚, 是人们增进感情, 表达情感的最佳体现。因此, 在实际的包装设计中, 设计者必须认识到礼品的基本作用与价值, 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让礼品帮助人们实现情感的表达, 真正成为以情感人、以意动人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杜华清.品包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J].考试周刊, 2011 (56) .

论色彩在标志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第8篇

话语是用声音来传达的符号, 色彩是用视觉来传递的语言。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 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1在现代平面设计中, 色彩语言是被广泛运用的视觉语言, 它甚至更优于文稿和图形的传达。色彩具有识别特性, 有着其他交流媒介无法比拟的视觉效果, 色彩可以帮助人类识别形象, 能吸引人的视觉。

二、标志设计的色彩

作为传播符号的标志设计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 它以简洁明了的图形, 富于情感的色彩, 体现着机构及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标志色彩是构成标志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标志基本图形和标志标准色彩形成的视觉识别所起的作用, 能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1. 属性表达

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色相、纯度和明度, 通过轻重、虚实、冷暖、收缩、远近、大小等变化, 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和感知力。色彩感觉与色彩情感的合理运用, 是标志设计的重要因素。阿恩海姆说过, “波长较长的色彩 (如红色) , 看上去好像是离观察者很近的;而一种蓝色的表面, 看上去就似乎离我们远一些。”2一般纯度较高的、色相明确、视觉兴趣强、色相的心理作用明显, 但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不提倡长时间注视。含灰色、低纯度的色相则较为含蓄, 但很难分辨清楚, 视觉兴趣弱。强会让人觉得硬朗、粗犷、激烈, 弱会让人觉得柔和、安静、温柔。

在一般人眼里, 红色仅仅代表红色的属性;在一位心理学家眼里, 红色或许是某位病人的个性暗示;在一位艺术家眼里, 红色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吉姆斯·麦克斯韦尔是1961年发明彩色摄影的苏格兰人。他曾经在文章中写道:‘色彩科学必须从实质上被当成是一种精神科学。’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能以完全相同的眼光看待同一种颜色。色彩能通过视觉传递感情。色彩既是对客观具体事物的再现, 又是为表达传达内容而渗透了传达者主观情感化了的视觉要素。然而色彩本身并无感情而言, 色彩传递感情只是人与色彩之间所发生的视觉感应效果。因此影响人们心理与生理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归于色彩。”3

2. 象征意义

色彩的象征性体现在它更能引起观者的情感反应, 它作为一种造型语言的形式, 将人的情感用肉眼看得见的形象表现出来。每种色彩既与现实世界的一些实物相对应, 又与人的精神和情感相关联。色彩具有象征功能, 不同地域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习俗的不同, 形成了关于色彩系统中一些固定的传统观念, 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情感倾向。4色彩的象征性与文脉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文化的产物, 体现为不同民族、地区、国家都有自己的象征色彩的内容。在中国的古代, 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着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青、赤、白、黑、黄谓之“五方正色”。分别对应着:东方为苍龙的青色、南方是朱雀的红色、西方是白虎的白色、北方是玄武的黑色、中央是黄龙的黄色 (天子的象征) 。

3. 文化情感

色彩代表一种视觉表现、一种企业文化、一种民族情感。《考工记》中写到:“画之事, 杂五色……”“五色”即色彩的本源, 基于“五行”推导而出, 谓之正色, 成为了文化的符号。如今的时代, 已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文化差异。中国传统的色彩, 像“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兰”“长城灰”“玉脂白”都沉淀了浓厚的东方文化情感。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 因为烈日如火, 其色赤红。中国红, 代表吉祥、喜庆、热情、幸福和成功, 从古至今, 热情淳朴的中国人对红色有着特别亲切的情感。

“靳埭强的设计, 是以东方传统思想为创作灵魂, 从中国文人绘画、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 结合现代手法来表达呈现为具有现代感的民族化设计。他的设计语言是现代的、国际的, 核心是中国的。”5靳埭强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其的作用和理想。他设计的中国银行的标志, 造型简洁、寓意深刻, 传递了中国银行的信息内涵和视觉形象。在这个出色的标志设计案例当中, “中国红”决定了整个中国银行标志的最终视觉效果。

三、色彩的地域习惯

法国色彩大师朗科罗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创立了一门被称为色彩地域学的色彩理论。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不同色彩表现的因素, 而且影响了人类、人种、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特定因素的交汇点来考察色彩现象, 就不难发现色彩由于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色彩调和系统。

四、结语

标志的色彩是整个标志的灵魂, 是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的综合载体。强调色彩的对比统一, 追求理念的完美与张扬, 都是为了解标志视觉展现的特定信息。标志设计的色彩内涵是一种企业精神的存在, 一种视觉符号的传达, 一种民族情感的升华。

摘要:在标志设计里, 图形是架构, 色彩是灵魂。色彩用视觉来传达信息, 比文字和图形体现的视觉美感更为快速直接。标志是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的综合载体, 标志色彩内涵有着极强的民族性、思想性和提炼性。它以视觉传达符号语言的形式表达情感理念, 能与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标志设计,色彩,心理,视觉,文化

参考文献

[1]R·L·格列高里.视觉心理学[M].彭聃龄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P:106.

[2]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P:60.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468.

[4]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P:63.

[5]曹芳.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P:470-471.

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 第9篇

目前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文化趋同现象已成为业内近些年一直在讨论的热点问题,很多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都在尝试让时代性和地域性更好的融合,希望营造一个真正多元化的世界,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

1 陈设设计的地域性和情感表达

1.1 地域性和情感表达

“地域性”,即突出在中国不同地域中,经地域传统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显著差异性的设计风格与地方特色,是对该地域设计文化的一种体验和创新,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的形成离不开以下三点因素:

1)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2)历史遗风,先辈祖训及生活方式;3)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当地用材。

王澍曾经说过“(建筑)就像是一棵树一样,它种在这里,能够成活,是需要有理由的。[1]”这充分说明了地域性设计的必要性,我们可以设想一棵树如果种在不适合它生长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土地能否供给这棵树需要的养分,树又能否为这个地方的人们和大地带来一片凉荫。特定地域和文化中的人们依据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在建设自己的生活家园,文化的沉淀使地域具有了更丰富的个性特征,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内容,设计主题与受众都会受到所处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地域文化特征又是设计灵感的源泉。地域中产生的本土文化支撑着地域性的形成与生长,使之与众不同,焕发着别样的魅力。

1.2 陈设设计的地域性和情感诱导

室内设计的地域性表现有多种方法,譬如通过空间形态的诱导、图案装饰的诱导、色彩装饰的诱导、地方材料的诱导和陈设装饰的诱导等方法,其中陈设装饰是营造空间氛围和主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陈设品在视觉形象上最具完整性,既能表达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历史性,同时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陈设装饰的地域素材丰富多彩,如渔网、镰刀、刀叉、水车等生产工具;家具、背篓、蓑衣、斗笠、木桶、水缸等生活用品;谷穗、辣椒、玉米等劳动果实;笛子、二胡等民间乐器;剪纸、皮影、泥塑等民间手工艺品;箩筐、石墨盘等农用器具。这些乡土素材,是一些地区在某一个时间段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符号,将其运用在空间中,人们会与这些素材有一个从视觉到精神层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带有画面感和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唤起人们的记忆和内心深处的地域情节。

2 传统生活器具在陈设设计中的应用手法分析

2.1 常态置入

常态置入是指结合特定空间的主题将传统生活器具以正常状态置入室内,特别是一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用品和用具常常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回忆,使人产生种种联想,感慨不已。这些素材未经雕琢的乡土气息,在喧闹的都市里显得格外安详,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情感上产生碰撞,让置身于空间中的人放下了身心的浮躁和压力,尽情的享受扑面而来的泥土芬芳,畅游在回忆的情感中。

2.2 角色转换和位移

角色转换是指对物体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转变,即改变物体已往的使用功能。位移是指物体使用位置的变化。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至于一些传统生活器具的原始功能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生活。角色转换和位移可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审美观念对传统生活器具进行再编排的创新,提高视觉冲击力,营造一种新颖亲切的地域性空间。

2.3 元素提取与转换

提取的原意是指通过特殊的处理,从物质中制取所需要的成分。这里所说的元素提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即对传统生活器具的造型、色彩、材质进行抽样提取;二是非物质层面,即对传统生活器具所蕴含的人文、风俗、寓意和文化内涵进行提取。而后,根据空间氛围的需要,把所提取的元素通过抽象、转化、夸张的手法进行重组,营造出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审美标准且符合时代特点的室内空间。

3 在餐饮空间陈设设计中的运用

地域性餐饮空间的营造有多道程序,譬如空间形体、材料、色彩、陈设和声光等一些辅助要素,陈设设计无疑是烘托和营造空间意境方面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长久以来各地区餐饮文化与人类一同发展,由于民族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让餐饮空间设计成为了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场所。餐饮业与土地、农业和生活密不可分,与生活器具自然有着亲密的关系,所以在餐饮空间中用传统生活器具直接或间接的进行陈设设计,可以营造出切合人们情感、亲切古朴并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餐饮空间。传统生活器具在表达空间情感时需要着重考虑和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3.1 主题融合

从现代主义倡导的“少就是多”开始,建筑和室内空间趋向于使用简洁的造型和材料营造简约的设计风格,陈设艺术的逐渐兴起填补了造型材料上的简化,对空间氛围和意境的营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主题明确的空间从外到内、从建筑材料到软装配饰的选择都要与主题相融合。无锡外婆人家的主题意境营造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见图1),设计师把一些以前出嫁用的木箱子运用常态置入的手法体现在空间的陈设设计中,唤起了人们的回忆,很好的融合了外婆家的这个主题。

3.2 地域特征

地域特征鲜明的餐饮空间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唤起人们潜意识中的地域情结和儿时的回忆。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对当地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深入挖掘,找到一些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传统生活器具来表现餐饮空间的地域特征。无锡外婆人家的设计中用到南方的竹箩筐、水缸或梁缸与竹子结合,通过角色转换和位移,把人的思维拉回并定格在外婆家的主题上,人们与这些生活器具产生情感上的互动,仿佛闻到了外婆家竹箩筐里晒的干菜的味道和这些梁缸里散发出的粮食的香味,整个空间体现了一种亲切朴实的江南地域特色。还有登琨艳设计的长沙窑主题餐厅,他从长沙古窑址中提取出本土元素,在室内大量的运用了当地古窑产的陶瓷器具,运用常态置入和提炼、重组的方法进行陈设设计,使整个空间新颖独特又富含文化底蕴,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享受着长沙千年古窑址的神秘气氛。

3.3 情感体验

现在是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在室内设计中用陈设设计营造一种有独特记忆、岁月积淀的情感空间尤为重要,让观者与陈设在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思想上产生互动,增加人们在空间中的情感体验。由意大利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师Mauro Lipparini设计的北京天地一家餐厅(见图2),洗手间的设计中使用了传统的盆架与现代金属马赛克和玉盆结合,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手法,使现代的空间氛围注入了回忆的内涵,也能刺激人们的情感,唤起人们的记忆。一楼大厅屋顶悬吊的层叠如浮萍的黄伞,曾经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具,现在通过角色转换和位移的方法巧妙的运用在餐饮空间中,体现了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给就餐者一次难忘的体验之旅。

4 结语

陈设设计在营造地域性室内设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尝试把与土地、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器具运用在陈设设计中的方法进行分析。结合人的情感体验和地域性室内设计应该具有的一些特征,以餐饮空间为对象,总结出陈设设计在表达地域性室内空间的情感时要着重考虑和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主题融合、地域特征和情感体验。希望对以后的地域性室内设计有所帮助,也希望室内设计能越来越多的从人的体验和情感出发,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营造有特色的地域性空间。

摘要:以传统生活器具在餐饮空间陈设设计中的运用为对象,分析了乡土素材在陈设设计中的应用手法,并通过主题氛围、地域特征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阐述了餐饮空间陈设设计的地域性情感表达,以体现出各地区饮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关键词:餐饮空间,陈设设计,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李鹭芸.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J].环球人物,2012(8):80.[1]李鹭芸.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J].环球人物,2012(8):80.

[2]赵健.地域性与当代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赵健.地域性与当代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熊建新.室内陈设新思维[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3]熊建新.室内陈设新思维[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

[4]王天扬.室内陈设艺术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4]王天扬.室内陈设艺术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黄连涵.旅游度假酒店室内设计的地域性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10):53-55.[5]黄连涵.旅游度假酒店室内设计的地域性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10):53-55.

[6]任家玥,李雨红.基于地域文化的餐饮空间设计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9):69-70.[6]任家玥,李雨红.基于地域文化的餐饮空间设计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9):69-70.

探析动漫设计的情感表达与色彩设计 第10篇

一、色彩与角色造型的设计

动漫角色性格的塑造与情感的表达, 与其色彩的搭配紧密相关。动漫设计师根据动漫的情节发展设计出动漫形象的性格原元素, 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色彩的明亮度的变化以及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来表达动漫人物的性格细节, 以及性格的多元化以及在不同的情节中情感的多元化或者是协调与冲突。在这种策略下的关键是动漫设计的情感表达与色彩设计之间的多元组合的关系。这种色彩设计是否能够和情感细节进行有效的结合, 并且能够准确的被观众理解, 引起观众的共鸣, 是主要的核心元素。[1]

例如在动漫形象《奥运福娃》中五个可爱的, 又各具代表意义的福娃, 其设计师就巧妙的利用中国传统的色彩红、黄、蓝、黑、绿, 来表达不同福娃之间的代表性的情感。红色代表热情, 黄色代表上进, 蓝色代表稳重, 黑色代表深邃, 绿色代表生机。这种色彩的设计与福娃想表达的我国人民的情感紧密相连。

对于我国的动漫设计, 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一门年轻的, 正在起步发展阶段的艺术, 如果在我国动漫设计中体现出中国动漫艺术作品的中国特色, 将动漫设计的情感表达与色彩的设计, 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及传统的代表性色彩相互联系, 并且发展成为被世界公认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动漫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色彩设计与场景搭配

除此之外, 色彩的设计不仅仅能够表达情感的细节, 而且是提高动漫设计观赏性的主要手段。在动漫的简洁明快的山水景色设计中, 其色彩的变化和搭配也是情感表达的主要手段。简而言之, 色彩的设计不仅仅与角色的造型相互搭配, 与山水景色的情感表达也有不可断裂的潜在联系。色彩的情感表达与场景的相互搭配, 主要是通过不同场景的色彩的鲜亮与暗淡、冷色与暖色、以及色彩的纯度与混合来体现的。鲜亮、明媚的场景色彩与场景所代表的热闹和欢快已经深入人心, 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米老鼠活动场景的造型中, 无论是之前的二维设计还是现在的三维设计一脉相承的都是典型的迪士尼的风格。在场景与色彩设计的结合中提倡暖色调的运用, 在场景与米老鼠的形象造型对比中提倡两者之间的鲜明的对比度, 通过这种色彩的设计与场景的搭配有效的表达单纯、活泼、善良的米老鼠的思想情感。

在日本宫崎骏的色彩设计与场景搭配中, 又是另外的风格。其典型的代表就是色彩的柔和与鲜亮明媚。在场景与人物造型的色彩设计中提倡相互结合的关系, 反对色彩的突兀的深度与明亮度的变化, 正是这种色彩设计与场景之间的搭配表达了设计师纯真的孩童般的内心情感。例如《龙猫》的干净简洁, 《魔法公主》的柔和细腻, 《萤火虫》的凄凉与暗淡, 都是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表达不同的情景下的情感主基调。[2]

三、我国传统色彩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动漫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与色彩的设计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并且又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色彩是我国动漫设计与色彩之间的主要发展方向。

1、“拿来主义”与继承发展

在我国的动漫设计艺术作品中, 很多传统的优秀的动漫人物典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的代表。例如《花木兰》、《海尔兄弟》以及《葫芦娃》等, 在这种传统的动漫人物形象中, 传统的中国式的色彩搭配给予观众典型的视觉冲击以及情感上的流露。这种“中国动漫学派”的色彩视觉语言, 在现代化的动漫设计中需要继续继承和发展, 并且与世界先进的色彩的搭配相互结合。这种结合就需要在传统动漫形象的改进中形成“拿来主义”与继承发展的创作流程, 主要包括前期的造型构思、风格确定、主色彩基调、制作工艺、细节设计、以及后期的市场推广、情感宣传这些环节都必须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色彩相互结合。只有真正领悟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内涵与外延, 并且借鉴先进的国际化制作工艺与设计技术, 不断拓展视野, 更新理念, 才能促使色彩设计与情感表达在动漫造型整个系统中的完善与发展。[3]

2、多元开放的创新

“传统需要创新”“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创新, 不断前进的”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 对于色彩的搭配也具有不同形式的解读与内涵的表达。如何将历史悠久的动漫造型中的色彩设计与现代化背景下的色彩搭配相互结合, 在动漫造型中既有效表达传统的动漫形象的中心主题, 又不会给观众老套, 俗套的视觉感觉, 是我国动漫传统设计造型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例如《三个和尚》的场景设计就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区别。传统的场景造型仍是以寺庙为主要场景, 以暗淡的色彩设计表达作者对于角色中心思想的反对;但是《三个合唱》的现代版将以寺庙为主场景的设计转化为以城市的高速发展为主场景的设计, 并且搭配鲜明的色彩对比。设计师正是利用这种色彩之间的突兀对比, 颠覆观众对于《三个和尚》的典型的视觉印象与情感印象, 从而表达出三个和尚的现代化的情感, 即世界的高速发展已经给予普通的劳动人民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情感压力以及生活压力。[4]

四、小结

历史悠久的传统色彩的设计与开放现代的色彩设计相互结合, 有利于我国动漫设计师的思想表达与国际接轨, 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因此, 在动漫造型的色彩设计时我们应该坚持继承和发展传统色彩设计, 坚持多元化的创新, 对于传统色彩设计进行现代化的突破。

摘要:色彩是感情与中心思想的主要的直接的表达工具。在动漫设计这种以视觉冲击来表达情感多元化与中心色彩的造型设计中, 坚持我国传统色彩的设计与现代色彩设计的国际化接轨, 是我国动漫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笔者结合色彩设计与角色造型, 色彩设计与场景搭配, 我国传统色彩的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情感表达,色彩设计,传统色彩,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盛霖.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J].艺术品鉴.2016 (04) .

[2]唐玉冰.动漫电影中色彩的艺术魅力分析[J].电影文学.2013 (18) .

[3]朱国金.论日本动漫的色彩艺术[J].中国儿童文化.2009 (00) .

论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 第11篇

关键词:古筝;情感;表现力;呼吸;气韵美

0 引言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始于秦,盛于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使得古筝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一般,非常迅速。这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要求演奏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底,更要求演奏者有进行二度创造的能力和对作品本身思想情感的表现能力,从而完满地表达和再现音乐作品。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乐记》中就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色;声成文,谓之音。”它阐述了音乐是由人的内心需求所产生的,是人内在情感的表现。这种情感的表现能促进人们之间的思想表达与沟通,让演奏者与听众间产生共鸣。单纯地追求“技”却忽略了真情实感则很难打动别人,更加称不上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演奏者在古筝演奏中应该多一点音乐的表现力。

1 情感与音乐的联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通常都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情绪是和机体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悦、愉快、厌恶、惧怕等。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能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反之,则会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同样也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这种高级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只有人所特有的,带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音乐是一门善于表达人们情感的艺术,它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丰富情感。在这里,情感应该包括各种深浅不同的喜悦、欢乐、忧伤、痛苦、诙谐等。演奏者若只单纯地将乐谱上的音符弹奏出来,那么带给听众的也只能是生硬、僵死的作品。任何一个成功的演奏者都应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都应具备正确表达作品思想情感以及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

音乐,是人内在情感的表现。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曾指出:“艺术价值所要求的可理解性并非仅仅满足理性上的满足,同时也是为了情感上的满足。然而,无论创作者需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他的想法一定要表达出来。”他认为艺术的本质与人的情感关系密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家庭、生长环境、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经验与人生阅历,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会在人们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产生不同的感受。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在听完柴可夫斯基的名作《如歌的行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地说:“我能感受到饱受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灵魂深处的内心感受。”若不是他曾经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下,又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所以說,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感受力,拥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

由此可知,音乐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情感是音乐创作的主要对象,音乐能表现情感并唤起情感,这种被唤起的情感是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与自身的情感相融合的产物。

2 情感在古筝演奏中的意义

2.1 提高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曾说过:“音乐家首先若不是自己感动不已,那么就休想别人为之感动。”所以,只有具备情感的演奏才能使音乐具有感染力与生命力,才能打动听众。作为一名成功的演奏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表现力,要将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通过演奏正确地呈现给观众。演奏者唯有在古筝演奏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才能称之为完美的表演艺术。这不仅仅是古筝演奏中的要求,也是一切表演艺术具有的共性。

古筝作为一种弹拨乐器,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极具中国民族特色。也使得它本身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演奏者在提高自身的听觉艺术,处理好技与艺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乐感,深入分析作品结构,提高学识修养后,能够更加巧妙地结合情感进行二度创造。通过把握音色与力度对比,并以节奏与重音的效果来表现作品情绪层次的变化。从而表现出作品的真情实感,感染听众。

2.2 使演奏者达到“琴音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

古筝似流水般的声音和自然的五声音阶表达着大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之音。在演奏每一首乐曲时,演奏者都不能缺失演奏者自身情感的表达。比如在演奏《高山流水》时应该有种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狭义感;而演奏《将军令》时则应是置身于杀场激昂澎湃的感觉。演奏者只有在演奏中用个人的情感去理解了作品中的思想精髓,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极其性格,才能达到“琴音合一,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之前提到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意境效果。

2.3 能提高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韵”

中国民族音乐非常重视音乐中的“气韵”之美。“气”指的是形象鲜明生动;“韵”则是指意味悠长含蓄。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演奏出生动,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在古筝这门表演艺术中,韵味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能够体现出作品的风格,也能够区别各地筝曲的风格特点。山东筝曲、陕西筝曲、潮州筝曲、客家筝曲、河南筝曲,这些派别的划分正是由于它们表现的韵味有所不同。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能集中精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与作品情感融于一体,收放自如地将乐曲完整表达出来。简而言之,“气”也可以理解为肢体语言,演奏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想获得听众的认可,这不仅仅需要听众在听觉上产生联想,更要求演奏者能在乐句与乐句中间通过自己的肢体、气息表现给观众。

古筝演奏中韵味的表现形式有右手言表与左手言心两种,即右手是演奏乐曲本身的旋律,而左手主要是按、颤、揉、滑等技法的表现。通过左手的韵味来补充右手“声”的不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韵补声”。韵味是表达作品情境的一种方式,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体验得越深刻越细腻,就越容易把握乐曲韵味的走向,从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以此来提高自身演奏水平,更好地诠释作品内容。

3 如何加强情感的表达

3.1 分析作品结构,充分了解作品内容

每首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由作品本身的内容决定的。较好,较深入的分析和了解作品有利于演奏者准确定位乐曲的思想感情,也能使演奏者能根据乐曲不同部分的情绪来调整转换自己的情绪以及肢体语言。在充分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后,我们应该对乐曲进行详细的曲式分析。从引子、开头、展开部、高潮、结束,演奏者都应该仔细的划分出来,并琢磨清楚每个部分的变化,想好应怎样通过肢体语言表现给观众。对于每个部分中乐句间的承接、力度、节奏以及强弱规律都应处理好,不应该根据自己當时的心境去改变作品原本的情绪,更加不可以完全脱离作品的思想主线。演奏者应注意只是给予作品第二次生命,而不是改变作品本来的意境。

例如,《临安遗恨》(见图1)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创作的,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的旋律素材,乐曲是以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为线索,讲述的是岳飞遭人迫害,被囚禁在临安,为国家民族无限担忧,对家人无比思念,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以及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之情。全曲分为7个部分:引子、主题、四个变奏以及尾声,每一个部分感情色彩都不同,有其独特的风格。

比如快板段,无论在速度、情绪上都与之前的慢板产生鲜明的对比。整段快板呈现出了岳飞带领战士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激烈场面。我们以图1的谱例为例,该段用双手轮抹指法,快速均匀,表现出气势磅礴,万马奔腾的场面,并随着音乐主题的发展做渐强的处理,将音乐思想推向高潮。

3.2 巧妙地处理“技”与“艺”的关系

(1)技法是古筝演奏的基础。“技”指的就是演奏者自身具备的扎实的基本功,它是表达情感的基础。波兰著名的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在《论钢琴演奏》中说:“技巧就好比放在抽屉里面的工具一样,精明的艺术家会在适当的时候,为了正确的目的从中取出他所需要的工具。但仅仅拥有这些工具是毫无意义的,什么时候和怎样应用这些工具的那些艺术家才有真正的价值。”演奏者需要首先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对音乐的敏感听觉,然后将乐谱转化成为自己内心的听觉。古筝的技法源远流长,复杂多样。经历了从单手的简单弹奏到双手的复杂弹奏;从简单的弹弦、拨弦到复杂的按、颤、揉、推等技巧的发展过程,而传统的技法和现代的技法各有特色。传统的技法是用右手弹拨筝弦演奏旋律,左手则是在码外弦段上以按、颤、揉、推等技法来装饰旋律,即右手弹弦,左手按弦。而左手的吟揉滑按、以韵补声,是传统技法的主要特色所在。流传民间的弹筝诗“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揉推自悠然,”正是传统技法的如实写照。现代技法是在广泛借鉴和吸取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快速指序、双手轮指、双手摇指、敲击琴弦琴板等,专门用于弹奏特殊音列和快速多变的旋律,给现代筝曲的表现赋予了新的意义。当今,变化多端的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无论是如泣如诉的乐曲,还是慷慨激昂的乐曲,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轻拂宛如行云流水,冲扫势若山崩海啸”,正是现代筝乐演奏的生动反应。对于古筝这门对技法要求很严格的表演艺术而言,要求演奏者必须靠扎实过硬的技法来支撑,要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技法训练才可能弹奏出完美的筝曲。例如,《云岭音画》(见图2),这首曲子是由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所写,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西南风土人情的依恋之情,全曲由《晨曲》《寨庆》《恋歌》《夜火》四部分组成,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的风俗画卷,其中要求双手轮指和双手摇指交替并用,以图2谱例为例,没有扎实过硬的技法是无法演奏出来的。

(2)培养良好的乐感。乐感是古筝演奏的灵魂,乐感包含了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是演奏者通过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对乐曲所表现的情绪、意境和描绘的音乐形象进行感知、领悟和想象,体现了演奏者瞬间对乐曲的领悟力和表现力。器乐演奏追求的是音响效果,它的非语言性使演奏者和欣赏者脱离了语言的束缚。古筝演奏的目的是将隐藏在音符里面的感情与内涵表现出来,把听众带到演奏者的想象中去。但是这里的表现并不是指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演奏者用心去理解作品,并且用心表达。为此,每一个演奏者应该把握好乐曲的每个细节,既要演奏精确,又要注重快慢线条的流畅起伏与音乐美感。良好的乐感是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一门表演艺术应具备的键。演奏者必须在平时多听、多看、多表演。演奏者要善于捕捉每种特征明显的音调、典型的节奏以及特殊的结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感受乐曲情感,若只注重技巧的摆弄,即使弹奏得准确无误也不过是将音符合成,不能激起听众的共鸣。例如,《秦桑曲》(见图3),如果不能较好地理解这首作品背后的故事背景,那就算是完整地弹奏出来也只会给人平铺直叙的感觉,完全表达不出诗中所言的“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还归日,是妾断肠时。”的意境。以图3谱例为例,这一段慢板应该是抒情,充满思念之情的。大量的按,颤音表达出的哀怨缠绵是演奏者应该体会到的。总而言之,技法只是一种手段,而乐感才是演奏古筝曲的灵魂。

3.3 注意古筝演奏中呼吸的作用

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赵寒阳曾提出:“呼吸在演奏过程中很重要,它有利于演奏者掌握乐曲的律动,有利于演奏者清晰地分清楚乐句。在演奏中,演奏者对于呼吸的控制尤为重要。”例如,《汨罗江上》(见图4)这首曲子,在它的第二段中有模仿鼓声的演奏,以图4谱例为例,若是演奏者任由手掌拍打琴柱则只能给听众带来燥乱之感,毫无端午节赛龙舟时两岸击鼓的热闹场面。演奏者必须用自身的呼吸来带动手臂、手腕再到手掌。要将掌心中的力点集中的击打在琴弦上,并随着节奏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的发张趋势,让自己的呼吸也逐渐加强,把双腿作为支撑,以一呼一吸来带动身体去顺应旋律发张并上下起伏。

(1)固定节奏中的呼吸。在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中,三拍子的节奏往往第三拍做滞后的处理,显得较有弹性,具有浪漫乐派的音乐特点。而中国的古筝曲中《彝族舞曲》和《瑶族舞曲》等,都有着自身鲜明的节奏特点。以图5为例,在三拍子中速度快慢的不同也会导致演奏时呼吸的区别。通常强拍为呼,弱拍为吸。

(2)自由节奏的呼吸。自由节奏一般出现在乐曲的引子、结束句、或者乐段的开始和结尾处,其中呼吸依据节奏长短的变化较为复杂多样。例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见图6)引子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呼吸有长有短、有急有缓,在这种自由节奏中我们根据力度和速度的提示,对于呼吸的处理不可以草率。当然,每个人在读谱的过程中对于呼吸的处理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3)呼吸运用在演奏中的意义。呼吸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每个人在紧张、兴奋、伤心、难过时都会感受到呼吸的变化。而演奏中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中国艺术讲求“气韵之美”,在古筝演奏中,没有呼吸的“气”,那么音乐的“韵”从何而来?指挥家在排練之前要认真的读谱,将乐段乐句进行仔细的分析,以此来安排好每一个呼吸点,再将这些点连成线。只有经过这样深刻处理的乐曲才能让听众随着音乐的律动而情动之中。同样,演奏者只有正确把握呼吸,才能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使音乐达到协和。可以说,演奏中如何运用及处理呼吸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

人的内心情感是古筝艺术的灵魂。在古筝弹奏时,只注重演奏技巧的单方面运用,而忽视作品的情感和韵味,决称不上是完美的表演。高水平的古筝演奏一定是在各种演奏技巧自如运用的情况下,表达出与作品内涵相呼应的情感,所以音乐情感的把握与表现是每一位演奏者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崔潇然.借“音与意和”之意谈古筝乐曲的感性审美[J].大众文艺,2011(24).

[2]杨红.探索古筝演奏中的方法问题[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06).

[3]李军.浅谈古筝与审美[J].中国民乐,2007.

[4]于芳.论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J].桂林师范学报,2010(02).

[5]赵寒阳.演奏家成功秘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6]王天一,王居野.古筝名曲句句教[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28.

[7]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8]谷娟.浅析古筝演奏力度的掌握[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3).

[9]阎爱华.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J].艺术百家,2002(03).

[10]王中山.论古筝演奏中手心的运用[J].中国音乐,1998

(03).

[11]郝军.客家筝派和闽筝筝派异同点比较[J].闽江学院学报,2008(29).

谈建筑色彩设计中材料的情感表达 第12篇

1建筑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

色彩的合理搭配可以让建筑给大众创造出一个温柔, 舒适的环境。在建筑色彩的发展中渐渐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 表达的情感从简单转变为丰富。如今的建筑色彩已经有着很高水平。人们也意识到了建筑色彩的重要性, 并对建筑色彩的创新设计富有热情。建筑色彩为建筑物带来了实际效益和艺术内涵, 让建筑设计充满生机。物体都是由形体和色彩展现美感的, 尤其是建筑物色彩的设计比形态的设计的表现力更强, 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要大于形态等因素, 而且色彩会在人们审美是产生很多奇妙的心理效应。色彩也能表现出各种奇特的艺术形式, 比如:抽象艺术。而且色彩的设计的成本低, 却能展现很多艺术特征, 所以色彩的设计是展现艺术性的一种高性价比方法。

在加速城镇化的今天, 千篇一律的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美的需求, 只有几种色调的设计已被大众所厌倦,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新的材料为我们带来了建筑的色彩新的自由, 色彩的设计慢慢的被赋予了展现城市文化等新的功能, 无论是千年的古老都城。还是拔地而起的经济都市, 他们又在发展中找到了适合自己文化内涵的色彩艺术设计。

作为设计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 色彩在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设计师更希望能够找到一种与大众内心情感力的结构相一致的表现形式, 传达客户的内心需求, 在设计作品载体的形式下将情感转化为可视的形式, 而建筑色彩就是一个很好的转换体。比如室内色彩的使用, 阳光充足的地方多使用冷色调, 以降低明度, 光线不足的地方多使用暖色调以增强亲切的温暖感, 体现一种内心的平静。

2色彩的情感表达

色彩的有自己的情感表达, 优秀的建筑色彩设计者会懂得合理运用它们, 色彩的搭配会形成独特的视觉现象, 并为观看者留下心理效果。

2.1视觉现象。视觉现象是我们对物体认知的一种现象, 眼睛是我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但是眼睛经常会给我们错误的信息。比如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 我们一般认为白色的比黑色的要大, 这是因为我们是根据大脑经验和参照物选取不当引发了错误感知, 也就是错觉。色彩设计要利用好视觉错觉, 把想表现的突出, 把不想让人看到的进行视觉弱化。我们可以利用色彩之间的对比效应, 色彩间相互融合的残留效应, 以及光影的运用来实现我们提高艺术性的目标。

2.2心理效果。色彩对心理的作用很大, 不同的色彩可以使人产生不同感觉。有时色彩的心理作用甚至会影响人体健康, 如红色蓝色的快速交替就是让人感觉恶心、胸闷, 甚至发生晕厥。刺眼的强烈色调会刺激大脑皮层, 令人兴奋、热烈。焦躁不安。温柔的颜色的则会使人放松。冷色调让人感觉凉快, 暖色调让人感觉温暖。合理使用颜色的特性, 能让建筑物有特殊的美感, 并为建筑物创造额外价值。

3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外观设计往往受到多种因素限制, 其中施工技术水平和工程造价是两个最大的因素。因此建筑色彩就成了最容易表现魅力的方法, 在建筑色彩的运用中要注意突出建筑物表现的主体, 还具有美化周围环境的能力, 同时注意与外部环境及文化的和谐统一。

3.1突出主题。建筑物本身的色彩应迎合建筑物的使用目的, 与建筑的功能相协调。虽然许多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是现在人们也更加注重外建筑的装饰, 而不是仅局限于内部。例如市政府的办公楼的色彩应稳重、大方、庄严又不失亲和力, 可以采用大面积单色色彩, 色彩的纯度不能过高, 材料的视觉“纹理”应采用有规则、有秩序的变化。而娱乐场所的色彩、视觉“纹理”就随意得多了, 但是要想突出主题, 就要采用能激发人们热情, 唤醒人们内心憧憬的色彩, 多为高饱和度的色彩, 材料的视觉“纹理”也更自然, 更粗犷或者更前卫, 更有时代的特点。用色彩来强化建筑的使用功能, 使人一目了然。

3.2美化环境。任何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 不但要从外型上给人以美感, 也要在色彩上打动人的心情。比如在一片金黄色的向日葵中间, 耸立着一个红顶、白墙、绿色门窗的小木屋, 看到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会认为很美丽呢?建筑因为环境的烘托而更加美丽, 而环境也因为建筑的“点睛之笔”更加诗意了。虽然这种惬意的场景在城市生活中是不能完全实现的, 但是对于个体建筑而言, 应该注意与周围场景的相互映衬, 及场景内文化内涵的需求。在自然界中的建筑就必须要考虑到其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否则不但有损于自然景观, 对建筑物本身也会有负面影响。通常把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相识的情况称为调和。为了达到这种相似, 不仅仅是在色彩上相似达到协调, 有时建筑物和自然景物有某种程度的对比时, 也能够获得调和的效果。但是, 这时的对比不是使用互补色。在建筑物上使用和自然景观的色彩互补的色彩, 就会像在某些城市中的杂乱带进了自然环境中, 成为凌乱的配色。由于在自然环境中一旦引入了人工建筑物, 其本身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不必再刻意地使用什么色彩, 就可以让其突显出来

3.3和谐统一。建筑物的建造就是用于人类的使用, 满足人类的衣食用行的空间, 所有建筑物都是围绕“人”这个主题来活动的, 那么如何构筑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呢?关键的一条便是城市建筑色彩的和谐与统一。在很早以前就有和谐城市的范例, 只不过当时是无意识的, 是受建筑材料地域性的局限, 而使城市显得更加完整和谐。就像具有“燃烧的锡耶纳”之称的意大利锡耶纳城, 就是因为茶褐色的石头建筑占优势, 而使整个城市具有了明显的标志, 中国的一些旅游圣地也仿照了这个做法, 像中国的凤凰古城, 用青石展现了小镇古色古香的气息。但是工业化的城市很难做到那种所有建筑同样的风格, 但仍是我们值得去努力的方向。

4结论

色彩设计中材料的情感表达首先要理解色彩在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同时掌握色彩的语言。善用色彩带来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 合理利用色彩为建筑物表达独特魅力。逐渐形成建筑色彩设计的艺术风格, 实现色彩的多重功用, 为建筑物创造价值。色彩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 要善于展现建筑的情感的表达, 让建筑充满生命。

摘要:色彩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表达方式, 了解色彩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帮助建筑设计者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合理的色彩设计可以改变建筑的的艺术特色, 彰显设计师的情感。主要对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以及应用的效果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色彩,建筑设计,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张为诚, 沐小虎.建筑色彩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2]詹和平.后现代主义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3]邬烈炎.解构主义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杜, 2001.

上一篇:耐药性实验下一篇:城市开发经营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