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范文

2024-08-03

畜牧业范文(精选12篇)

畜牧业 第1篇

于康震指出, 畜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也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行业。加快发展畜牧业保险, 是降低畜牧业灾害损失与市场风险、推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促进农牧民增收、完善政府调控手段的重要举措, 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自2007年国家启动政策性畜牧业保险以来, 畜牧业保险稳步推进, 风险保障作用逐步发挥, 对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康震强调,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紧紧抓住中央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 更加重视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 认真总结发展畜牧业保险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思想认识, 提升对畜牧业保险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推动各级财政加大对畜牧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稳步扩大政策性畜牧业保险范围, 满足日益增长的畜牧业保险需求。要加强与保险监管部门和经营机构的合作, 建立健全相互衔接互相促进的畜牧业保险运行管理机制, 全面提升畜牧业保险发展水平, 为现代畜牧业建设保驾护航。

陈文辉指出, 近年来, 我国畜牧业保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目前, 畜牧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畜牧业保险市场。畜牧业保险功能作用日益发挥, 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也成为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手段。保险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防疫和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逐步建立, 利用市场手段引导养殖户落实畜牧业管理规范, 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要充分认识现代保险业的使命要求, 准确把握畜牧业保险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以贯彻落实《农业保险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核心, 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完善工作机制, 发挥政策合力, 提升服务能力, 扩大保险覆盖面。同时, 要加强监管, 确保规范经营, 确保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 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畜牧业 第2篇

夏清阳

〔内容摘要〕 根据自然资源条件,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工业化理念,采用大项目带动。完善服务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化步伐。

〔关 键 词〕 调整 草食畜 经济 思考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畜牧局 高级畜牧师

草食畜是六盘水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农业部多位专家经过认真分析,把我市的草食畜牧业规划为六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首。在全市98个乡、(镇)中,规划59个乡、(镇)发展肉牛、肉羊,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0.2%。过去,我市畜牧业以家庭副业为主体,“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是养畜农户的主要目的。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市民吃上优质、价廉的新鲜猪肉,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菜篮子工程”计划,从1989到2000年,连续12年在城郊实施商品猪生产工程,推动了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但草食牛、羊发展相对滞后。2004年肉类总产量9万吨,其中猪肉7.61万吨,占84.6%,牛、羊肉0.81万吨,占9%,禽肉0.49万吨,占5.4%,其它0.09万吨,占1%。猪肉比重太高,牛、羊肉偏低。按产值计算,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73.99%,草食畜牛、羊产值仅占14.62%,家禽11.35%,其它占0.04%。为把贵州建成“生态畜牧业大省”,省委、省政府确定,到2010年我省肉类人均占有量要达58公斤,并调整肉类结构比重,猪肉下降到80%,牛、羊肉上升到13.9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要达40%,力争45%的目标。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决定进一步加快发展畜牧业,力争到2010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即肉类人均占有量和牛、羊肉占肉类比重的优化结构以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或超过同期全省平均预测值。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市须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牛、羊养殖,培育发展草食畜经济。

一、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目前,养猪虽是六盘水市畜牧业的主体,但我市粮食资源相对紧缺,养猪所需的饲料粮较多,持续发展受到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再满足单纯消费猪肉,而需要增加更多的牛、羊肉,牛、羊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比猪肉高。牛、羊是节粮型草食牲畜,育肥以牧草和秸秆为主,消耗精料相对较少,饲养成本低,养殖效益高。

二、六盘水发展牛羊的有利条件

(一)优良的本地品种资源

我市有适应性强、可作杂交改良母本的本地优良牛、羊品种。牛有能耐粗、耐湿,体质结实,四肢强健的小型黄牛,用引进外来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既可保持适应性强的特点,又能提高个体生产性能;羊有贵州黑山羊,该品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改良,杂交效果非常明显,初生重可提高50%左右。

(二)充足的饲草资源

我市可用饲草面积390多万亩,草地是可更新资源,只要进行改良,能持续利用。每年有80余万吨农作物秸秆,通过青贮、氨化等科技处理,如能使利用率提高到40%,配搭其它草料,可增加养牛6万头或羊24万只。规划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69.52万亩(其中还草面积40.79万亩),如能在30%的幼林地内套种牧草,加上退耕还草面积共110万亩,配搭其它草料可增加养牛30万头或羊120万只。全市每年种植绿肥90万亩,如果达到用50%烘烤加工草粉,适当配搭其它草料可育肥20万头牛出栏。调整种植结构和推广“三元结构”等的方式种草养畜,效益是种粮收入的2-3倍。

三、六盘水发展牛羊潜力

(一)牛羊出栏率

近几年,六盘水牲畜出栏率较低,还达不到全国同期水平的一半,如能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在现有存栏数的基础上,年可多出栏牛6万头、羊7万只。

(二)个体生产能力

提高牲畜个体生产能力,特别是牛的潜力最大。目前,六盘水出栏优质杂交肉牛很少,多为役用淘汰牛,每头产肉80-100kg,通过改良,1.5-2岁杂交肉牛产肉可达200多kg,个体产肉量提高2-3倍。

四、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目标

按照“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肉牛、肉羊,重点抓好城郊奶业和禽肉、禽蛋生产”的方针,逐步调整畜群结构,优化肉食比例,到2010年,牲畜存栏:猪从2004年的112.75万头上升到 141.5万头,年均递增3.86%;牛从 40.44万头上升到69.4万头,年均递增9.42%;羊从28.11万只上升到50万只,年均递增10.1%,牛、羊存栏年均递增率分别比猪高5.56和6.24个百分点。牲畜出栏:猪从2004年的79.49万头上升到141.5万头,年均递增10.1%;牛从7.88万头上升到19.43万头,年均递增16.24%;羊从11.32万只上升到37.5万只,年均递增22.1%,牛、羊出栏年均递增率分别比猪高6.14和12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达18.64万吨,人均58公斤,肉类结构:猪肉75.91%,牛、羊肉16.04%,禽肉7.5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004年的33.86%上升达45%以上。

五、发展草食畜经济的措施

(一)树立工业化理念,推进肉牛肉羊标准化生产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阶段,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国内消费市场对畜产品提出了健康、优质、多样和多层次的新要求,近几年又兴起了绿色消费潮流。国际市场方面,我国加入WTO后,畜产品出口的关税壁垒虽有所降低,但绿色技术壁垒则越来越严格,畜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接轨,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畜牧业发展如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畜产品如何应对国内外市场绿色壁垒的挑战,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解决这两大突出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走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围绕生态的平衡性、资源转化的有效性、持续生产的稳定性、畜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等,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树立工业化理念,运用工业质量控制、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等原理,组织实施肉牛、肉羊生产,按照统一标准、分户饲养、集中育肥、统一加工、销售的模式,引导农民由家庭分散饲养向小区规模养殖转变,推进肉牛、肉羊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力发展订单草食畜牧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实行项目带动

项目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载体,快速发展畜牧业需要大项目带动,我市正在实施的“优质肉牛基地建设”、“奶源基地建设”、畜牧业“100强村”建设等项目,就是用项目带动区域农户,采取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和兽防服务为一体的示范实施,引导广大养殖牛、羊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通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专业村和专业生产带,进而形成较大的生产基地,促进向区域化方向发展,实现养殖方式的突破,提高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水平,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完善服务体系,为发展草食畜经济创造条件

1、大力推广畜牧业适用技术

加快科技进步,是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针对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低、科技含量低的现状,要加大发展草食畜生产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要与畜牧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以“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

2、加强动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强动物保护体系建设,落实动物防疫目标管理制度,认真抓好重点动物疫病防治、动物检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抓好兽药产品质量监测,依法加大监察力度,加强对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为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加大牛羊良种改良工作力度

牛的品种改良向肉用方向发展,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短角牛等良种公牛或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生产优质杂交牛,提高个体生产性能,近期采取冻精与鲜精人工输配相结合,逐渐转由冻精输配,努力提高杂交受胎率和产犊率。羊的品种改良,向肉用方向发展,对本地黑山羊进行提纯复壮,同时引进波尔山羊改良本地山羊,逐步改进饲养方式,探索圈养模式,实现养羊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加强饲草资源开发利用

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全面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制,执行“谁种、谁管,谁受益”的政策,加强草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退化的草地进行封育和改良,推广舍饲,适时刈割利用,提高草地功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推广科技,提高秸秆利用率,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加大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力度,用退耕还林还草地种植优质豆科牧草;调整种植结构和推行“三元结构”等种植方式种植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充分利用冬闲田土种植多花黑麦草等优质商品牧草供应养殖场;推行优质豆科牧草的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实行优质牧草饲喂良种畜禽,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

(四)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化步伐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畜牧技术的提升 第3篇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牧技术;提升

1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推广现状

1.1 实用技术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缺失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畜牧技术推广主要是围绕畜禽品种改良、提升畜禽生产水平的一系列单项技术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但是,30年的畜牧技术开展也存在着诸多缺失,如畜禽品种质量较差、采用简陋的畜禽舍、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未被全面利用、没有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等,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畜牧发展没有将实用技术全面整合利用,导致肉、蛋产量不高,畜牧發展受到制约。另外,畜牧业发展环节中的品种选择、饲料应用、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实验推广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畜牧业不能全面发展。

1.2 标准化畜牧小区与污染治理技术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的县、乡两级由于资金短缺、小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没有将畜牧小区科学规范化的特点体现出来。畜牧业的生产范围扩大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其污染的量与质已经达到了工业污染的水平,在危害与治理难度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程度,而我国对畜禽污染防御及治理的水平正处于刚刚发展的地步,技术还没完全得到开发与施展,于是,县乡中的畜牧区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对周边的空气、河流的污染影响日益加剧,致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创新污染治理技术的实施。

2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提升方案

2.1 推广实用技术是基础

2.1.1 重视畜禽品种质量 选择仔畜禽时,应该从正规的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场家引种,这样可以优化整个畜牧环境,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畜禽出栏率。

2.1.2 采用先进的畜禽舍,引进带有先进设备的畜禽舍,让畜禽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尤其是在寒冬季节,更应该确保畜禽舍内的保温设施齐备,保温效果得到提升,畜禽生产性能也会随之提高,其生产周期会随之缩短。

2.1.3 使用正确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科学管理 把握创新管理技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认识畜禽饲养与饲料应用之间的关系,引进优质饲料,让畜禽更好的长肉、产蛋,提升饲料转化率,促进畜禽质量不断提升。

2.1.4 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 在生产中不仅要抓住重点,还要通盘考虑预防问题,将治疗与预防两个重要的内容重视起来,加大防治费用的投入,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

2.2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是重点 采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方法,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疫病控制等重要环节入手,促进畜禽生产在量与质上实现新的突破;在蛋鸡、肉鸡、肉羊等养殖小区实行综合性的生产技术规范,发展现有技术的创新之处,对于各省、市、县、乡进行标准化生产试验的推广,将其中存在的产品污染与药残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做出调整,加大试验过程中的改善力度,使新的生产技术能够获得大家的公认;建立省、市、县、乡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站,将新型的畜牧业技术发展试点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总结与交流,并在专门人才的帮助下将畜牧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实处,促进标准化生产技巧的完善。

2.3 推广标准化畜牧小区是核心 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让畜牧生产小区化的生产方式变为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主要动力,使更加完备的小区化畜牧管理技术能够渗透到县、乡的畜牧业发展中去,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并促进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对小区化的畜牧业生产建设标准与创新实施方案认识清楚,选取的小区地址应该与周边的公路干线、农村居住区的距离适中,尽量符合现代病害防疫的要求,在布局方面,要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并且配备粪污无害化处理场所及相关设备,将畜牧小区中的联动式的管理技巧顺畅地运用到细节中去,确保管理者能够将卫生防疫与严格的畜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2.4 推广污染治理技术是保障

地方性的污染危害主要是由于畜牧业发展导致的,尤其是畜禽粪污与有害气体,都严重影响着周边的空气、水环境,所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刻不容缓。

2.4.1 从生产源头上来减少粪污及有害气体的生产量与排放量 必须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提升饲料的转化率,降低氮、磷及其他恶臭气体的排放量,对粪污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分离,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尿分离的办法,将畜禽产生的粪污进行一次性处理,不给周边环境带来危害。

2.4.2 推广先进的粪污处理工艺 对液体分级沉淀的污水处理技术、强制通风防渗静态垛堆肥等固体粪便处理技术、沼气技术、干燥技术等进行应用,提高污染废物的利用率,给民众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

2.4.3 将畜禽粪便中的可用微量元素提炼出来,制造有机、无机复合肥 因为畜禽粪便中多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可用的微量元素,制成肥料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好的帮助,所以增强提炼技术,改变现有模式,是当下的一个重点。

3 总结

通过对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我国各地存在的整体缺失现象进行了总结,将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预防性、施治性的技术缺失点呈现出来,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畜牧小区建设中的畜禽生产、生活促进标准重视起来,提升污染治理技术,保证畜禽养殖在最优良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在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进程中走在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黄国桢,周培. 都市畜牧业功能定位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以上海市为例[A]. 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T04家畜健康养殖模式专题[C]. 2012

[2] 沈启云,潘晓荣. 甘肃绒毛羊产业可持续发展之思考[A]. 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T01畜舍环境与调控技术专题[C]. 2012

畜牧业 第4篇

1 畜牧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15 年全区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121120 万元, 比2014年增长1.5%, 比2010年增长49.7%;完成肉蛋奶总产量81653t, 比2014年增长1%, 比2010年增长7.6%。2015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以上, 略高于2010年。

2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趋好

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生态养殖为主线, 加强政策扶持、宣传引导, 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结合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畜牧发展政策, 组织实施相关畜牧业建设项目, 支持养殖农户、畜牧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改造, 加强对建成养殖场区的规范化管理。2015年, 全区完成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4处5.8万m2。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总量将达173处, 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区3处、省级示范场区6处。全区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程度达96%以上。各养殖场区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标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关生产设备, 积极执行标准化生产规程, 畜牧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3 畜牧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目前, 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 其中省级1家, 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形成了胜大鲜奶、维可得肉食品、胜大生态猪肉、胜利方圆鸡蛋等一系列地方品牌。全区共成立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8家, 发展社员2200余人, 其中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富康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科苑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红火毛皮动物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畜牧兽医示范合作社。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广泛建立了契约合作机制, 全区70%以上的养殖户进入产业化经营。

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

全面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配套完善了开展防控工作必需的仪器设备, 区畜牧兽医化验室通过全省第一批动物疫病检测资质认证, 有效提高了防控工作水平。落实政府行政首长负责的防控工作责任制, 层层签订责任状, 构筑了严密的防控责任体系。在全区设立了208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兼疫情观察报告员, 实现防控工作无缝隙管理。工作中, 按照“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 切实强化计划免疫、疫情监测报告、消毒灭源、检疫监管、督导检查、应急准备等综合防控措施, 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抗体有效保护率常年保持在92%以上, 有效控制了重大动物疫情的流行, 5年内未发生和流行重大动物疫情。

5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扎实有效

实施了2012年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项目, 累计投资732万元, 争取省级财政补助200万元, 全面完善了信息化监管平台、投入品管理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养殖场区标准化提升和畜产品安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并于2014年被省畜牧兽医局、省财政厅命名为“山东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具体工作中, (1) 加强畜牧投入品监管:做好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从业人员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 落实辖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 (户) 的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兽药饲料质量安全春季集中整治、“瘦肉精”专项整治、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一系列行动。严格落实兽药GMP、GSP认证, 稳步有序开展兽药生产企业信用管理。 (2) 做好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制定“瘦肉精”、生鲜乳检验检测计划, 认真按比例组织开展生鲜乳、禽蛋、肉品和“瘦肉精”猪、牛、羊尿液样品抽检, 及时通报检测结果, 发现问题立即落实整改。 (3) 强化畜产品检疫监督:加强养殖场区的巡查监管, 督促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养殖档案, 出栏时严格实施产地检疫。认真做好养殖环节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工作, 共计无害化处理病死猪9915头, 落实补贴资金77.42万元。全面实现了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 规范检疫出证行为。全区共有17个畜禽产品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6 科技推广与应用取得新成果

畜牧业 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饲养已逐渐被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所取代,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畜产品提出安全、优质、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新要求,日益突出的畜禽生产污染成为阻碍畜牧发展的瓶颈,如何保留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飞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理性的思考告诉我们,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畜牧生产污染、保障生存空问的有力措施。关键词:畜牧业 标准化

发展 1前言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步伐,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全面阐述了我国建设畜牧业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标准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以及加强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等方面[1]。

目前,我国畜牧业标准管理机构基本健全,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畜牧业标准对于推动畜牧业技术进步、规范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准化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畜牧业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建立[2]。畜牧业标准管理部门为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为技术支撑机构,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畜牧业标准的技术归口管理。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牧业主管部门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管理机构,有些省成立了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畜牧业标准管理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科学化[3]。

2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划科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污物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发展规模养殖,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4]。

2.1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要求,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使之符合畜禽生长、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要求[5]。抓改造,就是要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密度太大的规模养殖场,要下决心调减养殖规模,减少场内养殖数量,满足防疫工作需要[6]。

养殖小区是由传统分散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一种重要过渡形式,关键是要做到人畜分离、集中管理,切实解决好防疫配套和粪污无害化处理问题[7]。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要按照现代化规模场的建设和管理标准,把分散的散养户和较小规模户集中到—个养殖场内,统—配套防疫、排污、沼气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管理。严格规范标准化规模养殖行为现代畜禽养殖的根本目标是生产标准化,实现途径是管理规范化。

2.1.1是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要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将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印发到每个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使畜禽养殖按章生产、照章操作。

2.1.2是要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制度。主要是“六项制度”:即种畜禽调运审批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兽药、饲料使用制度,畜禽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8]。凡是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一律不得进行审批发证;凡是不允许生产使用的饲料、兽药,一律不得进行非法制售和使用;凡是必须执行的免疫、检疫和无害化处理等规定,必须无条件执行到位。

2.1.3是要强化全程标准化监督管理。要加强对饲料、兽药质量监控,严防瘦肉精、激素和假劣饲料、兽药等进入生产环节[9];要加强生产过程的监控,搞好产地环境保护,健全健康养殖档案,严格免疫程序,规范饲料、兽药使用,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要加强流通和市场的监控,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10]。

2.2突出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既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要求,也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还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要着力推行四种粪污治理模式。2.2.1是农牧结合模式。这是经济、有效的粪污治理模式。欧洲畜牧业发达国家都要求规模养殖场要有充足的土地对畜禽粪污进行消纳和利用[11]。各地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大力支持规模养殖进山入林,充分利用农田、林地、果园、菜地对经过沉淀发酵的畜禽粪污进行消纳吸收,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

2.2.2是沼气配套模式。就是要大力推广户用沼气、沼气发电等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将畜禽粪污经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再进行原料、肥料、饲料和能源利用。特别是大型规模养殖场要推广怡农公司畜禽粪污“集中发酵、沼气发电、种养配套”的治理模式,既促进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又实现沼渣、沼液的多层次循环利用[12]。2.2.3是有机肥加工模式。就是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将畜禽粪便经发酵腐熟后制成复合有机肥,进行产业化开发[13]。

2.2.4是“零排放”模式。就是应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在畜舍内铺设一定厚度的锯木屑、谷壳等垫料,生猪在垫料上饲养,粪尿全部被垫料吸收并进行混合发酵,达到粪污低排放的目的[14]。要在垫料搭配和菌种生产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并采取降温防暑措施,切实解决好畜禽夏季高温越夏和垫料来源困难问题。3努力构建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长效机制

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既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强化职能,切实做好行业服务工作,努力构建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长效机制。

3.1完善服务体系标准化规模养殖,既有共同的服务需要,也有自身的特殊要求。要完善体系、改进服务。

3.1.1要加强良繁体系建设。要在畜禽优势产区、规模养殖程度较高的地区,着力建设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原良种场,提高畜禽良种质量和供种能力。认真实施好生猪、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优化牲畜品种结构。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场进行自繁自养,有条件的大型养殖企业要配套建设企业自有的种畜禽场[15]。

3.1.2要加强防疫体系建设。要强化兽医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市、县级兽医工作机构和乡、村防疫员队伍。要根据规模养殖的新特点,强化规模养殖场的自我防疫意识和防疫责任,指导养殖场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防疫队伍和防疫基础设施,制定科学的免疫和疫病防控工作程序。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免疫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查力度,确保免疫工作落实到位[16]。

3.1.3要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在强化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支持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规模养殖场进行科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根据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适应规模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

3.2创新建设机制。要着力创新“三种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模式。3.2.1要创新投资机制。既要积极采取资金补助、物质奖励、贷款贴息等形式,鼓励发展和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又要积极搭建平台,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资本等投资建设和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17]。

3.2.2要创新管理机制。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小区的生产条件和目标要求,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既严格管理、规范生产,又因地制宜、满足需要。

3.2.3要创新风险防范机制。要加强产销联建,稳定销售市场,防范市场风险。要严格规模养殖场的引种和调运,严格消毒、免疫、检疫措施,防范疫病风险。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生产和应对能力,防范自然风险。要积极推进生猪、奶牛等畜禽政策性保险,扩大保险范围,降低灾害损失。参考文献

[1]石元春,建设现代农业[LJ].求是,2003(07).

[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食及农业状况,罗马.2009。VI. [3]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林教夫、沈明高,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选择[1].科学学研究,1991.[5]黄昌澍.家畜气候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6]黄季娓、胡瑞法,农业科研体制的国际比较U].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1). [7]王济民、张蕙杰等,21世纪初期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与科技对策研究[M].京,农业出版社,17328.

[8]中国畜牧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9]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工程卷.农业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10]朱景瑞.家畜行为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11]卢良恕,以科技为支柱建设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 [12]李如治.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3]西北农学院.家畜生态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

[13]李震钟.畜牧场生产工艺与畜舍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14]韩俊、潘耀:《十一五”期间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前景和重点》,食品商务网。[15]王振勇:《参观美国饲料企业有感》,禾丰集团网站

春季畜牧业如何防旱灾 第6篇

一、发展耐旱饲草,实现以旱制旱

1.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量推广种植耐干旱的优质牧草,是抗旱畜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紫花苜蓿、沙打旺、黑麦草、苏丹草、狼尾草、无芒雀麦、鲁梅克斯等牧草根系发达、耐干旱、营养丰富,在北方干旱地区均可种植并能很好地生长。紫花苜蓿是多年生牧草,喜温耐寒,耐旱,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种植1次可利用10年以上,年刈割4~5次,亩产鲜草4000~5000千克,适合饲喂各种畜禽。沙打旺俗称“薄地犟”,是多年生牧草,适应性强,喜温耐寒,耐旱,耐盐碱,种植1次可连续利用4~5年,亩产鲜草2000~5000千克,可青饲、青贮、制作干草和草粉。冬牧70黑麦草是越年生牧草,喜湿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口性好,年刈割3~4次,亩产鲜草4500~6500千克,适合各种畜禽青饲。苏丹草为一年生牧草,喜温,耐旱,与豆科牧草混播好,年刈割3~4次,亩产鲜草5000~6000千克,茎叶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合饲喂各种畜禽。狼尾草为一年生粮饲兼用型牧草,耐热,耐旱,适于各种土壤,植株高大,分蘖力强,质地柔嫩,亩产鲜草8000~9000千克,其子实营养价值比玉米还高,是多种畜禽的优质青饲料。无芒雀麦是多年生牧草,抗寒,耐贫瘠,耐旱,高产持续期6~7年,饲喂畜禽消化率高,年刈割2~3次,亩产鲜草1500~3000千克,可以青饲、青贮和制作干草,适宜饲喂多种畜禽。鲁梅克斯,又名高秆菠菜,喜水肥,耐旱,耐寒,适宜各种土壤,蛋白质含量高,种植1次可连续利用10年以上,年刈割4~5次,亩产鲜草10000千克以上,适合饲喂多种畜禽。

2. 开发、利用野生草料、作物秸秆等资源,是促进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弥补旱灾损失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野生枯草、玉米秆、稻草等,通过切短、微贮、青贮、碱化、氨化、软化等处理后饲喂家畜,可以大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二、开源更须节流,实现以调制旱

1. 多渠道寻找水源。对旱情较为严重的养殖场(区),要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如打备用深井,开发地下水,修建备用水池、水窖、水箱、水袋等,充分收集雨水、河水,做好用水储备和从沟渠、湖泊、河流引水,通过机械、人力、畜力运输,再经沉淀、消毒后作为畜禽饮用水使用等。

2. 提高节约用水意识。在保证畜禽饮用水的前提下,节约用水,防止不必要的浪费。如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减少畜禽对水的消耗;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实现养殖零排放和彻底改变喂稀食的习惯,推行饲喂干料、单独饮水相结合的饲喂方式,提高饲料报酬等。

3. 科学养殖,适当提前出栏和出笼。合理搭配饲料,提供青绿多汁饲料,增加水分。适当降低畜禽活动量,减少放牧时间,需放牧时选择凉爽、通风、背阴的牧场,避免阳光直射,放牧结束后让家畜进入凉棚,充分休息,减少水分散失。在干旱时期,要调整畜禽结构,淘汰那些生产性能较差、不符合种用标准的畜禽,减少养殖压力。商品畜禽尚不到出栏日龄时,可适当缩小饲养规模,出售部分幼畜和幼禽,减少用水量。

4. 加强疫病防治。及时对畜禽进行免疫接种,增加消毒次数,提高动物对疫病的抵抗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对发病的畜禽严格实行隔离和积极治疗,减少干旱时疫病造成的损失。

三、推广新型工艺,实现科技制旱

1. 改善清粪工艺。摒弃原有的水冲式、水泡式清粪工艺,推广使用干清粪工艺,勤打扫,少冲栏。因水冲式和水泡式清粪工艺,耗水量大,排出的污水和粪尿混在一起,粪便中的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进入液体,给后处理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固液分离后的干物质肥料价值大大降低;采用干清粪工艺,粪便含水量低,肥料价值高,便于高温堆肥或其他方式的处理利用,同时,产生的污水量少,且其中的污染物含量低,易于净化处理。

2. 安装使用自动饮水器。据资料显示,采用水槽喂水,150头体重60千克左右的猪每天需水量在3000千克以上,而采用自动饮水器供水,每天只需水1500~1700千克,这样既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又可有效地防止采用水槽喂水引起的圈舍潮湿、饮水不卫生等问题。因此,应逐步淘汰水槽长流供水技术,推广安装自动供水设备。供水设施要经常检修,严防跑、冒、滴、漏造成的饮水浪费。

3. 明沟排雨,暗沟排污,明、暗分离。主要道路旁边建明沟,收集雨、雪水,将其排到场外,也可充分利用微水池收集雨、雪水,经消毒后用于圈舍冲洗;冲洗圈舍的水,处理后可循环使用冲洗圈舍,也可用来浇灌饲料地;尿液与污水通过暗沟集中到储粪池或沼气发酵设备内集中进行处理;暗沟可用水泥、砖块建造,也可采用PVC管、陶制管等,要保证管壁内部光滑,以利尿液与污水的正常流动。

畜牧业 第7篇

1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以牛为例, 1978年年末存栏量为7072.4万头, 至2008年年末已达到10576.0万头, 其它各种畜禽的数量也整体保持较快增长。进入21世纪, 我国畜牧业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 (表1)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 同时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肉、蛋、奶、皮毛等畜产品, 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表2) 。但随着社会发展, 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畜牧业正迅速向集约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工厂化畜牧业转变。工厂化畜牧业将畜牧业作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的一种产业来发展, 其特点是能量和物质投入多, 技术含量高, 生产水平高, 生产效益好。但工厂化畜牧业由于生产规模大, 生产过于集中导致了畜禽粪便难以还田, 致使畜禽粪便污染水源和土壤, 造成环境污染;加之畜牧生产中为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抗病力, 存在违规使用添加剂和兽药的行为, 导致畜产品中药物残留增加, 降低了畜产品品质 (安立龙等, 2002) 。例如, 一个千头奶牛场, 日产粪尿50t;一个千头肉牛场, 日产粪尿20t;一个万头猪场, 日产粪尿20t。工厂化畜牧业如此大的粪尿排泄, 如得不到妥善处理, 其造成的环境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张文龙等, 2001) 。

注:牛包括黄牛、奶牛和水牛;羊包括山羊和绵羊。资料来源:中国畜牧年鉴 (2002~2011) 。

注:资料来源同表1。

2 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和类型

2.1 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和特征

规模化工厂畜牧业出现的问题, 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生态畜牧业的提出应运而生。根据周元军 (2005) , 生态畜牧业的定义为: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 它是技术 (工厂) 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生态型畜牧业有如下特征: (1) 该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如果某个系统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 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 失去原来的平衡。 (2) 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 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的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 (3) 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 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 (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 , 形成一个高效的、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 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 (4) 在生态畜牧业中, 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 通过这个循环网络, 一方面系统的经济值增加, 同时废弃物和污染不断减少, 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 (刘春燕等, 2002) 。因此, 生态畜牧业不再是将畜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与其他生产过程割裂开来, 而是以畜牧生产为中心, 建立多层次、多功能, 结构有序、内外交流、协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

2.2 生态畜牧业的基本类型

生态畜牧业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经济活动, 包括动物生态、植物生态、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生态4个系统。根据高惠林等 (1999) , 生态畜牧业包括3个基本类型: (1) 草地生态畜牧业。以草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 即草原生态系统与畜牧业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 其生产过程包括牧草生产和牲畜生产这两个自然再生产过程。以恰当的方式投入物力劳力, 遵循这两个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使二者保持平衡持久发展。 (2) 农区生态畜牧业。以农区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 构建合理的投入产出网结构, 实质是畜牧业经济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结合的复合系统。 (3) 山区生态畜牧业。以山区生态系统与畜牧业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 山区林、草既固定土壤, 减少水土流失, 又为牲畜提供生存保证;牲畜排泄物又反过来促进林草进一步生长。通过林牧结合, 种草养畜, 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实现山区生态畜牧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

3 生态畜牧业的经营方式

3.1 不同类型生态畜牧业

3.1.1 草地生态畜牧业。

科学利用和管理草地, 加速人工草场建设, 大力发展草食家畜。要根据草地承载力, 确定牧畜容量, 尤其要防止草地载畜过量。对大面积退化、沙化的天然草原 (草地) , 要进行封育、补播和改良。增加投资, 搞好牧草优良品种的引种和推广, 建立稳产、高产的饲料粮基地 (刘焕奇等, 2001) 。对于区位优势大、交通方便、自然景观优美的草地, 可开展草原生态旅游和相应的观光、食宿服务, 以增加草业经营者的收入。

3.1.2 农区生态畜牧业。

改变种植业结构。将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变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 同时充分利用农作物的副产品作为畜禽饲料 (陈艳珍, 2006) 。种养结合, 种植业为畜禽生产提供饲料原料, 畜禽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 达到二者互相利用、共同促进。

3.1.3 山区生态畜牧业。

山区养殖可以充分利用丘陵山地和草地等自然资源, 通过改变饲养方式, 打造生态品牌, 发展生态畜牧业。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丘陵山区, 可以建立农业生态休闲园, 利用果园、林园、茶园等丘陵坡地, 推广果 (林、茶) —蛋鸡饲养方式, 在养殖的同时开发带有旅游业特色的生态畜禽产品, 提升畜牧业产品品质, 增加养殖户收入;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山区结合退耕还草政策进行生态畜牧业的养殖, 通过种植饲草、舍饲半舍饲圈养, 减轻养殖对环境的破环, 使畜牧业由分散、粗放型向集中、规模化转变, 对植被的破环得以遏制, 同时农牧民的收入得以提高。

3.2 现代农牧结合型生态畜牧业

利用种植业与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互供产品、相互促进的关系, 将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经营, 走农牧并重的道路, 提高农牧之间互供产品的能力, 形成农牧产品营养物质循环利用, 借以提高农牧产品产量, 表现为农牧之间的一方增产措施可取得双方增产的效果 (史志诚, 2000) 。

4 生态畜牧业实例

生态养殖的模式有多种, 如“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经济格局, 多层次立体农业结合类型 (渔—农—牧—禽—果) 等。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4.1 种养结合模式

种养结合模式是将植物栽培与动物养殖有机地组合于同一空间, 形成物种共生的生态系统。如红安县杏花乡百果生态养殖园, 采用“山地山坡种树—林间种草—牧草养牛 (羊) —粪便沼气发酵—有机肥还田 (树、草、果) ”的种养结合生态模式, 减少了养殖污染, 促进了养殖业健康发展, 增加生产效益的同时提升了社会效益。红安县觅儿寺镇的新春种植、养殖基地, 投资1500万元, 承包土地和山坡33.33hm2左右, 种植饲料作物、牧草及树木, 建立1个5000头猪场和数个鱼塘, 配套500m3沼气厌氧发酵池, 形成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 其基本运行方式如图1。

4.2 多层次立体农业结合模式

根据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组织多行业横向联合, 相互之间利用, 做到立体开发、综合经营。如“渔、农、林、牧、禽、果”结合的模式, 实现了空中果、水面禽、水中鱼、堤边草、坡上牧的立体生产。以红安县周家冲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例, 该园位于县城西侧8km处, 规划用地1610.67hm2, 采取“一带、两翼、三区”的块状化设计, 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养殖示范区、教学体验区, 形成农、林、牧为核心, 集现代农业、文化休闲观光、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文化园, 直接带动周边5个村300余农户收益。

5 结语

走生态畜牧业之路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情况不一, 养殖户可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政策要求, 选择合适的生态养殖模式, 如“四位一体”生态养牛、发酵床养猪、农家土鸡生态养殖等不同形式。只有通过不断总结、创新, 推广先进经验, 采用适宜模式, 才能取得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实现畜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立龙, 效梅, 曹五七.我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理念及其经营方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23 (3) :188-191.

[2]张文龙, 王建彬, 周景明.畜牧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J].家畜生态, 2001, 22 (3) :51-55.

[3]周元军.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4) :725-726.

[4]刘春燕, 赵凯, 孙庆申.生态畜牧业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2, 18 (3) :225-227, 231.

[5]高惠林, 方热军, 汤少勋.生态畜牧业的理论与实践[J].家畜生态, 1999, 20 (2) :41-44.

[6]刘焕奇, 潘庆杰, 闵令江, 等.浅析生态畜牧业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1 (9) :37-38.

[7]陈艳珍.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生态畜牧业[J].农机化研究, 2006, 11:30-33.

畜牧业 第8篇

青海祁连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大力发展羊、稳定牛、压缩马”的调整发展方针, 牢固树立以畜牧业为主的思想, 集中主要力量抓畜牧业, 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紧紧围绕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这一主题, 使祁连县草地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2006年底, 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数为117.51万头只, 其中羊100.21万只, 牛16.48万头, 马0.82万匹, 分别占全县牲畜总数的85.28%、14.02%和0.7%, 母畜比例达到56.02%。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2.25%、42.6%、38.35%。畜牧业经营方式已由过去自给自足的头数畜牧业逐步向商品畜牧业、效益畜牧业转变。二是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市场供给发生了一定变化。2006年, 全县牛羊肉、牛奶和绵羊产毛量分别达10 254 t、9 624 t和1 306 t。肉奶等主要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由过去短缺变为供应充足。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生产条件发生了变化。截止2006年全县累计建成防灾基础“五配套”3 691户, 占全县牧户总数的 97.87 %, 其中建成围栏草场约6.71 hm2, 畜均占各0.86 m2, 建成暖棚约41.06 hm2, 每头牲畜拥有 0.35 m2, 年人工种草1 293 hm2, 户均完成种草约0.34 hm2, 实现定居牧户3 691户, 占全县牧户的 97.87 %, 人均拥有房屋面积 3.68 m2, 草原灭鼠约1.34万hm2, 灭蝗灭虫 1 000 hm2, 灭毒草约0.05万hm2。极大促进了畜牧业向生态养畜和高效畜牧业的转变。四是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历年来已消灭和控制了牛瘟、牛肺疫、马鼻疽、马传贫、羊痘、牛羊布病和高致病性牛羊口蹄疫等多种危害牲畜的疫病形成了有疫不流行、发病不成灾的良好局面。五是牧民收入逐步提高, 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全县人均收入由2000年1 552.08元增加到2006年2 526.17元, 增长62.76%。家用电器、组合家具、汽车、摩托车、太阳能等现代生活用品已陆续进入牧民家中, 牧民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2 发展高效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2.1 草场利用不合理, 严重超载滥牧

祁连地区超载率已达25.7%以上, 不适当的人类活动有增无减, 再加上不可抗拒的全球气候变暖, 致使高寒草场严重退化, 特别是冬春过渡牧场, 退化表现最为严重。由于采食过度、超载放牧, 影响了植物种群的繁衍和更新覆盖度, 株高明显下降, 优良牧草逐年减少, 杂毒草大量繁衍, 草地植被向退化方面演变。牧草产草量越来越低, 近10多年高寒草场产草量下降了15.3%。由于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植被低矮稀疏, 给鼠类繁衍与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 严重的鼠害, 使草皮结构被破坏, 使草地演替为“黑土滩”草地的退化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水资源日渐枯竭, 湿地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缺水草地面积不断扩大, 生物多样遭到严重破坏, 脆弱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已进入恶性循环。

2.2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现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62人, 每个畜牧兽医干部要负担1.9万头只牲畜防疫任务。同时, 县、乡畜牧兽医管理机构不健全, 原有的畜牧业干部调动频繁, 改行的多, 工作后继乏人, 民间兽医也因报酬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多数人对工作持消极态度, 使畜疫防治网络变得不健全, 畜牧兽医科技人员的不足, 技术力量跟不上去, 已成为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

由于牧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 牧区文盲和半文盲所占比例较高, 农牧区专业技术人员缺少, 因而造成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低, 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差, 对畜牧业生产的先进技术推广困难。

3 加快发展高效畜牧业的对策

3.1 立草为业, 生态为上, 加快草场建设步伐, 努力实现草场经营的科学化

在今后的草业建设中, 要以改善草地畜牧业生产条件和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 坚持防治和建设并举,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草地生态工程与发展高效畜牧业开发相结合的方针, 本着“集中投资、配套建设”的原则, 加快草原基本建设。一是积极进行设施畜牧业建设, 一方面重点抓好定居、暖棚、围栏、种草、饮水的建设, 大力推广两用暖棚, 实行科学养畜, 提高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和牧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建设, 努力改善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扎实有效地推进退牧还草试点工程, 按“政策引导、群众自愿、适当集中、减量增效、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的建设方针, 对草场退化上利用一定的时间, 进行大幅度减畜, 围栏育草等措施使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恢复自然调节功能,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草场资源的永久利用。三是根据祁连县气候和草场分布情况, 划区转牧, 开展季节性畜牧业, 做到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

3.2 加大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 提高畜产品产出能力

一是大力调整畜群结构, 提高母畜比例, 加快畜群周围, 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本着“增羊稳牛减马” (因为羊的生产周期短, 周转速度快, 经济效益高, 牛的生产周期长, 经济效益比羊低, 马在牧区作为交通工具, 现有汽车、摩托车所代替) 的原则, 降低经济效益低的畜种 (牛、马) 比重, 提高周转快, 经济效益高的畜种 (羊) 比重, 从而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效益。三是做好牲畜的提纯复状工作, 重点抓好藏羊选育、牦牛野血杂交, 进行种公畜串换, 实现牲畜品种质量和生产性能的提高。

3.3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实施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 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继续争取各渠道资金, 加大“五配套”项目的建设力度, 认真抓好农牧区公路、电网、水利、通讯、广播电视和各项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和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二是坚持以草定畜模式和围栏建设, 两用暖棚建设, 精心组织实施好退牧还草和退耕还草工程, 实现冬春草场的围栏化、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三是围绕肉类、乳业、绒毛、皮革草业 (草地生态) 五大主导产业, 抓紧申报一批符合祁连县实际, 科技含量高, 经济生态效益明显的畜牧业大项目, 力求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3.4 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努力完善服务体系

围绕畜牧业科技进步和增加农牧民收入, 在大力推广普及良种繁育、暖棚养殖、牲畜疫病防治与诊断优质牧草栽培, 草地改良、生物灭治草地鼠虫害、羔羊犊牛快速育肥等适用技术的基础上, 要继续建立健全畜牧业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各类畜牧专业人员掌握政策、法律法规、技术信息的优势,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一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是要按照国家和青海省的要求, 建立健全为州、县、乡三级经管站, 兽医站、草原站及州县两级兽医卫生监督所、草原监理站的机构体系, 落实应有的人员编制、工资、职称、津贴补贴等政策待遇。二是要加强乡镇站的畜牧技术力量, 充实一线, 搞好服务, 三权 (业务权、人事权和工资经费) 归县农牧局对兽医技术人员进行统筹调配, 三是加大对各类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和民间兽医家庭防疫员进行各种技能培训, 力争做到村有民间兽医, 牧户有防疫员的目标。

3.5 加强牧业法律建设

畜牧业 第9篇

关键词:四川省,现代畜牧业,试点,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不仅是治理污染,关键是“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畜牧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动物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等组成的复合系统[1]。其核心是通过对以养殖业和生产全过程的控制,最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使畜牧业的生产过程污染最小化、效益最佳化。当前,全国各地把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措施,作为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主要手段。四川是全国畜牧业大省。近年,四川省把畜牧业现代化作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突破口,在部分市县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试点,收到了明显成效,尤其对全省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启示很大,需要借机发力,进一步推动四川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跨越。

一、四川现代畜牧业发展试点成效

2007 年,省政府在遂宁、资阳、眉山三市启动现代畜牧业试点,积极探索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特别是省发改委与资阳市共同构建的“委—市合作”发展现代畜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对推动全省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2009—2011 年,省政府决定继续深化试点,大力推动提质扩面,促进现代畜牧业由局部试点转向重点推进,并成为全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2012 年起,省政府决定继续在遂宁、资阳、眉山三市开展为期三年的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并将内江纳入试点范围,新确定了36 个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和4 个深化提升县,推动了现代畜牧业由局部试点向面上扩展,构建试点、总结、推广协同推进,点线面结合的梯次发展格局,加速了全省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几年的试点发展,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成效明显,各试点市县畜牧业呈现出生产总量大幅增长、生产方式明显转变、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应对市场波动能力不断增强等特点。一是畜牧生产持续增产增收。2012 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为670.23 万吨、146.40 万吨、71.69 万吨,比试点前(2006年)增长7.89%、3.73%、14.67%,畜牧业产值达2 269.86 亿元,比2006 年增长72.30%。①据有关统计,2011 年全省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牧业现金收入达到667 元、1 624 元,分别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24%、44%。畜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二是生产方式快速转型升级。2012 年,全省已建成40 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数增加到18 028 个,部、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场)增加到323 个,获证无公害畜产品和产地分别达到615 个、642 个,各类优质种畜禽场达到1 074 个。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畜牧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省畜牧生产的主要形式。三是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2012 年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畜牧龙头企业达到132家,全国知名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均在川布局发展,形成了主要畜禽养殖都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都有专业合作社组织、都有生产性服务体系配套的现代产业格局[3]。

二、对四川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启示

1.坚持标准化养殖,是提升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基础。试点城市的实践证明,要实现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要把引导不同区域养殖农户发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生产方式,坚持用技术标准规范农户养殖行为,推行生产管理标准化,科学布局标准化养殖基地,合理安排区域载畜量,构建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体系,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2.坚持生态化运作,是推动畜牧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试点市县坚持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建设文明新村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相结合,生态养殖与绿色种植相结合的原则,走出了一条“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路子。四川地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生态优势明显,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典型区域。要坚持好“种养循环”“绿色种植”生态化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和养殖环境改善,实现畜牧业全产业链的“零排放”,努力提高全省畜牧业发展水平,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坚持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畜牧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试点经验告诉我们,注重畜牧业各发展环节的资源利用,实现内外部良性循环,既可节约资源,又可实现低污染排放。要结合四川新村建设和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加快畜牧业上游资源整合,搞好技术在中游生产中的充分运用,做好下游废物的循环利用,积极推广畜—沼—果(粮、茶、菜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广“生态养殖业—沼气—有机肥料—高效种植业”内循环模式,推进部分重点试点市县种养殖循环(清洁)生产(发展)项目,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效益的再提升[4]。

4.坚持制度化引领,是加快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市县试点经验证明,及时拟制结合实际的规划计划,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系列扶持政策等,将会为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要依据全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基础和循环经济发展潜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格局。同时,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涉及资源、人才、技术、财政等多部门、多领域,必须建立统一协调的领导组织,制定明确区域、分类指导、模式可行的实施方案,并配以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加大地方财政、人才技术、金融保险、疫病防控等机制建设,为推进现代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四川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对策

1.积极推广差异化生态发展模式。要结合平原丘区、盆周山区、高原牧区等不同地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探索实施适合本地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避免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同质化现象[5]。大力实施“上山进沟、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循环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资源,合理布局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通过沼液和有机肥还田,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促进绿色种植业发展。把发展草食牲畜作为全省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的重点,加快推进“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变被动粪污处理成本性投入为主动利用粪污生产性投入,鼓励在畜产品优势产区配套发展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新兴产业[6]。

2.深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畜牧业产业化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畜牧业处于人类食物链的中间,是最宜发展循环经济并带动产业链的形成的产业。要重点引导、培育、发展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龙头企业群,强化产品深加工,延长畜牧产业链,并注重产业间的联动和带动,切实解决好农户发展生产中产销脱节等问题,从而提高畜牧产业化水平,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稳步发展。

3.加快完善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在抓好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法律保障、组织保障、环境管理保障和绿色技术支撑等体系,配套出台有关土地、保险、信贷、补偿等扶持激励政策,完善产业链中养殖户利益分享与风险分摊机制,把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项目统筹起来,形成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技术优势,大力实施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广资源节约、延长产业链等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大循环技术成果转化,从而促进牧业增产农民增收。

畜牧业 第10篇

1 以龙头带动产业升级

坚持用绿色和生态理念引导养殖户转变传统养殖观念, 用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引导养殖规模发展, 积极探索种养结合新模式, 引导养殖企业走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模式, 推行“畜-沼- (菜、果、林、草、粮) ”、“生猪-沼气-食用菌-蚯蚓”等循环经济模式, 构建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的畜牧产业发展体系。我市坚持用绿色和生态理念引导养殖户转变传统养殖观念, 坚持用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引导养殖规模发展, 促进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如梁园区、虞城县采取的黄河故道林地养鸡, 围绕城市郊区, 建设大中型标准化养鸡场, 发展城郊低碳畜牧业经济。民权双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建了“猪-沼-菜”现代农业生态园, 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圈舍22栋, 生猪存栏3500头, 出栏生猪8726头, 蔬菜大棚26个, 生产无公害蔬菜120万kg, 2013年实现农业产值1850万元, 利润256万元。

2 以项目凝聚发展合力

根据国家现代畜牧业发展政策, 该市积极争取实施好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项目和“菜篮子”生产项目、世行生态畜牧业项目等达2.6亿多元, 重点改善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等基础设施条件, 扶持大中型养殖企业建设畜禽粪污贮存、大中型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 开展有机肥生产等资源化开发利用。新建、改扩建全市标准化养殖场160余家。鼓励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 促进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 开展循环畜牧业发展试点, 大力推进粪污治理设施建设, 年内力争建设1~2个省级生态畜牧业示范场。

3 以规模推动集群发展

产业化集群建设是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必须依靠大型畜牧加工龙头企业支撑带动发展。该市打造沿黄河滩区西起民权科尔沁肉牛, 东到虞城科迪现代奶牛产业化集群, 集肉牛奶牛养殖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贵友集团、龙源牧业、宏星牧业、鑫山牧业等生猪产业化集群和双联、宏源、丰润牧业、惠民禽业等家禽产业化集群。全市共培育奶牛、生猪、肉鸭等9个畜牧产业化集群。其中, 科迪奶业、贵友生猪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首批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以科迪集团和河南乐为农牧公司为龙头的畜牧产业化集群建设,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走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稳步打造农牧结合示范区建设, 形成“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崭新发展模式。

4 以牧游结合生态双赢

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简析 第11篇

摘 要 畜牧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畜牧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一支顶梁柱。但由于我国畜牧养殖环境污染严重,区域规划布局不尽完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技术支持不足,畜产品安全检测及监管薄弱的等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生态畜牧发展。通过分析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将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畜牧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例也逐步提高。目前畜牧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一支顶梁柱。目前,畜牧养殖环境污染严重,区域规划布局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技术支持不足等问题而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1]。因此,通过分析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以期望为生态畜牧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理论与实际借鉴。

1 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生态畜牧业也应运而生。有学者提出:“生态畜牧业应按照生态规律指导和组织畜牧生产,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有效利用畜牧业生产的各种废弃物,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畜牧系统和其他经济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无害化生产,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为人类提供尽可能多的畜产品。”[2]有人指出:“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3]目前,此种说法较为多数人认同。

总之,生态畜牧业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传统畜牧业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畜禽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有机体系。此外,能够通过提供生态畜产品,提高畜产品的加工层次和深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2 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

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畜牧养殖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约束机制;畜产品安全检测及监管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1)思想认识不足:畜牧业的生产及发展者大多为农民群体,其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未有科学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未能认识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政策体系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未能及时调控、扶持、引导、保护和监督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日常工作中也未能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3)畜禽粪便没有合理处理:畜禽粪便对大气、水源、土壤和生物都会有严重的污染,构成危害。畜禽粪便未能有效解决,对畜禽粪便处理的资金和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未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变废为宝[4]。4)技术水平低:生态畜产品市场不成熟,畜产品的加工仍处于低级水平,缺乏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和附加产品,制约了中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5)牧草缺乏管理:牧草为生态畜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保障,但过度放牧破坏土壤和牧草导致养殖区生态变差。6)畜产品监管不足:畜产品安全检测及监管薄弱,未能及时有效地发现不安全食品,未能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 问题解决方案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对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也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传统的畜牧养殖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所提供的畜产品亦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应仔细分析畜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畜牧养殖户的收入水平,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发展。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及组织有关人员对养殖户进行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对生态畜牧业的理解和认识,从基层抓起,严格控制禽畜粪便的处理。二是完善有关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控、扶持、引导、保护和监督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管力度,做好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三是做好畜禽粪便处理。鼓励养殖户合理利用畜禽粪便,及时收集和处理畜禽粪便,尽量不要置于露天环境之下,变废为宝,开展以沼气为中心的种植模式,让畜禽粪便能够有效利用,既节能,又环保。四是科学发展。养殖户及有关生产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多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来弥补自身不足,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层次和附加值。五是加强牧草管理。养殖户应合理放牧,改变粗放的放牧形式,注意土壤保护,防止土壤沙化,采用精细化的放牧形式;同时,应注意牧草是否安全,长期放置的牧草是否产生霉变,保障禽畜的饲料安全。六是加强畜产品的监管。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人们的生命健康,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配备好充足的监管人员,对违规生产和流通的养殖户和生产者要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对安全指数不达标的畜产品要坚决清理和下架,杜绝扩散。

4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也日益丰富,对生态环境及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逐步提高,迫使传统的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应分析制约生态畜牧发展的诸多因素,并对诸因素的不同特点要分类分析,寻找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龙小文.山东省生态畜牧产业的发展对策[J].行业论坛,2014(1):57-58.

[2]卢安娜.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6.

[3]张晓丽.论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9):31-33.

[4]孟凡东,王伟.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管理探索,2012(4):45-46.

畜牧业 第12篇

净月开发区新湖镇是长春市牧业大镇和蛋鸡养殖基地。目前该镇经济发展缓速, 农民工外出打工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农业大镇的新湖镇如何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条件、为农民增收提供机会、实现新湖镇经济发展新的突破, 最实际的就是发展绿色无公害牧业经济。该镇主要以种养业为主, 具有发展空间和潜力的只有畜牧业。

鉴于建设牧业小区受限制的现状, 为推进畜牧业发展, 笔者对该镇现状进行了调研, 就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认为牧业经济要着力实施好“三大战略”。

1 转变战略

由建设牧业小区转变成建设集中生态养殖区。由于该镇地处新立城水库上游, 建设牧业小区受环境限制, 因此, 发展畜牧业要转变战略, 变换提法。农民增收离不开养殖业,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要建设环境整洁的新农村, 必须积极推进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 将养殖户从庭院分离出来集中饲养, 建设集中养殖区。形成与不同管理水平和投资能力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规模养殖新格局,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使畜牧业区域优势更加明显, 特色更加突出, 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畜牧产业新格局。

2 拓展战略

一要拓宽发展思路, 打破传统观念, 用工业化理念指导畜牧业, 使畜牧业发展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利用现有各村发展优势建设一村一品, 红田、榆树发展蛋鸡生产;新兴、长山、加官发展生态养猪, 林家、柳树、新农发展养牛业。新湖发展蛋禽生产, 加快生猪、肉 (奶) 牛生产。二要拓展市场空间, 树立开放思维,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扩大市场, 发展订单型牧业经济, 解决价格和销路问题。三要思考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 促进农民养殖增收增效。

3 提升战略

畜牧业不能只靠自然发展, 要科学引导, 提升养殖数量和保护能力。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更加注重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养殖集中区建成后, 2年可使该镇蛋鸡、生猪、牛的养殖数量翻番, 成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均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 化验室要发挥监测、诊疗作用, 提升该镇畜牧科技水平, 实施标准化生产, 加强质量监管,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为实现牧业腾飞目标, 政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1 优化区域布局, 解决集中饲养区土地规划等工作

结合该镇畜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遵循生态养殖、健康发展的原则, 每村成立一个生态养殖集中区, 把村屯养殖户集中过来, 进行生态养殖, 或借助招商引资进行大型集约化生态养殖。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饲养水平, 既提高单位土地生产价值又促进畜牧业产业升级。

4.2 利用国家扶持政策, 完善养殖区配套体系

2007年以来, 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扶持生猪生产和促进养殖小区发展的一系列惠农政策, 为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笔者建议政府利用国家扶持政策进行养殖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和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 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转变, 引导畜牧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 形成以畜禽养殖集中区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格局, 利用国家对畜牧扶持政策促进新湖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安置农民工返乡创业。

4.3 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产业化进程

加强对龙头企业引导。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倾斜, 加强畜牧龙头企业建设, 利用本镇金财乳业的知名品牌, 带动周边养 (奶) 牛业发展。

4.4 强制实施标准化生产, 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规模集中养殖区建设与标准化生态养殖生产结合起来, 推进畜禽养殖区技术含量和规模养殖场 (户) 饲养数量, 绿色养殖, 完善的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 主要畜产品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实现品牌养殖。

4.5 实施畜牧业环境保护, 推进现代新型环保畜牧经济发展

根据该镇区域靠近新立城水库特点, 应强化生态养殖管理, 实现畜牧生产无废物、无污染, 建立生态畜牧业模式。

4.6 养殖集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

养殖集中区招商享受净月开发区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 搞好项目推介。

上一篇:城市有机更新下一篇:土方填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