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在英国范文

2024-07-01

运动在英国范文(精选5篇)

运动在英国 第1篇

一、“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1.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 到了十九世纪, 机器生产的普及, 迫使手工业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所替代, 大量经过精心设计的工业产品逐渐上市, 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受到新的思想和文明的冲击, 欧洲的发达国家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自普法战争之后, 欧洲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政治和经济稳定发展, 社会形态的转变除了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 人们的日常生活, 审美观念、消费心理都受到影响。正在迅速发展的各国经济刺激了市场竞争, 对工业的完全挑战情绪以及对过分装饰的厌恶, 要求平面设计能够突破传统的风格, 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2. 英国“新艺术”运动时期插图的产生

在英国, “新艺术”运动没有像“工艺美术”运动那样影响深远, 虽然莫里斯和“工艺美术”运动为“新艺术”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 除了查尔斯·麦金托什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和“格拉斯哥学派” (Glasgow Schoo) 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上所取得的公认成果外, 英国的“新艺术”运动主要对平面设计与插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的平面设计在“新艺术”运动之前有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例如: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新哥特风格、“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等, 不少的设计师们意识到设计所面临的尴尬境地, 他们只有突破原有的风格特征, 打破藩篱, 才能拥有新的艺术风格。英国“世纪行会”的代表人物马克穆多是将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过度到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 他成为这一时期承上启下的杰出艺术大师。之后的《工作室》又刊出了比亚兹莱和荷兰画家詹·图鲁柏的插图, 成功地推动了英国“新艺术”运动在插图设计上发展。

二、“新艺术”运动在插图艺术风格上的体现

1.“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强调的简单、朴实的中世纪风格及适合这种设计的功能主义思想特征, 莫里斯主张装饰与使用的统一与协调, 它抛弃只具有外部装饰特征的纹样, 采用了以自然形式为主题的形象, 从流畅的线性、抽象的植物枝茎中凝练提取创作的元素, 具有浪漫主义的自然色彩。他的插图设计充满了中世纪歌德时期的风格, 缠绕的花草、精细的插图, 都带有明显的复古意味。到了插图艺术家杰西·金 (Jessie M.King) 和格里那维 (Kate Greenaway) 时, 这种沉重的风格得到改善, 风格显得较为轻松, 栩栩如生的动植物, 活泼生动的形象, 清新浪漫的色彩将插图艺术推到新的发展阶段。他们的设计直接影响了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家和插图家, 例如英国的插图大师比亚兹莱、查尔斯·里克、法国的穆卡等人, 为新艺术运动铺平了道路。

2. 崇尚自然主义风格

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 使欧洲对人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以及那种旺盛的生命力产生强烈的好奇。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观察引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极大的兴趣。而19世纪下半页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文艺理论家约翰·拉斯金等人, 认为美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力量, 并告诫艺术家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因而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所显现出柔美与秀丽的曲线则成为设计师进行创作的主要元素, 同当时与设计中的装饰纹样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时期英国的插图艺术力求通过自然寻找创作的灵感, 自然界动植物纹样多变的形态、抽象蜿蜒的线条都是一种想象的创造, 传达着动态的生命活力。

3. 对东方艺术风格的探索

19世纪末法国的象征主义艺术及后印象主义绘画艺术对新艺术运动也有很大影响。象征主义体现在“新艺术”风格的曲线运用上。1889年, 设计家沃尔特·克莱恩就反复强调曲线和线表现的重要。克莱恩对英国“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插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种对于曲线的重视和强调, 促使这场运动具有强烈的平面特征和明显的东方装饰艺术的痕迹。早在18世纪, 大量的中国、日本的手工艺产品, 其中包括丝绸、瓷器等被运到欧洲, 这些刺激了欧洲上层消费者的兴趣, 他们将这些产品的风格称为东方风格。到了19世纪, “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对东方艺术非常推崇, 甚至形成一股风气吹遍欧洲, 他们发现了许多日本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特征, 并以其为元素进行再创造, 其中包括日本的浮世绘风格特点。日本的浮世绘主要描绘红尘中的美女、风景、郊游等华丽的生活场景, 大胆的截取式构图, 大面积的平涂色块, 线条的流畅勾勒, 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 这些都吸引着“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艺术家。日本浮世绘的自然主义特征、简洁的造型、强烈的装饰性和新艺术运动强调自然装饰、对简洁设计的要求相吻合。因此, 在“新艺术”运动时期, 平面设计、插图都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

三、杰出的插图艺术家

1. 马克穆多 (Arthur H.Mackmurdo)

马克穆多受到莫里斯很大的影响,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和装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在伦敦组建的设计公司“世纪行会”成就斐然, 他和插图画家西文·玛奇将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和日本的传统设计、来自于自然的植物纹样相柔和, 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他们的插图流畅而生动。《玩具马》作为“世纪行会”设计师们的心血结晶, 集中体现了他们的设计风格和艺术品位。《玩具马》的每一期封面和插图都是由马克穆多亲自设计和创作的, 广泛采用自然之物的纹样和形态, 1883年他为《雷恩的城市教堂》艺术所作的扉页插图来自于他擅用的花叶装饰, 这种火焰般跳动的流畅线条, 是一种对装饰和抽象自然的整体把握。对于这种弯曲流畅的植物线条的采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奠定了基础。

2. 比亚兹莱

在王受之的《世界平面设计史》中提到比亚兹莱被称为“新艺术”运动的“疯狂的孩子”, 他在插图方面有着非凡的才华, 其创作风格是英国“新艺术”插图的主要影响风格。他相当善于表现女性优美、柔媚的形象, 喜欢用黑白线描绘的方式展现女性高雅的姿态和飘逸的长发, 人物形象修长夸张, 采用黑白色块来分割画面, 带有颓废的唯美气息, 极具装饰性意味和神秘感。他的作品受到日本浮世绘版画和波斯细密画的影响, 其作品轰动了欧洲大陆, 在我国也为插图家们所熟知。1892年, 他为玛洛里的《阿瑟之死》设计的插图, 大量采用卷草花纹和单纯的黑白线条, 卷草中许多裸体的女子和图案相纠缠。这个风格成为他的书籍插图的特征。1894年, 他为奥斯卡·王尔德的著作《莎乐美》创作的插图充满了对性心理的描写, 黑色的线条和白色块的交织成为他的创作风格最为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 简练的手法融合日本浮世绘的特征, 神秘又华丽。在《莎乐美》出版的同时, 比亚兹莱被委托为《黄书》制作版面和插图, 其中《夜的片段》描绘莱彻斯特广场上的妓女在夜晚游荡, 这标志着他作品中现代主题的开始。从此, 比亚兹莱的作品开始表现各个阶层的女性, 宣扬个性、自我意识、强烈的占有欲望和物质文明背后的精神颓废在他的作品得到体现, 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3. 查尔斯·里克茨 (Charles de Sousy Richetts)

查尔斯·里克茨在英国“新艺术”运动的插图设计中能够和比亚兹莱相提并论, 它喜欢用大面积的黑白色块对比, 强调线条的结构和装饰性效果, 他的作品大都采用自然的卷草花纹作为装饰, 线条流畅, 人物形象和植物纹样相互融合, 溶为一体。他的作品比较讲究典雅装饰味道, 受到莫里斯的影响, 钟情于古希腊的瓶画。1894年, 他为奥斯卡·王尔德的著作《斯芬克斯》所作的插图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1896年, 他开设了自己的出版公司——瓦尔出版公司, 他的插图设计精美讲究, 其中在1897年出版的《库比德和赛切的婚礼》都是他亲自设计制作。在英国插图艺术、平面设计上不断探索实践的艺术家还有德利·哈第、威廉·尼克尔逊、詹姆斯·普莱特等人, 他们的作品都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 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经典作品。

四、对平面设计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新艺术”运动发生在世纪之交的年代, 标志着设计由古典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与过度, 他的影响十分深远。出版物是人们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 印刷的普及使插图为成千上万的人们所使用。“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插图和平面设计企图把设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 让设计真正为大众而服务, 让插图和平面设计为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享受美。

其次, “新艺术”运动插图中那体现出自然生命张力的流畅曲线, 是对自然低级的临摹与仿效的宣判, 蜿蜒交织的线条和流动的形态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何人可在《工业设计史》中提到“它们体现了隐藏于自然生命表现形式之下, 无止无休的创造过程。这些纹样被用在建筑和设计的各个方面, 成了自然生命的象征和隐喻。”插图中新的版面布局和图案为平面设计打开了新的发展途径。

再次, “新艺术”运动抛弃原有的设计风格, 力求寻找新的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新艺术”运动之前, 传统作为经典被人们所效仿和模拟, 往往采用一种新旧折中的设计方式来解决现代和传统的问题。“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这种指向现实和未来的设计风格, 为今后的设计运动同历史风格断绝联系奠定了基础, 这种摆脱守旧设计风格的方式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摘要:“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风格、观念的形成来自于对传统的反叛、对机械及新型材料的承认和接受, 这种带有欧洲中世纪的造型痕迹和东方装饰艺术的设计风格对英国的插图产生了重要影响。插图中感性、浪漫、憧憬的基调, 反映出当人们面对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体制的转型, 所产生的迷茫、复杂情绪。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英国插图,装饰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 1999.

[3]王战.现代设计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

[4]张晶.设计简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论英国清教运动的性质(定稿) 第2篇

赵虹(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提 要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在清教运动的掩饰下发动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清教运动实质上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舆论和组织准备的思想运动。

关键词 清教运动 思想运动

17世纪40年代,在西欧爆发了一场具有世界影响的划时代变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即革命是在宗教外衣的掩饰下开始的,这便是清教运动。

清教运动从表面上看是清教与国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实际上不是一场纯意义上的宗教运动,它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以信仰和传播清教对抗国教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动员其它阶层和人民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思想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清教运动的这一性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一、清教运动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革命前的英国,资本主义在工商业和农业中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迅速增加,不仅有分散的手工工场,而且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有的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不仅在被称为英国民族工业的呢绒业中出现了手工工场,而且在一些新兴工业如采煤、冶铁、火药、玻璃、肥皂、制糖、造纸、纺织和棉织业等部门,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也逐渐发展起来。商业金融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则更为迅速。各种商业贸易公司的成立和经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1568年开设的伦敦交易所不仅在英国,就是在欧洲的金融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便使处于欧洲边陲的英国成了国际贸易的中心。从15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农村中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总成就,超过了欧洲各国。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新贵族,在经济上的实力日益壮大。然而,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却受到封建专制的严重阻碍和种种限制。如骑士领地制度和各种横征暴敛等。这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日益上升。

最终,新生产力的代表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更为有利,摆脱封建专制君主制对他们的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迫切希望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为本阶级服务的统治。这便是一场变革或革命的要求。然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但要推翻近千年来形成的国王、封建贵族和教会三位一体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仅靠他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对反动的封建统治不满的各阶级和各阶层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道进行斗争,才有可能变理想为现实。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为本阶级服务的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阐明自己的主张,来动员一切力量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17世纪英国意识形态的现状决定了这场思想运动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1〕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圣经》具有法律的效力。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加强神学统治。还设立了异端法庭,仅在西班牙一国的异端法庭,先后判罪的异端分子多达38万人。〔2〕为了巩固神权统治,教会把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神学是教会的中心,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科学必须服从神学„„。

尽管到了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这时的英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可以说刚刚开始脱离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深受宗教的影响。国王查理一世曾经说过:“在和平时期,人们是由教会的布道坛统治的。”〔3〕所以,当时的社会各阶级或阶层,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要求,往往都只有从现有的意识形态——宗教中去寻求思想武器,以便自己的主张和要求易于被接受。这就是英国革命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现状之一。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又一现实是,英国资产阶级虽已形成,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但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反对专制王权的思想体系。资产阶级还只能把它的思想披上中世纪唯一的意识形态体系——基督教的外衣。

基于上述意识形态两方面的现状,不难看出,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想鼓动一切反封建的阶级和阶层,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而斗争,就只有求助于宗教,利用传统的信教方式来达到目的。

革命前的英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英国国教(又称“安立甘宗”)。它是英国封建统治者巩固和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专制王权的精神工具。国教的高级神职人员要由国王任命或批准,效忠于国王的神职人员对教徒的思想行为实行严密的监督,教堂讲坛宣传的是维护封建王权的思想,教会法庭对稍有反对封建王朝或教会的嫌疑的人都严格镇压。其它一切教派均无合法地位,并被视为“异端”而残酷镇压。同时,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国教上层僧侣,本身就是大封建主,他们霸占着大片的土地从事封建剥削,这种与封建统治完全融合的宗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仅不能利用其来反对封建制度,相反,要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反对英国国教。

基于上述现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把眼光放在与国教对立的清教这宗教派别上,寄予它革命的使命。

三、清教的教义恰好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和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它阶层的利益

16世纪60年代,瑞士的加尔文教传入英国。从16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一些不遵从国教的信徒,被称为“不从国教者。”这些人便是最早的清教徒。他们中的多数人主张教会独立,摆脱国王的控制,并以加尔文教的精神对国教组织、教义和仪式作彻底改造。〔4 〕由于他们主张“纯洁”教会,从教会内部清除天主教的影响,故称“清教徒”,他们以教会内部反对派的面貌出现要求改革教会。

清教的教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个主要内容是,接受加尔文教的“前定论”观点,主张以加尔文教的精神对国教组织进行彻底改造。

清教徒一开始就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利用大学讲坛和布道方式宣扬自己的这一主张。他们认为人们无论做什么职业,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表现出成绩,证明他是上帝的选民,假如他是一个实业家,他的买卖做得越成功就越易成为选民。

清教徒要求简化并改组教会组织,反对国王为教会的首脑,反对主教制,主张建立民主化的教会组织。清教徒从1572年便向国会要求改组教会,废除主教制代之以教徒选出的上层教徒治理教会。〔5 〕如清教的著名领袖托马斯·卡特赖特(Thomas Cartwright,1537—1603)1569年在剑桥大学任教时就鼓吹每一教区委任长老执行教规,牧师由会众选举,废除大主教、副主教等教职,一切教牧人员本职上地位平等。〔6〕这便是后来清教中一重要派别——长老派的主张。再如到16世纪末,清教徒中的另一些人提出了更激进的主张。要求各个地区教会,每个教堂独立自主,不设教务行政上各级总机构,各教堂由教徒群众共同管理,以民主的方式选聘牧师领导礼拜和布道;在教义上主张教徒可以自由解释《圣经》,各教区可以自行决定礼仪等。〔7 〕这即是后来清教运动另一重要派别——独立派的主张。而长老派和独立派日后都成为革命中的二个主要政治派别。关于教会组织制度的斗争在1588年达到高潮。〔8〕

清教徒要求改组教会的这些主张,实质上是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正如恩格斯所说:“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不能够仍然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9〕

清教上述宗教思想,不仅曲折地把资产阶级从事的工商业活动神圣化,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曲折地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这一切正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治、经济利益以宗教的形式在思想上的反映,深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欢迎和拥护。

清教教义的另一主要内容是,建立纯洁的教会,主张过简朴的生活。

清教徒对国教中保留大量的天主教的宗教仪式十分不满,天主教会的宗教仪式十分繁杂。而每一种宗教活动都成为主教、神甫剥削收入的来源。清教徒要求从“崇拜仪式中清除那些他们认为是罗马教会迷信的残余。”〔10〕他们指责国教是“一片腐败”,要求“纯洁”“净化”教会。要求精简宗教仪式,取消教堂中华丽的装饰品、圣货、祭坛、彩色玻璃和大风琴音乐等。〔11〕他们认为凡是在《圣经》中找不到根据的崇拜仪式都是对上帝威严的侮辱。〔12〕他们反对牧师着制服,“认为这将在群众心目中永远造成牧师是具有特殊权力的属灵阶层这一印象,这与一切信徒皆有教牧人员职能的观念抵触”;〔13〕他们反对跪领圣餐,“认为这意味着面临在瓶酒中的物质身体表示崇拜;”〔14〕等等。清教的这一主张最早正式反映在1563年,这一年,在坎特伯雷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制定了关于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礼仪的《六条款》〔15〕,这是清教徒第一次公开提出自己这方面的主张。尽管这次要求改革的尝试以一票之差失败了,〔16〕但清教徒在这方面的斗争并未停止,相反,采取了以实际行动具体实施的方式来进行斗争。许多清教徒开始采用较简单的崇拜仪式,并进一步主张过简朴的生活。

清教徒在各大城市,尤其是在伦敦发表演说,猛烈抨击罗马天主教的习惯和仪式。他们以各种形式反抗国教中天主教仪式,散发反对国教教会的小册子和文章〔17〕,许多清教徒着较简朴的礼服。

清教关于建立纯洁教会,过简朴生活的思想和行动,一方面抨击了封建贵族僧侣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生活理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对教会种种剥削的不满,得到广大手工业者、农民和城市平民的拥护。正因为如此,清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到16世纪80年代,清教徒的数目迅速增加。在英格兰,清教徒纷纷脱离国教,建立不受国王控制的宗教组织。〔18〕

由此可见,清教的教义不仅仅反映了新生产力的代表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经济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它对封建统治阶级不满的阶层,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很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正是因为这样,清教产生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便利用它来表达自己的主张,用它来号召和组织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以达到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结果,清教的传播非常迅速。革命前的英国,不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就是广大城乡小生产者、农民和城市平民也大多信仰清教,使信仰和传播清教在英国成为一场非常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

可见,清教运动是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和清教特定教义的必然产物。它担负起了宣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主张,鼓动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重任,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资产阶级的思想舆论运动。

当然,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最终抛开了宗教外衣,在公开的政治思想战线上同封建势力作战,涌现出了托马斯、霍布士、约翰·密尔顿、约翰·洛克等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们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至此以后,资产阶级便有了为本阶级服务的思想武器,而不必再借用宗教形式了。

注释: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231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朱森溥、陈麟书著《世界七大宗教》15 页,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3〕蒋孟庭主编《英国史》335 —336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7〕〔11〕〔13〕马超群著《基督教二千年》186页、187页、186页、18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5〕〔8〕杨真著《基督教史纲》上册,396页、396页,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版。

〔6〕〔10〕〔12〕〔13〕〔14〕〔16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著《基督教会史》(中译本)511页、510页、511页、510页、510页、51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9〕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391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5〕

一、除礼拜日及主要的基督纪念日仍为圣日外,取消其它宗教节日。

二、在所有教堂中,牧师在公共祈祷时,清晰诵读指定的圣典,使所有听众都能听清并受到教诲。

三、取消洗礼时,在受洗孩子前额上画十字的仪式。

四、由于许多领圣餐者年老、病弱及其它原因不能跪接圣餐,各区主教有权自行决定是否跪领圣餐。

五、牧师在行圣礼时着白法衣,不行圣礼时,只要服饰得体即可。

六、取消教堂的风琴。

英国发起“学徒制体验运动” 第3篇

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大臣凯布尔出席了项目启动仪式并致辞。他强调,英国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大学文凭,轻职业技能”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和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引导青年人正确认识大学文凭与职业能力的意义,消除意识上的错误,以满足英国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的需求。此外,凯布尔还表示,自他担任商务大臣以来一直着力推动学徒制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高层次的学徒制项目建设。政府关于学徒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但大大增加了英国青年学生对学徒制的参与度,也为青年人选择技能学习领域和正确的择业方向营造了良性环境。

据英国政府公布的数据,2014年在各类型企业的合作下,英国共新增了2万个学徒制项目岗位,其中有47%的岗位来自英国中小型企业。今年上半年政府新公布的针对学徒制项目的拨款方案和大幅度增加学徒制项目数量的政策也大大刺激了青年人和各类企业参与学徒制项目。目前,通过学徒制培养更多适合英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英国重振经济的重要手段。最新的一项对英国600所企业的调查显示,英国20%的中小型企业和37%的大型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提供和使用了学徒制项目人员;41%的企业认为学徒制项目人员在企业就职的稳定性高于其他员工;43%的企业愿意通过设立学徒制岗位来招收合格的企业员工;33%的受访企业将培养和使用学徒制人员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策略。

英国公司把运动列为工作任务 第4篇

这家强制推行员工运动项目的,叫作霍尔科技公司。企业员工约50人,霍尔科技要求所有员工每天必须参加一次健身锻炼,一般是在下午4点开始,在随后的半个小时内,如没有特殊情况,员工们都需要统一到公司的健身房里,或在跑步机上慢跑,或在扭腰器上扭扭身子,以此来活动全身,让机体和心理得到锻炼和放松。

在运动过程中,员工至少要完成公司指定的5个活动项目,分别锻炼人的大脑、颈椎、腰、胸大肌和坐骨神经,这是霍尔科技员工最容易受损的5个机体部位。运动结束后,员工们也不需要马上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而是可以三五成群的一起喝一杯简单的英式下午茶,补充一下体力,然后再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忙碌。

霍尔科技的这些安排,被称作“运动管理法”,旨在帮助员工关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这些锻炼项目要人人遵守,即便是出差也不能间断。出差的员工需要用摄影机或是有摄录功能的手机将自己每天的锻炼活动如实记录下来,交给公司检查。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偷懒的员工就会受到惩罚。

霍尔科技之所以关注跟公司赢利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的员工运动,并且将其列为考核员工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主要是因为公司管理层相信,对于员工来说,这样的运动好处多多,可以让员工精神饱满、情绪乐观、增强抗疲劳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每天的运动能让员工思维活跃、头脑清醒,这样他们就不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动,工作起来更高效。

除了“运动管理法”外,霍尔科技还非常注重对员工进行“情绪管理”。公司一直主张让员工了解国际心理行为专家关于人有“三大”生物节律周期的论断,即23天是一个人的体力周期节律,28天是一个人的情绪周期节律,33天是一个人的智力周期节律,也就是说,每个人在某段时间内,都会有自己的高峰期和低谷期,掌握了它们就能有效地主宰和掌控自我。

因此,员工在进入霍尔科技之前,公司都会对他们进行一次生物节律周期的测定,然后一一记录在案。有了这些,公司就会根据每个员工的节律周期,给他们布置合适的工作。比如在智力周期节律处于最高峰时,安排他们去写策划和营销方案;在情绪节律处于最低谷时,不安排他们外出谈判和做业务。

(摘自《企业家日报》)

运动在英国 第5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运动;传统手工艺;复兴;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38-02

一、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一)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历史背景。

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简称手工艺运动,最先掀起起于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最初主要是设计行业的一场革命,针对由工业革命大生产而引发的房屋建筑、室内装潢,以及手工艺制作等设计水准下降所带来的问题思考。手工艺运动在英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发展的初期,主要发生在思想领域,理论倡导者拉斯金;第二个阶段是运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时期,也是运动发展的高潮阶段,以莫里斯为代表用大胆、简洁和巧妙的设计征服了维多利亚后期的矫揉造作的设计风格;第三个阶段工艺美术运动后期,是以阿什比等将手工艺运动扩散到世界各地的阶段。手工艺运动与工业革命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时序的发展,既从最初的理论排斥,到后来的接受,再到最后的工艺与工业生产的结合。

(二)工艺美术运动初期。

工业革命率先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当时也只有英国具备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英国资产阶级依靠强大的武器装备和殖民野心扩大疆土,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帝国,为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与原料,为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时统治阶级想炫耀下本国的工业的成品,于是在1851年举办了世界博览会“水晶宫”,邀请世界世界各国拿出自己国家的工业产品,在大众的眼里,这场世界博览会中还是让大家大开眼界,这时只有一个人看完觉得非常失望。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他对博览会里所展出的简单粗陋和繁琐的装饰极为不满,尤其是对那种脱离生活的装饰非常厌恶。他通过演讲、撰写文章和著作来倡导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阐述自己的设计主张。拉丝金主张艺术与工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提倡艺术家应该向大自然学习和艺术设计大众化得社会主义理性等,对英国乃至世界工艺美术美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都起到积极得、进步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他的艺术设计思想和理论直接影响了威廉·莫里斯和他领导的英国工艺美术的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避免不了带来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虽然工业革命下产品效率大大的提高,降低成本,扩大销售额。却使的产品千篇一律、粗制滥造毫无设计感,与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所做的产品质相比相差甚远。

(三)工艺美术运动的高潮时期。

产品质相比相差甚远。工艺美术运动的高潮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威廉·莫里斯,他被设计界尊称为“现代设计之父”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实践者。莫里斯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画家而且也是一个设计师,从小就很喜欢大自然,沉醉与英国的传统手工艺、中世纪哥特式艺术设计,促使他从事艺术设计的直接原因是来源与拉斯金的思想。莫里斯运用自己的才能,开设了第一间建筑设计事务所,在英国郊区买了一栋房子,就是著名的“红房子”,请好友菲利普·韦伯设计房子,其平面根据功能需要布置成L形,墙面采用红砖本来颜色,不加粉刷和装饰。“红房子”设计大胆抛弃了传统建筑贴面装饰特征,而表现初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体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它简朴的外观造型,极富戏剧化的色彩,把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起来的设计创新,被称为“高尚的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样式,因此“红房子”也成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最早的建筑实体之一。后来的设计师纷纷效仿莫里斯,将工艺美术推向高潮。

(四)工艺美术运动后期的反思。

阿什比、沃塞为代表,将手工艺运动扩散到世界各地到的阶段。手工艺运动与工业革命关系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时序的发展,即从最初的理论排斥,到后来的接受,再到最后的工艺与工艺的结合。以历史发展的动态来看,手工艺运动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座桥梁,是沟通前后时代的艺术风格和品味、拨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造成文化艺术与生活断裂的关键一环。工业革命虽重要,倘若想要联系社会普通的家庭生活来谈工业革命的影响,那么手工艺运动则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重要环节。手工艺运动与工业革命错综复杂的关系,让19世纪末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得变化。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国之一,中国是一个从不缺历史的国家。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上都有很大的成就。中国有四大发明,一直以来我国人民以此为的骄傲,而这些与传统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或者可以理解为就是工艺文化的一种产物。中国工艺美术史从旧石器时代第一件打制石器的出现就开始了。在历经无数个朝代的更替过程中,工艺美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古代到现代的传统手工艺一直是以口述相传和传内不传外的方式流传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工艺会随着科技技术的提高,时代的需要以及外来文化的传入不断完善着。手工艺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历史长河中,工艺美术作为各个朝代主要的经济财政来源及对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交流的媒介,起到了重要作用。工艺美术产品如青铜器、陶瓷、丝绸、刺绣、金银器、玉器、漆器等通过陆路贸易、海上贸易——“丝绸之路”等途径输往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

(二)中国工艺美术起源与本质。

在中国古时,工艺美术的含义是指有含艺术价值的手工制品。其生产形态和手工业一样,文化性质则属于造型艺术。

“工艺美术”这一名词是在新中国左右才从欧洲引入的,但它涵盖的很多种类的产品却是最早的艺术创造。可以追溯到从新石器时代,除了基本特征石头制作的工具外,还包括制陶和纺织的出现。这些旧石器时期的物品我们可以了解到祖先卓越的艺术才华,不仅具有实际的功能作用并且还加以美观。例如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期中国绘画、雕塑等纯艺术还未出现,就已经有在工艺品上装饰,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在中国的原始社会,工艺美术比美术更为成熟辉煌。

(三)古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

从原始祖先打造的第一件劳动工具开始,就标志着中国工艺美术的开始。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内涵就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也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演进,手工艺从最初的对自然物理的改造,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科技的进步,可以对自然进行化学作用的变化,已经可以通过手工艺可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从中国奴隶制度的社会转向封建社会,一大批手工艺人脱离了奴隶制的束缚,开始有了人身自由。自然手工业产业的生产规模持续的扩大。在我国几千年封建制度里手工艺产业主要是分为官营手工艺产业与民间的私营手工艺产业互为补充。官营手工艺主要是为宫廷里的上层阶级而服务的,集民间精湛的手工艺着,一般产品选材精良,制作讲究,精巧华美,代表着时代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民间的私营手工艺较为简单用料简单,当然价格一般平民百姓都能消费的起的。在封建社会里,手工艺人都很受尊重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获得一项比较复杂的手工艺技能是非常不容易的,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手工艺的传承有着非常复杂的师承制度和神秘的仪式,其技能和技艺多为家族世传。所以在古代中国很少有关于手工艺的一些书籍。并且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崇尚“形而上之道”,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这种偏见显然抑制了理论方面的建设,致使中国工艺美术缺乏完备系统的理论著述。

但还是有些许文人注意到手工艺的特色,把它总结起来,供后人来学习借鉴。

例如春秋时期末年,齐国官府工匠所记载有关工艺的书籍《考工记》,也是中国第一部工艺专著。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总结了各个生产领域的知识。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生产力状况。

中国手工艺的历史与我国的社会性质、经济状况、文化是共同进步的,我国的传统手工艺风格带着非常鲜明的民族性质。传统手工艺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当之无愧的是国粹。

三、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启示

(一)中国传统手工艺现状。

1.传统手工艺的市场。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社会形态,从农业时代走向了工业时代。手工艺慢慢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态,大批量的工业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现代工业冲击给手工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传统手工艺都是需要“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等条件的限制,往往一件作品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经历才能够完成,而机器生产就不同,一件制品经过批量化生产之后,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大大的节约了成本,精美的作品大众都能消费的起了。导致手工市场日益减少主要缘由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农业时代传统手工艺从封建社会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社会阶级阶层不再有贵贱了,工艺品也不受阶级限制。另一方面,西方的工艺品不断的输入中国,受到人的欢迎,占领了大城市的市场,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手工艺必然会受到排挤。而且,它们是活着的不象故宫博物馆里的藏品们,精美绝伦,但是,制作它们的人已逝去,工艺已失传。

2.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认识。

传统手工艺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档品,既有观赏性又有收藏价值,另一类则属于具有实际用途的实用品,服务于大众。在封建社会,主要是帝王所享用或者是奖赏达官贵人,是极少人所拥有。清王朝后,越来越多富商地主对高档工艺品的喜爱,使得高档的工艺品收藏价值日益提高,而普通的工艺品无人问津。这样使得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不平衡性。手工艺是一个活态的,不应只限制于在收藏。

3.手工艺难以与时具进。

近代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的非常缓慢,在这个金钱至上节奏飞快的社会里有多少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件工艺品?几乎没有,而那些老手艺人也年事渐高开始放下手中的手艺了,不是不愿意教而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大城市里面去找梦了。

(二)中国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发展性。

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机械化批量化大生产迅速的占领了主市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倡导者莫里斯有着强烈的“乌托邦”思想,他看到工业化下的弊端,积极提倡复兴欧洲中世纪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反对大机器生产,片面地怀旧思想精神,无法改变工业化,试图逃避等。是不切合实际社会发展规律和客观社会生产生活的,在某些方面是不可取的,最终19世纪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没有抵抗住工业化下的批量化生产。工艺美术运动与我国的手工艺复兴有许多不同之处。:1. 工艺美术运动完全提倡手工艺术,反对大机器生产,我国复兴手工艺不反对大机器,而是手工艺与机器结合。2. 工艺美术运动推崇中世纪哥特式艺术,我国复兴是力求传统手工艺风格与时代的风格结合创新。3. 工艺美术运动艺术设计面向大众,面向广大劳动人民,我国复兴现在显然是无法做到手工艺做主导地位,手工艺品的设计面向大众的,只是现在的大众无法做到只用手工艺品,很多方面工艺品作为纪念品、收藏价值等。但我们可以从其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挖掘艺术与设计的创作动因,积极进行现代设计革新的思维方式方法,来促进当代与未来中国把外来文化艺术、艺术设计与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发展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

传承应该是人类不断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客观的认识到传承背后的传统文化美德,对于未来以及所处社会的发展,传承都具有普遍而积极的意义。要想我国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如果不去了解古人的历史,难以进步,难以创新。现实中找问题,历史中找答案。天空需要研究,地洞也得研究。地洞寻回历史,天空展望未来。有历史才完美,有未来才想的开。

因此,复兴中国传统手工艺,应积极面对,借鉴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复兴之路。使中国再次成为世界上的文化大国。

参考文献:

[1]尚刚,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 店,2007.

[2]郑立君 郑筱莹,现代艺术设计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3]诸葛凯.山西寺观壁画新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尚刚(宋)著,俞剑华译.宣和画谱[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5]李淞.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C].论坛 Forum 2006年12月第一期.

[6]李晓岑.中国手工艺复兴?[C].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年12月第35卷 第六期

[7]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C].装饰 2011年第8期.54页

[8]姚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探析[C].江苏:maga ne,121页。

作者简介:胡惠雯,1990年12月07日生,女,汉族,籍贯:湖北省,学校:华南师范大学,学位:硕士;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关系的研究。

上一篇:情绪的交际作用下一篇:淘宝网淘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