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分析

2024-05-09

思想品德课程分析(精选12篇)

思想品德课程分析 第1篇

一、常规教学活动推陈出新,不断感悟提升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需要运用音像、音乐、故事、诗歌,以及采取辩论、讨论、分组竞赛、时政论坛、演小品、采访及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问题、探讨知识、交流体验和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

小品表演并编剧。如教学《人生自强少年始》: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这时让学生来当编剧把这个小品续下去。同时让学生感悟:一个人能否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自己主观上想不想自强起着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做一个自强的人。

讲故事。例如,在教学《发现自己的潜能》时,我就讲了林义杰——一个貌不惊人的台湾小伙子的故事:在高中的一次比赛前,教练问他准备好了没有,他说“我尽力”,教练却叫着:“要拼命”!就这样凭着这股狠劲儿,他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并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从中引出人蕴藏着潜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发挥个人潜能。

开展辩论赛。如教学《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辩论,论点为:网络对人有益还是有害。我先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为正反方,学生自己先收集论据,每组各派出四名选手(有三辩及总结),其中自由辩论时全班同学都参加。尤其是在自由辩论中学生积极发言,十分踊跃,分别就对人的身体健康、学业、人的思维发展、创造力、自由、隐私、交友等展开辩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就把发言中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网络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动手做实验。如教学《身边的诱惑》时,把一只青蛙丢进热水锅里,这只青蛙会用尽全力跃出锅外,安然逃生。隔一会儿,又把这只青蛙放进温水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来回泅游。接着,在锅底下慢慢加热。青蛙仍然悠哉地在温水中享受“温暖”,等到它开始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可是一切努力为时已晚,终致葬身在锅里!之后让学生谈感悟:警惕安逸、享乐、奢靡的生活诱惑是多么必要!

二、建构体系以旧悟新,不断总结内化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与学习经历,在“重新组合”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力求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重新发现”“重新领悟”,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野统率全局,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例如对九年级全书的总结我从三个词组“国情”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我们的“理想”(“目标”)加以引导。

三、话题剖析:联系实际不断反思,契理创新

联系当前社会时政热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运用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切实加强课内外联系,搞好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自身的反思能力。

如教学美中关系: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美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在发言中说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不相信一国的成功要以另一国的牺牲为代价”等,有些同学就兴高采烈,一方面认为美国很尊重中国,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很了不起,已经快成为老大了。甚至输美轮胎特保案、美国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涉台军售、会见达赖等一再触及中方底线的事件发生,才发现美国并不是照奥巴马说的那样做的。同学们困惑了。这时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美国相处中国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同学们议论后得出: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平等地与世界各国交往;坚持在自力更生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思想品德课程分析 第2篇

(三)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4分,共24分)

1、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期末或学年来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2、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广度。

3、思想品德的描述性评语: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品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用激励性语言。

4、思想品德的项目评价:按照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基本条件。课程的要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法等,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转化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如教学设施、教学设备、教学媒介等。

6、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

1、如何避免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答: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评价主体需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应鼓励社会及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确切地说,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政府部门、专业的研究机构等皆是评价的主体。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参与、交流乃至自我评价,主动地、客观地检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改进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

2、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2)、强调教师成长

促进教师成长。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 “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3、思想品德学科中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可从哪些方面进行?

答:可以就自己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等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评价和反思。

4、在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答: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使教师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成为:

1、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者;

2、学生学习方法获得的引导者;

3、学生学习内容突破的点拨者;

4、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

5、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要求就每一方面作简单陈述)

三、辨析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

答:对,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们为什么不承认多元呢?我们的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做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再从教学本体论的观点来看,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基于师生共同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在于在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

2、一味的表扬、激励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反而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因而,在思想品德学生评价中应尽量避免激励性评价。

答:不对。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联系教学,谈谈个人对多元智能的认识?

答:我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

这七种智能显然比智商理论所认为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更为广阔,更可贵的是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或轻重之别。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2、学生是课堂教学评价主体。

答: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行为的直接接受者,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有一定说服力的,所以学生也要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但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科学,要适合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水平。因学生的认知能力十分而有限,比如,让学生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等,学生恐怕无能为力,所以在考虑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活动的指标时,不管是量化指标还是质性项目的设计上,力求合理、科学、便于学生操作,且对学生对课堂学评教评价的结果,要与评价者(学科专家)的评价、上课教师自评、同伴互评结合使用。

五、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区人大要来学校视察,并说要听一堂课,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雷厉风行,首先是定科目定人,由于自然组是学校最强大的,所以,到自然组去选人,选什么人,必须有上公开课经验的老师,那么只有王某,为了给学校争光,八年级自然备课组集体备课,连续试教三次,觉得可以了,领导就放心了,静侯区领导的到来。

⑴上述案例说明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什么现象?

⑵你们学校是否有此现象,通常听公开课是怎样准备的? ⑶你认为开设公开课的理想方式应该如何才好?

2、教学片段

在上《孝敬父母》一课之前,教师预先布置了“我为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天,同学们纷纷上台交流)

生1.“我闻到了妈妈脚的臭,但是我不觉得臭,因为她都是为了我。” 生2.“我才知道,妈妈以前为我洗脚、洗澡的时候是多么辛苦呀!” 生3.“洗完脚我还帮妈妈喷香水,喷完后好香好香,感觉非常好!”

生4.“妈妈的脚已经脱皮,变得十分粗糙。这双脚陪着妈妈走过无数的路。” 生5.“我给爸爸洗脚的时候,爸爸一边喝着茶,说要慢慢地洗,享受享受。”(教师不作声,学生继续交流)

生6.“我要给妈妈洗的时候,妈妈说已经洗过了。我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洗的。后来我给妈妈洗的时候,发现妈妈是骗我的,不让我给她洗。”

生7.“爸爸很好奇,先问我,为什么要给他洗脚?我说这是作业。洗好了爸爸还给了我5元钱。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不作声,学生继续交流。。。)

思想品德课程分析 第3篇

思想品德课外课程资源原则一、引言

在目前的初中教育过程中,最明显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外课程资源大量而普遍的缺失。它是开展初中课程教学及对教学内容予以丰富的重要基础,也是初中课程开展及进行实践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初中教育過程中,以显然成为“短板”,这也为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而这一现象主要是有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使得初中生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也在跟着发生一定的变化,仅仅还只是通过传统的教材来对其进行传授,明显已经不能够满足初中生的需求了。其次,目前初中生在各项知识储备、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缺乏自主的进行课外课程资源补充的意识。因而,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外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目前,由于很多初中学校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分配还较为不平均,也造成了可供初中教师利用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非常的有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加之部分初中教师自身意识不强,甚至是忽视,使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的效果到目前一直的不够明显。部分中学将课堂教学做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唯一形式,中学生与现实生活,同外界环境的联系越来越少,越行越远,甚至有些已经开始脱节。从中我们不难,目前我们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的不尽如人意,除了客观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在长期的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形式中,中学生已逐渐养成了一种教学依赖性与学习理念,从而极大的降低了自我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而在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不能够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产生很好的理解,只是对其教学设施及课堂教材等进行有限的运用。这种单一化的开发形式只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教学效果,无益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无疑是在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更加模式化、雷同化。只能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产生负面影响。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明确的目的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辅助课堂教学。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对课堂,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性的补充。因此,必须具备明确性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感悟青春”时,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有创意的教学形式,充分的落实教学的目的。并可以事先为学生进行充分的解说,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分析与讨论,以便于中学生更好的完成与理解教学目标。

(二)教学实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特别防止“华而不实”,缺乏体现应有教学教育效果的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是会存在着一些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例如:革命公园或雕塑、博物馆、具有时代意义代表的人物等。我们要学会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同时还要在具体的利用过程中,时时体现出其自身所含有的教育性。教师完全可以在进行这类现实教学活动时,在活动前设问题、在活动进行中进行讨论、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使得这个流程环环相扣,提高其教学本身的质量与实效。

(三)具备实践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但这并不是其本身全部的意义。教师要学会利用通过开发课外课程资源来引导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身边的变化。并使之自觉的养成独立,主动的去开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将其与实时政治紧密的联系起来,指导中学生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方式来寻找自身所需要的课外课程资源。这将有利于中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养成拓展性思考的习惯,在根本上提高中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1.结合性地运用资源

首先,相关的校领导应该提高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因为,这将直接决定着今后学校对教材课程资源开展的力度及教师们对此的自我意识。其次,教师也应该对以往的单一依靠教材授课的观念进行改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通过对其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运用,使得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加的灵活,更具有实际意义。而对于与中学生联系紧密的日常生活内容,则更需以因地制宜的教学形式,结合当地的日常生活、特点来选取适合做为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素材内容,并及时的引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去,从而更好体现出其自身的教学效果。

2.加强与社区的合作

为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的良性化与实际性的体现,我们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本资源进行实际性的改变。从而以多渠道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最大化的开发,利用。这本身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教学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等方式带领中学生到如敬老院、工厂等地,进行身体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这样既可以使中学生与实际的社会知识进行良好的对接,还可以通过对中学生情感的引导,感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特有的多样性及生动性,更好地吸取其中的教育成分。

3.增强与促进师生间的互动

师生间的互动,永远是学校课堂中的一个主题。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时刻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教学观念。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理念的体现。它将有效地把传统教学转变为新的平等性教学,把“独白课堂”转变为了“对话课堂”。这样也正可以体现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身所感受、所经历的一切,以及对自身学习需求、学习思索的直接反应。真正地促使中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的成长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它不仅是今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基础,更是今后中学生获取相关思想品德知识的重要来源。我们一定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大力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做出保障。

参考文献:

\[1\]姚伟珍.优化教学素材触动学生情感——举课例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素材的选取和使用\[J\].科技信息,2013,(07):348-349.

\[2\]林兆海.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5,(12):15-16.

\[3\]仇同宇.初中思品教学要善用课外资源\[J\].新课程导学,2015,(28):23.

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 第4篇

1.课程资源分类。

课程资源, 即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集合。一般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以教师、教具、教学体制、教学环境等为主要的校内资源;以社会基础、影片、故事、刊物等为主的校外资源。校内资源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提供主要助力, 通过各种校内资源的统筹和配置, 能够使教学活动的目标更加明确。校外资源主要对校内资源进行补充、辅助和引证, 以客观的力量配合校内资源, 共同完善教学过程。

2.实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从深度上来讲, 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 往往只能够流于言表, 不能够将某一种形态的资源进行细化和解剖。从广度上讲, 当前教育核心理念是要培养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更多的便是体现在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力和态度, 对善恶观点的辨析能力以及对事物现状的观察能力和基本判别能力。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1.课程资源的开发进度和效果, 本身就受到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因此需要采取广泛配合的方式, 实现多种途径的开发。

(1) 整合各项教学资源, 实现共同着力。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课程资源开发的效果, 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内在素质发展、教育经费和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实际情况, 避免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和轻视学生发展不均衡状况的产生。

(2) 实现监督与激励相结合。课程资源的改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既定的目标和道路上不断发展。所以, 应当采用广泛监督的办法, 依靠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和社会群体等对开发工作进行评价和纠正。此外, 为了确保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还可以以评价结果为依据, 实现精神与物质奖励的落实激励办法。可以实行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 并以这些评价结果为依据, 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 既能保证评价活动的客观性, 又能够促进课程资源开发与社会观念的契合。

(3) 建设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构建高效合作探究式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效果的保障, 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生性好动, 其精神集中与否大多源自于本身喜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努力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 尽量以声形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知识传播。同时, 教师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和模仿的榜样, 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辅导时, 还应当不断约束自身言行, 以自身较高的个人素养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

(4) 分解教材内容, 构建仿真课堂。教师应当多对教材进行研究, 发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 合理规划课堂时间,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景还原和实例讨论等活动。

2.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 实现开发力量的优势互补。

(1) 建立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一方面, 要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力度, 合理考虑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 并对教材资源、教学用具、教育资金等实行平等划拨, 确保各个学校和地区课程资源的对等性。并且, 还应当注重对学校自身课程资源深度开发工作进行统一验收和监督, 确保其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 要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通过开展长期的交流合作, 或是定期课程资源开发经验交流会等, 促进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竞争, 引导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不断趋于良性发展态势。

(2) 建立教育机构与社会组织群体之间的合作模式。首先, 应当建立学校与家长的长效交流合作, 通过家长座谈或者是家访等活动, 提醒并且教导家长参与到学生思想塑形, 思想品德教材剖析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活动中去。令学生在学校教育之余, 还能够拥有较多的家庭教育时间。其次, 应当积极将公安部门、文学组织等纳入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体当中。通过警察的言传声教以及文学组织长期而优雅的熏陶, 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进行纠正和培养, 引导小学生向“良好青少年”发展。此外, 还可以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 鼓励和引导学生适当参加社会活动, 到现实生活中体验思想品德课程真髓。例如, 组织学生参加养老院慰问活动, 使学生“敬老”观念强化, 通过烈士陵园扫墓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塑造学生坚毅人格等。

三、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我国国民素质教学的基础, 承担着塑造小学生思想、品行、人生观念等的重任, 对小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提出, “自主、互动、探究”等观点不断被社会所认同, 并被切实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 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就应当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创新和整改。而实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 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晓燕, 董国平.从开发到筛选:对教师与课程资源关系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2]黄英姿.简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2.

[3]吴刚平, 樊莹.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第5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

修课程。(C)

A.知识水平B.思维能力C.思想品德D.知识能力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B)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

3.“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

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D)

A.人文性特点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D.实践性特点

4.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D)

①成长中的我② 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④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④

5.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A)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6.本课程的追求是(C)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A)

A.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B.针对性、思想性、主动性

C.主动性、互动性、人文性D.实效性、主动性、方向性

8.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A)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D.做负责任的公民

9.坚持 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B)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社会主义主旋律D.党的基本路线

10.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D)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1.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A)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

12.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C)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②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B)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14.《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A)

①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

神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①②④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B)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②③④

16.《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D)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D.①③

17.《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A)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④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②③

18.《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B)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②承担社会责任

③法律与社会秩序④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D.②③④

19.《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A)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

20.《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B)

①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

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21.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主义主旋律。(A)

A.课程目标 正面教育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 说服教育D.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诱导

22.“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

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B)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B.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3.”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

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A)

A.谈话法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D.成长记录

2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A)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26.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C)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

27.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A)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8.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A)

①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

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29.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B)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④机关企事业单位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

30.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D)

①学生与家庭成员②教师③邻居④社会人士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

1、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Χ)

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

健康发展。(√)

4、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5、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6、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教材主题之中。

(Χ)

7、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8、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9、《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

10、在教学中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

11、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

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12、教材内容主要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过程。(Χ)

13、教材整合的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14、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

程(√)

15、对学生学习评价只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Χ)

16、本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只有观察和考试法。(Χ)

17、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之一。(√)

18、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Χ)

19、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0、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

育渠(√)

21、文本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2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综合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

课程资源。(Χ)

23、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24、依据《内容标准》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25、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采取终结性评价。(Χ)

26、不论对学生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27、主要的课程资源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

28、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Χ)

29、渐进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0、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发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简答题:(8×3=24分)

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倡导的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些什么?

四、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本课程倡导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方法、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考试

思想品德课程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品德课程丰富情感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69

笔者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多年,经常思考课程教学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也经常思考课程教学所必须发挥的育人作用。在实践中,笔者认识到以思想品德课程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做出以下思考。

一、以思想品德课程丰富学生思想情感需重视过程的实践性

之前有一段时间,人们对教育颇有微词。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也曾因此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这从一定角度引起我们对育人的诸多思考。教育教学在拨乱反正的大前提下,为了多出、早出、快出人才可以说是费尽心机。这样的教育注重学生认知,忽视了学生实践性的感悟,殊不知学生的德育教育应当永远贯穿着学生的实践这根主线,德育活动应当永远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必须让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或事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妥善处理教材文本,让教材文本的相关内容能够比较理想地与学生践行结合起来。譬如《理想伴我成长》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认同共同理想;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进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之余,可让学生走访本地区知名人士、知名校友,登陆相关网站收集国内外名人成才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历程,寻找其成才轨迹,学习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达到了高度认知的效果,尤其为自己树立崇高理想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以思想品德课程丰富学生思想情感需重视探究的自主性

初中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形成比较良好的认知,达到丰富自己思想情感的目标,应当积极地开展自主探究。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曾提出这样的理念:“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这从一定角度告诉我们,德育的内容应当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究去获取,不能简单地由我们教师去灌输。单靠教师灌输,学生所建立起来的道德情感是虚假和空洞的,也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下印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想让学生形成怎样的情感,都应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还以《理想伴我成长》一课为例,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时,让学生去朗读:“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学生读后,让他们围绕以下话题进行探究:现在理想给你带来的是什么?你怀有的理想能够给你的未来带来什么?在学生感悟出树立崇高理想的意义后,又让学生去做这样的探究:理想是崇高的,实现崇高理想也许是相当遥远的,在人类思考着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时,自身还需要从现在和身边做起吗?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探究感悟就显得极为深刻。

三、以思想品德课程丰富学生思想情感需重视内涵的创新性

学科课程教学都必须求得三维目标的统一,思想品德课也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学生思想情感必须让学生对德育内涵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创新性。但从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情况来看,还是不能令人乐观。有着相当多的内容教师都没有引领学生去感悟,这样学生的创新变成纸上谈兵、徒有虚名,这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弊多利少的。窃以为,初中生处于人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平时的课堂学习应多给学生创新感悟人生的权利。有些教师考虑:让学生去创新感悟人生,学生是否会是脱缰的野马?这不用担心,初中生是可变的,但也是可塑的。譬如教学《理想伴我成长》,只有让学生去创新理解理想的含义、崇高理想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及其关系,也才能使学生懂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人人需要为理想而奋斗的道理。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崇高使命,进而自觉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实现理想的能力。

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7篇

一、开发来自初中学生身上的资源

每一个初中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有其自身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不同的发展需要、学习方式、家庭背景, 原有知识、生活经验、活动方式、情感、兴趣爱好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天地。

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在开发课程资源时, 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周围的一切, 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 以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谈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 我们可以从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开始, 一步一步引导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来, 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由于学生的差异, 肯定会产生许多不同的学习信息, 如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争论中碰撞的思想火花, 意料之外的问题, 建设性的想法, 不经意的动作、眼神、表情, 等等, 为教者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敏捷地捕捉、判断、重组各种信息, 适时调整预设教学, 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发初中学生社会生活环境中的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不可能回避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 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环境。思想品德课教学,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从社会生活的课程资源中,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要联系实际, 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初中学生的思想实际, 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感, 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初中学生中实际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作为切入点。这样可以做到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 贴近生活, 从近处入手, 把和学生相关的、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三、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导者。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 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还应当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 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2. 必须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风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是由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而确定。不同的课程资源其所能反映出的问题和意义是有限的, 只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贴切的资源, 切不可生搬硬套。要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方法, 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 要注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 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 取长补短, 使自己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3. 要着眼于有效教学为目标。

论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交往活动 第8篇

一、传统思想品德课交往活动的缺失

(一) 交往活动缺失的表现

1.交往形式单一化

传统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有交往, 但交往形式是比较单一的, 基本上是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 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 这看似课堂气氛热烈, 但却缺少很多实质性的教学内容。由教师为主体提问形式的师生交往, 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往, 在课堂上多次出现一问一答的形式, 无疑是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保证学生不溜号而已, 实际上达不到形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的。

2.交往范围狭窄化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程度等的不同, 因而导致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效果上自然也就会存在着差异。而对于教师来说, 则更偏爱于成绩优异, 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成了教师的“宠儿”, 并形成了优势群体, 从而在积极参与教学交往中成绩越来越好,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会由于自身条件差而倍受“冷落”, 较少参与课堂交往, 最后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可以说, 交往范围狭窄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课堂教学之中。

3.交往过程形式化

在我国思想品德课堂上交往过程形式化并不少见, 单纯为了交往而交往的现象极为普遍。例如, 在公开课上, 教师会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提问, 同时会在课前告诉学生准备好问题的答案。等到上课的时候, 学生会在课堂上配合教师踊跃发言。这种看似既有教师提问又有同学发言的课堂, 其实只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而实际的交往效果并不好。形式化的师生互动, 不仅不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反而浪费了课堂的有效时间。

4.交往结果低效化

思想品德课程师生交往形式单一化、狭窄化、形式化, 必然会造成交往结果的低效。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 往往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样根本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只有活跃课堂气氛, 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功能, 这很显然是违背了开展这项课程的初衷。在课堂上, 教师忽略自身引导的作用, 学生很少参与真正的课堂交流与互动, 必然会造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真正形成。可以说, 传统意义的课堂缺少了交往的实质性和真正寓意, 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交往的积极性不高, 交往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 交往活动缺失的原因

1.教师交往理念的更新不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大部分教师只认识到了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力图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交往模式。但是,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师生交往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缺少开放的理念、沟通的理念、互动的理念, 因而关注课堂交往不够, 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够。教师理念的陈旧, 导致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 这样德育的内容无法深入学生心中, 更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够

在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没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而教师则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在整体上把握课堂的节奏与进程, 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按部就班地配合教师, 教师讲什么, 学生记什么, 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机会, 来不及提出问题。这样课堂教学也就没有有效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交往效果差。

3.师生交往技能的把握不够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新理念的转变,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师生交往的必要性, 但是交往技能却停留在浅层面。有些教师认为, 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学生踊跃发言的过程。实际上这种交往方式根本起不到实质性效果, 让学生动起来往往只是让学生嘴皮子说起来, 作为教师却很少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与情感的感悟, 这样做不但提高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反而会浪费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学生各抒己见固然是好事情, 但如果忽略了价值观的教育, 不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内心, 则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品德新课程交往活动的诉求

(一) 诉求交往理念的更新

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引作用, 一切教学的改革都会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入手。思想品德课堂之所以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是因为旧的教学理念还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多元化的思想不断涌入, 会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要转变更新教学理念, 特别是树立交往教学理念。思想品德课程要树立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新的交往教学理念。这就具体要求教师要摆脱原有旧观念的束缚, 注重把德治教育与智育教育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在师生交往中学会发现问题, 主动分析问题, 并解决问题, 并为围绕问题本身感悟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师生相互交流感情、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比教师单方灌输式传授更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

(二) 诉求交往形式的多样

组织多种形式的交往活动, 是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中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享知识的过程, 就称不上是真正的相互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一般来说, 除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外, 课堂交往形式还可以分为学生小组与教师的交往, 不同小组之间相互交往, 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这些交往形式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 以此来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交往形式。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因而会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 以小组的形式, 通过辩论的方式, 表达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寻求多种多样的交往形式, 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 诉求交往过程的创新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 提出问题的永远都是教师, 学生只是扮演问题执行者的角色, 师生交往的过程陈旧、单一, 毫无创新之处。因而, 教师要想改变交往过程简单化的状况, 就要从交往过程创新开始。例如, 在讲授新课时, 可以在上一节课提前布置预习, 让同学自己阅读教材后提出问题, 每个同学阅读教材时一定会产生不同的观点, 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把喜欢的地方做出标记。再到上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先进行讨论, 让他们来试讲新课程,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节课下来, 许多问题的提出, 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会促使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解除迷惑。当然, 课堂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哪些是需要学生自身来完成的, 哪些要由教师引导进行的, 都要事先充分地设计好。交往过程的创新不是一时间能够实现的, 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摸索。

(四) 诉求交往结果的有效

进行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个人素质, 使之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无论教师以怎样的授课形式, 最终的目的依然是为了学生自身健康发展。进行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 交往互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交往活动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然, 虚假的互动不会对学生产生任何的帮助。反过来说, 针对学生内心情感和思想观念的对话交流, 不仅不是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方法。因此, 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可以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问题答案可以多种多样。学生通过思考与想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更容易激发学生展开讨论, 并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以至于最终达到交往结果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新课程交往活动的实施

(一) 以创设交往情境为前提

以情激情, 点燃学生思维的花火。在思想品新德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想开展交往活动, 首先必须创设出有利于课堂交往活动的课堂情境。如师生互动情境、问题探究情境、小组合作情境等。如何创设这一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例如, 在“讲授社会温情”这一课题时, 可以向学生展示这样一组图片:辽宁省某位已婚妈妈, 用双手接住了从4楼掉下的刚满岁的幼儿, 造成手臂骨折, 脑部受损。记者到病房对其采访时, 她依旧保持微笑, 告诉记者这只是本能反应, 在孩子家长来院探望时, 明确态度, 不需要孩子家属承担任何医药费, 被网友纷纷评论为“最美妈妈”。教师可以通过此事提问, 让学生分为小组讨论, 同学们听到这则故事后, 纷纷讨论, 很快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 发表自己的感想, 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情景模式。教师用社会发生的时事去开展课程, 更容易、快速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改变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在参与课堂讨论中,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以开展交往探究为过程

实践是评价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想品德新课程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索, 才能实现它育人育智的最终目标。把思想品德新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通过社会探究, 学会运用思想品德知识, 从而提升道德修养。实际上, 通过社会问题思辨、判断、辨析是最好的互动与交往学习方式。例如, 针对学生个人价值观问题进行讨论:追求时尚是现代年轻人共同的愿望, 衣着的时尚, 生活的享受, 名牌的追求, 这些现象无处不在, 那么这些问题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经历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这是对的, 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可以追求的;有人则认为这是浪费的一种表现, 可以追求但过于盲目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对于这种不同的观念, 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这些进行探究和交流。这样的学习过程往往比教师只告诉学生结论重要得多。

(三) 以实现交往评价为结果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测量的一部分, 它是根据课程标准对一节课的交往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对此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生所取得学科成绩为主要标准, 但是用这种方法来衡量一节课价值, 并无太大意义。思想品德新课程开展课堂交往活动, 是为了让学生在参与交流后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理解问题, 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素质。课堂交往活动完成之后, 还要对其交往活动的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以获得良好的交往活动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 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而情感的培养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 教学评价要实现师生的相互交往, 突出两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可依据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特点, 综合地考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因素, 从而使评价的效度得以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 要抛弃旧的评价标准的不足, 并制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小红.论我国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场与失当[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7) .

[2]李海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师生交往教学中需要做些什么[J].传承, 2008, (7) .

[3]张希希, 涂继存.论有效课堂交往及其意义[J].传承, 2001, (4) .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校本课程 第9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研修,开设,落实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教师所教的学生就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 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 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原有思想成长基础, 以本班学生为典型, 以全校学生的整体思想面貌为基础, 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现状, 探索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开设校本课程, 以提升全校的德育建设。

针对这一实际需求, 我们就必须进行思想品德的校本研修与开发。因此, 我们应该着手以下几个环节, 来真正开设和落实, 并服务于学校的教育发展。

第一, 分析现状。

校本研修完全是学校自主开发并落实的课程, 从教材的编写, 到课程的实施, 再到课程的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都是学校独自完成的,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教育主管部门的校本研修专家上门指导, 无条件的学校则是摸着石头过河。个人认为, 思想品德校本课程的最原始的版本就是学校原先的校规校则。而从学生本位的角度出发, 现在的校本课程不能用规则来强制性的约束学生的行为, 而应该从学生的思想素质的现状出发, 做到以理服人, 从而达到以理育人的效果。因此, 开设校本研修, 我们就要分析两个现状:1.学生现状。即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状况, 包括学生的思想动态, 从个体到整体, 从班级到学校, 如初一新生的现状, 我们不仅要观察学生进校后的表现, 还要结合学生小学时期的表现。这包含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除此之外, 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 特别是留守学生、单亲学生、离异学生、特困学生等。这些都属于学生的现状, 我们在开设前必须结合尽可能多的力量来了解学生的现状。2.学校现状。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学校是学生的载体, 两者是校本研修的一个主体, 因此, 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 第二个重点研究的则是学校的现状, 其中包括学校的地理环境, 如学校的地理位置, 学校的办学性质, 学校食堂、书店、小卖部的经营性质等, 还包括学校的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的任教情况, 更要包括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 可开发可利用的校本资源, 硬件软件设备等。

第二, 研修开设。

课程开设是在现状分析之后, 掌握好学生和学校的现状以后, 开设就要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 课程资源, 学生的现状, 瞄准学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德育问题, 提出几项要重点突破和达成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工作, 充分结合现有的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内容, 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课堂和课外的校本教育。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 其中暴露出的思想品德问题有很多, 其中一条就是留守儿童特别多,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成为学校目前重点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重点要关注的就是他们的思想动态问题, 因此, 对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研修如何开设一些课程和课程外的工作以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1.让每个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无奈和辛劳, 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 而自己得不到相应的父爱和母爱, 对自己的父母有成见, 导致各方面都不积极上进。2.正视自己的处境, 很多学生因为父母不在家, 有一部分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抚养, 或者寄养在亲戚家, 更甚至有学生独立生活, 这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挑战, 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比别人逊色一些, 但是我们要要求学生珍惜这样的环境, 因为这样的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是挫折, 而这就对我们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比别人强, 独立处事能力也比别人强, 要通过教育磨练学生的意志力, 激励学生自强不息, 珍惜挫折教育给自己成长带来磨练的机会。3.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 因为学生在校外的时间都会变成无人监护状态, 或者是监护不佳的状态, 这时我们该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的这段校外时间也能生活很充实且有意义, 学习自觉且能提升, 这就要求校本研修的内容从思想上先引导学生如何过自己的留守生活, 再从行动上真正关爱学生的校外生活。

研修的内容很多, 关键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关注重点问题, 关注首要问题, 逐一突破, 逐一编写。

第三, 强势落实。

落实必须强势, 因为在很多学校, 校本课程的教学并没有专职教师, 很多教师会有意无意的把校本课程变成自己所授课程来教。那么校本课程很快就失去其本质效果。因此, 在落实方面我们也要注重两点, 一是从长远利益引导教师去注重思想品德校本教育, 让教师能从自我的思想意识中重视思想品德校本课程的落实, 因为学生的思想一旦重视, 学生的各方面都会取得较大的进步和提升。二是督促力度要到位, 从校长室到教导处, 到年级组, 再到任课教师, 每个环节都严格执行相关检查、督促、执教、反馈、评价、考核等措施, 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落实到位。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德育 第10篇

一、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德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能帮助学生确立政治方向, 做好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积极引导, 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 素质教育是核心部分, 与智育、体育、美育有着密切的、直接性的关联。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结合理论和实践, 并将教材中的德育知识点和时事热点相连结, 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德育功能。

总而言之,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德育, 不仅加强了思想政治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进而保证小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德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开展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德育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德育教学, 要立足于当前,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 做好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德育的工作。而要做好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德育的工作,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转变观念, 加强对德育功能的认识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提高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 并将思想政治课程和德育区分开来。在评价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中, 要结合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 塑造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灵魂, 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 就要培养学生对相关事物的具体认识方法, 让学生对德育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认识和学习, 最终实现学生道德水准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

(二) 做好教学过程细节上的把握, 正确渗透德育思想

在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地把握教学细节, 做好德育思想的渗透。教学中, 要结合现实生活, 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自身素质的同时, 联系实际的生活背景。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人生和社会的真谛自觉地进行积极探讨, 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教师要合理运用身边的具体事例, 始终以亲切的教学态度,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实现情感的共鸣, 培养师生之间的教育默契, 及时地掌握小学生思想的主动脉, 寻找合适的契机, 并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学习情况, 实现德育思想的合理渗透。

(三) 做好教学阵地的扩展, 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 要更好地融入德育思想, 就要做好思想政治教学阵地的具体扩展, 并做好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环节,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并事先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合理规划。同时, 课后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地阅读报纸、杂志和课外书籍, 对于一些时事报告会及法制报告会, 开展深入的学习研究活动, 使得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显著提高。课堂上, 我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引导小学生根据课堂中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 定期写小论文, 锻炼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全面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此外, 我还引导小学生对现实生活情境进行合理的观察和调查, 逐步实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保证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总而言之, 要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 就要培养学生分辨善恶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知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通过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从根本上完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发展,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三、结语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 要融入德育, 就要依据科学的教学规律, 对思想品德课程和德育功能进行全面的区分,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国情的基本发展状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效。同时, 也要注重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理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细节, 有机连结教材的德育知识点和时事热点, 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

摘要:21世纪的今天,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现代化教育也迫切需要深化改革, 对于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而言, 不仅仅要注重小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 还要更加注重小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情感的全面培养。本文探讨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德育的融入, 分析了在品德课程中融入德育的重要意义, 并总结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德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德育,小学思想品德,融入

参考文献

[1]杨小鸟.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改革策略构建[J].成功 (教育) , 2013 (07) :203.

[2]叶春芳, 胡发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工教育, 2014 (10) :24-25.

[3]谭锦.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模式与方法[J].文学教育 (中) , 2014 (07) :149.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反思 第11篇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从以上的实例可以发现,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发挥无穷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着手,加强对素材的积累,通过利用一些寓言小故事以及奇闻趣事,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新知识,做到水到渠成。

二、巧妙设疑,培养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为学生呈现出问题,使学生感到疑惑,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激烈讨论,碰撞思想的火花,进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在政治课堂教材中,教师要立足学科教学的特点,设置一定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到积极主动。在对问题的主动提问和积极思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理解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还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拓展课堂空间,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外延性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一学科特点,灵活地调节好学科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可以其农村的社区、各类工程企业以及行政部门等社会大课堂,去探求知识的同时,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对生活的感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大背景下,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知识去感受生活,同时又将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德育教育成为个人与社会相融的完整的德育,使教学课堂具有丰富的空间生命力和吸引力。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手段啊哟呈现多样化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用于指导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如开展谈心得体会、演讲报告、小品表演、讲述身边的故事等活动,利用轻松欢快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关注热点,重视实践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学科学习没有实际作用,之所以学习政治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这一错误认识进行纠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使学生认清形势,向学生阐述与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有关的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轶闻趣事,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像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无定法,但要改变目前的现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其中的利弊,在课后进行认真的反思,分析课堂上的所得所失,才能为我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第12篇

一、丰富发展教材资源, 给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长期以来, 教材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课程资源, 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 并不是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仍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和“话题”。只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再是记住“话题”本身, 而是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互动, 在互动中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除认真研究、充分开发学校规定使用的教材, 还可以利用同一课程标准下不同版本的教科书, 适当补充乡土实例、新闻资料等以丰富教学资源。比如我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教学时, 就利用广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三课“维护消费权”中的相关内容拓展资源。又如, 进行“自立自强”“公民的道德义务”等内容的教学时可增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新闻实例, 以有效地补充教学内容, 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开阔信息视野, 拓宽思维方式。仅以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为教学资源, 会因课堂以外的课程资源缺失而致使教材内容变成“死资源”, 造成教学上的单调与枯燥。

二、挖掘利用人力资源, 给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新课程理念认为, 在教育教学中, 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由此可见, 教师、学生均在课程资源中处于重要地位, 人力资源构成了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搜索范围、开发与利用的效益程度。余文森在《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中指出,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应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 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 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 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 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 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 用自己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 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教学本身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 如果失去了力量, 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构建起科学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把教学视为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教”, 更要重视“学生学”;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首先, 学生的经验 (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 是一种资源, 这是教学的起点。其次,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 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引导得好, 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取长补短, 进而丰富知识、增长能力, 使学生的回答, 即使是出乎意料的, 也可以生成课程资源。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中, 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老张买回皮鞋后, 发现标签上的产地、厂家与营业员提供的不符。当时想算了, 可是穿了不到一个星期, 皮鞋就脱胶破了。请同学们想想, 老张该怎么办?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后, 替老张想到了许多合理的解决方式。正当我满意地准备转入另一话题时, 一位学生忽然举手提问:“消费者明知道某商场卖的是假货, 故意去买, 然后再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经营者要求赔偿。这样做可以吗?”面对突发提问, 我并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一个学生说:“这种做法是可以的, 知假买假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另一个学生反驳:“不对!这几年并未因如‘王海打假’而使假冒伪劣商品减少。”又一个学生说:“这种索赔的做法可取, 可以唤醒消费者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又有一个学生反驳:“明知是假货却购买, 并非维权而是投机行为。”最后由班长总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严格规定, 消费者只有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 其权益才受法律保护。消费者知假买假并非是生活需要, 而是出于高额索赔的目的。因此, 这种行为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在这个案例中, 我把学生临时产生的问题转为课程资源, 使学生在讨论中释疑问、辨是非、明道理。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 我们只有把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各方人士的力量整合起来, 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人力资源。家长、社区工作者就是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家长的工作千差万别, 所涉领域极为广泛, 倘若能充分动员家长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就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以弥补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 增强教育力量。例如我在教“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一内容时, 邀请在司法机关工作的家长给学生开讲座, 介绍近年来本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 分析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司法机关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次讲座使学生触动很大, 明白了法律给予了未成年人哪些特殊保护, 提高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懂得了应珍惜自己的美好学习时间, 遵法守纪, 健康成长。

三、重视运用生活资源,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教育即生活” (杜威) ,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 。教育家们道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潜在资源, 离开了学生生活实践和亲身体验, 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比如我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前, 布置学生回家先做一个实验。实验分成三步, 以每10秒钟为一个计量单位。第一步, 测量第一次洗手的用水量。先把水盆放在洗手池内, 然后拧开水龙头洗手, 再将积下的洗手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 看看10秒钟洗手的用水量是多少。第二步, 第二次洗手时将水龙头开小一些, 让水缓慢一点流出, 再将洗过手的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 看看这次10秒钟洗手的用水量是多少。第三步, 测出第一次洗手用水量的和第二次洗手的用水量之间的差额。该实验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了思想品德的科学性、正确性及说服力。这种在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思想观点, 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是教师单纯的讲解难以达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行为规范的真正内化, 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

上一篇:幼儿生活中的美术教育下一篇:心率变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