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

2024-09-18

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精选11篇)

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 第1篇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一、导入妙趣横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 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 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 达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炼之以志, 导之以行”的效果。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 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 击其惰性。”“攻其无备, 击其不意”, 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 通过以上导入, 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灵感, 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 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 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做到精和趣, 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 引导学生“景”的诱入, 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二、讲授生动形象

有了“景”的角色进入, 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 情中景的境界, 即情景交融, 主体和客体的沟通?对主体来讲, 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 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 在讲授阶段, 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 重点讲解, 难点化解, 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 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 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 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 突出重点, 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 集中学生注意力, 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 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 主要住四个字, 商品———货币, 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 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 并辐射相关知识点, 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 规律, 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赅, 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 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会。

三、结尾引人深思

“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 最后达到高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 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 达到“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 可以号召式、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 如哲学部分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 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辩证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 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 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 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辩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用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 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 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 既可以使主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 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问题 第2篇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说法是:“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一、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蕴含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二、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中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重要标准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中国古诗词具有长久不衰的生产力和感染力,其原因就在于它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各种风格流派那铿锵动听的和谐韵律。“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意境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就是它因为它寄托了诗人的真挚感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雨疏”“风骤”“浓睡”“残酒”,在隐隐约约中透露出了淡淡的哀愁;在“绿肥红瘦”这一典型物象的补充下,那隐藏的惜春情感更加展露无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通过“乱石”“惊涛”“千堆雪”这一组景物来体现自己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总之,饱含在形象里的人物情景,好比白糖溶于水里,虽不见其形却知其存。王国维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是相一致的。

再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这篇“壮词”时,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只短短六个字,却用了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由此引导学生从这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潜台词”,去想象人物身处的特殊环境:为什么吃酒而“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而偏偏要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创造了空间给学生以想象,并且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互对,这就自然构成了雄壮、激越的音节,恰切地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通过引导,学生从句中自然联想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恼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收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从布局上,“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紧接着就是“梦回吹角”“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长叹。这使学生的心灵与作品意境发生了猛烈碰撞,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悟性,从作品中发现了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具有想象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含蓄的意境,能使人感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之得之”。古诗词含蓄蕴藉,各有其妙。让学生掌握艺术家的艺术技巧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主观情感、客观物象相统一的境界,是教学古诗词的难点,教师必须下一番工夫去研究、探索。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营造 第3篇

政治教学教学意境导语设计所谓的意境,就是人们主观思想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所形成的精神反应。它往往体现于情与景,意与景的统一。怎么能够在教学中体现一定的意境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体现出来,更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情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意境,以此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我们广大教师更要积极努力地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积极而主动地学习,发挥出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更好地做到人们所说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下面结合自己所从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谈谈对此的感触和尝试,以供大家参考。

一、巧妙设计导语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凡事都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我们的教学同样如此,一堂课若是开始就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营造,学生学习起来就好难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他们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以及运用了。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对一堂课的起始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语言导入,精心研究和制作课堂的导语,使学生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能够跟随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有序地学习,更能使学生的集中力更加集中。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中,使学生能够明白各种道理,使他们能够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所以,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研究新课标,吃透教材,理清知识的结构和条路思路,以及知识的内在关系,抓住它们的规律性,通过这样的导入教学,就会出现一种强有力的意境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的发挥。比如,我在执教高二哲学的时候,它的理论相对比较深奥,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压力,对此,我就在导语上用一些哲学蕴含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等教学手段进行导语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积极学习的状态,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激发出来了,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气氛之中。比如,我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来进行引起新课:一个饭店挂着一个招牌,上面写道:“请到我们这里用餐,否则你我都挨饿!”学生对此感到有意思,他们的思维马上就展开联想,为什么都要挨饿呢?当理解了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没有彼此孤立的,也就清楚了这个道理;同时也深刻理解处理事物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引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情境是否实现,关键要看学生能否参与到教学中来。当课堂教学出现一种学生积极发言,争先恐后的地参与辩论,学习气氛就会出现高涨状态,这个时候就可以说课堂教学气氛行动了。反之,课堂上一言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学生们也不敢主动积极地发言思考,他们只是被动地听之任之,听从老师的摆布,课堂教学环境劣势会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氛围。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的辩论中,各抒己见。当学生都能进入到课堂上热烈的辩论中,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所以,我们要动员学生勇于发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委婉地进行点拨,不能压制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克服教育中的划一性、封闭性。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自我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政治课要紧紧地围绕时代的焦点、热点进行认真而热烈地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新闻背景,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用多媒体营造氛围

随着多媒体步入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形象性是美育的特征之一,这一特性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营造直观、生动的意境来实现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媒介手段日益丰富,如音乐、京福、广告、多媒体,等等。在讲课过程中,穿插这些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媒介手段,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一此内容,从而为知识的讲解增添了深刻性、形象性、直观性和美感倍增的生动性,也无形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营造 第4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教学意境,导语设计

所谓的意境, 就是人们主观思想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所形成的精神反应。它往往体现于情与景, 意与景的统一。怎么能够在教学中体现一定的意境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高低, 关系到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体现出来, 更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尽情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意境, 以此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我们广大教师更要积极努力地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积极而主动地学习, 发挥出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 更好地做到人们所说的“景中生情, 情中会景, 景者情之景, 情者景之情也。”下面结合自己所从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谈谈对此的感触和尝试, 以供大家参考。

一、巧妙设计导语

常言说得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凡事都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我们的教学同样如此, 一堂课若是开始就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营造, 学生学习起来就好难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他们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以及运用了。所以, 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对一堂课的起始教学效果, 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语言导入, 精心研究和制作课堂的导语, 使学生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能够跟随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有序地学习, 更能使学生的集中力更加集中。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中, 使学生能够明白各种道理, 使他们能够实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炼之以志, 导之以行”的效果, 所以, 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研究新课标, 吃透教材, 理清知识的结构和条路思路, 以及知识的内在关系, 抓住它们的规律性, 通过这样的导入教学, 就会出现一种强有力的意境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中,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的发挥。比如, 我在执教高二哲学的时候, 它的理论相对比较深奥, 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压力, 对此, 我就在导语上用一些哲学蕴含人生哲理比较广泛, 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等教学手段进行导语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积极学习的状态, 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激发出来了, 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气氛之中。比如, 我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来进行引起新课: 一个饭店挂着一个招牌, 上面写道:“请到我们这里用餐, 否则你我都挨饿! ”学生对此感到有意思, 他们的思维马上就展开联想, 为什么都要挨饿呢? 当理解了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没有彼此孤立的, 也就清楚了这个道理; 同时也深刻理解处理事物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都要遵循一致性, 启发性, 情感性, 针对性, 简明性原则,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做到精和趣, 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 引导学生“景”的引入, 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情境是否实现, 关键要看学生能否参与到教学中来。当课堂教学出现一种学生积极发言, 争先恐后的地参与辩论, 学习气氛就会出现高涨状态, 这个时候就可以说课堂教学气氛行动了。反之, 课堂上一言堂, 死气沉沉, 毫无生机, 学生们也不敢主动积极地发言思考, 他们只是被动地听之任之, 听从老师的摆布, 课堂教学环境劣势会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氛围。所以, 我们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的辩论中, 各抒己见。当学生都能进入到课堂上热烈的辩论中,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所以, 我们要动员学生勇于发言,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 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 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委婉地进行点拨, 不能压制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克服教育中的划一性、封闭性。要尊重学生个体,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他们的自我责任意识。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通过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 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政治课要紧紧地围绕时代的焦点、热点进行认真而热烈地讨论研究, 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思考, 分析新闻背景, 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用多媒体营造氛围

随着多媒体步入课堂教学,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地运用多媒体, 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形象性是美育的特征之一, 这一特性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 营造直观、生动的意境来实现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1 世纪, 媒介手段日益丰富, 如音乐、京福、广告、多媒体, 等等。在讲课过程中, 穿插这些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媒介手段, 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一此内容, 从而为知识的讲解增添了深刻性、形象性、直观性和美感倍增的生动性, 也无形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 第5篇

关键词:政治 意境 兴趣

在教学中,意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初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景中生情,情中绘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首先,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沟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抓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

其次,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诱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再次,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高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可以号召式结束,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如哲学部份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辨证法以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用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既可以使主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融意境于中职政治课教学之中 第6篇

首先, 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 集中思维方式,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达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炼之以志, 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教材, 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 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哲学部分, 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 对中职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 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 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 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 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 否则, 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 一方面, 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 使学生明确了主题, 即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 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总之, 通过精彩有趣的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灵感, 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 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做到“精”和“趣”, 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 引导学生“景”的诱入, 达到主客观体的碰撞和统一。

其次, 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 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 即情景交融, 主体和客体的沟通?对主体来讲, 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 重点讲解, 难点化解, 而这其中又涉及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 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 不仅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重难点的讲解, 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 因此, 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 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 可以分层进行, 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 这样逐层分解,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 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难点, 注意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开发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最佳途径。此外, 还要巧用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 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 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 这对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 渲染课堂氛围, 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再次, 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 经过前两次的交融, 最后达到高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把其思想感情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 可以采用号召式, 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如哲学部分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 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 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 辩证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 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 可以使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 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辩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用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 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 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 既可以使主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 又可以达到“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之效。

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 第7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应该有“启”有“发”, 有“问”有“答”, 气氛活跃, 情绪和谐。在教学中, 意可以特指教师的意识、情感、教学方式、教学水平等。境可特指学生, 由意而动, 就如同“相由心生”。在美的意境中完成教学, 将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学生的兴趣也会得到大的提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美的意境呢?

导入教学环节要引人入胜, 让学生有求知的欲望。一段精彩的导言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老师营造的意境,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 集中思维, 启发学生学习情绪。再配合教师声情并茂, 合情合理的讲解, 寓情于景, 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哲学部分, 对高二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如何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 情中会景”?导入, 就是画龙点睛之笔。俗语、寓言、成语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可以用个案分析法、实例教学法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时, 可用“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 这样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在讲事物的矛盾时, 可引用“擒贼先擒王”。总之, 精彩的导言, 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入情入理, 引人入胜。《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 无韵则死。有韵则雅, 无韵则俗。有韵则响, 无韵则沉。有韵则远, 无韵则局。”说明了我国古代即讲究气韵和意境。那么, 讲究韵律和意境的课堂教学, 必然要让学生“盖尝闻之撞钟, 大声已去余音复来, 悠扬婉转, 声外之音”, 让学生耳目一新, 在美的意境中, 感受人文之美,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也大大提升。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即使不能“绘声绘色”, 也要情景交融。我们常说“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就是要求教师以学生的思想为出发点, 巧妙运用语言和契合的逻辑思维方法, 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这样的教学, 一定是课堂气氛生动有趣, 双边活动和谐, 师生有问有答,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钟嵘在《诗品序》中有一段话:“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认为“气”是宇宙之元气和艺术的本源, 缺少“气场”, 文章没了味道, 诗没了韵律, 画没了美感, 课也不是成功的课了。因为所谓“气”, 就像我们常说的“气场”, 有了它, 才会嬉笑怒骂皆文章。要使课堂教学犹如漫步斑斓夜色, 火树银花, 灯火辉煌, 使人感觉到“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 让学生在强烈的“空间”对比中开拓思维、完成知识架构、达成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板书可以体现教学的知识点以及重点内容。好的板书设计, 应该文字优美, 条理清晰, 宛如一棵知识树, 给人以美的意境。以《经济常识》第一课为例, “商品、货币”为主干, 辐射相关知识点, 作为知识树的枝干。形神兼具, 言简意赅, 高度概括。让学生既把握了主旨, 对所学知识的重难点一目了然, 又对知识点及其相关联系完全掌握。让学生觉得这些内容都是他们可以掌控的内容, 激起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同样也是教学讲究意境的效果。

此外, 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也是重要的一环, 教师富有美感、颇具新意的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应该做一个优秀的导演, 然后发掘学生心中的资源, 让学生把课堂当做他们的舞台, 去呈现他们的精彩。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 语言的作用和影响是贯穿整节课的, 教师有“启”, 学生有“发”, 教师有“问”, 学生有“答”, 教师通过设问和设疑, 调动学生情绪, 活跃课堂氛围, 学生有感而发, 踊跃发言, 达到课堂互动, 教学和谐统一, 实现润物无声。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是教师与学生思维互动, 教学相长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正是以政治理论为导向, 以经济生活为主线, 以人文知识为载体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定要进入一种境界, 心随意动, 情随物转, 才能进入教学情境。情境对于知识而言, 如同枝上的树叶, 没有了树叶的是枯枝, 枝繁叶茂才有美感, 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才易被学生消化、吸收, 形成认知和能力。

课堂小结要紧扣重点, 画龙点睛。通过前面的意境营造, 氛围烘托,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最终达到情感目标即形成学生认识的基础, 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实现情景式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 我们教师要寓教于情, 像春风吹醒学生心底求知的种子。寓情于景, 使教学如入诗境, 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民族使命感油然而生, 课堂教学的意境之美淋漓尽致。这样的备课与授课, 政治课教学一定魅力无限, 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如果能达到意境完美, 那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效果显著, 更能渗透创新理念, 走进学生心灵。

水彩教学中的意境营造探究 第8篇

意境指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在客观自然物象诱发下而产生的美的空间, 是作品所表现的真实物象的内涵, 有着无限张力的韵味, 是一种隐约飘渺的境界。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 体现着东方人所特有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观。意境的构成是以画面的空间境像为基础的, 通过对纸这个平面材质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 意与象通”的空间效果, 这不仅是创作的归依, 同时也是情感的共鸣。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内在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艺术家借助水彩这个媒体来表达主观情感时, 通常会给观者留下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艺术遐想。

二、水彩画意境之美的表现

水彩画因自身的材料特点及水的媒介作用, 使得它具有水色融合、虚实相生、意象造型的特性, 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美的艺术再现和艺术家主观情感升华的最好载体, 这两者的有机联系形成了的意境之美。对于绘画艺术而言, 意境产生的对象不一定都是抽象的, 具体的物象也可以达到意象的境界。意境更多是指精神上的, 而不是形象上的东西, 这是水彩画自身文化特性和表现空间所决定的。水彩画与生俱来的灵性把水彩画的特性、本身特有的美感表现出来, 通过水色交融来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水彩艺术的意境之美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 平淡清新的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平淡”“简易之美”。水彩画的独特魅力在于水色结合, 水色在交融变化中产生无限的生机。水与色的浸染、渗透, 为水彩画带来了明快亮丽、清新深情的画意之美, 水彩作品就如同我们心灵的抒情散文, 给人以心灵的洗礼。干净、透明、雅致是水彩画最为突出的特点, 它蕴含了画家最纯粹的情感以及高雅的情调, 水彩画面洁净, 从不拖泥带水, 善于作瞬间形象的捕捉和情感表达。这种可以在水的流动中“率性而为”的画种, 可以极大可能地根据个人体验及情感释放的需要自由发挥。创作过程中通过水的稀释、色彩的融合, 浸染、渗透以及白色纸本质地的映衬, 产生生动、淋漓的水色效果, 给人清雅舒畅的感受, 体现出一种平淡清新的意境之美。

2. 细腻轻柔的意境。

由于水彩材料具有透明以及不可覆盖性等特性, 因此在水彩创作中艺术家通常在表现方法上采取了和其它画种不一样的方式进行物象塑造。为了保持画面的透明感常常采用干后重叠、干湿结合的表现方法, 这种创作方式能在创作中对需要表现的物象及景物的塑造既能保持水彩透明的特性, 又能通过重叠、干湿的衔接对景物的塑造产生细腻丰富的层次, 在水的作用之下显得轻爽柔和, 如同轻松、婉转、愉悦的轻音乐, 带给观者细腻、轻柔的意境之美。

3. 简约空灵的意境。

简约空灵的美学特性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 简朴、自然空灵的意境是一种充满灵气的“无极之境”。它是立体无边的, 指纯净、虚净、空旷的气氛之中透露出生命灵气的那种境界。中国水彩创作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影响, 在中国水彩艺术家血脉中早就融入了中国人文精神, 所以在创作中也会以本民族特有的思维进行实践和创作。通过幻化的水色变化、虚实的转换、黑白的配置等营造出一种如梦般的诗境, 体现着诗意浪漫的艺术品格。形成了具有东方神韵的水彩艺术精神内涵, 从简约、清明、空灵上体味水彩艺术美妙风韵。

三、在水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更好的营造意境

1.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境的外在和内在表达方式来探究水彩艺术的意境营造。

水彩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意境是艺术家绘画技法与情感完美结合的结晶, 是在水彩创作中物我合一的结果。艺术家在面对繁杂的自然物象和瞬息万变自然光色时, 在惊叹、沉醉于自然造化之美的同时, 需要寻找一个表现的载体来释放内心的情感。首先, 水彩艺术意境的营造必须从创作中视觉的选择、画面的构成、图式符号、表现技法等意境的外在表达方式来作探究。在创作的开始就需要从画面构成上注意画面的意境营造、气韵的生成, 强调灵性表达, 寓情于景。水彩艺术常将自然中的云雾、光影、远山、近水、烟霞等等作为表现意境的形式因素, 使画面达到凝聚疏旷、动静相宜、调和对比、变象达意的艺术效果。在创作中用水、用色以及笔法的使用上也着力于意境的营造。如水、色的运用注意把握含水的多少, 水色的由浅入深, 由湿到干, 由浓及淡。在笔法的运用上也注重处理远近、虚实、浓淡、轻重缓急, 讲究运笔的方向和力度。通过这些表现方式的强化运用, 使画面的虚实相互转换, 相互作用。再加上水彩特有的材质及特性使得水色之间相互交织、流淌、渗透、沁润, 形成了水色淋漓、亦幻亦真、虚实空灵、自然天成的意境之美, 给人以妙趣天成的视觉审美感受。其次, 在水彩创作中艺术家作为创作活动的主体, 在情景交融中摄取、感受、处理自然物象形成作品, 其中意境的生成是由艺术家自身真挚的情感和艺术思想境界决定的。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更新的意识观念, 不断提高的自身艺术修养会直接影响、提升作品意境的传达。在此同时意境的生成还包括作者真挚的情感, 意境只所以感染人, 打动人, 就因为作品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真挚的思想感情。形象是艺术家情感的化身, 缺乏情感意境也就无从谈起。意境生成体现了创作主体与作品的紧密联系, 意境的特殊意蕴在于它所包含的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与体味。

2. 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 传承传统美学思想, 强化自身修养。

意境营造作为一种绘画创作表现方法, 是东方绘画审美的表达, 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作品中意境的营造及表达和艺术家自身的学识修养、文化底蕴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受主观人文精神影响。这些影响画面意境营造的内在因素, 都需要画者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学识修养。

3. 在发展的艺术趋势下拓展和丰富意境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材料、观念不断更新, 新的材料、新的思想、艺术观念都会不同程度的对画面中意境的传达, 意境营造产生影响。新的绘画材料的不断出现, 精神追求, 美学观念的更新, 拓展和丰富了意境营造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种艺术趋势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作大胆的创新探索, 拓展和丰富意境营造表现空间, 推动水彩创作发展。

总之, 在水彩教学中对意境营造探究, 需要在认识意境及审美价值基础上, 传承传统美学思想, 强化自身学识修养, 总结吸收艺术大师们作品中意境营造的经验。并坚持进行艺术实践创新探索, 才会在艺术发展的趋势下把握这种艺术形式, 提升学生作品的格调, 推动中国水彩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韬.论水彩意境表现的多样性[J].科教纵横, 2011.

[2]王猛.水彩风景[M].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9.

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 第9篇

一、见“文”亦见“生”

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群文阅读时要涉及文本的组合与议题确定, 要有效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要见“文”亦见“生”。

(一) 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关联度进行关注

教学“鸟鸣涧”这首诗时, 就可以选择“竹里馆”、“鹿柴”这样的古诗同时进行群诗的阅读教学, 可以设计这样的议题: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 这三首诗组合在一起是合理的, 因为它们的写作者都王维, 而且均为山水诗, 都运用了以动衬静这种写法, 都体现了恬淡祥和的特点。 这样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学生不仅会对以动衬静这种写法有深入、全面的认识, 而且会对山水诗有系统的认识, 进而对诗人王维有深入了解, 深刻地理解诗人恬淡祥和的风格特点, 学会以诗读人。

(二) 注重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选择议题时应该对文本的内在特性有所关注, 更重要的是, 要研究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即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否理解。 前面选择的这三首古诗, 有着共同的特点:王维的诗、山水诗、衬托写法。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选择, 是让学生感受王维山水诗所表现的静美呢? 还是以衬托作为主要问题呢? 经过分析, 不难看出, 如果从可接受的角度看, 衬托写法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 第一个问题的涉及面较宽, 不易把握, 运用衬托手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具体的着力点。 运用此法, 学生理解古诗就容易了, 甚至可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衬托这种手法有比较广的涵盖面。 例如,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这是在用声音衬托寂静,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这是在用光衬托深幽。从知识本身来说, 显得比较深奥。特别是手法之间的差别, 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 教师需要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 只交代以动衬静这个比较浅显的写法, 这在小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

二、“意境”与“方法”要兼顾

(一) 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境

1.运用想象

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 就一定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样才能进入古诗的意境中, 体悟古诗的意境。 如果无法进入意境、体悟到古诗的意味, 就永远不会真正读懂古诗。 在古诗的群文阅读过程中, 看似阅读的量明显增加了, 但是, 还是那个重点。 还是以前面的例子为例, 虽然阅读的中心议题是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 但是,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不是用语言直接讲给学生, 而是在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 教学“鸟鸣涧”这首诗时, 教师巧妙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些词句中你可以感受到静谧之美? 然后让学生默读、思考,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空”“惊”这两个词进行想象。“空”这个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春山的月夜中, 那独有的静态之美, “惊”这个字无疑会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会体验到月亮的皎洁光芒让静谧的山林在一瞬间所发生的突然变化。 体悟至此, 学生就好像进入其间一样, 甚至连小鸟的“惊动”“惊醒”与“惊喜”学生都感受得到。这个时候, 这“惊”与“鸣”山林的静幽被打破了, 变得活跃起来。 这样的想象, 为下面引导学生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2.引导朗读

对于群文阅读, 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默读、 跳读等方式, 这样做是为了节约时间思考, 一般不采用朗读的方式。然而, 古诗阅读却有特殊之处, 特别是古诗的群文阅读, 必要的默读当然需要, 但是朗读是重点。 只有经过朗读, 学生才会有所感悟理解。 朗读的作用主要是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入诗的意境。 例如, 教授“鸟鸣涧”的群诗过程中, 就可以先让学生朗读, 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夜静春山空”的意境之中;用朗读的方式处理后面的两首古诗, 这样, 古诗意境就会得到有效凸显。

(二) 在提炼统整中彰显群文阅读的作用

1.借助于提炼

“互文共现”是群文阅读的重要作用, “互文共现”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时进行联系与比较, 寻找文本特性, 这种特性可以是主题、 表现手法, 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也在此范围内。 可以说, 联系比较策略, 是让学生学会群文阅读的主要手段。教学“鸟鸣涧”的群诗过程中,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后,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诗中, 诗人所渲染的是春夜山中的静美之景, 但是写了花落、月出与鸟鸣, 这是为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激烈地讨论起来, 很快, 他们就发现了作者的写作艺术:以动衬静。 只有动的衬托, 春夜山中的静谧才突出, 才有了美的效果。 实际上, 这一过程就是提炼的过程。

2.借助于统整

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逐渐形成统整能力, 通过对群文的系统感悟、分析, 学生会逐渐了解统整, 并会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养成统整的习惯, 形成统整的能力。以“鸟鸣涧”的群诗教学为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提炼出第一首诗的“以动衬静”的手法后, 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求学生系统阅读这三首诗, 寻找其中的共同点:山水诗、安宁之美、以动衬静手法, 在此基础上, 教师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审视古诗, 对诗人王维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这样, 由一首诗到一组诗, 由一组诗到诗人, 再到诗人的同类诗;通过统整, 学生对诗人的人文情怀与性格特征等有了深刻认识。

三、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一) 让学生在内容上延展

例如, 教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这两首古诗时,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 进入诗中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体悟到诗人杨万里笔下的荷花那种不同凡响的美。 有了这个基础,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内容上延展:利用图书、网络查找作者的其他有关荷花的诗, 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以荷花为主题查找其他诗人的古诗。 这样, 就达到了以一点成线、以线成面的延展目的。

(二) 让学生在方法上延迁

例如, 在教学“鸟鸣涧”这部分群诗的最后阶段, 教师可以再一次把在课前诵读的诗句呈现给学生, 启发学生思考, 从中领悟“以动衬静”的写法。 一旦又一次地诵读这些诗句, 学生就会发现, 尽管是早已熟悉的, 但还是有新的收获, 体验到古诗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成功的感觉会令学生做深入思考, 逐渐养成思考诗句写法的习惯, 在联系与比较中学会鉴赏诗句。

参考文献

[1]孙芳铭.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诗——浅析几首古代诗词[J].江苏教育, 1982 (09) .

[2]单晓婷.肩膀[J].新少年, 2009 (06) .

[3]段永明.古代诗词之“情趣”[J].新语文学习 (小学高年级版) , 2012 (12) .

[4]郭素花.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J].河南教育 (基教版) , 2014 (Z1) .

[5]胡明亮.古诗教学应注重“读”的训练[J].黑龙江教育, 2001 (09) .

[6]董庆佳.引入多元智慧理论探索古诗教学新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8) .

[7]张大秀.优化古诗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0) .

[8]张俊英, 李家根.小学古诗教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 2002 (11) .

[9]李莹.谈古诗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的统一[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05) .

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 第10篇

【关键词】意境教学;小学音乐;苏教版

一、意境教学法的概述

(一)意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意境教学法是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创设的。对于每首歌而言,其都代表着一个故事,或者是一种情感,因此在学习音乐的时候不仅仅是要学会词曲,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音乐要表达的是什么。意境是人对音乐审美意向性活动的产物,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表达,好的音乐有时候可能让人产生某种意境,感受里面的美。小学生的阅历非常的少,对于美丑分辨的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因此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很难感受到音乐所描绘出的那种意境,因此,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其慢慢的学会去体验。

音乐教学包含了情感的体验和音乐属性的认知,两者缺一不可。认知系统可以有效的吸收教师教导的知识,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而情系系统则是对音乐的在加工,让音乐中所包含的的意境和感情与自己的相结合,从而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作品。认知系统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其吸收学生该学习的内容,而情系系统则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其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音乐当中,将音乐再创造,成为自己的知识。两者要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意境教学法的目标

意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创设意境的手法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感受音乐的意境,从而让其从对音乐片面的理解到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也就是说让其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并且利用音乐的熏陶将学生引向健康积极的精神道路中来。不仅要掌握音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其感情也有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慢慢的去接受音乐,了解音乐,最后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美感。

二、意境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意境教学法是比较适合小学音乐的教学的,小学是一切的起点,单纯的像一张白纸,没有杂质,虽然缺少阅历,但是这样就更加容易去教学。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有非常多有情节、有思想的歌曲,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有《溯流探源》、三年级下册的《都市变奏曲》等等,这些都是情节丰富、教育思想深厚的歌曲,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意境教学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导向和人格的形成。意境教学法在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就是教师讲授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然后听音乐,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多学生都没有兴趣,因为参与性不够。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不像人教版一样,苏教版充满了很多轻松愉快的歌曲,比如一年级上册中,就不是学习爱国歌曲,而是学习生活与自然的声音,如《秋天的歌》。说起秋天,很多人都会说有金黄的麦子、可口的果实,而这些怎样通过歌曲来表达呢?颜色是看得见的,歌曲是听的,因此这就需要意境教学法的加入。在对这首歌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秋天的景色和秋天的自然的声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秋天的意境中,慢慢的学会歌曲,进入词曲所描述的情景里面。这样通过意境法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感受音乐的情感,学生会更加的对音乐感兴趣,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融合有意识的认知系统和无意识的情系系统

意境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带入到意境当中进行教学,而真正的要懂得体会音乐的感情就必须通过自己感情的应用才能表达出来。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曲的创作,为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可以有意识的锻炼认知系统与情系系统的融合,让学生对音乐的感悟更上一层楼。

(三)培养学生的感知、认知系统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为例,里面有一首《赶花会》,这个是一首描写西南地区“花会》的热闹场景,是一个非常欢乐的场景。教师在教学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在教师布置一下场景,让学生模拟花会的场景,边玩边感受歌曲的魅力,通过自己的参与来了解歌曲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歌曲要表达的快乐。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边唱边演来理解歌曲的意境,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训练对于小学生学习音乐来说非常的有用,可以从小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为以后打下基础。

三、结语

意境教学法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将现场带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融入环境中去切身的了解知识和意境。这种方法的有效应用不仅让学生的音乐课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为学生以后学习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飞.浅论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创造意境, 激活政治课堂 第11篇

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学生的生命自我构建的活动。师生互动, 有序地进行广义的德育活动,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就目前而言, 政治思想理论课主要内容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等知识性理论性课程。

作为德育教育, 理论与实践并用, 知识和品德共修;获取知识是为了应用, 内化有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 提高素养, 锻炼思维, 提升判断能力, 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的学生,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求知, 而是为了提出不同的见解, 感悟非凡的思想, 升华精神境界。

政治理论教学要别开生面, 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窠臼, 要更新教学理念, 引领学生走进社会, 以社会为平台, 注重实践, 以人为本, 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围绕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利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技术的辅助, 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完美地进行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才兼备。传统的唯分数论观念陈旧, 害处多多, 我们担心的不仅仅是高分低能, 原有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都应该重新评估, 要注重个性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 掌握教材内涵, 以人为本, 全面科学地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 使学生身心健康, 为学生倾注身心, 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教师要改善师生关系, 提升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实践, 关注学生的成长, 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给学生创造学习、实践的环境,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培养学生个性特色,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受到生动的人文素养教育。

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经典文化中处处流金溢彩、闪烁着人文教育的光芒, 卷轶浩繁的经典文化, 涵蕴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璀璨的思想光芒、完美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 对人都有无穷裨益。

三、回归生活, 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教学要注意潜移默化, 政治学习就是对身心的修养、对灵魂的洗涤, 就是对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植。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社会、人生与自己的发展定位懵懵懂懂, 因此, 要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 促进学生健康与快速地成长, 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让生活和知识彼此影响, 叩开学生的心门, 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政治观点实际上来源于生活的总结, 是对人类生活经验的归纳, 生活结合知识, 交相辉映, 让学习变得有声有色, 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 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具体,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 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素材深化知识, 让学习实践如影随形;教师要更新观念, 让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本文从观念更新开始谈起, 解读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诠释了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的方法。本文意在创造政治学习意境, 激活课堂, 给学生的学习形成促进, 笔者下面逐做例举。

上一篇:拓展阶段下一篇:录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