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疗范文

2024-07-12

儿科治疗范文(精选12篇)

儿科治疗 第1篇

关键词:迁延性肺炎,综合治疗,儿科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00例迁延性肺炎患儿,其中有58例男性患儿,42例女性患儿,年龄在8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8±3.49)岁;病程在1周~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2.18±0.49)个月。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均可见正常或略微升高的中性粒细胞和末梢白细胞;胸部X线诊断均可见斑块状阴影。随机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平均5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抗生素治疗,给予本组患儿红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制剂综合治疗,中药制剂为加味麻杏石甘汤,基本方为:3g麻黄、甘草,4g杏仁,5g防风,6g白术、苏叶,9g鱼腥草,12g黄芩、黄芪,18g生石膏,用水煎服[1]。如果患儿在1岁以下,则每天让其服用1/3~1/2剂;如果患儿在1~3岁,则让其每天服用1/2~2/3剂;如果患儿在3~6岁则让其每天服用2/3~1剂,水煎分3~4次服完;如果患者在6岁以上,则让其每天服用1剂,水煎分2次服完。如果患儿有肺热,则向该方中加20g生石膏;如果患儿高热,则加3g青黛和12g银花;如果患儿痰浊喉鸣,则加5g葶苈子、皂角子;如果患儿干咳无痰,则加6g百部,10g白果;如果患儿纳差,则加6g焦三仙;如果患儿汗多易惊,则加10个牡蛎、龙骨[2]。两组患儿的疗程均为20d。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1.3 疗效评定标准

如果患儿咳嗽和肺部湿音均消失,体温恢复了正常,胸片检查和血常规检查均回复正常,则评定为治愈;如果患者的咳嗽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湿音明显消失,体温恢复了正常,胸片具有较好的吸收,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患儿的咳嗽症状有所减轻,痰量有所减少,体温恢复了正常,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患儿的各临床症状均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甚至有加重的情况,则评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多发病,在临床极为常见,多种因素导致了该病的发生,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治疗,就极有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迁延性肺炎多见于反复发作的支气管肺炎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身上。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导致小儿迁延性肺炎的主要病因还有小儿免疫缺陷及之前管异物等。细菌和病毒是其主要的感染菌,同时支原体也可能是其中一个感染菌。如果患儿的病情十分严重,患儿的各级支气管肺泡、间质等组织都会被这些感染菌侵入。咳嗽、哮喘、发热等使其主要临床表现,肺部听诊可见湿音[3]。单纯抗生素治疗是临床治疗迁延性肺炎的常用方法,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小儿免疫功能低下、各种感染等导致了小儿迁延性肺炎的发生,因此要想有效治疗本病,运用抗生素增强患儿的机体抵抗力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治疗疗效欠佳,并且具有较长的疗程和较高的复发率[4]。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制剂综合治疗,针对患儿的实际病情进行标本兼治,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止咳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了该综合治疗方法有效改善了患儿的代谢状况,促进其免疫功能的有效增强,并对细菌生长进行了有效的一直,促进验证组织中K+的极大程度减少和Ca2+的极大程度增加,加快了炎症消失和吸收及肉芽组织消失的速度,同时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迁延性肺炎综合治疗在儿科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止咳时间和住院时间,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参考文献

[1]高蓓莉, 郑丽叶, 黄绍光, 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序贯治疗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8, 12 (3) :68.

[2]徐莉, 黎云燕.头孢曲松-头孢克洛序贯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5, 11 (2) :224-225.

[3]范永琛.小儿慢性肺炎的原因及其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12 (3) :186-187.

儿科治疗 第2篇

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

2.涂敷法

是将新鲜中草药捣烂,或将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3.薄贴法

是以膏药加药末外贴或用潮湿的药品做成薄饼贴于局部的外治法。如将丁香、肉桂撒于伤湿止痛膏上贴脐部,治疗寒湿腹痛腹泻;葱、姜捣烂,做成薄饼贴囟门上,治疗新生儿感冒。

4.热熨法

是将药物炒热后,以熨肌表的外治法。如用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腹痛;用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及少腹,治疗尿闭等。

5.气雾法

是用气雾吸入器,将药液型成气雾状由患儿口鼻吸入的外治法,常用以治疗小儿鼻、咽及肺部疾病。婴幼儿因不易合作,多不采用。

6.滴鼻法

是将中药煎成汤液,经浓缩后滴于鼻内的外治法。常用麻黄、辛夷、苍耳子、菊花、藿香等治疗小儿鼻部疾病,如鼻塞、鼻窒、鼻渊等。

7.佩带法

是将某些芳香性药物研成细末,装入布袋,佩戴于小儿胸前,用以防治疾病的外治法。如用雄黄、朱砂、菖蒲、白芷、薄荷研成细末佩带,可防治感冒。

8.敷脐法

是将药物敷置于脐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如用五倍子研细末,加醋或水调敷脐部,治疗盗汗。

9.灌塞法 是将中药药液灌肠,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加赋型剂,制成长圆形固体塞入肛门的一种外治法。

10.离子透入法

儿科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用药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儿科;急性支气管肺炎;小叶肺炎;合理用药;联合抗菌类药物

中图分类号:R322.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41-01

对于婴幼儿的健康具有严重威胁的不同疾病之中,急性支气管肺炎是常见的一种,急性支气管肺炎又被称作小叶肺炎,该病极易造成患儿死亡[1]。在我国,急性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因此,要及时的对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有效的治疗,在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时,用药情况是否做到合理化将会严重影响患儿病情的发展[2]。本文笔者对儿科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用药现状进行了相应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的患儿的病历12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检查并确诊。其中男患64例,女患56例;最小年龄为10个月,最大年龄为9岁,平均年龄为(5.72±1.36)岁。临床主要症状有咳嗽、干湿啰音以及咳痰。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选取的120例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用药的情况,对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时用药的情况是否合理化进行相应分析,联合抗菌类药物现状作为主要分析的要素。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平均值( ±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科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时抗菌药物联用的情况(表1)

表1数据所示,儿科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时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中,有37例为单用,占总数比例为30.83%、有69例为二联,占总数比例为57.50%、有14例为三联,占总数比例为11.67%。

2.2儿科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时不合理的用药情况(表2)

表1数据所示,儿科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时不合理的用药情况中,有37例为用法不合理,占总数比例为30.83%、有69例为联用不合理,占总数比例为57.50%、有14例为配伍不合理,占总数比例为11.67%。

3.讨论

婴幼儿所患有的急性支气管肺炎,一般来讲,通常是由支气管炎加重而引发的[3]。急性支气管肺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感染细菌或病毒,例如因为感染病毒而引起的病发,被称为病毒性急性支气管肺炎;例如因为感染细菌而引起的病发,被称为细菌性急性支气管肺炎,造成急性支气管肺炎的病原菌主要有肺炎球菌以及葡萄球菌等,因为婴幼儿的肺脏没有发育完全,其肺脏所具备的功能没有完全地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外界不良的感染因素的抵御能力比较弱,因此,细菌或病毒非常容易侵入到婴幼儿的体内;如果婴幼儿体内遭到细菌或病毒的入侵,很容易引发疾病。急性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4],其中抗感染治疗及其重要,抗感染药物是否被合理的使用是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的重点,所以在用药的时候,要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从而保证有效的对抗感染。

总之,在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时,其关键在于用药是否合理,特别是需要保证抗菌药物可以合理的使用,从而避免用药不恰当的情况出现,进而使当前疾病的治疗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蓝建芳.基层医疗单位儿科急性支气管肺炎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138,140.

[2]王富海.不同抗感染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22-423.

[3]张伟燕,张巴利.痰热清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271-1272.

消化性溃疡的儿科治疗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小儿消化性溃疡患者, 其中男87例, 女33例;年龄3~13岁,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1.2 临床表现

120例患者中, 所有病例均有复发性腹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一般治疗, 饮食规律, 定时适当, 食物宜软易消化, 避免过硬、过冷、过酸、粗糙的食物和酒类以及含咖啡因的饮料, 改变睡前进食的习惯, 避免精神紧张。本组病例中, 均按抗炎、制酸及胃黏膜保护剂, 口服雷尼替丁3~5mg/ (kg·d) , 1次/12h, 疗程4周, 阿莫西林50/ (kg·d) , 3次/d, 疗程2周, 次枸橼酸铋钾6~8mg/ (kg·d) , 分3次餐前30min服用, 疗程2周。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疗效显著。治疗组中复发1例, 对照组总复发率3例

2.2 对照组

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 口服雷尼替丁3~5mg/ (kg·d) , 1次/12h, 疗程4周, 阿莫西林50/ (kg·d) , 3次/d, 疗程2周, 治疗期间患儿每周复诊1次, 记录病情变化, 所有患儿疗程结束后均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3 结果

3.1 效判断标准[2]

溃疡愈合:内镜下溃疡愈合或瘢痕形成;炎症好转:胃黏膜充血、水肿消失, 无糜烂, 无炎症细胞浸润或炎症细胞浸润小于黏膜的浅表1/3;无效:达不到好转标准者;复发:停药后症状复发, 再度胃镜检查证实为复发。停药1个月以上复查, HP转阴者为根除;若HP为阳者则为非根除。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 计量数据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7%, 高于对照组的73.3%, 治疗组疗效显著 (P<0.05) , 见表1。

不良反应:2组服药期间不良反应有口干、纳差、恶心、乏力、头晕等, 共发生12例, 发生率为10%, 其中对照组6例, 发生率为10%, 治疗组6例, 发生率为10%。但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者, 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 全部患儿治疗后肝功能及血象无明显改变。

临床疗效与HP根除的关系:本文120例中, 有80例于疗程结束后4周临床症状显效, 其中7例 (治疗组2例, 对照组5例) HP检测结果仍阳性;而在HP检测结果阴性的40例中, 其中5例 (治疗组2例, 对照组3例) 仍有轻微的临床症状。

4 讨论

近年来, 大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对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 不管是初发还是复发, 除抗酸外, 均需抗HP治疗[3]。根除HP不仅可促进溃疡的愈合, 且可明显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另外, 从分析临床疗效与HP根除的关系中可发现,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并不表示HP感染被根除。相反, 即使HP感染被根除, 极少数患儿仍可能存在轻微的临床症状。推测前者可能是日后溃疡复发的根源, 后者说明不是所有溃疡都由HP感染引起。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的73.3%, 与成人文献报道相似[4]。次枸橼酸铋钾不仅有隔离溃疡、保护黏膜的作用, 而且具有抗HP作用, 其主要优点是能减少溃疡的复发率, 但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及疗程, 以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阿莫西林则针对HP进行治疗。三药联用, 既能抑制胃酸分泌, 保护胃黏膜, 又能提高HP的根除率, 从而明显提高了溃疡的愈合率及HP根除率。无毒副作用,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应用。

目前在儿科常用的黏膜保护剂硫糖铝口感差, 容易铝中毒, 而胶体次枸橼酸铋长期服用又易造成铋中毒形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 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易引起腹泻。小儿在按时服药方面较成人自觉性差。磷酸铝凝胶小儿服用口感好易接受且在小肠内不被吸收, 更不会进入血液循环, 因此不会引起铝中毒, 无毒副作用,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 1996, 34 (5) :296~297.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小儿慢性胃炎[J].消化性溃疡诊断治疗推荐方案·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4) :201~202.

[3]Sherman PM.Peptic ulcer disease in children:diagnosis, treatment and the implication of helicon bacterpy lori[J].Gas-troenterol North Am, 1994, 23:707~725.

儿科儿科实习生出科考试试卷. 第5篇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

1、新生儿室温一般为,湿度。

2、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

3、儿童年龄分期为、、、、、、。

4、小儿腹泻补液原则为、、、。

5、引起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毒是。

6、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抢救有效指征是、、、、。

7、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秒。

8、口服补液盐用于治疗脱水。

9、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天出现,天高峰期,天消退。

10、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有、、、、及假月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20 分

1、小儿发育最早的系统是(A.循环系统 B.呼吸系统

C.神经系统 D.生殖系统 E.淋巴系统

2、可反映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状况的指标是(A.身长 B.头围 C.体重 D.胸围 E.腹围

3、新生儿窒息复苏最关键的措施是(A.保持呼吸道通畅 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

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输出量 D.药物治疗 E.评价 4、8个月的小儿应该添加的辅食是(A.果汁、菜汤 B.米汤、豆腐 C.肉末、雨

D.碎肉 E.馒头

5、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出现震颤的护理措施有(A.预防感染 B.防止心力衰竭 C.提倡母乳喂养 D.绝对卧床休息 E.防止患儿受伤

6、当你值班时发现一患儿口鼻有奶溢出,面色青紫呼吸停止,下列哪项处理不恰当(A.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B.加压吸氧 C.立即通知医生

D.保持安静,避免搬动患儿头部 E.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7、患儿营养不良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食欲减退 B.精神萎靡 C.进行性消瘦

D.面色苍白 E.肌肉松弛

8、对痰液过多且无力咳痰者,为防止窒息,在翻身前护士首先应(A.给患者吸氧 B.给患者吸痰 C.指导有效咳嗽 D.给患者漱口 E.慢慢移动患者

9、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为(A.有远到近B.由下到上 C.有细到粗 D.由低级到高级 E.有复杂到简单

10、硫酸镁中毒是最先出现的反应是(A.膝反射消失 B.肌张力减退 C.呼吸抑制 D.尿量减少

E.心搏骤停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麻疹皮疹出现的顺序是头面部、颈部、躯干、四肢。(2.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与血浆球蛋白有关。(3.母乳中的钙磷比例是2:1。(4.液体疗法的目的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利于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5.婴幼儿上感的症状与年长儿不同处是可高热惊厥。(四、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1.母乳喂养 2.生长发育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措施? 2.简述新生儿暖箱使用的注意事项?

六、分析题(不计分

儿科治疗 第6篇

关键词:儿科 伦理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42-01

儿科是医学临床专科性、专业性很强的科室,其服务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而且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及需要,因此,儿科病房中对患儿的诊断、治疗过程中会存在许多潜在的医学伦理风险,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中国家庭人口基数的逐步减少,国人对后代的关注程度日渐加重,儿科病人的诊治与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涉及医学伦理的风险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有针对性地规避这些伦理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作者在儿科临床病人的诊治、管理中注重研究相关伦理问题,并注重在实践中防范、规避伦理问题的发生。2011年3月至6月,管理患儿104人,其中男性66人,女性38人,年龄最小1岁3个月,最大13岁。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因伦理问题导致的矛盾或纠纷,出院时家属对治疗、管理的满意率达98%。

2 儿科临床诊治中存在的伦理风险分析

2.1 诊断检查不可避免造成患儿伤害的伦理风险。医学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给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新的伤害,而且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儿科病人的诊断、治疗中常常会有一些技术操作直接或间接伤害及病人的身体,或者造成或加重病人的心理反应,比如,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人为明确诊断或观察疗效,需要反复骨髓穿刺;神经内科疾病病人,也需反复进行脑脊液化验;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影像学检查;也可能因为治疗进行腹部或胸部穿刺;或为保证输液畅通静脉留置管等。这些诊断、治疗措施给患儿造成伤害,患儿及家属因不理解引发误解或不满,是一种潜在的伦理风险,尤其是伤害严重或操作不当致失败,反复实施时,伦理风险就会增大。

2.2 治疗过程中药物副作用导致伦理问题。药物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但是,“凡药均有三份毒”,说明药物也是有危害的,在儿科临床药物治疗中,由于明显的个体差异,以及某些药物的明显毒副作用,家属在护理、观察中发现后,由于过分关注患儿健康与治疗效果,就会对医生的处置产生异议或争论,比如红霉素类、甲硝锉类药物引发的消化道症状;先锋类导致的皮肤瘙痒等。

2.3 围绕患儿疾病问题医患双方沟通中的伦理问题。医院是极具专业特色的一种社会服务部门,病人和家属与医务工作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信息不对称之现象。儿科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沟通不足、审慎不够、管理不严等[1]。因此,在儿科病人的治疗、管理中,围绕患儿疾病问题,医生忙于应对对患者的治疗、处置,疏于与家属的沟通,或者沟通不到位,信息传达不明确等,就会造成医患双方之间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出现相互设防、猜疑等,甚至因误解而引发矛盾。

3 如何在儿科临床中有针对性规避伦理风险

3.1 加强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医生人文关怀理念。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到医疗工作,关系到病人的健康[2]。防范、规避儿科临床诊疗、管理中的各种伦理风险,首先要不断加强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当做日常工作来抓,且要常抓不懈,使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具有明显的伦理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医生的专业服务水平和专业服务质量,提升医生人文关怀理念,只有坚持临床诊疗工作中及时、准确、有效、择优的基本道德原则,才能杜绝因临床诊断和治疗不当导致的医患双方伦理争议或伦理矛盾与纠纷。

3.2 不断提高医生临床专科技能。提高医生临床专科技能与处置水平,是规避临床伦理风险的重要手段。临床医生一定要严格按照伦理要求开展病人的诊断、治疗活动,不能无原则地处置病人;同时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诊疗能力,减少因技术、能力原因对病人造成的伤害。正确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和科学的介入治疗方法,防止不確定的检查和治疗给病人造成新的痛苦,增加医患双方之间的伦理风险。

3.3 严格规范医生用药。任何药物都有双重效应,即治疗作用与轻重不等的毒副作用[3]。严格规范儿科医生的临床用药,杜绝医生为了增加药物提成而滥用、乱用、多用药物之现象,坚持医院药房药物审查制度,严格遵守临床药物应用道德,正确发挥药物的有利作用,防止用药不当或错误用药给病人造成的危害,规避药物使用中的伦理风险。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征服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同时导致的医源性伤害也与日俱增,人们在求医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也随医学信息科普化不断更新,临床医生尤其是儿科医生如何在临床诊治、管理中,既能很好地满足病人及家属不断提升的心身需要,也能积极预防和规避各种伦理风险,构建新时期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郑普生,某医院儿科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建议《中国伦理学杂志》2011,(01)12-13

[2] 曹开宾、邱世昌、樊民胜,《医学伦理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64

卡托普利治疗儿科疾病的效果 第7篇

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卡托普利通过下述机制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①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力,减少血管紧张素I(Ang Ⅰ)向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转化,扩张小动脉,降低体循环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Ang Ⅱ含量降低,减弱Ang Ⅱ的收缩血管和抗平滑肌增生、抗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增加肾血流量,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体内钠水潴留,减轻心脏前负荷。同时降低心脏耗氧量,改善心功能,纠正心衰。②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改善心功能。③保护心肌,防止心室重构。④抑制缓激肽降解,增加体内缓激肽的量,发挥扩血管,减轻循环负荷的作用。

廖春梅[1]报道卡托普利治疗小儿心力衰竭35例效果明显。方法为:治疗组3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0.4~0.5 mg/(kg· d),分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吸氧、强心、利尿、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在心衰纠正、肝脏回缩、心率正常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林郁生等[2]研究了使用不同剂量治疗小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结果显示,使用1.0~2.0 mg/kg效果较好,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循环血液经由缺损或异常通道分流入肺循环,使肺循环血量明显增加,肺循环充血,易致肺动脉高压,右室后负荷增加;血液经肺静脉流入左室,增加左室前负荷;AngⅡ增高,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加重心脏后负荷,同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钠水潴留,易致呼吸系统感染及心力衰竭。陈国勋等[3]观察总结了35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26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合并心力衰竭病例,其中20例加用卡托普利治疗后心功能级数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李谧等[4]通过试验使用卡托普利干预大鼠容量负荷性肺动脉高压(PH)模型,得出结论:卡托普利能有效地抑制肺动脉血管平滑肌(VSMC)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抑制VSMC的增生和肥厚,防止无肌性肺小动脉的肌性化,减缓PH肺血管重构进程,提示ACEI对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有治疗前景。肺动脉高压有效控制,可减轻循环负荷,减轻心力衰竭。

2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婴幼儿由于其呼吸系统生理解剖特点及免疫功能特点,易发生肺炎且较严重。婴幼儿重症肺炎易合并肺外脏器损害,较常见的为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重症肺炎时机体易出现缺氧、酸中毒,干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K+-Na+交换,导致肺小动脉痉挛,引起右心室后负荷增高,发生心力衰竭。基于此,治疗肺炎合并心衰重点应为减轻循环负荷,缓解肺小动脉痉挛。卡托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扩张小动脉,使循环阻力下降,后负荷降低;抑制缓激肽水解,使醛固酮生成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前负荷降低,心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目的。

林玉波[5]采用多巴酚丁胺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肺炎合并心衰43例,卡托普利0.4~0.5 mg/(kg·d),分3次口服。治疗48 h后观察,疗效优于对照组。郭先锋等[6]报道加用卡托普利治疗肺炎并心衰46例,在心衰纠正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气促改善时间等方面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效果较好。张建华等[7]采用卡托普利治疗肺炎并心衰,首剂0.5 mg/(kg·d),以后按0.5~l mg/(kg·d),分3次服用,3~5 d为1疗程。结果显示加用卡托普利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3 心肌炎

心肌炎是一种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其特征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坏死及变性。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直接侵袭细胞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心肌自身免疫反应、氧自由基的作用有关[8]。当心肌炎症损伤时,坏死心肌周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明显增多,致心肌中Ang Ⅱ明显增高,心肌儿茶酚胺增加,收缩血管,影响心肌能量代谢,增加心脏前后负荷,导致心室重构,影响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卡托普利能有效抑制ACE,减少AngⅡ生成,阻断AngⅡ生物学效应,减轻心肌损伤,同时能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心功能。

刘慧强等[9]使用卡托普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0例,总结发现卡托普利对扩大的心脏缩小和心电图ST-T改变恢复正常,肌钙蛋白恢复正常明显,提示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促进心肌病变修复,特别对心脏增大的患儿缩短病程有一定作用。吴蓉洲等[10]比较了病毒性心肌炎40例卡托普利治疗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心功能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前患儿AngⅡ明显增高,心脏超声显示心室存在收缩舒张功能减退,经卡托普利治疗后AngⅡ水平明显下降,心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改善,印证了心肌损伤时AngⅡ明显增高的结论,并肯定卡托普利在治疗心肌炎中的作用。

4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一侧或双侧心室腔扩大,收缩和舒张功能损害为特点的心肌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为间质纤维化、胶原增生、心肌细胞坏死。近几年的研究认为导致DCM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功能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包括:①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使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大量消耗,密度下降,影响心肌收缩功能,且下降程度与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程度呈正一致性;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使AngⅠ转化为AngⅡ,不仅增加心脏前、后负荷,而且AngⅡ也参与心室重塑,因此,治疗DCM的关键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阻断心室重塑。卡托普利可竞争性抑制AngⅠ转换成活性更高的AngⅡ,并减少缓激肽降解,降低血液循环中儿茶酚胺浓度,从而扩张外周小动脉和小静脉系统,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对衰竭心脏尚有非依赖于血液动力学效应的保护心肌作用,防止心肌细胞肥厚、间质纤维化,延迟心室重塑,从而延缓心肌病的发展[11]。

韩燕燕等[1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6例,经治疗后左心室内径缩小,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吴扬等[12]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①一方面,卡托普利通过直接抑制心脏局部AngⅡ的生成;另一方面间接抑制心脏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继而减少儿茶酚胺递质对α或β受体的激活。②卡托普利预防心肌肥厚作用可能与其提高心肌的抗氧化能力有关。③卡托普利能逆转压力超负荷所致的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表型的改变,防止心肌肥厚的发生,改善了心脏功能。

5 肾病综合征

隋华等[13]加用卡托普利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21例,其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肾脏疾病中不仅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增加尿蛋白排出,还可通过肾脏炎症因子,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导致肾脏进一步损害。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对肾小球动脉,主要是出球小动脉扩张,降低了毛细血管内压,减少毛细血管壁非选择性大孔,从而减少蛋白滤出。卡托普利可用于激素辅助治疗,尤其伴高血压者。目前学者研究证实,AngⅡ对T淋巴细胞有激活作用,且还能促进系膜细胞、血管平滑肌对大分子物质包括免疫球蛋白的吞噬与消弱作用,而卡托普利可对抗AngⅡ作用,使淋巴细胞亚群得到恢复,提高IgG。

6 过敏性紫癜肾炎

付惠玲[14]总结了卡托普利佐治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病例32例,认为使用卡托普利佐冶HSPN安全、有效。HSPN患儿肾局部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增加,后者引起高滤过而加重蛋白尿。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对肾小球动脉,主要出球动脉扩张,降低毛细血管内压,减少毛细血管壁非选择性大孔数,从而减少蛋白滤出。卡托普利还能明显减缓肾脏病进展,延长进入终末肾衰的时间,保护肾脏功能。

7 血管迷走性晕厥

曾春雨等[15]。使用卡托普利治疗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S)17例,董玲英等[16]应用卡托普利治疗VS 15例均取得较好疗效,得出相似结论。总结认为血浆儿茶酚胺异常增高是VS发作的关键的始动环节。儿茶酚胺的分泌受到突触前膜上AngⅡ受体的调节。ACEI可能由于其抑制AngⅡ的产生,从而抑制儿茶酚胺的分泌,达到防治VS发作的目的。卡托普利抑制ACE,减少AngⅠ向AngⅡ转化,减少对AngⅡ受体的刺激,抑制儿茶酚胺的分泌,从而打断迷走神经过度反应的基础,发挥其治疗作用,且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如心率、血压),是目前治疗该病较好的药物。

8 结语

卡托普利属于ACEI,其不但有强大的降压作用,在慢性心衰、心肌炎、心肌病、肾病、肾炎、血管迷走性晕厥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些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需要在临床中不断总结。

摘要:卡托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成人内科已经作为第一线降压药物。在临床中,逐渐发现其除降压外,对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也有较好疗效。在儿科,使用卡托普利也日趋广泛,作者从儿科临床使用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肾炎、血管迷走性晕厥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儿科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第8篇

1 儿科临床上抗生素的使用误区

1.1 抗生素应用指征不明:

目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医务工作者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不管患者的病情是否需要, 或者在没有经过准确的诊断的情况下, 就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更有甚至, 无视抗生素的具体使用特性, 将某些种类的抗生素作为万用药来使用。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着根据抗生素的价格指标来决定采取何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近年来, 抗生素类药物在门诊处方中的出现率为64.2%[1], 这表明, 无视使用指征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

1.2 给药途径不当:

一般来说, 抗生素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和静脉注射。相对于口服给药来说, 静脉注射抗生素具有见效快, 效果好的优势, 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很多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会优先选择静脉注射给药途径。这是错误认识注射药物危害性的表现。临床统计显示, 在门诊输液总量中, 儿童输液量占约94.5%, 其中绝大部分为抗生素注射输液。

1.3 用药疗程不科学, 用药剂量不合理:

在儿科的临床治疗中, 患儿的不良反应多是由于不合理的用药剂量引起的。同时, 如果用药疗程制定的不科学的话, 也容易引起治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统计数据显示, 临床治疗过程中, 约77%的患儿未达到所需的程度变停止了治疗疗程。同时, 临床研究表明, 儿童正处在发育阶段, 身体内各器官的功能不是很健全完善, 特别是肝肾功能的发育并不完善[2], 因此, 如果对这一阶段的患儿使用较大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极易引起患儿严重的不良反应。

1.4 联合用药不恰当:

临床上对患儿进行治疗时, 联合用药是很常见的情况, 其中, 一般采用双联或三联用药进行治疗。在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必须严格遵循药品配伍禁忌, 这对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 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极易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体内的菌落平衡情况。

2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1 抗生素应用指征的有无:

一般来说, 如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后, 诊断结果显示为细菌性感染[3], 那么此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 还应尽快的确定患者的感染病原, 并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测试, 根据结果正确合理的选用抗生素。在综合用药的过程中, 医师还应结合抗菌谱和患儿的具体情况, 合理用药。

2.2 采用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

在根据患儿的诊断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后, 可以根据该种抗生素的使用标准来确定合理的使用剂量, 同时需要结合患儿的感染情况, 来制定科学的用药方式。在制定患儿的治疗疗程时, 应本着最大限度的实现抗生素的药效的目的, 结合药动学和药效学, 科学的制定用药疗程。

2.3 明确患儿的过敏史, 做好抗生素过敏测试:

在对患儿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因严格遵循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做好患儿防过敏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 应仔细观察患儿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 如发热, 皮疹等。如果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妥善处理, 并针对情况, 适时的停止用药, 及时治疗。

3 儿科在临床治疗时不宜采用的抗生素

3.1 氯霉素:

临床研究显示, 氯霉素会引起“灰婴综合征”[4], 该病对婴幼儿的循环系统的危害极大, 会造成幼儿循环紊乱, 并造成造血功能衰竭。是幼儿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元凶。

3.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实验表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含有一定程度的耳毒性和肾毒性, 其中耳毒性已经被证明会造成永久性耳聋。

3.3 喹诺酮类:

该类抗生素的使用标准为:12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使用, 18岁以下的儿童应视情况谨慎采用。由于喹诺酮类药物会造成人体骨骺细胞的提前骨化, 对于12岁以下儿童而言, 他们正处于发育阶段, 骨骼的骨骺细胞正处于增值阶段, 使用该类药物极易造成患儿提前停止发育, 对体内关节组织造成损伤。

临床上对于感染症状的治疗离不开抗生素, 无论是在前期的治疗过程还是后期的康复过程中, 抗生素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我们可以把抗生素分为消灭病原体的杀菌剂和抑制病原体生长的抑菌剂, 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 应切实综合各方面的情况, 如患儿的致病原因, 病原体的性质以及相应抗生素的性能等诸多因素, 合理科学的选用。因此, 在儿科的临床治疗中应合理的采用抗生素, 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 综合考虑患儿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潘颖, 韩琴.新生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 17 (18) :21-22.

[2]郑平荣.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0) :80.

[3]吕富银.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及管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3) :430.

儿科治疗 第9篇

1 掌握患儿基本特征, 做好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了解不同年龄儿童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家庭社会因素 (包括教育、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 。每个儿童的个性、行为、习惯、爱好、心理状态都有个体差异, 护理人员都应向患儿家属做细致的了解, 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对患儿的身心整体护理。患儿因病情需要住院时, 不仅要承受疾病的痛苦, 暂时失去母爱以及亲人的关怀, 而且其精神上也会受到创伤, 特别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 其生活习惯、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都会引起患儿不快, 甚至感到恐惧、忧郁、孤独。因此, 此时要主动接近、哄抱儿童, 在时间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带患儿游戏、玩耍, 增加护患之间的感情及心理沟通, 消除患儿的焦虑、恐惧心理。对于沉默寡言的患儿, 要主动引导他们说话, 运用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取得患儿的好感, 着意找出患儿感兴趣的事情, 并表示出相同的兴趣, 以改变患儿忧郁、孤独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 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耐心的护理、热情的关怀, 主动接触患儿, 给予安慰、鼓励和爱抚, 使之感到温暖, 受到重视与爱护。可转移其注意力, 尽快熟悉、适应医院环境。

2 注重语言修养, 提高心理素质

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 护理人员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疾病的好转息息相关, 不同的说话方式, 在相同的治疗方法中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要避免指责、威胁、怒斥等有刺激性的语言, 以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避免由此产生的医源性疾病, 多运用安慰性、鼓励性、积极暗示的语言, 给予患儿心理上的支持。另外, 护理人员还要具备慈母般的胸怀, 温暖、体贴、爱护每一位患儿, 给予他们亲切的轻拍、搂抱、抚摸等, 虽然这些行为看起来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在儿童心目中无异于治病的良药, 甚至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可以使患儿从心底里产生莫大的心理安慰, 感受到母爱一样的关怀, 由此产生一种安全感, 主动与护士亲近, 并积极配合治疗。

3 宽容能增进患儿与护理人员的相互关系

在父母离开时, 护理人员应允许孩子哭, 尽量多陪伴患病的儿童, 多给予他们温暖、体贴和爱护, 护理人员可以和患儿谈及他们的父母, 这样有利于患儿宣泄想念父母的情绪。当患儿进行治疗时, 抚摸孩子的头、手等, 可以使患儿感受到护士对他的重视、关心和体贴, 有助于消除恐惧和不安。护理人员必须懂得, 儿童患病后常伴有身心发展的倒退现象, 即儿童在应激情况下, 所出现的身心发展水平回到前期阶段, 比如, 有的孩子病前已经不尿床了, 患病后又出现了, 还有的孩子学会了用匙吃饭, 入院后就要求别人喂饭, 更多的孩子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护士与家长都应该对这种现象持接受的态度, 在住院期间, 不应该训练孩子学习和掌握新的发展性技能。

4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技能

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善于从细微的变化中发现问题, 遇事机智果断, 及时采取措施。许多患儿家长在孩子出现病情变化时, 可能表现得非常紧张, 不知所措或夸大病情。不论他们怎样反应, 护理人员都不能责备, 应该表示出对他们的理解, 要基于科学知识和事实对患儿家属解释病情,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病情。实际上, 护理人员沉稳地应对患儿的病情变化, 有效采取措施的本身就能帮助家属稳定情绪。在治疗护理中要抓住患儿的心理特点, 在治疗前尽量使用巧妙的语言排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消除见医生就哭、谈针色变的恶性刺激, 主动诱导和鼓励, 争取患儿的合作, 千万不能因他们年龄小而忽视他们的感情, 用吓唬或强迫的行为来完成治疗任务。在做各种治疗时应用娴熟的治疗技术, 稳、准、轻、快地完成操作, 把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向患儿正式许诺, 使患儿从心理上确认得到的保证是真的, 从感情上依赖护理人员, 完成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的心理过渡。

儿科治疗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3 月期间采用目标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病例门诊处方19424 份作为分析研究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医院档案室,主要指标有病人姓名、性别、诊断、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等。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通过利用Excel数据统计软件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基本情况、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和用药量等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采用SPSS18.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3 月期间查阅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儿科处方中随机选取19424 张。其中男患儿处方11411 张,占总比例58.7%,女患儿处方8013 张,占总比例41.3%,患儿平均年龄为(3.0±0.1)岁;DDD值依照3 岁(标准体重14kg)来进行计算。所使用治疗药物种类为48 种,其中西药36 种,中成药12 种,具体分类如下表1 所示。

2.2 药物使用情况

依据对所抽查的48 种药物进行DDDs值计算,前3 位用药分别为头孢泊肟酯干混悬剂、头孢地尼分散片、注射用头孢甲肟,同时抽查药物中排名前的药物剂型主要是以注射剂为主,然后依次为片剂和颗粒剂等,如表2 所示。

2.3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结果表明,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儿科处方19424 张中,12747 张没有使用抗菌药物,占65.6%,6677 张使用了抗菌药物,占34.4%,其中单一用药4098 张,占21.1%,二联用药1981 张,占10.2%,三联用药598 张,占3.1%。单一用药所占比例最高,其抗菌药物多为头孢菌素和磷霉素。

2.4 不合理用药情况

结果表明,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儿科处方19424 张中,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处方共计1655张,占处方总比例8.52%。其中抗菌药物指征不明的处方共有662 张,占3.42%,药物遴选不适宜处方共218 张,占1.13%,用量用法不当处方共443 张,占2.28%,溶媒应用不合理处方共210 张,占1.08%,配伍不合理处方共122 张,占0.61%,如表3 所示。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全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据相关报道,2010 年,全球约有760 万5 岁以下儿童,其中有18%的儿童死于呼吸道感染,占据当年儿童死亡第一位,可见呼吸道感染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了十分重大的威胁[3]。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前者属于感染性疾病,而后者属于常见的感染性疾患。抗生素是儿科常用的药物,一般在治疗时先对感染的病原体予以明确,进而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4]。但目前部分临床医生对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使用仍处于经验性治疗,严重的忽视了病原学的价值,过度经验性的治疗和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已成为导致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抗生素的常用种类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主要作用原理是对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造成干扰,促使其失去完整的结构而死亡,进而发挥出良好的临床疗效[5]。

本组研究中,由于本次抽取的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3.0±0.1)岁,基本都是属于身体刚发育阶段,加之身体免疫力低,进而导致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的病情。(1)依据表2 可以看出,对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方式主要以口服为主,充分考虑到该阶段患儿的身体需求,采用颗粒剂、糖浆剂等剂型药物进行治疗,拥有易服和口感好的特点,提升患儿的依从性。而对于病情较急的患儿多采用注射用药的方式,便于及时治疗。(2)依据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表明,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共有6677 张,占总处方比例的34.4%,超出了我国2012 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对儿科门诊患儿抗菌药物处方25%的规定,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同时三联用药的比例占到了3.1%,三联用药主要为静脉头孢菌素与磷霉素联用,外加口服头孢菌素,单纯从医学用药的角度而言,这种方式应属于重复用药的范畴。显然这种用药方式不仅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建议增加同一药物的用药次数,注射2-3 次/日或口服2-3 次/日。(3)依据表3 可以看出,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儿科处方19424 张中,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处方共计1655 张,占处方总比例8.52%,分析认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药物知识了解的不全面,不能很好地依据患者的诊断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药物,过度的凭借经验性治疗,对病原学的理解程度不够而造成的。另外,在用药时,没有对药物的使用说明书进行详细的查看,对药物的用量没有按照说明书上进行使用,没有依照说明书上的服用方法对药物进行服用,都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我院在治疗儿科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用药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药物使用水平还有待提高。通过上述客观真实的评价,让临床医生获得深层次的警醒,正确意识到所存在的不足,积极通过学习予以改正。笔者认为医院方面可以通过两点来具体执行,一方面组织临床医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定期的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讲评,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此来提高医生用药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微生物的诊断水平,包括标本采集和细菌培养与鉴定等,全面提升对病原体测定。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情况,为促进合理用药结构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期间采用目标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病例门诊处方19424份作为分析研究数据,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用药种类、药物利用指数和用药频度进行统计,分析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用药情况。结果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十分普遍,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共有6677份,占34.4%;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处方1655份,占处方总比例8.52%。结论 我院在治疗儿科门诊呼吸道患者的合理用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药物使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通过客观真实的评价,让临床医生获得深层次的警醒,正确意识到所存在的不足,积极通过学习予以改正。

关键词:目标治疗,呼吸道感染,用药情况,分析

参考文献

[1]胡娟华.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9):143.

[2]贺秀丽.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8):137-138.

[3]赵辉,刘春峰.我院门诊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9):62-63,65.

[4]李慧谦.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6(11):130-130,134.

名中医洪霞治疗儿科病验案举隅 第11篇

【摘 要】 本文对名中医洪霞治疗小儿癫痫、不寐的经验进行分析,并附案例以资证明。

【关键词】 儿科病;洪霞;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40-01

名中医洪霞是国家级第五批师承指导老师,从医执教数十年,学验俱丰,不但善于治疗儿科常见病,对一些儿童急难重症的治疗也有独特的见解。笔者将跟随老师临证所得经验整理成文,以领悟洪霞老师治疗儿科病的妙法良方,并供临床验证。

1 病案一

患儿张某,男,10岁。2015年5月10日就诊。患癫痫病2年。初起发作较轻,3~4个月发作1次,以后逐渐加重,少则1月一发,多则1周一发,发作时突然昏倒,两眼上翻,双拳紧握,手足抽搐强直,喉中痰鸣,平素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稍微多食或进食少量生冷油腻后则大便稀溏。患儿面色少华,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细缓无力。长期服用托吡酯及中药牛黄、蜈蚣等,初起可控制病情,久服则效愈差。西医诊断:小儿癫痫;中医诊断:痫证。证型:脾虚痰实,壅遏气机,上扰心神。治法:健脾益气,豁痰熄风。给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组方:党参6g,白术12g,陈皮6g,茯苓15g,半夏片10g,陈皮6g,郁金6g,石菖蒲12g,朱砂(冲服)0.5g,琥珀(冲服)1g。用法:水煎服,日1剂。1个月后明显好转,共治疗2个月,6个月后随访病未再复发。

按:洪霞老师认为“无痰不作痫”,小儿癫痫主要病机应责之于痰。痰是造成痫证的主要因素,而脾虚不能运其津液,又为痰产生的根源,老师认为:“痫由痰致,痰自脾生,脾虚痰伏”是小儿痫证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理脾是治痰的根本之法,若能使脾气渐充,则痰将不治而去,而癫痫患儿大都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久则伤正气,从而导致脾运不健,升降气化失司。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病案中患儿的治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应用《医学正传》经典方“六君子汤”化裁理脾以治痰,再佐以豁痰熄风的郁金、菖蒲;镇惊止搐安神的朱砂、琥珀等辈治其标,标本兼治可彰显其效。故遇此类病儿,虽有抽搐痰鸣,也不能一味以清热镇惊或镇肝熄风,应在治标之时不忘治本,健脾扶正,以杜生痰之源。

2 病案二

患儿袁某,女,3岁。2016年1月16日就诊。患儿1周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睡眠不安,一般晚22:00以后就寝,半夜两点到三点醒后难以入睡,常需反复辗转1小时以上才能入睡。白天精神尚可,无咳嗽、流涕等表现,纳一般,大便稍干。在幼儿园与小朋友关系融洽,性格较活泼,家长否认有精神刺激因素。查见神清,精神反应可,表情自然,舌红,苔薄白,脉缓。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证型:心脾两虚,心神怯弱。给予归脾汤化裁。方药:黄芪6g,当归5g,党参6g,白术4g,酸枣仁6g,柏子仁8g,郁金6g,石菖蒲8g,远志6g,合欢皮6g,茯神6g,木香4g,夜交藤6g,炙甘草2g。用法:5剂,日1剂,水煎服。用药1剂即能安眠;待5剂服完睡眠正常。后随访未有失眠。

儿科治疗 第12篇

关键词:目标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疗效研究

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儿科十分常见, 是儿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在世界范围内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1]。该病的临床表现易被认识, 但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与病原体常在治疗过程中被医务人员所忽略[2], 我院于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8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 探讨分析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4名呼吸道感染患儿, 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2组均为42例患者。对照组男27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7.4±2.5) 岁;实验组男25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7.8±2.7) 岁。所有的患儿均被诊断为呼吸道感染, 且不存在其他疾病或先天畸形, 入院前没有接受任何治疗, 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治疗前患儿不接受病原学检查, 根据临床医师的经验, 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的患儿, 进行物理降温, 建议患儿卧床休息, 补充足量的热卡, 并适当吸氧, 7d为1个疗程。

1.2.2 实验组

在接受药物治疗前, 先接受病原学检查以及与对照组患儿完全相同的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收集患儿的痰液进行培养, 根据检测的结果, 对于由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感染, 采用希舒美 (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号:H10960112) 进行治疗;对病原体培养结果为细菌的患者, 采用头孢哌酮 (生产厂家:安徽省先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63393) 进行治疗;对培养结果为病毒的患儿, 采用阿昔洛韦 (生产厂家:湖北省益康制药厂国药准字号:H42020049) 进行治疗, 7d为1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对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症状、体征变化密切关注, 根据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 判断用药是否合理。待患儿出院后, 统计其平均住院时间与平均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标准为0.05, 当P<0.05时, 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治疗后体温 (36.9±0.8) ℃, 用药合理39例, 平均住院时间 (7.2±2.3) d, 平均住院费用 (2350±36.5) 元;对照组患儿治疗后体温 (38.2±1.3) ℃, 用药合理30例, 平均住院时间 (10.4±1.7) d, 平均住院费用 (2885.5±54.8) 元, 2组患者的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 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更为多见。小儿的鼻腔较短, 毛细血管丰富, 鼻黏膜较为柔软,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较低和外界侵袭性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了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往往以抗生素来治疗该疾病[3]。

在以往对此病的治疗中, 临床医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既往经验来用药, 虽然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许多都十分相似[4], 但是没有客观的病原学检查为前提, 仅仅靠经验, 对疾病的治疗常常针对性不足。盲目地使用抗菌药物, 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另一方面, 药物的滥用可能造成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 以及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当疾病发展到后期, 会面对无药可用的局面。随着感染性疾病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往“某药疗效好, 抗菌作用强的”的概念已开始开始向感染疾病药物治疗的选择方案转变[5]。病原学检查逐渐成为临床用药的金标准, 虽然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后症状与体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但在实际工作中, 要想通过体格检查或一些影像学检查将其区别开来, 难度较大, 而病原学检查是最客观的辅助检查, 且能指导医师的用药, 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患儿治疗后体 (36.9±0.8) ℃, 用药合理39例, 平均住院时间 (7.2±2.3) d, 平均住院费用 (2350±36.5) 元;对照组患儿治疗后体温 (38.2±1.3) ℃, 用药合理30例, 平均住院时间 (10.4±1.7) d, 平均住院费用 (2885.5±54.8) 元, 2组患者的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在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娟.儿科呼吸道感染采用目标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9) :189-190.

[2]许峰, 党红星.关注儿科重症细菌感染的优化抗菌治疗策略[J].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 (1) :1-3.

[3]张福利, 赵京京, 吴明娟, 等.祛伏邪、调体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体会和理论讨论[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2) :134-135.

[4]龚向英, 杨莲芳.1458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6) :119-121.

上一篇:边缘系统下一篇:重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