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电子技术分析

2024-07-09

信息电子技术分析(精选12篇)

信息电子技术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经济

一、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周期及特性

每一届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都搞得沸沸扬扬, 而每一次的国际性展会带来的高科技魅力仍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从"世界新经济"、"数字化中国"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等专题论坛的火爆情况可以看出, 吸引人们最多注意力的还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 而这些技术均应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那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呢?

一般而言,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指近现代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手段, 对声音的、图象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及处理的技术。因此,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电信和微电子三个关键领域中已出现的所有科学技术进展的集成产物。其实, 信息技术自古就已存在, 并伴随人类社会历史前进不断创新和进步。20世纪中叶以前, 信息技术由于生产力的局限性一直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二战后, 以计算机技术为首的信息技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并在这场划时代的"信息革命"中孕育并孵化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信息技术产业。

从莫尔斯电码发展到今天日新月异的国际互联网, 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创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 也就是一个不断以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循环过程。新一轮的技术研发总是建立在上一轮信息技术扩散的基础上, 而扩散的信息技术又总是以一定的产品形态或服务形态出现的。信息技术就在这个知识->产品->新知识的发展周期中不断进步。下图列示了信息技术发展周期中的几个关键步骤:

由这张图我们可以归纳出信息技术的三个特性:

·行业的渗透性

英国《金融时报》1999年3月刊载了一篇题为《每个行业都是信息产业》的文章, 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并不仅应用于信息产业内部, 而是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通过在其他行业中运用信息技术,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科技领域, 而是成为管理决策的辅助手段。

·周期的创新性

信息技术发展周期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 从上一次的技术扩散到下一次研发, 是一个技术创新和飞跃的环节。旧的技术被淘汰或被完善, 从而开始新一轮的循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研发投资的增加, 发展周期会越来越短。

·效益的倍增性

倍增性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比。例如, 国家科委1989年的科技信息投入为2.5亿元, 加上其他科技信息费用约1亿元, 而产出则为50亿元, 由此可见投入产出比为1:14.3。大量事实也证明, 对信息技术要素投入的生产率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产出率, 都表明信息技术存在着倍增效应。

二、信息技术产业化动因分析

产业指的是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 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中, 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即既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 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依据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AIIA) 的定义, 信息产业是指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 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按其结构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 而信息技术产业则是信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即开发、制造并出售信息机器和软件, 提供信息媒介的产业, 核心技术包括: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技术。

产业结构研究的是经济生活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在该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上。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各部门的产出构成随之发生转变, 从而使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构成也发生变化。

·首先, 经济的发展是由科学技术和各项相关技术创新以及它们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来推动的, 而各项新技术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规模效应并逐步产业化。以知识形态而存在的信息资源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样, 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的增长和积累, 信息量的扩大, 必然引起信息生产的变化。信息技术作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必然要通过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大规模的转化为生产力。

·其次, 连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孕育并孵化了当时的各种新兴产业, 并使之呈现出发展快和效率高的特征。新兴产业通过扩散和诱导作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变革和生产率提高, 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并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这种利益驱动下, 各国纷纷调整战略, 加大力度开发信息技术并努力使之产业化和商品化。

·最后, 由于各个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劳动力数中所占的比重发生变化时就引起社会产业结构变化, 而当某产业的以上两个指标达到一定数值, 例如超过50%时, 就意味着社会经济形态向该产业主导的经济形态转化。全球信息化进程先锋--美国已经于20世纪50年代末率先由"工业社会"步入了"信息社会", 并着手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国际间也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军备竞争转向信息时代的科技和经济竞争。在这种大环境下, 一个国家若不参与互联网建设和实行电子商务, 就有会变成"信息孤岛", 从而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化进程, 争取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

三、信息技术产业化进程和美国信息化实证分析

人类社会的进步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的进步, 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资源更好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一样,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过去由于信息技术的落后使人们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受到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扩展了人的信息器官功能, 信息技术产业化必将促使这一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化始于1948年第四个经济长波启动时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在这个长波中产生了以信息技术创新群及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群。比如, 50年代在电子计算机、微波通信、数字通信等方面的创新, 使半导体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60年代在集成电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方面的创新, 使新诞生的微电子产业迅速扩大。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高度渗透性、创新性和增值性等特点, 迅速成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为例, 从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 到1972年其产值占GNP比重已经达到了50%。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后, 美国政府首先加大了研究与开发 (R&D) 的投入, 并增加了在信息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投资, 通过明确的产业政策来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创造法律保障和基础设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 美国的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更加明显, 这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等一系列报告、政策与法律条文中能清楚的看出。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一个新的有力的增长期", "重显昔日辉煌", 不能不归功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先于西方其他国家, 并在科技领域继续领先世界。

四、信息技术产业化趋势

我们在定义信息技术时提到了信息技术的四个关键环节:采集、传递、存储和处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 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信息采集的自动化趋势。

·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趋势。

·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趋势。

·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趋势。

例如, 在制造业中, 传感器自动化采集技术的应用使得凡是具体物理量化指标的数据都可以被捕捉。而在经济和服务领域中, 智能卡的应用, 如电子护照等, 则可以记录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量值。而信息的传递方式也从有线网发展到无线网, 由地面通讯发展到卫星通讯, 并且具有容量更大、传输更快、更准确的特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电视和数码相机的出现预示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日益普及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方式也让信息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利用。

一项技术的发展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总是互为推动作用的, 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产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完成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也就是创造出与技术相适应的硬件环境;而硬件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又能推动技术的发展, 也就是加快信息技术扩散的过程, 缩短周期。IT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更紧密结合

信息技术产业将进一步渗透到各个传统产业, 通过信息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 增强产品竞争力, 从而改进传统技术并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以制造业为例,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制造 (CAM) 到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 实现对供需链上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管理、计划和控制, 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各国政府继续调整产业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化

近几十年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 传统产业步入低谷, 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却不断产业化和市场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制订国策的核心问题, 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政府的政策导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加快本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这一举措提出了进一步扩大通信网络的需求, 也将促使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 加大信息技术产业研究和开发的资金投入, 直接干预资源分配。这使信息技术转化为直接的信息产品速度加快, 尤其是随着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和柔性加工系统的广泛应用, 产品的开发周期已经大大缩短。

·信息技术产业逐步成为主导地位的产业

世界信息产业以每年30%的比率迅速增长, 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一般发达国家占GNP比重的40~65%,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25~40%, 发展中国家为25%以下。此外, 信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总速度, 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于其他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不仅能渗透到传统产业中, 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现代高新技术群的核心和先导技术。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并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

五、信息技术产业化对经济的影响

信息技术产业凭借着超越传统技术的优势, 极大的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程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信息技术产业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经济增长。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 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重组合调整, 其中第三次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 这次重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产业和其相关部门迅速发展, 并逐步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信息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逐年递增, 如日本在1980年信息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额的47.3%。2) 促使原有产业部门改造, 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据统计, 由于计算机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汽车行业等制造业节约劳动力30%~40%, 一些夕阳产业在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后重新焕发出活力。3) 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现在发达国际劳动生产率提高的60%~80%都来自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美国也靠率先在工业中普及信息技术而于1994年重新夺回世界竞争力第一的称号。

·其次, 信息技术产业化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需要先进的、高速度高容量通信手段和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产业化通过信息技术, 如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 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条件。

·最后, 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了信息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技术产业日益显现的主导地位都表明一种不同于以往经济形态的"新经济"来到了我们身边。这种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降低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经济形态的形成与信息技术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六、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 信息技术以极强的渗透性、极高的倍增性, 体现出最活跃的现代生产力特征, 成为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群的核心与代表。可以说,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 对经济发展来说, 重要的并不在于高新技术本身, 而在于高新技术能否尽快走向产业化与市场化, 使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处于渐进的持续调整过程中。新兴产业也不能等同于新经济, 正如信息产业的崛起也不等同于信息经济的实现。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构成了"新经济"的支柱, 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状态发生根本变化时才可能从传统经济过渡到新经济。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经济转型, 但我们仍然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 在这样一个阶段, 我们应该从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调整传统落后产业两方面着手, 逐步迈向信息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马洪主编

[2]、信息产业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张燕飞、严红编著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第2篇

初中信息技术七、八年级下册各有两章。七年级下册是文字处理和和网海漫游;八年级下册是制作多媒体作品和QBASIC编程乐园。“文字处理”和“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方式基本一样,都是先拟定创作方案――采集素材――制作作品。“QBASIC编程乐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学生讲。根据七八年级教材的内容,本期我们以七年级下册为例进行教材分析如下: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一是为初中生升入高中做准备;二是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支持其它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能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使用信息的安全观念;四是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可以说,学校的多数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处在不懂、不闻、不问的状态,而班主任、主科教师虽然没抢占信息技术课,但是态度很明了,课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只要把学生看好就行,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多数教师认为:上这种课不就是玩吗?甚至,到了考试前一周,学习好的学生自然会被教师留在班级学习,而这一科不参加考试,没什么好学的!我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我们应如何提高自身的价值呢?

2、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工作难于开展

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机房设备普遍落后。学校对这块基本上不投资。设备的落后,必然也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兴趣,同时也加大了信息技术老师维护机房的工作量。由于设备的落后和学校的不支持,信息技术教学基本处于不上或者随便上的状态。

3、从小学到初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初中信息技术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解决方法:适当的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扩展,一定要在小学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把握住目前硬件、软件的发展状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三、教材对教师的要求

1、通读教材

要很好的把握教材内容必须把各册教材都通读一遍,了解教材的体系结构、了解各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把握各个章节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等。

2、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教材所涉及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很广泛,对任课教师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没有条件的教师需要通过自学补课,否 1

则很难胜任教学。

3、实例的制作

在新教材里,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制作实例,如画图、Word、Excel、PowerPoint等。

老师要很好的掌握知识,完成教学,应该尽可能多的动手制作一些例子,一方面对自己是一个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实例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4、重视学生作品的收集与展示

在教学中注意收集学生的作品并展示给即将要学习的学生,这样做可以收到很好的示范效果,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多媒体素材的提供

在图形图像处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中,老师应该适当提供一些图片、声音片段、音乐片段等素材,特别是在上网条件差的地区的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有了素材之后可以根据素材进行自己的创作。

6、根据教材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

老师应该根据教材设计出具体的教案,不一定受教材的束缚,只要把握住知识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例如第一章第二节阅读材料中文输入法内容陈旧,可以换成搜狗; 第二章第一二节内容知识性概念太多,实际教学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很难理解,让学生了解一下即可;

第三节第四节搜索旅游信息,如果学生兴趣不大,可以改为其他搜索任务。信息技术课想上好,让学生真正学到操作技能,一星期一节还不够呢,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自行安排教学内容,第一章主要是WORD,检验成果的方式就是学生能独立作出一个电子版报,教学上可以不按课程安排,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任务;第二章内容主要就是网页浏览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上下载四个部分,其他内容可以简化。

以七年级下册为例进行教材分析: 第一章:《文字处理》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级第二学期的重点,更准确的说通过学习要掌握使用WORD对文字进行编辑、能够熟练制作表格,最后能融会贯通——编辑制作电子板报。

本章重操作轻理论,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将知识点化解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建构。在学习中进行分组,小组成员有分工,有组长负责。任务完成时进行展示。并且进行评比和奖励。

教学要求:

1、掌握文本的选定、移动、复制等编辑技巧。

2、熟悉操作文字格式修饰及一些特殊格式的应用。

3、掌握段落格式的修饰,图片和表格的插入等,并能综合应用对文章进行美化。

4、培养学生做事前先制定计划,然后再动手操作的习惯。

本章内容涉及的到操作多,应用比较繁琐。对于部分操作需要老师及时的讲解和演示,提高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掌握度。例如在本章讲授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历年电脑制作大赛的电子板报作品,教师也可以自己做一个样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任务的设计应更具开放性,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操作;要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尤其是一些学生脱离书本的操作。鼓励学生创新。在任务进行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做事的习惯,要先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和交流分享四个环节。

对于综合实践部分,可以让学生自愿选择“汉字的发展”“制作旅游景点宣传页”和“制作班级小板报”中的一个,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分组进行展示作品,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点评。从而培养学生的聆听、诤友和小组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竞赛教学法(如板报制作比赛),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如何与人合作,在作品展示时要制定活动和项目评价量规。这里可以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评价量规。它包含5个评价纬度,分别为:原创性、必备要素、技术技能、表达能力和合作性。每个纬度又有四个等级,分别是超过期望、符合期望、接近期望和需要提高。

综观本章的学习,应提前设置任务,可以围绕学生的生活、学校的环境或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等,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收集完善,活动要求可以根据学习的深入不断提高,让学生总感到我的作品还可以做的更好,活动中要进行阶段性的评比、检查,不能让任务变成临时抱佛脚,应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如此,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不断收集资料,不断完善,最终定可以完成任务,即使操作能力差的学生。

第二章《网络漫游》

教材分析:

本章在讲述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同时,还着重介绍了如何让学生在网上搜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网页的制作。教材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等方面也有所体现。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网络的相关知识,包括注重网络安全教育及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并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本章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浏览器IE获取网上信息和免费电子邮件的申请和收发技能上。对于这些教学重点,学生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操作,来提高获得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技能,进一步理解因特网对现代社会的巨大作用。

本章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信息素养:

(1)通过直观教学和自身实践,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发展方向,明确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础知识,了解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

(2)能正确解释、分析、总结信息化社会的各种现象,完成简单的信息搜集和处理。

(3)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培养自觉的信息意识和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4)通过同学间互发电子邮件,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协作交流,也使学生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面,加深对中外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了解,不断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并端正他们处理信息的态度,即吸收一切有利、有益的信息,抵制和抛弃一切不良的信息。

教学要求:

掌握浏览器中常用菜单和工具的使用,能够熟练的进行网页浏览;

掌握信息收索的基本方法及能够便捷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掌握图片、文字的下载,以及软件、文件的下载;

培养正确网络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

在本章教学活动,可以以学生关心的内容为切入口如:名字、世界杯等,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如何更快的收集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你是通过什么网站进行的搜索并进行交流,接着让学生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知识卡或小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思考如何下载文字、图片呢?同时也是对WORD的一次很好的巩固。

最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可以依托校园网站将好的作品放在学习网页上,然后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又是一次对文件下载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应对文件的保存路径加以说明,此时可以设置问题如:我们下载的东西都到那里去了呢?让学生在对比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保存文件的习惯——保存在指定的目录下。

最后,我想说的是,做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技能外,更多地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信息电子技术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前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视野,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标指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沿着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

2.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案例《信息及其特征》,具体分析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2.1三维目标结合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提出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以及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三维目标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2.2创设良好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的特点,学生容易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兴趣,作为教师应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朗读表演“海上求救故事”和“感觉剥夺实验”为学生开设了情景课堂,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情景课堂的开设,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进行想象和思维,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3选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及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逐步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好这些有利的因素,在秉承已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而可行的教改探索。在所有方法中的任务驱动式是最受大家所喜爱的,我省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就是基于这种教学模式所编写的,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较好。

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分为了百战百胜队、真假难辩队、永不退色队、千锤百炼队、百变一身队,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从而发现信息的不同特征。学生在生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积极开展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的素质。这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2.4设计教学策略

2.4.1在交往中快乐学习

快乐学习一直是学生最渴望的梦想,也是家长和社会所期待的。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给我们的快乐学习带来了希望。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海上求救故事”、“感觉剥夺实验”、讨论信息的载体依附性和价值性特征时无不体现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体现着快乐学习。

2.4.2开展课堂多元评价

积极开展课堂多元评价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也是促成快乐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评价中,不仅有对学生搜集信息这一任务的评价,还涉及了对小组的合作与交流的评价;不仅有对搜集信息结果的评价还涉及了对搜集信息过程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涉及了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这样的评价让每位学生成为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检测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5优化媒体手段

作为一个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较领先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自己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在《信息及其特征》案例中使用了投影、课件、学校BBS论坛、在线提交学习网站等多种媒体手段。同以往的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媒体手段的使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形成了快乐学习。

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第4篇

一、央视新闻制作和播出系统的新技术概述

电视数字化和电视网络化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电视多媒体非线性技术的运用为电视节目的制作以及电视节目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非线性编辑系统、数字演播系统, 动画和音频编辑室和其他类型的计算机系统平台, 构成电视网络编制系统, 采用可传输多种信号的ATM网或宽带播出及管理等子系统, 构建宽带视频综合系统网络, 实现了电子信息设备、多媒体设备的互联和信息交流, 资源共享, 电视台内和电视台外的网络相互联通, 形成一个庞大互通的广域网。实现了视频音频节目的可靠传递, 完成制作并最终播出高质量的电视信号, 使电视制作和播出的流程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从而改善和提高电视信号的质量和效果。不但制作和播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 而且收到了高质量的视听效果。

电视数字化与电视网络化的节目制作和播出整个过程, 从选题、采编、制作和播出, 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模式数字图像的质量, 不需要在节目资源的使用中相互等待, 同一节目的采编和制作可以由不同的编辑室分段同时进行,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使新闻采集和输出同时进行, 有利于像新闻节目的滚动播出, 提高时效性。电视节目的网络化降低了电视节目的存储成本, 打破了传统的录像带存储形式, 从根本上改变电视节目的存储模式, 避免了录像带的存储时间短的弊端, 节约了存储空间, 延长了存储寿命, 硬盘、光盘成为主要的视频音频存储媒体。

在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中, 最为关注的就是制作和播出的新技术、新模式。央视的新闻制作和播出系统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先进的。央视全天24小时的新闻播出有朝闻天下、新闻早8点、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午夜新闻、新闻30分、新闻调查、新闻会客厅、新闻社区、新闻周刊、现在播报、整点新闻等。国内国际的重大的事件或政治事件滚动制作和播出的现状要求必须建立一个新闻共享系统才能实现。同时要求这个新闻制作和播出共享系统在制作、播出和数字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数据化, 同时实现新闻采集、制作信息资源的多层次共享。新闻共享系统使用的集中存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客户端多层体系结构, 为新闻采编、制作剪辑和播出、新闻信息资源存储和管理提供了综合技术平台。该系统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完全是由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 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一般电视新闻频道的技术结构

电视新闻频道网络系统一般都是使用Fibre-Channal (以下简称FC网) 为主, 以太网为辅的双网方案。

共享数据资源, 传递信息方便易行, 成本较低是以太网的几大特点。以太网在网络管理和用户权限、用户策略的设置上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 以太网作为传统局域网 (LAN) 的网络模式。FC网平台存储功能强大, 可以实现主机外的设备与主机系统之间的双向点对点的串行数据联通, FC网和以太网相比, 无论是传输速度, 还是存储功能以及网络带宽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性。因此,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FC网作为提供实时广播视频和音频数据的传播, 低质量的视频信号的传输与控制以及网络管理时用以太网。FC网存储体中的SAN (Stoarge Area Network) 是一种直接面对存储体的光纤通道网络。它通过光纤通道将所有存储设备连接在一起构成存储网络, 实现存储设备的共享。由此可见, 解决视频网络最合适的办法是选择FC网和以太网双网结构。双网结构的非线性新闻制作可以实现新闻素材共享性, 突出新闻播出的时效性和多用性。

三、一般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制作模式

电视新闻的采集和制作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求, 不同的新闻素材, 采集制作模式不同;新闻节目编辑的背景要求、字幕、背景色调、音乐背景处理等都应该根据新闻的内容进行不同处理和编辑。

1. 新闻信息素材的采集

新闻信息素材的采集分为外来信息素材采集和自采集素材。

外来信息素材采集是指通过卫星、微波和光缆接收的来自于世界各地新闻机构或是来自各省台、地方台、本市的新闻信号。数字移动卫星系统 (DSNG) 的运用, 使得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同步地呈现给人们, 如各种会议和体育赛事的电视实况直播。数字移动卫星系统 (DSNG) 把只要有卫星转发器可覆盖的区域里随时发生的事件都可能实现同步播放, 可以让全世界人民同时收看到卫星转播到实况转播。但是由于数字移动卫星系统 (DSNG) 设备复杂, 比较昂贵, 传送的费也相当的高, 并且在一些环境恶劣、没有电力、或电力不足, 交通不便的特殊地区不能使用, 甚至设备无法安装。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用海事卫星传送非实时的新闻和消息。工作人员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采用膝上编辑机, 进行简单采编, 然后将采编好的新闻素材通过专用数据接口编入计算机, 然后通过计算机与海事卫星的输入端口连接, 上传到空中的海事卫星, 然后通过卫星传送到市电话网, 再传送到电视台对新闻素材进行采编处理播出。

自采素材是指电视台派出摄制组和记者外出采访获得的新闻信息素材。摄制采访回来后将采集的新闻信息素材交给上载组, 填写写相应的标签说明, 如:镜头的信息和新闻材料的主题等。然后由编播制作人员根据新闻内容主题的要求剪辑、采编、制作、播出。

2. 新闻节目的制作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编辑对新闻素材库里的素材, 通过以太网用低质高压缩的图像进行筛选粗编, 然后根据新闻节目内容和主题的要求剪辑选编、字幕叠加并配音, 形成新闻信息初稿, 待审查后制作出高品质的播出版。对于突发新闻事件, 可直接使用边上载边编辑的工作模式;对特殊紧急节目, 语音合成系统, 接入100M以太网, 配以专用软件可进行简单的编辑, 直接通过终审然后播出, 确保新闻的时效性。

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虽然时间不长, 但发展却是异常迅速, 对电视节目的采集和制作系统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和广泛。电子信息技术将数据、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媒体综合于一体, 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 实现用一种媒体系统处理多种信息的新型信息技术。无论是是视频音频技术、信息压缩和解压技术还是图像高密度存储技术, 无论是编辑文字处理、前期摄制到后期编辑制作、动画特技等许多方面都广泛应用而使电视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摘要:电子信息技术在电视节目的采集和制作系统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和广泛,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影响下, 电视传媒业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创新与发展, 实现了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 笔者就此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电视节目,采集和制作,数字化,网络化

参考文献

[1]周绍清, 制作节目如何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J].中国影视, 2009 (02) .

[2]朱明先, 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制作[J].中国科技博览, 2006 (04) .

[3]马佩颜,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编辑与应用[J].科技信息, 2007 (06) .

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分析 第5篇

一、备课—— 周到细致,找准重点、难点

本学期我严格按照课改的要求,进行备课。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虚心与教研组成员进行交流、虚心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二、上课—— 清楚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楚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非凡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重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写好教学反思。

对于每一节课,力求做到:上课每一节课,反思每一节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差下生

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熟悉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爱好。

加强知识的识记部分,监督学生做好复习工作,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做好平常预习复习和练习工作。鼓励学生多问多思考。

抓好差下生,努力提高差下生的成绩。用爱温暖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爱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差下生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使他们感受到了关爱,他们麻木结冰的心就会开始复苏,他们潜藏已久的能量就能开始释放。这样,“差下生”就会开始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学习成绩得到普遍提高,有些“差下生”还会成为学习标兵、德育先进个人等。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分析 第6篇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突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都会特别关注如何去击破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概念,明白数学规律,构建更清楚的数学知识框架结构。

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学习数学知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对过程的吸收程度。这样的过程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學教学中,教师用信息技术把数学的相关知识体现在多媒体上,让学会僧更清楚地理解知识的形成原由和过程,让学生明清楚地知道规律,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简单化、明白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课堂效率大大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讲授《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提前做一些课件,做成动画的形式,把点、边、面等看得清楚明白,快速吸收与长方形有关的概念。学生在简单明白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着多媒体更深入的学习知识,加深自己的学习范围。学生在教师还没有认真讲解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多媒体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了解,然后再跟教师一起讨论学习,这样知识更加深了一层,教师教学也轻松一些,学生学习也轻松一些,氛围愉快一些。学生通过多媒体自己提前学习教师要讲的知识,然后上课时在教师那里证明是正确的,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满足,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提升,对学习数学就更有了动力。

三、变化练习模式

课后练习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很重要的一个办法,对巩固课上数学知识很有帮助、很重要。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编排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练习题,让学生慢慢地养成被动做题变成主动做题的习惯。教师准备的一些题目可以多方面、全方位地针对各种数学知识的重难点。教师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习题练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省去用黑板板书省下许多的时间用来练习题目,这样学生就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接触不同类别的题目,对题目的种类接触得越多,知识掌握得就越全面,有价值的题目就会越多,对学习数学就会更轻松,教学效果就会提升得越快。教师在用多媒体让学生解答数学题目的过程中,也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环节,让课堂不至于太单调。例如,教师在学生回答正确题目之后就配上掌声或“你真厉害”等音效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功感,及时回答错误也配上“再接再厉”“你会更好”等鼓励学生的音效,而不是批评学生,这样营造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放松,更喜欢数学课,数学课更有趣味。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教师要抓住这教学的工具,让数学课堂教学更生活化、简单化、形象化,让课堂更有趣味、有活力。

电子信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7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硬件技术,问题分析与探讨

一、电子信息技术简介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和传递信息之后, 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以及分析的过程。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管理化和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电子技术。通常来说, 从电子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讲, 主要指的是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应的计算机语言。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电信计算机技术的、微电子技术以及通讯技术。

二、当前CPU发展的几大技术瓶颈

(一) 功耗问题曾受到渗漏问题的严重影响

电子渗漏问题是指在电脑中, 晶体管只能实现开和关两个状态。高等电子技术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在晶体管进行关断的时候, 电子仍然存在微弱的流动, 这种无法绝对实现关断的现象称之为电子渗漏。电子渗漏使得发热量上升, 进而影响功耗水平。

为了克服这一技术难题, 国际半导体研究协会提出了SOI技术和应变硅等新技术。

SOI是指在硅晶圆上镶嵌一层Si O2绝缘层, 然后应用这种方法来制造晶体管的技术。所谓应变硅技术是指, 将一个晶体管当中的硅原子拉伸, 再将附近的硅原子压缩。在相同功耗的情况下, 应用应变硅和SOI技术的CPU可以将主频速度提升25%。

Ben Jone提出了一种位置缓存技术来减少功耗。通过这种缓存仅仅保存了所需信息所在的缓存位置, 换句话说就是地址信息。如果位置缓存选中, 那支持的缓存作为一个直接映射系统缓存使用, 不然的话, 作为一个集关联缓存使用。因为集关联缓存缺失率很低, 命中所需时间长, 功耗大。这种方式可以结合二者的优点。

IKpark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电压缩放算法, 它利用进程状态信息, 通过对CPU将来的使用进行预测, 提高了预测的精度, 通过这种算法可以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 使得功耗减少11%和57%。

(二) 总线运行速度严重制约CPU发展

Merenry公司的分析师安曾经说过, 很多CPU设计人员都觉得, 当CPU的时钟频率超过系统总线速度的4-5倍时候, 芯片的处理速度甚至要比总线还高, 以至于要等待总线向它提供数据。所以, 尽管有着高速的CPU, 整个系统的速度还是受到总线的制约, 这也就是目前台式机CPU利用率低的根本原因。所以, 想提升台式机的速度, 应该改善计算机的整体性能, 提高总线速度。将来系统的多内核方向是发展的趋势, 多内核设计会对总线和集成内核控制器有着更大的需求。

三、固态硬盘技术难点

SSD固态硬盘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 因为SSD固态硬盘与U盘一样。由于SSD固态硬盘的操作失误, 很可能造成数据无法挽回的损失, 下面就SSD固态安全性做简要介绍, 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SSD固态硬盘比传统硬盘安全性高, 但是不能完全删除数据, 容易受到来自光源 (如紫外线激光) 的物理黑客攻击。尽管成本高, 并且耐用, SSD固态硬盘当前很流行, 因为其消耗电量小且访问数据速度快。随着固态硬盘产品广泛应用、且逐渐用于各种设备, 数据安全问题提上日程。很多SSD固态硬盘采用了业内标准NAND闪存芯片——为照相机和MP3所设计, 因此没有物理安全保护措施来避免数据被移出。一个黑客可以轻易地从一个固态硬盘上分离NAND芯片, 并用一个闪存芯片程序读取数据。数据一旦被读取, 可采用数据恢复软件对数据进行恢复。Handy说, 这个过程操作起来很简单。其他的物理入侵包括采用一个紫外射线来解除密码或密钥 (通过焊接在芯片上来保证固态硬盘的安全) 。在密钥被打开后, 固态硬盘的数据阵列就可采用普通方式进行读取。

四、先进结构服务器 (RSSA) 主流一对称处理器系统 (SMP)

按存储器结构不同, RSSA具有多种结构, 基于共享存储器的SMP为当今高性能服务器的主流。它允许多个CPU共享进程任务和存储器。SMP系统保持了单一系统空间, 可以继续沿用与单机系统一样的程序设计方法, 现有单机环境中的应用软件可以不加修改地在SMP系统上运行。80年代中期至今, 国际上几乎所有计算机系统厂家都已把SMP技术作为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此类产品有:SGI的Challenge (1到36个64位MIPS R4 000/R4400CPU) 和Power Challenge服务器 (1到18个64位MIPS R8000CPU) ;Sun的SPARC Sever (1到4个32位Super SPARC CPU) ;DEC的Alpha Sever2100 (1到4个64位Alpha21064CPU) 。SMP高性能服务器有以下特征:高性能的CPU达数十Gb内存;数百TB外存;数百Mb/s处理速度;数百Mb/s系统总线数据传输率;数拾Mb/s I/Q总线数据传输率;网络高速接 (100Mb/s) ;数Mb高速缓存;高可用性、可管理性、奇偶保护、内存ECC编码、故障诊断和远程维护2开放性、兼容性和互连性、可扩缩性、可剪裁性等。

新一代SMP技术, 采用新型体系结构, 其中以NUMA (非一致存储访问) 最为典型。在NUMA、SMP系统中, 各处理器仍共享一个一致的全局存储器 (系统中各处理器本地内存组成一致的共享式全局存储器) , 但与传统SMP技术不同, NUMA、SMP采用多层次分布式主存结构 (本地主存和共享主存) 、各级CPU至内存互联总线 (如本地总线和系统底板互联总线两级) 等新技术。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器性能, 服务器技术面临挑战是很自然的。有专家提出要迅速解决所谓“四大瓶颈”问题。首先是CPU即加快CPU的工作速度和增加CPU的数量;其二是总线I/O, 提高总线I/O的运行速度;其三是磁盘I/O, 改善磁盘驱动性能;其四是网络I/O, 采用优化的网络接口卡和使用高速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晶晶.初探信息技术[J].信息技术, 2010 (08) :15-17.

[2]王占军.信息技术[J].学问, 2012 (03) :21-23.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分析 第8篇

随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互联网络发展迅猛(CNNIC 2007年12月报告,全球网民超过12亿,我国网民已达2.1亿人,据世界第二),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新世纪,并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对趋向网络化、共享化、不确定等特征的信息资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Internet自诞生起,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便如影随形,近几年更表现出恶化趋势,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威胁。据ITA A的调查显示,美、德、英、法等国每年由于网络安全问题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美国约有75%企业网信息遭受过黑客攻击,其中25%的企业损失高达25万美元以上。我国每年由于网络安全问题而遭受的经济损失也超过了10亿人民币。与公众网络相比,军事网络安全受到的威胁更大。美军曾对军网系统进行了3.8万次模拟袭击,袭击成功率高达6 5%,而被发现的概率仅为1 2%,能做出反应的不到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将会全方位地危及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金融经济高度风险的威胁之中。在Internet这块“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谁掌握了信息优势,谁便控制着未来,因而我们必须将保证网络信息安全课题提升到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研究。

2 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和目标

2.1 网络信息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网络信息安全定义是:不因偶然或恶意的因素,使网络信息遭受非法篡改、插入、删除或显现,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安全保密性和可用性[1]。同时网络信息安全是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社会心理等多种技术的边缘性的综合学科。就总体而言,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信息本体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四个层次的内容。

只有通过对上述诸多研究领域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合理的共享。本文主要将叙述其中的应用协议、数据加密、病毒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

2.2 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目标

综观国内外有关信息安全事件,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目标应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网络的可靠性

这是网络安全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目前,对于网络可靠性的研究基本上偏重于硬件可靠性方面,研制高可靠性元器件设备,采取合理的冗余备份措施仍是最基本可靠性对策。但有资料表明,系统失效性很大一部分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2)、网络的可用性

网络最基本的功能是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和通信服务,必须随时满足用户通信的要求。为此网络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冗余容错和备份措施以及网络自愈技术、负荷分担、各种完善的物理安全和应急措施等,保障网络安全。

(3)、信息的保密性

采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网络信息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访问控制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服务器控制等多种技术手段。

(4)、信息的完整性

由于网络本身的不安全,会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遭受非法用户的窃取、破坏,而通过信息加密技术,即使信息被窃取,加密后的信息也不易泄漏,可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5)、信息的不可抵赖性

随着通信业务不断扩大,电子商务、电子金融和办公自动化等许多信息处理过程都需要通信双方对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认同,需要对此应采用数字签名、认证等有效措施。

3 现行主要信息安全技术

3.1 通信协议安全

便捷和高效的互联网络一直是网络标准制定者力求达到的目标,网络的安全是影响这两者的最重要因素。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通信协议,具有很强安全性。IPv6强制实施Internet安全协议IPSec,它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即认证协议(A H)、封装安全载荷(E S P)和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IKE)。IPSec为IPv6提供了具有极强的互操作能力、高质量和基于密码的安全,在IP层实现多种安全服务,包括访问控制、无连接完整性、数据源验证、抗重播、加密和有限的业务流机密性[2]。

和网络协议不同,网络信息安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美国国防部的计算机安全橙皮书(1985)得到广泛支持,成为制定计算机安全标准的基础。橙皮书将计算机安全分为A、B、C、D四个安全级别,每个级别内还可再细分。其中C2级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许多计算机厂商都采用C2标准中各项准则和原理来完善自己的系统安全特性。GSSP是另一组重要的信息安全标准,它是由美国信息系统安全协会GSSP委员会为实现信息安全制定的一组原理,与C 2标准不同,GSSP更强调个人管理而不是系统管理。

3.2 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与关键。一般而言,密码体制分为单钥(对称密码)、双钥(不对称密码)、混合密码(单双钥的混合实现)三种体制。采用加密技术网络系统的优点在于:不仅不需要特殊网络拓扑结构的支持,而且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也不会对所经过网络路径的安全程度作出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了网络通信过程端到端的安全保障。当前网络信息加密主要使用的是不对称密码或混合密码。

3.2.1 公钥密码

曾经作为美国联邦信息处理标准的DES算法在1997年被攻破。IDEA作为DES的一种改进方法,具有128 bit的密钥和更强的安全性。为了保证公钥密码RSA的安全性,公钥长度至少要600bit,实现速度比DES至少要慢两个数量级。近来提出的一种基于Montgomery算法的RSA公钥密码可以同时进行乘法和模减运算,取代原先的除法运算模式,使得运算速度大幅提高,成为现今广泛采用的RSA密码。基于椭圆曲线的公钥密码ECC是密码学研究和应用的热门领域,很多厂商已经开发出符合IEEE P1363标准的椭圆曲线公钥密码。已有将ECC的数字签名应用于电子政务中的可行方案,并且椭圆曲线密码从试验结果来看加密性和运行速度均优于RSA算法[3],很有可能取代RSA的地位,成为主流的公钥加密算法,目前已有ECC在CDMA和IC智能卡上的应用方案提出。

3.2.2 Hash函数

王小云于2005年给出了SHA-0的碰撞,以及SHA-1的理论破解,将破解SHA-1的计算量降低了3个数量级,这对评估Hash函数的安全现状以及未来Hash函数的设计会产生极大影响。M D 5和S H A-1的破解,动摇了目前数字签名的理论根基,对现有的数字签名方法构成了威胁。美国国家技术与标准局(NIST)计划在2010年前逐步淘汰S H A-1,换用其他更长更安全的算法(如SHA-384,SHA-512)来替代。

3.2.3 量子密码

将来有可能取代公钥加密算法的还有一种加密方法,即量子加密系统。量子加密是两个用户各自产生一个私有的随机数字字符串。第1个用户向第2个用户的接收装置发送代表数字字符串的单个量子序列(光脉冲),接收装置从2个字符中取出相匹配的比特值,这些比特值就组成了密钥的基础。量子加密法的先进之处在于这种方法依赖的是量子力学定律,传输的量子是无法被窃听的,如果有人窃听,通信双方会得知,这是因为窃听动作本身会对通信系统造成干扰,使通信系统的量子状态出现不可挽回的变化,这样通信双方会结束通信,生成新的密钥。试验证明,这种加密方法在卫星通信中也是可行的,但只有在宽带光纤通信中才可以进行量子密钥的发送。在实际的应用中,通过光纤传输的量子密钥可以用于加密普通宽带数据信道所传送的信息。2004年6月,美国BBN公司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量子密码通信网络在马塞诸塞州剑桥城正式投入运行,它标志着量子密码通信技术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4]。

3.2.4 其它加密体制

其它一些领域的研究也对信息加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甚至可能带来革命性转变,其中较引人注意的有混沌密码、D N A密码和神经网络在密码学上的应用。

1)混沌密码:

由于混沌系统对初值及参数极其敏感,同时还具有非周期性和伪随机性的特点,可针对现有方法数据运算量大的缺陷,在运用整数计算代替浮点数计算减低计算量,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现方法,已引起了密码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2)D N A密码:D N A密码是近年来伴随着D N A计算的研究而出现的密码学新领域,其特征是以D N A为信息载体,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实现工具,挖掘D N A固有的高存储密度和高并行性等优点,实现加密、认证及签名等密码学功能。2000年,加拿大DNATechnology公司把D N A序列用到了悉尼奥运会的产品认证上。D N A密码现在仍处于发展阶段,它的广泛应用还有待各方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混沌系统对初值及参数极其敏感,同时还具有非周期性和伪随机性的特点,可针对现有方法数据运算量大的缺陷,在运用整数计算代替浮点数计算减低计算量,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现方法,已引起了密码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3)神经网络:目前神经网络在许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其中通信及保密通信就是神经网络的重要研究领域,并已成为神经网络应用研究的一个热点[5]。

由于混沌系统对初值及参数极其敏感,同时还具有非周期性和伪随机性的特点,可针对现有方法数据运算量大的缺陷,在运用整数计算代替浮点数计算减低计算量,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现方法,已引起了密码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3.3 计算机病毒

近2年来,随着网络广泛融入各个经济金融领域,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技术也越来越复杂,破坏力越来越强,并且更多地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例如窃取银行账户信息,盗取网游密码等。在网络游戏市场,网上虚拟装备交易十分活跃,一件好的装备或高级别的账号卖出上万元人民币并不鲜见,大批针对网络游戏的木马病毒因此而出现,如2007年初爆发的窃取“魔兽世界”游戏帐号木马。该木马破解了游戏的加密算法,主动截取局域网中的数据包,通过分析游戏里的通讯协议来获得玩家的账号、密码和装备等信息。并且局域网中1台计算机一旦感染了魔兽木马,其余的计算机用户也会感染,该病毒还可以阻止防毒软件的运行。2006年8月出现了针对AMD芯片的病毒w 3 2·b o u n d s和w 6 4·bounds,病毒感染计算机后能够获得比操作系统更高的权限,即可以躲避处理器或软件的防毒功能而进行肆意的传播和破坏。它的出现是一个病毒由通过软件漏洞传播转向通过硬件漏洞传播的标志,相信这种形式的传播将具有更强的攻击性。目前,快速更新病毒库和增强杀毒软件自行识别新病毒的能力是作为防范病毒攻击的两种较为有效方法。

3.4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在内部与外部网络间非常有效的实施访问控制的一种手段,它逻辑上处于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是为确保内部网正常安全运行的一组软硬件的有机组合[6]。它可提供存取控制和保密服务,从而为企业网提供了抵抗外部侵袭的能力。由于它简单实用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所以被广泛使用。在引入防火墙之后,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防火墙进行,当某企业决定设置防火墙时,首先需由网络决策者及网络专家共同决定本企业网的安全策略,即确定什么类型的信息不允许通过防火墙。防火墙的职责就是根据这一安全策略,对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交流的信息进行检查,符合的予以放行,不符合的拒之门外。

防火墙技术主要分三大类:

(1)包过滤技术(Packet filtering):

作用在网络层,主要根据防火墙系统所收到的每个数据包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 C P/U D P源端口号、T C P/U D P目的端口号,及数据包头中的各种标志位来进行判定,根据系统设定的安全策略来决定是否让数据包通过,其核心就是安全策略,即过滤算法的设计。

(2)代理(Proxy)服务技术:

用来提供应用层服务的控制,起到外部网络向内部网络申请服务时中间转接作用,内部网络只接受代理提出的服务请求,拒绝外部网络其它节点的直接请求。运行代理服务的主机被称为应用网关,代理服务还可以用于实施较强的数据流监控、过滤、记录等功能。

(3)状态监控(State Inspection)技术:

它是一种新的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层完成所有必要的防火墙功能——包过滤和网络服务代理。目前最有效的实现方法一般采用Check Point提出的虚拟机方式(Inspect Virtual Machine)。

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但防火墙只是静态安全防御技术,对网络环境下日新月异的攻击手段缺乏主动的响应,不能提供完全的网络安全性,它不能阻止所有的外部入侵;它不能防病毒;有经验的黑客也会破“墙”而入。在过去的统计中曾遭受过“黑客”入侵的网络用户有三分之一是有防火墙保护的[7]。防火墙对内部袭击毫无防范作用,需要有特殊的相对较为封闭的网络拓扑结构支持,也就是说还必须有例如对数据加密处理、对内部网络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网络安全。

3.5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是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响应的处理过程[8]。它不仅监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也对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进行检测,还能对网络入侵事件和过程做出实时响应,是网络动态安全的核心技术。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有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和基于知识的入侵检测两类: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也称异常检测)是指根据使用者的行为或资源使用状况的正常程度来判断是否发生入侵;基于知识的入侵检测(也称误用检测)是指运用已知的攻击方法通过分析入侵迹象来加以判断是否发生入侵。通过对迹象的分析,不仅对已发生的入侵行为有帮助,而且对即将发生的入侵也会产生警戒作用。

相对已成熟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仿生物免疫原理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是入侵检测领域的新兴研究领域,并有了初步进展;但是现有的系统大多还是实验室环境下的原型系统,具有较高的误报率和漏报率,难于满足大规模网络下的入侵检测和反病毒要求。实验者预测在不远的将来,有望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未知病毒和入侵手段识别模型和算法。此外“蜜罐(H o n e y)”技术也备受瞩目,“蜜罐”是指受到严密监控的网络诱骗系统,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网络和服务来吸引攻击,从而在黑客攻击“蜜罐”期间对其行为和过程进行记录分析,以搜集信息,对新攻击发出预警,同时“蜜罐”也可以延缓攻击和转移攻击目标。它区别于传统的入侵检测技术,不是在攻击时进行被动的防护,而是采取主动的方式,用定制好的特征吸引和诱骗攻击者,将攻击从网络中比较重要的机器上转移,同时对黑客的攻击做全面的分析和研究[9]。

4 结论与展望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是当前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所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本文只是综合论述了网络信息安全领域中的一些协议和主流应用技术,并对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尝试进行探讨。

Internet上信息安全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光采取某几种安全技术是不够的,此外还应该采取加强管理、完善法律、提高公众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措施,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何德全.面向21世纪的Internet信息安全问题[J].保密工作.2000,(4):23~25

[2]刘淑芝,吴海涛.IPv6网络安全性不足分析[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8):244-246

[3]贡丽英,万振凯.基于ECC的数字签名在电子政务中的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5):53-56

[4]朱浩瑾,曹珍富.基于非对称密钥的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32(2):135-137

[5]林茂琼,李敏强,熊凯等.神经网络在密码学上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19(4):8-11

[6]王述洋,黎粤华.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基础[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7]张仕斌.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蒋建春,冯登国.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M].长沙: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50~92.

乙醇技术专利信息分析 第9篇

本文采用国知局专利信息数据库(截止2012年7月22日),对我国现有乙醇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全面检索,共得到了1834条有效数据。由于专利申请有18个月的公布周期,目前检索到的数据要少于实际数据。

1 总体趋势分析

图1表明,乙醇专利总体趋势为2000年前乙醇专利的申请量和公开量很少,增长幅度平稳,2000年后乙醇专利申请和公开数逐渐开始大幅度上升,2008年增长幅度达到顶峰。这个时期,乙醇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具备大规模应用条件,根据生物乙醇的专利文献量变化趋势来看,该生产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技术。生产技术的不断突破,将燃料乙醇的产业化推向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之中。

2 申请人趋势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乙醇专利申请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是申请最早和早期申请量最多的公司,在1989-1991年之间为8项,说明该企业前期抢占国内市场意识很强。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申请同期也有1~2项专利申请,起步较早,活动年期为7~10年,但后期申请量少,增速平缓。

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活动年期仅为2年的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在2007-2008年高峰申请时期,申请量最多,共33项。依次是活动年期为8年的天津大学2007-2009年申请了29项。再次是活动年期为3年的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7-2008年为23项。这三家单位前期申请量很少或为0,为后来居上。专利申请能如实反映出企业研发与创新的力度,重视研发与创新是这三家单主力军取得成功并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3 申请人综合分析

表1显示,前十位申请人中,总体局面为我国自主控制了国内乙醇生产技术,除了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作为外国在中国申请乙醇的相关专利外,其余8位均为国企或知名研究院所和高校。值得注意的是,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诊断试剂研发的中美合资企业。天津大学专利件数位居第一,而且发明人数量占绝对优势。平均专利年龄最长的是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为9年,说明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维护专利的意识和投入很强;国内最长的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为8年和6年,与其申请起步较早有关。而天津大学虽然申请量多,占据乙醇专利申请总量的3.78%,如前述的专利活动期也较长,但平均专利年龄较短。

4 主要IPC技术构成分析

对申请数量前十位的乙醇技术领域进行专利IPC构成分析[4],见图3。可以看到,乙醇发明专利的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C12P和C07C两个领域: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技术领域集中了29%的专利;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领域集中了26%的专利。另外,C12N(生物或酶;其组合物;繁殖、保藏或维持微生物;变异或遗传工程;培养基)为8%;B01J(化学或物理方法,例如,催化作用、胶体化学;其有关设备),A61K(A61K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C01L(不包含在其他类目中的燃料;天然气)分别占到7%。

在纤维素乙醇研发方面,预处理和发酵相关的纤维素酶等酶制剂开发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诺维信公司和杰能科公司占据全球酶制剂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研究设施和菌种库。Iogen公司在纤维素乙醇生产领域的Eco EthanolTM技术分析表明,预处理和酶水解工艺是纤维素乙醇生产发展的核心。

5 申请人构成分析

以专利数量前十名的申请人为对象,进行申请人乙醇专利构成分析,见图4。

天津大学、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据前十名专利申请总量21%、14%、11%的份额,是乙醇技术领域的前三强。其中天津大学占有绝对研发和产业优势。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开发的可使木薯经过加工变成燃料乙醇的技术,相继成功开发了“双酶法低温液化技术”、“大罐连续浓醪发酵技术”、“超大型连续生物反应器放大技术”、“复杂塔系热耦合精馏技术”、“超大型混合内件技术”、“高纯度酒精差压精馏技术”、“废醪液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及“高效变压变温分子筛吸附脱水技术”等多项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目前已应用于中粮集团在广西北海建成的20万吨/年燃料乙醇项目中,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这套目前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木薯燃料乙醇生产装置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中国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木薯燃料乙醇成套技术,为我国生物质能源原料的“非粮”化闯出了一条新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集中在采用木薯或薯类制备乙醇的技术,将粉碎后的产物与酶混合、酶解;对得到的酶解产物进行发酵,从发酵产物中分离乙醇,同时对废水进行固液分离处理。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集中在乙醇脱水制乙烯工艺中回收乙烯的流化装置和工艺方法。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最早的乙醇专利为1,1-二氯-1-氟乙烷和甲醇乙醇共沸组合物。近几年技术为“由含水或无水乙醇制备燃料添加剂二丁基醚、生产乙醇酸的固定的微生物腈水解酶的改进”。

云南省关于乙醇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仅有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共6项专利,主要为“乙醇发酵厌氧高温菌培养基”、“从淡酒液中解吸回收乙醇的方法”、“一种微波解吸载乙醇活性炭的装置”,专利申请数量和技术均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6 申请人IPC构成分析

前十名申请人IPC(如图5)主要集中在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和C12P(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分别为57项和69项。各申请人在乙醇技术研发方向上也有差异:天津大学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在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中粮集团在C12P(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集中在B01J(化学或物理方法,例如,催化作用、胶体化学;其有关设备)。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仅在G01N(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申请了23项专利,基本为乙醇诊断测定试剂(盒)及乙醇浓度测定方法。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亦集中在C12P(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

7 结论和建议

根据采用国知局专利信息分析软件,对乙醇专利的进行检索和各指标分析,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中国乙醇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8年增长幅度最大。活动年期仅为2年的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在2007-2008年申请量最多,共33项。

(2)前十位申请人中,仅有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和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外资企业,绝大部分专利均为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申请。天津大学49件专利位居第一,而且发明人数量占据对优势。但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在华申请最早,维护专利的意识和投入很强,平均专利年龄数最长。中国研发机构应该加强对专利的维护和持续的研发,极大程度挖掘我国乙醇专利的产业效益。

(3)前十位申请专利IPC主要集中在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和C12P(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分别为57项和69项,但未构成密集专利网络,很多领域尚有极大研发空间。可以预见大量乙醇专利技术热点和难点仍将集中在木质纤维原料转化乙醇,开发高效的纤维素酶,采用浓醪发酵技术,选育能利用五碳糖和六碳糖的高发酵水平的酵母菌,优化发酵设备和发酵工艺。

(4)我省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起才开始申请专利,数量和技术均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建议发挥我省蔗糖资源丰富优势,利用多种淀粉质或糖质原料,加强在非粮作物的乙醇技术研发,开发利用废醪液和微生物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

摘要:分析了乙醇技术专利总体趋势、前十名申请人构成和IPC分类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天津大学49件专利位居第一,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和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外资企业,平均专利年龄数最长。(2)IPC分类集中在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和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分别为57项和69项。需利用五碳糖和六碳糖的高发酵酵母菌,优化发酵工艺;以及加强在非粮作物的乙醇技术研发。

关键词:乙醇,前十名,申请人,IPC分类

参考文献

[1]胡婷婷,吴洁霞,钟雪梅,等.燃料乙醇技术领域中国专利分析及广西相关产业发展的对策[J].广西轻工业,2010,26(9):15-16,47.

[2]JANUSZ S/AN F.Technology for conversion of lingo-cellu-losic biomass to ethanol EJ].Biomass and Bioenergy,1996,10(5-6):367-375.

[3]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国能科技[2011]395号,2011-12.

分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 第10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各行各业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建立后,为群众的生活提供很多方便,在信息传递上也打破了传统技术受时间与地点限制的问题,能够通过信息接收与传输装置来实现对信息的整合,电子信息工程既能够为生产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作为管理控制开展的平台,节省设备运行使用阶段的能源损耗。控制程序也更具有灵动性,能够根据现场所面对的内容问题及时进行设备运行整顿,确保控制体系与生产原理能够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实现通过信息技术来促进生产产品质量提升的目标。为接下来所进行的产品设计做好前期铺垫,同时也能避免先进技术资源浪费现象发生。

当代社会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中,先进技术应用程度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成为实现功能优化与现场调节控制的主要内容。宏观环境与企业生产需求都为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实现创造了有利环境,企业要把握这一机会,及时进行制度体系完善,这样才能够避免发展方向与技术先进性之间存在冲突。

2 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进程的对策

信息化时代下发展经济对信息的更新速率要求极为严格,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经营者,想要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必然要在信息整合体系上做出创新研究,确保所得到的信息具有时效性,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实现这一目标,虽然目前的技术已经足够先进,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仍然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完善专业知识,结合使用需求对技术进行创新设计,下面将对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全面建设应用的措施进行总结,为实现工作计划创造有利的条件。

2.1 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

实现各区域均衡发展首先要在管理制度体系上做出完善,协调好生产技术与设计理念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所选择的技术方法中大部分是需要结合生产经验来进行的,并不能一味的依靠现场设备自动化控制来进行产品质量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制度体系与管理目标实现的冲突问题,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开展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时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并且生产环节中也不会受到质量隐患的影响。国家政策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下,才能更高效的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并引导技术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为信息化设备的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2.2 优化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环境

电子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行业发展的约束体系也正在快速完善。促进现代化技术发展需要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观察在市场环境下是否存在需要完善的内容,并在接下来所进行的管理计划中引入人才管理理念,避免受到风险隐患的影响,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所开展的工作目标会逐渐的提升,这样更符合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创造出有利的经营管理环境,这样企业在经营阶段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在现场形成具有长期发展潜质的人才管理体系,使现代化技术人员在企业中能够得到重视,这样才能起到通过人员保障来促进信息工程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目标,企业也可以对在岗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帮助提升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一些简单技术性问题。

2.3 推动培育新的企业增长点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需要先进的基础设施来支持,设备长时间投入使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损,影响使用控制的精准度,对信息传递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企业要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检修,发现磨损或者损坏的设备零件及时更换,并对设备采取定期更新的管理模式,虽然在更换期间会产生一部分资金投入,但使用一段时间后也能够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来达到收益、支出的平衡点,帮助提升企业的经济收益。引导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研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来进行,确保管理计划中不会出现与实际生产冲突的矛盾项目,在最终的经济收益上也能够达到预期的规划标准。建立核心产业研发平台,努力加大信息技术的核心研发力度等,在人员的研发过程中努力挖掘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大电子信息产品与电子信息服务的融汇力度,在与服务的结合中发现新的产业需求。

3 结语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目前最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加大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视力度,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现代化,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文章首先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总结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其次重点探讨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全面应用落实现代化技术的有效措施,从国家政策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等方面来进行,为现代化技术的落实应用打下良好基础,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节省成本支出。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越芳.探究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要点[J].中国新通信,2015(04).

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分析 第11篇

【摘 要】 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分析,理解教材中的三个部分: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探究过程。掌握新课标,重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学习任务 学习过程 探究过程 实践学习 探究学习 讨论学习

对比新旧教材,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新教材把每一节的内容分为这样三个部分: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探究过程。

一、理解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不仅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分析阶段,它的分析是以学习理论为依据而展开的。每次教学活动之前,我都会带着学生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需要学生学习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

二、实践学习过程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改变最多的就是学习过程部分,更多的是体现新课标精神。学习过程多了这样几个环节:实践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

首先,实践学习。每个实践学习都是完成一个作品(或任务)的详细操作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我都是让学生先看完操作步骤,然后找出里面的新名词、新内容,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然后师生一起理解这些新知识、新名词,接着鼓励学生根据操作步骤独自完成这个作品。教师不用做过多讲解演示,只需要对学生的操作演示做补充即可。例如,课本上第八单元中“制作动画——移动的太阳”,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了“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标中倡导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探究学习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践好这一环节。

最后,讨论学习。讨论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也是比较实用的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学生个体之间的隔阂,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小组讨论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大有好处。小组讨论学习组织得好差关键还是教师本身,教师观念的转变,特别是适应新课程角色的定位,课堂的调控能力等都有可能影响讨论学习的组织实施。当然小组讨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能力的重要形式。但是小组讨论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其他方式,替代其他方式,而是让小组讨论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共同运用。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学习”是理解学习过程中某个知识点,而“探究过程”则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一个作品的学习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课本第六单元第二节“图片的羽化、合成”,教学内容是图像的简单合成、合成图像的修饰,以及一个新的概念——图层。在课堂教学时,我先展示了一个有创意的图像合成作品,进行简单的演示、讲解(羽化过程、图层的概念等)。接下来我给学生若干参考主题(如2008奥运、奥运福娃、“神七”飞天等)和相应的素材,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通过自主探究,经历创作主题作品的实践活动,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在探究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探究课题,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方式,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最后要展示学生探究成果,可以选择小组代表到前台演示,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分析 第12篇

电子信息工程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共同为多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在信息收集、控制和处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电子信息工程的实践性很强, 在其发展中必须紧密结合市场形势的需求, 从技术层面不断进行研究和完善。本文结合当前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对其现代化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以期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1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1.1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当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由于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仅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国外, 在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上也非常低。因此, 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必须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具体来说,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非常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二是信息工程整体的发展水平不高, 三是发展环境比较恶劣。人才的培养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发展的关键, 只有拥有一大批的优秀人才, 才能实现该领域的拓展和创新。而信息工程本身的发展水平受限于经验和时间等因素, 总体上呈现出弱势的状态。发展环境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来说也非常重要。不管是政治环境还是市场环境都必然会影响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企业缺乏维权的手段和途径, 违法行为也尚未得到妥善的处理。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盗版、侵权的案例, 极大地扰乱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市场秩序[1]。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这一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企业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尽管已经有很多企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发展起电子商务, 也有企业开始重视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仍有很多企业无法摆脱落后的经营模式, 对电子商务的兴起采取不信任的态度, 导致企业逐渐落后于市场和技术的改革变化。总的来说,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有待完善。

1.2 电子信息工程的实际应用

一般来说,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分为电子商务领域和自动化仪表领域, 每一个领域下都包含了很多新兴复杂的电子信息技术。这些技术也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下面本文将举出几个应用实例, 来窥探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

(1) 工程造价。在很多施工项目的管理中, 工程造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工程造价能够对工程所需的大致花费进行粗略的估算, 作为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工程造价中, 能够通过互联网操作平台和自动化系统技术对工程造价进行高效的管理。通过计算软件的使用, 一些工程量大小、钢筋等材料的消耗都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指标, 得出比较准确的计算结果。同时还能对一些数据进行收集、储存、分析, 用于后期的决算编制或者造价管理。

(2) 公路管理。公路也是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对公路工作的管理效率。建设公路所需的项目数据、进度数据、质量数据、费用数据等等都可以通过电子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同样的, 电子信息技术也能应用在桥梁等大型施工项目的管理中[2]。

(3) 日常设备管理。互联网技术极大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一些常见的日常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 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 电视机的数据网络系统能够使人们有更多的观看选择, 电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能够改进食物保鲜的功能等等。

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改进措施

为了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 研究人员不应该满足于现状, 而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 努力开发核心技术。而企业也应该以更大的热情和信息配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加强产品与服务的结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才能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工程对于时代的引领作用。因此, 必须加强电子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融合。一方面, 要在技术上保证电子信息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大限度从技术上优化用户体验, 吸引更多的市场。另一方面, 也需要加强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和其他相关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针对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要制定最恰当的服务措施,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的建设。

(2) 优化发展环境。为了促进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 还应在规范立法、资金投入和市场监管上做出改变。对于市场上一些导致混乱无序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 给予必要的惩罚, 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既要完善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 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支持工作人员的科研活动;也要不断扩大投资和融资的渠道, 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以提高融资活动的安全性。同时还要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社会生活结合, 进行真实的自主创新, 切实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3]。

参考文献

[1]李国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硅谷, 2012 (04) :140.

[2]郭湘军, 邱磊, 陈忠思.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电子制作, 2013 (23) :133.

上一篇:民办院校的精气神下一篇:ZAR1基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