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范文

2024-07-27

面向企业范文(精选11篇)

面向企业 第1篇

关键词:烟草企业,门户系统,面向用户

0 引言

企业门户是企业信息系统框架的核心。它肩负了对企业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对企业决策有指导意义的增值信息的重任。国外对企业门户的研究集中在企业信息门户(EIP)领域、企业知识门户(EKP)领域、智能门户领域和决策支持门户领域,为企业提供一个单一的访问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入口,并无缝地集成企业其他有关信息系统的内容,为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稳定的、可伸缩和可靠的基础和框架结构。

国内对企业门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门户领域和企业知识门户领域[1~4]。国内学者在企业门户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我国企业门户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对国外技术的吸收与消化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特别是这些研究基本都处于理论阶段,很少有实证研究[5~8]。

王凤燕[5]等分析了虚拟门户的概念和优势,以某公司的门户网站为例,分析了虚拟门户网站的具体实现,介绍了虚拟门户网站的前台和后台管理的功能。钟勇[6]等采用Agent技术,研究了中小企业EIP技术与实现方法,为具有高技术、经济、适用的国产EIP产品化提供支持。崔松健[7]等提出了一个基于WebLogic的烟草企业门户安全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企业现有系统以及以后扩展的系统之间进行无缝集成,增强了系统的安全,同时减少了维护的费用。宋绍成[8]等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结合商务智能技术,整合语义Web、智能代理、智能决策支持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智能企业门户平台的构建,并给出基于SOA的智能企业门户的基础体系结构。本文分析了面向用户的企业信息门户平台的特征及目标,以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为背景,阐述了面向用户的企业门户系统应用架构,介绍了系统的核心特色—即时通讯和移动办公的设计和实现技术。

1 面向用户的企业信息门户平台的特征及目标

面向用户的门户平台的特征是“一站通”的访问方式和个性化的用户界面。用户进入一站式门户网站,可以直接调用和访问分散于各独立系统下的功能模块、数据单元和应用资源门户平台能基于不同用户对特定信息和功能的需要,定制出完全个性化的用户界面,便于不同用户直接阅读和处理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参与个性化的个人事务和协作。通过建设门户平台,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通用门户框架之中,根据每个用户角色的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为特定用户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集成、展示个性化应用,交互访问相关信息和应用软件系统,并通过对事件、消息的处理和传输把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面向用户的企业门户平台的主要目标为:

1)建立灵活的用户、岗位管理机制,并与人力资源系统中基本信息实时或定时保持一致;

2)建立灵活的信息、功能展现的平台;

3)建立用户和信息、企业流程相关功能的访问控制关系;

4)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机制和内容及功能管理。

企业信息门户是企业用户通过web接入系统的方式,通过系统用户和权限管理、内容和功能个性化定制、内容管理和发布,以及对外接口和工具等功能将多个系统界面集成,形成统一的企业信息门户。企业信息门户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和系统的骨干,它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信息资源,集成企业各种信息系统,提供基于不同角色和权限的、个性化的信息、知识、服务与应用。企业的内、外部用户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管理、组织、查询、个性化定制相关信息与服务,同时还提供数据报表分析、业务决策支持等。

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红辽公司)进行门户系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整合、升级OA系统,以及统一认证集成,使得日常业务操作中涉及的多方面的信息系统整合在一个统一的信息门户下,实现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统一授权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同时,为了得到更好的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和灵活性,针对相应的应用环节使用了适合的设计模式。

2 企业门户系统应用架构

红辽公司门户系统采用基于WebSphere Portal Server框架,认证和单点登录基于京华网络自主开发的统一认证服务器来实现,它提供了安全、统一的应用整合方案。

2.1 门户安全部署方案

门户部署分为三个区域,即:公共区、隔离区和安全区,通过使用防火墙来分隔,保证物理上的安全性。如图1所示。

公共区位于Internet中,客户端浏览器和域名服务器都处于这个区,属于高危区域。

在隔离区,由HTTP Server负责接收用户请求,并转发给安全区的相关系统处理。对安全区的所有请求,首先都会被统一认证服务器的过滤器拦截,如果用户没有经过认证,则首先由认证服务器进行身份的认证,认证通过后,再将请求发回门户和相关业务系统,并使用Token的方式传递用户凭证,实现认证信息在各系统间的共享,达到SSO的目的。

这个区域,包括门户、业务系统、目录、数据库、认证等和业务相关的所有服务器,与隔离区透过Domain Firewall连接,Internet是完全隔离的。

门户服务器中提供业务系统集成的框架,向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是系统的基础设施。业务系统使用单独的服务器部署,并使用业务集成Portlets整合到门户中。

2.2 系统应用框架

系统应用框架分为四个部分,如图2所示。

其中:

1)登录认证

这个区域包括统一用户认证和单点登录框架,客户端对整个应用框架内其它资源的访问,都必须要通过这一层的认证,并通过单点登录框架传递凭证。

2)统一用户库

基于LDAP库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设施,框架内所有系统使用的用户及组织结构信息都在这里存储。

3)门户框架

基于IBM Websphere Portal的门户框架是整个应用框架的核心部分,提供了以下的服务:

(1)统一用户管理:对统一用户库中所有用户的注册、审核等用户管理工作都在门户中完成。

(2)功能定义和授权:对于需要集成到门户中的业务系统,需要按照功能模块开发,并将模块访问地址和其中的功能点在门户中预先定义。管理员按照层级关系,将定义好功能权限分配到下级的单位或具体的用户,达到对业务应用系统权限的统一管理的目的。

(3)应用集成:在功能定义中,已经将模块访问地址定义到了门户框架中,在显示层面,系统还提供一个应用集成Portlet,将应用功能整合到门户的页面中,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体验。

(4)用户接口:为避免业务系统直接与统一用户库交互而导致的混乱,门户框架提供统一的用户接口供使用统一用户的业务系统调用。由于对用户的管理统一在门户中进行,故提供的用户接口为只读操作。

(5)消息接口:系统利用邮件、短信、站内消息等方式与用户沟通,门户框架中提供的消息接口可以使各业务系统更加统一便捷的达到执行相关操作。

4)业务应用

业务应用包括两部分:

(1)统一用户应用系统:这类系统在门户中进行功能的定义和授权,使用门户提供的用户接口获取用户数据,并在门户提供的页面框架中完成相关的业务操作。用户的凭证的传递由单点登录框架负责。

(2)其他应用系统:这类系统本身可以独立完成业务操作,框架只是通过应用集成Portlet将其整合到门户中,并通过单点登录框架提供基于用户映射的单点登录功能,增强用户体验。

2.3 内容管理框架

公司和下属沈阳、营口生产厂可以通过内容管理系统,通过一个内容管理流程将信息有选择地发布到企业门户。使用可自定义的流程,可以对内容进行多次级的审核。

根据站点需要,管理员建立各种栏目,这是站点的框架。为了发布信息,需要建立至少一个流程,每个流程可以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可以指定若干个操作者。还需要建立至少一个信息表单(写作模板),在表单中可以定义信息包含的字段。这样,将流程和表单与栏目绑定,就可以进行信息的发布了。对于已发布的信息,需要制作显示模板,与栏目绑定,从而指定了内容的显示格式。

要在协同办公系统中形成对公司各部门、生产厂的内容信息的采编发流程,每种内容信息可选择发布到一个或者多个门户的某个栏目,由办公室最终审核把关,实现信息发布流程化、模板化、有痕迹管理,每一步对内容与发布位置等属性的修改操作有日志记录,责任分工明确。

3 系统的核心特色

3.1 即时通讯

企业沟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QQ、MSN等如何管理?运行多套管理系统OA,CRM,ERP…,N套数据N个密码?如何为公司提高沟通和管理效率?

这里,我们采用了UcSTAR作为一个统一的融合工作平台,能协助解决上述沟通问题,同时支持局域网内部署或者公网部署,可管理,可控制,可扩展。它能够管理系统和把业务系统进行融合:多套系统数据同步,单点登陆,同时实现即时沟通,快速处理。它还支持C/S客户端、WEB客户端、手机客户端、QQ/MSN互通、短信的双向互发,无论您身在何处,您都能保持最廉价的即时沟通,信息获取。它能实现工作组支持,研发组讨论。实现公司公告、部门公告,广播消息,不用担心错过了最紧急的通知,公司也不用担心紧急信息的传递。可以提供专业的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培训、普通会议的需要,简单,快捷。从而使公司沟通更加人性化,沟通效率明显增强。

3.2 移动办公

通过在红辽公司建立门户系统,还可以实现通过智能移动设备浏览器的方式访问协同办公系统,实现流程的审批等操作。这里我们采用了京华EXPDA移动办公系统。它能够将各类IT应用系统,方便地发布到手机终端上。

京华EXPDA移动办公系统利用交互式镜像技术,将应用系统的客户端和数据,完全部署在该移动办公系统上运行和处理,仅把应用运行的界面,以屏幕刷新的方式,传送给手机终端,而手机终端也仅向平台发送键盘鼠标信息。且可以实现绝大多数IT应用系统可以无损、零开发地移植成为移动应用并发布到手机上,并在低带宽、低硬件能力的手机环境上高效运行,加强了安全性,实现移动办公与PC应用的融合和统一。

4 结束语

面向用户的企业门户系统在红辽公司中的应用,可以优化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最终实现企业安全高效运转、运行成本降低的目的,且将可以确保各个核心业务系统之间、各个核心业务系统与企业统一信息门户之间遵循统一的接口规范、接口协议标准,引导各个应用系统按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要求在统一的集成平台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渐进的业务流程重组,协同形成统一的信息整体服务于红辽公司的整体运作。通过门户系统的建设,还将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视觉去看问题,便于跨越不同的底层技术,利用现有资源,从而大大的简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宋绍成,韩毅,毕强.企业门户研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2):28-34.

[2]周晓英.信息构建的内容框架和发展现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10):5-9.

[3]计算机世界编辑部.六大门户之见[J].计算机世界,2006,(14):14-18.

[4]徐家俊,贾文.企业信息门户EIP[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王凤燕,刘春茂.虚拟门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电子商务,2010.8:226-227.

[6]钟勇,张海盛.基于多Agent的中小企业信息门户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4(5):60-62.

[7]崔松健.基于WebLogic的烟草企业门户[D].东南大学,2005.

企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 第2篇

一、企业战略管理常见的几种误区

战略分析和管理不同于我国的长期规划和计划管理,它是企业面对环境变化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我们在认识战略管理时经常性地进入分析误区,笔者认为这是战略管理在我国没有全面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讨论这些认识上的错误有助于战略管理的开展。笔者认为这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未来认识方法上的误区:趋势分析

在传统的分析和管理中,对未来的认识和发展变化的预测,一般多采用历史资料趋势外推分析的方法(譬如回归分析或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等),似乎未来必定会以一种趋势延续下去的。在传统经济下这种趋势外推的认识方法也许很有用,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比较稳定,且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表现得很明显,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经济变革在加快,影响未来发展变化的因素更多表现为突变性变化,或者说从趋势形成到发生逆转的时间在缩短,因而依靠传统趋势分析来进行管理决策常常不能奏效,战略管理需研究突变的环境变化,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所以在方法上要采用系统论、突变论、博绎论等现代方法。

2、管理目标设计的误区:追求稳定的发展

管理目标是企业管理者必须确定的基本内容之一,很多企业在管理目标的设计时,常常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即企业要稳定地发展。应该说,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这是正确的管理目标设计标准,传统经济取胜在规模,规模经营是企业所追求的,只有稳定才能保证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只有在稳步的资本积累下才能获得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的发展已经表明,现代财富的积累是超常规的,巨大规模有时恰恰是竞争的敌人,按部就班地发展不是现代企业的主要方式,寻求创新、追求变化才是企业发展的真缔。企业战略管理要求的正是这种创新的思维,这种创新首先表现在管理目标的设计上,这种创新包括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组织和结构的创新之中。

3、战略计划的误区:定期和全面的计划

面向企业需求 推进教学改革 第3篇

摘要:分析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与专业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内容。从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体系完善,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论述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企业需求;物流人才;教学改革

1. 物流产业的发展与专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物流产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电子商务井喷式的增长,产生了巨量的物流需求。动辄数十亿元的大型物流产业园项目在多个城市和地区建起。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一个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社会化物流体系作支撑,更需要数量巨大的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我国物流人才的较大需求将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⑴ 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制定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法律法规与管理条例,发挥其指导、组织、协调物流业的作用。要实现物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就需要大量具有先进的物流理念、扎实的物流系统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突出的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⑵ 教育与科研部门

产业的发展呼唤更多具备高学历、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高校是物流理论知识的研究基地和专门人才的培养摇篮。科研部门不仅需要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还要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规划。这些都要由有实力的物流专门人才来完成。

⑶ 工业与商业企业

工商企业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泉来提高企业的质量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中高级物流人才就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内在因素。

⑷ 专业化的物流公司

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在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符合時代的要求。

⑸ 独立的管理咨询机构

管理咨询机构可提供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战略制定、物流软件开发、物流知识培训,以及政策咨询、决策咨询、综合咨询等。需要大量素质高、经验丰富的物流专业人才。

从物流行业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最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2. 物流人才的基本要求

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泛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又要具备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校物流专业应当致力于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物流行业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3.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内容

面向物流企业的需求,推进教学的改革,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与设施设备的运用、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1 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的传统定义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说的是教育的传承性。在今天,教育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积极的含义,它不只是传承和规约问题,同时还创造问题;不只从社会哪里接收资源,同时还要反过来向社会提供新的资源,这就是教育的贡献。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断更新,要创造出新的思想和认识,要带给学生思考方法的领悟、思想精神的启迪,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3.2 改进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资源调度和课程专业知识密切关联。不仅需要着眼于人才出众的需求,还需要考虑诸如师资、设备、实习实训条件等许多不同的要素。同时,课程改革还要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配套,在强调课程创新的同时,实现课堂的创新,使课程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并不断走向成熟。应考虑增加一些学科前沿、创新方法论、交叉学科类的课程。

3.3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从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精神,不仅要研究学科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动态,还要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研究和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使讲授的课程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还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4. 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课内的学时非常有限,需要老师们开动脑筋,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同时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使有限学时的课程教学取得无限大的成效。互动式、启发式、小组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外小组学习、企业实习参观等多种方法相结合,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活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消化并升华知识,逐步成长为“全面发展+特长突出+人格健康”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在教学的改革中注重发现式、探究式、自主式、小组式,以及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小组学习研讨、社会调查与结果分析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充分体现启发式、创新思维的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还改革了考试方式,变以往的“一卷定分数”为考核学生课内知识的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结论

社会的进步,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面向企业的需求,可以让我们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涛. 教育人才发展与管理机制创新[J]. 经济经纬, 2015, 01: 120-124.

[2]张庆英, 刘志平, 辜勇等. 优化产学结合教育 培养卓越物流人才[J]. 东方教育, 2015, 77: 97.

[3]钟秉林. 推进大学科教融合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 05: 4-6+10.

[4]屈波, 程哲, 马忠等. 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 (4): 85-87.

[5]张庆英, 王正国, 陈焰, 夏青云. 面向物流行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C]. 第十四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4.

项目支持:

中国物流学会教改教研项目: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ZW2016067)。

面向烟草企业的设备管理系统 第4篇

近些年来,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完善, 使得烟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烟草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品种的增加, 烟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高潮, 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而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生产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于是, 制造执行系统应运而生, 作为CIMS三层结构的中间层部分, 制造执行系统对车间的生产进行直接管理[1]。在MES系统中, 设备管理系统作为关键模块, 负责现场设备状态监测维护和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通讯, 是烟草工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设备是现代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而且随着机器设备技术含量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 使得现代设备既是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工具, 也是资金密集型的社会财富[2]。设备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烟草企业的各项关键指标, 如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效率等。设备管理作为制造执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 对其它模块和功能起着促进和约束的作用。因此,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烟草企业也相对应的对于设备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该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设备管理系统来解决生产车间内设备的管理问题, 进而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减少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生产效率。

2 设备管理系统概述

烟草企业属于流程型企业, 流程型企业产品相对比较固定。很多企业的设备管理系统都是在厂级的企业资源管理层次上进行全厂范围内的设备管理, 范围太广, 针对性不够强。该文为适应烟草企业的生产特点, 提高针对性, 提出的方案主要解决以生产车间为单位的生产线设备管理。

为了保证系统的可操作性以及相关数据查询的便利性, 整个设备管理系统由以下两部分组成。一、设备控制系统主要负责现场设备的管理, 该系统主要针对设备的参数的具体管理, 是设备管理人员以及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平台。二、设备信息系统来实现具体设备信息的查询浏览, 为所有关心设备工作的人提供信息服务, 是大众信息咨询平台, 同时也负责完成生产计划的下达、审核、浏览等任务。

3 设备管理系统目标

烟草企业的核心任务是“生产”,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是生产管理不断追求的目标。精益制造的核心是消除浪费、持续改进。通过设备管理系统的实施, 构建一整套的设备管理体系, 即建立设备PDCA循环管理体系, 严格按照设备的维保标准与维保计划执行各项设备维保工作;在完善设备维护保养周期的基础上, 建立设备预防维护机制, 进而提高设备的保障能力, 最后实现对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控, 对产品质量、设备生产能力和性能, 以及生产成本的持续改进。

本系统将原来的手工设备管理过程信息化, 全部由厂级计算机网络实现对设备的管理, 完成设备的点检管理、维护管理、维修管理、润滑管理、设备备件管理、设备运行管理等, 将原来人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和操作, 利用计算机严格规范, 是设备的所有状态和使用情况信息化, 并且实现可预测管理。将原来设备出现故障以后的事后维修逐渐转变为预防性维修, 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信息化设备信息后, 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4 设备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对设备台帐等基本资料信息的管理, 实现对生产现场设备动态运行的点检管理、维护管理、维修管理、润滑管理、设备备件管理、设备运行管理等, 进行设备故障分析、设备停机处理, 以及设备备件使用过程管理和设备性能分析等, 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整个设备管理系统一方面实时收集、汇总设备运行数据, 一方面记录设备的设备保养、设备润滑、设备点检、设备维修, 以及备件使用等信息, 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和负荷, 并产生设备的阶段性、周期性和预防性的维护计划, 并对突发故障产生响应, 提供故障诊断提供基础信息, 实现设备的停机管理;对设备指标、设备故障停机率、设备有效作业率、设备利用率、设备事故频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保证设备高效使用, 达到对设备进行最优化管理与维护的目的。

1) 设备台账管理。

该模块主要是对设备基础信息进行管理。基础信息包括设备号、设备名称、生产厂家、出厂日期、投用年月、规格型号、购置时间、设备类型、投用年限、所属部门编号等。系统对以上信息提供添加、修改和删除等功能。与此同时, 系统还提供对于设备档案的管理, 其中包括说明书、合格证、操作规程、图纸等技术资料等相关信息的维护, 通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设备台账信息, 来保障设备日常维修维护等工作的顺利实施。

2) 点检管理。

包括设备日常点检、定期点检、巡检、设备完好检查等方面的管理。设备点检管理可提供按照不同的标准和周期, 对规定的部位进行检查, 这样可以更早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并及时进行维护和维修, 使设备能够保证正常生产的进行。其可根据不同设备按照日、周、月等周期定制若干检查项目、检查方法, 并将点检任务制定到相关人员。该管理功能同无线手持终端结合, 可将检查结果及时的上传到MES系统中, 可快速形成点检记录。负责车间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设备检查记录的查阅, 可以制定出所有设备的维修计划和维护保养时间。在不影响车间生产计划执行的情况下, 执行设备维护保养计划, 使设备停工进入维护状态。设备完好检查是对设备完好性按照标准检查, 并且将记录检查录入系统, 当设备出现异常时, 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对设备尽快维修。

3) 维护管理。

包括设备维护计划的制定、审批、下达、检查、记录、查询等等。设备管理系统为设备建立合理的维护流程, 按照规定定期对其执行强制保养维护。在理想的情况下, 当设备出现故障, 工人可以立刻到场对设备进行维修, 减少因为停机而对生产计划所造成影响。

4) 维修管理。

设备维修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维修管理、故障维修管理、维修备件管理三部分。计划维修管理包括维修计划的制定、下达、执行、检查等功能;故障维修管理包括维修记录的录入整理、设备维修档案、维修经验支持、设备故障分析处理等功能;维修备件管理包括备件需求计划、备件查询、设备关键备件换件管理等功能。

在维修管理中, 设备维修管理是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记录和分析, 可以优化设备维修和维护的的过程, 在数据不断积累的过程中, 从中找出规律, 完善设备预防性维护管理, 提高设备的维修技能, 并且通过对维修数据的分析, 可以对设备的备件数量进行优化管理, 提前准备好相关备件, 减少设备维修时间。

5) 润滑管理。

设备润滑管理通过对设备润滑计划维护、润滑流程维护、设备润滑记录、设备润滑情况查询、润滑油品管理等功能, 成对设备的润滑工作。包括:1、润滑油品管理。润滑油品管理完成润滑油脂和废品油的名称、说明、规格、数量、厂商、期限等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和查询操作。2、润滑记录维护。列出设备及对应的润滑程序进行选择, 自动填充相关润滑程序信息, 用户可以手工进行修改, 但油脂必须从油脂档案中选择。3、润滑记录查询。可按照润滑日期、部门、记录人、设备分类等查询条件对已有的润滑记录进行查询。

6) 备件管理。

备件管理是指对设备的备件进行管理。备件应该越少越好, 因为备件过多会占用企业资金, 但是必须满足不影响设备维修这一个大前提。备件管理主要包括建立设备备件台帐, 完成备件的出入库管理, 制定备件储备定额, 管理备件采购计划, 对备件进行分析, 提供各类统计分析报表。

7) 设备运行管理。

设备运行管理包括设备运行台时记录、设备状态监测、设备事故记录等功能。当设备运行出现异常时, 停机或者报警。车间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系统中的记录分析出一段时间内设备故障停机时间和设备故障停机率, 或者设备有效作业率。对关键或重要的设备可以进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对设备出现的异常状况及时提示, 同时提供相关有帮助的资源维修设备, 加快设备的维修速度, 减少生产停止时间。

5 设备管理系统实现

基于以上的功能设计, 整个设备管理系统采用.Net技术开发。.NET是微软新开发的大型分布式系统平台, 符合CLS (Common Language Specification, 公共语言规范) 的.NET框架是其核心组成部分。.NET平台采用了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 作为标准格式, 具有跨平台特性[5]。因此在企业大型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中, .NET技术得到广泛的使用。系统在Visual Studio 2008环境下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 以Oracle 10g作为系统数据库, 采用C/S与B/S结构结合的方式开发, 以便于对设备的控制以及各种设备信息的浏览。

设备点检模块, 是设备管理系统的重要模块之一。主要通过设置点检计划来生产点检工单, 然后通过完成工单来检查相关检查点的状态, 通过设备检查点状态的及时反馈来指定维修计划。实现界面如图2所示。

为了便于现场工人对设备进行实时点巡检, 系统采用PDA手持设备扫描检查点条码的方式来实现这一功能。PDA手持设备采用Win CE操作系统, PDA既可以通过SQL Server CE数据库的sdf数据文件作为离线数据包与设备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也可以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与系统机型数据交互, 该功能实现界面如图3所示。

6 结论

该文通过对设备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将设备相关的运行数据记录到设备管理系统中, 使得对设备运行状况的管理从原来的人工记录, 依靠经验维护, 到现在的计算机信息化, 对数据分析整理提前维护, 使设备管理上升了一个层次。

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烟草企业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 进而了解企业的生产能力。预防性维护可以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降低设备故障对生产计划执行所造成的不好影响。加强制造执行系统的功能,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是车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 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符合行业、国家和国际有关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对设备从入厂到报废整个阶段实现全程跟踪。接口标准技术采用Web Service, 实现跨平台的应用集成。能够提供完整的设备运行数据, 并提供个性化的可定制的数据报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设备故障原因进行分析, 为今后维护保养提供技术积累。整个系统的易用性好, 可扩展性强。

参考文献

[1]张景旭, 郭剑锋, 马军.制造企业门户构建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 2007, 29 (5) :9-13.

[2]巫世晶.设备管理工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6) :56-58.

[3]赵艳萍, 陆缨, 施国洪, 等.企业设备管理系统分析与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4) :115-117.

[4]蒋亚南, 楼应侯.中小型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的编码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10) :217-219.

面向流程企业的结构化系统分析研究 第5篇

面向流程企业的结构化系统分析研究

系统分析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步骤,结合一个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长电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结构化的系统分析方法,提出了实用的系统分析框架,为系统设计和系统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 者:钱进 许映秋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铸造设备研究英文刊名:REASRCH STUDIES ON FOUNDRY EQUIPMENT年,卷(期):“”(5)分类号:F270.7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分析 结构化设计

面向智慧工厂的卷烟企业实证分析 第6篇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比例约为20%,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 的工业体系。其中,水泥、发电设备、手机、计算机、 彩电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是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但存在“大而不强” 的现象。在本轮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革命中,我国制造业必须直面差距,迎头赶上,为此我国提出了 《中国制造2025》行动战略。智能制造涵盖以智能互联为特征的智能产品、以智慧工厂(Smart Factory)为载体的智能生产、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Cyber- Physical System)为关键的智能管理以及以实时在线为特征的智能服务。可见智慧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及关键[1]。

工厂的信息化发展沿着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智慧化的方向[2]。研究智慧工厂的模型,分析其与各行业当前发展水平的差距,并给出一条迈向智慧工厂的可实现的路线图,是整个制造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烟草行业的紧迫课题。

1智慧工厂的相关研究

CPS系统是智慧工厂的关键技术,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3,4]。2006年美国国家基金会(NSF)科学家Helen Gill提出了CPS的概念,目的是将控制技术融入互联网。2008年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的Edward A. Lee教授在其技术报告《信息物理系统:设计挑战》中指出: “CPS是计算过程和物理过程的集成系统,利用嵌入式计算机和网络对物理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并通过反馈环实现计算过程和物理过程的相互影响”。2011年Karl Henrik Johansson指出:从自动化技术的观点看,CPS是一种工程系统,由一个嵌入在物体中的计算和通信的核,以及物理环境中的结构所监测和控制。

在产业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SMAC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与工业融合,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第四工业革命、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制造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和思考。美国、 欧盟、日本、韩国等纷纷制订了一系列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2009年,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有限公司CEO奇思·诺斯布希最早提出“智慧工厂” 的概念,其核心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2010年德国的专家和教授基于制造立国和制造强国的理念,把CPS运用于生产制造,提出了CPPS,即信息物理生产系统,其核心是智慧工厂。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相关协会提出工业4.0的初步概念。随后不断完善及发展,于2013年正式公开发布,并成为德国的一项国家战略[5]。

我国也将智慧工厂作为精益工厂之后的发展与升级的方向。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提出了泛在信息化智慧制造体系。中科院北京自动化所开展工业与智能关键技术研究。中科院软件所在实时数据处理与智能化方面长期跟踪国外先进水平。科技自动化联盟在国内率先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智慧工厂1.0的架构模型[6]。我国政府也大力发展制造业,并于2015年5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引发全社会对互联网+、智能制造,以及智慧工厂的讨论与建设热潮。

2智慧工厂模型构建

2.1智慧工厂概述

智慧工厂不是单纯的技术命题,而是精益思想、 约束理论为基础,面向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产品的需求特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活动相融合,重塑生产经营模式的过程,其目标是在满足人机和谐、环境友好的基础实现卓越化的定制生产。智慧工厂的价值体现在六个智慧价值网络的融合及网络效应,通过五大集成融合,将四项智慧元素有机协同起来,按照三个维度开展业务活动(本文简称“三四五五六体系”)。

2.2业务视角——智慧工厂的三个维度

美国ARC总结了以制造为中心的数字制造、以设计为中心的数字制造和以管理为中心的数字制造,并考虑了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和产品的销售供应,提出用工程技术、生产制造和供应链这三个维度来描述工厂的全部活动。智慧工厂在此基础上得到实时数据的支持,能够实时下达指令指导这些活动,并且为实现全面的优化,能在这三个维度之间进行交互。

2.3资源视角——智慧工厂的四个智慧元素

制造业的本质是将生产资源,通过有价值的劳动和加工,形成更有价值的产品的过程。构建智慧工厂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生产资源的智慧化。

智慧的人员:包括客户、外部智力资源和企业员工。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的智慧改进而实现:即人的智慧装备、人机接口和虚拟现实。

智慧的物料:即生产过程中物料本身、存储环境, 以及传送到生产现场的过程实现智慧化。物料要实现与生产设备及人员之间的准确配合与自主通讯。

智慧的产品:产品是智慧制造的中心,它与所有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都相关,通过它来组织生产。产品本身的生产进程信息被收集,与生产设备与生产环境进行交互,传递生产指令,直到生产结束。智慧产品在售后服务中还起关键的中介作用。

智慧的设备:智慧设备是生产过程的基本单元,它应该具备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

2.4集成视角——智慧工厂的五个融合

智慧工厂要将单独的生产过程整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整合过程是实现价值流动、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集成:是指将制造过程的不同阶段,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售后等集成起来。供应链集成也实现了不同阶段和不同生产网络通过工作流及资源协同起来,支持高效率的生产。

纵向管控集成:纵向管控集成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企业的全面控制,即从经营管理到工业现场,实现计划指令的下行,现场实绩到运营统计的上行信息畅通。 纵向管控集成是实现面向市场快速响应及个性化生产的关键。

价值链集成:是指从设计、规划、生产、售后技术支持等多环节价值链的集成。价值链集成以产品技术描述为核心,以产品工程为主线,是实现全生产要素按个性化定制进行有序配置的关键。

客户资源集成:将客户与研发、生产、维护集成起来,使其深度参与制造的全过程中,改以往的串行模式为并行模式,支持个性化定制及客户的卓越体验。

智力资源集成: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使得企业能够实现与全世界范围内的智力资源进行协作。智慧工厂采用技术手段,整合及甄选网络中的优秀智力资源,采用外包、众包、分包等模式,实现智慧创造。

2.5技术视角——智慧工厂的五个层次

智慧工厂的构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的高度融合的产物。从技术角度看,可以分为:智慧元素层、全互联网络层、计算平台层、数据分析与处理层、 服务化网络应用层[7]。另外,必须有运维支持及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

从信息化演进的角度来看,从传统的数字化时代向智慧化迈进的过程中,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工厂的贡献是革命性的。

2.6智慧视角——智慧工厂的六大智慧网络

智慧工厂将构建六个价值网络,并通过价值网络之间的协作实现各类业务活动及价值倍增。包括:智慧客户网络、智慧智力网络、智慧供应网络、智慧生产网络、智慧物流网络和智慧服务网络。这六大网络是以客户网络为核心的,反映智慧工厂是以客户为中心,而非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8]。

3卷烟工厂的实证分析

3.1数字化卷烟工厂体系

在烟草工业的生产体系中,卷烟工厂是一个执行单元,接收省级工业公司“四个中心”对生产提出的要求,建立统一生产指挥平台,建立“按订单组织生产” 的管控模式,安全生产,稳定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提升“制造力”水平[9]。

烟草企业较早开展信息化建设,并将信息化上升到行业战略高度。十二五期间,行业开展创建优秀卷烟工厂的专题活动。其中工厂信息化专题进行了行业信息水平的全面调研。专题分析得出:卷烟数字工厂的建设可以归纳为基础设施数字化、过程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和分析数字化四个层次[10]。

实现基础实施数字化:园区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是卷烟厂的基本要求,包括闭路监控系统、智能化会议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一卡通系统和楼宇自控系统等弱电平台。以及计算机主机平台、网络平台、数据库等所组成的信息平台。

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制丝、动力、卷包、物流车间建立集控系统,基本实现的生产过程数字化控制。通过集控系统,一方面稳定生产过程中各类工艺参数及设备参数,另一方面,为管理系统提供人、机、料、法、 环的实时工况。

实现工厂管理数字化:卷烟工厂主要业务管理包括生产、质量、成本、安全及团队建设,通过实施以生产执行系统(MES)为核心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工厂管理业务的流程化、协同化。企业管理将经验型向规范化转变,事后管理向事中、事前管理转变,提升管理效率。

实现决策支持数字化:随着业务管理统的建立,基于业务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应用,生成的各级指标提供给管理者做经营决策,实现决策支持数字化。

3.2数字化建设成效分析

烟草行业明确提出了“信息化企业,智能化工厂” 的信息化建设目标,相对国内其他制造业来说信息化起步较早,起点较高,目标导向明确。

图6所示的基础数字化部分,网络覆盖率低于85% 的工厂只占到总数的1%,有69%的工厂实现了100%的全覆盖。

图7表示过程数字化层面,制丝、卷包、动力三大车间的自动化水平较高,平均值超过70%,而制丝车间更是达到90%以上。物流自动化相对来说发展较慢,但成品和辅料自动化立库也达到了50%左右。

图8表示管理数字化层各核心应用占比情况。其中办公自动化(OA)覆盖达到90%以上,企业资源计划(ERP)达到了70%以上。MES为作为工厂的核心应用,应用率也超过50%。设备运维也达到40%以上,这与设备密集型行业特性高度相关。

图9表示决策分析数字化的应用情况。可以得出, 综合数据分析应用较好,但未能超过40%,而综合型决策支持,领导决策平台等代表全局性的分析优化平台, 占比甚至未能超过5%。

在上述决策分析应用深度来看,高级水平的占比为0%,而低级水平占比为58%,可见数据分析大多还停留在数字报表的层面。

3.3智慧化差距分析

可以得出,卷烟工厂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 但对照智慧工厂的模型,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亟需突破的瓶颈。

1)全面感知系统不完善。生产资源(人、机、料、产品、基础设施)的自动化感知还不完善,无法进行进一步统计和分析应用,无法满足智慧工厂的信息要求。

2)互通互联尚未彻底实现。卷烟厂与中烟公司、 设计与生产、管理与控制之间,虽然存在着多个集成接口,但只限于有限的业务信息交互为主,智慧工厂意义上的融合、信息平滑流动还没有实现。

3 )智能应用水平较低。数据收集不全面、不统一、不实时,造成企业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处理不够。对于已经有的数据,也存在着数据分析建设滞后、 对海量大数据不能充分使用等问题。

4)广泛适用的智能化模式及人机应用尚不完善。 目前,部分企业实施的生产仿真、优化调度、3D人机可视化等智慧应用,都是零星的、区域性的,还未达到整体化的智能生产管理水平。

同时,也要看到,卷烟工厂的硬件条件和技术储备、人才培养在我国制造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在自动化、数字化系统运用方面也有很多成熟的经验,特别是烟草行业全国一体化的整体架构,顺畅有效的指令和信息传递系统等,都构成了建设智慧工厂的坚实基础。

3.4向智慧演进的方向

烟草行业信息化会议指出,重点工程是引领信息化建设及抓手。对照当前不足,基于智慧工厂模型明确信息化建设任务,按照价值输出组合形成从数字化迈向智慧化“重点工程”。

透明化工程:全面审视工厂物联网建设的情况,在基础及协议层面实现资源状态的信息可采集,信息在全厂无缝流动及可视,实现生产资源的智慧化改造。

大数据化工程:数据在全厂的产生、流动,信息红利产生。基于大数据平台优化“微循环”和决策支持

客户中心化工程:客户、员工、社会资源在智慧工厂的融合程度,建立客户关怀及服务体系。

产品中心化工程:全面审视个性化产品的支持力度,改造系统的集成方式,支持系统的APP化改造及按需调用,支持柔性化生产模式的转变。

4结束语

我国工业的发展现状是多元化的,从工业2.0的水平、工业3.0的水平,一直到正在迈向工业4.0的水平都存在着。智慧工厂是继数字化、精益化之后工厂的发展模式,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与关键技术之一。在向智慧工厂迈进的过程中,学习工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划、策略和路线,固然是很好的借鉴,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我们必须审视国内工业现状全局,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突破口。卷烟工厂的信息化水平较高,基本完成了数字化工厂的建设,未来将重点加强一是自底向上的智慧化改造,形成大数据驱动下的企业管理优化机制;二是加强现有业务系统按照智慧工厂的五个集成做好融合。

智慧工厂的学术及理论研究还不深入,特别是能够指导企业建设的应用研究不多见。本文总结提出的智慧工厂“三四五-五六框架体系”,从不同角度给出一个智慧工厂的现实描述,对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具有现实的意义。

摘要:智慧工厂是工厂数字化、精益化之后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及关键技术。回顾国内外在智慧工厂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给出一种智慧工厂的全景描述,即“三四五-五六体系”。基于行业课题的调研数据,全面分析了卷烟工厂在基础数字化、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决策分析数字化等四个层次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及深度。对照智慧工厂体系模型,指出与智慧工厂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资源智慧化融合及数据优化驱动不足。同时,以四大重点工程为引领,给出一个迈向智慧工厂的现实路径。

英国电信发布面向企业的智能VPN 第7篇

i VPN服务是英国电信新一代的VPN服务, 基于其多协议标记交换 (MPLS) 服务。

该服务是英国电信对其21世纪网络 (21CN) 全球平台投资的成果, 并且是面向全球企业客户发布的第一个21CN服务。i VPN使企业能够管理并优先分配其IT网络的流量, 例如, 它能确保电子邮件、语音、视频和其他商务应用更高效地运行。

提高业务效率是i VPN的好处之一, 此外, 这项服务还为跨国企业提供更高的服务可用性保证、更短的问题解决时间和实施时间, 并能提供多语言服务支持。

面向企业 第8篇

电力市场是一种基于经济手段的管理机制, 既包括电力系统运行设备、实现电力交易的应用系统、交易场所等“硬件”, 也包括电力系统运行技术、交易规则、经营管理等“软件”。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正是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应运而生, 为进行电力交易提供技术支持的交互式应用平台。

本文结合电网商业化运营要求和独立发电企业实际需求, 研究设计了面向发电企业的竞价交易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帮助发电企业适应电力交易业务需求, 实现竞价方案的生产、上报、调整和下达等业务流程及优化决策辅助功能, 以及查询、分析和统计历史决策方案、优化模拟等高级辅助功能

1系统设计与实现

1.1设计原则

发电报价辅助决策系统核心思想是用户在该系统的支持下, 在竞价上网过程中能够科学有效地作出决策最经济机组调度方式和最优报价。该系统既满足系统对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和响应速度的要求, 又能满足用户使用简单、操作方便、人机界面友好的要求, 并便于今后系统扩展。

1.2系统结构

发电报价辅助决策系统是以售电盈利最大化为主目标生成报价决策, 为调度决策人员提供报价方案供选择, 并提供成本分析、交易查询、计划调整等功能的决策工具。根据系统设计目标, 整个系统共划分为6大功能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由数个模块组成, 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机组信息管理子系统负责管理、查询发电企业各机组的技术参数, 为电价成本分析子系统提供机组资料。电价成本分析子系统是发电厂商进行报价的基础, 主要是分析发电成本构成和影响因素。系统电价预测子系统主要进行系统电价的预测和管理工作, 用于分析电价变化趋势。竞价决策支持子系统制定竞价上网发电计划和辅助服务计划, 为调度决策人员提供多种优选方案。市场交易管理子系统实现电力交易数据的申报, 采集和统计各时段网上实际交易的电量及相关数据。合同管理子系统用于管理期货、现货、实时和辅助服务交易合同等, 也是交易结算的依据。系统运行管理子系统负责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初始化数据设置及用户功能权限设置等。

1.3数据流图

系统数据由数据管理模块实现数据采集, 采集数据的同时, 数据通过操作接口直接存入后台数据库。所有对数据的读写接口以Web Service方式实现。获取数据时, 客户端通过发起数据操作请求, 由服务器端调用对应的Web Service服务提取数据, 数据以XML方式进行传输, 最后在用户浏览器中表现。提交数据时, 客户端输入参数与环境变量, 以表单方式提交到服务器, 服务器调用相应Web Service服务完成数据传输与计算, 同时更新数据库和返回结果到客户端。系统数据流图如图2所示。

1.4系统逻辑结构

系统依照多层架构设计, 实现表现层、业务层、数据操作层与数据层的隔离。表现层主要实现各B/S模式业务子系统, 同时为以后考虑移动办公需要提供移动信息发布功能。业务层主要根据设置、数据和计算模型实现各子系统业务。数据访问层利用Web Servies和企业库实现数据读取。系统逻辑结构如图3所示。

2技术路线

由于发电厂生产信息数据量大, 且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要求高, 采用大型商用数据库系统更有保障, 系统选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 后台数据管理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 开发工具选用VS2008, 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实现, 发布服务器采用IIS5.0。

系统以B/S (Browser/Server) 模式实现各子系统, 支持多用户分权限操作。权限管理依照用户、角色、功能层次管理, 即用户属于角色, 角色具备权限。设计中采用多层B/S体系结构, 有效分离用户界面、业务逻辑、数据流和数据管理各层次, 方便系统升级与维护。数据库访问通过企业库实现, 解决了异构数据库支持与数据库移植问题。采用B/S体系结构, 更适用于网上信息发布, 而客户端运行浏览器即可, 操作使用简单。

3系统运行情况

结合某发电厂历史运行数据, 模拟电力市场运行开发了发电报价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基于Web方式, 采用B/S体系结构, 集成电力市场运营理论、经济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 具有通用性、实用性、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系统主界面如图4所示, 电价成本分析运行界面如图5所示。

成本报价功能模块运行界面及调度决策显示界面如图6, 图7所示。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及市场规则的确定, 该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报价决策系统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 影响发电厂商制定竞价策略的因素很多, 因此形成的报价方案需要更全面而深入的考虑。且该系统的各个功能子集, 在功能和性能上均需要与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配合协调,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和更优异的系统整体性能。系统涉及的信息数据量大, 数据吞吐量大。如何在现有的系统架构和硬件基础上实现数据的高速交换、实时采集、多点下载、分布式查询、结果统计与信息海量存储等功能, 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方德斌, 王先甲, 张玉新, 等.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公司投标智能决策支持系统[J].电网技术, 2003 (11) .

[2]GORRY G A, MORTON MS.Aframeworkfor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71 (1) .

[3]KEENP, MORTON M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M].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Reading, MA, 1978.

[4]SHI MJ P, WARKENTIN M, COURTNEYJ F, et al.Past, pres-ent, andfuture of decision support technology[J].Decision SupportSystems, 2002 (6) .

[5]胡朝阳, 甘德强, 沈沉.新英格兰电力市场的能量市场和实现技术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3 (3) .

面向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工厂评估 第9篇

数字化工厂(Digital Factories,DF)是指以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为基础,根据虚拟制造的原理,利用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并行工程、精益生产等思想下,对整个生产过程分析以及优化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1]。伴随着我国“十二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浪潮,数字化工厂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3,4],正向着宏观和微观、深度和广度多个层面推进。数字化工厂产品具有高精度、高准确度、高可靠性和高复杂性等特点,并且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其生产方式越来越趋于柔性化。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制造业数字化工厂的实施和布局,而关于数字化工厂的评估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数字化工厂技术应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的难点,关于评估体系与方法国内外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数字化工厂技术应用水平的评估,与企业信息化评估在理念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共同点都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水平。企业信息化评估有诺兰模型[5,6]和SW-CMM模型[7,8]作为构建指标体系的参考模型,诺兰模型总结出了企业信息发展的实践,SW-CMM模型提出了某些客观发展规律;而在制造业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中,企业的主要活动也是引入先进的管理工作理念,开发和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数字化工厂建设水平测评的参考模型。目前针对数字化工厂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估法[9]、经济模型法[10]、数学评估法[11,12]和组合模型法[13,14,15,16],前3种方法各有优点和不足,组合模型法将上述3种方法有机整合,扬长避短,以期准确、高效地对评估对象做出评估。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客观、有效地评估现实中某一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实施水平,对指导制造企业数字化建设和提升制造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APE法,即把层次分析(AHP)、主成分分析(PCA)和模糊评判(Fuzzy)相结合,对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进行评估。

2 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选取评估指标要充分做好现场的数据收集、专家评审、实际验证、统计相关分析,保证指标选取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合理性,使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最小[17,18]。选择数字化工厂的评估指标,首先,充分考虑能最大化、最全面地反映出评估对象在数字化建设各方面的进展情况,争取用最少的指标达到最好的评估效果;其次,以定量评价为主,尽量消除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增强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和相对客观性,使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与指导意义;最后,根据指标各自特点赋予其不同分值,最终构成面向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2.1 基于AHP法建立分层指标体系

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水平评估需要同时评估数字化工程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和数字化支撑技术3个模块。根据评估范围和内容,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企业建议收集,确定每个二级指标下面的三级指标,同时通过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分,可以更合理地对二级指标进行评估,形成从上至下的3层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数字化工厂工程技术应用评估指标

数字化工厂工程技术应用评估包括设计研发技术应用、制造技术应用、试验技术应用和其他技术应用4个二级指标。其中,设计研发技术应用由CAD应用、数字化预装配技术应用、CAPP应用、DFX应用、PDM应用、CAO应用、计算机辅助工装设计应用、逆向工程应用、成组技术应用9个三级指标组成;制造技术应用由CAM应用、数控设备应用、MES应用、仿真技术应用、(RPM)快速原型技术和模块化制造系统应用6个三级指标组成;试验技术应用由CAE应用、CAT应用、CSM应用、CFD应用和VT&E应用5个三级指标组成;其他技术应用包含计算机支持协同设计应用、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应用、决策支持系统(DSS)应用3个三级指标。上述每个三级指标都对应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

2.3 数字化工厂管理技术应用评估指标

数字化工厂管理技术应用评估包括企业间管理技术应用和企业内管理技术应用2个二级指标。企业间管理技术应用由SCM应用、CRM应用和电子商务技术应用3个三级指标组成;企业内管理技术应用由OA应用、CAQ应用、制造业管理信息系统和BRP应用4个三级指标组成。具体如表2所示。

2.4 数字化工厂支撑技术应用评估指标

数字化工厂支撑技术应用评估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2个二级指标。硬件平台由制造设备性能、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网络建设程度和存储设备性能4个三级指标组成;软件平台由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系统安全性和保密性、数字化工厂标准体系、网络性能水平和数据库技术水平5个三级指标组成。具体如表3所示。

单位:分

2.5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确定了数字化工厂建设评估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各层指标赋予一个合理的权重值,将数字化建设各方面的主观评价转化成一个具体的、可计算的数值,用于后续的综合评价。本文中各层次、各项指标权重值的确定,首先对全国50多家制造企业进行调研,然后对调研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拟合,做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初始指标权重值[19,20],在经过资深的专家多轮评审和企业意见采集、修订,最后形成在基本一致的数字化工厂建设的指标权重值。在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中,遵循从上到下的、从粗到细的、从泛到精的顺序,先确定各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即各项一级指标对总目标的产生的影响程度),再确定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即各项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产生的影响程度),然后再分别确定每项二级指标下的各三级指标的权重值。

本文采用0~100分制来评价数字化工厂的建设水平。考虑到底层的三级指标项数较多,且每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划分较细,为便于实际计算,对各项二级指标下的各项三级赋予具体的分值,每项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评价的满分值相加总和为100分,而各项三级指标的具体分值分配也是通过其对上一级指标的影响程度来确定一个分值区间。一级指标有3项,即数字化工厂工程技术、数字化工厂管理技术、数字化工厂支撑技术,其相应的权重值分别为40%、35%和25%;二级指标有8项,三级指标有39项,具体权重及其分值如表1~表3所示。

3 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评估计算方法

3.1 评估计算原则

评估指标的构建是按照层次结构,从上向下逐项细化直到最底层,而评估计算的原则恰好相反,从最底层开始逐步向上累计计算。首先依据三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对三级指标进行评估,再根据第三层的计算结果评估第二层对象,然后以第二层的计算结果评估第一层的指标,最后根据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得到数字化工厂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分值。其中,二级指标的每个元素所对应的所有三级指标元素总分是100分。

3.2 综合评估计算公式

考虑到指标项数众多,以建好的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加权平均统计法来计算数字化工厂建设水平评估分值。

二级指标取值的计算公式:

一级指标取值的计算公式:

数字化建设综合评估值的计算公式:

式中:n为评估体系中三级指标的个数,m为二级指标的个数,p为一级指标的个数;aij为第i个二级指标下第j个三级指标的值;Aki为第k个一级指标下第i个二级指标的值;wki为第k个一级指标下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Bk为第k个一级指标的取值;λk为第k个一级指标的权重;Z为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估计算结果。

3.3 评估步骤

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原则,按照数字化工厂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收集被评估对象的基本数据,按照三级指标的评价标准给出评估分值。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1步按照公式(1),计算评估体系中第二层指标的评估值;

第2步按照公式(2),计算评估体系中第一层指标的评估值;

第3步按照公式(3),计算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估值。

3.4 评价标准

数字化工厂按照建设程度可以分为3个等级:初级水平(0~40分)、中级水平(41~80分)、高级水平(81~100分),每个建设水平都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和着重点。

(1)数字化工厂建设初级水平:以单项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为核心。

企业能够较好地应用某一项数字化技术,在产品研发和制造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在生产过程自动化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检测(CAT)和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使用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初步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人、财、物、产、供、销的计算机辅助管理[21,22]。数字化对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一定的贡献,对产品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有一定提高,对提高产品质量有一定的贡献,数字化综合效益一般。

(2)数字化工厂建设中级水平: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加强企业的单一基础数据建设。

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使用产品数据一致性管理技术,逐步实现基于PDM的设计制造集成,即CAD/CAPP/CAE/CAM的集成,制造加工过程逐步实现计算机数字控制(CNC)和柔性制造系统(FMS);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级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初步实现辅助决策,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数字化对降低产品成本和促进劳动生产率有较大贡献,对产品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有较大提高,对业务决策、开发周期、供货期等有较大影响,提高产品质量的贡献较大,数字化综合效益较高。

(3)数字化工厂建设高级水平: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实现虚拟制造和异地协同,加强企业间的管理。

在设计制造中普遍使用数字化技术,解决了异地产品数据资料完整、安全传输与共享的难题,研发、设计和制造可以异地同时进行,原料、在制品以及成品都由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设备实时控制,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最优智能控制;SCM、CRM和管理方式趋于成熟。数字化对降低产品成本和促进劳动生产率、对产品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提高的贡献均很大,对业务决策、开发周期、供货期等的影响效果明显,对提高产品质量的贡献大,数字化综合效益好。

4 实例应用

运用本文建立的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方法可以评估某一企业的数字化工厂建设现状,下面以某一军工制造企业为例,具体说明实际运用步骤和计算过程。

(1)深入企业调查,收集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现状的各项具体数据,并依据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如表4所示。

(2)依据计算公式(1)~(3),遵循计算原则,计算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估值。

1)根据给出的三级指标评估分值,计算二级指标的分值,由公式(1)得:

2)根据上面得到的二级指标分值,计算一级指标的分值,由公式(2)得:

3)计算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水平综合评估值Z,由公式(3)得:

(3)评估结果分析。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该企业的数字化工厂建设水平综合评估分值为54.75(处于41~80之间),表明处于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的中下级水平。此外,由各具体分值可知,该企业的数字化研发设计应用技术具备较高的水平,运用CAD建立产品的三维参数模型,并进行相关的装配、分析、优化、改进,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产品的统一数据模型,实现了CAD/CAPP/CAM的集成;在产品的数据管理方面,建立了企业级的PDM系统,能够实现人员、组织、权限、文档、流程和变更的管理;在数字化管理技术方面,在企业Intranet基础上,除了实现日常管理外,还实现了物流控制与成本管理和经营计划/生产计划/成本核算以及车间作业计划的管理;在数字化支撑技术方面,基础的硬件、软件建设达到了中等水平。评估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了该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的现有水平。依据评估的结果,该企业的数字化工厂整体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在加强企业基础建设的同时推进内部管理技术应用上的加强,特别是SCM、CRM、OA、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需要提高。

5 结语

本文通过广泛的调研和大量的数据收集分析,融合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实践经验,建立了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将评估指标划分为3层,内容涵盖了制造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评估效果,一方面帮助制造企业发现自身数字化建设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该评估体系和方法为我国企业进行全面数字化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摘要:为了有效评估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的实施水平,提升现代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建立一套面向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工厂评估指标体系,涵盖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39项三级指标,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及分值,采用百分制将制造企业数字化建设划分为3个阶段:0~40分为初级阶段,41~80分为中级阶段,81~100分为高级阶段。通过对某制造企业的实例应用,验证该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面向小微企业贷款的新模式 第10篇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巴曙松等于博鳌论坛上所作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可以得知,随着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企业主存在着希望得到长期借款、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贷款效率等需求。根据调查显示,小微企业融资融资过程中有以下现象:①约四成企业有借款,微型企业相对于小型企业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款。②小微企业融资满意度普遍较低。③约三分之一企业希望得到长期资金,短贷长用现象明显存在④四成企业融资成本超过10%,两成企业存在还款压力⑤银行仍是融资首选渠道,但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小微企业之所以存在融资困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小微企业与银行等金融金钩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也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首要症结。金融机构是经营风险的单位,而及时获得全面、客观的信息是准确判断、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小微企业由于一般尚未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制度,所以缺乏合格的“硬信息”,如财务报表、抵押担保以及信用记录等;而小微企业的“软信息”,如与其他客户的交易状况、信用状况等,从小微企业自身也难以直接获得。这便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很难判断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控制难度大。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进入门槛低,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其经营风险较大。所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金融法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小微企业大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所投入的厂房设备极为有限尤其是缺乏具有更高流动性、可以作为金融机构抵押物的不动产;另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很难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其资金投向、经营状况等,导致金融机构很难控制小微企业的风险。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本控制难度大。由于资金成本、贷款利率主要由金融市场决定,经营成本控制就成为金融机构能否获得理想利润的关键。但在营销、调查、审批、放款、贷后管理、不良清收等各个环节,由于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贷款额度小、贷款期限短,完成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业务(如贷款)所投入的经营成本,往往是大中企业业务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导致控制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信息的不透明以及信息不对称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不可回避的问题。

小微企业贷款新模式的探索

该模式涉及到的主体以及流程如下图所示:

该模式涉及到四个主体,分别是小微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评级机构和担保公司,该模式还融合了抵押机制和担保机制的创新,同时引进了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时缺少抵押和担保的问题和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下面就该模式涉及到的四大主体和运行的流程加以分析说明。

◎小微企业。该模式下小微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而不再需要提供抵押物品,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商业银行。下表是2012年小微企业贷款以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在各个银行的占比实际数据:

由上面的表格不难看出,越是大型商业银行,其小微企业的贷款占比越小。这说明越是掌握信贷额度大的商业银行越是没有能力给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这里我做一个简单的原因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三:①我国存贷利率的官定造成了远远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利差,这也带来了商业银行巨大的利差收入;②基于巨大利差的存在,规模越大的银行越能取得巨大的利润来源。大型商业银行有恃无恐,没有给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动力;③基于风险的考量(也即不良贷款率的控制),大型商业银行往往将小微企业排除在其放贷对象之外。在该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评级机构对小微企业做出的评级结果而不是有无抵押品作出是否贷款以及贷款额度、利率水平的决定。

◎评级机构。在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中最重要的便是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严重不对称。评级机构的引入可以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评级机构要对小微企业作出信用评级这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对小微企业信息的收集可能较为困难,这里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具有信息优势的企业来承担该工作,譬如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凭借运营互联网的产业经验,以及积累下的海量企业数据库,在给出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评级机构的费用可以向银行收取同时由政府出资补贴,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避免贷款申请者与评级机构的利益相关关系,防止评级机构被小微企业绑架而出现虚假的评级结果,同时可以减轻小微企业的财务负担。

◎担保机构。现有的小微企业担保成本较高,而且一般都要求提供较为严格的反担保措施。这样既给小微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且囿于过高的反担保门槛,小微企业往往因为缺乏反担保物品而无法取得担保。笔者认为,在反担保环节可以进行新的尝试,例如放弃传统的以“物”担保的方式,而转向以“权”担保的方式,这里的权指的是诸如林业权、矿业权、海域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等企业的收益权。

总之,在新模式下,由于评级机构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贷款风险变得明朗易控;由于担保公司的引入和反担保机制的创新使得小微企业避开了抵押担保物不足的短板,可以凭借自身的合法收益权获得担保进而申请到银行贷款。该模式的有效运转依赖于信息在各个主体之间及时真实地传递,评级机构必须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信息、财务状况、交易记录和信用状况等信息作出真实可靠的评级,真实地反映贷款风险;担保公司则要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有无适当的反担保为小微企业提供适度的担保;银行则根据小微企业评级结果和担保情况受理其贷款申请,并决定合适的贷款额度以及利率水平;如此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便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面向企业 第11篇

企业集成是企业的运行与管理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需求和技术双轮驱动的结果。企业集成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来源于企业提高自身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集成是我国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效地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降低开发成本和技术难度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应该抓基础管理信息化。首先,通过企业基本资源的信息化,建立和改造企业的基础管理,对各种基础信息(产品信息、管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及完善,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数据基础;第二步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ERP),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集成业务处理;第三步才考虑企业间的合作,利用外部资源,进行供应链合作,使得业务效率最大化等。

发达国家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归纳为“先企业重组,后信息化”。重新规划企业,通过构筑企业的生产框架来释放信息技术的潜力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此提出了面向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的企业信息集成方案,对中小企业重新规划生产加工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有效缩短产品形成周期、加速产品从设计领域到制造领域的转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制造执行系统的作用和功能结构

1.1 作用和地位

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将MES定义为“位于上层的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的工业控制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为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提供计划的执行、跟踪,以及所有资源(人、设备、物料和客户需求等)的当前状态。图1是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企业集成模型,从中可以看出,MES是计划管理层与底层设备控制之间联系的桥梁;而控制层的数据采集为上层系统提供了一些必须的基础数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MES连接了上下两层中的多种系统,使之成为一个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该系统提供现场、实时的生产管理数据、质量数据、成本数据等,是企业设备、组织、控制及信息系统的集成。

1.2 功能结构

企业MES总体框架重新规划如图2所示。它克服了传统的制造执行系统敏捷性差,可集成性弱,并且缺乏重构性的弱点,能很好地支持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MES的总体框架在逻辑上分为车间层、单元层与设备层。单元层与车间层在逻辑上分成两部分,但在物理上单元控制器既可与车间控制器合并也可以分开,特别是当车间内DNC系统比较少时,车间控制器与单元控制器可合并到一台计算机上,满足并行环境下对MES可配置可重构的要求。其中车间控制器主要有车间层的计划、订单管理、完工管理、物料管理、工具管理、设备管理、品质控制、数据采集、NC程序管理及生产统计等模块;单元控制器主要分为单元层的计划与派工、工况管理、品质控制等模块;DNC接口主要有数据通讯控制、任务接收与查看、NC程序仿真、NC程序双向传输、机床状态信息采集及紧急信息实时反馈等模块。该框架可以实现车间和整个MES对并行工程的支持。

在该框架中,每个对象都使用自身具有的功能和方法来操作数据,分别完成系统的各种功能;通过对象请求代理(ORB)可使不同软件商的系统相互交换信息和进行互操作。这些特征使开发MES费用较低,同时又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柔性。

从以上框架可以看出:MES是以产品数据为平台,以工作流程管理和资源调配系统为工具,对企业活动中和制造有关的所有资源和过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目标上充分体现对成本的控制、对品质的控制和对客户服务的管理,着眼于企业制造领域准连续的计算机化管理,主要用于生产制造阶段和辅助管理,因此要求企业的信息集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企业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

基于MES的企业信息集成应该是一个可以迅速实施、方便定制的易扩展的数据管理平台,具备以下特点和功能:1)以产品数据为核心的企业级设计、工艺、制造的协同工作平台;2)各种CAD工具的集成,保证各种产品数据源的统一性;3)图文档的管理,解决企业的图文档集中存储、版本控制和安全保密等问题;4)帮助企业对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各种BOM)进行统一管理;5)针对企业的各种设计、工艺、生产制造等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和集成;6)面向机械工程、办公自动化和过程控制等领域提供企业模板定义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信息集成的实施工作量;7)依托组件化的体系结构,通过开发接口和各种定制工具,结合企业模板,为用户提供快速高效的实施方法。

企业集成是在企业建模方法与技术、工作流管理技术、企业内应用集成及企业间电子商务集成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产生的。在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持与驱动下,企业集成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就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分别予以阐述。

2.1 企业建模

企业建模是基于一定的标准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整个企业功能、组织、过程控制、信息、知识和资源等进行描述的活动。企业建模的任务是完成对企业基本情况的定制,主要包括对产品、文档、零件的分类和属性定制,对图文档提取信息的定制,以及产品结构最大层数定制。企业建模完成了文档管理和产品结构管理两大模块的基本定制。

文档的分类和属性定制。文档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对文档的存档、控制、查询便利的角度出发,首先按照科室来区分。企业的生产部门安排一般为:设计室、工艺室、定额工艺室、加工工艺室、工装室、品质控制室等。2)文档分类也要根据不同软件加以区分。设计技术文档包括三维(UG及Pro/E等)、二维(AutoCAD/Jpg等)以及Office系列的文档。3)在满足上述两个原则基础上,尽量减少文档类别,以便于用户使用。文档属性主要包括文档编码、文档名称、版本、安全级别、创建人、创建时间、状态等。文档属性描述了文档的部分信息,更重要的是给文档的管理和查询带来了便利。

产品的分类和属性定制。按照国家标准对产品进行分类。产品属性主要包括产品代号、产品名称、产品品质、用户信息、尺寸参数、创建人、创建时间等。

零件的分类和属性定制。零件属性主要包括零件代号、零件名称、品质、材料、零件类型、状态等。零件属性描述了零件的部分信息,通过属性对零件进行查询、管理非常便利。

文档入库时要与零件或产品建立关联关系,通过定制零件与图文档的对应关系,比如定制文档与零件的编码内容相关(完全匹配或前若干位匹配),实现文档入库时与具有相同属性的零件自动关联。

2.2CAD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目前机械制造行业80%以上的企业和设计人员使用AutoCAD作为专业设计平台,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尤其如此。AutoCAD具有强大的工程图形编辑功能,又具有与数据库的链接功能,容易实现图形对象数据转换,内嵌功能强大的二次开发接口软件,为企业自主开发适合本企业生产目的的信息集成平台提供了便利。

CAD系统与企业信息集成使得CAD系统的输出不再是单一的图纸与表格文件。CAM需要图形数据;CAPP需要图形、加工数据、材料数据、装配关系数据等等。

a) CAD与CAM集成, 其目的在于使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自动化设备的数控编程(NCP) 软件能读取CAD图形数据,实现数字化自动编程控制。三维CAD与CAM系统的应用可以解决数控编程与CAD设计图形信息的共享。

b) CAD系统内部图形数据与设计文件、表格数据的集成。CAD系统以完成图形设计为主,为了完整描述产品,还必须提供设计文件、表格,如装配图明细表中描述有关装配所需零部件数据以及产品或部件所需的通用件、标准件等。这些设计文件、表格数据来源于设计图形及其图形上的标注,所以设计绘图与形成设计文件、表格集成运行,实现CAD系统内部数据的共享是CAD系统内部的重要目的。其中对象属性定义(完成诸如标题栏、明细表等模块设计与属性定义);应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描述产品的数据库;提取对象属性链接数据库,解决图形上的标注、标题栏数据与产品数据库的互联关系,实现数据共享是CAD系统与企业信息集成的核心功能。

c) CAD与CAPP集成。CAD与CAPP集成的目的是在设计编制工艺文件时能利用、读取CAD已形成的图形文件与数据,完成工艺设计与文件编制。根据CAD系统对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编码,建立面向工艺设计,面向生产计划与加工制造,面向装配过程,面向品质管理等过程的产品结构树;汇总各种明细表,建立各种BOM文件。

CAPP系统的主要功能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工艺表格定义;工艺规程类型管理;工艺规程编制;工序简图绘制;工艺文件浏览;文件排版打印等部分组成。这样的CAPP系统以产品结构为核心进行工艺信息的组织,提供产品结构管理功能。所有工艺信息都通过产品零部件明细表、装配图明细栏、零件图标题栏等数据关联的方式,与CAD实现信息集成,为生产计划、加工制造管理的信息集成奠定基础。制造工艺信息集成和共享对于提高企业工艺准备质量、缩短工艺准备周期、提高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3 工作流程管理与企业信息集成

工作流程管理是企业信息集成的重要体现。将制造执行过程各个阶段的步骤及执行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提取后,形成各个阶段对应的工作流程模板。具体过程如下:用户登陆系统,根据任务提示,在需要的场合触发应用软件,完成操作人员与应用软件的交互,实现对过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用户提交零件或文档时,调用对应的工作流程模板,根据工作流程模板的定义创建流程实例,并调度和监控流程中每一个活动的执行;流程实例的每一步活动都完成之后,相应的文档或零件自动生效入库。

企业工作流程管理的重点在于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实现传送文档、发送事件通知和接收设计建议等功能,并保留跟踪产品从概念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直到停止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的所有历史记录。工作流程管理不仅记录企业制造执行系统各阶段的信息,还包括各阶段过程的信息,如记录设计、校对、审核等步骤完成的日期、零部件加工、装配进度等。通过工作流程管理,可以实现设计过程规范化、加工制造并行化,提高设计、制造品质和工作效率。

工作流程管理技术综合了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中诸多研究领域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如:数据库管理、面向对象技术、Web技术、图形化用户界面、系统集成、消息传递和文档管理等。在制造执行领域进行工作流管理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可实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信息的集成与统一,更加有效地对企业信息与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

3 结语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搭建面向MES的信息集成平台,建立了企业从设计到制造过程的“绿色通道”。系统并不是追求大而全,而是对企业活动中与制造有关的所有资源和过程进行统一的调配和管理,充分利用了企业各项资源。MES则体现了制造业的本质,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提高企业内(间)多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效率和协同效果的技术平台。

只有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框架搭建得初具规模,把企业信息做到高度化、集中化,使资源充分共享,才能保证产品的最优化、成本最小化及利润最大化。

摘要:介绍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总体结构,分析其作用和功能结构。指出企业的信息化应建立在正确合理的企业模型上,首先对生产过程进行改善或重新规划,再进一步以组件的方式进行整体的信息化建设。着重分析了企业信息集成实施的关键技术:企业建模、CAD与企业信息的集成、工作流程管理技术。对于企业用最少的资源耗费,最为经济的手段和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制造执行系统,企业集成,企业建模

参考文献

[1]马军,周景虎,张银,等.CAD/CAPP/PDM一体化系统在轴承企业中的应用[J].轴承,2007(6).

[2]陈宗舜.怎样理解以PDM为核心的企业信息集成[J].制造业信息化,2007(8).

[3]李涛,钟诗胜.PDM系统中工作流与过程管理模型的建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6).

[4]王素艳,王立军.AutoCAD/CAPP/PDM一体化解决方案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10).

上一篇:职高旅游教学论文下一篇:劳务派遣风险控制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