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农户范文

2024-08-13

项目农户范文(精选9篇)

项目农户 第1篇

已有不少研究对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 如王刚等 (2006) 以定西地区为例, 通过建立各种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进行了社会效益评价。何兴照等 (2008) 通过对黄土高原世行贷款项目的研究, 认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开展促进了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间接改善了农村的劳动力从业情况。陈国建等 (2005) 通过对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社会经济效应的评价, 认为水土保持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很大,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反映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影响的最重要因子。匡远配和罗荷花 (2010) 分析了水土保持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 发现水土保持对我国农业GDP直接影响不是很大, 但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每增加1%,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以上评估多从宏观层面或者中观层面进行分析, 没有考察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对微观层面农户的影响。在当前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务农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 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对农户农业生产劳动投入的影响尤其重要。一项能够节省农户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水土保持项目势必能够被农户所接受和执行。为此, 本文利用2011年云贵鄂渝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监评终期调查的农户数据, 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对农户农业生产劳动投入的影响。

1 数据来源与农户人口特征

本文数据来自云贵鄂渝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监评终期调查。云贵鄂渝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覆盖了云贵鄂渝4省 (市) 37个县, 调查选取合川、红安、黔西、万州、夷陵、永善、元谋8个典型项目县。抽样方法是在每县选择3条实施了项目的小流域, 每条流域随机选择2个村进行调查。终期共调查了480个农户, 其中项目户401户, 未参与项目的非项目户79户。根据农户所在村关键知情人的判定, 调查农户依据家庭经济状况区分为富裕户、一般户和贫困户, 参与项目农户的家庭人口特征列于表1中。调查农户户均有3.84人, 参与了项目的农户中, 贫困户家庭规模最小, 富裕户和一般户家庭规模较大。调查农户户均男性人口在两人左右, 女性人口数略小于男性人口数。农户平均劳动力比重为65.10%, 富裕户劳动力比重最高, 达到70.79%, 贫困户劳动力比重最低, 仅55.91%。由于调查农户位于较偏远山区, 农户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低, 男性劳动力教育年限为6.65年, 女性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4.67年。不论是男性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还是女性劳动力受教育年限, 贫困户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最低, 富裕户最高。

项目区实施的水土保持项目措施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私益措施包括经果林、养殖、沼气池和节柴灶, 是单个农户得到益处。一类是公益措施, 一般是村集体建造, 农户集体受益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措施 (拦砂坝、截水沟、、田间便道、机耕道、蓄水池等) 。在所有调查的项目户中, 参与果木林措施的农户有176户, 参与经济林措施的农户有88户, 参与养殖措施的农户有119户, 参与节柴灶措施的农户有29户, 参与沼气池措施的农户有96户, 参与基础设施措施的农户有322户。

2 项目措施对不同性别劳动力投入的影响

在调查中考察了经果林和养畜措施实施过程中不同性别劳动力的投入情况, 不同性别劳动力类型包括家庭男性劳动力、家庭女性劳动力、雇佣男性劳动力和雇佣女性劳动力。经果林措施实施包括以下农艺流程:整地/挖洞、栽植、浇水/灌溉/打药/施肥/除草、剪枝、喷洒除草剂、收获和销售等。养殖措施实施过程中的流程包括采集和准备食料、喂养、清理畜棚、接种疫苗和治疗、销售以及其他程序 (如繁殖等) 。参与经果林措施和养殖措施的农户根据劳动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过程总结了不同劳动力类型的分配情况。

经果林措施开展过程中不同性别劳动力配置状况见图1。经果林生产过程的劳动力投入主要以家庭自身劳动力为主, 雇佣劳动力为辅, 其中家庭男性和女性劳动力总投入占所有经果林劳动力投入的84%, 雇佣劳动力占16%, 家庭男性劳动力投入所占的比重比女性劳动力投入比重高出10%。从具体生产流程的劳动力投入的不同类型来看, 整地、种植、浇水/灌溉/打药/施肥/除草、剪枝和喷除草剂等活动都以家庭男性劳动力为主, 特别是剪枝, 家庭男性劳动力投入占63.3%, 这主要是因为剪枝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类型, 剪枝的好坏决定着经果林的产出, 从而对整个家庭的收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而收获则是以家庭女性劳动力为主, 在销售上家庭男性和女性投入差别不大。

养殖过程中不同性别劳动力投入的比例绘于图2中。整个养殖过程中以家庭劳动力投入为主, 男性家庭劳动力投入和女性家庭劳动力投入总和占整个生产劳动力投入的94%, 女性劳动力投入高于男性劳动力投入。雇佣劳动力投入主要发生在接种疫苗和治疗的过程中, 其它生产过程的雇佣劳动力比例很低, 总体而言雇佣劳动力主要以女性为主。从具体养殖流程来看, 采集食料准备、喂养阶段家庭女性劳动力投入比例高于男性劳动力投入, 而在接种疫苗和销售阶段男性劳动力投入比例远高于女性劳动力投入比例。

从以上分析可见, 男性偏重于投入到体力耗费较大和技术性更强的劳动中, 女性偏于参与较为轻松且技术性较低的劳动中。从雇佣的劳动力情况看, 在整地和栽植阶段雇佣劳动力较大, 且男性为主要雇佣对象, 在收获阶段雇佣女性劳动力比例高于男性, 销售阶段不雇佣劳动力全部依赖于自家的劳动投入。

不同贫富等级农户家庭女性劳动力在经果林生产和养殖过程中的劳动力投入比例绘于图3。从图3所示可见, 不论是经果林生产还是养殖活动, 经济情况越贫困的家庭女性投入劳动力的比重越高。不同区域农户家庭女性劳动力在经果林和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投入见图4。在调查中湖北调查的两个项目县夷陵和红安农户人均村收入要好于其他三省, 主要收入也来源于非农收入, 与贫富等级农户家庭女性劳动力投入变化趋势一致, 湖北经果林和养畜措施中的家庭女性劳动力投入是4省中最低的, 在30%左右, 而最高的云南省则两者均在50%左右, 两者相差20%。

3 项目实施对农户劳动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户劳动量产生了影响。在调查中分别考察了经济林、果木林、基础设施、沼气池和节柴灶对农户和妇女劳动量的影响, 结果列于表2中。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 从农户认知的角度, 水土保持项目措施对农户和妇女劳动量的影响程度基本一致, 其中农户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沼气池、节柴灶对农户和妇女劳动量减少的影响最大, 86%的农户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了农户和妇女的劳动量, 几乎所有的农户认为节柴灶减少了农户和妇女的劳动量, 基础设施、节柴灶和沼气池一般由村集体施工, 并在建造过程中派技术员进行指导, 建成即可使用。约30%的农户认为果木林和经济林减少了农户和妇女的劳动量。与其他措施相反, 超过60%的农户认为养殖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农户和妇女的劳动量, 这主要是因为在养殖措施实施的过程中, 政府对农户有一定的补贴和激励政策, 致使农户倾向于比平常养殖更多的牲畜, 从而导致农户和妇女劳动量的增加。与基础设施、节柴灶和沼气池不同, 养畜和经果林需要农户日常不间断的劳动力投入的措施, 项目实施方和村集体支持以技术指导为主, 对比农户所需自身劳动力投入也更大, 相比基础设施、节柴灶和沼气池节省劳动力也就相对较少。总体上来看基础设施、沼气池、果木林和经济林措施的实施减少了农户农业生产的劳动量投入, 从而使农户可以分配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多的非农活动, 从而增加自身的收入。

不同贫富等级农户妇女对劳动量减少的认知见图5。如图5所示, 富裕户中的妇女对措施对劳动量减少的认知要明显高于一般户和贫困户。一般户女性整体对措施对劳动量减少影响的认知和贫困户相差不大。结合之前的农户特征分析, 富裕户在主要劳动力、男性和女性受教育年限均好于一般户和贫困户, 需要女性劳力的投入也就相对更少, 因此富裕户妇女从措施实施后感受到的劳动量减少程度也就更大。

水土保持措施除了做到了对劳动量的节省, 也节省了农户的劳动费用。表3是节柴灶和沼气池措施对劳力费用的节省。沼气池每年节省劳力22天, 费用每月节省55.4元;其中富裕户节省费用和劳力最多, 节省费用达到了一般户和贫困户的2倍, 一般户对费用的节省也略多于贫困户。节柴灶每年节省劳力54天, 费用每月节省107天, 尽管富裕户实施节柴灶措施后节省劳力少于一般户和贫困户, 但费用的节省却远大于一般户和贫困户。两项措施结合看, 富裕户、一般户和贫困户在节省劳力上差别不大, 但在费用节省上富裕户对费用的节省最多, 其后依次是一般户和贫困户。

4 结论和建议

本文利用云贵鄂渝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监评终期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水土保持项目对农户劳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调查农户中的男性偏重于投入更需耗费体力和技术性的劳动中, 女性偏重于参与较为轻松且技术性较低的劳动。基础设施、沼气池、节柴灶、果木林和经济林措施的实施都减少了农户农业生产的劳动量投入。其中节柴灶和沼气池作为能源措施, 见效快, 农户评价高, 做到了对劳力和费用的明显节省。不同贫富程度的农户表现出了不同, 越是贫困的农户其家庭女性劳动投入越大, 经济发展水平越好的地区家庭女性劳动投入更少。劳动费用节省上也是富裕户明显好于一般户和贫困户, 说明在措施对农户劳动力的影响上, 富裕户的实施效果要明显好于一般户和贫困户。通过措施达到农户生产活动劳力的节省, 可使农户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多的非农活动, 特别是外出务工, 增加了农户收入, 达到改善农户生计的目的, 农户也更有兴趣参与到项目中。

为了更好的实现项目措施对农户劳动力投入减少的改善, 在措施实施过程中, 要根据措施的不同特点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 使措施发挥最大的作用。如经果林和养畜, 针对两者实施周期长和需要特定技术的特点, 在措施实施初期因地制宜选取适合当地水土的品种, 定期派技术员对农户进行回访、指导, 尽可能减轻农户的负担。对于基础设施、沼气池和节柴灶在建成后, 也要注重对农户提供修缮的服务或是技术支持, 避免出现因为损坏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从分析中可见, 贫困户与富裕户在人力资本上存在差距, 贫困户从项目实施中感受到的劳动力减少的改善与富裕户差距大, 对参与项目的农户要加强培训, 尤其是贫困项目户要加强支持力度。可以通过措施的实施和项目方、村集体的支持和培训, 尽量缩小与富裕户的差距, 达到项目减少贫困, 提高收入的目的。

摘要:通过云贵鄂渝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监评终期调查的农户数据, 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对农户农业生产劳动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经果林和养殖措施实施过程中, 男性偏重于投入更需耗费体力和技术性的劳动, 女性偏重于参与较为轻松且技术性较低的劳动;绝大部分农户认为基础设施、沼气池和节柴灶项目措施能够减少农户农业生产的劳动量投入, 而大部分农户认为养殖措施会增加农户劳动量投入。

关键词:水土保持,农户,劳动投入

参考文献

[1]王刚, 李小曼, 李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效益评价——以定西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06, 26 (4) :673-676.

[2]何兴照, 马安利, 董仁才.黄土高原流域综合管理对农村社会经济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8, (5) :259-262.

[3]陈国建, 李锐, 杨勤科, 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社会经济效应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8) :384-387.

[4]匡远配, 罗荷花.水土保持与农业经济增长、减贫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1) :54-58.

项目农户 第2篇

衢江区财政扶贫资金报帐申请单 填报单位:

乡镇(街道、办事处)

单位:万元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地点 项目期限 项目总概算 申请报帐金额 责任领导 合计 省财政补助 乡镇

配套 自筹 其他

乡镇(街道、办事处)意见:

经办人:

分管领导:

负责人: 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办)意见:

经办人:

科长: 负责人: 区财政局意见:

经办人:

科长: 负责人:

附件 2

衢江区扶贫异地搬迁项目安置农户申请表

户主姓名

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码

址 乡镇(街道、办事处)

自然村

家 庭 成 员(含户主)姓 名 年龄 性别 与户主 关

系 现从事主要职业(身份证号码)

拆除住宅情况

月 日拆除住宅

处,总建筑面积

m2

其中: 砖混

m2,砖木

m2

,泥木

m2

安置地点

农户申请 意见 本人自愿全家异地安置。

申请人签字:

(盖章)

****年**月**日 村委会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

(盖章)

****年**月**日 乡镇(街道、办事处)

审核意见 审核人:

分管领导:

主要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盖章)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审核意见 户已于

****年**月**日前拆除住宅

处,为

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盖章)

附件 3

衢江区扶贫异地搬迁安置协议书

甲方:

乡镇(街道、办事处)

乙方:

乡镇(街道、办事处)

户主姓名

根据区委、区政府异地安置政策,乙方自愿到异地(或行政中心村等)购置或自建房产定居,并享受相关安置政策。为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乙方自愿异地(或行政中心村等)购置或自建房产分散安置,定于 年 月 前签订购房合同或落实新建房屋宅基地,并拆除旧房(或腾空旧房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2.在乙方履行前条约定义务后,甲方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对乙方在册农业人口按 23400 元/人(8400 元/人)的标准,凭审批表、户口簿、原住宅拆除证明等相关材料,由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办)从财政专户直拨到农户银行个人结算帐户。

3.乙方在承担相应义务的前提下,享有原所在村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保留在本轮承包期内土地、山林的承包经营权。

4.乙方拆除原住宅的,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按有关文件规定给予补偿。

5.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义务的,不得享受国家有关扶贫、救济、补助、奖励等优惠政策直至消除其违约行为的不良影响后方可享受

不良影响消除后的相应优惠政策。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由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办)各执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

(签章)

代表 :

(签章)

乙方:

(签章)

****年**月**日

附件 4

衢江区

乡镇(街道、办事处)关于扶贫异地安置农户的公示(样本)

根据农户申请,经审核确认下列农户符合扶贫异地搬迁项目安置对象(详见公示表),现予以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之日起一周内向乡镇(街道、办事处)举报,联系人:

;电话:。

衢江区

乡镇(街道、办事处)(章)

****年**月**日

(请张贴至相关公示栏)

附件 5

衢江区

乡镇(街道、办事处)关于扶贫

异地搬迁安置农户的公告(样本)

根据农户申请,经审核确认下列

人农户为

年整村搬迁农户/低收入农户,符合扶贫异地搬迁项目安置农户,享受每人 23400 元(8400 元)政策补助,现予以公告(详见公告表)。如有异议,请在公告之日起一周内向乡镇(街道、办事处)举报,联系人:

电话:。

衢江区

乡镇(街道、办事处)(章)

****年**月**日

(请张贴至相关公示栏)

附件 6

衢江区行政村(自然村)整体搬迁汇总表

乡镇(街道、办事处)

自然村,现有

人。目前有

人农户异地搬迁安置并拆除原住宅及附属物。具体情况如下:

户主姓名 家庭人口 安置地点 拆除房屋面积(M2)

备注

合计

乡镇(街道、办事处)(盖章)

****年**月**日

附件 7

承诺书

我单位郑重承诺:此次申请实施的乡镇(街道、办事处)

年异地搬迁(地质灾害搬迁)项目中农户房屋拆除情况、农户人口户籍资料等申请拨付补助资金的报帐材料均真实、合法,符合扶贫异地搬迁及宅基地整理相关政策要求,如有不实之处,愿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承诺人: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人

(签字并加盖公章)

****年**月**日

-附件 8

乡镇(街道、办事处)

年度扶贫异地搬迁项目安置农户公示表

序号 行政村名 自然村名 户主 家庭 人口 家庭成员姓名 原居住 地名 原住宅 是否拆除 安置地点 是否属于 低收入 农户 房屋拆除面积 房屋拆除时间 备注 姓名 身份证号 1

合计

村委会意见(盖章):

乡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意见(盖章):

乡镇(街道、办事处)意见(盖章):

0-附件 9

乡镇(街道、办事处)

年度扶贫异地搬迁项目安置农户公告表

序号 行政村名 自然 村名 户主 家庭 人口 家庭成员姓名 原居住 地名 原住宅 是否 拆除 安置地点 是否属于 低收入 农户 房屋拆除面积 房屋拆除时间 备注 姓名 身份证号 1

合计

备注:以上××户××人为××年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已拆除房屋农户。(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盖章)

1-附件 10

乡镇(街道、办事处)

年度扶贫异地搬迁项目安置农户花名册

序号 行政村 自然村 名称 户主 家庭人口 家庭成员 原居住 地名 迁入 地名 搬迁 时间 原住宅地是否拆除 现住房面积㎡ 是否属低收入农户 补助资金(元)

联系电话 姓名 身份证号码 姓名 身份证号码 1

合计

2-附件 11

乡镇(街道、办事处)

年度扶贫异地搬迁项目 安置人员资金补助情况表

序号 行政村 自然村 户主姓名 搬迁人口 补助资金 开户银行 开户名 账号 1

合计

(此表建议用 EXCELL 表格做,方便核对金额、人数等)

项目农户 第3篇

一、安徽和河北农户小贷险的运行模式

国务院于2011年10月12日召开常务会议, 确定了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措施, 提出“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之后安徽和河北的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以下简称小贷险) 项目逐步发展起来, 两省采取了基本相同的运行模式:

(一) 三方当事人

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是保险公司在保险期内对投保人 (包括法人和自然人) 未能按期偿还的贷款, 承担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偿还投保人所欠款项的一种责任保险。其基本模式涉及两方当事人, 即“信贷+保险”。为推动农业发展, 调动金融和保险机构的积极性, 安徽和河北重点推广地区的县政府积极给与财政支持, 建立“信用协会+信贷+保险”的共生模式。这是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 加入农户信用协会或农业政策性担保服务中心作为担保机构。担保机构负责调查农户的资信情况, 为农户的小额贷保险提供担保, 由政府提供一部分保费补贴。

(二) 借款人的融资成本

借款人融资成本由银行贷款利率、保证保险费率及附加性保险费率三部分组成。保险费率采取的做法是, 对于具有自然人属性的借款人, 在其投保小贷险时, 应向同一保险机构投保个人意外伤害保险, 保险金额不得低于贷款本息。对于借款企业, 当其出现违约不按时还款时, 保险机构依据合约有权将保险赔款资金优先归还借款企业所欠银行的贷款本息。一般情况下, 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费的合计费率, 不会高于贷款本金的2.0%。对小额贷款利率的规定是, 原则上不应超过央行同期基准贷款利率的130%。

(三) 风险承担

当借款人遭遇保险条款中约定的财产保险事故从而还款能力受到影响时, 信贷机构作为优先受偿人, 享有对保险金的所有权。对于农户无法偿还的贷款, 由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按比例承担偿还责任。在第一年, 银行与保险公司暂按30%:70%的比例分摊贷款本金损失风险, 以后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二、农村银保合作的基本情况调查

我们的调研范围包括安徽省的五河、怀远和肥东3个县、河北省的徐水、兴隆2个县, 通过对政府部门、农信社、保险公司和农户进行走访、调研, 对农户发放了调查问卷共15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2份, 问卷有效率为94.7%。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两省存在的问题基本相同, 只是细节上有些差异。

(一) 农户购买小贷险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表1的数据整理发现:

1. 农民对银保合作的了解程度不够。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推向市场以来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 而在农户之中其知晓程度仍然较低, 64.5%的农户并不知道农村信贷保险, 说明农村小额信贷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普及率还比较低, 也说明这一对农户有利的贷款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在对信贷保险有一些了解的农户中, 对于没有政府贴息的银保合作, 有56%的农户表示不愿购买, 对于有政府贴息银保贷款的购买意愿明显增强, 由44%增加到69.5%。

2. 贷款投向有待合理地调整。

从贷款用途上看, 粮食的贷款保险占的比例最低, 只有8.25%, 说明粮食种植农户的收入不高, 获得贷款的机会很小。贷款主要给的是当地的龙头企业, 合肥、蚌埠的主要有汽车配件、照明设备、触摸屏、造纸等, 占到21%;承德、保定的主要有饮料、榨油、罐头、造纸等, 占到18%, 所以贷款主要扶持的是工业, 真正对农业缺少倾斜。

3. 各机构需更多满足农户需求。

在调查中了解到, 小贷险实施过程中, 由于工作不到位从而出现一些偏差。在贷款方面, 一些农民种植户或专业合作社在半年前和农信社签约的信贷资金一直没有到账;联保贷款宣传不到位, 存在行政“拉郎配”现象, 没有体现自愿原则;55%的农户对还款程序不很清楚, 一定程度上影响按时还款。在保险方面, 有些保险兑现不了, 使农户遭受损失;保险公司对农作物受害的调查时间过长, 与农信社追贷款的时间不匹配。在政府贴息方面, 有一些申请了小额贷款的合作社在还清贷款后都未曾得到政府的利息补贴, 存在政府拖欠的现象。

(二) 保险公司银保贷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表2的数据整理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开展小贷险的时间短。58%的农信社开展小贷险业务不足两年。由于开展小贷险时间短, 缺乏经验, 同时保险费率低, 保险公司盈利难, 存在经营风险, 这是决定着小贷险维系的大问题。

二是保险机构与信贷机构的合作期限短、不稳定。根据调查的案例可以看出, 农信社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只是短期协议, 2年以上的只占20%, 缺乏长期战略合作。政府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 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促成作用。如果撇除政府的作用, 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由于利益分配、风险分担的要求不同而很难达成。同时, 由于政府的参与增加了当事人, 也使得合作更加复杂。

三是向农户提供信息量少。只有34%向农户提供信息, 而农户信息不灵, 是发生农业损失而造成欠款的原因之一。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普及度。

三、农村银保合作风险防控机制

(一) 建立良好的信用和风险补偿机制

第一, 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为保证银保贷业务顺利、持续地开展, 政府应充分重视信用机制的建设,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创建“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舆论氛围, 健全风险指标体系, 让农户从根本上了解小额信贷保险的功能和意义, 使各种方式的贷款与银保贷一样, 成为农户家庭经营发展的重要资源, 成为农信社、保险业务发展、效益提高的新的主要增长点。

第二, 实行差别化的保费贴补率。在规范财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 应实行差别化的贴息政策, 加大对粮食、农产品深加工的贴补力度, 真正起到对产品开发的扶持作用。同时结合巨灾风险准备基金, 保证对农户的足额赔付。

(二) 健全机构间的长期合作机制

首先, 转变合作模式。一方面, 积极跟上新出台的法律法规, 积极开展多种混业经营模式;另一方面, 信贷、保险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建立战略联盟, 开展深层次合作, 将力推销售体制由专属营销向独立第三方转型。

其次, 建立信息共享模式。保险公司在为农民承担了风险损失的同时, 也应教给农民预防火灾、雹灾等灾害的方法, 保证生产安全, 减少损失。银保双方共同对贷款全过程实行风险管控。在实地资信调查、授信决策、贷款发放、贷中分析方面, 以及贷后跟踪管理、逾期催收、损失追偿等各个环节, 银保双方都实行共同参与和信息共享。政府与机构之间建立日常沟通机制。采取简易程序, 把流程统一起来, 保证即使在春耕备耕农民资金需求高度集中的阶段, 也不会因操作程序上的变化而影响农民及时得到贷款。在借款人出现还款违约后, 启动贷款追缴追偿程序、熔断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三) 完善信贷业务的执行和管理的市场机制

信贷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水平对防范农户贷款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加大对农保贷销售人员培训力度, 强化资格管理, 提升其专业素质、营销技能和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力推销售服务模式由产品为导向向客户需求为导向转型;建立责任追究制, 对在担保各环节中因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而造成的不良贷款, 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从分配制度改革入手, 创新营销与内控并重的农保贷管理新机制。

(四) 加强保险公司的业务创新和程序规范机制

第一, 保险公司应努力设计出规定更透明、功能更切合农村市场需求的贷款保险新产品。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 同时结合行业经验, 制定出明确的风险区划和保险费率精算标准, 从根本上控制投保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第二, 修正农户贷款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在加强各环节衔接的基础上, 如能简化产品条款和办理手续, 能在操作上实行“一个产品、一份合同、一张保单”, 农户则更愿意接受, 从而减少不还款的客观因素。

第三, 需要做好理赔和无害化处理无缝衔接。调查中发现, 有些养殖场户主对病死猪、病死鸡的上报、无害化处理不积极, 地下死猪、死鸡收购产业链难以杜绝, 这会严重影响环境和食品安全。因此, 保险公司应与无害化处理中心三方共同制定养殖业管理、保险和无害化处理无缝对接流程, 将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提保证。

摘要:通过对安徽、河北两省的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调查发现, 由于农户的信贷理念、保险与农信社的合作形式、业务程序、人员素质与管理等原因, 导致小贷险的承保风险加大、小额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加大, 影响到小贷险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在信用和补偿、长期合作、业务执行和管理、创新和程序规范等方面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关键词:银保合作,农村小贷险,风险,防控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喜梅.小额信贷与小额保险合作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 2010 (5) .

[2]邱峰.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协调性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 2013 (2) .

[3]李岚峰, 余韬, 雷芳.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财政支持机制研究---以保费补贴为视角[J].南方金融, 2014 (5) .

[4]巴曙松.我国小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相关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 2015 (1) .

[5]杨菡.普惠金融视角下陕西省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发展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西部金融, 2015 (3) .

农户借款合同 第4篇

农银借合字______号

借款人: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金额:____________ 人民币 (大写) 借款用途:____________借款种类:____________利率(月息):____________ 借款期限:__________________

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还款记录 借款人签章 (预留印签) 年 月 日

农银借合字______号

借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写)

借款用途: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率(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还款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人签章:

(预留印签)

年月日

还本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息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办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借贷双方充分协商,愿根据《借款合同条例》和中国农业银行的有关规定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1.贷款利率按现行银行贷款利率计算,如国家调整利率,按调整后的新利率和计息方法计算。

2.上列借款,借款方保证按指定用途使用,如转移用途,贷款方有权进行加收利息、提前收回贷款等信贷制裁。

3.上列借款,借款方保证按期归还。未经批准延期或未办理延期手续,从逾期之日起,由贷款方按规定加收利息。

4.上列借款,借款方如无力偿还时,贷款方依照法律程序和有关贷款办法,有权处理借款方的资产,以此收回贷款本息。

5.本合同经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__________份,借贷双方各持正本一份。

6.本合同经各方签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__________联,借款、保证人各持一联,贷款方持联。

借款人印章:

经办人印章:

保证人印章:

经办人印章:

贷款单位公章:

(或合同专用章)

负责人印章:

信贷员印章:

项目农户 第5篇

公司和农户两者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独立市场主体, 在参与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的问题上会进行博弈。然而在双方谈判力量的对比中, 农户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通常“风险多担, 利益靠边”, 很可能对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的结果感知不公平, 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农户首先会向公司尽力“呼吁”, 但如果诉求无果, 他们就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 以牺牲其他供应链参与者的利益为代价谋求私利, 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 农户甚至会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 达到惩罚公司的目的。同时, 在“呼吁”无效的情况下, 农户也有可能被迫做出终止合约关系的选择, 完全“退出”现有合作模式。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契约高违约率的一大诱因, 会影响到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 合作关系的破裂对于已建立起的长期互惠性的合作关系也是毁灭性的打击, 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继续良性、有效地运行。因此研究农户公平感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公平感知是指相对于投入人们对所获取收益的公平感受, 是一种主观判断。对于农户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 本文拟从合作关系投入、风险分担机制、收益合理判断参照点选择、公司机会主义行为和合作关系互动等角度来具体探讨。

1 合作关系投入

合作关系投入是指供应链参与主体为了维持双方合作关系的稳定而投入的资产, 可能会对供应链参与主体的公平感知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公司+农户”供应链模式中, 农户的公平感知是建立在双方的合作关系投入与收益均衡的基础之上。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投入包括有形投资和无形投资这两个方面。有形的投资主要包括公司与农户在土地使用权、农用机械设备、化肥、作物种苗以及其它实物资产等方面的投资, 无形的投资主要包括合作双方在人力资本、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建立信任、互惠、合作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投资。

在“公司+农户”供应链常见的订单农业模式中, 公司投入部分生产资料、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支持农户的生产, 表达了其对合作关系的忠诚以及与农户维持稳定合作关系的意愿, 有助于双方形成相互约束、稳定、均衡的合作关系, 促进农户增收, 保障农户投入与收益的均衡, 提升农户的公平感知水平。然而, 如果公司为获取高额的农资销售收益, 利用有偿为农户提供其他生产资料的机会, 与农户签订强制性不平等的合作契约, 以高价推销难以保证质量的种苗、种禽、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 故意将产品质量风险转嫁给农户, 就会损害农户的利益, 增加农户因感知投入与收益不均衡所带来的不公平厌恶。同时, 力量薄弱、分散、独立的农户本身难以承担培育良种和改进生产工具的巨额投入, 如果公司不愿投入充足的资金帮助农户改进现有的生产技术, 就难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生产, 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收益。更重要的是, 如果公司忽视对人际关系治理方面的投资, 就难以使农户感觉到自己在合作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认同感和尊重感的缺失会使农户的公平感知急速下降, 也会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 收益合理判断参照点选择

在农产品供应链背景下, 农户作为参与主体会将自己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对比, 投入产出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益的合理性。在常见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 农户得到公司在生产物资、生产设备、技术和融资方面的支持, 本身的投入可能包括所付出的人力劳动和其他资金的投入;农户在生产期内的产出, 则主要是与公司所签契约规定的按一定价格收购一定产量的农产品报酬。如果农户的产出足以弥补生产期内所投入资产的成本, 同时还能获得额外利润, 那么农户的投入产出比就能体现收益的合理性。但是收益的合理只是农户对分配感知公平的必要条件, 农户的公平感知还建立在与不同参照点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 即收益合理判断参照点的选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同一农户会以不同的合作前期作为参照点, 将不同时期的收益进行比较, 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收益与公司和其他大农户等参照对象作比较, 比较的结果往往会对农户的公平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2.1 农户收益合理的纵向参照点

在不同的生产期, 宏观经济环境的通货膨胀、市场需求的波动性以及其他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都会对农户的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 农户的收益在不同时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农户的公平感知建立在不同生产时期收益的偏离程度之上。收益的偏离程度适中, 既不过分增长也不过分下跌,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若偏离程度过大, 收益波动性太大会使农户的公平感知受到消极影响。如果在农产品市场状况不佳的情况下, 公司不采取相关措施对农产品进行保护性低价收购, 或者通过增加补助的形式转移农户的市场价格风险, 就很难缩小农户在不同时期的收益差距, 提升农户对收益合理纵向对比的公平感知。

2.2 农户收益合理的横向参照点

2.2.1 以公司收益为参照。

契约价格的制定是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收益分配的焦点, 然而在契约价格的制定过程中, 公司常常会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地位及垄断经营权力, 制定有利于公司的格式化合同。而农户由于较分散, 加之缺乏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依托, 使得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迫在公司已经制定好的合同上签字。在这种情况下, 农户只是公司的廉价原料的提供者, 并不能从农产品的附加值中获得相应的利益, 这种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公平的。不仅如此, 有些公司除了单方面规定契约价格外, 还会利用农产品产地供大于求、生产相对过剩的状况, 肆意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贩运到外地高价卖出, 获取巨大的价差, 农户难以合理分享共同收益, 更不用说获得平均利润。这种收益差距悬殊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户对收益横向对比的公平感知。

2.2.2 以其他农户的收益为参照。

农户表现出的对公平性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对自身和公司的收益上, 更多地还会体现在与周围其他农户收益的对比上, 尤其是对种植规模较大的大农户。如果公司对于划分为同一级别的农产品供应方实施的收购政策难以保持一致, 收购政策对于同一级别的供应方过于柔性化, 那么极大的不确定性就会加剧农户对收益分配的不公平感知。而对于不同级别的供应方, 特别是对倾向于大农户的收益分配则会更加直接地影响到一般普通农户的公平感知, 大农户与一般普通农户的收益分配的差别比值不应超过“公平差别阈”, 一旦公司的分配政策超出了使不同级别农户产生公平感的差别比值范围, 造成了悬殊的分配差别, 就会降低农户对收益横向对比的公平感知。

3 风险分担机制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 农产品的生命周期包含了生产和销售两个阶段。在耕作阶段, 农产品的生产会受到自然风险的威胁;在买卖阶段, 农产品的销售难以避免市场风险的影响。因此, 在探讨风险分担机制对农户公平感知的影响方面, 本文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3.1 自然风险分担机制

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遭遇恶劣的自然条件, 这种自然风险会使农户在农产品生产过程面临较大的威胁, 而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能有效规避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公司的自利性导致他们一般很少主动承担分散自然风险的责任, 而是更倾向将不确定性的后果推卸给无辜的农户。如果公司既没有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以分散自然风险, 也没有承担起合作方的义务弥补农户的部分损失以保障农户的最低收入, 农户就很有可能对公司的自然风险分担产生不公平厌恶。另外, 即使公司主动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 也有可能利用理赔流程的漏洞, 在保险的理赔阶段要求保险公司不直接面对被保险人农户理赔, 而是直接将赔款支付给自己, 再以低于实际理赔款项的额度支付给农户, 使得农户难以取得合理的赔偿, 进而严重影响到农户的公平感知。因此, 风险分担机制的不健全会降低农户对风险分担的公平感知, 甚至可能导致农户采取违约行为。

3.2 市场风险分担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会不可避免地波动起伏。当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公司的收益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时, 公司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 双方利益关系无法协调, 公司为了维护自己利益, 可能会倾向利用其博弈中的优势, 侵害谈判地位较低的农户的利益, 把风险转嫁给农户。公司也许会通过设置不合理的押金条款和强制性购买条款, 要求农户签订契约前必须缴足一定的押金, 并且高价推销劣质的生产资料, 在农资销售方面获得高额利润。另外, 当农户不能提供达到一定标准的合格产品时, 押金就作为违约金被公司扣除, 由于农资的劣质造成的农产品品质的低劣, 又可能会成为公司违约的借口, 而无辜的农户还需承担质量问题所带来的损失, 对市场风险分担的公平感知自然会下降。

4 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

“公司+农户”的供应链关系中, 公司一般占据交易的主导地位, 面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户, 公司为了在交易过程中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会倾向采取违背契约承诺, 利用农户信任, 损害农户利益的投机行为。然而这样做不仅会给公司的信誉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也会将农户置于内部合作关系的高风险边缘, 极大程度地降低农户在交易过程中的公平感知。

公司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主要包括隐瞒市场信息、对农户榨取质量租金、故意提高收购标准和拖延付款等等。在生产前期, 由于公司与农户两大主体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把控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掌握着充分市场信息的公司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 在签订合作契约时, 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隐瞒市场信息, 制定有利于自己的不完全合约而使得自己获益, 侵害农户利益, 进而影响农户的公平感知。在生产期内, 由于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资产具有高度专用性, 该资产在合约规定用途范围内的收入几乎全部是租金, 如果公司利用这个条件对农户“敲竹杠”, 通过对农产品压级压价占有一部分租金进行投机, 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则加剧了农户对公司的不信任和不公平厌恶。在交付过程中, 当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导致指定收购的农产品需求量处于较低谷时, 公司为了转移市场风险, 维护自己的利益, 会故意提高农产品的收购标准, 在数量和品质方面做更为苛刻的要求, 农户交货门槛被迫提高, 导致自身的收益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 公司也会为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实现自我周转, 在交付农户的款项方面一再拖延, 导致农户无法及时获得自己应有的报酬, 农户投入与收益的巨大差距会进一步降低农户在与公司合作交往中的公平感知。

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不仅会对农户在交易过程中的公平感知产生消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合作效用, 而且也可能会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用。

5 合作关系互动

在“公司+农户”供应链背景下, 农户对“互动公平”的追求使得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人际互动也会对农户的公平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互动公平体是指公司在制定和执行决策时, 对待作为合作方的农户是否足够信任、是否有礼貌、是否充分尊重对方, 在与之沟通的过程中是否传达了应有的信息。

5.1 信任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 信任一般指公司对农户有能力履行契约中的约定, 实现既定期望可能性的估计和对自己承诺的充分托付。然而在公司与农户的实际合作关系中, 公司大部分情况下缺乏对农户的信任, 因疑心农户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损害自己利益, 公司一般倾向建立更为严厉的监督监管机制以约束农户的行为, 为了严防农户投机取巧, 公司可能甚至将严厉的惩罚措施写到契约条款里, 使得农户因公司的不信任产生失望情绪, 严重伤害到农户对于合作关系互动的公平感知。

5.2 礼貌

在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中, 礼貌是指公司对合作方农户的尊重情况。公司是否礼貌地对待合作方并给予农户充分的尊重, 体现在合作的每一个环节中。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公司对待与自己地位悬殊的普通农户, 往往因为他们经营规模狭小、经济实力弱小和文化水平有限, 而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对待他们行为更加随意, 言语更加刻薄, 在制定相关契约时很难做到充分尊重农户的话语权, 给他们表达意愿的机会, 将他们与其他合作伙伴如大农户一视同仁。公司在礼貌方面的选择性歧视进而可能伤害到农户的感情认知, 并导致农户对合作关系互动的公平感知急速下降。

5.3 知情权

公司对农户交易地位的尊重往往体现在对农户知情权的尊重, 而知情权是指当公司做出影响农户利益的决定和政策时, 对其农户解释的程度和对农户信息的共享程度。公司如果能充分尊重合作伙伴, 耐心解释其相应政策, 尊重农户的知情权, 就能够极大地提升农户对于交易过程的公平感知和满意度。但公司也可能因为害怕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决策受到农户的挑战而被推翻, 就会故意隐瞒相关决策信息, 导致农户并没有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全面信息, 知情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在与公司交往中的公平感知也随之下降。

6 结束语

公司对合作关系的投入、农户对收益合理判断参照点的选择、公司与农户之间风险分担机制的完善程度、公司是否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互动, 都是研究农户公平感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而当前农产品供应链的公平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建议通过增加公司对农户的合作关系资源投入, 形成公司信誉的物质支撑, 强化双方合作关系的信任依托, 形成更为完善的合作契约以规定双方的收益分配和风险分担, 并通过加强内、外部的监督监管减少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 另外在与农户的合作交往中要更多地体现公司的人性化关怀, 才能真正提高农户对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公平感知, 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参考文献

[1]曹艳爱.“公司+农户”模式稳定性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15) :229-232.

[2]张闯.渠道成员退出和呼吁—感知公平与长期导向的作用[J].管理科学, 2014 (2) :108-117.

[3]彭雷清.专用资产、关系规范对渠道中机会主义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8 (6) :31-37.

[4]王郁.“公司+农户”式的缺憾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4) :4309-4313.

[5]卢生华.农业保险新模式: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J].上海保险, 2007 (6) :42-44.

[6]伏立刚.供应链中的机会主义[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8) :93-94.

项目农户 第6篇

1 问卷调查情况

1.1 调查对象

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达州市大竹县、广安市岳池县、资阳市乐至县选择了40户进行调查,其中,一般农户31户,规模户5户,合作社4户。

1.2 基本情况

40户调查户,家庭总人口1 394人,在外务工383人,本地务工78人。2014~2015年度(以下简称上年)耕地面积205.53 hm2,其中,自营地116.10 hm2,流转地89.43 hm2。2015~2016年度(以下简称本年)耕地面积215.98 hm2,其中,自营地116.08 hm2,流转地99.90 hm2。上年粮食播种面积199.46 hm2,本年粮食播种面积212.39 hm2。有粮仓575 m2,仓容54.4 t。从表1得知,31户一般农户的平均人口为4.5人,在外务工人口占家庭总人口37%,规模户与合作社在家人口比例高于一般农户。合作社本年耕地面积比上年耕地面积增加10.93 hm2,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3.40 hm2。一般农户与规模户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无明显差异变化。

1.3生产情况

在调查的4种主要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中,大部分以种植稻谷、玉米为主,小麦、大豆相应较少,本年4种粮食总种植面积为194.73 hm2。其中稻谷148.02 hm2,总产1 147.10 t,平均单产7.75 t/hm2;玉米43.09 hm2,总产308.00 t,平均单产7.15 t/hm;2小麦0.86 hm2,总产2.15 t,平均单产2.50 t/hm2;大豆2.76 hm2,总产3.85 t,平均单产1.39 t/hm2。在4种主要粮食种植面积中稻谷占76.01%,小麦占0.44%,玉米占22.13%,大豆占1.42%。

储粮情况

)存粮。截至年月日,40户调查户共存4种粮食192.38 t,上年同期总存粮223.82 t,同比下降14.04%。其中,稻谷178.00 t,待售49.50 t,上年同期211.40 t;玉米12.70 t,待售2.55 t,上年同期10.84 t;小麦0.98 t,上年同期1.05 t;大豆0.70 t,上年同期0.53 t。

从图得知,年的总存粮比2015年减少31.44 t,稻谷、小麦储粮均比2015年减少,玉米、大豆储粮较上年略有增加。

2)粮食使用情况。40户调查户本年四种粮食总量为192.38 t。使用情况如下:自家食用147.10 t,占76.46%;饲用11.50 t,占5.98%;其他33.78 t,占17.56%(图2)。

2 粮食产存特点

通过全省调查结果得知,当前四川省大部分农民粮食产存主要以自家食用和饲用为主,用于销售的粮食较少。通过引进业主和种粮大户,使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对农户粮食储备产生了一定影响,当下调查的40户储粮户粮食产存特点主要有以下4点。

2.1 耕地面积略有增加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土地确权等一系列政策的激励和扶持,各地政府纷纷引入规模户和合作社,土地流转日益增多,全省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各地撂荒现象逐步减少。40户调查户本年4种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6.48%,主要在流转地中增加了10.47 hm2。

2.2 建粮仓积极性提高

在抽查的40户储粮户中,建有粮仓22个。31户一般农户中建有粮仓19个,占一般户总数的61.29%,面积在1~6 m2不等;5户规模户建有粮仓2个,占规模户总数的40.00%,面积在7~16 m2;4户合作社建有粮仓1个,占合作社总数的25.00%,面积为500 m2不等。

2.3 粮食种植结构较为单一

四川省粮食种植结构依旧延续着传统种植模式,结构单一。全省粮食作物中以种植稻谷和玉米为主,小麦、高粱、大豆、红薯等为辅。在40户调查户中发现,稻谷种植面积占76.01%,玉米占22.13%,其余为小麦和大豆。

2.4 储粮主要以满足口粮和饲料为主

从四川省农业厅日前对40户储粮户种植粮食的目的调查数据看,一般农户和规模户的粮食中稻谷、小麦主要用于口粮,玉米、大豆大部分用作饲料,小部分用来销售;合作社中稻谷3%用于销售,85%用于食用,其余用作饲料,玉米、大豆、小麦全部用作饲料。

3 存在问题

3.1 种粮主体堪忧,农户口粮消费基数变小

在随机抽查的农户中,合作社和规模户具有一定数量的固定种粮劳动力,一般农户在家种粮的劳动力大多以老年人、妇女为主,且体弱多病,青壮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导致种粮效益极为低下,严重影响了粮食面积稳定和产量提高。同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原粮相应减少,储粮意识逐渐淡化。

3.2 结构调整,粗放种植现象较为突出

随着农户种植粮食的目的更为明确,大部分农户都以种植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作物为主,逐步减少效益低下、耕种收繁琐的其他粮食作物。从调查的储粮户看,主要以减少小麦,换种玉米或经济效益较高的油菜为主。同时,在调查的储粮户中发现玉米产量偏低,平均单产6.75 t/hm2,与全省玉米单产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调查的农户中有大部分地块都处在丘陵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不便导致种粮科技含量不高,农业技术普及和宣传力度低,人均力量不足导致粮食种植管理粗放。

3.3 储粮条件设施简陋,农民储粮意识淡化

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农户建有粮仓,但储粮装具简陋,许多农户还是用塑料编织袋、瓦缸等存放粮食。由于农村储粮条件较差,储存过程损耗大,储存2年以上会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因而群众不愿意储粮。即使有一定储粮,但达一定量时,农户就会通过用作饲料和市场销售及时转化陈粮,导致农村基本无大量存粮。同时,随着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务农劳动力的减少,农户买粮现象增加,储粮行为愈加减少。

3.4 生产成本上涨,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加大

一方面,受2016年国际粮价低位运行的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有涨有跌,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趋于稳中偏弱的走势。从总的趋势看,受土地、水资源和农业劳动力的制约,未来粮食增长趋缓,预计粮食市场价格总体上将继续稳中趋降。但从四川省预测情况看,2016年上半年粮食收购同比减少、商品库存增加,粮食调入量下降,市场价格逐月高位回落,反映出四川省2016年上半年粮食需求不旺,酿酒、饲料、食品加工等涉粮产业增速放缓,粮食市场价格逐步下行。

4 对粮食安全对策建议

农户储粮在粮食储备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稳定四川省农户的储粮水平,调节储粮行为,降低储粮损失,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有以下5点建议。

4.1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政府要采取“尊重、引导、补贴”方针,通过利益引导、舆论宣传、技术指导、专项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户特别是规模户和合作社的储粮意愿和储粮水平。通过稳定农民粮食收入、提高储粮技术水平、加大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广目标价格试点,提高农户储粮积极性并降低储粮损失,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4.2 加强农民储粮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当前储粮设施落后的问题,应重点围绕粮食烘干和仓储能力,支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加强仓储设施和基础配套建设。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办法,支持农户科学储粮,为符合项目选点要求的农户配置新型储量装具,改善当前农户储粮设施薄弱等问题。

4.3 大面积推广科学储粮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科学储粮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储粮损失,直接影响农户储粮数量、目的、品种结构、售粮行为及农户种植决策,促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和粮食生产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农技推广,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不断增加粮食总量。

4.4 探索农民储粮新模式

一是探索以规模户、合作社为单位,集中购置小型储粮设备,配备专人管理的新型储粮模式,不但满足规模户和合作社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也可以为一般农户提供代储粮服务。二是探索“粮食银行”的新型粮食经营理念。采取市场化运作,吸收农民手中余粮“储蓄”,“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

4.5 适当控制粮食进口

项目农户 第7篇

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有效的农户金融支持体系是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金融支持三农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加强有利于为“三农”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促进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但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滞后以及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户强烈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据统计,当前能够从农村信用社获取资金的农户比例不到30%,超过70%的样本农户不能从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获取贷款。农户融资困难的窘境说明,现有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不能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金融的改革并没有从资金需求者——农户的角度去考虑,而只是为改革而改革。农户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是资金需求者,也是最基本的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农户参与金融活动意愿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决定农村金融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本文基于农户视角探究其获取金融支持意愿以及影响因素,以为优化现有农村金融结构,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政策借鉴。

20 世纪60 年代起,学者们就开始对影响农户获取金融支持意愿的因素进行研究,综合来看,中外学者对农户获取金融意愿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农户金融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来展开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以及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态势,并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运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农户信贷需求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结论。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在自变量选择中,已有研究普遍忽视了农户所在地的环境条件、农户的金融认知水平以及农户的社会身份特征对农户借贷意愿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在综合众多学者的分析后,对影响农户获取金融支持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对湖南省农户的调查资料,着重从受访农户的基本特征、经营特征、财力特征及获取金融支持难易度的评价四方面进行变量选取,试图通过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借贷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农户的金融行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湖南省是全国水稻生产大省,肩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农业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奖励和扶持农户,有力地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对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选择湖南省作为研究区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笔者2013 年3—8 月份在湖南省的实地调查问卷,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农户对获取金融支持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来考察在国家倡导金融支持农户背景下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户获取金融支持的意愿,以期通过这些因素的不断改善来提高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确保农户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此次调查范围主要覆盖长沙、湘阴、零陵、岳阳、常宁、兴文、江安、湘乡、冷水江、耒阳、南县、涟源、安化、澧县、桃江15 个市县,每个市县随机选取2 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2 个行政村,再在每个行政村中随机选取5 个农户进行调查。此次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300 份,收回265 份,其中有效问卷230 份,有效率为86.79%。

1、农户基本特征

调查对象主要以男性户主为主,占调查总数的78.32%;调查对象中,36—65 岁之间的占80.24%,平均年龄为45 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占17.39%,初中占58.26%,高中及以上的仅24.35%;平均家庭规模为4 人,1—2 人规模的占5.65%,3—5人规模的占84.35%,6—10 人规模的占10%;每个家庭的平均劳动人口数为2.6 人,非劳动人口数为1.4 人,平均供养比为0.345。

2、农户经营特征

在230 个被调查农户中,农户土地经营面积最多的达到了36 亩,平均每户的经营面积为4.46 亩;其中农业收入比最高的为100%,平均农业收入比为34%。

3、家庭财力特征

现阶段我国农户的平均收入水平为8896 元,按此标准,本文划分收入低于8000 元为低收入农户,介于8000—20000 元为中等收入农户,高于20000 元为高收入农户。在230 个被调查农户中,低收入农户为20 户,占比为8.7%;中等收入农户为167户,占比72.6%;高收入农户为43 户,占比18.7%;农户平均总支出为1.58 万元,农户支出在1 万以下的为25 户,占比10.87%;介于1—2 万的为134 户,占比58.26%;4 万以上的为71 户,占比30.87%。

4、农户对获取金融支持难易度的评价

农户对获取金融支持难易度的评价中,有42.17%的认为很难,48.7%认为一般,8.26%认为比较容易,只有0.87%认为很容易,显示农户普遍认为获取金融支持比较困难。农户对获取金融支持难易影响的主要因素评价中,有77.83%的认为利率很高,16.52%认为利率合适,5.65%认为利率很低,显示利率高是制约农户获取金融支持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关于民间借贷的评价,有49.13%认为民间借贷也不活跃,而50.87%的认为民间借贷活跃,显示在正规金融受阻的情况下,农户超过一半会寻求民间借贷等金融支持。

三、实证分析

1、模型的构建

笔者将农户获取金融支持意愿分为有明确获取金融支持意愿和没有明确获取金融支持意愿两种情况。当农户表示有明确的获取金融支持意愿时,因变量取“1”;农户表示没有获取金融支持意愿或是说不清有无意愿时,因变量取“0”。二元logit模型为:

(1)式表示农户对金融机构有获取金融支持意愿的概率。(2)式表示农户对金融机构有获取金融支持意愿的概率和没有获取金融支持意愿概率的比值的对数,是本研究的待估模型。其中(2)式中省略了估计不显著的常数项(后续检验验证);X为影响因素向量,β 是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向量。

2、变量设定

据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情况,本研究选取4类共11 个解释变量:农户基本特征(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供养比)、农户经营特征(土地经营面积、农业收入比)、家庭财力特征(年收入、年支出)、农户对获取金融支持的评价(对获取金融支持的难易程度评价、对金融机构的利率评价、对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评价),选择农户对获取金融支持意愿的评价结果作为被解释变量。表1 提供了所选取变量的定义、统计性描述以及预期作用方向。

3、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笔者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利用Eviews6.0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经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较高解释度,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且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较好,结果如表2 所示。

(1)农户基本特征对获取金融支持意愿的影响。log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户主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农户获取金融支持意愿没有产生影响。家庭人口数近似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并具有正向影响。这表明,农户的家庭人口数越多,每天的衣食住行费用支出也越多,在正常获取收入的情况下,获取金融支持改善生活的愿望也愿强烈;供养比对农户获取金融支持意愿在近似10%的水平下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与本文预期不一致。这表明,供养比越高,农户获取金融支持的意愿越低,可能的原因是供养比越高,意味着该家庭获取收入的能力越低,对未来负债能力的评估也低,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差,因而不愿也不敢承担债务。

(2)家庭经营特征对获取金融支持意愿的影响。log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土地经营面积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负,这与本文的预期不符,可能的原因是土地经营面积还比较小,规模经济效应还不明显,而且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农业生产主要还是简单再生产,农户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需求意愿不高。农业收入比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符号位负,同样可用上述原因来解释。

(3)家庭财力特征对获取金融支持意愿的影响。log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年收入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为负,这与预期相同,显示年收入越高,农户获取金融支持的意愿越小。一般来说,年收入越高,其自有资金就能满足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的资金周转和投入以及各种日常支出,贷款意愿较弱。另外年支出对农户获取金融支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也与预期相同,年支出越大,表明农户为了努力经营或扩大农产业生产规模,各项生产性支出以及非生产性支出越大,因而想要通过获取金融支持来弥补农业生产资金缺口和资金正常运转的意愿增强。该类农户普遍希望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生产发展资金,因此获得金融支持的意愿越强。

(4)log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对获取金融支持评价的层面,其中,对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评价这一选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系数符号为正,这符合预期。在目前农村金融环境下,农户由于缺乏抵押品,获得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支持的难度较大,因而获取民间借贷成为又一重要选择,结果表明,民间借贷越活跃,农户获取民间借贷的便利性增加,也会大大增加农户获取金融支持的意愿。而对获取金融支持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利率的评价这两项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与信贷成本相比,农户更加注重信贷的可获得性,而不是信贷成本。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在从需求方面对农户的金融支持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南省15 市县的230 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获得了相关数据,接着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获取金融支持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家庭供养比、年收入、年支出、对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评价是影响农户获取金融支持意愿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供养比、年收入对获取金融支持意愿具有负向影响,而年支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获取金融支持意愿具有促进作用,最后关于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对获取金融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民间借贷越活跃,农户的获取金融支持意愿也越大。

项目农户 第8篇

四川作为粮食主产区和人口大省, 其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加上耕地撂荒现象的大量存在, 造成粮食供求关系日益紧张、矛盾加剧。另一方面, 人类各项社会经济活动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其中耕地利用行为更甚。耕地撂荒不仅会减少粮食产量、影响粮食供给, 还会改变土壤养分、变更地表覆被结构、诱发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3〕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等角度出发, 耕地撂荒现象既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也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4〕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农户为调查对象, 根据农户的家庭特征和耕地利用状况等, 对农户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展开描述性统计分析, 并运用计量经济学BinaryLogistic模型对农户耕地撂荒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 提出解决耕地撂荒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文选取四川省南溪区为研究区域。随机选取了12个村的205个农户, 于2012年10月进行了入户走访调查, 共发放问卷205份,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回收有效问卷158份, 无效问卷47份, 有效问卷率为77% (见表1) 。

本次调查的158位农户都是户主, 从表1可以看出, 被调查者的年龄绝大部分集中在25~55岁;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及其以上水平, 可以确定被调查农户为理性人, 并对家庭决策行为有绝对的发言权, 调查数据可信度高。

二、农户耕地撂荒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1.模型的选择与说明

本文将农户耕地撂荒影响因素的因变量设置为“是否撂荒”, 因此,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研究。Logistic的概率函数形式为:

式中, Z是变量X1, X2, ……, Xj的线性组合:

本文设定耕地撂荒=1, 没有撂荒=0, 因此本文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式中, Pi为第i个农户耕地撂荒的概率;X1i为农户家庭特征变量, 包括家庭总人口、受教育程度等;X2i为农户家庭收入变量, 包括人均收入、人均支出等;X3i为农户耕地特征变量, 包括耕地面积、耕地地块数等;X4i为耕地经营情况变量, 包括年均耕种次数、耕地成本收益比等;X5i为其他特征变量, 包括自然灾害对耕地影响、是否愿意将耕地流转等;β0、β1、β2…β5是待估参数;ε是随机扰动项。

2.变量选择与特征性描述

本文选取与农户耕地经营密切相关的因素, 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 将解释变量设定为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农户家庭收入变量、农户耕地特征变量、耕地经营情况变量、其他特征变量五个方面, 具体细分如下:①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包括被调查农户的家庭总人口、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外出打工人口、距最近城镇距离;②农户家庭收入变量包括农户家庭的人均收入、人均支出、农业收入比重;③农户耕地特征变量包括耕地面积、耕地地块数、耕地质量、耕地离家距离;④耕地经营情况变量包括农户年均耕种次数、农户是否流转耕地、耕种成本与收益;⑤耕地其他特征变量包括自然灾害对耕地影响、农户耕地保护意识 (详见表2) 。

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设定为农户是否撂荒耕地, 撂荒耕地=1, 不撂荒耕地=0。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 调查样本共计158户, 存在耕地撂荒的有98户, 占62.03%;没有耕地撂荒的农户共60 户, 占样本户数的37.97% (详见表3) 。

3.模型估计

本文在SPSS17.0统计软件中对调查样本进行计量分析, 对农户耕地撂荒影响因素的横截面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 运用系统默认的强迫回归方法, 将所有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引入回归方程, 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 南溪区农户耕地撂荒受到七种显著因素的影响:家庭总人口、外出打工人口、家庭年人均收入、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比重、耕地地块数、土地年均耕种次数以及农户对耕地的重要性认识。

4.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对解释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 可以得出以下显著性影响因素:

(1) 家庭特征变量中, 家庭总人口与外出打工人口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是显著的。家庭总人口因素的显著水平是0.0226, 其估计值符号为负, 说明农户家庭人口规模越小, 越要撂荒耕地;外出打工人口因素的显著水平是0.0211, 其估计值符号为正, 说明外出打工人口越多, 越要撂荒耕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人口多的家庭组成人员一般是 “两老两小两夫妻”的结构分布, 笔者调查遇到最多的一户农家共12口人, 家庭成员有3位老人, 4个小孩, 5个成年人。绝大多数农户家庭的青壮年都在外打工, 一方面新一代的农民对这个职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 农业的弱势以及过低收益, 无法激起他们创业的激情。留守在家的人不是年老体衰就是年幼无能, 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耕种土地。

注:黑体的因素为通过显著性检验。

(2) 在家庭收入变量中, 家庭人均收入以及农业收入比重对耕地撂荒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中, 家庭人均收入的显著性水平为0.0144, 估计值符号为负, 说明人均收入越高, 撂荒的可能性越大;农业收入比重的显著性水平为0.0288, 估计值符号为负, 说明农业收入比重越低, 农户撂荒耕地的可能性越大。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近年来, 农民的家庭人均收入逐年增加, 但农户收入的增加并不是源自农业耕种收益, 而是源自其他非农行业, 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农民的人均收入越高越不愿意从事收益低的农业。因为农业的比较收益普遍偏低, 农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愿意对农业生产活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 越倾向于能给他带来更高收益的其他诸如打工或经商的经济活动。在调查样本中, 农业收入比重50%以上的只有8户, 仅占统计样本的5.06%, 绝大多数农户的农业收入比重在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下。

(3) 耕地特征变量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从模型的检验结果看, 耕地地块数的影响显著, 显著水平是0, 其估计值符号为正, 说明耕地地块数越多, 农户耕地撂荒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可能是:宜宾市南溪区境内以丘陵地貌为主, 全区大部分耕地是坡薄土, 坡度不均、土层薄、土地贫瘠, 耕地块数多, 分布不合理, 二次灌溉条件差, 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农户承包的耕地块数越多, 越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时间, 农户越不愿意耕种。

(4) 在耕地经营情况变量中, 耕地年均耕种次数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显著, 其显著性水平为0.0121, 估计值符号为负, 说明耕地年均耕种次数越少, 耕地撂荒可能性越高。在本次调查中, 农户的年耕种次数为零的占统计样本的10.13%、年耕种次数为1次的占统计样本的62.03%、2次的占22.15%、3次的占5.70%的统计结果与被调查农户常年性撂荒占耕地撂荒的10.20%、季节性撂荒占撂荒面积的89.80%的统计结果相符。

(5) 在其他变量中, 农户对耕地的重要性认识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显著, 显著水平为0.0338, 估计值符号为负, 说明农户认为耕地越重要, 撂荒耕地的可能性越小, 认为耕地不重要, 耕地撂荒的可能越大。传统农民都有 “恋土情结”, 大多数学者认为 “恋土情结”实质上是对农地生存保障功能的依赖。农民因有农地承包经营权而被置于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然而, 农民也因土地流转不畅、不能变现而被土地束缚, 土地像一块 “鸡肋”被农民紧抓在手中。年轻一代的农民对城市生活的羡慕以及快速致富的心理, 让他们日益把土地看作累赘, 渴望与土地脱离, 一旦有更好的机会, 他们就会迅速转向其它行业从而弃耕撂荒, 这种现象在城乡差距日益拉大的背景下逐渐增多。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描述性统计和计量模型分析结果, 可以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农户耕地撂荒现象普遍存在, 季节性撂荒现象严重。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在205个样本农户中, 有62.03%的被调查农户存在耕地撂荒现象。统计样本的耕地面积总计327.78亩, 其中常年性撂荒面积为33.45 亩, 占耕地撂荒面积的10.20%, 占统计样本耕地总面积的6.33%;季节性撂荒面积为294.33 亩, 占耕地撂荒面积的89.80%, 占统计样本耕地总面积的55.7%。因此, 可以看出南溪区的耕地撂荒现象普遍存在, 季节性撂荒非常严重。

(2) 农户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是引致耕地撂荒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 农户家庭人口数在5人以上的共有112户, 占统计样本的70.89%, 农户家庭人口多, 所拥有的耕地面积也就越多;另一方面, 家庭外出打工人口为1~2人的户数最多, 占统计样本的59.49%, 外出打工人口有3~4人的占36.71%。从耕种面积和留存劳动力的数量来分析, 农户家里大多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经营耕地, 导致大多选择粗放式种地、季节性撂荒。国家开展的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 农户不仅不用交税还能得到农业补贴, 更是降低了外出打工经商的机会成本, 相反, 农户在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提高了。因此, 在非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非常低的情况下,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选择外出打工经商、弃耕撂荒。

(3) 种地成本高、农业收入比重低是影响耕地撂荒的最主要因素。虽然国家已经取消农业税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 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仍不高, 原因是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 农药、化肥、机械等农资产品价格上涨, 导致耕种成本反而变高, 农业生产的实际收益很低。由于农资产品成本高而农业收入的比较收益低, 致使农业收入比重降低。南溪区同全国一样, 农民的人均收入虽然有显著提高, 但农民收入的增长不是来自于农业, 而是来自于其他比较收益高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户撂荒耕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耕地撂荒现象更严重。

(4) 丘陵区耕种条件差、分布空间广是影响耕地撂荒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溪地处丘陵地区, 村落周围的山坡和沟底, 全部为条田和坡地, 土面坡度大, 地块窄, 拦蓄降雨能力低, 暴雨时易产生水土流失。耕地分布分散, 交通不方便, 不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 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十分低下, 农民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人工劳动力投入大, 种地效率极低。

(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户对耕地依赖是耕地撂荒的重要因素之一。被调查农户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户主占样本总数的16.46%, 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9.37%,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7.85%, 高中、 大专及以上的占统计样本的6.33%。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低, 具有短期性、不稳定性的特点。由于当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外出务工农民认为自己在城镇一旦 “失业”或年老回乡后还有土地可耕。农民依赖于土地源自于土地既是农民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资产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因此, 农民的收入在增长、生活水平在提高, 但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性没有减少。

2.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调查研究的结果,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以减少农户耕地撂荒现象。

(1)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充分发挥丘陵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 弥补丘陵地区的不足。培育农民增收的新领域, 提高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可以有效避免农民因为种地成本高, 农业收入低, 撂荒耕地的现象发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 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着眼于满足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调整品种品质结构, 促进丘陵地区从粮食为主的单一结构向粮、经、饲、林 (草) 等多元结构转变, 从以增量为主的品种结构向优质高效为主的品种结构转变, 从通用型品种结构向专用型品种结构转变, 逐步提高优质粮油、优质畜禽、优质水产品和专用农产品比重, 努力把丘陵地区建成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

当下耕地撂荒现象普遍存在, 季节性撂荒尤其突出, 政府可以通过扶植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的手段使耕地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 提高农业的生产率。〔5〕因为种田大户往往在农业科技、人力物力投入以及规模经营等多方面具有优势, 可以增强其耕地种植的产出获利能力。撂荒耕地向种田能手、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 既能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也能缓解撂荒耕地无人种、能人无地种的两难局面。

(2) 组织新型农民培训, 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就近就业。政府可以出台新型农民培训的政策措施, 组织开展对新型农民的培训, 一方面可以根据优势产业和区内企业急需的工种, 有针对性地以实用技术培训农民, 拓宽农民的就业范围;另一方面, 组织农业专家开展现代农业技术下乡活动, 提高农民的耕作技术。人力社保部门可通过电视、报纸、村务公开栏等媒介, 大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 积极为农民发布市县企业的用工信息, 引导农民就近打工、回乡创业。农民就近就业, 既可以增加收入, 也可以兼顾自己耕地的耕种, 大大减少因农民外出打工、家庭失去劳动力导致的耕地粗放式经营的隐性撂荒和直接弃耕的显性撂荒现象发生。

(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公共产品建设都应该由政府来承担, 如道路、排水灌溉工程、电力供应等农业基础设施, 由于理性经济人都想 “搭便车”, 单个农户对农业经营的投入是有限的。政府要解决耕地撂荒现象, 就其根本而言, 必须从改变农业产业的弱势入手, 从政策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借着建设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的契机, 强化和完善相关农业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改善耕作条件,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的收益。农业生产的收益提高了, 农民自然会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耕地撂荒现象也会随之减少。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步伐, 扩大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难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民的安全感, 消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降低对土地的依赖, 将无力耕种的土地转包或租给他人耕种, 减少撂荒耕地现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步伐的同时, 全面推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确保广大村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实现应保尽保。

摘要:基于宜宾市南溪区158户农户调查数据, 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分析影响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及程度, 结果表明:家庭总人口、外出打工人口、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收入比重、耕地地块数、耕地年均耕种次数、农户对耕地的重要性认识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有显著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撂荒,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参考文献

[1]曹志宏, 郝晋珉, 梁流涛.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经济分析与策略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8, (03) .

[2]邾鼎玖, 许大文.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0, (12) .

[3]董晓波.耕地抛荒问题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 2007, (08) .

[4]冯廷华, 马玉良.土地撂荒的现状、成因与对策——来自江津市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 2001, (06) .

项目农户 第9篇

一、资料来源及说明

2010年分别在河南南阳市、安阳市、信阳市、郑州新密市及商丘市等七个市进行了农户2009年度借贷行为的随机调查,此次共投放调查问卷500余份,收回有效问卷410份,每个地市的有效问卷不少于50份,不多于100份,样本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和平均,且所统计的样本容量相对适中,所以调查问卷的质量还是能够得到较好保证的。且所选取的调查对象都是每个家庭的户主,他们对于问卷调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此本次调查所获取的数据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下本文着重从农户资金借贷的需求总体情况、来源结构、信用额度、信用形式、期限及利率、投向与结构等几个方面开展相应的实证研究。

二、农户资金借贷的问题分析

1. 农户资金借贷的需求总体情况

在被调查的410个农户中,268户在2009年度在生产或生活中有资金的困难,占总调查农户总数的65.3%,142户没有资金困难,占总调查农户总数的34.7%。这基本符合张淑敏(2005)在河南省西北部平原地区三个村庄的调研结果,他统计得出68%的被调研农户表示最近一年内有借款打算。从而说明中部地区农户的借贷需求比较旺盛且相对稳定。

当问及农户在2009年间假若他们缺钱,有没有尝试着去借钱,410户中有297户表示有借贷的尝试,占总数的72.4%,仅有27.6%没有尝试借贷的想法。假若缺钱后,愿意从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农户有221户,剩下的189户则出于无担保、无关系、怕负债及不愿承担贷款利息等的原因,而放弃从这些农村金融机构借款的念头;假若缺钱后,愿意从民间私人处借款的农户有320户之多,他们更看重民间私人借贷能救急、利率低、方便及还款期限灵活等方面好处,总体来讲,在中部的河南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农户没有负债厌恶,在缺钱时都会选择各种渠道借款。

2. 农户借贷资金融入来源结构分析

农户的资金借贷渠道可以分为正规金融渠道和非正规金融渠道,正规金融渠道包括“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和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非正规金融渠道中的钱庄、合会及银背机构在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很少见,受访的410户农户只有16.6%听说过这些机构的存在,所以这里只对非正规金融渠道的民间私人借贷作出统计。

下表1给出了410户农户2009年度三类借贷资金来源的统计结果,农户累计借贷资金总额为1820000元,农户借贷发生比率,即发生过资金借贷的农户在总调查户数中所占的比例为47.3%,借款户累计平均借贷金额9381元。其中来自农村信用社的累计借贷资金总量为574200元,仅占农户累计借贷资金总额的31.5%,农户借贷发生比率只有21.4%,借款户累计平均借贷金额6525元;来自商业银行的累计借贷资金总量为610000元,已占农户累计借贷资金总额的33.6%,农户借贷发生比率只有10.2%,借款户累计平均借贷金额14523元。而来自民间私人处累计借贷的资金总量则为635800元,占农户累计借贷资金总额的34.9%,农户借贷发生比率为35.8%,借款户累计平均借贷金额4325元。

这些2009年度的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河南农户的借贷比率过低,远低于霍学喜(2008)所统计出西部地区的73.5%,可判断出中部河南省支农贷款覆盖面特别狭窄,农户借贷资金的可获得性不强。由于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贷款总量少于商业银行的农户贷款总量,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支农弱化,与其“支农主力军“的身份相背离。尽管商业银行没有像西部地区的那样基本从乡镇撤离且借款户累计平均借贷金额最大,但对于没有担保和抵押的农户来说,贷款的可获得性最弱。虽然民间私人借贷在河南农村地区较为普遍,但由于其借贷金额所占的总比重不及西部地区的75.02%的一半,所以其作用还很弱。

3. 农户借贷信用额度分析

如下表2所示,2009年度,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借贷,农户累计借贷金额在5000元以下、5000-9999元和10000元以上的分别有34户、30户和24户,区间分布相对平均,与西部地区相比,没能发挥出河南农村信用社所应具有的有效满足小额信用贷款需求的优势,且又由于来自商业银行的借贷,累计借贷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农户有21户,占商业银行借贷总户数比例的50%,这就使得大额农户贷款业务在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之间过度竞争,而两者又同时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供给上缺位,致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难以被满足。至于来自民间私人处的借贷,10000元以上的农户,只有23户,占民间私人借贷总户数比例的15.7%,而5000元以下的农户,却有99户,占民间私人借贷总户数比例的67.3%之多,这说明中部河南农村地区并不富裕,民间私人处可供借贷的资金少,不能像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那样有过多的闲置资金,据潘海英(2008)的抽样统计,温岭市的放贷农户户均借出资金3.6万元,从而可以判断出河南农村的民间私人借贷是无法满足农户的大额借贷需求。

4. 农户借贷的信用形式、期限及利率分析

在借贷的信用形式上,2009年度,有130户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其中100户认为得到贷款靠的是担保抵押,75户农户认为贷到款仍需要托关系送礼,当年,没有申请上贷款的农户有25户,他们认为主要失败原因在于自己没关系、无担保或借贷金额过大。尽管在所调查的410户农户中,有215户愿意以田地作抵押,有195户农户愿意以房屋作抵押,但这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是被禁止,且中部农村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这些都限制了抵押物品种选择及其合理估价,结果使农户因缺少承贷载体而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而对于民间私人借贷,受访的410户农户中,有293户认为无须担保抵押,在借贷手续上,只有106户认为需要立借款协议,其他的304户农户认为至多需要有口头承诺,由此可见,河南农村的民间私人借贷虽形式灵活,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还款保障,这也就决定了民间私人借贷多局限于亲朋和邻里之间,且考虑到民间的大笔借贷会成倍放大信用风险,所以农户的大笔借贷难以有效从民间私人处得到满足。

在借贷期限上,受访的410户农户中,有211户认为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一般不超过1年期,有160户认为其贷款期限一般为2年,仅很少的农户认为其贷款期限会超过2年,相比之下,民间私人借贷的还款期限安排得比较灵活,所调查的410户农户中,228户认为借款期限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的,另140户更是觉得根本不需要约定借款期限,有钱才还。至于在借贷利率上,所调查的农户中,有278户表示民间私人借贷是无息的,另有122户表示它是低息的,从这可看出民间私人借贷多出于互助性,体现出亲情友情的特征,所以可借贷的范围必然受限。而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利率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最多浮动[0.9 2.2]倍。以一年期贷款为例,基准利率为5.58%,正规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可以在5.02%-12.27%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在所调查地方的一些正规金融机构中,有的年利率偏高,约为12%,也有年利率较低的,为7.9%,对于这样的利率水平,受访的410户农户,有247户觉得可以接受,可见,农户对利率并不很敏感,他们更关心资金的缺失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增加对农户的资金供应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 农户借贷投向与结构分析

如下表3所示,农户借贷资金的投向可分为生产性用途和生活性用途。生产性用途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两个方面,2009年度,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的累计资金总额过少,仅有226050元,除了用于农户购买化肥、农药、农膜及种畜等生产资料,以维持传统农业简单再生产外,剩下近一半的资金被农户用于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因此,农村信用社要想让农户利用特色农业致富,就得增加对农业生产资金的供给。同时2009年度,投入到非农生产领域的累计资金总额达755100元,其中来自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在内的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资金占73.6%的比重,主要用于买车、开店、加工及小买卖等非农产业领域。而投入到生活领域的累计资金总额为838850元,其中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资金占58%的比重,来自民间私人借贷资金占42%的比重,主要用于建房、子女上学、婚嫁和看病,以解决农户的临时生活困难。由此判断,正规金融机构主要以满足农户非农生产性支出为主,当然,尽管民间私人借贷55.3%的资金用于生活性支出,但从用于生活领域的借贷总额上看,仍不及正规金融机构,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在生活性支出方面,西部地区多达83.45%的资金是通过民间私人借贷的方式筹集,从而可知中部河南农村地区民间私人借贷很不活跃,对农户的融资需求满足程度低。

三、政策建议

1. 引导多渠道资金供给,有效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

首先,诱导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为富裕农户提供较多的低息大额贷款,并增加对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然后,用优惠政策鼓励农村信用社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要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并提升小额贷款的额度上限,以解农户小额信贷不足的燃眉之急;最后,在中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微型机构,以提高农户的借贷比率,增强农户资金的可获得性。

2. 改善农户借贷的信用状况,扩大农户借贷资金供给

首先,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要放宽对农户贷款抵押和担保的要求,为农户提供额度较高的联保贷款,并适当允许农户将宅基地、房产和田地进行抵押,鼓励多种形式的动产质押典当;然后,其要建立完善的农户征信体系,搞好信用村、信用户和信用证的评选核实工作,更多的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推行“基地+公司+农户”的基于关联交易的安全贷款模式,同时放宽小额贷款的信用期限,依据农业季节特点、生产项目的不同周期和贷款用途以及借款人综合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还款周期,允许用于农业生产的小额贷款跨年度使用。最后,要不断规范民间私人借贷的信用形式,强调其信贷必须合法、有契约、进行公证,并在赋予民间借贷合法性的前提下,使民间私人借贷行为组织化,并引导其发展成社区合作金融组织。

3. 优化农户借贷资金投向,合理配置资金的使用

首先,财政要为农户提供基本的医疗养老保险金,并为农村子女的上学提供助学贷款补贴,为贫困农户提供扶贫贷款,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为农户提供农资和自建房提供投资补贴,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信贷资金因被消费在农户生活领域,而无法偿还的信用风险。然后,农行等商业银行应继续为非农生产提供充足的大额度资金,而农村信用社则应把贷款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特别要支持规模化和特色高效的农业开发,这样做不仅信贷风险小,而且享受到的国家优惠政策多。最后,民间私人借贷要立足于农户的消费性支出,利用农村的丰富社会资本,减少民间信贷风险,并引导民间私人借贷走向合作化和市场化轨道,这样才利于汇集成大额资金,有效满足农户生活领域的大项开支。

摘要:通过对中部河南省410户农户资金借贷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户资金借贷的可获得性不强,资金用途上呈现非农生产的特征。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较少提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贷款普遍受到较多的信用限制,其中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功能更是弱化。虽然民间私人借贷信用形式灵活,但借贷范围较窄,借贷也不活跃且较少满足农户大额贷款需求。文章针对中部河南农户资金借贷的问题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农户,资金借贷,农村信用社,民间私人借贷

参考文献

[1]张淑敏.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基于河南西北部平原地区三个村庄的调查[J].货币金融评论,2005,(2)

[2]霍学喜.西部地区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与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3]张鸣鸣.贫困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初探[J].农村经济,2005,(11)

[4]潘海英.基于供给视角的我国发达地区农户资金借贷分析[J].商业研究,2010,12

[5]张军,杨林娟.甘肃省农户资金借贷现状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4)

[6]李晓明.传统农区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7]谢晓东.农村小额信贷拓展至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N].上海证券报,2007-08-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项目农户】相关文章:

农户收入06-20

农户合作06-23

中国农户07-08

退耕农户09-02

农户参与意愿05-08

农户融资意愿06-04

农户借贷行为06-30

农户经营论文09-11

农户企业化05-20

农户经营论文提纲09-06

上一篇:增强方式下一篇:中职中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