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求范文

2024-07-20

改革要求范文(精选12篇)

改革要求 第1篇

关键词:政府主导,国家垄断,经济转型,国有银行改革

自1950年我国国有银行体制建立以来, 银行体系一直是政府主导, 当时的出发点主要是为支持重工业发展战略, 支持没有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 代价是银行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 针对其改革一直没有停止, 但似乎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即使股份制改革以来, 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在下降, 但也主要是由于信贷规模的扩张所致。政府主导型金融体系是在特殊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曾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其缺陷也十分明显。

一、政府主导型银行体系的主要缺陷

政府主导型金融体系导致社会资源的低效率耗散, 由于利率长期低于市场均衡水平, 银行对项目的筛选功能和风险补偿功能缺失, 导致资源低效率配置和不良资产积累。政府主导还导致金融业呈现结构失衡的低效率增长, 在高达3%利差补贴的保护下, 各家银行的利润与信贷规模成正比, 于是各家银行积极竞争优质客服, 尤其是向政府背景的企业和项目倾斜。国家的干预导致二元金融结构, 出现抵押品行业、国有垄断行业出现流动性过剩, 投机过度, 资产泡沫局面。但是抵押品少的行业, 民营企业和高新企业则存在流动性不足, 致使其发展受阻。国家垄断经营导致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通过政府担保机制和银行总分行机制向国家转移, 致使政府税收收入更多用于弥补金融机构的窟窿, 未能更多投入公共服务领域。

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在我国的银行体系只占很少一部分, 政府对银行的指令性政策贷款是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主要来源。据中科院经济所估计, 政策性贷款在20世纪90年代占国有银行贷款总量的35%左右 (课题组, 1998年) 。林毅夫等 (2004年) 认为, 中国国有企业承担着两种政策性负担:在赶超战略下投资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战略性政策负担;承担过多的冗员和福利的社会性政策负担。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80%由政府干预所致 (周小川, 2004年) 。

二、历次国有银行改革回顾

“放权让利”改革使国家财政功能下降, 金融因素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量, 经济发展进入“金融支持型”阶段。国有银行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国有银行业积累了相当数额的“不良贷款”。对此开展了一系列改革。

1993年11月, 首次提出将国有银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离, 1994年, 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 企图使国有银行脱离原有的“刚性依赖”, 使信贷行为遵循市场规则, 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但此番改革除了派生出三家新的国有金融机构, 国有金融体系没有出现实质性变化 (张杰, 1998年) 。

1995年出台《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但由于“经济体制并不能仅由立法而加以改变” (Chow, 2002年) , 两部银行法的出台也未能从实质上改变国有银行制度 (Chow, 2002年;Anderson, 2005年) 。

1998年, 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计入国有银行的“负债账户”, 这是国家首次为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1999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四大行剥离的1.4万亿问题贷款。但中央银行的救助没有收到应有效果, 反而助长了“道德风险” (唐旭, 2005年) 。到2002年6月, 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又高达1.7万亿元 (吴敬琏, 2003年) 。

2003年12月, 国家用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再次注资。2005年, 三家银行又陆续上市。2010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上市。但国家的信用担保作为无形资本继续“滞留”于国有银行, 意味着国家先前做出的风险救助承诺依然有效, 国家也就不能贸然放弃对国有银行的金融控制。2006年初, 金融改革最高决策层明确宣示国家对国有银行拥有“绝对控股权”, 从而默认了历时近10年赎回无形资本改革的努力无果而终 (张杰, 2008年) 。

历次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因在于都没有改变国家垄断的局面。我国国家垄断和过渡管制主要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刚性所致, 工业化战略未能及时退出, 与之配套的行政管制型金融体系未能适时转型, 金融监管部门系统防范功能和金融发展审批权之间存在内在冲突 (潘英丽, 2010年) 。

三、经济转型对金融转型的内在要求

王一江、田国强 (2004年) 指出, 强政府是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发生的本质原因。世界银行 (2001年) 指出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 政府对银行注资几乎都错失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鼓励银行审慎其未来行为的重要机会。当然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IMF, 1997年;米什金, 1995年) , 国家不可能完全退出金融体系, 有必要充当最后的贷款人, 以及为金融系统提供国家信誉的支持, 防止金融系统对宏观经济造成大的冲击。

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日益壮大, 非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 而且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实力增强, 可以而且应当同民营企业在同一水平竞争, 就要去改革金融体系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将金融部门作为独立部门为各种主体平等服务, 充分发挥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的优势, 发挥好筛选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 最有效率地配置稀缺的金融资源, 而不是将金融作为政府支配金融资源的“财政性”安排。

参考文献

[1]钱颖一.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J]经济研究, 1995, (3) .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 第2篇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参与的欲望。当思考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可进行合作学习。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 时,教师宜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把问题放到小组内,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可进行合作学习。出现意见不统一时,学生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别人的意见往往不会去仔细分析,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是我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案例。

刚上课我用小故事导入新课:“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经短暂讨论得出:过于安逸的环境不利于成长,有时候恶劣的环境反而对生长有利。由此,我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随即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对题目的理解,作者简介和生字注音。齐读课文后进入小组合作学习,以两人组为形式,结合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好。学生合作期间,教师可巡视,注意学生合作情况及进度。五至六分钟后,可让学生先解释重点词,然后以师徒组为单位,一人读原句,一人翻译,通常是师父读,徒弟译,这样最能看出合作的效果。平常可经常向学生灌输徒弟的答题情况最能体现师父的水平的思想,以调动合作学习中师父的积极性。遇到答题时合作得好的师徒组,教师一定要及时表扬,以树立榜样。翻译完课文后,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合作探讨。我设计了三组问题,一个大组一题,大约给了三到四分钟的讨论时间。设计问题时,主要围绕本文的论点及论证的方法等。经过讨论,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进入引申探讨阶段,我向学生抛出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再举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讨论积极,答题踊跃,有的答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有的答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还有的答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确实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从而得到教益,增强了忧患意识。

课程改革对课堂的要求 第3篇

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改变模式,不拘一格

新课中要求老师打破过去上课一种模式或按照老师预定计划思路(备好教案)进行,我们学校提出语文课框架模式是:激趣、自学、质疑、讨论、探究、感悟、延伸,数学课框架模式是:创设情景——小组学习——全班交流——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但这只能说是课改的过渡,真正的课改课堂应该是没有固定模式、唯一形式,而是不拘一格,老师在课堂上,因教材去教(再也不是教教材),对学生回答不要刻意追求唯一,只要符合学生思维情景,便给予肯定。

二、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走下讲台,平等相处

传统课堂中,老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老师是圣人,一举一动是真理,不可置疑。要求学生危襟端坐,不许提出异样问题或怪题,更常见的是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稍与老师备下教案不一,老师便赶紧打断话题,生怕离谱(教案)太远,久而久之形成学生不提问题,不会提问题,甚至不敢提问题,学生逐渐变的木讷,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新课程要求老师走下讲台,用孩子目光看孩子,与他们交心,交友平等相处,了解他们内心世界,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作为来开发智力,拓宽创新思维。

三、要求老理由在课堂中尊重学生,激发兴趣

在课堂中,常能看到老师叫某同学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你真笨;回答不对,这么简单都说不对;回答深一点,就你显能。学生回答问题是秀有礼貌地站起来回答,之后我们老师既不让座,又不说回答的怎么样,显出一种置理不置理状况,甚至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的孩子体罚、挖苦、讽刺等极不尊重学生的行为。新课改中,我们老师极力让学生提出问题,但学生提出一堆问题后,老师不解答,亦不处理,就没有回声了。老师要放下身价,溶入到学生中,与学生真心交流沟通,对于学生问题,回答及时真诚对待,小心呵护处理,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兴奋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举和欲望。

四、要求老师在课堂中顺水推舟,上活课堂

在课堂中,常能听到老师问学生:对不对?对;是不是?是;会了没有?会了。看起来老师、学生配合非常默契,课堂似科气氛热闹,生动有趣,但剥开课堂这种假象的面罩,深入了解学生,根本就不会,或者说课堂上只关注了个别尖子生,或教会了个别好学生。在课改中,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具有丰富的知识,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初学(自学、预习)基础上,让学生提出头问题,这时老师就要专心致志听学生问题,捞取有典型价值的问题,展开引导、讨论、合作学习,力争在讨论中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捞取问题便是船,学生思维态势便是河,在老师导引下,脱离老现在备课中的事先设计程序,使学生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地、积极地、思维地状态,他们手、脑、口并用,回答的问题都是自发地、情愿地、积极地,课堂便活了,那效果自然与常规课堂不一样,如果老师在有意让个别有差异的学生、学困生顺利回答一些问题,使他们也处于学习积极状态,那便是一堂好课。

五、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激励评价,相信成功

在课堂中对回答流利、完整的学生,老师说:“你真棒!你能行!同学们夸夸他,同学们给点掌声,鼓励、鼓励。”这种激励、赏识、表扬的评价方式非常好,但在课堂上往往对回答不出来或回答的问题一知半解时,老师处置就不是很好。这时老师不应该抛出冰冷的话语:坐下。而应让同桌、邻桌或者能回答的同学帮助回答,然后再让其复述、回答,然后老师再给点鼓励,使其始终处于自我成功的喜悦中,特别是对举手积极、老师让回答问题时,又答不出来的学生,老师一定要注意这时处置技巧,让其成功、挽回干嘎的局面,让保持高昂旺盛的学习兴趣和状态。也就是老师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相信自己都能成功,始终保持旺盛学习积极性。

六、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养成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课堂主人,学生必须有自主(自学、预习、自读)学习环节,才能在老师上课前自己心里有数,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有目的的来上课,并把这种做法坚持长久,养成一种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课堂学习成绩,而且对终身学习都受用。

七、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培养兴趣

新课程中,老师经常采取让学生提问题或老师布置问题,学生去学 ,然后同桌或四个小组讨论,之后可以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同学亦可补充,这种合作学习形式,一般有一个组织者,对其合作成员有一个分功,老师并适当参与其中,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八、要求学生在课堂在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新课程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些问题,打烂砂锅问到底,如一个分数课,当老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时,学生便一口气提出十几个问题:分数是怎么来的?分数有什么意义,分数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叫分数……学生在合作、讨论、探讨学习过程中 ,就有探分的成份,老师在课堂上坚持用这种方式教学,久而久之便可养成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迅速增长知识和能力。

总之,新课程对老师要求更高了,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学习始终处在主体地位,积极地、自主地去学。但根据我校几年来实验情况,需要我们老师注意几个问题:

①用老师“导”,指导、点拨、引导来驾驭课堂,课堂一定要活而不乱,不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往边上一站,啥都管不了,啥都不要,使课堂乱而无绪,直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②老师用合作的学习形式,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要流于形式,给人作样子,实实在在有效果。

③用赏识激励评价机制,要慎用,要用的恰到好处,不能乱用。

④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一定要用积极态度去评价,切忌冷漠不理。

⑤老师上课改公开课不要演课,上假课给人作秀,那样没有意义,在实际中无法操作。

教育部要求改革培训模式 第4篇

意见提出,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各地要根据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针对培训内容,意见要求必须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

为了提升教师参训实效,意见要求,各地要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动置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体育、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在培训中,如何激发教师参训的动力,意见特别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及要求 第5篇

福民中心小学

1、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2、新课改不仅仅是课程设计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学价值的创新(教学价值:(a)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b)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c)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是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新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其主体地位,教师是支持者、辅导者和合作者),更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的创造(新的教学关系: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是为了促进学,服务于学)。

3、新课改重视“五个提倡”和“四个主张”。“五个提倡”:即提倡问题意识、提倡综合运用、提倡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与生活的联系。“四个主张”: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张把班级还给学生,主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主张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4、叶圣陶先进教育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a)自主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自学自勉;(b)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c)探索学习:引导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5、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发展”;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立足于生活经验,关注科技动态”;关注“科学探究”和“平等对话”;教学评价应关注“发展”等理念。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的教育观知识以及有关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

〈三〉娴熟的教学技能: 在传统的教学技能基础上,补充新的教学技能,如创设情境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技能,探究技能,师生沟通的技能等。

〈四〉完善的能力结构: 教育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人际 交往能力,现代教育技能驾驭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吸取心知识的能力,灵活机动的教育机制等。

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将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如何适应课程改革要求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精髓,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深刻反思,寻找提高教学成效的切入点,使教学模式方法更加贴近教学工作实际。笔者和广大政治教师一样,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分析研究,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别人的成功模式结合起来,有力有效地改进了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了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教学理念的创新是整个教学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教师千万不能按照陈旧的思维模式组织教学工作,应当坚持创新并且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在教学理念创新方面更要凸显时代特征。

一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对高中生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学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多设置一些平台让学生去互动探究,这样才能保证高中政治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二是发挥情感促进作用。情感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影响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是一样,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中,需要广大教师充分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多表扬鼓励学生,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满足,这样对学习也就更加积极。

三是注重教学资源整合。有效组织工作,政治教学须要整合诸多的因素,须要从社会生活中广泛搜集资料,包括互联网资料,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补充拓展,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信息中增强理解效果,寻找更加便捷的路径突破学习难点,使高中政治教学摆脱了教材的有限信息束缚,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更加轻松。

二、教学手段要体现先进

教学手段是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辅助措施,无论是政治学科还是其他学科都须要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特别是要体现信息手段的促进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让课堂充满生动的信息,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能力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

一是运用信息媒体搜集资料。组织开展政治教学工作须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对教学方案进行持续的优化,收集各种教学所需的信息,汲取他人在政治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完成上述工作,信息媒体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广泛收集各地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经验模式,将一些优秀的论文经验打印出来,供自己学习研究和吸收借鉴。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补充到教学方案之中,使政治教学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学生认知基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习理解效果。

二是运用信息媒体演示信息。多媒体手段在政治课堂上具有演示生动灵活的优势,无论是展示图表资料还是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补充信息,信息媒体都可以显示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中,可以立足本地区的发展实际,以图表形式向学生展示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进步,特别是对同一座建筑、同一个地区、同一项设施的前后对比,可以让学生产生直观的体验,深切感受到小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是运用信息媒体营造情境。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除了完成知识点的教学和能力培养目标,还要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特别是在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受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更大成就,还有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在世界地位的提高,这些方面都需要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揭示丰富的信息、创造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深刻教育。

三、教学模式要彰显特色

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在整个政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是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广大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模式充分改进,重在让学生能够体现主体地位,不再被动接受知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

一是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对学生进行直接传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在学习活动中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勇敢地表达出来接受大家的评判,以及投入到探究的民主学习氛围之中。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正确的消费观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分别指出每一种不正确消费观的弊端,鼓励学生思考成熟之后走上讲台进行表达,或者代替教师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课堂充满了新奇的氛围,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参与程度更高,学习探究和理解的深度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二是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南通市通州区打造“学的课堂”,其中就有学生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将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讲给其他同学,大家相互讨论然后达到共同提高。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掌握较好的学生对理解不够理想的学生进行传授,发挥小组内相互合作学习帮助的作用,可以大大缩短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的工作量,体现了这些小助手在提高整体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三是鼓励学生辨析探究。高中生在政治学习中会出现一些奇怪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这些都不足为奇,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启发引导学生针对这些观点的差异进行辨析,通过学生的自主辨析和交流讨论乃至辩论解决问题。例如在《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中,有学生认为我国现行政策虽然鼓励宗教自由,但是对于一些类似于宗教的团体却有着严格限制。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思想困惑,笔者着力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宗教和邪教的区别,认真分析宗教活动和打着宗教旗号的非法活动的区别,认真分析保护宗教自由和打击邪恶势力的区别,通过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加深理解效果。

四、教学空间要充分拓展

政治教学具有广泛的空间可以拓展,教师应当对教学工作进行充分的研究与深入的思考,将课外空间拓展与课堂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师应当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专题研究活动。重点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疑问难点,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专门研究,达到解决疑惑和加深理解的目的。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教学后,笔者针对当前基层民主选举存在问题和学生研究,比如怎样杜绝贿选,怎样提高基层群众投票率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我国民主选举制度的科学性。

二是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虽然高中生的学习生活非常紧张,但是他们仍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要是可以组织政治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以及鼓励政治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全兴趣小组中交流经验,激发学生政治学习兴趣。

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其中部分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进行对比分析,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增强课堂学习理解的效果。

在高中政治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一定要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将教改精神落实到教学工作之中,从而实现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柳成林. 关于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徐彩霞.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4).

[3]李凤.高中政治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对策及其研究[J].才智,2016,(2).

[4]彭耿璞. 先思·后评·寻规·变练——建构政治习题讲评课新模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11).

[5]挥海燕.高中政治教学——寻求具有思维含量的高品质课堂[J].才智,2016,(4).

[6]王清华.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6,(6).

改革要求 第7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是继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之后, 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又一重大改革, 是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必然趋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坚持“三权不变”的原则, 即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的使用权、预算执行主体和会计核算主体权限, 但是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单一账户体系、统一资金结算的支付和清算管理方式, 资金的核算渠道和划拨方式、支付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对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及基本运作流程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的一种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改变现行财政性资金层层拨付程序, 由财政部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将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其基本运作流程: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 (财政集中支付专户) , 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设立专门对应的银行账户 (零余额账户) , 预算单位需要使用财政资金时, 必须按照批准的用款计划向财政支付部门提出申请, 经财政支付部门审核同意后, 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直接向商品和劳务供应方支付款项, 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由零余额帐户与财政集中支付专户进行清算, 再由集中支付专户与国库单一帐户进行清算。

二、国库集中支付对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

多年的实践证明, 国库集中支付不但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而且有利于加强财政监管, 有效防止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 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 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对传统的资金划拨方式、支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对单位财务工作特别是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财务管理的重心向预算转移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前, 财政资金是按年度预算批复直接划拨到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 各预算单位许多财务工作都是围绕资金管理来展开。上级主管部门要负责拨付和管理各基层预算单位的经费, 基层预算单位更是“看钱吃饭”, 根据单位的银行账户存款数额来安排工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资金不再划拨到预算单位的基本账户, 所有资金归属国库, 单位只有用款指标和用款计划, 各单位不再负责财政性资金的拨付。财务管理人员由管理资金帐户转变为管理国库帐户额度, 财务管理的职能转向以预算管理为中心, 以满足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

(2) 财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前, 由于财政资金是直接划拨到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 所以对资金使用的监督都只能是事后进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资金不再划拨到预算单位银行账户, 而是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 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零余额账户支付的支付方式, 财政部门能够对每项资金的使用的全过程, 包括用款计划、授权额度和实际支付情况等进行全面监控, 有效杜绝财政资金被截留、挪用等违法行为, 确保财政资金得到安全、合法、有效使用。这就要求单位财务部门要更新传统的预算观念, 进一步明确“有预算才能支出”、“预算不得随意调整”的刚性规定, 强化部门预算约束力。

(3) 财务管理人员岗位要求越来越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单位财务管理重心由资金管理向全面预算管理转移, 且所有支付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审核完成。这就要求单位财务人员必须非常了解本单位的经济状况, 熟悉财政政策, 熟练运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知识、财务知识, 对单位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 全面实行预算管理, 并具备良好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水平, 以支持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的客观要求。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 实事求是, 科学编制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是将过去以资金性质或资金渠道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方法改变为以单位、部门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方法。其基本要求是根据预算单位的人员编制、根据基本业务及专项任务编制全面、细化的年度预算, 按照一定的程序审批下达。部门预算一经确定, 即作为年度预算执行的依据。国库集中支付是在部门预算工作的基础上, 实施资金的支付工作。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三者有机结合, 构成新型科学规范的支出预算管理体制, 其中部门预算是基础, 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是手段。部门预算编制得是不是科学, 直接关系到国库集中支付能否顺利执行。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 须根据本单位业务情况, 认真分析历年财务数据, 全面、科学、准确地预测一年所能发生的经费情况并编入预算, 单位资金的支配、管理和使用不受不必要的约束, 不至于产生资金短缺的现象, 从而影响单位正常运转。

(二) 统筹安排, 合理提交用款计划

财政资金用款计划是一定时期内预算执行计划, 它是以预算为依据, 按照支出性质和支出项目执行进度测算编制的, 是办理财政资金支付的依据。根据资金性质及用途, 用款计划包括财政直接支付用款计划和财政授权支付用款计划两种。用款计划采用系统自动生成、预算单位人工编报和财政核定相结合的方式。预算单位根据下达的预算拨款控制数或批复的部门预算、项目进度, 分资金性质科学合理编制资金用款计划, 一定要做到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努力做到支出进度与用款计划进度相吻合。同时, 预算单位要增强依法理财的意识, 通过用款计划的要求使预算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加强, 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强化预算的严格性。

(三)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严格支付审核

财政部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加强了对预算部门收支活动的全程监督, 对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从清算流程看, 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 都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多级审核, 一旦因预算部门审核不严格造成支付退回的, 就大大增加了资金的在途时间, 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单位财务应逐步建立起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 对各项支出要严格按预算执行, 认真审核, 按要求提出资金使用申请和提供有关凭证, 规范支付审核内容和程序, 保证支付业务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 用严格的内部监督来配合国库集中支付的外部监控, 保证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四) 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传统意义上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核算, 把账记清楚了, 年底能出报表就是能胜任财务工作, 这种以“核算”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造成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的缺陷。例如财务人员的学历层次低、职称水平低;沟通与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分析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能力有待提高等。然而, 预算工作从编制到执行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参与、实施, 先进的预算管理理念和预算管理机制是提高单位预算管理的基础。因此,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的加快实施, 财务人员需要提高学习能力、优化知识结构, 加强金融、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 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善于处理各种财务关系, 积极参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祁爱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 《财会通讯》 (理财) 2007年第7期

改革要求 第8篇

(1) 纺织企业传统设备维修模式的形成。我们国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对纺织设备的维修制定出“五三”保全工作法。当时国民经济处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 我国的纺织企业长期、大批量地生产为数不多、差异性不大的几个品种。纺织设备的磨损、变形的规律易于掌握, 设备维修周期、维修方法等的制定相对科学、有效。纺织企业细纱工序的设备维修模式是由一个分工明确的系统构成的, 它包括:保全、保养、重点检修、运转维修“四位一体”。其中“保全”是对细纱设备进行定期“大修”“小修”的一个技术工种, 它担负着保证纺织设备安全生产的职能, 因而纺织企业对承担设备大修、小修的技术工人称为“保全工”。这种由保全工对设备进行定期维修的模式, 是纺织设备计划维修管理时代的固定“模式”。设备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国家对细纱设备维修的规定, 制定出设备维修周期计划、维修范围、维修方法、维修时间、检验标准。例如, 维修周期规定的时间是:细纱设备大修:3年~5年台/次, 停机维修时间:5~6天, 小修6月~12月台/次, 停机维修时间2天, 特修3个月台/次。再例如大修范围的规定:它包括对设备基础部分即“机架”的位置变动、水平变动的检查与修复, 简称“平机架”;对设备主要传动部位主轴位置的检查与校正, 简称“校大轴”等等。

(2) 纺织企业细纱保全工应具备的素质。细纱保全工分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层次。概括地讲, 中级工必须具备对细纱机的卷绕成型部分、主轴传动部分、锭子传动部分、车头齿轮传动部分进行平装即修理的技能。高级工在掌握中级工技能的基础上必须具备对细纱机牵伸部分维修的技能、对机架部分平校的技能。技师则在掌握高级工技能的基础必须具备处理、解决细纱机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机械故障及问题的能力。

(3) 细纱保全实习教学的内容、模式及现状。我院棉纺教研室下设“梳棉”“并粗”“细纱”三个实习工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校以来, 一直担负着为全省纺织企业培养教育、输送保全工的职能。细纱保全教学大纲的内容、方式、方法及标准都是严格根据企业对保全工的要求制订的。针对中级工应掌握的技能标准, 我们在保全实习教学中, 讲授了敲锭子、水平锭子、校清洁器、组装锭带张力架、校锭带张力轴、校主轴轴承座、装卸主轴、平装钢领板、平装三角铁、平校导纱板、导纱钩吊线、平装车头齿轮等课题。针对高级工应掌握的技能, 我们在保全实习教学中讲授了:罗拉轴承座定位、罗拉隔距校正、罗拉弯空偏心的校正, 机架平校以及细纱机的安装知识等课题。细纱保全实习教学有一个明确的特点, 是教学是在“静态”下进行的, 即学生只在实习教学设备上进行拆卸、装配, 并且设备不进行运转“试车”。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保全工存在一个薄弱环节:对细纱机在长期运转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故障、坏车现象及形成原因见识少, 更谈不上处理问题、修理“坏车”。这一点很难与当今纺织企业对保全工的要求相适应。

二、目前纺织企业设备维修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纺织企业的规模更是得到空前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加剧, 纺织企业产品的品种及规格早已告别了大批量、少品种时代, 加之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 现实促使纺织企业“减员增效”, 同时也促使纺织企业对设备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保全工技能标准要求的提高。目前纺织企业设备的“状态管理”模式已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纺织企业的动态管理是针对设备运转状态实施管理的一种维修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根据不同设备所生产产品的不同、其设备自身的磨灭、磨损及零部件老化程度的不同, 来制订不同的维修周期、维修范围、维修内容。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设备的维修停台次数、让机器上的零部件最大程度地使用到其寿命周期, 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过剩维修”,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设备维修人员的数量。与设备的计划管理相比较, 动态管理的最大缺点是:只有设备出现了问题, 维修人员才会发现、进而解决。而设备计划管理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将许多问题消灭在未出现之前。目前纺织企业细纱设备的维修体系已由原来的“四位一体”改变为“一体四位”即目前细纱保全工的职能已集保全、保养、检修、维修四项职能为一身, 其中, 原保全工对设备进行大、小修理的功能已大大减少, 其日常对细纱机进行大小修理的工作已被对细纱机的预防检修和保养、及坏车修理所替代。但是, 这种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保全工必须是有多年维修经验的保全工才能胜任的, 满足企业需求的变化是我们技工院校的责任。

三、改进细纱保全实习教学的几点想法

(1) 校企联合。积极研究、探索、了解纺织企业对保全工技能要求的标准, 并与纺织企业协调、合作, 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进而修改、填充教学大纲的内容。

(2) 聘请“外援”。我们现有的实习老师讲课能力较高, 但知识陈旧、落后, 对新设备上机械维修、电器故障的实践经验缺乏, 而企业有二十年以上设备维修经验的技师或管理人员实践经验丰富, 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3) “送出去”。即在合理调配细纱实习教学的师资需要的基础上, 学院安排现有的实习教师到企业“跟班学习”, 和企业的一名正式保全工一样, 正常上班, 脚踏实地干一年, 真正把细纱设备预防检修、维修的技能学到手。

(4) 调整实习教学的内容。在细纱保全实习中应增加设备运转维修的课题, 要求把机器开起来, 调试设备, 进行试运转。在实习计划中, 应增加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顶岗实习”。

结束语:企业细纱设备维修模式从“周期维修”逐渐转变为“状态维修”, 维修模式和内容都有较大变化, 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应随之改革。我们技工院校的实习教师要不断了解企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 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内容, 积极承担起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的责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第9篇

(一)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从师生关系上来讲, 要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来讲, 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相互沟通、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而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要鼓励学生表达, 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 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 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 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从教学的方式上来说, 要多一些讨论和思考, 从而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发表出来。老师应给予学生多一些肯定和引导, 在不断的肯定和引导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方法。

(二)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

首先, 从数与计算这一类学习难度较低、前后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开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比如学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 再让学生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者, 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比如周长、面积、体积、统计图等。在这一阶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习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前两阶段的训练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掌握一些自学方法, 这时便可以让学生自学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但这一阶段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合作。

2.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这样必然影响数学的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 从学生的长远考虑,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 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 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3. 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三) 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

1. 要更新教师教育和教学的观念, 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质量观和学生观。

2. 教师知识结构要更新。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 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 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 综合课程的开设, 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 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扩大知识面, 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 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3. 新课程的实施,

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 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 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 更重要的是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 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 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 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 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 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 如果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 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 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因此, 数学教师应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 即一看到条件信息, 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 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第10篇

一、高校文秘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意识。文秘人员应随时随地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要不畏压力,重事业、轻得失、讲奉献,做到服务领导、部门、广大师生。

(二)保密意识。秘书工作会涉及大量秘密。“第一类是国家秘密,一旦泄露,会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第二类是商业技术秘密,一旦泄露,会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第三类属于领导系统内部不宜公开或者暂时不公开的事项,如正在酝酿而尚未确定的干部任免事项,领导人之间的意见分歧等。这类秘密一旦泄露,往往给领导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

在信息网络时代,数据共享为文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性,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所以在处理文件传递时需注意私密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立机要室和独立网络,配备专人专职管理。存储工具应具有专属性,不可与公开文件的存储工具混淆。涉密文件的影印亦不可与一般文件产生交叉,包括所使用的硒鼓等配件不可随意丢弃,需开设专门通道作废弃处理。

(三)创新意识。创新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世界日新月异地改变,没有创造力将找不到新路。对于高校文秘工作而言,创造力不仅是会整理文件,会写发言稿件,更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积极改变环境的能力。寻求自我发展而不被淘汰的独特实力,才是适应高校改革与教育改革的不二法门。文秘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而非对号入座地去接受。

(四)大局意识。无论何时何地,大局观念、大局意识断然不能淡薄。大局事关战略部署,事关整体合力,事关人心向背。高校文秘人员应随时随地牢记大局意识,不因个人情绪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应具有吃苦耐劳、辛勤奉献的精神,以平和的心境面对加班以及无法规律作息的牺牲。

了解大局,既要加强学习,对有关政策措施要注意原原本本学习,力争吃深吃透;又要联系实际学习,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了解领导、广大师生的迫切需求,通过协调关系,解决突出矛盾,化解不和谐因素,在驾驭大局中进一步了解大局。

“胸无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无论负责哪一级、哪一个部门的文秘工作,都要时刻胸怀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大局为重,不可仅着眼自己手头的工作,而应该怀揣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为同事、领导、师生分忧解劳。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管理的使命、实务、责任》中曾写明:“一个人不论职位有多高,如果总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么他永远只能是别人的部属。”反言之,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一个注意对成果负责的人,尽管他位卑职小,还是可以位列于‘高阶层’,因为他以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五)责任意识。“责任”是一个很厚重的概念,是检验一个人做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近代学者梁启超说:“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一家之人各个放弃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个放弃责任,则国必亡。”可见“责任”对做人的重要性。具备责任意识,至少要做到尽职尽责。组织行为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角色期待”,不论扮演哪一种角色,人们都会对这个角色有一个相应的期望值。能否达到期望值取决于对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有足够的责任。角色永远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对角色的认同也就是对责任的认同。

高校文秘人员所承担的责任是繁重的,需要将高校内纷繁复杂的事物及时办妥。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在节假日期间坚守岗位,收发重要文件,为学校的稳定、安全保障贡献力量。

二、高校文秘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一)办公管理系统的熟练运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抓手和重要任务。数字化校园建设,尤其是办公自动化(以下简称OA)的实施为高校的管理工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随着OA系统的普及与发展,文秘人员的办公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作为文秘工作者,应加强对自动化办公软件的学习与使用,网上流转、承办并将OA系统中已有的文件著录信息、阅处意见及全文与对应的纸质材料同步归档,摒弃原来手工流转、承办并整理、拟写卷标题、敲页码、装订、组卷移交归档的方式。极大减少对纸张的浪费,优化对具体事务的督查督办,发挥无纸化办公的优势,以及通过OA系统安排会议。

(二)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信息的收集方式已变得多元化。一个好的秘书仅仅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还不够,没有充足的材料是很难写成好文章的,材料是秘书的写作之本,因此要培养秘书收集材料的能力。收集材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既需要熟悉机关或单位的业务,又需要熟悉相关部门的业务;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又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文秘工作者所撰写的各类文书应富有时代特点,具有丰富的信息量,所列举的事例可通过庞大的网络体系,不断推陈出新。

总之,在教育改革下的高校文秘人员应随时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与服务意识。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常态,高标准,履职履责,为领导和全校师生做好基层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钱焕奇.教师职业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蔡超,杨锋.现代秘书实务概述.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1

[3]程东峰.角色论——责任伦理的逻辑起点.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1-7.

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的要求 第11篇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同时也不同程度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学校、走进千万师生,其核心在于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共同发展平台,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但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要求:

一、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教师教育教学的观念。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们虽己熟能成诵,但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到实处却并非易事,许多教师虽已多次参加培训,新课本也用了两三年,但上课仍然是旧套路,给人的感觉只是换了本新课本。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才体会到课程改革最难的还是观念的变革。观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灵魂,如果观念不转变,即使在表面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只能是形似而神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师只注意模仿新课改的一些做法,而并没有在理论上真正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就难以摆脱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为基础,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新理念,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加强新课改培训学习,加强职业道德学习。目前,我们大部分教师的知识面较窄,缺乏广泛的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所以面对新课程,感到十分恐慌,教学中难以放开手脚,更害怕学生质疑。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学习,多订阅相关的杂志资料;有意识地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挖掘教材的潜在知识;拓展教材中学生易产生疑问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重视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只有在知识上融会贯通,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好基本功是教师的必修课: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再配上形象直观的简笔画,自然会给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多媒体的使用更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激情和活力。我们要学习处理教材的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培训,力争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功,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能力的提升

能力就是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第一线工作的教师,要努力参加新课标培训,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弄清课改的培养目标;认真研究新教材,“读会”新教材,会用新教材,同时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研究培训学习,了解、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学习名师、专家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地充实自己,使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把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在加强职业道德学习新课改实践中做到得心应手,并使之成为自觉行为。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低年级的学生不可以;好学生可以,学困生不可以。理由是高年级的学生和好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自学能力,而低年级的学生和学困生不具备自学能力。是否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学生知识的多少无关,与他们有没有自学能力无关,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这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式的能力。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道德修养,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待学生不能存在丝毫的偏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个学生如同己出,在教学中实行仁爱、博爱教学,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应当一视同仁,不应当再给学生任何学习以外的压力,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教师反思的重要性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反思,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中,我们才能不停地发展,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们所进行的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反思自己是不是热爱每一个学生,反思自己这节课到底让多少学生学了多少知识,反思自己这节课有多少次无效提问,反思自己这节课遗忘了几个学生,反思自己今天关心了几个孩子,反思自己今天有没有进步……,

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不是要学生现在就做出物质型、技术性的发明创造,而是从小培养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具体说就是要培养出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具有求异思维和习惯,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孩子。把握住了这一基本策略与行动特征,教师就可以把它贯穿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而不仅仅是在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中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对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第12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方法论

一、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构建

大学课程体系是指教学中诸多课程互相联系而构成的整体。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课程体系是指一所大学, 根据本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课程整体;中观课程体系是指一个系的课程体系;微观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20世纪50年代初发生的那场高等教育改革“以前苏联的大学制度模式为蓝本, 在大学体制、结构、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对旧的大学制度进行了根本的改造, 由此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1]。其核心是构建以单科大学为主、培养适应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以相对应的专业为单位, 有计划地构建课程体系, 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活动。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所学课程以专业为界线,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这一逻辑顺序组成一个课程体系。因此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本顺序。这一“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虽然符合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对于满足当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 导致了专业越分越细, 专业课过多, 学生形成的是专业知识结构, 只具备单一领域学科知识, 知识面窄。这些不良后果一直延续至今[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这一阶段的大学课程体系从性质上来讲, 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延续[3]。199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 改变了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过死的管理体制, 大学在办学实践中的权力空间逐步得到扩大。2007年2月《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大学教育也奠定了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方针。各大学的课程体系所包括的学科、知识趋于丰富和多样, 朝着拓宽基础、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方向发展;选修课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使大学生的学习有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课程体系中扩大了通识课程比例, 呈现出“金字塔”状。例如, 北京大学以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为蓝本, 实施了“元培计划”[3], 面向大学生开设了包括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哲学与心理学, 历史学, 语言学、文学与艺术五个基本领域的通识课程。这是一种宏观层次的课程体系, 其实质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利, 可跨学科、跨专业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但是这种“核心课程”或“通识课程”的组织模式只是在小范围内试行, 即使在北京大学, 除元培学院之外, 目前大部分学院的教学组织模式仍为传统模式[4], 其他如复旦大学[5]、浙江大学等也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仍然是把“专业”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 按专业划分和组织本科教学。通观其课程体系中课程门类的构成, 以及课程内容, 仍然制约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 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引领科技创新的前沿, 积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要的主线之一。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就必须在大学中实施创新型教育。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其关键与核心。高等学校要站在宏观层面构建课程体系, 设计或开发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 为大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的平台, 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技能, 把创新能力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 唤起学生向未知领域挑战的意欲, 在实践中让大学生发现和发挥其潜在的创新能力。这里主要从四个方面, 谈谈培养创新人才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课程体系知识面结构完善

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是综合素质。大学教育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 学生是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的统一体。所谓的创新能力, 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是有本质区别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创新理论或创新成果。不仅需要创新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需有相关学科的知识, 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其他文化素质的支持[6]。

通识教育能使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 是建立完整知识结构, 或称为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但是在课程体系中各课程对知识如何进行分割与传授仍然是问题之所在。

詹姆斯·杜德斯达博士对知识分割过细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 詹姆斯认为, 最直接的战略方法是在大学建立一种非学科性的“学术机构”。该“学术机构”从中观课程体系的层面上对所有学科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 对传统的“学科结构”形成挑战, 它能促进学科之间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该战略方法要求教师重新建立和谐的本科课程体系, 不是简单地把课程分割成片段后分配给每一位老师, 而是组建“课程小组”, 课程小组中的每位教师都必须掌握提供给本科生的所有课程的内容。同时教师之间也能够利用“课程小组”这一组织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与提升。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 在大学宏观层面成立非学科性质的“学术机构”, 在学科内成立非专业性质的“课程小组”, 研究制定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使知识之间、学科之间、课程之间实现真正的交叉与融合。课程体系结构的综合化, 除了指在课程体系中提高跨学科、非专业课程比例之外, 还表现为主题课程、综合课程。在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的人才成为大学之目标的今天, 虽然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仍然是必要的, 综合性、多学科知识交叉、围绕某一领域或问题而展开的主题课程、综合课程也将成为必需[3]。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中包含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

人类通过思维认识世界。创新需要思维, 思维需要方法。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指出, 在近现代科学史上, 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本身就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2]。俄罗斯教育专家萨维科夫和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都认为:“创新人才在思维能力方面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点主要是有比较高的有效思维发展的水平”[7]。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基本的和主要的素质是培养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提供“黄金” (知识) , 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思维能力) ;不仅要授之以“鱼” (知识) , 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 (思维方法) [8]。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勒内·笛卡尔也指出,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刘道玉先生认为方法论本身就是知识整合的结果, 它们既是从各门学科中抽象出来的, 同时又指导各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他首推把方法论纳入大学本科课程体系, 提出以方法论为主线的“四板块”的课程体系, 包括有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课和方法论。其中方法论是一个总的名称, 是一系列关于哲学、思维科学理论、方法论和技法的总称, 如《唯特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辩证逻辑方法》、《思维科学》、《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创造思维方法》、《创造技法》、《学习方法概论》和《大脑与学习的革命》等。这些课程涉及到哲学、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种类繁多的创新技法和发明理论。这些方法论的课程将作为“引信”去“引爆”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是思维定势和思维枷锁。人们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时,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 暂时封闭了其他的思考方向, 而不是另辟新路。

目前大多数课程内容是过分强调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过多地呈现了经过归纳和总结后的理论结果或科学结论, 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结果的推演过程, 或科学结论的演化历程, 甚至丝毫没有涉及到相关科学理论问题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分歧与争辩。致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所有的结论就是唯一正确的, 是毫无怀疑的, 从而无形中套上了思维枷锁, 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是“注入式”的教学思想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教学内容的编排要更多地体现“启发式”和“探究性”的教学思想。在阐述科学结论的同时, 应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更多地介绍该结论的来拢去脉, 才能使大学生更多地从其推演过程及历史演化过程中了解、思考、探究、甚至质疑其结论的正确性、其条件的完整性、其推演的严密性, 从中发现问题, 大胆探索, 从而提出新的科学见解、提出新的科学争论、甚至改变条件推演出新的科学结论。科学的进步就在于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又能怀疑、否定前人, 不断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 完善前人的成果, 这就是创新。

五、培养创新人才要求在课程体系中提升创新实践环节

科研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释放。个性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个性, 就谈不上创新精神。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 能够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学习形式,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一旦形成, 便能够对大学生的创造活动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与补偿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 从而推动其创造能力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 2009 (1) .

[3]胡建华.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76-81.

[4]谈小媊, 漆丽萍, 卢晓东.专业自主选择与跨学科专业建构的实践——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 :76-81.

[5]朱庆之.通识教育的元培模式[J].复旦通识教育, 2008, (2) .

[6]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7]李春生.美国和俄罗斯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11) .

上一篇:金融学专业下一篇:教育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