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2024-06-29

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精选12篇)

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1篇

一、语段教学, 以点带面、窥一斑而见全豹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完整的脉络体系, 每一段文字, 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思想感情。 语段, 作为文章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精彩的语段, 无不体现阅读能力的各项要求。 因此, 选取文质兼美的语段进行教学,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能以点带面, 理解全文, 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何谓文质兼美的精彩段落? 我想应该具备如下四个标准: (1) 语段的结构必须完整; (2) 语段的层次必须清晰; (3) 语段的语言必须精美; (4) 语段的文体特征必须充分。 例如我在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 根据这篇文章故事情节层次清晰的特征,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精彩语段, 即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 这个语段对鲁提辖的三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使用了三个精妙的比喻描写这正义的三拳。 这三拳打出了鲁提辖疾恶如仇的性格, 这三拳代表了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愿望。 教师可引导学生研讨本段, 赏析“三拳”, 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鲁提辖这个英雄形象, 而且把握了本文的要领, 学到了一些描写的技巧。

语段阅读是阅读能力、 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一项综合训练, 学生只要掌握语段阅读的分析思路, 自然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比较阅读, 由表及里, 比比而悟其妙

比较阅读法是达到阅读训练目的的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 用这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 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而且有助于学生整理知识, 建立语文知识结构,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较阅读法可以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比较阅读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就单篇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比较, 从而明确其主题。 本文不再展开分析, 这里着重讲讲几种横向比较的阅读法。

1.同主题不同题材的作品比较阅读。 例如 《孔乙己 》与 《范进中举》 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是通过塑造被封建科举制度所迫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社会, 但两文所描写的内容却不同。 前者的主人公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可笑, 一生热衷功名却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 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拖着一条断腿走向坟墓。 后者的主人公范进前半生穷困潦倒, 但后来中了举人, 因中举而喜极发疯, 最终是进入了权贵阶层。 我在教学这两篇文章时, 将孔乙己与范进的形象进行比较, 围绕两文的各自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 师生共同比较鉴赏这两篇不朽之作, 领略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

2.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比较阅读。 例如我教学 《 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时, 引导学生认识到:因时代不同、阶级不同, 写出来的作品意境不同、感情也不同。 《沁园春·雪》抒发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表达了革命领袖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因此, 诗中所描写的雪景纵横千里、气势磅礴, 而后者却抒发了边塞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 冰雪奇寒、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通过比较, 学生可以领略其各有千秋的艺术美。

3.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作品比较阅读。 由于作家的气质不同、感受不同, 可以写出风格迥异的作品。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送别诗, 但是前者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尽了离人们千回百转的哀怨之情;后者中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因其超凡脱俗而流放千古。 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比较阅读可以由表及里、 深入浅出, 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分类集中, 由此及彼, 温故而又知新

所谓分类集中, 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 连类而及, 将具有相关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 加深知识和提炼规律。 这样由此及彼, 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鲁迅的文章在初中各册都有。 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 我就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初二学过的所有鲁迅先生的文章, 进行全面辐射。 从体裁、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列表归纳。 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的课程, 而且深深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爱国思想和执著的战斗精神。

分类集中法较适用于文言文阅读复习。 它可以从文言字、词、 句的表达规律方面进行归纳集中。 比如文言中常用虚词“之”、“其”等通过分类集中的教学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不仅如此, 这种方法还可用于对文言课文中的所有语言现象的理解。例如, 我们现在使用的某些成语都是出自初中文言文, 像“一鼓作气”、“扑朔迷离”、“无人问津”、“鸡犬不宁”、“三顾茅庐”等。 我们不妨让学生从“出处”、“作者”、“原句”等方面把它们整理出来, 这样学生就从宏观上把握了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加深了对语文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能力, 不是一会儿就会从无到有, 一要得其道, 二要经常历练。 ”因此, 我们教学生时不能拿所点的金给他, 而要给他那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2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的可行性、基本模式和优越性。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可行性

基本模式 优越性

尝试教学法是著名数学专家邱学华教授创立的一种颇具生命力的开拓型教学法,现已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理论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其理论核心,以“尝试问题”为尝试教学活动的必要因素,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其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尝试教学法一改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改变。那么这种最初产生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语文教学尤其是中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呢?

一、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随着尝试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深入,产生了不同阶段的各个学科的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尝试教法的运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李伯棠在《从尝试中来,走自己的路》一文中指出:“尝试教学法能否移植到语文教学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数学教学可以先练后讲,语文教学又何尝不可呢?”其实,关于尝试教学法的精神,早在五十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已提到过,他指出:“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若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若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他又说:“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第83~84页)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中阐述的尝试教学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极重要的宝贵财富。

《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规定,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发展”。尝试教学法的精髓是和大纲中的要求以及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相吻合的。

(二)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现实基础

首先,语文学科学习的是母语,尽管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但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他们已基本解决识字问题,并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般课文对他们来说都能读,也能大致会讲,这是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得天独厚的 1 条件。

其次,语言是思想交际的工具,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使语文学习有了最宽广的课堂可实践天地,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

尝试教学法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灵活应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不变。下面以《敬业与乐业》一文教学为例,谈谈尝试教学法的大致步骤及注意要点 :

(一)尝试准备阶段:教师布置,学生预习

1、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2、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查找梁启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自学课本并收集相关信息。这一环节内容包括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有关的字、词、句,了解作者,文章背景等。在课前就完成对基础字音字形字义的把握,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作者,背景等的了解可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主体尝试阶段 1.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议论的结构、论证方法等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好旧知识的迁移铺垫。这一步骤,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展开教学,创设尝试氛围和条件。

2.教师出示尝试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围绕主旨谈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探究文章的第2—5段

作者是如何论述有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一环节中,教师在设计尝试题时要根据中职生的学习实际,从以下五度出发。一是难度,问题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二是跨度,问题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活而满盘活”的作用。三是梯度,问题设置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四是密度,问题的设计少而精,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有所学。

尝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文章、不同类型而多样化。3.自学课文,尝试练习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围绕尝试题有针对性自学课本,获取解决问题的足够信息。自学的过程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形式可以是同桌两人,也可以前后桌四人。教师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如让学生读、圈、划、注等;教师还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相信其自学能力;学生做尝试题时,教师要巡视,要适时调控各学习小组的学习进程,2 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水平,以及学生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在精讲点拨时有的放矢,较贴切地为学生解决问题。

4.讨论交流,精讲点拨

就第一个尝试题的三小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据此理清文章思路。(完成“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教学目标)达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后,再就第二个尝试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据此体会作者怎样运用论证方法一步步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为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的第6~9段来进一步把握全文的论证方法这个教学重点作好知识迁移的铺垫。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能动思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另外,学生在交流讨论尝试练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时,教师要随机点拨精讲。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它不是对课文的复述,不是对学生答案的复述,而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认识片面的地方加以辩证、点拨和明确,起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尝试评估阶段: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形成一定的框架知识体系。总结第2~5段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剩余的段落。

这一环节是对本课所得的总结。一是对教材知识作小结,确保学生正确掌握系统知识;一是对尝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显示出其内在的合理性。

(一)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尝试阅读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或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回归与突显,为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腾出了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不仅提高了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为其将来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二)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太多的失败遭遇磨去了他们应有的自信,而没有自信也就失去了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尝试教学法在教学中追求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发展,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在尝试阅读过程,学生尝试成功了,他们会有成就感;如果尝试遇到困难后经教师指导得以解答,他们也会有恍然有得的快感。总之,尝试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让他们体会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而学习中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本门课程的强烈愿望。同时,当体验较多成功的时候,学生们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他们的自信也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尝试教学法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尝试教学法改传统的“呈现——灌输——被动接受”模式为“引导——尝试——主动获取”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语文学习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师生之间很容易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另外,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刚好是教师零距离观察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了解、监控、个别帮助、关怀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好时机。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亲密了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切地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从而有利于形成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第3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 创新 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15-01

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能力性,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由于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不仅对于外界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具有很好的塑造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语文阅读教学地位与发展现状

使用和阅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已经成为一个信息时代,因此,进行阅读训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书本不仅是他们的朋友,更是良师,通过不断进行阅读学习使得他们的各项素质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还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纯粹是以考试为目的,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这样,就没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法满足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2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①对现有教材进行活学活用。现在的很多语文教材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合理进行取舍。对于所要讲授的教材,不一定要每篇都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来选择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阅读,只讲重点,让学生参与到教材内容的选择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主动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②提供更为广泛的阅读材料。现代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的阅读材料非常广泛。教师通过利用现有的条件来扩展学习的视野,让学生是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面,可以走出去来了解外面的世界。通过把学习领进图书馆和阅览室,来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徜徉。

(2)重视阅读思考,创新阅读课堂。

所谓阅读是指对文章进行语言重组和想象再造的一个非常具体的过程,进行阅读理论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和答的过程。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来启发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具体看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边进行阅读一边来发现存在的问题,阅读完之后进行集体讨论,对于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要进行反复阅读,阅读之后要写观后感。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不拘于小节,敢于挑战老师和书本的言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3 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1)在語文阅读材料的内容选择上,我们通常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刚开始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篇幅比较短小且很有哲理的文章进行阅读,如《读者》杂志,当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时,此时可以推荐他们去阅读一些古今外比较著名的短篇小说、散文等进行阅读,最后再向他们推荐一下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进行阅读,如鲁迅的作品等。总之,通过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消除学生对名著的恐惧感,启发他们进行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去。(2)阅读方法应该以讨论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对所要读的书籍应当形成自己独有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者是某类书的研讨会,学生在研讨会中占据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激励学生突破常规和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避开各种教学参考,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和进行自我总结。例如,在《出师表》中,教学参考认为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然而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愚忠,这种理解就很独特,很有见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自己合理的解释,我们都要鼓励。(2)在课堂教学之外,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感悟作品的魅力,从而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通过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在讨论的具体过程中综合人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

5 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著名作家叶文玲曾说过:“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之后再去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和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1)在课堂内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语文活动的进行要配合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内容,通过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语文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课堂内外阅读知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由于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状态中,他们时时刻刻都与社会进行接触,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和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阅读社会这本无字天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加强语文阅读课堂的活力和情趣,来建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培养他们进行语文阅读的预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采取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老师还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的尝试 第4篇

新课程对语文阅读课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为了促进语文课堂阅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我们开展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验。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我们认为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师应开展变学生的被动听课为学生主动授课的想法, 用教师的评价和引导来促进学生的讲解学习。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人有事干, 人人预习, 人人上台讲。

全班6-8人设为一组, 共分为8组, 每小组设组长一名, 组长实行轮流制。组长将本组任务分配给组员, 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任务派遣, 组长做统筹分工。在布置任务时, 教师让课代表将任务写在黑板上, 使得学生能明确任务。如学习《文言文两则》时, 组长分配组员预习内容如下:

(1) 注音, 一人讲解并板书;

(2) 重要词释义, 一人讲解;

(3) 重要句子翻译, 一人讲解;

(4) 课文内容和思想串讲, 两人讲解并板书。

一篇课文, 按照“音、词、句、文”等几大模块进行组内分配。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任务派遣, 组长做统筹分工。同时, 我们请学生进行讲课自评和互评、打分, 以评促讲, 以讲促学。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为了讲好课, 积极查阅资料, 与同学探讨, 请教老师。“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管学生们是真正在探索钻研, 还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成就感, 他们却都是在“躬行”。

课堂上, 教师成了学生讲课的“煽风点火者”, 随时关注学生的状况, 适时给予干预, 以使课堂有序有效。《文言文两则》, 学生们很快就能自己背诵了。

学生积极主动准备每一课的讲解内容, 并十分关注自己的讲课效果, 积极谦虚地聆听教师、同学的建议。学生积极查阅资料, 与同学探讨, 请教老师。积极主动找老师背诵所学内容, 主动承担下一次课的讲解内容。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互助”理念得到 了很好的实践。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出来, 变得爱读书、爱学习。语文课堂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上, 教师成了学生讲课的“煽风点火者”, 随时关注学生的状况, 适时给予干预, 以使课堂有序有效。教学现代文阅读课时, 教师提前布置了几个有梯度有辐射力的问题任由学生发表意见, 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只是穿针引线地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表达。

教师在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后, 积极地指导学生们的学习和讲解, 关注暂时没有进行讲解的同学。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 要随时提问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 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讲课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促进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

我们的实验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概念, 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可怜的解释者, 而是与同行、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和教学, 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教学效果的转变

教师一言堂的课堂, 学生是被动的输入者, 课堂上的精彩更多的属于教师的精彩。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学生成了“老师”, 课堂成了彰显自我的地方, 学生们有了展现自我的动力。学生备课时成为了主动的输入者, 讲解时成了主动的输出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通过讲课, 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了, 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也愿意背诵、做作业了。有同学说:“老师还是少讲点好, 让我们当‘老师’多讲点, 感觉上课特别有意思, 时间过得特别快。”

课堂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在知识教学的同时, 特别强调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一方面, 我们将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们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进行资料搜查、课堂讲解、合作探究、自我评价、质疑创新等方法过程来获得知识。另一方面, 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努力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5篇

【摘要】

本研究从网络环境、阅读教学等视角入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知识,以系统论、控制论、《语文课程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实施纲要》为指导,参考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特征的研究,探索网络资源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方法和途径,探讨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与模式,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正确处理网络环境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借助网络化管理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为解决新形势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网络化、三维教学模式、探究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焦点之一,这带来了语

文教学的科技化,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效率,赋予了语文阅读教学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快节奏、高效益地实施阅读训练的崭新的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信息量大, 自主性强, 合作程度高, 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是执教者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而任何艺术品都在于突破因袭的模式,创造独特的美学风范。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依托海量的网络教学资源,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影片等多种形式,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旧有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因而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辅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

半功倍之效。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网络环境,指的是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环境的集合。这一新的信息流通媒介使得信息交流越来越即时化、快速化和简易化,网络信息成为这一新的媒体运作过程的主要载体。由此,新的教育资源成为可能,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成为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目前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教师的网络和电脑操作水平是限制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瓶颈。

(2)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势。(3)缺乏多层次、多样化的整合模式。

(4)网络和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早用、误用或滥用的情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课题组负责人张英超老师和杜前锋老师对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与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网络环境下的新的阅读教与学方式,提高自身网络和电脑操作水平,尽快认识网络,熟悉网络环境,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势,不断探索多层次、多样化的网络资源整合模式,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通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等途径,积极调动新的教学资源,实现高效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中学阅读教学的新特征

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应对新的要求呢?

张科老师和申文红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他们采用快速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三个概念,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针对学生行为的多种角度和不同特征进行教学,教材文本与网络资源相整合,以丰富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活化。张华梅老师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视为网络环境下的主要突破点,指出应从激发兴趣、加深感悟和拓宽知识等三个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资源平台。

可见,无论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角度,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已经成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下所面临的核心环节,必须采取主动积极的

态度去面对这一新的环境。因此,杨云老师通过探讨认为,网络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发展趋势,新的多彩的阅读活动、丰富的学习资源、平等的交流机会和自动化的评价系统的出现,使得语文教学出现逐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趋势。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根据其教学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应是网络环境下阅读模式与训练突破的核心环节,但当前对于这二者的重视还普遍不足。而事实上,无论现实社会的各类实践工作还是应试测验下的即时需求,博览和精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已经开始要求学习者采取现代化、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的新要求、适应现代信息表达能力的要求。

作为结果,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需要实现多个方面的转型:

第一、从教学媒体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以声光结

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与学生传递和交流信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声音、文字、图片、影片等多种形式,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媒体形式的转型。

第二、从个体分析向群体交往转型。古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的方法上强调熟读精思,而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更强调感悟、合作探究功能。古人曾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在信息时代这已不是少数人的才思,而是一般人的技能。在虚拟世界中交往者的姓名、身份等因素可能是虚拟的,消除了心理障碍,摈弃了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更加纯洁而透明,更接近于心灵对话。

第三、从被动吸收向探究拓展转型。传统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已知,接受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技能。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探究新知,探究解决现实问题以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探究前人创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前人创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资借鉴,占有很大的比重。称作探究性学习,就是通过探究前人创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究意识、探究观念和探究方法,把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第四,从强调积累向突出创新转型。传统阅读教学强调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读万卷书来积累知识,通过行万里路来增长见闻。现代社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对知识的消化与重构。

三、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化

那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进行语文阅读的高效教学呢?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定位、模式和特性进行分析,网络资源的功能在于辅助性、协助性,在于整合教学重点,为已有教学模式服务,可以将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明确内容;

2、教师启发思考,学生自主探索;

3、教师指导求新,学生协作学习;

4、教师激励创新,学生展示观点。

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流程进行设计,我们提出四步骤的教学方式:第一、明确方向,提出建议;第二、主题搜索,制作卡片;第三、归纳整理,分析理解;第四、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意识能够被充分调动,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知识面自然拓宽,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全面提升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在分析研究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同时,根据现阶段教学实际,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特定语文材料的阅读教学也进行了分析。课题组成员通过在漯河市、安阳市和周口市中学生中的调查了解发现,多数学生在阅读“名著”方面,还没有达到“多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影视资源以其直观化、形象化等独特优势,可以为名著阅读提供较好的支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想读、爱读。

四、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课堂教学教学以教师为间接主导, 以学生为直接主体, 以网络为信息媒介, 三位一体, 立体直观, 操作性强, 可取名为网络阅读教学三维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

1、教学内容问题化,诱发学生思考;

3、教学过程探究化,引导学生探索;

3、教学活动网络化,拓宽学生视野;

4、教学结果创新化,鼓励课堂生成。

基于三维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操作流程, 网络阅读教学的常规课型有:

1、精读型。精读课型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考, 追求阅读的“质”。

2、专题型。在自行确定论题后, 学生围绕一定的

主题, 广泛搜集、阅读相关文章, 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从而形成有独到见解、有一定价值的结论。

3、泛读型。泛读是一种休闲式、快餐式的阅读方式, 这种由“面”及“点”的阅读追求的是阅读的“量”,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积累写作素材。

可见,对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语文阅读教学,需在处理已有教学模式关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理清步骤、把握重点,不断推进。

五、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将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并不意味着语文阅读课变成了“信息技术课”、“材料课”,语文课的主体地位没有变,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没变。在“网络资源”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中,必须把握适当、适时、适度原则,将语文学科的特色更充分地展现出来。结论

网络环境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研究表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正处于新的转型背景下,原有教学模式正从被动吸收向探究拓展转型、教学内容正从强调积累向突出创新转型、教学素材正从经典为主向经典与大众并重转型,这使得教学进度正从慢速品味向快速选择转型、而教学面对的主体从个体分析向群体交往转型。

在此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正确处理网络资源与文本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为新目标,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为解决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感受到网络资源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的整合优势,在于使学生由依赖课本学习转向利用资源学习,由依赖老师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将网络资源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促使语文教学健康、愉悦地向前发展;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语文建设,2001(11)增刊.[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 教育部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实施纲要

[4]郭华,蔡晓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武法提编译. 国外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发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吴疆.现代教育技术与文科课程整合方法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融合尝试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及效果

合作学习方式的发现,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者进行研究和采用。其主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探讨,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的采用,不仅营造了积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还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快进步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现已在我国学校课堂进行了广泛的普及。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支,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对阅读教学还是大有裨益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和理解表达能力,潜在的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1.组织上的尝试

(1)学生合理分组,选出小组代表

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便是将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选出每一组的代表,以便合作学习方式的顺利运作。何谓合理?这里的合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意思:小组人数须合理根据笔者经验,一般一个小组大致4-6人为最佳组容量,这样学生可以进行合理分工,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小组人员水平合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高低,学习成绩也必将有差异,因此老师在进行小组分配时,应该对整个小组的学生学习能力、成绩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分配、不偏不倚、公正公开选取组代表,有的老师可能对学生信心不足,所以一般都会将组代表人员内定,走一个公开选举的形式。其实,这种选举是老师思想偏颇所致,因而老师应该端正自己心态,让学生进行自主推荐组代表,这样既公平公开,又便于以后组代表执行工作。

(2)明确组织内部分工,顺利开展合作学习

所谓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缺点,不同人擅长的东西也不一样,不同人缺失的东西也不一样,也许你自制能力差,别人各项能力似乎在你眼里都很完美,但也许有一天你发现,他的创新能力不如你,所以有话说得好;你站在河边看风景,而我站在桥上看你。说这些,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无需自卑,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这样的教导,可以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小组学习任务,不会因为自卑而恐惧与他人合作。这样,老师在问题提问时,学生便可以主动回答并配合老师教学,保证合作学习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顺利进行。

2.内容上的运用

要进行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必须提前将学习任务安排下去,这样学生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也不至于胡乱准备一通,准备的课堂材料价值微小。语文阅读课程,本就可以凭借文学的优美文字、优雅意境熏染课堂文学气息,老师可以搜集一些古诗词的朗诵或者优美文章的吟读视频,创设阅读材料情境,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化;同时,老师将自己分配的任务进行检查,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此处材料形式多样,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一段音乐,或是一段文字等,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搜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的讲解配之学生的材料,课堂教学效果必定高明。最后,老师可以对课堂阅读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夸赞学生搜集到的材料,给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深化学习内容。

三、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合作学习本就是一个开放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尽情讨论,下课也可以尽力寻找学习材料,虽然合作学习所产生的效果是有益的,这也仅限于在合理范围的有益,如果无限地运用这种方式,必会致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无具体鲜明的成效。因此,老师应该进行一个适当的控制,防止无用功的出现。

其次,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讨论形式,反方面的会导致课堂秩序杂乱,老师难以控制。所以,老师可以灵活运用合作形式,可以将课堂讨论置于课间活动或者限制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花时间作合作成果展示,这样可以帮助老师悉心洞察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也避免了课堂秩序杂乱。

最后,合作学习潜在的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竞争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好的现象,间接表明了学生受外界刺激后开始拥有了学习的动力,但如果任凭这种竞争意识蔓延,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扭曲,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嫉妒心思,最终导致学生相处不和谐;或者学生长时间得不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便会降低学习积极性等,这些问题就需要老师的观察,并及时解决。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了解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对学生的教育有弊有利,老师必须适当控制,防止弊端的出现,从而使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应用,表现出最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周明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解妙探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2]黄杨.分析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导学,2013(19).

[3]王庭波.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张娥,黄清涛.让阅读开启学生的心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第7篇

一、讲授阅读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系统的、有计划的阅读指导, 使学生们不仅能够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会阅读, 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

1. 从课文总体结构入手, 总揽全文。

在教材中, 有不少课文不仅语言精美, 而且主要段落结构相仿。如《风姑娘送信》、《小兔和大树的对话》、《从现在开始》、《小猪问路》、《海上气象员》、《蜗牛学艺》, 等等。这类文章在一、二年级教材中最常见。对这类课文, 我们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采用“面向全文、精巧设疑”的方法, 培养学生纵览全文、整体阅读的能力。例如:《小兔和大树的对话》的主体内容是讲小兔和枫树、桦树、松树的对话。每次对话内容在文章结构上相似。老师据此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找一找小兔分别问了什么话?用直线划出来。然后让学生再读读枫树、桦树、松树回答的话, 加以理解体会、发散质疑。

2. 从课题的题眼入手, 统领全篇。

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题目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 被人称为“题眼”, 它往往是人们理解课文的最佳途径。这类课文, 文章的重点非常突出, 教学时, 可以抓住题眼精心设计统领全篇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阅读。如《手术台就是阵地》抓住题目设问:白求恩大夫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神秘的小岛》可以抓住“神秘”设问:为什么说格雷海姆岛是个“神秘”的岛?《珍贵的教科书》可以紧扣“珍贵”一词来提问:教科书“珍贵”在哪里?这样设计教学, 不仅节省时间, 而且重点突出、思路清新、整体感强, 学生也会印象深刻。

3. 从设计概括性练习入手, 提挈全文。

一般学生拿到一篇文章, 总有想一睹为快的心理, 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 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 让学生先通读全文, 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在布置学生通读全文前设计一些概括性的练习, 有助于学生能迅速进入状况, 融入文章。为深入细致学习作充分准备, 使我们进行片断学习时紧紧围绕主要内容, 不会脱离全文, 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4. 从重点词、关键词入手, 领悟主旨。

一篇课文是由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许多句子, 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的, 而是有主有次的。有些文章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 或揭示课题, 或点明中心, 或概括内容, 或凝聚情感。以一句串联全篇, 对于这种课文我们可以从中心句切入, 辐射全文。对中心句反复阅读, 细细咀嚼, 再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深入体会。这样由中心句向全文辐射, 既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 又领悟了文章主旨。如《中彩那天》我就从“成年以后, 回顾往事, 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 才明白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这个中心句入手教学的。

二、坚持以写促读, 巩固阅读成果

1. 以读导写。

“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 才会有良好的悟性, 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要积累语言材料, 一靠多读, 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 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 阅读面扩大了, 思路就会拓展, 领悟力就会提高;二是多记, 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 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 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 积累丰富的材料, 对于学生的写作至关重要。

2. 读中学写。

如第十册第一组作文训练, 要求学生写《春天的发现》, 要写出春天景物的特点。由于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春天的景物, 用的词句非常优美, 很有春天的特点。教学时, 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在写作时可运用这些词句。学生的作文都用上了许多如“嫩绿的柳丝、光彩夺目的春天、蒙蒙的细雨……”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具体, 写出了春天景物的特点。

3. 读写结合。

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笔,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如《白杨》一课,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 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然后指导朗读, 再问学生这段话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出借物喻人。然后再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写作。我还以课文为“例子”, 组织一些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8篇

上世纪末, 我国语文基础教育受到尖锐的批评, 引起了新一轮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要求大力实行“主体性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主体性教育就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1]而所谓学生的主体性, 是指在教育活动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 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主体性教育的模式, 培养主体性人才。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正是基于当前高中语文教改的趋势, 结合主体性教育的理念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对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构建“文本———问题———探究———回归”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结构示意图如下:

这种教学模式展开的前提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存在。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 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 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2]

这种教学模式贯穿三个指导原则: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科学性原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 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才能, 转化成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结构。民主性原则是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活动性是指教师规范、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 培养品德。

这种教学模式必须有相关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评价、激励机制来规范、引导学生的小组活动, 加强学生对问题探讨的成功感, 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

评价、激励机制其实也是监管机制。教师的角色是批判式地保证每个小组正常运转。教师有必要时刻警惕小组的工作, 发现困难和问题点, 以防它们阻碍小组的进步。并非所有人都对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信心, 有些任务并非其所愿, 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能给他们诸多信心。

评价、激励机制的内容要突出时代特点, 评价指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 便于学生理解与逐步实现。评价、激励机制也要使学生自觉参与评价, 注意评价的层次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定性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进步幅度, 灵活掌握, 使不同层次的孩子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逐渐纠正自己行为不断进步。

三.教学模式的流程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也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更是课堂学习参与者, 教师的活动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教学模式在教师的组织下,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连续的步骤:

第一步: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恰当创设教学情境, 以激起学生对教材的热情, 引起学生对教材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的潜能。

第二步:学生研读文本。

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结合教材的要求, 独立研读文本,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 交给小组讨论。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 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提出疑难问题;然后, 小组成员合作学习, 整体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最后, 小组合作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力争解决, 解决不了的, 提交到全班探究。

第四步:全班交流探究。

首先, 各小组代表发言, 介绍学习成果, 提出疑难问题;然后, 全班交流探讨, 在深层次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色;最后, 全班同学对疑难问题积极思考, 各抒己见, 在教师的引导下, 达成对问题的共识, 或者对疑难问题展开新一轮的小组合作学习, 再在全班的讨论探究中解决疑难。

第五步:主题回归, 借鉴吸收。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不管课堂放得怎么开, 最终也得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主题之上, 从与文本的阅读对话中, 借鉴写作经验, 与作者的思想碰撞, 吸收其中体现的人文素养, 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模式的关键

“文本———问题———探究———回归”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行, 有几个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

第一, 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 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 教学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而言, 创设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起学生认知“失衡”,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 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入境进而入情, 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与作者同喜同悲, 同爱同憎, 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一种孜孜以求的最佳心理而主动地去生疑质疑。

创设教学情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从开讲到回归的各个教学环节, 只要有心都可能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 好的开讲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好的收尾能激起学生的遐想, 把他们积极的探索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注意中间环节的教学情境优化, 则会使教学显得张驰有致、情趣盎然。

第二,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 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发现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出启发性的有效发问,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问, 激发起学生的内驱力, 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不自觉进入探索者的角色之中, 参入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 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未来的社会需要合作, 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 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能否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概括和汲取他人的意见, 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社会中, 只有学会合作, 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 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效发展的需要。从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适时恰当地组织学生合作探索、讨论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独立学习, 教会学生倾听、交流, 教会学生互助、协作, 教会学生在把个体差异当作资源来开发, 能较好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倾听、帮助、协作, 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和探索求新能力, 当然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裴娣娜等著.《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3].王玉珍, 人民教育, 2003 (21) .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5].[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6].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尝试 第9篇

一、必须坚持新的教育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还课堂于学生。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弟子三千, 贤能者七十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创办“儿童之家”,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自由地学习”, 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还掌握了小学的部分知识, 诱得家长自发去幼儿园做了数月的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一切从学生的兴趣、要求出发, 还课堂给学生, 后进生可与优秀生比高低。 总之, 他们都坚定地将这一科学理念贯彻在实践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所以, 把课堂还给学生, 做称职的引导者、陪伴者应该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重视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培养。

课前预习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够尝试用习得的方法和知识, 自觉学习积累新的基础知识、解决能力之内的阅读理解问题, 持之以恒, 学习所获日益精熟, 学习能力日益增强。 当然, 这是一个由简而难, 由浅入深的过程, 要循序渐进。 从初一开始, 可首先教习默读课文, 舌抵上齿龈 (避免默读时心中读出字音。 ) , 看着课文, 眼动头不动, 全神贯注, 阅读速度必加快, 脑袋断然不会晕。 再教习词析词之法。 遇到生字、生词查查字典, 结合语境判断读音和词语的语境意义; 若能学会析词之法, 则可以更好地积累字词, 有助于理解课文。 但是, 析词须有构词概念, 习词当重语境意义。 其中所涉知识和方法都要结合文中实例逐渐渗透, 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我记得学生从入学坚持至学习第五单元《荷叶母亲》一文时, 遇到两个词语:菡萏、流转无力。 课本对“菡萏”的注解是荷花。 学生们认为不准确, 就根据语境“那一朵红莲, 昨天还是菡萏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更正为“含苞未放的荷花”。 我们解释“流转无力”是很简单的, 但对初一学生来讲是困难的。 字典中没解释, 学生就用我教的析词法先把它拆成“流”、“转”“无力”三部分, 再利用想象再现语境, 很快就得到了答案:流动、旋转没有力量, 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荷叶的慈怜。 这种习词析词的方法应用于古文学习更好。 预习时遇到难解词先不急于参照课文注解, 通读一段或全文之后再结合语境仔细推敲, 最后对照注解明辨, 锻炼久了, 语感和阅读能力自会增强。 三教朗读之法。 朗读课文, 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喜欢或难解的句子;反复朗读、默读中一方面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一方面把发现的疑难问题用笔标出来, 留待课堂或课后再行解决。如果学生能做到这些, 就已经减轻了课堂压力。 但这样的预习, 最好先在课堂上进行, 获得方法, 养成习惯, 形成基本能力后再划出课堂。 当然, 也可以直接置于课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层分步练习, 由简而难, 由浅入深, 积三年之功, 方法因熟习而日益完善, 能力凭历练不断增强。 其实, 到初三时就见出成效了。 此时功课难了, 实际占用的课时数反而减了不少, 师生都有轻松愉快的感觉。

三、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知识, 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和习得。

课堂教学应重视基础知识, 尤其是基本概念的学习理解。 字词、句法、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基础知识是学生解析文章、练习写作, 建造文学大厦的砖石, 一砖一石分毫不能差, 必须用心打磨, 务求准确;更是他们远航渔猎的网, 一线一结丝丝要入扣, 须用心织结, 合乎逻辑。 教师务必巧运匠心举以一隅, 引学生以三隅反, 最终烂熟于心, 用时方能脱口而出。 比如, 比喻和象征、《诗经》中常用手法“比”和修辞手法比喻, 这些概念很易混淆, 我们讲解时不仅要明确各自的概念, 还要注意仔细区别,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做出准确判断。

课堂教学更应致力于阅读方法的摸索和学习。 我们课堂上每教一文, 或从字词、作者简介、结构层次到理解、概括主旨等, 或从预设问题1、2、3到4、5、6……我们一味致力于牵引学生的思维依序解决问题。 但事实证明这样练得越久越多, 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就越机械, 赖师性越强, 答案循标准, 结论成唯一。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创造性阅读、多元化理解几成奢望。 学生一旦脱离老师, 抛开资料信心不足、解析文章浮于表面;开动脑筋完成了阅读题目, 脑子里仍旧一团糨糊, 吃不准正误。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 我们只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并没教会他们怎么自己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方法很重要。 阅读、理解文章是有具体可行的方法的, 而且每个教师都有独门长技, 教给学生, 反复练习, 持之以恒, 不断完善, 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能力。 这时, 学生手中就有了一把独立阅读的金钥匙。

我做过这样的尝试:指导学法, 反复读。

先默读, 粗知大意和结构;标识生字词, 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查字典正音正义。

再默读, 一边读, 一边自提问题;一边阅读、思考, 一边圈点勾画问题的源词源句及答案, 这样从头读到尾, 可以顺势理清文章脉络, 理解文章主旨。 同时, 在“提出问题—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持续的锻炼提高, 这尤为珍贵并令人振奋。

三读关键或疑难语句, 旨在玩味涵泳。 教师授之涵泳之法, 学生紧扣句中关键词语, 结合上下文, 乃至全篇, 用心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体会语言的优美, 必得像口含一枚青橄榄, 慢慢咀嚼, 细细品味, 直至一缕缕甘美的果香绵绵地沁入心脾, 一阵阵喜悦抑制不住地洋溢在嘴角眉梢———我们要的就是这份功夫。 江河的朦胧诗《星星变奏曲》里有这样一个句子:“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不易理解, 我引导学生先紧扣“颤动”一词用心想象蜜蜂的动作情态, 再结合语境分析, 他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个时代, 人们渴望像蜜蜂一样创造光明、甜蜜的生活, 唯有这样,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令人振奋和喜悦的。 而且, 诗意融合了成就感滋生出一股正能量霎时振奋了他们的精神, 直令人感到莫名的美妙。

四读贵在声情并茂, 入情入境;贵在回归整体品全貌。 深入情境之后, 作者之思, 笔下生活, 文中至情, 皆能化作春风春雨, 细细地滋养、激活学生的心泉, 催发年轻的生命悄然拔节, 其功应不限文学滋养一面。此时朗读, 一定要入情入境。 读《海燕》, 如至风起云涌、浪潮汹涌的大海上, 因目见海燕与暴风雨的激战过程而豪情万丈;读《心声》, 恍似回忆自己或同学曾经的真实故事, 历历在目, 不禁与作者对教育现状的批判想和鸣;读《岳阳楼记》, 竟可穿越北宋, 真正看懂范公宽过洞庭广似大海的胸怀及得一同志风雨携程的渴望;读《醉翁亭记》, 更能旋至琅玡同醉翁拾阶而上, 与滁人同乐而知欧阳宦海浮沉不改襟怀的高洁伟岸……

四步当中第二步很重要, 也很难, 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提问题, 不知道圈点勾画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所以, 一开始教师最好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然后在课堂上反复示范引领, 耐心指导, 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剖析思路的清晰和思维的严密。现以《雷电颂》第一课时为例, 做一段示范讲解, 不揣冒昧与同行交流, 以期抛砖引玉, 促进教法的完善。

朗读之后, 学生已经知道屈原在做内心独白时几乎通篇使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 开篇先呼唤风:“风! 你咆哮吧! 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读了此句, 我提出疑问:“他为什么要呼唤风, 要祈求风咆哮? ”并圈了呼告对象“风”, 勾画了这个句子。接下来的阅读中我的脑子里始终在想着这个问题, 眼睛仔细地搜索着。 读到“暗无天日”、“一切都睡着了”、“都死了”、“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等短语和句子时, 我把它们勾画了出来, 我知道我找到了答案的一部分:屈原身处黑暗现实中, 人们的思想很麻木。同时做了批注。 再读下去, 看到两个“吹走”、一个“吹动”, 我自问:“这些词语都表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强烈意愿, 但为什么前者用‘吹走’, 后者用‘吹动’? ”然后仔细对比了这几个句子的宾语, 结合下文的三个“使”, 感知他改变现实的诉求。 继续往下读, 从“爆炸了吧”体会到他对黑暗的憎恨和驱除黑暗迎接光明的强烈愿望。 这应该是他呼唤风等自然伟力的原因。 于是, 我迅速勾出这些句子, 并在旁边记下体会。稍作梳理就可以得出结论: 屈原因极度憎恶黑暗现实而渴望驱除黑暗, 变革现实。 同时也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可是自然界的“风”是不可能促成社会的巨变, 如此看来, 屈原所唤的“风”绝非自然界的风, 那么, 它是什么呢? (阅读还得继续, 思考也不能停止。 )

我的示范结束了, 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阅读探究过程总结方法之后, 学生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自读剩余段落, 方法可改良, 勾画所用的记号也可以随自己喜好而定, 唯阅读目的、方法必须明确如初。 当然, 若为省时省事, 则可以先印好书面示范, 上课时发下去, 教师只作简单讲解, 甚或不作讲解, 由学生自己理解感悟, 习得方法后再依法阅读课文。 对学生来说, 这种方法初学不易, 反复练会之后自可熟练出新。 如此, 学生自读自习, 完成整体感知任务也完全可以变成现实;难度不大的篇目, 教师只精讲或点拨解决难点;自读课文真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燃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 其探究的着眼点、细节、侧重、深浅、路径等肯定会有些许不同。 那么, 交流时他们的思维、思想在激烈碰撞中是不是更容易飞溅出美丽的火花呢? 这样课堂学习效率会不会大大提高呢?

至于阅读题目, 从审题、分析相关句段到作答, 基本都有具体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只要我们能尽力引导学生发现并熟练掌握就会有所收获。

四、课后练习必须与课堂所学相配套

首先, 学过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必须及时巩固, 这是无可置疑的, 关键在于怎么巩固更有效。 学生大都爱做数学作业, 因为除去兴趣爱好之外, 数学练习与课堂所学是完全配套的, 只要上课专心听讲了, 听懂了, 就能做出来, 就可以尽情享受眼前的成就感。 语文作业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 不用动脑, 数量不多, 抄抄即可;二类是简单的阅读理解题, 课堂上讲过, 笔记上记了, 稍稍动动脑子就知道抄什么, 怎么抄;三类是难题, 过半甚至更多的学生听了课, 绞尽了脑汁整出一个只能证明自己的脑汁廉价得不值一提的答案, 交给老师作训斥的资料或者换回褒贬参半的评价。 前两类题目做了也没有成就感, 激发不了学习兴趣, 而后一类基本上是用来证明学生低能的, 他们认真听了也很可能做不出来, 我们还能期望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培养兴趣、提高素质、提高分数吗? 一定要允许语文教师根据课堂所学精心选题、命题, 留给学生的课后练习必须能够支持课堂新学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复习习惯———先复习后写作业。 每晚于作业之先, 翻开书本、笔记, 回忆课堂所学知识与方法, 用心揣摩透彻, 再以作业题目验证、体会, 那种过程本身就非常美妙, 也许硕果可期。

最后, 一定要做好拓展延伸式阅读。 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好作品, 从课文内容、思维方式、作者、艺术手法等方面做一些拓展延伸, 对学生因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创作的兴趣是很有助益的, 即便真正受益者寥寥, 此功也万不可废。 文坛的佼佼者就在这寥寥之中。

一点浅薄之见, 委实是非难辨, 智愚难勘, 还望大家斧正。

摘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阅读方法的习得及能力的培养;步骤上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再有课外支撑课内;目的在于由教多到教少, 最好到不教。目前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尚好, 学生掌握快, 课文学习易深易透, 并易培养自学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10篇

阅读之于语文, 其效用越来越受到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综观小学语文课本, 仅有八个单元, 文章少得可怜, 语文书太“薄”已是不争的事实。鉴于此,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围绕“主题阅读”, 引导学生收集多方面资料, 竭力让语文书“厚”起来。在具体教学中, 笔者从文本、单元教材到现实生活三个方面发掘语文教学资源。

一、从课文出发, 激发学生“主题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既是例子, 也是一个“引子”。教师以教材为基准, 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 进而拓展同类文章的主题阅读, 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教材的理解, 也能扩大见识。如学习了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后, 我介绍了苏轼的生平逸事及其一生命途多舛却始终昂扬乐观的优秀品质, 充分展示了苏轼独特的个人魅力, 甚至也提到了“东坡肉”的有趣来历。通过这些饶有趣味的引导, 学生对苏轼的好奇之心被激发了。学生课后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了有关苏轼的古诗词、生平逸事等, 并以手抄报的形式, 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认识, 而且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 也锻炼了学生处理分析阅读资料的能力。学生不单为“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磅礴的豪放激情所感染, 也受到“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亘古以来淳朴真挚的人文精神的陶醉。

让教材成为“引子”, 自然而然生发更多同主题的阅读资料, 可让学生“握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从而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 思维更加活跃。

二、从单元主题出发, 拓展“主题阅读”材料

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比如“童话”“关爱”“名胜古迹”“古典名著”等, 这为我们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童话, 往往最能撩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了《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童话故事后, 学生意犹未尽。我借机引导学生开展了“走进童话”的主题阅读活动。活动中, 师生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 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罗·达尔的《慈善的巨人》、埃格纳的《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张天翼的《金鸭帝国》等。通过拓展阅读, 学生对于“童话”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深入, 在品读、交流中也为童话世界所刻画的人物的优秀精神境界所感动, 受到了勇敢、自强、自信等优秀品质的感染。

其他单元的主题, 我也“如法炮制”, 开展阅读竞赛、读书交流等活动,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主题性”阅读,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汲取知识的甘露。

三、捕捉生活主题, 升华“主题阅读”情感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可见, 阅读能提升孩子的精神品质。我在教学中, 除了从教材衍发阅读资料外, 也注重从生活中攫取有益的阅读主题。

我国节假日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体验这些人文精神, 就会追溯到文化书籍和古典诗词。在清明节到来之际, 我在班上开展了以“清明”为主题的阅读课。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习俗的资料、相关传说、古诗词等, 以便在阅读课上进行交流。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绵绵追思, 到“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的欢快游乐, 再到有关清明节的由来、传统习俗等。这节主题阅读课, 不仅是传统诗词的文化之旅, 也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主题阅读, 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 轻松遨游;也让我得以冲破语文“薄”书的弊端, 从课内走向课外, 以“大语文”的视角, 搜罗更多能渗入学生灵魂深处、锻造学生优秀品质的精美文字, 让语文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厚”实载体。

摘要:“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定主题, 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以多种角度组合在一起, 在多个文本交融的品读过程中, 最终实现主题意义的构建。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围绕“主题阅读”, 从“文本激发‘主题阅读’的兴趣、单元主题拓展‘主题阅读’材料、现实生活升华‘主题阅读’感悟”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发掘语文教学资源, 改进语文书文字资料匮乏的“薄”的缺陷, 让语文书“厚”起来, 让语文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厚”实载体。

关键词:主题阅读,兴趣,感悟,拓展

参考文献

职高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尝试 第1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基本原则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9-01

职业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课差,课外阅读量少,不懂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甚至不喜欢读书,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针对这种现状,笔者是这样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的。

一、首先确立课外阅读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原则的第一要义是从不读到读,又从读到爱读,会读;第二要义是变盲目地读为有计划地读。 从宏观上说,书目选择主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础上)在于满足两个需要:一是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二是加强补充性需要。前者即根据实情扩展,也就是根据专长选择书目,使其在某一方面取得特别的进展,为学习创造条件。后者即从学生实际缺少什么加强补充什么,也就是针对弱项选书目,在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上赶上,为发展爱好打下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产生效应。 课外阅读原则的第三要义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读。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外阅读的对象中,最典型的高层次的书,是中外文学名著。而高层次的书,需要比较高层次的读书方法才能读懂。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之一就是引向高层次。

二、指导课外阅读的形式

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时适度的指导形式。

1.结合课文教学进行指导。

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若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就能收到最佳效益。例如,教学《林教头风山神庙》一文,指导学生了解古典名著《水浒》的特点,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经过对集体创作的再加工,出色地塑造了宋江、鲁达、李逵等众多英雄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历史规律。故事完整,情节紧张,细节描写真实、细腻,语言口语化、个性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样,学生在阅读《水浒》全书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成就,有初步的认识。

2.适当安排课时指导。

一般每周安排一节课为宜,确保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在指定的时间里,把学生带到图书阅览室边指导,边阅读,或先上指导课再带学生去阅览室翻阅摘抄资料;也可以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会;或让学生自由阅读等。这些阅读形式,能适合学生的个性爱好,阅读习惯逐渐养成,因此深受欢迎。但要加强指导的计划性,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纪律性和自觉性。

3.开设专题讲座指导。

可定期举行专题讲座,有目的有计划地介绍阅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怎样使用语文工具书、当代文学动态和作品赏析以及语言趣谈等。讲座可根据教师的爱好专长或研究经验选择内容,也可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讲课。

4.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是普遍推行的一种课外阅读指导形式。可按阅读兴趣、爱好相近的自由组合,也可按学习小组或居地相邻组合。阅读内容可以统一推荐和自由选择相结合。这种形式,应明确要求,具体安排,加强检查,关键在于做好小组长等骨干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所以大量的工作在于个别性指导。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阅读内容的選择和方法的使用,注意解决在阅读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三、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评价

课外阅读主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要求和个人习惯选

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

效益、培养学生用心专注、刻苦钻研、顽强学习的心理品质、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方法是:

1.指导精读。

精读,就是精思熟读。读法和要求是:扫清文字障碍 ,弄清句段含义 ,领会全文中心。这就是说,精读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领悟精义。

2.指导速读。

速读,就是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做法和要求是:筛选重点 把握重点语段 总观整篇要旨授予直接阅读法和整体认知法,不断提高速度的能力。

精读的目的是学习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奠定基础,速读的目的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精读和速读各有作用,要灵活运用。

3.指导写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是治学科研的基本功,它形式多样,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我们常用的笔记方式有:

①批注——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批语。②摘抄——根据需要将有关的语句,段落及原文摘抄下来,以备学习研究之需。③札记——札记是读过以后,记下来的心得、体会、感想、意见等思想亮点。④做卡片——卡片式活页笔记,比本式便于查找,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 4.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

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自由阅读,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偏离目标。为激发学习的持久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切实完成课外阅读计划,每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其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调查统计阅读篇目、数字、笔记、卡片等。

(2)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文学自由论坛等。

(3)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体会、评选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4)检查评比要以正面导向为主,积极诱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不断优化阅读的方法。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合作学习,应用模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极大, 因而必须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对合作学习仍然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特别是在我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模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广大语文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进而使合作学习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一、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 特别是通过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合作学习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

一是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由于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阅读, 因而不同的学生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并将学生的理解进行融合,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是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由于合作学习必须以合作为目标, 并不以某个学生为中心, 因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尽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 但最终要进行统一, 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是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认真的阅读, 有的学生会提出很好的观点, 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比较薄弱, 通过比较之后, 为了使自己得到表现的机会, 因而也会进行深入的分析, 学生的竞争意识自然得到培养。

二、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当前, 语文教学在应用合作学习方面, 尽管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重视。合作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但合作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应用合作学习的情况看, 还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教师具有很强的“主导性”, 语文教学更多的是由教师进行主导, 尽管也采取一些合作学习方式, 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 导致学生参与的兴趣不浓, 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 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提高。

二是缺乏策略。语文教师要更好地将合作学习应用于阅读教学中, 最重要的是完善策略, 但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 一些语文教师尽管高度重视合作学习, 但缺乏对学生的激励, 合作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 学生也同样缺乏合作学习的兴趣;又如,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作学习普遍成为优等生的“专利”, 因而使合作学习缺乏普遍性, 这同样制约合作学习的成效。还有一些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没有对合作学习进行系统的安排,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三是缺乏引导。对于合作学习来说, 应用于阅读教学当中有一定的难度, 这主要是由于阅读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因而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但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面, 对学生的引导存在不到位、越位及错位的问题, 比如一些教师在合作学习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凡事都要进行安排, 甚至还对合作学习的思路进行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越位”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存在“放任”的现象, 没有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 而是让小组学生阅读某一读物, 之后不了了之, 缺乏分析和总结。

三、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要使合作学习更好地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 最重要的是在以下三个方面狠下工夫。

一是高度重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是高度重视合作学习, 将合作学习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对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找出符合语文教学、符合学生实际、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合作学习模式, 进而使合作学习取得更大的成效。语文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取得更好的成效。在目标的设定方面, 要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中之重, 高度重视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更灵活地运用合作学习, 而不是在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束缚、要求、规定下进行阅读。

二是完善策略。合作学习最重要的是发挥好学生的作用, 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合作学习策略。在这方面, 语文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 实行更有效的策略, 使学生能够参与合作学习。首先要进一步创新分组策略。在分组策略方面应当将善于阅读、不善于阅读的学生进行分类, 然后进行合理的分组, 使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有善于阅读和不善于阅读的学生, 这样能够使所有的学生都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能力。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加强对学生的激励, 特别是对于那些阅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 更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同时, 也要赋予那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一定的任务, 通过先进带后进, 最大限度地提升所有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加强引导。语文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要从“主导”向“引导”转变, 教会学生为什么进行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之后如何进行总结分析等, 使合作学习取得更大的成效。为了使合作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更好的理解, 教师应当与学生一样成为“学生”, 特别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并且要参与学生中, 对学生阅读的思路进行分析, 特别是对于学习小组中争论较激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把握, 通过适当的引导, 使整个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统一的观点。这是教师在合作学习方面发挥引导作用最重要之处。

综上所述,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因而应当将合作学习更多、更全面地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尽管语文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探索, 但仍然存在不足, 主要是缺乏重视、缺乏策略、缺乏引导, 对此要引起重视, 并且要在完善策略和加强引导方面狠功夫, 使合作学习更好地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而且要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华.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6 (01) .

[2]王利峰.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S2) .

[3]葛忠杰.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亚太教育, 2015 (35) .

上一篇:自适应补偿下一篇:大学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