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细节

2024-07-08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精选12篇)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 第1篇

细节镜头可以真实地记录电视新闻事实

运用细节镜头可以达到鼓舞和揭露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些经典细节镜头既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瞬间, 又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 让世人及后人了解到真实的事件并对那些细节事实常忆如新。

“朱镕基的眼泪”堪称电视细节镜头典范。1999年5月,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悍然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造成我国3位新闻记者遇难、使馆馆舍严重毁坏的恶劣后果。亿万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在3位记者的追悼会上,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泪花涌出流淌脸上。这个细节, 让电视人刻骨铭心, 一方面总理的民情胸怀跃然“屏幕”, 一方面国人的愤恨感情冲天而起。抛开事件来看电视细节运用, 我们称之为“朱镕基的眼泪”感动了全中国人, 那种酸楚的历史瞬间如此清晰地留在我们大脑深处定格下来。任何时候, 我们只要想起那起事件, 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心灵深处与总理的感情共鸣不已。

细节镜头可以延续电视新闻的生命力

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体现着新闻生命力的强弱。有别于报纸与广播, 电视新闻靠图像与补白传播新闻, 细节镜头可以延续电视新闻的生命力。电视记者不仅要做到本人看到了新闻事件事实, 而且要做到通过使用镜头让观众也了解到新闻事件的事实。

电视新闻的细节镜头, 让新闻内容更加真实, 让新闻更加立体化。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 新闻的感染力在于引起轰动、影响面大, 而细节可以增加新闻的感染力。记住了新闻中的某个细节, 就记住了某条 (则) 新闻。因细节而被更多人记忆的新闻, 其生命力就会更持久。十多年的电视新闻采访工作, 我们感受最深的是, 我们的新闻作品成为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档案, 是活的经历;新闻中的细节镜头成为我们记忆中的活页, 是渐渐远去而清晰的生命。

电视新闻要在根本上避免假、大、空的东西, 必须运用细节镜头

我们经常看到大镜头接连不断的电视新闻。大体上说, 这类新闻在我们的脑海里留存时间很短, 至多一支烟、一顿饭的工夫。比如说, 某电视台播出了当地优质小麦生产的一则新闻。镜头选择了一望无际的麦田, 田中几位老农荷锄干活, 从一垄小麦后拉, 补白是当地如何进行优质小麦生产的做法, 最后来一段电视同期声:根据现在的小麦长势, 预计今年每亩地可以收多少, 总体上可以比去年多收多少小麦;因为种的是优质品种, 价格看好, 能增收多少钱。如此闭上眼睛可以说出子丑寅卯的电视新闻, 根本不可能吸引受众, 观众肯定会拿起遥控器换台的。

事实上, 很多电视记者热衷于这样做。这样做, 省力、省时, 也省了电视新闻的效益——没人看。出现“三省”新闻的原因很多, 最根本的是缺乏电视新闻细节意识。

近年来, 介入政策解读的电视新闻越来越多。无论是东方时空和新闻调查, 还是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都是电视新闻做深做细的探索。这类电视新闻体裁, 都是用细节镜头来分析新闻事实, 展开新闻事件过程, 表述新闻事件结果的。

值得一提的是, 平常看政事活动报道时, 我们会看到一些“一成不变”的镜头。这并不是电视新闻细节镜头的阙如, 而是出于新闻表达的需要, 曲折讲述新闻。比如说, 国际间就某件事进行闭门谈判。受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限制, 受新闻记者的身份限制, 出于秘而不宣的需要, 电视新闻记者要在谈判的准备 (热身) 时间抓拍一些环境素材。不同媒体的记者所拍摄的素材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些镜头素材基本上都是空而不假, 其原因就是拍摄细节镜头时作了选择, 后期制作时作了取舍。

电视新闻亦不可过多过滥地运用细节镜头

电视新闻中细节镜头运用得好可以使新闻增色, 运用得不好则使新闻应有的价值降低。

几年来, 一些文艺娱乐人士热衷沾色作秀。那些“扒粪”式的所谓新闻, 其价值很小, 其目的无非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采写手法上, 注重庸俗的做派, 通篇或过多地通过粗俗的细节镜头“展现”追星族眼中的个性。

再如, 现今一些都市类报道中, 细节镜头过多过滥现象也不少见。例如, 某省电视台报道都市新闻时, 把一些街头打架斗殴现象“直播”式搬上屏幕;把人们之间的言语冲突作一些“推波助澜”式的报道;对一些侵害公众利益的违法事件进行剖析, 加进一些“违法有理”式的旁白。凡此种种, 都背离了守法尚德的新闻价值观, 模糊了人们的价值观判断能力。这种以曝光式播出的细节镜头堆栈成的新闻, 只不过是盗用了电视镜头语言的细节作用, 传播了一些不该传播的东西。

细节镜头是电视新闻的有效载体, 而不是唯一。因为细节镜头语言基本上属中性表义语言, 在特定的语境、环境下, 可以起到贬义的色彩作用。要避免电视新闻细节镜头语言过多过滥, 就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观, 树立做电视新闻不是生活式的娱乐而是用事实去引导人们走正道、树正气这样一种观念。遇到政策法规难以解决理解力问题的新闻时, 用细节镜头语言可以使人们更感性地理解政策规定, 尤其是表达某项政策出台的背景与迫切性时, 镜头语言最有说服力。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 第2篇

最新的《考试大纲》对新闻阅读的要求有“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方面,其中“分析综合”中的第三点是: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而细节描写就是新闻主要表现手法的一个重要体现。

细节是构成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等的最小组成单位,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最小的材料。新闻作品描摹人情世态、叙事状景,离不开细节的运用,好的细节描写往往使一篇新闻报道更加鲜活、精彩。

一、在新闻报道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真实再现)2.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如见其人)

3.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临其境)4.增强新闻的深刻性(人物态度)

5.凸显新闻人物特点(人物性格)

二、考场答题的表达方式(参考):

1.写人细节:细节内容+再现效果+表现主题

句式:通过描写……等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

2.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句式:通过对……等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真实地反映了……。

三、阅读参考:

6时左右,有人喊起来:“看,天上有颗星在飞!”

搜救人员纷纷下车,在-4℃的旷野上抬头仰望。只见一颗明亮的“流星”正从月亮边划过。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与返回舱分离后的轨道舱在运行,减速制动后的返回舱马上就要进入大气层了!”

6时07分,一团火球在西南方的天空向我们飞近,那是进入稠密大气层的返回舱,正在与大气摩擦燃烧中飞来。

6时12分,空中传来“嘭”的一声震响,表明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已打开。人们更加急切地向空中眺望。

“来了,来了!在那儿!”6时17分,一个黑点在已泛出曙光的东方天空出现,并且越来越大。

“杨利伟回来啦!”大家旋即跳上车,向返回舱飘落的方向追去。

降落伞悬挂着返回舱,在我们的车头前缓缓飘落。记者抬腕看表,正是6时23分。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节选)

【赏析】这篇作品真实地记录了飞船成功着陆的历史瞬间,生动、细致、准确地描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很好地烘托了飞船着陆瞬间的现场气氛。这些精彩的场面细节,把我们带进飞船归来的现场。伴随着记者现场描写的推进,我们也经历了从凝神屏息以至到飞船成功着陆时的欢呼雀跃。大量精彩的场面细节,使整篇报道更加厚实丰盈,引人人胜,令人叫绝。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分析画线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

1、“让我们请袁隆平院士坐中间。”今天下午,省政府隆重召开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庆功大会,周伯华省长走上主席台时发现袁院士的座位未在中间,马上亲自动手把写有“袁隆平”之字的座位牌放到主席台正中,并恭请袁院士入座。看到这一幕开场插曲,会场上响起了热烈掌声。

──《袁院士,请您坐中间》(节选)

(省府庆祝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周伯华省长亲自为功臣换座11月8日《三湘都市报》)

2、22日晚10时许,布加勒斯特华灯初上,“八二三”体育场四周看台上观众的视线,一齐随着水银灯的光束,投向三级跳远的沙坑。“哗……”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电子记分牌上显示出中国运动员邹振先的成绩:“17.32米!”一位站在沙坑旁久久注视着邹振先比赛的英国教练对记者说:“近年来,世界上能跳过17米的运动员是极少的。一向被认为世界高水平比赛的美苏田径对抗赛,今年也只跳过17.18米。邹是非常杰出的。”

--《邹振先惊人的一跳》(节选)(原载1981年7月27日《体育报》)

五、拓展延伸:写作中细节描写的运用

方法指导:

1、真实是细节的生命2、关注生活,认真观察,用心感悟

3、取材要小而具体,要有描写4、典型方能取胜,细节在精不在多

练习

口头作文:请运用细节描写,用一两句话描述班里的某位同学或家里的某个亲人最让你感动的一瞬间。

作业(二选一)

1、请以《停电时分》为题目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

要求:①写出晚自修突然停电时人们的不同反应。

②应对当时的场面和自己的心理进行细节刻画。

2、续写:安静的考场里突然闯进了一只毛毛狗……

答案:

【赏析】周伯华省长“亲自动手把写有‘袁隆平’之字的座位牌放到主席台正中,并恭请袁院士入座”这一动作细节,彰显了作为湖南省一省之长的周伯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礼待贤能的优良品德,也很好地烘托出文章报道的主题。

细节画面在新闻作品中的运用 第3篇

一、新闻画面细节的概念

电视新闻的画面细节,根据电视传播的特点,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摄取那些最能引起人们深刻思考、感悟,表现生活中的细琐小事或人物细微神态动作,具有强烈视觉冲动力的画面,或是在后期编辑过程中,根据新闻事实,利用电脑特技等手段,插入一些背景资料,制作出能强化对事实的证实能力,提高新闻传播的信息饱满度的画面。

二、电视新闻画面细节的作用

在观看电视新闻时,经常可以发现画面与文稿成了两张皮,光听不看也可以明白新闻的内容,画面就像陪衬品。但是,电视新闻最吸引人之处正是在于它的声画并茂,声画相融。声画并茂并不是机械地粘合在一起,而是有机地组成电视新闻物质基础,它们水乳相融,就会充分发挥“1+1>2”的传播功能,达到写实和传情的效果。在电视新闻中,利用画面细节特有的局部放大的表现力和快速变化的优点,使新闻更加浓缩,说服力更强,传播的信息量更大。画面细节能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也是刻画新闻人物性格,透视新闻人物思想,揭示社会本质的重要手段。

三、电视新闻记者应强化画面细节意识

1.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坚毅的耐性捕捉细节

(1)对现场进行仔细观察。在新闻采访视觉观察过程中,不要只把目光盯住被摄体,而忽视周围的客观存在,表现面狭窄,公式化、概念化便难以避免。观众的心理喜欢新奇,不喜欢平淡、陈旧,不愿看到老面孔的重复。同时,在采访中要善于平中出奇,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细节,努力做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因此,记者要善于选择新视角。

(2)把握拍摄的瞬间。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要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筛选、分析、辨别、判断,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一瞬间,从所记录的一点、一个局部反映到全局,使观众从表象看到内涵,看到人物的性格、追求,看到心理活动、感情波澜。同时,要以创新意识发掘新闻,要把握大局,纵观风云,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来观察、判断事物,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3)寻找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细节。瞬间视觉形象强化视觉冲击力主要是从受众角度考察新闻画面给人的视觉感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努力追求给人的视觉以新鲜、独特的感受,产生一种启动视觉神经的强刺激,以期引起观众的注意。

2.培养用固定镜头去展现画面细节的意识

固定镜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记者捕捉新闻事实的能力,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画面细节都必须用固定镜头,但用好了固定镜头,确实可以提高在有限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言简意赅地表现主题。固定镜头虽然是一个新闻采访过程的一个技法,但却反映了记者的综合素质,因为固定镜头的捕捉是记者在采访中所要追求的,这里面就蕴含了记者对事实的报道角度和方法,体现了他们在采访过程中业务知识的修养和报道事实的能力。使用固定鏡头进行画面细节的寻找和创造,往往能体出记者抢新闻和组织新闻画面的能力,反映他们对业务知识的积累和升华。而一些素养差的记者往往是用随意推拉摇移的运动镜头来掩饰其采访肤浅、摄制功底不足的欠缺。

运用好固定镜头,记者在深入采访过程中就要把握住新闻本源事实的细节镜头,只有这样,新闻画面才具有可看性。对画面细节的解读,使我们知道它所反映的事物与周围其他未看见的部分形成一个整体,而无须一定要看到与细节关联的其他部分,从而简化画面,使得细节所包含的内容更集中,画面更简洁。

3.在电视新闻中对真实事物要实现创意

这里的创意,不是人为地组织拍摄,而应当有选择地截取那些能够反映主题的生活片断,使之富有艺术魅力。新闻的采编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选择体现了记者和编辑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和运用纪实手法的艺术技巧,只有把握好真实性和艺术技巧的新闻,才能有较强的感染力。那些功底欠缺的编导,滥用长镜头和跟踪拍摄,似乎片子拍得摇摇晃晃才真实,结果片子拖长了,信息却减少了,可看的画面细节凤毛麟角,同时也冲淡了片子的主题。新闻只有在把握真实性的基础上,艺术地把握电视新闻时空,才能给观众以更多的信息量,整个片子结构才更紧凑、集中。艺术贵在含蓄而不直露。

总之,给观众提供画面细节,才能给观众留下广袤的想象空间。

浅析电视新闻中的细节 第4篇

在电视新闻创作过程中, 每一个细节就是一颗闪亮的星星, 它会使新闻作品生辉, 吸引观众的目光;相反, 缺乏细节的新闻作品就会暗淡无光, 观众看了之后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在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播发过一个派出所的民警在夜间巡逻时拣到了两头牛, 然后寻找牛的主人的一则消息。这条消息中运用了这样一个细节, 在没有找到牛的主人时, 民警每天轮流到田野去放牛, 包括民警抚摸牛头, 为牛抓痒的一些细节画面, 观众在收看到这一细节时会莫名的感动, 这比唱任何高调都来的更真实。绥化电视台《晚间新闻》发过一条声音细节和画面细节力度皆强的新闻, 值得一说, 它的题目是《七节台阶上的阳光》, 本来这只是一个很常见的新闻时间, 一个7岁男孩得了白血病, 经医生诊断完全可以治愈, 但由于家里经济状况不好, 始终没得到治疗, 在这个片子中, 记者一反以往大声疾呼捐款的常态, 而是抓住了这样一个细节—这个七岁男孩的家住在一个阴暗的地下室内, 通向射入一丝阳光的门有七节台阶, 正常的孩子很容易就跑上去了, 而这个男孩要爬半个多小时, 电视记者充分发挥了电视视听兼备之功能, 孩子沉重的呼吸声、奔向阳光时那坚定的眼神, 以及爬上去后融在阳光里那瘦弱的背影······这些细节就向催泪弹, 观众在模糊中唯一的想法就是, 要让这个幼小的生命活下去。一个好的新闻, 常常因为细节上的问题使观众产生怀疑, 觉得新闻有假, 造成新闻报道的失败, 例如某地方台在播发一条领导调研消息的时候, 记者拿到了一份参加人员名单, 报道时按照名单相继提到了参加领导的名字, 而事实上名单上列出的部分领导根本就没有参加这次调研。再如, 一篇报道农民增收的消息, 记者只了解了几户农民的粮食产量, 然后就按照这几户农民的产量来推算其他农民的粮食产量, 而实际上这个村不同的自然屯的土地情况根本不一样, 所以粮食的产量也不一样, 节目播发后, 很多村民认为记者的采访是在吹牛。像这样弄错名字、数字、地址等一些细节信息的情况经常会发生, 甚至有的记者在了解不详实的时候就直接自行编造了。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因素很多, 如记者的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缺乏等等, 并且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 采访时往往就忽略了细节, 变成文字时就想当然, 节目播发后一个电话或一封信飞来, 指出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未经核实的虚假数字、地名人名的张冠李戴、根据自己想像的描述和虚构等等, 这种硬伤就像病魔一样, 直接危及的便是新闻的生命。

不注意电视新闻的细节, 新闻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相反抓住了细节就成就了一篇优秀的新闻。一方面, 细节本身有时也能成为一则新闻, 如今年两会期间,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发现了与会人员都自带洗漱用具, 就将这样的小事写成了一则消息, 而这样的消息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 无疑存在着特殊的新闻价值, 这样的新闻大多要求记者要细心观察、独具慧眼, 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 因为这类消息你可写可不写, 新闻记者往往会认为大趋势、大聚焦、大跨越是大多数新闻力作与重点稿的标志, 追求新闻的新高度、新广度、新深度, 提到细节总有从小处着眼, 舍本求末的感觉, 而实质上, 新闻的亮点, 其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来源于细节。

捕捉精彩的电视细节, 电视新闻记者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摄录设备、了解采访对象掌握背景材料等, 到达采访现场后既要能纵观全局又能明察秋毫, 除了深入采访、了解情况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捕捉能表现主题同时又能引起观众收视兴趣的细节画面。在电视新闻或纪录片中, 镜头有长有短、有主有次, 但如果没有反映主题的主体镜头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镜头, 观众就会感到信息量不足、没有兴奋点而降低收视率。

细节的作文:细节中的爱 第5篇

从小时常陪在我们身边的就是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有时溺爱我们,有时和蔼的教导我们,有时严肃的批评我们。

小时候我们出门,爸爸妈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比如路上要注意安全,和同学友好相处,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当时我们认为爸爸妈妈好唠叨。妈妈根据四季变化给我们增减衣服,还时常给我们买好吃的,买好看的衣服,爸爸常送我们去学校,在去学校的路上我们问爸爸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还想让爸爸抱着我们。冬天,坐在自行车后爸爸或妈妈让我们把手放在他们的口袋了,很温暖!

可岁月像流水,我们慢慢长大,开始叛逆,妈妈为了暖和想给我们添衣服,可我们为了美不听话,冬天,爸爸妈妈让我们把手塞进口袋,我们认为那样的行为很幼稚,所以抢下父母的棉手套,到了学校父母的手通红,却笑着对我们说没事,我们也没太在意。我们吃饭时,爸爸妈妈往碗里夹菜时,我们生气的又夹回去。我们没考好时,爸爸妈妈的`眼神让我们惭愧,有时父母的责怪会是我们忍不住的发火,顶嘴便随之跟来。

当了中学生,作业的繁多,老师的严厉,科目的增加。使我们开始回忆童年,童年的无忧无虑和自由是我们向往。父母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幕一幕在我们脑海里回放,现在我们终于知道父母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后悔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想起我们那时的顶嘴,我们自责。看着父母头上一根根的白发,我们的鼻子酸了,眼泪流下来。上了中学,一切都在新起点上我们一定会加油!努力学习,用成绩来报答父母!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 第6篇

【关键词】报纸 新闻细节 传播效果 受众心理

近年来,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介报纸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已经受到影响,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报纸传媒只有努力提升自身质量,才能争夺更多读者。在报纸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新闻细节描写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真实的新闻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而虚构的新闻则会削弱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的可读性关系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要提升报纸竞争力,就要在新闻细节描写中下工夫,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

一、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

正面效果通常是指新闻是真实可信的,好的细节描写可以揭示新闻内涵,提升新闻报道的价值,更好地传播媒体的意图,提高传播效果,这样的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从而积极、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新闻的正面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细节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介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新闻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要选取事件中有代表性的细节,真实反映新闻全貌,准确表达传播者的意图。另外,还要选择受众熟悉的细节,越是熟悉的细节描写越能让人亲切,吸引受众的兴趣。新闻的细节描写是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手段,报纸要在细节描写上精益求精,努力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

2.新闻细节描写能强化报道主题,揭示新闻内涵

新闻的细节描写要忠实于新闻报道,不能孤立,要紧密围绕新闻事件展开,细节描写要对新闻的传播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优秀的新闻细节不但可以强化新闻传播者的主要想法和新闻主题,还可以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

3.新闻细节描写可以表达媒体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新闻是让事实说话,细节描写就要真实、准确。优秀的作品要反映出新闻传播者的态度,细节描写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这代表了新闻媒介的态度,也代表了记者的情感。好的细节描写以文字中蕴涵的感情吸引读者。因此,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新闻细节的运用。

作为党报从业者,新闻的可信度一直是我们采写新闻的第一要点。而在确保新闻可信度的前提下,对新闻的细节进行深度加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可信度。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可以真正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乃至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例如,2015年10月12日呼伦贝尔日报一版头题《阿里河的浪花——来自鄂伦春旗“十个全覆盖”攻坚战建设现场的报道》,本文作者从细节入手,通过5个故事将“十个全覆盖”攻坚一线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串联起来,这5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均来自基层,他们有的为了百姓舍下小家顾大家,有的为了工程进度挑战自己、突破自我。所有这一切,都从细微之处来描写,让人读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好似与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早已熟知一般,毫无陌生之感。本文一经刊出,社会反响非常之好。试想,如果作者不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从采访一开始就注意细节,并把这些主人公的“小事”付诸笔端,怎能给读者呈现出这样一篇感人的好作品呢!

二、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

负面效果指的是虚假的消息造成信息失实,违背了传播的最基本原则,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效果。如爆红网络的“深圳最美女孩”“先看病后付费”“乞丐获700万拆迁款”等事件,后经记者查证,发现都是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

以上失实报道,都是作者或编辑未从新闻的细节入手,没有真正将新闻真实性的第一要素掌握好,从而导致错误或失实报道的出现。而细节描写运用不当也会对新闻报道的传播产生负面效果,其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违背新闻规律的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对社会危害极大,有的报纸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编织虚假新闻,这些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读者对真实信息的知情权,影响读者对真实新闻的判断,还对社会舆论产生了错误导向。一旦虚假新闻被揭露,会使整个读者群体对纸媒产生质疑,从而降低纸媒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和地位。因此,虚假的细节描写会严重影响报纸的传播效果。

2.会误导读者的不当新闻行为

违反社会道德的虚假新闻,会错误引导读者的判断,从而严重影响读者受众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青少年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些报纸媒体对违反社会道德的细节进行了过于细致的描写,将一些应该删除过滤的信息进行了“曝光”,以此来增加报纸销量。这些报道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报纸媒体不仅仅是传递社会信息,同时还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报纸媒介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积极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报纸媒体要把好舆论关,传播更多的积极信息。③

3.隐私曝光

报纸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曝光可以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公诸于众,从而侵害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报纸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来曝光一些明星的私生活,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这样的报道往往会有失偏颇,过度揭露明星隐私,过犹不及,引起明星反感,对他们造成烦恼。另外,过于细致的描写对部分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会造成伤害。报道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敏感的话题,这些话题一般都是当事人不希望公布的,这样的报道一旦曝光,就会使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新闻细节描写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

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运用新闻细节的基本原则。在新闻细节的描写中,必须要遵循这条原则,以真实、客观的细节描写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从而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提高报纸的销售量。相反,虚假的报道就会使受众反感,严重损害报纸的信誉,影响报刊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④

2.要符合时代主旋律的需要

纸媒体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报纸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新闻细节描写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特征。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符合主旋律的需要,宣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3.要充分体现媒介的意图和观点

报纸在进行细节描写中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报道的题材选择细节,根据报道的需要选择细节。在细节描写中要通过描写体现出媒体的态度与写作意图,使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传播者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张宏权.王方钊.浅 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J]. 新闻知识,2011年第02期.

[3] 吕天生. 让细节为现代新闻添彩[J]. 新闻传播,2011(06)第77页.

[4] 桑永英. 细节,新闻写作中的点晴之笔[J]. 新闻采编,2010(04)第42-42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日报社)

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处理研究 第7篇

1 细节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细节决定新闻成败。著名新闻记者穆青曾说过:“有时, 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更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的确, 对细节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是电视新闻优秀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对于电视新闻的中作者来说, 采编前的计划和准备工作是必须注意的一个细节, 对于采访的目的必须要有明确、深入的认识, 对于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要做到细致入微的研究, 注意找出资料里面的每一个细节,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更不会又两双相同的眼睛”。只有在采访前抓住事物或任务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才能在面对一个个陌生的采访对象时抓住主要矛盾, 进行深度挖掘采访。在电视新闻拍摄的过程中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是一个细节, 就比如说新闻场景里的特写镜头, 通常是体现新闻人物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 有时候甚至是人物的穿着打扮, 这些细节的准确抓握会直接提升拍摄作品的细腻感。注重细节, 不仅是对电视新闻记者基本要求, 也是检验新闻记者工作态度是否严谨、工作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标尺。

细节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可信度。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 一篇新闻报道要提高它的新闻影响力, 新闻报道本身的真实性是关键, 而细节却是构成真实必不可少的因素。实事求是的报道, 用事实说话, 才能达到被民众信服的目的。但如果一篇新闻报道只是对新闻进行全程的记录, 那只会给人以冗长、无趣、没有重点的印象, 完全达不到有效传达的信息, 启发意义的目的。所以说, 用事实说话只是基础, 而细节刻画才是决定一则新闻优劣的关键, 学会从复杂的新闻素材中选取最具说服力的片断, 通过仔细的分析、归纳、综合、拍摄制作, 最后形成一则简练、内涵丰富的新闻报道。这些具体的片断也就是新闻中的细节, 透过细节揭示新闻的本质, 才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细节赋予新闻作品更多的活力、增强可视性、引人入胜。在新闻作品中, 死板、枯燥乏味、空话套话的叙述方式随处可见, 曾经美国有调查统计称, 新闻作品已越来越受民众排斥, 甚至大多数民众认为新闻报道与他们的生活完全没有关系, 之所以如此, 笔者认为多半是因为现在很多新闻工作者套用现成的模板来描述新闻事件或者人物活动, 导致新闻作品与民众的生活差距很大, 无法调动民众的兴趣。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没能把握细节, 对细节的认知与描述不足的典型体现。如果能注重在新闻作品中把握细节, 就不会存在套用模板带来的枯燥无味, 缺乏吸引力, 如果足够重视新闻作品中的细节问题, 则可增加新闻的活力, 不断的为新闻注入新鲜血液。

2 新闻采编中细节的渗透策略

扩充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知识储备。在平时的时候, 电视新闻工作者就不断的学习, 随时扩充自身的知识, 打好基本功, 是自己的综合素质上升到一个高度。电视新闻工作不仅需要很强的理论修养和专业修养外, 还必须具有很强大的专业门类的知识, 比如历史、地理、

语言、艺术等方面。同时还需要有灵活的采编技能。所以, 新闻工作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 需要随时随地的补充各方面的知识, 为自己充电。不仅如此, 电视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很强的政治素养, 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随时都到深知。一个出色的记者, 不仅仅是大面上做的非常好, 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的时候, 都是这些平时积累的细节发现决定了新闻作品的“厚度”。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提高细节意识。在电视新闻采编的过程中, 细节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因此, 要树立细节意识。新闻工作着要不断的提高新闻的专注度, 具有正确的实践意识, 在新闻采编中对人物和突发性新闻中的意义细节和典型性细节等细节自觉地积极地进行督促。新闻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和不可捉摸的, 因此, 只有把细节抓的很死, 才能抓住人们的眼球, 让新闻的价值和收视率迅速上升。因此, 一个优秀的记者就需要在新闻的瞬间捕捉到有价值的细节方面的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报道。

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善于挑选, 运用细节的能力。电视新闻记者在拍摄新闻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在拍摄过程中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繁杂的人、事、物进行精确的筛选, 准确的抓住事件的主要矛盾、任务的主要方面进行细节勾勒, 与此同时, 拍摄者的视野也不能时刻停留在当前拍摄的镜头中, 还要注意时时刻刻注意镜头意外的事物的变化或是时刻注意与被访者促膝长谈, 精确捕捉对方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要做到在众多的新闻事件中发现亮点, 记者必须具备的独到的眼力劲, 这要求记者要对自身的职业充满激情, 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此外, 记者还应该具备“快”、“挑”、“等”的品质。首先, 下手要快, 消息要灵通, 随时做好抓拍有价值的精彩画面的准备。第二, 要学会耐心的等待, 这是优秀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品质。四川电视曾播发的全国新闻特等奖:大熊猫丽丽生下龙凤胎的经过, 虽然只有一分钟多一点的短消息但记者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记者在动物园等待了二天二夜,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拍摄到了大熊猫分娩瞬间的珍贵瞬间, 以及分娩产崽的全过程。第三, 要学会挑选, 记者不可能把事件的所有过程都像记流水账一样报道出来, 而是要对真个事件进行仔细勘察之后, 把最贴合百姓的, 最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出来, 这样才会让人们更容易的记住, 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处理, 不仅要画面的表现细节, 还要解说词的细节处理, 这些细节的处理如果非常恰当, 就会使节目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

3结论

电视新闻的细节是在新闻现场中对那些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捕捉体现出来的, 它具有视听兼备的功能, 占有一定的优势。新闻工作者想要做好采编业务, 必须学会运用各种细节资源, 坚守新闻的生命线, 竭尽全力的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王贵平.试论纪实性专题节目的细节[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 (8) .

[2]郝建军.细节:电视纪实的魅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2006 (9) .

[3]高俊兰.贴近、音响和细节——浅谈广播现场报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4]傅斌.电视新闻细节的运用[J].东南传播, 2007 (6) .

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实践分析 第8篇

电视新闻的细节处理, 其作用的主要表现为:首先, 细节虽微, 但是它能细腻、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新闻的主题,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深化主题思想。其次, 细节能够鲜明形象地突出人物性格, 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再者, 细节还能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而现在对于采录时细节的运用, 已经成为电视采编人员制作节目的努力方向。采编工作主要分为采访和编辑两个部分, 要做到注重细节的运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提高细节处理能力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做好平时的工作, 不让新闻细节从眼皮底下溜走,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累积知识, 认真学习, 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完善知识储备。在采访时, 面对一个个不同陌生的采访对象, 记者只有做好了事前的准备工作, 才能在采访时做到细致入微, 并进行深入挖掘。研究被访者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提高记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 制定详细的拍摄方案, 则能保证节目的播出效果与影响力。对于细节的把握, 不仅仅是对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 也是检验记者工作态度的一个标准。

二、准确把握新闻细节

记者到达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拍摄时, 容易被热闹繁杂的现象所迷惑, 要快速地从繁杂的现场中, 抓住有利于表现新闻主题的细节和场景。采访的过程对记者而言, 就是一个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 要做到“精挑”、“慢等”、“快抢”。“精挑”是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采访, 在大量的信息当中挑选出最能表明事实, 表现事物本质的拍摄素材。“慢等”是指在最佳拍摄时机到来之前, 要求记者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准确地把握住事情的发展方向, 有预见性地等待, 在等的过程中要排除消极的、急躁的心态, 以积极、耐心的心态等候时机的到来。“快抢”要记者在新闻事态的发展中, 时刻准备捕捉抓拍最有价值、最富有表现力的场景和细节。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总统遭枪击的紧张时刻, 美国ABC公司的著名电视记者布朗临危不惧, 沉着冷静地用摄像机抓住了现场的主要过程和当事人动态, 为这历史性的瞬间留下了宝贵且最具有权威的活动图像资料。

三、选择紧扣新闻核心的细节

采编除了采访以外, 后期的编辑制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要全面地表现新闻事件, 完美展现新闻人物, 对新闻的细节挖掘显得尤为重要。编辑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采访捕捉到的细节进行编排整理, 让新闻的信息量最大化。细节是新闻现实的碎片, 包含了种种的信息, 把这些信息整合到一起, 做到能够打动大众心理, 激发大众对新闻的记忆和理解, 使大众在观看中感受到新闻的内涵。要做到这些, 就要牢牢把握住新闻的五要素, 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好的框架, 在里面充实进丰富的新闻内容, 在真实的新闻事实中体现出社会发展的趋势, 选择准确的切入点和新颖的素材, 配合制作精良的声画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比起那些只能深化主题的细节, 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细节更为重要。所以无论是在捕捉细节时, 还是在事后整合这些素材时, 都要遵从两个原则:一是要有新闻价值, 二是要深化主题。

四、结语

电视新闻要突出新闻中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从观众的角度来说, 电视细节就是电视节目中的兴奋点及精彩瞬间。一个好的新闻需要有吸引力和可读性, 但是单纯靠展现事实是远远不够的。在所需要的素材中挑选出最有说服力的细节来刻画事实, 把新闻现场的人物场景, 通过画面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 让受众在感官上有丰富真实的变化, 运用好细节, 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充分发挥出电视所具有的视听兼备的功能, 利用多种细节资源, 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细节整合成传播力, 真正提高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摘要:电视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信息的传播媒介, 要在众多的传播媒介中保留一席之地, 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性, 发挥其优势, 通过不同的、真实的、具有鲜明特征的细节的合理利用, 把新闻信息整合成为一种传播力, 实现信息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基于此, 笔者针对电视新闻采编中对细节的处理, 进行具体深入的阐述, 以期为促进电视新闻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细节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圆圆.浅论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处理[J].艺术论丛, 2009, (20) :205-207.

浅谈广播人物报道中的细节处理 第9篇

1 拟定详细的采访文案,采访中力求捕捉每一个细节

首先要对人物进行充分的前期了解,包括其人生经历、性格特点、语言习惯、背景资料等,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采访时间、地点要根据被采访对象的故事特点进行选择,尽量深入到被采访对象工作和生活的实际环境中,接近人物的真实状态。采访中,要深入挖掘、捕捉真实典型的细节,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最能反映人物本质,最具个性特征的真实、生动、感人的典型细节,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被采访对象的笑声、停顿、哽咽,甚至沉默,都是难得的音响素材,其作用是文字无法替代的。

例如,笔者曾经采访一位在网络上走红的戏迷,她每天晚上都准时在网上唱戏、教戏,忙得不亦乐乎。笔者把采访地点约在这位戏迷家中,时间选在晚上。当这位戏迷坐在电脑前,一边上网一边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故事时,非常放松。同时,她在网上与戏迷语音互动、深情演唱等现场典型音响素材也自然被录进了采访机。这篇人物报道中,这位戏迷的讲话非常生动,说到高兴处开怀大笑,伤心时哽咽不止。这些饱含人物情感的笑声、感叹声和她的讲述、演唱一起传递给了听众,展示了中国普通戏迷充实、向上的精神生活,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一深刻主题。这篇名为《互联网上梆子响——豫剧戏迷“月亮姐姐”的网络生活》的人物报道,获得2007-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专题节目”提名奖。

另外,记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一些早期的有声资料,使人物故事更加充实。例如:笔者曾采访过一位业余作者,他持续十几年关注流落在中国的韩国慰安妇的命运,并创作报告文学以警醒世人。采访过程中,记者专门翻录了当年他录下的几十盒素材磁带及录像带上的同期声,慰安妇沧桑的倾诉、悲情的哭泣,增强了这篇人物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 合理运用素材,精心构思,写作中充分把握好每一处细节

人物报道写作前,首先要对这篇报道的重点、要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突出什么、表现什么、省略什么,应心中有数。面对大量的采访素材,要围绕主题进行细致梳理,合理布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可以选取不同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构思过程中,不要遗漏素材中的细节,例如,人物讲述时的表情、动作,提及的物品、情节和采录的典型音响,这些往往是报道的点睛之笔。

例如,笔者曾报道过一位名叫徐平的不平凡的女性,她不仅教会失聪的儿子说话,还自费办学,先后使186名聋儿走出无声的世界,开始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根据采访的素材,这篇报道构思时分为四部分,并按照逻辑顺序展开,其中包含细节的安排,比如,第一部分是教学成果展示,音响细节有记者与聋儿对话、聋儿朗诵课文《我叫神舟号》;第二部分是徐平回忆儿子失聪后的训练,故事细节有儿子再次喊“妈妈”时的激动心情;第三部分是徐平萌发办学想法,并招募老师,音响细节有老师耐心教聋儿常用词汇,故事细节有每一个聋儿开口喊“妈妈”的情景;第四部分是徐平对未来的展望,音响细节有聋儿唱儿歌“妈妈是一棵大树”,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每一部分的细节组成了稿件的血肉,表现了主人公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母爱,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稿件的开篇方式也应该选择最合适的。在报道徐平的故事时,开篇这样写道:“节目开始,我想先请大家和我一起静静地在心里数5秒钟。(放5秒静音后)这5秒钟没有任何声音信息。也许您会说,这是喧哗以后难得的清静啊。如果这不是5秒钟,而是50秒、500秒,甚至一个月、一年、一辈子,您还会这样想吗?……”。考虑到聋儿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这一现实,开篇设了这样一个小悬念,用5秒钟的静音把听众引入特定情景中。另外,选取与主题相关的代表性音响作为开篇,也可使报道很快吸引听众。笔者在《走近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一稿开篇时,用的是王桂英自编自唱的《剪纸歌》,“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剪个老鼠生儿去打洞……”,这样质朴的歌声很快引起听众的兴趣。

在写作中还要注意整体节奏的把握,合理设置情节和悬念。人物报道通常采访对象不多,声音显得单一,整体听感不够丰富,这就需要在层次结构上下工夫。例如,一篇10分钟的报道,文字和录音的时长配比应该相当,要避免出现大段录音或长篇文字,整档内容不能平铺直叙,至少每3分钟设置一个悬念或者情节的起伏,运用冲突和对比,做到峰回路转,环环相扣,让听众跟着报道的思路走,直到听完整个报道尚存意犹未尽之感。

作为广播记者,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夫,更要有对听众心理的了解,对广播特点的充分把握。不仅要善于描写细节,还要善于运用音响,捕捉人物的语言,才能将细节传神、到位地表达出来。

3 突出人物特点和广播特色,制作时注意典型音响的细节处理

音响是广播最鲜明的特征,广播人物报道的成功关键在发挥音响的特色。用音响来传达细节,会比文字更能传情达意,可以让报道鲜活起来。笔者曾采访过一位女铁道兵,那段艰苦岁月和战友情令她终生难忘。采访录音中,有人物翻阅老照片的音响,有回忆往事时伴有的叹息、哽咽,还有短暂的沉默,在剪辑采访录音时,我们保留了这些典型“声音”,并适时配乐来展现她真实的情感世界,显得自然、流畅。在上文提到的《互联网上梆子响一—豫剧戏迷“月亮姐姐”的网络生活》这篇人物报道中,也使用了大量典型音响来讲述人物故事,比如:报道结尾使用的是戏迷网上唱戏结束的原声,她说:“谢谢朋友们的鲜花和鼓励,我放麦了,由‘剑袭秋风’接麦……”这段录音既表明了网络交流的特色,也起到了结束全篇的作用。

广播人物报道不是文字与采访录音的简单排列组合,而要将各种音响合理有机地运用,形成浑然一体的效果。在合成制作中,每段录音的剪辑、编排,都要尽可能细致、自然,人物的脚步声、讲话过程中的停顿、哽咽等不起眼的音响,却可以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报道具有较强的鲜活度和感染力。

当然,所有的细节处理都应为主题服务,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即使再生动也应割舍。反之,主题必须以细节为依托,否则就变成无本之木。主题应与细节有机融合,自然而然产生。细节处理要恰当、自然,不宜过分雕琢。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 第10篇

一、细节是新闻故事化的核心

就新闻写作而言, 我们过去常常满足于五要素齐全、能言简意赅地传递出新闻信息即可。但电视传媒发展到今天, 我们是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节目创作和生产, 必须考虑到怎样让节目抓住观众的眼球, 尤其是对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来说, 要想在较长的时间内吸引观众一直看下去, 就必须考虑可观赏性。所以, 不少专家和资深新闻从业者都提出,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必须走“故事化”的道路, 即新闻也要学会讲故事。

二、细节的定义

细节是作品中与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生活情境等因素, 产生有机联系的局部或细部叙述单元。就电视的视听属性而言, 细节可以分为画面细节和声音细节。

(一) 画面细节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 画面是最好体现细节的一种形式, 它可以通过电视摄录设备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

1. 动作细节

行为是心灵、情感的外化和体现, 抓取那些包含偶发因素和个性特点的动作细节, 能使人物刻画的更具典型性, 作品更具冲击力。

在《中华之剑》一片中, 就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动作细节。一位缉毒战士牺牲了, 入殓时, 闻讯赶来的母亲看到躺在棺木里的儿子, 没有哭嚎, 而是出人预料地给了儿子一个耳光。母亲这超乎寻常的反应, 蕴含着复杂的精神活动, 这个动作细节, 使整部作品更具冲击力。

2. 神态细节

通过抓拍神态细节, 将人物的内心感受传递给观众, 让观众与主人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共同体验喜、怒、哀、乐。

在《六年冠军梦圆梦在津门》一片中, 讲述了男子乒乓球队, 在蔡振华率领下, 勇夺七项冠军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细节是蔡振华坐在更衣室里, 泪水夺眶而出, 这时镜头由近景推成特写, 将这一神态细节清晰展现出来。

3. 环境细节

环境细节, 可为观众创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使整部作品更具真实性。在一部凶杀案的报道中, 出现一组镜头:杂乱的废墟、地上的鲜血、顺着血迹跟拍出鞋子、带血的衬衣、最后是一个少女斜靠在墙上。这样的环境细节, 增加了现场感, 加快了节目节奏, 形成了紧张气氛。

(二) 声音细节

电视画面转瞬即逝, 有些重点细节并不显眼, 往往不被观众留意。这时, 可以通过解说词等手段描绘细节, 放大关键信息, 突出隐蔽信息, 对看似平常的细节加以点化, 引导观众注意。

《半个世纪的爱》这部片子, 就十分注重声音细节。如:煎饺子时, “那油倒得也极为节省”;走路时习惯于“一前一后, 不远不近地拉开几步”, 创作者细致贴切的解说,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细节的作用

细节不仅可以让那些宏大的、抽象的主题, 在一刹那得到具体的表述和印证, 也可以真实、生动的呈现一些非具象化的内容。

(一) 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细节虽然是细微的, 但能向观众传递语言表达不了的内容, 如果一部片子细节运用的好, 便能小中见大, 很好的反映事件真实状态。

在《棉区采访记》一片中, 细节成为亮点。一个非法收购棉花的加工点, 得知记者去的消息, 不但人走了, 棉花也藏了起来。但是, 赶来的记者却以敏锐的眼光, 抓拍到了桌上的热茶、来不及穿走的衣服这些细节画面, 主人仓皇离去的情景顿现眼前。

(二) 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细节是揭示人物心理的重要外化形式, 观众可以通过画面细节, 洞察、理解、认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片子中, 记者抓拍到了很好的细节:大桥上有一位盲人在他人陪同下, 兴趣盎然地用脚步丈量桥面宽度, 用手细心抚摸钢索, 此时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盲人的动作、表情等细节, 已向观众表述了他的激动之情。

(三) 塑造人物形象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表现人物, 不容易通过情节实现, 用具体感人的细节塑造形象, 会使人物更生动, 性格更鲜明。

《乌蒙赤子———赵春翰》一片, 在拍摄赵春翰给流浪儿送新皮鞋的时候, 镜头从流浪儿脚下的新皮鞋, 转到赵春翰脚下的旧胶鞋。这个画面细节, 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使观众感受到赵春翰崇高的精神境界。

四、如何发现细节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对于听到看到的情况, 要用心感受, 善于捕捉, 一旦发现, 就要穷追不舍, 深挖下去。

(一) 善于观察

细节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录, 记者要在观察中发现、捕捉采访对象神态、动作、语言的独特之处, 并加以“记录”。

在一部讲述老人收藏古籍的片子中, 有一个镜头是从老人的手摇向脸, 他戴着一副老式眼镜, 眼镜中间断裂处用铅丝捆着。这时无须解说, 老人守着价值不菲的古籍, 却舍不得买一副新眼镜, 足可见其痴书之情。

(二) 细节的选择要精炼

记者不能把生活中的琐事, 毫无选择的拍摄下来, 应该拍最有代表意义、最打动人的细节。

电视片《母亲》中, 记录了主人公上街买菜的过程, 她在小摊前拨弄便宜的豆苗, 犹犹豫豫, 在市场上转了一圈, 没有发现更便宜的菜, 又无奈回到小摊前, 买了豆苗后, 向摊主讨回找的几分零钱……这些下意识的举动都被记者有选择的记录下来, 观众可以从细节中, 感受到这位母亲的生存状态和个性色彩。

如果说, 画面使节目变得丰富多彩, 解说使节目变得血肉饱满, 那么细节, 无疑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有了眼睛和灵气。当然, 生活中的细节是众多的, 无处不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细节都是节目需要的, 我们要捕捉那些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运用的时候, 不只满足于细节的真实再现和叠加, 更要注重细节内涵的开掘和表现。只有将细节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符合节目的内涵、情节、节奏, 才能突出细节的生命力和价值, 增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魅力。

摘要:细节叙事, 在今天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 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运用, 有人甚至称细节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灵魂。如何恰当运用细节叙事手法创作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是一个值得电视工作者关注、探讨的问题。

浅谈电视新闻细节的特征 第11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细节;特征;表现

一、必须是能用电视来表现的

细节不是概念,必须是直观可感的,是能用电视来表现的有冲击力的图像,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有吸引力的要素,是可视的形象。汶川大地震,对于受众而言,是一个大家都关注的事情,那就是震动有多大?危害有多大?毕竟这样的地震是罕见的自然灾害,很多人是不能切身感受,也不愿去亲身体验。那么,电视媒体怎样向受众进行讲述地震的“严重”,这是电视记者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有关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细节:

(地震经历者)同期:“这栋五层楼的大楼,五秒钟之内全部倒塌,化为平地。”

(一名外国游客用DV拍到的)图像:飞沙走石,大地摇曳。

这些地震经历者的话语和拍摄的画面,再现了汶川大地震当时的情景,观众从这些细节里可以感受到当时地震的强烈和这场不期而遇的灾难。

二、具有信息传播的突现性

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突现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所涵载的信息能明确从基底上突现出来,形成信息的易受形态,这一特征可更好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传播效益。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提高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画面信息的突现,就是要求每条新闻(以一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性镜头”,其他6个系为“基底”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所谓“基底”性镜头,是过程性、背景性的,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推拉摇移)镜头的感知,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态”的,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应该说这种以4:6结构而成的新闻画面还是具有可看性的。问题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之间。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失、无可看性,大都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我们这里阐述的信息传播的实现性正是强调电视记者知觉的积极选择,提高可看性画面的比例,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带给观众充分的信息享受。

三、具有信息传播的单纯性

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单纯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涵载信息时表现出来的简洁、完善集中的特征。这一特征可引导观众准确感受信息而不产生歧义。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摄影时,至关重要的是对“形”的发现与把握,如何时将散乱的人、事、物组成一段“时间内”有序的画面,并显现出它的单纯性,使新闻的主体信息得以实现,这在国庆阅兵的新闻中突出各方阵的特点、突出江泽民主席阅兵神态,在朱溶基总理访美的新闻中突出他待人待物的仪表及风趣幽默的演讲等画面,都较好地满足了观众(视觉)对于简洁完美形象的追求。这便是画面细节在传播信息时所体现的单纯性。格式塔构成原理认为,视觉对于简洁完美形象的追求,心理学家称之为“完形压强”,心理上追求一种平衡以改变在探索中紧张的心情,以免除各种猜想和想入非非。当然,这种视觉活动过程,遵循着一系列的原则,例如相近原则、类似原则、图底原则、共同命运原则、完全倾向性原则、闭合原则等等,连续的特性组织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结构。简洁完美的形象,可以是简单的几何图形、高度复杂的式样、人们熟悉的物体或其他能够迅速识别和认识的视觉式样等等,它们的不确定性和随机变化性(无规律性)较低。某一简洁完美的形象,知道了某些部分,可以依照完形律(各种完形都遵循一系列的原则)进行组织活动,译解信息变得轻松、简单、经济、省力。形象是一种组织或结构,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组织水平。在特定条例上视觉刺激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对称、统一)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确的形象,被称之为“简约合宜”的形象。电视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追求一个“完形”。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再逐步加深或淡化,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视觉力求以简单、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通过精炼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

四、具有信息传播的证实性

细节对于信息的证实性,是指电视新闻的声画因素所传播的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所产生的见证效应。这种见证效应可以实实在在为受众消除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传播学原理认为,新闻事实是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事实是新闻得以形成与成立的基础,新闻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获得的,新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实现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对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五、动态性与局部性

细节描写在报纸新闻中的重要性 第12篇

一、细节描写有利于提高报纸新闻的可读性, 引起读者的共鸣

报纸是人们获得资讯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精细化的描写可把新闻事件发生时的人物、场景以及语言等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体验, 促使受众好像亲身经历过新闻中所报道的事情, 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 能让读者更进一步地获得心灵共鸣。例如, 2012年8月的某期《人民日报》报道《农业税的取消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这则新闻通过记者采访各地农民, 把取消农业税前后农民们生产、生活的改善与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细致地描绘出来。在报道中还引用了农民接受采访时的谈话:“以前要缴纳集资摊派等各种税费, 一年到头积攒下来的生活费用不多, 现在好了, ‘皇粮国税’到如今没有了, 政府真的为农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这一系列朴实无华的话语, 正是新闻报道深化中心、表达主旨的要义所在。与此同时, 读者看到农民的现身说法, 也会增强对新闻的感受力, 不会觉得新闻描写乏味与单调, 能深切地体会到党和政府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由此可见, 重视细节勾勒的报纸新闻, 在把基本信息传达到读者头脑的同时, 还会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感慨,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宣传效能。

二、细节描写有助于增加新闻报道的价值, 成为独家新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传统传媒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换一个角度来看, 假若报纸新闻能站在独特的视角打造独家新闻, 便会吸引受众更多的目光, 运用恰到好处的细节性描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授予中国籍作家莫言, 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则消息, 大都是千篇一律地介绍莫言的生平事迹与历程, 雷同度极高, 不会太吸引读者的眼球。因此, 报纸的撰文记者唯有亲自采访获奖本人, 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原创性, 避免相似度, 读者才会感到更加真实与独特, 如在莫言谈话中间穿插进他的心路变化和创作进程, 会极大地丰富新闻报道的内涵, 使读者感悟到他的思想以及背后的故事, 为独家新闻的发布提供更翔实的信息, 使之在众多同类报道中脱颖而出, 成为媒体的卖点。

三、细节描写有利于突出新闻的思想性, 增加深度

报道具备完整的细节就会促使新闻更有深度与内涵, 也有利于为社会公众留下较大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例如《河北日报》曾报道, 在2011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 温家宝总理给河北石家庄市的一所小学回信, 这源于几个月前该小学一个班的学生联名给总理写信, 孩子们在信中就户外运动、实践教育与小学考试制度等提出了一些见解, 总理在信中分别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信中写道:“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是党和政府对下一代所做出的重大承诺, 希望小学生们要通过不断地磨练, 全面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早日成为‘四有’新人, 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可见, 报道中引用温总理回信的一些内容, 能更自然、透彻和真实地表现国家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关怀, 这是对来信全体学生莫大的鼓舞与鞭策, 有助于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这则报道在论述中没有忽略对总理来信内容的描写, 这一细节更加深化了新闻报道的思想核心, 使读者受到教育与启迪, 获得更大的收获。

四、细节描写能直观地揭示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大多出现在人物通讯中, 简明扼要地把实际的新闻场景告知受众, 并抓住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关键点加以细节化描写, 有助于还原新闻的原貌与人物的原型, 体现人物的思想境界。例如, 《光明日报》曾有《人民公仆———孔繁森》的系列报道, 记录了孔繁森入藏前与年过八旬的老母亲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孔繁森站在母亲身旁, 把头贴在老人耳边, 颤抖地说:“我又要出门了, 这次要过很多大山与河流, ”老人问:“不去行吗?”孔繁森说:“不行啊, 这是为国家啊。”老人点头:“公家的事绝不能耽误, 多带点行李去吧。”报道中再现感人的对话, 更能表现人物的人格, 唤起读者的感动。■

结语

经由细节描写, 报纸新闻会增加真实感和立体感, 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新闻与语言之间的有效融合, 尽展报道的独特性与欣赏性, 提高新闻报道的生命力。

摘要: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而细节化的描写是提高报纸新闻真实性和可读性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本文以报纸新闻的实际案例, 论述细节描写在其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细节描写,报纸新闻

参考文献

[1]郭海鹰.细节描写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意义[J].现代视听, 2012 (S2) .

[2]王志华.于无声处听惊雷——浅谈新闻细节描写在报道中的重要性[J].青年记者, 2012 (02) .

[3]许晓坤.细节描写在报纸新闻中的重要作用[J].新闻传播, 2010 (09) .

上一篇:波特“五力竞争理论”下一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