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应为人民服务论文

2024-07-21

艺术应为人民服务论文(精选5篇)

艺术应为人民服务论文 第1篇

一、大众艺术市场、消费观念的发展现状

(一) 艺术品市场虽繁荣, 但消费群体不在大众

在艺术品博览会、交易市场中, 成熟画师、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可卖到几千、几万一副, 甚至上百万一副。从艺术欣赏角度看, 艺术领域给予艺术作品的价值空间很大, 但是, 在大众生活中, 寻常百姓是没有条件、也不会花这个钱来购买一件“鉴赏性”的艺术品的。艺术品属于高档消费, 只有“高档消费者”才会拥有这个需求。在艺术品交易市场里, 为了更加符合高档艺术品的消费, 出现了艺术品租借市场, 这种消费形式的出现, 满足了更多高档消费者需求, 一幅作品成交价少则上万, 多则上百万。租一幅画一天少则上百, 多则上千上万, 可是这种消费存在弊端, 一幅上千百万的名画租出去, 若有损坏如何补偿, 没有法律依据。若租出去是真迹, 还回来的是高仿品又如何鉴定?由此可见, 艺术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不在大众, 虽在繁荣发展, 但是缺少强有力的群众支持。

(二) 大众艺术市场消费广阔

在过去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到发展型。人们开始懂得去欣赏美去发现美, 在生活中寻找美在艺术中表现美, 装饰性艺术品画作也就应运而生, 它的出现既是生活的需要, 文化艺术消费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表现, 也是大众文化生活从单一走向多元的重要标志。

然而, 近期一项“中国公众艺术消费现状研究报告”报告显示, 现阶段, 近一半的城里人年度文化消费不足400元, 农村文化消费更低。相对于大众消费群体而言, 文化艺术的消费升值空间非常大, 只要集中开拓市场, 普及艺术文化知识、理念、思想, 高校艺术是可以从大众艺术市场中收获可观效益的。

二、高校艺术立足于大众的策略分析

正所谓“因为有需求, 所以才有市场”, 大众艺术市场的消费格局在不断升级, 艺术品消费水平已从中低端走向平民化, 但高端艺术品消费在普通大众中还是难以接受。然而高校艺术填充了这个空白, 广大美术生和底层艺术爱好者, 他们在喜欢艺术追求艺术的同时, 也为大众文化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也可以说, 高校艺术在优化艺术作品的同时, 也改善了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念, 激发了大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向往。

(一) 突出大众消费思想

目前, 我国艺术领域的衍生产品种类丰富、多样, 艺术爱好者, 收藏艺术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所以, 下一阶段, 高校艺术应从大众艺术消费心理入手,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平民化、大众化的创作思想, 以民生生活为主要设计理念, 创造新型“艺术品”, 既要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 又要体现低端消费优势。在多元社会背景下, 广大群众受多种艺术影响, 其审美观念、思想各异, 为此, 高校艺术应改变传统思想, 专注于特色化发展路径, 通过艺术市场来检验高校艺术的发展情况, 以交易、消费双方互利互为共同进取为目标, 突显高校艺术教育的竞争优势。如此一来, 艺术品消费市场会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消费路径, 使艺术更进一步拓展普及。

(二) 优化营销策略

“实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是艺术品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教育诉求不断发生改变的高校艺术教学, 二者的发展是存在必然联系和矛盾点的, 所以要想协调双方的关系, 必须通过优化营销策略, 提升艺术作品价值。首先, 市场调研, 各高校应针对现有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发展情况, 确定教学方案, 以发挥高校艺术最大的创新优势, 利用艺术革新、创意, 紧抓大众文化市场;其次, 仔细分析营销方案, 创新出更加适合当代大众的快餐艺术消费模式, 让艺术以高校教育为平台, 向大众展示最独特的商品魅力, 让艺术回归大众、回归生活, 让大多数平民都能触及到我们的艺术作品;最后, 通过创业训练, 让高校艺术生掌握最基本的洞察市场的能力, 使其能够了解原创作品、艺术衍生品的市场价值, 获取可观收益, 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更远。

(三) 建立交流平台

2011年, 中国艺术品交易总额已超越美、英、意、法等发达国家, 名列世界第一, 除实体交易市场之外, 网络也成为了艺术品交易的新环境、新渠道。据统计, 2012年, 网上艺术品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12.12%。在多种交易、传播渠道的促进作用下, 高校艺术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宽广, 所以建立集共享性、效益性、科学性的交流平台是发展艺术的必然选择, 具体内容如下:

1. 加大“新型艺术品”的推广力度

艺术品电子商务、艺术品高仿真复制、艺术衍生品等经营方式的出现, 使“新型艺术品”的消费群体逐渐提高, 同时, 也促进了大众艺术品消费。与其他商品消费一样, 为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艺术品消费观念, 普及艺术欣赏, 高校艺术必须利用“新型艺术品”的功能特点, 从影响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 改变传统艺术“高高在上”的消费模式。通过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信息宣传, 吸引大众驻足, 为艺术市场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促使艺术走向大众化。

2. 促进高校艺术与大众市场的交流

通过对现有的中低价艺术品经营模式进行考察可知, 艺术品对于大众来讲, 艺术品更像是一个格格不入的装饰品, 无论是价格, 还是消费需要, 都无法与大众生活融为一体。高校艺术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在比较价格和艺术效果之余, 选择符合消费心理价位的艺术作品, 依靠低端消费链条, 最大限度地改变艺术品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 高校艺术学生们也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 坚定自己的艺术方向, 向同层次的艺术家学习, 向大师学习。

三、结论

通过上文对高校艺术与大众消费市场的发展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可知, 大众是现今社会消费群体的主流, 它们不但决定着艺术作品市场的发展动向, 还影响着高端消费体系的建设格局。作为艺术最有效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高校艺术必须利用这一发展优势地位, 促使高校艺术融入大众文化市场, 以大众群体化消费模式为跳板, 创新教育模式, 改变教育方法, 使高校艺术发扬光大。

摘要: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办美术类专业, 设计类、美术类学生持续增长,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与设计类专业相比, 油画、国画等美术学专业就业形式更加严峻, 不但教育投入成本高, 就业回报收益周期还很长。大学生追求艺术的梦想常常被学习费用、就业平台所限制, 即便从事艺术专业, 真正走入艺术殿堂的人却少之又少。由此可见, 艺术这条路长远、寂寞、荆棘密布, 高校艺术学生要想获得成绩, 不仅需要有一颗热爱艺术的心, 还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基于此, 本文就如何让高校艺术生的价值得到发挥, 如何让他们看见艺术道路的希望, 如何让他们能够坚持走下去等问题, 探究当代高校艺术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艺术,大众,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谢永顺.大众思想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重专轻文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02) :18-19.

[2]李蕾, 张晓光, 王海明.基于大众对艺术的审美观念探究高校艺术教育运作的新思路[J].河北学刊, 2006 (06) :190-193.

[3]刘军平, 王东健, 张晓鹏.艺术与大众[D].中央美术学院, 2013 (10) :33-36.

[4]程军, 张光北, 董晓峰.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艺术百家, 2005 (05) :187-188.

[5]张玮, 张振宇, 王海明.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120-129.

艺术应体现“人民性” 第2篇

陈白水版画艺术的“人民性”,一是体现在作品的描写对象上。其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的生活图景以及大自然。陈白水在《关于我的版画》一文中自呈:“我的作品基本上没有超出我生活过的农村,没有超出我生活的湘西南,没有超出我常常出没的瑶山。”但这种把农村作为艺术描写的客体,不是出于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把农民、农村作为同情、怜悯、启蒙的对象,也不是艺术家建构精神乌托邦式地“世外桃源”般的美化。而是由于陈白水长期生活在湘西南基层农村,在农村劳作,在农村思考,与农村血肉相连。秉承着自《诗经》以来的歌颂“劳动人民”的美学传统,在陈白水作为艺术家既融于其中,又超乎其外的艺术审美观照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令人神往、诗性意味很足的大自然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钱海源《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是欢乐祥和而又静谧悠远的。如《瑶女系列》,无论是赛呼啦圈的村女还是上学去的学童,其内在精神是欢乐向上,充满阳光的。而《烤糍粑》一幅,作者在创作手记里深情地写道:“在湘西南的山村,夫妻俩带上几个厚厚的糍粑,无论是坡上挖苞谷地,还是在深山里砍柴火,饿了,烤上两三个糍粑,夫妻俩吃饱了肚子,也品尝了爱情的甜蜜。”这简直就是《诗经》里的“思无邪”之传统,展示了一种淳朴而合乎自然的人情、人性的美。而《水塘系列》中那种“没有喧哗,没有尘埃”的静谧悠远,深深激发了人们对于大自然本身之美的沉思。卡尔·考茨基说:“艺术一旦失去同自然的经常联系就会死亡。”艺术对自然的观照所包涵着的“人民性”就是艺术家创作激情的根本来源,“欣赏陈白水的版画,犹如品读一首首赞美生活和大自然的抒情诗。”(钱海源《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

二是体现在其作品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上。几乎所有评论陈白水版画艺术的论者,包括陈白一、钱海源等都无一例外地注意到了陈白水版画创作对隆回“滩头年画”的继承。“滩头年画”是自唐宋以来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与苏州以桃花坞、天津杨柳青为中心的两大流派齐名的民间版画艺术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构图上饱满简洁,大多对称呼应,大与小,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的处理十分得体,画面统一而不零乱,集中而不堆砌,使人感觉十分舒适。其造型古拙、幽默,变形大胆洗炼,神态优美生动。代表作有《老鼠嫁女》、《门神》等。陈白水的大量作品,如获“全国第11届美展金奖”的《瑶女出嫁》和其他一批作品,都融入了滩头年画的传统元素。他的版画吸收了滩头年画的特点,吸取了民间的营养,才“让人感到很亲切”,才具有永恒的朴素美。同时,他“大量使用红、黄、蓝三原色来制造一种响亮的节奏律动”使其作品充满一种格外张扬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格外灿烂,充满阳光,格外温暖和透彻。”“不管放在什么位置,都会扑面而来,你都会被他的作品感动。”(朱训德语)红、黄、蓝这三种色调基本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色调,如对联红、龙袍黄、印花蓝等等,在民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其大红大绿,充满喜庆喧哗的乐观强劲精神,通俗而不庸俗,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充满恒久悠远的内在精神。

三是体现在其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版画与其他画种不同的是,不仅是构图的艺术,同时其版上制作过程也是一种二度创作,而且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版画不同其他画种的那些特殊的版味和肌理效果,因而,制作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陈白水的版画制作方式,采取的是最拙、最原始、最手工的制作方式。主要有木刻、纸版镂印和吹塑造纸版三种。

其早期的木刻无论是黑白或油印套色都是传统的制作,没有什么好的视觉效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很快他就放弃了木刻而采用纸版镂印的凹版制作。凹版制作在套色上非常麻烦,以《瑶女出嫁》为例,在整体构图完成后,采用剪纸的基本方式,但剪纸一般是凸版,刻的一般是凹版,将画面的主体人物作为凹版,刻出来之后,按照事先设计的色彩配置印刷出主版。主版印刷出来之后,分版的印刷比较麻烦,一般分人物单个做版印刷,每一个人物上有多少装饰色就要刻制多少版,所以分版印刷时花的时间就特别多。但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作品,版味、装饰味都很好,具有强烈的剪纸风味,很民俗,同时又克服了剪纸的那种色彩单调的缺点。

这种制作过程非常需要细致、耐心,忍受其中的单调乏味。这种不厌其烦的反复制作套色的艰苦劳动,陈白水并没有把他看作是一种机械的工作,而是忍受着长久的寂寞,把他的感情和心灵投放进去,把他的内心世界倾注进去,“除了忍受物质匮乏外,还需经受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体力劳动者或一般脑力劳动者在自己的工作中所体验不到的。”(季米特洛夫《走哪条路?》)按普列汉诺夫的说法,艺术起源于劳动。在艰苦的劳动过程中,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自己的劳动,这是人类进行艺术创作本质意义所在,是真正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最广泛的人民性。

四是体现在其创作观念上。在《关于我的版画》一文里,陈白水认为,一个艺术家,一个画家,要出好的作品,与他的思想,与他的观念和文化底蕴是连为一体的。在陈白水的版画艺术世界里,爱情、生死、自然、劳动等是基本的主题。这些正是根植于人民的“深深地打动任何时代的每一个人”的永恒性的东西。

陈白水长期生活在湘西南的基层农村,饱含着对时代生活的热爱情怀,怀着“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艺术创作冲动,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美,挖掘美”,在生活和大自然中获取艺术创作的灵感。劳动人民那坚韧不拔、隐忍负重而又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发了他封闭自卑的内心的火焰。

在他看来,“那秋葵在阳光下,就像一团团火焰沸腾着,跳跃着。那节奏,那旋律,总让我想起梵高那一颗沸腾的心……”(《葵·秋实》创作手记)他用明朗、欢快的色彩来热情地歌颂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富有民俗气息,又有时代感,如《瑶女系列》。他毫无半点现代艺术的矫揉造作、空虚无聊和歇思底里,也不像某些行为艺术家的搞怪、装神弄鬼,而是呈现出一种“无飘忽、轻薄之感,总给人以深厚、含蓄与沉重”的和谐优美,激发欣赏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沉思。同时,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其作品在一种浮华的后面,“总有凄凉、寂寞的另一面。”这是作者对“死亡”的永恒之叹。

其对待“死亡”这一永恒主题的态度,不是体现为惊骇、抗拒的以《拉奥孔》为代表的西方美学传统,而是体现为自魏晋玄学以来的静观沉思的东方美学传统。在《最后的辉煌》的创作手记里,他写道:“每一棵向日葵,都把自己的果实献给了人们,只留下躯干,也将消亡,但仍然给人留下了最后的辉煌。”而试图赋予“向日葵”这一自凡高以来的经典意象以新的诠释。在《晚安,吊脚楼》的手记中说:“晚安,吊脚楼。你是过去,你是老者。你曾有辉煌,你也曾有沧桑,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会向你告别,就像最后一缕晚霞,祝你晚安。”还有以怀念为主题的《窗》、《门》等等,透视出对逝去的传统岁月、对大自然的变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凄婉和沉重及伤感,这也是人类对自身个体生命短暂的感叹。

以上是我对陈白水版画艺术的粗浅印象,显然是无法深入抵达艺术家那丰富深沉的内心世界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凡是好的艺术一定是属于人民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作者单位:邵阳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 谢然子

高校艺术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 第3篇

一、全面的文化修养, 从非自身专业的能力方面抓起

对教师的看法, 学生们心中自有一面镜子, 要成为学生心中优秀的教师, 艺术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 具备优秀文化品质, 热爱祖国、淡薄名利、心胸宽广、谦虚包容、平等待人、身心健康等等。没有优秀品质的人是“吸引”不了学生的。即使在学业上、业务上有所建树, 也会因为各种不健康的因素而导致停滞不前。高校艺术教师的教学对象, 是来自文、理等各个学科的学生。在平时的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学生提问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 他们对艺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 高校的教师知识面要宽泛而丰富。在课堂中, 如果你讲的内容涉及文学或外国历史, 那么中文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 就可以检验你的水平。要关注艺术以外学科, 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 以及有关的当代时事信息等, 使自己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做到知识尽可能广博、宽泛一些。

艺术教师尤应注重艺术素养的提升, 例如高校的美术类选修课程, 美术教师面对的是广大有一定审美基础的大学生, 担负着培养具有高艺术素质的国民的重任, 教师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生艺术素养的成长。大学生所需要的是美术的普通教育, 美术技能之外更强调领会艺术共通规律, 通过美术以培养美感, 借助技法传播美术理念, 提高艺术修养, 在传授美术技能的同时, 不能忽视创造力与美感的培养。美术教师不再是仅仅掌握简单绘画技能的工匠, 应该是具有广阔的文化艺术视野的、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美术教育人才。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师来说, 虽然不能一夜之间成为高素养的教师, 但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课堂教学上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可以解决综合能力的难题, 还可以虚心请教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教法, 同姐妹课程的教学教法结合起来, 业余时间再参加一些综合方面的学习, 使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逐步提高。

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是艺术教学实施的保障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 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审美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 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作为高校的艺术教师, 不仅应有能力对本专业的学科进行研究, 还应对人生有所追求。艺术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 才能看到作品中美的形象, 感到美的内涵, 了解美的实质。教师的审美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都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艺术教学对艺术教师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审美能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 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 还需要有美丑辨别能力, 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和谐统一。对作为人师的艺术教师来说, 审美修养是非常珍贵的心理品质。从教育实践上看, 忽略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 学校培养优秀的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圆满完成。

坚持正确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 重视艺术的审美趣味, 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尤为重要。以音乐欣赏课程为例, 面对音乐专业的学生, 专业教学内容应讲透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他的代表作。所谓代表作, 就是艺术家成熟的作品, 是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优秀作品。面对非艺术专业的选修学生, 我们在评价某部作品或某位艺术家时, 要坚持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影响, 给予他们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 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新时代艺术教育审美活动应该是: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主动学习与自我表现, 不断净化其心灵, 使其感受美、理解美。因此, 教师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是艺术教学实施的保障, 是落实艺术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三、艺术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 需要不断在学习中提高

学生所处的优良的教学环境, 对他正面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经常与有修养、思想有深度的教师接触, 学生会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通过模仿、潜移默化等方式, 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学生跟教师的关系正是如此, 学生往往被教师的一些思想同化, 或者学习教师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 跟着名师的学生的思想会提高一个档次, 而且往往名师会带出一些高徒, 这就是教师的感染力。如果整天跟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混, 很难有本质的提高, 除非有着极端的天赋或者某种特殊的机缘。

艺术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艺术的发展和平民化, 专业基本技能只要学习就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 常人都可以掌握实现。而艺术教育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艺术的沉淀积累, 而非一个量化概念, 需要艺术教师永远对自己的专业保持热爱。我们应该把眼光多放在宽泛的地方, 极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专业水平。不可否认, 艺术专业水平需要在生活中总结思索, 经常是长期积累、偶然所得的漫长过程, 很多的艺术教育者, 总是不能教育学生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灵魂, 如何揭示本质, 具体的行为又是什么, 往往因其个人专业水平之故避而不谈。其实, 还是要从基础的专业技术点入手, 艺术素养的表现脱离技术能力, 一样是空谈, 艺术素养是上层, 技术能力是基础, 当务之急还是加强深层专业技术能力。

总之, 时代赋予艺术教师神圣的使命, 艺术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的能力涉及了众多的内容, 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是我们要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内存库, 只有不断地、全方面地、长期地积累知识、积累经验、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刻苦锻炼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顺利地达到教学效果, 发挥艺术课的作用, 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摘要:教师素质的高低, 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能体现出来, 都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高校艺术学科的教师, 他们对事物的美丑善恶会直接影响其所施教的学生, 这就需要我们艺术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有全面的文化修养, 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过硬的专业水平, 把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高度的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为培养高艺术修养之才而努力。

关键词:艺术教师,文化修养,审美观,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丰力, 金成宝.怎样搞教学科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师应如何评价幼儿艺术作品 第4篇

对于《纲要》中所倡导的个性化的艺术教育,边霞老师认为:首先,个性化的幼儿艺术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应在幼儿的情绪、状态是否投入;表达的情感是否真实、鲜明;用线、用色或声音、动作表现是否大胆、肯定、充满信心;是否有一定的创造成分和与众不同等方面。其次,应注意幼儿艺术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评价时可以提出“你认为哪一张画最有意思” (而不是最漂亮),“你最喜欢哪一张画”(而不是你觉得哪一张画最好)等问题,这看起来虽然只是细节,却可以体现出教师是否具有恰当的艺术评价观。第三,多元的评价标准可以由师幼共同讨论产生。最后,个性化的幼儿艺术教育评价则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

根据多元评价理论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艺术评价环节应该注意。

一、不要只会挑剔,要善于挖掘“闪光处”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要求幼儿去接触、感知和欣赏各种美的形态和事物,形成自己个体的美感体验,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环境、能力、兴趣、性格和水平的不同会导致幼儿表现和创造作品的差异。当幼儿付出努力才完成的作品,尽管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教师也要冷静地“观赏”并挖掘“闪光处”,当幼儿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时,再指出其中的不足。

二、评价主体变一元为多元

在以往的教育中,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似乎是教师的专利,幼儿只是评价的客体,只能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单向的评价,其实质是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创作出作品,他们想把自己的作品和想象介绍给同伴和老师。因此,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不是居高临下地评价作品,而是抓住机会做幼儿的参谋和欣赏者,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让幼儿参与评价,让幼儿说说画面的内容,说说自己的作品,评评他人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最后,教师做简单的小结。这样,评价的主体变为多元,评价的过程也变成幼儿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相互学习的过程,幼儿取长补短,提高了美术创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评价方式变单一为多样

传统的艺术评价方式都是单一的问答式,如“你最喜欢谁的画?”“为什么喜欢?”……形式单一,往往忽略幼儿的心理。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过于单一,可以把多种方式相结合。如展览作品;教师直接进行评价;幼儿互相评价;幼儿对自己的画进行自评;边游戏边评价等形式。通过多种方式的运用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评价讨论这个环节中,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在丰富多样的评价环节中,幼儿充分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在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介绍中,或许会听到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如一个幼儿画了许多小孩子睡在荷叶上。她认为地上太脏,人应该睡在荷叶上。一个幼儿画的房屋下面有四个轮子,他说:“搬家太麻烦了,房上有轮子,想到哪就到哪里,多方便呀!”若教师没有让幼儿自我评价的机会,可能永远也不能知道幼儿如此奇妙的想法。

四、评价语言由“评判式”转为“激励式”

在评价幼儿的艺术作品时,有时教师常常使用一些评判式的语言,如“不像”“不错”“不好”等等,这种评判式的语言过于生硬、简单、笼统,幼儿不理解,也容易接受。但是,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却能使幼儿容易接受。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自尊心,又让幼儿树立起自信心。在一次绘画作品评价中,一个幼儿画了许多看似三角形和圆形。老师问:“你画的是什么呀?” “我画的是碰碰车呀!星期天,妈妈带我去玩,我开着碰碰车来到马路上,许多碰碰车都来了。”这个幼儿沉浸在高兴和想象之中。“你画得真好!”老师由衷地表扬。以后,这个幼儿的画越画越好。

五、评价标准变整齐划一、成人化为层次性、儿童化

由于遗传、家庭环境及接受的美术熏陶不同,幼儿之间绘画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画个圆圆的太阳,有的幼儿经过努力只能勉强画出,有的幼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好、画圆。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能以固定的标准来要求幼儿,而是正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用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幼儿的作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在评价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美术创作活动的快乐,增加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儿童艺术作品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期的创作表现,其作品常常可以看见很多不合理的情节和内容。如人物的头远远大于身体,花草、树木、人物比房子还高、天地不分、比例失调等。一见到这样的作品教师可能会说:“这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像!”其实这就是孩子在特定时期的正常反映,是自我发展特征,并不是孩子有意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画。“这不像、那不像,比例不对”等。要看画面是否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是否表述自我感受,是否有想象力,是否追求“真、新、奇、特、美”,是否今天的画比昨天的画又进步了一点儿。要发现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此外还要与孩子多交流,尽可能读懂他的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发展趋向。

戏曲演员应具备的艺术修养分析 第5篇

关键词:戏曲演员 艺术修养 基本功 技巧 情感

戏曲演员可以说是一个让人羡慕又敬佩的职业,其在舞台上经历各种各样的人生,并且适应于不同角色之间的切换,进而呈献给人们较为绚丽的戏曲展示效果,满足人们对于戏曲的追求。对于戏曲演员的相应职业需求来说,其涉及到的艺术修养必须要涵盖戏曲的各个方面,并且还需要重点围绕着自身的相关素质进行优化提升,这也就需要戏曲演员不仅需要具备较为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从各个方面不断提升优化自身,尤其是对于当前戏曲发展中所需要的一些新的艺术修养,更是需要进行重点研究,促使自身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为戏曲的发扬做出最大的贡献。

一、我国戏曲概述

戏曲在我国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其涉及到的具体剧种也比较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昆曲、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以及评剧等,除此之外,我国各个地区也都存在着其区域内部的一些小剧种,比如秦腔、粤剧、吕剧、沪剧以及锡剧等,这些剧种都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相应的演出方式各不相同,进而也就对于戏曲演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戏曲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个剧种,都需要涉及到唱、念、做、打几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并且还需要重点针对音乐、舞蹈以及对白、杂技等进行有效综合,如此才能够较好地提升戏曲的呈现效果,带给人们艺术享受。由此可见,戏曲的表演对于相应的戏曲演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导致戏曲演员成为了人们应该敬佩的一个职业。

具体到戏曲演员的枝叶特点中来看,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其在当前时代发展中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剧种涉及到的一些基本功和专业技能上,这些基本功和专业技能仅仅是保障戏曲演员完成自身任务的基础必备条件,为了促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呈现戏曲内涵,同样需要重点针对其他方面的艺术修养进行高度重视,促使自身能够满足于这些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戏曲演员应该具备的艺术修养

1.基本功修养

对于一位优秀的戏曲演员来说,其应該具备的首要艺术修养就是基本功修养,即相应的戏曲演员应该熟练掌握戏曲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这也是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一个戏曲演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支撑,必然也就会影响其艺术表现效果,尤其是在一些人物的形象塑造中,都蕴含着一些基本功的相关知识。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需要首先了解基本功的相关知识内容有哪些,进而也就能够针对这些基本功知识要领进行有效掌握,并且能够促使其和具体的戏曲实践相结合,保障相应的戏曲演员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戏曲效果。在该项艺术修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促使相应的戏曲演员能够加强自身的训练,将基本功中涉及到的一些专业知识内容合理的运用到戏曲表演中去,比如对于唱、念方面的需求就需要体现出“圆”的效果,这也是基本功方面的具体要求所在,需要戏曲演员较好掌握,提升其后续的表现力效果。

2.技巧修养

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还需要具备较为专业的技巧修养,这也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出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并且具有极为突出的作用价值,直接关系到戏曲演员对于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针对这种技巧修养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来说,其需要相应的戏曲演员在掌握了全面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较好运用涉及到的相应知识来钻研戏曲表演技巧,但是在钻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相应的表演技巧仅仅是戏曲表演的一个工具,而不能够为了钻研技巧而钻研技巧。对于戏曲表演中涉及到的各个技巧而言,需要促使戏曲演员能够做到熟练掌握,并且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促使其技巧的运用达到价值的最大化。为了较好提升技巧修养的培训效果,需要戏曲演员首先观察和模仿老艺术家的相应呈现效果,进而也就能够较好借鉴运用,促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理解和相应的戏曲意境进行运用,保障这些戏曲技巧能够化为自身艺术修养的一部分,为自身专业服务。

3.人品修养

对于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而言,其同样也应该具备较为理想的人品修养,这种人品修养主要就是指相应的戏曲演员应该着眼于自身的思想品格进行优化,这也是常说的“立戏先立德”“做戏先做人”,这里的“人”主要就是指戏曲演员应该具备的人品和人格,这同样也是戏曲表演应该具备的一个基础,只有德艺双馨的戏曲演员才是优秀的戏曲演员。这种人品修养不仅仅要求戏曲演员自身应该学会做人做事,还需要将个人修养和爱国情怀结合起来,比如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就是一种爱国情怀的具体展示,为戏曲演员做出了较好的榜样,此外,我国戏曲演员中还不乏一些“戏比天大”的例子,这些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值得当前戏曲演员学习。

4.创新修养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戏曲也应该不断创新发展,裹足不前的戏曲很难迎合新时代的口味,因此,这也就要求戏曲演员应该具备相应的创新修养,能够在原有的传统戏剧模式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促使其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针对这种戏曲方面的创新发展来说,当前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认识偏差,很多戏曲表演人员都认为观众是可以培养的,这种理念也使得戏曲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发展和创新,越来越难以赢得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欢,年轻人听不懂戏曲的内涵,进而也就无法产生认同,最终阻碍了戏曲的发展。因此,这也就要求戏曲演员应该能够进行不断创新发展,促使其能够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年轻人的口味进行创新,避免戏曲的消亡,促使其能够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当然,这种创新也并非是毫无原则,毫无限制的,戏曲创新同样不能够脱离戏曲本身,同样需要重点加强对于戏曲传统内涵的融汇贯通,如此才能够保障相应的戏曲能够体现出古今结合的效果,赢得更多关注的欢迎。此外,这种创新修养不仅仅是指这种大范围内的戏曲创新发展,在具体的戏曲技巧以及相应的角色演绎过程中,戏曲演员同样也可以进行较好的创新优化,避免直接生搬硬套以往的戏曲表演模式,在学习和沿用以往戏曲表演方式的基础上,能够较好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恰当创新,这也是促进戏曲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nlc202309080943

5.文史修养

对于戏曲演员的艺术修养而言,为了提升自身的表演水平,还需要促使其自身具备较为理想的文史修养,这种文史修养主要就是指相应的戏曲表演人员应该能够较好的掌握戏曲表演中涉及到的相应文化知识以及历史知识,如此才能够较好的掌握所表演人物角色的特色,促使自身表演更为真实合理。这种文史修养的培养也就需要戏曲表演人员应该重点围绕着相应的剧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搜集和钻研其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体系,了解和掌握相应人物所处环境,进而也就能够促使其更好地表现相应内容,这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一个关键要求所在。因此,这也就要求戏曲演员应该在锻炼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加强自身文学和历史修养的培养,多读文史资料,勤充电,并且还需要在研读过程中感悟其中涉及到的情感内容,进而才能够更好演绎戏曲内容。

6.情感修养

戏曲表演离不开对于情感的渲染和展现,这也就需要相应的戏曲演员具备较为理想的情感修养,将其作为戏曲表演感染力的源泉,提升自身表演实力。针对这种情感修养的培养来说,其首先应该针对戏曲演员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探索,要想演好一个角色,必须要从内心认同这个角色,并且能够较好的将自身代入其中,在表演过程中将自己当作这一角色,进而才能够更好的打动自己,进而展示出相应的情感,最终打动观众。这种情感修养的锻炼主要就是要求戏曲演员应该具备共情素养,能够针对戏曲角色进行体会,被角色征服,将自身和角色融为一体。从表演方面来看,这种情感修养的体现应该要求戏曲演员能够做到“戏因情而动”,如此才能够保障自身具备较强的感染力效果,能够促使观众更好地代入其中,进而征服观众。

7.生活修养

对于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来说,还应该促使其具备较为理想的生活修养,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一种塑造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要求戏曲演员能够在生活中塑造和体会艺术形象,进而才能够提升自身的表现效果,增强感染力。这种生活修养也就要求戏曲演员应该注意在生活过程中多观察、多思考,注意对生活中各个内容的积累和洞察,如此才能夠保障其自身具备理想的戏曲表演水平。针对这种生活修养的积累而言,其不仅仅需要注意自身实际生活过程中直接接触的一些生活内容和生活氛围,加强亲身体验和感悟,还可以借助于一些间接的生活积累方式进行自身生活修养的提升,多听、多记别人描述的一些生活事例,同样也能够达到理想的生活修养培养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戏曲表演工作来说,其难度和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相应的戏曲演员具备多个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基本功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还需要重点从人品修养、创新修养、文史修养、情感修养以及生活修养等方面优化自身,逐步提升自身的表演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波.论一名优秀戏曲演员应具备的艺术修养[J].大众文艺,2013,(19):181.

[2]徐敏.提升戏曲演员艺术修养研究[J].科技资讯,2015,(10):220.

[3]程红亮.戏曲演员应具备的表演素质分析[J].戏剧之家,2016,(15):62.

[4]张英.潘之恒戏曲表演及戏曲审美理论探析[J].戏曲研究,2010,(01):90-102.

[5]卫新海.浅论戏曲演员的“戏外”修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0):341-342.

[6]张本—.论元杂剧演员的艺术修养[J].江西社会科学,2003,(02):101-105.

[7]徐光华.戏曲演员应具备的表演素质[J].南国红豆,2008,(04):14-15.

上一篇:应用技术教育论文下一篇:SOA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