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与难点

2024-06-05

教学重点与难点(精选12篇)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1篇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地加速加大, 城市建设、住宅区的建设速度与规模也是空前的。城市广场、街区、公共建筑、私人住宅都加强了环境设计与装修。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 每年的产值高达数百亿上千亿之多。这些环境建设都存在着十分迫切的环境艺术人才的需求。同时,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短时间内在国内数百个院校迅速的建立起来。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非常宽泛的学科内涵, 使不同院校能从不同角度切入办学方向, 另一方面, 这也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必然带来的结果。因而难免出现办学思想和教学水平的差异和教学经验的不足。

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教好这门学科, 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自己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教学难点与重点, 仅供大家参考:

1. 环境艺术专业教学重点

环境艺术专业通常是指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装修设计、建筑装饰和装饰装潢等等。而普通高校四年所开设的课程是不足以对这门专业有着全面的了解, 只能学个入门, 如果想要精通这门学科, 就必须继续深造。笼统而言, 环境艺术专业是以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如何取得协调性、统一性、创造性的一门学科。而这门学科的主要表达方式则是“图”, 无论是速写手绘还是电脑效果图, 其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图”来表达其设计思想, 所以表达方式和多维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便显得尤为重要。

1.1 以图说话

通过不同的的表现技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各种设计手段, 发挥自身的创意。效果图的表现有很多种, 总体而言分为两大类, 一是手绘效果图, 二是电脑效果图, 他们之间各有优劣。手绘效果图又可以细分为快速表现和写实表现。快速表现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工具来表达不同的效果, 比如马克笔、彩铅、水彩等。当学生有设计灵感时, 能快速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来表达其设计思维。因为这种技法使用方便, 所以近年来非常流行。但是快速表现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良好的色彩感觉, 否则无法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电脑效果图则是通过不同的电脑软件来表达其设计想法, 而且可以借助模型等使效果图达到照片的逼真效果。无论哪种表达方式, 这都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业和实践中积累大量的设计素材和设计细节, 了解一定的材料、施工工艺以及植栽配置。所以能否通过不同的表现技法, 用自己的“设计图”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维, 是这门学科的难点所在。

1.2 多维空间思维的训练

多维空间的思维能力的训练, 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改变空间与造型的观念。当你为一个空间做好了设计, 画出平面图的时候, 脑海中就应该想象出这个多维的空间。首先从功能考虑, 进入这个空间中, 以客户的身份去使用这个空间, 对空间划分和布局进行模拟体验、从多维的空间中去观察和思考, 是否有不合理, 不舒适存在。然后进一步的完善这个空间的设计。其次从审美学考虑, 模拟进入这个多维空间后, 感受空间中家具和陈设品及装饰品的摆设是否美观、色彩是否搭配合理。比如一面造型墙在二维图纸上表现的图形和色彩, 在多维空间中所是否具有同样的美感。比如整体空间色彩的搭配是否合理。

2. 环境艺术专业教学难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学科, 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点, 也是环境艺术设计这门专业的重点所在。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2.1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对于艺术设计类院校而言, 首先要明确的目标是, 最大限度的建立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很多专业知识比如:室内装饰材料、表现技法、做图软件等, 只要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 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进步。但一个人的设计思维, 是需要日积月累, 通过不断的观察, 学习、训练和培养才会有所提高。

设计是表达艺术的一种方式。而艺术之间又是融会贯通的, 通过一种艺术的手法来表达我们专业的设计思维和情感, 且能够被理解和接受。比如文学和音乐。一篇好的文章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心底最深处的琴弦、一首好歌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左右人们的情绪。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 好的设计灵感可能来自于一首诗歌, 也可能来自于一段优美的旋律, 或者一个美丽的故事……因此要想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获得成功, 不仅仅是学好本专业的专业知识, 更要培养自己对艺术, 对人生, 对文学各个方面的修为, 同时也是一种素质或者说是一种眼界的提升。

2.2 如何设计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同时设计不仅仅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 还会通过听觉、嗅觉、触觉传达出来营造一定的感官感受。

对于普通人群而言, 能最大程度满足人体功能需求, 得到大众的认可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且与众不同的设计, 就是一个好的设计。对于环境艺术专业而言, 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大部份为商业性质、少部份为艺术性质。如何在理解用户的期望、需要、动机, 并理解业务、技术和行业上的需求和限制合理的情况下, 把独特的设计思维转变成即满足人体功能学又能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用视觉传达的方式表达最独特的设计思维。笔者认为对于设计本身而言, 设计无好坏之分, 只能说不同的设计适合不同的对象。国家和个体;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不同用途、不同地域、不同背景文化、他们之间的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及情感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 我们要明白的其实只有一件事情:“设计为谁而做”。终归到底, 设计离不开市场需求。

2.3 设计概念的运用

对于设计而言, 概念是赋予设计生命的源泉;概念是一个设计的灵魂, 没有概念的设计, 无论多么精彩, 就象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显得那么苍白和无力。

概念是由最初的客户需求而生成一个模糊到清晰的定义, 由一个具体到抽象不断进化的过程。概念来源于最初的设计灵感, 以及后天的设计思维, 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即满足了客户的功能需求, 又满足了客户的精神需求, 结合其所得出的结论便是“设计概念”。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凌驾于设计概念之上, 有了概念做铺垫, 设计才会更完美, 更有内涵。

总言而之, 对于环境艺术这门学科而言, 培养学生视觉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及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 如何去思考, 远比教他们直接做一些设计更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及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新天.创造性思维40法.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10.

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联系与区别 第2篇

像刚才列举的那几种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错误认识,显然,是把教学重点与难点摆在同等的地位上了,混淆了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忽视了它们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处理方法的不同。我认为,在教学上分清重点与难点的关系,并正确掌握处理它们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知识系统是一个网络状的立体结构,重点则是处在学科知识系统各个有机部分的结合点上,它往往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的作用。因而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说,重点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确定性的;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由于重点是处在知识系统网络状结合点的特殊位置上,故它所储存的信息,一般具有容量大,并具多方向传导的特点。但 在知识的网络结构中,难点不一定是处在网络状结合点的位置上,因而从信息的观点看,难点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它所储存的信息可辨性一般较低。另外,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有赖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以及教师的妥善指导。缺乏这两个必要条件,学生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就会产生困难。故从辩证的角度说,难与易是相对而言的问题,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由此说明,难点还具有一定的人为性。

如果从教学、学生、知识这三者所组成的教学系统来考察重点与难点的关系,我们认为 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性关系,可呈现两种状态:一是 当难点也处在知识系统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它和重点是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重点本身也是难点;二是当难点不处在知识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重点和难点是不一致的,即重点不等于难点。鉴于上述重点和难点关系的两种状态,以及重点的客观性、确定性的特点与难点的可辨性低、不确定性和人为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决定了它们在教学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故而处理方法也应有异,并不只存在着强求“使学生当堂理解”这样一种处理方法。

所谓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连接点,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新课标的出现,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其中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为了顺应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学科的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象,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在学生生活经验得到扩展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内容。新课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内容有了很大创新性,具有不可忽视的阅读价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品德文化素养。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把握住学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让学生对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1思想品德教学重点的确定和把握

初中的思想品德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科的教学重点。所谓的学科教学重点,就是指教材中较为重要理论和知识,其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八年级的思想品德下册中,有关权力与义务的概念和关系在整本教材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法制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宪法和法律的基础前提,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因此这份内容可以作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另外,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家庭社会教育、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制教育以及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国情教育都是整个思想品德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进行把握。教材重点内容的突出,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1.1对教学重点进行有效把握:

教学重点的确定依据如下:

(1)内容具有教材的核心基础和原理,对其他内容知识具有扩展作用。例如教材中的宪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和辩证以及公民与人民之间的概念和关系等,这些都是教材内容的核心体现,可以归为教材的中的重点。

(2)内容具有总结性和概括性,体现统领教材的特点。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这样一些句话:"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力。所谓公民权力,指得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所以称之公民的基本权力。"等,这些话语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概括性和总结性,符合教材重点内容的标准。

(3)内容概念涉及范围较广,原理能够有效联系实际。例如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宪法的义务与权力的内容,在概念就涵盖了教材中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现在的初中生,对于法制观念的认识还比较淡薄,对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目的性缺乏有效了解,因此,将涉及法律知识的权力与义务作为重点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1.2注意重点的突出和教材的全面性

思想品德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需要重点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实现。教师将教材的重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重点内容与非重点内容之间的关系,重点与非重点是相辅相成的,非重点为重点提供了内容的补充和修饰,使重点内容更为完整,因此,非重点为重点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例如在对宪法这个重点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宪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宪法是国家法律的母法,其他法律则是子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层关系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宪法的性质加深认识。另外,宪法本身是一门较为宏观的法律说明,而子法则是将宪法进行明确概括和补充,具有不可忽视的衬托作用。

1.3讲解过程要注重精简

教师在内容的讲解过程中,要将内容知识进行选择性讲解,既要突出重点内容,又要把握全面性,对一些无关紧要和脱离实际的内容要进行剔除,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精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认识和了解内容中的精髓,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规划也需要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使重要内容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保障,教师自身的言语技巧也是一个关键点,切勿出现语言多次重复和过于啰嗦的现象。

2思想品德教学难点的确定和把握

思想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重点之外,还需要将教学难点进行解决和克服。思想品德的教学难点,大多数是指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观点。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思想品德学科的教材内容也有了一定的变革,案例的说明更加切合实际,字句的内容也较为通俗,学生容易理解。然而,即使是这样,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依旧出现了不少的教学难点。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初中生的实践经验较少,导致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对学科的兴趣得不到激发。另外,一些教师在学科的教学处理不够科学,学生在缺乏基础的情况下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还有就是初中生的想法还过于单纯,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看法存在片面性。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教学难点的原因。以下是一些解决难点的有效措施:

2.1注重学生的实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将教材中一些案例进行讲解,另外结合实际对同一类案例进行案例补充,让学生能够将案例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2.2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宪法是一个重点学习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宪法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让学生了解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力,最后让公民权力与宪法进行的关系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宪法对权力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从而加强学生对宪法和权力的联系。

2.3化整为零

复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化整为零的观念,将内容进行划分,从而进行各个击破,由浅入深,归纳总结,最后将整个内容板块顺利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雪峰.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方式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S3期: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4篇

一、从立定跳远技术本身剖析

完整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部分组成。

1. 预摆动作。

教学重点是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 教学难点是摆动时一伸二屈降重心的用力顺序。

2. 起跳动作。

立定跳远起跳动作的教学重点是蹬地快速有力、蹬摆要协调, 教学难点是离地前的前脚掌瞬间蹬地动作与蹬摆协调。

3. 腾空动作。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都是空中展体要充分。

4. 落地动作。

教学重点是屈膝缓冲, 教学难点是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好。

二、在教学中的具体处理

立定跳远也许不是每个学段必学的教学内容, 但小学必学, 中考和高考往往也列入考试项目。因此, 有必要按每个阶段来确立具体的重难点。笔者认为, 小学阶段立定跳远的教学主要着力于协调用力层面, 初中和高中阶段则是充分增加预摆加速距离与腾空, 追求远度。

1. 水平一和水平二:

教学重点是摆臂与起跳协调用力, 教学难点是用力顺序。首先, 可以让学生自由体验各种小动物双脚跳的动作, 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立定跳远的简单动作, 重点是初步体验双脚跳动作与协调用力, 难点是轻巧平稳地落地;其次, 系统学习与练习双脚起跳和双脚轻巧落地的跳跃方法, 其重点是用力蹬地起跳与上下肢协调配合, 难点是摆臂与起跳的协调用力;第三, “青蛙跳荷叶”游戏, 重难点主要是屈膝缓冲、轻轻落下。这个学段主要解决“摆臂与起跳的协调用力”层面的问题。有时, 可让部分学生只进行一次摆臂立即进行跳跃的练习, 即两臂保持后摆姿势、两腿屈膝、重心下降, 稍微停顿, 然后两臂前摆、身体随着适当前倾、两脚立即蹬地跳起, 解决不能协调用力的问题;接着, 可以反复做前摆直腿后摆屈膝的动作, 由慢到快, 解决上体前倾过多、膝关节不屈、重心降不下去的错误动作;熟练后, 学生可以尝试两到三次摆臂, 然后顺势起跳的立定跳远练习;如果起跳时, 踝、膝部伸展不充分, 就进行跳上一定高物 (跳箱顶层、跳高垫子) 的辅助练习;初学者可能出现脚尖先落地的情况, 是力量和技术的原因, 可以有目的地体验向上起 (不追求远度) , 脚跟先落地, 接着过渡到全脚掌, 向前走出。

2. 水平三和水平四:

技术要求更高, 且追求远度。教学重点一般是蹬摆协调用力、腾空与落地缓冲, 难点则是起跳后的腾空技术。具体练习, 可以增加下肢力量的专门性素质训练;不断体验起跳蹬地技术, 可以从起跳角度、用力方向、摆臂路线、上体动作四方面进行拓展学习;体验腾空技术, 可以从高处 (合理的高度需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来确立) 向前方起跳, 增加空中长度的技术体验;体验落地技术, 依然可以从高处向前跳, 充分展体后, 小腿充分前伸, 并脚落地屈膝缓冲, 抬脚向前走。

3. 水平五和水平六: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5篇

孙文心

散文被誉为“美文”,被人们说成是形散而意不散,因此在解读散文时,要注意散文的这个特点,尽量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经历,这样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解读文章。

散文教学,从“教”的角度讲,关键是引导学生往“散文里”走,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散文教学有两个要点: 1.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链接。

在语文课,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在日常教学中这种链接是通过“学案”来完成的,在学案中,我们会详细的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和这篇文章有关的左右资料,帮助学生在分析文章前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有关的知识网,以便在解读的时候随时调用这些资料。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不仅要把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交代给学生,同时还要介绍一下社会的大的时代背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作者才会这样的彷徨无助,才会这样的夜不能寐,才会这样的不知进退。只有交代清楚这些内容,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在这样一个夜晚,独自一人去荷塘散步,为什么会觉得“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所以这种联系时必要的。

2.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学生的已有经验,笼统地讲,包括“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作者在“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也可以分为“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这两个方面。

现在的学生一般生活都比较简单,他们不能体会作者那种复杂难平的心情,更无法理解那些远离故土,客居他乡的作家,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想念,那种有家不得归的无奈是他们无法深刻体验的。

就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无论是南方的秋天还是北方的秋天,无论是阴雨霏霏还是阳光明媚,无论是潮湿阴冷还是秋高气爽,无论是落英缤纷还是红叶漫天„„所有的这些都不抵作者心中故园秋天的一景来的让作者心动,让作者难忘,即使时隔多年,即使人世沧桑,也无法消除那份感怀,那份“相思”„„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认真体会那份情感。而不是生搬硬套。

散文的,没有很多种,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那么在阅读或教学时,就要格外注意这三个方面。

1、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石钟山记》的文眼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来的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文眼;《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总领全文;《雨中登泰山》的“我们敢与在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这 “雨趣”二字,乃文之瞳孔,不仅画出了泰山的“雨趣美”道出了登山者的“雨中志”,而且更突出了全文结构美的神韵。

2、散文教学要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质朴而自然。散文教学,品读语言美是重点。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以及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分析它们对散文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荷塘月色》“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一句,“哼着”的情味与“迷迷糊糊”的情态一致;还是《荷塘月色》,“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的运用尽显其妙。

3、散文教学要抓住”意境美”这个难点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作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棗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读《荷塘月色》,谁都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景色太美了.那“淡淡”的月光,那“亭亭的像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远处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之所以要创造一种朦胧美的环境,是因为这环境正是他此刻的心境。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尽管景色“恰是到了好处”,尽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但是我仍然“什么也没有”。在此,作者欣赏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心里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但眼前的美景仅使他暂得偷闲而已,那暂时排遣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几丝淡淡的忧愁始终缠在胸问。这喜也朦胧忧也朦胧的心境,不正和月下荷塘朦朦胧胧的环境丝丝相扣么?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高中物理力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力学 重难点

进行高中物理力学学习的目的是研究力和物体运动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当下,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将牛顿经典力学作为学习的基础。接下来,笔者针对高中物理力学的重点与难点开展逐一分析。

一、分析物体的受力状况

在高中物理力学章节学习过程当中,往往需要针对物体开展受力分析,在分析过程当中,经常需要将某一个物体从该系统中隔离出来,单独分析该物体的受力状况,并观察该物体周边被施加了何种力的作用。学生需要将全部力的意义画在图片之中,便于在解题的过程当中进行分析。此种方法名为隔离法,是在物理力学问题中分析物体受力状况时所常用的一种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隔离法回答相关的物理力学的问题时,不能增添、删减实际存在的力,否则会给运算带来误差。一般来说,使用隔离法解决物理力学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力应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重力,接下来观察与物理相连的装置有无弹性,即判定弹力是否存在,最后再看物体是否与粗糙面接触,并且观察是否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判定是否有摩擦力的存在。

例如,如图1所示,在某水平面上放置一个重力为200N的木质箱子,并且让箱口朝下。在木质箱子当中,装置有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轻质弹簧,它的劲度系数k=2000牛/米。轻质弹簧把重量为15N的木块顶到木质箱子内壁之中,即木块与木箱之间相互接触,在这个系统之中,弹簧长度被压缩了0.02米,试分析木块A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力?这些力的大小与方向分别是怎样的?

分析:在解答这一个问题过程中,可以把木块A进行隔离研究,从观察中不难发现A受到的力有:重力G=15N;轻质弹簧对它有竖直向上的弹力F=kx=40N;在箱子顶部内壁对木块施加了竖直向下的弹力N=F-G=25N;木块没有水平运动的趋势,因此木块A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因此木块A的受力状况如图2所示。

在这个问题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木块A的重量为40N,如果题中的其他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则需要注意箱子顶部内壁不会对木块产生弹力作用,即木块会与箱子内壁接触但不会进行挤压。

二、牛顿经典力学定律

牛顿的力学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当中所有力学开展的基础,所以物理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应对该章节知识的学习表现出应有的重视。

使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相关公式进行力学问题回答时,必须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判定,之后再针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状况与运动状况的分析,才可以使用牛顿第二定律与相应的运动学公式开展问题的解答。

例如,有一质量为2KG的物体被静止摆放在水平桌面当中,此时使用两个和水平桌面相互垂直且平行的力F1与F2作用于该物体之上,已知有F1为3N,F2为4N,物体同水平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μ=0.2,G取10米/秒2,则在经过该过程一秒以后,木块在桌面上的运动速度与动量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解析:将物体作为研究目标,该物体一共受到有5个力的作用,它们分别是重力G=mg=20N;水平桌面的支持力N=G=20N;垂直且平行的拉力F1与F2,F1为3N,F2为4N;最后就是摩擦力f=μN=4N,分析该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在竖直方向当中,重力与支持力之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加速度,则F1与F2之间的合力为F3,于是有F3=5N。分析可得该物体受到的和外力就是木块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力,即F合=1N。因此,木块的加速度大小由F=ma即可求得a=0.5m/s2,在经过第一秒时,木块的速度由v=at即可求得为0.5米每秒;动量由公式P=mv即可求得P为1千克米每秒。

三、功与功率

在进行物体做功计算的过程当中,常用的公式为W=Fscosa,其中a代表了力F和产生位移方向的夹角。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功是标量,即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所谓的功的正负只是代表了功的输入或者输出而已。若作用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的状况下,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Fv。

例如,如图3所示,有一质量是m的木块以初速度v0由A点滑到一倾斜角度为ξ的固定斜块,木块再到达B点之后的速度降低为0,之后按照斜面原路返回,已知由A点到B点的长度为S,斜面对木块产生的支持力为N,木块所受到该斜面的摩擦力为f,求物体由A出发再返回到A的整个过程当中,重力、斜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摩擦力分别都为木块做了多少的功?

分析:重力做功不看过程只看最后位移,所以重力做功为0;又有支持力和同位移方向相互垂直,因此支持压力也没有对木块做功;摩擦力做功为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即从A到B的过程当中,摩擦力对木块的做功为w=fscos180=-fs;由B到A的过程当中,摩擦力做功为w=fscos180=-fs,因此摩擦力所做的总功为-2fs。

结束语:

笔者总结了在高中力学教学中常见的三个重难点知识,并阐述了相关的解题思路。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看似较为复杂,但是在经过系统分析之后,其实都能够很简单地回答。因此,教师在开展力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强化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参考文献:

教学重点难点辨析之观点 第7篇

第一种观点是从技术动作的角度出发, 认为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生所学技术动作结构中的关键环节, 而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技术动作, 并且在练习中容易出错或混淆的技术环节,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以跳远课为例, 起跳技术就是教学的重点, 而助跑与起跳的结合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第二种观点是从体育教学的本质出发, 认为体育教学的重点是教材内容本身固有的, 是在教学中学生必须理解或掌握的, 对这一内容的正确理解或掌握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学重点就必然是发展学生的体能为主。而难点是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难以掌握、理解的主要知识点或运动技术环节等。仍以跳远课的教学为例, 提高学生的弹跳力便是教学的重点, 改进学生的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衔接便是教学的难点。

第三种观点是从体育教学方法入手。认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如何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企业资金控制的重点与难点 第8篇

一、强化资金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资金预算是财务人员针对公司未来特定期间内的资金收入与运用状况,进行预估的作业程序,其目的在协助了解并决定企业最合适资金的程度,以适应企业营运状况的改变。通过实施预算管理的办法,能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改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提高经济效益。

1. 完善预算的编制

资金预算的编制,首先要根据各部门的业务发展规划、经营规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营状况等诸因素,由各各部门先行编制资金预算;其次,财务部将各部门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再根据审批通过的预算金额进行二次分配,从而实现公司内部资金相互调剂,真正地使有限的资金派上更大的用场;再次,公司财务部通过协助资金的回笼和资金的调度,使公司通过这些程序的管理避免了资金的闲置和企业经营的沉淀,强化了资本经营。

2. 加强预算的执行

加强资金预算的执行就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财经纪律的要求,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协调、管理、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企业的良性循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我们依据轻重缓急的原则使用资金,建立资金收支周报表制度,便于公司财务部以至公司领导,适时掌握资金动态和资金返还,充分利用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时间差、空间差,及时调节使用资金,减少货币资金的沉淀,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二、实行资金集中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旧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资金的分散管理,体外循环的问题还存在,使企业本来就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资金的整体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企业内部必须实行资金集中控制,从而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损失。

1. 建立企业内部结算中心

企业特别是集团企业应建立内部结算中心,对全企业的银行账户实行有效的集中管理,具体措施是在企业财务部门设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或独立资金结算中心,把全企业分散在各地的账户通过资金结算中心这一组织形式,实行有效集中管理,资金结算中心与下属各部门财务部门是统驭和被驾驭关系,当企业资金存量过多时,可及时地向各下属部门分流,通过各下属部门借贷给急需资金的部门。当企业的资金吃紧的时候,可以及时有效地集中各下属部门的部分沉淀资金,这种优势互补和内部之间的余缺调剂利用,有效地解决了内部资金供求平衡问题,从而减少了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问题,节约了财务费用。

2. 实行资金的统一管理

在资金极度匾乏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对资金的使用应统一管理。根据年度及季度各项资金使用计划,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地方。具体来讲应采取如下措施:集中核算企业货币资金,统筹安排计划,统一办理存贷款手续。所属部门的存款按规定计息,实行资金有偿使用,改变过去资金无偿占用、内部贷款无息、存款无益和二级部门专项资金大部分留用的传统做法。对资金流向合理性、合法性进行控制、监督,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促进企业有效地使用资金。集中办理企业所属部门对外结算及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结算业务,可以保证资金的合理调配使用,集中闲散资金,利用各部门收支的时间差,既解决了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又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发展。

三、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企业对各种形态的资金占用均要严格管理,制定先进、合理的消耗定额,并定期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严格控制开支范围,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促进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要树立一种“钱流到哪里,管理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尽可能降低存货成本,缩短存货周转期,减少资金的占压。还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政策,以更好地控制应收账款,以加速资金周转,相应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四、积极探索财务监督形式

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必须建立起严密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堵塞资金流失的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一是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特点,实行财务总监、财务部长下管一级等形式多样的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监督,维护出资者利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大力推广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强化内审工作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实时监督,并将内审与外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杜绝财务信息失真现象。

五、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即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为此我们要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以达到“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信息及业务编码,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要求。同时逐步引进、开发使用国际先进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并且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或直接利用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可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查询子公司资金流向,避免了传统手工填制报表的弊端,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水平。

时态和语态重点、难点与热点解读 第9篇

专题导航

动词时态为历年必考考点, 一套高考题一般有1~2题考查动词时态。考得最多的时态是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其次是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态等。高考命题中往往不会涉及单一的时态, 更多地侧重于时态的交叉使用和呼应等。答题时要认真研读题干, 寻找尽可能多的“时间参照信息”尤其是其他动词的时态, 以及修饰动词的时间状语信息等。

动词语态为选考考点, 近年考得较少。在近几年有关被动语态的考题中, 主要涉及七种时态的被动语态, 其中以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和进行时态考得最多。命题人常常把被动语态和动词的时态结合起来考查。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熟记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的构成。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过去分词”构成, 时态通过be表现出来。做题时, 首先根据主语与谓语的关系确定是否是被动关系, 然后再根据有关时间信息确定用哪种时态。

重点一:现在完成时态

现在完成时是最重要的一种时态。现在完成时主要用于:

1.表示过去发生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

2.表示从过去某一时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

3.在时间或条件从句中表示在将来某个时间之前要完成某个动作。例如:

(1)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West Lake?你曾经去过西湖吗?

(2) I haven't met her since then.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3) I'll return the magazine to you as soon as I have finished it.我看完后就把杂志还给你。

重点提示:

1.现在完成时常常有比较固定的“标志词”, 如so far, recently, lately, ever, for, since, by now, this week, today, this morning, for the last few days, over a long time, yet, already, just等时间状语常与现在完成时态连用。有些句型通常也用现在完成时态。例如:

(1)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ve surfed the net.这是我第一次上网。

(2) This is the best cell-phone that I have ever bought.这是我买过的最好的手机。

2.瞬间动词 (如come, leave, die, buy, marry, join, fall等) 用于完成时, 表示一个动作的结束, 它不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 不能和段时间状语 (如for a year, since 1990等) 连用。如与段时间状语连用, 句中的动词应用持续性动词或表示状态的动词。例如:

(1) He has been here for five days.他来这儿有五天了。

(2) How long have you had the car?你买这部小汽车有多久了?

【典例1】—Have you heard about the recent election? (2013年湖南卷)

—Sure, it_______the only thing on the news for the last three days.

A.would be

B.is

C.has been

D.will be

【解析】C。考查时态。时间信息for the last three days表明此处应用现在完成时态。句意:———你听说最近的选举情况了吗?———当然, 这是近三天来的唯一新闻。

【典例2】—You look excited!

—I_______the expensive dictionary that I left in the library yesterday.

A.am finding

B.found

C.have found

D.had found

【解析】C。考查时态。根据第一句可以判断。答句应用现在完成时强调对现在的影响 (我现在还感到很兴奋) 。此题受后面一般过去时态 (I left) 的影响易误选B项。要注意体会语境含义。

重点二:一般过去时态

一般过去时主要表示在过去某一时刻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在条件、时间、让步等状语从句中, 常用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将来的动作。例如:

(1) Jim sent a letter yesterday.Jim昨天寄了封信。

(2) She told me she wouldn't leave until you came back.她告诉我在你回来以前她是不会离开的。

重点提示:

要注意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区别。现在完成时表示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 强调的是现在的情况, 因此不能与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一般过去时只表示过去发生过某事, 和现在没有关系, 常与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试比较:

(1) He has lost the key.他把钥匙丢了。 (现在没有了)

(2) He lost the key.他把钥匙丢了。 (现在可能找到了, 也可能没找到)

【典例1】I didn't think I'd like the movie, but actually it_______pretty good. (2013年山东卷)

A.has been

B.was

C.had been

D.would be

【解析】B。考查动词时态。根据句意及句中的“I didn't”可知, 此处指的是过去的事情, 所以用一般过去时态。

【典例2】—How long has Mr.Jackson lived here?

—It's 15 years since he_______in the town.

A.settles

B.is settling

C.settled

D.will be settling

【解析】C。考查时态。在“it is+一段时间+since从句中”, 从句谓语用一般过去时。句意:———Jackson先生在这里住了多长时间了?———他到镇里定居已有15年了。

重点三:现在完成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进行时态的被动语态形式

动词语态是表示主语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间关系的一种动词形式。动词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当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时, 谓语动词的形式叫主动语态。当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时, 谓语的形式叫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过去分词”构成, 时态通过be表现出来。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由“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构成。以build为例:

例如:

(1) These books are often borrowed by girls.女同学常借这些书。 (一般现在时)

(2) When was the house built?这房子什么时候建的? (一般过去时)

(3) Another bridge will be built over the river.河上将再建一座桥。 (一般将来时)

(4) The Three Gorge Dam is being built.三峡大坝正在建设之中。 (现在进行时)

(5) He was being operated on at this time yesterday.昨天这个时候, 她正在动手术。 (过去进行时)

(6) Recently the price of TV sets has been cut.近来电视机降价了。 (现在完成时)

(7) He told me that the work had been finished.他告诉我工作已完成了。 (过去完成时)

(8) He said that the meeting would be held the next day.他说会议将在第二天举行。 (过去将来时)

(9) The mistake you've made must be corrected at once.你犯的错误必须马上改正。 (含情态动词)

在历年有关被动语态的考题中, 共涉及了七种基本时态的被动语态, 其中以现在完成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态考得最多, 为考查重点。

【典例1】If nothing_______, the oceans will turn into fish deserts. (2013年湖南卷)

A.does

B.had been done

C.will do

D.is done

【解析】D。考查时态语态。此处用一般现在时表将来。因为do和nothing存在动宾关系, 故用被动语态形式。句意:如果不采取措施, 海洋将会变成鱼类沙漠。

【典例2】—May I use your computer?My laptop_______.

—Of course.

A.was repairing

B.is being repaired

C.is repairing

D.is repaired

【解析】B。考查时态和语态。repair和laptop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故此处用被动语态形式。从前一句可判断, 我的手提电脑现在无法用, 正在修理当中, 故用现在进行时态。句意:———我可以用你的电脑吗?我的手提电脑现正在修理当中。———当然可以。

难点一:过去完成时态

过去完成时是考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的一种时态形式, 是时态学习的难点。过去完成时是一种相对概念, 是相对于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而言的。因此一定要在形式或意义上有明显的过去时间或动作作为参照标志。主要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经完成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即动作或状态发生在“过去的过去”。常用于下列情形:

1.主语+过去完成时+before从句 (从句用一般过去时)

2.主语+过去完成时+by从句 (从句用一般过去时)

3.主语+过去完成时+when从句 (从句用一般过去时)

4.主语+told (said, knew, heard, thought) +宾语从句 (从句用过去完成时)

5.利用上下文暗示

例如:

(1) He had taught English in a middle school for seven years before he went abroad.他去国外前曾在一所中学教过七年英语。

(2) Though he left here, he had won several prizes since he came to our company.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此地, 但自从他来到我们公司, 已经获过好几次奖了。

【典例1】He was unhappy when he sold his guitar.After all, he_______it for a very long time. (2013年辽宁卷)

A.has had

B.had had

C.has

D.had

【解析】B。考查动词时态。“拥有吉他”的动作先于“卖掉吉他”的动作, 空白处的动作发生在“过去的过去”, 故用过去完成时态。句意:当他卖掉吉他的时候他很不开心。毕竟他拥有这个吉他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典例2】By the time he was admitted to Yale University, he_______two master's degrees at home.

A.received

B.had received

C.has received

D.will have received

【解析】B。考查时态。receive的动作先于be admitted的动作, 故此处用过去完成时态。句意:到他被耶鲁大学录取的时候为止, 他在国内已取得了两个硕士学位。

难点二:现在完成进行时

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构成是“have/has been+-ing分词”, 主要用法如下:

1.表示动作从过去某个时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可能刚刚停止, 也可能继续下去。例如:

(1) How long have you been waiting here?你在这儿等了多久了?

(2) She has been working in that company since she graduated from college.她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那家公司工作。

2.表示对重复动作的强烈感情色彩, 例如:

(1) He's been saying that at least ten times.这话他已经说了至少10遍了。

(2) You've been working too hard these days.最近你工作太辛苦了。

现在完成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的区别是考查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现在完成进行时主要强调动作的延续性, 而现在完成时主要强调动作的完成性。例如:

(1) I have written five letters.我已写了五封信。 (说明动作完成, 强调完成性)

(2) I have been writing letters all the morning.我整个上午一直在写信。 (说明动作还没完成, 强调动作的延续性)

【典例1】The girl has a great interest in sport and_______badminton classes twice a week 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 (2013年福建卷)

A.took

B.is taking

C.takes

D.has been taking

【解析】D。考查动词时态。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常与现在完成 (进行时) 连用, 此处用现在完成进行时, 强调反复的不间断的动作。句意:这个女孩酷爱运动, 在过去的三年中她每周上两次羽毛球课。

【典例2】—Have a break, Amy.You_______playing the piano all the morning.

—OK, Mom.I will stop after this piece.

A.are practicing

B.have practiced

C.have been practicing

D.practiced

【解析】C。考查时态。此处强调动作还在进行当中, 故用现在完成进行时态。句意:———Amy休息一会吧。你整个上午都在练习弹钢琴。———好的。弹完这首后我就停下来。

难点三:非谓语动词的被动形式

高考重点考查动名词和不定式的被动形式。找准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是做题的关键。例如:

(1) The girl is afraid of being scolded by her mother.这个女孩害怕被母亲责备。 (动名词scold和它的逻辑主语the girl之间存在被动关系)

(2) The book seems to have been published last year.这本书好像已经在去年出版了。 (不定式publish和它的逻辑主语the book之间存在被动关系)

【典例1】The airport_______next year will help promote tourism in this area. (2013年四川卷)

A.being completed

B.to be completed

C.completed

D.having been completed

【解析】B。考查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在此作定语, 修饰the airport。此处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且它与所修饰的名词the airport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 故用不定式的被动式。句意:明年即将竣工的机场将有助于推动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典例2】_______among the crowd by Mike, her net friend, she was wearing a bright blue skirt in particular.

A.Recognized

B.To be recognized

C.To recognize

D.Having been recognized

【解析】B。考查非谓语动词。用不定式表目的状语。动词recognize和she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故不定式用被动语态形式。句意:为了在人群中被她的网友Mike认出来, 她特意穿了一条非常明亮的蓝色裙子。

热点一:一般现在时态

一般现在时主要表示现在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在条件、时间、让步等状语从句中, 可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的动作。例如:

(1) His father works on the farm.他的父亲在农场工作。

(2) Even if it snows tomorrow, the performance won't be called off.即使明天下雪, 演出也不会取消。

【典例1】Around two o'clock every night, Sue will start talking in her dream.It somewhat_______us. (2013年湖南卷)

A.bothers

B.had bothered

C.would bother

D.bothered

【解析】A。考查时态。此处讲的是目前的情况, 故用一般现在时态。句意:每天晚上大约2点的时候, Sue就会开始说梦话。这使我们很烦。

【典例2】—My computer broke down again yesterday.

—My computer is of the same brand as yours.But mine_______very well.

A.work

B.works

C.is working

D.worked

【解析】B。考查时态。此处强调平时的工作状态, 故用一般现在时态。

热点二:现在/过去进行时态

现在进行时主要用于:

1.表示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

2.表示现阶段正在进行的动作, 但此刻不一定正在进行。

3.表示反复发生的动作。常与always, constantly, forever, all the time等连用, 表示说话人的不满、愤怒、抱怨、赞赏等情感。例如:

(1) Go and see what is happening.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2) It's said that he's writing a novel.据说他在写一本小说。

(3) She's constantly leaving things about.她总是丢三落四。

(4) He's always helping those in trouble.他总是帮助有困难的人。

重点提示:

1.一些表示位置移动的动词, 如come, go, leave, stay, start, take, arrive, move, close等也可以用进行时态表示将来的动作。例如:

He is coming back tomorrow.他明天回来。

2.过去进行时的构成是“was/were+-ing分词”。过去进行时与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基本相同, 只是助动词要用过去时形式。例如:

(1) What were you doing at 10 o'clock last night?你昨晚10点在干什么?

(2) The naughty boy was making trouble all the time.那个淘气的男孩总是惹麻烦。

【典例1】—I don't understand why you didn't go to the lecture yesterday afternoon.

—I'm so sorry.But I_______my homework. (2013年湖南卷)

A.had done

B.was doing

C.would do

D.am doing

【解析】B。考查时态。此处讲过去某个时间正在发生的事情, 故用过去进行时态。句意:———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昨天下午没有去听讲座?———对不起。我当时正在做家庭作业。

【典例2】You_______such stupid mistakes.I'm ashamed of you!

A.are always making

B.were always making

C.have always made

D.will always make

【解析】A。考查时态。always, often等频度副词与现在进行时连用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此处表示“不满”情绪。句意:你老是犯这么愚蠢的错误。我为你感到羞耻!

热点三:一般将来时

一般将来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例如:

(1) I'll be back in a minute.我马上就回来。

(2) He'll tell you all you want to know when he comes back.他回来后会把一切告诉你。

重点提示:一般将来时还有以下几种表达方法:

1.用be going to

⑴表示根据计划或安排要发生某事, 例如:

She's going to study abroad after graduation.她打算毕业后去国外学习。

⑵表示根据某种迹象判断要发生某事, 例如:

It's going to snow, I think.我想天要下雪了。

2.用be to do表示“按计划或安排做某事”。例如:

We are to have an English exam next week.我们下周有个英语测试。

3.用be about to do, 表示“即将发生某事”, 不与明确的时间状语连用。例如:

Hurry up!The bank is about to close.快点, 银行就要关门了。

4.过去将来时通常用于宾语从句中, 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看将来要发生的动作。例如:

He said that he would visit the zoo the following day.他说他第二天要去参观动物园。

【典例1】“What do you want to be?”asked Mrs.Crawford.“Oh, I_______president.”said the boy, with a smile. (2013年湖南卷)

A.have been

B.am

C.was

D.will be

【解析】D。考查时态。根据问话人说的“What do you want to be?”可知这是问将来的情况, 故此处用一般将来时。句意:Crawford夫人问, “你将来想做什么?”这个男孩笑着说, “我想当总统。”

【典例2】—Mary looks so excited and happy.

—_______, if you win the first prize.

A.So will you

B.So do you

C.So would you

D.So did you

【解析】A。考查时态和特殊句型。此处表示对将来情况的一种假设, 故用一般将来时态。后面的条件状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句意:———Mary看起来很兴奋和高兴。———如果你得了一等奖, 你也会这样的。

巩固与提高:

1.—What's the matter with Philips?

—Something must have happened to him.He left home three hours ago, but_______at the party!

A.didn't arrive

B.isn't arriving

C.hadn't arrived

D.hasn't arrived

2.—Ted, will you go shopping with me this afternoon?

—I would like to, but my neighbor, a lovely girl, along with her friends, _______me to join them in building a snowman.

A.has invited

B.have invited

C.are inviting

D.is inviting

3.In China, employers_______to hire disabled workers at present.

A.are encouraged

B.encourage

C.were encouraged

D.encouraged

4.At the end of next year, a music festival_______in our school.

A.will be held

B.will hold

C.is held

D.was held

5.—Why do you look so puzzled?

—Oh, I_______over a most difficult maths problem.

A.thought

B.have thought

C.am thinking

D.think

6.—Mike, you_______very tired.

—Oh, I stayed up lat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last night.

A.look

B.looked

C.have looked

D.are looked

7.If this product does not give complete satisfaction, please return it to the manufacturer stating when it_______.

A.is purchased

B.will be purchased

C.purchases

D.has purchased

8.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hina_______about 350 Confucius Colleges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2004.

A.opens

B.opened

C.has opened

D.will open

9.You can examine the exhibits in the museum, but you_______to touch them.

A.don't allow

B.are not allowed

C.were not allowed

D.didn't not allow

10.—Professor Wang, shall I go to your office, asking for your advice about my article this afternoon?

—Don't come to my office this afternoon.I_______an experiment at that time.

A.will be doing

B.was doing

C.have done

D.am doing

11.A British man who said on Twitter that he would blow up an airport if his flight was delayed_______guilty of sending an offensive messageover a public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 a court last week.

A.found

B.was finding

C.is found

D.was found

12.His thick glasses suggest that he_______poor eyesight.

A.have

B.had

C.has

D.should have

13.—I expect the children will have a wonderful performance at tomorrow's Christmas party.

—So do I.They_______hard in the past two weeks.

A.practised

B.had practised

C.have been practising

D.will practise

14.—My bike_______missing!

—I saw a tall man riding a red bike away five minutes ago.

A.went

B.has gone

C.had gone missing

D.will go

15.He_______that a hurricane was coming before he was killed in the flood.

A.was warned

B.had warned

C.had been warned

D.warned

16.—It is time to have sports.Let's go.

—I'm sorry.But the class teacher asked me to work on the wall newspaper yesterday and I_______it.

A.didn't finish

B.don't finish

C.haven't finished

D.hadn't finished

17.He is famous for inspiring people, and _______to make speeches in colleges.

A.is often invited

B.was often invited

C.often invites

D.often invited

18.—How do you find the end of the film last night?

—I don't find it surprising.Because I_______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before Isaw the film.

A.read

B.have read

C.had read

D.was reading

19.—Have you moved into your new flat?

—No, I haven't.It_______at present.

A.will be decorated

B.was decorated

C.is decorating

D.is being decorated

20.—I told you to bring a dictionary with you before the school was over.

—I am sorry, but this morning I was such a hurry that I forgot_______of that.

A.to remind

B.being reminded

C.to be reminded

D.reminding

21.In the past few centuries, the lighthouses along North Carolina's coast_______as signs of safety for travelers at sea.

A.was recognized

B.have recognized

C.recognized

D.have been recognized

22.Tom stopped to observe the girl, convinced that he_______her somewhere.

A.saw

B.has seen

C.had seen

D.would see

23.—Why not go to see the film called“This is it!”about Michael Jackson at the weekend?

—Oh, I_______it.It is just so-so.

A.saw

B.have seen

C.will see

D.am seeing

24.—Why do you look so worried?

—My house_______last night.A lot of valuable things have been stolen.

A.has been broken into

B.broke into

C.was broken into

D.is broken into

25.Though all his friends criticized him, he insisted he_______nothing wrong.

A.had done

B.do

C.has done

D.could do

26.—Have a rest.You_______for a long time.

—No.I have to make up for the missing lessons when I was ill.

A.had read

B.have been reading

C.read

D.will read

27.—Don't move!A bee_______on your collar.

—My God!

A.landed

B.is landing

C.was landing

D.lands

28.—Your photos_______, Sir.Here you are.

—Thank you.Mm.The pictures look very good.

A.are developed

B.have been developed

C.were developed

D.will be developed

29.It remains_______how many senior citizens will actually benefit from this new plan.

A.to see

B.being seen

C.seen

D.to be seen

30.Everybody hopes for dignity and everybody dislikes_______.

A.to be laughed at

B.laughing at

C.being laughed at

D.to laugh at

答案与解析:

1.D。考查动词时态。用现在完成时, 强调对现在的影响。

2.A。考查主谓一致和时态。本句的主语是my neighbor, a lovely girl是my neighbor的同位语, 故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因为强调动作对现在的影响, 故用现在完成时态。

3.A。考查时态和语态。encourage和employers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用被动语态形式。根据时间状语at present可知此处用一般现在时态。

4.A。本题考查时态和语态。根据时间状语at the end of next year可知, 此处应用一般将来时态。hold和music festival存在动宾关系, 故用被动语态形式。句意:在今年年底, 我们学校将举办一个音乐节。

5.C。考查时态。前面的句意中look so puzzled表明“思考难题”正在进行当中, 故答案选C。

6.A。考查时态。根据称呼语Mike可知此处讲目前的状态, 故用一般现在时态。

7.A。考查被动语态。purchase和it存在动宾关系, 故采用被动语态形式。此处讲一般性情况, 故用一般现在时态。

8.C。本题考查时态。根据时间状语since 2004可知此处用现在完成时。句意:因为汉语在世界各地受到欢迎, 自2004年以来中国已在全球建立了约350所孔子学院。

9.B。考查动词语态。allow和you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故用被动语态形式。根据语境, 此处应用一般现在时态, 故答案选B。句意:你可以观看博物馆里的展品, 但你不可以用手摸。

10.A。考查时态。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指将来某个时段正在发生的事情, 故用将来进行时态。

11.D。考查时态语态。find和man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故find用被动语态形式。根据时间状语last week可知此处用一般过去时。句意:那位在微博上说, 如果他的航班延误就炸毁机场的英国男子, 上周因为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送犯罪信息而被法院认定有罪。

12.C。考查时态。suggest在此表示“表示, 说明”, 后面宾语从句的谓语动词需要用陈述语气形式。根据语境, 此处应用一般现在时态。句意:他戴着厚厚的眼镜, 表明他视力不好。

13.C。考查时态。现在完成进行时强调动作的延续性。

14.B。考查时态。用现在完成时强调对现在状态的影响。

15.C。考查时态和语态。warn的动作发生在was killed之前, 故warn用过去完成时态。He和warn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故用被动语态形式。句意:在他被洪水淹死之前, 曾有人警告他风暴即将来临。

16.C。考查时态。强调动作对现在的影响, 故用现在完成时态。

17.A。考查时态和语态。根据前一句可知, 后面应用一般现在时态。he和invite存在动宾关系, 故用被动语态形式。句意:他口才好, 经常被大学邀请去作演讲。

18.C。考查时态。read the novel的动作发生在see the film动作之前, 故此处应用过去完成时态。句意:———昨天晚上看的电影的结局你觉得怎么样?———我并不觉得这个结局令人吃惊。因为我在看电影前已看了同名小说。

19.D。此题考查时态和语态。根据句意可知, 公寓正在装修之中, 故用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形式。句意为:———你搬到新公寓里去了吗?———还没有。目前公寓正在装修当中。

20.B。考查非谓语动词。forget doing sth表示“忘了曾做过某事”, 很明显“提醒”已发生, 故用动名词形式, 而且I和remind之间存在被动关系, 故用动名词的被动语态形式。

21.D。考查时态和语态。recognize和the lighthouses存在动宾关系, 故用被动语态形式。根据时间状语in the past few centuries可知此处应用现在完成时态。句意:过去的几个世纪, 沿着北卡罗来纳州海滨的这些灯塔一直被海上的旅行者们认可为安全信号。

22.C。本题考查时态。根据句境可以判断see的动作发生在stopped之前, 即“过去的过去”, 故用过去完成时态。句意:Tom停下来看着这个女孩, 相信他曾经在什么地方见过她。

23.B。考查动词时态。从后面的评价可以判断, 答话者已看过了这部电影, 故用现在完成时态, 强调对现在的影响。

24.C。考查时态和语态。My house和break into之间存在被动关系, 根据时间状语last night可知应用一般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形式。

25.A。考查时态。insist意为“坚持认为”, 后面的宾语从句应用陈述语气。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用过去完成时态。句意为:尽管所有的朋友都指责他, 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事。

26.B。考查时态。根据Have a rest可知, 讲话时“read”的动作还在进行当中, 故用现在完成进行时, 强调动作的延续。

27.B。考查时态。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之中, 故用现在进行时态。句意:———不要乱动!一只蜜蜂正落在你的衣领上。———我的天呀!

28.B。考查语态。根据语境可以判断动作刚刚完成, 故用现在完成时态。因为主语photos和动词develop之间存在被动关系, 故用被动语态形式。

29.D。本题考查非谓语动词。remain后面要求接不定式作表语, 逻辑主语it和不定式see之间存在被动关系, 故see用不定式的被动语态形式。句意:有多少老年人会从这个计划中实际受益还有待观察。

30.C。考查非谓语动词。dislike后面要求接动名词, 且everybody和laugh at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故用动名词的被动形式。句意: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尊严, 没有人喜欢被人取笑。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与发展对策 第10篇

1.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高效新农业。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发展新农业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夯实农村经济基础的重要途径。

2. 以彰显文明为主题,树立健康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树立新风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努力形成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开放特色的良好民风。

3. 以科教兴农为依托,培育现代新农民。

培育新农民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4. 以促进和谐为宗旨,塑造宜居新环境。

构建和谐农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塑造新环境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1. 农民总体文化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

这既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以逾越的障碍。

2. 农村教育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要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教育。

3.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从农村现状来看,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落后,农村公用事业用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经营管理也较粗放。

4.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

目前,在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仅占全国农村人口的44.7%,由于医疗市场的变化,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仍以互助共济的目的为主,处于低水平、广覆盖的阶段,难以完全满足农民的医疗服务需求。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1. 制定新农村建设促进法,建立权益保障机制。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以法制作保障,确保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应尽快制定新农村建设促进法,明确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将农民减负事项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失地农民的补偿、转移就业等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协调统一的财政支农机制,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稳定增长。

2.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使农村劳动力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制约教育在不断向后推迟,为的是让国民在更高更宽广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高层次化,提高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在于其创新能力上。

3. 大力发展农民转岗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人口转移角度预测:每年通过升学转出400~500万,通过职业培训转出400万,在20~30年内自然减员1亿,转出1亿,新增1亿,农业人口(城乡二元户口制度改革后,以农业人口为准)减到全国人口的50%(农村8亿/全国16亿);通过进一步发展在50~60年内减到全国人口的30%(4.8亿/16亿),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目标。按建国后城市化率发展过程预测(谨慎乐观预测):1982~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平均每年增长0.86%,要达到70%,需要39.5年。快则2040年实现,如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可能推迟到2060~2070年,需要60~70年的时间。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

4. 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培养农村后继农民。

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农村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具体做法是: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2”、“2+1”(还有2.5+1)教育,即在二三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年的绿色证书培训。根据教育部、农业部文件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绿色证书教育,在初中阶段有效实施,学生就有了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农村产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和高中教育在广大地区的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郊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向高中后推迟;中部地区逐步向高中后过渡;西部地区仍在初中阶段实施一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内容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二三产业发展。通过绿色证书的分级培训,将现在的农民职业教育按对象分成大众化的农民技术入门培训、骨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农民、先导农民的培养。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相结合,这是在农村普通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农村普通教育,培养和确保较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劳动力,确保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5. 加强农村基本医疗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是保护农村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手段。一是要强化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村卫生室逐步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二是积极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此基础上,切实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和药品价格监管,规范医疗卫生服务秩序,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确保农村卫生机构有效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三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四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特殊的资助政策,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等方式,加强对面向农村的适用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

6. 建立健全农村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从注重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转变到协调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来。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关乎国运,情系民生的大事,是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得到解决,全社会范围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具体操作上,坚持“总体长远设计、分项逐步实施、突出重点难点、建立制度体系”的原则,全面谋划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可根据城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不同情况,研究建立三个不同特点的社会保障模块,提出三者可以转换对接的具体保障办法,建立实行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个人、集体和国家能力可承受的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城乡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需求,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7.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障。

在县、乡镇班子及党员干部中,开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增强亲民意识,提高为民本领,实现富民目标。从基层干部的实际出发,要破除旧的思想,确立创新意识,建立和完善以领导干部联系点为主的干部深入基层的制度,促使县乡领导干部时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群众疾苦,拉近与农民的距离,贴近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

8.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带动农民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理顺体制,稳定队伍,明确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公益性职能,实行基层人员县级通管,创新理念,改进方法,提高服务能力。引导农民调整经济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由一般口号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由行政计划型向市场引导型转变,由主抓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村二三产业转变,由主抓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由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向推进农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

总之,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此,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同时又要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

摘要:新农村建设问题,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了制定新农村建设促进法、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喻国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J].中国西部科技.2007,(7)3-4.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11篇

【关键词】激发 兴趣 效率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人体废物的排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12篇

1 教学目标及意义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 为学生理解和认识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做好知识储备, 并通过一系列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 通过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就是: (1) 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等活动, 帮助学生获得泌尿系统的组成; (2) 知道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和排尿的意义; (3) 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 知道人体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5)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

2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排泄是机体物质代谢全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泌尿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如图1所示。

2.1 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尿的形成包括以下三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和分泌、排泄作用, 如图2所示。

2.1.1 肾小管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 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 形成原尿。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 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 其他成分都与血浆几乎相同。

2.1.2 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 其中的水和某些溶质被管壁上皮细胞全部或部分地重吸收回血液。例如, 葡萄糖和氨基酸完全被重吸收;水和一些盐类中的钠、钾、钙、氯等成分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尿酸等则重吸收较少;肌酐完全不被重吸收。上述被重吸收的物质大部分由近曲小管重吸收, 而其他各段重吸收较少。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血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过肾小管和集合管, 由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 最后成为终尿, 如图3所示。

2.2 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除了有重吸收作用外, 还有分泌和排泄作用。这就是说, 并非尿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肾小球滤出的, 实际上有一部分物质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分泌作用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将所产生的物质 (如H+、NH3等) 分泌到小管液中。排泄作用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而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主动转运到小管液中的过程。例如, 青霉素等药物, 主要就是通过肾小管的排泄作用排出体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 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 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3 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一个成年人一年要排出约800千克的粪尿, 我国共有13亿人口, 如果排到环境中将达到10多亿吨。那么如何将人类粪尿化害为利呢?

2.3.1 建立沼气池

在密封的沼气池中, 那些能够生活在缺乏氧气条件下的细菌会大量繁殖, 它们将人类粪尿的有机物分解, 并且产生沼气。沼气的成分主要是甲烷。甲烷是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 是清洁的燃料。沼气池中的残渣和残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 可以作肥料。另外, 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 释放出的能量形成高温, 高温可以杀死各种细菌和虫卵。

2.3.2 高温堆肥

将人类粪尿推积起来, 使细菌和真菌大量繁殖, 细菌和真菌等可以将有机物分解, 并且释放出能量, 形成高温。高温推肥是生产农家肥料的重要方式。

摘要: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 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就成了同学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人体废物的排出。它在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 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 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知识贯穿起来, 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所以本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一篇:领导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