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范文

2024-09-07

都江堰市范文(精选12篇)

都江堰市 第1篇

一、都江堰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都江堰市农作物秸秆利用总的情况较好, 利用方式主要以农艺措施为主。90%的秸秆用于了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 采用了多种模式和农业综合措施, 使秸秆得到了有效利用, 变废为宝。主要采用了3种方式进行利用。

1.推进“走道式”秸秆还田都江堰市早在2010年就已开始秸秆全量还田工作, 重点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2011年小春在示范推广“走道式”秸秆还田面积达2.5万亩, “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12.5万亩, 机械还田4.5万亩, 大春实施秸秆覆盖栽培15万亩。成功解决了秸秆大面积还田, 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 加大了技术推广力度2010年都江堰市把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作为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的重点内容。与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水稻高产优质技术项目相融合, 集中力量, 整体推进。重点抓好1 000个科技示范户的带动, 实施重点示范引导, 加快重点项目区的推广应用。

(2) 加大了科学施肥推广力度积极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后农作物的施肥技术, 促使农民施肥由“经验型”向“标准定量型”转变。将秸秆还田技术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结合、集成。通过科学施肥, 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养分。对连续2年实行秸秆全量还田的地块进行抽样检测, 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都有所增加, 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 肥料利用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使流失到环境中的氮磷钾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改善了农作物的品质和农业生态环境。

(3) 加大了机械应用力度2011年全市机械还田面积达4.5万亩, 全市14%以上秸秆还田已达到机械化作业。适用机械的积极推广, 为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了保障。

2.推进秸秆用作食用菌栽培食用菌是都江堰市的传统产业, 目前全市食用菌栽培面积达2 000亩, 都江堰市食用菌栽培基质主要以稻草、小麦等农业废弃物为主, 2 000亩的食用菌约需消耗利用秸秆达20 000亩。

食用菌的生产基质主要为作物秸秆 (如稻草、油菜秸秆) 农业废弃物。近几年来, 通过技术创新, 金针菇、草菇、双孢蘑菇等食用菌栽培对秸秆的消化能力逐步增强。利用稻草秸秆农业废弃物作为新的培养基质生产食用菌, 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 有效地控制了秸秆焚烧现象, 使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3.推进秸秆燃料利用都江堰市农民采用最传统的秸秆利用方式, 把农作物秸秆用作家庭烧火煮饭的一种燃料, 既有效地利用了废弃物, 又避免了城市的环境污染。

二、都江堰市秸秆利用方向

都江堰市在原有的利用基础上, 积极开拓新的利用途径, 更好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秸秆直接或经青贮、氨化作饲草养畜利用处理过后的秸秆能提高秸秆可吸收生物量, 提高干物质和粗纤维的消化率, 平衡营养元素, 并改善适口性, 是牛羊等家畜优质的饲料资源, 育肥的速度可比普通饲料增加许多, 适合发展适度规模的牛羊养殖业。

2.秸秆腐熟用作有机肥施用秸秆翻压还田或覆盖还田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 实行秸秆还田后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秸秆常年还田有持续的增产作用, 对维持土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3.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示范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本身就具有循环经济的特点。因此针对秸秆循环经济的特点, 结合我市新农村的建设, 可以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示范工程, 利用秸秆及其各种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形成秸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经济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变废为宝的效果, 彰显了秸秆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建设新农村、生态环保农村提供新思路。

三、存在的问题

1.农民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资源意识淡薄, 对秸秆加工利用的认识不足部分村社农户大量焚烧麦草、油菜秸秆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对获得的秸秆除部分作腐熟有机肥料和粉碎喂牲畜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农户乱堆乱放、废弃或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 还污染了环境。

2.资源利用不科学、不合理, 农作物秸秆利用滞后都江堰市缺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保型的大、中型加工企业, 因而每年农作物秸秆被白白浪费掉, 无法得以循环利用。

四、发展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认识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各部门通过新闻媒体、报纸杂志、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形式, 向农民讲清焚烧秸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大力宣传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增强群众对秸秆资源利用的自觉性。

2.加强科技创新, 推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针对我市农作物秸秆利用障碍, 加大技术创新, 积极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机具, 降低秸秆综合利用成本, 实现秸秆循环高效利用, 形成经济、实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体系。

2013年都江堰市个私协会总结 第2篇

二O一三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协会、协会党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都江堰市“两新”党工委和工商局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伟大中国梦”这一主题,以服务会员、服务社会、服务政府为中心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为都江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项献。

一、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按照市上统一布署个私协党委和协会为使“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都江堰”主题教育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都个私协发(2013)第1号《关于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文件,从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活动内容、方法步骤、推进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安排。在宣传“中国梦”主题活动时协会和协会党委印制了5000份学习资料卡组织党员和会员深入商铺店面一家一户发放资料、宣传中国梦。并请党校讲师王小莉到协会进行多场专题宣讲中国梦的内涵,结合中国梦与个私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讨论提高认识阶段和广泛交流深化理解阶段”中,主要做到了“四个落实”、“四个到位”。概括起来讲“四个落实”就是“组织落实、舆论落实、活动落实、方法落实”;“四个到位”就是“认识到位、理解到位、思想到位、行动到位”。同时开展了“四为四问”大讨论,主要内容是“为国家我奉

献什么、为社会我应做什么、为建设幸福都江堰我需要干什么、为自己我要做什么”,将广大会员、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到为努力实现都江堰梦的工作中来。

二、强化组织建设 外塑形象 内修素质

一个社团组织要做大、做强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必定得有一个强大的组织队伍、健全的管理机制,优秀的人力资源。今年来我们在组织建设、提升形象、提高素质方面主要做了几点:

一是加强了对协会机构建设,6月19日召开了理事会增补11名理事、3名常务理事,运用理事机构人员的社会辐射力推动协会发展。在建章立制方面狠下功夫,根据协会实际情况完善了8项制度为协会健康发展垫定基础。近年来协会会费收取工作异常艰难,连年的会费收入难以维持协会的正常运作,面对此困境协会会长、副会长们想方设法创新思维寻找“生血”的办法,致力于筹备服务公司的项目,并围绕成立服务公司做了大量的工作,协会今后也将持续推进该项目,实现经济强会,实体兴会提高协会自身发展的能力。为解决协会企业临时融资难的困境,去年底又成立了“内部互助金”,目前“互助金”运作良好,已帮助8家会员企业解决了临时资金的周转。

二是加强党委自身建设。为了更好的履行协会党委职能,2013年5月16日个私协党委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以会长柏龙军为党委书记的正式班子,进一步明确了进一步明确了党委工作以协会工作重心为转移、以引领和助推协会健康发展为前提,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和发展党员必

须树立优先发展精品会员意识,达到“以精品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促进协会健康发展”的新思路。今年转正的有12名正式党员,发展的预备党员14名,发展入党积极份子12名。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和四个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有效的促进了各分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见成效。一年来,协会、协会党委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3月协会获得“心向党、学雷锋、见行动”为主题活动的“先进集体”,党委书记、协会会长柏龙军获“先进个人”。党委委员、常务副会长张华康获“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协会党委获“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7月被市民政局推荐为省民政厅“4.20”庐山抗震救灾先进社团组织。年终评选出党一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5名优秀共产党员。

四是提高社会管理职能。协会的会员、党员共有25名分别当选为都江堰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副主席等资格和职务。代表广大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参政议政。向政府、人大、政协提交议案20余条。反映协会会员的呼声和诉求,维护了会员正当的合法权益。

五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升会员竟争力。今年我们先后举办“中国梦”主题宣讲、党务工作、法律法规、管理能力等培训班共6期,共有300余人次参加培训、组织了两次外出交流考察学习共有80余人参加。通过学习、考察有效地提升会员市场竟争能力,提高党员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

三、履行职能,发挥组织优势,传递正能量

协会在认真做好自身工作、服务好会员的前提下,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弘扬社会正能量;

一是抗震救震献真心。“4.20”芦山大地震发生后,协会、协会党委在第一时间成立一支由党员和会员16人组成的“抗震救灾救援队”冒着危险带着救援工具、医疗用品、食品奔赴灾区救灾,向会员发出捐款、捐物的通知,召开会长办公会商议灾后重建的支援方案。

二是抗洪抢险冲锋在前。7月8日至11日都江堰市遭遇特大洪灾,巨大的泥石流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带来了重创。协会、协会党委立即成立“抗洪抢险指挥部”,制定了我们的抗洪抢险方案,组建了一支26人的抗洪抢险小组随时待命。常务理事王世杰、王经红带领自己企业员工开着救援机具,投入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在暴雨和烈日交织中连续数天开展抗洪抢险工作。

三是帮贫济困献爱心。2013年1月10日,协会党委班子成员和协会副会长一行20人到紫坪、虹口两镇看望慰问20户困难群众,为贫困家庭共送去2万元了慰问金同时办置了2千元的年货。帮助他们过上温暖祥和的春节。在慰问中得知紫坪镇蒲晓霞家特别困难,儿子赵龙上学期间无学费来源时,柏会长当即决定资助赵龙完成学业,并在除夕前特为他购买了新衣等物品,满足了赵龙过新年穿新衣的愿望。2013年8月协会和协会党委向会员和党员发起“捐资助学”的倡议,历程两个多月的逐户走访、调查、摸底,制定出了捐助方案。11月23日至24日利用学生放假在家的机会,党委书记、会长柏龙

军,党委委员、常务副会长张华康,党委委员、副会杨桂仙、副会长李林涛、孟军等冒雨深入8个乡镇,将3.2万元捐款分别赠送给11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家中,鼓励他们用心读书,将来用知识和勤奋的工作业绩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把爱心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爱心正能量续继发扬光大。

四、情系会员办实事 凝聚力量求发展

协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广大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的支持,如何当好协会这个“娘家”,把会员的力量汇集成一个“拳头”关键在于为大家办实事,让会员感受到有“家”的温暖。

一是情系会员家中平常事。会员家中有伤、残、病、亡,协会主动上门看望慰问。会员开张营业协会领导和成员上门道喜祝贺,会员遇上纠纷或矛盾主动上门调解,会员经营有困难协会主动关心帮助解决。今年崇义镇的罗先忠所经营的实木门因“7.10”特大洪水遭受了巨大损失。常务副会长张华康、副会长唐林得知消息后带领协会办公室人员实地调查、了解灾情,做好劝导罗先忠的思想工作,并讲明用有关政策法规,帮他因电厂防洪设施不规范造成的损失,解除了他心中的迷惑。青城后山的农家乐业主因受“7.10”特大泥石流影响,黄金经营期关门谢客使他们心中忐忑不安,副会长杨桂仙、协会理事周康、苟志琴、骆秋燕等将会员的意见集中起来达成共识,并和专家一道对青城后山的农家乐进行安全评估工作。经过十来天的艰苦努力,青城后山的农家乐提前恢复开门接客,重现往年繁荣景象。

二是发挥优势资源共享。利用协会会员众多,行业分布广泛的特点和优势,协会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向会员传达各类信息。让会员了解市场行情,推动会员之间的销售互惠活动,幸福、灌口两个分会以签订《互惠协议》的形式发放“会员卡”,推动会员之间的销售和消费,达到既降低成本,以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是为会员提供免费服务。今年来幸福分会为会员免费提供办理各类经营相关证照200余本。这样的有效服务,赢得了会员做生意的时间,减轻了工作压力。

四是帮助会员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针对有的中小型企业因资金周转短缺、经营困难的情况,协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提供帮助。一是与成都市农商银行签有长期合作协议,为会员提供利息优惠,程序便捷的贷款服务。二是协会协会成立“内部互助金”帮助会员解困救急。让会员企业都有逐步发展壮大的机会,为和谐社会多一份贡献的力量。

在过去一年的协会和协会党委工作中总的发展是好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协会工作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在协会自身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和加强;二是服务项目针对性还不够强,服务能力和措施还不能完全适应协会发展需要和会员需求,服务工作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还不够宽;三是协会和分会的自身建设和工作开展不够平衡,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与服务型协会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四是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协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

中认真加以改进,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五、二

O一四年的工作思路

第一,要围绕服务,情系会员,进一步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服务工作是协会的立会之本,是增加协会凝聚力的重要措施。2014年不断拓宽为会员服务的领域,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应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强化协会的服务意识,拓展协会的服务领域,扩大协会的服务受益面,提高协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要主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会员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在拓展经营领域和建立完善法律体系方面努力为会员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要进一步做好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搭建融资信贷、市场营销、项目合作、会展交流和信息服务等平台,引导会员交流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谋发展。要继续努力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会员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开创协会服务工作新局面。

第二,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覆行职能,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做好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持续引导个私企业主回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光彩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起好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在保障民生、吸纳就业、调解劳资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有所作为。加强宣传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和会员中的先进典型,同时要通过协会的基层组织,把个体私营企业

从业人员团结起来,引导个私企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践行伟大中国梦,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都江堰贡献力量。

第三,要推动发展,加强指导,进一步做好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个私协会要在工商部门派驻协会党建指导员和“两新”党工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努力做好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切实巩固党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中的执政基础。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紧贴个体私营经济产业发展开展党建工作和党员发展工作,力争在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党组织作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第四,要开拓创新,固本强基,进一步提高协会自身发展能力。自身建设好是协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推进协会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是服务型协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的理事领导机制,充分发挥会长和理事的辐射作用,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协会基础建设,工作重心继续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多渠道多层面宣传和弘扬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不断扩大协会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各级协会的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协会服务质量和水平。

2014年协会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新的一年里,协会广大会员、党员要振奋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大家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去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

谢谢大家!

春节快到了,祝各位领导春节快乐,身体健康,全家幸福!祝会员朋友、党员同志春节快乐、身体健康、幸福美满、生意兴隆、来年财源滚滚!!

都江堰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

都江堰市 第3篇

猕猴桃园;地下水;土肥水;整形修剪

1.低产低质猕猴桃园原因分析

A.土壤板结不透气

栽培初期对品种特性了解很少,栽植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要求不严。山丘区有的栽植在20~30cm的薄土上,有的栽植在重粘土上,有机质少,通透不良,土壤板结,猕猴桃根系难以扩展,造成猕猴桃后期生长发育受限,甚至发生死树现象。

平坝园区多是水旱轮作的水稻田改种的猕猴桃,土壤质地差异大,有粉壤土,也有黄壤粘性土,有的近似白鳝泥,个别为冷沙地和泥炭地。犁底层以下的土较为紧实。造成根系生长受阻,长势弱,7~8年的树没有形成良好的丰产树冠;树体参差不齐,抗逆能力极弱,枝条短、小,充实度相对差,早期落叶现象发生严重。

B.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

山丘区栽植前土壤改良不彻底。过去挖穴栽植为60~100cm深,50~80cm宽,而且多是穴上口大底部小的“升子状”,雨季穴内易于积水;栽后深翻扩穴不到位或没有深翻,造成根系伸展困难、扩展受限、树盘溏水、淹没根系,使树体抗性减弱,出现早期落叶病,诱发根腐病。

平坝区地下水位偏高,排水不良,有的园区地下水位不足1m。有的仅离地面60cm左右,根系生长遇水受阻或浸渍,易发生根腐病而死树。

园地杂草丛生,湿度大,导致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特别是水花生与猕猴桃呈现较为严重的争肥、争水、争地的现象。

C.整形修剪不合理

树体结构乱,层次不明,出现多主干、多主蔓,树冠荫蔽,结果部位大量外移;修剪尺度把握不准,造成树冠紊乱,棚架歪斜,不能形成丰产树型。

D.雄树配置少

栽植时由于只考虑到单位产量,过分依靠人工授粉,人为减少雄株的配置,导致花粉量不够。对死树未及时补植,造成缺株,影响单位产量。

E.施肥量不足,施肥方法不当

长时期使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投入少,使土壤质地变差而板结,使树体生长势减弱而衰老。生长期多将肥料撒施于土面上,易造成肥料蒸发或雨水冲刷损失,或撒施肥料后灌水不足使肥料只能存在于表土10cm左右,大部分被杂草吸收,树体吸收较少。

F.病虫害防治不及時

没有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对病虫害没有能及时防治,用药防治随意性大,影响果品质量和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用药成本。

2.对策

根据猕猴桃标准种植技术要求,必须加强深翻改土,合理修剪,增加雄株配置等管理才能有效改变猕猴桃园低产低质状态。

A.加强土肥水管理

深翻扩穴,改良土壤,合理施肥。扩穴要求距主干15~25cm处开挖,以原定植槽(穴)底部硬土层起开挖,逐渐加深至厢壁,并破除厢壁直达厢沟。一般深挖宽度投产树30cm左右,幼树50~70cm,初栽树100cm,深度50cm逐渐加深到100cm以上;增施大量有机肥。在采果后以有机肥为主,投肥总量占全年施肥总量50%,深翻改土处占株施肥总量的50%。方法:结合扩穴将株施肥总量的50%撒于深翻处,再用刨锄将肥与泥土混匀后,回填于沟内。通过几年改土增肥,使树盘土壤疏松肥沃,利于根系生长,同时也防止了树盘积水。

保证果园正常排灌。平坝区主要做好疏通沟渠,加强排水工作。扩修排水沟渠,加深加宽围沟,加深厢沟,达到雨过园干。一般厢沟深度达80cm左右,宽50cm,围沟深100cm左右,宽80cm,任何作业道两边均有围沟,主要排水沟在暴雨时水面应低于围沟20cm以下,反之主排水沟渠的水会进入园内淹厢沟,使园内积水。山丘区水分供应较差,应做好微水治旱工作,修建蓄水池,一般每0.33~0.66公顷修筑一个10m3左右的蓄水池,利用雨季贮备水源,供猕猴桃生长需水时期用水。

种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每年8~9月在厢面上撒播大苕子(紫云因),亩用5kg左右,第二年四月底五月初,开花期割后覆盖于厢面上,并用厢沟土压埋;五月底、六月初可播种豆科类作物,待豆科作物开花时割去地上部分,覆盖于厢面上,用厢沟土压实。这样既可控制园内的杂草又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氮肥的含量。

B.合理整形修剪

对多主干或没有明显主干的树,要选择一生长强壮而直立的干作为主干培育,其余逐步疏除;对多主蔓或没有明显主蔓的树,要选择两条生长旺盛且充实的枝蔓作为主蔓培育,其余枝蔓再根据需求进行修剪或疏除;对于主干过高的要适度降低主干高度,一般控制在1.8~2m内,并在此高度范围内选留主蔓进行重新培育;对主蔓过长的,应在果实采收后或冬季进行回缩,一般红阳主蔓长度1.1m左右,海沃特主蔓长度1.6m左右;对结果母枝修剪,一般红阳要求剪口处粗度1cm,海沃特剪口处粗度1.3cm。

C.增加雄株配置、及时补植

适当增加雄株比例,使雌雄株比例达到8~10∶1。对缺株少苗要及时补植,选用健壮的实生苗或嫁接苗。方法:一般用100g托布津兑水40kg加2g生根剂处理苗木根系;对死树部位的泥土移开,并将原穴土挖松消毒,客新土重新垒堆(离开原穴),栽植新苗。

D.及时防治病虫害

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搞好冬季清园,加强病虫情预测预报。根据病虫发生实际情况用药。为了减少农药的污染,除了应注意选用农药品种外。还要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尽量用低浓度进行防治,不要随意提高用药量、浓度和次数,应从改进施药方法和喷药技术方面,来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坚决制止病、虫不分,乱用农药和滥用农药;一定要分清病虫害,依据不同的防治指标,根据不同的天气、季节对病虫害适时选用适宜的药品及浓度使用。

都江堰市 第4篇

关键词:社区治理,创新,四川省都江堰市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领头雁”, 是我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 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基层社区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前沿阵地, 基层社区管理创新为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现实支撑。

1 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 都江堰市坚持重心下移, 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党领民治, 不断改革创新, 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探索形成了以“党支部领导、村 (居) 委会管理、群众主体、多元支撑、依法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实现了由自上而下的单一治理, 向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参与双向互动转变, 有效推进了社区治理创新。

1.1 以多元支撑和培育社会组织, 凝聚社区治理的合力

多元支撑是新形势下开展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都江堰市积极实施党组织引领下的社会组织培育计划, 结合群众需求,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完善构建治理体系支撑。目前, 已领办、创办社会组织500余个。一是以惠民聚力为基础, 聚焦公益服务促进社会自治。引进社会组织专业公益服务, 依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协会、老年协会、邻里互助会、院落 (小区) 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 开展了“童缘圆梦”关爱留守儿童、“幸福里有爱”助老服务、“医疗关怀进小区”等活动, 把服务送到院落坝子、田间地头, 实现服务“零距离”。二是以富民添力为重点,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上的引领作用, 由党员技术能手及种植大户发起成立了特色农业种植协会、民宿旅游协会等, 形成以“党组织+合作社 (协会) +公司+农户”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突出党组织服务指导作用, 帮助各类社会组织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找准定位, 从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引导其发展壮大, 实现对社区群众管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三是以“以文化人”为抓手, 丰富群众生活实现文化自治。通过农民诗社、基层文化联谊协会、民间艺术团、广场舞协会和骑行队等民间组织,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弘扬社会新风尚, 凝聚社会正能量。

1.2 以突出群众主体, 建立完善以院落 (小区) 为单元的自治体系, 构建社区治理有效平台

都江堰市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 通过下移自治单元, 建立了院落单元、党领共治的村民自治体系, 形成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发展的“五自”格局。一是整合院子, 形成规模适度的自治单元, 形成纵向“社区——院落 (小区) ——楼栋 (单元) ”的组织体系, 实现单元成份更小的“细胞化”和网格化管理。二是“一组两会”, 搭建党领共治的自治平台。在整合院落的基础上, 继续完善自治组织建设, 设立院落党小组, 组建院落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并在院落党组织的领导下, 开展院落村 (居) 民自治, 及时收集反映院情民意, 调解院落日常纠纷, 对院落进行自治管理。三是院规民约, 构筑依规治理的自治规范。制定民主制定院规民约等自治章程, 细化村 (居) 民义务和院委会权责, 完善规范院落 (小区) 议事会制度, 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处理公共事务。同时, 建立权责明细清单, 梳理明确社区公共区域保洁、治安巡逻、文化宣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属于院落、村 (居) 民承担的权责义务, 进一步厘清乡镇、社区、院落职责, 实现了院落管理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 从“直接管理”到“主动服务”,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2 基层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幸福街道办幸福社区、奎光塔街道办龙潭湾社区、银杏街道办壹街社区、永丰街道办民丰社区、蒲阳镇和平社区和中兴镇九农社区实地调研梳理后发现江堰市社区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问题。

2.1 自治能力不足, 管理体制上存在行政化

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 而在实际工作中, 出于社会管理需要,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尽管这些年都江堰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 所以其日常工作不得不服从街道 (乡镇) 的安排, 也陷入了繁杂的具体事务之中, 有悖于居委会成立的初衷。

2.2 社区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 缺乏退休保障机制

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 与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 一是基层社区干部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据统计, 都江堰市基层社区老龄化干部的比例已经达75%以上, 近几年老龄化现象还在持续加剧, 年轻干部将出现断层现象。二是社区主要负责人本土化现象严重, 社区书记和主任大多数是本社区内的人担任, 容易形成关系网络, 导致很多工作在关系网络内难以走出去, 存在工作打不开局面的现象。三是社区干部退休保障机制缺失现象严重, 随着2013年换届选举“一刀切”政策后, 已部分退休的社区干部目前每月只能领取1000元左右的社保工资。社区干部退休保障机制得不到保障, 严重影响了后继的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3 社区日常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

目前, 存在上级部门发号施令, 不注重工作的过程, 不下派人员到基层具体指导工作的开展, 只在给定的时间内要工作的结果现象。由于社区干部业务能力和知识的局限性, 出现对相关工作完成情况不达标, 不符合要求情况出现。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管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 民政部门仅仅对基层社区书记和主任进行培训, 但是在制定该专项资金使用的相关文件时, 未开展问卷调查, 让城市社区面对该专项资金的使用十分头疼, 导致大多数社区不敢使用或是少使用该专项资金。

3 加强基层社区治理改革, 开创基层社区治理对策与建议

加强社区的管理, 要从目前都江堰市社区的现状为出发点, 从建立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出发, 在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逐步完善社区的组织体系, 逐步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

3.1 明确社区工作职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清理现有社区工作事项, 制定社区居 (村) 委会自治事项清单和依法协助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事项清单, 实行清单管理。凡不属于清单范围内的事项, 确需社区居 (委会协助办理的, 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 与社区签订服务协议, 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办。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要下移工作重心, 依法加大对社区工作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力度, 把更多的人、财、物力下沉社区, 实现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规范社区工作日常管理, 制定社区工作规则, 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服务流程、考评及奖惩等制度, 提升社区工作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3.2 深化居民自治机制, 建立多元参与机制

依法推进社区居民自治, 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规范民主选举、实行民主决策、完善民主监督。推动居 (村) 民自治、业主自治和社团自治协同发展, 探索“楼宇自治”“小组自治”等新的自治形式, 不断拓宽自治范围和途径, 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 强化社区自治功能, 推进社区居民依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畅通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联动服务机制, 充分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 整合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和社区志愿者的服务优势, 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社区志愿服务互惠融合、协调发展。

3.3 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都江堰市 第5篇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推动全市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规范发展,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民发〔2009〕165号),结合都江堰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乡镇(街道)辖区为活动范围,不以营利为目的,开展公益服务性、文体娱乐性活动,暂不具备登记条件,具有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组织。

第三条 社区社会组织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国家政策,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违背社会道德风尚,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第四条 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管理机关是都江堰市民政局,负责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变更和注销。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是社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五条 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内容:

(一)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

(二)负责人;

(三)活动场所;

(四)章程;

(五)会员花名册(从业人员名册);

(六)活动资金和活动地域。

第六条 申请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应提供下列材料:

(一)《都江堰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申请表》;

(二)《都江堰市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备案》;

(三)会员名册(从业人员名册);

(四)场所使用权证明;

(五)章程。

第七条 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最低活动资金不得低于3000元。备案的社区社团类社会组织,会员不得少于20人。

第八条 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备案机关不予备案:

(一)拟设立的社区社会组织的宗旨、业务范围等不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第三条规定的;

(二)在同一社区区域内已有名称和业务范围相同或相近的同类组织;

(三)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

(四)申请备案时弄虚作假的;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第十条 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变更和注销的程序:

(一)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起人向乡镇(街道)领取并填写相应备案、变更或注销的申请表,有关材料一式三份;

(二)业务主管单位收到备案、变更或注销的相应材料后,对其进行初审,并填写初审意见;

(三)备案机关在收到社区社会组织提交的全部有效申请材料后,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备案、变更或注销,并颁发或收回《都江堰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通知书》;对不符合备案条件的不予办理,说明理由;备案机关应在收到全部有效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四)社区社会组织备案事项发生变更的,应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到备案机关办理变更手续。需要解散、终止的,应按章程规定的程序解散、终止,主要负责人应于组织解散、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备案机关办理申请注销手续。

社区社会组织注销的,剩余财产应在备案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指导下,用于社区社会组织所在区域的相关事业。

第十一条 社区社会组织财产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社区社会组织的财产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

第十二条 社区社会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备案机关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备案机关撤销备案,并按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一)从事非法活动或者不按章程开展活动的;

(二)涂改、出租、出借备案通知书的;

(三)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备案手续的;

(四)非法取得收入以及侵占、私分、挪用社区社会组织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五)有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

第十三条 社区社会组织不得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

第十四条 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管理:

(一)民政局负责本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管理工作;

(二)社区社会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应提前2日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每年年底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本工作总结和下一工作计划;

(三)社区社会组织名称、负责人、业务范围、活动地域、场所、活动资金等发生变更或需要注销的,应报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后,到备案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 社区社会组织编号由九位数字组织:第1位:类别,第2-3位:区(市)县,第4-5位:各区(市)县街道(乡、镇),第6-9位:四位流水编号。

第十六条 社区社会组织类别编号为:社区社会团体编号1;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编号2。第十七条 都江堰市编号为“10”。

第十八条 幸福镇为“01”、灌口镇为“02”、滨江街道为“03”、胥家镇为“04”、蒲阳镇为“05”、天马镇为“06”、崇义镇为“07”、紫坪铺镇为“08”、龙池镇为“09”、虹口乡为“10”、玉堂镇为“11”、中兴镇为“12”、翠月湖镇为“13”、青城山镇为“14”、向峨乡为“15”、安龙镇为“16”、大观镇为“17”、柳街镇为“18”、石羊镇为“19”、聚源镇为“20”。

第十九条 《都江堰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通知书》、《都江堰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申请表》、《都江堰市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备案》、《都江堰市社区社会组织申请变更备案表》、《都江堰市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注销备案表》式样由都江堰市民政局制定。

都江堰之秋 第6篇

都江堰的秋色,是从都江堰大道两旁的银杏树开始显现的。银杏树是都江堰的市树,所以都江堰很多街道两旁都种满了银杏树。这些银杏树,春天开始发芽,夏天枝叶茂盛,到了秋天,树叶变黄了,纷纷扬扬地落下来,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这时候的都江堰充满了迷人的气息。

都江堰的秋天是美丽的。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秋高气爽,让人感到心情愉快。太阳露出笑脸,映在金黄色的树叶上,让人有些晕眩。银杏树叶随着微风,和着鸟儿的歌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远山近树,像一幅泼墨山水画。这一切怎不让人陶醉?

都江堰的秋天是凉爽的。瑟瑟秋风中,有的人迎风而上,有的人打着哆嗦,有的人则早已穿上了厚厚的衣服……街上买冰淇淋的人少了,冷饮店换上了热腾腾的饮料;街上穿夏装的人少了,服装店里换上了漂亮的秋装……不过,都江堰并没有因为天气而变得冷清,依然显露出热烈的气息:商店里人山人海,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都江堰的秋天是忙碌的。金色的原野,饱满的谷穗,随着秋风,凝成金色的波纹;山上的猕猴桃、苹果、红柿……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使人馋涎欲滴。农民伯伯忙着收获,脸上露出了笑容;工人叔叔忙着给人们修新房,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他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清洁工们清扫着满街的落叶,无论刮风下雨,他们总能让街道变得干净整洁,当我们的城市更漂亮时,他们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都江堰的秋天是惬意的。夜晚,华灯初上,人们散着步,踩着银杏叶,就像踩着厚厚的地毯;小孩子们捡着树叶,玩闹嬉戏……这一切是多么惬意啊!

秋,随落叶而至,随白雪而离;秋,似落叶飘进我的心中,又似白雪将我笼罩。这秋,这落叶,让我无法忘怀……我在思秋,思这秋的迷人,思这秋的热烈,思这秋的忙碌,思这秋的惬意。

我爱都江堰的秋天!

指导老师史丽卿

都江堰市 第7篇

1 发展的优势

(1) 交通区位优势。都江堰市距成都市仅39 km, 处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 是成都市规划的7个卫星城之一, 是世界遗产地九寨·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乐山·峨眉山的黄金旅游枢纽。成灌高速公路、都汶高速公路、成灌快铁和成青旅游快速通道穿越市境, 岷江一、三号跨江大桥建成通车, 形成了集铁路、公路为一体的交通网络, 构成了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 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 地缘文化优势。都江堰水利工程2 260多年的历史使其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之岷江流域古代西北草原文化和巴蜀文化交流传播, 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 使乡村旅游区 (点) 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 产业基础优势。都江堰市列为四川省现代农业重点县,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 建成十万亩猕猴桃示范区和成都 (西部) 农产品交易中心, 成功举办国际猕猴桃节等节会活动。建设21个新农村综合体, 整治6个乡镇林盘, 农村“微田园”建设卓有成效。2012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收入11.7亿元, 从业人员11.2万人, 农家乐乡村酒店近千家, 其中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4家, 熊猫驿站品牌连锁乡村酒店7家。

2 其主要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和行业管理。都江堰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 相关部门和各乡镇 (街道办) 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组建了全市乡村旅游协会, 指导农家乐旅游经营户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

(2) 强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 推进都江堰市旅游标准化工作。建设8个4A级乡村旅游景区, 完成乡村旅游全景图、导览图、景点说明牌、指示牌以及旅游沿线店招、店牌、交通指示牌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成一批综合性乡村旅游服务集聚点, 乡村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3) 打造特色风情城镇。按照突出特色化、体现差异化要求, 着重保护开发川西农耕文化、川西林盘、民族民俗文化, 建设以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民俗体验、道家文化、自然风貌等为主题的现代田园风情小镇。泰安古镇、向峨风情猕猴桃小镇、大观欧洲风情小镇等初步建成。

(4) 多元开发农业旅游产品。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 引进漂流、探险、攀岩等项目, 建设龙门山国际户外运动基地;依托农业资源, 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 开发猕猴桃、茶叶、果酒等特色旅游产品, 提高附加值。

(5) 推进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按照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集中连片建设“天马德弘绿海农趣园”“中国道茶生态观光园”“田园香花”等景区化农业园区。青城红阳猕猴桃基地、虹口乡高原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发展思路不够开阔。以农家乐为主, 但“农”和“乐”并不突出, 起点不高, 经营模式单一, 收入来源以提供乡土特色风味餐为主, 娱乐活动以棋牌为主, 体验式、参与式乡村旅游产品少, 也没有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

(2) 经营管理比较混乱。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同质化多, 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距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 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 做特色、创品牌办法不多。

(3) 开发普遍缺乏规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都是跟风盲目上马, 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 建筑风格和装饰雷同, 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意。没有提炼和培育企业文化, 没有强力的农业产业支撑, 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匮乏。一是经营粗放, 对延伸产业链、延长游客在乡村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办法不多;二是疏于管理, 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 服务技能欠缺;三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生活习惯, 加之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 农村环境受到污染。

4 对策思考

(1) 切实加大组织协调保障力度, 强化行业自律。按照“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市级、乡镇和协会三级管理模式。强化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 市级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加大财力投入, 完善扶持政策, 做好监管服务工作。各乡镇政府 (街道办) 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具体管理工作, 有条件的职能部门工作权限下放到乡镇。组建以乡镇为单位的乡村旅游协会分会, 强化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

(2) 制定发展规划, 强化规划引导。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编制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与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环境、建筑质量等因素, 从严控制沿山地区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沙西线和成青线片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在规划区内的农家乐鼓励其上档升级, 对不在规划区内的经营户研究其转行, 并配套相应政策。

(3) 实行行业准入机制, 强化安全意识。建立业主申请, 乡镇协会分会初审, 乡镇政府、市级卫生部门 (符合卫生要求颁发卫生许可证) 、环保部门、食药监部门、国土部门、旅游部门 (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出台质量标准, 符合质量标准的颁发农家乐标志牌) 提出意见, 税务部门颁发税务登记证, 工商部门对符合要求的颁发营业执照的审批程序。涉及住宿的乡村酒店还应向消防部门办理消防许可证和公安部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

(4) 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 强化精致发展。实施农业品牌化工程, 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养生食品。实施农业景观化工程, 建设一批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 发展景观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 打造一批高端化的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和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发展要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在发挥优势做好农家休闲、消夏避暑等旅游业态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农事体验型、乡村康体健身型等模式的乡村旅游, 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村寨, 建设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三优”村庄。

(5) 搞好从业人员培训, 强化素质提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职能部门作用, 通过校地合作、专家讲授、现场指导等形式, 对农家乐乡村酒店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从服务流程、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通过培训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经营意识。指导农家乐乡村酒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服务程序、操作标准, 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6) 构建新型经营主体, 强化农旅融合。积极构建以星级农家乐为基础、以休闲农庄为主体、以农业旅游公司为引领的新型休闲农业经营体系, 引导以农用地为重点的生产要素规模化流转, 推动农业产业基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 加快美丽田园、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实现产景一体、产村相融。办好都江堰市“大青城”川派盆景艺术节、国际猕猴桃大会、三月三采茶节等,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做靓都市现代农业。

都江堰市 第8篇

1 国内外相关经验

农村灾后重建, 必须以产业为依托, 重建产业恢复农村经济的同时, 必须优化和升级农业产业, 为农村的长远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成熟经验, 尤其是日本和台湾地区。他们在灾后产业恢复重建,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

1.1 日本相关经验

赵兵在总结日本的灾后重建经验时认为灾后重建要重视产业的规划工作, 需要建立产业恢复重建体系, 灾后产业重建工作同时要发挥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设立专门的重建基金, 保障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完成。同时,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的专家也强调了灾后重建要完善财政、金融、税收支持措施, 而且特别说明了在产业重建时中小企业的作用, 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陈光、雷叙川等人则认为日本在产业重建、制度设立执行方以及通过自然资源开发支持产业重建方面做出了比较好的探索, 值得借鉴。

总结起来, 日本在灾后产业重建推动农村重建方面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包括制定完善的灾后重建制度, 科学的产业重建规划, 设立专门的灾后产业重建资金, 通过财政、金融、税收保障灾后重建顺利的完成, 支持灾后中小企业的发展, 开发现有的自然资源优势, 增进创收。在恢复产业的同时, 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和产业灾后重建制度建设, 这些经验为都江堰的灾后重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案例支持。

1.2 台湾相关经验

台湾省也是地震频发区, 在应对地震灾情, 灾后产业恢复重建, 推动农村重建方面也总结了相应的经验, 可以加以总结, 并在都江堰市的灾后重建中得以应用。其中一点就是在既有的小区重建基础上, 加入小区营造的概念, 对地方自然及人文资源进行更有效率的探索及整合;透过学习型组织模式, 诱发居民的创意, 以此作为地方产业转型、地方文化振兴的基础, 发展创新的地方产业, 增进灾后小区的重建实力 (邵珮君, 2004) 。另外重新需要建立统筹规划机制, 从第一线了解问题与需求, 健全执行重建工作的手脚, 让公共建设发挥标杆作用;针对重大议题尽速拟定执行方针与机制, 发动新一波的社会运动号召补充重建区人力 (曾旭正, 2008) 。其他的学者还从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总结了台湾地震灾后重建方面的经验。

总的来看, 台湾产业重建与日本在产业重建方面很多方面比较相似, 包括制定完备的制度和产业规划, 完善财政、金融、税收措施, 巨灾保险制度, 设立灾后重建基金, 重视居民自建, 但是台湾更重视旅游产业的恢复重建, 更加强调生态产业、人文关怀在产业重建推动农村重建的重要性。

1.3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目前关于汶川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也形成了一些的观点。国内学者认为, 在科学评估地震灾害对农村的损失和影响的基础上, 搞好农村重建规划;灾区群众安置应采取多种途径, 农村重建应按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推进;在抓好当前农业恢复生产的基础上, 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进行土地制度创新;高度重视灾后农村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鼓励打工人员回乡重建;建立省内对口支援制度, 制定对农村灾民的补偿和支持政策 (张克俊, 2008) 。重视选址, 确保环境无害化, 尽可能降低自然环境风险;全面考虑, 认真规划, 科学分区、配套并兼顾人性化;合理选择中心建设区域, 以乡镇为中心集中建设, 避免分散;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 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袁志华, 程波2008) 。建立灾后重建公共设施建设优先政策;注重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灾后民房重建应保证地方特色;准确把握重建政策,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郭志奇、杨常青, 2008) 。山区农村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为后人提供环境友好型的重建模式 (仇保兴, 2008) 。灾区企业的恢复发展并非简单的对过去的克隆, 而是要以地震破坏为契机, 转“害”为“利”, 坚持科学发展观, 寻求企业发展新突破。构建灾区新型的产业集群必须借助于控制方法, 在科学发展观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指导下, 在灾区新的资源承载力均衡下, 在政府、社会的支持体系下进行 (徐玖平、杨春燕, 2008)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积极转变观念, 将地震危机化解为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的机遇, 完成生态移民、产业结构调整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制定灾后生态环境重建规划, 在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中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邓玲、李晓燕, 2009) 。

总结起来看, 国内的重建观点主要集中在农村重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更好的更快的重建农村经济、改善居住环境, 但是具体的以产业恢复重建推动农村恢复重建的论文还是比较少见。尤其是具体的进行分析的论文更少, 很多只是只言片语, 因此, 研究通过产业恢复重建推动农村重建具有现实的意义, 能为政策制定部门提供借鉴。

2 都江堰市地震灾后农村现状

2.1 都江堰市农村恢复重建的现状

都江堰市农村恢复重建如今面临以下的状况:一是农民家庭经营生产资料遭到严重破坏, 导致一、二、三产业经营活动相对停滞, 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574.93元, 较去年同期减少411.13元, 同比下降20.7%;二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都江堰市农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损失超过37亿元, 其中种植业损失近2亿元, 畜牧业近7亿元, 林业高达14.7亿元, 水利等基础设施超过15亿元。渔业、旅游业也损失惨重。这些都给农民收入水平造成重要影响。三是部分农民房屋受损, 失去财产性收入的基础。灾前有意到我市流转土地的业主至今尚心有余悸或流转意向不明确, 土地流转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必将影响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2.2 都江堰市农村恢复重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此次大地震给都江堰市的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设施造成了巨大破坏, 加上山体崩溃滑坡泥石流频发, 严重制约农村恢复重建。二是资金短缺严重。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过度依赖于银行信贷, 而可抵贷资产的缺失, 严重制约了涉农企业的金融贷款。农村恢复重建, 周期较长、见效较慢、自身具有的一定风险等因素 (如养殖业和种植业面临的病虫害等) , 社会融资也较困难。三是农村劳动力的制约问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现代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 而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要求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具备经营头脑或者掌握相应的种养技术。

2.3 都江堰市农村恢复重建的关键———产业恢复重建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农村的产业, 地震灾害的发生对农业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那些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还有作为农业产业结构中要重一环的农业龙头企业, 地震灾害对他们的损失较为严重。地震灾害对灾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造成了破坏, 但同时也给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都江堰市可趁机进行一次大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对优势、特色产业加大种植面积和养殖、培育面积, 淘汰部分低效、经济价值不高的果园, 大力发展优质、时令蔬菜、小杂粮、特色家禽, 迅速占领市场, 重新树立该市农业产业的新优势。所以产业恢复重建将是农村恢复重建的关键。

3 都江堰市产业恢复重建的难点和障碍

3.1 产业基础毁损严重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 对都江堰灾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造成了重大破坏,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旅游业都损失惨重。

种植业中的小麦、油菜、玉米、洋芋等粮棉作物损失面积达1600hm2, 经济损失达1173万元;猕猴桃受灾面积达1133.33hm2, 直接经济损失1.4212亿元;茶叶毁损133.33hm2, 直接经济损失400万元;蔬菜和食用菌产业直接经济损失900多万元。

畜牧业的基础体系, 包括畜牧局、防疫检疫体系、片区站、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站等受损严重;猪、牛、羊、兔等畜禽也大量死亡, 全市畜禽养殖户直接经济损失接近6.31亿元。

冷水鱼产业经济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且因受到基础设施破坏的影响, 较短的时间内很难恢复生产。

旅游产业受到重大损失。许多旅游资源、珍贵动植物在地震灾害中遭到破坏。由于对旅游资源和相关设施的修复, 必将会关闭大部分旅游景点, 势必影响旅游收入。地震灾害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不仅大, 而且持续周期长。

3.2 融资渠道相对狭窄

地震给都江堰产业发展带了重创, 对产业结构造成巨大影响, 调查情况表明, 灾后农业企业普遍出现的恢复重建的资金需求与融资途径少、困难大, 是当前灾区农业企业恢复重建的主要矛盾。目前, 许多涉农企业, 包括冷水鱼养殖, 农家乐旅游, 蔬菜、茶叶和食用菌种植, 果树栽培, 以及生猪养殖等, 由于地震的影响, 急需启动资金和周转资金, 否则将难以为继。修复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虽然有中央、四川省、成都市及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的资金支持, 但这些支持是有限的, 显然融资渠道相对狭窄, 与恢复重建所需资金还存在较大缺口, 恢复重建的资金筹措以及相关融资问题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资金问题仍是制约都江堰市各产业恢复和重建的一大“瓶颈”, 也是一大难题。

3.3 人力资本存量较少

人力资本开发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 湖北

云, 徐辉

荆州434025)

要]实践教学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实践

教学手段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构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133”实践教学模式, 并提出了运行建议。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模式;运行建议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组成

能够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民族的文化传统, 影响全体国民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和需求满足程度。然而都江堰市人力资本存量少且水平相对较低, 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层次和效果, 都江堰市农业、工业等产业恢复重建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就与现实的人力资本存量少产生很大冲突, 必将会制约产业恢复重建进行的速度和效果, 进而影响到都江堰市今后的城市发展, 制约其经济水平的提高。

3.4 投资信心恢复较慢

由于受灾严重, 很多相关产业面临资产、效益评估难和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农村金融也相应面临信贷难的问题。即使由农信社帮助介绍专业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但在实际中也会出现担保公司针对借款人现状不愿担保的问题。又加之融资困难, 就出现了对都江堰市投资信心恢复较慢的状况。

4 都江堰市农村产业恢复重建的政策建议

4.1 对种植业实行三年农资全额补贴政策

农民的收入主要是种植业收入、务工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在“5.12”地震中, 农民的住房损失惨重, 失去了财产性收入的基础, 重建家园需要较长时间使他们的务工收入大幅减少。因此, 要恢复农业产业, 国家必须通过财政支持, 对农户的农资进行全额补贴。通过连续三年的农资全额补贴, 尽快促进当地种植业的大面积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并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户的收益, 从而尽可能提高种植业发展的潜力与积极性, 真正从根本上保证产业的恢复与发展。

4.2 围绕产业发展,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根据都江堰市的农业基础以及都江堰市整体发展定位, 都江堰市的农业发展是以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为目标的, 并重点选择了猕猴桃、生猪、冷水鱼、茶叶、蔬菜及食用菌产业为特色优势产业, 今后加以重点扶持。为此, 我们必须重视特色优势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强农部分, 承担着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任务, 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

田路网规划与建设, 开展低产田、塘的综合治理,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完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排灌系统整治, 提高生产基地的科技程度, 实现生产基地园区化、设施化。

4.3 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农村产业深度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大力发展。为此, 围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制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认真研究, 积极谋划。一是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 (项目) 优先解决用地指标, 对土地出让金采取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

各乡镇办、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在土地、税收、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 提高办事效率, 对现行的项目审批制度从上至下进行综合改革, 取消、下放一批审批审核事项, 扩大企业的投资决策权, 在保留的审批事项中, 推行投资并联审批, 优化投资环境, 促成更多项目的生成落地, 逐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和富有生机活力的项目带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考察组, 印尼、日本促进重大灾害恢复重建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7) .

[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 日本阪神地震灾后重建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16) .

[3]陈光、雷叙川、刘桂花, 国内外经验对灾民参与重建的启示[J].四川省情, 2008 (07) .

[4]张克俊:《地震灾区农村重建的思考与对策》[J].四川省情, 2008 (06) .

都江堰市 第9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1.1.1 地点

选择都江堰市107个临时安置点(2008年6月),186个50间规模以上板房安置点(2008年8月),建设并入住的3处永久安置点(2009年3月)。

1.1.2 调查对象

3处永久安置点中各选取20~40名入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按一定顺序抽取房间,每个房间选取1人。

1.2 调查方法

1.2.1 观察法

调查员对安置点卫生状况、医疗服务现况和健康教育工作状况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包括:安置点住所卫生状况、环境卫生状况、饮用水、污水排放、生活垃圾、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等。

1.2.2 问卷调查

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询问式问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参考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环境评估问卷[1],主要包括设施使用状况、满意度及卫生服务可及性等,调查员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逐一按照问卷问题询问调查对象,并如实记录。

1.3 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采用EPIDATA3.02数据库软件录入调查问卷内容,两人同时录入并且进行数据校正。用SAS8.2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震后20天完成对第一阶段集中安置点的资料收集,共收集到18个乡镇,107个灾民聚集点的卫生状况资料,其中由对口省、市、区县援建的聚居点共16个,由当地村、社统一搭建的聚居点47个,由群众自发搭建的聚居点57个,安置总人数61 506人,人均居住面积约为2平方米。2008年8月,完成对都江堰全市186个50间板房以上规模安置点的调查,板房总数83 487间,实际安置人数166 492人,人均居住面积为5平方米。2009年3月,对都江堰市3个已建成并入住永久安置点的卫生评估,3个安置点共修建912套房屋,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安置受灾群众2 750人。

2.2 食品卫生

受灾群众安置的第一阶段以分散式为主,居民的食物主要为方便面、饼干、面包、瓶装水等方便食品。社会企业在城区内大型安置点建立了爱心食堂,为受灾群众免费提供食品。在调查过程中未发现“三无”食品、腐败变质以及超保质期食品,但部分安置点无专用食品存放地点,食品和消杀药品混放。爱心食堂设施较为齐全,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有健康证,但持续时间不长。板房集中安置点采用了居民使用公共厨房的方式,厨房设施简陋,无防尘、防蝇设施,缺乏食物冷藏设备。居民对所用的餐具基本未进行消毒,菜板不能做到生熟分开。部分大型安置点设有公共食堂,均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有健康证,一般不进行餐具消毒或仅用消毒柜对小型餐具进行消毒,安置点内提供凉菜的饭店均无防尘、防蝇设施。永久安置点中每户均配套厨房,天然气入户;分散式居住点则使用液化气或木柴等。食品主要来源于附近市场或自己种植,大部分已经具备食物冷藏设备,具有防尘、防蝇设施,但大部分居民家中未做到菜板生熟分开。

2.3 饮用水卫生

灾后20天,57.36%的集中安置点使用自来水,城市自来水管网在2周内恢复,但仍有20%的聚居点使用的是井水或其他自然水源,且缺乏监测。各聚居点内用水设施的数量不足,平均每93人共用一个水龙头。大规模板房集中安置点修建过程中均建立了集中供水设施,主要采用市政管网供水和乡镇自来水管网供水,在中小规模的安置点则主要采取自备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安置点只占到2.10%,56.34%的居民使用乡镇自来水厂供水。同时,74.39%的安置点建立饮用水管理制度,包括自备集中式供水水源管理制度,自来水使用管理制度等。同地震后20天卫生状况评估比较,分散式供水人群比例由17.83%降至2.10%。三处永久安置点的水源为山泉水,较充足。一处采用新建集中式供水,一处采用乡镇管网供水,一处为分散式供水;前两处集中供水水源地均有保护措施,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分散式供水则无消毒措施。疾控中心对两处集中式供水点水质进行监测,结果均为合格,而分散式供水点未进行监测。

2.4污水排放及处理

有近40%的临时帐篷安置点内没有专门挖掘生活用水排水沟,45%的聚居点生活污水未作任何处理,为蚊蝇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41.96%的聚居点采用旱厕,且仅有31.91%的旱厕进行了清运。板房安置点内,修建生活用水排水沟的占到89.61%,而未修建生活排水沟的主要为规模较小的安置点。绝大多数安置点修建了化粪池,主要类型为三格化粪池,包括部分双瓮漏斗式,另有11.83%安置点采用旱厕。三处永久安置点均修建了地下排污管网,生活污水经排污管网进入三格化粪池,再经化粪池排入外环境,排出环境为河流或沟渠。所有新建安置点均修建水冲式厕所,一处修建有公共厕所。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散式安置点,居民直接饮用山泉水,由于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沟渠,可能存在下流居民饮用水源受到污染的风险,且生活用水水源缺乏监测,更增大了水源污染的风险。

2.5 生活垃圾收运

94.39%的临时帐篷聚居点落实了专人负责消毒杀虫工作,76.64%的帐篷安置点落实了区内保洁工作。聚居点内卫生工作人员一般为消毒杀虫2人,环境保洁2人,调查中发现部分安置点有不及时清运垃圾的现象。94.81%板房安置点具有安置点内清洁人员,74.70%的板房安置点生活垃圾采用统一清运模式,在城区和乡镇安置点均采用垃圾统一收运,但农村地区,特别在规模较小的农村安置点则未建立垃圾统一收运体系,仍采用随意倾倒后深埋或焚烧等传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三处永久安置点均统一收运生活垃圾,由居民将生活垃圾放入统一的垃圾收集点或垃圾桶,乡镇相应机构负责收运,频率为1次/天。两集中安置点各有2名社区保洁人员负责公共区域的卫生工作,未发现卫生死角;但分散安置点公共区域无专业人员负责卫生工作,存在卫生死角。

2.6 医疗卫生服务

帐篷安置点中设置了临时医疗点的不足三分之二,这给居民看病就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医疗点距离聚居点最近1米,最远1 000米,中位数为150米。约61%的聚居点专门设置了卫生宣传栏,同时各防病工作小组在医疗巡诊的时候也通过散发宣传单、悬挂宣传横幅等手段加强了卫生知识的宣传。51.08%的板房安置点设有医疗点,62.90%的安置点建立传染病报告和监测制度,62.37%具有健康教育宣传设施。大型安置点主要开展以广播、板报和张贴画形式为主的健康教育,而小型安置点则主要采用散发宣传单和悬挂横幅等手段。三处永久安置点内均未建立医疗点,最近的医疗点均为对应乡镇卫生院,距离最近医疗点的步行时间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60分钟,且三处安置点均未修建宣传栏等健康教育设施,健康宣传材料较少,多为震后初期散发的传单和折页。(表1)

2.7 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永久安置点的88名调查对象在回答最需要的2项医疗服务这一问题时,86.36%的调查对象认为疾病诊治仍是需求的医疗服务,其次是药品需求占61.36%;在回答最需要2项防病知识和技能问题时,有65.91%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防蚊、蝇、鼠的知识和技能,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的需求也较多。(表2)

3 讨论

地震后,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迅速投入到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中,初期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以帐篷为主的分散式安置点,安置点内条件简陋,人员密度大,公共卫生设施严重不足,存在着较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社会各界为受灾群众无偿提供了大量食品、水及药品等物质的援助,当地卫生部门和外地援川人员进行了大量消杀、健康宣传及疾病监测工作,降低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第一批板房安置点在灾后15天即建成入住,截止2008年8月底,都江堰市已建成83 487间板房,安置受灾群众16万余人。在集中安置点的设计和修建中,大型安置点均建立集中供水系统或采用乡镇管网供水,修建排污管道,设置临时医疗点,但仍存在集中供餐点的食品安全问题,集中供水点卫生管理和饮水消毒问题,环境消毒、消杀过量,公共卫生设施数量不足等问题[3,4]。新建的永久安置点在选址、饮用水卫生、垃圾粪便处理、消杀制度方面符合卫生学标准,灾区群众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即可入住。

安置点的公共卫生状况逐步好转,离不开社会各级机构和部门的大力援助。从灾害初期大量方便食品和瓶装水的无偿援助,到全国各地对板房安置点的援建,再到政府部门和社会资金对永久安置点的修建,地震灾区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自来水管网的迅速恢复,大型安置点集中供水系统、排污管网、临时医疗点的修建,各项卫生制度的建立及各级卫生部门的定期监测和指导,降低大型安置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为灾区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针对目前的板房安置点和永久安置点,仍存在一定公共卫生风险。如:(1)大型板房安置点设计不合理,如选址,水源缺乏保护,离化粪池太近等,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外环境,居民缺乏食物冷藏设备,在夏季易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2)永久安置点的规划和建设中对基层卫生机构建设的忽略,调查中的永久安置点均为建立村级医疗点,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相对于临时安置点反而有所降低;(3)公共卫生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安置点环境状况不佳,社区公共环境卫生仍存在死角;(4)分散安置点在饮用水源安全方面存在风险,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了河流中,大批联建“农家乐”营业后带来的环境影响令人担忧,大量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在外环境中,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现阶段临时安置点卫生状况及灾区重建规划和进展,提出以下建议:(1)定期对板房安置点进行卫生检查和宣传教育,加强集中供餐点的卫生管理和监督工作,预防食物中毒;(2)卫生机构应参与灾区重建规划,对发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3)对已建成和建设中的安置点尽快开展卫生评估,避免在建成安置点中存在重大卫生缺陷,增加卫生工作的难度,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4)完善永久安置点健康教育设施,多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健康意识[5]。

参考文献

[1]张尼奇,洪瑾.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信息传播[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18-20.

[2]李辉,孙群,李景悦,等.什邡市师古镇灾民安置点公共卫生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10(24):1159-1159.

[3]石国勇.地震灾后后防疫工作对策与思考[J].中国卫生,2008,7:95-96.

[4]缪晓辉,沈慧,陈国良.汶川大地震灾后卫生重建的思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7):717-719.

都江堰市 第10篇

整整7天, 他只看了妻子一眼

5月14日至5月21日, 整整7天, 杨英姿每天忍受着因右腿截肢换药的剧烈疼痛。这期间, 罗凌只在5月19日凌晨来医院看过妻子一眼, 就匆匆离去。妻子还在医院重症监护室, 罗凌已经在都江堰的农发局临时办公帐篷中, 安排布置全市动物防疫工作了。“人还在, 我们已经很幸运了”。当罗凌喃喃地挤出这句话时, 都江堰上空盘旋的直升机发出的轰鸣声掩盖了他心中的悲痛, 他死死地盯着街对面坍塌了一半的农发局办公大楼。“死了那么多老百姓, 还有那么多人无家可归, 只要有家, 就有希望。”克制住那股伤感的情绪, 连续100多个小时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的罗凌又开始召开紧急会议。此时正是农忙季节, 要忙着收割小麦和油菜, 还要组织水稻播种。尽管刚刚经历了地震的大恸, 但如何组织农民恢复生产是大事。作为统筹农业工作的重要部门, 农发局必须尽快拿出详细方案, 帮助农民重新投入生产、帮助企业恢复重建。尤其是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尽快及时开展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及环境消毒, 严防灾后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更是迫在眉睫。

妻子被埋, 他来不及救她出来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 罗凌和市上其他领导乘坐的中巴车正赶往柳街镇参加一个现场会。“地震了, 办公楼里100多号人还在办公, 他们怎么样了?”罗凌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件事是同事的安危。他的第一个电话是打给局里办公室的, 一连拨了七八次, 电话没有接通。他又把电话打给办公室主任, 仍然不通。罗凌心急如焚地赶回都江堰市农发局, 他看到7层办公大楼的屋顶坍塌, 墙壁被震出一个又一个的大洞。而办公楼旁边的家属宿舍楼, 半个单元全部倒塌, 变成一片废墟。让他安心的是, 忧心忡忡的同事们都站在办公楼的街对面。紧急集合, 点数, 办公楼里的职工一个也没少。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罗凌立刻组织职工救援。5名被埋在废墟下的退休职工及家属被成功营救出来。之后, 罗凌又将单位职工疏散到安全地带。三个小时以后, 罗凌此时才拔腿往父母居住的生活区跑去, 他揪心地看到倒下的围墙当场砸死了6个人。听说父母已转移到了安全地点, 罗凌悬着的心暂时放下了。没来得及问父母究竟在什么地方, 又径直跑回了指挥部。突然有人喊了一声:“中国银行都江堰支行的大楼也倒塌了, 很多银行职工被埋在废墟里。”罗凌这才想起, 妻子杨英姿就在银行工作, 地震已发生后几个小时, 他根本未来得及找寻妻子的下落。揪心之时, 传来了妻子的消息, 杨英姿被埋在倒塌的废墟之中。当他跑到妻子被埋的银行废墟时, 看见遍地的钢筋、水泥预制板、砖瓦还在一块接一块地往下掉。当他终于找到被埋的妻子时, 他俯下身, 冲着废墟喊话, 他告诉妻子, 发生了大地震, 很多房子倒了, 她一定要坚强, 注意保持体力。“解放军和救援队一定会把你救出来的。”在看到119等救援队伍赶来后, 罗凌选择了立即回到指挥部, 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那么多人要救, 我在那里也帮不上忙, 救援队伍把英姿救出来会告诉我一声的。”没有人知道罗凌此刻的痛, 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 他多想守在妻子身边。可是, 此时的都江堰被灾难深深笼罩, 被埋在废墟中的, 又何止杨英姿一个人, 还有那么多挣扎着等待救援的人们。

妻子被截肢, 他在动物防疫第一线

妻子在死亡线上挣扎的36个小时里, 罗凌几乎没合一下眼, 他马不停蹄地在倒塌的学校、生活区组织协助搜救被困人员。此外, 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都江堰有不少大规模的养殖基地, 数万只家禽、家畜因地震死亡, 如果不及时处理尸体, 由此造成的污染、疾病可能将很快流行, 将给当地灾民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作为农业主管部门的农发局, 必须赶紧将所有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罗凌在这个时候, 是全局的主心骨, 他和其他局里领导赶紧协调, 紧急调集了22吨消毒药品, 派出疾病控制消毒小分队, 对4万多动物尸体紧急进行深埋, 对畜禽饲养场所和周边进行环境消毒, 对全市运行进行免疫, 加强对流浪猫、犬的管理, 做好动物防疫知识物宣传普及工作, 避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拜水都江堰 第11篇

都江堰很小,同辈之中,它远不及万里长城那样声名显赫。世人皆知万里长城,惊叹于它的宏伟神奇、历史悠久,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知让多少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而同为承载中华千年文化的载体,鲜有人对都江堰独垂青眼。同类之中,它远不比三峡大坝那样雄伟壮观。滚滚长江,势无可挡,三峡大坝一揽而尽,“江中豪杰”被大坝收拾得服服帖帖,三峡大坝这位后辈,着实生动地演绎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哲理。如果将都江堰与那些世界奇观相比,都江堰更无法望其项背,信手拈来几个例子吧,人类神迹——埃及金字塔顶的灼烈日光,越发显出都江堰的幽冷;法国埃菲尔铁塔四周的霓虹,越发衬得都江堰的孤寂……都江堰实在太小了,纵观古今天地,建筑工程的瑰宝宛如夜空明星,浩瀚星河中,人们甚至连它在哪个方位也弄不太清楚。

都江堰很大,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蜀川百姓得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每当中华民族出现重大灾难之时,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为中华大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历代良将贤臣的安顿和向往;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出川入蜀的千古华章;有了都江堰,抗战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都江堰真的很大,大到让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然,都江堰也很长,它所延伸的距离甚至不比万里长城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在蜀川为中华儿女筑就了另一座万里长城——“天下粮仓”。

然而,都江堰向来不理会这些大小之争的喧闹叫嚣。它唯一的言语,便是这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的无声交流,无论多么湍急的水流,好像都接受了它的号令一般,将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它默默无闻,不追求“大”的浮华,亦不困于“小”的自轻,似乎正与古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不谋而和。或者说,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怀,正是受启于都江堰呢?

居其位,任其职。进,敢为天下先;退,亦默默庇佑一方厚土。世事易迁,惟时光永恒刻下它屹立的身躯。小,不过水坝一座;大,自有江流不尽。

点评:本文通过都江堰与古今中外的建筑工程相对比,反衬出都江堰的质朴、奉献和宽大胸襟。并由此而引申出对人生进退的思考,很好地体现了借物抒怀的散文笔法。

(杜春香老师荐评)

都江堰市 第12篇

灾后国家通过对口援建来恢复和发展灾区的经济,促进灾区农村的恢复重建与未来发展。于是灾区获得了国家、各地政府及社会各界援助的大量资产,其中国有资产一般由当地政府管理,这些援建资产的经营管理和保值增值成了一个全新的问题。

一、国内外巨灾背景下援建的主要形式

巨灾一般是指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破坏损失以及对地区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海啸、特大洪水与飓风海潮等。例如,1994年美国南加州地震造成了约46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4年IVAN飓风对加勒比海岛国格林纳达造成的损失相当于该国GDP的200%;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 451亿元;2012年10月发生在美国的“桑迪”飓风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0亿美元。

面对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破坏,在巨灾援建方面,各国都由政府统一部署和指挥,都具有先恢复后发展,重建速度慢、周期长和“恢复性”与“升级性”重建兼顾的特点,但是因灾情、国情的不同,在具体援建形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1.国外通过建立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利用市场机制推动援建。先看美、日、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它们主要是启动了巨灾涉赔机制来进行灾后重建的。美国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政府保险项目,包括由联邦政府主导的全国洪水计划,各州政府保险项目以及针对农业的福利性保障计划,通过保险来减少巨灾对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重建资金。日本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其地震保险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所有的保费都用来作为地震损失赔款的准备。并且针对农业依法强制参加农业保险和以合作组织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业保险,采取了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政府补贴和再保险相扶持的救灾援建模式。英国的巨灾保险是纯粹的商业运作模式,政府虽不参与巨灾保险,也没有任何的政府巨灾保险项目,但并不意味着不参与援建。

再以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为例,墨西哥一直通过采用市场融资机制的自保基金为灾后恢复工作提供资金,如发行巨灾债券,这样不仅能吸引投资者、筹集援建资金,而且可以稳定财务状况。

加勒比海地区也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国家,且负债水平高,因此面对自然灾害,一方面不得不依靠捐赠和其他国家的援助来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由16个成员国共同设立的巨灾风险基金,为受灾国提供灾后援建。

2.国内主要采取对口援建模式,可以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对口援建是一项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制度色彩且兼具中国特色的特殊政策,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发生后,政府根据灾区实际情况设立的“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援建机制,以协助灾区恢复重建、恢复和发展经济,国外尚没有这种援建模式。

对口支援的目的在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郭岚(2010)认为对口援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协调和区域互助的模式,援建过程中给受援方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制度、知识、技术等诸多资源。同时,杨道波(2005)和刘建军(2007)的研究表明,该模式可以缩小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差距,并且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和繁荣。

二、巨灾背景下对口援建资产的管理模式及比较

对口援建资产是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对口支援省市按照国家和支援、受援双方有关规定,以提供实物资产、援建资金或以提供实物资产及援建资金相结合等各种形式投资、建设形成的国有资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和公益性国有资产。

(一)汶川大地震对口援建的基本情况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采取一对一对口援建政策,即由一个东中部比较发达的省份,利用其当年财政收入的1%,对口援建地震灾区的一个重灾县,连续帮助三年。表1是各省对口援建重灾县的资金规模及项目情况。

本文选取了都江堰市和绵竹市的灾后重建情况来分析援建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都江堰市是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由上海市对口援建,共实施了城乡住房、学校、医院、道路、产业重建等117个与灾区群众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项目,投资总额达82.5亿元。

从都江堰市2008年各类项目的三年投资结构(见图1)来看,公益性资产的代表项目是土地整理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民安置房建设项目,这两个项目的投入基本上是为了恢复灾区人民的正常生活。而经营性资产所涉及的产业化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和房地产项目的资金投入效果尚不明显,尚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绵竹市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江苏省共援建295个项目,总投资约110亿元。江苏省的对口援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见图2)显示,其经营性资产的投入比公益性资产的投入少很多。在总共973 783.98万元的灾后资金中,道桥基础设施的重建、农房补助和安置房,以及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去了约四分之三的比例。

(二)汶川大地震对口援建资产的管理模式

1. 都江堰“组建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模式。

都江堰市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并依托上海的技术经济优势,共同确定援建十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项目,共13个子项目,涉及12个乡镇,总投资约9.44亿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5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形成的国有资产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部分。公益性资产归所在地乡政府管护和使用,而经营性资产则由都江堰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管理。该公司是由都江堰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在经营模式上,都江堰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分类经营,主要有出租、承包和联营三类。在运营监督中,一方面都江堰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采取规范的法人治理模式,通过“政府监督+委托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障资产安全,另一方面农投公司采取定期巡检方式对租赁资产进行监督检查。

自援建农业资产移交都江堰市以来,都江堰市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由政府主导、三层组织框架、高效集中管理、市场化手段运营的资产管理模式,即“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府主导,可以更好地保证援建农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准确地把握援建资产的经营管理目标,促进都江堰市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三层组织框架,是指按“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构建由都江堰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都江堰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都江堰市现代农业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组成的三级体系(如图3所示)。高效集中管理,是指在国资委的授权下,都江堰市现代农业有限发展投资公司负责对划转的援建农业资产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而将援建形成的国有资产最终都划转到农投公司,变资产为资本。市场化手段运营,是指以资本为纽带,以运营公司为载体,以援建农业资产为重点,建立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导、灵活多样的运营机制。

2. 绵竹“委托具有政府背景的管理公司”模式。

位于绵竹九龙镇的高效农业示范园,是江苏援建绵竹农业重建的重要项目之一。整个示范园投资2 100万元,最初是由绵竹市农业局立项并管理的,为了方便工作属地管理,于2011年11月移交给九龙镇政府,镇党委政府则委托由九龙镇镇政府注资成立的“绵竹市九龙镇跑马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示范园进行经营管理,自负盈亏。公司采取“自主经营+返租倒包”经营模式,示范园区的一部分由公司自主经营,另一部分将分为若干个小功能区转包给当地农民经营,以吸引资金维持园区经营。在监管上,一方面跑马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设有监事会,对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九龙镇政府也采取定期巡检的方式,保障示范园各项资产安全完整。

绵竹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与都江堰市不同的援建农业资产经营管理办法,采用政府主导、属地管理、三级组织框架和政府投资运作的经营管理方式,即形成了“政府主导+政府运作”模式。

绵竹市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发展,组织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农业示范园的建设问题,形成了《关于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经营管理相关事宜的会议纪要》,用以指导示范园的经营管理。同时,通过属地管理,调动当地政府参与建设示范园的积极性。绵竹的三级组织框架与都江堰市的援建农业资产经营管理结构有所不同,分别是绵竹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绵竹市九龙镇镇政府和绵竹市九龙镇跑马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三者共同完成对高效农业示范园的监督管理(见图4)。此外,九龙镇政府投资成立九龙镇跑马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高效农业示范园进行经营管理,既保证了示范园后期的资金需求,又能确保示范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汶川大地震对口援建资产的管理模式比较

1. 两种模式的分析及评价。

对口援建对推进受援方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调整当地经济结构、完善产业布局、协调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对口援建农业资产的经营管理应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保证援建农业资产保值增值。都江堰市和绵竹市在对援建农业资产的监督管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监事会和定期巡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援建形成的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都江堰市通过市场方式运作援建农业资产,可以更好地配置各项资源,促进援建农业资产增值;而绵竹市对高效农业园区的运作更多的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为,在援建农业资产增值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

其二,促进产业升级。都江堰市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对十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的经营管理,形成了以猕猴桃、优质茶叶等为主的五大优势产业体系,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绵竹市高效农业示范园依托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辐射带动当地大棚发酵床养猪、养鸡1 200多户,对绵竹市农业产业升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实施市场化运作,产业升级的效果没有都江堰市的那样显著。

其三,提高农民收入。都江堰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提供给农民的工作岗位有限,且工资普遍不高。绵竹市的高效农业示范园从江苏引进的农产品新品种和农业技术比较先进,经过示范园的孵化,已全部在示范园落地开花,极大地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

2. 两种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

(1)筹资渠道单一。由于对口援建方最初的设计规划标准高,使得后续配套资金投入巨大,而要盘活现有资产并发挥效益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援建农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企业自筹等,渠道单一,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

(2)后续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对口援建资产全部属于国有资产,对于经营性资产,目前大多通过租赁或合营方式交由公司制企业经营,由于这些企业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造成引进的企业不敢投入,也无法将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对于公益性资产,项目由对口援建方组织实施完成,项目完成后直接移交给所在地的乡政府管理和维护,但乡政府缺乏资金来支撑,难以有效管理。

(3)市场机制不健全。都江堰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九龙镇镇政府没有按照市场机制选择合作伙伴,而是偏向本地企业,这使得园区企业经营管理较为落后。

(4)监督力度不足。都江堰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九龙镇镇政府对援建农业资产的监督采取的方法是定期巡检,但是这种方式只能保证租赁资产的安全性,无法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公益性援建农业资产,由于其归所在地乡政府使用和管护,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农投公司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

另外,都江堰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九龙镇跑马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一个是由都江堰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投资组建,另一个则是由九龙镇镇政府投资的企业,其本身都缺乏对援建农业资产经营管理的经验。这些都导致了援建农业资产经营效益不理想。

综上所述,我们将这两种模式作了比较归纳,见表2:

三、汶川大地震对口援建资产管理模式的优化

1.进一步明确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相关经营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国资委作为委托者,将援建资产委托给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运营,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拥有完整的产权,以所代理的产权对国资委负责。在具体经营管理过程中,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相关经营企业应签订全面细致的契约,提出明确目标和约束条件;国资委向其派出监事会,依法监督援建资产的运营,但不干涉其正常管理和具体运作。

2.建立健全援建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适合援建资产特点的资产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确保该制度得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完善企业相互监督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同时发挥公民、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

3.对援建资产分类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对于公益性援建资产,要使其社会目标居于优先地位,盈利目标次之,将资产的管理运行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予以保障。经营性援建资产应将盈利性和资产安全完整居于优先地位,经营收益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纳入政府财政综合预算,优先作为援建资产正常运转、日常更新、升级改造的资金来源。

4.拓宽援建资产的融资渠道。

援建资产的后续经营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应允许地方银行和社会资金参与,以股份制合作方式组建农业资产民间投资信托公司,面向社会筹资,为援建农业资产提供支持,鼓励农民成为援建资产建设和投资的主体。同时增强融资的灵活性,促进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共同经营管理好援建资产。

5.完善对援建农业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按照对口援建农业资产的特点,将经营性援建农业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经营性援建资产与公益性援建资产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及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各种援建资产的财务监督管理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考核。

四、结论

对口援建资产经营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有效的资产经营模式,才能确保灾区及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援建资产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从构建政府的职能机构入手,明确产权关系,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起各级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监管职责,政企分开、权责利相统一的援建资产管理体制,同时形成援建资产监督和运营的体系及协调运转的有效机制。

摘要:巨灾援建期结束后形成的资产通常交由地方管理, 这些资产的经营管理和保值增值则成了一个新问题。本文以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农业资产为例, 分析了巨灾背景下形成的对口援建资产的经营管理现状, 发现其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后续投资动力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 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地震灾区重建,对口援建资产管理,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杨道波.地区间对口支援和协作的法律制度问题与完善.理论探索, 2005;6

[2].刘建军.对口支援政策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 2007

[3].李忠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资金成本与结构优化.经济纵横, 2008;11

[4].郭岚.中国特色的对口援建:成就、问题与政策建议.西南金融, 2010;10

[5].花中东.对口支援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分析——以四川地震灾区为例.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23

上一篇:电台多媒体系统设计下一篇: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