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产业范文

2024-09-18

观光产业范文(精选6篇)

观光产业 第1篇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态势, 至今观光农业的概念仍不明确。围绕观光农业姓“农”还是姓“旅”的争论, 学术界对观光农业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给观光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带来了不利。根据对观光农业概念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可将现行的观光农业概念分为两类:

1.1 以“农”为主的观光农业概念

该概念持有者认为观光农业是一种兼具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和保护乡村自然文化景观的农业开发形式。如丁忠明等认为观光农业的本质在于强调农业生产与人、自然诸方面的和谐,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形式。赵春雷认为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 以区域优势为基础, 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 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 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1.2 以“旅”为主的观光农业概念

该概念持有者认为观光农业是一种以旅游者为主体、满足旅游者对农业景观和农业产品需求的旅游活动形式。如周晓芳认为都市观光农业是都市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是以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来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应瑞瑶等则将“观光农业”表述为经营者广泛利用农村野外空间的活动, 其内容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观光游览以及与之有关的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

现有观光农业的两类概念中, 以“农”为主的观光农业概念比较强调观光农业的农业特性, 而以“旅”为主的观光农业概念则比较强调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特征。观光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提法很多, 反映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观光农业的理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同时观光农业概念的模糊化和泛化, 影响对观光农业正确深入地理解, 以致在学术研究方面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2 本文观点——产业融合:观光农业的本质属性

对于任何事物的研究, 把握其本质属性至关重要。观光农业的本质就是一种产业融合。

本文认为, 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相互融合而成的产物, 是以农村景观和农业活动等为吸引物, 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求知等需求的一种新兴产业。之所以称为“观光农业”, 恰好反映了这种产业的双重特征:即既有旅游业的观光特征, 又具有传统农业的常规功能。它既不属于传统农业, 也不属于传统的旅游业, 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产业边界被突破并在某种程度上融合的产物。观光农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产业的一些共同特征和功能, 同时也具备农业和旅游业各自不同的特征。

3 基于产业融合的观光农业产生过程

3.1 产业融合理论准备

产业融合是以前各自独立、性质迥异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它们的边界处融会成具有共同特性的新型产业的过程。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一种产业创新, 即产业融合蕴含着新产业的诞生, 是一个新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按照熊彼特 (Schumpeter) 的观点, 所谓创新,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即把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经济体系。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方式: (1)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 (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 开辟一处新市场; (4) 开辟一项新的供给来源; (5) 实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有“新熊彼特主义”之称的克里斯·弗里曼 (Freeman, 1997)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产业创新理论:“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包括全方位多层面的创新, 涵盖了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和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多方面”。

产业融合的过程, 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融合内容和融合形式, 这种不同层面上融合 (技术、产品、组织、市场融合) 所激发出的各种形式的创新涵盖了费里曼提出的全方位的产业创新, 即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因此, 产业融合过程的实质即是一种产业创新, 是以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为手段, 以业务、组织融合为过程, 以获得融合产品、新的市场和新的增长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产业创新。

产业产生的基本路径为:科学——技术——产品开发——个别生产厂商——企业群体——产业。假设有A、B两个产业通过融合创造出新的产业属性, 那么在不同层次上有着不同的融合内容和形式。见图1所示。

3.2 观光农业的融合过程

(1) 技术融合。技术融合要求在发挥传统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 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 用旅游业的观念、技术来开发农业, 将农业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知识、技术、文化、休闲产品与服务相结合, 对农业进行加工和规划, 使之成为适合发展观光农业的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以下技术融合途径:

(1) 田园生态景观化。即运用农业景观学、园林学、美学等理论作为指导, 采取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措施, 对原有的农业自然景观、生态景观进行改造和规划, 形成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的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水相映, 四季常青的现代田园景观。

(2) 生产技术园艺化。即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形式, 它将农业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在科技引导生产的同时, 向游人展示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以此为样板示范兼作旅游基地。

(3) 农业劳作休闲化。即把农业劳作开发成具有参与性的休闲活动。参与性就是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过程 (如亲自参加种植、饲养、捕钓、采摘等活动) , 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有成就感、满足感, 让游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习作中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增长农业知识。

(4) 农业产品旅游化。即对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包装成旅游商品, 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2) 产品融合。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 获得了不同于农产品和传统旅游服务的新的融合产品, 即观光农业具有农旅合一性:一方面具有常规性的农业生产功能, 如生产粮、菜、果、药、花、肉、蛋、奶等农副产品, 具有自身的产品价值;同时还具有为游客服务的旅游观光功能, 包括提供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 具有旅游业的基本属性。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 产品融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 根据观光农业所依赖的农业资源不同, 可以将观光农业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副业、观光渔业等。 (2) 根据开发形式不同, 可以将观光农业分为:观光农园、民宿农庄、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园、民俗旅游。

3.3 业务、组织融合

(1) 实现机制。观光农业的业务、组织融合过程实际上就是融合型新产业价值链形成的过程, 也就是原有的农业与旅游业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

第一, 价值链的解构。在服务业的渗透融合方式下, 旅游服务业全方位地渗透到传统的农业中, 发生融合时, 传统的农业价值链中延伸出来的一些具有服务性质的活动, 必然会从相关的价值创造环节一一分离出来。这一分解活动见图2。如从人力资源中分离出培训, 从农业基础性活动中分解出旅游资源的策划、研发、组合、设计, 交通、餐饮、住宿、游玩、商贸等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以及质量管理等活动, 而相关服务业的基本价值活动则被保留。

第二, 价值链的截取与整合。观光农业是通过旅游业向农业的渗透来实现的, 也就是“农业服务化”的过程。这一服务化过程中, 原来以农业生产作为价值链重心的农户或农业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价值链, 从游客的角度重构价值链。这样“服务化”后的观光农业的价值链较之于传统的农业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从原来以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为着眼点和出发点, 转变为以满足旅游需求、提供旅游设施和服务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新的价值链不但包括农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活动, 还融合了旅游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活动, 而这些价值活动贯穿于农业总过程中。

可见, 农业和旅游业价值链分解为混沌的价值活动单位网状结构后, 作为价值链重构主体 (新组织) 便面临着价值连截取和整合的问题。融合发生时, 像策划、开发、组合、设计, 相关旅游服务的提供、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以及质量管理等环节并不可能都截取出来整合到新的价值链里。一般而言, 农户或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潜在的市场需求来进行价值链的截取和舍弃, 从而完成观光农业的价值链整合。

3.4 市场融合

如何实现市场融合则是产业融合的最终目标。两大产业应采用各种手段引导与改变顾客消费习惯和消费内容, 注重市场培育与管制, 改变它们的竞争与合作环境, 最终实现市场融合。促进市场融合的手段主要有:

第一, 通过标准、法规的指定, 推动观光农业的规范、提档、升级。对观光农业实行严格准入制度, 围绕观光农业的市场、价格、服务质量、经营管理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和行业管理规范化标准, 对观光农业点的开办条件、审批办法、管理制度等事宜予以明确。如成都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两个地方标准。

同时, 对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管理。如农业生态园区可纳入全国旅游景点 (区) 的评级管理中, “农家乐”可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进行管理, 开展“星级农家乐”的评定工作等。

第二, 强化营销, 实现销售渠道的统一。?营销是观光农业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关键。与传统的农产品相比, 观光农业融入了旅游业的非实物性、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等相关性质, 在此基础上的观光农业旅游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由于消费者很难预先证实所提供服务的品质, 所以对外宣传、打响品牌显示出一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观光农业采取的营销手段多有:采用多种促销方式, 像广告促销、节庆 (采摘节等) 促销和其他方式等;与其他旅游中介组织长期建立合作关系等, 开辟固定旅游线路, 实现与传统旅游景点的组合等。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 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围绕观光农业姓“农”还是姓“旅”的争论, 使得迄今为止对观光农业的概念模糊, 内涵定位不明确, 给观光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带来了不利。本文对观光农业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位, 明确了观光农业的本质属性——产业融合, 对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观光农业产生过程进行了一定的剖析,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观光农业,内涵定位,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杨公朴, 干春晖, 王玉, 龚仰军.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6.418-432。

[2]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158。

[3]于刃刚、李玉红、麻卫华、于大海.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86-95。

[4]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6.85-135。

[5]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70-84。

[6]何立胜, 李世新.产业融合与产业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61-64。

[7]吴颖, 刘志迎.产业融合——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2) :67-69。

[8]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 2006, (2) :27-29。

观光产业 第2篇

一、建设思路

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二、园区概述:园区占地370亩,主要项目为农牧业。农业以露地和温室种植农产品为主,按照有机种植标准进行生产操作,通过先进的包装、储藏、加工、内销和出口翻番增值(农产品出口已和青岛绿洲集团达成框架性合作协议预计五年后年出口总额可达5000万元人民币)。园区设休闲游乐区、休闲垂钓区、自助式农家饭店、游泳池、乡间旅馆及各种室内室外娱乐项目。规划建设四园一中心:百花园、百果园、百菜园、百禽园及农业采摘观光中心。农业采摘观光中心设计为小型庄园形式。建一座组装式双层温室别墅,配套种养结合5000平米温室花园种植有机蔬菜、反季节盆栽果树供游客采摘。整个园区统一配备化粪沼气池,地温空调系统和先进的饮水处理系统,有庭院、配草坪、绿色藤架走廊、各种花卉果树、凉亭、秋千、休闲座椅、游泳池等等

三、建设内容

1、百菜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50亩以上蔬菜用于脱水蔬菜生产的种植园;达到生产加工出口的生态标准蔬菜基地。建设50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长年四季有提供新鲜蔬菜供应周边市场,丰富周边老百姓的菜篮子,和日常所需的生鲜蔬菜;按国家规定无公害食品生产标准生产;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销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百果园区、百花园区建设。围绕100亩蔬菜种植基地,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50亩百果园区、50亩百花园区建设;田拢和绿化带上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规划修建田边,水渠道,排水系统等均匀可以种植。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同时起到绿化和观赏的立体生态园林效果。

3、百禽园区建设。建设25亩人工水库工程,可以投放鱼、鸭、鹅等配套生产;实施舍饲和网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另外建设20亩地特种珍禽养殖基地,10亩养土鸡区、500只兔养殖区、其他如羊、牛、等家禽养殖区。

4、生态系统配套。按照农牧结合立体开发开发策略,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建25亩的水库一座,周围建设景观林带、经济林带和观赏林带,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园林中花、草、树相映衬。

5、休闲设施配套。在生态产业园区建造休闲宾馆一座,可以接待200人左右,配套建设会议室、ktv、餐厅、茶座,包厢。土特产批零门店;小吃店;建标志性门庭2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3公里(通往任城经济开发区);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依托任城经济开发区改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公主楼;文成公主出嫁的故事),修建休息亭,架桥等安全设施连成自然山水园。设立野外生存、帐篷野营等项目。旅游公厕、保洁设施、观景设施、修复古建筑、完善标识系统等。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6、基础设施配套;规划5000平方米土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厂房,加工机械购置;种养基地的水道改建,辅设水网;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耕作机械、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通过以生态农业园林的实施建设。把接驾庄农牧生态观光产业园建设成济宁地区土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四、经营理念

1、农产品深加工;自创品牌,加工脱水休闲食品、脱水蔬菜加工其他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销售农产品原材料可以周边农户集体合同化生产专供出口及各全国大型超市;

2、观光:一是风貌观。观赏接驾庄农牧生态观光产业园特有的农村田园风光、特种养殖。二是物候观。早观日出、晚观晚霞,晨看浓雾、夜听风雨;春看山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田园秋色,了解民情、民意、民风。

3、休闲;游泳,垂钓,泛舟,享受自然给以轻松自在;

4、采摘。根据不同收获季节,指导、组织游客直接进入田间地头、大棚、园子里用农民特制的筐、篮、篓进行有偿采摘新鲜水果、时令蔬菜、瓜果,让游客即体验收获的喜悦,又观赏田园风光,即增长见识,又感受劳作。

5、购物。用自行编织的形状各异、规格不同的筐、篮、篓将生产的杂粮、野菜、蔬菜、水果、肉类或经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进行包装,并收集农村针织、编织、剪贴、手工等工艺,让游客根据喜好、能力自行选购。

6、品尝。品尝原生态的蔬菜和肉类美食。

7、农事活动。根据农事季节,让游客在农艺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有偿农事活动,也可以直接将田、园、圈租赁、承包给游客,由农艺人员代管,让游客参与季节管理及生产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并广泛举办粮、菜、蔬、果生产竞赛活动、赛畜活动及农产品交易活动,吸纳周边村、镇、县农户参与,打造农事活动节令盛会。

四、社会效益

1、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拓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2、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3、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五、投资估算

本园区建设年限为5年,投资约合人民币3000-5000万元。两年内基本投资3000万,建设期间逐渐投放运营,五年建设期预计投入人民币约5000万元。

接驾庄农牧生态观光产业园有限公司(筹备)

附。接驾庄农牧生态观光产业园部分效果图

375亩 接驾庄农牧生态观光产业园效果图

接驾庄农牧生态观光产业园部分效果

绿色观光走廊

有机蔬菜园区

垂钓中心

观光区

观光产业 第3篇

1观光农业的产生及发展

1.1 观光农业的产生

20 世纪70 年代, 观光农业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形成产业。在我国, 观光农业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出现, 因其迎合了城市居民渴望接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诉求, 同时给人们提供体验田间劳动、获取天然农产品的机会, 迅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由最初的小规模观光农园起步逐渐向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规模经营发展, 形成了朝阳产业, 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1.2 观光农业分类

观光农业经过近30 年的发展, 其分类复杂。下表将观光农业按结构、功能和形式进行分类。

1.3 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发展, 观光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发达省市近郊, 目前, 中国已建立了婺源油菜花海、四川成都小农庄度假村、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广东中山海上庄园﹑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北京蟹岛度假村、门头沟灵水村、延庆十里画廊、蓝调庄园、巴菲特城堡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良好的观光农业基地, 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2观光农业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

观光农业专业顺应社会需求, 在亲农、涉农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急需培养面向农业观光企业、生态旅游游景区、基层农业管理部门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 能够从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特色花卉与果蔬栽培、观光农业园区综合管理等工作, 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即具有农学技术和旅游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在课程及教材设置、教师建设、学生专业素养方面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目前, 观光农业专业作为新兴的前景专业, 有良好的政策依托。观光农业在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已作为特色专业开设, 如北京农学院、江西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 在这些院校中, 观光农业专业依托园艺、园林、旅游等专业进行拓展外延和课程设置, 目前并没有观光农业专业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 各自设置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下面以北京农学院观光农业专业为例。

2.1 课程设置

2.1.1 课程模块设置。课程分成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2部分。专业教学部分分5 大模块:公共课模块、植物生产模块、设计模块、旅游生产模块、综合模块。

公共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具备高等专科文化基础, 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具有整体和系统的认识。

植物生产模块: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北京地区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管理技术, 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进一步了解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组织培养、育种、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常识和高科技知识。

景观规划设计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 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园区规划设计提出有益建议, 能够综合评价观光园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旅游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了解农业观光和休憩活动的开发、管理、接待要求和相关政策与法规。

综合模块:分为4 项, 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及社会需求, 选择合适的模块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职业发展空间, 提升学生综合就业素质。

2.1.2 专业课程设置。观光农业按照结构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等。在目前国内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观光种植业和观光生态农业。北京农学院观光农业专业, 依据北方的气候和生产特点, 依托园艺生产进行课程设置, 偏重于观光生态农业。主要课程包括观光农业生产概论、果树栽培、蔬菜栽培、花卉与草坪、植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果蔬无公害生产、室内植物装饰与应用、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基础、观光园区规划设计、旅游业务、旅游法规等课程。

2.1.3 实践课程设置。专业实践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课程施行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 更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每门专业课程均设置实践课学时, 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2.2 观光农业系列教材

观光农业专业是新兴专业, 是多学科交叉专业, 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教材, 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自2009 年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组织编著观光农业系列教材, 经过专家组的策划、编著、修改, 最后出版发行, 此系列教材既有专业性又有普及性, 既有实用性又有理论性。目前观光系列教材已应用于教学当中, 并受到学生的好评, 这也是观光农业专业首套教材。

3问题及改革措施

发展的事物必然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何改革完善, 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观光农业作为新兴的特色专业, 在课程组织、实践基地建设、学业评价体系、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加强改革措施, 意在使教与学顺应社会的需要, 保证学生“进口”与“出口”发展平衡。

3.1 课程设置科学化

观光农业专业设计到很多实践技能型课程, 例如: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蔬菜栽培、果蔬栽培等课程与季节和气候关系密切, 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尊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 整合总论与各论, 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按生产季节组织教学, 节省材料和教学开支, 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实践材料的可持续化。另外, 加强市场化环节的课程设置, 将农业体验、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农业项目经营及物联网、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推广纳入到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仅仅注重观光产业链的先端, 更要注重产业链后端, 更加注重观光体验项目的推广及运营, 让课程设置符合市场化需求, 摒弃原有专业的简单加减法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科学化。

3.2 实践基地建设自主化

观光农业属于技能型专业, 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与之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两手抓, 校外校企合作, 联合建设;校内在有限的资源上进行广泛的拓展, 与相关专业合建、共建等方法扩大基地规模, 并在基地实行有目的教学。我们在2+1 实践教学过程中建设模拟花店、模拟花圃等实践基地, 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 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在真切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就业信心和个人成就感。

3.3 学业评价多样化

以学生为本, 完善评价体系, 进行多样化评价, 建立考核方式灵活、恰当、合理的评价新模式。例如对于常规课程学分制, 对于实践课程以成活率、发芽率、实践收益等量化积分多种方式作为考核重点等, 摒弃一纸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

3.4 学生的专业教育素质化

人有目标有追求才会奋斗, 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明确学习目标, 有针对性的专业认识教育和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社团活动是帮助同学们树立专业自信, 明确就业方向。搭建一个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律的平台,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专业素养的自我培养意识。与此同时, 要协同家长共同树立学生的专业信心, 明确专业方向, 定期座谈或者电话回访, 教育不但是学校的教育更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内外结合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素质化培养。

观光农业迅猛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观光农业专业是应用性、技术性强的专业, 对该专业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改革, 在不断的发展中摸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明确专业方向,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观光专业人才。

摘要:观光农业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由于时代的需要, 观光农业专业应运而生, 成为农职院校特色专业之一。目前观光农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还不成熟。本文根据观光农业专业发展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观光农业,专业设置,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熊丙全, 李谦, 刘益荣, 等.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 2011, (3) :5-7

[2]邱迎君, 易官美.关于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以观光农业为例[J].职教论坛, 2011, (29) :50-52

[3]孙艺惠, 杨存栋, 陈田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 2007, (9) :835-839

[4]李发生, 田凯先.观光农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6) :18338, 18345

[5]雷鸣.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商业时代, 2009, (2) :93-94

观光产业 第4篇

(2014年3月31日)

邓禹平文化推广协会发起人 杨盛

一、概况

高山青文化旅游观光暨农业产业风景区位于离绵阳市三台县东面38公里的三元镇三清村、中山村。是著名歌曲《高山青》词作者邓禹平的故乡。东临盐亭县两河镇,西靠著名音乐家罗忠镕先生的故乡永新镇,距离绵阳南郊机场52公里;境内有s101省道,距离成德南高速30公里,绵遂高速28公里;三年内将改建一条国道,五年内三台县铁路贯通,交通非常便捷。这里是邓禹平笔下“高山青”里每一句歌词都可以对印的地方。水资源丰富,土地宽阔,森林覆盖面广,臭氧率: %;主要农业产品有:

邓禹平笔下的“高山青”实名故乡的“金钟山”。金钟山海拔 米,倒影在魏河彰显那碧水围绕青山转的诗情画意。一年四季苍柏茂盛、高山长青。绿茵下是纳凉、避暑的好地方。山鸡唱歌、野兔赛跑、斑鸠啼鸣…

魏城河水围绕“金钟山” 依山形而流,自然就形成了一条弧形,远看碧水围山转,主峰端坐挺拔似两只巨足踏入溪水里,倒影与绿水青山紧紧相连。后流入盐亭渳江汇入嘉陵。每当天气晴朗,特别是在夏天、秋天河面像一面镜子照耀蓝天,从岸边俯瞰、仰看根本难以分清平静的河面到底是河还是美如大海的蓝天。夜姑娘小伙溪边赏月,泛舟赏景,享受美好生活,畅想灿烂未来。

高山青文化旅游观光暨农业产业风景区,主要是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资源整合,项目包装:重点突出高山青文化和现代文化元素,精心打造“高山青”和“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少年”,“涧水蓝”这四个农业产业项目品牌。具体布局为:

1、在景区建造邓禹平文化纪念馆,邓禹平故居景点。

2、在金钟山顶尖建造一座七层观看日出的晨曦楼。第一层内厅正中为孔子塑像,体现历史文化元素,四周为邓禹平的简介和邓禹平和恋人白玫的恋爱故事浮雕墙。第二层,介绍三元镇民风名俗,三元籍各界成功人士简介;第三层,介绍台湾阿里山邹族的民风民俗。介绍到邓禹平故居投资的台商;第四层,为游客休息室;第五层,游客购物中心,第六层,高山青高山青文化旅游观光暨农业产业风景区农业产品展示,第七层,妈祖塑像,供游客环形观光看日出,赏月。

3、从山脚至山顶将原来小路改建为一条梯形步行石阶山径步行道,以“S”字形顺山势向上申展,“陡”、“缓”相间,“险”、“懸”交叉,将沿路的懸崖、削壁、沟谷、竹林、树木、花草等进行整理、装扮,使游客在爬山健身、游玩赏景中享受到无限乐趣。步行道两边设全钢结构扶栏,方便妇、幼和体弱老年。

4、随着山势地形建造音乐电影观赏厅。

5、根据山径路边的岩石、沟谷形态特征,创作编写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如金鹅山、邓四爷等,给游客以美和善的艺术享受。

6、随着邓家沟的泉水,保持好自然溪流看水带,进行灯光美化,夜间七彩溪流,彰显现代科技元素。再整个园区既有农耕文化、山文化、树文化、还要有苏东坡的竹文化、石文化、水文化和诗词歌舞,棋琴书画等各类人文景观、休闲厅楼、娱乐集游、玩、娱、吃、住、购一体化旅游休闲胜地,突出“两岸一家人”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今年,以邓禹平文化背景为主线,举办的首届菜花节,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三元镇,知道邓禹平。正是挖掘和打造、重建邓禹平故里周边佛堂沟、摩崖佛刻、猪称霸、龙居寺、普陀寺等自然景观、宗教遗产的大好时机。

二、投资概算

1、从山脚至山顶修建一条步行道,(把原来的步行小路改造拓宽,土地使用费便宜),全长 米(原小路为 米),每米 元,(含一次性买断道路土地使用费,林业流转费)为 万元。

2、在景区开展生态农业产业项目 亩,从农民产权出让土地流转费 元。

3、在金钟山顶建七层塔楼,预计 万元

4、建造售票、办公室和门楼,万元。

5、其他水、电、卫生间建设等为 万元。

6、魏河美化,亮化,原生态人力泛舟项目 万元

7、邓家沟约6公里溪水保护,包装 万元

8、建造游客接待宾馆,休闲,娱乐建筑物 万元

基建总投资约为 万元人民币。

9、其他次生光景开发投资约 万元。

三、效益分析和投资回收期

(一)、收入

项目建成后门票收入,目前台湾嘉义每年游客络绎不绝约 万人,高山青建成后,会吸引大部分游客来此观光,感悟真实阿里山文化气息,预计,第一年按到嘉义阿里山游客十分之二的人来四川三台高山青景区旅游计算为 万人,第二年按到三分之一计算为 万人,两年相加为 万人,两年平均每年游客为 万人,景区门票按每人 元收取,为 万元。今后随着高山青风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门票收入会大幅度梯增,景区消费也会大力猛增。投入的农业产业的产品也陆续上市,四川人口多,消费能力强,产业的产品投入后回报市场不可估量。

(二、)支出

1、人员工资(行政、财务、售票、收票、保安、清洁工等)共 人,人均年工资按 万元计算为 万元,2维修、柝旧费用(按 万元5%提取)为 万元。

3、电、水费 万元。

4、保险费为 万元。

5、管理费按年收入 提取为 万元。

6、营业税 万元。

7、广告宣传费 万元。

8、其他不可预见性支出 万元。

合计年支出为 万元。

(三)、利润及投资回收期

年收入 万元,减年支出 万元,年利润为 万元。

本项目总投资为 万元,投资回收期为三年。此外,项目建成后还可拉动周边农家乐、养殖、牧业等农牧产品和竹编工艺品,木工器材等产业带收入,可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观光产业 第5篇

近几年来, 旅游业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 积极发展国内旅游, 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指导方针下, 形成了三个市场连动并互相补充的局面, 成为世界旅游大国。然而, 目前的观光政策及产业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局面, 仍然存在一些犹待完善的地方, 现分析如下:

一、中国国内观光业的展开与顺利发展的特征

(一) 大力宣传和极力销售观光产业商品的同时, 应对

周边观光产业特点进行介绍, 并积极打造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 如河南炎帝黄帝祭祀、济南曲阜的孔子祭拜等。

(二) 交通方面, 国内包机, 观光专用车及高铁的开通

等, 各种交通手段迅猛发展, 为国内观光提供了便利条件, 极大地拉动了周边地区及城市沿线如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高铁与各地区交通线路的接驳未能及时跟进的问题尤为凸显。

(三) 旅游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明显增强, 促进了观光服务质量的提升。

香港阿珍事件直接导致大陆赴港澳台游客减少, 对旅游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由此可见, 提高导游素质及服务质量也是发展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面。

另一方面, 由过高的旅行费用, 各地收入的不平衡, 储蓄的增加, 社会保障不完备而衍生出来的对将来的各种不安,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各种支出的增加, 内需扩大政策及个人消费贷款的导入, 也阻碍了国内观光业的发展。

二、海外观光的特征及改善对策

中国人的自费海外观光游有三种, 分别为“出国游”“边境游”及“香港、澳门游”。

中国人海外旅游的目的地已经由原来的香港、澳门向北朝鲜、俄罗斯、缅甸等的边境游转变, 直至出国游。中国要想持续顺利发展海外观光业, 有以下三点势必要改善和整备。

(一) 海外的非法滞留现象。

在海外旅游过程中, 通过各种手段非法滞留在国外的旅行者不断增加。非法滞留者的问题给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挠。中国应该制定比较柔软的劳动力输出政策, 加强国家间的协作, 开拓多种多样的劳务输出方式, 杜绝非法手段的移民等。

(二) 取消出国税。

中国对于人数和境外消费的限制过多。其中对于出国时随身携带的外币数量及个人代购物品的关税、出国税等的征收等都说明了此问题。像这样的规定及限制, 必将抑制中国人的消费, 加重国家负担。

(三) 国际观光的民营化。

此问题是政府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以政治、经济体制为主的中国, 长时期都是由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大型国企等部门来充当国际商务旅游观光的主导, 以公务为主的海外旅行大部分都是由外交部门来运营。改革开放后,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 除了单纯的公务外, 商务旅游观光也开始逐渐增加。

三、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的问题点及改善对策

随着我国观光产业的迅猛发展, 势必要求要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这应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与推动下, 动员与之相关联的产业积极参与, 解决观光产业中遇到的困难, 加快本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对于政府主导型观光管理体制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政府主导型观光模式充分参考西班牙、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的成功经验。

数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提倡和推崇, 并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可以一直沿用。

(二)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来看, 观光业不是垄断行业, 而是高竞争的行业。

像这样的行业应该运用市场主导型, 并且“政府主导型”容易引起人们各方面的误解。从执行后的结果来看, 政府主导型或许会成为官员的复制品, 成为又一种带来政治业绩的技巧与手段。

(三)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最根本的问题。

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如:政府主导型、政府干预型、市场主导型。

从到目前为止的观光发展实态来判断, 中国的“政府主导型”观光模式是适合当时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 应给与肯定评价。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能够提供很多有利的参考。

总之, 在我国十二五期间, 在扩内需调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环境下, 发展观光产业将会被提升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在此契机下, 能够预见中国的观光产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当然, 中国的观光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挑战还很多, 改善政府观光管理体制仍是必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张广瑞, 刘德谦, 宋瑞.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2009年2月.

[3]邵琪伟.在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2008年2月.

观光产业 第6篇

关键词:茶园观光旅游,困境,出路

随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提升, 人们对旅游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农业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需要挖掘更多的文化价值。茶园观光旅游业也是如此,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茶园自然景观的观赏和体验, 而是要求获得更多的体验型文化。茶园观光正好兼具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着重开发茶园观光旅游的文化价值, 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体系成为茶园观光旅游的新出路。

1 茶园观光旅游的产业类型

茶园观光旅游自上世纪九十年受到人们的青睐, 短短二十年多年间遍布世界各地, 形成不同的模式和风格, 有日本著名的冈山厚乐茶园, 在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地也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 还有中国内地的大理模式、香格里拉模式和丽江模式。[1]这些茶园观光旅游形式多样, 主体各异, 但其主要的类型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

1.1 自然景观型

我国茶叶产地丰富, 有许多都生长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中, 如黄山的毛峰、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庐山云雾等。黄山、武夷山、庐山等风景名胜本身就是旅游的集散地, 再加上茶叶产量丰富, 形成独具特色的茶山景色。他们以茶叶产业为支柱, 以茶文化为地方特色旅游资源, 专门开辟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专线, 打造茶叶之乡的旅游城市。这种茶园景区主要以观光为主, 既结合了风景名胜本身之美, 又透露出悠悠茶韵。

1.2 茶香特色型

有的茶叶产区虽然不是名山大川, 但也是环境优美。如江南地区的在低矮的丘陵上种植成片的茶树, 形成美丽的茶园景观, 还有的以乡村为单位, 整个区域以种植茶叶为生, 形成以茶为特色的乡间茶园, 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这里, 在已有的茶园资源基础上对茶文化进行开发, 形成城市边缘的茶乡, 带动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双重发展。如安徽就凭借铁观音举办茶文化旅游节, 以茶叶大观园和茶叶公园发展成为中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专线之一。[2]

1.3 农业生态型

生态旅游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旅游方式, 农业生态旅游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生产资料、乡土生活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因为其较多的保留了原始风格的生产活动, 对现代都市的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 但目前的生态旅游还停留在对自然景观的观赏层面, 忽略了文化层次的追求。茶园观光旅游不仅可以作为自然景观观赏, 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满足了现代人们生态旅游的需要。游客在这里可以观赏茶山、茶园, 可以从事生产活动, 采摘、除草、炒茶, [3]可以欣赏体验采茶人的生活方式, 听茶歌、观茶舞、参加茶宴、品啜茶味, 还可以了解茶的知识、典故, 学会茶叶、茶器的鉴赏。

1.4 都市茶馆体验型

茶馆是一个城市的记忆,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丰富的茶文化, 而这些集中体现在茶馆之中。茶馆不仅是茶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且是一个城市的窗口, 游客从茶馆中就可以品出整个城市的韵味。中国在各个城市有许多富有特色的茶馆, 如北京的老舍茶馆、上海的湖心亭茶楼、成都的顺心老茶馆、杭州的和茶馆, 这些也成为人们旅游的专门去处。

1.5 修学求知型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兴盛以来, 流传到海外, 成为世界茶文化的一部分, 茶文化也形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受到人们的尊崇, 于是追根溯源, 学习根祖文化成为人们旅游的一大动机。每年都有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的游客特地到中国一些茶文化产区进行修学旅游, 这不仅带动了中国茶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更加提高了茶园观光旅游的文化层次。

2 茶园观光旅游的困境

2.1 景观设计存在缺陷

茶观光旅游属于自然与人文的合体, 因此在景观的设计上既要结合自然景观的特点, 又要适当的突出茶文化的主题, 这在景观设计上给设计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茶园观光旅游又属于新兴的旅游方式, 发展不成熟,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因此我国在茶园景观设计上还存在诸多缺陷。首先就是景观设计缺乏创意, 在景观的前期规划中没有对茶园的基础背景认真调查, 也没有充分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 而是一味的照搬西方模式, 仿照原有的茶园观光旅游景观设计进行复制。其次是对于茶园内建筑的风格、大小、材质等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4]有的仅仅是将各处仿古的建筑乱修一气, 而没有突显出茶园的主题设计。还有的是茶园的交通设计不合理, 交通设计应该兼具美观和实用功能, 既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还要与茶园的整体景观保持一致。

2.2 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的茶园资源比较分散, 缺乏整体的市场规划和调研, 茶园的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 资源整合能力不强。我国目前的茶园观光旅游除了少数风景名胜区伴随着其他的风景特点取得整体的发展和规划外, 还有许多散布在城市边缘的茶园都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有许多仍然是由各县区农民的自主开发, 缺乏统一规划, 内容单一, 服务方式雷同, 没有经营特色, 而且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区域协作性差, 难以形成集群优势。[5]

2.3 产业体系不健全

目前茶园观光旅游的经营相对分散, 产业化程度低, 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就是对茶园本身的价值挖掘不充分, 经营模式单一, 其经营的项目还停留在原始的观光、采摘、体验阶段, 而对于茶叶的深加工以及其延伸的价值链利用不足。其次是茶园观光的经营产业链周期短, 没有进行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分工,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示范效应。最后是茶园观光旅游各自发展, 形式松散,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规模小,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且没有形成相对集聚的产业格局, 文化、餐饮、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备, 进而制约了茶园观光旅游的发展。

3 茶园观光旅游的出路

3.1 发展优质茶园, 合理设计景观

茶园观光旅游的基础是茶园景观, 因此首先是要加强茶园的建设, 发展优质茶园。茶园应该根据种植的地形、气候、土壤以及种植历史选择适合种植的茶叶品种, 而不是不加选择的引进知名品种。此外还要提升茶农的素质, 坚持茶农持证上岗, 保证茶叶种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6]另外就是从茶叶的采摘到茶树的修剪、茶园的改造都要秉持着科学的精神, 尊重茶树的天然生长, 不要人为破坏, 营造绿色、健康、生态、美观的茶园。

3.2 加强综合开发, 形成集群效应

茶园观光旅游是将茶园带入市场经济, 这就不可避免的与经济效益连接在一起。单个的茶园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茶园更要以一流的品种、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文化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享受。[7]在茶园的设计上要照顾到不同的客户群体的需求, 如青年人对茶园科技知识的新奇, 老年人喜爱茶园幽静的氛围, 中年人追求茶叶的娱乐休闲、外国人对茶俗茶礼比较感兴趣, 专家学者比较侧重于修学与研究。茶园观光旅游就是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文化层次和社会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 这样才能充分实现茶园的旅游价值, 此外还要注重茶园的产业链开发, 将茶园与周围的结合在一起, 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 形成集聚效应。

3.3 挖掘地方文化, 树立文化品牌

我国虽然有统一的茶文化, 但由于地域的影响, 茶文化又带有各自的地域特色, 显出细微的差别, 在中国茶叶市场上更是形成了以地域命名的茶叶品牌。因此茶园观光旅游也要充分挖掘地方的文化特色, 将地方的文化渗入到茶园文化中。这样才能树立独具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品牌, 将茶园观光与茶叶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 利用茶叶品牌树立茶园观光旅游品牌, 再利用茶园观光旅游带动茶叶经济的发展, 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如云南的普洱市的茶园观光旅游中就充分融入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将其特有的茶歌茶舞和饮茶方式展现出来, 不仅打造出了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品牌, 还极大的促进了云南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4 结语

茶园旅游观光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茶园观光旅游越来越热的今天, 对茶园观光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茶园观光旅游的开发中, 不仅要注重对茶园本身的开发, 还要注重对其附属价值的开发。坚持综合开发,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李沈阳, 黄任辉.略谈观光茶园创新模式[J].中国茶叶, 2005 (6) :50.

[3]徐晓莉.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证: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4]胡玉贞.海南茶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海南大学, 2012.

[5]张琳洁.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7 (4) :97-101.

[6]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 2014 (13) :79-80.

[7]宗敏丽, 祁黄雄, 吴健生, 冯喆, 黄秀兰.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以浙江顾渚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3) :315-32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光产业】相关文章:

观光旅游05-27

农业观光规划07-07

观光果园论文09-04

观光旅游农业05-07

观光草莓采摘园06-03

观光农业旅游08-19

观光景观设计08-23

观光实习报告08-25

生态观光茶园建设论文08-17

科技观光园规划05-16

上一篇:网络条件下一篇:国产运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