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控制网络范文

2024-05-28

现场控制网络范文(精选9篇)

现场控制网络 第1篇

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

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式, 其模式如图1所示:

远程工作站发出信息请求, 智能网络接口单元负责接收工作站的信息请求, 可以代替服务器进行工作站的信息响应并作出处理。服务器通过验证码等进行验证工作站的信息, 同时现场设备也可以把信息定时的发送工作站并进行处理。

2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硬件设计原理和实现

硬件原理是工作的基本准则, 其设计过程是与软件结构的实现有一定关联, 其智能网络接口单元由微控制器、现场设备接口、网络接口三部分组成。微控制器采用LF2407信号处理芯片;与网络的接口采用以太网控制器RTL8019AS。网络接口接收Internet传送过来的控制命令, 向微控制器LF2407发出中断请求;微控制器响应中断请求, 接收从RTL8019AS传来的数据帧;LF2407的应用程序根据既定的规则对接收的应用数据进行解释和处理, 通过自身丰富的外设设备接口对现场设备进行直接控制, 并将控制信息和设备状态信息通过Internet反馈到远程工作站。或者LF2407周期性地通过现场设备接口获取被控现场设备的状态信息, 按照既定的规则对其进行编码后, 封装成标准的IP包传送到远程工作站。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位的硬件原理设计是为其软件结构实现打下基础, 硬件原理是根据软件结构的工作方式进行实现, 其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价值。

3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软件结构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软件结构其工作方式主要有初始化程序、接收程序、中断处理程序、编码及解释程序、故障处理及应急程序、现场设备接口程序、发送程序组成。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使用RTLILVUX实时操作系统, 整个应用程序的流程如下:系统上电后, LF2407对自身、网络接口芯片RTL8019AS和现场设备接口芯片M AX 5741进行初始化, 以确定工作卞频和各芯片的工作方式, 并启动芯片进入工作状态。为了提高整个远程控制系统的实时性, 网络接口以及现场设备接口的数据读写都采用中断方式。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4 提高系统实时性的方法

远程控制技术日趋完善, 但远程控制还是有一定的弊端, 实时性效果不是很好, 只能通过一定方法手段提供系统的实时性, 要完全改善实时性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只能网络现场单元控制实时性提高主要有以下2种方法。

4.1 设计服务器为有状态服务器

在工作站向服务器进行请求时候, 进行信息记录, 工作站与服务器进行信息交换时候, 减少时延, 进行状态标识设计, 进行服务器轮转, 起到一定效果。

4.2 通过降低所需传输的数据量来降低线路负载, 从而降低冲突

在工作站进行信息请求时候, 进行一定的信息限制, 减少线路的负载, 把信息之间的冲突降低最小范围内, 用来满足信息请求, 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实时性的效果, 在远程控制中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价值。

总之, 实时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应用, 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在远程控制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时控制技术的改进, 对其现实应用具有一定价值。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今后还会有新的技术应用到远程控制技术中, 远程控制技术应用, 是我们今后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种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伍巍.基于固网通信的家庭智能网络[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16) .

[2]彭妙颜, 梁国芹.声像灯光智能网络集控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电声技术, 2007 (12) .

[3]李平.智能网络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结构[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1995 (Z1) .

[4]刘红军, 吴骅.家庭智能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03) .

现场质量控制 第2篇

在工程项目执行iso-9001标准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质量保证计划”、“质量记录”等质量体系文件,在质量目标、基本的质量职责、合同评审、文件控制、物资采购的管理、施工过程的控制、检验和试验、标识的可追溯性、工程成品保护、质量审核、质量记录、统计技术与选定等与质量有关的各个方面,规范与工程质量有关工作的具体做法。同时,在项目部建立一个由项目经理领导的质量保证机构,形成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项目质量控制网络,使工程质量处于有效的监督控制状态。

质量保证体系

①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落实组织机构人员,明确规定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

②严格按照GB/t 19001-iso 9001标准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运作,认真执行施工过程控制程序,各工种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施工。

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使每道工序都纳入质量监控之中,严格执行“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工人岗前技术培训”、“隐蔽工程验收”等制度。

质量保证制度及创优措施

(1)施工质量管理

①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必须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执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须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实施,不得随意更改。

②做好图纸会审和各项技术交底工作,让所有施工人员领会设计意图和质量技术要求。

③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部颁布的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及技术文件组织施工,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发现问题时及时上报,并会同相关人员、部门研究处理。

④按ISO-9001体系要求编制的运行表格填报制度。预先控制质量事故发生。

⑤质安员实行现场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不按设计要求、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程及施工方案的行为,质安员有权停止现场施工,并勒令其限期整改。

⑥健全测量“两级”交接制,把好施工制作、测量、试验关。

⑦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位及主要工序,在施工前编制专题施工方案,用以指导现场施工,提高工程质量。

⑧认真做好计量工作,用数据说话,保证施工用料的定额用量。

(2)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质量管理

①合理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并严格按照经审批的材料供应计划进行采购及调配。

②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采购必须有合格证,局部加工件制作必须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③试验室派员驻场,及时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抽样试验,并出具检验报告,检验结果与合格证相符者方可使用。

④材料进场按规格、品种、牌号堆放,挂牌标识,实行挂牌管理。

⑤规定的九大类建材应定国家认证的厂家的产品。

(3)质量检查管理

①工程质量检查经班组、现场自检和专业检查相结合,坚持“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查。逐级检查,层层把关。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必须马上返工。

②严格执行质量等级评定。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检查、验收。

③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消除工程质量通病。

④所有隐蔽工程必须按规定经现场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4)创优规划

①创优工程目标; ②建立创优规划保证体系;

③创优措施;

④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目标。

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①材料进场质量保证制度;

②材料二次检验制度。

季节性施工措施

①对于有些地区雨水较少、做一般准备即可;

②临时设施和设备的防护。

隐蔽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①严格执行隐蔽工程的施工规范。

②加强钢材、水泥等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把好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工序的质量关。

③加强隐蔽工程质量检验,落实班组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

④钢筋绑扎时将钢筋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⑤提吊钢筋骨架时,为防止钢筋骨架吊装变形,起吊操作应力求平稳,对刚度较差的骨架可绑木杆加固。

⑥砂浆垫块得适量可靠,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应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将垫块挤牢。

⑦钢筋连接采用焊接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焊接接头须错开,一根钢筋不得有两个接头。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积的50%。

⑧钢筋连接采用绑扎时,接头位置须错开。有接头的钢筋截面积占钢筋总截面积的百分比:受拉区不宜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so%。

预埋件保证措施

①制作预埋件时,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焊接。

②为防止预埋件位移,将预埋件放置在设计位置后,四周用铁钉固定。

③认真审查预埋件的图纸,若发现预埋件的锚固与骨架钢筋相碰,可适当改变锚固筋的位置与做法,使预埋件顺利安装入模。

④振捣混凝土时,不使振动棒将预埋件振动歪斜,应设专人在振动完毕后,将预埋件加以整理。

监理对光伏电站质量控制的要点分析

监理对光伏电站质量控制的要点分析

一、组件的要求

现场组件到货后,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对组件开箱验证。验证内容主要包括:外观检查、合格标贴、货物单据、合格证等。若业主方或施工方对组件关键参数有疑问,可进行第三方报检,监理负责见证取样。

二、光伏阵列最佳倾角 根据《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附录B光伏阵列最佳倾角参考值:纬度Φ为39.8°,并网系统推荐倾角为Φ39.8-7=32.8° 隆化县的纬度比北京高2度,因此本工程光伏组件的倾角等于35°是合适的,但在施工过程中要检查工地光伏组件实际安装倾角,不对的调整光伏组件支架的倾角,光伏组件的最低边高于设计标高60厘米。

三、拉拔实验

根据当地最大风压和光伏组件的面积,可以计算出台风的拉拔力,本工程光伏组件的基础采用螺旋/灌注桩,在螺旋桩施工完成后,要根据规范的要求按比例抽取一定数量的螺旋桩进行拉拔实验,用拉拔实验的数据和设计数据做比较,以确定光伏组件的基础是否安全可靠。本工程拉拔力为2000kg>1400kg(设计数据),光伏组件的基础是牢固可靠的。

四、线缆选择

由于本工程地处北纬42°,属于寒冷山区,因此线缆应选用阻燃耐寒型电缆,本工程采用的线缆为

(1)组串至汇流箱的线缆采用PFG1169-1×4光伏专用电缆,沿支架敷设,汇流箱至逆变器的采用ZRC-YJV2-1KV耐寒型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直埋敷设。

(2)逆变器交流出线采用ZRC-YJV-1KV耐寒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引致变压器。

(3)电缆从室外进入室内的入口处,电缆接头口处,电缆通过的孔洞均应进行防火防水封堵,耐火极限≥1小时。

五、防雷接地及安全

(1)组件边框与钢支架进行可靠的连接,不同阵列间钢支架采用40×4mm的热镀锌扁钢可靠连接,且接至整个接地系统。

(2)地面电站的接地系统采用综合接地,采用人工接地极,每隔一定距离用2.5m长的5#角钢作为垂直接地体,角钢之间采用40×4mm的热镀锌扁钢可靠连接,在阵列周边敷设一圈40×4mm的热镀锌扁钢作为水平接地体,接地电阻<4Ω,施工完成后实测,若不满足要求,则继续增打人工接地极至满足要求,埋在地下的热镀锌扁钢要垂直放置,因为垂直放置比水平放置的流散电阻要小。

六、最大功率点跟踪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下,光伏阵列可以工作在不同的输出电压,但是只有在某一输出电压值时,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才能达到最大值,这时光伏阵列的工作点就达到了输出功率电压曲线的最高点,称之为最大功率点。电工原理告诉我们:当光伏阵列的电源内阻等于用电负载电阻时,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才能达到最大值,这就是最大功率点。用电负载确定后,其负载电阻就确定了,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根据外界不同的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等条件调整光伏阵列的电压电流,使之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叫做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目标就是让太阳能组件实时输出最大功率,使其发挥最大效率,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运行控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方法很多,应用较多。比较典型的主要有基于参数选择方式的恒定电压法,基于电压电流检测的干扰观测法,三点重心比较法和电导增量法等等。调整光伏电池工作点的任务是由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电能变换系统,即现在市场上提到的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器,其核心就是电力电子变换电路,辅之以或简或繁的保护、显示、通信及能量管理等功能,对于我们使用者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市场上选择一种性能良好的控制器。国内品牌较好的有“华为”等。德国进口的逆变器最大功率跟踪点性能更好。本工程采用华为并网光伏逆变器,其出场检验报告上载明:逆变器最大效率不少于98%。

七、防孤岛效应

在正常情况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并联在电网上向电网输送有功功率,但是当电网处于失电状况,(例如大电网停电)这些独立的并网发电系统仍可能持续工作,并与本地负载连接处于独立运行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孤岛效应,孤岛效应的主要危害包括:

(1)对电网负载或人身安全的危害,用户或维护人员不一定意识到分布式供电系统的存在。

(2)供电质量:没有大电网的支持,分布式供电系统质量难以符合要求。

(3)电网恢复时,分布式供电系统重新并网会遇到困难,非同期并网会引起大电流冲击。

(4)电力公司对电网的管理要求,这种运行方式在电力管理部分看来是不可控和有高隐患的操作。

因此当孤岛现象出现时,要及时检测到这一现象,并撤除并网光伏系统这孤岛潜在的供电电源,就可以避免孤岛现象的存在。孤岛检测的方法可分为被动式与主动式检测两大类。被动式检测方法通常有:电压和频率检测法,电压谐波检测法,相位跳变检测法三种。为解决被动式孤岛检测法存在较大检测盲区的问题,主动式检测方法被提出,其主要方法有:频率/相位偏移法,输出功率补偿法和插入阻抗法。

当电网断电时,并网光伏系统与本地负载形成孤岛时,通过检测并网光伏逆变器输出的电压,频率、相位等指标。及时将并网光伏系统与本地负载解列。

解列的方法有:(1)通过关闭DC/DC电路停止向逆变器提供有功功率。

(2)封锁逆变器开关仪号,等待电网系统恢复正常。

当电网恢复正常时,并网光伏系统应同时向本地负载送电。

对于我们使用者来说,同样唯一能做的也是在市场上选择防孤岛效应性能良好的逆变器,本工程使用的并网光伏逆变器防孤岛效应保护试验的结果是:当逆变器达到孤岛状态时,在一定功率条件下,断开逆变器交流侧的电网,逆变器应在规定时间内自动保护。

八、设备和系统检测调试

设备安装完毕后,应按《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中的6“设备和系统调试”的要求,进行光伏组件串测试和逆变器等调试。宜按照直流汇流箱、逆变器、交流配电柜及线缆的顺序进行绝缘电阻的测定,测定的数值要满足设计和验收规范的要求。测试工具可使用500v的摇表进行,耐压低的电子元器件在测试时应脱开。其他电器设备的试验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器装置安装工程电器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的相关规定。

九、监理单位在验收时应提供、准备的档案资料

(1)工程监理资料

(2)质量缺陷备案表

(3)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报告

现场控制网络 第3篇

现场总线是一种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开放式、数字化、全双工、多节点的串行通信工业控制网络,在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汽车车身油漆涂装生产线生产车型变化多,生产灵活性大的要求,本系统设计时在生产的前处理过程、磷化过程、电泳过程中采用了自行小车输送系统,而滑撬传送采用地面链输送系统。同时引入车身信息识别系统,通过它与喷漆机器人控制系统,自行小车系统,滑橇系统的信息传递和实时连锁控制,实现了车身油漆涂装线柔性生产的能力,提高了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本控制系统设计时在上层采用了光纤交换网络将众多的子系统和上位机组成一个环形局域网络,底层采用Profi BusDP现场总线网络将其它控制部件连接到子系统中PLC上,不同控制系统PLC之间的数据传送与控制采用西门子MPI网络来实现[1]。

2 控制系统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2.1 控制系统结构组成

基于Profi Bus-DP现场总线的车身油漆涂装生产线的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中使用了13台光纤交换机,通过这些光纤交换机和每套PLC系统的CP343-1模块,将所有13套PLC系统和3台上位机,2台现场平板计算机PC870连接成一个环形局域网络。触摸屏MP270与PLC的通讯连接采用MPI方式,远程I/O模块和控制温度工艺参数的西门子温控表DR19与PLC的通讯连接采用Profi Bus-DP现场总线。

2.2 识别系统网络结构

车身信息识别系统由5个P L C系统和两台平板电脑P C 8 7 0、4台T P 2 7 0触摸屏、9个P r o f i B u s-D P网络通讯控制器C M 3 1、1 6个读写器H M S 8 2 0-0 8、3 5 0个载码体H M S 1 5 0 H T以及一个P+F读写器等M P I网络构成,主要实现车身信息识别、数据通讯、控制与无线R F I D电子标签的数据读写等功能,识别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控制系统中引入的车身信息识别系统是实现车身油漆涂装线柔性化生产的关键系统,所谓“油漆涂装线柔性化生产”主要是指在同一条涂装线上实现生产两种或以上不同型号、颜色的车型。即在涂装车间,白车身的所有信息包括车身型号、油漆颜色、喷漆次数、电泳工艺参数、生产班次、生产批次、日期等均存储在随车身的RFID电子标签上,车身识别系统可以从电泳、喷漆、储存等关键工艺过程中获得自己需要的控制信号和数据信息,并做出相应的连锁控制,从而实现对白车身的流转路线、电泳参数、喷漆的颜色和次数等自动控制。

车身识别系统PLC系统通过光纤交换网络与中控室3台上位机和2台工控平板电脑连网,并同时通过MPI网络与另外4台PLC连网,TP270触摸屏和CM31通讯控制器通过Profi Bus-DP现场总线与识别系统PLC连成Profi BusD P网络,同时读写器H M S 8 2 0-0 8与C M 3 1通过M U X 3 2总线连成网络。识别系统与各自独立的滑撬控制系统、自行小车控制系统以及喷漆机器人控制系统通过MPI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通信,完成对整个系统中所有设备的监控,对工艺参数的设定、修改;对所有历史数据、曲线、故障数据的保存、查询和打印等,从而实现汽车油漆涂装线的柔性化生产自动控制。

3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设计

3.1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控制系统应用的某汽车车身油漆涂装生产线的工艺流程是:前处理--磷化--电泳--电泳烘干--涂PVC--涂胶--PVC烘干--打磨--喷面漆--面漆烘干--最终检查--成品储存—去总装厂。其中喷漆线有两条,一条是多品种面漆喷涂线,另一条是轻卡面漆喷涂线。

根据不同工艺处理过程所在的不同区域和设备的不同,整个控制系统采用分区控制,共分13个独立的电控系统:前处理电控系统、磷化电控系统、电泳电控系统、电泳烘干电控系统、PVC烘干电控系统、多品种面漆室电控系统、MPV漆室电控系统、循环水池电控系统、多品种烘干系统、MPV烘干电控系统、打磨室电控系统、修补线电控系统和照明电控系统等,如图3所示。除了整个车间照明系统以外,其它电控系统中的PLC系统、远程I/O系统和触摸屏MP270设备负责对各子系统中的风机、水泵、软启动器和燃烧机等电气设备和温度仪表进行控制,实现不同的工艺过程控制、保证达到需求的工艺参数值。

3.2 硬件设计

考虑到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本系统中两台上位机采用西门子工控机并通过上位机软件进行冗余,服务器采用IBM PC高级商用机,现场使用的计算机采用西门子的平板工控电脑PC870,网络交换机采用了MOXA公司的工业级光纤交换机并采用了环形网络结构。系统中的PLC均采用西门子S7-300 CPU 315-2DP及其相应的I/O模块和TCP/IP网络通讯模块CP343-1,I/O模块包括数字输入/输出模块和模拟输入模块,远程I/O模块采用TURCK公司的BL20系列。系统中20KW以下功率的风机和水泵采用直接启动,20KW到30KW之间功率的风机和水泵采用星形椚切畏绞狡舳�大于45KW的风机采用软启动器启动,软启动器选用施奈德公司的AST48Q系列。系统中所有温度显示仪表采用厦门宇光AI708;所有温度控制仪表采用带Profi Bus-DP接口的西门子DR19,DR19温控表内部的所有参数都可以通过Profi Bus-DP网络和PLC控制器在触摸屏上进行设定和修改,还可以通过光纤网络在中控室的上位机上设置、修改控制器的PID参数以及自适应控制。

系统与自行小车控制系统,滑橇自动控制系统,消防系统,以及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所有连锁信号控制均采用直接的硬件I/O连接,互相取继电器的触点信号,各自单独处理。由于柔性涂装生产线需要生产不同类型的汽车,如小卡、大卡、重卡以及MPV车等,考虑到高温工艺过程等特点,因此在系统中采用了先进的无线标签(RFID)读写系统,包括CM31、HMS820-08和HMS150HT,载码体HMS150HT最高可以承受240℃高温,每一个滑橇上安装一个无线标签,供识别系统识别不同汽车的车身。

3.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中软件设计主要分三部分:

(1)中控室和现场操作站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

(2)触摸屏程序设计;

(3)所有子系统的PLC程序设计。

两台工控计算机独立运行相同的Intouch 8.0应用程序,分别通过DASSIdirect10 IO SERVER从13套电控系统(包括识别系统)中PLC采集I/O各种数据,两台PC870运行不同的Intouch 8.0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对识别系统PLC进行控制,完成对汽车车身信息的读写和最终产品的检验。Activefactory和Insql安装在服务器上,数据库软件Insql采集从Intouch应用程序导出的所有I/O点的数据并实时保存,Activefactory作为报表和曲线查询工具可以在不同计算机查询显示数据库Insql中保存的所有I/O点实时数据、实时曲线、历史数据以及历史曲线。

本系统设计的重点是网络通讯设计和识别系统载码体数据的读与写编程。在PLC硬件组态时[3],设定好CP343-1网络通讯模块的IP地址并保持与上位机INTOUCH软件的D A S E R V E R中设定的相同,S 7-3 0 0的C P U 3 1 5-2 D P PLC能够自动保持与上位机的TCP/IP网络通讯。当自行小车系统或滑橇系统控制滑橇到达设定点读写器位置时,识别系统PLC读到滑橇系统传送的到位信号,立即启动读写器进行读或写数据到载码体,然后将相应的信息回传给小车系统或滑橇系统以及机器人系统。识别系统PLC与自行小车系统、滑橇系统和机器人的MPI网络通讯是实现柔性生产控制的关键。下面程序是识别系统与机器人系统的MPI通讯程序[2]。

系统设计的另外一个亮点是可以通过网络在上位机上直接设定温度控制器中的PID参数,实现在线修改PID参数,从而达到针对不同工艺过程优化控制工艺参数和自适应控制的目的。下面程序在线设定控制器的PID参数。

4 结束语

基于Profi Bus-DP现场总线的汽车生产线网络自动控制系统中,采用国外先进HMI组态软件作计算机监控画面,以S7-300CPU作为过程控制器,BL20模块作为现场I/O子站,结合光纤网络和无线标签RFID读写器构成一个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汽车生产涂装线的柔性生产自动化,不仅提高了汽车车身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而且能适应不同类型汽车生产的灵活性。本控制系统已经投入实际运行,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央网络控制与ProfiBus-DP分布式现场总线以及车身信息识别控制相结合的汽车生产线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给出系统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法,实现了对汽车车身涂装生产过程中电泳、喷漆、烘干以及空调送风等各个工艺过程和车身信息识别的网络自动控制。

关键词:ProfiBus-DP,现场总线,自动化,PLC

参考文献

[1]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SIEMENS公司.SIMATIC S7-300 S7-400语句表编程手册[Z],2002

施工现场异味控制措施 第4篇

1、管理措施

1.1在施工单位进场前,要求施工单位根据酒店的营业特点要求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现场异味控制措施,提交酒店工程部审核。并督促其认真做好施工现场异味控制措施的交底,让所有进场施工人员都了解施工现场异味控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

1.2会产生异味且可能影响到非施工场所的作业(如;油漆、涂料、清洗、上胶、防水等作业),必须提前三天将施工的准备情况报酒店工程部审批。在未采取必要的除味措施前,严禁进行会产生异味的施工作业。

1.3油漆、配料等各种会产生异味的物品应集中存放在指定地点并密封保存,每次调配量不超过半天的使用量。会产生异味的油漆、稀料等物品使用完后应立即密闭并集中妥善保管。

1.4加大施工现场的巡视力度,严控各种异味源和异味散播通道,对施工场所进行全时段异味监控。

2、经济措施

2.1 在工程预算中应充分考虑异味控制所需增加的措施费,其中包括可能造成的工期延误增加的误工费及采取的各项异味控制技术措施所需要的附加费用。

2.2在工程施工合同中,设立专用条款要求施工单位遵守酒店相关的管理规定,并明确若违反合同约定所采取的经济处罚措施。3.3每份施工合同的签署都考虑附加一份工程《外协施工管理规定》,文中制定有具体违反规定后的处罚办法。

3、技术措施

3.1对施工现场进行相对的隔离封闭。如在主要通道设置常闭门;密闭施工现场窗户及风道等措施,有效隔离异味传播的主要途径。

3.2对于会产生异味且可在施工场所以外完成的施工作业,尽可能安排在场外作业。如家具构件的表面油漆等。若对于一些需批量制作且不宜场外完成会产生异味的作业,可选定独立的作业车间,采取必要的密闭通风措施,集中进行施工作业。

3.3要求施工单位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采用低异味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以减少产生异味的施工作业时间及施工异味的产生量。

沥青路面压实工艺现场控制 第5篇

1 影响沥青路面压实的主要因素

1.1 材料性能对路面压实的影响

集料性能。为了达到理想的压实度, 粗集料和细集料的一些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如颗粒形状、棱角、吸水率和表面构造。级配混合料的最大集料尺寸、粗集料比例、砂用量、矿粉用量和类型等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都有直接影响。

在与其它指标相同的情况下, 从粗到细均匀级配的混合料比单一尺寸集料级配的混合料或间断级配混合料较易压实, 粗集料比例大的沥青混合料, 必须显著增大压实力, 才能获得所需的空隙率。另一方面, 多砂的或细级配沥青混凝土极易可塑, 这种混合料仍难以达到适当的密实度。多砂的混合料在压实作用下趋于推挤且难于压实。

沥青性能的影响。沥青粘度影响沥青混合料劲度, 并与混合料的可压实性有关。当压实沥青混合料时, 高粘度往往会牵制颗粒移动;如果粘度太低压实时集料颗粒容易移动。当沥青混合料较热时, 沥青充当克服集料颗粒间摩阻力的润滑剂, 在混合料已冷却时, 沥青充当结合集料颗粒的结合料。

1.2 温度对路面压实的影响

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性能受配合比设计、沥青品种、压实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以压实温度的影响最大。众所周知, 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性状对温度非常敏感, 由试验可知, 在相同级配混合料下, 随碾压温度的升高 (125C-130℃) , 混合料试件密度增大, 空气率减少, 到某一温度时 (145℃-150℃) 、混合料试件密度达到最大, 同时空气率降到最小, 如在此温度下继续升高, 则会使密度减少, 空气率增大。可见混合料的温度偏低和偏高, 都会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密度和空气率 (压实度) 。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对施工现场混合料的压实同样非常重要。混合料的温度已经成为影响施工现场高压实度和低空气率的两大因素之一。流沙大道路面大修工程沥青面层为3cm厚细粒式, 而且施工期为十二月份, 只有在气温较高的时段内组织沥青而层施工, 且将终压温度提高到80℃-90℃, 使沥青面层得到进一步的压实。

1.3 施工过程对路面压实的影响

环境。一般认为, 普通沥青混合料在施工期间, 想要在80℃条件下减少空隙率能力, 显得更为困难。在沥青混合料表面温度达到80℃之前, 若基层温度或厚度适于短时间碾压, 那么就可使用振动压路机, 以达到一定的压实效果。对一般沥青混合料来说, 高摊铺温度, 即大于150℃以上, 可能有利于压实, 但从耐久性观点来看, 它有可能降低沥青混合料的性质。

面层厚度。一般而言, 面层越厚, 混合料冷却速度就越慢, 在温度下降到停止碾压以前用于压实的有效时间就越长, 面层越薄, 热损耗越快, 这就大大减少了压实的有效时间。

2 沥青砼路面压实质量的控制

通过上面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中, 要提高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强度、稳定性以及疲劳特性, 必须重视压实工作, 深入研究压实质量的控制技术。

2.1 原材料质量的控制

矿料。用作沥青混合料的矿料包括粗集料、细集料、再生料和填充料, 这些材料要求较小的含水量和含泥量, 这样可以提高拌和设备的生产率, 保证出料温度的稳定性, 能提高矿料与沥青的粘附性。

沥青。作好沥青的各项指标检测。沥青标号应根据当地的气温来选取。当地平均气温越低, 则选用的沥青标号应越高, 针入度越大, 稠度越低, 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越好, 但高温稳定性差。沥青的特性。沥青的稠度越高, 沥青的针入度PI指数越高, 施工中可以在石油沥青中掺加各种改性剂, 以提高路面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

2.2 沥青混合料温度的控制

安排好施工时间。沥青面层, 特别是表面层应安排在气温较高的2~3个月内施工, 切忌在低气温季节施工。同时应安排在白天气温较高的时间段施工。

拌和温度的控制。混合料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路面的施工质量, 拌和成品料初期, 要手动控制矿料加热温度, 使矿料温度比设定温度高20℃, 并且待稳定一段时间后, 才开始启动自动控制装置。提高开始碾压的温度。纯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应在140℃~165℃之间。每天开始碾压时的温度不低于120℃~150℃。不要等待摊铺机后面铺出30m~50m后再开始碾压。要趁混合料处于高温时, 将其压实。因为此时最容易达到高密度。为了保证混合料的摊铺温度, 需要严格控制混合料出厂温度。从混合料出厂开始直到运料车卸料为止, 在此时间内, 应严格采取保温措施, 如用蓬布、棉被等覆盖运料车上的混合料。不管运距远近和气温多高, 都应采取这种措施。

2.3 选择合理的压实工艺、压实速度与压实遍数

合理的压实工艺、压实速度与压实遍数, 对减少碾压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十分重要。选择碾压速度的基本原则应是:在保证沥青混合料碾压质量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提高碾压速度, 从而减少碾压遍数,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严格控制压实速度, 使初压为1.5~2.0Km/h, 复压为4~5Km/h, 终压为2.5~3.5Km/h。因为速度过低时, 会使摊铺与压实工序间断, 影响压实质量, 从而可能需要增加压实遍数来提高密实度。碾压速度过快时, 会产生推移、横向裂纹等。

2.4 选择合理的振频和振幅

振动压路机利用振动频率接近于材料固有频率使材料发生共振, 使混合料级配材料减少阻力, 相互移动达到最稳定状态。振频主要影响沥青面层的表面压实质量, 振幅主要影响沥青面层的压实深度。振动压路机的振频比沥青混合料的固有频率高一些, 则可获得较好的压实效果。当碾压层较薄时, 应使用高振频低振幅, 当碾压层较厚时, 则可在低振频下, 选用较大的振幅, 以达到最终压实的目的。一般沥青混合料碾压, 振频可控制在42Hz左右。

3 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 若想做好沥青路面的压实控制, 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其中有机械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温度的因素等等, 因此,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 倘若在施工时我们不能对各个相关因素加以正确认识, 对压实过程的现场管理做好科学组织, 那么, 对压实控制工作而言, 可能会存在“事倍功半”的情况, 现场投入了大量的设备、配置了足额的人员, 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在进行压实工艺的控制时,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合理的布置, 避免盲目地投入和错误的指导, 只有这样, 才能为沥青路面的顺利实施进行有效控制, 避免出现管理上的人为失误。

摘要:本文针对沥青砼路面施工中, 就如何保证压实质量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及建议, 对压实过程的控制细节和技术要点进行了整理汇总, 特形成本文, 以供业内同行共同参考借鉴。

关键词:沥青路面,压实,工艺控制,控制要点,质量措施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 人民交通出版社.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简介 第6篇

关键词:现场总线,控制,技术

1 前言

现场总线控制是工业设备自动化控制的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络。它是依靠具有检测、控制、通信能力的微处理芯片, 数字化仪表 (设备) 在现场实现彻底分散控制, 并以这些现场分散的测量, 控制设备单个点作为网络节点, 将这些点以总线形式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 已广泛成功地应用在冶金、汽车制造、烟草机械、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开放的、全数字化和双向、多站的通讯网络, 与多功能的智能化现场数字仪表是现场总线技术的主要特征, 使自动控制系统的效能产生巨大的飞跃, 同时降低施工、调试、运行、维护和系统扩展等方面的综合费用。而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厂过程控制中的实质性实施却始终不多。随着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 这样的局面已有所改变。随着九台电厂、金陵电厂相继投产, 标志着大型火电机组控制系统 (包括主控系统) 采用现场总线是完全可行的。

2 现场总线的特点及优势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158定义: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双向、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是建立在现场仪表之间、现场仪表与控制器等设备之间相互联结, 实现全数字化、双向、串行、多变量通信的计算机网络。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基于现场总线, 将通信标准统一的智能仪表和控制器挂在总线上, 通过数字量的双向传递来完成显示、调节逻辑运算、保护等功能的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建立应该具备两个前提: (1) 工业级的通信总线; (2) 所有测控设备都应微机化, 具有遵循该通信总线协议的能力。

由此可以明确得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有以下特点:

2.1 控制精度提高

传统集散控制系统的I/O信号有开关量、脉冲信号、420m A信号、0~5V信号等;现场总线所双向传递的信号均为数字信号, 消除了传统集散控制系统中模/数和数/模转换以及模拟信号在传输中受到干扰而产生的精度损失。

2.2 节省大量电缆

这也是许多人认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最大的好处。由于现场总线网络的每一段都可以带数个到数十个智能仪表设备将点对点的多电缆连接方式转变为双绞线/光纤的总线连接方式, 必然会带来电缆数量、敷设工作量和校线调试工作量的大量减少。工艺系统分布越广, 节省电缆的优势越能得到体现。

2.3 控制系统全数字化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给用户带来的最本质的优势是使控制系统全数字化。现场总线上连接的测控设备均采用微机芯片, 最低层的仪表、执行器、开关马达等能向系统提供详尽的参数、诊断等信息, 同时管理人员也可通过现场总线对低层设备进行各种设置。当前火力发电厂的自动化水平, 管理层有MIS系统, 中间有SIS系统, 车间级有DCS监控层网络和全厂辅助系统网络, 但只有解决现场级控制的数字化, 才能称之为全数字化电厂。现场级控制的数字化, 带来最显著的变化是改变设备检修管理方式。传统的检修方式是被动检修, 等到设备出现问题, 工作完全不正常后, 检修人员到现场进行分析再检修。如果所有的测控设备都可以挂接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上, 由于智能仪表设备能提供大量信息, 如故障诊断、远程调校等指导信息, 借助这些信息指导运行维护人员进行远程设备管理维护工作 (如智能仪表、智能执行机构、智能马达等进行调校、设定、状态分析) , 及时快速发现和处理问题, 减少了因测控设备的故障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提高了生产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还可减轻运行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2.4 彻底分散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以带来的第四个好处是实现控制系统的彻底分散。对于这个结论应该进行具体分析。

(1) 现场总线模拟量控制系统:当前在火电厂的一些简单模拟量控制系统 (如燃油压力控制、高加水位控制、除氧器压力控制等) 中有实用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集数据采集、自治控制以及现场设备维护、调整、管理于一身, 还有节省电缆和减少工程量等优点。但是, 对于复杂的控制系统 (如机炉协调控制、给水控制等) , 如果“彻底分散”, 其控制器的数据通过现场总线来源于多个其他的控制器, 其故障点必然增多, 且其数据频繁在二段现场总线之间进行交换, 处理周期会延长, 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因此会降低。

(2) 现场总线开关量控制系统:由于开关量控制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 可以将一个功能子组划归于一对冗余控制器, 甚至为节约成本根据物理位置将多个功能子组划归于一对冗余控制器, 实现功能子组的自治。因而, 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对开关量控制的彻底分散是可能的。但问题是, 对于保护类开关量, 目前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明确规定, “机组跳闸命令不应通过通信总线传送”。

(3) 现场总线数据采集系统:在使用智能测控设备后, 应该大胆抛开数据采集系统的概念, 取而代之以全厂智能测控设备监视维护系统, 它的服务对象不仅是运行人员 (对运行参数监视) , 还包括热工和电气等专业的检修人员 (对设备的调校和管理) 。虽然其数据来源繁多, 如直接来自现场测控设备 (如金属壁温、系统压力等参数) , 或来自模拟量控制系统或开关量控制系统等, 因其时效性和故障率要求并不是特别高, 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完全可行。

2.5 与常规控制系统的技术优势

传统控制系统的局限性:信号与电缆一一对应, 信号单向传输。数字化电厂需要大量的现场实时数据, 会使的I/O信号成倍增长, 传统DCS难以承担“信息爆炸”的重负。现场总线技术不仅能够提供I/O数据, 而且能够提供设备状态、诊断以及历史统计数据。这些数据通过通信线传送到控制器、数据库, 不受电缆和距离的限制。

现场总线技术使现场设备与控制器间实现信号双向传输, 这样就能够对设备远程维护、管理。

2.6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电厂建设阶段的优越性

减少控制机柜数量, 可节省电子间的空间。

大量减少I/O电缆, 简化设计, 节省电缆、电缆桥架、敷设空间及安装工作量。

调试中可减少查验点, 能够远程监视和诊断现场设备, 节省工作量和时间。

2.7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电厂运行阶段的优越性

可组态设备实时状态和诊断显示、报警等, 快速发现设备故障位置、原因, 快速维修, 节省人力和提高系统可用性。

采用设备管理软件, 记录和积累设备运行状态、诊断信息, 预测设备故障, 提前维护, 降低故障发生率。

综合实时和历史数据, 开发有针对性的软件, 能够实现“状态维修”、“性能优化”、“寿命评估”等功能, 便于电厂的设备维护和管理。

3 现场总线的类型

近年来, 随着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不同行业中的逐步应用, 专业技术人员对各种总线标准应用场合的认识日益清晰。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对过程控制应用来说, PROFIBUS和FF (FOUNDATION Fieldbus) 总线比较适合。

FF现场总线设备具有一定的控制和运算功能, 能够完成较单纯的单回路或串级调节任务, 但是对于存在多回路耦合的复杂控制, 需要在不同网段间传输数据, 就可能影响控制的实时性。如网段、设备分布设计不当, 就可能影响到工艺系统及设备的安全运行。若选用FF现场总线, 可将少数单回路调节系统控制功能下放到FF现场总线设备中 (根据工艺设计要求确定) 。

Profibus现场总线的现场智能设备本身基本不具备控制功能。在现场设备层全面采用现场总线仪表和设备的基础上, 基本不减少DCS控制器的配置, 多数调节回路控制策略和设备控制逻辑仍按照工艺系统划分在不同DCS控制器中集中处理。

两种总线相比而言, FF较在模拟量控制、“控制功能下放”、“功能块”功能等方面有优势, 而PROFIBUS在离散量控制方面有较强优势。

4 现场总线配置原则

4.1 主控系统

火力发电厂发电机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是至关重要的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是保证机组可用率的重要因数。主控系统采用现场总线后, 设计中采用分散设置、冗余配置等手段保证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比较PROFIBUS-DP、FF总线的响应时间, 建议机组控制中的有快速处理功能的控制回路采用常规控制方式。

鉴于目前现场总线在机组控制中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 为最大程度地降低现场总线的工程应用风险, 对机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的锅炉炉膛安全保护系统FSS和汽机DEH (包括ETS) 仍采用常规DCS方式实现, 从技术创新与节约投资成本综合考虑, 现场总线选取范围选取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热力系统, 重要连锁和保护设备仍采用常规控制。

4.2 辅控系统

辅助车间系统可采用基于DCS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 、选用合适的现场总线协议、支持该协议的现场智能仪表及设备形成一个完整的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采用现场总线系统的信息处理、设备诊断和设备管理软件, 发挥FCS的本质优越性, 完成设备管理等功能。以上这些需要统筹兼顾工程风险和技术创新二者的综合效益。

应用现场总线原则如下:

(1) 热电偶、热电阻 (测点少或分散时用一体化温变) 采用总线I/O方式接入。

(2) 料位开关、液位开关、流量开关等逻辑开关采用总线I/O方式接入;压力差压开关采用总线I/O方式接入。

(3) 压力及差压变送器采用现场总线采集方式。

(4) 调节型气动阀采用现场总线控制方式。

(5) 电动执行机构全部采用现场总线控制方式。

(6) 有控制要求的电动机采用总线控制方式。

(7) 辅助生产系统中有少量变频器控制对象, 采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时, 有两种接入方式: (1) 变频器通信接口直接采用Profibus/FF总线通信协议, 直接接入现场总线系统; (2) 总线I/O下增加协议转换器 (如西门子CP341模块) 来完成变频器的控制。

(8) 辅助车间控制系统中有一定数量化学分析仪表。目前, 具备现场总线接口的化学分析仪表相对较少, 而且价格也较常规仪表高出许多, 可采用常规化学分析仪表, 利用硬接线I/O方式接入至现场总线系统。

(9) 辅助生产系统中有大量的气动开关阀控制对象, 采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时, 有两种接入方式: (1) 采用带有现场总线接口的阀岛/模块化电气终端产品; (2) 在现场电磁阀箱内安装具有现场总线接口的总线I/O来完成电磁阀的控制。

5 结束语

施工现场焊接质量的控制 第7篇

具体的轨道交通施工现场焊接质量控制工作并非仅仅是严格控制和把关焊接操作, 还应严格遵循相应的焊接施工程序, 从整个焊接前的准备工作到具体的焊接操作, 再到最后的焊接质量检验, 都应进行严格的控制, 这样才能最终提升焊接质量。

1.1 准备阶段的焊接质量控制

对于焊接施工操作来说, 前期的准备阶段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不仅是为后续的焊接施工操作打基础, 还关系到很多的制度和责任的明确。具体来说, 在准备阶段, 与焊接质量密切关联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 制订焊接施工操作规范

不同的焊接方法, 相应的操作规范也不同。在轨道交通门系统中, 铝合金门框的焊接可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 例如手工TIG、机器人MIG和电阻焊等, 但这几种焊接方法的要求却大不相同。手工TIG焊接速度慢、生产效率低, 适合外露美观焊缝;机器人MIG焊接速度快、生产效率高, 适合厚板长焊缝;电阻焊效率高, 适合薄板焊接, 以控制焊接变形。这就需要相应的施工管理人员首先了解相应的焊接操作内容和要点, 然后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个较为详细、合理的焊接工艺, 并确保后续焊接施工操作能够完全按照这一规范要求进行。如果客户有要求, 还要按照相应焊接质量体系开展前期的工艺评定工作, 以获得客户要求的企业资质和施工资质。

1.1.2 编制焊接施工操作方案

在前期的准备阶段中, 还应重点完善和优化焊接方案。焊接施工操作方案的编制直接关系到后续具体焊接操作的效果, 影响焊接质量, 因此, 在施工准备过程中, 针对具体的焊接产品进行细致的工艺策划显得极为必要。例如, 在轨道交通门系统中, 国内传统门体结构的门框焊接工艺就无法直接应用到国外的电阻焊门体结构中。

1.1.3 准备焊接施工时所需要的各种要素

在准备阶段,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为后续的焊接施工操作准备好相应的施工要素, 这也是准备环节中最主要的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焊接中可能会用到的一些焊接材料、焊接设备及相应的焊接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在新结构的门体制造中, 要对新焊接结构进行充分的工艺试制和验证, 以保证批量生产产品质量的稳定。

1.2 焊接过程的质量控制

现场焊接的注意事项比较多, 任何环节出现了问题, 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的焊接质量。一般来说, 在具体的焊接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以下几点。

1.2.1 保证施工环境符合焊接施工要求

外界环境条件对焊接施工操作的影响较大, 一旦外界环境条件无法满足焊接要求, 很容易造成一些焊接质量问题, 因此, 焊接施工人员应格外注意外部环境因素, 尤其是温度、湿度和风力等。一般说来, 外部温度应在10 ℃以上, 环境相对湿度必须在60%以下, 风速应小于2 m/s, 这样才能确保焊接质量。

1.2.2 提升焊接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焊接工作中, 所有焊工必须持证上岗, 以保证焊接人员具备较高的焊接水平, 提升焊接质量。这就需要相关单位严格把关焊接人员的操作资质及其与实际工作的匹配, 例如持有钢类焊接资质的焊工不能从事铝合金焊接工作, 持有电阻焊资质的焊工不能从事手工焊接工作等, 尤其是处于关键环节的焊接人员, 避免因焊接施工人员的不当操作引起质量问题。

1.2.3 严把材料关

材料不仅包括焊接材料, 还包括焊接母材、焊接辅料等, 因此, 在焊接质量控制过程中, 应严格审查各类母材和焊接材料的质量, 避免材料存在质量问题, 最大限度地提升施工质量。另外, 焊接辅料的焊接保护气体在焊接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高质量要求的施工作业中, 应尽量使用高纯气体, 以保证焊接质量。

1.2.4 明确工艺纪律

在焊接施工中, 迫于交付压力, 施工人员往往会盲目赶工, 只追求速度和产量, 而忽视了焊接工艺规程 (WPS) 中规定的各项参数, 给焊接质量带来了潜在风险。这种风险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 所以需要现场质量控制人员加强巡检, 明确工艺纪律, 保证焊接质量。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可关键环节使用机器人, 以达到精准控制焊接参数的目的。

1.3 终检过程的焊接质量控制

做好焊接质量控制工作, 还应该严格控制最终的验收环节, 这是整个质量保障工作的最后一环。质检人员应持证上岗, 严格按照质量要求进行全面、详细的质量检验, 及时指出各方面的质量问题, 防止问题遗留在下道工序。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轨道交通门系统的焊接过程中, 必须从焊接施工的全过程入手, 严把人、机、料、法、环等每一环节, 最终实现焊接质量控制。

摘要:在轨道交通业的制造过程中, 焊接施工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在高铁、地铁及其相应的车辆门施工中, 焊接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保障轨道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性, 应对焊接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切实保障焊接质量。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施工现场焊接质量的控制。

关键词:轨道交通,焊接施工,焊接质量,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蔡奕斌.施工现场焊接质量的控制[J].化工管理, 2015 (03) :49-50.

桥梁维修质量控制现场检验 第8篇

本文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加固工程为依托,选择在正常通车条件下振幅(动力效应)最显著的跨中底板下缘进行粘钢、贴碳纤维布、植筋,验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该桥加固新粘贴的材料与其周围混凝土梁体同步、协调变形,说明只要措施得当,在通常情况下进行桥梁加固是可行的。

1 某大桥维修方案与施工条件简介

某大桥主桥为3跨(122+210+122)m单箱单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该桥于2004年8月建成,2005年12月26日通车试运行。根据检测单位对全桥的无损检测报告,该特大桥存在局部部位混凝土强度不足、局部部位存在裂缝、表面质量较差等病害,因此需要实施维修加固。该桥原维修设计方案要求维修必须采用严格的限载减速方案。因此,必须在正常负载条件下实施该桥的维修加固,而所有维修处置内容中,人们最关注的是受到交通组织影响的加固质量验证。

2 工艺现场试验的方法

1)外观检查:

目视和锤击检测,来判定结合面处理、粘贴效果;

2)同步受力性能试验:

在钢板及旁边老混凝土处贴应力应变片,通过静载试验对比检测,来判定钢板、环氧混凝土与老混凝土是否协调、同步受力;分别在中断交通和正常通行下贴碳纤维布和植筋进行对比正拉试验,以判断胶体强度形成过程是否受到交通扰动的不利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3 同步受力性能试验测点布置

3.1 现场试验位置的选择

1)在底板不同位置粘贴3块钢板;2)在底板相邻位置粘贴1 000 mm×1 000 mm碳纤维布(中断交通和正常通车条件下);3)在底板相邻位置植筋6根(中断交通和正常通车条件下各3根)。

3.2 试验荷载的选择

根据现场条件,在中跨合龙段左右幅共加载两辆重车,计87 t。

3.3 钢板测点的布置

应变片的布置见图1,其中编号带“′”的应变片粘贴在箱梁底板混凝土表面,不带“′”的应变片粘贴在钢板表面。

4 质量控制工艺试验

4.1 粘钢质量控制工艺试验

4.1.1 粘钢工艺流程

钢板粘贴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放线→混凝土面基层处理→种植锚固螺栓→钢板裁剪→钢板粘贴面打毛→配胶→粘贴→固定及加压→固化→检验→防腐处理→质量检验。

4.1.2 现场测试位置应变理论值计算

采用有限元软件桥梁博士3.03分析计算该桥在1号T中跨35号块左右两侧行车道布置两辆重车(共重87 t),得到1号T中跨35号块下缘最大正应力为-0.561 MPa。该桥混凝土为C55,其弹性模量为E=3.55×104 MPa,故其理论应变值为ε=-0.561/(3.55×104)=-15.88 με。

4.2 贴碳纤维布质量控制工艺试验

在跨中混凝土上贴碳纤维布,通过碳纤维布上仰贴40 mm×40 mm 钢板试块进行正拉检测,来判定布与混凝土是否粘贴牢固,以判断胶体强度形成过程是否受到交通扰动的不利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为了检验贴布位置的影响及效果的重复性,增加测试数据的代表性,在底板不同位置粘贴了6块40 mm×40 mm钢板标准试块。通车条件下3块,中断交通条件下3块。

在碳纤维布表面粘结试验块,应在固化后达到可以进入下一步工序之日进行,若因故需推迟布点,不超过3 d。布点的钢标准块间距不小于500 mm。粘贴钢标准块选用固化快、高强度粘剂进行粘贴。粘贴好钢标准块后对碳纤维布进行切割,沿钢标准块四周进行切割,切入混凝土深度为10 mm~15 mm,缝的宽度2 mm,然后用拉拔仪进行正拉试验。

4.3 植筋质量控制工艺试验

在跨中混凝土上仰植6根ϕ12钢筋进行正拉检测,来判定钢筋与混凝土是否粘贴牢固,以判断胶体强度形成过程是否受到交通扰动的不利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为了检验植筋位置的影响及效果的重复性,增加测试数据的代表性,在底板不同位置粘贴了6根ϕ12钢筋试件。通车条件下3根,中断交通条件下3根。

采用公称直径12 mm的热轧带肋钢筋,钻孔深度15 cm,植筋前对植筋孔按要求进行清孔,注入植筋胶后,应立即插入钢筋,并按顺时针方向边转边插,直至达到规定的深度。植筋完毕后养护7 d进行拉拔试验,若有困难不得超过1 d。然后用拉拔仪进行正拉试验。启动油门应均匀、连续地施荷,并控制在2 min~3 min内破坏。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钢板试验结果

通过现场应变测试,可以得到1号及2号钢板在加载过程中钢板自身及其对应的混凝土应变变化情况。

1)在现场通过敲击,无异响,可以初步判定灌胶饱满,没有空洞现象,满足施工规范上的基本要求。2)从钢板与对应混凝土应变对比图分析,钢板上的应变与其附近的混凝土应变在活载阶段、加载阶段、卸载阶段共三个阶段基本一致,相差在3个微应变以内,说明在试验荷载下新粘贴的钢板与其周围的混凝土受力是同步、协调的。3)卸载后应变基本恢复(残余应变在两个微应变以内),说明测试系统误差小,测试效果良好。4)实测的混凝土和钢板的应变最大值接近为16个微应变,与计算值能很好吻合,从一个方面说明测试结果可信度高,钢板与其周围的混凝土变形协调。

该桥通过本次试验可以看出,活载对粘钢胶的粘结强度形成过程中影响小。所以在采取适当的辅助措施后(比如对于桥梁主跨行车道范围的沥青层进行铣刨减载,以等代替换挂篮以及车辆荷重,减少滞后应变对钢板的影响,更好地发挥钢板高强性能。再如增加适当的螺栓锚固,防止发生混凝土表面撕裂破坏等),在不中断交通条件下进行粘钢加固桥梁是可以满足设计需要的。

4.4.2 碳纤维布试验结果

两组试件均为碳纤维布下混凝土内聚破坏,破坏面均为混凝土面拉坏。

4.4.3 植筋试验结果

两组钢筋均为胶粘结与混凝土粘合面粘附破坏或胶粘剂与钢筋粘附破坏。

5 结论和建议

1)本桥现场测试表明:钢板与混凝土各对应检测点应变幅度变化基本协调一致,可以判定工艺试验钢板已参与混凝土共同受力,可以认为在不中断交通的条件下能够施工粘钢作业。贴碳纤维布和植筋在中断交通和正常通车条件下无明显变化。

2)检测结果基本符合应力幅计算模型结果(其车辆正常行驶荷重对结构产生的最大应力幅影响较小),在活载作用下对粘钢胶的固化影响较小。

3)通过本文的现场检测评定方法,对于在不影响高速公路运营条件下的结构物加固工程的质量判定提供了具体量化检测手段。说明了在原材料合格的前提下,通过良好的工艺控制及适当的辅助措施(增加螺栓锚固,沥青层铣刨减载,限制车辆行车速度及双向各单车道通行,限制车辆重量不超过55 t等)可以达到设计效果,对于高速公路桥梁负载粘钢加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摘要:以加固过程中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依托,通过直观、简便的现场测试,探讨了在高速公路不中断交通的运营条件下,实施粘钢、贴碳纤维布、植筋等补强操作的可行性。

关键词:混凝土桥梁,通车,维修加固,质量控制,检验

参考文献

[1]曹固恩.桥梁检测技术综述[J].山西建筑,2008,34(28):314-315.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的方法 第9篇

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 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序交接检查。对重要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 在自检、互检基础上, 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检查。隐蔽工程检查。砌体中的拉结钢筋隐蔽工程均应监理检查后方能砌筑掩盖。停工后复工的检查。因处理质量问题或某种原因停工后需要复工时, 应经检查认可后方能复工。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 应经检查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 才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成品保护检查。检查成品有无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是否可靠。

2 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

2.1 目测法, 其手段可归纳为看、摸、敲、照四个字

看, 就是根据质量标准进行外观目测, 如墙面粉刷质量应是:表面无压痕、空鼓, 大面及口角是否平直, 地面是否平整, 施工顺序是否合理, 工人操作是否正确等, 均是通过目测、评价。

摸, 就是手感检查, 主要用于装饰工程的某些检查项目, 如水刷石、干粘石粘接牢固程度, 地面有无起砂等, 均通过摸加以鉴别。

敲, 是应用工具进行音感检查, 通过声音的虚实确定有无空鼓, 根据声音的清脆和沉闷, 判断属于面层空鼓或底层空鼓。此外, 用手敲如发出颤动声响, 一般是底灰不满。

照, 对于难以看到或光线较暗的部位, 则可采用镜子反射或灯光照射的方法进行检查。如门框顶和底面的油漆质量等, 均可用照来评估。

2.2 实测法。

就是通过实测数据与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 来判断质量是否合格。实测检查法的手段, 也可归纳为靠、吊、量、套四个字。

靠, 是用直尺、塞尺检查墙面、地面、屋面的平整度。

吊, 是用托线板以线锤吊线检查垂直度。

量, 是用测量工具和计量仪表等检查断面尺寸、轴线、标高、湿度、温度等的偏差。

套, 是用方尺套方, 辅以塞尺检查。如对阴阳角的方正、踢角线的垂直度、预制构件的方正等项目的检查, 对门窗口及构配件的对角线 (窜角) 检查, 也是套方的特殊手段。

2.3 检查

砌筑砂浆使用的水泥品种及标号, 应根据砌体部位和所处环境来选择。水泥进场使用前, 应分批对其强度, 安定性进行复验。检验批应以同一生产厂家, 同一编号为一批。

砂浆用砂的含泥量应满足下列要求:对水泥砂浆和强度等级不小于M5的水泥混合砂浆, 不应超过5%;对强度等级小于M5的水泥混合砂浆, 不应超过10%;人工砂, 山砂及特细砂, 应经试配能满足砌筑砂浆技术条件要求。砂浆制备与使用拌制砂浆用水, 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 (JGJ63) 的规定。砂浆现场拌制时, 各组分材料应采用质量计量。砌筑砂浆应采用机械搅拌, 自投料完算起, 搅拌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不得少于2min;水泥粉煤灰砂浆和掺用外加剂的砂浆不得少于3min;掺用有机塑化剂的砂浆, 应为3~5min。砂浆应进行强度检验。砌筑砂浆试块强度验收时, 其强度合格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规定:同一验收批砂浆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必须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等级所对应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2.3.1 砌砖过程中, 一名瓦工应该注意是的要熟悉图纸, 或者吧图纸带到工地上。

第一, 墙体的砌筑位置是否准确。第二, 墙体的砌筑高度。第三, 有门窗注意门窗、门窗过梁、构造柱位置。第四, 墙体的垂直度, 可以用线锤吊直线。第五, 灰缝饱满度, 是否有通缝现象。在填充墙中, 砌至顶部时留两到三皮空当, 将砖斜砌, 60度角左右砖混结构的墙体严格一些, 标高要控制精确。

2.3.2 砖的准备

砖的品种, 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并应规格一致。砌筑砖砌体时, 砖应提前1~2d浇水湿润。

一般要求砖处于半干湿状态 (将水浸入砖10mm左右) , 含水率为10%~15%。

2.3.3 机具的准备

砌筑前, 必须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组织垂直和水平运输机械, 砂浆搅拌机进场, 安装, 调试等工作。同时, 还应准备脚手架, 砌筑工具 (如皮数杆, 托线板) 等。

2.3.4 编辑组砌形式

(1) 240mm厚砖墙的组砌形式

一顺一丁:这种砌法是一皮中全部顺砖与一皮中全部丁砖相互间隔砌成, 上下皮间的竖缝相互错开1/4砖长。

三顺一丁:这种砌法是三皮中全部顺砖与一皮中全部丁砖间隔砌成, 上下皮顺砖与丁砖间竖缝错开1/4砖长, 上下皮顺砖间竖缝错开1/2砖长。

梅花丁:这种砌法是每皮中丁砖与顺砖相隔, 上皮丁砖坐中于下皮顺砖, 上下皮间竖缝相互错开1/4砖长。

砖砌体的组砌要求:上下错缝, 内外搭接, 以保证砌体的整体性, 同时组砌要有规律, 少砍砖, 以提高砌筑效率, 节约材料。

当采用一顺一丁组砌时, 七分头的顺面方向依次砌顺砖, 丁面方向依次砌丁砖。砖墙的丁字接头处, 应分皮相互砌通, 内角相交处的竖缝应错开1/4砖长, 并在横墙端头处加砌七分头砖。砖墙的十字接头处, 应分皮相互砌通, 立角处的竖缝相互错开1/4砖长。

(2) 砖基组砌

砖基础有带形基础和独立基础, 基础下部扩大部分称为大放脚。大放脚有等高式和不等高式两种。等高式大放脚是两皮一收, 两边各收进1/4砖长;不等高大放脚是两皮一收和一皮一收相间隔, 两边各收进1/4砖长。大放脚一般采用一顺一丁砌法, 竖缝要错开, 要注意十字及丁字接头处砖块的搭接;在这些交接处, 纵横墙要隔皮砌通;大放脚的最下一皮及每层的最上一皮应以丁砌为主。

2.3.5 施工工艺

砖砌体的砌筑方法有“三一”砌砖法, 挤浆法, 刮浆法和满口灰法。

其中“三一”砌砖法常用挤浆法施工。

“三一”砌砖法:即是一块砖, 一铲灰, 一揉压并随手将挤出的砂浆刮去的砌筑方法。这种砌法的优点:灰缝容易饱满, 粘结性好, 墙面整洁。故实心砖砌体宜采用“三一”砌砖法。

挤浆法:即用灰勺, 大铲或铺灰器在墙顶上铺一段砂浆, 然后双手拿砖或单手拿砖, 用砖挤入砂浆中一定厚度之后把砖放平, 达到下齐边, 上齐线, 横平竖直的要求。这种砌法的优点:可以连续挤砌几块砖, 减少烦琐的动作;平推平挤可使灰缝饱满;效率高;保证砌筑质量。砖砌体的施工过程有抄平, 放线, 摆砖, 立皮数杆, 挂线, 砌砖, 勾缝等工序。

抄平:砌墙前应在基础防潮层或楼面上定出各层标高, 并用M7。5水泥砂浆或C10细石混凝土找平, 使各段砖墙底部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放线:根据龙门板上给定的轴线及图纸上标注的墙体尺寸, 在基础顶面上用墨线弹出墙的轴线和墙的宽度线, 并定出门洞口位置线。是房屋建筑工程开工后的第一次放线, 建筑物定位参加的人员是:城市规划部门 (下属的测量队) 及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 (专业的) , 根据建筑规划定位图进行定位, 最后在施工现场形成 (至少) 4个定位桩。放线工具为“全站仪”或“比较高级的经纬仪”。

摆砖:摆砖是指在放线的基面上按选定的组砌方式用干砖试摆。摆砖的目的是为了核对所放的墨线在门窗洞口, 附墙垛等处是否符合砖的模数, 以尽可能减少砍砖。

立皮数杆:皮数杆是指在其上画有每皮砖和砖缝厚度以及门窗洞口, 过梁, 楼板, 梁底, 预埋件等标高位置的一种木制标杆。砌筑时用来控制墙体竖向尺寸及各部位构件的竖向标高, 并保证灰缝厚度的均匀性。

挂线:为保证砌体垂直平整, 砌筑时必须挂线, 一般二四墙可单面挂线, 三七墙及以上的墙则应双面挂线。

上一篇:最优算法下一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