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频广播有线电视

2024-09-03

农村调频广播有线电视(精选11篇)

农村调频广播有线电视 第1篇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 广播电视的应用建设越来越广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科学技术的应用不完善, 广播电视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影响了广播电视功能的正常发挥, 使广播电视发展受到制约影响。

一、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农村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 主要应用的广播电视设备包括有线闭路电视以及国家“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发放的无限接收机等设备。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设备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同样也有着弊端和缺点。在设备的管理维护过程中, 存在着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现状, 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质量。

1.设备存在现状。有线闭路电视是农村的广播电视中一种较为普遍类型。有线闭路电视是通过卫星传输并将数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电视类型, 其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画面较清晰, 质感较高等特点。有线闭路电视传输频道越来越多, 节目内容十分丰富, 且费用不高。有线闭路电视缺点是无信号或信号干扰。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范围的信号问题。“村村通、户户通”是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程建设, 目的在于实现广播电视应用的全面普及, “村村通”工程向广大用户发放无线接收机, 使收看节目的数量不断增多, 同时促进信号的稳定传输。但由于受农村的实际情况影响, 在开展“村村通”时应用的覆盖方式会受到资产成本与设备管理多方面的制约影响, 造成电视信号的不稳定。

2.管理现状。就目前农村广播电视设备的管理维护情况来看, 无论哪种广播电视设备都缺乏有效、科学的控制管理。缺乏定期的设备检修会造成设备过早老化或坏损, 不及时检修维护造成信号不稳定, 来源判定模糊。现阶段由于对农村的广播电视设备管理重视程度不高, 设备管理过程缺乏专业人员的维护, 对环境的调制控制缺乏一定严谨性, 影响信号稳定性。

二、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工作, 促进广播电视更好发展

广播电视是向人民群众传递最新新闻以及发布重要信息的重要渠道, 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在开展广播电视建设工作的过程中, 要加强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 提高相关保障工作, 促进先进技术与科技的应用。

1.加强广播电视保障工作。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工作重在与加强广播电视工作的保障。首先当地相关政府要加大对广播电视建设力度, 对广播电视的信号稳定维护提高重视程度。例如, 在农村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中, 由于大面积覆盖, 使后期的维护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 相应的维护成本提高, 给相关部门带来较大压力。建立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提高广播电视的应急保障有效性。从技术手段和维护方式上不断改进, 促进广播电视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实现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稳定, 提高广播电视收听、收看质量。在加强广播电视保障工作的过程中, 还要提高管理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以确保广播电视信号维护的优质。通过建立相关监管机制, 完善的机制管理, 提高广播电视的全面进步, 促进信号更加平稳安全, 使受众更好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2.加大广播电视的投入力度。为有效加强广播电视的建设, 应不断加大广播电视的投入力度, 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广播电视事业是我国重要的服务事业, 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因此在进行广播电视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长远性投入。在地方财政的预算和管理过程中, 将广播电视事业建设预算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支出, 保证投入比例的合理性。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更好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促进广播电视与网络结合, 促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全面提高广播电视建设投入力度, 促进广播电视更加高质量的服务与人民。

3.加强高清电视事业建设。高清数字电视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视节目, 促进广播电视功能的有效实现。据调查了解, 目前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已经应用高清电视。加强高清电视事业的建设, 要不断扩大高清频道的覆盖区域, 既包括卫视频道也要包括地方频道。不断提高资金就投入力度, 加强高清电视制作的技术手段, 实现高效、快速的提供电视节目。

4.向数字化的有机过渡。科技的迅速发展, 使数字化电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果, 推动农村地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能有效地促进有线电视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需要继续加快农村地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步伐, 加快有线电视光纤化、双向化的改造步伐, 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新业务新服务的开发力度, 多开发出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业务与服务, 并逐步实现双向、交互、多功能、多业务, 使农村地区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水平与业务承载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频宽、低成本、易普及的优势, 让有线电视能成为进人农村农户的多媒体信息平台, 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方面的需求, 积极稳定的推进三网融合。

三、结语

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入户工程 第2篇

入户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全区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XX镇作为有线电视起步较晚的乡镇之一,能有机会发言,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激励和鞭策。

XX是农业大镇,有5.4万人口在农村。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切需要科学知识的农民要求安装有线电视的呼声越来越高,有线电视工程成为农村获取最新实用科技信息、传播精神文明最重要、最直接、最快捷的通道,成为关系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去年3月份以来,我们镇党委、政府把有线电视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责成专职分管人员着手启动此项工作。市区分管领导多次到我镇走访调研,提出指导性意见,区广电局也经常深入到我们XX和党政负责同志交换意见,研究制定发展的好路子。经过集思广益、综合论证,我们突破常规思维,跳出圈子求发展。提出用启动民间资金的方法,积极引导广电站职工参股,筹集主线路发展资金,并且以合同公证的形式让他们吃下定心丸,以激发他们参与有线电视发展的热情。

与此同时,技术不懂也是制约有线电视发展的主要困难,在有线电视未开通前一个月,就未雨绸缪,安排站内3名同志到区有线电视台学习培训,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技术知识,为有线电视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经过区发展部紧张有序的施工调试,有线电视信号于去年4月8日在我们XX镇顺利开通。我们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本着“超前运作、科学规划,市场化经营、滚动发展”的原则,投入到紧张的施工工作中,没材料,就先赊一点,没资金,就找用户支一点,没有

施工工具,就找兄弟单位借一点,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站里6名工作人员克服非典和雨季较多的影响,挥汗如雨,早出晚归。经过近一年的艰辛付出,全镇共积累固定资产投入30万元,架设镇村线路40公里,全面开通三个农贸市场和8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信号,为580余户农民搭起了“连心桥”,使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该说有线电视在XX发展,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从无到有,直至今天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是与区广电局的大力配合分不开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线电视发展在XX镇开了个好头,也使我们党委政府坚定了发展的信心,看到了发展的美好前景。

农村调频广播有线电视 第3篇

关键词:农村有线广播 “村村响”工程 覆盖 “三农”

“一根铅丝拉进门,家家户户广播响,大事小情要知道,大家一起听喇叭。”这段话是对上世纪50至80年代中国农村有线广播的形象描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乡镇政府体制改革,农村有线广播却走向了衰落甚至部分瘫痪。新世纪,浙江省湖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借“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的东风,扎实推进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发展广播是占领农村宣传阵地、做好基层思想宣传工作的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广播也是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重要通讯工具和组织手段。

湖州市处于长三角经济圈的腹地,新农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吴兴区是湖州市的主城区,是湖州的富足之地,吴兴区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在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显露出来的问题,对中国其他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维护好农村有线广播具有借鉴意义。

经过2008年下半年的试点准备,湖州市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于2009年在全市所有乡镇、行政村全面实施。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总台)、吴兴区积极推进此项工程,当年底在全区农村实现广播与电视共缆传输,各乡镇均建立了广播站,各行政村建起了广播室,7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有线广播联网,有线广播农户收听覆盖率达到100%。基于此,全区建起了以转播上级广播电台节目为主,区、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插播自办节目的框架,满足农村基层组织应急广播和日常广播需要的有线调频广播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区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该工程实施至今三年多来,农村有线广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发挥的作用

吴兴区有7个乡镇,加上太湖度假区和经济开发区,共有221个行政村、2000多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后,全区农村共安装室外调频广播3200多只,建立和完善了“区广播电视中心—乡镇广播站—村广播室”的三级有线广播网络体系建设。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全面实施以来,从吴兴区的情况来看,其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扩大了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加强了农村舆论阵地建设

有线广播实现“村村响”后,群众能听到广播的地方延伸到了吴兴区所有行政村和大部分自然村,一些偏远的山村也安装和接通了有线广播。广播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全区农村基本形成了广播电视同步、有线无线结合、多种媒介兼备的传播格局,从而实现了对农村受众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覆盖,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扭转了广播电视宣传中以往长期存在的广播覆盖上的“瘸腿”、广播被弱化的不正常现象,凸显了有线广播在当代农村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广播传播的覆盖面扩大,受众增加,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委、政府声音,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与电视和其他媒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更好地起到了喉舌和舆论工具的作用,由此,农村舆论阵地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王金法广播》原是织里镇广受群众欢迎的一档有线广播宣讲节目,是当地农民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类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广播员王金法40多年对广播的坚守,为群众倾心服务,使广播成了政府和百姓的“连心桥”,当地百姓将广播亲切地称之为“永不消失的电波”。2010年,广播员王金法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员”。目前《王金法广播》已成为区广播电视中心和其他各乡镇广播站的品牌节目,发挥着舆论主阵地的作用。

2. 在发生区域群体事件和突发事件时,作用不可小视

镇村干部不定期走进广播站室与广大农民进行近距离交流和沟通,搭建起了镇村两级与基层群众对话的平台。这样做相应减少了各种会议,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镇村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密切。特别是在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时,镇村领导通过广播对事件进行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避免了纠纷进一步扩大,防止了干群矛盾升级,有线广播成了镇村班子处理群体事件的好帮手。如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环渚乡,2011年4个行政村有拆迁任务,围绕这一工作重点,乡、村领导干部走进广播室作政策解读、法制宣传,既促进了拆迁工作,也化解了矛盾,这中间有线广播发挥了大作用。

农村人口众多,村民居住分散,少数自然村地处偏僻,有线广播“村村响”后,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疫情等公共事件的信息进行及时传递,并迅速动员力量展开施救,应急处置能力大大增强。如2009年在抗击“莫拉克”台风时,吴兴区广播电视中心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加强联系,对农广播节目迅速播出了“防御抗击‘莫拉克’台风”专题报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台风最新信息和动态,同时加大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密度和频度,为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和全区抗台风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4月25日,妙西乡妙山村发生山林火灾,村主任及时通过村广播室发动村民救火,村民迅速投入扑救行列把山火扑灭。有线广播在类似区域性群体事件和突发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

3. 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实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线广播称得上是最贴近“三农”的媒体,可以结合农时需要,及时把农业科学技术传递给广大农民,如开设农技知识小讲座,介绍农、林、畜、副、渔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以及田间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化肥农药的用法用量等内容。有线广播“村村响”后,许多农民养成了习惯,每天都会按时在广播喇叭下等着听农技节目,农民获得相关知识后会马上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科技术的传播实效。目前,区广播电视中心和各乡镇广播站都开设了对农科技节目,内容贴近农时需要,受到普遍欢迎,成为广大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nlc202309031334

有线广播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村民自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进行普法教育,宣传计划生育知识等方面,是普及面最广、最直接、也最容易为广大农民接受的媒体。农民在获得更多致富信息的同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里店镇移远山村是湖州市新农村发展的示范村,该村在充分利用有线广播作为宣传平台的同时,还通过广播把文艺、音乐传遍乡间田野。农民朋友亲切地说:“广播不仅是我们致富的好帮手,更是我们精神生活中的随身听。”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吴兴区“村村响”工程实施以来,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部分基层领导对发展农村有线广播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过去媒体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农村基层组织都非常重视有线广播的建设与使用。随着数字电视、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大量出现,各级农村基层组织逐渐忽视了广播事业的发展。个别乡镇、村的领导甚至认为实施有线广播工程只是一项政治任务,因而把它当作一个面子工程来应付,至于这项工程怎样长远、健康发展——确保“通村率”、“通响率”,他们却不重视,更不抓落实。由此,导致辖区内的行政村广播室的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

2. 有线广播网维护费用投入相对不足,不利于持续发展

2009年,湖州市吴兴区一次性投入1100万元用于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建设,近年来还每年从市区两级财政拿出100万元用于日常维护,此举显示出政府对“村村响”工程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吴兴区地貌复杂,多个乡镇地处山区、丘陵,行政村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自然村距离较远,加之线路、设施被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材料成本上涨,目前用于各乡镇、村有线广播维护的费用存在较大短缺和不足。

3. 部分行政村的广播室不起作用成了摆设

一些行政村广播室的利用率出现下滑,有的甚至不起作用成了摆设。以施家桥行政村为例,该村广播室2010年时利用率还相当高,除了开会通知、信息发布,还有村里的卫生文明宣传、农村交通安全、农科技术等都是通过广播传到农户,但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几乎处于闲置停播状态。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乡镇的行政村也存在,如八里店镇五丰行政村,在6个自然村中共计安装了10只调频广播,但村广播室基本没有使用。通过调查发现,全区目前已经联网的行政村广播室大约有30%闲置。

4. 乡镇、村广播室缺乏专人负责

全区大部分乡镇、村目前没有确定专人负责广播室的工作,广播宣传队伍的主体是大学生村官。据了解,大学生村官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工作,他们从事广播宣传只是兼职,在基层部门,哪个方面的工作人手不够,大学生村官往往就被抽调去帮忙。这样就增加了对兼职从事广播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的难度,同时还带来责任心不强、宣讲水平不高的弊端,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尽管一些乡镇在《“村村响”工程实施意见》中明确“条件许可的行政村设兼职广播维护员1名,主要从事调频音箱的更换和安装”,但大多没有落到实处。没有专人负责也导致部分调频音箱被人为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几点思考

农村有线广播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实施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健全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工作。巩固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积极推动“村村响”工程,其基本思想就是把农村调频广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城市与农村、广播与电视协调发展。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维护好农村有线广播,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满足“三农”需求,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 各级领导要重视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的发展和维护

农村人口众多,尽管电视、互联网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在农村工作中,有线广播依然是不可缺少的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工具。农村有线广播网络的巩固与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占领农村宣传阵地的政治工程,科技兴农的信息工程,防灾抗灾的惠民工程。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要统一认识,对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真正加以重视,特别是乡镇、行政村等农村基层组织要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做好发展与维护并加强考核,从而使这项惠民工程得到良性、健康、长久的发展。

2. 农村广播应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以“村村响”工程为标志的农村广播网的建设已由政府支持解决,但有线广播网维护费用主要靠市区财政支持,乡镇一级对有线广播正常运作的资金支持较少。为此,建议把农村广播网作为公益事业,纳入公共服务、文化惠民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广播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有效投入。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费应列入各级政府预算,严格管理,加强考核,确保到位。

3. 建立“村村响”工程长效管理机制

为保障农村有线广播长期正常运转,确保“村村响”、“长期响”,建议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形成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的长效管理机制。对没有做好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发展与维护工作的,要追究相关部门及其领导的工作责任。要加强行政监管力度,建立监督机制,每年对区乡镇村三级广播宣传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村村响”工程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以强化工作落实。

4. 要创新广播内容与形式,适应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

区乡镇广播要适应广大农民对广播内容需求的变化,办好对农广播节目,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区广播中心按照强化新闻、扩大协作、拓展服务、办好文艺节目的原则,做好做强服务“三农”广播节目,精采细编,立足“三农”,关注民生,把目标锁定在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上,以更快的报道、更好的资讯、更贴近的服务走进农村千家万户。要根据自身区域的特点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如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作物生长条件不同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指导,真正做农民发家致富、提升生活质量的知心好友。让农村广播真正成为党委、政府得心应手的工具,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载体。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吕晓红)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初探 第4篇

中国广播事业开始于1923年,但直到1940年12月30日的一句“延安新中国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广播”庄严地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开始。在广播行业成长的同时,电视业也在1958正式开始了第一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于当年的9月2日正式播出。随着新中国广播电视的建立和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也在早期就已相继建立。1983年的第11届全国广播电视会议上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快了广播电视的发展,也为农村广播电视全面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自从国家计委和原广电总局于1998年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之后,直至2012年,我国广播电视已经在全国所有的行政村完成了无线电视信号的覆盖,解决了广大农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基本需求,农村广播电视信号在全国范围及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广播电视信号的大范围覆盖积极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以及农村地区“三个文明”的建设进程。农村广播电视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体最流行、最方便的信息接收渠道和娱乐工具。但是,我国的农村广播电视与城市地区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依然是我国电视广播发展的一个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包括:农村地区电视广播信号需要大面积的覆盖,任务量大,与其繁重的工作量比较,相应的资金投入不足以支撑大范围电视广播信号的覆盖工程,农民对电视节目及广播信息的需求量很大,但实际能收看到的和收听到的广播电视节目却很少。

2.1 农村广播电视的管理主体观念滞后

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广播电视管理主体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问题,阻碍了广播电视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对国务院和原广电总局下达的“村村通”工程政策方针认识不够,导致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先进的观念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与方向,农村广播电视管理主体不能集中力量抓发展的认识,就会造成方向不明、投入不足、维护不够等一系列阻碍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问题。

2.2 农村广播电视的体制障碍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的管理政策主要是县乡共管,以乡为主。这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管理体制,曾经为农村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广播电视事业的百花齐放,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脚步。旧体制导致农村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率进展缓慢,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出现停播现象[1]。

2.3 农村广播电视的机制问题

2.3.1 缺乏有效的约束体制:

由于约束机制的缺乏与不完善,许多地方在资金及经济效益方面受到很大影,导致广播电视信号不能向居住分散、网络效益低的部分地区发展。

2.3.2 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广播电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要符合市场规律,管理主体不能以发展为由来抢占先机,要凭行政手段以促进发展。

2.3.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干好干坏都一样,导致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缺乏动力与活力。

2.4 农村广播电视的资金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的特征都非常明显,工业生产和市场的经验相对薄弱,由于政府缺乏资金,一些地方甚至不能把中央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农村广播电视业本身并没有有效的市场规划,导致许多地方债务出现负值。无线覆盖设备不能更新,甚至不能长期维持,因为在农村有线电视接入相对分散,有线网络覆盖成本与效益成负相关,导致越发展越负债,严重影响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2]。

3 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广播电视服务大致分为三类。其一,必须的基本服务,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主要由政府投资,以确保任何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免费的一种服务,但它也有一定的强制性,必须确保基本服务。其二,有偿服务,政府不给予投资,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有线电视。然而,这将收取一定的安装费和维修费用,有线电视部门可以在确保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增值业务。其三,多样化的市场服务,这个服务规则应当由政府制定,市场运作依法管理,如付费电视、视频点播等。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的媒体资源就是广播电视节目,然而我国相关的农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却不够明显,因此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应加大农业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让广大农民能够了解并接收与其生活相关的信息[3]。农村广播电视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紧抓建设农业类相关节目进村入户工程,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做好农业节目,扩大农村农业节目的覆盖程度,建立保障农村农业节目发展的进程体系,与此用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保证农村农业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为广大农民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此外,也要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作具有实用性、针对性、能够满足农户需求的具有科技与技术含量的广播电视节目。例如: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等相关农业类的节目。

新农村建设下的广播电视论文 第5篇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广播电视媒介对于人们观念的变革越来越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威力。同样,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渴望看到的农民观念变革也离不开媒体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深刻认识和积极参与。正是基于此目的,我们在不断推进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就是为了强化广播电视媒介在农村的服务功能,不断向农村传播现代化社会的信息和精神理念,拓展农民的视野,促使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更快地发生质的变化,以现代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农村改革发展。各村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也参差不齐,还存在覆盖“盲区”,部分地区还存在起点低、入户低和“返盲”现象,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多,实践少。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来规划和实施我们的建设。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总结经验。一是从组织体系上务必坚持“五个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政府的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的考核内容。二是在技术手段和建设模式上,要因地制宜,本着“先进、安全、可行”的原则,统一建设,统一技术标准,避免各行其是。在湟源农村,应以有线联网和“村锅”、无线覆盖相结合。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手段,都要以质量高,群众满意为目的。要通过村村通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电视的覆盖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村村通实现天天通、长期通。从湟源县的实际看,广大农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目标要求,在“十五五”规划期内,要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服务对象社会化、传输设施标准化、节目内容多样化、管理维护规范化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自身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大力宣传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农村群众切身感受广播电视媒体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调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层层责任书,明确规定乡镇、村、社相关负责人的管理、使用、维护责任,坚持责、权、利统一,确保农村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杜绝政治和各类责任事故。

二、广播应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村调频广播有线电视 第6篇

大丰市地处黄海之滨, 全市总人口73万, 总面积2367平方公里, 辖14个镇, 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海洋经济技术开发区, 2个街道办事处, 214个行政村, 1304个村民小组, 门堂户总数18.34万户。到目前为止, 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近20万户, 门堂入户率超过了100%, 全市农村有线广播总只数12万只, 入户通响率高达94.2%。

2 大丰市农村有线广播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大丰市的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事业起步早, 发展快, 早在1996年在盐城市率先实现了市-镇-村光纤联网, 有线电视用户每年均以1万户以上的速度递增。2004年底, 顺利通过省广电局“有线电视示范县 (市) ”。

随着有线电视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 网络干线越来越长, 县城由城区向郊区不断延伸, 农村由集镇向村组不断延伸, 面对发展起来的近20万有线电视用户, 如何保证网络传输质量, 确保所有用户都能收听、收看到声音悦耳、图像清晰的广播电视节目, 是摆在大丰广电人面前的又一全新课题。由于有线电视发展初期, 有线电视信号均采用同轴电缆传输, 随着干线的不断延伸, 其传输质量得不到保证, 给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

2.1 电缆传输信号衰减大, 每隔250-300米就必须加一级信号放大器, 网络成本显著提高。

2.2 最长的干线放大器级数达到20多级, 信号经过反复的衰减、放大, 各项指标已无法保证。

2.3 网络故障率明显增加, 维修成本大幅攀升。

3 实施光纤到组工程是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事业的有效途径

针对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经多方考察论证, 参照一些发达地区的具体做法, 决定采用光纤传输技术来解决光纤到组工程, 即将有线广播电视信号通过村部机房光发机采用光纤传输到村民小组, 且每个村设置8-10个光节点, 严格控制每个光节点所带用户总量, 每个光接点所带用户为80-100户, 做到光节点以下干放不超过3级, 户放不超过2级。实施光纤到组工程以后, 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大缩短了电缆的传输距离, 节约了网络成本。

3.2 网络传输更为可靠, 电视画面质量显著提高。

3.3 为实施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共缆传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 网络故障率大幅下降, 维修成本降低。

4 实施光纤到组后网络指标的分析与对比。

实施光纤到组前各项指标为:

载噪比C/N≥43dB

组合三次差拍比CTB≥54dB

组合二次差拍比CSO≥54dB

图像质量一般, 尚可接受

实施光纤到组后各项指标为:

载噪比C/N≥52dB

组合三次差拍比CTB≥65dB

组合二次差拍比CSO≥63dB

图像质量极佳, 十分满意

5 结束语

自2003年实行光纤到组工程以来, 大丰市1304个村民小组基本完成了光纤到组工程, 原有一个村只有一个光节点现改造后一个村有光节点8-10个, 减少了放大器的级联数量, 使图像指标有了明显提高。实行了光纤到组技术, 几年来, 节约电缆投资3000多万元, 网络故障明显减少, 广播电视网络维修经费较往年节约100多万元。正因为我们采用这种技术, 不但降低了成本, 而且提升了图像质量, 所以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上级的好评。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事业的发展, 现在有线电视广播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面积的普及, 但是对于农村来说普及的速度就会比较慢, 对于一些新的科技产品的应用也相对的比较少, 本文主要以江苏省的大丰市为例阐述了光纤传输技术在农村有线电视的发展中的应用。

农村调频广播有线电视 第7篇

2008年7月初, 《视听界》联合常熟广电在常熟区域内进行了一次关于广播电视双入户的实地调查, 以乡镇农村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访问, 得出了一些结论。

图为常熟市广电播控机房

常熟一直致力于提高城镇和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特别是多套节目覆盖率, 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特别是广播的覆盖率和通响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在目前许多地方广播的入户率和通响率下降, 特别是有些农村的有线广播已长期不响的情况下, 常熟广播可谓独树一帜。

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广播电视, 常熟无疑具有样本特征。

我们抽取了三个乡镇, 走访了两个村和一个城市社区, 以抽取的村社为样本, 每个走访点随机发放问卷40份, 调查方式以入户面访和乡镇广播站实地考察相结合, 并采访了常熟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广播电视台网络中心总监方协平。本次调查共抽取3个村社120户, 其中农村80份, 城镇40份, 回收问卷120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11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7%。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并结合入户采访及对相关管理者的访谈, 我们力图从点到面全面解读常熟广播的成功秘诀, 从而给业界和学界提供一个研究样本, 也给地市级媒体一个可供借鉴的摹本。

一、地域人文经济特点促使农村广播焕发生机

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常熟, 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北宋古诗曾赞曰:“岁岁多收常熟田。”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人口104万, 辖10个镇及虞山林场。

2007年江苏省县域经济中, 常熟以975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列第四, 财政总收入为125亿元, 属于全国经济发达县市。常熟人均GDP已达到82000元人民币 (约12000美元) , 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为21625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1700元。

目前, 常熟市农村有线广播喇叭167218只, 每天有线广播11小时15分钟, 每年广播4100多小时。常熟有228个行政村, 村村都有村广播室, 仅2007年就更新广播音箱9155多只。

常熟广播2007年的广告创收接近850万元, 远超一些地市级台。

常熟的农村广播以传统的喇叭为主。未到村口, 播音员的声音就带着高音喇叭特有的高扬激越, 穿过良田和芦苇荡, 送到我们耳边。整齐规划的房屋布局, 良好的居住设施, 新鲜粉刷的墙面窗棂, 无不在提醒我们已置身于中国最富裕的农村地域。这时, 就有咿咿呀呀的广播声从某户院门传出, 走进一看, 在庭院正中或是一角, 悬挂着或新或旧方方正正的盒子式喇叭。这一刻仿佛时空交错, 来自悠远的记忆同现代的人居环境融为了一体。常熟的有线广播就是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汇合中实现了持续发展。

1.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拓展了广播的生存需求

常熟是一个县级市, 乡镇经济发达, 其中尤以个体经济的发达为其突出特点, 人口较多。个体经济发达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家庭式手工作坊较为普遍, 农户平时在家中经营个体经济, 农时兼顾农活, 两不误。传统农业不荒废、个体经济异军突起的农村经济格局至少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从对信息的需求看, 一方面农民保持了对农业信息的需求, 且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而日益增高, 同时又增加了对个体手工业经济相关信息的关注, 这无疑为广播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从接受人口来说, 由于是个体经济, 常熟的发展表现出鲜明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留在本地从事个体经济, 少量进入乡镇企业, 很少外出打工。相当数量的固定人口保证了广播接受群体的稳定性, 那一个个或新或旧的入户喇叭才有了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从劳作方式看, 不论是务农, 还是手工作坊式的个体经济, 劳作强度大、劳作方式枯燥, 广播尤其是喇叭式广播作为伴随式收听工具, 则可以在不干扰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提供休闲。无怪乎, 有些农户干脆就把喇叭安在了自己的“工作间”。我们在海虞的三新村就看到这样的情形, 在明亮的、横机排列整齐的某户纺织作坊里, 半旧不新但发声良好的喇叭横空而立。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周日, 主人没在劳作, 但可以想见, 在繁忙的工作日, 当主人十指翻飞在机器上, 喇叭里传出的戏曲或评弹定能解乏降噪。

2.农户文化需求的地域性特点提供了广播更多的机会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的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很大的变化, 总体来说就是精神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 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常熟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万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万元, 这意味着常熟的城市化进程已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这种经济的增长自然也表现在居民的消费习惯的变化上。常熟作为苏州下辖的县级市, 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文化生活氛围浓厚且有其地域性特点, 居民文化素质较高。这些, 都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从我们回收的问卷来看, 当前居民喜爱的休闲方式中, 广播电视依然居于领先位置, 选择上网的人数也很多, 但令我们惊讶的是, 在面向农户的调查中, 选择运动休闲的人数比例居然很高。许多发展较好的乡镇中的村委会, 都已有统一规划、器材健全的农民健身活动场所。农民的运动休闲意识尤其中老年人的健身保健意识相当强, 而与之相伴的是在公共场所运动时收听喇叭的普遍性。这就是城市化带来的直接影响了。农民们聚集在休闲广场运动健身, 同时收听喇叭, 并就喇叭中的信息、故事进行热烈的讨论, 这其中似乎又能嗅到一丝社区广播的味道。统计的数据中, “您爱听的广播内容”一项, 新闻尤其是本地新闻、天气预报、农技信息位列三甲, 几乎每个接受调查者和被访者都选择了这些内容, 紧随其后的是戏曲评弹内容。而在“收听广播的目的”一项中, 选择“娱乐休闲”的占92%, 选择“了解国内外时事”和“寻找就业致富等知识”的并列第二位, 约占41%。这些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生活的双重影响。身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沐浴吴文化的风雨浸润, 居民求知欲强, 对新闻和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格外强烈, 对戏曲、评弹等传统艺术依然兴趣浓厚, 这些共同形成了常熟地区乡镇居民对广播收听喜好及目的的偏向结构。居民平时工作繁忙, 而上了年纪的农民受限于文化水平, 从广播中获取信息和娱乐就成为相当自然的事。

3.新农村建设是广播网络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走在海虞镇和沙家浜镇的村巷中, 与我们印象中传统的农村不太一样。房前屋后花园式的统一规划甚至连一些发达城市的社区也要自叹弗如。据介绍, 老村改造以来, 随着对农村公共设施、巷道的重新规划管理, 广播网络线路的维护更新、数字电视的整推也同步进行, 并进展顺利。技术的更新和网络的升级无疑为农村广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常熟广播人的努力:因地制宜, 特色发展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 广播的地位日渐尴尬。发达城市广播的发展尚且举步维艰, 更不用说农村有线广播了。而常熟的有线广播却能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 除了其地域特点外, 常熟广播人从管理者到业务员大力投入、坚持发展的努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1.多级投入的机制效应

据方协平副局长介绍, 常熟市的有线广播实行三级办的投入机制。所谓三级办, 即常熟市到各乡镇的网络由常熟市广电局投入, 从各乡镇进村则由镇政府和镇广电站负责, 村网络由各村委会负责。农户免费收听。根据我们对部分乡镇的实地调研, 事实上, 村委会这一层级的投入相当有限, 大部分还是靠市广电局和镇这两个环节。这种多级投入的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常熟模式是“广播、电视同时入户”的双入户, 入户率、通响率都达到了95%以上, 因而成为了江苏省第一个户户通示范市。各个镇都有广播自办自采节目, 广播办得有声有色。这固然有常熟先天的“广播宜居”的土壤特性, 更离不开广播人的重视。在与方协平的访谈中, 他就提到, 广播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依然有需求, 老百姓很欢迎, 而常熟广电人也很重视广播的发展, 尤其是社区广播, 把它当作应急系统的基层来建设, 建设的技术以三年的维护期为标准, 保证通响。在我们的入户调查中, 村民对喇叭的使用率很高, 很多人都是一早就把喇叭打开, 而对喇叭的通响状况、维护状况也很满意。以海虞镇和沙家浜镇为例, 沙家浜人口少、面积大, 有80多万平方公里, 7759只喇叭, 近一万户的数字电视用户。广播的发展关键是经费, 沙家浜并没有因为人口少而减少投入。沙家浜是由原来的沙家浜镇和唐市镇合并而成, 原来的老沙家浜是单线入户, 只要有一户断线, 就会影响到其他用户跟着断。今年, 沙家浜广电站投入36万元进行广播线路的改造, 改成双线入户, 使广播通响率和入户率都达到了95%以上。镇广播站有2个专职记者负责广播自办节目的采编, 46个兼职通讯员 (信息员) , 深入到全镇各部门企业随时提供各种信息新闻。海虞镇由三镇一个农场合并而成, 总人口9万, 100平方公里, 经济总量排常熟市第二位。海虞镇广电站现有25个工作人员, 有农户21500户, 广播有19000只, 入户率超过9 0%, 数字电视200900多户。站内有3名专职采编人员。其广播自办节目主要是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突出三农报道、服务百姓。在投入方面, 自己经营, 进行企业化操作。据镇广电站站长刘健介绍, 他们的创收总量已经连续四五年每年按五六十万的增量在发展, 到2007年底, 总收入到了450万。网络一块, 广播电视投入接近100万, 随着先进设备的更新、维护成本的提高, 2008年估计要到300万。这其中, 广播网的复整维护费每年保证在20万以上。

吴文化的地域特点为广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图为沙家浜镇一景。

2.因地制宜的广播内容

有需求是生存的前提, 有投入是生存的条件, 有内容才是满足需求获得发展的关键。常熟乡镇广播电视站自办广播宣传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 各站配有专职通讯员和兼职通讯员, 每周办有三档节目, 其中大多数是各镇自采稿件。稿件的采编审环节非常严格, 我们看到了自采稿件档案管理本, 其中对自采比例、文字要求、播出时间、编审把关都有详尽的纪录, 一则以存档, 一则以备考核。其中很多稿件的选材、质量都相当不错。一个乡镇的广播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实在让我们叹服。这些自办节目与自采稿件的最大特点是个性化、本土化、因地制宜。

依然以沙家浜镇和海虞镇为例。沙家浜镇的三档自办节目播出时间为每周的一、三、五, 分别是新闻节目、春来茶座、乡村健康金话筒。沙家浜以第三产业尤以水产养殖业为主, 在其自办节目中, 很多都是围绕水产养殖的专题、信息和农科服务, 有时还会请来专家进行专门的讲座。而春来茶座则是直接取材当地的文化资源, 将样板戏《沙家浜》的品牌元素充分利用, 茶座中都是一些新闻故事, 较有文化气息。乡村健康金话筒是健康知识类节目, 很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与之相似, 在海虞镇, 三档自办节目分别在每周二、四、六三天播放, 每档节目最少保证7条新闻, 7条中必须有5条自采, 达不到要求则扣分, 并跟奖金挂钩。与沙家浜不同的是, 海虞以传统农业和个体经济为主, 因此, 其农技知识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和个体经济展开, 经常取材于农业模范的经验和做法。具体的工作中, 工作人员每个人有负责的片, 负责几个村, 村里也有维护员, 相互配合。70%以上的节目内容有专职记者自采, 此外还有70个人的通讯报道员在各个部门, 他们给广电站提供内容并获得一定的稿费, 通过两级合作扩大信息来源。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 海虞的文化站与广电站同处一地, 其文化站是常熟最好的, 有自己的演出团队, 下农村的演出每年都有几十场。如此厚实的文化基础也为广播内容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去年, 镇里推出农村合作医疗, 为了有效宣传, 海虞广电站通过与文化站合作, 做了一档本地方言的小品系列, 通过广播传给农户。

常熟有线广播的内容主要转播市台新闻综合频率的节目, 各镇的乡镇自办节目安排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转播节目前或后播出。在我们回收的问卷中, 最受欢迎的广播节目是诸如《午间风》、《农事五分钟》这类的本地自办栏目, 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则是《常熟新闻》、《今日传播》, 可见, 打本地牌是地方广电获得受众信赖的传播法则。正如受访的颜叔宝大叔所说, “我们这儿要是广播断了, 老百姓的意见会很大, 因为农业上, 比如怎么用药, 气温啊, 这些很重要, 我们都从广播上留意这些信息。”结合本地需求打造适销对路的节目, 是常熟广播牢牢抓住受众的利器。

三、结语

近年来的广播发展, 道路坎坷。尤其是农村广播, 在很多地方几乎销声匿迹。事实上, 从此次汶川地震的经验来看, 在应急系统的基层, 广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媒介地位。常熟的地域特点不可复制, 因而它的农村广播发展模式也不可单纯模仿。但常熟广电人不轻易放弃, 在市场整体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 从公益的角度加大对广播的投入, 从内容上探索广播的拓展途径, 其探索过程深具意义。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 这种既不同于大都市广播电台也不同于旧时宣传喇叭的新型“社区广播”可能是新农村建设留给广播媒体的最大惊喜。

当然, 问题也有。本次调研选区的样本户以中老年人为主, 月收入集中于1000元——4000元之间。事实上, 在走访中, 我们也了解到, 对于更年轻的一代, 他们的主要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不是广播, 甚至也不是电视, 而主要是互联网。这是新媒体时代的大势所趋。对此, 农村广播应怎样发挥社区优势, 提供怎样的服务,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将是一个长期困扰广播人的问题。

目前, 常熟乡镇的农村广播主要靠政府和广电的投入。在常熟这样一个农村经济和个体经济极其发达的地域, 农户对农业信息、农技知识、健康等生活服务类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 能否将社区广播的发展同农户需求的品牌广告相结合?就我们了解, 这样的空间很大。从农户的反应来看, 目前广播广告虽然多, 却并非都符合他们的需要。

所谓三级办, 即常熟市到各乡镇的网络由常熟市广电局投入, 从各乡镇进村则由镇政府和镇广电站负责, 村网络由各村委会负责。农户免费收听。

在“收听广播的目的”一项中, 选择“娱乐休闲”的占92%, 选择“了解国内外时事”和“寻找就业致富等知识”的并列第二位, 约占41%。这些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生活的双重影响。

做好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思考 第8篇

加快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 对于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保障政令畅通,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农民群众来说, 看电视、听广播是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学习科技知识、了解外面世界、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方式。在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宣传, 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 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得以强化。广播电台、电视台更加重视农村宣传工作, 开办了涉及农业科技、卫生、文化、法律等内容丰富的栏目, 为广大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受到农民群众称赞。

发展农村广播电视, 让广大农民通过广播、电视, 让党和国家的声音, 当地党委、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 让广大农民了解精神、接受教育、促进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满足广大农民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农村广播电视, 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让广大农民能够看到、听到同城镇居民一样多的广播电视节目;又是统筹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 让农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推进农村社会进步;也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让广播电视在人们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实施广播电视工程建设, 将有效地缩小广播电视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果惠及到最底层、最贫困的农村群众, 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的实惠, 充分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惠及全民小康社会的要求。实施广播电视工程建设, 让广播电视这个最普及、最受群众欢迎的现代传媒进入家庭, 让每一位农村困难群众能够通过广播电视这个有效平台, 了解政策、获取信息、享受娱乐、开拓视野, 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有力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但是,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目前, 仍有农村群众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个别乡镇广播电视站形同虚设, 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 工作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亟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认真研究解决。工程的实施, 将为广大农村群众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 切实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平台。

二、农村广播电视工作创新发展的措施

搞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电系统宣传优势, 并积极利用报刊、网络和基层各类宣传阵地,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深入持久的户户通工程建设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实施户户通工程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工作进展情况, 大力宣传户户通的功能和优点, 大力宣传户户通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好经验好做法, 为工程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同时, 要组织服务人员进村入户, 讲解和演示设备功能, 让农民群众切身体会和了解户户通设备的优良性能,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购买和使用户户通设备的积极性。

数字化工程建设。数字化工程是促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广播电视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迈进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大容量、双向交互”的要求, 加快推进城市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换, 积极发展付费电视、视频点播等新业务, 拓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要积极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以数字节目生产为核心, 改进运行和管理方式, 形成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应用一体化的数字技术新体系, 构建数字节目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和集成分发交换平台, 增强节目制播能力。要加快移动电视和购物电视的发展。

积极协调配合。广播影视事业是一项政治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千家万户的直接利益, 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广播影视工作仅仅依靠广播影视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发改、财政、文化、民宗、扶贫等部门要在制定规划、项目立项、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 共同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健康发展。广播影视部门要及时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事业、产业发展情况, 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行业执法管理。行业执法管理是各级党委、政府赋予我们广播电视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 依法行政, 加强广播电视社会管理, 是广播电视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要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执法水平, 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广电系统要集中一段时间和力量, 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系统内音像制品播放、无线台站、直属微波台站、有线电视用户等进行认真清查摸底, 在切实掌握底数的基础上, 依法进行审查, 登记、建档、办证、安装等综合管理, 要用优质的服务, 公正的执法, 有效的管理, 树立行业管理新形象。

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广播电视,问题,发展,措施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一切想法都能通过自身努力而实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渐普及,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虽然农村广播电视取得巨大成就,一些地方已经实现了广播电视的普及,甚至部分地区也已实现了农村网络电视的普及。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偏远地区尚未普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例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能促进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健康发展。

1 农村广播电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需要各方协调共同进步的过程,但同时更要注意平衡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状况。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进步。从当前实际出发,对广播电视在农村地区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农村广播电视工作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资金问题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当地财政难以负担相关广播电视建设的费用。一般来说,当地党委政府往往会把有限的财政更多地用在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不能更好地投入相关广播电视设施设备的建设;农村居民的经济实力不够,难以独立负担广播电视收视费用。因此,资金问题是影响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技术问题

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有的山区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广播电视建设成本高,卫星信号难以覆盖,或者因为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的问题,信号接收不好。这些地区的广播电视发展,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信号铺设的技术要求也相对更高。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技术难以满足。技术问题是影响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3 认识不够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亟待发展和提高。只有认识进步和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世界的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两者都要抓。由于农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认识不够,农民大多都认为电视只是为了娱乐消遣,限于经济条件有限等诸多原因,对广播电视的需求并不是十分迫切。但是,事实上广播电视的功能应该是了解时事政治,国家方针政策,获取有用资讯等方面,却不应仅仅局限于娱乐消遣。

2 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解决措施

协调地区的发展是一件需要逐步推进的事。只有各项前期工作做到位,具体工作开展才会高效、顺利。了解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状况和当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找到合适的措施进行相关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具体实际,笔者认为农村广播电视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大投入

地区的发展,要政治经济文化两手抓,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来说是应放在首位。因为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当地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战略时,在着重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协调精神文化发展状况,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加大广播电视发展的人力、物力投入,积极促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为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支持。

2.2 技术过关

首先,加大投入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其次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技术的问题。只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才能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的发展。技术上的进步可以降低相关设施建设成本,增强广播电视信号。这不单是一个地区要花力气去解决的问题,还是整个国家要去实现的目标。技术人员研发高科技的信号发射、转播设备,为加快建设农村广播电视,促进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做出努力。

2.3 提高认识

对广播电视的认识不清楚,很多农民认为广播电视覆盖到了自己家,还得交钱,不划算。有的甚至对广播电视有抵触情绪。这就需要跟大家解释清楚,让大家了解这些钱的用途。收钱是为了对广播电视系统进行维修和维护。如果没有这些费用,这些设施的损耗会影响村民广播的收视效果。加强宣传,让人们了解到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这样会让当地人民更好地去接受,也会更加支持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3 结语

农村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能够有效地传播信息、方便农民进行舆论监督、方便大众生活,多方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需求。加强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要做出长期规划,加大相关的人力、物力投入,发展技术进步,提高认识。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忠胜.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问题和措施之我见[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

农村调频广播有线电视 第10篇

关键词:发射技术广播电视多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060-02

1双工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五工器是我台五套调频共缆发射的重要环节,它是由星形双工器和三组桥式双工器串联而成的。星形双工器有两个带通滤波器和一个星形分支电路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输入的射频频率f1首先通过带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对该频率呈现低阻,而对频率f2呈现高阻,反之f2带通滤波器也呈现相同的的特性。电波经过1/4波长的合成电缆或合成电路后,由于1/4波长是针对某一特定频率的,因此,对于另外的其它频率呈现高阻,使其不能通过。

2调频广播五工器的实践应甩

由于星形双工器结构简单,造价较低,并只通过一组滤波器对两个射频信号进行隔离,致使要求的两个射频载波的间距比较大,否则会因为频率相互之间的隔离度达不到要求的指标而无法正常使用,当两个射频载波间距2MHZ时,隔离度刚刚能达到27dB。

桥式双工器由两个3dB定向耦合器A、B,两个带通滤波器和一个吸收电阻R以及长度相等的同轴馈管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3dB耦合器射频信号f1由A的1端输入,在2端和4端形成功率各一半的输出信号,其中4端与1端同相位,2端的相位比1端滞后90°,两路信号通过f1带通滤波器1和f1带通滤波2。由于这两个n带通滤波器对信号f1呈现低阻抗,分别到达3dB耦合器B的5端和7端,由于7端和6端同相位,6端滞后5端90°,对于f1的两路信号在6端正好同相位合成,而在8端,已经延时90°的7端功率经过3dB耦合器后再延时90°,共计延时180°,与由5端过来的未延时的f1信号正好反相抵消,因此f1在8端没有输出。

射频信号f2由3dB耦合器B的8端输入,在5端有与8端同相位一半功率f2信号,在7端有与滞后于8端90*相位一半功率f2信号,由于两个f1带通滤波器对f2信号呈高阻特性,两路信号都被反射回5端和7端,而6端与7端同相位,滞后于5端90°,所以信号f2在6端合成。于是在耦合器B的6端,f1与f2被合成传输到天线。

实际上,两个f1带通滤波器并不能完全对f2全反射,会有一定的信号泄露到A的2、4端,在3端相加而被吸收电阻R吸收,而不会串扰到端口1,对f1造成串扰。由于滤波器的原因,A输入端1只能输入射频较窄的f1信号,因此,被称作窄带输入端,而B输入端8可以输入除了f1以外的任何频率,称为宽带输入端。

为保证多工器的技术指标,带通滤波器的腔体个数需要选择,如果两个频率相距较远,使用两腔滤波器即可,而当频率靠得较近时,应使用三腔滤波器,甚至四腔滤波器,以增加带外衰减,提高其隔离度指标,为了方便起见,可将图2简化成如图3所示。

端口4为宽带输入端,端口1、2、3为窄带输入端,信号f1和f2频率间隔较大,经星形双工器合成器后,经连接馈管送到桥式双工器4端和由1端输入的f3信号合成,经连接馈管送到下一个桥式双工器宽带口与由2端输入的f4信号合成,送到下一个桥式双工器与信号格合成后至天线。

(这种混合型五工器结构比较复杂,占地面积较大,但仍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价比,获得较高的隔离度。)最后合成:五工器合成的总功率为20kV,频率功率分别为f1:89.5MHZ 5KW;f2:107.4MHZ 1KW:f3:95.5MHZ 1KW;f4:103.6MHZ10KW;f5:106.5MHZ 3KW,五工器设计额定功率为40kw,我们台五套调频开满功率仅为20kw,符合设计要求。

3五工器主要指标及测试

选用网络分析仪对五工器进行主要指标测试多工器指标测试数据:多工器各输入端口的电压驻波比、隔离度、插入损耗,按上述测试原理,测试结果如表1所列。

农村调频广播有线电视 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功能,提升

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不断加快,广播电视(简称“广电”)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新硬件支持,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一、广电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电视是农村最为普及、最为快捷的信息载体、宣传媒介和现代化大众文化娱乐工具,通过广电传播,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布各类信息,普及先进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懂科学、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进行社会公共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公众道德素质,健全公众文化性格,提高知识涵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通化县地处长白山西南麓,幅员3 72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区),160个村,总人口24.6万,农户4.65万户,农业人口16.7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广电事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有线、无线、多技术、多层次、城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形成了广播电视并驾齐驱、有线无线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全县有线电视光纤920公里,电缆2 850公里,有线电视通村率100%,通户率90%,入网率89%;全县城乡有线电视用户57 834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7 672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县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发节目121套,城乡广电综合覆盖率98%。覆盖的主要方式是无线覆盖、有线覆盖和“卫星锅”覆盖。其中,无线覆盖通过发射台传输电视节目13套,广播节目10套;有线覆盖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节目65套;“卫星锅”覆盖在偏远地区乡村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传输电视节目46套,用户1 100户。

广电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和城乡市场信息交流,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仍然存在着初建标准低、乡镇专业人员少、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加大措施,加快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实现广电业务发展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双赢”。

二、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基本思路

1. 提升农村广电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

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电节目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故应强力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入户工程的实施。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综合当地地理条件、村民聚集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广电网络发展现状,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光纤设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改变农村广电发射、传输、收看设施陈旧老化局面。拓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室,以有线电视联网、多路微波、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多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面。在基础设备更新上,以现有无线发射台为基础,采用固态化、数字化技术,改(扩)建各广播调频和电视转播台(站),增添新型设备,完善传输覆盖网,扩大光缆联网覆盖范围,实现光缆联乡通村入户。创新技术手段,科学编制“盲区”广电“户户通”实施方案,采用无线、有线、卫星直播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确保节目播出的时间、功率和效果,有效解决边远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丰富农村节目内容,增加节目套数,加强维护服务,提高节目收视质量,使所有乡镇和主要村屯的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并能与城镇居民同步收听收看同样富的广电节目,确保农村广电通户率达到100%。

2. 提升农村广电的高清传播能力。

实现从播出前端到用户终端全系统的数字化是新时期广电事业的一项紧迫性任务,故应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提高其业务承载能力、技术含量及多功能服务能力。加快乡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平移,推进农村广电覆盖技术升级换代;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尽快使有线数字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利用各种先进成熟技术,加快推动声音广播的数字化,开发IP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广电新业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NGB)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以无线覆盖网为基础、光缆和数字微波传输为干线、有线广电网为主体、卫星覆盖网和宽带IP网为补充的多功能、多媒体、交互式、现代化新型数字化广电传输接收大格局,提高高清广播电视在农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 提升农村广电产业的发展能力。

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产业发展能力是广电系统亟待加强的重要战略任务,故应积极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以内容产业、网络产业、新兴媒体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实施跨地区的网络整合,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线网络新业务,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构建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到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使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成为农民群众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的新渠道、新方式。

4. 提升城乡广电节目的创新能力。

提升农村广电宣传能力是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最终目标,故应在巩固农村广电基础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全部设备开满功率,开满调幅度,改善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加三农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量,根据农时(事)变化,开辟新的农业专栏,加大种植、养殖、加工等科技知识和技能题材节目的制作播出,突出农民需求,彰显兴农本色。结合当地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农村专栏(题)节目。突出乡土风情,注重地方文化色彩,充分利用农村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资源,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创办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乡土广电节目,提高节目感染力,打造丰富多彩、极富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新亮点。加强政策法律、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爱国教育、传统戏曲等健康文明、情调高雅的优秀节目在农村的覆盖,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和传统陋习,使农村广电节目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宏观调控措施

1. 完善工作体系。

在农村广电功能提升工作中,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设备维修、政策法律、组织保障四大体系,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实现广电网络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搭建起项目完整、内容丰富、上下贯通的服务平台,维系乡镇广播电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确保其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职能不被削弱。

2. 建立专业队伍。

根据乡镇广播电视职能和工作特点,将乡镇广电关键岗位人员纳入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合理确定乡镇广电机构服务岗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方式,选配乡镇广电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实施乡镇广电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章立制,量化考核,精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广电人才队伍。

3. 落实政策法规。

合理确定乡镇公益性广电事业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落实各类专项建设经费,并将边远地区的农村广电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扶贫攻坚计划。严格执行农村广电收费标准,适度减免其建设税费。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整治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杜绝乱播滥放,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和服务落实到位。

4. 加强组织领导。

在构建新农村和谐体系中,把农村广电事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服务的重要政治、文化和民心工程列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放活思路,认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农村广电事业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侃永明.如何解决农村有线电视建设中的资金问题[J].中国有线电视,2000,(8):65-66.

[2]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10.

[3]余学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J].中国有线电视,2006,(1):34-35.

[4]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济,2006,(3):5-6.

上一篇:产前护理干预下一篇:影响历史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