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的教育论文

2024-05-17

人民满意的教育论文(精选12篇)

人民满意的教育论文 第1篇

教育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但很长时间内, 我们更重视教育的“国计”性, 而忽视了教育的“民生”性, 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关注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而较少考虑到教育对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尽管个人利益与社会和国家整体利益是一致的, 比如国强则民富, 但这二者的利益又不可能完全相同。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一样都有阶段性, 例如, “精英教育”对国家的某一发展时期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某些个体则可能因为“精英教育”而利益受损。如何协调“国计”与“民生”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令国人欣慰的是, 在综合国力大为增强的今天, 我国已深刻认识到“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 让人民满意成为政府的行为准则, 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 “人的解放”的必然结果。

关注民生, 政府就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人民自然要参与政策的制定。现代社会中, 国家的教育制度“代言”了民众的整体需求, 要想这种“代言”切实有效, 政府就要倾听民意, 民众就需要通过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来伸张权益。民意的畅通表达不仅可以让民众的权益最大限度地被予以保障, 同时不同群体的利益主张碰撞, 也有利于让民众明确自己的权利边界, 更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 一个能使不同阶层的民众都能有效伸张自己权益的沟通机制在民主社会尤为重要。政府提供怎样的平台让人民参与到教育制度的建设中来, 这是需要社会各方努力探寻的。

当前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的制定工作迈出了令人振奋的步伐。有学者指出, “《规划纲要》公开讨论在中国当代教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 打破了多年来闭门决策的模式,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次《规划纲要》的制定采取了事先公示的方式, 并提供了多种平台让民众参与《规划纲要》的制定。

2008年8月29日正式启动《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之后, 规划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并没有急于起草《规划纲要》的内容, 而是开展了广泛的调研。这次调研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同类工作借鉴。

一是调研方式多样。“重大战略专题调研、重大项目调研、各类社会调研、广泛听取社会意见”, 这四种方式调动了不同群体的人员。2008年下半年, 众多的专业人士参与了《规划纲要》制定的实地调研、访谈、座谈、研讨, 一些教育研究院校、机构, 甚至全体成员都通宵达旦地为《规划纲要》的制定献计献策。2009年年初, 《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收到意见的规模在教育部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二是民众表达建议的渠道畅通。除教育部提供了网络发帖、电子邮件、普通信件等方式以供民众表达建议外, 纸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积极介入, 通过专题报道、官员采访、连线专家、征文等形式为民众表达建议意见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三是反馈及时。2009年伊始, 教育部就《规划纲要》的制定举行了两次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调研情况, 介绍意见收集组的工作程序, 并公布了依据民众的建议调整后的调研重点问题。对于民众意见的及时反馈, 有利于保护民众参与教育的热情。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2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并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没有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作为本届政府对人民的承诺。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似乎全社会对于教育的满意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素质教育的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讲了多少年,似乎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路径。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求我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教育的肥沃土壤,永远不可能有盛开的科技之花,更不可能有丰硕的经济之果。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的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的增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教育事业投入。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地方财政也都要增加投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真正地花好这增加的近500亿元教育经费

对此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分配机制,确保它能够用在最重要、最紧迫的方面。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国家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解决了教师的工资、生均公用教育经费等问题,但是由于教育问题的欠账太多,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不能认为教育的投入已经差不多了,而是应该继续优先发展教育,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希望能够努力兑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在中央财政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先要求教育支出占到公共财政的20%。建议尽快建立分类指导的义务教育国家基准,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学校的水平有一个最起码的标准,为保证这个标准的实施,必须实事求是地确定财政教育经费的分级保证与转移支付的比例。

第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与思考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原点。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教育哲学的思考,需要教育思想的引领,首先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想清楚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教育才有正确的方向,投入才有真正的效率。我们似乎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还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但是,在中小学教育生活中,分数恰恰成为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在大学,就业成为最急迫的任务,成为判断大学品质最关键的指标。分数与就业,成为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点,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这是中国教育许多问题的滥觞。我们一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

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 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成功与否,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的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我们主张应该让教师与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好的人性,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教育不仅是为未来的幸福做准备,教育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快乐,而应该是完整和谐的人生体验。因此,给孩子多样化的教育,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帮助他们获得多样性的发展,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功地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逐步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但是,教育面临着一个再出发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追问教育的原点,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重新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理解教育的使命。

第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区域教育的发展状况等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其次,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难点在教育上。有资料表明,我国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35%左右,远低于发

达国家的75%的水平。2003年,我们消耗了全世界钢铁的26%、石油的30%、水泥的60%,才创造了全世界GDP的4%。这与我们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落后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片面、失调、不可持续地发展?这是在教育事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中国教育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在教育事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应该做好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同时,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秋季起,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同时要求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的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这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7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

第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公平与效率始终是教育发展不可偏废的问题。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我们应该努力提升教育品质,优化教育结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提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 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话虽然不多,但显示了党中央和政府继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难题,必须有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出硬招,出实招,下功夫。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改革我们的考试与评价制度,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现在的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的,一考定终身一俊遮百丑,为了好的分数可以不择手段地竞争,学校的高低贵贱也是在考试分数面前排队。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建立高考的立交桥,破除公务员与企业录用人才的壁垒,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有成长与发展的机遇。

第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贴补贴制度”。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教师素质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素质,是影响中国教育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永远没有好的教育。应该认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推动教师自觉地走专家引领、行动反思、共同体互助的道路,为教师的进修研究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他们

能够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3篇

提高班子成员的管理能力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只有一个运行稳定、切实有效的领导班子,才能带领全校师生一同进步成长。安玉淼把每周一定为校领导班子学习日,学习中班子成员要做到有笔记、有体会、有反思。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督管理体系,全力营造廉洁从教的良好校风。达到务实、创新、成果三结合的管理成果,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有了稳定有力的管理队伍,就为进一步打造师德高尚、品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做好了铺垫。为了打造具有先进理念的名师队伍,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更新和知识结构重组,实现知识增量和存量的整合,引导教师把“做学习人”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安玉淼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到“四个一”即:每天一题、每周一次个人自学、每两周一次教研组学习、每月一次全校教育理论学习。拥有精湛的业务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为实现教师与课程共同成长,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专业引领为推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师徒结对“六个一”岗位练兵活动。具有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积极打造师德高尚、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切实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就成为安玉淼的工作重点。她率先垂范,一丝不苟,要求自己时刻都要成为教师的楷模,成为优良校风领航人。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她总是在早上6点30分第一个来到学校检查安全情况,随后都会站在校园的门口迎接教师与学生的到来。放学后,她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看着学生平安离校,每每嘴角泛起欣慰的笑容。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每天都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忘我地工作着,忘记了自己的健康,忘记了亲人。记得有一次安玉淼年逾(yú)古稀的老父亲病重,只能转院到北京进一步治疗,可就在她的父亲,她的家人最需要安玉淼的时候,她却因为放心不下学校,放心不下学校的工作,放心不下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忍着内心无比的伤痛和对家人万分的愧疚,黯然地让自己年迈的母亲陪伴着父亲到北京就医。而她所能做的,就是在操劳完学校的大事小情之后,带着一颗身为人女的愧疚之心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的检查结果从北京传来……

二、勇于探索创新,

开拓教育思路

学校的发展来源于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为了让学校的发展适合社会的需求,赢得家长的满意,安玉淼每天工作到深夜,她不断地学习与思考,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不断地了解教师与学生家长的需求。在教学中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通过互动式交流来引导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叩问教学经典。通过实施 “师徒结对”工程,做到“经验移植、整合、创新”。通过学科教研活动,结合教学实践,亮观点,摆反思,进行课堂教学诊断,使教师间相互启发,联合攻关,形成不同思维间的碰撞,从而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升专业水平。校内的“名师引领” 体系,培育了黎明小学教育沃土上一片又一片绚丽的春色,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灿烂的金秋。在全校现已营造了一种学名师、赶名师、做名师的浓厚氛围,学校的教学质量合格率均达到100%。

全校教职工创业干事的浓厚氛围业已形成。她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引导全校上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形成用新思维研究新情况、用新制度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推动新发展的教研体系,用高超的教学质量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局面。

三、科学搭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潜力,推进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安玉淼坚持以“开拓学生视野、放飞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为主旨,采取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学年组、其他各处室为外围的德育模式,多维度、全方位地创立了学生思想工作体系,使教育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她根据学生的需要,组织成立了英语情景剧、轮滑、舞蹈、健美操、器乐、绘画、象棋、手工制作等20几种特长活动班组,并做到了教师、学生、内容、时间、地点“五落实”。 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升华了悟性,闪烁出灵感,实现了创新,展示了才华,为学生的发展寻到了新的成长点。

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为学生成长搭建全面发展的崭新舞台。对教室、走廊、橱窗等各场所精心布置,通过高品位的环境布置和艺术设计,使学生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切实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人文关怀备至,真情爱生如子

六年级是中学与小学的过渡学年,学生进入了青春期的萌芽阶段,思想复杂,为了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安玉淼每天要深入每个学年的各个班级,坚持承担六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任务,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的思想动态;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

当她得知学生李明(化名)的父母过世,和年迈的奶奶长期处在贫困家庭的生活环境中,她主动与李明组成爱心家庭,实行一对一的帮扶与管理。无论是平时还是假期,都会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每到节日安玉淼都会给他买节日礼物,带他到家里改善伙食;每到换季安玉淼都会为李明同学送去应季的衣物。每当发现李明同学有心里异常表现时,她便立即放下手头其他工作,即刻找他谈心,长时间关爱与沟通,让李明的生活多了一缕阳光,多了一份欢笑,多了一段幸福的童年生活。

仅去年一年,安玉淼对学校76户特殊学生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这些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寄养情况、心理健康等状况。在走访中,她发现学校有37名留守学生被寄养在爷爷、姥姥家,有16名学生家庭贫困有辍学的想法,有23名学生生活在离异家庭中。这些学生长期缺少父母感情的滋润,不少孩子产生心理危机,甚至性格扭曲,形成人格障碍。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她成立了“三位一体”的帮扶网络,带头与这些学生成立爱心家庭,不放弃任何一名特殊家庭的学生。几年来,她对贫困学生捐款上千元,捐赠衣物近百套,捐赠学习用品上百件。在她的努力下,学校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她的关怀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付出终见回报,喜迎丰硕成果

一个平凡的人,只有以敬业精神点燃执著地追求的火把,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闪烁出童话般美丽的灵光。春华秋实,岁月如歌。随着学校建设步入正轨,逐渐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安玉淼的工作也逐渐凸显成效,所有的工作努力也都化为一项项荣誉和成绩加载到她的身上。在她的的带领下,黎明小学的事业有了新发展,教师有了新提高,学生有了新收获。学校已被国家教科研组织评为优秀实验学校、被伊春市教育局评为一类学校和伊春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被伊春区委评为实绩考核优秀单位和群众满意单位,学校教学质量合格率都达到了100%。在她的带领下,黎明小学荣获了团中央授予的“全国红旗大队”荣誉称号;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优秀实验单位;省级标准化学校;省级网络教研基地;省级廉政文化先进基地;市级党风廉政先进集体;市级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多年来的实践工作,使安玉淼深刻地领悟到:“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无私、选择了奉献”。安玉淼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品质、创新的思维,为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着。她坚信,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她将与全体教师一起,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沐浴着十八大的春风,满载着发展的新希望,沿着太阳的方向升起!

何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4篇

现代社会, 手持符号资本———文凭与学历, 可进入相应职业群体、身份团体与社会位置, 这就体现为教育的筛选功能, 亦被喻为人才的分类编码场。围绕筛选, 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由此建立, 各安其位, 各尽其责。若整个教育系统功能运作正常且高效, 人民则由此而满意。

然而, 当下中国, 在人民的教育期待中, 教育产出被无限放大, 筛选功能捆绑、扭曲了育人功能。为抚慰日渐焦虑的民意, 教育行政部门常常以育人为由或回避筛选, 或延迟筛选。客观地说, 在人民的教育期待面前, 教育行政权力并不自以为是, 也非故步自封, 而表现出谦和真诚, 从善如流, 该出手时也能重典治乱, 干预有力。那么, 人民对教育更满意了吗?

人民的教育意愿常是矛盾的。家长几乎都是天然的人本主义者。然而, 当“减负”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当小学生书包的重与轻、家庭作业时间的长与短, 体育活动的多与少, 成为评价一所学校的显性指标, 家长们又亲自带领孩子转战各培训机构, 温情的人本主义者由此变成了急躁的功利主义者。家长们不心疼孩子吗?不懂拔苗助长的道理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既是培训机构蛊惑人心的广告词, 也是家长们彼此绑架、推高投入的心魔。症结在哪呢?症结在将“上好学”等同于“上名校”, 症结的更深处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说到不均衡, 新近教育部推行“小升初新政”, 旨在破解择校难题, 促进教育公平。如果能按预期实施, 人民会对教育更满意吗?

新政的逻辑是限制择校, 以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来回避或推迟筛选, 将教育从考试中解放出来, 为育人拓展空间, 即强化培育功能, 弱化筛选功能。在这样的民意期待与行政干预后, 适应此教育系统的社会应是一个扁平且充满弹性的结构, 纵向分层不大、横向分类繁多, 不同的职业群体社会地位差异不大,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 灵活选择。也就是说, 在这样的社会中, 做政府官员并不比做一个快乐的修鞋匠更具吸引力。

然而, 体察我们所置身的社会, 纵向分层主导、精英人数稀少, 社会层级分明, 教育的筛选功能很难弱化。民意一方面角逐稀缺、昂贵且交换价值高的教育符号———这必然是高筛选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力避被教育所排斥。当前, 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一种内涵复杂的诉求。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5篇

贵州省福泉市第三中学孟信超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由衷感到对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应只是一次新热点新闻的浏览者,更应该是见证者、参与者、行动者。而这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真正用一颗充满激情的心去感知?是否用热情去感知、贴近、理解、甚至去践行。

其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是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也不是一个新鲜的教育主张。作为教育工作者,最近几年一直能在大小报告、会议上听到,现在重又在十八大提出,无疑再一次论证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和谐教育愿景,这一目标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帮助每个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肯定、清晰和明确。

所以我感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能说不到那么高深的层面,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如何让人民满意?”,而如何让人民满意这点上来说,我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意识。

首先,要充分认清自己这份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党员教师更应该认识到教师工作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教师要把立德做人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教师工作是良心活,如果真正做到认真尽责是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我记得,从读师范学校开始就被教育“教师的工作是清苦的。”现在看来,社会复杂性以及以变化莫测的吸引力还要教师 “要耐得住寂寞”,应该吃得起苦,受得了怨,积极在实践中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不断促使自我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对得起受教育的孩子。

其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还要加强对社会、家长等的教育服务。我们在学校里潜心研究教育,但可能运用教育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方面,我们不如思考教学方法法那样来得实际,如何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性的对社会、家长等进行教育服务是我们在今后需要不断思考和践行的。

再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教师自身,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是政府部门和大众媒体,也要大力的支持教师的工作,在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气宣传优秀教师方面多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其实,优秀教师大有人在,我看到身边的老师们都在默默努力,默默付出,我们很多老师常充满愧疚的说“教了八个小时的书,回家后还要思考明天的教育教学任务,自己的孩子也没时间教”,老师淡淡的说出,但我却看到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我认为如何弘扬教师师德新风尚,宣传美好的教育信念,把优秀教育事迹一贯性的加以宣传是社会、媒体共同的责任,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和谐教育”的一项有力措施,尤其是全社会也应该形成有关教育价值的公共意识,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爱护教育,促进教育。

总之,只有全社会形成一种合理,才能办好人满意的教育;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才能和谐均衡发展;只有教育事业才能和谐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民主、富强、幸福的中国梦!

全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6篇

一、正确理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进步性与紧迫性

1.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按照人民的意愿办好教育。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一论断的真理性不断得到历史的再现与证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教育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

二、科学把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途径与着力点

1.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丰富内容,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此,国家应尽快出台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把解决好群众最急迫、最想解决的问题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尽快取得突破,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政府和学校要把教师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深化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7篇

这是一个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宣言。首先, 教育体制改革将更加深入推进。《决定》提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 市场机制将会对未来的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将为教育体制改革和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更为广阔的政策空间。可以预见, 在保障教育公益性的基础上, 非公有制资源将有更多的机会, 在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民办教育将会具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 将更加深刻地影响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 将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决定》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劳动与创造在社会分配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将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劳动与创造热情。这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的劳动与创造热情, 奠定人才与智力基础。

推进素质教育将进入新阶段。《决定》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将引导教育改革更加突出将德育与社会责任感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 更加重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更加强化体育和美育的重要性。

教育将朝着更加公平、普惠的方向发展。《决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这将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 推进教育公平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使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提出要破解择校难题, 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逐步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这些都将使教育改革敢于直面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高考改革、择校难题、学生减负等诸多难题, 将推进教育改革逐步迈入深水区。

德育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 第8篇

一.学校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学校的教育任务, 不仅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多年来,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但在升学应试的压力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始终处于一种比较薄弱的状态, 过于空乏的形式和内容, 使思想道德教育没有真正产生应有的效果。考试成绩始终处于“一俊遮百丑”的显要位置, 主导着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价值取向, 从而使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培养在貌似重视的外表下被边缘化, 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明显带有功利化、片面化、空洞化的倾向, 从而失去了人性之美, 把人性化教育变成了一串串道德概念和符号。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 对他们成人之后, 能够担当多少家庭、社会责任, 我们甚是堪忧。

二.家庭养成教育不容乐观

家庭教育一头担着孩子的明天, 一头担着国家的未来。家庭成员与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德、理想、志趣、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纵观当下家庭, 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 已使家教如同虚设。如此教育的结果, 使孩子知行分离, 言行相悖。我们的家庭美德教育再也伤不起了。

三.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德育抓手

首先, 要抓好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学生的偶像、楷模, 与学生朝夕相处, 一举一动, 无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厚德博学影响学生, 以躬身实践感染学生, 以传承文明引领学生。学校无小事, 教师无小节。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观察, 目前我们的部分教师, 整天无所事事, 扎堆聊天, 把对孩子的心灵教育看成例行公事, 应付检查, 过关就行;对“双困”学生平时不跟踪, 不问津, 不辅导, 不督促, 等出了问题, 相互推诿, 牢骚满腹, 有一大堆的理由, 一大箩筐的借口, 就是责任与自己无关。真正地, 对自己实行自由主义, 不学习不钻研, 把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教学研究, 看作是搞形式。今年的一次课标开卷考试, 才知道自己到了不会拿笔的地步。请问这样的老师:有为人师表的道德底线吗?真是令人汗颜, 惭愧!

其次, 要抓好娃娃的养成教育。要把学校德育养成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驾齐驱。从“走好路, 讲好话, 写好字, 做好操, 扫好地, 懂礼貌, 敬老师, 爱同学, 疼父母”一点一滴地来, 从书写规范、整洁, 卫生干净、保持, 仪容佩戴大方、得体等细节开始, 实实在在, 一步一个脚印地做, 并以此为基点, 实施学生发展的奠基工程, 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创建美丽家庭、书香校园, 文明家庭、艺术校园, 让家庭、学校优美、幽雅的环境成为丰富的德育资源, 使学生在体验、感悟、反省中升华思想, 规范行为, 陶冶情操,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次, 要把学科教学作为德育大课堂。教书育人的一项任务是, 融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这是学科教学的规律之一, 也是教书育人的本质所在。如果一味的把德育推给校长、班主任、德育组长, 那么, 学科教学也就失去了灵魂。“德育为先”的原则也无从谈起。学科教学必须在以人为本的“三维目标”下,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不断养成自信、自乐、自尊、自强、诚信守信、自我完善的独立意识, 使学习者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最后, 寓德育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家庭、学校要紧紧抓住育人的实践环节, 倡导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安全的家庭和社会劳动, 接受劳动锻炼。使孩子在劳动中体验、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 少一些温室效应, 多一点自然环境, 在风雨中历练、成长。

努力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南开优质教育 第9篇

一、创办让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南开区的创办优质教育行动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时, 学生和家长“择校”问题相当严重, 小学按学片招生失控, “小升初”阶段有很多学生涌至公办民助收费学校, 国办校生源严重不足, 出现了一些学校资源紧缺, 借用教师和教室, 而一些学校资源空闲的现象。同时, 从全区生源看, 也有较严重的“外流”情况。2003年暑期, 教育局党政领导认真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经充分讨论, 大家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根本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质量不高, 发展不均衡。于是, 我们响亮地提出“创办优质教育, 满足人民需求”的口号, 开始研究制定《创办南开优质教育行动计划》, 并加入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优质学校建设”课题组。我们把优质教育目标定位在: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素质, 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水平, 办好每一所学校。到2010年, 使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都达到优质学校标准, 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南开区教育成为全市领先、全国一流,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应该说, 我们经过五年“理直气壮、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创办南开优质教育”的实践, 南开区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并逐步走向均衡发展, 形成了坚持高标准、追求高水平的气势和氛围, 构建了争创一流、敢于拼搏的南开教育文化和精神。

一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 把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始终追求的目标。我们针对一些模糊观点, 旗帜鲜明地提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名校大校要看民众的微笑”, 在实践中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为子女选好学校、找好教师, 让子女受好教育的需要。2007年初, 我们在全区开展了“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争做人民满意的校长, 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四满意”活动, 发动学生和家长评选喜爱的教师和学校, 并在教育局墙廊上公示。

二是彰显优质性, 让学生大面积、高水平地获得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有人提到创办优质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们认为, 创办优质教育就是高水平、高质量地实施素质教育, 紧紧抓住“全面”和“全体”两个基本点, 就是坚持了素质教育方向。在优质教育建设中, 我们始终把握“德智体美一起抓”, “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一起抓”, “好中差学生一起抓”, “校内与校外一起抓”的原则和方向。近年来, 每年区政府都投入几百万元召开教育教学质量表彰大会, 设立德育、教学、体育和艺术教育的优秀成果奖, 还设立了毕业生水平与入学水平相比的进步奖和提高优秀率、减少低分档率的突出贡献奖。

三是强化均衡性, 努力实现学校布局、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区域教育发展中, 我们注意各级各类学校的均衡投入, 一手抓示范性学校建设, 一手抓规范化学校建设。我们抓住老城厢改造和海河开发的机遇, 推进优质学校与相对落后学校的合并重组,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来扩大优质教育品牌。目前, 我们正在加强西部学校的建设, 扩大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 采取教师交流、加强教学视导组的方式, 有效地促进南开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是激活生命力, 将“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意识转化为各类学校的优质教育行动。“质量为生命”的观念已经在每所学校的干部教师心中扎了根, 每一位干部、教师都在为每个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而孜孜不倦地奋斗。广大干部教师认识到, 创办优质教育, 不能只抓“一阵子”, 而应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经常提醒各校领导, 创办优质教育不能“喘口气, 歇一歇”, 只能马不停蹄, 一鼓作气, 这样才能使优质教育持续发展, 生命永驻。

二、把优质教育做实、做精, 做出成效, 让优质教育成果惠及每一个学生

创办优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内涵建设。五年来, 我们在课堂教学、习惯养成教育和“1121”工程三方面工作上, 始终追求做得更实在、更有效。

一是聚焦课堂教学, 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认为, 优化课堂教学,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尽力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到实处, 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源头, 也是教书育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因此, 我们盯住课堂不放松, 按照学段和学科反复修订优质课堂教学标准, 不断扩大课堂教学的优秀率与良好率, 并且举办人人参与的“津英杯”、“华泽杯”课堂教学评比, 树立优秀课典型200多节, 还通过随机检查等方式狠抓日常的常规课, 把工夫下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上。教育局组织专门队伍开展课堂教学“拉网式”专项督查, 事先不打招呼, 到每一所学校逐班逐节听课, 然后进行教学效果测试, 开展对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的检查, 并及时反馈调研和督查结果, 截至目前已督查过34所中小学, 在教师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我们还着力开展集体备课的研究与实践, 带动校本研修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认真落实小学课堂教学“六要素”和中学“主动参与, 以学促教”教学策略与“十要十不要”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目前, 正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抓手, 讲求实效地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使课程目标最大限度地落实到位,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是狠抓习惯养成教育, 全面提升学生素养。自2004年教育局提出大力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要求以后, 经过四年多努力, 习惯养成教育已经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并且成为南开区教育的特色之一。我们制定了《南开区中小学生培养良好习惯教育纲要》, 按照品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三大部分, 提出着重培养60个好习惯, 纠正60个坏习惯。各校按年级制定了实施方案, 落实好习惯的培养方式, 教育局还多次组织展示交流活动。目前, 各中小学、幼儿园涌现了许多好习惯, 如关心集体的习惯、读书的习惯、预习的习惯、不吃零食的习惯等, 并且注意强化训练, 逐步使学生将良好习惯内化成素养, 通过不断地积累, 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高品位的素质。

三是落实“1121”工程, 为体育和艺术教育做实事、出实效。“1121”工程, 是指在教育部和市教委“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 即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的基础上, 要求每所学校至少搞好一个运动队和一个文艺社团。这件事认真做起来, 确保落实到实处, 是要下大力气的。自2005年开始, 我们大张旗鼓地动员, 并予以人力和资金保证, 使这件惠及每所学校、关系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体育和艺术教育初见成效。全区通过展示、汇演的形式逐校检查运动队和文艺社团的活动成果, 各校都以“一个也不能少”的态度逐步加快学生体育和艺术技能培养的进度。目前, 在我们46所国办中小学中已经活跃着球类、田径、游泳等85支运动队及声乐、器乐、舞蹈等60多个文艺社团, 有11支鼓号队、2支铜管乐队、2支腰鼓队。我们追求的愿景是学校不仅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还要有歌声、琴声、欢歌笑语声、运动场上锻炼的呐喊声以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身影, 我们认为这就是优质教育的形象。

三、精心实施优质教育策略, 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一是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策略。自1998年以来, 我们就开始实施“三青三名教育专家”工程。目前, 全区制定了教师专业化标准, 形成三分之一以上的骨干教师队伍。2005年, 开始推进教师专业化, 各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同时, 每位教师都制定了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让每位教师踏上“合格—骨干—优秀”三级台阶。全区还在2005年、2006年两年分别开展了教师和干部专业发展年活动, 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主任, 分三批到华东师大研修, 开展了百名特级教师带百名徒弟活动, 并建立了名校长、名教师工作站及外区特级教师在南开区的工作室, 还投资建立了中小学学科研修基地。

在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中, 我们把师德培养作为核心贯穿始终。要求教师在爱生、敬业和表率作用三个方面, 从最低要求做起, 向最高标准努力, 大力弘扬师德风范校和师德先进个人的事迹。2007年, 全区教师捐款70万元, 建立了“爱生基金”, 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扶持困难学生。近年来, 南开区加大投入, 增加班主任经费, 支持校长和教师易地或出国培训, 组建教师艺术团, 尽力改善教师生活待遇, 丰富教师文化生活, 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体现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关怀。

二是惠及学生发展的提升质量策略。我们强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就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差异发展, 挖掘优秀生的才华, 更重要的是确保学习和品德困难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求各校不得以各种方式流失学生, 决不能牺牲学生的前途以换取平均分和升学率, 所以我们在学业考核中, 更重视平时成绩, 初中的参考率、合格率和高中会考的合格率, 并且以此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

三是追求务实、精细的管理策略。从2005年开始, 我们抓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首先对区教育局的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精简和完善。同时要求学校全面修订各方面管理制度, 删减繁琐和过时的内容, 充分体现情感管理和务实作风。2006年开始, 我们从“细节决定成败”的认识出发, 强调学校管理要从“粗放”走向“精细”, 对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严密、精确细致的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 使学校管理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简约性, 真正做到“激情投入, 理性操作”, 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和位势的提升。

四是不断深化“主动参与, 以学促教”的教学策略。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 我们开展了关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专题调研, 发现在众多教学问题中, 主要还是教与学的情感态度问题, 从教师角度, 必须解决“为学而教, 以学促教”的问题;从学生角度, 必须解决“主动参与, 学会学习”的问题。于是, 从2005年开始, 全区制定了“主动参与, 以学促教”的教学策略, 并纳入重点研究课题。各校在实践中探讨了多种了解学生、研究学情的方式方法, 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路与技巧, 预习和利用预习上课的教学机制, 学生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方法等。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过好“三关” 第10篇

一、要过好“状态关”

精神状态的好坏, 是能否成事的首要因素。过好“状态关”, 应做到三点。

一是要有把困难踩在脚下的自信心。困难在弱者面前, 是一块绊脚石;但在强者面前, 就是一块垫脚板。我们一定要树立自信心, 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 敢于正视困难, 善于克服困难, 鼓起一往无前的勇气, 拿出破釜沉舟的气魄, 争做攻坚克难的主宰, 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 善干看似干不成的事。

二是要有把标兵甩在身后的进取心。教育工作的赶超不是“要不要”和“能不能”的问题, 而是“必须赶”和“怎么超”的问题。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当仁不让的责任感, 树立强烈的进取心, 立创先之志, 施争优之策, 谋百年大计, 兴教育大业, 下定决心把教育工作的水平提上去。

三是要有把工作放在心上的事业心。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 特别是教师, 一定要继续保持热爱教育事业、奉献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 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珍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荣誉, 将教育作为事业来追求, 将育人作为毕生价值去实现, 将教学工作放在心上, 将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 心无旁骛、专心育人,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要过好“质量关”

教育教学质量, 是衡量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的“标尺”。过好“质量关”要在六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在强化质量理念上下工夫。一定要强化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 把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 时刻牢记没有好的质量, 就没有好的生源;没有好的生源, 就没有学校的未来, 从而不断增强责任感, 激发成就感。

二是要在加强教科研上下工夫。要充分认识教科研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科研工作。要扩充从事教科研工作的人。除了现有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人员, 还要把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吸纳进来。要定好教科研工作的“位”。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总结、推广优秀学校、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加强对薄弱学校、薄弱教师的指导提高这三个方面上来。

三是要在打造名师名校上下工夫。要重视名师培养, 要把培养教学新秀、壮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有潜质、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要重点扶持, 要允许他们“冒尖”, 更要为他们“冒尖”创造有利条件。要重视名校建设。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品牌学校。此外, 要注重优势学科建设, 力争多创立一些学科示范点, 靠特长立校, 用特长扬名。

四是要在争取优质生源上下工夫。统筹好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关系, 在学生的培养上要从最基础抓起, 只有小学教育搞好了, 才能为初中学校输送好的毕业生;初中教育搞好了, 才能为高中学校输送好的毕业生。这样, 就能够使优秀生源在区域内部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链条, 全面提升生源质量。

五是要在探索激励机制上下工夫。要研究制订符合实际的奖惩激励机制, 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和成绩, 激发教师抓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对那些有特殊专长、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在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方面, 要予以倾斜、适当照顾。鼓励人才“冒尖”, 脱颖而出。组织、人事以及财政等部门要在职位核定、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形成上上下下共同推动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是要在资源整合联合上下工夫。我们要继续坚持走由资源整合到规模壮大、再到布局优化的路子, 确保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此外, 也要鼓励对外联合, 探索与知名的大学或高中联合办学, 实现借势发力, 以提高我们的生源水平和师资力量, 不断创造和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要过好“用人关”

我们常说“事在人为”“抓人促事”“因人成事”, 人的素质的高低, 是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过好“用人关”, 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是选贤用能。要大力提倡“能人办教育”的理念, 让德才兼备的人走上领导岗位, 将那些立志改变教育现状的教师培养成名师, 把那些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干部、教师放到校长位置上。要更新用人观念, 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通过公开招考、组织推荐、本人自荐等方法发现能人, 通过比武打擂、竞争上岗等方式来选拔能人, 把质量作为核心评选标准, 以质量分优劣、定去留。

二是合理流动。目前, 教育系统的人才流动机制还不是很通畅, 约定俗成的限制较多, 特别是对普通干部、一般级别的教师, 设置的出口太窄。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 深入思考研究, 要建立什么样的人才流动机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干部和教学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形成人才辈出、竞相发展的局面。

讲究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11篇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结合自己在新任职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路与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虚心问知求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校长更替的背景下,新任校长如何接任,关系着如何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学校在校长的交替中,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呢?几经思考,我选择从三方面入手。

1.“瞻前顾后”,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

所谓“瞻前顾后”,“瞻前”是指我们应科学分析新形势下学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顾后”是指我们应认真研究学校原来的发展规划,深入了解学校方方面面的基本情况,力求做到对所任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有全面的、针对性的认识。

我认为,明晰学校的定位对学校发展十分重要,它让我们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在找准立足点的基础上,制订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让师生向着这个目标迈进,引领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

2.科学分析,找准学校的“生长点”

俗语讲“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从接任沛明实验小学校长之日起,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前几任校长是如何办好沛明的?为什么这样办学?有什么优势?于我今后办学有什么借鉴作用?”等。为了找准学校新时期的“生长点”,我对学校的三位前任校长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和办学策略进行一番认真、细心的研究。

刘旭光校长在开办初确立这所学校的办学总目标为“努力办成有特色的现代实验小学”,重点词是“有特色”“现代”;刘保强校长任职时期提出的“创办优质学校,成就优秀教师,培养优良人才”,重点词为“创优”;傅伟强校长任职时期提出的育人理念为“全人教育”(即: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全程到位),重点词为“全面”。从中分析得出,沛明实验小学从1994年开办到今,经历了“创特色”“现代化”→“创优”→“全面”的发展历程,可以肯定的是沛明实验小学发展到今天,能够得到高明人民的较高评价,是与三位校长带领全体沛明同仁付出的心血分不开的。

通过科学分析前辈们办学智慧,再结合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我领悟出沛明今后未来五年的发展策略应着重体现“科学发展”“立德树人”和“人民满意”三个办学“生长点”核心词,疏理出“讲究科学发展,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思路。

3.集百家之长,提升教育思想,获取发展智慧

管理专家旦恩?皮阿特说“能用他人智慧去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是伟大的”。善于集中大家智慧的校长,才是一位高明的校长,为了学校发展得更科学,我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集百家之长,提升教育思想,获取发展智慧。

首先,我虚心地向刘旭光、谭新民、梁根容等老一辈校长求计,他们眼光独到,有时用在岗的眼光看岗位,有时跳出岗位看岗位,所思所悟客观公正,对我如何办好沛明提供了十分积极而又实用的价值,特别是刘旭光校长,将他办名校经验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毫无保留地、手把手地教授给我,让我对继承沛明的办学优良传统充满信心。

其次,我举行“我为沛明发展献良策”活动,向老师们问计,让老师们将真实的声音、真实的校情和师生们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反映给我,在领导班子商议讨论后,行政班子加强服务师生意识与质量,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积极解决师生反映的问题,赢得了教职工的拥护和支持,打好了“万事开头难”的胜仗。

集百家之长办学,让我从中收获不少感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校的发展也一样,作为校长应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以夸父逐日的执着、水滴石穿的坚守,让学校的发展保持一定的延续性,这样的办学品味才更具历史内涵。

二、抓好精神家园建设,实现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1.立足人本,打好教育的人文底色

学校“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①以学生为本。首先我在沛明创立学校的教科研中心,定期在双周星期一召开专门的学术会议,从中得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历程,积极地为他们多提供实践创新和情感体验的平台。其次,学校各科组每周坚持进行教科研一体化活动,引领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地了解、理解、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成长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第三是成立名师教研团队,积极引领老师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天性”,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②以教师为本。学校的管理中,我注重突出教师的“主人”地位,积极引导、教育和培养每一位教师,真诚激励、支持和帮助每一位教师,尊重他们的工作个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鼓励他们的工作创新,成就他们的工作业绩。做到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规范要求和灵活创新相结合,自我发展和团队共进相结合,努力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透过短信,让我获知部分教师尽管在聘任制中被低聘,但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仍然是积极上进的,只是他们更需要校长对他们的关心、苛护和帮助。可见,我们应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潜能,成就教师的教育理想。

2.促进和谐,注重发展的内涵品质

倡导“和谐发展”,是指通过建设符合人性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和土壤,让学校成为学生体验成长快乐、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精神家园。endprint

①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理想目标。我十分注重“全体”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无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是进行学科知识传授,真正做到“一个也不能少”;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重“个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之成为既符合共性要求又有个性特点的优秀人才。

②教师的和谐发展。“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多年从事校长工作的实践经验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校长管理学校,面宽、事多,首先应当抓的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我坚持利用每周的教师例会与老师们分享一句教育格言:例如,“一个人不能教育自己,就不能教育别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表扬与鼓励是学生进步的捷径”。同时,校长与领导班子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管理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工作的热情,让“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合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享受成功”正成为沛明教师共同的职业追求。

③学校的和谐发展。我与师生们积极阐述学校的和谐意义:作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发展要体现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和可持续性,既重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老师的发展;既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关注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既强化硬件的建设,也关注内涵的提升。

④家长的和谐方面。每次家长会,我都与家长提出处理好“三个”的关系。第一个是指让教师安心教学,第二个是指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第三个是指让家长大力支持学校、教师开展工作。只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各出好这的力量,++得出的效果肯定大于1。沛明实验小学的教育将呈现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团结和谐局面,肯定可以广出人才!最怕的是一方面教师积极教、学生努力学,另一方面家长却在背后拆台,这样的办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所以,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与老师应多提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三、追求幸福,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迈进

倡导“幸福教育”,是要把“幸福”作为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作为校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多努力发掘、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让大家都能“做幸福的人”。

1.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

教师幸福就是学生幸福的前提。如何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呢?我采取了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定期搜集一些增强教师幸福感的格言与老师们共勉。例如:“能读书之人,就是幸福的人”、“幸福不在于拥有得多,而在于计较得少”、“人最高品质的生活是内心平静的生活”等,从中让老师在功利性较重的当今社会中保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风范。第二、每逢老师们取得荣誉,我都在全校教师例会进行颁奖。让获奖教师获得足够尊重,同时又让同事们分享教师们取得的进步与成功,形成一种“我自豪,我为学校添光彩”的正气环境;第三是凡是教师或团队参加比赛,获得高明区前二名以上的,校长亲自给他们写喜讯稿进行报道;当教师获得高明区第一名或以上名次时,学校还给相关老师制作一份大的海报带回家,让老师的家人与亲朋好友分享成功的喜悦。

通过以上方式方法,我不但促进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更激发了教师从教的责任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2.丰富学生成长的幸福体验

学校想方设法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有发展,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第一是特色社团活动常态化举行。本学期,沛明实验小学借鉴佛山实验小学的先进做法,积极开展特色课程,全校共开设了70多个社团,让同学们过上有滋有味的校园生活;第二是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第三是在各班教室门口增设“万紫千红总是春”成功展示展板,让各科老师随时将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第四是开展轻负高质、自主快乐的高效课堂研讨活动,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幸福与生命的精彩。

教育应致力于人民满意 第12篇

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仅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还需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 让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得到化解。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既要尽力而为, 又要量力而行。应当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 统筹个人与社会、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教育需求, 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与国情国力相契合。

上一篇:旅游产业集聚下一篇:住房保障需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