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与管理

2024-09-04

文物保护与管理(精选12篇)

文物保护与管理 第1篇

一、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现状

1. 库房条件的限制。

一般市级博物馆多属古旧建筑, 由于馆舍的限制, 文物库房的面积不大, 空气也不流通。各类文物也很难像大型博物馆那样分门别类安放。往往是几种文物混合着摆放, 因而给文物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也不利于不同质地文物的保护。

2. 设备陈旧, 资金缺乏。

不少市级博物馆由于资金的缺乏, 设备陈旧落后, 科技保护能力差。没有足够的经费购买防潮、防湿设备, 更谈不上装备现代化的完善的空气调节系统。

3. 管理人才配置不合理。

县、市级博物馆一般编制只有十多个, 人员的配置也不全, 缺乏文物鉴定、修复、保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加强文物保护, 是文物工作的基础。离开了保护就不可能发挥文物的作用。文物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保护文物藏品实质是保持文物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针对当前“文保”现状, 依笔者之见, 县、市级博物馆文物保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改善库房环境

博物馆藏品库房环境是关系博物馆藏品是否安全和保管好坏的重要条件。文物长期贮存会发生各种变化, 要使文物藏品保存长久, 延年益寿, 必须使它得到妥善的保管。影响文物质量的环境因素, 主要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污染、光线幅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所以, 县、市级博物馆要根据现有条件, 因地制宜, 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多方筹集资金, 努力改善文物库房的环境。在文物库房安装空调系统和抽湿机, 配备温度计、湿度计、密封合适的文物柜、红木书画柜、消毒杀菌药品等, 尽力做到:防虫、防菌、防污染、防潮、防尘、防光、防震、防盗、防火、防破坏。只有这样, 文物库房的文物才能得到妥善的保护, 才能有个安全的“家”。

2. 加强队伍建设

文物库房的管理是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关系到藏品的安全, 关系到利用藏品的方便, 关系到藏品社会效益的发挥。而所有这一切, 关键在于保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可从三方面入手: (1) 引进人才。调进博物馆专业的毕业生, 或通过招聘吸引有特长的人才; (2) 培养人才。派人到文物鉴定班、文物保管培训班学习; (3) “走出去, 请进来”。许多大型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 有着各种专业的人才, 有着保管方面的经验。县、市级博物馆, 要勇于走出去 (到其他博物馆参观学习) , 请进来 (请专家到馆讲课指导) , 虚心学习、请教、取经。

3. 做好文物登记

文物的清点、建档和登记, 是博物馆文物妥善保管、科学管理的关键, 是检查文物数量和质量的根据。它能使博物馆弄清家底, 摸清馆藏文物的现状。我们应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的清点, 重新编号、造册、填卡、登记、拍照、建档, 基本掌握了馆藏文物的现状, 为下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方案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实践证明, 在文物清点、登记、建档的同时,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立刻采取措施, 防患于未然。

4. 实行科学管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 加快文物库房电脑管理已迫在眉睫。县、市级博物馆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 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使文物得以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所以, 要加快文物库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步伐, 将现有的文物库房档案资料 (包括文物的名称、时代、尺寸、来源、照片等) 一一输入电脑贮存, 方便文物的保管、查询, 从而提高库房文物保管工作的效率, 为将来实现网上博物馆奠定基础。

三、合理利用文物, 促进博物馆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的博物馆工作多侧重文物的保护, 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则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近年来, 随着经济领域的变革, 社会公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此同时, 随着人类对遗产概念认识的深化, 作为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重要保护机构的博物馆, 它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服务于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博物馆将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人类优秀遗产的历史重任。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加以合理有效的运用, 是现代博物馆寻求发展之根本所在。那么如何深入挖掘文物价值, 并对之加以合理利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对文物进行科学研究, 认识其蕴含价值

开展对文物的科学研究, 是发挥文物作用的前提基础, 既是一种必要的保护措施, 又是一种重要的利用形式。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深入地、长期地对文物进行了解研究, 才能不断深化对文物价值的认识, 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对文物的研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研究文物的质地、来源、年代、工艺、外观、特点、含义、作者、原收藏者等, 也要研究文物本身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内涵及与文物有关的社会背景、风俗民情等, 在此基础上, 还要研究文物现时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为今后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打好基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通过陈列展览的形式发挥出它的社会价值, 也可以通过出版书籍、音像制品及其它实物的形式体现出来。文物不能被深入地研究是可惜的, 然而, 文物的研究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社会的精神食粮, 不能让文物的价值为社会公众所认同, 不能实现文物价值的社会共享, 则更是博物馆工作的缺失。

2. 提高文物展览水平, 发挥其文化价值

要实现文物的合理利用, 在陈列展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云南省音乐文化保护利用的启示

樊琪夏涛杨生博 (陕西省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咸阳712000)

本文为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历史地理学咸阳艺术文化保护利用方向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 山地占该省面积的95%,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云南也因此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 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其各民族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多样性和独特性全国少有。云南省长期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对云南各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云南的音乐文化保护至少给我们带来了如下的启示与思考。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音乐文化保护工作

文化保护是一项宏大工程, 仅仅靠民间自发行为是无法完成的, 政府重视是音乐文化保护的前提, 也体现了政府的责任, 云南省在这一方面是值得借鉴的。2000年, 云南省颁布了全国第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标志着云南音乐文化保护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同时还提高了公众的保护意识, 也营造了一个文化保护的良好环境。此外, 云南省还率先启动民族文化普查工作, 摸清了云南民族文化保护的家底。有75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云南政府部门还以建立名录体系和扶持传承人为重点, 先后建立起四级传承人认定体系来扶持和保护民间传承人。各级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或民间艺人) 共有3542人, 仅国家级就有51名, 其中包括了彝族民歌《阿诗玛》传承人王玉芳等一批音乐传承人。可以说, 没有政府的重视及其一系列的有力的措施, 云南省的音乐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效。

二、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弘扬问题

云南所具有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是生活在云南这片土地上

首先, 博物馆要提高文物的展出频率, 借助多种形式如联展、借展、巡展等, 组织尽可能多的展览奉献给社会公众;第二, 博物馆要在深入挖掘文物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 紧握时代脉搏, 选择恰当的主题引导公众参观;第三, 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和材料营造展览环境, 实现展览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第四, 要确保展览文物的安全, 配备符合规定的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害的技术设备;第五, 要逐步建立整个博物馆系统完善的陈列工作规范, 切实提高陈列展览水平, 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陈列中文物价值体现的最大化。

3. 完善文化的旅游开发, 提高合理利用文物的能力

近年来, 随着假日经济的繁荣, 文物古迹成为了旅游开发的热点所在, 进行旅游开发成为博物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文物的旅游开发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效应, 主要是文物古迹被过度开发, 甚至因为开发不当而遭受破坏。就博物馆来说, 要实现旅游开发中文物的合的各民族长期生活创造的结晶, 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真实生活的写照, 是来之不易和无法复制的精神财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最突出和最紧迫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弘扬的问题, 这不仅是云南音乐文化保护和利用遇到的难题, 也是所有文化保护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经济现代化的推进, 云南的民族音乐文化也遇到了来自现代音乐文化的挑战, 其生存空间再进一步被压缩。有些民族音乐种类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云南的措施是得力的, 建立了各级传承人认证体系来支持和扶持传承人。另外, 要理清继承和弘扬的关系。它们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互相促进的。要去除传统的线性思维, 即继承是弘扬的基础, 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继承, 以后再谈弘扬的问题, 而应该是同时进行。在弘扬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解决了继承问题, 一味的消极继承的思路会使继承本身也难以为继。《易经》:“变则通”, 所谓弘扬就是在继承的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才是根本方向。

三、音乐历史文化必须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探寻自己生命发展的动力, 而传播恰恰是保护和利用音乐历史文化遗产最佳的手段

文化的保护最大的悲剧在于被保护者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这是一条通则, 也适应于音乐文化的保护。音乐文化能传承千年而不绝的原因就在于它服务社会的功能, 为社会所需要, 为各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精神食粮。传统的民族音乐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通常是人们生活的永恒话题, 诸如对爱情的歌颂、伦理问题的关注, 对正义的向往以及对精神归宿终极关怀问题的思考等等, 即便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也不会消失。所以, 传统民族音乐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 应该为现代人提供精神食粮。现在必须拓展视野, 为社会服务不要只局限在本民族、本区域的小圈子里, 应当立足本民族向外传播——走出去, 这才是保护和利用音乐文化遗产最佳的手段。现代技术的应用为传播带来了千古未有的良机, 其传播速度和广度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如大理

理利用, 首先要明确树立旅游开发中的两个优先原则, 一是文物保护优先的原则, 二是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这就要求博物馆对自身的文物资源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包括对文物价值的全面评估、对文物合理开发限度的科学评估等, 从而为在实践中贯彻这两个原则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 避免因随意性而损害整体的利益。科学的规划应该包括有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目标的明确表述、对责任与义务的具体限定、以及各个阶段可操作性的实施措施等等;再有, 博物馆应完善旅游开发的监督管理, 对旅游开发的成效及文物的保护状况进行跟踪管理, 确保文物利用的安全合理。

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2篇

第一条 为加强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古城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古太原县城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的古太原县城保护范围为:北起北外环路南侧道路红线、南至南外

环路以南60米(包括龙天庙)、西起西外环路西侧65米、东至东大街与城东田间路交叉口以西80米,总面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34047公顷,主要包括后街至东街,横街至北街,西街至朱家巷、小西街,傅家门道至南街,城隍

庙至东街,王家大门至南街片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83.63公顷。

第三条 同意规划确定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以及控制要求和保护措施。核心保护范围

内,严格保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新(改)建建筑严格按照晋阳传

统建筑风格控制,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筑形式与核

第四条

第五条 心保护范围内传统风格相协调,新(改)建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古城内的文物寺观和古城遗址、遗存现状、建筑木刻、石刻,牌匾等随意破坏。加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建设工程应严格改选

相关管理程序,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保护

和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第3篇

对于《水十条》的突出特点,陈明说,一是要发挥环境保护区域督查派出机构和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作用,健全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二是强化水陆统筹管理,《水十条》在重点强调全面控制污染源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提出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地下水超采,控制用水总量,加强工业、城镇和农业节水工作,加強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三是建立系统治理的格局,多措并举,建立了从源头到末端全覆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体系;四是形成协力治污的局面,强调充分发挥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明确责任,强化监管,共同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五是突出执法监督作用,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坚持落实各方责任,严格考核问责。坚持全民参与,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

“《水十条》中由水利部门牵头的任务有9项,参与的工作有35项,任务十分艰巨。下一步,水利部将重点围绕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全力做好《水十条》的贯彻落实,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为河湖水质尽快改善作出贡献。”陈明说。

对于水利部门如何落实《水十条》工作要求,陈明表示:“要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考核,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严控地下水超采,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建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指标等用水效率评估体系,把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

试析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 第4篇

1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的问题

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发挥文物的价值以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法律与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目前, 国家结合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以便为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但是在实际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 部分地方部门未意识到法规与政策的重要性, 未按照相应的法规进行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大大削弱了法律与政策的执行力度, 导致了大量的文物遭到破坏。 (2) 文物破坏严重, 急需维修。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部分文物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甚至一些文物处于常年失修的状态, 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 导致文物损坏现象极为严重, 难以发挥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 (3) 博物馆建设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博物馆建设的重视,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主要的问题是博物馆建设的力度不够, 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

2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聚集地, 对文物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需要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水平, 完善文物保护工作。

2.1 科学编写文物保护方案

文物信息的采集是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对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需要加强博物馆文物信息采集工作, 充分了解文物的背景, 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对文物信息的采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力求做到全面具体, 需要采集文物的照片、历史信息以及价值评估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对文物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 要对文物进行科学的检测, 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这就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全面的检测, 特别是对其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分析, 得出文物在材质、工艺以及病害机制、保护修复材料的选择等方面的信息。在对文物的综合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 制订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2.2 重视博物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的损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需要加强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在当前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 一般是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首位, 即在文物遭到破坏以后才开始进行抢救, 这样就加大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甚至一些文物在遭受到严重破坏以后, 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不利于文物价值的发挥。因此需要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中重视预防性保护, 即对文物采取预防性的措施, 结合文物的病害机制, 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 预防文物病害的发生。

2.3 规范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程序

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效果, 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文物保护, 提高保护技术的可靠性, 因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 要严格按照审核通过的保护方案实施文物保护工作, 并遵循修复原则对文物进行适当的修复,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保护性破坏问题的出现。同时所有的修复材料必须经过科学的试验, 对材料的性质和性能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最大限度地避免修复性材料对文物的再次破坏, 提高修复性材料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

近年来各国加强了对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视, 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 对保护文物、发挥文物的巨大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物保护工作正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技术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下,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 以人为本。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依赖于大量的技术人员, 因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开始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 工作开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在先进工艺的推动下, 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中渗透着多种工艺和技术, 技术性保护已经成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 这就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2) 全民化。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 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 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 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 使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 (3) 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 很多博物馆开始结合自己的需要, 构建计算机管理系统, 实现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实时监控, 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水平。

4 结束语

总之,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各种文物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 很多文物都遭到了损坏, 这就需要博物馆发挥其文物保护与管理的作用,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去加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争取让更多的文物完整地保存下来, 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更好地发展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冯亚武.试论博物馆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J].黑河学刊, 2011 (5) .

略论乡镇环境保护与管理 第5篇

略论乡镇环境保护与管理

摘要:当代中国乡镇业尤其是企业发展迅速,环境既是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前提,又是保护乡镇居民健康、满足乡镇居民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乡镇环境保护与管理刻不容缓.作 者:黄秀 冯小娜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南县环境保护局,河南,汝南,463300期 刊: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Journal: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6)分类号:X2关键词:乡镇环境 环境保妒 环境管理

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之探讨 第6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故障信心;管理应用;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网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及电力系统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运行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此相比,各种微机保护、故障录波器所产生的大量信息却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继电保护信息的监控、系统故障及保护动作行为的分析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显得相对滞后,极大地影响了继电保护运行管理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成为电力运行部门日益迫切的需要。

1.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的现状

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相关厂商为实现保护与监控网的信息交换,研制了保护专用的信息管理机以及与监控系统配套的继电保护工程师站,但存在通信方式落后、与其他类型保护及录波器不兼容、通信时钟不统一等问题,这使其实用化受到了限制。为此,原电力工业部在《关于开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理年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了建立“继电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此后,国家电网公司及南方电网公司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继电保护运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实施及考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作者通过对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根据这一系统在电网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2.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价值

2.1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继电保护与故障管理系统在整个电网工作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继电保护的工作人员要经常对系统进行检查,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与统计,并根据这些信息所反应的问题进行改善与处理,对维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导致劳动生产率较低。所以,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提高工作效率。

2.2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继电保护所涉及的数据、图形、表格、文件等进行输入、查询、修改、删除、浏览。由于管理对象层次多、结构复杂、涉及几乎所有一、二次设备参数、运行状态、统计分析、图档管理甚至人事信息等事务管理,各层保护专业分工较细,这使得数据库、表种类很多,利用管理系统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使用的准确性。

3.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3.1信息数据源的分布

具有广泛的信息数据源是维持继电保护欲故障信息管理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内容,其分布大概有以下三种:

第一、由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经RTU发送至调度端的实时运行数据。

第二、继电保护管理端(生技部门和继电保护班组)所存放的设备管理资料、各类试验记录和运行制度等。

第三、其他系统中需要了解继电保护数据或可以提供继电保护有关数据和参考资料的数据源接口。

3.2系统结构

为了能够对各级用户进行充分利用,在进行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利用监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作为这一系统的数据源,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系统的自动运营能力,还能够及时的将各种数据源联系起来,提高了运行效率。通过数据仓库技术集成各类数据源,使用方法库来支持各个不同等级客户的分别应用,利用网络功能实施数据交换,并且开放MIS的数据接口,基本实现对二次保护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

3.3系统方法与功能

第一、数据仓库和方法库,数据仓库是比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更高一级的数据组织形式,它不仅支持海量数据的处理,而且对于动态存储、应用程序接口、非结构化数据等方面都具有更强的性能。数据库的管理与信息化的故障管理结合,科学的建立方法库,方法库是封装了一系列分析处理方法的规则库,也是应用程序软件功能的集中表现,可通过设置各用户权限来限制其对数据仓库的查询和读、写操作,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同时也限定了客户的应用范围。

第二、软件应用功能,首先要建立“三遥”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以提高软件本身的应用能力和软件本身的科学化管理能力维族的,其中包括:各类二次信息的查询,和以前定检、定试记录的比较,动作时间和次数的统计,故障、事故等报警事件的指示和响应等。其次,二次设备试验的记录管理、定值单管理、材料管理等。主要由继电保护班组人员填写,其他部门共享查询。

第三、二次设备图形管理系统具备GIS功能,支持图形和数据库相连,直接在图形上查询参数。二次设备事故、缺陷记录分析,各保护装置运行状况分析。主要是继电保护技术专责完成,其他部门共享查询。

第四、设立一次设备参数接口。如电流、电压、功率因素和高压设备试验记录等,配合一次主接线图查询,可作为二次系统的辅助分析数据来源。另外可使用电子函件和新闻公告板方便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第五、软件开发工具,应用软件开发工具是提高信息技术创新的一种主要动力,采用Microsoft(微软)公司系列工具软件进行开发,在实用性和兼容性上都可以体现应用的先进性及广泛性。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利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4.系统特点

4.1可靠性高

这种新型的继电保护与继电管理系统采用的是数据仓库和方法库,所以可靠性较高,方便进行维护与升级。其主要内容就是将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即使某一客户工作站突然发生意外事故,也不会影响到系统的其他功能,降低了风险,而且对故障的恢复也很方便、快捷,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4.2使用性强

这种新型的故障管理系统的应用,解决了继电保护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有效的帮助继电保护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及相关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4.3开放性和先进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这种数据仓库技术可以让继电管理系统的数据来源变得更加广泛,并且具有开放性与先进性,使继电保护变得更加方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5.结束语

目前,各个发供电企业的MIS系统建设已普遍考虑采用Internet/intranet模式,因此在建设企业内各个专业子信息系统时也应采用这种模式,以统一系统的规划及数据的流动,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涛等.继电保护的图纸管理及图纸管理系统.继电器,2010,02:10-12.

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 第7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保护

固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切实保护好各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由此可见对森林资源保护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2 加快建设高效林业产业, 实现兴林富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林业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一是要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二是实施种苗工程, 发展林木种苗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 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管理及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制定优惠政策, 重点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五是培育林业后续产业开发, 重视引导农民开展林药、林草、林特等林下高效复合经营。

我场于2002年以来重视发展林下经济, 目前有林下参2000余亩, 森林资源即得到保护又给职工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入。林蛙养殖、五味子基地建设这些都是依托森林资源开发新兴产业, 妥善安置富余职工, 维护林区稳定。

3 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首先, 要不断完善和建立资源管理法规体系, 通过立法、完善法规, 做到以法治林。其次, 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建设, 完善林政稽查队伍和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 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使林政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有序, 切实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继续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 切实把握林地征占用管理的要求。

4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林业科技“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林业发展实际的科技体制, 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队伍, 切实做好林业建设与发展的科技支撑工作。加快培育和引进优质、速生、抗逆性强的林木新品种, 优先解决生态建设、天然林保育、防沙尘、森林灾害防治、商品林培育、木材高效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 更好地为林业建设服务。

5 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文物保护与管理 第8篇

信息安全管理是任何组织的信息安全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信息安全管理领域中,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管理体系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加快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的步伐,目前已经形成了14个国际标准研究编制内容。

我国已经形成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主要包括GB/T 22080-2008《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和GB/T 22081-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 安全管理实用规则》。

随着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发展,公安部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进行信息系统分等级保护,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五个安全等级,安全要求从第一级到第五级逐级递增。主要标准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 安全等级保护划分准则》、《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指南》、《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其等级保护制度的推行,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的要求“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因此推行等级保护制度,与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即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ISMS),是由信息安全最佳惯例组成的实施规则,主要内容包括11个安全类别,39个控制目标,133项控制措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提倡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其最终目的是通过风险控制,达到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安全类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方针

确定信息安全管理的方针、目标。

(2)信息安全组织

对组织内部和外部各方的信息安全进行管理。

(3)资产管理

对组织的所有信息资产进行分类,并实施有效管理。

(4)人力资源安全

对员工的所有可能影响信息安全的行为和过程列入信息安全管理范围。

(5)物理和环境安全

对组织的办公环境、设备所处环境等的安全管理。

(6)通信和操作管理

对所有涉及到通信和操作的所有内容加以控制。

(7)访问控制

对信息、信息系统、网络服务等方面的访问进行控制。

(8)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

对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验收、维护等方面进行管理。

(9)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对信息安全事件的划分、发现、报告、处理程序进行规范。

(10)业务连续性

为防止业务中断,保护关键业务过程而进行的管理。

(11)符合性

保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及符合组织安全策略的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针对所有管理范围都提出了管理要求,其管理体系虽然是针对“管理”建立的,但是其中亦涵盖了所有针对技术方面所应实施的内容。

1.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具有如下特点:(1)基于一个组织;(2)目标是体系化建设;(3)立足于风险管理思想;(4)贯穿了“规划-实施-检查-处置”(PDCA)持续改进的过程和活动;(5)根据组织自身的任务和应对安全风险需求来选择安全控制措施;(6)通过安全控制的测度和审核来检查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运用的合规性[4]。

2 等级保护中的安全管理

2.1 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等级保护制度是根据国家等级保护管理规定,等级保护包含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安全管理要求分为五个方面: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这五个方面贯穿了信息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其具体要求内容随着安全级别越高,要求的强度越高。

(1)安全管理制度

从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角度,要求对日常管理形成管理制度,并进行适当的维护。

(2)安全管理机构

要求建立具有明确职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并做好具体分工。

(3)人员安全管理

对人员的录用、离岗、考核、教育及外部人员的安全进行规范。

(4)系统建设管理

从系统生命周期角度,对系统的设计、采购、实施等角度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管理。

(5)系统运维管理

在系统运维过程中,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全部安全问题进行管理。

2.2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分为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在实际的技术要求中,亦涉及到了管理的内容,比如在物理安全层面中对机房的管理、主机安全等层面中对安全审计的要求等,因此,等级保护中的管理与技术两大类是密不可分的,其具有相互关联性,能够在某些方面互相弥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与等级保护管理要求的关系

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信息系统资产的安全,不论是何种管理制度,其保护的对象都是信息和信息系统。因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与等级保护的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等级保护要求中将管理要求与技术要求进行了区分,因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所包含的管理内容更加全面。本文就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信息安全方针的管理与等保管理要求中的“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要求相同。

在信息安全组织类中,信息安全管理的承诺对应“安全管理机构:岗位设置”、“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和发布”;信息安全协调对应“安全管理机构:沟通和合作”;信息安全职责的分配对应“安全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信息处理设施的授权过程对应“系统建设管理:产品采购和使用”,保密性协议对应“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录用”,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对应“安全管理机构:沟通和合作”,与特定利益集团的联系对应“安全管理机构:沟通和合作”,信息安全的独立评审对应“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和发布”,与外部各方相关风险的识别、处理与顾客有关的安全问题对应“人员安全管理:外部人员访问管理”,处理第三方协议中的安全问题对应“系统建设管理:安全服务商选择”。

在资产管理安全类中,资产清单、资产责任人、资产的合格使用、信息分类指南、信息的标记和处理对应“系统运维管理:资产管理”。

人力资源安全类中,任用前的角色和职责对应“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配置”、“安全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任用前的审查、任用条款和条件、人员任用中的管理职责对应“人员安全:人员录用”,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对应“人员安全管理: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纪律处理过程对应“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考核”,任用终止职责、资产的归还、撤销访问权对应“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离岗”。

物理安全管理类中,大部分内容对应等级保护要求中的“物理安全”层面,其中物理安全边界、物理入口控制、办公室、房间和设施的安全保护、在安全区域工作、支持性设施、资产的移动对应“系统运维管理:环境管理”,设备维护、组织场所外的设备安全对应“系统运维管理:设备管理”,设备的安全处置和再利用对应“系统运维管理:介质管理”。

在通信和操作管理安全类中,文件化的操作程序对应“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中日常操作规程的要求,变更管理对应“系统运维管理:变更管理”,系统操作的责任分割对应“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配置”,开发、测试和运行设施分离对应“系统建设管理:自行软件开发”,第三方服务交付对应“系统建设管理:系统交付”,第三方服务的监视和评审对应“系统建设管理:工程实施”中关于实施过程管理、建立等方面的要求,第三方服务的变更管理对应“系统运维管理:变更管理”中关于系统变更的控制,系统容量管理对应“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中关于系统容量的要求,系统验收对应“系统建设管理:测试验收”和“系统建设管理:系统交付”,控制恶意代码、控制移动代码对应“系统运维管理:恶意代码防范”,信息备份对应“系统运维管理:备份与恢复管理”,网络控制对应“系统运维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服务安全对应的是等级保护技术要求中的网络安全层面,可移动介质的管理、介质的处置对应“系统运维管理:介质管理”,系统文件安全对应“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审计日志对应“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监视系统的使用对应“系统运维管理:监控管理和安全管理中心”,另外一些如日志信息的保护、管理员和操作员日志、故障日志、时钟同步、电子消息发送、业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等对应到等级保护要求中的“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多个层面。

在访问控制安全类里面,大部分都对应着等级保护要求的“主机安全”、“应用安全”、“网络安全”中的“访问控制”控制点,另外,访问控制策略对应“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网络连接控制对应“系统运维管理:网络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要求分析和说明对应“系统建设管理:安全方案设计”,密钥管理对应“系统运维管理:密码管理”,变更控制程序、操作系统变更后应用的技术评审对应“系统运维管理:变更管理”,外包软件开发对应“系统建设管理:外包软件开发”,技术脆弱性的控制对应“系统运维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中关于系统漏洞及补丁的要求。

在信息安全事件管理的安全类里面,报告信息安全事态、报告安全弱点、职责和程序、对信息安全事件的总结、证据的收集都对应着“系统运维管理:安全事件处置”。

在业务连续性管理安全类中,主要对应等级保护要求中的“系统运维管理:应急预案管理”,但是业务连续性管理中提到了要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开发连续性计划,这与等级保护政策中开展等级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进行信息系统改建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在符合性要求类中,主要涉及等级保护要求中的“安全管理机构:审核和检查”及一些技术要求。

4 结束语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保障组织的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等级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虽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名为管理,实际上涵盖了所有对技术实施方面的要求,是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的管理要求是按照组织实施管理过程的五个基本方面来进行约束的,对组织的信息安全、提供服务进行保障。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组织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GB/T22080-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

[2]GB/T22081-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S].

[3]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

[4]赵战生.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发展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1:1-4.

谈新型载体档案的管理与保护 第9篇

一、当前有关的档案保护法规及新型载体档案的特点

我国档案保护技术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重在基础设施和基本保护条件的改善。国家档案局于1986年颁发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况提出了库房设计的要求对档案的保护从安全、温湿度控制、光照等方面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1987年又颁发了《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 为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提出了可操作的、较具体的要求。

二、各种新型载体档案的管理、利用及保护

新型载体档案因其载体制成材料各异、化学稳定程度不同在保管过程中应针对其特点尽量按类别做到分库保存统一管理。

不同载体的保管方法有许多相同的方面防光、防尘、防水、防霉、防虫、防潮、防盗是其共同性, 根据其特性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库房内一般应配备强制通风设备与空调设备使其处于适宜的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中, 各种不同载体的存贮应配备专门柜架, 例如影片通常使用金属柜架录音和录像材料应使用木制柜架和非磁性材料制成的柜架, 再就是各类新型载体档案应定期进行检查以判断是否需要修复或需要进行其他保护性处理。

几种特殊载体档案的一般保护技术:

1. 照相底片

底片是一种化学感光材料极易引起化学变化和自毁, 它又属于胶质材料极易起火熔化和变质, 其保护条件要求较高。通常应配备空调设备控制温度并给予附加的防潮措施如放置中性吸湿剂。

2. 照片照片档案的保护应着重于抑制霉菌的生长, 可调节库内环境的pH值, 添加必要的防霉剂。

3. 缩微片

保管环境需有适宜的温湿度且不含有害气体。缩微片中最常用的银盐胶片的最佳环境温度不含硫化氢、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以防缩微品发生粘连、霉变、发脆、变硬、图像失真和乳胶层脱落等变质损坏现象。另外要选择适当的保管器具和存放位置, 为减少其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常选用密封较好的金属容器存放并把盖子处用胶带密封。存放缩微品的柜架要求距地面15米以上以免潮湿和浸水, 不常用的胶片最好立站以免挤压变形或磨损。使用中避免污染和刮伤图象表面拿胶卷时手不要触及药膜只能拿胶卷的上下边缘。缩微片连续阅读不能超过规定时间以免设备过热胶片受热易发脆变形。保存中胶卷不应卷得过紧, 不能加橡皮筋缠绕, 不同种类的胶片应分开保管以避免产生化学反应等。

4. 磁带

磁带的保护应注意避免灰尘的侵蚀要远离磁性物体防止磁带消磁, 对于长期存放不用的磁带, 要定期绕动, 防止磁带粘连与生霉。录制孔应打开, 以防误操作抹掉信息。

5. 软磁盘

软磁盘需防磁、防折、防潮。不能直接用硬笔在磁盘上写标签不能触摸数据读写区。磁盘保存中要立放, 防止挤压变形, 写保护口置于写保护状态。

6. 光盘

光盘的保护应着重预防划伤预防受热、受挤压变形和老化。其信号稳定性方面比磁盘好得多, 但由于其数据密度比磁盘也大许多倍, 要求定位准确度更高尤其数据光盘, 一旦划伤或变形将可能导致整张盘的数据无法读出。光盘在使用中不能用手直接触摸数据面, 放置时数据面朝上平放以免弄脏或划伤, 用完后及时放回保护套或盒中, 保存中要放在保护套或盒中立放。光盘若被弄脏要用无腐蚀性的清洁剂清洗干净, 还可正常使用。

由于新型载体档案的自身特点, 为安全的保护和利用它们, 应专门建立新型载体档案的借阅利用制度并严格审批手续。磁性载体文件应一式两份归档, 应将其中一份作为保存件不得外借。利用率高的档案应另制作复制件, 利用中使用复制件, 妥善保存原件。录像片也应另归档一套可供借阅的备份片。

三、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在计算机档案业务管理系统的使用中, 也时刻存在着安全保护问题。应用计算机进行编目、著录、检索、统计等工作时, 应设定不同操作人员对不同内容的访问权限如检索统计。工作中不允许对档案目录进行登录、修改等操作 (这一般可通过软件设置口令密码来达到) , 防止外来借档、查档人员直接操作计算机修改文件。对不同密级的档案也应设置不同的保护措施, 如对高密级的档案除设置多级密码保护外还应对文件内容进行数据加密。对于长期保存不需要修改变动的档案, 可以刻录在一次性写入的只读光盘上以保证其不被修改。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探究 第10篇

一、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1、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知识产权的较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避免不了要与同一行业乃至其他行业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优势, 可以有效避免其他商家抄袭或仿制本企业产品的现象的发生;另外还可以创造企业的特有形象, 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价值。

2、有助于巩固企业的技术成果, 有效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企业如果想取得持续发展, 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然而, 取得一项技术成果非常不容易,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企业有必要对自身的知识产权进行合理的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能够避免或减少企业的技术成果被他人窃取, 防止和控制企业无形资产流失, 保证企业在尽可能长的法定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市场利润。

3、有助于企业进行筹资、融资活动

企业加大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力度, 能够达到扩大资产和增加将来生产能力的目的。相同的原材料, 相同的加工工艺, 如果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依旧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如果企业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产权, 则可以有效地加强企业的财产实力, 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筹资、融资活动。

4、有助于推动企业科技成果商业化

一项技术发明要想创造效益, 就必须面向市场。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个有序的市场竞争平台, 有利于保证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的顺利转变, 能够鼓励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把创新成果市场化, 利用知识产权的唯一性获取利润。

二、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大部分企业只重视有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 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 很少将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来对待, 不重视技术秘密、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自1980年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之后, 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然而由于思想上不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很了解, 不懂得利用知识产权法律武器保护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 更不要说利用知识产权获取超额利润, 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发展。

2、缺乏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虽然我国企业每年科研成果平均超过百项, 但申请专利的却很少, 多数企业没有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企业取得一项科研成果并不容易, 在开发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环节, 包括选项、立项、专利申请规模、专利保护策略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如果没有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则难以保证科研开发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由于缺乏战略高度的规划, 在科研过程中, 很多企业不知道进行专利文献检索, 这样不只会造成重复研究, 还可能会侵犯别人的专利, 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一些企业申请专利后对专利的利用率很低, 产业程度低, 也无法利用知识产权获取超额利润, 造成了浪费。

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多数企业没有设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在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时, 大多是聘请律师协助解决。很多企业也没有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 一些企业把知识产权档案与其他档案放在一起进行合并管理, 缺少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容易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 给企业带来损失。另外, 企业还缺少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司法领域, 大量企业单位中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几乎空白, 不利于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水平的提高。

4、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市场经济化时间较短, 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机制尚不完善。我国在1980年才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1984年才开始实施第一部《专利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现在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 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我国的《版权法》、《专利法》等仍表现出一些不合理性。我国当前执行的《专利法》规定的审批时间长, 专利费用高, 导致企业因害怕在申请专利过程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而放弃专利申请。专利审查时间过长会使申请的专利技术丧失唯一性和先进性的优势, 损害了申请人的利益, 对申请人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5、司法机关执法不严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但仍存在大量司法机关对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执法不严的现象。固然当前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是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 更需要的是法律贯彻有力的执行。法院与仲裁机构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时, 无法及时确定权属, 有时裁断也不合理。对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大多以罚代刑, 并且很多案件对侵权人的处理太轻, 根本达不到威慑作用, 无法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三、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大多国外先进企业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国外先进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经验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制定长远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发达国家, 企业并不是简单的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一个孤立的战略来制定, 而是将企业发展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相结合起来, 综合考虑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 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来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和指导方针, 并确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二是明确知识产权管理的职责。在国外先进企业中, 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企业中最为重要的管理机构之一。在这些企业中,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管理专利情报、申请专利、管理专利权、管理涉密文件、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教育培训知识产权、评价管理知识产权、防范和控制知识产权风险等。知识产权管理的职责明确后, 有助于企业内部形成高效的沟通渠道, 各部门之间能够就知识产权的研发、申请、生产、管理、销售等进行沟通交流, 促进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公司内部的贯彻执行, 提高了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办法

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特点, 采取以下办法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

1、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目前,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政府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参照国际规则, 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制度。同时, 还应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优化改革, 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 建立起有效的行政保护机制, 为企业知识产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2、加大执法力度

知识产权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并且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会涉及到较多的法律规章制度, 导致这方面的执法具有较大的难度。当前的市场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知识产权新问题层出不穷, 有时执法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不如问题变化速度快, 因此, 司法部门应加强与知识产权法律专家、技术专家的沟通与交流, 在遇到疑难案件时应积极寻求专家咨询顾问的帮助, 并要酌情加大对违反知识产权法律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达到威慑作用。

3、树立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

知识产权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企业应树立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 使每位员工都能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自觉维护知识产权。企业应当提高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考核水平, 学会利用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全方位地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由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企业也应与时俱进, 密切注意知识产权发展的新动向, 切实保护自身利益。企业拥有知识产权后, 还要有意识地将知识产权积极用于合法、正当的市场竞争当中, 实现知识产权本身的价值, 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另外, 企业也应自觉尊重、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 避免出现违反国家知识产权法律的行为。

4、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企业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配备专门工作人员, 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 包括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商业秘密管理办法、专利管理规定等。人才流动在企业中是一项正常的现象, 为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企业应当与公司涉密人员签署职工商业秘密保密协议书。除此之外, 企业还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 鼓励员工发明创新的积极性, 把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纳入各个员工的工作职责中, 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深入开展。

5、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培养

知识产权管理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需要既懂技术又通晓知识产权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企业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投入, 可以选择与高校合作, 培养适合自身知识产权管理需要的人才, 也可以从其他渠道引进人才, 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后续培养, 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提供指导。另外, 企业还应加大对其他员工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培训力度, 在企业各项工作中贯彻融入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烨:当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内容及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16) .

[2]李培林: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6) .

[3]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基本问题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4) .

[4]齐建明:浅谈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措施[J].机械制造, 2009 (9) .

[5]刘东霞: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12) .

纸质文物管理与修复的难题和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纸质文物;管理;修复

纸质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其重要意义已经无须赘述,在保存与修复的过程中,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一些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包括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技术手段上的落后,以及一时无法找到有效解决方法的一些困难,使得工作效率低下。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显微技术、现代修复手段来满足这一领域工作的需要。

一、纸质文物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造纸术最早起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纸以其质地轻便,使用方便,后来廉价的特点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典籍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历史中,许多文化都是依靠纸来做记载,也是通过纸这样的媒介传递给下一代人的,从其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发展的过程,可以知道经典的文物的制作方法,学到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在现代还原,让我们重新领略历史中的经典文化,体会曾经的经典快乐,增加我们的知识,提升我们的境界。

二、纸质文物管理与修复的难题

1.纸质文物的构成因素的难题。纸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里的木质素主要影响着纸的耐久性。木质素是一种性质呈酸性的成分,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产生酸性衍生物,对于纸质自身来说具有分解作用,而早期的纸质更是有这样的特点,那时无法控制木质素的含量,因此一些纸质木质素越高,纸质自身的保存难度就越大。

2.纸质文物保存条件的难题。纸质材料有很多方便之处,因此我们选择了纸作为当代人主要文字载体,但是在保管方面却存在很大难题。纸是可发生变化的物质,一旦接触水之后就会发生变化,并且十分难以恢复原状,同时对于纸质上面的内容也会发生影响。不止如此,纸还具有易燃、易氧化、易腐蚀等多种保存上的难题,因此如何保管纸质文物,发生问题之后如何进行修复,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一大难题,纸质文物对于环境、技术要求都极高,是一个在多方面都可能发生作用的物质。

3.纸质文物修复人员技术缺失的难题。在纸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人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具有文物修复能力的人在实际生活当中极少。在大学能够开设与之相关课程的学校极少,这一行业成为冷门。纸质文物修复是需要极高的工作技能,没有经过大量规范的实训教学培训,是很难真正掌握这一修复工作的实质能力,如果仓皇的让一批人上岗完成这份工作,极有可能会损害这份工作本身追求的目标,也给我们国家的文物修复工作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

4.纸质文物修复制度缺失的难题。纸质文物修复工作是细致繁杂的一项工作,需要许多的细节处理,而且在一定情况下还要随机反应,以此来实现最终的工作目的。工作人员一点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极大的偏差。制度建设是一种监督建设,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守则,但是对于复杂多样的实际环境,我们还没有能够拿出一个能符合这一领域实际需要统一制度,这给工作一致性带来难度,所以在提升员工工作效率方面还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潜力。

三、纸质文物管理与修复的方法

1.加强管理与修复纸质文物的能力。纸质文物的保管需要极高的条件,从技术手段上我们应当加强保管纸质文物的技术水平;在硬件设施上,我们应当加大投资力度,修建符合纸质修复与保管的专业建筑,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进行纸质保管。同时在该行业的制度建设上,用完善的制度指导与监督工作人员,提供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

2.将显微镜技术应用于纸质修复。现代显微技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我们可以对纸质进行客观研究,从纸质的纤维种类、长度、宽度、配比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观察的客体上发现其中的规律,由计算机系统统计每一次的观测数据,在这些数据中发现相应规律,并在计算机系统中留存样本的基本信息,对于之后检测观察纸质种类具有深刻的影响,从而也减轻了多种纸质混杂在一起之后难以区分的困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升了区分的准确性。

3.加强纸质保管期间的表面维护。纸质文物在存储前,就应当进行细致的纸质表面维护工作,纸质由于制作原料的原因,其化学成分具有酸性,同时因为制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表面存在的灰尘、污渍都是纸质文物保管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收到纸质文物后,可以选用毛笔刷在通风的情况对其表面进行整理,渗入纸质里的污渍,就需要用有机溶剂科学处理。

结语

纸质文物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是现代人学习曾经的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纸质文物保存与修复方面,我国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是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在纸质文物管理与修复方面在未来会走的更好,更稳。

【参考文献】

[1]杨海艳,郭金龙,龚德才,古纸纤维形态特征与传统造纸工艺的对应关系[J].中国造纸,2011,30(12):32-35

[2]郭金龙,孙延忠,杨淼,等.新疆博物馆新获纸质文书结构与成分的分析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3):41-46

古建筑保护理念与管理浅析 第12篇

关键词:保护,古建筑特色,修缮,建筑结构

1 中国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具有自己的设计特色, 富有东方美, 其主要的内部材料是木头, 然后再辅以石头、瓦、砖等材料发展建造起来的。从外形来看,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上、中、下, 上是指屋顶部分, 中是指中间的柱子、门窗、以及四周的墙, 下是指基座。而东方古建筑, 特别是中国古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柱子上面和屋檐下面穿插有斗拱。斗拱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 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天花板和梁。

从类别上来分, 古代的中国建筑物分为:生产性、宗教、社交、陵墓、防御、宫廷、居民、桥梁、祭祀、文娱、商业、水利、纪念、点缀性等类别的建筑。而这些类别的建筑又可以细分归类。虽然类别较多且繁杂, 但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结构依然是以木质材料为主。

相比西方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质材料, 不仅仅限于结构上, 对于其他部分的材料选择也偏向于木质。木质的构架, 主要是通过顺檩、立柱、横梁等不同部分组成的, 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是通过榫卯。从而使结构的变换较多。这种技术的应用在距离今日七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遗址。

因此, 要分清以石质为主和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物的区别, 认真严肃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法、损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东方的古建筑是木质的, 柔性的, 对于木质材料为主的东方建筑而言, 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腐烂。东西方的古建筑由于损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 从而导致其修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中国古建筑修缮者们, 根据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早就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修缮方法和措施, 所以需要我们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们, 要针对不同情况, 进行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缮, 为了让古建筑更长久的保存, 就要经常修缮。

中国的古建筑在古建筑的世界历史中也是独具特色的, 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和文物一样, 古建筑也是历史留下的唯一产物, 是不可再生的, 一旦毁坏, 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将荡然无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产物, 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艺术趋向、社会风俗等等非常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的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 最大程度的延长它的寿命。

2 对古建筑的保护理念

文物的保护, 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并且整体的机制体制较为完善, 保护经验较丰富, 手段较多, 法律上也有明文规定。然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 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对于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手段和方式也需要时间的验证, 保护理论也处于摸索的阶段, 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由于古建筑一般而言都属于纪念性质的遗物, 因此保护古建筑实际上来说就是对古建筑进行保存, 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现状, 努力恢复原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手段一般而言是修复、加固、防护, 只有非常少的特殊情况会需要重建, 即使需要重建, 也要经过非常多的手续, 并且要求极其严格。

为了达到对于保护古建筑的科学认识, 我们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 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 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标准。古建筑, 有一个统一的特点, 就是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这也是我们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根本原因。另外, 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这影响到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度。

3 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 对古建筑进行修复, 仅仅只能修复它的物质部分, 不能对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行影响, 这是修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古建筑, 根本上来说, 任何人为的、自然的、或者是材料上的问题, 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保护工作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古建筑的现状, 这对于后期制定保护修缮的方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 修复方法, 在必要的情况下, 工作人员可以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进行结合, 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介入的工作, 虽然这样的工作会损失掉古建筑的一部分价值, 但是为了让古建筑更多更长的保存下去, 这种“损失”有时候是必要的。而介入的强度和规模, 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古建筑而定。

(2) 修复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评判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观察、不断修改的过程。修复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 造成古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 分清楚损坏的类型, 并考虑到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对古建筑的损坏过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可以去除, 哪些部分必须保留。对于古建筑所传达的历史认为意义和价值, 要尊重。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人们看到修复工作的细节, 但是作为一个修复工作着, 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精神, 不可以随意加入自己的主观偏向, 不能随意的改变古建筑的特定意义。对于古建筑而言, 保护好它的历史原真, 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3) 修复原则, 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或材料作为依据。在修复工作进行的时候, 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 包括修复进行的图片、照片, 以及相关的分析报告记录, 并保留到档案里, 并对于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 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在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古建筑的真实性, 要保证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个和谐的平衡。对于到现在为止的古建筑修复工作来说, 修复理论和实践已经变的更加的科学合理, 理念也更加的完善, 但是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 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对于保护古建筑的工作者而言, 需要明确知道的是, 古建筑的保护, 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 无论是修复还是保护, 都不可以对古建筑的历史特征进行介入, 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古建筑的每一次修复和保护工作, 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每一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做好基础的史料文献的调查、分析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多个学科进行全面的合作。

因为古建筑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需要通过古建筑的外在物质本体来体现, 所以我们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时候, 首先要保护的就是本体, 包括古建筑的风格、造型、布局等等。任何一个朝代和时期的古建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 甚至宗教信仰等, 所以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 其主要关键点就是保护古建筑主体。《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 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 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 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 是健康的状况, 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 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 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 可以先“保存现状”, 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 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 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古建筑的原状, 就是指古建筑在当时建成后的状况。我们可以对古建筑进行仔细的勘察调研, 了解到哪些部位是后来修改的, 哪些是原来就保留的, 从而确定是否是古建筑的原状。我们可以通过本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建造时间、朝代、建筑类型方面进行研究。时间较短的近现代古建筑, 往往因为时间短而能够很好的保留现状, 但是存留时间较长的古代建筑, 往往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而导致原状早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有部分古建筑因为修复的不合理, 导致其价值已经被损坏的非常严重。另外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样的材料。原来使用什么样材料的古建筑, 在修复的时候也一定要使用相同质地的材料。所以, 建筑的艺术、结构以及材料之间,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需要综合他们来对修复工作进行考虑。

古建筑, 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木质材料, 所使用的木材的树种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物理关系, 也对建筑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些问题也同时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们的技艺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 不同科技水平下建造出的建筑物也不一样, 这些差异都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科技水平, 是当时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古建筑的材料有很多种, 但是主要的只有五种, 包括石、砖、瓦、灰和木。石、木是自然就有的天然材料, 而砖和瓦是后天经过人工加工的材料, 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材料。目前的古建筑修复工作, 对于材料的需要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建筑而言, 木材料的缺乏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特别是那种体积较大的木材。由于国内的木材料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而本身国内的木材是非常短缺的, 古建筑修缮的时候因为受到工期、资金这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只能现采现用, 不能等到自然风干后再用, 导致木材的含水率较高, 非常容易腐烂。

最后是要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 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 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修缮古建筑要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技术、原有的工艺, 这是文物修缮原则, 是搞好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根本保证。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 证明是有效的, 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 才可以使用。”通过现代科技更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 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 维修保护工程采用现代科技是完全必要的, 应该是我们领域的一种创新。

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对古建筑的保护势必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 应勇于担负起这个历史赋予的重任, 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应从前期研究开始, 到制定保护方案并予以实施, 直至建立保护修复档案, 使古建筑保护研究的整个过程都在科学的古建筑保护修复理论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89-200.

[2]王世仁.从实际出发建立科学的保护理念[J].北京规划建设, 2000, (6) .

[3]马炳坚.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M].载《首届全国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培训讲义》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109-116.

[4]余军.浅谈古建筑修缮[J].施工技术, 2004, (6) .

上一篇: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下一篇:导游员素质与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