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范文

2024-07-20

中华优秀传统范文(精选12篇)

中华优秀传统 第1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省教育厅决定联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报刊社共同举办云南省首届“古滇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征文大赛。一、活动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组织单位1.主办单位:云南省教育厅2.承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报刊社三、征文对象全省小学教师四、征文内容及要求1.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 以教育部《完善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 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 围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 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做好教育工作, 以达到真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字数要求5000字以上) 2.征文体裁不限 (理论文章、短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可) , 题目自拟。3.本次征文大赛的参赛作品, 必须为参加选手原创, 不得抄袭, 不得侵犯他人著作隐私权等, 因此类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由参赛者自行承担。五、征文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3月3 1日六、投稿方式请将稿件以WORD文档发至邮箱ynjy2014@126xom。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邮箱地址等。七、征文评选及使用1.由大赛组委会专家组统一评审, 评出^二、奖及优秀奖若, 发放获奖证书和奖品。2.优秀作品除在《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上选登外, 还将推荐至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属刊或其他中央级期刊发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2篇

麻城市第三小学

六(3)班邓姝锐

“爱国”这个词从古至今一直在世人口中常常提起。周恩来为中华之山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坚定不移,毫不犹豫。华罗庚本在美国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却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用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赵一曼负伤被捕后,面对日本特务的残忍暴行,依然坚贞不屈地将秘密守口如瓶……

正因为这些伟人的爱国的坚心,带动了中华儿女,我们的祖国日益壮大,繁荣富强!今天,我们依然带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好好学习,好好努力。

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一次特别的旅途——长征!记得是1928年四五月的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部队胜利会师,从此长征的艰难险阻便拉开了序幕。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的10月,这长征才结束,他们凭着这种精神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我们日益壮大的祖国令世界瞩目。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唯有做的便是好好学习,了解祖国的华夏文明,优良传统。

孔融懂得分享与谦让,成为了许多孩子值得学习的榜样,黄香敬爱父亲,冬天为父亲暖被,夏天为父亲驱蚊,孝心感动了街坊邻居……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

古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现代人的生活迷茫指引了方向,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心切,困难后面一定会有出路,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知识是要慢慢积累的;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习的知识要复习一遍。

中国的传统文化,华夏文明无可替代。仓颉造字,汉字的起源就此开始,经历了岁月的磨练,汉字也在慢慢演变。传统与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我们可以创造,让我们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传统文化进校园

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利文化。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物态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利行为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和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多元素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觉得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中秋节散座裕石凳对月当歌,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一样,安闲而又恬静。等进入了学堂,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户名族的记忆最深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汉语教学 第3篇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规定,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热爱祖国,具有民族团结意识。而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它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感受成语的寓意之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言简意赅,读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语故事则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是少年儿童必读的神话故事;又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负荆请罪”、“惊弓之鸟”、“三顾茅庐”等又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再例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又是刻苦读书的典范,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感受歇后语的诙谐之美。现行汉语教材在每个单元最后都要安排一次汉语园地,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如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一般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句是比喻或隐语,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解释或说明,而且许多歇后语不但诙谐幽默,还富含一定的寓意,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谜语、搜集资料,课后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和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例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类似这样的歇后语是以汉字的谐音为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使学生明白友情的珍贵,不亚于雪中送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猫哭耗子——假慈悲”,使学生明白善恶、美丑的标准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 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在每次汉语园地中,都无一例外的安排了一首古诗,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承传,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是写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旧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不但把送别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了出来,更将自己坚持高贵洁白品德的决心表现得清晰透明。又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更是将西湖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将西湖美景比作西施,无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漂亮,使人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完美人生

1.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三字经》中“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而《弟子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之一,在教学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新来的王老师》一课时,当罗林面对同学们的嘲笑时我可以给学生讲“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的道理,同时罗林也不能灰心,要以“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来要求自己;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西游记》中的故事,在学习中既要学习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的精神,又要学会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这时便可以将“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穿插进来;在学习《说勤奋》时,课文讲到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正是这种珍惜时间、勤奋苦读的精神使他历经19年时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不就是“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的完美再现吗!此外在平時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用《弟子规》来要求学生,例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教育学生团结友爱;“方读此、勿幕彼、此未终、彼勿起”“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是教育学生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 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塑造完美性格。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大度宽容的人。例如《完璧归赵》讲的是蔺相如不畏强权,巧妙机智的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的故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利用课前、课后以搜集、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荆请罪》《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又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晏子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他都能给以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再向学生讲解晏子的其他故事。诸如此类的课文还有很多,如《西门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思想感情。

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语言素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万世先师”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而后孟子又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承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摘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包括励志格言、优美诗词、成语典故等,如此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无不体现了古人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立下的壮志豪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和领悟诗人的意境,陶冶自己的情操,升华自己的情感。此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中华优秀德育故事,学习孔融谦让礼貌的处事原则、学习闵损和孟宗的真诚孝心、学习尹憞遵守礼仪、立志育人的精神、学习滂母的浩然正气,最后再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学习他们“孝养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礼貌待人、廉洁奉公”的精神,立志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4篇

今年教师节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 明确提出两个观点:一是认为"去中国化"很悲哀, 应该把传统文化经典嵌入学生的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一是教师职责第一位就是"传道"。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智慧正逐渐为我们所珍视, 可以说, 整个教育领域形成了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繁荣局面, 各类学校都在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模式, 形成了文化建设的可喜氛围。基于此, 我们认为,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事情。

首先, 要培养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师职责第一位是传道, 就是要把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做人为国之"道"传授给学生, 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数典忘祖和崇洋媚外是没有出路的, 也是没有出息的。家有敝帚, 尚且千金视之, 更何况面对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为美妙绝伦的唐诗晋字汉文章而骄傲, 为儒雅谦和、气度不凡的华夏衣冠而自豪。

其次, 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扬弃的标准在于, 传统文化的任何一种元素, 是不是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心理意愿, 是不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 是不是能够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凝神聚气、强基固本。

再其次, 要引导青年学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 要转化为社会行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强国富民、维护社会正义的理想, 成为有道德、重操守、能担当、守规矩、知进退的谦谦君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5篇

诵经读经活动

一、缘起

2月24日,习近平说:“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基,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学习、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恢复礼仪之邦的美誉,便成了我们的中国梦。

由上海市爱的教育研究会、青少年校外活动联络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等21家联合发起此次“诵经读经”活动,让国宝经典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活动主要内容:诵读中华传统经典

1、教材:《三字经》《弟子夫》《论语》为必读书(书由学校提供),其他如《孝经》《朱子格言》《孟子》《礼记》等(书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可自选。

2、方法: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不强求理解,不要求 整齐划一,可借用自修课、课间或零碎时间。学校将组织《诗经》背诵比赛。

3、要求:我校将在全校范围内(初

三、高三除外)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学生每人一本《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要求在今年9月前读熟,《三字经》要求背出;并将经典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9——10月学校组织有关比赛。

三、请各班今天中午12:20来德育处307领书。

四、请班主任、年级组长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序 第6篇

我还体会到,用文字表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用语言与同行们及学生们面对面地交流,这是不同的两回事。在书房里写成的研究性文字,印刷出来成为“论文”或“文章”,不论别人是否接受,总算是自己的一份研究“成果”。可是,面对同行和学生,用语言去表达某种观点,从别人的反映里会很快检测出:有时自认为不错的“成果”,别人未必都能接受,这说明自己的研究或表述尚不够成熟,需要继续努力。

我比较喜欢用语言与同行及学生们交流。像我这样长期研究人文学术的学人来说,有时难免感到心境的寂寞,这是老年人的通病吧。排除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人交流,多给自己压担子。比如,自撰的一份讲演稿,也许会在不同场合讲两三次,但并非都是照本宣科,而是有不少的增补和删削。我有记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我对自己学术讲演的反省极多,我称之为“自我教育”,这对于一位人文学科的教师、特别是老年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陕西省太白文艺出版社编辑向我组稿,“文艺”我没有研究过,写不出书来。编辑说,不必拘泥于文艺创作之类的专业性研究,可从比较开阔的视野去选择书题,于是就有了将自己的讲演稿选出一些,加以整理出版的念头。在我的学生陈战峰副教授、夏绍熙博士的协助下,终于编成了《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小书。文字与图片加起来,不超过20万字,这样也许更加方便读者阅读。我期待着读者朋友们对这本小书的指正。

2011年12月11日于西安市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谈 第7篇

一、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在扬弃中体现时代特征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大学生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又蕴涵和注入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精神。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当代大学生, 可以使他们始终明确人生目标追求, 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国是典型的内陆文明, 作为大河文明, 文化单一、稳定;且古中国人以耕作农业生产作为获得物质资料的主要方式, 这也造就了中国人重乡土、重宗族, 偏于稳定与和谐而较为封闭的观念;同时, 中华民族造就了坚韧执着, 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民族精神与性格。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作为一种既存的文化因子, 它能熏染、浸润、溶解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 甚至在必要时刻把民族的千千万万民众凝聚起来, 团结起来, 动员起来, 从而捍卫民族集体的尊严与利益。因而, 是否具有健康、优秀的民族精神, 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生存力、发展力的标志, 也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要以中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 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 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 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推陈出新, 增强历史使命感。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 做到古为今用。”[2] 像我们中华民族这样源远流长、博大深阔的民族集体, 民族精神是丰富而复杂的。毫无疑问, 几千年来民族发展的宝贵精神遗产, 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资源;继承和弘扬这笔民族的精神遗产, 是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也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 中华民族精神讲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讲究利用厚生、协谐和合, 讲究率性修道、日新变通, 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而夏商周以来, 贯穿中华民族众多民族精神的, 则是“爱国主义”。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中国的脊梁”——无数志士仁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为的就是国家的自强和民族的尊严;一个人应有自己的脊梁方能站立起来, 一个民族应有自己的民族脊梁方能站立起来;民族的脊梁, 就是一个民族富有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以及秉承这民族精神的民族之志士仁人。建设小康社会, 让人民富裕起来, 需要充分挖掘、吸收我们先人的精神资源, 构建、拓展民族的时代新精神。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增强创新紧迫感。如果说“弘扬”是侧重于现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或是在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 在继承中创新则侧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建构”, 包括现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扩展和现代先进文化的催生、萌育、发展。我国要实现新的宏伟目标, 需要新的民族精神支撑, 需要新的先进文化引领。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当代大学生既是中华文化实践的主体, 也是推进文化创新的创造主体。必须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 紧跟时代、勇于开拓的精神,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给新的伟大实践注入新的精神力量。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可以为创新发展中华文化提供人力资源。

二、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 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伴随着各种对外交往方式, 不断向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等地发散传播, 对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而且还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国家民族精神的优秀成果, 丰富发展了自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必须把握好先进文化发展这一主流, 坚持独立性、特色性和开放性,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 对世界各国创造的先进文化批判地加以吸收, “引进来”, “走出去”, 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

首先, 必须运用多种现代传播手段, 增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力。传统文化的“弘扬”, 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精神, 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而民族精神的“培育”, 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已有的民族精神来教育、熏染、浸润青少年乃至整个国民。二是孕育、培养、培植前所未有但又是现在或未来所需的新的民族精神。 要通过辅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 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参观各种博物馆等形式,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心灵的感染力, 从而激发他们对自己祖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 提高他们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与此同时, 还要进行国情教育, 让大学生知道,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国家还不富裕, 必须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其次, 引导学生参与保护民族文化实践, 强化中华优秀文化对大学生的感召力。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对外部世界认知方法的培养积累的过程。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来说, 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保护民族文化, 对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民族文化资源是人民群众长期创造、积累的智慧结晶, 属一切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最高层次。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 多元文化的凸现,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机, 已成世界性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向各国政府和有关政府部门发出呼吁, 保护和抢救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高校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参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三, 帮助大学生正确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营养, 增强自身的判断力。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时代, 我们不仅需要挖掘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 更要把眼光延及到全世界, 不仅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 还要追根溯源, 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 以趋利避害, 完善自己, 发展自己。今天, 中国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我们必须创造一种盛世的文化气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的过程中, 要教育大学生抓好这样几个关键词:“有容乃大”、“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我们今天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 就是“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目的是“古为今用”;积极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 目的是“洋为中用”。我们教育大学生妥善处理好文化的古今中外关系, 其最终的落脚点, 还是要求大学生们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 在综合创新中, 发展先进文化, 构建和谐文化, 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需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在扬弃中体现时代特征, 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必须与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 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 第8篇

在语文学科中,与传统文化距离最近的就是课本中的古诗词了,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而且古诗词还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作者的心理感受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好每一首诗词,细细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其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更是古代文化的结晶。

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中既有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也有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我们应结合这些内容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经典故事,搭建教育载体,引导情感迁移,将其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资源。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浅探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弘扬,路径

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问题,他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从而真正实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化人、育人”的目的。

一、国家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政之路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路径当中,政府行政推动的主导性路径最为重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有利于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强大的国家保障。

(一)思想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方面显示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党中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各级政府应该紧跟党中央的要求,真正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工作。但问题在于,多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固有思维使得各级政府一般不太重视文化建设,因为文化建设一般经济效益不高,甚至要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来加强建设,而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一部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则更需要重视和投入,短期之内难以见到经济效益的直接成效。各级政府只有切实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从思想意识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认识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经济建设提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才能真正切实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工作。

(二)资金上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做好传统文化建设的相关保障工作。总体来看,传统文化建设工作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反,却需要各级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费用,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的购置、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设施及相关场馆的建设、一些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文化博物馆的兴建与维护。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在传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考虑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依据自身的优势传统文化资源,适当地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直接获得经济效益。比如各地文化名胜古迹的适当收费,基于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拍摄和制作,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文化产品的开发等等,这些一方面可以减少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和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其本身也是一个助其现代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其推广弘扬的过程。

(三)舆论上宣传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各级政府和媒体在舆论上大力宣传引导。各级政府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栏、数字字幕、公益广告贴等形式,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实现现实世界的宣传和引导。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虚拟世界也不容忽视,在媒介化生存的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更多地依赖于媒体给人们提供的“拟态环境”。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新的多媒体技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更为多样化。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媒体的力量,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网站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通过新旧媒体的联合投放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二、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存在“看不懂”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甚至于缺失,要真正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自然离不开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这方面,韩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在韩国得到很大的重视,韩国从1960年起,就把儒家文化道德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旨在使儒家文化道德代代相传。在初中设立的‘道德课’上,要求学生在家‘敬老孝亲’,在学校‘尊敬师长’,同学之间要‘互敬互爱、团结协作’;在社会上要注意‘人际关系及各种礼节’等。韩国对大学生的‘国民伦理课’,其主讲的‘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德和‘思想开化’”2。韩国著名的大学之一成均馆大学,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从小学教育直到大学教育,都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分量,从而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有其魅力所在,民间群众自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在少数。政府部门可以依托各类场馆、讲堂、社会团体,引导公众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在许多地方,既有政府部门主办的国学大讲堂,也有社会团体力量组织的国学培训馆,还有个人组织举办的传统文化学习团体等等,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社会团体和个人组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些商业行为,带有浓郁的商业气息,群众自发、自觉参与的还不是很多,没有形成气候。而且,这类教育活动更多地也是结合琴棋书画、传统戏曲、传统才艺表演之类的技艺性教育。加强对这类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引导,不断规范其传统文化教育行为,丰富其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播与弘扬。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教育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只瞄准国内,抓好海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可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可以使海外人士对中华民族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从而提高中国的正面国家形象。就目前来看,中国对海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孔子学院,这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3海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自然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弘扬。

三、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之路

任何一种文化,它只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形成相关的文化生活情景和氛围,这种文化才能内化于大众之心、外化于大众之行,才能具有生命力,也才能得以真正的传承和弘扬。

(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入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元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经过世代相传,非常容易进入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也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就是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节日有淡漠的趋势,他们知道西方的万圣节,可能不知道中国的清明节和鬼节(中元节),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可能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这种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对民族节日的遗忘和淡漠,显然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渲染浓郁的民族节日气氛,在节日氛围里让年轻一代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融入

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明于服,服莫重于冠。服饰与礼的传统正是中华传统服饰艺术的历史脉络与根本所在。”4近几年来习近平夫妇出访国外或是参加重大庆典,服饰多选择带有明显中国传统元素的本土品牌服饰,而国内外各大媒体总是纷纷聚焦其夫妇之中国服饰,“难舍的中国情怀”“端庄大气民族风”“婉约中国风”等赞誉之词不断见诸于国内外各大媒体的报道之中,特别是网传彭丽媛出访,选择“例外”的中国服饰后,当日整个中国服装板块竟然集体走强。服饰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大力弘扬,自然也有利于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日本国民对和服文化非常有自豪感,在盛大节日或庆典中也多身着和服。我们在理论上也一直强调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并引以为豪,但在现实生活中,“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仅仅存在于博物馆、学者书籍、影视作品和娱乐作秀中,充斥社会的依然是各种西方时装周、穿衣经、品牌故事等,加上追求商业利益的资本介入,使西方服饰文化演变成一种社会潮流,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始终处于尴尬困境”5因此,正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运用各种途径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文化价值,才能让国民认识到中华传统服饰之美,并在日常生活当中乐于穿着中华传统服饰,也才能有利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饮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食在中国”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自己曾经赢得的最高赞誉。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烹饪是属于文化的范畴,饮食是一种文明,可以说是‘饮食文化’,��要看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活文明,从饮食去观察,多少总是可以看出一些的”6中华饮食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情感认同,尤其是各地的地方小吃,更是蕴含着中国各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反观当下,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却屡见报道,“食在中国”视乎只是一种美好的记忆。食品安全事故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食品制作商道德的缺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力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一方面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的美好食品、安全食品的记忆,从文化与道德上敦促食品安全的回归。另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也就有利于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注释

1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6/c1024-24463872.html,2014年2月26日,2016年5月12日.

22 .孙伟东.《“中韩未来之路”总结——“韩流”中的儒家文化》,http://korea.people.com.cn/8397897.html,2103年9月12日,2016年5月22日.

33 .《我国已建立500所孔子学院遍及134个国家和地区》,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1207/c1002-27894537.html,2015年12月7日,2016年5月22日.

44 .王笙渐.《刍议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困境及发展路径》.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55 .晏琦.《透视汉服复兴现象下的中国民族服饰发展》.才智,2008(1).

中华优秀传统 第10篇

一、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面临的挑战

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的文化侵蚀逐步显现, 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几近无立足和生长之地。不难发现, 现在的大学校园充斥着“洋节热”、“留学热”,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洋品牌”、“好莱坞大片”、“美剧”趋之若鹜, 而对包括中国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使是在每年的传统节日假期到来之际, 人们也仅仅把它们当作无任何文化内涵的“普通假期”。社会对人才选择标准的片面化导致大学生在中文写作时要么提笔忘词、无从下笔, 要么“洋句式”连篇、文不通句不顺。据调查,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如古诗词、古文, 极少能有大学生做到日读夜诵, 了解的一点皮毛基本当作应付考试的工具, 更不用谈做到应用自如, 或从中汲取成长的养料。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由此引发的一些文化压力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我们应正确、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尤其是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在面对由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引发的文化问题时, 他们往往会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或盲目跟风。大学生在课余宁可花大量时间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收看热门娱乐节目、浏览各类论坛, 也不愿意到图书馆补充文化知识。一些大学生受到当前社会“快餐文化”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学习和工作中过分追求实用性和功利性, 文化观的选择以短、平、快为标准, 从而造成了个人发展的短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 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和持久效应, “一阵风”似的流行现象在当前高校中时有出现。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面对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践证明,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文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开放, 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不是要闭门造车, 首当其冲地是要准确分析新时期的特点从而有效把握机遇。新时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不可能与人类文明大背景割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属于人类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看到, 国外有效的文化育人方式值得我们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进行认真研究和借鉴。启发式的、引导式的、情境式的、多样性的, 而非灌输式的、填压式的、结论式的、单一性的文化育人方式更能激发当代青年人的学习兴趣和认可热情。

当前我国在国际上始终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速, 所以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包括文化在内的精神文明取得发展和进步, 正如“衣食足, 知荣辱”这句话讲的, 当前提升全民文化自觉自信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 科学技术带来的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文化传播手段和载体的多样化也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多样的、方便快捷的、效果显著的方法和工具, 我们应该充分使用好这些方法和工具。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对策

1.坚持主流文化在青年中的引领和主导地位。西方思想家威廉·A·多诺休在《新自由———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一书中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主导的价值观, 个人随意选择接受某个规范或价值, 随意放弃他不同意的东西, 这对于社会的存在是颠覆性的[3]。在我国, 先进青年聚集的高校处于也应当处于引领和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也应当以此为主要内容。无论面对的文化挑战如何大, 我们都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阵地不动摇, 培养青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饶土壤, 在发挥育人机制的作用中, 应当将两者结合, 打通应用, 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也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内容来源。针对当前青年人的特点, 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关键在于调整说教灌输的方法, 在兼采传统方法的同时, 创新化、多样化教育方法。可以设计形式和手段更加多样的教育活动, 诸如情景剧表演、社会调研、“说说身边事”主题演讲、发挥榜样的力量等活动, 使青年人在参加教育活动时能够坐得住、听得进, 真正入脑入心。另外, 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磨碎研细”, 消除它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使之与青年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相结合, 在“讲故事”中和点滴细节中“润物细无声式”地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翻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每一个青年的文化责任,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也应以此为立足点, 但继承和育人的前提是使青年人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 进而激发他们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动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照搬照抄”、不经过转化的拿来主义、不加以“翻译”、不结合当前实际、不接“地气”的本本主义, 只会让青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心生“距离感”。可以通过编写和发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读本、举办读书交流会、组织文化讲堂、参观文化成果、建立传统文化兴趣社团等工作,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帮助青年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完善“引进来”和加强“走出去”战略。跨文化交流与学习是必要的, 在弘扬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 接受外来有益文化, 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文化上的自信, 十分有益[4]。首先, 完善“引进来”战略, 进一步严把“入口关”。对于青年人接触到的外来文化中的糟粕, 要教会他们自觉进行分析和鉴别的方法, 引导他们看清这些糟粕的狭隘性、低俗性等弊端。例如可以组织电影赏析会, 引导青年辩证分析“好莱坞大片”的文化内涵, 对于精华的部分予以学习, 对于糟粕的部分如“极端个人主义”予以摈弃, 并通过比较分析法, 引导青年树立对于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其次, 加强“走出去”战略, 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声音”的广度、深度和频率, 更多组织大学生到国外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使他们切身处地地感受文化的自豪感。还可以组织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青年人在回国后举办报告会和交流会, 使没有参加交流的青年产生同龄人间的在文化自信上的共鸣, 进而激发深入、持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4.培养和激发青年的文化主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关键还在于使受教育的主体能够主动地、自觉地承担起继承、传播、建设和创新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不应使青年人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被教育者, 我们应大力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文化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从而最终使他们在自己的亲身参与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第一, 激发潜在力量, 参与设计, 心生共识。基于长期工作实践, 我们发现参与活动极为积极的青年往往是青年组织的一员, 作为其中一员, 其本身就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 对于活动的认同就会颇高, 因此便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因此, 可以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建立与青年的沟通机制向广大青年征集文化创意设计方案, 使更多人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提高青年参与的热情。第二, 建立双向机制,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传统以灌输为主的宣讲教育方式, 即自上而下的传达, 使青年人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且少有反馈, 长此以往, 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感必有所影响。鉴于此, 可建立双向机制, 使青年在引领下表达共识, 将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表达相结合, 进而找到契合点, 以更好地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可以在调研青年人共识的前提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以引领, 使设计文化活动的理念既来源于青年意愿又紧跟时代主流, 提高文化活动对青年的吸引力。

5.打造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基础课教师为主的文化育人队伍。新时期高校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要打造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基础课教师为主, 其他基础课如大学语文教师为辅的文化育人队伍。应加强对文化育人队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培训, 为他们创造更多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机会。文化育人工作者自身也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熟悉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和比较、分析各类文化的方法, 尤其是要熟练掌握使用新媒体的方法技巧, 及时跟踪世界先进文化的走向。在结合现实国情, 借鉴世界各国进行文化育人的先进方法基础上, 努力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www.people.com.cn.

[2]新浪网, www.sina.com.cn.

[3]夏伟东, 杨宗元.西方学者对个人主义的沉重反思[J].道德与文明, 2006, (4) .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灵 第11篇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家与民族的整体精神,崇尚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和社会担当,追求高尚情操和理想人格,倡导求索创新和奋发有为。本文作者就培育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谈了自己的观点,从传播平台搭建、课程体系建设、文化活动创意、人文氛围营造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文化课程;文化活动;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德的精神财富,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灵魂。甘肃省武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构成了我校的时代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一、搭建中华文化传播平台

我校以提升人文素质、培育职业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弘扬先进文化为目标,积极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搭建了一个中心、一张报纸、一本刊物、一个展室、一个基地的“五个一”文化传播平台。“一个中心”是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融培训、宣传、实践、社会服务为一体,体现出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学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平台,将职业教育和人格培育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崇尚美德的思想、健康和谐的身心和儒雅博学的气质。“一张报纸”是学校创建的《武山职专报》,它是学校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阵地,校报承载学校文化建设的功能,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家园。“一本刊物”是学校主办的文学期刊《晨光》,主要刊载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提升师生的文学修养。“一个展室”是学校的校史室,它承载了学校厚重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学校骄人的发展成就,蕴含了学校的精神文化。“一个基地”是与甘肃省武山县文化艺术博物馆共同建立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试验基地,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空间。

二、丰富传统文化课程内涵

在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我校增加了传统文化、人文艺术、地域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比重,形成了以职业能力课程为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辅,社会拓展课程次辅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完善道德、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的自觉性,从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提供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校建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礼仪、文学艺术欣赏等精品课程。

三、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

把教育活动作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举措。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国旗班升旗仪式、礼仪大赛、中华传统文化汇演等已成为学校极具影响力的德育工作品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通过对经典诗文的体味和吟诵,使学生理解感受民族语言文字的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进而达到丰富学生的内涵、开阔学生的胸襟、净化学生的灵魂、启迪学生的智慧的作用。国旗班升旗仪式体现了师生的爱国情怀,国旗下的宣誓寄托了师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四、营造人文精神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 第12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随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明确规划[1]。此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本, 是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与价值体现, 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所以, 分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壮大我国文化实力, 打造文化强国, 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通常“文化”被认为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一种可以传承的意识形态, 主要包括内心修养及知识学习、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沉淀, 涉及自然地理、人文特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等。中华传统文化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决定人们特定时期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并左右着社会形态的结构。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精神指导作用。

(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内容博大精深, 在不同时代都有支撑时代发展的文化结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 统一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国家统一, 强调的是全民族合作协同, 共同发展。第二, 多样性。多样性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而中华民族地域广阔, 自然地理、生活方式、文化信仰等不同, 从而表现出文化的多样性。第三, 独立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 中华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民族文化也表现出其创作的独立性。第四, 极强的包容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引进与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同时, 中华民族内部对传统文化应当相互学习、相互吸收, 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2]。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必要性

(一) 是巩固民族基础和发展国家根基的必然要求

人类在不断探索中进步, 并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内容与结构体系, 渗透社会各个领域, 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可见,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 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近代以来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都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为巩固现有的民族基础和国家根基, 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 通过熏陶作用, 实现民族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创新,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 真正步入文化交融、共享互助的新时代。

(二) 是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纽带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民族团结是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纽带, 同时, 在实现文化熏陶作用时, 必须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不能变[3]。只有经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社会文化才会不断丰富、不断创新, 并与当代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

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既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底蕴, 还要不断调整文化发展方向。

(三) 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在当前全球资源紧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各个领域全球化发展, 不同思想意识、价值管理、行为方式、文化内涵也在大融合、大比拼。如果哪个国家文化实力不够强大, 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文化奴役”[5]。因此, 熏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对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才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源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就是我们综合实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回首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再看中华民族发展史, 无不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三、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的对策

(一) 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拥有优秀传统文化, 才能体现文化的熏陶作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但由于近代史上经历了多年战乱, 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那些没有传承的有效传统文化, 只能通过历史书籍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种没有实践的指导而只是理论上的介绍, 并不能真正起到熏陶作用。要提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 必须保护好现有的优秀传统文化[6]。体可完善游戏传统文化保护制度、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加大资金投入、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并适度开发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

(二) 扶持发展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 承载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蕴涵着对自然宇宙的认识观和价值观, 凝聚了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智慧和力量[7]。因此, 扶持发展传统工艺, 对弘扬中华民主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可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人们在日常行为中, 通过对传统工艺的了解, 进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久而久之就会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创新社会生产方式。要振兴传统工艺, 可制定和规划传统工艺发展要求和目标、对传统工艺制定保障措施、培养一批适合传统工艺发展的人才等。

(三)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让中华民族发展少走弯路。思想文化教育的成败决定社会良好的发展与否, 思想文化教育失败会导致社会诚信缺失、责任意识缺乏。要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 需要正确辨认优秀传统文化, 并尽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使人们在思想萌芽初期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以此恢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学[8]。首先, 应当由文化教育机构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其次,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条件为全社会全体成员;再次, 对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不同群体, 分类别、分层次设置;最后,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考核, 考核对象可以是所有人群。

综上所述, 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的对策主要有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扶持发展传统工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笔者认为, 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如统筹安排、多重并举;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投入;在学生教育事业上, 加大力度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是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必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与利用效率。只有通过熏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才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发展相适应、与社会文明相协调、与世界各民族大融合局面相符合。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发展追求的最终使命,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是实现这一强大使命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由此可见,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意义重大。本文主要讨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相关特征, 同时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下,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作用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2) :1-6.

[2]祖月明, 韩志丹.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周刊, 2016 (32) :72-73.

[3]邓秀华.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融合途径探析[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6 (14) :140-141.

[4]孔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 2015 (1) :76-83.

[5]徐德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机制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 2015 (1) :205-208.

[6]高清宇, 张继军.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J].学理论, 2016 (6) :191-192.

[7]李荣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 2015.

上一篇:空气分级燃烧下一篇:能量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