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原料范文

2024-09-01

不同原料范文(精选6篇)

不同原料 第1篇

在食醋生产加工公司,通常通过人工感官进行评判和分析食醋的气味。目前,各个品牌食醋都制定了相应的国标,并对气味进行了表述,如合格的镇江香醋气味评定标准为“香气:香气浓郁”[1]。但是,人工感官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而化学分析方法又过于繁琐。2000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Kenneth S.Suslick教授课题组在《Nature》杂志上提出了利用传感气敏材料与待检测气体发生反应,根据色敏材料反应前后的颜色变化对挥发气体(VOC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设想,称为嗅觉可视化设想,即把食品的气味通过直观可视的图像方式表达出来[2]。气味是食醋品质的重要指标,食醋在加工储藏过程中会散发醇类、酯类、醛类、酸类、类脂类等挥发性混合物质,当这些物质与色敏材料(金属卟啉、酸碱指示剂)接触时,色敏材料中的电子可能产生能级跃迁[3],在外观上则反映为颜色的变化。不同品质的食醋,挥发出气体的成分和比例也各不相同,色敏材料与其发生反应后所表征出的颜色特征也各不相同。与传统电子鼻相比,可视化阵列传感器更加简便直观,特异性识别能力更强[4,5],且检测精度高、范围宽、不受环境湿度影响[6]。

前期的研究优选了15种对食醋香气敏感的卟啉材料制作成可视化传感器,并且对传感器的制作条件、传感器图像的采集等方面进行优化。食醋作为一种酸性调味料,酸味是它的主要成分[7]。不同原料的食醋酸度不同,而且酸的含量比较高,可能会掩盖醋中的微量成分。因此,本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便携式酒、醋类嗅觉可视化气味检测装置,研究了食醋中的酸对装置辨别不同原料食醋结果的影响,并且利用装置来区分不同生产批次的米醋,以此来验证装置的灵敏度和精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金山寺9度米醋、金山牌镇江香醋(K型)、恒顺陈醋,分别购于镇江各个超市。

通过大量前期试验,筛选出9种卟啉及其衍生物和6种疏水性pH指示剂,选用反相硅胶板作为基底材料,可以有效防止空气湿度对试验造成的影响。采用毛细管手工点样在疏水的载体材料上;制作好的传感器阵列立即进行试验,防止传感器的贮存过程对试验造成影响。其中,9种卟啉购于美国Sigma-Aldrich,6种酸碱指示剂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硅胶板购于德国默克公司。

本试验利用自主研发的便携式嗅觉可视化检测装置(如图1所示)来进行试验。试验装置包括气体挥发装置、气体检测装置、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试验所用的相机为CCD摄像头(CMLN-13S2M/C,日本Sony公司),LED方形漫反射光源(北京凌云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试验前,将设备置于恒温室中,将醋样加入集气室中集气,打开真空泵,气体通过反应室与传感器进行反应,相机开始按设定的时间采集。图像采集后的原始数据为以RGB格式存放的数据图像。本实验室自主研制的嗅觉可视检测仪可2s采集1次图像,实时监控传感器的变化。

1.2 试验内容

1.2.1 利用传感器阵列鉴别不同原料的食醋

由于不同种类的醋的原辅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环境不同,不同种类的食醋的风味不同。中国传统食醋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由酸、酯、醇、酮、醛和杂环类化合物构成它们协同作用形成了各种食醋特有的香气[8]。本试验通过前期试验优化结果,在最优条件采集和表征不同原料的食醋香气,验证色敏材料能否将食醋所挥发出的气味表征出,尤其将不同种类的食醋气味的差别表征出。试验流程如下:①用毛细管取0.002mol/L的气体色敏材料1μL固定在3cm×3cm的硅胶板上;②通风橱自然挥发15min,样本集气15min;③信号的采集,采用相机获取反应前后的图像;④提取图像特征,进行数据处理。装置置于25℃条件下,反应后气路用洁净的空气还原30min,每种醋30个样本,共90个样本。

1.2.2 利用传感器阵列辨别不同批次的米醋

由于不同批次的醋的原辅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环境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不同批次的食醋品质也不一。本试验通过前期试验优化结果,在最优条件采集3种不同批次的米醋香气,验证色敏材料能否将不同批次的米醋气味的差别表征出。试验流程(如1.2.1)共3种不同批次米醋,每种批次9个样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利用传感器阵列鉴别不同原料的食醋

1)利用15种气敏材料制成的传感器阵列鉴别不同原料的食醋。图2是用15种气敏材料制成的传感器阵列对3种醋的响应结果的LDA散点分布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食醋在LDA散点分布图中分布差异很明显,可以直接通过LDA散点图将其区分开。通过LDA判别分析得,当主成分为12时,训练集与预测集的整体识别率最好。此时,模型对训练集和预测集中样本的识别率均为100%。说明15种气敏材料构成的传感器阵列可以很好地用来鉴别不同种类的食醋。

2)使用除溴甲酚绿外14种气敏材料制成的传感器阵列鉴别不同原料的食醋。图3是为经过背景变化和归一化处理后,3种食醋与15种色敏材料反应的差值图。

金山寺米醋 金山寺镇江香醋 恒顺陈醋

从图3中可以看出,12号色敏材料(溴甲酚绿)点最亮,说明它与醋最为敏感,反应差值最大;而且3幅图中12号点的差别最大,说明它对区分3种不同原料的食醋起着主要作用。溴甲酚绿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对酸度敏感,pH=3.8时呈黄色,pH=5.4时呈蓝绿色,由于不同原料的食醋的酸度不同,而且酸的含量比较大,可能会掩盖掉其中的微量成分。因此,将除去对酸度有强烈响应的溴甲酚绿,用剩余的14种色敏材料与醋反应, 研究食醋中的酸对装置辨别不同原料食醋的结果的影响。

图4是除去溴甲酚绿的传感器阵列与醋反应的不同主成分数下的LDA判别分析识别率,当主成分为8时,训练集与预测集的整体识别率最好。此时,模型对训练集中样本的识别率为96.67%,对预测集中样本识别率为80%。这表明可视化阵列传感器传感器能抑制高浓度乙酸的干扰,响应食醋中的微量成分。因此,该阵列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并能抑制高浓度乙酸的干扰。

3)5种酸碱指示剂鉴别不同原料的食醋。图5是只有5种酸碱指示剂制成的传感器阵列与3种不同原料食醋反应的不同主成分数下的LDA判别分析识别率。从图5中可以看出,当主成分数为9时,模型对训练集中样本的识别率为100%,对预测集中样本识别率为96.67%。说明酸碱指示剂对不同种类的食醋的鉴别起主要作用。

4)5种卟啉鉴别不同原料的食醋。图6是只有5种卟啉制成的传感器阵列与3种不同原料食醋反应的不同主成分数下的LDA判别分析识别率。从图6中可以看出,当主成分数为9时,模型对训练集中样本的识别率为96.67%,对预测集中样本识别率为80%。结果表明,卟啉能抑制醋中高浓度的酸,响应醋中的微量元素。

2.2 利用传感器阵列鉴别不同批次的食醋

图7是传感器阵列与3种不同批次米醋反应的不同主成分数下的LDA判别分析识别率。由图7中可知,当主成分数为1时,模型对训练集中样本的识别率为77.78%,对预测集中样本识别率为77.78%;当主成分数为13时,模型对训练集中样本的识别率达到94.44%,对预测集中样本识别率为66.67%。同一种醋的原辅料、生产工艺是一定的,可能人为操作中有稍许差异;而该装置对样本预测集的识别率达到77.78%,说明该装置有很好的识别率,不仅能区分不同种类的食醋,还能较好地区分不同批次的米醋,为食醋生产中的在线检测奠定基础。

3 结论

本试验分别利用15种气敏材料、除溴甲酚绿剩余的14种气敏材料、5种卟啉和5种酸碱指示剂鉴别了镇江产的不同原料的3种食醋。试验结果表明,15种气敏材料可100%区分出3种食醋;利用5种卟啉和5种酸碱指示剂对3种食醋预测集的识别率分别为80%和98.33%,说明酸碱指示剂由于对酸敏感对食醋种类的鉴别起到主要作用,但是卟啉能抑制醋中高浓度的酸,响应醋中的微量元素。同时,利用该传感器装置鉴别3种不同批次的米醋,预测集的识别率达到77.78%,说明该装置对不同批次的食醋有很好的识别率,在食醋的生产过程中在线检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利用自主研制的嗅觉可视检测仪对镇江产的3种原料的食醋进行鉴别,并对3种不同批次的米醋进行区分。利用不同色敏材料对不同食醋挥发气体的响应信号进行判别分析,得出了9种卟啉和6种酸碱指示剂组成的传感器阵列的LDA训练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均为100%,说明嗅觉可视化可很好地用于食醋种类的鉴别;单纯通过5种酸碱指示剂鉴别的LDA训练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分别为100%,98.33%,说明酸碱指示剂对不同种类食醋的鉴别起了主要作用;单纯利用5种卟啉对3种食醋的训练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分别为96.67%,80%,说明传感器阵列可抑制醋中高浓度乙酸,响应醋中的微量成分。用15种色敏材料制得的传感器阵列对3个批次的米醋的响应信号进行判别分析,其训练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均为77.78%。结果表明,嗅觉可视检测仪对不同原料和批次的食醋均有很好的识别能力。

关键词:嗅觉可视化,食醋,线性判别,批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署.GB/T18623-2002.镇江香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2]Rakow N A,Suslick K S,A.colorimetric sensor array forodor visualization[J].Nature,2000,17:710-713.

[3]Sen A,Albarella J D,Carey J R,et al.Low-cost colorimet-ric sensor for the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gaseous hydrogensulfide,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08,134:234-237.

[4]邹小波,张健,赵杰文.嗅觉可视化技术及其对四种食醋的识别[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6):165-168.

[5]邹小波,赵杰文,殷小平,等.嗅觉可视化技术在白酒识别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110-113.

[6]Huang Xingyi,Xin Junwei,Zhao Jiewen.A novel techniquefor rapid evaluation of fish freshness using colorimetric sen-sor array[J].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11,105(4):632-637.

[7]吴鸣.食醋质量与微量成分分析[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3(1):1-4.

不同原料 第2篇

本研究旨在参照植物品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通过形态特征、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三种指标的比较研究, 评价不同代用原料生产的木耳产品。通过三种指标比较研究, 形成一种木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 以期能有效的、全面的评价木耳产品。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菌种:“黑29”黑木耳菌种, 由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栽培配方:见表1。

1.2 栽培出耳试验

按照常规方法根据表1中配方制作栽培袋, 每个配方制作300袋, 25℃培养室中避光培养。待菌丝长满菌袋后, 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出耳管理。

1.3 形态特征测定

当耳片长到八分熟时, 采收三种配方的木耳耳片, 观察并记录耳片背面和正面颜色。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木耳耳片的含水量。常温浸泡4 h后测定木耳耳片的泡发率。常温浸泡4 h后, 测定耳片边缘、耳片中间和耳片根部三个部位耳片厚度。选取0.5 cm×0.5 cm正方形区域, 统计耳片筋脉数, 贯通正方形区域的筋脉记为1条, 未贯通的筋脉不计算在内。每次试验重复3次。

1.4 食用品质研究

木耳样品常温浸泡4 h后, 捞出沥干耳片表面水分, 用小刀切取耳片中间部位约0.5 cm×0.5 cm大小的耳片, 选取的耳片尽量平整、均一、无筋, 且为该配方木耳样品的代表样品。利用TAXT2i Texture Analyser物性分析仪测定耳片的硬度和脆性, 每次测定进行2次重复, 每个配方重复3次。

1.5 营养品质测定

根据GB/T 6192-2008黑木耳, 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耳片中粗蛋白的含量, 利用酸碱消煮法测定耳片中粗纤维的含量, 利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法测定木耳耳片中总糖的含量。

1.6 数据统计和分析

统计数据, 每组至少3个重复, 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形态特征测定

根据耳片舒展情况、根部收缩情况和边缘卷曲情况, 将木耳耳片熟度情况总结, 分为二分、四分、六分、八分、十分熟度, 如图1所示。本研究统一采收八分熟的耳片作为试验材料, 定义耳片边缘较伸展、未卷曲、根部收缩、未弹射孢子、约3~4 cm时的耳片为八分熟耳片。

观察三种配方的木耳的颜色, 耳片正面颜色基本一致, 均为黑褐色, 有光泽, 其中P3木耳耳片正面颜色较P1和P2浅;耳片背面颜色差异较大, P1颜色较深, 为黑褐色, 其他两种配方颜色较浅, 为暗黑褐色。

三种配方耳片含水量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三种配方耳片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木耳耳片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晾干, 含水量基本相同。

三种配方耳片泡发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P2的木耳泡发率较其他两个配方木耳泡发率低, 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表明不同配方生产的木耳存在泡发差异。

三种配方三个部位耳片厚度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常温浸泡4 h后, P1耳片边缘、耳片中间较其他两个配方耳片薄, 而耳片根部较其他两个配方耳片厚。因此, 代用料如豆粉、玉米芯等已经成功部分替代木屑生产木耳, 但是生产的木耳耳片厚度存在差异。

三种配方耳片贯通0.5 cm×0.5 cm正方形区域的筋脉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P1的耳片筋脉数最多, P2的耳片筋脉数最少, 三种配方耳片筋脉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食用品质研究

三个配方耳片的硬度和脆性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 P1木耳样品硬度最高, 达2 439.87;P2配方木耳样品硬度最低, 为1 594.03。P1与另外两个配方的木耳样品的硬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P1木耳样品脆性最高, 达9.99;P2木耳样品脆性最低, 为8.27。三个配方的木耳样品的脆性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因此, 不同配方生产的木耳耳片硬度存在差异, 脆性无显著性差异。

2.3 营养品质研究

三个配方耳片的营养成分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 P1和P2木耳耳片中粗蛋白含量较高, 且基本相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P3配方木耳耳片中粗蛋白含量最低, 与其他两种配方木耳耳片中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P1木耳耳片中粗纤维含量最高, P3次之, P2最低, P1与其他两种配方耳片中粗纤维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P3木耳耳片中总糖含量最高, P1次之, P2最低, 三种配方总糖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三种配方木耳耳片营养成分如表4所示。

3 讨论

木耳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和重要的药用价值。东北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特点, 生产的木耳色黑、肉厚、品质好[7]。随着木耳产业的迅猛发展, 对木屑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已经出现木屑价格上涨、供应紧张的情况。代用原料如玉米芯等[8]已经成功部分替代木屑栽培木耳, 这有效缓解了木屑资源的紧张局面, 但是由于代用原料物理性状和营养成分等的差异, 生产的木耳品质存在差异。

目前, 主要是通过营养成分指标评价木耳品质, 但是仅仅依靠营养成分指标评价木耳品质, 不能全面、有效、综合的评价和反映木耳品质的优劣。本研究参照植物品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通过形态特征、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三种指标综合评价木耳品质。结果发现不同代用原料栽培的木耳品质在泡发率、耳片厚度、筋脉数、硬度、粗蛋白、粗纤维和总糖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在耳片含水量、脆性等指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发现, 对于木耳品质的综合评价可以通过形态特征、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三种指标有效的评价。后续需要对该评价方法继续深入、全面的研究, 使木耳品质评价更有效、全面。

摘要:以“黑29”为实验材料, 通过三种不同代用原料的栽培配方出耳试验, 测定其形态特征、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 不同代用原料配方栽培的木耳形态特征中颜色、泡发率、耳片厚度和筋脉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耳片含水量无差异;食用品质中硬度有差异, 而脆性无差异;营养品质中粗蛋白、粗纤维和总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形态特征、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指标可有效评价不同代用原料栽培的木耳品质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代用原料,木耳,品质,评价

参考文献

[1]黄岩彬.高温对黑木耳产量与品质影响[J].食用菌, 2006, (04) :52—53.

[2]崔学昆.不同喷水方法对黑木耳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06.

[3]唐成霞, 杨春梅, 刘煜池, 等.不同代用料生产黑木耳试验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06) :67—69.

[4]杨菁, 林代炎, 叶美锋, 等.猪粪堆肥栽培黑木耳及其品质分析[C]∥福州:首届海峡两岸食 (药) 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5]何中虎, 晏月明, 庄巧生, 等.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6) :1091—1101.

[6]郑蕾娜.稻米品质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

[7]孔祥辉, 刘佳宁, 张丕奇, 等.东北地区木耳“白毛菌病”的病原菌[J].菌物学报, 2011, (04) :551—555.

不同成熟度烟叶对原料产质量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烟叶,成熟度,产量,质量,影响,湖南桂阳

采收成熟度不同, 意味着鲜烟叶的衰老程度、物质基础、理化特性及烘烤特性都会不同, 因而它是影响烤后烟叶质量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1,2,3,4,5]。桂阳生产的烟叶具有“浓香甜润, 醇厚透发”的风格特征, 为探讨产地优质特色烟叶的成因并找到生产适宜卷烟品牌配方需要的烟叶配套技术, 按上海卷烟工业要求, 在桂阳县进行了不同成熟期烟叶对原料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云烟87试验点安排在龙潭街道办事处梧桐村某一农户的责任田, 选择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的灰泥田。K326试验点安排在樟市镇甫口村某2个农户的责任田, 选择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的鸭屎泥田。

1.2 试验材料

供试烤烟品种:K326、云烟87。

1.3 试验设计

每个烤烟品种安排一个试验。每个试验设3个处理, 处理A:当地正常成熟后7 d采收;处理B:当地正常成熟采收;处理C:当地正常成熟前7 d采收。3次重复, 每个试验面积为1.6 hm2, 每个处理0.53 hm2。试验单元随机布置, 按照烟叶标准化生产完成田间生产过程及烘烤, 分级存放时按处理分别堆放, 并取样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2个品种都是在2012年12月15日播种, 并于2013年3月21日统一移栽, 4月26日进入团棵期, 5月8日进入旺长期, 并在5月16—17日统一打顶抑芽。正常开始成熟采收, K326为5月30日, 云烟87为5月29日;正常成熟采收结束期都是在7月2日。处理A每次采收都按正常成熟的推迟7 d采收, 处理C每次采收按正常成熟的提早7 d采收。大田生育期:K326:处理A是109 d, 处理B是102 d, 处理C是95 d;云烟87:处理A是108 d, 处理B是101 d, 处理C是94 d。

2.2 农艺性状

从农艺性状来看, 主要是在烟叶烘烤时间上有所不同, 田间表现都是同等条件下移栽管理, 其农艺性状在该试验中不存在差异。

2.3 各处理原烟外观质量

原烟的外观质量表现为:早采7 d的烟叶颜色普遍微青, 颜色较浅, 身份稍薄, 烟叶结构尚疏松, 油分不足;正常成熟采收的烟叶颜色正常, 身份厚, 烟叶结构疏松, 成熟度好, 油分足。迟采7 d的烟叶颜色深而杂, 身份较厚, 烟叶结构偏紧, 成熟度好, 油分足。

2.4 各处理经济性状

由表1可知, 处理间产量存在的差异很小, K326品种产量大小顺序是处理A>处理C>处理B, 分别为2 245.5、2229.0、2 221.5 kg/hm2;云烟87品种产量大小顺序是处理B>处理A>处理C, 分别为2 362.5、2 344.5、2 319.0 kg/hm2。

处理间产值差异比较大, K326品种产值大小顺序是处理B>处理C>处理A, 分别为52 871.7、48 369.3、46 257.3元/hm2;云烟87品种产值大小顺序是处理B>处理A>处理C, 分别为59 298.8、50 172.3、48 467.1元/hm2。

处理间均价差异也很大, K326品种均价大小顺序是处理B>处理C>处理A, 分别为23.8、21.7、20.6元/kg;云烟87品种均价大小顺序是处理B>处理A>处理C, 分别为25.1、21.4、20.9元/kg。

产值和均价差别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早采7 d的烟叶含青很大, 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青筋, 烟叶油分普遍都不足, 身份也显薄;迟采7 d的烟叶由于后期气温过高, 雨水少, 烟叶在田间遭太阳曝晒, 造成烘烤困难, 烤制后的烟叶杂色多, 虽然成熟度比较好, 油分比较足, 但价格上不去, 对产值和均价影响很大。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 2个品种的试验结果差不多, 早采7 d的都达不到成熟度, 增加烘烤难度, 烘烤后出现含青量过大, 叶片薄, 油分不足, 上等烟比例明显偏低, 价格偏低。迟采7 d的烟叶, 虽然成熟度较好, 但烟叶烘烤后杂色烟叶多, 上等烟比正常采收的也偏低。从试验中可以看出, 正常采收的烟叶最符合烟农的利益, 有利于烟草企业对烟草收购, 有利于烟草生产的良性发展;早采烟由于达不到成熟度, 对烟农、烟草企业及烟厂都不利;过迟采摘的烟叶, 对烟农也有一定的损失, 也不利于烟农增效;故在生产中, 还是以正常成熟采收为主, 可适当推迟2、3 d采收, 以保证烟叶成熟度;至于其他内在化学成分在何种采收方式上最协调, 还有待于后期化验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能如, 徐增汉, 周慧玲, 等.烟叶调制与分级[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7-22.

[2]朱尊权.当前制约两烟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J].烟草科技, 1998 (4) :3-4.

[3]闫克玉, 赵献涨.烟叶分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4]赵铭钦, 于建军, 程玉渊, 等.烤烟烟叶成熟度与香气质量的关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0 (3) :10-14.

不同原料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种植安排在慈溪市桥头成达农场, 每个季节面积0.33 hm2, 土壤为壤土, pH值8.0。

1.2 供试材料

供试速冻小松菜:品种为极乐天原种。采收的原料季节分别为春季 (5月初采收) 、秋季 (10月底采收) 、越冬 (3月初采收) [3,4]。试验设备:速冻小松菜加工生产流水线。

1.3 试验方法

春季2010年3月21日播种, 5月5日采收与生产;秋季2010年9月10日播种, 10月26日采收与生产;越冬2010年11月3日播种, 2011年3月8日采收与生产。其他种植技术按照宁波海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标准进行。采收的原料当天送工场进行加工, 加工方式参照常规的加工工艺。在生产速冻间, 每个季节分别抽取18包样品, 每包样品1 000 g, 茎叶比例为正常的客户要求 (4∶6) 。样品用塑料薄膜包装好, 放入冷库内贮藏。贮藏条件为-18℃。每隔10 d取出1包分茎和叶记录变色样品重量, 共记录6个月[5,6]。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季原料褐变规律分析

从2010年5月15日开始, 每隔10 d记录变色的样品重量, 其褐变比例变化如图1所示。春季采收的速冻小松菜在正常储藏条件下, 会随着储藏时间加长而加速褐变。春季小松菜第40天开始变色, 前50 d内褐变比例较小 (比例在5%以内) , 60~100 d会有褐变小高峰期, 而从110 d开始褐变比例明显增强 (比例在10%以上) , 至180 d褐变比例高达21.8%。同时, 在变色的过程中, 不同部位的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 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春季小松菜的茎从40 d开始褐变, 叶从90 d开始褐变。

2.2 秋季原料褐变规律分析

从2010年11月5日开始, 每隔10 d记录变色的样品重量, 其褐变比例变化如图2所示。秋季采收的速冻小松菜在正常的储藏条件下, 会随着储藏时间加长而加速褐变。秋季小松菜第30天开始变色, 前50 d内褐变比例较小 (比例在5%以内) , 60~100 d会有褐变小高峰期, 而从110 d开始褐变比例明显增强 (比例在10%以上) , 至180 d褐变比例高达22.9%。同时, 在变色的过程中, 不同部位的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 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秋季小松菜的茎从30 d开始褐变, 叶从100 d开始褐变。

2.3 越冬季原料褐变规律分析

从2011年3月18日开始, 每隔10 d记录变色的样品重量, 其褐变比例变化如图3所示。越冬采收的速冻小松菜在正常的储藏条件下, 会随着储藏时间加长而加速褐变。越冬季小松菜第90天开始变色, 前120 d内褐变比例较小 (比例在5%以内) , 130~180 d会有褐变小高峰期, 至180 d褐变比例达7.2%。在变色的过程中, 不同部位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 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越冬季小松菜的茎从90 d开始褐变, 而叶在180 d内没有发生褐变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一般情况下, 越冬季采收的原料由于生长期较长、有效物质积累较多, 褐变比例会较低, 而春、秋2季由于生长时间较短, 有效物质积累较少, 褐变比例会较高。同样的时间内, 越冬季褐变比例最低, 秋季最高, 春季居中。在变色的过程中, 不同部位的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 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 开始的时间也明显早于叶。

摘要:根据对出口小松菜褐变规律研究要求, 对春季、秋季和越冬3个不同季节、不同部位原料褐变的比例进行了调查研究, 探讨了不同季节原料速冻小松菜的不同储藏时间内褐变规律和不同部位的褐变规律。结果表明:速冻小松菜在正常的储藏条件下, 会随着储藏时间加长而加速褐变;原料的采收季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褐变的程度;不同部位的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 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

关键词:速冻小松菜,不同季节,褐变规律

参考文献

[1]李燕, 戴桂芝, 刘鲁红.果蔬产品变色原因分析及其控制[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6 (2) :75-77.

[2]戴国辉, 丁伟江.出口小菘菜高产栽培技术[J].宁波农业科技, 2006 (1) :13-14.

[3]孟秋峰, 王毓洪, 任锡亮, 等.南方多雨地区小松菜周年栽培适宜品种及关键技术[J].中国蔬菜, 2011 (3) :53-54.

[4]陈新梅, 蒋铭龙, 季林波, 等.出口蔬菜大叶菠菜、黄秋葵、小松菜优质高效种植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1) :82-83.

[5]王萍, 季林波, 唐小月, 等.无公害小松菜生产技术规程[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1) :82.

不同原料 第5篇

对于一般地质条件而言, 相似模拟试验能够简化原型, 降低研究成本并缩短运转周期[1]。作为试验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材料原料的选择与组合对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很大影响, 决定试验的成功与否[2]。迄今为止, 国内外众研究学者已对多种混合材料的性能和配比方案做了大量研究[3]。本文借鉴以往经验, 选取河砂、石英砂和重晶石为骨料, 石膏和水泥为胶结物, 通过设计四组试验, 研究单胶结物、复胶结物、复骨料等组合对相似材料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本文白云岩目标参数如下: 密度 ρ = 2. 70 g/cm3, 动泊松比 μd=0. 25, 动弹性模量Ed= 5. 71 GPa, 静弹性模量Es= 37. 5 MPa。

2 配比方案

本试验配比方案如表1~表4所示。其中:

动弹性模量Ed与动泊松比μd:

其中, vp为纵波波速, m/s;vs为横波波速, m/s。

静弹性模量Es:

其中, F为压缩过程中的峰值压力, k N; A为试件横截面面积, mm2; ε 为F时试件的竖向应变。

2. 1 单胶结物试件动力学参数随砂胶比的变化规律

由图1 可见: 水泥试件的密度整体大于石膏试件, 两组试件的密度随砂胶比增大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并出现多个极值, 砂胶比为9 和7 时水泥试件和石膏试件分别出现峰值。石膏试件的动泊松比整体大于水泥试件, 两类相似材料的动泊松比随砂胶比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并出现多个极值, 砂胶比为7 和9时水泥试件和石膏试件分别出现峰值。石膏试件和水泥试件的动泊松比平均值分别大于和小于参考值。

由图2 可见: 动、静弹性模量随砂胶比的变化趋势整体相同, 砂胶比为8 和7 时水泥试件和石膏试件两模量分别同时出现峰值。石膏试件动弹性模量整体大于水泥试件, 峰值小于目标参数。两组试件静弹性模量平均值均大于目标参数。

2. 2 复胶结物试件动力学参数随胶结物比的变化规律

配比方案如表3 所示。在砂胶比为9、水泥与石膏总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改变水泥与石膏的质量比 ( 胶结物比, 下同) 制成复胶结物试件。由图3 可见: 复胶结物相似材料的动泊松比和密度负相关, 两者变化趋势整体相反。由图4 可见, 复胶结物试件动、静弹性模量随胶结物比增大变化趋势整体相同, 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胶结物比为1 时两模量取得最小值。

2. 3 复骨料试件动力学参数随胶结物比的变化规律

配比方案如表4 所示。本文选择河砂和重晶石作为复合骨料, 水泥或石膏作为胶结物。保持砂胶比为7, 通过改变骨料比, 分别以等质量的水泥和石膏与两种骨料混合制作试件。

由图5 可见, 两组试件动泊松比和密度整体随骨料比增大而增大。相同骨料比石膏试件的动泊松比基本大于水泥试件, 密度则小于水泥试件。由图6 可见, 两组试件动、静弹性模量随骨料比的增大变化趋势一致, 动弹性模量随骨料比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且石膏试件动弹性模量普遍高于水泥试件; 静弹性模量随骨料比增大呈现“W”变化, 且水泥试件静弹性模量普遍高于石膏试件。两组试件动泊松比、密度、动、静弹性模量均低于参考值。

3 结语

1) 单胶结物试件的密度和动泊松比均随砂胶比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水泥试件两参数的降幅均大于石膏试件。动、静弹性模量变化趋势整体相同。石膏相似材料的动弹性模量整体大于水泥相似材料。2) 复胶结物试件的动泊松比和密度负相关, 动、静弹性模量随胶结物比增大变化趋势整体相同, 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且在胶结物比为1 时取得最小值。与具有相同砂胶比的单胶结物相似材料相比, 复胶结物试件的密度、动、静弹性模量整体降低。3) 复骨料试件动泊松比和密度整体随骨料比增大而增大, 动、静弹性模量随骨料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动泊松比、密度、动、静弹性模量均低于参考值。

摘要:以灌滩滑坡地质背景下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 根据动力相似理论, 分析了河砂、石英砂、石膏、水泥等不同原料组合对白云岩相似材料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并采用弹性波速测量和单轴压缩试验方法, 研究了不同组合及配比下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情况, 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动力相似理论,单胶结物,复骨料,砂胶比,骨料比

参考文献

[1]黄星星.锦屏一级水电站岩体相似材料的配比试验及回归分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苏伟, 冷伍明, 雷金山, 等.岩体相似材料试验研究[J].土工基础, 2008, 22 (5) :73-75.

不同原料 第6篇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龙泉市蜜蜂岭,土壤为黄红壤,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温40.7℃,极端最低温-8.5℃,≥10℃积温5 572.6℃,年平均无霜期263 d,年均降水量1 664.5 mm,气候适宜,为各种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对中山青杨、阿根廷柳、川楝、喜树、邓恩桉、巨桉、毛红椿、光皮桦、东京野茉莉、枫香、桤木、台湾桤木、半常绿杨、南酸枣等树种进行引种造林,2006—2008年连续3年在12月林木停止生长后,进行定株跟踪调查,每个小区调查20株,以考察树种的适应性、生长情况等,调查因子包括胸径、树高、生长速度,病虫害等情况,并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树种适应性分析

2008年针对林分进行定性调查,各参试树种林分及生长特性见表1。由表1可知,东京野茉莉作为山地速生工业原料林造林树种,在单株和林分生长上都具较佳的适应性,而中山青杨、阿根廷柳、巨桉、半常绿杨等树种则不适合作为山地造林树种。

2.2 树高生长分析

树木高生长在群落竞争阳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生长迅速的树种,能够迅速占领群落顶层,从而获得充分的阳光,在竞争方面取得优势,同时在木材经济价值方面,高生长与树木材积有着密切关系,现在广泛使用的二元材积表就是以胸径和树高作为2个因子,因此研究高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3,4]。由图1可知,东京野茉莉、喜树等树种的树高生长较为迅速,毛红椿、香椿等树种生长较慢,枫香在2007年、2008年生长速度都比较迅速且保持一致,而东京野茉莉在造林第3年(2008年),生长速度有所下降,说明该树种为早期速生树种,应该在造林后第1~2年加强水肥管理,促进其快速生长。

2.3 胸径生长分析

胸径结构是最基本的林分结构,因为林分直径便于测定,而且直接影响树木的树高、干形、材积、材种及树冠等因子的变化,能为许多森林经营技术及测树制表提供理论依据[5,6,7,8]。在近100年的直径结构研究中,人们的重点一直放在对树木直径生长和结构的研究上[9,10,11,12,13,14,15,16]。

由图2可知,东京野茉莉、喜树的胸径生长和树高生长一致,是几个参试树种中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造林第3年胸径(2007年)分别增长73.58%和83.98%,第4年(2008年)增长较2007年放缓,为20.12%和33.11%。香椿、毛红椿、光皮桦等树种的胸径生长在第3年速度较缓,分别为2.50%、18.56%和47.91%,但在第4年则有所加快,分别为31.10%、24.61%和50.24%。由此可见,对东京野茉莉、喜树以及香椿、毛红椿和光皮桦等树种,应结合其不同的生长规律,进行水肥管理以及劈山、除萌等抚育措施。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东京野茉莉、喜树在林分结构、树种的适应性、树高生长、胸径生长、成林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参试树种,毛红椿、香椿等生长速度不如马褂木,但由于其木材的珍贵性,可以考虑培养大径级珍贵木材。中山青杨、阿根廷柳、巨桉、半常绿杨等树种适应性及成林性较差,不能作为推荐树种。东京野茉莉、喜树等树种的树高和胸径生长较为迅速,毛红椿、香椿等树种生长较慢,枫香的生长速度在2007年、2008年生长速度都比较迅速且保持一致,东京野茉莉为早期速生树种,应该在造林后第1~2年加强水肥管理,促进其快速生长。

摘要:不同工业原料林树种造林试验及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 东京野茉莉、喜树在林分结构、树种适应性、树高生长、胸径生长、成林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参试树种, 毛红椿、香椿等生长速度不如马褂木, 但由于其木材的珍贵性, 可以考虑培养大径级珍贵木材。中山青杨、阿根廷柳、巨桉、半常绿杨等树种适应性及成林性均较差, 不能作为推荐树种;东京野茉莉、喜树等树种的树高和胸径生长较为迅速, 毛红椿、香椿等树种生长较慢, 枫香的生长速度在2007年、2008年生长速度都比较迅速且保持一致, 东京野茉莉为早期速生树种, 应该在造林后第12年加强水肥管理, 促进其快速生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不同原料】相关文章:

原料质量05-18

原料系统06-30

绿色原料07-27

合成原料08-22

原料开发09-04

原料品质09-08

烹饪原料知识08-07

饲料原料学06-18

原料药合成07-17

原料药企业08-09

上一篇:激光屈光治疗机下一篇:重大植物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