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载力范文

2024-07-21

城市承载力范文(精选10篇)

城市承载力 第1篇

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人口拥挤、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危机重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人口分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集中分布在城市,因此城市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1],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小衡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不仅有助于城市的发展,也有助于其周边区域的顺利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系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3]。因此,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十分重要。

2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4]

2.1 评价指标体系

2.1.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本文对城市承载力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其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城市经济活动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基础设施等承载力以及城市外部支撑力的资源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的协同作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基础设施以及外部支撑是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它们共同形成城市复杂的系统。本文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并考虑到指标选择的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共二级,在城市综合承载力下,分要素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基础设施和城市外部支撑6个一级指标,再在其下形成24个二级指标 (表1) 。

2.1.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所需的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及不同的单位,需对其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设综合指标评价问题中的方案集为P={P1, P2, P3,…,Pn}对应文中Pi即为单个城市,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样本数;指标集为C={C1, C2, C3,…,Cm};方案集P对指标集C的属性值为xij (i=1, 2,…,n, j=1, 2,…,m) ;x= (xij) n×m表示方案集P对指标集C的“属性矩阵”即“决策矩阵”。采用极差法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中的两类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

上两式中:Xjmax和Xjmin分别为Cj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此标准化处理后的决策矩阵为Z= (Zij) n×m,这样就可以直接对决策矩阵的数据进行处理。

2.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综合指标评价分析的关键是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均方差客观赋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该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关键是各指标对方案属性值的确定,然后以各层次指标的属性值作为随机变量运用均方差方法进行计算。以下分别说明对二级指标权重系数和一级指标权重系数的具体求解过程:

(1) 二级指标权重系数

二级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是以在各方案在指标下的无量纲化的属性值作为该随机变量的取值。首先求出各随机变量的均方差,最后将这些均方差归一化,结果即为各单项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步骤如下:

(1) 求各随机变量的平均值:

(2) 求GJ的均方差:

(3) 求指标的权重:

(2) 一级指标权重系数

二级指标的属性值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

式中:Pk为B系统的子系统的指标属性值,Bi为二级指标属性值,Wj为单项指标权重系数,Wk为B系统的子系统的权重系数。同单项指标权重系数求解一样,采用均方差求解,分别以BiPk作为随机变量,计算各层次随机变量的均方差,并将这些均方差归一化,其结果即为指标的权重系数Wj和Wk。

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运用均方差决策法等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这既反映了城市系统特定时期承载力水平,又能初步判断该城市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能力。为了进一步研究评价城市的承载力水平,本文采用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综合承载力指数。综合承载力指数是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未来发展能力总体水平的集中体现。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对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 (W) 进行求解,即:

根据 (式7) 公式计算,得出南通6个县域地区的综合承载力分值,显然Ri (W) 越大越好。然后,在6个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分值基础上,分别计算出各要素的分值。计算结果见表2。

注:上述表中数据计算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6—2010电子版;南通统计年鉴2006—2010年。

3 南通县域城市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3.1 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比较分析

南通县域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各要素承载力均呈明显的差异,其中市辖区的综合承载力最高,从2006—2010年一直高于0.7;海门市综合承载力最低,最高只是2009年的0.3175,说明南通各县域城市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极端化现象严重,同时说明南通各县域尚未形成合力,对整个南通的发展成为不利因素之一。

市辖区综合承载力和各要素承载力得分均为最高,并且在全部6个城市中是唯一处于高承载力分区 (>0.50,即高于平均值1个标准差) 的城市。主要因为市辖区处于城市中心地位,城市化程度较高,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城市规划全面,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强之缘故,尤其是苏通大桥的建成使市辖区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经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城市集聚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这些都对市辖区承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

环境承载力成为影响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第一因素。根据均方差方法确定的各一级指标权重系数可知 (表2) ,环境的权重为0.1821 (2010年) ,既是环境因素在五年来影响南通市综合承载力提升最显著的时候,也是近年来影响南通市综合承载力提升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一个,意味着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而资源承载力从2006年的对南通市综合承载力影响最大的0.1753降到2010年的0.1542,成为影响最小的因素,说明南通各县域地区发展的短板是资源因素。

3.2 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间变化分析

南通各县域地区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以启东市上升幅度最大。启东市由2007年的综合承载力得分第五上升到2010年的最二位。其中环境、经济、基础设施三方面承载力权重系数不断上升,对南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这得益于南通市政府对构筑交通大通道非常重视。南通与上海之间的交通改善使得南通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上参与上海经济圈的协作分工与竞争发展。在加强对外开放的同时,南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追加环境治理投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

但在2009—2010年,包括市辖区、如皋市、海门市的综合承载力都有所下降。此外从2006—2010年,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和城市外部支撑力的得分在6个地区中普遍下降,说明在5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人口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不够。资源承载力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由最大变为最小反映了近年来南通县域地区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资源承载力对城市群发展的贡献最小。

4 提升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几点建议

4.1 因县制宜,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市辖区重点在于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因市辖区属于水量性缺水,故要从综合调配水资源,释放现有水资源盈余,更新、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和地下水的调蓄能力,从地表水库之间和地下水库的联合调度等方面调节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按照优水优用、一水多用和重复使用的原则,实现各类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优化策略。另外,市辖区水源污染也比较严重,环境污染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造成水源水质恶化。因此,市辖区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应重视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而海安县、如东县、如皋市、启东市、海门市5县市的制约因素是城市外部支撑力,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服务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增加,维持区域居民高幸福感指数,重点提升道路交通服务。

4.2 优化综合承载力结构,发挥整体优势

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承载力和城市外部支撑力是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某一要素存在缺陷时,整体优势就难以发挥。所以,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不仅要考虑单一要素的突破,更要通过其它系统结构的优化提高整体能力。市辖区、海门市通过盘活土地存量,积极利用未用土地,提高资源承载力;如皋市、海安县通过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如东县、启东市依托大洋港吕四港发展港口物流业,利用沿海丰富的风能资源发展风电产业,提高经济承载力,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而提高南通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4.3 冲破行政区域障碍,促进南通的整体协调

首先,站在全局的高度冲破南通行政区域各自为政的障碍,制订统一的发展战略,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体系,树立全局观念。其次,进一步优化市、县之间、县、县之间的协调配合,对重大产业布局、区域之间错位发展等重大事项,加强调查研究,共同推进各项工作。第三,借助沿海大开发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沿海开发机制,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加强境内整体协调和利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协调好区域内部的关系及与邻区的关系,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诚信,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态文明。

摘要: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小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不断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不仅有助于城市的发展, 也有助于城市周边区域的整体进步。提高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 可以促进南通的可持续发展, 早日实现“崛起苏东, 融入苏南, 接轨上海, 走向世界”的目标。通过设计合理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 并根据综合承载力得分的高低提出如何提高南通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南通

参考文献

[1]傅鸿源, 胡焱.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 2009, (5) :27-31.

[2]牛建宏.“城市承载力”意指何方?[N].中国建设报, 2006-02-09.

[3]任通先.城市承载力研究进展浅析明[J].专题研究, 2009, (10) :48.

城市承载力 第2篇

6月30日,口市举办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招商推介会,推介会以“共谋新发展、共享新机遇”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原则,一批城市更新及新城建设合作协议签约,包括口七彩文化城项目合作协议、西部生态新城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口市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湖新城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等。

城市更新行动将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加强修缮改造,补齐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活力。

“东强、南联、西美、北升、中优”同建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聚集吸引力

口是口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该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交通枢纽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等“六个中心”为支撑,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口中心城区正按照“东强、南联、西美、北升、中优”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聚集吸引力。

按照“建新城、优老城、提能级、增水平”要求,去年,口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城市体检。根据发现的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城市安全等8方面“城市病”,口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等,谋划了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快速公交系统、韧性城市建设、滨河景观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老旧厂区活化利用、新型城建和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四个新城”建设等10大类、970个城市更新项目。

其中,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将对全市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摸排,合理确定改造内容,实行“一区一策”“一院一策”,统筹更新改造老旧小区道路、停车位、水电气设施等,完善养老扶幼、卫生服务、助残服务、健身休闲等社区服务设施,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

按照“大格局、分步骤、小组团、快落地”原则,今年将启动实施23个城中村改造,共分为

等6个片区,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捆绑打包,一体推进。目前,6个片区已分别组建推进专班,部分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已确定,近期将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实施主体。

老旧厂区活化利用,鼓励转变老旧厂房区域功能,积极向总部基地、商业综合体、文旅科创基地、消费体验中心、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转型。

围绕完善城市功能,严格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重点补齐教育、医疗、托育、养老及无障碍等服务设施短板,积极拓展城市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开展街区环境、街区设施及街区立面整治等工作。

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强化消防设施配套,补齐消防设施短板,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实施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因地制宜、集散结合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加快实施管网和泵站建设与改造;推进河道卡口段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满足城市防洪排涝和水安全要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和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疫情防控临时安置点建设。

针对交通建设方面的短板,口将着力构建外联内畅的“

”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东环路、联纺路2条城市高架路和东环高架路,构建高铁站、高速出入口、口机场的快速交通体系,构建南北大通道;实施联纺高架路,建设横贯东西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口路—口大街五岔口、南环路—口大街五岔口2座立交桥,打通城市堵点。建设口路、口路、农林路横跨口国道和口铁路立交桥,构建主城区东西部快速连接线。实施

等“三纵二横”城市快速公交系统。谋划建设发

北延4条快速连接线,促进主城区与组团区融合发展。建设

2条生态旅游大道,实现城市周边历史文化与景区互动融合,构建大旅游交通体系。

目前,口东环路高架桥、口路(跨口铁路和口国道)立交桥、南环路—口大街五岔口立交桥、口大街—口路五岔口立交桥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文本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城市快速公交人民路线路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东湖新城19条道路已完成初设的招投标工作,10个具备施工条件的路段已完成施工EPC招投标工作。

“保护更新、优化改造、拆除重建”并举

多方面政策支持城市更新项目建设

为规范城市更新活动,今年5月,口市政府出台《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提出结合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及建筑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取保护更新、优化改造、拆除重建等方式推进城市更新。

其中,保护更新方式,在满足保护要求前提下,对建筑进行维护修缮、环境整治,对建筑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周边环境进行功能优化、业态提升,但不改变建筑整体风貌、主体结构和重要饰面材料,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活动。优化改造方式,维持现状格局基本不变,坚持保护修缮和少量拆除重建,进行局部改建、功能置换、修缮翻新,或以改建加建为主实施整治改造;对建筑所在区域进行各种设施配套建设等,提升建筑价值,改善区域环境。拆除重建方式,对建筑结构差、安全标准低等不具有保留价值的非保护性建筑实施拆除重建,重建项目经充分论证后可依法依规适当放宽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允许建筑高度适度提高。

加快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口将从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土地方面,对具备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对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零星土地,以及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土地,可与周边用地整合实施,纳入整体改造范围,重点用于完善片区公共服务设施。更新项目在符合规划且不改变用地主体条件下,发展国家和省市支持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可享受按原用途、原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以5年为限,5年期满或转让需办理用地手续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规划方面,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大片区或多地块改造项目中,允许容积率进行不同地块、不同城市更新单元之间整体平衡。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适度提高产业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指标。利用既有建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可实行多用途兼容使用。鼓励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建设,科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鼓励老旧厂区转型升级,允许对原有建筑进行内部加层改造、增加连廊、电梯等配套设施。

不动产登记方面,城市更新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变动的,可通过房屋征收、协议搬迁、房屋买卖、资产划转、股份合作等方式依法办理不动产登记。

因风貌保护、建筑保护等需要,在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或者出让合同中明确应当予以保留的房屋,当事人可以在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时一并申请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也可与该国有建设用地上其他新建房屋一并申请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并在不动产登记簿中注明相关事实。

征收安置方面,更新过程中通过自愿参与、民主协商方式,可以采用等价置换、原地安置、异地安置、放弃房屋采用货币安置等方式进行安置。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征收补偿安置且符合住房保障政策的,优先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行政审批方面,开辟城市更新项目绿色通道,精简项目审批事项和环节,构建快速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对城市更新重点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从项目审批、土地供应、用地调整、方案制定、资源配给、财政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保障项目落地。

城市承载力 第3篇

关键词: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展望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群已成为城市和其他区域之间的重要组成形式,并逐渐地推动着我国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格局中最有潜力同时也最有活力的地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不完善

自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以来,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承载力概念,或者说该理念并没有完全成熟。无论从理论方面说还是从实践方面说,都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对承载力概念的认识不明确,只有及时地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调整。承载力概念在提出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受到批评和质疑,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承载力的争论。总的来说,承载力研究在理论基础、估算和调控机理这三方面都面临着一定困难性。首先理论基础上所面临的问题是承载力是否客观存在。其次估算方法面临的问题则是怎样建立起一个可以为决策服务的承载力估算方法[1]。而在调控机理上的困境则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承载力的不断上升。因此,承载力研究作为环境资源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仍然需要进行不断地研究。这种现状导致原本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承载力概念,反而更多的作为理论被应用与研究和探索,没有真正地为社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也没有提供更多有益的理论依据。

2.缺乏对综合要素承载力的研究

多年以来国内外对承载力的研究,普遍集中于对某些要素的承载力进行研究,尤其是在水土等资源上的环境承载力研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开始对环境承载力加以重视。每一个单一的要素所代表的承载力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但目前我国对资源环境系统要素的承载力综合量化研究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国外的相关研究也不多,国内仅有的几篇文献中对各种单一要素承载力进行研究,并没有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相互联系。所以,怎样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条件下,将发展人口、经济和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化的理论研究是十分重要的,需要进一步完善。

3.城市资源环境承载研究没有考虑区域开放性

在传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对人类的生态系统开放性并没有过多的做出研究,常常以比较封闭的思想来研究资源环境要素对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支撑的能力。但事实上区域系统通常都是由城市群或大城市周边区域系统组成。支持着这片区域发展和人口发展的物质条件,除了内部的必要物质和环境之外,更重要的则是通过市场来利用本区域之外的条件创造更多的资源。

二、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展望

1.多角度的进行城市群开放系统承载力的研究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单一因素承载力研究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在系统上来讲,对区域承载力进行综合性多角度研究是分必要[2]。城市群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人工系统,除了多角度的考虑资源环境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变量之外,同时还应重视各种系统条件下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对开放系统下的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探讨。

2.重视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整体性

城市群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区域整体。因此,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整体性的结构。可以说,城市群的发展过程是不同的城市区域结构之间的优化,同时也是这个地域资源优化的过程,再加上人类生产力和社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群区域的总资源能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相互协调,最终推动整个城市群整体性的发展。

3.重视科技、制度以及人文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当下阶段中不断地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研究已经成为重点内容。只有对此进行不断地研究和分析,才能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容量的问题,推动城市群健康发展。

4.做好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测量研究

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准确估算一定的时间段内的城市群资源环境所能支撑起的人口数量以及经济规模等有着一定的难度。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对城市群发展进行指导和实践,因此,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定量测算模型方法的研究中[3]。

5.重视城市群区域环境的联系性

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以及人类之间都有着十分复杂的联系,同时又相互影响着,其中某一个要素变化都会直接引起相关因素的变化,但每种资源的缺乏无法通过其他资源来弥补。所以,一定要重视起城市群与周围的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重视起生态保护,使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得到提升,以此来推动城市群的健康发展。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在当前发展也已经初具模型,同时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虽然当前在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研究做得仍然不够到位,但只要不断地改进,找到相应的对策,就一定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群的建设作出贡献。(作者单位:云南绿色环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邱鹏.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09(19):41—43.

[2]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02(05):52—53.

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第4篇

2008年广州国内生产总值 (GDP) 8215.82亿元, 常住人口1018.20万, 市区人口密度达到2738人/平方公里;加上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466.9万, 市区人口密度高达3994人/平方公里。其中, 主城区越秀区, 海珠区, 荔湾区, 天河区人口密度均超过10000人/平方公里, 尚不包括大量未登记的流动人口。人口的增长, 城市化发展, 使得广州市城市问题, 如环境污染, 城市贫困, 住宅紧张, 交通拥挤, 社会犯罪, 资源匮乏等愈加突显。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10) 》, 2010年广州市GDP将达到9500亿, 城市常住人口1090万人, 2020年规划人口1200万[1],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对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 全文分四个部分。其中, 第一部分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述评, 第二部分是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模型及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是对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及原因分析, 最后是结论。

1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述评

承载力最初是力学中的概念, 后被引用到种群生态学研究中, 表示某一生物区系内各种资源 (光、热、水、植物、被捕食者) 能维持某一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可用量化模型加以描述, 很快就被用于人口学、资源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成为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如区域的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等的评价。

半世纪以来, 国内外对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其一, 以短缺性资源, 如土地、水或关键矿产资源为基础的单要素承载力研究, 如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研究等。文献中以资源承载力研究为主, Allan在1949定义了土地承载力[2];20世纪70年代, 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计算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资源承载力[3];80年代中, 陈百明进行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的研究[4];杨晓鹏等完成了青海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5];邓永新等完成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资源的研究中[6], 许新宜等完成的华北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7]。矿产资源承载力研究方面, 比较有影响的是徐强等完成的区域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的研究[8]。

其二, 以区域资源环境等诸要素综合体为研究对象, 研究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相互关系的多要素承载力, 也称为综合承载力研究, 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Schneider将承载力定义为自然或者人工的系统吸收人口的增长或物质增长, 而不会带来明显的退化或破坏的能力[9]。严格的城市承载能力概念, 由K, Oh, Jeong于2002年定义, 认为城市承载能力 (City Carrying Capacity) 为一种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物质发展的水平, 能使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 同时不引起其退化和不可逆转的破坏[10]。国内这方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容量、城市规模的研究, 如乔建平[11]、吴文恒[12]、李王鸣[13]等。文献上包括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研究, 如许新宜[7]、唐剑武[14]。

值得指出的是, 2005年1月建设部下达《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 文件明确提出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由于国内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出现较新, 学者们对其定义与内涵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分歧 (罗亚蒙、吕斌、叶裕民、陈淮、葛剑雄) [15]。对整个城市系统承载能力的定量研究比较鲜见, 换言之, 国内外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大多处于定性描述, 鲜有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定量研究。

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 本文将城市综合承载力定义为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及相应的经济社会总量的能力。

2 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模型及指标体系

2.1 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模型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法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所谓状态空间法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 (图1) , 可作为定量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及承载状态的重要手段[16]。

本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突出人对特定资源环境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一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资源的消耗, 归为压力类;二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约束,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 减少人与自然界互动过程中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性, 使得承载体能够承载更多的人类活动, 提高承载体的相对承载能力, 在此作为潜力类。同时, 将资源存量, 环境容量等固有量作为承压类, 构成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图1) 。

由图1可得出城市综合承载力 (City Carrying Capacity, 简称CCC) 的数学表达式:

CCC=|Μ|=i=1nxir2 (1)

式 (1) 中, CCC即城市承载力值;|M|为代表城市承载力的有向矢量的模;xir为城市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处于理想状态时, 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 (i=1, 2, …, n) 。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各要素对城市总恶化承载力所起的作用不同, 状态轴的权重也不一样, 加权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式为:

CCC=|Μ|=i=1nwixir2 (2)

式 (2) 中的wi就是xi轴的权。由于现实的城市承载状况同状态空间中理想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并不完全吻合, 其偏差值可作为定量描述城市综合承载状况的依据。通常, 城市综合承载状况有超载、满载与可载三种情况。城市综合承载状况的计算公式为:

CCS=CCC×cosθ (3)

城市综合承载状况和城市综合承载力之间存在以下的关系:

|CCS|>|CCC|超载;

当 |CCS|>|CCC|满载; (4)

|CCS|>|CCC|可载;

2.2 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本文遵循综合性, 可操作性, 可比性, 区域性原则, 对压力轴、潜力轴、潜力轴分设相应的指标进行表征, 提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2.2.1 压力指标的确定和说明

压力指标反映人类为谋求自身发展和获取更多的社会财富而对承载体施加的压力, 即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增强、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引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本研究借鉴生态足迹分析法建立压力指标体系, 将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引入生态足迹模型, 称为改进的人均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nm[17]及其学生Wackernagel[18]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ef=rj·∑aai=rj·∑ (ci/pi) (5)

ef为人均生态足迹;aai为人均第i种消费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cii类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i类消费项目的全球年平均土地生产能力。同时, 出于慎重性考虑, 在生态足迹计算时还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公式, 即 (5) 式, 可以计算出每一年的改进的人均生态足迹。与通常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不同, 考虑环境污染因素计算生态足迹时, 本文将一定区域内治理环境污染所需要占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因子参与计算, 通过将一定区域内每年治理环境污染所需要的费用折算成为该区域当时可以购买的粮食总量, 进而转化为耕地面积进行生态足迹的计算。这里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包含废水排放量 (含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工业废弃物排放量 (含二氧化硫、粉尘和烟尘) 及固体废弃物 (含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 , 治理环境污染所需要的费用指所有污染排放物都得到治理并达标排放情况下所需的费用。

2.2.2 承压类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承压类指标体现在某一时期, 某种环境状态下, 某一区域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本研究中, 承压类指标包括环境容量和资源存量指标。

对承压类指标的选取做些说明:大气环境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氨氮是化石燃料燃烧的典型大气污染物, 也是大气环境质量的限制因子, 故研究中选取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含量, 作为大气环境评价指标。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 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使受纳水体的污染物在水体的浓度不断降低, 逐渐恢复原有水质。化学需氧量是国家环境保护部水体污染总量控制的唯一指标, 氨氮是城市最常见的污染物, 因此选取化学需氧量环境容量和氨氮环境容量作为水环境的下一级指标。水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研究中选取人均水资源量作为三级指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均环境生态状况。

2.2.3 潜力指标项的选取及说明

潜力指标选取考虑能够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指标项, 是城市社会经济, 资源,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项。本研究潜力指标分为资源利用效率, 环境潜力, 经济潜力, 社会发展潜力四大类。

(1) 资源利用效率。

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无疑可以提高承载能力, 研究中选取石油、电力、煤炭等具有代表性、消耗巨大的资源项作为三级指标。

(2) 环境支持能力。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是否合理,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物质条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反映了人们在废气, 废水, 固体废物等三废处理中做出的努力的成果。

(3) 经济支持能力。

恩格尔系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说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

(4) 社会支持能力。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 一定规模与一定素质的人口极为重要, 人口素质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可持续发展, 科技在提高城市承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 区际交流也可以改变和缓解一个地区的承载压力。本研究选择现有统计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比重”和“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指标, 反映评价城市高层次人才、城市卫生资源状况;指标中全社会货运周转量是区际交流指标, RD经费占GDP的比重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投入情况,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反映城市交通状况。

2.2.4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鉴于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衡量城市综合承载状况时, 各具体指标反映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具体侧重点不同, 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总体目标所处的层次关系不同等原因, 在使用其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衡量时, 须对各指标实施赋权处理。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值。

3 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

3.1 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计算

本文采用2002—2007年的数据对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 (CCC) 进行研究。CCC (City Carrying Capacity) 的计算关键是理想指标值和权重的确定, 在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理想值确定中采用参照法, 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将广州自身作为参照系, 选取广州历年来指标值中最好的值作为理想值。另一条是选取与广州经济发展情况相近的城市作为参照系, 来确定理想值。根据广州的实际情况, 研究中选择2008年人均GDP和广州相近的国内城市作为参照城市。2008年广州人均GDP达到11696美元, 上海为10529美元, 北京为9075美元, 三个城市间有很大的参考性。研究中选择北京和上海作为计算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参照城市, 确定指标的理想值。

将理想指标值和权重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代入 (2) 式计算可以得到, 2002—2007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 (CCC) 的矢量模的值为1.3559。需要说明地是, 这里计算得到的值是相对值, 计算得到的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承载状况值都是矢量模的值, 下文同。

3.2 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状况的计算

根据《广州统计年鉴 (2003—2008) 》数据, 以及附表2权重值代入公式 (2) 计算得到2002—2007年广州城市综合实际承载状况值。

计算结果表明, 2002—2003年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处于可载状态, 尚有承载空间, 承载潜力分别为0.154, 0.054;2004年超过临界值。在此之后, 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情况处于超载, 且超载状况愈来愈严重, 到2007年超载16.7%, 接近严重超载 (20%) 水平 (表1) 。

从城市压力指标看, 2002—2007年间广州城市压力在不断增大, 仅在2006年稍有下降, 其他年份压力值都呈上升态势。考察期内广州市承压类指标数据显示, 人均二氧化硫环境容量, 人均化学需要量环境容量, 人均氮氧化合物环境容量, 人均水资源等指标值不断下降, 且人口密度增加;从承压指标值综合计算结果看, 2002—2007年广州市承压能力逐年减弱。另一方面, 计算结果同时显示, 考察期中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潜力在不断增强, 城市承载潜有所增大。但综合结果, 考察期广州城市承载潜力上升力, 不及城市压力增加与承压能力的减弱, 导致城市综合承载状况逐年恶化 (表2)

注:表中负号值表示减少。

3.3 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影响广州城市综合承载状况主要因素,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 对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变量进行分解 (表3) 。

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97.753%的前三个主成分, 根据其对应的特征值分别求出其特征向量, 计算出各变量在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 经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得出旋转主成分矩阵 (表4) 。

由表4可见, 第一主成分中载荷值在0.8以上的因子, 主要包括人均二氧化硫环境容量 (0.957) , 人均氮氧化合物环境容量 (0.959) , 人均化学需要量环境容量 (-0.939) , 人均氨氮环境容量 (0.953) , 人均水资源 (0.961) 等, 均属于承压类指标。也就是说, 第一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承压类因素, 压力指标改进的人均生态足迹 (-0.995) , 潜力指标的第三产业比重 (0.840) ,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0.884) 是第一主成分承压类指标的补充。

第二主成分高载荷值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0.983) , 人均道路面积 (0.824) , 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 (0.878) 等均属于潜力类指标。这表明第二主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潜力因素。

第三主成分只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 (-0.806) 指标上具有很大的载荷, 反映着社会支持能力在城市综合承载力计算中的作用, 是第二主成分潜力因素的补充。

本文计算中, 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高达73.592%, 对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影响举足轻重。不言而喻, 在特定的区域中, 环境容量, 资源存量是确定的, 人口总量对城市承压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 本研究结果显示, 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 是广州市城市承压能力逐年减弱最重要的原因。

城市压力类指标, 即“改进的人均生态足迹”变动, 取决于人们消费的资源量和环境污染量。从本研究的计算结果看, 考察期广州市城市压力的增大, 主要来自资源消费量增长过快, 环境污染量变动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概言之, 尽管随着广州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 2002—2007年广州城市综合承载潜力有所增强。从主成分贡献率分析角度看, 广州市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以及相应的人口增长产生的资源过度消耗, 是造成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状况不断恶化的根本性原因。

4 结论

本文采用城市综合承载力模型研究所得基本结论为, 2002—2003年, 广州市综合承载状况处于可载状态, 尚有少量承载增加空间。但从2004年起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 到2007年已接近严重超载。这表明, 广州市快速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从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看, 城市综合承载力模型承压类指标中的人均二氧化硫环境容量, 人均氮氧化合物环境容量, 人均化学需要量环境容量, 人均氨氮环境容量, 人均水资源量, 城区人口密度, 以及压力类指标的改进人均生态足迹是影响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过快城市人口增长, 伴随人口上升对资源的过度消费是导致该市综合承载状况严重超载根本性原因。

为了提高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 本文建议: (1) 广州市需要严格控制广州城市人口数量, 减轻对环境资源的压力,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这是改善城市综合承载状况最有效的途径。 (2) 加快广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增强城市承载潜力。 (3) 加快完成广州市配套截污工程和管网收集系统建设, 确保污水稳定排放达标, 污水处理率达到要求。重点解决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 并合理调整设施, 解决目前部分设施超负荷运转。

城市民俗文化承载新中国梦 第5篇

摘 要: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之下,中国紧跟时代的发展,习总书记也提出新的指导思想中国梦。中国梦作为新一代人的伟大梦想,是要弘扬中国精神、民族文化,使文化大花园百花齐放。在新时代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一定会带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繁荣。扬州剪纸的民族特征为伟大的中国梦奠定文化基础,充实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让中国梦的主题与扬州剪纸艺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深入地挖掘出扬州剪纸的制作步骤及制作技巧,提升扬州剪纸的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扬州剪纸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将伟大崇高的中国梦融入剪纸艺术中同时赋予扬州剪纸艺术新的内涵,这是扬州继承与发展的一大出路。扬州剪纸虽然历史悠久,但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做工精细却缺乏创新性,总是剪一些习惯性的题材,如花卉、人物,极少有中心的意义。2002年中国剪纸博物馆在扬州落成,为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03年政府对其进行了抢救工作,出版了《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剪纸艺术虽然有了转机,但仍然非常的危险。2006年扬州剪纸艺术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加有利于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关键词:扬州剪纸;中国梦;继承民间艺术;发展

扬州剪纸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追溯而上已有了大约三千多年的时光磨砺,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以淮河为界限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剪纸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分成南北。由此,剪纸艺术也衍生出了三个流派,扬州剪纸就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条。扬州是剪纸流行的最早地区之一。隋炀帝时期剪纸便在扬州非常流行了。京杭大运河修建之后隋炀帝三下扬州便把玩了剪纸艺术。据说当时隋炀帝下江南时有一次在扬州的上林苑中见到一片冬日的景象,隋炀帝玩心不减便令宫女仿照民间剪纸将锦稠剪为盛开的花和树叶,将其点缀与枯树之上,再将池水中的冰块击碎剪出睡莲等,以营造一种春日的景象,用于赏心悦目。一方面这是帝王奢侈生活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折射出扬州剪纸的精美以及栩栩如生的图案。这种劳神伤财的方式虽然不得赞赏却造就了一种民间艺术,之后便开始流行于民间。普通大众虽然没有隋炀帝的奢侈生活,却也将扬州剪纸贴于窗户之上以求装饰之效果。扬州剪纸的艺术特色灵动于剪纸之上,剪纸的线条秀丽绵长、图形案式形象生动、构图雅致。扬州剪纸工艺精巧,符合南方的审美,也反映出了扬州地区温婉秀丽的景象,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

古时扬州地理位置优越剪纸兴起较早,后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经济更加繁荣,文化上也随之兴起,剪纸艺术便是百花中的一朵。扬州剪纸几经兴衰,剪纸真正的发展便是在纸的发明之后。它最早起于魏晋时期,不论是艺术形式还是功能上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运用。隋唐五代时期各方面发达,剪纸艺术也发展繁荣,“立春日,俗问熟剪彩为燕子”。《隋记》也记载了扬州每逢佳节年岁便会用剪纸来装饰,我国古代大诗圣杜甫便在诗中《彭衙行》中写出“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的诗句,可见当时剪纸运用得十分广泛。清朝时期剪纸艺术也迅速的发展。清代时期的扬州来自安徽地区的盐商大多到扬州定居,商业发达,大多生活糜烂,讲究穿戴,小到卧室床榻的布置大到客厅会面的布置都以绣花为美。在婚庆做寿过年喜庆之时更加铺张,所以绣花的样式更加多样,剪纸的类型也更加丰富,这种风气便一直影响到了民间,为此以此为生的民间剪纸艺人就更加多了,这是扬州剪纸的兴起原因之一。其二是当时“扬州画派”的影响,民间艺人受文人情趣和笔墨诗意的影响,艺人讲究“剪中有画”。此时的剪纸耐人寻味,剪出的花鸟鱼虫纤巧细腻,柔媚生动。据传,嘉道年间有着一批著名的剪纸艺人,最为突出的包均有着“神剪”之誉,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任它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柳恐不如。” 扬州灯彩自古就很有名。明清时,扬州灯彩盛况空前,品种有夹纱灯、走马灯、琉璃灯、料丝灯、绸绢灯、纸灯等。灯的形状有常见的动物以及植物,其装饰手段多采用吉祥图案,剪纸平贴,特别是走马灯,内里转动的形象,均用纸剪成,可见当时扬州剪纸的广泛。然而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渐渐衰落,中国慢慢从运河时代走向陆路时代,剪纸艺术也开始逐渐衰落。要想扬州剪纸艺术重新繁荣起来,就需要与现在的流行趋势和审美视角结合起来。

扬州剪纸涉及各个方面,花卉蝴蝶,人物形象,无不精巧动人。优秀的剪纸作品蕴含着民族文化和艺术精华,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生存和发展中总结保留的生存观、哲学观、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物化体现,孕育以扬州剪纸为内容的新的艺术内涵。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从扬州剪纸的新题材出发。

中国梦的提出可以作为扬州剪纸的另一大主题,将中国梦进行实物化,拟人化,更好地呈现出这一主题思想,扬州剪纸也可以利用中国梦的提出重新走入大家的视野。扬州剪纸艺术本身也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例如在题材上,艺人们最常用的题材就是传承的繁华花卉和扬州画派中的扬州八怪,又可能是扬州的旅游景点形象,缺乏创新,“老剪老题材, 老题材老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也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随着现代生活中产品设计的日益多元化, 必然就要求了创作者的艺术视野要更加宽广。一方面要吸收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精髓;另一方面又要综合当代艺术和现代人的审美。因此只有立足社会生活,将传统因素和当前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才有可能为现代设计艺术领域创造出一条成功之路。将扬州剪纸和中国梦思想的结合便是一种时代的新变化。

二、从扬州剪纸的继承者出发

现如今了解扬州剪纸的中小学生也越来越少,孩子大多注重于文化课的学习,对于这些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知道的大多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接触最多的也就是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教着剪的几个窗花罢了。扬州剪纸的传承人就是一大问题,早期的剪纸大多为女性,一开始是属于女红这一块的。随着后期的发展男性也渐渐进入到剪纸的行列中来,不同的传承人就拥有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女性传承人的剪纸大多温婉柔和,而男性的剪纸风格则趋于豪放和大胆,剪纸中包含着每个人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与其相同的是,每个时代的剪纸应该要具有不同时代的风格和特点,可以彰显每个时代不同的风貌。在扬州剪纸的继承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让扬州剪纸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学校可以举办一个剪纸墙带孩子们去参观了解,激起他们对于剪纸的兴趣,让扬州剪纸艺术融入更加鲜活跳动的生命。

三、从扬州剪纸的实用性来说

在南方的剪纸中有不少也是记录了中国的近代史,比如说鄂州的花样剪纸就很具有代表性。鄂州有反映抗战时期的剪纸,辛亥革命时的剪纸,这些花样剪纸不但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状况,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并且这种剪纸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艺人们在花样的剪裁上进行创新,使得这一剪纸至今延续,民间工艺需要这种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思想。剪纸不仅仅是贴在窗户上的简单装饰,更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审美情趣,也可以体现出当时的时代风貌。剪纸艺术在当下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与现在扬州剪纸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首先是材质上的问题,一种简单的纸质的缺点在于不利于保存,由于是染的色,颜色也不利于保存,加之现如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剪纸这种民间的手工艺也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扬州剪纸的实用价值也不高,适用于装饰审美用,但是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国内外的商品进出口更加频繁。国外的实用主义慢慢进入国人的心中,墙纸等方便便宜的装饰材料也迅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使用的人也渐渐变多。扬州剪纸的发展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扬州剪纸的转变可能是其重新发展起来的一大机会,但也可以转向实用性与审美性和谐的统一。扬州剪纸的花样可以用于现在非常流行的装饰画,将扬州剪纸这一民间艺术深入人心,赋予扬州剪纸一个有意义的中心主题,使得扬州剪纸不单单是一种审美用途而是更加具有意义、实质内容更加的充实。扬州剪纸的材料也不能仅限于彩纸等,可以将其花样放于各种使用物品上,使其更加简单、可以保存,早在1959年我国还发行了邮票《剪纸》特种邮票,现如今邮票也并不多见,当时的剪纸邮票大多也都是用来收藏使用,剪纸的推广也仍未有效地去实行。扬州剪纸可以向鄂州剪纸学习用来建设城市的市容并且推广扬州的文化。

扬州剪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记载和延续了前人的智慧。扬州剪纸画面精致,内涵丰富,便于携带,并且开发的成本不高,具有极好的开发前景。我们该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开发利用,创造出新的剪纸题材,传承给优秀的剪纸继承人,提高扬州剪纸的实用价值。以扬州剪纸为例,用全新的思想和眼光去开发和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手工艺。

参考文献:

[1]贾涛.扬州剪纸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大舞台,2011,(12).

[2]刘静宜.扬州剪纸艺术研究[N].河北大学,2013

[3]谢金之,张春霞.扬州剪纸艺术的发展及其现状思考[J].设计艺术,2013,(01).

[4]贾涛.扬州剪纸造型艺术特点[J].美术大观.2012,(06).

[5]朱晓红.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6]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7]辛晓明,柏程伟.扬州剪纸的审美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3,(24).

[8]扬州工艺美术志编委会.扬州工艺美术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9]汤艳艳.浅议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J].现代企业教育,2006,(17).

[10]陈颖.扬州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美与时代,2011,(01).

[11]王念祥.民间老剪纸[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

[12]金晖.剪纸艺术:从传统到当代语境[M].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13]朱翔,陈婷.玲珑剔透的未有,一剪之巧夺天工——论扬州剪纸工艺特色[J].艺术百家,2008(s2).

[14]罗蔚文,周任如.张永寿的剪纸艺术[M].扬州大学学报,1985,(04).

[15]张中波.论民间艺术的会展开发[J].艺术百家,2014,(04).

[16]顾浩,周军.扬州民间剪纸在当下社会的命运[J].装饰,2006,(07).

[18]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上、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19]何红一.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张梦甜,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城市承载力 第6篇

随着雾霾天气近期的不断出现, 城市环境问题又再一次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 城市生态承载力的限度确立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迄今为止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尚没有统一, 研究人员已从各自不同的领域来探讨研究城市生态承载力, 由于不同领域研究方法的多变性, 使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承载力阈值的选取、指标的定量化选取等多方面存在分歧, 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完善和统一。

1 相关概念

1.1 承载力

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破坏时可承受的最大荷载能力, 是力学概念中描述发展限制程度的常用概念。

承载力的概念起源十分久远, 有的学者认为源于生态学, 有的学者认为源于古希腊的力学, 也有的认为源于工程地质学、人口统计学等。1798年发表《人口原理》并提出“人口论”的英国人口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更是将人们引入了人口与环境承载的思考中。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过程如图1所示。

1.2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恢复能力和自身的调节能力来平衡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容纳能力 (即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的阈值) , 包括资源安全承载力、环境安全承载力、社会系统安全承载力。

2 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研究

2.1 国外生态承载力研究概况

1921年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上人类生态学者帕克和伯吉斯准确的提出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 指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 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1]。1986年, Catton首先给环境承载力下了定义, 逐渐国外的一些学者便把它扩展成为生态承载力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 在不损害该区域环境的情况下, 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人类最大负荷量。20世纪90年代初, 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瓦克纳格尔 (Walker Nagel) 提出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的概念, 并于1996年完善了生态足迹模型和分析计算方法[1], 在这一时期国外对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也趋于多样化。

2.2 国内生态承载力研究概况

王家骥认为生态承载力是自然体系调节能力的客观反映[2];自然体系的自我恢复能力决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高吉喜提出的生态承载力是指各种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 以及区域内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发展能力[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张传国提出了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承载力概念[4], 绿洲系统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弹性力大小, 在不危害绿洲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是由绿洲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决定。程国栋[5]定义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科学, 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支持能力越强, 生活在城市的居民生活环境越稳定越健康, 反之, 生活环境受到破坏, 人们的生活条件就处于危险的边缘, 社会也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状态, 使城市的安全受到威胁。除此以外, 王景福等[6]对涪江流域绵阳段的承载压力度进行分级评价, 还对该流域的综合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详细的评价;李金海给出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 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的估测方法, 并且以丰宁县为例, 研究确定了自然系统最优生态承载力的依据。

3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从指标的定义、计算、收集等都必需有科学依据为依托, 这样的指标更可信、更权威、更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可行性原则: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涵盖的方面颇为广泛, 指标的选择需要有据可查, 不可盲目选取。及时性原则:指标可以直接体现出生态系统近期的变化规律以及波动情况。适应性原则:指标体系中所包含的指标是能够有针对性的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特性。完备性原则:指标能在长时间内全面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功能, 同时兼顾生态系统压力与承载力两个方面。

3.2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构建原则, 综合考虑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特性, 本文构建的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指标体系包括1个总体指标, 3个分级要素和27个具体指标, 如表1所示。

3.3 指标说明

根据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 将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划分为资源安全承载力、环境安全承载力和社会系统安全承载力三个分要素, 每个分要素承载力涵盖压力指标和支撑力指标两大类。压力指标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变量 (即需求压力) , 需求量越大, 城市发展的制约性越强, 面临的压力也越大;承载力指标是指发展变量 (即供应能力) , 城市对某要素的供应越多, 城市的发展空间越大, 承受压力的能力越强, 越有利于承载力的提高。

资源承载力反映城市自然资源状况, 其中包括8项具体指标, 4项属于资源消耗类指标, 反映城市对资源的需求量, 4项属于资源供给类指标, 反映城市对资源的支撑能力;环境承载力反映城市环境情况, 其中包括10项具体指标, 5项属于环境污染类指标, 反映城市污染状况, 5项属于环境治理类指标, 反映城市环境治理和自我恢复能力;社会系统承载力反映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情况, 其中包括9项具体指标, 4项属于经济活动强度类指标, 反映城市经济活动强度, 5项属于发展能力类指标, 反映城市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评价模型的构建

根据生态指数法建立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指数计算方法:F=P压/P支。其中, F为生态承载力指数;P压为生态承载压力指数;P支为生态承载支撑力指数。其中, Ci, Cj分别为第i项、第j项指标的权重;Wi, Wj分别为第i项、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数值范围等各不相同, 所以需要将其进行标准化) 。Ci, Cj的数值越大, 代表指标权重越大, 在生态承载力评价系统中的重要程度越大。

3.5 评价结果说明

计算得出的生态承载力指数越小, 说明城市的发展空间越大, 其中分为:F<1, 城市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状态, F越小城市的发展空间越大, 承受压力的能力越强;F=1, 城市生态安全处于警戒线位置, 城市满载, 城市没有发展空间;F>1, 城市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状态, 城市发展超负荷。

4 发展方向

在我国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已经从起初的静态研究逐步转变为动态预测, 并且越来越趋于模型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逐步提高, 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也逐渐应用到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研究中, 不但提高了承载力标准化的合理程度, 还为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持。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可实施执行化将为今后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5 结语

论文尝试定义了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概念, 不仅根据构建原则确立了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体系的分级指标, 还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期望可以为今后的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实际研究应用提供良好的开端, 为城市安全规划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以便于城市安全的合理规划与建设改造, 为城市的发展指明方向。

摘要:根据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尝试定义了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概念, 确立了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的构建原则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推动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基础研究,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安全规划提供可执行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

关键词: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研究概况,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文魁, 祝尔娟.京津冀发展报告——承载力测度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28-32.

[2]王家骥, 姚小红.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环境科学研究, 2000, 13 (2) :44-48.

[3]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张传国, 刘婷.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驱动机制与模式的理论探讨[J].经济地理, 2003, 23 (1) :83-87.

[5]程国栋, 张志强, 徐中民.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 2001, 21 (11) :1918-1926.

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第7篇

据统计2005年底中国城市人口已由1980年的19%增长到43%,预测2020年达到50%左右。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也导致中国的城市化地区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以及生态恶化等问题的发生。据建设部2009年统计,中国有11个省(市)的100余座县级以上的城市缺水而且严重缺水城市已占56%。这也表明中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持续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1]。因此,在中国城市化地区的生态与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对水资源的承载也是中国当前水利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目前,在对水资源的承载力的研究上,不同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区域的而有着不同研究方法,这也使得在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和理解上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城市化水资源承载力而言,其主要还是强调的是城市化地区的水资源对该地区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及生态与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或“最大支撑规模”[2],而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得城市化的地区的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进而能够解决城市化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本文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地区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城市化地区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的原则,而在维护其生态以及环境的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根据当时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所能够支撑的最大的社会经济规模将其成为城市化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

2 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由上文的中国的城市化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以及定义我们可知,要研究城市化地区的水资源的承载力,那么就应该从城市化对水循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这三方面来具体地展开研究,下面就对此做个简单的分析。

2.1 城市化对水循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城市化地区中,由于有着高强度的人类活动,这使得城市化地区的地表之中的不透水层面积开始不断增大,而加之在生产生活取用水量增多以及城市化地区的地下水过度超采等,这导致城市化地区的降水、蒸发、入渗、产流、汇流等自然水循环的特性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而形成了“自然-人工”水循环过程[3](见图1)。

不仅如此,中国的城市化地区人类活动对“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的系统有所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化人口密集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水量以及污水排放量增加,而造成了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凸现,以致于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加剧[4]。因此,这也使得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系统和生态与环境系统的影响也开始逐步升级而形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水资源以及生态与环境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促进局面(见图2)。

2.2 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分析,主要可以从其有限性,动态性以及多目标性的这3个主要特性进行阐述:

a)有限性。这主要指的是在某段特定的时间内,城市化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是受到其地区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以及生态与环境还有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其科技水平等等方面的限制;

b)动态性。城市化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社会水循环过程中,其会受到当地的经济杠杆的作用,而使得其地区的水资源会始终向地区的用水效率较高的行业进行流动,使得能够造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实力增强。另外,由于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使得城市化地区的各行业的节水能力也逐步增强,会形成单位的产值用水量降低,而水资源承载力提高的局面;

c)多目标性。多目标性,首先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城市化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涉及面广,其主要涉及到了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等方面。其次,城市化的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目标是“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于其的研究要做到兼顾目标下的各系统可承载和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2个目标,而这是复杂多目标综合分析的过程。

2.3 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模型

对于城市化地区水资源的承载模型的分析主要以计量模型为主,而其是1个目标综合分析、“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互动关系、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水资源循环转化、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可承载判断6大个模块。而其中综合评价采用多级灰关联评价[5],下面就从数据上对承载的模型进行分析探讨。

2.3.1 目标函数

城市化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是城市化启迪的水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社会经济发展规模”。而人口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可将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定为目标函数。

其表达式如下:

式中,P人口为人口数量,人。

2.3.2 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地区水资源循环转化模块的数据分析

a)那就是做到对城市化的地下水、地表水蓄水量的变化量,降水量(P);区外调水总量、入境水量和出境水量、总蒸发量(E)、总消耗水量的平衡分析,其总水量平衡方程:

b)对城市化地区的可利用水资源量计算方程的分析。其方程为:

也就是做到可利用水资源量(Q可利用)、区域内自产水资源量(Q自产)、地下水资源量(Q地下水)、区域内再生水可利用量(Q再生水)、区内自产水资源综合利用系数(α1)、入境水资源综合利用系数(α2)以及地下水资源综合利用系数(α3)的平衡计算。

2.3.3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模块

要做到工业生产总值(Y工业)、农业灌溉面积(A农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K工业)农业灌溉面积增长率(K工业)、人口增长率(K人口)以及城市化水平(UL)的有机联系,以下是其表达式:

2.3.4“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互动关系模块

这个模块的分析主要是社会经济-水量关系方程、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关系方程以及生态与环境-水量关系方程的分析。

a)社会经济-水量关系方程。也就是做社会经济用水量(W社会经济用水)、工业用水量(W工业)、农业用水量(W农业)和生活用水量(W生活)的平衡以及GDP与工业用水定额(Q工业)、农业灌溉用水定额(Q农业)和城镇(Q城镇生活)、农村人均用水量(Q农村生活)的平衡,下面是其表达式:

b)做到对污染物综合消减率(L)、污染物排放总量(W污染物)、污水排放量(Q污水)及污水处理率(β)的联系的分析;另外还有污水中某污染物处理后(C处理后)和未处理时的浓度(C未处理)、地下水降幅(△H)之间的关系分析,下面是表达式: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地下水开采量:

c)生态与环境-水量关系方程。也就是建立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水量关系用于计算最小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下面是其表达式:

式中,km为地下水开采系数;k目标为地下水开采系数控制目标值;W污染物m为控制断面污染物总量;C目标为污染物浓度的目标值。

2.3.5 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模块

其中对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T)可表述为:

式中,S(T)为社会经济发展质量,W(T)为水资源质量;E(T)为生态与环境质量;β1、β2、β3为权重系数,均取1/3;T为时段,一般为年。

2.3.6 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可承载判断模块

其模块判断主要可以从以下的3个方程进行。

水资源可承载:

生态与环境良性发展:

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就中国的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而言,这是一项涉及到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水循环、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工程,而且这也是一项多目标多系统分析与预测的过程。因此,在以中国的城市化地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科学的调查以及分析中国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的影响以及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而建立中国的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对于中国当前的社会而言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经济效益的。

摘要:叙述了城市化对水循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这三方面,对城市化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进行研究,建立起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而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化地区,水资源,内涵,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丽娟,郭怀成,陈冰,等.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2000(2):20-23.

[2]惠泱河,蒋晓辉,黄强,等.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2):191-198.

[3]夏军,王中根,左其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6):786-794.

[4]左东启,戴树声,袁汝华,等.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6,7(4):367-374.

城市承载力 第8篇

关键词:锦州,城市化进程,资源承载力,影响,对策

一、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 迄今为止, 对于城市化的概念一直没有完整统一的解释, 比较有代表性的阐述是: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是指由农业 (第一产业) 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 (第二产业) 和服务业 (第三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 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人口职业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二) 城市化的特点

综合起来看, 城市化应该体现四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第二是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第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第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第五是体现不同阶段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进化程度、经济发展程度甚至可以反映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实力。城市化水平的一个主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 为反映出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程度, 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这个阶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期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 这是一个加速的阶段, 锦州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加速的阶段;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就基本上稳定在70%至90%。

二、从人口角度对锦州城市化水平的估量

(一) 辽宁锦州市概况

锦州市是有着1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 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 扼“辽西走廊”东端, 南邻渤海, 被依松岭山脉, 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又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 为古往今来南北通行的重镇与商埠,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总面积为10301平方公里, 总人口302.5万人。境内山脉连绵起伏, 北部多低山丘陵, 南部为滨海平原, 有105公里的海岸线。

(二) 从人口角度对锦州城市化水平的估量

锦州市是辽宁省省辖市, 是辽宁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是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 锦州的发展与建设, 一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地区。本文从人口数量角度, 根据2012年辽宁省锦州市统计年鉴数据, 获取近10年来锦州市人口、农村人口、非农村人口等相关数据, 计算城市化进程情况, 为后面对策分析提供依据。见表1。

注:表中数据来自2012年锦州统计资料。

从得出的城市化水平 (从人口角度) 的数据来看, 锦州的城市规模较小, 城市化率从2003年至2012年间变动不大, 处于34.50%-36.17%之间, 反映出城市化发展进度较慢, 一直处于中期阶段。

三、锦州城市化进程对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目前,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发展还将处于一个不断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 辽宁锦州也将迎来城市化发展的快速发展期。城市化对锦州资源承载力都具有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面的, 一方面能体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城市化发展会消耗大量的资源, 资源承载能力下降, 对城市生态环境也带来不利影响, 具体如下:

(一) 正面影响

城市化不可避免地会占有和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更趋于集中, 这种集约的发展方式, 规模经济越发突出,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降低发展成本。城市化的这种正面影响, 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可能。在城市化过程中, 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政策干预、环保投入和清洁技术的推广使用, 控制资源消耗, 增强资源承载能力, 提高资源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

(二) 负面影响

锦州城市化的发展对资源承载力的负面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直接消耗资源量增加。无论是人口增长、空间扩张, 还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意味着锦州市对资源需求的增长, 需要开发利用更多的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 扩大资源利用规模, 从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损耗;二是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居民会向环境中排放的各种废物增多, 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质量下降, 市区绿化用地等资源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会不断下降;三是会出现恶性循环。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降低了资源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 降低了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投资环境的竞争力, 从而反过来会抑制城市化进程。

锦州正处在在城市化中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人口更加向城市集聚, 城市规模快速扩大, 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进入快速增长期, 资源环境消耗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 在城市化进程中, 需要通过政策干预、经济和技术手段达到最优的资源开发价值、最优的污染控制水平, 使城市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资源与环境效益也最大化。

四、增强锦州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承载能力的对策

(一)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 治理水土流失, 防治荒漠化, 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 建设锦州秀美山川。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锦州城市化进程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 这方面的建设措施包括:一是植树种草, 治理水土流失。锦州境内山脉连绵起伏, 北部多低山丘陵, 山丘面积大, 水土保持十分重要, 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以及继续采取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政策, 扩大森林植被面积, 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还应改变人工林树种单一的局面。在造林的过程中, 应提高生态林和薪炭林的比重, 适当减少经济用材林的比重。特别是在山区, 选择的树种是否能有较强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等。第二, 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上, 首先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打造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能源、旅游农业、农业物流产业等“五大”产业结构, 形成区域性布局。其次,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以黑山庞河、北镇沟帮子、义县七里河、凌海大有等经济区为主体, 突出特色产业, 构建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最后, 围绕蔬菜、水果等产品生产专项建设, 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 建设特色产业建设工程;开拓生物育种产业、生物质秸秆深度开发和休闲农业产业, 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生产条件, 采取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生态农业工程等等。为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 这些措施会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资源,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提升农业竞争力, 从根本上来适应土地资源承载有限的状况, 解决资源承载力面临的问题。

(二)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城市功能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 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主要包括交通运输, 机场, 港口, 桥梁, 通讯, 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 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 它是一切企业, 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锦州在基础措施建设上应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优化空间布局。锦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全面启动, 沿海经济带、龙栖湾海洋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十里商街、城市水系等10项重点规划编制完成。在此基础上, 还应聘请各方专家, 科学研讨和论证, 确保形成覆盖锦州全域的规划体系,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提升空间价值。其次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锦州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早已形成。但同时锦州已有千年历史, 和其他很多城市一样, 随着人口增加, 车辆陡增, 老城区交通拥堵突出。为提高市区交通承载能力, 下一步的建设应完善市内道路交通网, 拓宽路面, 增加立交桥数量, 舒缓市内交通压力。再次, 做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 注重城区绿化、河流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等工作。最后, 也要关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关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污水处理设施、新建绿化新村、硬化村内道路等。

(三) 重视科技,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设节能型城市

锦州加快建立和完善工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实行产学研、农科教有机结合, 使科研成果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优化锦州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生产节能;大力推广节能措施, 促进建筑交通和生活节能。

(四) 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工作, 建立新型城市管理体制

一是严格执行锦州有关珍惜动植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管理办法, 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使管理具有操作性。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执法监督工作, 坚决取缔野蛮猎野生动物和林木乱砍滥伐的行为。二是建立新型城市管理体制, 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的网格化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古蕊, 赵东霞.沈阳市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2 (10)

[2]蔡卫红.福建相对资源承载力比较分析[J].发展与研究, 2012 (9)

[3]刘春艳, 衣保中.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 2011 (1)

城市承载力 第9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多,过往的游客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所以城市旅游社会承载力的衡量已成为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1963年Lapage首先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F·Lawson D在《旅游和休闲的发展:旅游资源评价手册》一书中,探讨了旅游容量的问题。而我国在80年代初赵红红首次提出了旅游容量问题。刘振礼在旅游容量计算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崔风军等人提出了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及其应用的研究。陆林通过对黄山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景区容量与环境的关系。笔者以义乌市为例,研究旅游社会承载力方面的问题。

二、义乌市城市旅游的社会承载力研究

(一)义乌市社会经济现状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隶属于金华市,距离长三角经济核心———上海仅300公里。目前义乌实有人口已突破200万,其中本市人口74万,外来人口达到143.3万人,常驻外商1.3万,少数民族人口达到6万多人,有48个民族的人员在义乌创业谋生。根据2010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义乌市2010年实现GDP总量614亿元,在全国百强县中位列第8位,在浙江省所有县中居第3位,在浙中地区位居第一位。目前,三大产业的结构比2.8:43.2:5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0.4%,第三产业增长12.7%。同时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8.6亿美元。

义乌市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七个市区街道为中心,联结周边六个大镇的城镇布局。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借助义乌国际小商品中心的优势,形成以购物旅游为中心的城市旅游特色。2010年接待游客总数为810.7万人次,其国内游客为765.7万人次,国际游客45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8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66.6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为3.2亿美元。

(二)义乌市旅游社会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崔风军认为旅游地承载力由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4项组成,并指出旅游承载力指数与旅游经济收益成正比,与土地利用指数和游客密度指数成反比。本研究运用社会学民意调查的方法,选择社会容量调查指标和调查对象,结合义乌市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指标,对义乌市区主要居民区的人居环境、居民心理、游客感知等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分析义乌市旅游社会承载力。

(三)义乌市城市旅游社会承载力指标体系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个人情况、旅游内容、旅游感知、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义乌市常住居民和主要景区的游客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08份,问卷回收率为90.8%,其中,本地居民回收率为86.4%(432/500),游客回收率为95.2(476/500)。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将游客需求、本地居民心理、城市发展潜力和城市旅游设施作为评价体系的第一层次。其下有服务监督评价体系、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城市规划体系、游客规模来源与心理感知、义乌市民心理容量、人居环境等子系统。

(四)结果分析

1. 游客构成分析。

义乌市旅游市场的境内游客主要是来自上海、宁波、台州、温州和金华其他各县等地,境外游客主要是中东地区、非洲地区、韩国等地为主。游客的人口特征以男性为主(61.4%),年龄段集中在23至57为主,来义乌旅游的目的以商务会展考察为主,从游客职业角度来看,来义乌旅游者以客商为主。

2. 游客感知分析。

在近71.3%的游客表示愿意重游义乌,67.4%的游客认为义乌城市基础设施完善,93.3%的游客认为义乌最具吸引力的景点是国际商贸城。但同时62.6%的游客认为义乌城市拥挤,尤其是在通往国际商贸城的路上,51.3%的游客认为义乌旅游资源丰度不够,尤其是休闲旅游设施不是很多,整个城市商业氛围太浓,64.9%的游客对义乌印象仅仅停留在小商品城上,对小商品城以外其他景点基本一无所知,或者对其他景点不感兴趣。有87.7%的游客对义乌旅游接待设施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并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旅游接待服务尚可但不算优质。多数外地游客来义乌之前,对除小商品市场以外的旅游资源不了解。这说明尽管政府采取多种对外旅游宣传手段,但宣传力度还是不够,渠道过于单一,同地除购物旅游外,其他特色旅游还有待开发。

3. 居民心理容量分析。

据统计2010年流动人口日均20余万,这给当地基础设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随机调查中约67%的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同时有89%居民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城市交通和公共绿地建设。71.3%居民对自身的居住环境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当问到旅游景点时89.2%的居民会首先想到国家4A旅游景区———国际商贸城。48.3%的居民对义乌自然风景区及文化古迹旅游景点的认知不敏感。

义乌市民大多支持发展旅游业,其中有59%的市民认为旅游业带来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但也有部分居民认为义乌流动人口过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更多的流动人口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有69.5%的居民认为义乌休闲旅游设施还不够,缺乏必要休闲体验场所。

4. 义乌城市旅游环境分析。

多数居民认为,义乌旅游业的发展,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便利市民生活、开阔眼界等方面价值比其经济价值更显重要。但调查中也发现有23.8%的居民认为过多的游客已经对于义乌的城市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正在扩大,最终影响市民的人居环境。

三、结论

(一)义乌旅游社会容量潜力比较大

从义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社会影响力、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增长趋势,交通便利,旅游市场拓展空间较大;随着义乌乡镇“小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旅游社会容量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二)整体旅游环境保护尚可,但也存在强度不均情况

义乌市旅游环境基本良好,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相对均衡,但在以国际商贸城为中心的购物旅游区,旅游强度明显过强,对环境的压力也比较大。旅游资源的过于集中导致游客的集中度比较高,造成了极大的环境压力。

(三)义乌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义乌历史悠久,先后涌现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历史学家吴晗等名人,但至今文化旅游市场开发还有待加强。调查发现,游客对义乌印象似乎仅仅停留在商城、购物旅游上,对于休闲旅游印象较少。而本地居民也十分希望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未来义乌旅游业的发展除了继续开发购物旅游外,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旅游也应当成为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Stankey G H.Integrating Wild land Recreation Researchinto Decision Making:Pitfalls and Promises[J].RecreationalResearch Review,1981,9(1):31-37

[2]刘振礼,金健.特定区域旅游规模的研究[J].旅游论丛,1985(2):26-29

[3]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4]崔凤军,刘家明,李巧玲.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及其应用研究[J].旅游学刊,1998(3)∶41-45

[5]陆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学报,1994,49(3):236-246

[6]义乌市统计局.2010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义乌商报,2011-04-11

城市承载力 第10篇

一、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1、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界定

笔者认为, 城市综合承载力即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和一定社会、经济、生态与科技条件下, 城市资源在自身功能完全发挥时所能持续承载的城市人口各种活动规模和强度的阈值。城市综合承载力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载体而言, 城市不仅包括硬件, 而且包含文化、政策、制度、精神、管理、开放等软件;二是对承载对象而言, 由于城市发展的目标是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相协调, 所以承载对象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如人口规模、经济产值、交通规模、纳污能力等。因此,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程度的表征。

2、城市综合承载力弓弦箭模型

笔者认为城市承载力是个复杂的系统, 其众多要素和子系统以不同方式存在, 共同耦合构成城市综合承载力, 从而支撑城市人口社会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根据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 结合城市发展实际, 借鉴城市发展相关理论, 特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即城市综合承载力力=F (硬件承载力, 软件承载力, 软硬结合力) ;硬件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土地承载力+设施承载力+水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软件承载力=文化承载力+制度承载力+管理承载力+科技承载力+学习承载力+开放承载力;软硬结合力=产业承载力。

二、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设计

由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测度是个相对量, 故用承载指数衡量。承载指数是通过现有要素承载力水平与预警性指标比较而得出的城市承载力, 其中预警性指标是指要素承载能力的警戒标准。如现有要素承载力数值大于预警性指标, 则承载力负荷较大, 潜在承载力发展空间较小, 城市发展受限, 城市就会出现问题;如要素承载力数值小于预警性指标, 则城市承载力发展有一定空间;如要素承载力数值等于预警性指标, 那么城市承载力空间等于零。承载状态与承载指数保持一致, 即承载指数越高, 承载状态越好。根据承载指数情况, 可将承载状态分为良好、一般、预警和危机等状态。硬件要素承载指数界定如表1所示, 硬件要素承载状态的划分如表2所示, 软件要素承载指数界定如表3所示, 软件要素承载状态的划分如表4所示, 软硬结合力承载指数界定和承载状态如表5所示。

三、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选择

1、TFAHP的方法提出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模糊性, 因此在两两权重比较赋值上, 把本来就模糊的量明显化显然是不合适的。1983年荷兰学者Van Laargoven提出用三角模糊数表示Fuzzy比较判断的方法, 并运用三角模糊数的运算和对数最小二乘法求得元素排序, 即用三角模糊数M (l, m, u) 来表示AHP中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中的重要性值, 其中m为专家判断的最可能值, l与u则为m的两个上下边界, 可理解为最悲观值与最乐观值。显然, 当l=m=u时, M退化成一个实数。TFAHP的一般步骤:首先, 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其次, 进行一致性检验;再次, 计算综合层次度;最后, 进行层次排序。

AHP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特点, 使其非常适合粗略的城市承载要素量化与分析工作。根据城市综合承载力特点, 充分尊重决策的模糊性, 采用TFAHP法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和选择判断。在构建判断矩阵时采用三角模糊数, 并在一致性判断时采用近似计算方法, 得出要素权重大小可能性程度后按相关公式进行排序, 最终得出各承载要素指标的权重排序。从应用效果看, 该方法在主观量化分析领域有较强实用价值。

2、TFAHP的应用原理

(1) 三角模糊数的定义。人们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 进行选择和判断时都会不自觉地使用模糊判断。三角模糊数模型考虑到这一特点, 利用三个元素来表示一项判断的准确性, 即设有因素X={x1, x2, …, xn}, 在模糊比较判断时, 因素xi比因素xj明显重要, 可用三角模糊数rij= (l, m, u) 表示, 其中左右扩展l、u表示判断的模糊程度。当u-l越大时, 则比较判断的模糊程度越高;当u-l=0时, 则l, m, u判断是非模糊的, rij为一实数。当给出个模糊判断后, 可得到由三角模糊数组成的模糊判断矩阵R={rij}n×n。

(2) 构建三角模糊判断矩阵。根据总体目标要求, 通过两两比较得到评价准则的模糊判断矩阵, 记为:

式 (1) 中n为评价准则个数。

当ri比rj重要时, 令rij= (lij, mij, uij) , 其是一个三角模糊数, lij和uij为其上下界, mij为两个判别准则的重要性数字量度, 其值应该在1和9之间。当ri比rj重要时, 令α=mij-lij, β=uij-mij。当ri没有rj重要时, 令α=mji-lji, β=uji-mji。当0<α, β<1/2, 模糊度过小, 无法完全反映人们认识的模糊性。当α, β>1, 模糊度过大, 置信度减小。实践结果表明, 当1/2<α, β<1时结果比较理想。我们可以通过模糊判断矩阵获得其模糊互补矩阵。

(3) 计算评价准则的综合重要程度值。称xi对其他因素的模糊综合程度为:

(4) 计算评价准则的归一化权重值。将三角模糊数aij大于m个三角模糊数akj (k≠i, k=1, 2, …, m) 的可能性程度定义为:

d (xi) 为xi与其他因素比较的综合重要程度, 即:

则权重W= (d (X1) , d (X2) , …, d (Xn) ) , 归一化得W1= (d1 (X1) , d1 (X2) , …, d1 (Xn) ) 。

(5) 计算总体目标评价值。将每个评价准则进行分级, 每一等级都有一个分数范围, 整个分数范围为0—100。计算得分时, 首先确定某个评价准则的等级范围, 再根据等级范围的分数上下界计算出该准则的得分。假设某次评价时, 针对评价准则Ci的得分为Pi, 可得到总体目标的评价值:

四、和谐视角下城市经营绩效状态判别

1、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模型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一定条件下能够支持城市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利用阈值。因此, 城市综合承载力可以表示为:UCCC=F (H, S, I) , 其中H为硬件承载力变量, S为软件承载力变量, I为软硬承载结合力变量。H=F (e, l, f, w, r) , 其中e为环境承载力变量, l为土地承载力变量, f为设施承载力变量, w为水源承载力变量, r为能源承载力变量。S=F (c, p, m, t, s, o) , 其中c表示城市文化承载力变量, p表示制度承载力变量, m表示管理承载力变量, t表示科技承载力变量, s表示学习承载力变量, o表示开放承载力变量。软件承载力不能独立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起作用, 只能通过与硬件承载力有机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I=F (i) , 其中i为产业承载力变量。

2、城市综合承载力计量模型

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值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UCCC为综合承载力值, 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值, Pi为第i要素的指标值。一次计量权重, 其中Ai为第i项人类活动实践值, Bi为第i要素的容量值。二次计量权重可按TFAPH法确定。城市综合承载力压力系数UCCCR= (UCCCr) / (UCCCt-UCCCn) , 其中UCCCr为实际承载力指标, UCCCt为理论承载力指标, UCCCn为无法利用的承载力部分。

3、城市综合承载力判别

根据承载力的计算值城市综合承载力可分为:过度超载, 城市承载要素己受到严重破坏或对干扰的调控能力很弱, 自动恢复很难甚至已无自动恢复能力, 部分承载功能己丧失;超载, 城市承载要素已受到破坏或对干扰的调控能力弱, 自动恢复难;满载, 城市承载要素己处承载临界点, 城市承载要素生产力已被全部利用, 对干扰的调控能力一般, 自动恢复能力不佳;合理承载, 城市承载要素受人为不合理影响较小, 对干扰的调控能力较强, 自动恢复能力较快;良好承载, 城市承载要素受人为不合理影响很小, 对干扰的调控能力强, 自动恢复能力快, 环境生产支持力强。根据专家德尔菲法, 结合不同城市实际和以往评价分级标准, 在考虑各承载力权重的基础上, 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采用5级分法如表6所示。

摘要:本文从现代城市面临诸多承载挑战的现实出发, 运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 (TFAHP) 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 界定了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 并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其次, 设计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再次, 选择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处理方法;最后, 指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状态, 以期为城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力,三角模糊层次分析,弓弦箭模型

参考文献

[1]李涛:城市规划在城市和谐构建中的地位[J].中华建设, 2008 (4) .

[2]闵庆文、余为东、张建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及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 2004 (3) .

[3]Rees W E.Revisiting Carrying Capacity:Area Base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ility[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1996 (3) .

[4]程、廖建新、朱晓民等:基于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的彩铃业务服务质量评价[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城市承载力】相关文章:

桩承载力08-08

桥梁承载力09-08

极限承载力状态05-16

竖向承载力检测05-21

综合承载力评价06-14

承载力计算模式07-07

砂土地基承载力分析08-27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09-01

松木桩承载力计算07-30

竹节桩承载力计算08-14

上一篇:营销谈判下一篇:师德是教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