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发展范文

2024-05-18

友好发展范文(精选12篇)

友好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慢行交通,公共自行车,友好性,满意度

0 引言

慢行交通系统不仅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完善和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慢行交通通常被定位为友好型交通,是指既能满足出行者交通出行需求,又能满足出行者生理及心理要求的出行环境的交通模式。公共自行车系统是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当前倡导绿色生活、低碳出行的背景下,发展与完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及慢行友好性交通模式,不仅是解决时下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策略。

市民骑行出行质量与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水平密切相关,对公共自行车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需求,本文构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用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常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水平做出评价,以期对慢行系统服务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在常德市市民公共自行车使用现状及特征上,根据课题组前期调查研究,当前常德市公共自行车站点在市民出行点(家庭社区)和吸引点(工作地区)还没有实现完整关联;休闲健身和娱乐的目的对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有较大的吸引力;常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与公共交通的接驳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的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1 公共自行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公共自行车系统评价的核心,基于慢行友好性交通模式特点与常德实际情况,课题组从公共自行车线路、自行车停车设施以及骑行环境三大方面出发,归纳出市民在公共自行车使用上的需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由三个层次的指标项目构成,第一层次即市民总体满意度指标;第二层次为自行车线路满意度、自行车停车安全度和出行环境舒适度这三个指标(A1~A3);第三层次为第二层次指标进行再次分解后的满意度指标(B1~B14),依次为自行车线路中的自行车道连续性、自行车道宽度、目的点骑行可达性、平均骑行速度、城市路网密度;自行车停车中的停车设施可达性、存放便利性、存放安全性;出行环境中的租赁点服务水平、林荫路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路面平整度、车道照明设施及优质的沿街立面。

2 常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满意度评价模型

2.1 满意度模型的建立

1)指标权重的确定。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评价指标分为最高层(总体满意度指标)、中间层(A1~A3)和最低层(B1~B14),各指标对骑行者总体满意程度的贡献不同,因此需要计算权重作为反映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比例系数。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权重值,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得分最高。权重计算公式为:

其中,ωi为指标i的权重;cij为专家j对指标i的排序序号。中间层、最低层的指标权重按此法确定。

2)满意级度的划分。确定权重后,进行使用者满意级度的划分。满意级度是使用者在骑行中产生的满足状态级次。心理学中可将满足状态按梯级划分为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等层次。通过赋分表示不同的满足状态。级度越高,得分越高。

3)用户满意度的计算。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用户满意度。公式为:

其中,Y为满意度得分;ωi为评价i指标的权重;xi为评价指标i的满意度得分的平均值。

当i为最低层评价指标时,公式为:

其中,x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满意度得分的平均值;cij为对第i项指标作出第j种判断的用户数;vi为第j种满意程度代表的分值;k为用户满意度调查的问卷数。

由式(3)计算出了低层各评价指标的满意度得分,再通过式(2)自下而上地计算出各层次的评价指标的满意度分值,直至计算出最顶端的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2.2 对常德公共自行车交通友好度指数的计算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了《常德公共自行车服务情况调查研究问卷》,实施调查与数据统计,运用上述模型得出了常德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用户满意度,即自行车交通友好度指数。

1)计算最低层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专家对最低层各项指标的排序如表1所示。

得最低层指标的权重:ωB1=7.2%;ωB2=4.4%;ωB3=9.9%;ωB4=6.3%;ωB5=4.8%;ωB6=9.4%;ωB7=9.0%;ωB8=9.9%;ωB9=8.6%;ωB10=4.2%;ωB11=8.1%;ωB12=8.4%;ωB13=5.6%;ωB14=4.2%。

2)计算各层指标的满意度得分。计算最低层指标的满意度得分。据问卷统计结果,由式(3)计算最低层各指标的得分,结果见表2。

计算中间层指标得分。线路YA1(便捷性)=0.755、停车YA2(安全性)=0.695、环境YA3(舒适性)=0.950。

3)计算公共自行车服务水平总体得分。首先对指标体系中间层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进行计算,专家对各项指标的排序见表3。

得中间层指标权重分别为:33.3%,43.7%,22.9%;由式(2)得出服务水平总体得分:0.772。

通过上述用户满意度模型分析,可知当前常德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水平的满意度约为0.7,为基本满意。目的点可达、存放安全、停车便利对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体验影响较大;市民在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时,对安全性和便捷因素的关注程度远高于舒适性。当前常德公共自行车停车设施上的得分较低。

3 常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提升设施友好性

根据问卷调查及满意度模型计算结果,当前市民对常德市公共自行车的停车问题评价较其他项目低,而该项涉及到出行安全性问题,市民对安全性考虑较大,此问题亟待解决。下一步建设中应当增加安全监控设施、同时选择在公共自行车出行吸引点适当增加路面停车设施,还应与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打造智慧公共自行车系统。自行车道作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基础设施,应时常维护,保持平整;可根据周围用地功能,合理设置道路断面,以使车道安全、舒适。增加公共自行车的类型(如双人座)满足市民需求。

3.2 提升线路友好性

目的点可达项对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体验影响较大。一条友好的线路的必要条件应当是线路不被其他非必要设施阻断、宽度适宜、标识良好的连贯道路。在规划时应当减少自行车道过多的与大型出入口产生冲突。完善自行车线路出行产生点与吸引点的关联度,使之更好满足市民需求。

3.3 提升出行环境友好性

常德拥有发展自行车交通的良好基础条件,“三改四化”工程更为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增加了条件。随着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市民对慢行交通在休闲观光功能增加了新需求。可考虑提升自行车出行的趣味性,如在自行车道周围绿地广场增设一些街道艺术装置,从而使出行环境更为友好。

4 结语

公共自行车交通作为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环保、降耗、可达性好等特点,推广城市自行车绿色出行服务系统已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同时公共自行车也是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的体现。慢行交通友好性模式中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要以使用者的需求为起点,不断改进服务提高市民满意度,获得更高的认同。为完善慢行交通友好性发展模式,实现公共服务共享发展,常德市公共自行车应当加强自行车停车设施的建设,完善自行车线路出行产生点与吸引点的关联度,提升租赁系统的智能化,并以此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Z].

[2]徐建刚.低碳视角下城市交通出行空间环境的创新设计[J].城市交通,2010(11):55-60.

[3]陈智慧.试论绿色交通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3(2):98-99.

[4]万军,丁文霞.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5):1001-1004.

[5]周夫永.中小城市的绿色交通体系研究[J].安徽建筑,2011(5):33-34.

[6]孙彬.浅议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J].江苏建筑,2011(3):15-17.

[7]尤建新,杜学美,张英杰.汽车供应链的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1):45-50.

[8]苗志娟.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16):73-74.

[9]常德公共自行车运营中心.常德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和使用方法[Z].

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第2篇

--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设加强措施的探讨

【摘要】文章从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措施,为当前环境友好型生态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关键词】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发展; 0.引言

从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可以得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正在逐步加强与恶化,并导致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滞后。在这一局面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力度有着重要的环保价值。1.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友好生态所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共生的一种社会形态[1]。在环境友好生态下,其所建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的技术、企业、产品、产业、学校和社区等组成的,并包含着有利于环境的生态和消费方式,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没有不良影响的各种活动等。环境友好生态的提出是受当前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的影响,其致力于对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非常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人类后代需求的发展形式,其对社会的不仅不会具有危害,还在一种密不可分系统基础上,实现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保护着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其可持续发展的进行是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开展的,并在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中,促进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改善和提高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2.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是发展,同时认为发展是人类所共同而又普遍性的权利,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权利都是平等的,不容剥夺的[2]。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分析,部分发展中国家依旧承受着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两方面的压力,贫穷导致着生态的恶化,生态的恶化又加剧着贫穷。所以,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是首位,而只有得到发展,贫穷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促使人类向现代文明的迈进。

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其将环境友好生态的建设作为了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的友好不仅在社会的发展中,直接或间接的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还为向发展提供着适宜的环境和资源[3]。可持续发展将环境友好生态作为了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并认为环境友好生态中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是一种平等而又统一的关系,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中,环境和资源的支撑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传统发展中环境和资源急剧衰退的影响下,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更需要环境生态的支持。在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友好保证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还为人类提供着一个舒适、安全、清洁和优美的友好生态环境。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友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着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又促进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因此,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呈现着一种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互为吸收的关系。3.加强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措施 3.1倡导建设友好生态的伦理价值观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直都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我国目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保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成为了空中楼阁。环境友好生态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党的一个新提法,它所指的是全社会都采取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生产与消费方式,自上而下的在社会中建立一种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在这一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得到了改善,还促使着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有效实现。在这一发展局势下,我党和全面人们都需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依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自然观念,严厉杜绝生活中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大肆铺张浪费事件和思想的存在,将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原则渗透到社会管理中的一切事物之中。3.2发展循环经济建设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就是走高科技、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消费方式[4]。同时,在这一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中,其可以从七个方面实施:

一、以环境的保护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以“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为出发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二、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建设内容;

三、经济发展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对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生态化的改造,提高产业发展中环保的准入门槛,将生产中消耗量和污染量比较大的建设项目合理的给予限制和禁止;

四、工业生产中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以降低产品在单位产值中的污染物排放和能源物损耗;

五、取强制淘汰的项目,强制性的将技术落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程度高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企业淘汰;

六、积极采取有效的经济手段、采用先进的市场运营机制,在各行各业中肠道将资源节约和降低污染排放的理念;

七、对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继续推进。3.3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环境的安全性需要对突出性的环境问题给予良好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严格的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人类的饮用水源,重点流域海域中的污染情况加强防治,争取获得实质性的成效。其次,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对城市的建设实施优化布局与规划,加强城市中基础设施的环保建设力度,不断的提高城市中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对城区中的河湖水系、天然林草等自然遗产积极的保护[5]。再次,加快治理煤电厂中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情况,对新能源大力发展,以提高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的程度,并在核电工程的建设中加强安全监管力度,确保核与辐射环境的安全。最后,加强农村的环保力度,转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农村中大力发展具有生态性的有机农业,对农村环境实施综合性的整治,切实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在此基础上,突出性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从对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出发,加强生态保护的力度,做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管理与建设,防止新破坏的产生。3.4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由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还是不可预估的。从我国频发的地震和东南亚频发的海啸的总结中,针对环境友好文化氛围的建设与培育,我国部分科学家认为只有对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给予认识,在认识中尊重并敬畏大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得到和谐的相处。此时,以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技术为依托,在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友好生态理念,以一种尊重和敬畏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环境友好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一直被人们所提起,而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以宏观发展的视角为依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这一生态发展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所走的道路就是在生产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生活的富余,为人类创造一条文明的发展之路,建设一个友好的生态社会,并在这一建设的过程中,促进人与环境、经济和资源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永续发展,更加友好的造福于子孙后代。【参考文献】

友好发展 第3篇

1000多年前,中国移民来到印度尼西亚开始新生活,和印尼人民同甘共苦。华人向印尼移民持续了几个世纪。中国移民带来了友谊和生活的本领,也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在随后的岁月里和印尼人民的文化和传统并存和交融在一起。

随着岁月流逝,许多华人把他们和当地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成为印尼独立的坚定的战士。Siauw Giok Tjhan (1914-1981)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一生献给了印尼民族独立的事业。他为实现印尼籍华人与印尼人真正融合在一起不遗余力地奋斗。在过去和今天,印尼籍华人为印尼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0年我去开罗,代表印尼亚非人民团结组织,在亚非人民团结组织常设秘书处会议上发表一个重要的意见,即:与驻亚非人民团结组织常设秘书处和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中国代表密切合作,共同工作,有助于为在取得、保卫和加强民族独立的共同斗争中开展和支持亚非人民团结组织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活动。

这个在共同斗争中团结的政策是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所取得的成就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苏加诺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印度尼赫鲁总理、埃及纳赛尔总统和其他亚非国家的领导人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会议参加者在万隆的亚非会议上共同商论,会议不可能取得如此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万隆会议表明了亚非国家的人民觉醒,为了民族自决、民族独立、和平共处和世界和平需要加强团结。会议是亚非国家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他们在“冷战”、干涉和霸权主义时期,寻求和确立他们自己的身份——一支自由和独立的力量的努力和奋斗的里程碑。

孙中山是现代中国的奠基人。苏加诺总统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是他建立和宣布了新独立的印度尼西亚。他们两人在民族和国家建设、以及它的哲学根源和基础问题上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理念:独立和民主。1945年6月1日,苏加诺总统在他的演讲中概述了建立印度尼西亚国的哲学和政治基础,他把它们称之为五项原则。苏加诺总统指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他灵感的源泉。

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给世界和平和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然被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控制,经济遭受这些国家的剥削。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发展中的不断强大的国家,亚非会议的重要成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的共同倡议国,它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印尼作为亚非国家的一员,独立、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万隆原则的倡议国之一,应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加紧密地合作,促进有利于两国人民和两国的双边文化和经济关系。发展这样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基础:两国和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传统的友好关系。为了两国的利益,印尼和中国不断地进行民间的合作和交流,诸如开展两国间的学生、科学家、体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这无疑会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从而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

印尼在很多方面可以向中国学习。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在城市和农村进行了经济转型,从而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最近中国成功地把一位航天飞行员送上了太空。这表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在航天领域达到了国际的高水平。

1998年,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我和我夫人重访了中国。我们目睹了自从我们1986年离开中国后,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国民经济繁荣。在城市和农村,农业、工业和商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人的生活比过去好得多,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已超过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

历史表明一些别有用心的黑暗势力时不时地、不断地试图在印尼和中国友好关系中,在中国和其他邻国的友好关系中制造障碍。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反华人和反华的运动。这是他们在冷战时期孤立中国和推行“一中一台”政策的政治策略。冷战时期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这个政策持续到今天。他们发明所谓的“来自北方的黄祸”等等的谬论,制造反华的歇斯底里。他们散布谣言说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亚洲和世界的一个经济和军事大国。他们又说,中国将实行霸权政策,称霸亚洲和世界。他们通过实行这样的政策,制造一个错误的中国形象。

这种对中国的诽谤和不正确的谴责是他们企图掩盖他们自己的野心和霸权主义。这种在亚非国家之间,尤其在印尼和中国之间制造不合和分裂的阴谋必须加以揭露和反对,从而捍卫、扩展和繁荣印尼和中国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让我们希望在将来能永远扫除在发展印尼多民族的更加和睦关系和印尼与中国间更加良好关系的路上的所有障碍。

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发展探讨 第4篇

1养殖环境控制

1)养殖场科学规划和饲养卫生状况的提高。要控制好养殖环境,养殖场布局、养殖密度、畜禽生产及各环节衔接等在建设筹备期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具体可以参照《畜牧法》和各地养殖业法规及规划细则。需要强调的是在集约化养殖场建设上,必须尽量远离居民集中居住区和工矿企业。前者考虑的是避免造成居民区空气污染,后者是避免工矿企业三废对畜产品造成污染。尤其是粪尿集中储存和处理区域,曝氧翻场期间臭气扩散距离远,对附近造成臭气污染。生产中及时铲除粪污、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广泛种植绿化植物等对空气质量均有较明显改善作用。

2)微生态环境改良菌种的使用。这类技术原理在于通过某些特定菌种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进行发酵,将多种臭气因子如氨气、硫化氢、粪臭素、畜禽自身体味等快速分解以达到消除臭味的目的。甚至某些产品已经向畜禽健康肠道对有关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水平方向延伸,宣称可以通过改善有关畜禽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达到臭气减排作用。这类改良剂在使用上不外乎环境喷洒、饲料发酵或者饮水投喂、粪污集中堆放发酵3个途径。

微生态环境改良菌种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环境温度要求高、使用方法较繁琐、操作费时费工、费用高等。这些菌种对臭气的产生本质上只是改变了废气产生速度和方式,无法从源头减少有关臭气产生。对集中处理大量畜禽粪污有较好效果,但是无法从臭气根源上产生作用。全世界养殖业对该方面研究已经有近50年时间,依赖该方案进行除臭环境改良,因为耗费巨大而效果不甚理想等原因,仍然没有具有说服力的案列可以借鉴和推广。

3)芳香剂。养殖场除臭最迅速、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就是这类。但是使用有严格条件。比如法国产某品牌芳香剂,以0.1%水溶液喷洒到畜禽舍中,15~30 min后,可以明显感觉臭味降低,持续2~3h后,效果逐渐降低,3~5 h后基本完全丧失除臭效果。这种除臭剂主要成分为某些植物提取物、精华素。这类芳香剂中某些成分可以直接在短时间内中和掉粪污中的氨气、硫化氢等臭味物质,同时,其中香味物质部分掩盖了臭气。但由于这类植物提取物成本高,有效期很短,无法在需要巨大使用量的养殖业中发挥作用。

2药品和消毒剂使用管制

1)严控兽用抗生素的非法添加。2015年我国生猪生产12.01亿头,牛1.55亿头,羊5.91亿头,家禽173.21亿只,兔7.4亿只,鸡蛋10万t。除少部分畜禽为农村传统散养外,其余几乎全部是高程度规模化、集约化饲养。众所周知的是在这种饲养大环境下,要想降低甚至杜绝抗生素使用,无异于天方夜谭。目前,我国生产兽用抗生素企业有近2 000家,生产各种剂型抗生素123种。2014年报告显示,全国生产兽用抗生素5.30万t,其中出口0.99万t,同时也有部分剂型进口。而且每年还有新的品种和生产企业上市生产和销售。除直接在动物体内转化代谢外,约有一半左右会以代谢中间产物的形式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环境,构成生物风险。规范兽用药品包括饲用抗生素使用品种和范围历来受到国家、各级农业部门重视。在坚守相关停药期规范情况下,基本可以确保畜产品安全无残留。但很遗憾的是,养殖环节的抗生素滥用仍然存在,药残丑闻频发。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兽药使用处方化实行这么多年,真正执行并不严格;大批量非必需以及盲目群体投喂抗生素现象不足为奇;使用违禁药品和兽药残留事件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控制兽药管理和使用应当常抓不懈。

2)审慎使用消毒药。养殖业中广泛使用消毒药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大规模消毒灭源工作应当是在突发疫病情况下,中断病原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遗憾的是许多场在生产正常、没有疾病发生和传播情况下为了“保险起见”,广泛而频繁使用消毒药。众所周知,常见消毒药品中醛类、酚类、碘类,在广谱高效同时具有一定的致畸、致癌作用。这类消毒药品通常还对环境有持续破坏作用。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自身。其他酸、碱、双氧水等消毒药品环境破坏作用不大,但由于作用较单一且多具有腐蚀性,限制了使用条件。

健康无疫畜禽生产企业用醛及酚类作为常规消毒药进行例行消毒是一件非常值得讨论的事情。即便是在对突发疫病的控制和区域性消毒必不可少情况下,也应当慎重选择,多方论证避免大量消毒剂集中使用后造成局部环境残留超标。

3养殖饲料改良

饲料投入占到养殖投入成本50%以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方面,粪污排放也是最困扰养殖业者环保压力的因素。普遍情况是牛羊等草食类家畜采食含粗纤维高、蛋白和能量物质低的饲料,粪污产生恶臭程度远低于猪、鸡等采食较高蛋白饲料的畜禽。成因不外乎对饲料原材料中有机物和蛋白类物质吸收能力不同,粪污中遗留较多氮类有机物,排放到环境中产生臭气物质。因此,如何平衡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需求与供给中间点,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利用率在环境建设上显示出重要作用。

4病死畜禽及副产物无害化处理

前几年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短板被推到风口浪尖。目前,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了一整套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系统。涵盖了从病死畜禽统一收集运输、集中焚烧到终末产品处理全过程。最关键的环节在收集和处理。各地因为财政力量不同和畜禽养殖量不同,收集方式和处理方式有较大区别。在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在上海,有专人负责收集,病死畜禽及胎衣、流产胎儿等有专用冷库存放,定期上门专车专运,有较高的生物危害风险和环境控制能力。在处理设备上采用专用病死畜禽焚烧炉,彻底杜绝了病原的传播和扩散。

友好发展 第5篇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立足我国国情的两项基本国策。我国的资源蕴藏量和国土面积分别居世界各国的第四与第三位,从总量上看,“地大物博”是称得上的,但从人均指标看却恰恰相反。以人均国土而积看,我国为0.8公顷/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29 %;人均耕地

0.11公顷/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45种主要矿产资源计算的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具体就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铝土矿而言,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1%、4.5%、42%、18%和 7.3%。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环境容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值;与此同时,我国按国内生产总值、按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单位产出的资源占用量和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却远高于发达国家。显然,日前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为了可持续的发展,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就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的选择。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能耗、物耗高,这“一低一高使我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许多重要矿产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高。据有关部门顶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2%,锰、钢、铅、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达到38%、82%、52%和69%。同时,在矿产进口谈判中我方尚未真正掌握话语权,在进口价格年年攀升(如进口铁矿石价格2005年比上年上涨 19 %,2006年继续同比上涨30%左右)。进口原料上涨导致的工业成本上升,降低了我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一系列重要矿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力方式转变和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切入点和抓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需从国家、城市和区域、企业与社区三个层而同时推进,城市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城市-方面要贯彻国家的两项基本国策,落实上级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同时要结合市情,制定规划,将节约和环保同城市社会发展各相关方面紧密结合,融入到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全市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与全体市民具体实施。

统筹系统规划的重要性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工作的广覆盖、高渗透与大跨度的特点。首先要抓好城市规划这个”龙头“,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确定城市规模与总体布局,使其与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相匹配,充分体现”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同时加强规划管理,将国家有关节地、节能、节水……等要求与重点推广的举措纳入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真正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功能,决不能听任中外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造成重大、甚至难以挽回的损害与浪费。从覆盖面看,它贯穿生产、建设、运输与流通,直至最终消费各环节;从节约对象看,它涉及到土地、水、能源、各种原材料等等;从工作环节看,包括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贯彻落实,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各种有代表性的示范工程和相关的制度建设(如能效标识制度、节能降耗产品认证制度,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强制性淘汰制度)等等。

友好发展 第6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许多资源都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更是企业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港口不只是一个企业的概念,它与各大行业密切相关,是世界经济运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世界上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都是通过港口来实现的,因此可以说,没有港口就没有世界经济的往来。而港口装卸的货物非常复杂,如铁矿石、煤炭、氧化铝等装卸作业,如果防护不力,极易发生粉尘污染。油轮作业,如果防护不力,极可能发生海水污染。同时,港口作业电力、燃油等能源消耗很大。因此,港口的建设发展对世界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那么未来的港口应该如何发展?从青岛港的发展经验来看,我们认为:未来的港口不仅要重视吞吐量和经济效益等预期性指标,而且要重视节能和环保等约束性指标,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青岛港是具有116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港口。多年来,他们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打造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世界大港。“十五”以来,港口年吞吐量增长了两倍多,综合能源单耗却下降了28.34%,年均降低4.4%。去年用1亿吨的能力干出了2.65亿吨吞吐量,居世界大港第七位;集装箱用225万标准箱的能力干出了946万标准箱的吞吐量,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十位。用全国沿海港口1.8%的码头泊位干出了6.9%的吞吐量。创出了“1>2”的奇迹,即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了两个青岛港的业绩。同时,高效率服务缩短了船舶在港停时,促进了船舶节能减排,去年仅集装箱作业就比船公司要求缩短27200多小时,为船公司节油约3967吨,减少CO2排放12350多吨。今年1-7月份港口生产增长14.1%,综合能源单耗同比下降4.3%。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视频会议上,青岛港作为四大典型之首率先介绍了经验。第二天,交通运输部又在青岛港组织召开了全国港口节能减排技术现场交流会。他们的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项目和“学良节油法”,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行业节能示范项目。港口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空中不见黑烟尘,地上不见沙尘土,水中不见漂浮物,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去年7月15日,中宣部、交通部、全国总工会、山东省委、青岛市委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高层研讨会", 4月25日、12月14日,中央政策研究室两次在中南海召开由山东省委、青岛市委和交通部、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等国家部委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青岛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座谈会。一致认为:"青岛港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山东省代表团审议时,不仅听取了许振超等代表的发言,而且会后第四次亲切接见了许振超,高兴地说:“你的发言很好,青岛港发展得又好又快,许振超同志,我们要向工人同志学习,尊重工人同志的创造。希望你们永不停步,不断创新。”今年5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亲临港口视察,接见许振超,并高度评价说:“青岛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希望青岛港“给全国港口建设发展创造新的经验”。总结青岛港的科学发展之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提升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

他们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示,始终牢记“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三大使命,不断强化全员节能减排意识,每年开展全员脱产大培训,都把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作为必修课程,并利用港报、港刊、宣传栏等,宣传国家能源政策与法律、法规,介绍节能技术与常识,坚持开展“节能宣传周”、“环境保护日”等活动,在全港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必须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企业义不容辞的重大社会责任”、“节能减排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既要创造金山银山,更要保护绿水青山”、“必须以对国家、对社会、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抓节能减排”等观念,人人当家作主,以“节能减排是给自己干的,不是给别人看的”姿态,积极推进港口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做精做强做大青岛港。全港上下从港口发展战略到建设改造、生产管理、各个岗位,都把节能减排放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港口。

加快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发展

他们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进节能减排的第一生产力。二十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兴港、人才强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安全高效节能清洁生产。

积极建设现代化世界大港,从根本上转变港口生产方式青岛港过去只有一个老港区,原有泊位基本上都是1万吨级以下的小型泊位,历经百年沧桑,码头已严重老化,设备陈旧,泊位水深不足,装卸工艺落后,煤炭、矿石装卸污染较重。二十年来,他们紧跟国际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建设新港区与改造老港区相结合,瞄准世界港口前沿水平,改造了一个百年老港,建设了两个现代化新港,先后建成投产了一批世界级的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粮食等大码头,目前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并配备了现代化节能环保装卸设备,从源头上杜绝了能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深挖节能减排潜力 如他们实施的“解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使一个码头干出了四个码头的活儿。他们实施的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而且单箱能耗下降40%以上,单箱成本节省70%以上。并已在国内外十几个港口的200多台轮胎吊得到应用,年节油约2000万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他们实施的红光吊车“油改电”技术改造,不仅节能,而且有利于清洁生产。改造后的红光吊车累计已完成作业824.38万吨,耗电量70.71万kwh,节约燃油55.36万升,节约成本270万元,能源消耗下降64.6%,运行成本下降80.6%。

电力消耗占全青岛港集团能源消耗的54%,其中冷藏箱年耗电量占全港用电量的三分之一。他们引进了新型先进的智能降损滤波节电器,进行冷藏箱节电技术改造,节电率达到10%以上,年节电740万kwh,节支562万元。采用GPRS网络技术,对灯塔照明远程适时控制、按需调节,年节电380多万kwh,节省资金300多万元。

他们坚持每年都在全港开展群众性工属具研发活动,对装卸生产工属具进行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仅“十五”以来就创造工属具革新成果1000多项,其中201项获得国家专利。这些成果在提高装卸质量和作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安全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港口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武器。如他们研制的62吨矿石抓斗,比原先每斗多抓2吨,每台卸船机平均每小时多抓矿石120吨,年节电24.5万kwh。研制的铝钒土专用六瓣抓斗,比原来每斗多抓1.1吨,每小时多抓货50吨,年节电12.6万kwh。

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再造”高效节能码头他们分步淘汰、更新能耗高、效率低的老旧机械设备和电力设施设备,仅“十五”以来,就投资35亿元引进符合国际环保标准、能耗低、效率高的先进技术设备600余台。新制造和购置的设备全部采用节能技术和节能配置,如桥吊、门机都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流动机械只要条件具备一律选用欧Ⅲ排放标准产品。现有耗能设备、设施的节能达标率达到了98.5%以上,新建项目、新购设备的节能达标率达到了100%。

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码头工艺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煤炭、粮食五大货种,全部实现了中央控制室调度指挥、机械化、系统化、流程化作业。他们自主研发的“集成可视化港口生产指挥系统”、“港口物流信息及电子商务系统”、“前湾三期智能生产控制系统”、“青岛港船舶动态监控及电子海图管理信息系统”、“青岛港物流配送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系统,为港口科学管理、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他们自主研发的中央调度系统,实现了生产、引航、拖轮调度“三位一体”,提高了港口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率,节省了大量的燃油成本和人工成本。传统的集装箱作业,集卡有50%的时间在空驶,浪费了宝贵的能源和设备资源,他们开发的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优化系统,通过优化码头堆场布局、船舶配载计划、水平运输调度、桥吊作业模式等,实现了各类装卸设备在码头装卸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和智能调配,集卡空载率由50%下降至35%,轮胎吊作业效率提高10%,桥吊作业效率提高20%。

创新管理模式,实现集约发展

他们积极加强港口精细化管理,节约能源资源,推进港口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建章立制,建立并实施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三大体系和206个节能减排管理标准文件,实现了节能减排制度化。

二是完善机制,实现了节能减排长效化。层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集团每年与基层单位签订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都把节能减排作为一票否决的硬指标进行考核。出台了对三级班子和两级机关1194页6488项内容的考核办法,节能减排是重要的考核内容,月月考核兑现。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检查落实港口节能减排等工作。坚持“三对比一分析”(对比学习标杆、对比预算目标、对比竞争对手,分析因果关系),每月对能源消耗、设施设备资源利用等数据进行搜集、统计、分析,制定对策。每季度召开一次经营绩效分析会,对集团和各单位的节能降耗等绩效进行全面分析,持续改进。经常性开展节能减排现场交流会,推广先进经验。同时,每季度总结表彰新涌现出来的科技创新成果、装卸工属具革新成果、软件开发应用成果、生产纪录、职工“金点子”、员工品牌和行业专家、节能减排工作先进个人,今年又表彰了节能减排十大典型。

三是创建“五级管理”格局,强化“队为核心”,车为单元,单车核算。为把节能减排落实到现场、落实到岗位,他们构建起了“集团为决策层、公司为经营层、队为管理层、班为操作层、车(工序)为单元”的五级管理格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施能源消耗目标管理,集团每年向基层单位下达年度能源控制指标,基层单位将能源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到队(车间)、班组、单车和个人,并逐月考核。五级管理格局,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节能排减,为做好节能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他们大力推行“车为单元、单车核算”,为全港1300多台装卸机械设备设置了车长,安装了燃油计量仪或高精度的电度表,实现了节能减排管理精细化。

四是开启生产效率“秒时代”,实现操作节能减排。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到节能减排的水平。为此,他们高度重视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培训和提高,连续20年开展技术工人考工晋级和操作技术大比武,全员脱产大培训,集团76%的技术工人都成为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七次打破世界纪录,铁矿石卸船“孙波效率”八次打破世界纪录,去年集装箱桥吊单耗和矿石卸船机单耗同比分别下降4.4%和1.5%。

发挥职工才智,全员节约发展

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充分相信职工、依靠职工,发动职工奉献“金点子”,每年都收到上万条职工奉献的“金点子”,其中有许多是节能减排的“金点子”。如轮驳公司职工提出的拖轮靠岸后停机接插岸电,改变过去船舶自发电的供电方式,避免了船舶燃油发电所产生的油耗和废气排放;远港公司职工提出的优化取箱流程,循环有序提箱,昼夜提箱翻倒量由原来200自然箱减少到100自然箱,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油耗等等。以往生产机械加油都是到固定加油点加油,来回途中白白耗油。采用职工提出的加油车流动加油方式后,避免了燃油浪费,仅前港公司每年就节省非生产耗油4.2万升以上。物流公司实施司机现场交接班制度,既保证了生产连续性,又降低了燃油消耗,年节省燃油8000升以上。矿石搬倒车队坚持"五在现场"管理法(小修小改在现场,润滑在现场,加油在现场,保养在现场,轮胎更换在现场),不仅增加了作业时间,而且一年节省燃油近30000升。

同时,员工还成立了119个攻关小组,岗位创造发明了“四无”工作法(“泊位利用无空闲、争分夺秒无待时、货物疏运无堵塞、市提市入无压车”,西港公司用100万吨的能力完成了900万吨的吞吐量),“超极限”工作法(抓观念实现思想零障碍,抓衔接实现环环零缝隙,抓攻关实现流程零缺陷,抓人本实现岗岗零制约,集装箱用225万标准箱的能力完成了946万标准箱的吞吐量),拖轮“学良节油法”(拖轮船长周学良,通过双车单用、单车航行、借力航行、多点停靠法、“冷车”慢行等节油操作,一年节油近百吨,并带动了全公司的节能减排,去年全公司节油1007吨。被他们授予“学良节油”员工品牌),桥吊作业“六到位操作法”(熟知船型提前准备,大车到位;针对车道控制小车,精确到位;控制速度折线起升,一次到位;选好目标定位精准,下降到位;听从指挥操作轻准,颠钩到位;千锤百炼人机合一,同步到位。33台桥吊年可节电100多万kwh),吊车作业“四步节油操作法”( “车停到位接电后支车,作业完毕收好支腿后撤电”、“一脚油门多动作”、“气路颠钩能耗少”、“开口间隙调整好"。比同车型千吨单耗节油4.8升)、生产供电“电容投切节能法”(供电公司运行值班员根据港口供电系统动态运行情况,及时投切无功补偿,减少电能损耗,提高电能利用率,去年节电488万kwh,节约资金366万元)等100多个节能减排工作法。实现了节能减排最大化。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他们坚持保护环境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多年来持续实施“蓝天、绿地、碧水”三大工程,打造环境友好型港口。

实施蓝天工程,空中不见黑烟尘在前湾新港区建设了现代化的矿石、煤炭码头,将原先在青岛老港区作业的铁矿石、煤炭全部转移到前湾新港区。为了防止煤尘、矿粉污染,他们还利用自己研制的专利产品抑尘剂喷淋抑尘,对煤炭、矿石等散货垛用篷布进行苫盖,并建设了2公里的防风抑尘墙。从事煤炭、矿石作业的前港公司职工“把煤粉、矿粉当作面粉”,生产作业中随身带着小扫帚,对洒漏的煤炭和矿粉随见随扫,不仅为货主减少了损失,而且保持了地面清洁。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青岛港视察时都高兴地评价说:“你们管理得很好,干煤不见煤尘,干矿不见矿粉,码头干干净净。”

他们不搞大而全、小而全,自我加压投资620多万元进行供热系统改造,将港内供热系统与市供热管网联网,实施集中供热,淘汰锅炉43台,拆除锅炉房11座,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实施碧水工程,海域清澈洁净对到港的油轮全部实施围缆作业,并配备了现代化的防污设施和专用的环保船舶,制定了《海上溢油应急方案》等一系列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了专业的防污抢险队伍。每年投资百万元,设8条专船配专人打捞海上漂浮物。为防止船舶垃圾入海,对停泊在锚地的船舶配有专业垃圾船接收,对靠岸船舶设专车每天接收。在油港和前湾两个港区均建立了生活污水处理场,港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并全部用于矿石煤炭作业的喷淋抑尘和绿化浇灌、道路清洗保洁,不仅实现了生活污水的零排放,而且节约了自来水资源。

实施绿地工程,建设花园式港口年年对码头、道路、库场和绿化、美化、亮化等进行整改。港口绿化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实现了人与自然、生产与环境、港口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300佳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打造了绿色生态港口。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的打造,为青岛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了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了质量效益型港口。“十五”以来,青岛港完成吞吐量12.06亿吨,根据省核定,为国家创造了1206亿元的GDP,53万个工作岗位。"十五"以来通过青岛港进出口的外贸货物共为国家创造了1512亿元的海关入库收入来源,其中去年创造了365亿元;上缴国家各种税费94.4亿元,仅2007年就上缴国家各种税费19.5亿元,其中上缴青岛市地税7.5亿元,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为国家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按照青岛市政府的安排,2006年集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接受了8次外部审计检查。世界第一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充分肯定我们“管理好、效益实”。2007年在青岛市国资委开展的全市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青岛港集团被评定为全市三家A级企业之首,连续第二年保持全市第一位。并被评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企业500强、中国企业效益200佳、山东省重点服务企业。

友好发展 第7篇

一、宣钢“十一五”以来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

1. 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历史新跨越。

宣钢2005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大力实施低成本和产品开发战略,加快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到2007年,宣钢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发展的大跨越。2007年宣钢总资产为160亿元,比2005年增加82.4亿元,增长106.16%;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比2005年增长70亿元,增长67%。从2005年初的铁钢材300万吨规模到2007年底的600万吨规模,从2005年的营业收入100亿元到2007年的近200亿元,从2005年的1亿元利润到2007年的3.4亿元的利润,宣钢用了3年时间,实现了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历史新跨越。

2. 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科学发展战略规划。

宣钢制定了2006—2010年五年间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并纳入到《宣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宣钢“十一五”科学发展实施纲要》《宣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宣钢“十一五”期间构建和谐宣钢的指导意见》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特别是2007年又制定了《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一五”后三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坚持增长与节能并重,发展与环保并进,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投入更多资金和更多技术力量,向更广度、更深层次推进。

3. 强化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管理。

一是健全了公司和厂矿两级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立了三级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和四级节能减排网络,明确各级工作岗位的职能和任务,形成了分级负责、责任明确的组织保障体系。二是从能源的进厂、检验、消耗、指标核算等各个方面,完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报表制度,建立节能减排指标量化考核体系。三是健全完善以指标考核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确保能源进厂有标准有验收,用能有手续,消耗有定额,指标有考核,考核有奖惩,奖惩必兑现。四是坚持月度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制度,组织落实各项节能减排管理规定,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4. 通过对标工作推进节能减排。

宣钢把对标挖潜练内功作为求生存谋发展的长效手段,围绕实施“两个战略”(低成本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和运行“两种模式”(铁前“资源、技术、经济、环保一体化”低成本管理模式,钢后“品种、质量、工艺、销售全面优化”效益管理模式),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对标活动,建立并完善了钢铁主体7大系统、45类、137项高效指标对标体系。以“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创新点就是效益增长点”为对标理念,以“日常、专题和整体三者结合”的对标模式,深化对标挖潜、工艺优化工作。2008年元月份,唐钢集团在行业指标对比中,唐钢有43.33%的指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宣钢有57.14%,承钢有40%。在唐钢集团内部三大钢对标中,宣钢32项可比指标中,有15个指标为三大钢第一名,占46.88%,10个为第二名,占31.25%。

5. 提高设备的大型化、现代化水平,实现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

宣钢部分在线设备已列入国家产业政策今后几年淘汰和限制目录。在新形势下,只有靠推进结构调整,提升装备水平,来解决落后生产工艺、设备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等问题,逐步达到钢铁产业政策的要求,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2005年四季度至2006年一年多时间里,建成投产了1800m3高炉及TRT发电和喷煤工程、2#15000m3/h制氧机、2#110 kv变电站、65万吨精品高速线材生产线、120吨转炉及其煤气回收系统等重点结构调整项目。2007年,又实施了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大幅度提升了工艺技术装备水平。2007年宣钢吨钢综合能耗608 kgce/t,同比降低1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2吨/万元,同比降低25.46%;主要工序能耗绝大部分好于国内平均水平,其中轧钢各工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7年宣钢获得国家重点钢铁企业环保协作组颁发的“钢铁企业环保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6. 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为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冶金行业重点推广的节能工艺技术,有70%以上在宣钢得到了应用。在铁前系统推广应用了高炉富氧、低硅冶炼、小球烧结和低温厚料层烧结等技术,进行了热风炉顶燃式改造、提高喷煤量改造、烧结机密封改造等技改工程。在钢后系统推广应用了溅渣护炉、高效连铸、热送热装、切分轧制、控冷轧制等技术。同时,还在全公司进行了提高工艺操作水平的自动化改造、电器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了变频节电技术,目前80%以上的变负荷设备安装了变频调速装置。节能先进工艺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对节能减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提高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率和利用率。由于历史发展和地理条件等原因,过去煤炭一直是宣钢最重要的燃料,近年来,随着冶金燃气利用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冶金燃气利用工作在宣钢得到了快速发展。实施了转炉煤气回收,目前100吨级转炉实现吨钢回收转炉煤气85m3以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回收的转炉煤气全部混入高炉煤气系统,得到了有效利用。轧钢生产线加热炉全部改造应用蓄热式燃烧技术,高(转)炉煤气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不仅提高了加热炉加热质量和生产能力,还彻底结束了轧钢加热炉燃煤、燃油的历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设了两台130吨全燃气锅炉,同步配套建设了一台12000 kw发电机组,并对现有35吨、75吨锅炉进行全燃气改造,充分利用了富余的高炉、转炉煤气资源,减少了放散。通过持续努力,目前的高炉煤气放散率由2005年的9.8%下降到2%,焦炉煤气放散率由2005年的4.5%下降到2%。

三是加强用水管理,实施节水技术改造。2005年请北京原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论证、修订了《宣钢水资源综合利用及优化方案研究》项目,全面开展了系统的供、用水和工业排水调研与检试工作,制定了符合宣钢实际的优化方案,确立了“过程处理为先、集中处理为后”的节水减污指导原则。从2006年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节水改造,投资近1亿元,陆续完成了中型高炉煤气洗涤系统干除尘改造、中型高炉炉区综合节水改造、焦化水系统生物脱酚工程、轧钢水系统综合改造、泵站系统优化改造、辅机冷却水回收利用、直流排放系统循环利用改造等一大批节水技改工程,特别是焦化厂污水改造工程,实现了生产、生活污水在厂内封闭循环、重复利用,达到废水零排放目标,荣获了2006年“中国(河北)国际环境保护技术设备博览会金奖”。在实施节水改造、加强污水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用水管理。修订出台了《用水管理办法》《用水定额考核办法》《水计量管理办法》《阶梯水价实施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还投资100多万元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建设了二级计量水表自动抄报系统。依靠技术改造与加强管理,使节水减排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年实现减排COD166.96吨。2007年吨钢耗新水4.71吨,同比降低19.07%;水重复利用率95.4%,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四是提高余热、余能的综合利用水平。2006年以来陆续建设了连接各个蒸汽产、用户的低压蒸汽网,实现了炼钢、轧钢、球团生产系统余热蒸汽的综合利用。建设完成了1350 m3高炉冲渣水采暖改造工程、炼铁厂高炉泡渣水采暖工程、焦化初冷水采暖扩能改造,其中1350 m3高炉冲渣水采暖改造工程在国内率先采用了“水一水换热方式”利用高炉冲渣水余热,彻底解决了直接利用高炉冲渣水余热采暖存在的暖气设施堵塞严重的问题。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余热供应办公、生产、生活采暖,采暖面积40万平方米。目前宣钢生产、生活利用余热采暖的面积,已占生产、生活总采暖面积的65%以上。

450 m3高炉、1350 m3高炉、1800m3高炉配套了TRT装置,目前宣钢TRT装置发电量均达到了吨铁20千瓦时以上,其中1800m3高炉TRT装置发电量达到吨铁34千瓦时以上,居国内先进水平。宣钢现有余热、余能发电机组7台套,总装机容量5.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6亿千瓦时,电力自给率达到20%以上。

7. 加大烟粉尘减排力度,改善环境质量。

宣钢的环境保护工作以“达标排放、总量控制、改善环境质量”为总目标,坚持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在发展中落实环保,在环保中促进发展。2006—2007年在老污染治理上投资1.5亿元,重点实施了炼钢厂旧炉区一次除尘改造,解决了该炉区的烟尘外溢,实现了达标排放;购置内燃机车并同步取缔蒸汽机车,消除了流动污染源;对烧结机机尾电除尘器进行改造,新建60 m2电除尘器,年削减粉尘372吨;新建两台130吨燃煤气锅炉,年减排SO2 498.4吨。通过对老污染源治理的加大投资力度,完成了部分“十一五”减排任务,其中烟粉尘减排5123吨、COD减排231吨、SO2减排538吨,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宣钢“十一五”后三年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方向

“十一五”期间以构建“效益宣钢、绿色宣钢、平安宣钢、和谐宣钢”为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调整结构、技术进步为根本,建立起铁素资源循环、能源循环、水资源循环和固体废弃物再资源化循环的生产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铁素资源开源→节约→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减少初级原料铁矿石及相应各种资源的消耗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废钢铁积蓄量正在逐步增加。为了能够减少铁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消耗量,宣钢要积极利用铁路、公路的交通便利条件,在华北地区大力回收社会废钢铁资源,促进地区铁素资源的大循环利用。

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钢铁生产过程中的铁素资源利用率,如提高烧结矿的成品率、降低炼钢的钢铁料消耗和提高轧钢成材率等,实现铁素资源的节约化。

最大限度回收利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钢铁、渣钢、含铁尘泥、报废的备品备件等,使企业投入的全部铁素资源在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成品钢材外,剩余铁素资源能够再循环利用。

二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施先进的节能技术,促进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2008—2010年,计划实施一批能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的改造项目,淘汰一批低产能、高能耗的设备,届时宣钢平均每台烧结机面积由2005年的51 m2提高到212 m2,平均每座高炉容积由685m3提高到2388 m3,平均每座转炉由55 t提高到128 t。以这些大型现代化的设备替代落后的设备,为降低消耗,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奠定基础。

三是通过技术改造,建设全公司污水处理和回用水系统,实现污水资源化。在后三年宣钢铁钢材800万~1000万吨配套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再生回用水量按吨钢计约2.4 m3/t,通过进一步采取节水措施使吨钢取新水量由2005年的7.49 m3下降到4 m3以下,争取降到3.5m3,水重复利用率由2005年的92.4%提高到97%以上。

综合上述各项措施,将极大地增强宣钢对铁素资源、能源、水资源的循环和再利用能力。

友好发展 第8篇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林业担负着保护和发展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的职责, 被称之为 “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通过建设和保护好 “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 林业可以生产出十分丰富的生态产品, 诸如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提供淡水、净化水质等。这些生态产品对人类来说, 虽然十分普通但不可或缺。因此说, 林业建设是维护人类生存和保障人们健康的崇高事业, 应加快建设现代林业, 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 改善煤矿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矿区, 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跨入21世纪,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煤矿林业建设, 改善煤矿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国有煤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对于近年来煤矿企业在不断开采煤炭的同时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 这是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大自然对我们的无情回报。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 是促使我们认真反思、亟待解决的重大任务。

1现阶段我国煤矿林业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 1煤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严重

煤炭作为一种紧缺资源, 随着需求量的增加, 煤炭的开采量在不断增大, 煤矿的生态环境始终处于缓慢恶化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煤矿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是煤矿采空区的塌陷及煤矸石的堆放; 三是煤炭开采引起水位下降, 植被破坏, 污染加剧。虽然国家加大了治理力度, 但煤矿生态环境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边治理边破坏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对改善煤矿生态环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并对煤矿林业建设形成沉重的压力。

1. 2煤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本越来越高, 经济效益不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可以无偿使用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少, 造林绿化从种苗到管护的直接成本呈明显上升趋势。煤矿企业进行造林绿化建设都是以年煤炭总产量的百分比的资金提取作为投入资金。由于造林周期长、回收慢, 给煤炭企业造成投入多, 产出慢, 经济效益不明显。

1. 3煤矿林业法制建设滞后

人们保护森林、维护绿色生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面对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煤矿林业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一是法制宣传教育不均衡, 普法宣传工作还停留在表面, 形式单一, 效果不明显。挂几个条幅, 刷几条标语, 发一些宣传材料, 往往只涉及所属林业内部的干部职工, 宣传面达不到应有的层面, 普法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和广泛。二是在林业行政执法工作中仍存在着执法不严、以罚代刑等现象。造成煤矿林业普法工作力度不够的原因是: 由于煤矿企业只注重了煤矿主业的发展, 重主业而轻辅业的思想还存在, 没有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没有高度重视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对造林绿化成果保护的重要性。

针对煤矿林业建设存在的上述问题, 煤矿企业造林绿化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以生态效益优先的方针, 走一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煤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对制约煤矿造林绿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2煤矿造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改革需要采取的新举措

2. 1加快煤矿造林步伐, 增加资源, 努力提高煤矿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打破煤矿造林封闭运行的思维定势, 提高吨煤造林费的百分比投入。根据国家对加快林业的发展决定以及对煤矿造林的政策要求, 一是全面完成造林绿化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是大力发展苗木基地, 加大成片造林的力度, 促进造林规模化、多样化; 三是大力开展煤矿采空塌陷区及矸石山等环境治理, 增加森林覆盖、遏制水土流失。

要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 通过管好现有林, 扩大新造林、优化林业结构, 坚持和完善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 强化营林的质量管理, 把好种苗、造林、经营管理各个环节, 坚持检查、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 不断提高煤矿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2. 2活化义务植树的运行机制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是造福人民的一项伟大事业, 煤矿林业在以植树造林、绿化美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中, 要加大义务植树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全民环境意识, 采取新措施, 完善灵活多样的义务植树运行机制。1全面实行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 组织引导适龄公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2改变过去由部门组织本单位职工上山植树的单一做法, 形成社会雇工等多种方式并行的多元运行机制。3将义务植树活动与绿化工程建设相结合。4积极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栽纪念林、纪念树活动。

2. 3坚持科教兴林, 发挥科技队伍和科技人员在科技兴林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煤矿企业将兴林建设纳入与煤炭生产同等地位的主业中, 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组织科技攻关,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在防沙、治沙、良种选育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要大力加强煤矿林业建设主管部门的机构和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林业标准化体系, 加强质量检测体系, 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 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工作。

2. 4加大普法力度, 推进依法治林;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煤矿林业的发展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林摆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1深入开展林业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实行普及林业法律知识与加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相结合, 树立法律意识和生态意识相结合, 制定林业普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营造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2要规范煤矿林业行政管理活动, 把林业行政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使广大林业工作者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 根据法律授予的权限管理林业各项行政事务。3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中, 建立权责明确、监督有效的执法队伍,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4建立健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外来有害生物、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强化森林资源的综合监测和森林消防监督管理。

林业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受到空前重视, 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煤矿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加快造林绿化建设, 保护生态, 改善生态, 努力营造祥和、安定的煤矿氛围。使煤矿企业的职工群众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出活力、出效益, 实现煤矿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职工的共同富裕。

摘要:当今社会要加快推进煤矿造林业的发展, 改善煤矿生态环境, 实现林业跨越式的发展, 就应当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十八大报告对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 树立全新理念, 强化关键措施, 使煤矿造林业随着我国林业的迅速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友好发展 第9篇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减量化优先,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一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加快推行清洁生产, 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 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降低资源消耗。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 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15%。

第二节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 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加快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 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 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第三节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 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限制过度包装, 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

第四节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友好发展 第10篇

海水养殖被认为是产生海域污染的原因之一。这是由于目前在海水养殖方面, 经济利益的驱使, 统一规划的积极作用很难体现。另外, 对于海区环境容量、污染负荷的科学研究不足, 对养殖模式、养殖规模、养殖种类缺乏有力的控制和管理等原因, 都导致海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海水养殖业的污染。然而2010年6月23日在泉城济南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 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在其报告中以“桑沟湾贝类养殖”为例指出, 合理海水养殖业管理规划的实现, 不仅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而且将为实现碳汇经济作出贡献。

当前, 为响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号召, 更为实现我国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水产养殖业势在必行。

1 海水养殖业产生污染的一般机理

任何养殖生态系统都要求在人类的干预下保证局域系统平衡, 畜禽及其他陆生动物养殖业的养殖空间固定, 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直接呈现在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中, 出现污染易于及时发现、治理与控制。然而由于水产养殖, 尤其是海水养殖的环境介质流动性强, 而且水体环境并非人类生存的直接介质, 因此对于非饮用水污染相对难于被直观感知, 致使水域的污染不易被发现, 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管理, 累积效应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以海水养殖用水排放所间接造成的“赤潮”为例, 最能说明以上观点。

海水养殖所产生废物的质和量的差异由水产养殖系统类型和养殖种类所决定。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包括滩涂红树林虾池、贝类养殖, 浅海筏式贝藻养殖, 沿岸高位池塘养虾, 工厂化养殖 (鱼、贝、海参) , 浅海网箱鱼类养殖等养殖模式。大多数水产养殖模式, 尤其是集约化投饵养殖系统产生的废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 (食物废物) 、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学品和治疗剂。广义的“废物”还包括死亡和濒死的鱼以及逃逸的鱼、病原体等[2]。

海洋生态系统有较强的自净和修复能力。以海区网箱养殖局域海洋生态系统为例 (图1) , 在海水养殖生态系统中, 除养殖动物外, 还存在着其他水生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 由这些生物及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局域生态系统有一定自我修复能力[3]。海水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并非是单向和绝对的, 只有当养殖作业产生的附加物超过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破坏了生态平衡后, 该附加物才会成为“污染物”。换言之, 在系统平衡范围内的残饵和分泌物等会被系统内部生物很好的利用和清除。

目前, 非平衡的养殖生态系统较为多见, 例如海水网箱养殖产生的废物 (有机物) 沉积到海底, 导致海底表面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降低[4];沉积物间隙水中微生物的活动增加了底质的需氧量, 造成沉积物环境缺氧;厌氧状态下, 异氧细菌将有机物分解转化为硫化氢和氨, 引起底质中硫化物含量的升高, 对网箱内鱼类造成危害[5]。Paez-Osuna等研究了养殖海域底泥中的物质平衡, 发现在水产养殖过程中, 输入水体的总氮、总磷和颗粒物分别有24%、84%和93%沉积在底泥里, 而富集在底泥里的这些污染物, 在一定条件下又会重新释放出来, 成为水体污染最重要的内源[6]。也就是说, 有机质在底泥内的沉积会使得底泥成为营养物质库, 即沉积物中营养盐向上覆水中释放, 在动力作用下营养盐再悬浮, 从而造成内源污染[7]或称之为“二次污染”, 使得富营养化的情况进一步加剧。

此外, 超环境负荷的水产养殖产品对于水产动物本身也是一种胁迫, 影响养殖动物品质, 进而影响人类健康[8]。

2 海水养殖业污染的主要解决途径

深入研究海水养殖产生污染机理, 有助于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以实现健康的海水养殖。今后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以生态养殖, 水处理工厂化养殖和远海网箱养殖为主要方向[9]。

2.1 多层次生态养殖

多层次生态养殖学术上通常表述为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 (IMTA) [10], 是基于维持养殖生态系统平衡,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利用不同层次营养级生物的生态学特性, 在养殖环节使营养物质循环重复利用, 不仅可以减少养殖自身的污染, 还可以生产出多种有营养价值的养殖产品[11]。IMTA可以有“鱼-贝-藻-参”, “虾-鱼-鳖”, “藻-鲍-参”等多种模式。以“藻-鲍-参综合养殖”模式为例, 在我国北方, 皱纹盘鲍和海带通常采用延绳浮筏垂下式养殖, 鲍养殖笼中会沉积大量的粪便、海带的碎屑和自然水体中的浮泥。而刺参是腐食性生物, 鲍笼中的废弃物正好是刺参的食物来源[12]。综合养殖模式中搭配的藻类养殖在吸收鲍、参养殖过程中排泄营养盐的同时, 可以便捷地为鲍提供新鲜的食物。此外, 综合养殖模式中, 贝类的生长过程吸收大量的CO2 (贝壳中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 能起到显著的固碳作用[13]。

多层次生态养殖正是以维持养殖生态系统平衡的理念为指导, 其实现和推广将逐步解决海水养殖污染问题。

2.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又被称为:陆基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等。一般是指集中了相当多的设施、设备, 拥有多种技术手段, 使水产养殖动物处于一个相对被控制的生活环境中, 处在较高强度的生产状态下, 具有生产效率高、占地面积少的特点[14]。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解决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只有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向系统外排放的养殖用水达到最小化, 才能实现这一养殖模式的集约化、环境友好化和可持续化。这就必然依赖于技术和设备上的提高, 以实现高效的水处理和循环使用。

2.3 远海网箱养殖

远海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较为强大的自净能力, 同时可以解决近海养殖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如水质问题, 与近岸休闲渔业竞争的矛盾等。但是这种开放式的海洋牧场也不能没有节制的发展。同时, 远海养殖比较难于控制, 需要更为复杂的设备设施, 以及更为先进的技术。此外, 未来远海养殖许可证的管理也可能成为比较棘手的问题[9]。

3 零污染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模型

山东省海水工厂化养殖企业众多, 但是真正实现零污染循环水养殖的企业几乎没有。理想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 其中水处理技术是核心, 应包括以下方式:通过重力分离、过滤分离和浮选分离去除悬浮固体废物;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将溶解性有机物及微小悬浮物通过气泡的吸附形成泡沫而去除[15];利用超滤膜滤除海水中的微小悬浮物、胶体、大分子有机物、致病菌、病毒微生物等, 同时让海水中的盐离子透过;利用生物滤池的微生物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溶解性废物;经过臭氧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利用高效过滤与臭氧的联合作用去除部分重金属离子[16];通过曝气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实现水的循环利用[17]。

在此基础上, 需要能够有效承载上述技术的相关设备, 以建立如图2所示的循环水养殖流程[14,18]。在这种零污染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型中, 且整个工厂化养殖对海水的需求只是初期填充系统和日常运行过程补充系统水体损耗, 大大降低了对系统外海水的需要量。同时, 此养殖模式向系统外排放的只是些残渣, 几乎不会向外排出废水, 以此实现水产养殖对环境的零污染。

不友好的宇宙 第11篇

两年前,当《稀罕的地球》发表的时候曾在天文生物学界引起轰动。作者彼得·沃德和唐纳德·布朗利在书中提出假说,认为宇宙中复杂的生命非常罕见,甚至只有地球上才有。他们认为,即使其他地方存在生命,也不过是像细菌之类的单细胞微生物。

这次辩论涉及在《稀罕的地球》一书中提出的各种假说。主持人是麦克尔·梅耶,他是NASA的资深天文生物学家。

麦克尔·梅耶:在深入探讨星际空间和生物进化的奇思异想、讨论我们是否独一无二之前,有必要给复杂生物的生命确定一个基线,或者至少给出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把我们引向第一个问题:除了地球以外,我们邻近星球上有生命吗?

彼得·沃德:人类文化中有一个假设,即存在着许多外星文明。这与弗兰克·德雷克著名的猜想有很大关系,这个猜想后来得到德雷克和卡尔·萨根的修正。他们估计只在银河系中就有1000000个智慧文明。

德雷克和萨根的猜想基于他们对银河系中行星数量、隐藏着生命的星球比例,以及那些不但存在生命,而且进化为文明的星球比例的最佳估算。既然我们的银河系是宇宙中数以百亿计的银河系之一.外星文明的数量也应当以百亿计。

当然,如果宇宙中真的有这么多外星文明,那么有生命的行星数量一定是个天文数字了。可是,如果德雷克和萨根的猜想跟现实有很大距离,那该怎么办?如果我们的文明在银河系中真的是独一无二的,会不会也意味着普通生命要少得多?

在我看来,微生物形式的生命在宇宙中非常普遍,也许比德雷克和萨根想的更为普遍。然而,复杂生命——动物和高级植物——会怎么样呢?地球的生命史——逐步走向复杂动物的进化——是进化的必然结果吗?或许生命很平常,但复杂生命却并不平常。

克里斯·麦凯:其他星球有无生命存在,至今仍无确凿的证据。但有几个因素表明生命是普遍存在的,有机物在星际和我们自己的太阳系广泛存在。我们已经发现,类似太阳的其他恒星周围也有行星系。在地球上,微生物很快出现,这可能发生在38亿年前。我们也知道,微生物生态系统能够在具有液态水和适当的化学能源或阳光的各种不同环境中生存。

这些因素表明,统治地球第一个10亿年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星际中广泛存在。

大卫·格林斯本:实验的概括总是不牢靠的。如果在地球史的时间刻度基础上确定宇宙中充满生物、地球上的生命源源不断(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这样的观点,必须得谨慎一点。

这是生命的一段历史和一种标本。当我们的观点建立在这种不稳固的基础之上时,我们所要建构的与其说是基于证据,不如说是在想入非非。

弗兰克·德雷克: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奥克姆刀片”就可派上用场了。用“奥克姆刀片”来看地球生命起源问题,无需特殊或奇异的环境,只需水、有机体、能源和悠久的时间就可以了。现在看来,深海出口是生命起源最好最适应的地方。

这种挑战似乎并不是要发现某一个途径,而是要发现最迅速、最富有生产力的途径,关键的一点是: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如果地球和类似行星上有行得通的途径,那么根据“奥克姆刀片”,地球生命的起源肯定就是行星上正常过程的结果;而且,生命应当在类似地球的其他行星上出现,在太阳系附近应当有微生物存在、

唐纳德·布朗利:虽然外星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且人们甚至期待着邻近的外星生命,但《稀罕的地球》的目标却是:指出宇宙对生命从根本上来说是敌对的,宇宙中的大多数行星和其他空间显然不适合类似地球生命的生存。宇宙浩淼,所以可能有许多类似地球的地方。但彼此相隔甚远,它们之间孤立存在着。

恒星中的几成隐藏着存在类似地球生命的类似行星?是百分之一,百万分之一,还是更小?即使最乐观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类似地球的环境一定很罕见。

《稀罕的地球》中指出,外星生命可能离我们不远,但是那种复杂的生命却很少见,而且在离我们不远的太空中根本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涉及其形成和长期演化所需的环境,不幸的是,地球是唯一成功的例子。对外星生命的预言很成问题,至少目前在太阳系的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生命。

大卫·格林斯本:我不相信地球上的生命模式是宇宙生命的唯一样本。我说的不是硅,而是我们还没有想到的复杂的化学体系,在地球环境中不会表现出来 宇宙一直以来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我们了解诸如生命之类的复杂现象多半是通过探索。我认为在外星也许有化学基础与我们不同的生命形式,而这一点只有我们找到它们或者它们找到我们时才能得知。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明显的反对论断:“还没人发明另一个和地球生命一样好的模式.”这话一点也不假。可是我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地球生命的模式不是我们发明的,而是我们发现的!”

弗兰克·德雷克:地球上化学演变的第一个7亿年里最原始的证据,很明显已经荡然无存一我们通过回溯探索着我们知识中的鸿沟,并提出假设,认为曾经有过一个基于自我催化核糖核酸的核糖核酸世界。可是,这个体系是从什么当中演变而来的呢?

正如大卫·格林斯本指出的那样,我们还没有聪明到从一开始就假设脱氧核糖核酸世界或者核糖核酸世界的程度,这些知识是托在一只银灰色的盘子上交给我们的。这就强烈地告诫我们,在预测其他世界可能发生的事情时,我们连自己都还没有搞懂。

友好发展 第12篇

1前言

皮革制造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工业,它满足社会需求, 给许多无论是否有技术的人提供了工作岗位,是对全球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皮革是一种独特的材料,不可能被合成材料所取代,它是原料皮经过各种处理转化而来的。它可制成一系列的消费品,如鞋子、 衣服、包等。但是,皮革行业被归类为高污染行业之一,言外之意是皮革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全球皮革生产约48亿平方英尺,估计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处理大约650万吨盐湿皮, 使用350万吨各种化料。这些化料并没有完全被皮革吸收, 导致废水 中大量的污染载 荷 (图1所示)。每吨原料皮大约产生45~50 m3废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约70%的排放负荷是BOD、COD和总溶解 固体 (TDS)。皮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包括COD、BOD、悬浮固体、铬、染料、硫,含量分别为1470、619、920、30、50、60 mg/kg。 为了防止这些污染,皮革行业需要清洁技术来保证绿色的环境。

皮革鞣制处理分为:预鞣、 鞣制、染整。鞣前预处理之初动物原料皮用盐腌保存以防细菌侵蚀。原皮保存的过程叫做“防腐”。鞣前过程包括浸水、浸灰、 脱灰、软化、脱脂和浸酸操作。 浸水期间,原料皮充水打开收缩的纤维结构。同样,浸灰的主要目的是脱毛,脱灰是为了去灰,软化是为了分散纤维,脱脂是为了除去脂肪,浸酸是为了将裸皮 的pH从8降到2.8~5.0。鞣制是使皮具有永久稳定性。染整操作包括复鞣、染色、加脂,赋予皮革色彩和物理化学性能。据Rao等人报道,皮革生产过程中鞣前处理和鞣制消耗57% 的水 ,水洗消耗 约35%。他们通过废水回用减少水的使用量以及优化鞣前处理和鞣制过程,提供了污染问题的可行解决办法。

原料皮受到广泛的化学、 机械、生物作用和p H值的变化,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制革过程中未消耗掉的化学品进入废水中导致环境问题,面临来自各种污染控制机构巨大的压力规范,必须减少制革污染产生的量。对于一个中型制革厂,每天排放3亿立方米的废水,内含数千吨化学 品和固体废弃 物。它们需要按法定要求进行科学充分处置。除了废水,皮革工业还面临固体废物的处理问题。因为皮本身是一种蛋白质材料,在不同的单元处理过程中它们部分松散脱落形成大量的固体废物。非胶原纤维蛋白如白蛋白、球蛋白、粘蛋白和部分纤维蛋白如毛、肉屑等都变成固体废弃物。此外,原料皮修边产物、铬革屑、磨革灰、修边铬革、皮条、石灰和铬污泥、初级和次及污泥在皮革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准备操作产生的固体废物占80%,鞣制操作占19%,涂饰占1%。

文献报道,每吨原料皮产生150 kg革,剩余的850 kg变成固体废物,其中450 kg是胶原废物,400 kg是含有30 m3废水的去肉废物。这些废物沉积导致污 泥问题和堵塞 处理管道,从而降低工厂的处理效率。 处理固体废弃物对制革者来说是个经济负担,不少制革厂因此而关门。制革业已经尝试一种新的循环经济模式,减少水和能源消耗。这种模式要求在不同工艺操作中减少、再利用、 循环使用、回收制革废水。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工序产生的液体、固体废弃物,提出合理的清洁生产技术,克服皮革工业面临的这些问题。本文综述了各种清洁技术方案及其优缺点,包括:使用各种环境友好化学品的原皮保存防腐技术; 可持续的毛皮脱毛方法,有的已经应用于实践。

2原料皮的保存

传统的原皮保存方法使用食盐。食盐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原皮加工前用食盐保存,除了具有抗菌和抗微生物活性, 食盐在原皮保存中具有脱水和抑菌性双重功能。盐腌法是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方法,盐腌过程中原 皮水分从70% 降至30%,使原皮条件不利于细菌生长。盐腌法价廉易操作但对环境损害较大。浸酸和铬鞣操作过程中排放食盐,但来自原料皮的盐用量占主要。制革废水中40%的总溶解固体 (TDS)和55%的氯来自原皮保存。氯化钠非常难除去。根据污染控制委员会规范,在处理的制革废水中TDS必须2100 mg/L以下。因此,提出了合适的原皮清洁保存技术以解决这一问题。

2.1硅胶保存原皮

提出了替代传统盐腌法的清洁保存方法硅胶保存法。这种方法成本不高,容易接受,环境友好。使用惰性化合物硅胶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原皮保存体系。这种新方法是将硅酸钠和盐酸在p H5.5时混合,然后喷雾干燥产生硅胶粉末,用于原皮保存 。推荐用量硅胶 粉15%,0.1%间氯甲酚(可用可不用)。已开发少盐保存:5%硅胶加5%食盐。这种新方法的保存效果使用核磁共振显微成像技术测定水分含量、使用氮分析仪测定总可萃取氮、细菌数通过标准琼脂平板法、纤维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等各种参数表征后,结果显示,清洁保存法与盐腌法效果相当,在皮革生产过程中不会导致任何问题。这种新的保存方法对于减少原皮保存的污染负荷以及解决氯和总溶解固体问题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通过少盐保存技术可达到减少总溶解固体(TDS)3倍污染负荷的效果,减少污染负荷最大水平TDS可达70%~75%,Cl 80%~85%,获得的皮革性质与盐腌法相当,表明这种保存方法效果与盐腌法相当,且无其他副作用。可见,氯和TDS的问题可通过一种有效的替代盐腌法来解决。

用硅胶保存的皮不会有结构的改变或降解,显微镜和水分分析数据表明在制革生产中没有明显的有害影响,说明这种新方法几乎不可能使细菌种群数量明显恶化(图2)。这种新近开发的方法比传统盐腌法在BOD、COD、TDS和Cl有关的环境指标方面具有优越性。这种方法经济上可行,实际可降低10%~15%的成本,完全可以代替盐腌法。

2.2用硼酸保存原皮

研究了以硼酸(使用粉状) 为基础的无盐和少盐防腐保存系统,评价了环境温度为30~35 ℃时的替代效果。新的保存技术设计了常规使用5%的硼酸无盐防腐或使用2%的硼酸和5%的食盐进行少盐防腐。两种方法结果降低了废液中80%以上的Cl和TDS。实验数据和成革的性能表明以硼酸为基础的无盐和少盐保存方法效果好、 清洁。防腐剂的应用方法与传统体系保持一致。硼酸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严重的健康或安全问题。因此,新的防腐技术不需要额外的设施或防护。这种技术是合适的传统盐腌法的替代技术之一。

图2 硅胶保存原皮的核磁共振图像 (B1 试验皮显示出更白的点证明含水量;S1 对照试验盐腌皮白点少说明含水量低)

2.3SMB方法保存原皮

使用粉状SMB开发了新的原皮保存系统。使用1%SMB的无盐系统或使用0.5%SMB和5%食盐的少盐系统都能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观察防腐皮的情况显示,产生的氮含量和细菌数均比盐腌皮低,证明此法优于盐腌法。无盐防腐观察到的细菌数与盐腌法不分伯仲, 似乎也不会影响到皮胶原网络结构进而不会影响到皮革的力学性能。Kanagaraj等人的研究表明,此法比传统盐腌法减少Cl和TDS约15~20倍。

2.4原皮的植物化学保存法

植物化学保存法是通过脱油和涂油的印楝饼 (来源于印度楝树)进行。这些油饼的使用对原皮保存给出了满 意的结果。这些方法减少Cl和TDS污染载荷60%。据报道,另一种新的植物化学保存法:使用罗望子树叶粉末进行原皮保存,效果不错。这些提取物是通过甲醇提取,粗提取物在真空条件下浓缩获得。这些方法也能降低Cl和TDS污染载荷50%以上。

2.5菌素溶液保存原皮

目前的工作就是专注于用细菌素生物保存原皮,没有任何对生物有害的影响。细菌素是抗菌和抗真菌肽,它是一种由乳酸菌合成的核糖体。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使用细菌素抑制各种 原皮微生 物 。山羊皮在15%的细菌素溶液中室温保存7天甚至7天以上,微生物生长完全受到抑制。然后将山羊皮加工成革,通过SEM分析和物理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其纤维结构没有明显变化。进一步试验表明,制革生产过程中TDS减少了94.4% ,Cl减少到95.6%。由此得出,细菌素可作为潜在防腐剂进行原皮保存。 也有一些研究者根据优化防腐效果的参数提倡用其他化学品防腐。有文献报道,建议在4 ℃ 低温保存,最佳温度下可保存7天。然而不幸的是用鼓风式冷却机组将温度降低到4 ℃至少需要2 h,这期间要避免细菌侵蚀损伤。

3鞣前准备过程

3.1酶浸水

浸水是鞣前准备的第一单元操作,其作用时水洗除去盐分和变性蛋白。浸水时加酶加速去除透明质酸,使皮充分回水,加速油脂降解分散,更好地去除糖类和蛋白质组分。蛋白酶和脂肪酶都有助于浸水,当加工含油脂量高的原料皮时特别有用。特别干的原料皮、未盐腌过的鲜皮去除非纤维蛋白和糖类非常困难。

马建中等 人用三种 酶Tan G、Lime G和FP50进行浸水试验,优化工艺参数(温度、p H) 和酶用量配方获得了高质量的皮革。浸水浴液中蛋白质和羟脯氨酸的吸光度反映了酶对皮蛋白和胶原的水解程度,该值反映了Tan G和Lime G的组合协同效应。该配方工艺在碱性条件下具有高酶活性,减少了浊度 、SS、BOD、COD等污染负 荷 。 使用生态 友好酶使BOD/COD值为0.89,表明废物可生物降解。Morera等的研究表明了牛皮和绵羊皮浸水时使用超声,可减少水用量和作用时间。

3.2生态友好脱毛法

脱毛是准备工段的一个重要操作 。传统方法 是用10% ~12%的石灰和2%~5%的硫化钠,产生许多污染问题。 在制革生产过程中,石灰法脱毛产生将近50%的COD和50%的BOD, 占总污染 负荷的60% ~70%。全球都在关注皮革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使得制革者必须减少废水中的有害物。硫化钠是一种有害化学品,对环境和工厂的污水处理造成不利影响。作为补救措施,提出了用蛋白酶代替石灰和硫化钠的环境友好可行方法。

Senthilvelan等人研究了用酶法代替硫化物的脱毛方法, 这种酶是从芽孢杆菌提取的。 实验发现,在p H 11.0、45 ℃下作用16 h,酶作用效果最好。达到完全脱毛需使用2%碱性蛋白酶,作用16 h。与对照样比较,这一方法减少BOD、COD、 TSS、TDS分别为62.8% 、 79.0%、88.2%、82.5%。用此法生产的皮革经SEM分析,与对照样比较显示类似的纤维取向和紧密度。此外,它比对照样显示出更好的染色性能。

Dayanadan等人提出 了一种使用水解蛋白酶进行山羊皮脱毛的方法,这种蛋白酶是用小麦糠通过固态发酵 (SSF)产生的黑曲霉中分离获得的。优化了酶脱毛的方案:p H9~11,温度30~37 ℃,酶浓度1%,作用时间18~24 h。试验中酶质量浓度1%,18 h脱毛完全。此方案脱毛后生产的革质量好,且减少了BOD 50%、COD 40%、TDS 60%、TSS 20%。此外,皮革还表现出较好的强度。用此法可完全替代硫化物生产生态友好皮革。准备工序以蛋白酶和脂肪酶为基础可达到100%的脱毛和脱脂,保留了天然皮的本色, 减少了废液中的BOD和COD。 蛋白酶是枯草杆菌蛋白酶,低胶原酶活性,用于生产环境友好皮革是可行的。碱性蛋白酶用于牛皮脱毛时降解毛,证实有正面效果。Abraham等人脱毛实验表明此法环境友好,皮革品质较好。Kandasamy等人将从荧光假单胞菌分离出来的细菌蛋白酶用于山羊皮脱毛,效果较好,也进一步证实了酶法脱毛的皮革品质好、环境友好、清洁。Arunachalam等人认为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生产生态友好型皮革,完全替代硫化物脱毛。George等人从孤菌分离获得碱 性脂肪酶NG155,在p H10、65 ℃ 条件下脱 毛效果好。此外,还赋予染色坯革较好的物理化学性能,脱毛过程污染负荷较小。Dettme等人综述了制革生产过程中使用酶改进和优化工艺,以生产高质量皮革 。 4% 的过氧化 氢结合100~300 ug/L的酶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灰碱法,生产较好质量的皮革。这种氧化酶脱毛也是一种环保的方法。有另外的研究者进行了酶脱毛动力学研究,描述了初始阶段总蛋白和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暗示初始阶段蛋白酶脱毛是一个扩散控制过程。结果表明,释放的总蛋白进一步显示它是一种通过蛋白酶水解核心蛋白,导致蛋白多糖的水解,释放蛋白和糖类。从文献可知,几种商业酶与硫氢化钠和过氧化物结合使用可达到较好的脱毛效果。 实验测定证明,加入硫氢化钠可稳定活性酶;过氧化物具有活化作用。在改进后的浸灰过程中,循环使用脱毛浸灰废液可减少化学品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污染载荷50%, 减少环境损害24%。Valeika等人介绍了一种使用酶、氢氧化钠、硫化钠和磷酸氢二钠生产高质量裸皮的脱毛方法,减少了硫化钠和石灰造成的污染。 2011年Song等人通过蛋白酶脱毛动力学研究,表明初始阶段蛋白酶脱毛是一个扩散控制过程,过程中释放蛋白质和糖类,因此作者建议控制反应时间,以保护胶原。Jegannathan等人讨论了动物皮浸灰脱毛时硫化物的毁毛作用。他们建议是使用蛋白酶、脂肪酶,减少作用时间以及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和苏打用量。Li等人提出了酶法代替硫化物的方法,通过不将毛转化成有机物与废水一起排出,即保毛法,从而减少了废水负荷。Saravanan等人建议不使用石灰和硫化钠,以酶代替, 他们发现酶脱毛(5 h完全脱掉毛) 释放的蛋白聚糖和碳水化合物比灰碱法多。组织学染色显微照片显示,毛松动是由于毛囊中的蛋白聚糖分解。它们也建议 减少酶的 使用量 。 Thanikaivelan等人也展示了零排放鞣制工艺,比较了常规脱毛和酶脱毛系统,建议不用脱灰和复灰工序。

4结论

本文详细讨论了皮革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清洁技术方案。原皮清洁保藏采用硅胶、 硼酸和SMB,可最低水平降低TDS和氯80%。使用印楝饼植物化学保藏,罗望子叶也有报道。使用细菌素不仅可以保藏, 而且可降低TDS达94.4%、氯96.5%。使用蛋白水解酶代替硫化物脱毛不仅可提高 脱毛效果,而且可分别降低BOD、COD达40%和50%。在本文所述的所有清洁技术中,皮革的性能比传统技术都有所提高,清洁制革技术方法是可行的和有益的。

上一篇: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下一篇:管理监督的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