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成本范文

2024-06-09

保障成本范文(精选9篇)

保障成本 第1篇

一、解决低成本与高品质矛盾,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成本与品质, 似乎与价值观扯不上关系, 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认为政策 (保障) 性住房就是低档房、简易房的话, 其实就不需要谈品质管理了。保障和安置的对象, 他们虽然处于社会的下层, 但同样有权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同样渴望住上好房子、渴望活得有尊严;政策 (保障) 性住房不是国家和社会的怜悯、施舍, 更不能今年建、明年拆。所以, 公司认为, 在企业内部统一认识非常重要。“态度决定高度”, 没有做百年建筑的责任和追求, 不可能做出好的产品。

具体到每个项目, 公司都会提出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要求, 并使之真正能直达项目全程建设。在西府景园项目中公司确立了两个目标, 一个是“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中的精品”, 一个是“十年不落伍”。西府颐园和蓉华上林两个项目的目标是创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西府颐园还提出要建造“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二、实现项目成本和品质管理的持续改进

再高的认识, 再好的目标也得靠项目建设全过程一点一滴的积累和管理来实现, 也就是“过程控制、过程精品。

1、组建专业可靠、高效务实、负有责任感的团队

一流的企业才能打造一流的产品。为此, 公司不受成本局限, 邀请国内一流的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中国院、建研院、世联地产、中建一局、中原物业等单位都是公司长期的合作伙伴。有他们的参与, 项目的策划定位、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物业服务等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作为项目开发全过程主导者, 公司以“共赢”的企业价值观为指导, 充分尊重和发挥合作资源的智慧和优势, 努力提高资源合作的协同效率。为了确保在“质优”的前提下做到相对“价低”, 公司向所有参建单位、政府承诺三点:绝不恶意拖欠、保证各企业的合理盈利、竣工半年内完成结算。由此, 打消了参建单位的后顾之忧, 合理降低成本就有了基础。比如, 在一些物资供应上因担心质保期满后建设单位拖欠甚至付质保金, 往往在签订合同时会有意提高5%的价格, 以防损失。而与公司合作的供应商, 因不担心支付纠纷, 直接可以为公司节省5%的虚高报价。

2、完善设计管理

一方面优化设计管理流程。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在方案阶段提前介入, 完成初步设计后, 室内设计、园林设计与主题施工图设计同步开展;结合园林设计需要, 室外管线综合施工图阶段同时到位, 以避免后期频繁改动。

再者, 抓齐技术管理关键环节, 户型、总平面布局、地下面积、设备系统等环节的技术经济控制是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的关键。

公司的三个项目, 100%采用通透性的高层板式建筑, 以60~9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 户型布局做到大面宽、小进深, 二梯四户, 每个项目既有大面积的室外中央花园, 又有健康的室内外通风环境, 大大提高了居住舒适度。

控制地下面积规模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做到面积够用、层高经济、布局合理;给排水、采暖、供电等专业, 通过系统优化降低成本、提高舒适度, 通过选用优质产品保证质量。

另一方面还应立足需求做好产品定型。从政策 (保障) 性住房特定使用人群现实需求出发, 认真调研, 广泛听取相关各方的诉求, 综合权衡品质性能和造价的关系, 做出慎重的产品定型决策。

像一般卫生间的干湿分离, 在商品房产品中是很普通、很流行的做法, 在农民安置房就行不通, 村民更接受干湿合一的传统做法!西府颐园90%的村民入住后拆除了隔墙, 由此导致近300立方米建筑垃圾, 并多投入近20万元。

公司坚持在项目竣工入住后开展严谨细致的入户调查和评价, 为持续提高产品品质, 不断积累经验和数据。比如:

在西府颐园项目, 通过对业主的入户访谈, 公司了解到出入自行车库不方便使用、外悬窗不方便清洁、部分楼道首层标高低于室外地坪、空调室外机位挤占南向采光面等问题。蓉华上林是全装修交房, 调研范围除了上述设计内容外, 公司还特意增加了住户对于装修标准认可程度的调研。

3、拓展优秀供应商资源,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经过测算, 在住宅项目的建安成本中, 影响品质的主要设备部品采购费用约占15%, 如果是全装修交房, 该比例可能超过20~25%。所以寻求质量过硬服务到位的供应商资源, 对保障性住房的成本和品质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4、做好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强调项目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和配置, 是实现项目“质优价适”的有效措施。

产品定型阶段:好钢用在刀刃上

重视关键部位, 合理分配成本。关键部位选用高质量的产品, 是延长建筑使用年限的关键。在项目实践中, 公司坚持锅炉、电梯、水泵、阀门、窗户、散热器、电线电缆等物料选用进口、合资、国内一流的产品。在规划设计阶段:系统优化, 源头控制规划设计阶段的工作将决定90%以上的成本, 设计优化是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比如说合理的交通组织和停车位布置、设备用房布局优化、提高标准层使用系数、采用合理的窗墙比等等。在规划设计阶段多研究、多比较, 可以保证住宅品质前提下实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

公司测算, 每少建1平方米地下室, 就可以节省近3000元的投资。施工阶段洽商变更造成的成本增加约占3~5%, 所以一方面要盯紧原因, 重视施工图审查工作, 做到早发现, 早解决, 另一方面要盯紧现场, 重视计划管理和施工组织设计, 避免抢工、返工和拆拆。

另外, 与合作方的合作过程中换位思考, 帮助合作伙伴降低成本。不管什么原因导致成本增加, 最终都要开发企业来买单。只有帮助合作伙伴降低成本, 公司成本管控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在工作决策时, 施工工艺、材料选择、工期安排等等都要尽可能为合作方创造有利条件。

5、优良服务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服务形式

西府颐园开盘的时候公司正好赶上了SARS, 当时采用手机发短信的方式, 仅仅用了7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很多经济适用住房数天的排队放号的工作。在西府颐园的安置房的建设过程中, 公司前程拍摄了产品使用说明的PPT, 让村民很方便的来了解工程的建设过程, 包括后期的装修的注意事项等等。另一方面, 从建设角度为低成本、高品质的物业服务创造条件。保障性住房物业费水平相对较低, 要吸引相对较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公司, 需要开发商积极创造条件, 为物业服务的低成本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认真做好入住返修和维保工作, 及时处理业主入住后提出的合理要求, 从而有效降低物业日常维护成本。西府景园这个项目从2004年移交到今年, 已6年过去了, 公司在小区内添置了好多健身器材, 改良了门禁系统等等, 也改善了物业公司的办公条件, 提高了小区物业的服务水准。在西府景园、西府颐园项目中, 为了保证自建锅炉房的持续运营, 物业公司协商每年从供暖费收益中提取1.5元/平方米的锅炉报废的重置基金。

三、成本与品质管控, 把握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

1、发展住宅产业化, 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

作为政策 (保障) 性住房建设管理最大的难题一是成本, 二是成本。现在公司觉得咱们国家颁布的相关质量验收规范, 本来应该作为住宅产品合格的最低标准, 现在基本上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最高标准, 特别是一些毛坯房的交房, 墙、地、顶连基本的平整度标准都达不到;而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产业化部品又面临成本居高不下的窘境, 短期内还难以全面推广。但从长远看, 选择住宅产业化之路是降低造价、提高质量的唯一途径。西府颐园项目中, 公司进行了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整体卫浴等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坚持百年建筑、低碳绿色的价值观, 承担社会责任

公司认为, 住宅产品的长寿命和高质量就是最大低碳。西府颐园项目中, 为了提高品质, 公司提出把钢翅片散热器换成钢柱式散热器, 把推拉的窗改成平开内倒窗, 在公司内部决策的时候内部就有这样一个考虑, 如果不愿意承担这笔费用, 公司企业宁可自己掏腰包, 这样做就是想避免大量的拆改和浪费。现在在企业层面建设政策保障性住房最基本的标准, 以后只会更高。

3、注重成熟、成套的节能环保技术的集成应用

西府景园因地制宜地选用了保温性能优良的门窗、高效节能灯具和声光控技术、变频供水系统、电梯联动, 电梯厅、楼梯间自然采光设计等, 有效降低了住宅后期的运营成本。西府颐园得益于北京市建委委托的新技术应用示范课题, 公司做了更多的尝试, 比如说顶层预留太阳能热水器条件、光导管照明系统、风能发电庭院照明系统、车库光电照明系统等等。

四、结合实践、积极探索

在做好项目的同时, 公司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级相关研究机构的各类课题, 通过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指导, 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2008年, 受北京市建委委托, 公司承担了保障性住房新技术应用示范的课题研究, 课题包含四个子课题, 其中包括采暖方式比较研究、降低物业费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研究、新能源利用研究以及成品房装修标准的研究。

2009年, 根据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的安排, 公司在国家住宅工程中心的指导下, 利用西府颐园竣工住宅, 研究适合保障性住房不同档次的装修标准, 并建立了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保障性住房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现有40、50及65平方米三套足尺样本间, 针对不同户型设计和空间体验制定不同的装修标准, 同时也尝试采用一些符合产业化政策导向、符合低碳绿色理念的材料部品, 欢迎大家莅临指导。

几年的实践, 公司对保障性住宅产品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 从最初关注工程质量和成本, 到关注居住空间、设计细节, 再到关注社区规划和保障对象的生产、生活, 公司始终致力于提供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体现建筑人文情怀的作品。

总结过去, 公司认为保障性住房成本品质管控的关键要素, 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做如下描述:

从技术层面概括, 分别是舒适的居住体验、人性化的尺度和细节、适宜合理的配套、低碳绿色的设计、施工和材料部品选用、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的社区, 最后是综合的高性价比。这个价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价格, 既包括维护成本也包括生活成本等等, 关系到业主后期使用的成本。这六点, 公司可以称之为6C。

保障成本 第2篇

保障程度的关系

大庆市财政局(2009年7月)

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非税收入征管中,如何尽可能地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又最大程度地为征收执法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我们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非税收入征收成本的总体构成及我市现状

非税收入征收成本,主要是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单位和人员在组织非税收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资金支出。从征管部门看,既包括财政部门的非税工作支出,也包括各业务部门在组织非税收入过程中发生的支出;从支出项目看,既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也包含非税征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专项业务支出以及鼓励和加强征管的激励性支出、非税改革支出等。

(一)从非税征管支出项目的角度看,非税收入征收成本主 1 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人员经费成本。主要是非税收缴人员(包括在编和聘用人员)的工资、津补贴、社会保险、各种福利性支出以及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可以列支的其他人员经费;5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平均每年的人员经费成本为1536万元,占非税收入年均征收成本5625万元的27%。

2、公用经费成本。主要是收缴非税收入的过程中,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可以列支的执法部门因执法行为发生的各类许可证、票据、案卷等直接与执法相关的工本费等办公经费以及与收缴非税收入有关的政策宣传、制度建设、业务经费等;5年来我市平均每年的公用经费成本为1547万元,占非税收入年均征收成本5625万元的28%。

3、专项经费成本。主要是非税收缴过程中,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可以列支的执法部门发生的专业执法、专题调研、专项检查等支出。5年来我市平均每年的专项经费成本为468万元,占非税收入年均征收成本5625万元的8%。

4、其他支出成本。包括激励性支出成本、非税改革组织推进成本、特定征收单位的代征手续费成本等等。所谓激励性支出成本,就是依据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规定,在收缴非税收入的过程中对有突出贡献的工作单位和人员进行奖励的支出。5年来我市平均每年的其他成本性支出2074万元,占非税收入年均征收成本 5625万元的37%。其中特定单位代征手续费成本占了较大比重。

(二)从非税征收方式的角度看,非税收入征收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直收直缴成本。根据2002年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我市对政策性较强、收费额度较大、适合集中收取并有制约手段的收费,如土地、城建、环保等部门的137项收费,由财政部门设立收费窗口直接组织征收并缴入财政专户。2008年纳入财政直收的非税收入实现18.98亿元,占全部非税收入的74%。这里的直收直缴成本主要包括财政直收单位和各业务部门直缴单位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和设备购臵支出。经统计,5年来平均每年的直收直缴成本为938万元,占非税收入年均征收成本5625万元的17%。其中财政执收单位130万元,占非税收入年均征收成本的2.3%,完全由财政内部经费自行消化。

2、特定部门委托代征手续费成本。主要包括税收、水利、社保等部门利用自身工作特点,针对防洪保安费、价格调节基金、残疾人保障金、地方教育附加等特定非税项目进行代征的手续费支出。2008年委托特定部门代征非税收入实现1.96亿元,占全部非税收入的8%。5年来平均每年的代征手续费成本为1980万元,占非税收入年均征收成本5625万元的35%。相对于直收方式成本较大,但目前尚无别的方式可以取代。

3、其他部门委托代征成本。我市对零散收费及专业性较强的 费种委托主管部门及其下属自收自支单位代为征收。如委托血站收取的血费、委托机动车辆监测总站收取的车辆检测费等。2008年此类委托代征非税收入实现2.35亿元,占全部非税收入的9%。5年来平均每年的委托代征成本为2707万元,占非税收入年均征收成本5625万元的48%。这种征管方式成本最大。但这些非税项目也是政府履行职能、有偿提供特定服务的管理手段,还可以解决或部分解决执收单位的经费问题,目前尚不能轻易取消。

2004至2008年,我市非税收入总体完成92亿元(不含教育费附加),占5年来地方财政累计收入259亿元的36%。年度征收规模从13.67亿元攀升到25.48亿元,年均实现18.4亿元,年均增长17%。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增长,非税收入征收成本也不断增加。经统计,近5年我市非税收入征收成本累计为2.81亿元,年均成本5625万元,虽然具体额度逐年体现小幅上扬,但征收成本率总体保持在3%左右,同全国平均税收征收成本率8%相比,此一水平已经很低。

二、我市降低成本和加强征管的主要措施

(一)不断强化指标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

我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对非税资金实行财政统一管理以来,非税收入以1999年为界先后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1999年以前,虽然我们初步实行了“专户存储”和 “收支两条线”管理,但由于当时占非税主体的预算外资金没有预算控制,预算内 外支出“两张皮”,部门或单位收缴的非税收入只是通过过渡账户和财政专户简单往复,财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预算外非税资金管理失控的局面。各执收单位除自行分配预算外收入外,预算内还要拨付一部分经费,造成重复拨付,非税征收成本很高。1999年及以后,结合市直机关财政财务体制改革,我市正式开始编制预算外非税收入预算。一是实行“零基预算”,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坚持预算内、外统一定额,较好地实现了预算内、外收支结合;二是与政府采购较好结合,确保了预算执行,特别是专项经费计划执行的规范、科学和严密性;三按资金来源渠道和各单位属性的不同,首次提出了“政府统筹”概念,并制定了不同的统筹比例。由此,非税收入征管成本大为下降,也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不断规范征缴机制,逐步落实集中收付

针对当时非税收入征管手段落后,征管成本较高,以及坐收坐支、体外循环现象较为普遍的实际,经过积极探索,1999年,我们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大庆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其他财政资金直缴财政办法》和《大庆市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工作方案》,初步建立了非税收入直缴财政的运行机制。尤其是2002年以来,在预算外非税资金直缴财政的基础上,我们又启动实施了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一是改变了预算外资金过去由部门或单位自行收取,通过直缴方式或过渡账户缴入财政的传统 做法,通过成立专门机构、设立收费窗口等方式,建立了“单位开票、财政审核收款、银行上门服务”的直收模式,确立了财政直接征收与委托代征、集中征收与分散征收、固定征收与流动征收相结合的非税资金征管运行新机制。二是将各行政事业单位与非税征管有关的支出都统一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各单位经费实行“统一开户、分户管理、集中支付、指标控制”,由财政支付局统一办理纳入集中支付范围预算单位的资金支付业务,严格按各单位各项经费的财政预算指标执行,不得超预算指标办理支出。一方面理顺了非税征缴关系,降低了非税征管成本,一方面也加强了非税征管的支出保障。

(三)认真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执法规范

一是制定《大庆市行政事业性收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的通知》等,规范非税资金的收支、减免程序和监督管理工作;二是制定《大庆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及单位往来结算票据管理办法》,规定凡纳入财政直收的单位,收费票据一律不予提供,统一由财政收费窗口领取和使用,使票据管理与非税资金管理做到有机结合;三是出台《大庆市政府财政预算编制程序》、《大庆市本级统管专项资金及部门专项资金支出报批程序》等办法,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保证执收单位经费需要;四是制定《大庆市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大庆市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会计核 算暂行办法》等,为财政资金把好最后关口。

(四)经常开展监督检查,注意严肃财经纪律

一是严格清查收费项目。坚持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文件和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对合理、合法的收费项目编制目录,并向有关单位进行公布,对不合法收费、罚没项目责令有关单位进行整改。二是按资金性质统一编制执收单位编码和收费项目代码,要求财政和执收单位严格按项目核算收支。三是积极与纪检、监察部门配合,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执收单位进行“收支两条线”、清理“坐收坐支”和“小金库”检查。督促上缴委托代收的非税资金,处理违法举报案件。四是实行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将监督检查关口进一步前移到财政集中收费和支付窗口,使有些违规问题在发生前就得到抑制。

三、降低成本与提高保障的辩证关系及常见问题

非税收入征管总体上反映政府参与社会的一种收入分配关系,体现政府对于社会的一种公共管理方式,一方面表现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和特定公共服务的有偿性,一方面也强调其非盈利性。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非税征管支出作为政府履行管理职能、组织征收活动的费用,其数额当然是愈小愈好,但前提是必须保证正常的非税征收活动有序开展,并尽可能地调动非税征管人员积极性。而从提供有效保障的角度来看,非税征管经费总体上必须保障到位,并且愈有力愈好,但非税征管支出的根本目的是为 了保障征管职能的正常履行。提倡保障到位和保障有力,也并非是支持征管支出规模的随意扩大。

从非税征收成本和保障程度的辩证关系中,可大体将这方面的常见问题归结为三类:一是该减少的成本减少不够,支出存在压缩空间。二是该保障的支出安排不足,一些征管措施受到限制。三是非税政策出现变化,客观上导致非税收入总体征收成本率的提高。我市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目前非税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已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但与国家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上面三类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综合我市和其他地市的经验教训,非税工作中遇到、已克服或尚未完全解决的具体问题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预算项目不够严细。非税征管单位的支出预算在编制、审查过程中,有时存在趸大块、拍大数的现象,有时只有非税收入的总体支出计划,而无详尽的支出明细,人员经费不能完全落实到薪资项目,专项经费不能完全落实到具体事项。

二是收支程序不够规范。如政府为招商引资而发布一系列非税收入减免政策,执收单位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减免缓审批等,都会导致应收不收或少收。再如大项支出的政府采购,大项工程的财政投资评审等,该履行的手续有时不够完备,该审查的环节有时没有到位等,也会导致支出虚增。

三是预算标准不够科学。比如每年的非税收入预算往往偏低,各部门完成任务比较容易;财政支出标准有时不能随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升及时修正,工作人员无据可依,往往导致预算出现主观臆断和随意增减的现象。

四是非税监管不够有力。非税收入涉及各个部门,项目多,针对性强,政策文件也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监管人员不易完全掌握。工作中有些监管人员碍于情面,往往对执收单位奖多罚少,也会导致收入未增而支出增加。

五是激励机制不易建立。实际工作中,财政核定各单位预算往往考虑其组织非税收入的情况,客观上形成不同部门苦乐不均。但由于绝大多数非税收入征管单位的经费支出原则上已经和完成的非税收入脱钩,对非税征管人员也没有明确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工作人员征收积极性相对不高。而如果明确建立激励机制,又与中央不允许非税收支挂钩的政策相抵触。

六是政策约束性相对不足。非税政策往往以地方法规和规章形式出现,一般不是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与税收政策相比,期效短,变化大,约束力相对不足。如价格调节基金由于缺乏法律和中央部门法规的硬性规定,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中直大企业至今没有缴纳,征收范围仍仅限于地方企业。

七是非税项目取消和减收情况逐年增加。如财政部、国家发改委2008年公布取消和停上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见财综[2008]78号文),其中涉及大庆24项,每年影响收入8800 多万元,但相应的征收成本并没有完全减消。

八是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收支倒挂。有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仅靠征收的非税收入返还难以保障运行,如大庆机动车辆检测总站、大庆儿童公园等,运行经费较大,除本部门征收的非税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程序由财政全额返还之外,还需要财政资金予以贴补,增大了非税收入征管成本。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总的来说,就是在保障到位的情况下,努力降低非税收入征收成本或成本率。

(一)锐意改革创新,改进征管方式。一是认真研究现有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在既有模式下降低非税成本的方式方法;二是结合实际需要研究将来实行省里“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监管”模式的可能性,论证在省定模式下非税征管成本的降低空间。三是探索实现财政和业务部门之间非税征管信息联网,努力实现信息共享。

(二)深化部门预算,统筹非税收支。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按照要求逐步将预算外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按照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统筹财力分配。二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审批程序,强化执收单位预算管理;三是积极稳妥推进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逐步扩大集中支付范围,加强资金支出审核。

(三)细化收支项目,科学制定标准。一是对收入核定到费种,对支出核定到项目,以项目、定额细化预算编制,逐步建立健全的支出标准体系。二是根据实际需要与财力可能,合理确定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用经费支出标准;三是完善专项预算编制,严格按照各部门非税事业发展需要核定专项支出,避免或减少“打捆预算”。

(四)强化财政监管,确保资金安全。一是根据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按照新的收支科目编制预算,使非税支出预算反映全面、公开透明,便于监管。二是建立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职能部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尤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三是将突击检查和日常监督,事后检查和事前、事中监督有机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四是对价格调节基金、水资源费、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和排污费等大的项目支出,重点进行追踪监管。

(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非税增收。在科学制定非税收入预算的基础上,对于超额完成非税收入的单位,参照税收超收分成的做法,从非税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奖励非税收入征管单位和工作人员,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于没有完成非税收入预算的单位,通过适当扣减其征收经费的方式予以鞭策。

(六)加强舆论宣传,搞好队伍建设。一是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非税收入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大力宣传非税征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作用,凝聚社会共识,为依法执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 境。二是引导工作人员加强预算部门业务和非税政策学习,督促端正工作态度,提高非税收入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

五、几点建议

一是帮助地方建立非税征管激励机制。和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改进非税支出目前完全不和收入挂钩的既定政策,帮助地方建立超收分成等非税征管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非税增收。

二是支持改进地市级非税征管体制。如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涉油非税收入向资源型城市倾斜,赋予地方更多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的征收及分成权利,支持大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等。

三是帮助地方扩大非税收入征管范围。如帮助大庆和中直大企业进行协调,争取改变我市价格调节基金目前仅向地方企业征收的不正常局面,争取将价格调节基金征收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企业。

航材保障与成本控制浅析 第3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科技和管理手段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航材的保障与航空公司的安全运营以及成本效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中,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通过对当前航材计划部门普遍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改善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航空公司的发展,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航材 保障 成本 控制

1引言

航材保障的问题对于每一个航空公司来说都至关重要,与其成本效益和运行安全都联系紧密。航空公司如果缺乏适航的航材就无法给旅客提供准时、可靠的运营服务,而如果航空公司的备件太多又会带来很大的额外投资和支出。因此,对于航材保障与成本控制的话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航材计划部门工作现状

航材部门在航空公司中地位显著,能够给运营飞机提供适航零部件,并且保证在适当的地点和时间通过尽可能少的成本提供尽可能合适的零部件,其工作的全过程都与航空公司的成本控制息息相关。通过对当前航空公司的工作和管理情况进行剖析,能够发现,当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2.1部件适用性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工作进展缓慢

航材管理部门通常会负责PDN和禁装项目的启动、关闭以及循环跟踪等过程,其需要在共同库范围内制定符合要求的航材部件有效性管理章程,通过适用性管理工作保证航材的适航性和有效性。当前的管理工作往往会出现不能通过现有PMI管理系统自动提示得到操作方案,反而需要人工操作的情况,这种状况产生安全漏洞的可能性极大,特别是在部分序号改装和部分序号禁装的操作中;另外,航材管理系统的电脑仍未实现全面联网,很难直观的了解共同库内适用性管理的阶段性成果;加之员工的工作量相对较大,人员配备缺乏,最新的工作流程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

2.2计划与库存控制工作管理粗放

计划工作与库存控制工作看似独立去息息相关。航材计划部门负责对航材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等工作,库存控制是在采购之后对器材的发放进行跟踪,保证所有资产航材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两个部门需要通力合作,这样有助于缩短送修周期,帮助信息传递,减少航材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当前航材系统未全面联网给库存查核带来很大困难;航材产权分散,流动性受到阻碍;航材的动态控制尚不完善,在人员配备等各类干扰下,管理工作整体依然较为粗放。

2.3共同库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集中管理、指令维修”

共同库自成立之后一直在航材保障和降低库存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但是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实现资源共享、保障良好、库存合理和信息通畅的整体设想。仍有部分部门不能实现航材系统联网和航材的集中管理,不能按需流动,缺少相应的共同库管理政策来实现总控。

2.4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完全激发出来

目前的航空公司航材管理部门往往缺乏足够的激励资源,导致员工的积极性有所欠缺,在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上也缺乏网络的共享。

3采取的措施

3.1推广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认同感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信念在行为上的反映。必须大力弘扬航空公司的企业文化才能以文化为魂引导员工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航空企业凝聚力。

3.2树立节俭意识,每人把好每一道成本关

节俭意识是每一个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目前最缺乏的美德之一。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每年飞机的维修成本达总成本的五分之一以上,必须冲份控制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和维修成本才能够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维修计划工作人员需要对每一份计划订单都要慎重的研究的定制,节省公司成本。

3.3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完善系统建设

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准则都是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只有牢牢的遵守职责范围的工作质量标准,才能完成共走目标,理顺工作职责。

3.4以人为本,强化激励机制

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吸引员工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五条:薪资收入;业绩的认可;工作兴趣和工作成就感;公司领导的情况;公司给予的成长机会。因此,应当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公司激励机制,设立操作性强的考核目标,将公司的奖励落到实处,必要时给予员工充分的肯定和奖励,将强员工的配合度。

3.5实行合理的人力、物力、资源的配备

目前航材部门相当一部分功能因为人员不足不能细化工作,或者相关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导致部门被赋予了相当的责任而没有相应的人员去开展工作,同时设备的陈旧和缺乏也降低了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良好的设施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硬件上的投入必将带来高额的回报 。

3.6强化培训机制

目前航材人员所接受的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航材管理的需要。应该不间断地定期向航材人员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通过加强各方面、多层次的培训来提高航材人员的整体素质。

结语

对航材保证与成本控制的研究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今后还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促进业内相关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烨,航材科.加强成本控制 提高航材管理水平——对航材管理工作的思考.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03).

[2]中国民航呼唤专业化、规模化的航材共享合作——中国航空器材西北产业基地.中国民用航空. 2008(10).

保障房项目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保障房,成本控制,施工,管理

0 引言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一方面抑制上涨的房价, 另一方面来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人民的一致肯定。在保障房的工程建筑中, 成本价格同普通住房一样, 如何控制好保障性住房的成本成为建筑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保障房现状的分析, 利用成本理论等解决保障性住房的成本控制问题。

1 项目管理成本的相关概述

1.1 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管理的概念是指一个工程项目在一定条件下, 把所有的技术和技能以及工具等运用到项目当中达到项目工程的具体要求。项目管理的要素主要有项目范围上的管理、项目时间的界定、项目各种预算的支出、项目质量的管理和项目运行过程中整个综合的管理等等, 项目的管理是为了能够使工程项目在质量上有所保障;在进度上和成本上能够协调好关系, 使整个项目工程的建设更加协调、平稳的进行。。

1.2 成本控制的相关概念

成本是商品价值的体现, 也是商品价值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指出, 成本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价值的表现。在成本的控制中, 我们是要选择使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去调节在工程项目中的目标成本,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成本的控制主要是质量方面的相关要素、工程的进度和工程费用, 以这三个要素为工程成本控制的主要影响要素。成本的控制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另一种是全系统的成本控制。

2 我国保障性住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工程建筑成本控制的工作基础不够

我国的建筑业在成本的管理控制上观念不强, 往往比较注重工程的质量与工程的进度, 忽视了对成本的管理, 常常出现在工程竣工以后才对工程的成本进行计算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工程建设没有建立起相关的资金状况详细的记录和数据, 也没有一些固定资产上的报废清单, 对于入库的材料没有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一些工程的材料进行盲目的估算价格, 在计量的管理方面也没有完善的管理方法, 造成了计量不够准确的后果。其次, 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材料的盘点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材料的使用方面比较随意, 没有详细的使用记录。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费用管理不够明晰, 没有关于费用支出和预算的详细的指标, 考核制度也不过关, 一些员工的成本控制观念比较差。

2.2 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观念不强

工程建设分为前期的规划阶段、中间的施工阶段和后期的审核阶段。工程的成本控制主要在前两期完成, 但是很多的建筑单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们往往是把成本放到最后去计算, 造成成本流失。我国建筑业在成本的控制方面表现出来的不足主要是在工程的前期规划和设计阶段, 对整个工程项目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调研分析, 在工程的整体方面缺乏相应的成本控制意识, 对于劳动力的安排方面分析不够, 往往会出现劳动人员闲置的情况。对于材料的进场和数量也不是十分明晰, 因此出现材料浪费的情况, 也影响了工程的进度, 造成了资金的压制。还有在工程建设中, 对于一些工程机器进行随意的使用, 后果是机械的闲置, 这样不仅成本会增加还会造成使用率下降的后果。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因为施工单位有很多个不同的工程, 这些工程不在统一的地点, 那么在成本的控制上就不能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 这就无形中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也没有足够的施工阶段成本目标的制定和考评。

3 施工成本的控制方法研究

3.1 施工方案的优化和调整

在工程的施工方案制定的时候, 要进行周密的分析和考察, 优化工程的方案,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工程材料方面要有节约的意识, 把节约的意识放入到工程方案的规划当中, 然后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 选择最为经济和成本较少的一种方案进行施工方案的最后选择。

3.2 劳动生产率增加减少工程成本的付出

劳动生产率在整个工程建设当中, 能够加大工程进度, 减少劳动付出, 提高工程质量, 因此在劳动生产率增加的同时也就大大的减少了工程成本的付出。生产率的增加就是单位劳动的相对减少,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减少劳动成本。

3.3 材料的节约利用

建筑的成本最大的比例体现在建筑的材料上, 如果要减少材料的消耗, 减少工程的成本, 就要从工程施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技术出发, 增加技术的投入, 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样就能够充分的减少物料的消耗, 因此我们在材料方面要做到从材料的确定到材料的运输和材料的进场安放都要考虑到成本的节约, 争取利用节约型材料和可重复利用型材料进行成本的节约。

3.4 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机器设备的正常使用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完成, 才能促进工期的前进, 这样在工程建筑中的其他机器设备就不需要再增加额外的开支去购买, 也就从一方面减少了工程的成本付出和控制了工程的造价。工程建设的设备要经常的进行检查和维护, 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在工程中进行使用, 增加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成本的付出。

4 成本控制方法的运用

4.1 时间进度费用法

在工程的建筑过程中, 主要是分成三个阶段, 分别是开始阶段, 工程的施工过程阶段和工程的结束收尾阶段。图1是施工阶段与费用发生的分析图, 每个工程阶段都具有自己的工程特点。

从图1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 施工开始的时候成本就在逐渐的增加, 但是费用最高的时候是施工的全面建设时期, 在施工面向结束的时候开始慢慢回落, 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工程的成本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 成本费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要对工程的前期成本进行预算就要了解和预测出实际工程所完成的时间。在工程中如果对成本进行计划, 一般实际的成本和计划的成本基本是相近的, 为了对实际的工程成本进行较好的控制就要将计划的成本安排到最低, 然后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4.2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将工程作业作为一个归纳的对象, 在资源的利用中进行工程成本的归纳, 在计量的工作状态中, 把工程作业成本作为一种费用的分配方式进行详细的解析, 如图2所示。

图2中成本法的控制是将成本和资源在工程作业中进行显示, 按照成本库去查看作业成本, 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对工程的成本消耗、利用、成本的动因进行确定。基本的步骤是进行资源的分配, 如果把检验部门作为一个作业, 那么检查时间就是资源, 这样成本和耗费就可以放入同一作业中去分析。

5 结语

保障性住房是国家对于我国生活来源水平低的居民的一种保障, 节约工程成本不仅仅能节约国家的资源, 也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成本的有利方法。因此在进行保障房建设的时候我们要有计划的进行资本材料成本的节约利用,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 促进工程建设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孙慧.项目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21-124.

集团公司成本费用管理保障措施研究 第5篇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成功的经验中, 关键的一条就是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和投入。相应地, 公司合资合作成本费用管理的有效开展也离不开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

合资合作运营模式下成本费用管理是在公司管理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开展的。近几年公司规模发展迅猛, 管理模式也随之变化, 特别是天然气与管道板块整体的战略调整, 顺应集团公司对管道业务战略调整的要求, 公司自身的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逐步组建和成立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 参股公司规模的快速发展及受托运营业务的扩大, 公司管理模式的变化给公司成本费用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公司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 管理更加艰难。合资合作运营模式下成本费用管理能得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成本费用管理“权威性”的统一认识, 成本费用管理工作实际己经成功了一半。

合资合作模式下的成本费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合资合作模式, 其中受托运营模式成本费用管理难度大, 涉及面广。由于受托对象的所有权归受托方, 作为受托方只具有管理权, 管理层要把握受托模式下投资权属和管理权属分离的实际,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开展各项工作。

二、全员参与和工作协调

全员参与和各部门工作协调, 目的在于成本费用预算管理集中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成本费用管理涉及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需要得到全体职工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合资合作模式下成本费用预算编制是成本费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首先必须统一职工对预算重要性的认识, 而且必须要把预算编制的目标、原则和具体的工作思路等全面贯彻到职工中去。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管理, 能够集中管理人员的智慧, 考虑问题也比较周到, 同时还能使管理人员产生一种“参与感”, 因而推行起来比较容易, 产生的实际效果也比较好, 所以应当重视全员参与成本费用管理观念的分析和培养。

在开展合资合作模式下的成本费用管理时, 应避免孤立地分析和侧重某个单一环节。通常技术部门考虑的主要是技术可行性, 容易忽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经营管理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成本费用计划, 编制各下层单位目标成本计划并分解落实到基层和部门, 因此, 经营分析往往停留在对已发生费用的数字分析上, 将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结合有所欠缺。而生产运行管理部门则主要是以管道生产运营为目标, 运营中优先考虑的是增产幅度大和生产安全顺畅, 忽略以整体实施和成本效益为目标。因此各部门应积极协调工作, 发挥协同效应, 避免本位主义, 将部门目标与整体目标趋同, 发挥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最佳效果。

三、配套的制度保障

配套的制度保障是指与成本费用管理相配套的制度, 除了强化“全员参与成本费用管理”的理念, 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外, 还必须有一定的约束制度作为开展合资合作模式下成本费用管理的保障, 如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生产管理制度、与预算挂钩的评价激励制度等等。

健全的财务与会计制度。由于预算执行过程中, 会计人员需要对实际的发生有详细准确的原始记录及核算, 分析实际值与预算值的差异, 形成准确的预算分析报告, 同时, 也要根据预算严格审查、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 这些工作都是由财务会计来完成的。可见, 良好的会计工作是使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一个内在环境, 预算的顺利执行需要企业具有良好的会计基础与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的制度保障。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有章不循, 都会造成内部控制失效。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控制手段, 它要求预算目标一经确定, 在内部便具有约束力, 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在生产经营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要严格执行, 切实围绕预算开展活动。企业执行机构按照预算的具体要求和方案实施预算控制管理, 严格执行预算政策, 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可见, 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的顺利执行都需要有效的内控制度做保障。

生产管理制度是一种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 在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运行中, 生产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 有助于保证生产运营的安全、有序和高效, 同时为预算管理机制的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否则, 生产过程就失去控制, 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成本开支就没有节制, 很容易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 从而影响预算的完成。

与预算挂钩的奖惩制度。传统的预算管理中存在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 即对严格执行预算表现突出的责任主体不能落实奖励, 甚至还在下一预算期相应减少其预算额;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责任主体不但不惩罚, 可能还会在下一预算期相应增加其预算额。为保证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效率, 应以预算执行结果为依据制订有效的评价奖惩制度, 让预算执行者明确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关系, 以此引导员工约束自己的行为, 确保成本费用预算工作落实到位。

四、加强预算管理基础工作

要提高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水平离不开扎实的预算管理基础工作, 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是指企业为实现预算管理目标, 在组织预算管理过程中, 提供资料依据、共同标准、计量工作等必不可少的工作。预算基础工作的作用在于为有效的组织预算的编制、审核与决策提供依据, 为便于企业建立稳定有序的预算工作秩序提供共同的准则, 为进一步加强经济核算和经济责任提供基本手段。

合资合作模式下的成本费用预算编制中, 计量是一项关键的基础工作。计量是指测试、化验分析等方面的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工作。合资合作模式下, 面临全资、控股、参股、受托运营等模式, 成本费用计量的基础工作对各种方式下预算的编制非常重要, 尤其是受托运营模式下, 代管了诸多公司的业务, 发生的共同费用只有在准确的计量工作基础上才可以准确进行共同成本费用的分摊, 确定各公司的成本费用, 对合理处理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成本费用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 应加大科研投入, 将合资合作模式下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 提高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信息化应用程度。通过以财务会计模块为核心, 并同管理会计、存货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模块进行集成, 从而实现公司预算和核算、出具财务报告和内部管理资料, 满足公司考核与评价需求的目的, 可以切实保障合资合作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 加强科技引进工作, 学习国外成熟的先进技术, 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同时注重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完善, 从侧面保障公司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实施的效果。

摘要:公司开展成本费用管理, 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但是成本费用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活动, 并不具备自行机制, 它的有效运行有赖于一定的保障措施。针对成本费用管理的特点, 本文探讨制定成本费用管理保障的措施。

保障成本 第6篇

一、组织间成本管理工具

随着企业对组织间成本管理的关注,越来越需要一些管理工具帮助企业从客户需求以及产品设计开始协调各种经济活动,即寻求组织间成本管理的方法和路径,从而开展组织间成本管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也提出了很多种不同的工具。这些工具的出发点不一样,强调的阶段、内容、环境、手段亦不一样,但都强调组织间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间能力的互补、资源的共创以及关系的协调,这些工具不仅有助于产品成本的管理,更有助于组织间关系趋于合作和协同。

组织间成本管理非常复杂,在具体开展实践时,往往单个工具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将多种工具进行整合,进而加以综合运用。依据现有的组织间成本管理文献,组织间成本管理工具主要包括: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功能-价格-质量(FPQ)权衡、组织间成本调查。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出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于将客户需求转化为对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保证将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

目标成本法处于组织间成本管理的关键位置,因为它通过产品设计到零部件采购过程而连接客户需求。目标成本法原先作为一个企业体系内部的成本管理技术,它并不将供应商纳入企业的成本管理计划中加以考虑,但经过组织间成本管理思想的拓展,目标成本法跨越了单一企业的界限,在组织范畴中延伸,实现了成本信息的分享以及控制组织整体总成本的目标,优化了组织整体的成本管理水平。

(二)作业成本法

在组织间实施作业成本法,要求从组织整体出发,对组织间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行分析,削减产品总成本。对组织间作业成本进行管理的主要职责以内部代理关系为特征,主要依赖于组织成员企业内部有关职能部门。对组织间交易成本进行控制需要组织成员企业合作开展,因为很多交易成本难以在组织间进行明确划分。组织成员企业依靠相互间的协同和信任在组织间建立合作机制,在融洽的氛围中共同讨论、分析和确定交易成本动因。

过去作业成本法作用于单一企业时,仅能对企业内部作业进行分析,产品成本依据成本动因仅能在企业内部进行分配,当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组织间成本管理时,作业分析在组织间进行延伸,企业在组织整体中对成本进行分析和管理,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组织成员企业通过协作努力消除非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效率,降低组织总成本,实现组织总收益的最大化。

(三)功能-价格-质量(FPQ)权衡

能-价格-质量权衡是指,采购商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和协调,愿意放宽之前要求的部件性能和质量水平。这一过程需要交易双方通过积极地沟通和谈判来实现。为了维持合作关系,采购商有可能会对过于严苛的要求做出一定的让步,使得供应商可以在更易于接受组件规格标准的同时,完成部件的目标成本。或者可以通过购货商与供应商的协作,共同做出最合适的设计变更。但是依据购货商要求,这种可接受的性能和质量水平的降低对于最终顾客而言必须是不显著的。如果不可能通过部件质量和性能的降低,使得供应商获得满意的利润水平,那么采购商只有选择暂时放宽目标成本,即接受供应商较高的部件售价。很多时候为了使供应商可以生存下去,采购商采取这种放宽是必要的。其目的是使供应商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仍然有充分的降低成本至目标成本的压力。

(四)组织间成本调查

组织间成本调查(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Investigations,ICI)是指,组织成员企业的设计团队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共同寻找削减成本新方法的举措。当产品成本无法满足目标成本的要求,通过功能-价格-质量权衡的实施也未能有效压缩成本时,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其不同于功能-价格-质量权衡,组织间的每一环节,即每一个组织成员企业都具有相同的权力,当需要对产品设计进行修改时,不再仅仅是采购商和供应商的设计团队进行合作,所有成员企业都能参与其中,共同合作在组织整体范围内实施成本控制。

二、组织间成本管理保障机制

组织间成本管理跨越了单一企业边界,在组织间延伸,在进行具体实践时,往往需要依据组织实际情况,将不同的成本管理工具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效率,以期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组织间成本管理的实践以组织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合作、信息共享和成本透明为前提,需要建立信任和信息共享两大支柱保障机制。

(一)信任机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指出,每笔商业交易都包含着信任的成分,信任使组织中的成员企业会互相关注彼此的利益,在未考虑自身行为对其他企业的影响前不会贸然采取行动,即企业对在相互交易时不会利用交易对方的弱势获取利益所具有的信心。Williamson认为,组织间的信任机制不同于单一企业间交易的信任机制,这种关系是组织成员企业基于彼此的利益关系建立的,存在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协议关系,通常同时伴随着两个或多个企业间发生的资源整合行为。实施组织间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削减整个组织间成本,使得组织整体效益获得提高,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化组织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同时,信任也是组织成员企业间开展合作的重要纽带和保证,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对于组织间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削减组织间交易成本。无语组织成员企业间制定多么详尽的契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涵盖其中,当成员企业彼此高度信任时,各方将花费较少的时间及精力在合作的事前事项上。成员企业不必为将来可能的突发事件制定所有的应对方案,因为他们有信心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合作中的各方会有能力积极合理应对。因此,组织间信任能促进组织间合作的效率,推进未来联合成本降低。这种相互信任促进组织间更有效的谈判协商,各组织愿意且完整的提供相关信息包括成本等敏感数据,降低了故意歪曲信息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组织间信任还能降低组织间的激励成本、监督成本。高度信任下,各组织有信心对方不会违反合作条约,那么组织间可以在相互监控上投入较少的资源,激励和监督其实就是一种带有控制的信任。

(2)促进组织间合作。组织成员企业间的信任有助于组织间关系的发展,促进组织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信任从根本上不可能在单方面的良好愿望上建立,信任的产生需要合作双方相互的确认。信任是组织间合作的动力和源泉,没有组织间信任,就难以进行真正具有创造性合作,信任已逐渐成为组织间合作存在的条件。组织间信任程度越高,各组织信息共享的程度就越大,使组织间进行产品成本信息和核心技术等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信任还能提升成员企业对于组织的责任感,促使企业为了组织的共同利益而不断努力。

(3)维护组织稳定性。如果组织成员企业间充满信任,则能够减少关系破裂的可能性。因为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使得企业认为组织间的合作程度是令人满意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再从组织以外挑选新的合作伙伴,从而消除寻求替代所要支付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也维护了组织的稳定性。组织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对组织整体运作十分有利,而选择新的合作伙伴意味着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行为风险和合同风险,这将影响组织整体的运营,除此以外,企业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去培育与新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二)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传递障碍被认为是产生交易成本的主要原因,同时,成本信息的共享又是实践组织间成本管理的基础,组织需要在每一个成员企业之间建立起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从而保障组织间成本管理的有效运行。信息共享可以使成员企业更好地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共同确定削减组织间成本的途径,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信息共享能促进组织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有助于组织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更为敏捷的反应;信息共享能维护组织的稳定性,通过企业间信息的集成和整合,可以减少企业间的不确定性,使得组织间环境更加稳定;信息共享还能减少成员企业间发生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并减少因此带来的损失,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保障组织间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为了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需要在组织间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和激励机制,夯实构建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而后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技术作为支撑,将组织间各节点企业的内部业务信息化,并通过信息系统,如ERP等,将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实现信息化,然后运用网络将相邻节点企业链接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当组织在对成本信息进行共享时,我们认为应当在组织间引入开放式会计,以推动和保障组织间成本信息的共享,进而保障组织间成本管理的实施。

开放式会计(又称为成本透明化),目标是为了使买方能够更好的帮助供应商通过确定关键领域尤其是改善研发方面降低成本,买卖双方为了获得利益而共享成本信息。开放式会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共同协同工作的途径,不仅仅是一种成本反映的方法。开放式会计通常是合理的,Christopher阐述道:开放会计是走向成本透明的另一种表现,其通过分享上游和下游的成本数据,使得每个合作伙伴彼此的利润都是可见的。在组织间成本管理中,开放式会计由于其成本信息共享的特征对于潜在成本降低识别起着关键作用。开放式会计可以解决组织间的隐藏成本。在开放式会计中,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披露其成本结构,并通过相互合作了解各企业的运作,联合采取行动,降低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它的出现使一些以前一直保持神秘的信息,现在却是互相可以利用的了,从而使信息共享为成本管理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四、结论

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资源的优化和利用,更需要借助于组织间关系和管理,充分调动和利用其他组织成员企业的资源,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组织间成本管理是组织间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一种跨组织的成本管理,它将传统着眼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思想和工具进行延伸,拓展到了整个组织范围。本文依据现有的组织间成本管理文献,对较为常见的组织间成本管理工具进行了综述,并初步尝试对组织间成本管理的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国内企业有效地开展组织间成本管理提供一些相关借鉴。

参考文献

[1]Cooper.R.and R.Slagm ulder,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 anagem entand relationalcontext.Ac-counting,O rganization,and Society,2004,29:1-26.

[2]Handfield R.B.,N icholsE.L.,Introduction to Supply C hain M anagem ent,[M].N ew Jersey:Prentice H all,U pperSaddle R iver,1999:67-93.

[3]Mouritsen J.,H ansen A.and H ansen C.,Inter-organizational C ontrolC ontrolsand O rganizationalC om petencies:EpisodesAround Target C ost M anagem ent/Functional Analysis and O pen Book Accounting,[J].M anagem ent Accounting R esearch,2001,12(2):221-244.

[4]鲍新中:《供应链成本:改善供应链管理的新视角》,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出版。

浅谈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管理的控制 第7篇

1 目前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1.1 保障性住房建设前期阶段

(1)设计方面。保障性住房工程,是政府的惠民工程。设计单位一般都是采用指定设计单位设计。设计方案很多时候不够优化。而设计图图纸,下发到建设单位后,建设单位会同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就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大家提出意见,进行修改,这个过程往往比较仓促,有些设计方面的问题仅靠图纸是发现不了的。比如有的县级的保障性建设项目,设计单位却委托给了驻地在省级市的设计单位,这样很多问题就只能靠邮件、电话、照片等来沟通,文件资料的邮寄来回要占去很多时间。

(2)招投标方面。保障性住房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分开招投标。主体工程通过招投标由一家施工单位施工,附属工程又是另外一家施工单位中标。附属施工单位不熟悉主体施工一些布局,导致附属工程施工时候,要拆除原来的一些东西;还有一些划分不是很明确的,主体没有施工,附属也没有施工。不仅耽误了工期、又增加了成本。

1.2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施工阶段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简单地说就是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影响该阶段工程造价的因素包括:工期的延误、工程的变更、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控制的重点要放在工程变更及控制工期上。影响工期主要是由于各个环节衔接不到位;工程变更则主要有设计单位发出的变更;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和工期要求的改变、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的调整等主观因素;还有设计图纸漏项、工程量估计不准等难以完全避免的人为失误等;又有建设、监理、施工三方共同签署的现场签证等。

(1)由于设计院的设计质量引起的变更:这类变更往往是当施工单位施工到这一工序,或者是施工到下一工序的时候才发现设计质量有问题,这时候才向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出。比如室内所有门洞都切好了,才发现卧室门的朝向有问题,使得完工后室内放了床铺的话,门是打不开的;又比如配电房施工完成了,当要国家电力公司来安置变压器等大型设备时,才发所有预留孔以及电缆布置不能满足要求;出现以上类似情况,拆除重做是必须的。这种情况往往造成造价的增加以及工期的延误,这块总容易出现扯皮的情况。而增加的造价及顺延的工期,往往会由于建设单位从整个项目的总体考虑,而为此买单。

(2)由建设单位发出的变更:该变更主要是由于建设单位对使用标准及建设规模有所改变导致的,这类变更,一般最终都由规划设计部门提出,并附有详细的变更方案。比如:把图纸中两套房子打通改为物业用房;又比如把原图纸中一楼架空层改成套房;又比如把原图纸中半地下改成杂物间;在施工单位已经按照原图施工或者施工一半的情况下,返工是肯定的。而由此增加的造价以及工期延误,都必须由建设单位承担。

(3)现场签证单:在施工现场临时发生、具体内容不同、没有规律性。总的来说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质勘探不清,引起地下基础结构形式变更或换土;原有建筑清理不清,或地下障碍物未清理;现场标高与设计标高不一致引起土方挖填费用;周边关系影响(如居民闹事等);原施工方案变更,增加技术措施费等;二是由于设计变更导致已经施工的部位拆除的签证:此签证主要是由于设计变更而产生的,很多时候因为原始资料不齐,施工单位上报的签证费用与建设单位认为的签证费用不符,造成该签证无法核实;三是业主没有配备专业的专业的人员,不了解工程造价发生的有关规定,就出现造价重复计算情况。比如一些成品配件的安装费用已经包含在定额中;采用工程量清单的工程施工排水费用包含在措施费中;而施工单位又对措施费用提出签证。

1.3 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阶段

(1)保障性住房的维修维护。有些看不到的质量问题,在保障对象入住后,就慢慢显现出来。比如入住没有多久,就出现房屋外墙面渗水;卫生间下水口漏水等诸多问题。

(2)物业管理。保障性住房的享受对象大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社会底层的低收入者,他们本来经济就比较困难,物业管理费对他们来说相当的高,再者由于他们之前的生活环境,还有他们的意识上认为,政府帮他们解决了住房,那么相应的什么物业费用也该有政府承担。

目前,生活垃圾以及水管破裂、地板裂和下水道堵塞等问题的解决,所产生的费用由政府部门买单。

2 针对保障性建设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2.1 建设项目前期阶段

(1)设计阶段。尽量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并且请尽量从本地选取设计单位,加大竞争力度,也更方便选择更优化更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优化设计方案的建议,例如在保障性住房中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中,在不改变原来占地面积、容积率情况了,改变户型,增加实际使用面积;使用新型材料,节约成本。

(2)在招投标方面。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捆绑在一起招投标。这样就只能有一家施工单位中标,既能节省二次招标的费用,还可以节约工期。

2.2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

(1)设计变更。减少建设项目施工中的设计变更,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在设计前进行调研,将房屋使用要求正确完整仔细地表达出来;②要给予设计单位相对充足的时间,便于他们完成满足施工要求的图纸。图纸要达到规范规定的设计深度和施工要求;③要仔细审图,一方面要提交给各图纸审查单位审图,满足相关部门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设单位要认真审图,确保图纸准确地表达了建设单位的建造意图,尽量减少错漏的发生;④在施工前要各专业的施工队审好图,把一些施工难点、相互冲突的地方在施工前就提出来,并拟定解决方案;⑤在施工前做好各方面的交底工作,以避免或减少在施工过程中的错误。

(2)建设单位发出变更。避免这种二次浪费,建设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过硬,尽量在图纸会审时候把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解决掉。如果图纸会审时候没有把问题提出来,那么建设单位及规划部门要及时和各相关部门沟通,跟踪现场进度,做到把变更下发在施工之前。

(3)现场签证单:一是要做好地质勘探,应详细、尽量探明地质条件;合同要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有关场地平整、拆除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等可措施费包干;周边关系应协调好,为施工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安排项目计划,避免场地移交或工作面移交迟后;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总体管线、景观等施工计划周密,减少更改或二次开挖;二是隐蔽工程类签证要严禁事后补办,一定要会同施工单位、建设单位驻地代表、监理单位及时测量和记录隐蔽工程的数据,有时还要配合拍照或者录像手段。

2.3 后期管理阶段

(1)保障性住房的维护。加大监管力度,要从设计之初,就开始严把质量关,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切实的做到监督督查的作用,确保工程质量过关。

(2)物业管理方面。让承租户参与到物业管理中。具体措施是:首先吸纳承租户参与到具体的物业管理工作中,比如让承租户成为保洁员、楼梯管理员等;然后成立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委员会,吸纳承租户成为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委员会成员,充分发挥承租户在物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让他们“在其位、谋其政”。

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合适的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物业费用有承租户自己承担部分,政府承担一部分。

3 结束语

保障性住房建设受到资金、建筑面积、户型等的限制,使得在整个建筑周期中难以保证每个环节都完美无缺,为了更好地实现保障性住房完善、持续的发展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保障性住房是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扎扎实实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切实把好质量关,严格整个建设周期中的成本控制,使住房困难家庭不仅仅“住有所居”,还要实现“住有安居”,为居民提供多样性、人性化的基本居住条件和管理服务,共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安定的居住环境。

摘要:2008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大规模是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保障性安居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资金都是有中央和省安排的专项补助,俗话说“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既要保证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又要做好后期管理与维护,成本管理的控制在任何一个建设项目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成本管理,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光辉.浅析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的控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08)

[2]王红野.我国保障房建设存在的风险及对策建议[J].中国房地产,2011(22).

保障成本 第8篇

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民心工程, 经济适用房除了可以享受优惠的政策之外, 政府明确德规定了开发商所得的利润必须控制在3%以下。这就迫使建设的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的去降低工程的造价, 这样才可以得到理性的利润空间。所以经济适用房是和一般的商品房不同的, 它对成本的控制要求更高。本文站在经济适用房的业主的角度, 并结合工作的实践经验, 针对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的前期的策划设计、项目建设施工、竣工验收这三个阶段, 提出了如何加强经济适用房成本控制的方法。

1 前期策划和设计的阶段

1.1 准确的进行项目的规划和市场的定位

经济适用房是提供给城市的低收入群体的一种具有社会保障的性质的住房, 然而, 有些地方的经适房项目, 往往存在着设计的标准过高、户型的面积过大等种种的问题, 使得本该利民的经适房变成了个别人的豪宅, 严重的偏离了经适房的本质要求。

1.2 建设用地的选址

对于经适房项目的开发, 一般情况下政府实行的是行政划拨用地或各种税费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 所以经适房的开建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的土地收益降低, 并且经适房通常情况下都选择在了城市的边缘或者近郊土地的收益额较小的地段, 这种做法虽然可以相对的降低房价, 然而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1.3 设计方案体现经济适用房特点

(1) 住宅平面的布置应尽可能的将外墙周长系数以及结构面积系数缩小。以满足住宅的基本功能和保证居住质量为前提, 加大住宅的进深, 对造价的降低也是很有效果的。

(2) 小区的规划和设计要按照小区自身的基本功能与要求, 对住宅建筑合理地安排, 公共的建筑、管线、道路和绿地的布局也在合理安排之中。竖向的设计必须根据当地情况来定, 以免造成大填大挖, 以至于增加不必要的费用。

(3) 严格的控制经适房的住房面积。如今, 全国的各个城市都以及出现了经适房过于“豪华”的现象, 这样不但让中低收入的家庭买不起房, 影响了楼盘的销售, 更加关系到经适房工程能否落实到位的问题。所以, 建议住宅的建筑面积必须控制在60到100平米以内, 主要以两房一厅或者三房一厅为主。

在设计的阶段, 业主应该向设计的单位充分的表达设计的意图和建设的进度的要求。对于经适房, 售价的相对较低不可以成为降低住房品质的理由, 必须不断的为用户着想, 尽量达到建筑的成本和建筑面积、结构、装修合理的均衡, 只有这样, 才可以达到经适房建设的根本要求, 达到共赢的局面。

2 项目建设的施工阶段

2.1 抓好施工图的审核和细化

在项目的建设之前, 施工的图纸设计的质量好坏和审核水平的高低, 对成本的控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建设的施工过程中, 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可变的因素以及不确定的因素起大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施工图纸的审核和细化的质量越高, 在建设的准备工作中的针对性也就越强, 成本的控制着力点也就越准确, 成本的管理以及控制的工作就可以更有成效。因此, 若要很好的控制建设的成本, 就一定要抓好房地产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图审核和细化的工作。

2.2 强化工程施工招标、材料采购招标和合同管理工作

房地产企业必须优选合适的施工单位以及材料的供应商, 确保工程的建设成本控制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在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 应该尽可能的采用公开的招标的方式进行, 使那些难够符合要求的企业可以充分的获知工程的招标的信息, 这样可以保证投标的单位可以最大限度的响应招标书的要求, 合同的条款可以在满足其他的要求的同时, 最大程度控制建设成本。

2.3 工程建设的现场管理的加强

项目建设的施工阶段, 必须派合格的现场代表进驻到工地上, 并且委托一家实力比较强的监理公司, 对工程质量、工期以及成本的管理进行加强。这样就能够使的房产企业及时的掌握工程的进度情况, 协调好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工作, 强化现场的监督和管理, 及时的发现问题, 快速的将其解决, 方便减少不必要的变更, 并对施工的过程中那些确实发生了的变更、签证和隐蔽工程及时的进行认定, 切实的抓好现场成本的控制, 保证预算的计划能够在施工过程中贯彻的执行, 并且为结算的工作做好准备。

2.4 深化预算的管理, 严格预算的制度, 杜绝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成本的上升

为了切实的发挥预算的管理对成本的控制作用, 项目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预算和施工现场的检查之间的联系, 及时的发现那些可能发生的成本变动的因素, 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 控制那些没有必要的成本的上升, 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得到提高, 尽可能地发挥预算工作对于成本控制的预警和辅助的作用, 进而完善项目的成本控制体系。

3 竣工验收的阶段

验收的阶段, 业主必须对以下的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

(1) 必须要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

(2) 必须完成建设工程的设计合同所约定的各项内容。

(3) 必须要有施工、勘察设计、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分别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

(4) 必须要有施工单位所签署的工程保修书。

(5) 必须有工程使用的主要的建筑材料、建筑配件以及设备的合格证件以及进场的试验报告。

如果业主没有做好验收阶段的工作, 那么必然会增加在日后的保修以及物业的管理工作以及费用。需要注意的是保修期内的质量检查的工作。所有的商品都有其售后的服务, 经适房也是如此, 在工程的竣工验收以及交付使用之后, 如果在所规定的保修期限内出现了质量的问题, 必须由施工的单位负责来维修, 维修费用由责任单位来承担。

4 结语

总而言之, 对经济适用房成本的有效控制, 合理降低房价, 这不但关系到参建各方的利益, 而且还关系到经济适用房的社会的效益是否能够全面的实现、政府的民心工程是否能够全面的落实等重要的问题。建设的单位一定要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的理念, 运用有力的措施对工程采取全面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敏.发展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问题, 2001 (5) :53~55.

[2]胡海林, 郭燕雪, 韩涛.经济适用房工程建设的投资、质量控制[J].建筑经济, 2003 (1) :38~39.

保障成本 第9篇

1.1 显著性理论

意大利经济学家Vilfred Pareto发现:社会财富不是均匀分布的,大约20%的人口占有了社会80%的财富,人们称该发现为“显著性理论”。后来人们发现,这一“规律”普遍存在于许多社会现象之中。

1.2 显著性成本(Cost-significant)

工程领域的显著性成本思想就来源于“显著性理论”。一项工程是由若干的分部分项工程组成的,而这些分部分项工程的造价分布又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状态,但是如果我们将各分部分项工程的造价从高到低排列,将发现其造价约占总造价80%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个数仅占总分部分项工程数的20%左右,我们称之为显著性成本项目(Cost Significant Items,CSIs),其余的分部分项工程称为非显著性成本项目(non-CSIs)。然而,因为非显著性成本项目虽然对项目总造价影响甚微,但计算工作量要大大超过显著性成本项目的计算工作量。因此,当我们在掌握了显著性成本项目与项目总成本的关系前提下,通过对显著性成本项目的计算,既可以推测出项目总成本,这样既能极大简化计算工作量,又能保证投资估算的精确度。

2 保障性住房项目显著性因子(csf)的测算

2.1 CSIs的确定

2.1.1 均值理论

区分工程项目的CSIs和non-CSIs可以利用“匀值理论”。匀值理论表述如下:假设项目总成本为C,分部分项工程的个数是N,那么分部分项工程的平均成本就是C/N。大于平均成本的分部分项工程,称为CSIs,小于平均成本的分部分项工程,则称为non-CSIs。如果CSIs不能保证在30%之内,可进行二次平均。

2.1.2 确定工程CSIs的具体步骤

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分析、整理;

计算工程量清单中每一分部分项工程内容的成本;

计算工程的总成本;

计算出平均成本(总成本与总项目数量的比值);

选出单个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大于平均成本的项目即为CSIs。

2.1.3 案例实证

项目1:土建工程总成本95,276,110.92,分部分项工程22个,平均成本4,330,732.31,经过初步比选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11个已完保障性住房项目土建工程的数据分析(各项目数据如以上案例所示),发现每个工程的CSIs项目基本一致,且均在30%以内。由于部分项目受到地质情况不同的影响,桩基础工程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因为工程的唯一性,难免会出现个别不同之处),但从其数值上看,比较接近平均成本,其显著性不明显,因此确定出保障性住房项目土建工程的显著性项目CSIs为:(1)±0以上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2)±0以上楼地面工程;(3)±0以上墙、柱面工程;(4)±0以上门窗工程;(5)±0以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2.2 csf的测算

2.2.1 测算原理——交叉验证法

(单位:元)

注: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为:(CS理论计算的土建工程总造价-清单中的总造价)/清单中的总造价×100%。

2.2.2 csf的计算

利用第一部分(11份数据)进行显著性因子的计算时,由于数据量少,采用交叉验证法进行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分别利用本项目以外的10个项目数据计算其显著性因子,然后对本项目数据进行测试,计算其误差率(相对误差),如果误差率在允许范围内,则进行下一步计算。这个过程对11份数据都重复进行一次,得到11个不同的误差率,如果这11个误差率都满足要求,就可以对所有csf求平均,计算出保障性住房项目土建工程的csf。

依据显著性因子的定义,显著性因子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式中,csf——显著性因子;

CSE——显著性成本项目的成本;

CE1——工程总成本(包括显著性项目和非显著性项目的成本);

n——工程显著性成本项目的数量;

m——工程总项目的数量。

11份样本数据显著性因子csf的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

每组数据的相对误差都在±8%范围内,符合计算要求,因此可得出显著性因子csf为:

3 保障性住房项目土建工程CSIs模型的建立

3.1 假设条件

3.1.1假设工程量清单中所有项目的费用都在同一个时间基点上发生,计算出的csf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比值。

3.1.2在假设条件1的基础上,对于任何时间发生的同类工程都采用同一个显著性因子csf。

3.1.3模型是以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概算阶段)的建设成本为研究对象建立的。

3.2 CSIs模型

由显著性因子的计算公式(1)和简化的WLC计算模型在满足以上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的CSIs模型如下:

将计算出的保障性住房土建工程项目的显著性因子带入公式(2),可以得出保障性住房土建工程的CSIs模型如下:

3.3 CSIs模型的验证

根据第一份数据得到的显著性项目CSIs及显著性因子csf,在第二份数据中找出这些项,求出这些显著性项目的成本,根据建立的CSIs模型计算出工程造价,然后与工程量清单中的总造价进行比较,将二者差值的绝对值与工程量清单中的总造价的比值定义为模型的相对误差。这里选取的验证数据简称为项目12、项目13、项目14和项目15。

经过计算,验证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依据显著性理论算出的造价与实际相差很小,相对误差均在±2%以内,综合前面11个工程实例,说明利用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类似拟建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土建工程概算投资额。

4 CSIs模型应用的相关问题

4.1 拟建项目CSIs和csf数据的获取

相关研究表明通过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在具有大量已完工程CSIs和csf数据的情况下,模拟人的大脑“经验”判断同类工程或类似工程的过程,从而预测拟建项目CSIs造价和显著性因子方法。工程造价人员可以根据拟建工程的特征,将相关信息输入神经网络,即可得到新建项目的CSIs和csf数据。

4.2 同类工程的确定

建筑工程具有单件性的特点,虽然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工程,但是一些工程都在很大程度上的具有相似性,CS理论的验证和CSIs模型就是建立在这些相似建筑工程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涉及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特征详见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2011年4月10日下发的《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技术指引(暂行)》(穗住保[2011]49号)的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

[1]王玉满,张宇佳.全面显著性造价投资预测模型研究[J]技术研发.

[2]段晓晨,张晋武,李利军,张建龙.政府投资项日全面投资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30.

[3]高嘉英,马立甲.统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数据处理方式论文下一篇: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