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干预范文

2024-07-30

认知心理干预范文(精选12篇)

认知心理干预 第1篇

该项目由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金洪源教授带领他的心理技术研究团队在世界心理治疗大会首次亮相就引起了极大关注, 因为他们研发的新一代心理服务技术攻克了世界性难题——治愈强迫症、抑郁症和病瘫痪后无复发。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 在国际交流中名称为CEI) , 是指通过对的心理辅导或治疗干预, 使人们对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进行有效地自我反思、评价、调控, 以解除心理障碍困扰和开发出学习潜能的心理干预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它既被普遍地运用于强迫症、抑郁症、失眠等神经症的诊断治疗, 也运用于学生学习障碍的诊断和辅导, 没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果一心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也能够运用其实施学习潜能开发。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具有高效的特点, 是因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实质性创新。这一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点有很多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提出的新潜意识理论是:潜意识是人们未意识到的和意识到了调控不了的心理活动现象。所有的心理障碍者、灵感、天才学习和人格等潜意识心理现象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核心和关键因素。而条件性情绪反应是人类后天形成的, 它容易形成也容易消除。因此, 人类的所有心理障碍现象都是容易治愈的。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实际效益进一步扩大, 已经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产业中掀起了一轮新的革命。。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名词解释 第2篇

其二是自我修养和发展元认知智慧的含义:指掌握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人们自觉地控制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实现健康、潜能开发、人格优秀等目的的自我心理修养方法体系。

★ 干预的近义词

★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 组织名词解释

★ 心肌梗死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感谢信

★ 公共行政名词解释

★ 干预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暗娼干预实习报告

★ 关于层次的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干预 第3篇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象是由过激的人本主义思想造成的,如果继续下去,在中国大地兴起穷人性格之风,最终会导致国家、民族的衰落。美国已经是人本主义心理思潮中毒较深、积重难返的国家。美国学者加尔通在其所著的《美国帝国的崩溃》一书中便对这种“离心”文化因素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描述:“社会离心型的发展导致帝国赖以生存的意识形态‘神话’遭到诸多挑战,‘上帝选民论’受到质疑和抛弃。美帝国从高高的神龛上被拉下来,权力的‘神圣外衣’被撕去,‘魔力’消失,帝国随之灰飞烟灭[1]。”事实上,“离心”的后现代思想文化因素在我国也同样在聚集和发展,我们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极其严峻的难题和挑战。因此,“根本减负、强国富民”——成功减负,解决学生身心受到“摧残”和童年不快乐的问题以及消除过激的人本主义教育改革思想对我国青少年人格的毒害,避免大量的过激人本主义穷人性格形成而削弱国力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和心理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美国人本主义教育改革对传统教育的危害

20世纪70年代,美国掀起了影响世界的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其起因是人们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曾有人这样描述人本主义教育改革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行为主义教育的盛行使人们几乎只看见行为主义的缺点,行为主义受到猛烈抨击,学习被描述成“煎熬”“苦役”“摧残”,学校被描述成儿童的“牢狱”和“心灵屠宰场”。抨击者因为只拆房子不建设而受到反抨击,这样你来我往,阵阵雷声之后,终于下了一场雨——“人本主义”降生了。

轰轰烈烈的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在美国狂热了十多年之久,影响遍及全世界。在我国也不难找到人本主义教育改革影响的影子:“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你自己快乐就行”“考上什么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快乐”“学不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要出自你的本心,不要做别人意志的奴隶”“你自己才是最棒的”“当低级需要得到足够满足后,热爱学习发挥天赋潜能的自我实现需要才会表现出来”“早期需要得不到满足易患神经症”,等等。这些观念基本上都是美国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思潮中盛行的说法。从表面上看,这些观念是砸碎儿童“牢狱”和“心灵屠宰场”,把学校变成学生的人间天堂的不二法门,而在实践中,它们却是行不通的空中楼阁,因为马斯洛所说的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友爱、求知和创造等潜能”[2],只要没有社会压抑(如父母和教师的管教约束)就“必须发挥出来”[2]的观点,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完全脱离实际的理论。很多父母和教师受此影响真的不再管孩子了,期望他们能够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中自发地生长出热爱学习、热爱创造的行为特征来。事实上,在学生的后天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如果不自觉地去研究、设计、培养、塑造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控制其生物本能,孩子就会在无条件地、不断地得到低级需要满足的过程中,使其生物本能放纵、膨胀,发展出物欲横流、贪图享乐、逃避困难、苟且安逸、懒惰散漫、得过且过、缺乏责任心、难以适应社会等消极人格。

1983年,里根政府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向美国各界敲响了警钟[3]。政府开始强势介入教育,纠正人本主义教育带来的种种致命弊端。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并没有刮了阵风便不了了之,而是连续几任总统都坚持执行。到克林顿时期,美国在全国强制性地推出标准化考试运动——在全美公立学校中实行统一课程,要求中小学生定期参加州、市的统一考试。如考试分数不达标,学生要降级重读,而学校将面临资金减少的惩罚,严重的可导致学校关、停、并、转。[4]

就在美国政府不断强势干预教育,纠正人本主义教育改革带来的偏差的同时,人本主义教育改革的思潮却涌进了中国。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中国的教育不好,美国的教育好”“美国的孩子受尊重,想学习的时候才学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不学习”。事实上,当我们正在想方设法削弱和取消统一考试时,美国近二十多年来却一直在强化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因为美国政府有一种来自教育的危机感,他们深知不好的教育会导致国家的衰亡。美国的教育改革和我国当时的教育改革取向正好相反!

美国政府的教育改革取向帮助我们作出了这样一个推断:传统的应试教育本身并没有像人们原来认为的那样具有“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和造成痛苦的功能,真正“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凶手是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并非传统应试教育的直接和必然结果;学生学习障碍形成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原因来自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

为了彻底治愈这种学习障碍,辽宁师范大学研发了一套临床应用技术——元认知干预技术(CEI,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 Intervening Method,又称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这套技术经过17年的临床应用,被证明可以立竿见影地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二、元认知干预技术如何解决学习障碍

懂得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所有学生在应试教育下都会受到伤害,只是个别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才会如此。一旦学习障碍形成,学生听课、练习的过程完全处于一种严重的焦虑痛苦状态,重者甚至浑身疼痛、烦躁发热或四肢冰冷,学习过程严重低效、磨蹭、拖拉……他们真的是备受煎熬。

(一)学习障碍的潜意识心理过程

nlc202309021447

美国学习障碍全国委员会对学习障碍的解释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致”。长期以来,没有人能找到高效解决学习障碍时神经功能失调的有效办法。于是,学习障碍就和神经症一样成为了长期不能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组成功地用行为学习原理对学习障碍的潜意识心理过程作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1.几乎所有心理障碍的潜意识心理过程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一种条件反射)为核心因素的。例如,外语学习障碍的学生一到外语学习情境中(刺激S),便立即产生焦虑、厌倦、痛苦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E);于是进一步导致逃避、分心及浑身不适引发的其他行为(行为反应R)等。

2.当消极情绪产生导致学习功能受损后,该情绪会驱动思维只指向消极一面检索知识。例如,几乎所有外语学习障碍的学生都容易从大脑中检索到类似“强迫中国人学习外语不公平”“不学习外语也能成功”等思想。长期处于较为严重学习障碍中的学生往往容易对教师、学校和教育制度产生不满的消极思想,这便是症状情绪驱动下产生的症状思维现象。这些症状思想大多与学生的初衷不符,它产生时本人又常常不自觉,因此也是潜意识行为内容之一。

3.条件性情绪反应一旦产生,便驱动消极思想,进而产生消极行为,养成消极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思想品德“滑坡”。

4.由于上述现象学生本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了也无力自我调控,常与本人的意志相违背,因此,这一现象被称为潜意识心理现象。

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在校学习只是构成学习障碍甚至是神经症的众多因素之一。根据近十年来的不完全临床统计,各种直接引起学习障碍原因的比例如下。

1.因作业量过大、补课过累、害怕作业完不成被教师惩罚等因素直接引起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导致学习障碍的,不足9%。

2.由于师生关系或教师教育行为引起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导致单科或全科学习障碍的,约占26%。

3.因父母监管过严、管教方法粗暴、参加课外班学习量过大等家庭教育管理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从婴幼儿教育算起,占学习障碍形成总量的25%以上。

4.因同学关系不和、人际关系敏感,孤独、交流不畅等导致焦虑情绪积累,最终引发学习障碍或神经症倾向者,约占20%。

5.因家庭变故(如亲人伤亡、父母感情破裂或离婚、家庭暴力、父母离家出走、父母吃官司、社会恶势力对家庭骚扰、生意倒闭等)占11%左右。

6.其他意外因素如惊吓(路上惊吓后写作业)、病痛(带病写作业)、意外事件(考试晚到后紧张)等导致学习障碍的,不足2%。

7.本人带病学习导致学习障碍的,不足2%。

8.其他非典型意外因素所致学习障碍的,约占5%。如噩梦、动物恐惧、生活事件暗示或联想等稀奇古怪的经历,只要可能在学生大脑中建立条件性消极情绪反射,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因此,把应试教育说成是“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牢狱”和“心灵屠宰场”,是人们在不明白那些被“摧残”和“屠宰”的儿童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情况下,冤枉了传统教育所做出的错误结论。

(二)元认知干预技术治愈学习障碍的案例

前些年还有人说:元认知干预技术像神话,它真的能收到那么神奇的效果,解决那么多难题吗?事实上,元认知干预技术目前已高效地解决了多例学习障碍及神经症问题。

2009年,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技术干预方向的硕士生应邀到广西百色田东高中为高三考生提供干预服务。该校原本预计当年至多能有3名考生考入一本院校。而技术组于当年3月14日进驻,对18名高三考生进行了减负挖潜的干预辅导,截至3月28日服务组离校时,18名学生的潜意识心理问题(含学习障碍、轻度神经症和其他一般性心理障碍)全部得到解决,18名学生中有16人当年高考分数达到一本线。这里列举的仅是众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下面详细介绍一个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成功治愈学习障碍的案例。

杨京京(化名),女,初三学生,成绩优秀。在距离中考三个月时,她突然产生了害怕写数学作业,上数学课和物理课困倦、昏睡且难以自制等一系列症状。教数学的班主任一发现问题就对她进行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她再也做不到像以往那样积极地听数学课、写数学作业了。这时她开始体验到了被“摧残”的滋味。最后,杨京京和一向感情很好的班主任公开决裂,拒绝上学,并且在网上发贴攻击班主任对她的“摧残”和“折磨”。杨父曾带她看过心理医生,诊断其为因升学考试复习压力过大导致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于是杨父认为是学校增加晚自习的时间,班主任留大量作业,导致孩子中枢神经出了问题。而校长和班主任都不接受这种观点,就带领杨京京及其母亲等赴辽宁师范大学进行诊断和治疗。

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组人员迅速解决了杨京京害怕写数学作业的心理障碍。当杨京京发现自己又能够像以前那样高效而快乐地写数学作业时,她的立场和观点都发生了改变。她道出了父母闹离婚,她在奶奶看管下写数学作业时,隔壁不停地传来父母打架、哭叫、摔砸家具的声音的事。后来父亲从家里搬走,而且向法院提交了离婚起诉书……杨京京就什么也学不进了。后来班主任通过电话长谈说服了杨父与杨母和好,撤回起诉并搬回家住。但是,杨京京的学习状态再也不能找回。这时班主任才开始给杨京京施加压力,导致她和班主任的矛盾冲突并拒绝上学。

杨京京是在奶奶看管下边写作业边听父母在隔壁吵架期间,在大脑中建立起数学学习情境与听见父母打架时的焦虑、害怕情绪之间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而形成学习障碍的。从此以后,只要她一到数学学习情境中,那种焦虑、恐惧就会自动涌上来,使她浑身难受,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她经过努力挣扎之后,大脑迅速进入强迫抑制状态,出现难以克服的困倦表现。

nlc202309021447

如果没有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彻底治愈杨京京的学习障碍,人们只站在杨京京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结果上看此事件,这就是一起应试教育迫害学生的案件。

三、过激人本主义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危害

父母失去对孩子管教的权威会造成孩子的极端自我。欠缺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如果坚持“只要快乐就行”,为所欲为,他们未来最乐观的结果也就是当个新时期的穷人——没有必要的养活自己和获得一份稳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人格。他们是过激的人本主义教育的必然悲剧结果。

(一)把情绪机制解释为需要,造成教育理念的严重误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统称为精神动力学派,因为他们用需要解释人类的种种心理障碍和矛盾,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困惑、误导和损害。当年弗洛伊德研究的典型被试——少女奥·安娜一到父亲病床边就会在大脑中涌起许多和性、乱伦等有关的“非压抑下去不可”的“幻想和妄念”,这一现象被弗洛伊德解释为安娜在潜意识中有对爸爸乱伦的需要。当布洛伊尔医生通过催眠治好了安娜的“歇斯底里症”后,弗洛伊德认为安娜是在催眠过程中“宣泄”了她的恋父欲望,从而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而治愈。

从元认知干预技术的角度来看,安娜并没有对常年卧病在床的父亲打任何歪主意,而是父亲的病久治不愈使她形成了很高的焦虑情绪。当这种高焦虑情绪与安娜服侍重病父亲时大脑中偶尔闪过的念头(年轻的女儿在服侍父亲时难免会产生令人尴尬和焦虑的身体接触)之间建立起条件性情绪反应时,大脑中会闪过性、乱伦等词汇以进行思维,此思维用以判断自己服侍父亲时的身体接触行为是否正当。但是,这种条件性情绪反应会在每次安娜来到父亲病床旁时,都自动产生,而且每次都会带来那些挥之不去的尴尬、焦虑念头。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强迫思维或强迫意向症状。但是,安娜本人误以为自己总想这些是品德不佳,产生严重精神负担,渐渐形成神经症。而布洛伊尔对安娜安抚、开导和催眠带来的愉悦情绪与安娜在父亲病床旁的刺激情境之间形成了新的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从此以后,安娜再到父亲病床旁时,她会自动地产生被催眠时的愉悦情绪。而当安娜的焦虑情绪消失,积极情绪升起时,她大脑中关于与父亲身体接触、性、乱伦等观念便会被放下,于是她很快地被治愈了。

可见,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来解释人的心理问题时,特别容易给人增添各种人格上的严重毛病。而元认知干预技术就是看穿了用需要解释症状的认识误区,以情绪解释学习障碍和神经症的症状,才取得了高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二)不满足需要的孩子也能快乐、幸福和发挥潜能

让普通教师和家长去认清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是很难的;让大家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高度智慧却不难。在杨京京小时候,她的母亲就坚持以传统的,但实际上对孩子成长有利的方式去教育她。杨母一点心理学都不懂,但她深信“惯儿如杀儿”的家训,严格要求和教育杨京京;同时她也赞同尊重孩子和民主教育的思想。她始终能做到让孩子在不放纵、不娇惯的前提下快乐成长。其实,杨京京在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但她的童年是快乐、自信和人格发展良好的。杨京京的需要没有像动物那样无条件地被满足,反而总是遵循着人类的德、智、美的规则来满足,因此,她形成了擅于调控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性格,使她在即使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也并不会痛苦,反而体验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有社会意义的崇高快乐。

(三)罗杰斯自我概念形成说更适用于神经症患者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形成理论在预防儿童神经症形成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把罗杰斯为了预防神经症形成而提出的早期儿童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加分析地搬进培养一切人才的教育过程,后果是严重的。罗杰斯说儿童早期得不到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和爱,长大后自我概念就会破裂,容易患神经症、精神病。

其实,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大约1~4岁左右),完全没有或严重缺少批评、挫折、惩罚教育经历的儿童,在做错事、放纵、任性甚至带来消极后果时,几乎完全没有机会产生焦虑、恐惧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这些没有适当焦虑动机驱动的儿童学习某些社会规则的速度慢而差,很容易形成任性、极端自我、自制力差等性格,而且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容易遭到排斥,导致其感受到不愉快、焦虑情绪,最终这些早期教育中充分享受“尊重”的儿童反而成为了神经症者。

过度自我中心人格者失意时,会寻找同类遭遇者交流和分析原因,最终的结论都是父母乱管他们的结果,此种人格者容易把自己的失败归于他人不好。但实际上是他们小时候因为缺乏必要的焦虑情绪激活大脑兴奋度,把父母、教师的话当成耳旁风,记不住,做不到或错了改不了,最终难以很好地适应社会。

试想一下,如果将来我们的孩子都是自我中心、我行我素、我快乐就行的人格者,明天的中国会如何?

四、元认知心理教育与培优整体技术化工程

元认知心理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自觉地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包括对重点学生的一对一临床心理干预和对全体学生的心理科学技术教育。其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现象及规律,掌握相应的干预技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不同程度地解决实际问题,也称为元认知心理技术教育。

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心理教育是拉动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极好的杠杆解,所谓杠杆解,是指在科学地理解和驾驭复杂系统中各主要因素基础上采用的以简驭繁的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5]。因为学生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基本的学科智力观、人格观、心理健康观和天才观等有所了解后,会更好地设计、诊断自己,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心理和人格发展方向。同时,学生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学习会拉动教师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学习,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水平的提升。这是杠杆解的一个浅层含义。

更深一层的杠杆解含义则要从培养优秀生整体技术化工程的意义上来理解。培养优秀生整体技术化工程意为:

nlc202309021447

1.一名真正优秀的学生不应只是在人格素养、知识学习、解决问题思维、情绪情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元认知等因素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优秀,而是各个方面都优秀,这样的学生才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取得成功和生活得快乐、幸福。

2.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家长、教师一次只能在整体、全面、深入诊断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因素作为主攻目标,深入调查研究、诊断其相关背景、因素结构等;再进行临床技术干预设计;一旦实施临床干预,就要确保攻必克,必发生质变且再不容易反复。

3.如果选择的主攻因素确实是杠杆解,在技术化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其他因素就会轻者迎刃而解,重者发生连锁变化。

4.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没有对潜意识心理现象进行有高效操作意义的科学解释,在教育活动中,往往是在忽略潜意识心理因素条件下,只把学生能够觉知和调控的心理内容当成全部心理因素,导致了教育效果上的种种所谓难题。其实当家长、教师乃至学生本人知道了这些潜意识心理因素的存在及其规律后,这种因为再没有被忽略的关键因素而导致的高效技术干预过程则为整体技术化的主要含义之一。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任何一个重要问题的诊断和技术干预设计及实施,都要能够通过对各相关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诊断分析,以实现高效技术化诊断,这是元认知心理教育的重要操作原则之一。

五、技术化、民族化人格教育——强国富民之路

通过学习与应用心理干预技术来启动培优整体技术化工程,存在多个具有杠杆解功能的切入点,如从学科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学生的优秀人格系统培养等都可以切入,都可以启动培养全面优秀学生的整体化、技术化工程。但是,就我国教育现状而言,从民族的优秀传统性格教育突破,效果会更好些。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和警惕人本主义快乐教育的弱国穷民危害。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思想的最大魅力是强调让孩子们快乐,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的,但在某种条件下,它也会给青少年、家庭、教育乃至民族和国家带来危害。因为它不清楚人之为人,关键在于其在后天教育中形成的社会性。如果没有教会孩子在自己获得快乐的同时,保证他人不因为你的快乐而变得痛苦,是不会让孩子们一直快乐下去的。

曾有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元认知心理教育时,讲述为什么要尊敬和热爱教师,有的学生和家长惊诧地追问:“为什么!凭什么!我就是要敢于宣泄我对教师的不满!”然而他们不了解的是:神经症患者焦虑情绪过高会导致严重不自信,不敢正常表达自己对别人的不满。因此,罗杰斯才鼓励这些患者“要敢于大声地宣泄你的不满”,而作为一名正常的中学生,动不动就大声地宣泄自己对教师的不满,没有治疗神经症的意义。相反,如果学生能以宽容之心辩证看待教师身上的缺点,并且能看到教师的优点而表达出自己对这些优点的热爱,将有助于学生养成未来成为一名做事者的大器性格;如果学生能够真诚地去热爱教师,表达对他们的关心、敬佩和爱戴等,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真诚热爱而改正许多缺点并做得更好,于是学生对教师会更加情不自禁地热爱……这种热爱一旦增强循环起来,教师和学生都会变得越来越好。学生也更容易成养成和谐、上进、团结的正气、向上之气。到那时,人人都是快乐的。这样的一代青年成长起来,国家、民族必是强大的。如果学生能从当下做起,热爱教师并且做到足够好时,他们会发现,昔日的厌学反应、上课疲惫、写作业分心等毛病,都在不知不觉中减弱和消失;学习成绩会渐渐上升,在学校生活的每一天都比过去快乐!

注:本文来源于金洪源教授第七届心理学家大会主题演讲,有删节。

参考文献:

[1]约翰·加尔通.美帝国的崩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2]王淼洋,张华金.当代西方思潮词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55.

[3]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

[4]宋维红.20世纪美国课程发展的特点[J].教育评论,2006,4:97.

[5]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 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00.

认知心理干预 第4篇

关键词:手术焦虑,心理干预,认知行为

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 患者常表现出感到紧张恐惧、忧虑, 失眠, 进入手术室后双目紧闭, 发抖、心慌、出汗等焦虑表现[1]。手术焦虑的发生率较高[2,3], 且患者焦虑明显对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产生严重的负性影响[1], 对手术焦虑的界定与认知行为心理干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对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手术焦虑的界定

1958年, Janis[4]首先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对手术焦虑下定义, 认为手术焦虑是对手术的物理损伤的预期恐惧。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手术焦虑进行了界定。Salmon[5]从应激的角度指出, 手术焦虑是对手术物理损伤和心理因素构成的手术压力的反应。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手术焦虑是状态焦虑, 而Ridgeway和Mathews[6]认为手术焦虑是患者特质焦虑和神经质的反应。还有研究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指出手术焦虑是患者与医院、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对手术的前景, 如手术计划、手术等级、感知到的压力源、应对方式、医院的声誉、物理环境等进行评估后产生[7]。

国内周意丹[2]认为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 焦虑情绪是一种防御反应, 是人尚未接触到应激源但已预感到即将发生的危险或威胁时的情绪反应。

焦虑在手术进行前产生, 有的研究者使用手术焦虑的概念[8], 有的研究者则采用手术前焦虑的概念[9], 较为混乱。本文采用手术焦虑的概念, 认为焦虑可以贯穿围手术期始终。

2 手术焦虑的认知行为心理干预研究

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 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 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10]。国内外关于手术焦虑的认知行为心理干预的研究报道可分为以下几种:

2.1 提供信息

大量的研究显示, 手术患者焦虑的原因之一是手术期知识缺乏[11,12,13]。研究者们研究了手术患者如何进行信息搜集, 以及如何为手术患者提供信息。Miller[14]将手术患者分为信息探索者和信息逃避者。对信息探索者来说, 通常的规则是“信息越多越好”。信息逃避者在只有手术过程的一般信息时做的更好而提供更多细节时做的较差。有些研究表明患者通常在面对有关他们的手术信息时只记得非常少的信息, 不管信息是书写的还是口头的[15]。Deardorff和Reeves[16]认为教会手术患者如何问问题和在哪里寻找答案很重要。他们设计了一个患者向医护人员问问题的表格来简化患者获取信息的过程。Deardorff[17]把手术信息分成过程信息和感觉信息。我国的医护人员通常对手术患者进行的卫生教育就是提供信息的方法, 他 (她) 们向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的简单步骤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麻醉的原理、步骤、用药及其安全性、舒适性;术中术后可能会遇到的痛苦与不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结果证明对手术焦虑有显著的缓解作用[18]。

2.2 认知重组

认知理论认为, 人们感觉受困扰不是因为事情本身, 而是他们所持有的想法[19,20,21]。Deardorff[17]总结认知重组的几个基本原理是: (1) 不是情况导致了特殊的情绪反应, 而是一个人关于情况的想法和认知导致了特殊的情绪反应。 (2) 想法影响了我们怎样表现:包括我们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和我们执行的质量。 (3) 想法被认为是易受改变影响的行为。 (4) 把认知改变得更加积极或适于应对, 能够影响手术患者的应对能力而且增强疗效。Beck[21]的认知疗法指出处于压力下的个体倾向于产生负性不自主思维。以“危险”为主题的负性自动想法和焦虑关系密切, 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在焦虑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eardorff[17]认为负性不自主思维或“自我谈话”具有下列特征: (1) 自我谈话是以速记方式表达的细节性的、离散的信息存在。 (2) 自我谈话无论是多么不健康还是多么不合理, 对于本人都是可信的。 (3) 自我谈话是高度自发的和难以改变的。 (4) 不健康的自我谈话经常依照“可能、应该、从不、总是和必须”的方式表达。 (5) 自我谈话对作为个体的你来说是独有的。Bourne[22]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帮助患者积极应对自我谈话的方法: (1) 使用积极的表述方式, 避免消极的表达方式。如, 一位患者说“我去医院不能紧张”可以改变为“我去医院会感到舒适平静”。 (2) 保持对当前感觉的应对思考。如患者说“如果手术已经结束了我会很高兴”可以改变为“我对当前的处理感到很高兴”。 (3) 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应对思考。 (4) 使自己的应对思考变得可信。应对思考应建立在现实基础上, 如果患者不断践行积极的自我谈话, 这种应对思考会变得越来越可信。Ellis[19]的合理情绪疗法提出了ABC模型。A是诱发事件, B是个体对A (诱发事件) 的信念, C是情绪结果。A并不是导致C的原因, B才是C的根源所在。张蓉等[23]对需要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干预, 结论显示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对手术前乳腺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可显著改善其焦虑心理, 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3 放松训练

20世纪70年代早期, Benson[24]最早提出了放松状态。放松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是处于压力下的身体状态的对立面。研究者们使用腹式呼吸练习、线索控制放松和渐进性肌肉放松对手术患者进行放松训练。Sherry Cormier等[25]指出, 腹式呼吸负责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激活对压力的反应和不规则呼吸, 不规则呼吸是对压力反应的一个正常部分。副交感神经则产生松弛反映, 引起深度的腹式呼吸。呼吸方式影响着躯体和心理的状态, 这种影响通过人的生理、心理、情绪 (焦虑或抑郁) 和精神反应出来。压力情境下产生的胸式呼吸或习得的呼吸模式会导致生理和心理失衡, 或引起心理与躯体整个系统的失衡。因为在呼吸和心理之间存在着循环往复的关系, 因而腹式呼吸能帮助精神放松。Deardorff[17]认为在择期手术前通常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心理干预, 腹式呼吸训练是手术患者最方便简单的放松方式。同时他认为在术后线索控制放松是最好的方式。线索控制放松是以由巴普洛夫提出的经典控制规律发展而来。患者首先将锻炼腹式呼吸达到能够引出放松反应的程度。一旦患者达到熟练的程度, 放松反应就能和特殊线索匹配。这就会只要集中于完成线索, 就会进入一种深呼吸状态。在线索控制放松中, 要教会患者使用一个特殊的线索来作为放松反应的信号。放松线索可以是任何事物, 它一般是一个短语 (说“放松”) , 一个视觉的暗示, 或一个肌肉信号。Deardorff and Reeves[16]提出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是当患者想到放松时就接触自己的拇指作为引索指。线索控制关系能被用作在任何情况下有意唤醒放松反应, 帮助患者重新集中注意力于放松和应对, 帮助认知调整过程, 帮助管理急性疼痛, 帮助控制恶心和呕吐。渐进性肌肉放松通过教会患者有意识地去感觉主要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 达到放松的目的。谢丽琴[26]对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进行手术焦虑干预, 结论显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显著降低手术患者的手术焦虑。

4 培养积极交流模式

Deardorff[17]总结出手术患者交流模式的四种类型:第一不自信或者顺从;第二攻击性的交流;第三消极攻击的行为;第四肯定的交流。他认为无论患者是哪种交流类型, 都应该以心理干预的方式培养患者的自信心, 培养出积极的交流方式, 从而缓解手术焦虑, 增强手术效果。

5 改善心理社会环境

认知主义心理学 第5篇

——关于后结构、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念的质疑(上)马

平[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师大写作与思维研究所,610068)

文章来源:马正平写作学与美学网站http:///lsxz/xsjz/display.a.[12] 何克抗.建构主义: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

3、4.[13] 张肇丰.西方写作教学主要模式及其元分析研究,《课程·教材·教法》,1998/2.[14] 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课改走向成功的新支点,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4日

[16] [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特邀演讲,中国大学教学,2003/6 [17] 霍力岩、沙莉.多元智力理论研究应走向理性与客观—试析西方学者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6/7-8.[1]作者简介:马正平(1950——),四川西充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所长,现代写作学、语文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写作学、思维学、中国美学与文论及语文教学论。曾特邀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二册的修订和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定稿的讨论

“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差;“一对一”认知诊断;干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85-01

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家庭的希望。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不允许一个小学生输在起跑线。而作为基本学科之一的数学,其成绩参差不齐的现状着实让人头疼。通过研究发现,导致小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并不只是他们逻辑思维水平低,除此之外还牵扯到很多客观因素。通过“一对一”认知诊断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的认知小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各种原因。从而通过这些原因来对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干预,以达到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

一、当今教学模式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

几十个学生共用一个教室,共用一个老师,公用一种学习方法,是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而这几十个学生却有着几十种思维,几十种解题思路。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授课模式是严重阻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而评定优良差生的标准,也仅仅只是从最近几次的考试成绩中。甚至有些学校,只从期末成绩来定学生的优良。而成绩并不代表能力,考不到高分的学生并不是真的学习成绩差。这其中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

2、只注重结果而不关心过程的教育方式

当今小学教育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无论学校还是家长,他们只关心小学生的成绩,而不是他们解题的过程。而小学生最大的问题却和成绩关系不大,所有的问题是出在过程上的。

二、“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

1、含义

“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就是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对小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一种动态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兼顾小学生的成绩结果和解题过程,兼并鉴定与分类诊断与处方的评价功能。通过问题,深入的评价每个小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针对小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做一些针对性的干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引导小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提高数学水平的目的。

2、案例

笔者在读小学的时候曾记得这么一节与众不同的数学课堂。课堂一开始,数学老师就要求学生解答两道题,第一道题是个应用题:“小明是班级中最贫困的男生,在班长的策划下大家对他进行爱心资助。全班一共36个学生,女生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假设每两个女生捐助他一块橡皮,每个男生捐赠他一根铅笔,请问小明一共获得了多少橡皮和铅笔。”其正确解题思路就是先算出女生12人以及男生24人,女生一共捐赠12除以2=6块橡皮。男生一共是24—1=23支铅笔。但是全班30个同学却只有10个学生答对了。数学老师一一让做错的学生站起来解释做错的原因。最后得知有3人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2人是不理解题意,有1人太过于马虎,压根没有看到赠送橡皮这回事。而其他14人则统统忘记了24—1。也就是忽视了小明也是班级中男生的一员。而接下来的问题是一个速答题,这个题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回答正确,而且这个学生确是上一题计算出现错误的学生。这个题目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一个比较重。当时就引发激烈的抢答,全班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铁重”。但是只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坚持一样重。于是老师把这个同学进行了表扬,说他分析问题比较细心。于是在以后的课堂中,老师就注重单独培养这个学生的计算能力。后来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同时老师也让那两个不理解题意的学生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以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这个数学老师就对学生进行了一对一诊断和干预。通过解答两种不同的数学试题的过程,老师诊断出每个学生的弱点。再从这些若点入手,老师帮助不同的学生,去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达到一对一干预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科学的解决学生数学成绩差这一问题。

4、“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一般学校和老师很难转变思想。再加上这项工作要对每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一个深入的评估,就会带来很大的工作量。这往往是一个数学老师难以办到的。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也存在问题,小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以至于老师根本摸不清他的弱点究竟在哪一个环节。

结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有关部门不得回避的任务。要想科学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应该从多个方面剖析小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过程。并根据每个学生解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对一的干预。这就是针对小学生数学水平而开展的“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教学方式。而要想科学的贯彻这种教学方式,就应该全面提高教师的这种意识。并对这项工作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数学差等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魏雪峰,崔光佐.小学数学学习困難学生“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02:75-81.

[2] 魏雪峰,崔光佐.“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的实证研究——以小学数学“众数”问题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01:32-38.

[3] 黄燕芳.解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11.

认知心理干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6年2月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障碍患儿75例作为对象, 将上述纳入的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心理干预组。所有患儿符合小儿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 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性疾病, 均可配合本次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家长均对本研究方案知情同意。

其中常规组37例, 男、女24例、13例, 年龄1-14岁, 平均年龄 (8.23±1.28) 岁。住院时间1~5周, 平均 (2.65±0.35) 周。

心理干预组38例, 男、女患儿25例、13例, 年龄1-14岁, 平均年龄 (8.31±1.41) 岁。住院时间1~5周, 平均 (2.63±0.31) 周。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降低血管通透性药物、胃酸抑制药物、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在此基础上,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 对患儿和家长进行简单宣教, 使其了解过敏性紫癜发病知识, 并对其进行简单生活、饮食指导, 如 (1) 饮食上指导患儿避免可能引发过敏性紫癜的食物, 如牛奶、鸡蛋、生冷刺激食物、海鲜等。发病早期尽量以清淡面食米食为主, 在皮疹消退后可根据病情增加营养物质;在治愈1-2个月后可逐渐转为普通饮食。 (2) 嘱咐患儿静卧休息, 以免加重下肢皮疹, 可通过动画片播放、给患儿讲故事、阅读图书等方式提高其安全感, 减少其躁动。 (3) 病房环境应定时通风, 调节温湿度适宜, 并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每天对病房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 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方式。

心理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护理。 (1) 加强对患儿临床症状如腹痛反应、腹痛程度、频率的了解, 明确患儿不良情绪, 并找到其不良情绪发生的原因, 跟患儿和家长进行亲切交谈, 以温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进行交谈, 提高患儿和家长的信任感, 并明确过敏性紫癜发病原因, 预防和治疗方法等, 跟过敏性紫癜患儿和家长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提高其参与护理过程的主动性, 提高配合度。 (2) 过敏性紫癜病程长, 治愈时间长, 反复发作可影响患儿学习, 导致家长心理和经济负担加重, 需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 鼓励患儿坚持治疗, 使其树立康复信心。 (3) 加强对患儿认知功能的干预。认知功能包括学习、记忆、感觉、思维和语言等, 需关心患儿, 并帮助家长和患儿加强对过敏性紫癜的理解, 解释治疗的目的和护理方法的可行性, 并通过让成功治疗的患儿现身说法, 消除患儿和家长顾虑, 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4) 在住院期间加强对患儿和家长的全面教育和沟通, 并以良好娴熟的操作技术和负责的工作态度, 尽可能满足患儿的合理要求, 根据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的特点, 给予患儿耐心细致的护理, 以消除其焦虑和恐惧感, 并做好出院指导, 嘱咐患儿定期复查, 确保早日治愈, 减少复发。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护理前后精神焦虑评分、躯体焦虑评分、腹部疼痛评分;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评分、遵医行为评分。

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评分、遵医行为评分每一项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 说明认知度和遵医行为越高[2]。

家长满意度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 护理满意率=满意率+比较满意率[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家长满意度比较

其中, 常规组满意有19例, 比较满意有11例, 不满意有7例, 满意度为81.08%;心理干预组满意有22例, 比较满意有15例, 不满意有1例, 满意度为97.37%, 心理干预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 (P<0.05) 。

2.2 护理前后精神焦虑评分、躯体焦虑评分、腹部疼痛评分比较

心理干预组护理后精神焦虑评分、躯体焦虑评分、腹部疼痛评分显著比常规组好 (P<0.05) , 护理后常规组精神焦虑评分、躯体焦虑评分、腹部疼痛评分分别为 (7.23±1.34) 分、 (8.53±2.44) 分、 (4.12±0.23) 分, 心理干预组分别为 (5.72±1.01) 分、 (6.46±0.25) 分、 (2.67±0.11) 分, 两组患儿护理前精神焦虑评分、躯体焦虑评分、腹部疼痛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评分、遵医行为评分比较

其中, 常规组过敏性紫癜认知评分、遵医行为评分分别为 (78.51±8.24) 分、 (80.24±6.13) 分, 心理干预组分别为 (92.35±8.15) 分、 (94.21±4.55) 分;心理干预组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评分、遵医行为评分显著比常规组高 (P<0.05) 。

3 讨论

小儿过敏性紫癜也为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 为常见毛细血管变态反应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皮肤、黏膜和关节等部位毛细血管壁, 导致其脆性和渗透性增加, 出现出血症状[4]。传统护理工作虽然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病情, 改善其营养状况, 预防病情加重, 但无法有效疏导患儿不良情绪。通过强化心理干预护理, 可加强跟患儿的沟通, 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 提高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性;可通过提高患儿的疾病认知, 促进其遵医行为的提高;可通过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促使患儿树立治疗信心。通过加强出院指导, 促使患儿定时复查和治疗, 以促进临床治愈, 预防复发[5]。

本研究中,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护理。结果显示, 心理干预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 心理干预组护理后精神焦虑评分、躯体焦虑评分、腹部疼痛评分显著比常规组好, 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评分、遵医行为评分显著比常规组高, 说明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障碍的心理干预护理效果确切, 可有效减轻患儿焦虑情绪, 提高过敏性紫癜认知和遵医行为, 缓解腹痛, 提升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障碍的心理干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6年2月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障碍患儿75例作为对象, 将上述纳入的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心理干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护理前后精神焦虑评分、躯体焦虑评分、腹部疼痛评分;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评分、遵医行为评分。结果 心理干预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 (P<0.05) ;两组患儿护理前精神焦虑评分、躯体焦虑评分、腹部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心理干预组护理后精神焦虑评分、躯体焦虑评分、腹部疼痛评分显著比常规组好, (P<0.05) ;心理干预组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评分、遵医行为评分显著比常规组高 (P<0.05) 。结论 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障碍的心理干预护理效果确切, 可有效减轻患儿焦虑情绪, 提高过敏性紫癜认知和遵医行为, 缓解腹痛, 提升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障碍,心理干预护理

参考文献

[1]徐雅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4) :164-165.

[2]王甦兰.小儿过敏性紫癜认知障碍的心理干预护理[J].医学信息 (内·外科版) , 2009, 22 (5) :475-476.

[3]O'Brien, K.L., Price, T.H., Howell, C.et al.The use of 50%albumin/plasma replacement fluid in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for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Journal of clinical apheresis, 2013, 28 (6) :416-421.

[4]卢贤红.护理干预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13 (8) :120-122.

认知心理干预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0年10月住院择期胸腹部手术病人106例, 均无精神病史、意识语言交流障碍, 并明确自己的诊断;均行全身麻醉下胸腹部手术。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3例, 男36例, 女17例;年龄46岁~78岁 (60.25岁±5.92岁) ;腹部手术45例, 胸部手术8例。对照组53例, 男39例, 女14例;年龄47岁~79岁 (59.18岁±5.16岁) ;腹部手术43例, 胸部手术10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前护理, 向病人介绍禁食、禁水、用药、麻醉等有关知识以及如何配合护理工作等[5]。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及认知行为干预。

1.2.1 心理及认知行为干预

①心理问题及认知行为评估。病人入院即热情与其沟通, 告知其可以获得的相关帮助和需求, 指导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使病人感到护理人员的真诚与关爱, 增强其安全感和信任感, 愿与责任护士倾心交谈, 通过建立诚信和谐的护患关系, 准确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良的认知行为, 并分析主要原因。②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健康宣教, 使其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促进术后康复的重要性, 请康复较好的病人现身说法, 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疑虑和担心。护理中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 表示同情关爱, 及时排忧解难;以热情的态度、细心的关怀、精心的照顾满足病人安全、自尊和被尊的心理需求, 减轻不良情绪。③认知行为干预。以解释、启发、指导和支持等方法帮助病人矫正歪曲的认知模式, 纠正不良心态和人格, 消除潜意识心理冲突的影响, 采取较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重视认知方式的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 培养病人新的适应能力, 掌握更多的应对技巧[6]。

1.2.2 观察指标

①焦虑状况评定。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定病人干预前和术前0.5 h (干预后) 的焦虑状况。SAS量表共20条目, 每条分4个有序级别, 分别计1分~4分, 总分最低20分, 最高80分, 得分越高表明焦虑越严重。②干预前和术前0.5 h测量病人心率、呼吸、血压。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与干预前比较, P<0.05;2) 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0.05。

1) 与干预前比较, P<0.05;2) 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0.05。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人生中的重大应激事件, 病人由于生病、手术、环境改变等应激源的作用必将产生不良心理反应[4]。不良心理反应损害病人的心理健康, 出现过分依赖、焦虑、孤独、敏感、期待、恐惧、抑郁、怀疑、否认、悲观、失望、躯体主诉增多等症状, 术前的过度担心与焦虑还可干扰麻醉手术效果、影响预后[5]。焦虑不只是单单引起病人的痛苦体验, 还可借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个体的内环境稳态, 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面色苍白、烦躁、失眠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

手术病人的焦虑、恐惧程度随着手术期的临近而与日俱增, 在手术前夜或手术当日达到最高峰, 如果在病人住院开始便注重心理护理, 并在手术前夜或手术当日进一步强化。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 从而减轻焦虑、恐惧程度等[6]。心理干预的方法多种多样, 本研究综合了多个心理干预方法, 以心理支持为基础, 将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相关教育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7]。针对个体情况, 提供有关的信息, 通过交流了解病人的不正确的观点以及在应激时所采取的不当行为, 重塑病人正确认知和应对技巧。本研究观察组通过心理干预后病人SAS评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 这种焦虑程度的下降恰恰反映了病人的正常心理适应功能, 使血压、心率尽可能维持正常范围, 对面临的手术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手术, 相关研究也支持我们的结果[8]。对照组未进行术前心理干预, 其焦虑程度随手术的临近有升高趋势。

总之, 心理护理可以减轻病人术前的焦虑状态, 从心理、生理上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 其与临床治疗护理同等重要, 将心理干预纳入术前护理常规更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瑶, 邓光辉, 刘晓虹, 等.手术病人心理干预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297-299.

[2]俞光荣.跟骨骨折临床研究若干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26 (2) :1-4.

[3]周意丹, 李晓凡.国内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 (1) ∶119.

[4]卓雅淑, 术前心理干预对胆囊切除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6 (5) :88-89.

[5]陈雪美, 陈美珍.手术室开展整体护理的思考[J].福建医药杂志, 2001, 23 (1) :133.

[6]王英, 管旌旌, 马妹,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围术期乳癌病人心理及Cor、IL-2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4) :83-85.

[7]于洪鸾, 潘芳, 王梦欣.结构性心理干预对乳癌围术期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8) :3-5.

认知心理干预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疾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的标准[4]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并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等器质性病者。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40例,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最小21岁, 最大67岁, 平均年龄 (47.41±3.71) 岁;对照组患者40例,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 (46.87±3.36)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疾病药物系统治疗, 药物剂量逐渐增加, 药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 并及时处理。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干预, 1~2次/周, 50 min/次;具体内容如下: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利用认知心理学知识科学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积极与患者交谈、沟通, 及时发现其错误或不合理的认知及观念, 及时纠正其对疾病的歪曲认知;指导其进行检验假设, 通过检验错误假设的证据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认知, 讲解错误认知与抑郁、躁狂、恐惧等临床症状之间的密切关系, 使其自觉地改变歪曲的认知;帮助并督促患者定期定时进行放松训练, 每次训练时间不得少于30 min;并根据个体差异为患者制定每周的日常活动方案, 帮助其完成活动内容以建立患者的自信心;指导其识别、评估、纠正不合理及歪曲的认知;指导患者借助书面来记录、分析、纠正错误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方法。

治疗1个月后采用SCL-90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3 疗效判定标准[5]

疗效标准参照精神病患者的相关疗效标准制定, 包括: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 认知及行为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相关精神症状明显好转, 认知及行为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相关精神症状无显著变化, 认知及行为仍存在歪曲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经治疗, 护理干预后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CL-90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SCL-90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因流浪精神病患者群体的特殊性, 常无法主动寻求医疗救助, 并且由于认知功能丧失而无法提供详实可靠的病史, 给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一定的难度。

本文研究了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 实施认知行为干预, 可有效提高抗精神病治疗的有效率, 明显改善患者的SCL-90量表评分, 效果显著。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因长期流离失所, 缺衣少食以及缺少近亲属的监护和关心, 其认知、行为障碍、个人卫生料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损害均较非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更为严重;自知力的缺乏, 使得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较差, 从而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并逐步加重;患者在社会活动中受尊重、支持、理解以及患者的情感体验均明显偏低, 并且由于病态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障碍的影响, 其对社会环境和的认识也被严重扭曲, 对社会支持的认同、接纳和利用度均较差, 很容易与社会产生冲突。同时, 流浪精神病患者往往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 其生活中负性生活事件一般高于普通人群。

认知行为干预疗法的理念以认知理论为基础, 主要包括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6,7]。认知理论认为一方面人们的情感、行为与其认知水平密切相关, 同时认知水平也决定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 人们情感和行为的变化对其认知功能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改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形成的观念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和习惯皆可通过学习来获得, 且不合理的行为也能够通过正确的学习来纠正。认知行为干预疗法使患者认识到自身行为和认知的歪曲并加以矫正, 从而达到改变患者对周围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反应, 从而起到治疗的目的。对该类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 实施认知行为干预, 能明显的提高抗精神病治疗的效果。由此可见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SCL-90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认知行为干预治疗不仅可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 还可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 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在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明确, 可从根本上纠正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和行为, 远期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兵, 张春林, 伍业光.流浪精神病人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进展.广西医学, 2011, 33 (2) :228-229.

[2]俞玮, 秦虹云.护士观察量表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调查.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13) :1668-1669.

[3]邵阁忠.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3) :567-568.

[4]张燕红, 陈淑娟, 郑宪萍, 等.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7) :13.

[5]高仝女.精神分裂症衰退患者50例分析及护理对策.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 , 2011, 40 (3) :307-308.

[6]伍业光.用科学发展观探索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问题.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6 (10) :659-660.

认知心理干预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8月我科住院CHF病人64例, 男35例, 女29例;年龄46岁~88岁 (61.00岁±4.39岁) 。入组条件:①符合欧洲心脏协会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③无肢体运动障碍;④无语言沟通障碍, 清醒合作。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2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心功能分级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①认知能力评估。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 由责任护士运用心力衰竭病人疾病认知水平测量表进行心力衰竭知识认知水平测评, 包括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治疗知识、预防保健知识4部分, 每部分8小题, 共32题, 答对一题1分, 不作答或答错0分[1]。根据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分值, 责任护士在医生指导下共同制订个体化的认知护理干预计划。②支持性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应关心爱护病人, 积极主动地帮助病人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根据病人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的单项数据情况, 耐心倾听病人诉说, 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 让病人明确心理状态对心脏疾病的影响, 任何情绪激动都可使病情加重, 指导病人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实施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 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③规范认知行为。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改变其不良认知, 纠正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建立新的认知模式。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即提高CHF病人自理行为的能力, 有赖于足够的心力衰竭知识的获得。由于医疗科普知识和医疗保健知识尚未普及, 病人缺乏专业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无法辨别心力衰竭加重或者复发的诱发因素, 不了解发病与疾病诱因有密切关系, 多无健康保健常识, 甚至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导致了病情复发或加重。护士应提高CHF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对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对文化程度低的病人以口头教育为主, 并辅助交流讨论。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及家庭成员进行心衰防治知识的教育, 让病人明确遵医服药重要性, 提醒病人如有气短、乏力、夜间憋醒、咳嗽加重、泡沫样痰、哮喘、烦躁等心力衰竭的表现, 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提倡适当慢步走, 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慢步走是适合绝大多数CHF病人简单易行而有效的运动方式。④家庭支持干预。加强与家属的沟通, 鼓励病人家属多关心病人, 经常与病人交流, 让病人体会到被关心、爱护和尊重, 给病人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心理环境。

1.2.2 观察指标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分别采用SAS和SDS量表进行测评, 记录得分, SAS评分、SDS评分≥50分为焦虑、抑郁状态, 总分越高, 说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心力衰竭需长期治疗, 甚至终身服药, 且大部分治疗是在家中完成。病人对心力衰竭知识掌握得多, 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理行为能力就相应提高[2]。通过认知行为干预, 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 掌握自我护理方法, 调整生活习惯, 自我管理疾病。CHF不仅影响病人躯体功能, 而且引起心理情绪障碍和社会角色改变。两组病人入院初通过SAS、SDS量表测评, 标准分均在50分以上, 表明两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心功能均差。研究表明, 病程长、病情重且反复发作、生活自理受限等使病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状态, 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与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及时有效的认知护理干预, 使病人保持乐观健康的情绪可以激发免疫系统的活力, 抵抗有害物质侵害机体[3], 更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可以帮助病人分析病因, 纠正不良的认知行为,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自我控制及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护理干预和行为疗法还能较好地解决病人各种心理问题, 起到比单纯用药治疗更好的疗效。CHF病人疾病认知水平与自我护理能力呈正相关[4],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提高病人的疾病认知水平, 对CHF病人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5], 从而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琨, 郭荣珍, 吕探云.心力衰竭病人疾病认知水平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05, 19 (2) :207-209.

[2]徐静, 陈桂华, 尹晓丽, 等.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的多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5A) :1152-1153.

[3]吴少芳.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肺气肿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3) :44.

[4]孙艳, 张红, 白玉玲, 张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认知水平与自我护理的关系[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12) :1713-1714.

认知心理干预 第11篇

我县于2014年上半年引进元认知干预技术,工作共分两个阶段。

一、引进新技术的难点在于学以致用做出实效

第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队伍组建和技术培训。即在全县34所中小学校全面普及元认知干预技术,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出2~3名骨干教师,全县共计90多人组成涿鹿心理教育技术团队,积极参与到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各项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

2014年4月,元认知干预技术研发者、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来本县授课,对全县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了为期3天的元认知干预技术系统培训,教给教师解决学生学习障碍、开发学习潜能和个性培养技术化的方法。为了把此次培训做实做好,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建立和完善全县的元认知干预技术深入学习和应用的教研体系,从90余名实验教师中挑选出4名爱学习、肯钻研的教师组成核心教研组,由他们带头实践,带头总结,带头交流,促进全县教师学以致用。

第二,搞清楚教师学了不用和学以致用的心理机制分别是什么。其区别在于高效心理学知识在学习者大脑中的牢固、清晰、稳定、精细表征和优势兴奋的程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使教师们把理论学好、练熟。

第三,涿鹿县教科局专门派出已经在本县参加过元认知干预技术培训的4名骨干教师,两次赴北京参加为期7天和10天的全国第76、第77届元认知干预技术培训班。他们酝酿了初步方案,邀请大连元认知干预技术专业技术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进驻涿鹿县,结合涿鹿高中高三学生升学考试复习问题,设计出学习潜能开发问题的解决方案,由进驻技术人员每次带一名本地心理健康教师对考生进行临床干预,实现一师、一徒、一考生的临床操作服务与培训一体化方案。这就形成了涿鹿县引进元认知干预技术深化教育改革二期工程方案。

二、引进新技术二期工程的实施操作过程与反思

我们请来了王韶华、李方圆两位老师,他们都是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干预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大连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所,做临床技术专职服务工作。他们于2014年5月应邀进驻涿鹿县。

本次专家驻县开展实验的根本目标是要在本县培养一支7人组成的、技术过硬的首批骨干教师队伍。本县7名教师分别以助手身份进入心理干预技术操作现场,参与专家对高三考生复习潜能开发的有效诊断、技术设计和临床实施技术干预的

过程。

三、元认知干预技术推动下的科学技术层面教育改革

没有学习元认知干预技术之前,我们很难发现我县教育的低效性和严重局限性。当县里有了一批真正学会元认知干预技术的骨干教师进入新工作状态以后,我们才意识到原有教育中的低效现象是何等严重。

引进元认知干预技术以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工作、各学科教学、师生关系等方方面面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状态。在这场科学技术层面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原来的某些难以解决的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1.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教师职业技能科学技术化

在教师的日常教育工作中,遇到最多的难题是有些学生在教师做了思想教育工作以后,学生向教师表示自己已经有了正确的态度和行动的决心,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此时此刻距离学生的态度、行为、性格的改变还很远。因为学生从知到行、到性格改变的飞跃,不仅时间是漫长的,而且结果有时还是难以确定的。

心理干预技术型教师则有能力看清学生不能完成从知到行、到性格的飞跃的潜意识心理结构:主要是因为其潜意识心理世界中正确的知识未能及时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从而不能转化成行为;此外,如果只有程序性知识,而缺乏积极情绪情感驱动,则行为运行的自觉性、积极性也将受限;即使知识、技能及情绪情感结构合理,由于知识的牢固性、稳定性和自动化运行水平不足,也不容易转化为性格;即使形成了积极性格,错误价值观念的侵入和干扰,也会导致已经形成的性格受影响。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的教师不仅容易准确地诊断出问题所在,还能够设计出推动行动、形成行为、形成性格的高效技术化干预程序。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质、功能、地位发生改变

原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那些心理上出现某种障碍的学生进行治疗。我县引进元认知干预技术二期工程的实践,使我们亲眼看到了涿鹿高中7名高三考生在高效地解决了学习障碍和个性方面的问题以后,他们的表现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是障碍症状的消失,而是还表现出一些优秀学生的个性品质,例如,自信、上进、努力、专注、自制等。这时候,回顾当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中学在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大会上挂起的横幅“塑造高三优秀生工程”,就不再觉得费解了。原来,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做心理健康干预,就是把学生塑造成从学习、行为到性格全面优秀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妨碍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很好适应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学生如果解决了潜意识心理结构中的那些阻碍上进的因素,他们都可能成为优秀的人;原来就优秀的学生,在元认知干预技术帮助他们进一步清除潜意识中的障碍因素以后,他们将更优秀。

这样一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在学校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通过实效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德育效果变实。

3.个性教育技术化解决了当前的教育难题

自古以来就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就是说个性是不容易改变的,一般的德育方法难以较快地改变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心理成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高效诊断和干预潜意识心理因素及结构的特殊功能,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杠杆解。元认知干预技术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在两个问题上发挥功效。

第一,观念干扰问题。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前的个性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迎合和满足孩子的需要,会使孩子过早地形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的习惯性思维和相应的快乐情绪体验,却使他们失去了形成自我控制低级欲望的能力,克服不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暂时困难,不能形成不怕挫折、不怕批评等积极性格。这样的儿童到了青春期(多为初中二年级前后),大脑中大多是满足需要的知识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而战胜自己、克服不合理需要的性格品质不足。因此难以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

第二,知识、思维、行为个性化的问题。元认知干预技术无论是在对抑郁症、神经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还是对各类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时,都可以将有目的的关键知识输入给学生,通过临床暗示技术训练,使该知识转化为优势兴奋的思维和优先实现的行为;还可以通过暗示技术将这些关键的思维和行为稳定在个性的潜意识心理结构中,即转化为性格品质。

4.认清和回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道路上的思想暗礁

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这已经是一种共识、一种努力中的实践。

低龄儿童的本能需要动力是强大的,当低级需要被激活以后,高级需要会变得微弱和无力。当两种需要并列出现的时候,高级需要几乎会被完全淹没。例如,某小学生长期羡慕某班干部同学帮助老师批改作业。某一天放学后在教室里写家庭作业时,老师答应他可以在写好自己的作业以后,去帮助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这名学生高兴极了,又快又好地迅速写完了家庭作业,正准备去实现他盼望已久的梦想——去帮助老师批改其他同学作业的时候,一位前来接学生的阿姨告诉他说,他的爸爸下班时带了一台能玩电子游戏的快乐学习机回家。该学生听到后立刻背上书包往家跑,完全把他盼望已久的帮助老师批改作业的事和约定丢在了一边。

掌握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形成的潜意识心理过程及其结构的规律,设计出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变得更加有效的可行途径和方法。

此外,还有一个可行的技术化解决问题思路,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元认知智慧技能,让学生自己诊断、调节和预防心理障碍。涿鹿县实验小学的魏老师刚刚完成的第一轮实验是:给小学五年级所有的小学生上元认知干预技术训练课,使学生自己学会诊断学习障碍、过敏性考试紧张、个性问题的方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教育科技局,张家口,075600)

认知心理干预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5月间收治住院的脑卒中患者, 入组标准 (1) 首次发病的急性期患者, 经临床颅脑CT/MRI证实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 (2) 所有患者躯体状况基本稳定后, 病程在两周以上的恢复期患者, 患者意识清晰, 检查合作。 (3) 无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明显的并发症。 (4) 排除标准:凡具有严重的心、脑、肺、肾合并症、病情不稳定、不能坚持针刺治疗者不作为本研究病例。昏迷、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病情较重不能接受访谈者。 (5) 既往无精神病史自愿合作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及患者自愿原则, 进入观察者6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 其中男22例, 女8例;平均年龄 (64.3±7.1) 岁。脑出血20例。脑梗死10例。对照组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平均年龄 (64.5±7.2) 岁, 脑出血19例, 脑梗死11例。以上资料,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两组所有病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包括控制血压、降颅压、神经营养药及细胞活化剂等) , 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等。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性心理治疗。

1.2.1 健康教育

每周一、三、五下午2:00~3:00由参与本研究的医护人员在医院健康宣教室进行, 疗程为4周。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有: (1) 有关疾病知识教育。由专业医师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 使其了解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 引导患者对该病的正确认识,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通过讲座、谈心、分发科普知识手册的方法, 使患者及家属逐渐了解脑卒中的治疗现状、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对策、骨髓移植的最佳时机和优势、不同类型脑卒中的预后, 使其了解脑卒中是可以治愈, 但需一个长期的过程, 使其树立起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决心。 (2) 心理卫生教育。讲解影响疾病康复的有关心理因素, 使患者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 让患者学会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的排解消除方法。 (3) 自我效能教育。讲解自我效能理论和现实生活中抗癌事例, 使患者认识到绝大部分患者身上都存在着康复的潜力, 人的保健潜力也常常是大有可控的, 让他们看到“我还有功能和潜力”, 从而充分加以利用、发扬, 主观上作出重新调整, 增强生活的信心。健康教育采用的方式是讲座、多媒体及发放宣传手册。

1.2.2 音乐电综合治疗[3]

由经过音乐电综合治疗培训的医师实施, 时间为每周二、四下午3:00~3:30, 疗程为4周。具体方法是: (1) 将音乐转换成与音乐信号完全同步的电流, 以及音乐力度大小、音乐电流的波形、波幅及频率, 随着音乐旋律起伏、节奏快慢等适合个体的旋律, 通过耳机使患者接受。 (2) 音频范围在27~4000Hz之间的电流频率配合治疗。使患者接受音乐电流刺激时, 每个脉冲电流都能成为新的刺激, 不易于产生适应性。 (3) 治疗时运用具有低频率, 又有中频率的多波形、多频率, 不同力度的混合电流, 同时作用于患者。 (4) 语言视觉信息治疗, 准备良好的治疗环境, 医疗人员使用恰当的语言, 引导患者处于放松状态, 通过集中想象来改变大脑的注意力分散状态, 并能够运用各种方法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保持良好的配合治疗状态。

1.3 评价工具

(1)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4]该量表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本研究采用的是17项版本。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 (0) 无; (1) 轻度; (2) 中度; (3) 重度; (4) 极重度。少数项目采用0~2分的3级评分法, 其分级的标准为: (0) 无; (1) 轻~中度; (2) 重度。总分能较好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即病情越重, 总分越高;病情越轻, 总分越低。总分<7分, 为无抑郁症状 (痊愈) , 一般的划界分, HAMD17项分别为24分、17分和7分。 (2) 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4]。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 它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量表之一, 包括14个项目。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 (0) 无症状; (1) 轻度; (2) 中度; (3) 重度; (4) 极重度。总分能较好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即病情越重, 总分越高;病情越轻, 总分越低。总分超过29分, 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 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 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 可能有焦虑;<6分, 无焦虑。一般的划界分, HAMD14项分界值为14分。 (3)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TSCS) [5]该量表共70个题目, 每个题目分5级评分, 从“完全相同”、“大部分相同”、“部分相同或部分不同”、“大部分不同”、“完全不同”分别赋1~5分。包含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等10个因子。前9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 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 自我概念越消极。

量表由经过培训的两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进行评定, 所有被测试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时分别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结果显示, 干预前, 两组HAMD、HAMA评分无明显差异 (均P>0.05) , 干预后, 研究组HAMD、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1) 。干预前后, 两组HAMD、HAMA比较, 研究组干预后较干预后均明显降低, 具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1) ;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 HAMD、HAMA无明显改变, 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

2.1 干预前后两组TSCS评分结果比较

表2结果显示, 干预前, 两组TSC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干预后, 除自我批评维度外, 研究组TSCS各维度及总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1) 。

3 讨论

目前, 在神经内科的患者中, 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尚未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可使神经内科疾病的躯体症状加重, 延缓康复, 并增加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和自杀的危险。文献报道[6], 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状态会严重影响神经功能的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并且进一步证实, 抑郁和焦虑程度重、缓解慢者, 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 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低下, 康复时间延长。

近年来, 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有些学者将良好的自我概念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认为自我概念与多种形式的病理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7]。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是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 它对人的心理活动、行为起着明显的调节作用[8]。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9], 会因疾病的影响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4]。研究表明[10], 自我概念会影响个人的适应行为, 患者如果拥有正性的自我概念, 使之能够真诚的开放自我世界, 有利于他们应对生活压力和促进康复, 而且正性的自我概念是患者显示人际竞争能力、环境控制能力的证明。相反, 如果患者拥有负性的自我概念, 他们可能感到自卑、无价值、无望、无助, 增加焦虑和自杀的危险, 会表现孤僻、退缩, 进而影响其康复。

因此, 在临床康复治疗中, 医护工作者不应单单重视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也不容忽视。及时关注和治疗患者的负性情绪和认知障碍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学者报道, 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反应的模式, 改变脑的功能, 效果不亚于药物治疗[11]。

健康教育是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强患者诊治的主动参与性和治疗的依从性, 是提高患者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有关知识的教育, 使患者在认知、情绪和态度等方面更好地适应环境, 保持身心健康、和谐[12]。所以,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本身也是一种治疗。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干预可使患者的认知、信念、态度和生活与行为方式发生变化, 使脑卒中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管理, 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音乐疗法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生理康复作用。音乐疗法是系统地音乐的特性, 通过音乐的特质对人体的影响, 协助个人在疾病或残障的治疗过程中, 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整合[13]。音乐通过调节心理和情绪状态, 改变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紧张度, 从而调节神经, 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 使之恢复正常[14]。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 两组患者两组TSCS、HAMD和HA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明两组患者在自我概念和情绪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干预后, 研究组TS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HAMD和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研究组自我认知和情绪状态好于对照组。

本研究发现,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治疗, 一方面, 消除了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使患者保持了良好心理状态。另一方面, 使患者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在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家庭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自我批评等方面的负性认知和精神症状, 树立了战胜疾病和康复的信心, 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了患者心理康复。

综上所述, 脑卒中患者存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认知障碍, 严重影响其康复, 心理干预能够消除其负性情绪, 矫治认知障碍,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情绪障碍和认知歪曲的矫治效果。方法 对住院的60例中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30例) 和研究组 (30例) ,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实施为期4周的以健康教育和音乐电综合治疗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干预, 对照组仅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干预前后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TSCS) ,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和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对两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前, 两组TSCS、HAMD和HA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干预后, 研究组TSCS、HAMD和HA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早期心理干预能消除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认知歪曲, 塑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具有良好的心理康复作用。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课程下一篇:工程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