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传染性胃肠炎

2024-08-20

猪场传染性胃肠炎(精选10篇)

猪场传染性胃肠炎 第1篇

1 发病与流行情况

2011年12月5日, 师宗县龙庆乡豆温村李某的猪场发生一种先是呕吐, 随后腹泻的疾病, 应用止痢散、痢菌净等药治疗无效还不断蔓延, 3d后波及全群。8日李某来畜牧兽医站请笔者前往猪场诊治。

2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基本正常,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先出现呕吐, 随后激烈腹泻;有的便秘腹胀, 压之有波动感或疼痛, 胃肠蠕动可听见流水音, 粪便初为灰白色, 经过2~3d后呈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 气味腥臭, 常带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血液。后期, 较严重者肛门失禁, 喷出水样粪便, 很快虚脱而死。

3 剖检

取刚病死的仔猪解剖发现:尸体脱水, 胃肠粘膜充血、有卡他性炎症, 肠壁松弛, 变薄, 小肠内含有黄绿色稀粪, 并混有气体,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4 诊断

根据本病传播迅速, 猪只呕吐腹泻和仔猪死亡率高、成年猪死亡率低等情况, 可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

5 治疗

5.1 中药治疗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 此病为湿热毒邪内蕴所致, 故治宜清热解毒, 除湿止泻。方剂用白头翁汤加减。药用:白头翁40g, 黄连15g, 秦皮、白芍、黄柏各30g, 泽泻、茯苓各25g, 苍术、陈皮、厚朴各20g, 大黄炭、金银花炭各30g, 甘草10g (以上为50kg猪的用量, 可根据猪只大小适当增减) , 水煎去渣, 每日服2~3次, 连服5d。

5.2 西药治疗

(1) 圈舍、过道、用具用3~5%的百毒杀消毒, 每日2次, 连用2周。

(2) 在饮水中添加恩诺沙星粉, 每100kg饮水中添加10g, 断水5h后喂给所有的猪只, 每100kg饲料中添加健胃散250g、碳酸氢钠50g。

(3) 发病猪只注射罗林素 (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 四川欧邦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每千克体重0.1ml肌注, 每日1次, 连用3d。经过笔者一周多的治疗, 到12月16日终于控制住了病情。除刚出生的2窝有17头死亡外, 其余145头痊愈, 为其挽回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6 体会

(1) 掌握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规律及病初症状、典型症状, 才能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以尽快降低经济损失。

(2) 不能纯粹使用止泻药, 否则会使病毒、毒素蓄积在猪只体内, 而导致腹胀、腹痛;应使用抗病毒及健胃的药物使病毒、毒素逐渐排除体外而康复。

猪传染性胃肠炎防制经验谈 第2篇

50%左右的患病仔猪有短暂的体温升高(40.2--40.6℃),精神委顿、厌食、呕吐和明显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水样并有气泡,PH值检验呈酸性,内含凝乳块,腥臭,但不见有血液,病猪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病猪有渴感,常找地方饮水,被毛粗乱,明显脱水,衰弱死亡,在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稍粘稠,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当天发病后2~7天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较缓慢。有时个别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母猪食欲不振、呕吐,进而腹泻,部分母猪体温升高,高度衰弱,哺乳母猪患病后收缩、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仔猪因饥饿及脱水,死亡严重,尸体消瘦。随着猪日龄的增长,猪对该病的抵抗力不断增强,生长育成猪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消失,体温正常或偏低,水样腹泻,口渴、脱水、显著消瘦,粪便呈黄绿色、灰色、茶褐色不等,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或气泡,一般情况下7天即可耐过,腹泻一旦停止,不再复发,极少死亡。

剖检可见尸体脱水明显,病变主要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常膨满,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卡他性胃肠炎,胃底粘膜轻度充血、出血;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3日龄小猪中,约50%在胃横膈膜面的憩室部粘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态,肠管扩大,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粘膜剥落,空肠、回肠绒毛萎缩,内膜变得粗糙,肠道充气、内容物液体状、灰色或灰黑色,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肾浑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并含有白色尿酸盐类。有些病例除了尸体失水、肠内充满液体外,并无其他病变可见。防制措施

(1)本病极易传入猪场,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如确实需要引进种猪,则应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实无病时方可合群。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内。并做好猪场的灭鼠、除蝇、杀虫。(2)可使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母猪在分娩前5周和2周进行,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期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3)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特别是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4)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生长育成舍每周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带猪消毒,选择在中午天气最暖和时进行,消毒要均匀、彻底。

(5)生长育成舍猪群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封锁发病猪场和生长育成猪舍,隔离病猪,对猪舍内外环境及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生长育成舍人员应与其它猪舍特别是分娩舍的人员严格分开居住,分娩舍应固定饲养人员,避免发病猪舍的病毒传染至哺乳仔猪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6)分娩舍哺乳仔猪发病时,应加强保温,加强饲养管理,提供温暖、干燥、无贼风的环境;并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仔猪因脱水酸中毒而死亡,降低死亡率。当哺乳母猪发病,厌食无乳时,可用代乳品喂服仔猪,并通过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补液,可加入适量的链霉素预防发生细菌的继发感染,以减少死亡。(7)抗生素药品虽然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无效,但为了防止生长育成猪感染其它细菌性疾病导致混合感染,造成死亡率上升,仍应使用抗生素进行控制,可在生长育成舍猪的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防止猪感染其它细菌性疾病导致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而造成死亡率上升。同时肌肉注射痢菌净+病毒灵,连用2~3天。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等)。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 第3篇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26-02

1 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特点

该病高发期为每年10月份到翌年3月份,所有年龄段的猪均都可能被感染,其中以哺乳仔猪最易感,尤其是10日龄以下的仔猪易死亡。

2 典型症状

发病初期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体温升高,大约为39.5~40 ℃。一些病猪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哺乳仔猪可能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通常粪便带有腥臭,并包括未消化的凝乳块。粪便的颜色为绿色、黄色或灰白色。另外,病猪都有一定程度的脱水,体形消瘦,十分口渴。通常病猪在5~7 d后可自行恢复正常。但极少数病猪由于病情严重,可能昏睡甚至死亡。

3 临床鉴别诊断

该病的临床症状与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猪痢疾、流行性腹泻及仔猪副伤寒的症状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通过相关的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等可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1]。

4 治疗措施

目前,该病还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当出现病猪后可采取下列措施减轻症状。①减少饲料量,特别是蛋白质饲料;②口服补液盐:选用氯化钠3.5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0 g,再倒入1 000 ml温开水,让病猪服用。对于仔猪可采用灌服的方式。③将抗生素类药物,如庆大霉素、氟哌酸等加入成猪的饮水或饲料中。另外,还应将抗病毒类药物,如板蓝根、黄芪多糖等也加入其饲料中。同时,采用病毒灵与痢菌净治疗,肌肉注射,持续2-3d。④发病初期可使用相关的干扰素或转移因子治疗,能获得更好的疗效。选用抑制肠道分泌的药物与收敛止泻剂治疗,常用的有高锰酸钾、阿托品等。另外,提供温水让猪饮用。⑤如果哺乳母猪得病后,厌食无乳时,一般可利用代乳品喂养小猪。⑥经常对圈舍消毒,1次/d,并提高圈舍温度。

5 防控对策

5.1 严把引种关

坚持自繁自养,对新进场的猪做好监测工作,先隔离一段时间,待确定无病后才能进场。同时,不可从疫病区引种。

5.2 加强消毒管理

制定详细的消毒方案,并将其落到到位。对饲养场所、进出的车辆及人员都要做好消毒防范工作。另外,在大风过后要注意消毒。

5.3 重视饲养管理

定时打扫养猪场,保证圈内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保持空气畅通。同时,合理设置饲养密度。另外,为猪提供清洁的饮水、优质,未变质的饲料。

5.4 疫苗接种

要定期为猪群接种疫苗,防止常见疫病。针对有病猪的猪场可选择以下免疫方法,即弱毒苗和灭活苗交叉接种,一般能获得不错的效果[2]。

5.5 淘汰病猪

对于病情严重,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应及时淘汰。同时,要遵循“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

5.6 药物预防

在饲料中加入一些药物防治,常用金霉素,500 mg/kg,亚甲基双水杨酸杆菌肽,30 mg/kg。通常要持续14d,之后可每月喂药1次,每次给药7d。同时,做好环境消毒。

5.7 做好保暖工作

在季节交替或气候变化大的时候,要注意对猪舍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尤其要注意防贼风。

5.8 培育健康猪群

要饲养健康仔猪,并抓好消毒工作,以确保将所有传染因素均切断。同时,将仔猪分窝隔离,避免窜栏。将猪群分类饲养,可分为母猪、断奶仔猪、育肥猪等。通过有效的检疫手段尽量清除病猪,防止传染扩散,逐渐形成健康猪群。

参考资料:

[1] 李彦红.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体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7):153.

规模猪场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及防治 第4篇

1 发病原因

(1) 由于北方地区寒冷, 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骤然变化和带毒猪排毒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 脱水和电解质的失去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

(2) 窄小、密闭猪舍, 潮湿阴冷, 卫生条件差, 通风不良, 猪密度大及各种应激刺激等都可以引发本病的发生。

2 防治对策

2.1 坚持自繁自养

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 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 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 确实无病时方可合群。

2.2 定期免疫接种

可使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 母猪在分娩前5周和2周进行, 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 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 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2.3 加强饲养管理

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 特别是春季, 昼夜温差较大, 应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 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可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4 做好消毒工作

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 应对分娩舍进行彻底消毒。育成舍每周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带猪消毒工作, 猪群发病时, 应立即封锁发病猪场和育成猪舍, 隔离病猪, 对猪舍内外环境及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育成舍工作人员应与其它猪舍特别是分娩舍的工作人员严格分开居住, 分娩舍应固定饲养人员, 避免发病猪舍的病毒传染至哺乳仔猪。

2.5 控制混合感染

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后, 易导致其它细菌性疾病, 要控制混合感染。

(1) 平时加强卫生措施, 猪舍内保持干燥清洁, 阳光充足, 地面和用具要经常进行消毒。

(2) 对健康猪群采用保健养猪技术提高动物机体抵抗力, 减小该病的发病几率。

(3) 对已发病的猪要和健康猪进行隔离, 防止传染, 并进行消毒。病猪康复后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此种免疫力可保持一年左右。因此, 利用痊愈猪的血清来预防和治疗猪的传染性胃肠炎, 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等 第5篇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肠道疾病。此病多发生在冬末春初,传播很快,在同一疫区,所有猪都可传染到,2 ~ 3周龄以下的仔猪会出现大批死亡, 5周龄以上的猪发病后死亡率很低。

症状:哺乳仔猪发病突然,下痢呈黄色水样,有时泻出含凝乳块的白色稀粪,呕吐、迅速脱水,很快消瘦,有严重口渴感,食欲减退或废绝。死亡率随着日龄的增大而降低。

生长期的猪和母猪症状轻重不一,通常只限于厌食和腹泻一至数天,个别猪呕吐,腹围增大。有的患病母猪体温升高,无乳、厌食和腹泻。

治疗: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首先对患猪采取禁食,一般禁食2 ~ 3天。但在此期间,应将“口服补液盐”30 ~ 50克溶于1000毫升温水中让猪自饮。然后结合下列药物治疗,可收到满意效果。

⑴交巢穴注射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2 ~ 4毫升,每日1次。

⑵肌肉注射速痢停注射液(江西民星兽药厂生产),按每公斤体重0.2毫升,每日2次,连用2 ~ 3天。(江西省安福县彭坊乡兽医站 李剑 邮码:343214)

比赛可灵催产母猪死胎效果好

母猪在妊娠过程中常由于某种疾病、营养不良、各种应激等因素而发生死胎。死胎后往往不能自然分娩,拖延时间过长会降低母猪繁殖能力,甚至失去利用价值而被迫淘汰。母猪发生死胎后,以往多用乙烯雌酚等药物催产,或伸手入子宫内强硬掏出。前者经我们多年临床试用,效果不太理想,后者因技术要求高,一般人不易掌握,弄得不好还会引起大出血,造成母猪当场死亡。近几年来,笔者试用0.25%比赛可灵注射液催产母猪死胎,取得满意的效果。具体治法:依病猪体型大小适当增减注射用药量。每12小时1次,每次皮下注射0.25%比赛可灵10 ~ 15毫升,最大量1次不得超过20毫升,一般用药1 ~ 2次后即可排出。有的病猪死胎在子宫内或阴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而腐败,可连续用药3次,以加快内容物的排出。有的病猪可同时配合注射1 ~ 2次青霉素、链霉素或磺胺类等抗菌消炎药,以防止继发感染和促进子宫复原。

猪场传染性胃肠炎 第6篇

一、临床症状

猪场所有猪只均能感染本病。大中猪抵抗力比较强, 主要表现为呕吐、拉稀, 后期拉灰色水泥样稀粪, 拉稀数天后大多数能自行恢复, 耐过猪有长期的免疫力。一周龄内的哺乳仔猪腹泻容易造成脱水, 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最高可达80%~100%。

二、病理变化

大中猪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胃部、肠部发生炎症及脱水。哺乳仔猪脱水严重, 伴有呕吐, 胃黏膜充血, 肠淋巴结水肿, 小肠内充满黄色液体, 肾脏表面有小的出血点,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肠绒毛萎缩脱落。

三、传染的途径及特点

正常情况下,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主要通过病猪的粪便、尿液、乳汁、分泌物等污染环境, 从而传染其他猪。本病具有潜伏期短, 传播迅速, 哺乳仔猪死亡率高, 无特异性治疗药物等四个主要特点。病毒对光比较敏感, 紫外线对其有很强的负作用, 阳光曝晒下6 h左右灭活, 0.05%甲醛溶液和0.5%的石炭酸在37℃分别处理20~50 min即可灭活病毒。

四、正确的预防措施

根据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特点, 我们应当在冬季猪场的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采取“以防为主”的措施, 在免疫、消毒和饲养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

1. 实行标准化免疫, 提高母源抗体水平

对于传染性胃肠炎, 制定标准化的免疫程序, 进行高质量的疫苗注射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措施。免疫程序要结合各猪场的既往发病史和抗体水平制定。对于从外面进来的猪, 要进行隔离饲养, 观察期间按本场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观察至少1个月后才能混入本场猪群。疫苗注射前要将免疫器械消毒后使用, 操作时做到每头猪换1个针头;使用前应当摇匀, 避免疫苗局部浓度过大或过小;冬季室外温度较低, 注意疫苗回温时间需延长, 温度过低会对猪造成应激;进行二次免疫时要注意合理的时间间隔, 疫苗注射过早会导致体内抗体与疫苗反应, 影响免疫效果;注射过晚不能达到二次免疫的增强效果, 而且会形成保护空白期, 增加感染风险。因此, 实行标准化免疫是提高免疫成功率和母源抗体水平的基本前提。

2. 实行差异化消毒, 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大多数的病毒不耐酸碱, 在p H值小于3的酸性环境或p H高于12的碱性环境中基本不能存活。在日常消毒中, 应该根据猪场不同的场所、环境、对象等进行差异化的消毒, 以保证消毒的效果, 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1) 猪舍的消毒猪舍消毒时宜用喷雾消毒机, 重点是产床消毒和母猪消毒。哺乳仔猪对于生存的小环境有特殊的要求, 母源性的细菌一方面可能促进仔猪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建立, 另一方面过量的致病菌可以感染仔猪发病。因此在产前产后三天对产床和母猪乳房、臀部, 要采用无刺激性的消毒剂清洗, 并使产床保持干燥。

(2) 生产和生活区的消毒生产区主要包括猪舍周边环境、赶猪道、出猪台和舍间空地, 应至少做到1周1次或2次消毒, 卖猪台和附近区域是消毒重点, 每次卖猪前后都应对出猪台进行冲洗消毒。猪场内人员不得上外来装猪车辆, 赶出的猪尽量不往回赶, 特殊情况下顾客挑剩下需赶回的猪只消毒后, 单独关一栏。猪舍内如果有病猪, 尤其是腹泻、拉稀猪只, 应调到病猪栏进行隔离护理和消毒。猪舍门口要勤换洗手盆和踏脚盆, 人员进去必须经过这些消毒装置。

(3) 人员的消毒猪场员工从生活区经过喷洒消毒液、踩3%的烧碱水池后才能进入生产区, 新进人员和外出休假员工按照规定隔离一天后才能进入生产区, 生产区中各区组人员不随意串区组, 饲养员减少串栏, 防止病毒散播。

3. 实行温度和湿度控制, 减少外界环境的刺激

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 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如采取开保温灯、垫保温垫、关窗、关卷帘等。重点是分娩舍和保育舍猪群, 尽量减少室温变化对仔猪应激引起的腹泻和拉稀。另一方面, 应当避免分娩舍室内湿度、温度过高, 湿度以65%~75%为宜, 温度不要超过30℃。室内湿度或温度太高时, 母猪玩水导致产床潮湿或淋湿仔猪, 容易引起仔猪下痢。可以将干燥粉撒在保温箱内的保温垫上加速仔猪环境干燥, 而干燥的环境可以有效的抑制致病菌繁殖。

4. 改善猪舍内空气质量, 提高猪群机体免疫力

我们在加强猪舍内保温的同时, 还要注意改善空气质量。长时间紧闭门窗会导致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浓度过高, 刺激猪群呼吸道, 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降低猪群抵抗力。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适时采取风机、排风扇、开窗等措施加强通风。良好的通风不仅可以降低有害气体, 还可以减少空气中粉尘含量, 改善空气质量, 而颗粒和粉尘通常是细菌和病毒的载体。

5. 加强日粮营养搭配, 合理使用预防保健药品

冬季日粮中的能量供应要充足, 营养搭配应该全面, 猪群才能更好的保温御寒。产前产后饲料中添加少量的脂肪有助于母猪提供额外的能量。哺乳仔猪吮吸含有脂肪的奶水, 可以增强仔猪对于寒冷的抵抗力。针对病毒性腹泻可能引发的抵抗力下降、细菌性继发感染, 应当根据药敏实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预防用药时用量不应过大, 另外注意轮换用药, 以免产生耐药性。

五、发生后的处置措施

猪场传染性胃肠炎 第7篇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pigs, TGE) 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1]。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 可感染各日龄段的猪, 10日龄以内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1,2]。潜伏期随感染猪的年龄而有所差异, 仔猪一般12~24 h, 大猪2~4 d。该病传播迅速, 数日内传遍全场或一个地区的猪群。发病猪突然呕吐, 紧接着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 粪便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 患猪日龄越小, 病程越短, 病死率越高。

1发病情况

武平县岩前镇某猪场经产母猪50头, 存栏480头, 2015年1月底, 一开始有2头产房初产母猪发病, 母猪水样腹泻呈喷射状, 食欲废绝, 乳房萎缩, 停止泌乳。随后哺乳仔猪腹泻、呕吐、严重脱水死亡。3 d内全场猪群发生腹泻、呕吐、严重脱水, 食欲废绝。发病初期以为普通腹泻, 曾用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痢菌净等治疗无效, 遂前来求诊。

2临床症状

产房母猪, 哺乳仔猪全部发病, 体温升高, 母猪水样腹泻, 呈喷射状, 粪便中还有大量未消化的饲料, 食欲下降, 饮欲增加, 乳房萎缩, 泌乳停止或减少, 母猪消瘦严重。哺乳仔猪全部发生腹泻、呕吐、严重脱水, 仔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气味腥臭。10日龄以内哺乳仔猪死亡率为100%, 15日龄以上哺乳仔猪精神沉郁, 打堆, 被毛凌乱无光泽, 腹泻、呕吐、脱水严重, 由于及时补喂人工乳和输液, 死亡率降低。

保育猪、中大猪、怀孕母猪和种公猪表现为厌食, 精神不振、个别呕吐, 严重腹泻的猪排粪出现灰色、褐色水样喷射状, 内含气泡, 极为腥臭, 不同程度脱水症状, 体重急剧下降。

3病理变化

解剖5头病死产房仔猪和3头保育仔猪, 患猪呈卡他性胃肠炎。胃内充满凝乳块, 黏膜充血, 小肠 (空肠最严重, 小肠次之) 扩张、腔内充满黄色泡沫状液体, 肠壁变薄, 缺乏弹性, 呈半透明状, 大肠黏膜充血, 内含稀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肿胀。严重的患猪出现脱水, 最后死亡。

4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4.1细菌学检查无菌取新鲜病死猪的肝脏、脾脏、心血、淋巴结等组织, 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上, 37℃恒温培养24~48 h, 结果均无细菌生长。

4.2组织学检查可见肠绒毛显著缩短, 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黏膜水肿, 淋巴结细胞浸润。镜下观察可见小肠黏膜绒毛变短和萎缩。回肠段绒毛萎缩明显。正常仔猪空肠绒毛长度与利贝昆滤泡的深度之比约为7:1, 被感染仔猪相应的比值只有1左右。

4.3抗体检测无菌采集病死猪的小肠及肠腔内容物、血清和肠系膜淋巴结, 低温保存, 迅速送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检测, PCR检测结果为TGEV核酸阳性。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 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

5防治

5.1隔离消毒立即隔离发病猪群, 指定专人饲养和治疗发病栏舍猪, 以防止饲养员技术员窜舍, 造成疫情扩散。加强消毒, 每天1次产房带猪消毒。另外, 产床铺撒密斯陀, 产房区域过道彻底“白化”, 铺撒生石灰。一来可以消毒, 减少人员传播;二来可以吸潮, 控制产床湿度。对圈舍、周围环境、用具每天进行消毒, 清扫, 保持干燥, 周围环境铺撒生石水, 用2%烧碱刷洗饲槽和水槽等用具后使用3%来苏儿消毒。

5.2免疫接种全场种猪群紧急免疫接种大华农腹泻苗4 m L, 后海穴注射, 间隔15 d加强一次。接种怀孕母猪, 使其迅速产生母源抗体, 让仔猪从母乳中获得被动免疫。对哺乳仔猪、保育猪、中大猪全部后海穴紧急接种疫苗2~4 m L。

5.3输液治疗、加强护理

5.3.1及时断乳, 加强仔猪治疗和护理产房一旦发生传染性胃肠炎, 应及时断乳, 从而切断病毒通过乳汁进入仔猪体内。仔猪出现腹泻、严重脱水时, 采用静脉推注是最佳的治疗措施。快速补水, 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同时控制继发感染。处方:50 m L碳酸氢钠、400 m L生理盐水、100 m L 10%葡萄糖水、30 m L穿心莲注射液或鱼腥草注射液、20 m L科特壮 (10%布他磷) 、2 g头孢噻呋, 每次20 m L/头, 每天2次, 个别体质虚弱的要适当多推注1~2次。教槽盆不间断添加37℃口服补液盐水, 少量多次, 喝完就加, 保证自由饮够。

5.3.2母猪产后护理母猪产后要加强消炎和护理工作, 最好挂瓶消炎, 降低母猪产后三联症 (子宫内膜炎、乳房炎、无乳或少乳症) 的发生, 从而减少仔猪腹泻。

5.4加强饲养管理加强栏舍的保温与通风, 提供各阶段猪群生长的适宜温度, 保持栏舍干燥。母猪缺乳或乳水不好时, 及时调窝、寄养或补充人工乳, 可降低死淘率。全群饲料添加益生菌制剂。产床彻底清洗、消毒, 空栏1~2周后才能再进临产母猪。

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5 d后, 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猪群不再发病, 食欲逐步恢复。

6讨论与小结

1)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病毒性传染病。预防该病最好的方法是接种疫苗。田间试验表明, 接种灭活疫苗, 被动免疫保护率高达98.9%, 较主动免疫效果更为显著。因此,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采取以被动免疫为主的预防措施[3]。接种疫苗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灭活苗不污染场地, 但其免疫应答产生慢, 不能激发机体产生以分泌Ig A抗体为主的黏膜免疫反应, 免疫保护率低, 需多次接种, 接种量大且制作成本高;接种弱毒苗存在散毒和易返祖、有潜在感染危险等缺陷, 进而污染猪场, 使猪场持续感染, 常年发病;人工感染强毒, 直接饲喂发病猪的肠内容物和粪便感染全场成年猪, 尤其是妊娠母猪, 使之产生免疫力, 通过初乳保护仔猪。这个办法虽然使仔猪得到保护, 但是场地受到严重污染, 存在散布强毒的危险, 导致猪群持续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始终有强毒存在。腹泻发病率虽然降低, 但常年发生, 该方法己被禁止使用[4]。核酸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目前, 我国主要使用灭活疫苗, 且多为联苗。2015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内首创的“猪腹泻三联活疫苗”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G型、猪流行性腹泻) 上市[5]。国外有用强毒接种母猪使仔猪获得母源抗体得到保护, 但现已很少使用。

2) 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坚持自繁自养, 实行“全进全出”管理[6]。不从疫区引种, 不在秋冬季节引种。发病后及时隔离, 可控制该病扩散。分阶段、多点式饲养, 避免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

3) 抗生素和抗病毒制剂对该病无治疗作用。一旦发病, 应采取对症治疗, 配合抗病毒药物, 防止继发感染。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护理, 做好防寒保温。治疗时应尽量通过口服或灌服, 有利于肠道吸收, 比打针效果明显[7]。发病初期不要使用阿托品等止泻药剂。应采用控水控料, 调节肠胃功能, 及时恢复体况, 要在饮水中加葡萄糖、补液盐, 由于饲料在胃肠道通过, 刺激胃肠道的蠕动, 加速病毒的排出。

4)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调整胃肠功能。使用维生素B1、益生菌、微生态制剂等。益生菌制剂能调节猪消化道p H和肠道菌群平衡, 提高饲料利用率, 促进动物生长,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预防疾病发生[8]。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213-216.

[2]赵雯雯, 李敬双, 赵晓岚, 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二联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2) :109-110.

[3]还红华, 何孔旺, 倪艳秀, 等.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田间免疫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 2002, 38 (2) :28-30.

[4]周俊芳.sh RNA表达载体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7.

[5]http://www.morningpost.com.cn/2015/0324/440632.shtm L

[6]龙清孟, 熊胜利, 龚菲.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的鉴别诊断及其防治措施[J].养猪, 2014 (4) :105-108.

[7]童金水, 刘新华, 林枣友.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特点及防治技术[J].福建畜牧兽医, 2011, 33 (3) :29-30.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第8篇

1 病原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可适应于猪甲状腺细胞、猪睾丸细胞、胎猪和仔猪肾细胞、唾液腺细胞,病毒成熟后存在细胞浆中。

本病毒不耐热,56℃45min、65℃10min死亡,在阳光下曝晒6h即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失活。常与大肠埃希菌、轮状病毒等造成混合感染,从而导致仔猪死亡率增多。

2 流行特点及发病症状

2.1 流行特点

病猪和康复后带毒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排毒,排毒时间可达2个月之久。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在湿度大,比较集中的猪舍中更易传播,春冬寒冷季节多发。

2.2 临床症状

此病潜伏期为18h~3d。开始发病时数头出现腹泻,不到2~3d可波及全群。表观为突发性呕吐,吐出白色乳块,并混有少量黄水,接着剧烈腹泻,呈黄色淡绿色或白色。病猪极度消瘦、脱水,体重下降,被毛粗乱口渴、消瘦,常一周内死亡或形成僵猪。架子猪和成年猪的症状是,食欲下降或废绝,腹泻次数增多,排粪呈喷射状,粪水呈现黄绿色或灰褐色,带有轻度腥臭并混有气泡。

2.3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具有明显脱水现象,结膜苍白。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呈急性肠胃炎症,胃底粘膜轻度充血,胃内滞留有凝乳块,小肠膨胀,里面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并混有气体及未消化的乳块,肠壁绒毛萎缩,肠壁薄而透明并缺乏弹性;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3 诊断

本病根据发生于寒冷季节,传播讯速,先呕吐后水样腹泻,10日龄内仔猪高死亡率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血清学检查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被动血凝试验检测本病,效果均较好。

在诊断中应注意与仔猪白痢、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鉴别和混合发病。仔猪白痢也发生腹泻,但病猪很少呕吐,失水症状轻,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猪流行性腹泻口渴症状不显著,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传播速度也较缓慢。

4 防制措施

平时应选用消毒剂定期对圈舍、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发生本病后除做好隔离和治疗外,要及时清理粪便,增加消毒次数。母猪舍在冬季和早春季节要采取保暖措施,防止仔猪因受凉而诱发本病。注意猪舍保温和清洁卫生,空气应新鲜,湿度不可过高。

预防应做好本病的免疫接种。免疫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于妊娠母猪产前20~30d免疫1次,以保护出生仔猪,必要时于产前7d再用疫苗免疫1次,新发病区对育成猪也应进行免疫接种。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该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本病发生后,应按照“综合治疗”的原则,尽快对症治疗,以减轻脱水和酸中毒,防止并发细菌感染。

可口服抗菌药物如氟哌酸、庆大霉素、磺胺、黄连素等,以防止继发感染,减轻症状。可选用乙酰甲喹注射液、复方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等抗菌抗病毒类药物肌肉注射,2次/d。对体温偏低或精神状况差的仔猪,肌肉注射100g/L的安钠咖注射液1~3mL。腹泻严重时给收敛性药物,如次硝酸铋、矽碳银等;为减轻因剧烈腹泻引发严重脱水,还可注射适量的阿托品。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第9篇

1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属RNA型病毒。该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 但以病猪的空肠、十二指肠组织、肠系肠淋巴结含毒量最高, 对阳光敏感, 在阳光下曝晒6h即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在一定浓度下都能杀灭该病毒。

2 流行病学

本病能引起各种日龄的猪发病, 发病猪只日龄越小, 病情愈重, 死亡率也愈高, 2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可达90%~100%。以深秋、冬季、早春多发。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吃入被污染的饲料, 经消化道感染;也可以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 特别是密闭猪舍, 湿度大, 猪只集中的猪场更易传播。在老疫区常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的地方流行性发生, 常发生在6日龄到断奶后2周的仔猪, 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新疫区的低。

3 临诊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的12~18h, 一般为1~7d, 多数病例3~5d, 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差异:

3.1 哺乳仔猪常在吃奶后突然发生呕吐, 接着发生急剧水

样腹泻, 粪便初为白色, 随后变黄或绿色, 后期略带灰褐色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血样。一般病猪初期体温出现轻热, 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精神萎靡, 被毛粗乱无光泽, 颤栗, 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 严重口渴, 迅速脱水, 很快消瘦, 一般经5~7d死亡, 也有48h内死亡。5日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达100%, 随着日龄的增长而致死率逐渐降低, 病愈仔猪生长发育较缓慢, 往往成为僵猪。

3.2 架子猪、肥猪发病率也较高, 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

呈灰色或灰褐色, 病初体温略有升高, 发生一日至数日后减食或不食、无力, 体重迅速减轻, 有时出现呕吐, 病程约l周, 但很少发生死亡。

3.3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 表现食欲不振, 有的呕

吐, 体温升高, 严重腹泻, 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3~7d恢复, 极少发生死亡。

3.4 怀孕母猪和成年公猪感染后常不表现症状, 少数的仅表现轻度水样腹泻, 一般3~10d痊愈。

4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肠膨胀, 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 胃底粘膜轻度充血, 有时在粘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 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 小肠壁变薄, 弹性降低, 以致肠管扩张, 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扩张, 淋巴结肿胀, 肠系膜淋巴管内见不到乳糜。

5 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本病常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 传播迅速。病猪先呕吐, 继而发生水样腹泻, 10日龄以内仔猪有高度致死率, 而大猪致死率极低, 并且恢复较快。必要时可剖检, 如果空肠绒毛呈弥漫性无边际性的萎缩, 可诊断为本病。

6 综合防治措施

根据本病特点, 应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6.1 防止该病的传入

不从有病的地区购进猪只, 尤其是冬春该病高发季节要特别注意, 对所有新购进的猪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一旦发生本病, 要立即严密消毒和隔离病猪。对临产母猪应放在消毒过的猪圈内分娩。

6.2 注意猪舍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

搞好猪舍环境卫生, 注意防寒保暖。但要防止猪舍潮湿闷热,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增强抗病力。规模养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管理, 可有效的预防此病的发生。

6.3 做好防疫注射工作

对于规模养猪场和老疫区, 有条件的可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

6.4 治疗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 临床上主要用抗生素防继发感染, 并对症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控 第10篇

1 流行特点和发病原因

本病不同日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 在新发病猪群中, 发病急、传播迅速, 一周内可传播各种年龄段的猪群, 特别是10日龄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几乎全部感染;哺乳母猪厌食和无乳从而进一步导致仔猪死亡率上升;成年猪和肥育猪症状较轻, 大多能自然康复。在老疫区由于病毒和病猪持续存在, 母猪具有抗体, 哺乳仔猪即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被动免疫, 仔猪断乳后, 由于没有母猪抗体的保护, 重新又成为易感猪, 使本病传播延续下去。由于病毒随粪便、呕吐物污染饲料和地面, 而大部分乳猪又喜欢吃自己排出的粪便和呕吐物, 因此又重新被感染, 特别是密闭或潮湿阴冷、卫生条件差、保暖设施简陋、通风不良、猪只密集更易发生本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8h至3d, 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差异。

2.1 哺乳仔猪

仔猪突然相继发病, 表现呕吐, 很快出现水样腹泻, 粪便初为白色, 随后变成黄色或绿色, 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母乳块, 粪便恶臭。病初体温升高, 腹泻后下降, 病猪脱水后出现口渴, 很快消瘦, 一般2~7天内死亡。5日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达100%, 随着日龄的增加而致死率逐渐降低, 病愈仔猪生长发育缓慢, 往往成为僵猪。

2.2 架子猪、肥猪

发病率很高, 有的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有的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褐色或黑色, 恶臭, 食欲减少和呕吐, 病程约一周, 极少死亡。

2.3 哺乳母猪

发病较为严重, 厌食、呕吐、腹泻、体温升高, 泌乳减少或停止, 一般3~7天恢复, 极少发生死亡。

2.4 怀孕母猪和成年公猪

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 少数猪食欲不振, 出现呕吐、腹泻、严重者排水样呈喷射状, 呼吸困难, 后期出现流产;公猪一般出现腹泻后3~10日痊愈。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消瘦, 眼结膜苍白, 严重脱水。仔猪胃肠膨胀, 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 肠粘膜严重出血, 胃粘膜充血或出血, 肠壁变薄、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多汁, 充血;肾肿胀、脂肪变性, 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4 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 临床症状和病程变化, 可作出初步诊断。本病不同日龄的猪相继或同时发病, 表现水样腹泻和出现呕吐, 特别是10日龄以内仔猪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大猪致死率较低, 并且恢复较快;病死仔猪小肠严重出血, 胃粘膜充血或出血, 肠壁变薄透明等病变。

实验室诊断:新发病地区, 可采集小肠及肠系膜淋巴结和血清等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法、血清中和试验、RT—PCR和ELIA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5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猪轮状病毒、猪瘟及中毒等相区别。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的其他肠道疾病的区别是:对各种年龄的猪发病传播很迅速, 对10日龄仔猪死亡率高, 用抗菌素治疗无效。此外, 皮肤未出现病变及无神经症状等。

6 防治措施

6.1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法

在患病期间可供给大量清洁饮水, 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 口服补盐液等。不能饮水的可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及5%硫酸钠和口服补液盐灌肠, 可防止脱水和酸中毒, 必要时可注射硫酸阿托品。止泻可用鞣酸蛋白+活性碳10g一次口服。为预防继发感染和加快康复, 可选用恶痢绝、恩诺沙星、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

6.2 科学的饲养管理,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建立稳定的种猪群, 不轻易引种猪, 若引猪时, 必须从健康优质、无特定 (垂直传染) 病原的种猪场引进, 需严格检疫和消毒后隔离饲养20~30天才能转入生产猪舍, 避免各种日龄猪群混养, 实行全进全出。

6.3 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和完善以消毒卫生工作为核心的猪场安全制度

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整个养猪生产各个环节, 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和干燥, 做好保育群的保暖, 提供猪群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 严格控制饲料和饮水质量, 降低饲养密度, 减少各种应激, 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抵抗力, 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病风险。

6.4 建立健全各项防疫管理制度, 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

上一篇:美术课堂中的民间美术下一篇:国内工程总承包